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

2024-05-12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精选9篇)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 篇1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 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 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 必须以课堂为依托, 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一.感情朗读体味美。

语文教学中, 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 故在讲析课文之前, 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 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 这已成为习惯, 颇受学生欢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 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真有“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地朗读, 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朗读的抑扬顿挫, 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 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 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 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例如学习《燕子》一文描写春天的美丽:“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 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这段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我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时, 播放与课文配套的录像, 让学生仔细观察, 体验情境, 跟着眼前的画面, 我有感情地朗读道:“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远处有像驼峰一样起伏的群山, 近处桃花红艳, 梨花似雪, ……河边柳枝吐芽, 还把小河当作一面镜子, 在认真梳洗呢……”在以上教学过程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沉浸于美的意境中, 达到了体味美的教育。

二.多媒体使用再现美

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生动, 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 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 “声、图、文, 颜色、光彩、视听”并举, 多渠道多方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再现文本表达的美的意境。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 课初播放关于桂林山水录像, 让学生看着画面, 听着解说, 欣赏着优美的配乐, 这样,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渲染了气氛, 激起了学生的美感, 为学好全课作了必要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漓江“静、清、绿”的特点, 同时播放录音《让我们荡起双桨》, 使学生陶醉于荡舟漓江的神游之中, 从而领会祖国绚丽河山之美, 在讲桂林山水的特点时, 教师在投影仪的玻璃片上简略地勾勒出一组山形, 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桂林山的“奇、秀、险”, 在此过程中,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渲染形象, 烘托气氛,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优美的形象感染中受到感染, 受到美的陶冶, 在身心上打中美的烙印, 从而收到了美的教育效果。

三.品味语言发掘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高尔基也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 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 这种语言也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 可以陶冶思想情感, 进行审美教育。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很多文章字字珠玑, 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精妙之处, 引领学生悉心品味语言, 使学生揣摩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反复呈现的词语, 往往表达着人物强烈的心情和情感, 反复呈现的句子同样表达着强烈的情感。有的课文都将文章的感情线索用反复出现的句子来呈现, 而这些重点句段的仔细品味琢磨也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总之,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让我们把文学作品中的美感还给学生, 赋予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权利吧!让他们对着美惊奇, 因美而感动吧!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的欢乐, 成为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吧!让美在幼小的心灵绽放吧!让美走进语文课堂, 相信语文教学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摘要: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 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体味美,再现美,发掘美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 篇2

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手段;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一、多元解读,生成清新自然的美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 “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能想象在教学过“狐假虎威”之后,教师推荐阅读的《中华成语故事》立刻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吗?教材开放以后,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见识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 篇3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我校建设“艺术特色”学科进行审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的形象;《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以上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寓审美情趣。如: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精神铸造在他付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一个纯朴善良、堅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恶人横行、官吏昏庸、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从而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对发展仿生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使人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还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创造美的享受 篇4

一、心与心的对话——启发学生多方位享受文本

创造享受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真情流淌的对话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的新形态。对话,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安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文化,这就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对话,真诚地聆听学生们的心声。真诚聆听,意味着还学生思维的自由,还学生表达的自由,还学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学生独特个性的尊重,对学生标新立异的青睐,对学生“旁逸斜出”的宽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思维“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学生们才能一种文本多方位读法,才能百鸟朝凤,各鸣佳音。

下面是我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时,设计的一段课堂对话实况。

师:同学们,你看文本中的老公公、老婆婆醉了,作者醉了,读者醉了。现在请问在坐的,还有谁醉了?

生1:我看到农村恬静安逸的生活,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我陶醉了。

生2:我看到池塘上泛着绿意、美丽的荷花,太阳照着美丽的村庄,听到流水淙淙,我陶醉了。

生3:我看到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顽皮、可爱,老夫妻之间的深厚恩爱,我陶醉了。

师:同学们回答的精彩极了,老师也醉了……

可见,对话带来的将是学生对文本的多方位的解读,将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放、开通和开明。让教学成为一种“心灵的对话”,意味着教师要面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与学生交流。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唤醒学生的内在的情感,真正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精神对话,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善用激励——引领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对语文课堂的激励,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表现及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欣赏并激励学生的微小的进步和变化,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点滴变化带来的心灵的快乐感。这些都是学生继续进步的源泉。

这里所说的激励必须是“有效”的激励。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语文教师的激励应是基于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建构起科学而系统的实践策略,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指引。

我在进行《春天》的作文教学时,把孩子们带到校园的草地上,让他们闭上眼,在草地上尽情地打滚儿,尽情地欢笑,亲近自然。以下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在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孩子们把“心”沉浸在美丽的春色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变成“诗人”。)

