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的误区(精选12篇)
随文练笔的误区 篇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 它紧紧跟随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 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使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实现读写结合。这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随文练笔好处较多, 于是每堂课进行随文练笔便成了一种时髦。许多教师不分清红皂白, 每堂课都设计随文练笔, 课堂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 这种变了“味”的练笔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本末倒置——阅读课成了作文课
一位教师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师:同学们, “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我们来欣赏欣赏。 (师播放早晨大榕树的热闹情景, 生入情地欣赏。)
师:刚才你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许多鸟儿在不停地飞, 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
生2:一只鸟正展翅从水面飞过, 嘴里还叼着一尾鱼呢!那架势好像是在向别的鸟儿炫耀自己的战果。
生3:……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你能把刚才从图片上看到的写下来吗?
生 (不情愿地) :能。 (师巡回指导)
二十五分钟后, 师请学生读自己的创作,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
[反思]这位教师前一部分引导得比较好, 学生们也具有较浓的说的兴趣, 但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时间太长了, 完全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 这样一来, 不仅扭曲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而且长此以往, 也会让学生因繁而生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 教师却腾出了这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将随文练笔当成了消耗课堂时间的一种无聊的模式, 完全违反了随文练笔的目的及意义。
[对策]作为对阅读教学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 教师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 随文练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穿插于阅读教学的趣味之中, 以淡化小学生对“作文”的概念,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练习。所以, 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 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在练笔的同时,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无病呻吟——脱离文本为练而练
《自然之道》一文中曾写道:“向导抱走幼龟不久,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一位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同学们, 那成群的幼龟是怎样从巢口鱼贯而出的?请拿出笔来写一写。
[反思]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 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 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 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 同时, 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例中的随文练笔是否已起到了以上所说的作用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对策]“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 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 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所以, 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找准引爆点, 否则只能做一些“无病呻吟”的徒劳之事。
三、拔苗助长——难度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七颗钻石》后, 布置了以下的随文练笔作业:
写一段话, 用上以下的词:焦渴、喜出望外。此外, 读了本文后, 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想象和感受, 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于刚刚起步练习作文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 第二个随文练笔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学生的练写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 反之就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提倡随文练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减轻学生作文的负担, 可没想到, 这位教师的随文练笔却只能起到反作用。
[对策]教学完一篇课文,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随文练笔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前, 应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如学了这篇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 写一篇读后感?教师不应规定字数, 作文的本身就是学生内心的有感而发, 可长可短。所以,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无精彩点
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彩那天》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 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时, 我想:________。
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 他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想________:。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 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 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说:_______。
父亲拿起橡皮要擦掉“K”字时, 想:_________。
……
细数这位教师课上随文设计的练笔, 加上续写结尾 (库伯派人来将车开走后我们一家人的心情) 及读后感的练习, 竟足足有十处。
[反思]“懒婆娘的裹脚布, 又臭又长”, 该教师设计的这一课的随文练笔便有了这一番味道。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美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文练笔是为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而设的, 只有设在课文的精典处,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策]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可引导学生练在文本空白点, 练在拓展延伸点, 练在语言训练点, 练在思辨争议点,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放任自流——虎头蛇尾空忙碌
公开课上, 某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鸟的天堂》一课, 下课铃已响, 该教师马上出示今天的随文练笔作业:
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广告词,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这本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作业, 可惜教师将它放在了课外, 后来, 教师疏于对这次作业进行反馈交流, 学生们都空忙碌一场。
[反思]现在的公开课, 有许多的作业是教师用来作秀的, 本课例也不例外。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渐渐懂得上公开课时布置的作业是无须认真完成的。既然布置了学生进行作业, 就应给学生一个交流评议的空间。
[对策]评价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一定不要疏忽了评议这一环节。其实评议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 可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在课后进行。同时我们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 我语表我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从中体验到乐趣。如可以让自己欣赏, 写好后, 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 轻轻地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 给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做上记号;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赏互评,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让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想学生一定会自得其乐的。
“大河不拒涓流”, 作为随文练笔, 是学生对文本领悟后的豁然开朗, 不管是只言片语, 一点体会, 一丝灵光, 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因为“随笔”, 让学生有了自我的主张;因为“随笔”, 让心声有了呐喊的出口;因为“随笔”, 让文字有了徜徉的舞台。作为我们教师, 应该精心设计随文练笔,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随文练笔的作用!
