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笔例谈(通用10篇)
课堂练笔例谈 篇1
在衢州市2009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 有一个不期而遇的现象——每位选手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随文练笔”环节, 这既让人感到惊喜, 也让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喜的是, 教师们对“随文练笔”有了足够的重视, 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普遍提升;忧的是, 关于“小练笔”的设计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 笔者不揣粗陋, 对这些“小练笔” (以课次为序) 逐个进行评说, 以就教于大家。
[练笔一]
课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
设计的小练笔:想一想, 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 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 (提示: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试评:这是一个设计得不错的小练笔。说它不错, 是因为: (1) 练笔的要求交代得明确具体。不但交代了写什么, 还有明确的“提示”; (2) 难度适宜。不但与学段要求“匹配”, 与实际的“写作”也比较吻合; (3) 在具体的“写”上, 既有观察描摹的成分, 也有想象表达的内容, 所以, 从性质讲, 是真正的小练笔; (4) 有弹性。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 这样的尊重, 无疑是有效练笔的前提。 (5) “意义”凸显。通过练笔,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练笔二]
课题:四年级《生命生命》
设计的小练笔:把小飞蛾想对杏林子说的话写一写。
试评:从性质讲, 此练笔属于“想象练笔”类。想象练笔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所想”是不是有可能。从这一点上讲, 这个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 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文第一段中写飞蛾的一些话作想象, 而且, 对于昆虫遭遇不幸之类似乎也不缺乏生活经验。但仔细想想便可发现, 学生可以述说的话语还是非常有限的, 这无疑就产生了练笔的“限制”。另外, 这个练笔只是就“写”而写, 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 设计练笔并非一定要跟文本主旨扯上边)
[练笔三]
课题:四年级《秋思》 (古诗)
设计的小练笔:写下诗人在信中说的话。
试评:这个练笔设计得不太理想。理由是: (1) 难度太大。让四年级的孩子写出诗人张籍在信中说的话, 是赶鸭子上架, 学生既没有“再现”水平, 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思乡的情感, 所以要想写出“信中说的话”实在是勉为其难。 (2) 效果不佳或者效率不高。因为是练笔, 是课堂上的学习要求, 所以学生就不得不动笔, 因此, 这种动笔有强制的味道, 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笔四]
课题:四年级《全神贯注》
设计的小练笔:课文学到这儿, 同学们内心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大家在课文后面写上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 让它成为自己的格言或者座右铭。
试评:这个练笔非常简单, 就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一两个短语, 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 (1)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 虽然选读课文一般不提倡设计小练笔, 但我觉得, 根据文本特点或者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点文字, 还是有必要的。 (2) 这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教学类似课文, 往往会走偏, 即走到“说教”的路上去。该教师则避开“说教”, 改以写话或写短语的方式呈现, 处理自当高明了不少;而且, 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话或者短语当做格言、座右铭, 这样的设计, 不单单是起到有效“深化”文本主旨的作用, 对提升“写”的质量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练笔五]
课题:四年级《扁鹊治病》
设计的小练笔:在病症发作、疼痛难忍的时候, 在明知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时刻, 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 蔡桓公想用自己的例子对世上的人们说:“。” (提示:可以用上你认为合适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使句子更加生动)
试评:这个小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 (1) 在“写”的前面拟了长长的状语, 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思维, 后面的“提示”, 也是对“笔触”的有效提醒。 (2) 通过练笔想象, 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 这也不失为一种揭示寓意的好方法, 因为学生要表达的话语大体上也就是寓言的寓意。
[练笔六]
课题:三年级《女娲补天》
设计的小练笔:读着读着, 我仿佛看到女娲____。
试评:这个小练笔安排在学生学了课文第三段 (即女娲找五彩石) 之后, 练笔的时机肯定没有问题, 但模糊性太大。 (1) 写什么模糊。虽然练笔前有半句话, 提示是写“看到”的, 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真的能够“看到”女娲的什么呢?比较难。 (2) 怎么写模糊。既没有现成的语段供学生模仿, 也没有具体的提示让学生作参考, 单凭想象写“仿佛看到”的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也是有难度的。 (3) 要求也模糊。是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呢, 还是写一段话?练笔题的表述是模糊的。
[练笔七]
课题:六年级《老人与海鸥》
设计的小练笔:选择角色写对话:
老人说:“____。”
“独脚”好像在说:“____。”
试评:这个练笔有两个问题: (1) 要求太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求他们写“话”, 并且是“一次性”的对话, 要求显然低了。 (2) “话”难写。对于“老人”来说, 可能无“话”不说, 但对于“独脚”或者其他鸟来说, 可能就只有单调的应答, 这与“写对话”的要求显然就有距离了。
[练笔八]
课题:四年级《爬山虎的脚》
设计的小练笔: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试评:这个练笔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难易度”问题。尽管此练笔是安排在学生阅读了爬山虎的自我介绍 (有视频呈现) 之后, 但学习对象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 (注:教材是四年级的, 可借班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 , 让三年级学生写“阅读感受” (而且是“抒写”) , 难度显然高了。又如, “意义”问题。写“阅读感受”的意义何在?是指向于对文本旨意的把握, 还是让学生释放阅读情感?好像都不大可能。再如, “设计”问题。既然是练笔设计, 就应该有“设计”的意味, 如话语的组织、要求的明确、提示的显现等都应该有, 但是, 这个练笔设计却只有笼统的一句话, 这, 显然也不利于学生在练习上的把握。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设计例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设计例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7-01