生1:我看到树枝头的芽儿已经冒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生2:我闻到了花儿散发的清香,听到了鸟儿的欢唱,我还听到我心底的欢畅呢。

生3:我看到柳树舒展开了修长柔嫩的枝条,在细柔的春风中悠然地摆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在孩子们尽情感受、尽情想象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应和着音乐把情感抒发出来,同学们你一句他一句,优美的语言喷薄而出……

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快乐,而且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三、推荐作业——让创造享受更好的舒展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应真诚地当好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丰富的“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途径和方式,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期限一这无疑让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学生主体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的精神“大餐”。

如我在教学《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的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片断。

师:同学们,下课后你们想做些什么作业?

生1:我要到大自然中去看看……

生2:我要用笔画出课文中那美丽的画面。

生3:我想模仿这样的格式,也写一首这样的诗歌。

师: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都很好,就这样去做吧!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师的主动让位,其实正是一种激励。我还要说,“让”是教师用自己智慧的火把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这样的语文作业才能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并成为学生心中永远快乐的草地。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 篇5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语文教师要把创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开拓思路,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场所。

一、培养质疑能力,勇敢挑战权威

《人琴俱亡》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学生从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中体会兄弟情深,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但在第一节中,王子猷推断弟弟已死的时候却“了不悲”“都不哭”。相关资料上解说的原因为:因为他知道自己病重,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此答案,学生提出了质疑。难道就因为他也不久于人世,就对弟弟的死无动于衷吗?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能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放手让他们挑战权威,寻求最佳答案。有学生说:这正说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活着的时候一定经常联系,如果弟弟还活着,一定会给哥哥消息的。还有学生说:在来到弟弟家之前,子猷心里已是悲痛至极,只是强抑着悲痛。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还没有接受弟弟已经离开人世这个事实,非要亲眼看见弟弟的尸体才相信。当他见到弟弟的尸体,再弹起弟弟的最爱的琴却“不调”时,他睹物思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恸绝良久”。学生的回答别样精彩!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提倡,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质疑,使学生敢问、会问、敢说、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二、捕捉讨论契机,明辨是非曲直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散文佳作,质朴,细腻的语言道出了真挚的父子深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预想感动的场面一定会溢满课堂,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学生看来,拿行李,讲价钱,挑座位,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在惨淡的家境中,人到中年又赋闲在家的父亲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庭是多么不易,没有感受到对儿子的这份看似简单而又浓缩深层爱意的举动是多么让人感动。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同学们去挖掘温暖的画面,发现温暖的情感,体会温暖的感动呢?我思前想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所描写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日常小事,但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却不能忘怀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吗?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家庭背景来分析这份父爱的“可贵”;有的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画面,思考着父母的爱到底是怎么的。看着学生或兴奋交流,或蹙眉沉思,或激烈争辩,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在争辩交流中,对文中的父爱,对自己生活中涌流着的“亲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事实证明,讨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辩论的高手,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意识将被不断巩固和增强,创造能力将不断提高。

三、融入文本角色,体味创造乐趣

《变色龙》一文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剧。这时候学生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充当观众,个个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扮演剧中角色的学生,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之中。整场演出,同学们配合极为默契:动作衔接连贯到位,主角配角身份分明,台词娴熟生动符合角色特征,肢体语言夸张大方富于表演性。同学们通过细腻生动地表演再现了剧中人物形象,将《变色龙》这一世界短篇名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随着警官奥楚蔑洛夫每一次态度的改变,发出阵阵笑声。接着,我要求学生描绘课本剧。许多学生受表演的启发,饶有兴趣地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许多学生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把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作了细致描写和合理的创造。

通过这些活动,巧妙地激发学生做与说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他们的创造情感感染其他学生,使大家都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激发学生内驱,鼓励参与教学

在赏析《关雎》这首诗时,我抓住了诗歌中的几个关键句,精心编织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来理解表现手法“赋”:先是看上了,“君子好逑”;看上了就追,“寤寐求之”;没有追到睡不着,“辗转反侧”;经过努力追上了,开始谈恋爱了,“琴瑟友之”;最终把他娶回家了,“钟鼓乐之”。这样讲解之后,诗歌的叙事思路就变得比较清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指出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里叫做“赋”。有同学对我编织的故事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他们认为,《关雎》中并没有明确地讲君子顺利地把淑女娶回家了。或许那个淑女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小伙子,那个小伙子睡不着,想啊,想啊,最后幻想和这个姑娘好上了,把她娶回家了。我及时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开发自己的思维。并指出他们的做法比记住老师的一个答案更有益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这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试论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美的创造 篇6

