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基金的误区

2024-07-30

购买基金的误区(通用7篇)

购买基金的误区 篇1

当前,社会保险制度已经从外延式拓展进入内涵性提升阶段。在筹资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医疗服务给予参保人补偿的购买策略,将会对保障效率及健康产出影响巨大。我国需要对医疗服务购买环境及其手段进行细致的国际比较,在深化医改中,寻找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组合。在基金购买层面,迫切需要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购买策略,统筹基金支付力量、保障项目和各项购买措施,以实现更加主动的战略购买。

1医疗服务购买策略的全局性影响

医疗服务属于弹性服务,不同的卫生体系安排、保障制度设计,都会影响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购买成本的差异,进而影响基金保障绩效。医疗服务购买策略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医疗保障体系。

1.1医疗服务的弹性

由于区域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购买策略间的差异,参保人在医疗服务利用的价值取向上也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参保人的医疗费用。从2011年杭州、宝鸡两市住院率情况看(见表1),由于杭州的卫生筹资水平较高,对门诊的保障力度较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较大,因而门诊服务利用率非常高,住院率相对较低,而宝鸡市却恰恰相反。这点在两城市未成年人住院率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据媒体报道,同在沈阳某三甲医院治疗肺炎,居民平均每次住院费用7173元,而职工平均每次住院费用14425元,相差7000多元,反映了同一医疗机构相同疾病在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弹性。同时,医疗费用弹性还可以表现为同一疾病在不同医院治疗的差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WHO承认,卫生系统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浪费,估计由于效率低下而被浪费的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20%~40%。普华永道卫生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美国每年在卫生方面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被浪费了;汤森路透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医疗保健体系每年都要浪费6000亿到8500亿美元。

1.2购买策略的全局影响

在医疗卫生领域,健康产出指标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近国家予以横向比较,可以较好反映医疗卫生体系的产出情况,进而折射出不同国家医疗保障筹资和卫生政策绩效。部分发达国家人均医疗投入和健康产出对比见表2。

由表2可知,美国是全球人均医疗费用最高的国家,由此带来的巨额筹资甚至影响了实体经济运行。2009年度美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日本的2.8倍,但宏观健康产出指标,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却均不及日本。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悖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奥巴马政府把美国医疗改革聚焦于全民医保、付账体系,强调通过成本—效用、效果医学评估和增加预防投入等手段改善医疗服务购买策略,提高购买绩效。由此可见,医疗服务购买策略具有全局性影响。

数据来源:黄韻宇.我国全民医保推进下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效应分析—基于杭州和宝鸡的实证研究

数据来源:《A Better Future for All 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

2主动的战略性购买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报告中提出:通过对国民健康需求及其各国间差异的审查,采取更加主动的战略性购买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购买的质量和效率。研究表明,医疗服务购买策略的重点在于战略性和主动性两个方面。

2.1战略性购买策略的提出

由于疾病的不可预测及其对个体的风险巨大,各国普遍建立社会保险或国家医疗服务制度以均衡个体风险,医疗服务购买也就从个体行为转变为国家或社会行为。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筹资能力,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组合,形成战略性购买策略。

社会保险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购买方,在建立初期,主要采用面向满足国民医疗需求的宽容购买策略,对医疗服务行为控制极少。随着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衰退及保险制度逐步成熟,巨大的健康保障财政压力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考量医疗服务购买策略,以期提高购买绩效。社会保险基金从表面上的通过购买医疗服务实现参保人健康修复所需,转向投资于参保人健康,以期获得较高健康产出。

立足本国可以利用的现实资源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健康目标,合理分配筹资资源和卫生投入,需要转变基金购买行为和购买方式,即从简单追求价格和成本控制转向提高健康产出和医疗服务绩效。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需要均衡健康保障资金力量配置,建立体系性的购买策略。由此,战略性购买策略的命题浮出水面。

2.2更加主动的战略性购买策略

依照传统做法,卫生服务提供者按照其所提供的服务,由社会保险基金按服务量以及基金预算给予补偿。政府根据上一年预算,通过相关部门为公共卫生、预防免疫和医疗机构建设等项目实施单位拨付预算,这种做法称为被动购买。被动购买往往导致基金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而更加主动的购买则要求通过审查国民健康需求及各国间的差异,采取合适的购买策略和措施,提高购买的质量和效率。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营看,被动购买和主动购买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