读写紧密结合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进行课堂练笔,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进行适当的练笔有利于阅读过程的深化,有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体会;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练笔要摆脱老套套、旧题型、要有实效性、新颖性、趣味性。
一、精彩语言处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的人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挖掘词句内涵练笔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句,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焦点,在课文里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善于抓住并紧扣这些词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表象和依据,进行小练笔,挖掘词句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句的情感内涵,在词句与语境的沟通中,理解语言的比喻之意、含蓄之意、言外之意。
如:《小音乐家扬科》当学到“白杨树在哗哗作响,白杨树在大声号叫。”这句话时,学生心里已蓄积了复杂的感情,有对扬科音乐天赋的敬佩,有对扬科过早逝去的同情,有对地主心狠手辣的愤怒,更有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白杨树,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想象此时的白杨树在诉说什么?通过想象,赋予白杨树人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借助白杨树得以释放,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写了出来。学生在有凭借、有情感蓄积的基础上练笔,很容易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个小练笔又巧妙地突出了本堂课的训练重点之一——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在矛盾激发时练笔
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对立的观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观点激发矛盾,设计练笔,让学生通过练笔,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中彩那天》,读到家境贫寒的父亲拨电话让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时,在课堂上引发了这样的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再如《钓鱼的启示》中“该不该把大鲈鱼放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都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四、理解性练笔
这类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种思考性话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后,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时练笔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通过练笔,使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写读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学了《了不起的女孩》一课之后,配合课堂练习,以“李欢,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谢。学生刚学完课文,李欢的事迹如在眼前,谈起感受来也是头头是道:李欢,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我想对你说:“我由衷地佩服你。”你得了那么严重的疾病,可你却那么顽强,坚持同病魔做斗争,成绩优异,还练成了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能。你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要像你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认输,不低头。学了《才能来自勤奋》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受写一写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份简短的读后感。学了《妈妈的账单》一文后,师引导: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
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学了《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创作《青蛙跳出井后》,想象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续写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例谈运用多种形式练笔 篇3
所谓“练笔”, 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提升写作水平的一种方式。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 千差万别, 不同形式的训练所达到的训练目的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常见的练笔方式有哪些呢?它们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有哪些帮助和作用呢?
一、仿写
仿写, 就是仿照某篇课文的写作训练。仿写时首先要搞清仿写对象的体裁, 常见的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新闻报道等。其次看表达方式。是写人还是叙事, 是说明还是议论, 是描写还是抒情。最后是把握写作特点。文章的特点包括: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等。例如: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 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 写得最感人的是父亲的背影, 因此我们就要抓住课文的动人之处仿写。文中总共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看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就流泪, 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是动人之处;写父亲买橘子的细节, 连用许多动词表现父亲的艰难, 是动人之处。父亲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包含无限关爱, 亦是动人之处。写父亲“背影”的文章不多, 借“背影’写父爱的更少, 背影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情感因素, 所以命题立意的独到之处更是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些去仿写既能激发学生情感, 又能锻炼他们多角度命题立意的能力。因此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诸多可取之处, 只有抓住值得仿写的地方, 才能真正达到练笔的目的。又如:在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 从内容看, 课文着重表现了对普通劳动者“长妈妈”的颂扬和悼念之情, 所以重在写人;从写法看, 文章先写她的很多缺点, 接着写给我买《山海经》的事再褒扬她, 显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仿写时就应从这两点出发有重点地去仿写, 这样的仿写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他们更真实地感悟生活。
二、扩写、续写