一、多元解读,生成清新自然的美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能想象在教学过“狐假虎威”之后,教师推荐阅读的《中华成语故事》立刻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吗?教材开放以后,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见识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美术教学中美的欣赏和创造 篇7

关键词:巧手,慧眼,慧心,美术教学

一美存在于客观现实

美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 而美的存在又和人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伴随着人的伟大劳动实践, 美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美之无处不在, 是指美的存在是广泛的。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野、从极地冰山到内陆草原、从海底世界到遥远星空, 到处都有美的踪迹。美之无时不在, 是指美的历程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步向前、有始无终。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电声乐队伴奏的流行歌曲, 从远古人类头上插戴的羽饰到唐装旗袍再到T台上的夸张时装, 从《诗经》到《长江之歌》, 美与时代的脚步一直紧紧相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美装点着人类的梦境, 使“人”字不但能大写而且能写得美观潇洒, 使人类能在自身进步中虽然饱尝艰辛但不缺少幸福感。这些美存在于自然界、艺术中和现实生活里, 并以不同的形态焕发着它的精神和魅力。绘画、雕塑、手工艺制作这些美术形式, 是美的重要载体。从古到今, 在不同样式的美术作品里, 保存着人类艺术化了的生存信息和精神脉络。美术成为一门课程、美术走进课堂, 就是把美学园地的一块瑰丽花圃根植到鲜花怒放的校园里, 由此, 教育因为“美”而提升了目标和品格, “美”也借助教育把她的阳光雨露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美术在校园里扎根, 使之成为了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将在美术教学中不断培养起来。

二美需要认识和欣赏

美术教学不仅要学生具备一双慧眼, 还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慧心, 让学生能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还要创造美。认识和欣赏美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敏感度, 即培养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应如何培养呢?正如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需长时间的扎实的审美实践, 才能获得这种能力。非常重要的是审美主体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从这个角度讲, 美术教学和学习, 不能关起门来进行, 美术教学中学生慧眼、慧心的培养要建立在广泛的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要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到美术教学本身,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发展呢?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分析最好的作品中提高鉴赏力。 (2) 通过分析杰出的艺术家的创造过程来提高鉴赏力。 (3) 通过分析同一作品的优劣精粗来提高鉴赏力。 (4) 可先从多样美术形式中选取一种着手培养审美能力, 然后再推而广之。 (5) 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考察和欣赏。唯有如此, 才能培养学生认识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敏感度, 使他们具有慧眼与慧心, 对一幅美术作品, 能感到它是美的, 也能了解其美之所在。

三美需要用心创造

美术教学不仅要学生具有慧眼、慧心, 还要培养学生一双巧手, 让学生能够遵循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教育家认为, 在美育中对审美主体能力的提高,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创造美。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大力培育学生创造美的愿望。美术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美好愿望放到重要位置。美术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要把审美教育、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内容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美术素养。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充分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发挥创造力。 (2) 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在美的创造中, 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互相渗透, 其中感情因素是核心。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作品形象入手, 逐步走进作品, 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技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久而久之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情操得以升华。也就是说, 只有培养起学生热爱艺术的强烈感情, 艺术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3)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驾驭美的形式的能力,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慧眼能欣赏到美, 巧手能创造出美。而巧手的练就, 须在千百次的创造美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 需要学生无数次的刻苦练习。可以肯定的是, 尽管艺术创造是艰辛的, 但只要有教师悉心的指导和学生虚心的学习, 艺术创造的花朵会绽放在师生共同的期待里。

以物之美, 开启心灵之美。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又能懂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中, 慧眼与巧手逐步形成。

总之, 美术教学中美的欣赏和创造, 需要慧眼、慧心和巧手, 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信心与能力。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花朵会开放得更鲜艳, 我们的生活也会充满诗意和情趣!