首先,主动战略购买要求明晰购买目标、甄别购买环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健康保障目标及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以购买目标为导向,国家需要仔细考察医疗服务的购买环境及其国际差异,筛选可以有效应用的购买措施,并建立相应的质量和效率标准,而不是照搬照抄国际经验,未加甄别的盲目应用。

其次,主动战略购买强调系统安排购买框架和实施步骤。更加主动战略购买要求有预见性地构建面向长远的购买策略框架。国家需要统筹各项基金、保障项目支付力量,形成协调一致的医疗服务购买导向。

再次,主动战略购买追求基于绩效的长效激励机制。从医疗服务弹性及其高度专业垄断特性考虑,基金的主动性购买需要从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绩效激励入手。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险主动战略购买策略的主体。主动购买模式下,支付制度设计需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并以有效的健康产出为核心价值观。财务激励还应考虑对医务人员的行为激励,包括薪酬制度等,以提高激励效率。

3基金购买策略的几点建议

统筹就是力量,从更加主动的战略性购买策略出发,就当前及下一个阶段的医疗服务购买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3.1统筹医疗服务购买力量

统筹当下社会保险的筹资资源,实现医疗服务购买力量的集约化,有利于实现更加主动的战略性目标。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现状出发,在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优化途径:一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基金资源,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步伐,实现城乡统一的购买策略。二是重构险种功能。在现行五大社会保险中,将工伤、生育保险中医疗服务购买统一纳入医疗服务购买策略体系,实行统一的支付管理。三是优化区域配置。在考量现有统筹层次和最优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同步安排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合理统筹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实行全国统一的基本购买策略,将转出统筹区域以外的医疗费用,纳入就医地医疗服务购买管理,实现支付策略的统筹协调。

3.2统筹医疗保障项目

在利益诉求高度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领域,被社会伦理不断质疑的被动性购买策略,越来越多的将道德风险和财务风险结聚于制度之上。因此,有必要统筹保障项目安排,通过一些风险平衡体系来避免风险积聚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划定基本医保和商业补充医保的界限,明确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的支付顺序,促进不同医疗服务购买主体间的协调配合。二是平衡基金资源在门诊医疗和住院间的分配,以最佳的健康产出为目标,建立普遍、可及、合理的门诊保障制度。三是充分利用个人账户资源,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门诊统筹基金风险。

3.3统筹医疗服务购买措施

用于战略购买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应当是有系统安排、有步骤推出,循序渐进,而不是将所有可用的方法措施在短期内集中推行。统筹购买措施旨在激励医疗服务供方提高服务绩效:一是财务激励。医疗支付制度的改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财务激励机制,通过对医疗机构成本控制和提供有效服务的激励,促进医疗机构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实行与买方购买健康相一致的管理行为,形成管理合力。二是管理激励。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和谈判机制通过供需双方相互协商一致的管理方法和成本控制导向,可以弥补政策管理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形成共同的管理行为准则,促进医疗服务供方主动管理。三是薪酬激励。我国在实行卫生系统绩效工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支付制度财务激励机制向医务人员薪酬激励的传导,形成对医生行为的有效绩效评估和薪酬挂钩的分配制度,引入按质论酬、DRG等绩效评估工具,促进规范医疗服务成为医生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A Better Future for All 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11[R].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2011.

[2]李小杏,顾小夏.沈阳公布25种疾病住院费用[N].时代商报,2012-04-17.

[3]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R].世界卫生组织,2010.