《课标》对第四学段的“写作”规定:“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 续写。”扩写和续写都是在原文基础上, 进行合理想象的写作训练。扩写是遵从原文基础上, 对字、词、句、篇的扩充训练, 与缩写相对应。续写则是指在某一思路指引下,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写未完成的部分, 或者在遵从原文基础上, 对文章结尾展开合理想象的写作训练。扩写和续写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笔方式。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此诗是借悲秋之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 扩写时一定要紧扣景物特征去描写,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夕阳”这些悲秋之景是扩写的重点, 只有抓住形容秋景的“枯”“老”“昏”“古”“西”“夕”这些词, 才能将其扩展开来, 缀连成句, 句连成段, 段连成篇, 达到扩写的目的。而游子此时的心情又表现于“瘦马”“断肠人”的描写中, “瘦马”可以让人联想到游子的长途跋涉, 奔波劳累, 羁旅之苦;游子看到这凄凉的秋景, 内心又是何种滋味呢?这更让人浮想联翩。所以扩写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再以续写莫泊桑的《项链》为例来说, 小说结尾当玛蒂尔德花费十年时间还清债务时, 却意外发现所借项链是假的, 其讽刺意味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这时的马蒂尔德会怎么想呢?是讨回公道, 要回项链, 挽回所失呢?还是悟出真谛, 改过自新, 一笑泯千愁呢?续写随着学生不断地追问, 不断地联想和想象, 其情节自然会层出不穷, 人物命运自然变幻莫测。
三、改写
对于“改写”《课标》这样规定:“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所以改写就是在原文思想内容基础上改变形式进行的写作训练。如:改变文体, 诗歌改记叙文, 记叙文改说明文;改变语体, 文言改成白话;改变结构, 顺序改倒叙, 重新组织材料;改变人称, 第一人称改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改第一人称。改写, 先要认真领会原文思想内容, 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和主要故事情节。然后确定怎样取舍材料和组织材料。还要能恰当运用语言和人称等。以杜甫《石壕吏》为例, 这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叙事诗。诗以“我”的视角叙事, 记述了“安史之乱”中, 官吏石壕村夜捉人的事情。所以改写应以第一人称为主, 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叙事。既可采用顺叙, 又可采用倒叙。诗歌还通过对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对比描写, 反映官吏的凶狠残暴, 人民生活的凄苦悲惨, 表达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恶。所以本诗刻画的重点应是石壕吏的逼问和老妇人的致词。除了这些, 学生还应在文白转化中, 做到用词生动贴切, 叙事自然流畅, 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清楚了这些, 学生的改写也就顺理成章了。经常做改写训练, “改”中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做到触类旁通, 为我所用。
四、缩写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写作要求。缩写是指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 压缩原文的字数、篇幅, 使长文变成短文。缩写时, 要分清原文的主干和枝叶, 以确定取舍详略。必须细读原文和缩写要求, 把握中心和重点, 恰当地摘取原句或概括文意, 但不要生硬摘取, 胡乱拼凑。对于不同文体, 缩写还有不同要求。缩写记叙文, 原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局要写清楚;缩写说明文, 原文中说明的事物特征或事理要阐释明白;缩写议论文, 要保留原文论点, 主要论据和简要的论证过程。例如缩写《苏州园林》, 这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 课文先总括了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征———图画美, 然后从大处 (四个“讲究”) 和细微处 (三个“注意”) 具体加以说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这些特征, 缩写时如何安排内容详略, 采用何种说明方法, 说明结构布局, 就会胸有成竹。经常进行缩写训练, 能提高学生获取主要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 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五、读后感
对于阅读而言,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因人而异, 读后的体验和感受千差万别。所以不管读者年龄大小, 水平高低, 阅历深浅, 读后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相对独立的。正因为如此,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写读后感就显得更简单, 更易行。读后感的写作重在一个“感”字上, 必须紧扣“感”字去写, 而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述, 抄录。例如:读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读后要求学生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写作训练。雨果是一位法国作家, 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却毫不掩饰, 不循私情, 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挖苦。他站在全人类的角度, 伸张正义, 是非分明, 态度坚决, 对被侵略国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对于这种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民族情感的评判和认同。学生读后肯定有许多感触, 他们对雨果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会对雨果说些什么, 会想些什么, 会做些什么。这种写作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树立是非观念, 又能将自己的想法真实再现。这种真情流露无需强迫, 无需挤压, 无需呻吟, 无需做作, 自然天成。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训练了。
课堂练笔例谈 篇4
一、表达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第7课《虎门销烟》课后设计了一道写话题目: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抒写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
教例: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凝视着这位民族英雄,心潮澎湃。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着远方,充满了坚定,充满了力量,让敌人胆寒。(师:写得很有气势!)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沉思,在担忧,在下最后的决心,(师:你前面已经说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这会儿又犹豫啦?想一想虎门销烟的意义?)哦,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神定气闲地指挥着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师:恰当地引用课文的语句,不错!)他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重任,(师:“柔弱”一般用于女子或孩子。建议改为“他用自己的双肩”。)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铭记那个伟大的壮举,将那个光辉的名字铭刻于心——林则徐!