随文练笔的误区 篇2
第一阶段个人总结
本学期,在“依托文本 巧妙练笔”课题组统一规划下,本人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继续探索实践课题研究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开展随文练笔。现将这一学期个人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学习,提高认识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本人首先加强了业务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及时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这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我认真参加了课题研究会,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在教学中能努力尝试随文练笔。同时,我加强了对新课标的学习,尤其是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关部分的学习,还学习了《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中有关“随文练笔”教育教学理论。
(二)、深入课堂,进行实践
1、将阅读课文教学与课题实践紧密结合。本学期,是课题实施第一阶段,因而我积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围绕本阶段制定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与片段的写话练习。
2、勇于承担课题汇报课,重视课题研究的日常小结。本学期,我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指导下,向全组语文教师展示了课题研究的汇报课。在日常教学中,我还注意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在每节
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时总结个人心得体会。我不仅在研讨课上贯彻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而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也注重随文练笔,把“随文练笔”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在认真进行课题实践基础上,我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论文和总结形式进行了整理。
(三)、经验与感悟
经过一学期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本人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感悟,这些经验与感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专题研究中要虚心好学,积极探索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记得课题研究之初,我头脑里一片茫然,于是我开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学教育学,学心理学,学研究方法、学写作技能。通过学习我们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学习中,我们有了自已的理解,有了收获,并把它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
2.要有团队精神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干,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先集中研究,再个人分工,再集中商讨。实行先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研究程序。每一次的课题例会,我们都会探讨练笔存在的问题,交流自已练笔的成功案例,探讨练笔的方法。
3.要重视实践
随文练笔的“经营”之道 篇3
关键词:小练笔 语文课堂教学 “经营”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何抓住契机,有效地进行练笔?通过实践,笔者觉得根据教学过程进行激发情感练笔,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之道。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随文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强度,保证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真正焕发出迷人光彩的小练笔,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巧用“说”,情动辞发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利用“饱经风霜”的词义“经历过许多的艰难困苦”引导想象:车夫在生活中、拉车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难面前,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表现在外表会是什么样子等等。同学们从中受到启发,踊跃发言。有的说车夫有一张瘦削的脸,一双无神的眼睛,一双枯树枝般的手;有的说手和脚上不仅有厚厚的硬茧,更有一道道的口子……然后顺水推舟要求学生据词“造段”,给黄包车夫画像。有学生写道:“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黑瘦瘦的,不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成为本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广用“尾”,放飞心灵
许多文章的结尾令人遐想、回味无穷,学生学到结尾总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益处。如学了《滥竽充数》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已熟知,故事似乎已结束,但如果我们在文后加上“青蛙跳出井口之后……”,这便又会生成无数个新故事。实践证明,故事性强,可续性强的课文学生喜欢想象,而趣味性的练笔,学生也“乐”写,“愿”写。让我拥有了“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的无限感叹。
三、精用“景”,直抒胸怀
融入情境,是学生习作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丰富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文本为学生创设协作的情景,让学生有的放矢。
如《灰雀》一文中,列宁和一个小男孩有一段对话,小男孩在列宁一次又一次的暗示之下,悄悄地将灰雀送了回去。在这段对话中,小男孩有了很鲜明的情感变化,但是课文中并没有将他的思想斗争进行细致的描写,而他这样将灰雀送还的过程也省略了,便可请学生扩写文章中省略的部分。
四、引用“感”,趁热打铁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洋溢着炽热感情的文章,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学文”,与文本对话,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一吐为快的目的。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被首都人民对总理的爱深深打动,看着学生流露于表的感动,我就针对他们的唯我心理,鼓励他们说说你此时想对总理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并把这种感受写下来。用真心和真情写读后感,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导行的目的。
五、妙用“争”,因势利导
让学生围绕分歧展开争辩,是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辨别是非曲直,让学生的理解趋于一致的有效措施。
教学《落花生》时,品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句意之后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自主组成代表“苹果”和“花生”的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人家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要争相发言,眼看学生间马上要掀起唇枪舌战,我及时组织他们展开辩论。但在辩论之前,先请他们畅写自己的理由,以作为辩论时驳倒对方强有力的证据。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为学生创设、营造写作氛围,让学生有感而发,在“说、尾、景、感、争”上下功夫,抓好随文练笔的“经营”之道,那我们的学生定能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参考文献:
1.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22~129
2.刘儒德.小学生习作的应有追求与教学策略,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5.9(3).15
例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篇4
一、目中无人, 揠苗助长
案例: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 布置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阅读教学要“意言兼得”,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 这项要求只有到了小学高年段才是合适的, 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要求。中低年段就布置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 实在是目中无人、揠苗助长。