购买基金的误区 篇2

今年以来,在股市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债券基金受投资者的关注程度首次超过股票型基金。但是,理财专家提醒,在购买债券型基金前,投资者应认清债券基金与股市的.关联度,不要对债券基金收益期望过高,购买债券基金不宜“全仓”。

理财专家说,债券基金之所以在股市的震荡中抗风险,主要在于债券基金绝大部分资金不投资于股票市场,而主要通过投资债券市场获利。此外,增强类债券基金虽然能通过“打新股”“投资可转债”等投资于股票市场,却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今年,由于股票市场震荡加剧,“新股申购”和“可转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将面临考验,因此,今年投资者不要对债券基金收益期望过高。

收藏和购买翡翠的误区 篇3

不少消费者认为只有在原料的产地,才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其实非也。

许多有实力的珠宝店,都可以作为作为翡翠对外文化推广的基地,基本上囊括了各式各样的翡翠精品。

专营店高档翡翠数量、品种和价格都在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优势,目前成为许多著名的高档翡翠购买的首选地。

而对于收藏级翡翠来说,某些大型专营店更是其中权威。他们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内容进行宣传、介绍,并针对行业内国家最新的翡翠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展示、介绍,让消费者对这一具有神奇魅力的翡翠有了深刻的了解。

翡翠越老越好

很多收藏者都讲究收藏“古玉”,但是翡翠的收藏并没有“古”“今”之分。翡翠在清朝时期才被大家接受,逐步进入中国,而且当时由于翡翠原料不多而且鉴别能力差,所以年代比较久远的翡翠质地反而相对较差。

不变色的是A货

一些染色翡翠可以保持鲜艳的色彩长达10年至20年。而一些翡红色或者翡黄色的翡翠反而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变色,主要是因为翡翠内部化学元素的变化。

绿色翡翠就是好

翠绿色的翡翠是A货翡翠中的上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是绿色的,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地质运动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浸润,会形成各种颜色。有一种翡翠由于受到铁质的浸染,会形成鲜艳的“翡”色。这样的翡翠如果透明度高、质地好,也很受市场欢迎。

工艺越复杂越好

“简单才是美”,很多质地上乘的翡翠往往被做成很简单的手镯或者戒面而不加雕刻;而一些有杂质或者裂隙的翡翠往往被能工巧匠雕刻成人物或者场景以掩盖天生之不足。

绿色越均匀越好

市场上往往会看到一些通体翠绿的翡翠,颜色鲜艳而且分布非常均匀,实际上,这样的翡翠大多是假货。翡翠的内部是由颗粒状的矿物集合而成,因此它的绿色是局部分布的,绿色和非绿色之间会有界限。

越稀有的越值钱

天然矿物有时候会形成一些很特别的图案,例如,有些矿物会排列成类似动物或者山水的形状。一些收藏家往往把这种翡翠当作是稀世珍品加以炒作。实际上,除了稀有之外,这种翡翠一定要符合美学原则,同时还要具备质地好的条件才真正“值钱”。

纸上学鉴别技术 翡翠优化技术日新月异,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滞后。如果按照书上的鉴别方法而买到B货或者假货,可能是因为市场上发明了新的处理技术还没来得及被总结和出书。

(作者单位:湖南省矿产测试利用研究所)

分红险购买五大误区 篇4

对分红险的收益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否则一定会让投保人失望。购买分红险一定要慎重,如果踏入了误区,投保人不仅不能得到保障,甚至还会让其成为自己的负担。购买分红险,一般投保者容易陷入五个误区。

误区一:忽视保险公司经营能力

购买分红险时,选择购买哪一家保险公司的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如果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强,分红险购买者购买的同样金额、同等期限的类似分红险得到的收益就会更高;反之,收益会较低,甚至会没有任何分红收益。因此,购买分红险,经营能力强、业内口碑好的保险公司无疑是首选。

我国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红险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和披露。人们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大可根据保险公司以往的披露信息衡量保险公司的资质。

误区二:错拿分红险当储蓄

不少人把分红险当成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来看待,希望在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前提下,获得比银行储蓄更多的收益。其实,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分红险的本质应注重保障,而不是收益。一般来说,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分红险,收益往往是低于银行储蓄存款的。

从这几年保险公司陆续到期的5年期分红险的最终收益和银行5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到期利息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多数分红险的收益低于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因此,购买分红险,不是单纯地考虑收益,而是要和保障一起进行考虑。