第16课《李时珍夜宿山寺》课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笔题: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以“李时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第12课《开天辟地》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样一个千古神话故事,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赞美一下你心目中的盘古。提示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特别是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语段。
二、理解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补白的理解性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教例:(学生朗读)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三、转述性的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第20课《珍珠鸟》从“我”的视角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为角色,叙述逐渐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尽管是一个叙述人称的小小转换,但是,学生却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笔下的文字在课文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既汲取了课文中精美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
第19课《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你从两个人的“电话”中知道了什么?请你用第三人称简要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教例:(学生朗读)我从电话中知道了那个男人。(师:哪个男人?)那个陌生男人。(师:哪个陌生男人?)就是那个小红车的主人。(师:这就明白了!)他已经换上了新的反光镜,谢绝了我的费用,(师:赔人家的钱,叫……)赔款。(师:准确!)谢绝了我的赔款,并感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了字条,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四、迁移性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第1课《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个、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第2课《但愿人长久》一文中,重点描写了苏轼在
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尤其是将苏轼心中的所思所想,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于文字中。阅读教学要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了什么事?当时心里会有哪些想法?请你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下来。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借月抒情的写法。这样的迁移性练笔着眼于“移情”。
第4课《秋天》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不妨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写另外一个季节。提示学生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模仿诗歌的写法写一两段话。这时候的练笔就是模仿写诗,而各种修辞手法、句式都在这样的模仿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利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
第5课《天安门广场》一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这样的小练笔迁移的是方法。
五、想象性的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当然,如果转换视角,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小练笔,请学生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会想些什么?这道练笔题目更贴近课文,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到他的勇敢而富有同情心。
第3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描绘个人心中的画面。
第24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不难下笔,也不难写好。
六、延展性的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
第18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读后,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些,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收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知识,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写下来。这样的练笔或许像做专题“论文”,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
第23课《春联》,也可以设计一道综合性的读写练习题:请你收集有关春联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写一篇关于春联的研究文章。可能这样的练笔不再是课堂上所能完成的,但是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如第14课《一路花香》一文,可以设计表达性的练笔:你读了这个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写下来。也可以设计想象性的练笔:请你想象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开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来。
例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篇5
由于随文练笔好处较多, 于是每堂课进行随文练笔便成了一种时髦。许多教师不分清红皂白, 每堂课都设计随文练笔, 课堂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 这种变了“味”的练笔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本末倒置——阅读课成了作文课
一位教师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师:同学们, “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我们来欣赏欣赏。 (师播放早晨大榕树的热闹情景, 生入情地欣赏。)
师:刚才你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许多鸟儿在不停地飞, 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
生2:一只鸟正展翅从水面飞过, 嘴里还叼着一尾鱼呢!那架势好像是在向别的鸟儿炫耀自己的战果。
生3:……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你能把刚才从图片上看到的写下来吗?
生 (不情愿地) :能。 (师巡回指导)
二十五分钟后, 师请学生读自己的创作,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
[反思]这位教师前一部分引导得比较好, 学生们也具有较浓的说的兴趣, 但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时间太长了, 完全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 这样一来, 不仅扭曲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而且长此以往, 也会让学生因繁而生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 教师却腾出了这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将随文练笔当成了消耗课堂时间的一种无聊的模式, 完全违反了随文练笔的目的及意义。
[对策]作为对阅读教学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 教师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 随文练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穿插于阅读教学的趣味之中, 以淡化小学生对“作文”的概念,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练习。所以, 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 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在练笔的同时,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无病呻吟——脱离文本为练而练
《自然之道》一文中曾写道:“向导抱走幼龟不久,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一位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同学们, 那成群的幼龟是怎样从巢口鱼贯而出的?请拿出笔来写一写。
[反思]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 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 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 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 同时, 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例中的随文练笔是否已起到了以上所说的作用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对策]“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 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 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所以, 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找准引爆点, 否则只能做一些“无病呻吟”的徒劳之事。