对策: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应依据不同的年段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在低年段, 重在模仿, 以句子训练为主;中年段, 以段的训练为主, 仍然是重在仿写;高年段, 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 引导学生仿中有创。只有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喧宾夺主, 顾此失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 粗浅理解课文后, 就要求学生花二十多分钟时间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回信。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一篇文章还没有读熟读透, 还没有赏析感悟, 就让学生“写回信”, 这不但不能写好“回信”, 还会导致阅读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对策:读写相长, 适时适度。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汉语教学的传统经验, 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不是单纯为写而写,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读写相长才是其主旨所在。作为随文练笔, 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适度,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习作课。一定要在学生读好读深读透之后再练笔。同时, 随文练笔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 一节课中的练习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三、遍地开花, 泛滥成灾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文时, 一节课设计随文练笔三次:
教学完第一小节:20年的努力, 5年的等待, 15天的航程, 当他踏上祖国的那一刹那, 内心一定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在课接近尾声时:读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读后模仿着写一写。
下课铃响后: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还有李四光、华罗庚等, 请收集这些著名科学家的资料, 仿照“作家卡片———巴金”, 为你喜欢的科学家制作一张卡片。
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佳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教学现场来看, 由于课堂容量过多, 三次练笔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显得仓促, 更没有有效的指导与评点, 练笔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适量训练, 当堂评改。随文练笔只有少而精,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更要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学生安安心心地写, 写好后认认真真地自改和互改, 然后教师最好还应当场展示学生的练笔, 当堂评改, 小到文字与标点, 大到内容与主题, 都可以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修改后特别优秀的, 还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展示, 这样的练笔才是扎实有效的。
四、缺乏支点, 游离文本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安排了一次随文练笔, 她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假如你就是菲格雷特总统, 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下来。结果学生一个个面露难色, 每个人都只写了干巴巴的几句敷衍话。
此处的练笔,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铺垫, 训练显得机械, 由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写出来的东西就只会停留在口号式的话语中, 语言空洞、苍白, 甚至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 读写成了两张皮。
浅谈随文练笔 篇5
版石中心小学陈金秀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去改变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阅读教学入手,以教材为范本,在课堂上认真做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而随文练笔就是一种将写的训练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这种练笔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作文素养。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善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首重要意义,而小学生恰巧具有模仿的天性,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文本中生动、经典的句式和教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真正拥有仿写这根“拐杖”。通过大量的形式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如《做一个最好的你》最后一段话:“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林中一根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这就是一个很生动、经典的片断,这个片断充满了诗意,是本文的主旨,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他们在读
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让学生仿写句子。
如果那。
如果那。
学生个个奋笔疾书,然后争先恐后发言,气氛极为热烈,学生写出的内容也非常的精彩,如果老师能长此以往地有选择一些精辟片断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那么学生无形之中就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往后的作文批改中,你将看到的是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容。
由此可见,随文练笔是多么好的一种写作方法,首先这种小练笔既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言语感悟,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其次,不但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还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每次的作文,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孔不入情可抒,而这种小练笔就不一样了,这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因为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深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所带来成功的体验,所以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随文练笔” 篇6
一、关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
“写什么”是决定其“内容”,而“怎么写”指向的就是方法、技能。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专家也都撰文呼吁,教材内容只是给学生提升言语内容的一个“范例”,其例更倾向于“写作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其内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尴尬。因而对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重视得还不够,再加上练笔内容和文本内容不完全吻合,并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滞缓。
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结合和对比的手法展现樟树“保持香气”的特点。在处理这一自然段随文练笔的时候,我们如果另起炉灶,让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去写一种植物或动物,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写什么”上,这样一来就偏移了随文练笔的指向,使得学生的受益“趋窄”了。如果我们就地取材,运用先概括后具体和对比手法,描写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利用习得的方法,巧用文本中的资源进行练笔,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怎么写”上,就既是一种方法的落实,又便于检查反馈学生的习得情况,同时也便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和资源共享,这样更利于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处说的关注“写什么”和“怎么写”,并不是贬一褒一,两者不可偏废,也无轻重之分,最合适的是在关注“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写”。这样的随文练笔如果长此以往,便能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上更多地得益。
二、关注“练笔”明确“指向”
随着语用意识的提升,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尝试着将写作训练“化整为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但在平时的执行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实施得不够严谨,较为随意,使得有些练笔训练不符合文本要求和情境需要,造成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割裂,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练笔”,更要明确练笔的“指向”,使它更能契合学生文本阅读的期待心理,这样的高度融合才能取得更佳的练笔效果,才能水乳交融,成为一体。