参考文献

[1]郭建新.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1)

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英语写作课堂 篇8

写作是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压轴”之作, 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体现。按照《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学生要“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能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教育部2011) 。但令人遗憾的是, 学生的写作却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高一到高三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尽管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 甚至不辞辛劳地启动“学生写—教师改—教师讲评—学生背诵范文”的模式。然而, 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一) 部分教师对英语写作重视不够

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意识薄弱, 认为只有高三才有训练写作的必要;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写作不过是简单的词汇和句型的组合, 只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句型, 学生写出高分作文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写作指导。

(二) 部分教师“过度纠错”

教学中, 不乏“相当勤劳”的教师, 练就了“火眼金睛”, 即过分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无论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 还是某个词的用法不到位, 等等。而没有把重心放在欣赏学生写作中的亮点, 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上。长此以往, 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导致学生排斥写作。

在笔者看来, 在引导学生写作训练时, 教师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写作。同时, 教师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以丰富学生的体验, 促进学生反思、理解、整合和建构,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并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情感” (周盛敏2010) 。另外,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其中尤其强调写前的准备、学生的合作和同伴的修改, 它的重点不在最终作品, 而在写作的过程 (鲁子问、王笃勤2006) 。总之,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写作的过程中, 体验感触, 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中所碰到的问题。

二、观摩课的教学背景和过程介绍

笔者于2013年5月份接受市进修学校的安排, 在莆田第五中学执教了一堂写作观摩课, 主题为Beauty of Composition.

就文体而言, 本节课属于看图写作型的开放式作文;而就教学过程而言, 根据欣赏美文的顺序, 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在欣赏美文之前, 笔者先分别向学生展示了演员张娜拉扮演小丑和演绎天仙的照片, 两幅有着天差地别的“同人异相”图片阐述了优美书写的重要性;接着, 以美文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文, 以文本为基础感悟美文, 指导学生开启“发现美的眼睛”;最后, 在美文欣赏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输出, 达到了美化自身作文,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在整节课的执教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利用本班的学习小组, 以组为单位, 通过团队合作, 从高考的评卷要求出发共同剖析美文, 以团队的智慧共同见证发现美、升华美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感受美文的形成体系, 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效果很好。

反思整节课, 笔者认为, 英语课堂, 尤其是英语写作课, 应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才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激活其原本已经模糊的知识, 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构建, 并有效打造高分作文。

三、教学实践

Step 1 Lead in

1.Appreciate two different pictures of actress Zhang Nala.

2.Appreciate the handwriting of some provincial exam papers.

3.Summarize some tips for beautiful handwriting.

设计目的:通过呈现同一个明星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 用视觉反差带来的冲击力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美不美”的重要性。随后, 用省考典型卷加深学生对优美书写重要性的认识, 并以技巧指导的方式辅助学生写出优美的卷面。

Step 2 Discussion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What else makes a beautiful composition besides handwriting?

Suggested answers:structure, content, coherence and language.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借鉴高考评分标准, 有的放矢地回忆写作教学中的五大要素, 从而使知识从模糊到清晰, 并最终实现内化、输出, 为下文做好铺垫。

Step 3 Sample appreci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sample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5 key factors above.

Part 1 structure and content

Ask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to fill in the blank.

设计目的:通过赏析美文, 让学生发现并回顾写作技巧。通过参与式的体验, 帮助学生感悟美文的行文构思。

Part 2 coherence

1.underline the coherence (transitional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sample composition.

2.Recall the coherence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lready learned.

设计目的:通过赏析美文, 发现美文之所以美的原因——过渡词和过渡句的恰当使用。同时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回顾曾经所学知识, 重新激活已经模糊化的内容, 为构建高分作文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Part 3 language

1.Analysis of where the beauties of language lie.

(1) 词汇的选择灵活新颖, 出奇制胜

(2) 句型结构的运用灵活多变

(3) 锦上添花的修辞手段

(4) 画龙点睛的小词巧用

2.Practice to consolidate.

3.Presentation of some beautiful sentences from students’composition.

设计目的:词汇的选择和句型结构的运用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 修辞和小词巧用通常被学生所忽略, 而它们恰恰是构成一篇美文的精华所在。因此,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笔者都会让学生在赏析美文重组记忆之后, 马上进行操练链接, 旨在让学生通过“现学现卖”的方式实现语言的即刻内化。而第三部分, 呈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美词句则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课堂, 进一步体验成功。

Step 4 Practice

1.Assess a composition via the assessment table.

2.Polish the given students’composition using the strategies above.

3.Present the polished composition.

设计目的:通过团队合作,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欣赏自己的文章。同时, 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 让学生体会“美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而最后的成果展示, 则是希望学生从知识的构建走向知识的运用, 在实际的运用中, 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 体会英文的写作过程, 提高小组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 最终实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Step 5 Homework

Polish the composition of your own and hand itin tomorrow.