误区三:只看重短期的分红利润

很多人喜欢购买期限较短的分红险,认为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利”。其实,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如果选择购买分红险,一般来说,如果购买的是短期分红险,往往很难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运作能力,而期限较长的分红险则不然。特别是新《保险法》实施后,对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运作渠道上略有放宽,如果期限较长,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可能就会大有起色。因此,购买分红险,应该看重时间性,期限越长越能体现分红险的投资价值。

误区四:老年人照买不误

很多老年人认为,分红险既然适合年轻人买,也就适合老年人买。而且分红险既有分红,又有保障,一举两得。所以,很多老人将分红险当做资产配置中的主体。其实,这些想法并不完全正确。老年人适度购买分红险是可以的,但不能太多。毕竟分红险是分红加保障,有了分红,保障相对其他保障型保险自然会相对弱一些。

分红险虽然多数对投保人年龄没有限制,但对受益人却往往会在年龄上有限制。一般而言,70 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不能作为受益人的。如此一来,老年人购买了分红险,只能让子女来受益,这样不符合老年人购买分红险想获“益”的需求。

误区五:想退保就退保

很多人忽略了分红险退保有损失这一特点,觉得退保没什么大不了,想退就退,损失不了多少钱。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分红险的退保不同于银行的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银行定存提前支取,仍有活期储蓄存款利息,不损失本金;而分红险则不同,退保后,不但分红险购买者得不到任何收益,反而本金也将遭受严重损失。

就笔者了解的几款分红险,如果投保者购买了一万元分红险,在两年内退保,最少会损失本金600 元,相当于本金的6%。因此,投保者在购买分红险时,一定要把分红险退保的损失考虑在其中。如果自己的钱在短期内会有急用,就最好不要去购买分红险。

购买基金的误区 篇5

只要是以子女教育为目的,提前开始着手准备的资金,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基金。

1、常见的资金积累方式包括有:银行的教育储蓄,这种方式收益率稳定,没有风险,利率也还不错;基金定投,购买基金收益率较高,但有风险,可以前往银行或证券公司办理;购买保险产品,虽然收益率一般,但有些附加保障。此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计划来进行储蓄,比如办个零存整取的存折。阳光财富一路富建议您可以考虑选择其中某一种方式,或者按实际需要同时采取多种方式。

2、教育储蓄是银行的一种存款业务,按零存整取计算利息,但条件是必须要小孩在四年级以上才能办理。教育储蓄的利率较普通零存整取要高而且免税,限额2万元,凭学籍证明办理。您的儿子还小,要等小孩满足条件了才能购买。

3、基金定投也是个好办法,您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每个月定投500元,持续,基金年化回报率约为5%。到孩子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积累下相当一笔资金了。

4、如果是购买保险,则大多分为两种方式:

教育金保障。主要是通过保障父母,从而保障孩子的教育金,也就是说把保费用在父母身上,把一笔教育金的额度算成家庭的保额,这样,在大人出事的时候,孩子可以得到一笔钱,而这笔钱应该足够满足孩子成长和受教育的花销。

教育金储蓄。在传统险里面,基本每家公司都有这类产品。通过把钱放到保险公司,到期领取的方式来保证孩子上学。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豁免保费和专款专用。但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费用高和收益低。

教育基金哪个好

面对着当今高昂的学费,要把一个孩子抚养成一名社会人才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正因如此,教育金越来越受家长们的青睐,在为孩子选购教育金保险的时候,如何才能买到一款真正合适的教育金保险呢?

目前少儿教育金传统分红保险按返还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三种:

1、是从保单生效日起,每三年或二年返还一定数额的生存金,这种产品往往是长期的,提供的返还可以到80周岁或者是终身。像平安的鑫利、世纪天使等。返还的“生存保险金”不领取,按年息4.5%复利滚存。

2、是在约定时间开始,比如15岁至17岁读高中时,18岁至21岁读大学时,每年返还一定数额的教育金,主要针对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出现;比如“平安附加少儿高中教育年金保险”和“平安附加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年金保险”。