比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是一篇“点面结合”的好范例。在写到“点”黄晓文时,作者抓住其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他英勇顽强的特点,也透过他把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练习“点面结合”,让学生去写一次劳动场面、大课间活动、课间十分钟……由于练笔的强行介入,使得学生从文本的情境中一下子抽离出来,使得阅读过程产生了思维的断裂,反而影响了言语的习得,偏离了“航向”,也易于分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此处设计时,我们不妨抓住黄晓文经简单包扎、冲上大堤后的省略号做些文章,让学生进行一些细节描写的训练,更能深化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品性,突出我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这样的无缝链接,既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让这一“点”更加形象鲜明,使这一“点”更成为了“点”,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同时,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连一个标点符号也别放过,读出标点符号背后的真正内涵,此可谓一举多得。
三、关注“形式”还是“价值”
随文练笔的形式有很多,其切入点也有很多。我们只是一味地为随文练笔而练笔,还是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更多地关注其“价值”呢?这一点恐怕无须我多言。在此赘言,更多地是想提醒大家应注意随文练笔的“价值”,这样才更行之有效,有的放矢。
我们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老师们抓住“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承接串连,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或练笔。低年级如此,中年级亦然,到了高年级还是层出不穷。这样的练笔看似从细节到整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是频繁的、不适时机的训练,反而失去了其价值。
比如《秦兵马俑》“武士俑”一段中,“有的……有的……”是概括地描写了武士俑的不同形态。而《欢乐的泼水节》中“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一句式其价值在于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将人们在泼水节肆无忌惮、自由自在的氛围写了出来。因而,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信息,仿照其写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这样的举措才是相得益彰,不是为了“语用”而“用语”。我们只有潜心研磨句式,借鉴范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新颖有价值的言语形式训练,才会指向明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诸如此类的训练不是不可,而是应根据不同语境,不同年级段学生,不同言语特点,更有机地进行练笔训练,从而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适时、合适地加以利用,抓住其价值,明确指向,紧扣阅读和表达的内在联系,破解其言语密码,做好“吸纳”和“倾吐”的有机衔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
不可缺失的随文练笔评价 篇7
一、细化指标, 灵活操作
为改变原本由教师单方面主观情感评价, 根据随文练笔的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的特点, 笔者尝试从抒发真情实感、运用写作技巧、提升习作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了一套规范合理、操作灵活的评价指标, 多纬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到了练笔成长的过程, 提高了练笔的兴趣, 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公平。
从上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该表格分为两个区域, 从情感、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对练笔的质量进行评价, 不只是对学习结果进行描述与判断, 更融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度, 实现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统一。我跟学生讲清要求, 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墙上的醒目位置, 同时在班级博客上公布。这样, 执行起来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便于操作。
随文练笔评价标准为评价过程提供了一把标尺, 但并不是绝对的要求, 需要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灵活掌握, 鼓励优等生进行创造性地批改, 最终形成开放式的练笔评价标准。为了便于学生具体操作, 笔者根据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的实施过程, 拟定了下面的反馈表。
评价反馈表随每次练笔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练笔完成后, 对照评价标准进行, 最后根据练笔的总评得到相应的等级, 并在评价反馈表对应的位置上做标识作为最终的结果。在表格末端还设了对于本次练笔结果的简单评价。它是评价者对于这次练笔情况的大致描述, 可以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被评价者如何改进写作方法, 提高水平有很大的启发。反馈表操作方便, 不会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每次评价完后, 要求学生放入练笔档案袋中, 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练笔的进步轨迹。
二、优化主体, 多元参与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特别强调的理念。体现在练笔评价上, 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 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那么, 怎样进行多元参与的有效评价呢?实践中, 笔者采用“即时评价四步联动”和“延时评价网络PK”相结合的方法, 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一) 即时评价四步联动法
1.教师巡评
学生练笔时, 教师要注重写作过程性评价, 进行及时巡评, 把握学生练笔的实际状况, 看看学生是否根据文本的内容或语言的表达形式以及教师提出的练习目标要求进行练笔, 即时交流、指导、修正。
2.学生自评
学生写好后,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发现问题, 边读边改。如此,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改能力, 也养成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习惯。
3.小组互评
四人小组内相互传阅, “读者”当面建议, “作者”当面修改, 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充分发挥学生在练笔中的主体作用。小组内评议、修改后, 再推荐一份作品交给老师, 供集体交流。
4.师生共评
教师在小组推荐的作品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借助投影展示出来, 当堂评改,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小到字迹的工整、遣词造句和标点的使用, 大到细节刻画、谋篇布局等, 均给予关注、指导、点拨, 同时照顾个性差异。如此评价, 实现了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改一个等于改全班”的目标。
(二) 延时评价网络PK法
有些练笔由于时间的关系, 可以适当地向后延迟, 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自由思考, 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 驰骋想象, 完成修改的过程。
1.教师点评
学生练笔后, 教师并不放任学生自由批阅, 而是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 固定或随机抽取班级四分之一同学的练笔点评, 鼓励用词、组句等方面的优点, 要求修改布局、修辞等方面的不足, 肯定其经过修改所取得的进步, 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2.家长参与
没有被教师抽取的作品, 我发动家长参与其中, 提出修改建议, 写写读后体会, 还可以和孩子PK一下, 就同一题目写“下水文”, 然后再与孩子共同探讨彼此的优缺点。
3.网上PK
经过教师点评和家长参评, 学生最终完成了一篇比较理想的作品。我鼓励学生利用班级博客展示自己的作品, 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每一期邀请一位成绩好的同学作为版主来主持活动, 组织大家在博客中交流、评析, 取长补短, 共同提升。关注最高、评价最好的作品, 推荐到学校网站或校报上发表, 激发其持久的创作热情。
三、深化过程, 体验成长
教师要将评价过程贯穿始终, 就要特别关注过程性评价, 把握学生练笔的整体水平, 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 亲历成长, 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有所发展。
(一) 评价要关注差异
评价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只要是源自孩子内心真实的感想, 作品哪怕不全面, 也不必求全责备。应使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最佳”, 使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二) 评价要明确目标
每一次练笔侧重点不同, 但目的一定要明确。在评价时, 要依据预定的练笔重点进行交流, 既要预防“全面论”, 也要避免“偏激论”;既不能要求学生每一次训练都面面俱到, 也不能随意地布置练笔要求, 让学生无从下手, 影响练笔的效果。不过, 练笔的书写情况每次都要关注, 这是为了落实课标所强调的“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 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的目标要求。