三、拔苗助长——难度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七颗钻石》后, 布置了以下的随文练笔作业:
写一段话, 用上以下的词:焦渴、喜出望外。此外, 读了本文后, 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想象和感受, 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于刚刚起步练习作文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 第二个随文练笔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学生的练写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 反之就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提倡随文练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减轻学生作文的负担, 可没想到, 这位教师的随文练笔却只能起到反作用。
[对策]教学完一篇课文,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随文练笔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前, 应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如学了这篇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 写一篇读后感?教师不应规定字数, 作文的本身就是学生内心的有感而发, 可长可短。所以,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无精彩点
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彩那天》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 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时, 我想:________。
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 他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想________:。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 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 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说:_______。
父亲拿起橡皮要擦掉“K”字时, 想:_________。
……
细数这位教师课上随文设计的练笔, 加上续写结尾 (库伯派人来将车开走后我们一家人的心情) 及读后感的练习, 竟足足有十处。
[反思]“懒婆娘的裹脚布, 又臭又长”, 该教师设计的这一课的随文练笔便有了这一番味道。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美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文练笔是为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而设的, 只有设在课文的精典处,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策]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可引导学生练在文本空白点, 练在拓展延伸点, 练在语言训练点, 练在思辨争议点,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放任自流——虎头蛇尾空忙碌
公开课上, 某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鸟的天堂》一课, 下课铃已响, 该教师马上出示今天的随文练笔作业:
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广告词,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这本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作业, 可惜教师将它放在了课外, 后来, 教师疏于对这次作业进行反馈交流, 学生们都空忙碌一场。
[反思]现在的公开课, 有许多的作业是教师用来作秀的, 本课例也不例外。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渐渐懂得上公开课时布置的作业是无须认真完成的。既然布置了学生进行作业, 就应给学生一个交流评议的空间。
[对策]评价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一定不要疏忽了评议这一环节。其实评议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 可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在课后进行。同时我们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 我语表我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从中体验到乐趣。如可以让自己欣赏, 写好后, 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 轻轻地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 给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做上记号;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赏互评,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让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想学生一定会自得其乐的。
例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篇6
一、目中无人, 揠苗助长
案例: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 布置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阅读教学要“意言兼得”,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 这项要求只有到了小学高年段才是合适的, 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要求。中低年段就布置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 实在是目中无人、揠苗助长。
对策: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应依据不同的年段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在低年段, 重在模仿, 以句子训练为主;中年段, 以段的训练为主, 仍然是重在仿写;高年段, 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 引导学生仿中有创。只有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喧宾夺主, 顾此失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 粗浅理解课文后, 就要求学生花二十多分钟时间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回信。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一篇文章还没有读熟读透, 还没有赏析感悟, 就让学生“写回信”, 这不但不能写好“回信”, 还会导致阅读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对策:读写相长, 适时适度。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汉语教学的传统经验, 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不是单纯为写而写,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读写相长才是其主旨所在。作为随文练笔, 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适度,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习作课。一定要在学生读好读深读透之后再练笔。同时, 随文练笔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 一节课中的练习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三、遍地开花, 泛滥成灾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文时, 一节课设计随文练笔三次:
教学完第一小节:20年的努力, 5年的等待, 15天的航程, 当他踏上祖国的那一刹那, 内心一定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在课接近尾声时:读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读后模仿着写一写。
下课铃响后: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还有李四光、华罗庚等, 请收集这些著名科学家的资料, 仿照“作家卡片———巴金”, 为你喜欢的科学家制作一张卡片。
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佳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教学现场来看, 由于课堂容量过多, 三次练笔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显得仓促, 更没有有效的指导与评点, 练笔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适量训练, 当堂评改。随文练笔只有少而精,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更要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学生安安心心地写, 写好后认认真真地自改和互改, 然后教师最好还应当场展示学生的练笔, 当堂评改, 小到文字与标点, 大到内容与主题, 都可以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修改后特别优秀的, 还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展示, 这样的练笔才是扎实有效的。
四、缺乏支点, 游离文本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安排了一次随文练笔, 她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假如你就是菲格雷特总统, 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下来。结果学生一个个面露难色, 每个人都只写了干巴巴的几句敷衍话。