设计目的:实时跟踪监测学生课堂学习成效。让学生在修改自身作文的任务中巩固课堂中的知识输入, 从而达到有效的知识输出, 实现课堂的延伸。

四、结束语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讲评课只是一种途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好的语言表达 (刘涛、夏飞华2008)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 尤其是在英语写作课堂中要注意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师才能借助赏析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最终实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目标。

摘要:本文从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 结合当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一节写作观摩课的课例分析, 阐述如何在欣赏美文的基础上, 借鉴文本基础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美文赏析,课堂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涛, 夏飞华.2008.一节高三书面表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6) .

鲁子问, 王笃勤.2006.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例谈 篇9

1、体育教学概念:

体育教学是按照一定教学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其任务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的体育技术、技能等知识,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完成实施体育目标的途径之一, 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

2、体育教学美

体育, 是与强健的体魄, 人体的正常发育相密切联系, 塑造良好健康的体魄实际上是人体趋向于适应自然环境、改造大自然、满足自身完美欲望需求的发展过程, 实现自我完美离不开追求体型美、外在美。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育在健康和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的美, 主要是通过从事某种身体活动所产生的健康美、体形美。为追求健康采用的形式不一定都是美的, 但从广义上讲, 所有的美都应该是健康的。强健的体魄和美好的思想情感, 是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体育教学不仅仅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产生直接效果。故此, 创造美的最为重要途径是体育教学。

2.1、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美

健康美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美, 是在体育教学中凸显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体育教学中, 常用健康、形体作为美的评价尺度, 它可以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各部位, 也能评判各种动作姿势形态和通过运动所产生的效果。健与美, 在体育教学中相互统一, 不可分割。

在体育教学中, 所从事的身体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都应该是健康的, “体育美”可以说成“健康美”, 但是, 在追求健康美进行体育活动的群体却主要反映在身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故而, 身体美是健康美的外在形式又寓于健康美的内涵。

2.2、表现在艺术美与技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具体反映, 而技术也是表现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技术美是人类对从事体育锻炼更直观的审美意识, 是一种表达美、体现美的方式, 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和科学规律之美。

技术美, 是在体育活动中采用技术的具体体现。运动技术与美之间有着辩证统一关系。完成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 充分体现身体本质特征, 在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循运动规律时, 体育锻炼的具体效果便得到充分的体现, 才能充分展示技术美。和与体育界知名运动员一样 (李娜的网球、刘翔的110栏、NBA金州队勇士林书豪) 不断完善化正向前发展的运动项目, 是在科学锻炼和符合人们的需求, 它带给人们的是审美要求。

2.3、表现在运动美与身体美

运动美主要体现在身体美, 受体育教育美的制约, 是体育教育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美, 是以身体美作为基础, 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美。通过体育运动获取身体美、运动美两大体育美的要素, 总之, 体育美是人类以身体锻炼为手段所表现出美的总称。

2.4、表现在体态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同时, 也成为学生审美教育对象, 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美的同时, 感受和体验运动所获得美, 在很多锻炼时间段中, 是在体育教师技术展示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得到的。体育教师形体语言的表现端庄、大方、整洁, 并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愉悦的感觉, 从而为体育教学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 然而,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全方位地展示自己自信、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 这些将会成为吸引学生“审”美的要素。

2.5、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美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能否战胜胆怯、自卑, 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学习;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 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运动技术动作, 还要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 养成良好的运动、生活习惯, 从而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善于运用体育锻炼等手段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心理表现、情绪表现, 同时表现出美。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其他老师和学生的尊重, 并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好地与他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努力承担在班级学习和小组学习中的责任, 如在体育竞赛中, 为班级和小组的获胜全力以赴;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胜不骄、败不馁, 赞扬对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不埋怨她人;能与他人很好地交换意见, 并建立和完善情意表现与合作美。

2.6、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与和谐美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情景, 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性游戏, 采用分组教学, 互助与合作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并分享与共承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支点, 让学生学会去竞争, 在竞争中获取和谐的场景。不甘落后是竞争之美。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 加强团队协作之美的培养, 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构造融洽团队和协作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美。

总之, 健康美来自于体育教学, 而体育教学是体育手段之一。体育教学不仅符合美学的特征, 而且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强健的体形、协调的动作、优美的造型,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享受和深深地感染;当我们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精神, 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当运动员取得瞩目的成绩时, 我们整个民族感到骄傲;当我们亲身体验、感受运动、享受快乐的同时, 使心灵得到洗礼。所以说, 体育教学是实施和完善自我创造美的途径。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如何实施和完善自我创造美。其表现在:语言与示范美、健康美、艺术与技术美、运动美与身体美、体态美、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美、团队协作与和谐美等, 都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和完善创造美的途径, 它们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施和完善,自我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郭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上一篇:规避创业风险下一篇: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