(三) 评价要褒贬相宜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练笔中的闪光点。一个准确的标点、贴切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传神的比喻等等, 都值得肯定。这样既可增强学生不懈努力的信心, 又使他们体验到练笔的愉悦与满足。对文中的不足, 诸如不成熟的思想、不健康的心理、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及时给予引导、指正, 使学生的写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四) 评价要有始有终
评价要建立长效机制, 每练必评, 有始有终。我要求学生建立个人练笔档案, 可收入学生一学期所写的文字资料中, 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所作的评价。特别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练笔成长记录进行反思, 想想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练笔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取得了哪些进步, 还有哪些不足, 计划怎样改进。这样, 学生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 始终都保持自信, 乐写, 乐学, 乐练。
(五) 评价要自省反思
我不但重视对学生的练笔进行评价, 还经常对自己随文练笔教学进行自省反思, 诸如练笔内容是否切合文本, 切入点安排是否妥当,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自己的评价语言是否贴切具体……坚持做下来, 有助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
随文练笔,探寻言语形式的秘密 篇8
一、找点扩词,丰富画面
教材中有很多词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挖掘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的联想和充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秦兵马俑》中“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抓住省略号来引导学生关注还有许多不同的兵马俑呈现不同的神态, 而通过每一种神态可以想象兵马俑的内心世界。然后抓住关键词“神态各异”让学生随文练笔,想象画面,用“有的……好像”来进行练笔,习得方法。学生写出了诸如:有的兵马俑微闭眼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有的兵马俑手持长刀,咬紧牙关,一副无懈可击的模样,好像正待冲上战场与敌人厮杀;有的兵马俑右手遮额,举目远眺,好像身在兵营,心已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神态各异”的画面被学生描绘得栩栩如生,而描写上加以想象的写法也相得益彰,运用自然,这在平常的肖像描写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又如《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整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桑娜矛盾又自责却坚定的心情,抓住“忐忑不安”,让学生也来随文尝试心理描写, 桑娜断断续续的思维和矛盾心理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学生写道:“语文老师正在报成绩,我的心忐忑不安:这次语文考试好几题没把握,会得多少分呢?九十分以上,那真是谢天谢地了! ……哦,可是不会有的。八十几分,那这星期只有听妈妈唠叨了,肯定又说我上课不认真啊、不求上进啊……若是八十分以下,那惨了,要受到爸妈的联合夹击……或许,爸爸还会揍我一顿,那我也活该……”这段描写把学生报成绩时的忐忑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练笔集理解、想象、表达于一体,促进了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抓住特征,提升内涵
练笔目标设计应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 从思考文本独特的写作方法来提高运用语言的高度, 教师要选取与文本相符的目标来指导写作。如《一面》中关于鲁迅的外貌描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描写人物的外貌尤其是肖像描写应抓住特征, 而学生在描写时不知道抓特征,写人常常“千人一面”: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小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小小的嘴巴,笑起来露出个小酒窝……抓住文中具有特征的外貌描写来进行教学, 这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教学契机,可以设计以下环节:(1)幻灯出现鲁迅的肖像图,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鲁迅;(2)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读一读, 让学生与自己的描述作对比,他们自然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简练。(3)课文中几处描写都提到瘦 ,但无论是直竖的头发和隶体“一”字的胡须都体现了鲁迅精神抖擞,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从其外貌描写中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 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这种形神具备的描写是我们所欠缺的。 (4)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同学或家人,能抓住特征来进行描述。学生练笔:(1)小悦胖嘟嘟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仿佛总在询问着:“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这是一个特别乐于助人的孩子。 )(2)看,辰辰抱着篮球跑进教室,满脸通红,额头上沁满汗珠, 头发像雨淋过似的, 瘦长的身体显得特别有精神,浑身散发着运动的气息。 (同学热爱运动的性格就渗透在外貌描写中了。 )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写外貌为写人服务”这一独特的写作价值,发挥了学习片段写法和提升思想内涵相结合的双重作用。
三、仿写句式,迁移表达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课文中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句式仿写来加强段的能力训练。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用三个分句构成排比,整齐匀称,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鲜明地突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了解此段的形式后,笔者趁热打铁安排随文练笔,有学生写道:“春天的雨真细啊,细得像一条条线织在天空中;春天的雨真轻啊,轻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到来;春天的雨真奇啊,落在地上长出了一朵朵小蘑菇! ”通过练笔,在单元习作中有学生写《家乡的山》时,很自然地就运用进去了:“家乡的山真高啊 ,高得让你抬头看不到它的顶峰 ;家乡的山真绿啊,绿得仿佛像被染过似的;家乡的山真美啊,仿佛让你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仙境! ”课文是最好的例子,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结构, 都向学生渗透着最精准的语言和方法,通过随文练笔加以模仿借鉴,将其转化为自己能灵活运用的技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不过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明确文本形式要素或写作技巧要素,避免含糊笼统的“请你仿写”。
四、理清主线,领悟技巧
每篇文章都有一条主线,抓住了主线,就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和统筹安排的能力,也引领学生走进了文章,走进了丰富的语文世界。《颐和园》这篇文章条理清楚,过渡自然,是写游记的典范之作。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过渡运用得自然清晰,于是我安排学生随文用过渡型的几个句子来提纲式地写写我们的校园。学生写道:“一走进我们的校园,便看见右边的墙壁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几个大字———大侣小学。……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花坛里“希望之星”的雕像。……花坛的左右两边是A、B幢教学楼。……我们的教室在B幢教学楼。……教学楼的后面是一个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看似简单的练笔, 却为以后的游记理清了一个简单的行文线索。接着再让学生领悟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发出感叹总结全文,衔接自然,首尾呼应,总分总的结构段式也在学生心中清晰明了,这样读写互动,言意并举,使学生对文体形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运用。
“随文练笔”教学探索 篇9
一、夯实基础,加强课文要点理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作教学往往与阅读教学脱节,每周只设两节课进行专项写作,语文课上大都是在学习课文知识,没有将习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时间久了,致使学生的写作基础不牢,不能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作文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甚至有应付现象发生,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随文练笔是将习作与阅读结合学习的有效途径,它使学生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又解决了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无米之炊”的困惑。