此处的练笔,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铺垫, 训练显得机械, 由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写出来的东西就只会停留在口号式的话语中, 语言空洞、苍白, 甚至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 读写成了两张皮。
课堂练笔例谈 篇7
一、坚持“采蜜”,创设积累情境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缺乏材料积累,叙事空洞,言之无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坚持课外摘抄、剪贴,做好“摘抄剪贴本”,美其名曰“采蜜集”。
1. 提出“采蜜”要求。
要求全班人人都做“小蜜蜂”,个个都写“采蜜集”,主要采集简短古诗、精彩片段、名人名言、时事要闻、好书简评等,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积累,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为写作建起一座素材库。
2. 开展“采蜜”活动。
利用自习课、活动课开展“与好书交朋友”的朗诵会、故事会、好书评点会,评选出“朗诵能手”、“故事大王”“小评论家”;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把阅读过的书籍中的一些文学知识或者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内容编成考题,进行比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既激发了课外收集素材的热情,又使他们增长了见识。
3. 展示“采蜜”成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教给学生采蜜方法,每月召开一次“采蜜”经验交流会。让“采蜜”数量多、质量高的学生,把好的经验向大家介绍,并且组织讨论,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展示优秀的“采蜜集”,由学生自行组织专家评委评选出“蜜蜂奖”若干名,颁发采蜜簿等文具奖品,以资鼓励,激发采集热情。
这种读书与积累相结合的“采蜜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位置,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素材,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练笔的情趣,从而使其养成“爱读书、勤积累”的好习惯。
二、多写日记、随笔,活跃思维情境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写日记、随笔等。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多写日记、随笔,将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在平时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尽量坚持练笔,一周随笔或日记不少于5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议,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会自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具体做法如下:
1. 结合活动体验,活化练笔实践。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开始写日记,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会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练笔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我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每学期都要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体活动,我就利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契机,布置系列观察日记。初一新生上学的第一天,就迎来了学校第一个大型活动———军训。我就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第一组主题观察日记《军训生活》(一)、(二)、(三)……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新学校、新环境;端详新教官、新老师、新同学的外貌、言行、举止,关注军训的内容及自己的体验,连写五篇观察日记,每篇都要有所侧重,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结果同学们兴趣大增,一气呵成,连写了9篇,或叙事写人,或谈感受,篇篇文字通顺、句句情真意切。有一个同学在日记里真诚地写道:“通过这七天的军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尤其是对写日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获太大了。”我校又开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廉政文化演讲比赛、廉政文化书画展、廉政文化主题班会等。于是我又布置了一组以“廉政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序列观察日记。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有的到团委办采访主持人,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在廉政文化进校园作文竞赛中,我班同学荣获团体第一名。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受到了廉政文化的熏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锻炼了文笔。
2. 借助名著赏析,迁移练笔手法。
语文教科书里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的写作技巧值得学生借鉴,我往往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例如,我们在读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洪宗礼主编)时,小说主人公哈威尔船长指挥救援时那段短促有力的对话,既表现了救援时紧张的气氛,又展现出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之后,我随即布置了片段训练题:“假如影院失火,你是这个剧院的领导,你将如何指挥救火,请根据情境设计一段简短的对话,字数300字左右。”学生当堂奋笔疾书,不到十分钟就有人写出了精彩的人物对话。又如,在学习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洪宗礼主编)的时候,文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分别描写了带头的、鼓手、锣手、浆手在划龙舟时不同的动作特征及河岸上观众的呐喊声,烘托了华夏民族团结争先的竞技场面,再现出湘西传统的习俗。学生很感兴趣,我就趁热打铁先让同学分组上台表演,体验其精妙之处,再当堂布置片段练习:请回忆你经历过的一次精彩的赛事(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以此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写法。
3. 坚持“日记评点”,永葆练笔情感。
为激励学生长期保持练笔热情,我与学生约定把单周两节作文课定为“日记评点课”。第一节课学生自习,老师抽查日记。一查篇数,二查字数,三查书写格式,四查内容虚实及语言表达,以此了解全班同学日记书写情况。同时,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日记评委会评选出最佳日记或随笔10篇,推荐在《班级日报》上公开发表。第二堂课,师生同台评点最佳日记。先指名同学上台朗诵佳作,后由学生自由点评,指出优劣,提出修改建议。有时被选读的日记构思巧妙,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学生还没读完,全班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完三四个学生朗读之后,学生会习惯性议论起来,或三言两语赏析习作的佳词妙语,或高屋建瓴地道出选材构思之精妙,或细腻咀嚼场面细节之动人,或一针见血地指出习作不当之处,或委婉含蓄地提出修改建议……常常会出现日记、随笔写得好,现场作者朗读得声情并茂,评点赏析也很精彩的动人场面,真让人为之振奋。所以每周“日记评点课”就变成学生练笔的加油站,使学生充分品尝到练笔的甜头,永葆练笔激情。
三、手编“日报”,创设发表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满足学生发表欲望,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练笔的一个好办法。
我校提倡同学们学习搜集资料或制作手抄报,在班内或校内进行交流、欣赏,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及书写能力。对于所教学生,从起始年级起我就让他们按学号轮流办手抄“班级日报”。轮到谁,既当编辑又负责版面设计和插图,全由自己一人完成。栏目的设计与一般的中小学生报相似,主要栏目有“日记随笔选”“佳作大看台”“班级小蜜蜂”“焦点辩论台”“凡人絮语录”“啄木鸟”等,其中“日记随笔选”和“佳作大看台”占二分之一版面。在这些栏目中,主要发表经过师生反复修改加工推荐的优秀习作,如平时练笔满分作文、日记、随笔等,发表时在文章标题下注明投稿人。每期办报人都要做好用稿记录,满一个月由文娱委员负责装订成册,形成“班级日报合订本”,并设计封面和封底。班级“评报委员会”再评出月班报最佳编辑、最佳投稿人、最佳美术设计及最佳誊抄人等,并在次月首期“班级日报”上刊登获奖人名单,以保持学生的办报热情。
现在我所带班级的“班级日报”在全班同学的关注支持下,已出版620多期了,装订成20多个合订本。展开报纸,平时潦草的字迹变得工工整整,病句连篇的也变得文字通顺,见写作就头痛的学生也变成了最佳投稿人……
尽管班级手抄日报是目前全国最低等级的报纸,甚至还算不上正式的报纸,但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对于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同样能感到无穷的欢乐和自豪。
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课外练笔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外练笔情境,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旨在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习作训练中来,通过努力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练笔兴趣和思维潜能,使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作文,乐于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中的课外练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是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作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课外做好“采蜜集”, 多写日记、随笔, 手编“班级日报”等丰富多彩的练笔活动, 创设练笔情境, 激活学生的练笔情感,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颇见成效。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练笔,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课堂练笔例谈 篇8