教师应关注课文中的字词。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是一些大家作品或是在某个方面有独特之处的美文,都是被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先从字词入手,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中有效运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的见闻与感受。文章既描写了内蒙古草原优美的风光,又赞美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真挚情谊。这篇文章在描写自然风光时用的词语非常妙,在学习中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练笔,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文中“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一段,通过“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将内蒙古草原那种原生态的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含义。“一碧千里”是指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在很大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与它意思相近的有“万顷碧波、绿波荡漾”等,结构上类似的有“一泻千里、一望无际”等。“翠色欲流”的意思是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点。意思上相似的有“垂涎欲滴、青翠欲滴”等,结构上类似的有“震耳欲聋、含苞欲放”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一句,使用了叠词“青青、习习”,这些极具感染力的词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如:ABB式“绿油油、水汪汪”等,AABB式“纷纷扬扬、郁郁葱葱、重重叠叠”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字词练起,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循序渐进,凸显写法层次训练
小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总是要经历由简单、直观到复杂、抽象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中先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加深理解并运用,是为下一步句、段的随文练习打下基础,也是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在对课文中的字词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向更深层次练习,那就是句子、段落的练笔,比照文章中某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新的句子。仿写前要先分析原句的结构、用词、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真正要义,为练笔作铺垫。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中的语句描述非常精彩:“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这都是草原的特点。作者有重点地选择了草原上羊群和小丘的独特特征,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恰当表述,生动地将优美的草原风光真实展现了出来。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语句表达的训练。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秋天的池塘,池水清澈碧绿是特点,点点浮萍是特点。春姑娘来了,草地绿意盎然是特点,而秋婆婆来时却把大地铺得一片金黄。”学生在写作前对景物进行了仔细观察,抓住了景物特点,从而将不同季节的特点生动地写了出来。
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文章的字、词扩展到句,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方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升与巩固有很大的作用。
三、注重归纳,掌握文中习作手法
文学创作中离不开一些手法的应用,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等,它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显现出其个性。教材中有很多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归纳,更好地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文,在“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句话中,作者连续用了“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句式,强烈地抒发了阿炳晚年内心的感慨:有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有对凄苦一生的感慨,还有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阿炳用他内心独特的感觉,传递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永恒魅力,它超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作者用了排比手法,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表达的内涵,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从春的生机盎然,我想到了少年时代生命力的旺盛;从夏的绿树成荫,我感受到青年的活力;从秋的果实累累,我欣赏到中年收获的喜悦;从冬的白雪皑皑,我感悟到晚年的平淡与宁静。”小作者用四季来表达对人生不同时期的感悟,自然、贴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丰富的想象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意象、新的思想,才能写出佳作。另外,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如写人物可以从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描写;写景可采用从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描写。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会使学生的文章熠熠生辉。
四、及时拓展,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贵在实践运用。在学生对字词句段理解与练笔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进行内容拓展,让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及时将语文知识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可以是老师、父母、同学等,写一写所接触到的景,包括自然、学校、社会等,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一名学生在拓展练笔中所写到的《我们的校园》一文,值得学习:
我爱我们美丽的校园。春天里,花园里的花千姿百态,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炎热的夏天里葡萄藤编织起大凉棚,像一把碧绿的大伞,遮去太阳的炎热,带来一片清凉;秋天里的累累果实,摘一颗放在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会甜到你的心里……
学生通过对美丽校园的仔细观察,抓住校园中的特有景物,用恰当的词语表述,再用修辞手法来润色。一方面将校园的独特美展现了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校园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浅谈随文练笔 篇10
一、精彩之处练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进行仿写。
1. 仿句式练笔。
在《匆匆》一课中“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句时, 我引导学生:“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 写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你是不是也有同感?请你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写时间飞逝。”有的学生写道:“看电视的时候, 日子从屏幕前溜去;嬉戏的时候, 日子从欢笑声中过去;玩游戏的时候, 日子从键盘上过去, 从鼠标底下飞去。”
2. 仿段式练笔。
除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模仿外, 那些经典的结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仿写。例如, 《梅花魂》一文中描写不懂事的“我”在弄脏了梅花图后受到外祖父的批评。这短短的一段话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 写出了外祖父对梅花图的喜爱。在此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同学, 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写, 同时还指出写外貌要抓住特点, 以免“千人一貌”。然后我让学生当堂观察、写作, 互相评议谁写得像。接着开展猜谜活动, 每人写一名同学的外貌, 让大家猜写得是谁。由于教学环节上注意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看—说—写”的操作中得到了锻炼, 参与能力不断增强, 因而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兴趣。
3. 仿篇式练笔。
如对《桂林山水》这种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指导阅读完后, 我让学生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以“家乡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 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空白地方练补写
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 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 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 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 从而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些文章渐进高潮时戛然而止, 有的文章在叙述过程中, 留下一段空白, 给读者遐想驰骋的空间, 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如《伯牙绝弦》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伯牙在弹琴时, 钟子期在一旁赞叹道:‘善哉, 善哉……’伯牙心里会怎么想, 怎么说呢?请你以伯牙得遇子期开头, 继续往下写。”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 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经典古诗练改写
改写既能促进课文阅读, 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培养动笔能力。例如, 学完《秋思》这首诗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唐代的诗人张籍远离家乡, 独自一人在异乡生活, 他常常思念家乡。现在他的老乡要回家了, 请展开想象替他写一封信给他家乡的亲人 (父母、兄弟、朋友、妻子或孩子) 。写一写他在洛阳的生活, 他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又如, 学完《元日》后, 我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 并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 有主题, 有生活积累, 不难下笔, 也不难写好。改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此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谓一举两得。
四、含蓄结尾练续写
有些文章结尾比较含蓄, 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训练学生的推测能力,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续写练习。最常见的续写方式是根据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接着写下去。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 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 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 有的说, 孩子们虽然家里贫穷, 但个个懂事, 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有的说, 他们在偶然的机会中成了百万富翁, 还拿一部分钱帮助穷人……之后, 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这样,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及写作能力。
随文练笔的误区 篇11
【关键词】紧随阅读教学边读边写学用结合激发写作兴趣
1、前言
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训练,是不可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而且形式多样,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色彩。
2、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丰富练笔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3.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三年级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语言非常优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魄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形象、写生动的一些基本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活泼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景图。本文的好词佳句很多。课堂上,我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自己也来把某种事物写生动。比如有同学这样写:“黄黄的叶子像美丽的小蝴蝶,飞呀飞呀,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也有学生写道:“落叶象一个个淘气的娃娃,跑啊跑啊,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花园里的花儿你争我夺,纷纷开放了,生怕人家说它不漂亮。”“那些小鸡们争吵着,打闹着,没完没了。”多么充满活力的句子啊!
《花钟》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写得真美,作者依据各种鲜花的形状与它们开花的时间,让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让蔷薇对我们绽开了笑脸,这样写,可真奇妙,却又这么形象。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几种花开放的时间,然后让同学们也来仿照这一段写写这些花朵吧。学生写得也很美妙:黎明三点,蛇床花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开放;清晨六点,龙葵花露出笑脸迎接曙光;上午十时,精神百倍的半岛连接受阳光的考验;下午五时,紫茉莉把芳香送给了人们,消除人们的疲劳;月亮升上了天空,晚香玉又飘来阵阵香气……
3.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有些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在教学中,不必要向学生大量讲解句群关系,但引导学生感悟模仿必不可少。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类的段落。作者围绕着“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美丽极了。”这句话,具体地写了许多鱼的不同形状、颜色、动态,最后总结“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丁铃铃……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同学们活动的真有趣啊!这段话描写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场面,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根据提示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场面写具体。
再如围绕“节日的礼花多么美丽啊!”为中心句,具体从礼花的颜色、形状、变化等方面来描写礼花的绚丽多姿。还可以围绕“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儿真漂亮。”这句话来写。
3.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有些文章在描写手法上很有特色,值得去学习。如《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作者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神情,动作作了精心的刻画,把两只罐子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特点,成了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可以设计一个故事的场景让学生去描写。如:两只鸡为了争夺一条虫子,吵起来了。请你想象它们生气的样子,想象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把这种情景写下来。有了课堂上的感悟、积累,学生会有意识、有根据地想象出两只公鸡争斗时互不相让、你争我夺的情景。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电冰箱和洗衣机》《铅笔和钢笔》……
文章的写作顺序,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显得难了点,但可以选出一些顺序明了的文章,让学生仿照这样的顺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胜溪湖公园》等类似的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建立起“序”的概念,练习言之有序,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基础。
3.4立足文本价值取向迁移练笔
有许多文章,重在教导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事,以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成了学生与同伴、与文本、与老师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这些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掌声》、《给予树》分别写了人们对残疾人、对孤儿的一份浓浓的关爱。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假如英子给你写了这一封信,你想对她说什么?假如你是那位收到洋娃娃的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格式来写写自己心中的感想。有位女同学写道:“亲爱的小姐姐,我是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姑娘,我很喜欢这个洋娃娃。她真漂亮,我搖着她,她的眼睛就会一眨一眨的,嘴边还带着笑呢!这个圣诞节我过得非常开心,我不仅如愿以偿收到了洋娃娃,还收到了一颗善良、仁爱的心。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孩子们的回信中,运用了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句式,透出了他们纯真的爱心,在真情诉说中,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4、成果及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名篇名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练笔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郭念锋《心理健康咨询师二级教程》