一、梳理教材, 自成系列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 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这里的“随机”不是“随意”, 教者对于教材必须进行深入的研读,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训练点。在训练点的安排上, 则考虑训练内容的系列性与层次性。比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中, 针对初试习作的三年级学生语言空洞, 无话可说的现象, 笔者在写具体训练点上, 安排语言动作描写的不同层面的范式引导, 拓宽课堂小练笔训练的面与点, 如在《奶奶最喜欢的铃铛》一课, 抓住“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 紧紧地搂住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这一句先写奶奶的动作, 后面写奶奶说的话。仿写一段。在《这个规矩不能有》一课上, 仿照“‘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么大一个公园, 我们来了, 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例句, 引导孩子先描写语言, 再写动作。而在《用冰取火》一课, 则以“他取出了一块冰, 用小刀轻轻地刮, 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 慢慢地, 做成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一句, 侧重引导学生在写清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的连续性描写, 写一段话。这样由浅入深, 由句到段的有意识的序列训练既减缓习作坡度,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又能实实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
二、品味经典, 注重迁移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石, 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而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反复推敲的经典佳作, 或立意好, 或角度新, 或文笔美, 或情意真等, 不一而足。为此,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把课文读懂、读熟, 读出韵味, 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文章, 寻找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在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中, 立足文本, 进行合理的仿写、补白、续写等, 活学活用, 迁移到习作中, 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现以仿写为例, 谈谈小练笔策略。
其一, 结构仿写。在阅读教学中, 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段式是小练笔随手可拾的范例与载体,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有效地培养遣词造句构段的能力。如《松鼠》中有这样一段:松鼠搭窝的时候, 先搬来一些小树枝, 交错着放在一起, 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 然后把苔藓压紧, 踏平, 最后, 在搭好的窝上面加一个盖。这段话中, 运用动作描写, 用了“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 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清楚。在教学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平常生活中做手工、游戏等情景, 然后用上这样的句式写清楚。有了范例的引导, 情景的再现, 孩子们提起笔来轻松自如, 句子逻辑混乱, 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也少了,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在仿写上, 不仅仅是句段, 甚至篇章, 都是绝好的范例。在教学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交流整篇是怎样布局的, 怎样组合材料, 怎样开头和结尾, 以此例文, 仿写整篇文章。其二技法仿写。利用课文的写作技法指导仿写,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 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在以“保罗和男孩子的眼睛”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后, 顺势引导:“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者没有吧保罗和男孩的心里想法直接写出来, 但是透过眼睛, 我们却分别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在字里行间, 我们也似乎看到弟弟的眼睛, 猜到了弟弟的心思, 可惜文章没有写出来, 你能学着作者的描写把弟弟的眼睛写出来吗?”这样无痕地让学生习得“通过人物的神情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并借鉴迁移, 写一写“小弟弟的眼睛”, 辅以融情想象为策略进行练笔, 学生在模仿中摸索, 在模仿中领悟, 在模仿中成长的。
三、互动评价, 优化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的评价活动是学生语言文字实践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 及时交流, 作出合理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能更好地优化“练笔”的效果。在评价环节, 提倡全员参与,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小练笔完成之后, 学生首先进行自我修改, 这种自助型的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反复修改中得到提升和进步。教师评价仍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有选择性地进行批阅, 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 参照学生的小练笔, 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以肯定优点为主。同伴评价更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班级互评等多种方式能让学生跳出自己看问题, 走近他人长学问, 更加主动地自我建构, 正确地认识自我, 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富有弹性, 为学生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课堂练笔例谈 篇9
【关键词】 语文 随文小习作 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37-01
乡镇学校的学生见识较少,业余生活里兴趣缺乏,课外阅读量不大,在我们眼里丰富有趣的农家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习以为常、毫无新意的每一天。其实,生活不是每天在简单地重复,而是农村乡野的孩子们没有掌握发现新意的方法,缺乏发现的眼光,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常常不如人意,该怎么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呢?这可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有个训练的过程,而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着丰富的观察和精彩表达的例子。语文课天天上,习作为何就不能天天小练一番呢?不妨利用教材里的精彩文段、精彩文句,无论是仿写还是创编,每天来几分钟小练笔。
接下来,以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学单元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随文小习作中的一些实践和体验:
一、小小练笔从“头”开始
万事开头难。好的作文开头能一下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读下去的兴趣。我的随文小练笔也是从作文的开篇为切入口。例如,《酿》一课的开头是非常精彩的,短短的一句话,就把文章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情描述得非常精彩,读者能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文中人的不愉快心理,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东东为什么不高兴呢?
“吱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这样的描写比学生作文总是浅白地一句:“今天,我真开心!”“今天,我真倒霉!”强几百倍。指导学生品味文段中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作家用词的生动形象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五分钟小练笔。字数不求多,差生可以大部分仿写,优等生要求创意仿写。一女生由于先天的因素,成绩极差,每次测试,试卷上的作文一直是空白的,这个学期,在我的随文小练笔的鼓励下,她终于拿起了笔,先是一两句,然后三四句地开始写了起来,并开始知道在习作和日记中表达自己的心理。这一次,她写道:
“吱呀—声,门轻轻地开了。小花悄悄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虽然只改了人物和一个词语,但我给予了她一个大大的微笑和热情的语言鼓励,她非常开心地笑了,自信满满地拿着练习本回座位去。
一部分学生则进行了创改: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兰兰兴高采烈地走进屋里,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大声喊道:“妈妈,我回来了!”(龙玉兰)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只见我的小主人耷拉着脑袋,走路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地走进客厅,把书包随便一甩,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愁眉苦脸的。(何韶滨)
此次小练笔,讲评后还拓展到以声音切入的开篇方式。例如:
“嘀嗒嘀嗒……”下雨声唤醒了正在做着美梦的妮。妮懒洋洋地打开手机。呀!八点半了!妮和娜是好朋友,约好了今天八点半在书店见面的……(杨洁旻)
“单惠廉!单惠廉!”