随文练笔读写相长 篇12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用好教材的一道独特风景。随文练笔,就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这样的练笔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充分挖掘了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所以能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的尝试,培养其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同步。
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广阔的天地。我试从练笔时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关系,结合《船长》一课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与收获。
一、提炼内容
练笔时可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初读课文后,设计如下:
师: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范文朗读,然后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补充完整。
1870年3月17日夜晚,当( )时,哈尔威船长( ),最后( )。
生:认真听,仔细填。
在了解课文大意后,学生能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顺利完成课题的补充,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夯实了基础。
生1:1870年3月17日夜晚,当(“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的撞击而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乘客和船员脱险),最后(哈尔威自己却牺牲了)。
生2:1870年3月17日夜晚,当(“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最后(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
生3:1870年3月17日夜晚,当(“诺曼底”号遭到撞击后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船上人员脱险),最后(他却牺牲了)。
……
二、活化形象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时,对“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地拥了上去……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这段话中的“乱得不可开交”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地拥了上去,……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其中“乱得不可开交”比较概括和抽象。我问问大家:“乱得不可开交”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乱得不可开交”的情景吗?
生1:整个人群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纷纷涌入救生艇。
生2:大家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不让我,我挤掉你。顷刻间,救生艇翻入水中,人们纷纷掉入水中。
生3:整个人群就像潮水般地涌向救生艇。没上艇的还是在拼命地挤。挤不上的妇女、小孩就往死里哭。更有甚者,一只脚卡在艇上,另一只脚还悬在半空中。
……
师:如此混乱的场面,哈尔威船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会想什么呢?请描写出此时哈尔威船长的心理活动。
生1:如此混乱的场面,哈尔威船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我不能慌,否则船上的所有人员就很难脱险。
生2:如此混乱的场面,哈尔威船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我如果也像人群那样慌张,情况会更糟。我必须要让人们安定下来,才能想办法救更多的人。
生3:如此混乱的场面,哈尔威船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我是船长,我应该尽一切所能,让船上人员脱险。当务之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要让人群安静下来,听从自己的指挥,这样才能解决危难。
……
师:面对慌乱的人群,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可见一斑。
三、填补空白
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练笔也可以是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
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味“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句话的。
生:(读)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句中人们“凝视”的“定格”画面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沉痛。假如你是当时的乘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把它写下来。
生1:哈尔威船长,你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你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我敬佩你。
生2:哈尔威船长,在死亡面前,一心想到的是先救乘客,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你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生3:哈尔威船长正是由于你沉着镇定的指挥,才使我们得以脱险,你的死换来了我们60人的生,你是一个英雄。
……
通过写,学生们对于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提升。
四、显化情感
“情动”才能“辞发”,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两者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或是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的练笔,使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
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沉着地指挥着大家离开轮船,最后又与轮船一起徐徐沉入大海,克莱芒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场面。请你设想一下,多年以后,克莱芒长大了,他会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写下来,并说出理由。
生1:克莱芒也会成为一名船长,他要继续走哈尔威船长没有走完的路。(理由: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鞭策着他。)
生2:克莱芒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守岗位,如果遇到危险,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乘客和船员的安全。(理由:他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船长,必须要向哈尔威船长学习。)
生3:克莱芒长大以后也许没有成为一名船长,但是我相信,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都会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履行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理由: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已在克莱芒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会以哈尔威船长作为自己的榜样。)
……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心领神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五、升华心灵
人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他们体会文章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产生心灵的共鸣。
文末教学时,我写了一段话,作为这课的结尾。
师:多年以后,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已成为一名出色的船长,走的就是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那条航线。又是一年的3月17日,他来到海上。夜深了,海雾升起来了,透过这薄雾,他似乎又回到了1870年3月17日,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啊,克莱芒永远忘不了……
生:自发深情朗读课文。
虽然,结尾处不是出于学生之笔,但这一段话却抓住了克莱芒这个细节,让学生与他融为一体,和哈尔威船长进行心灵的对话,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随文练笔的误区】推荐阅读:
随文练笔指导策略08-31
随文练笔让习作快乐起航10-27
深入寻找随文练笔有效落点08-03
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06-14
小练笔美丽的秋天06-29
作文课散文的练笔形式08-03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情结11-07
背影一课练笔的小片段06-20
引导练笔07-04
小练笔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