我从早餐店走出来,听到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李晶。只见她提着几个大袋子,似乎很重……(单惠廉)
“叮铃铃……”
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就听见手机响了。保姆刚好从厨房里走出来,忙帮我接电话……(李惠慧)
此番练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觉得作文真是太好玩了,中下生则不必皱眉头咬笔头,顺顺利利地交上小练笔,非常开心地看着老师给予的优秀评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上面例子中的何韶滨同学属于中等生,作文成绩一直不温不火。他是个活泼好动一时都难以安静的男生,思维比较活跃,这次的描写就非常出彩,老师拿他写的小片段在班上作为范文来读,他内心别提多得意了,以后写起作文来也踊跃了许多。
二、一山更比一山高,“头”上还有“头”
如果说,上面随文小练笔的开头已经写得很精彩了,那你们错了。诗歌有云:山外青山楼外楼。精彩的开头之上,还有更精彩。
“天色黑沉沉的,一片密林,静寂极了,只有呼呼的风在狂吼。突然,从远处传来嘚嘚嘚的马蹄声,过了一会儿,只见三个蒙面人各骑着一匹骏马狂奔而来……”
每次我一开口说这个场景,学生们就笑得前俯后仰。这是电影里最经常出现的情景渲染镜头,预示着将有大事要发生。我们教材里的课文也有许多情景描写,例如《月下桨声》一课开头的情景描写,为全文铺下了温馨愉悦和谐的情感基调。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萦绕飞扬。我一头扎入浩荡碧水,感到肚皮和大腿突然一阵冰凉。远远看见几只野鸭,在雾气中不时出没。哗的一声,身旁冒出几圈水纹,肯定是刚才有一条鱼跃出了水面。”
指导学生美美品读完这一段,让学生说说体会,再结合课文内容品味这一番情景的美妙以及其在全文的作用。然后,结合前两课《酿》的小练笔,在原练笔前加一小段情景描写的文句,要使读者能从这部分情景描写中体会到主人公开心或者不愉快的心理。
比如上面例子中的龙玉兰同学,在上文的小片段前,加上了这样一小段:
“今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花儿在微笑,鸟儿在歌唱,它们的歌声多么美妙……”为下段人物的出现铺垫了喜悦的气氛。真是精彩之上有精彩。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篇10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呢?我认为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 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 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
一、技能迁移点模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 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 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 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哪儿需要它, 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 发芽, 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本片段语言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可谓异彩纷呈, 含义深刻。阅读感悟之后, 请学生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模仿写一段话。这是语言的运用与实践, 既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但“仿”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将本课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是啊, 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 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练习:“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 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 月光似……”在学生练笔交流后, 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 这样复杂的心情, 都托付给了一片悠悠的月光, 月光中有我, 我中有月光, 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 通过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感情意味的“真实”情境的小练笔, 让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到适当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空白补充点扩展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根据前面周瑜的故意为难,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可让学生补写“军令状”, 让他们想象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上写些什么。而周瑜看到诸葛亮正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一步一步地去做时, 他的心情怎么样?他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而诸葛亮早就看穿周瑜的阴谋, 他在立“军令状”时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两人在签了“军令状”后喝酒, 周瑜与诸葛亮又分别在心里想着什么呢?针对以上质疑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去描写两个人在不同情境里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现。通过练写, 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三、情感勃发点提炼写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 若没有凝练成文字, 过不了多久, 就会消解、淡化。只有及时捕捉住这种情感的蓄积点, 及时练笔, 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久而久之才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认识。训练方式中, 最常见的是写读后感。类似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如教学《桥》最后三个自然段:“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 小伙子的母亲, 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她来祭奠丈夫与儿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们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请动笔写下来。此刻,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 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另外, 还可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 与人物直接对话。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即将结束之时, 可这样引导学生: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此时, 假如你站在他的床前,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写下来!此时, 可谓练在学生情感勃发处, 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 让学生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通过语言集中起来、提炼出来, 形成文字, 形成思想认识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读为感的基础, 感是读的升华———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能深化理解文章内涵, 而且能丰富习作内容, 锻炼表情达意的能力, 何乐不为。
四、文意深刻点创新写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五、特定情境点改写
特定情境处改写, 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合、表达, 如改变叙述顺序, 改变人称等, 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可谓一举两得。
如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或相声等。如《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草铺”、“晚风”、“弄笛”和“月明”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赏月图”。全诗内容浅显, 意境优美。据此,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 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 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 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改写。学生通过练笔, 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仿佛听到了诗里和着晚风的笛音, 看到了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 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六、余味无穷点发散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 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 构思新情节, 进行续写训练。这样,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穷人》一课, 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训练。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对人物命运充满好奇, 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延伸情节, 丰富内容, 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通过续写训练, 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练笔例谈】推荐阅读: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09-21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12-09
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11-15
引导练笔07-04
小练笔07-12
练笔活动09-18
练笔形式11-10
有效小练笔06-21
巧设练笔11-22
读书小练笔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