3、是在约定时间一次性返还,可提供一定阶段的教育费用,还可以提供创业金、婚嫁金、养老金等的生存金。

购买人身保险应避免的五大误区 篇6

杨小姐是事业单位编制,未婚,工资虽不算太高,但工作稳定、保障齐全。某日,一保险推销人到其单位推销保险,杨小姐出于同情接待了他,并购买了包括终身寿险、医疗险、养老险和投连险4大类共5个保险品种。后来,杨小姐的表姐从单位下岗后也加入保险代理人行列,她又从表姐那买了一大堆类似保险,其年保费总额已达到其收入的23%。事后有人问起她每年花那么多钱买的保险,都获得了什么保障时,杨小姐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初为人父的小王则在最近兴冲冲地为儿子购买健康医疗险和教育储蓄险各一份,一年共需交保费8000多元钱。小王在事业单位上班,一个月收入不过4000余元,妻子在一家私企上班,怀孕后不久就把工作辞了。小王说,我挣得不多,我和妻子都没办保险,但日子再苦不能委屈了孩子,所以先给孩子把保险买上。

“我的原则就是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到老那就是我的‘保险’。”谢先生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薪20多万元,还房贷、养车、养孩子......月支出近万元。妻子是全职太太。据谢先生说,他现在有点存款,都用来投资了,他、妻子、孩子都没办保险:“我主要觉得保险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纯消费型的,出事的几率毕竟很小,应该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养老的、教育的,觉得就类似储蓄,又没多大意思。”

“我们单位已经给我交了‘五险一金’,保障挺全面的,我自己就不用再掏钱买商业保险了。”冯小姐是一位典型的年轻白领,收入不错,公司提供的福利也不错,生活看起来很有保障。

乍一看,吴女士、杨小姐、小王、谢先生、冯小姐的“如意算盘”都打得不错。仔细分析一下,却会发现,他们的保险理念其实还有不小的误区。

误区一:买保险不为保障为投资

暂且不论吴女士买到的保险产品的“好坏”,她的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虽然,目前很多保险产品具有储蓄和保障双重功能,但更应重视其保障的功用。如果只注重保险的投资功能,即偏重于储蓄投资类险种,而忽略人身意外险、健康险等的投入,这是保险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其实消费型保险一般保费都不高,但保障作用却很强,由于保险事故只是可能发生而不是肯定发生,因此让许多人认为是白搭,不愿意投保。但保险预防的就是意外,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才能真正发挥保障、救急和弥补损失的作用。在安排家庭保险时,消费者一定要先安排基础保障类的保险,然后考虑投资理财型的保险。

误区二:保费“满仓”压力大

对于杨小姐的情况,终身寿险并不是必需的,养老和投资类险也应当控制额度,意外险额度反而应该加上去。杨小姐总的保险支出额度应严格控制在其年收入的10%以内才合适,尤其她还是单身状态,一般来说比例在7%~8%就非常有保障了。

毕竟,保费进入保险公司后,除了保单贷款和保险事故理赔,基本再找不到“兑现”的途径,这笔钱属于“长期被套”,流动性很差。因此,保费支出千万别“满仓”。

误区三:先保小孩,再保大人

给孩子购买保险固然重要,但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保险,心里却想着先给孩子办好保险,这就走进误区了。每个家庭的支柱是父母,一旦他们因意外、疾病等丧失工作能力或失去收入的时候,家庭就将陷入困境。因此一个家庭购买保险的原则是:先大人后孩子,先经济支柱后其他成员。如果先给孩子上保险,那么万一家长发生不幸,孩子的保费一旦无人缴纳,还谈何保障?所以,只有作为经济支柱的家长平安健康,才能给家庭和孩子一份保障,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大保障来源。

误区四:买保险不如储蓄和投资

谢先生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错误认识。其实,保险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功能,对于经济不很宽裕的人来说,保险解决万一发生不幸,收入突然中断时的经济来源问题;而对于有钱人,保险的作用主要是保全其已拥有的财产。目前,市场上纯保障的险种,如意外险和定期寿险等,都是“花小钱,办大事”,每年几百或是千元左右的保费投入,就能换来几十万元的保障额度。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储蓄型的险种,都设有保费豁免条款,也就是说,当投保人因意外伤害事故身故或全残时,可以不再继续交纳保费,仍可享受保障,如各保险公司的少儿教育保险等,一旦投保的父母发生意外事故,无力缴纳保费,但孩子的那份保险可以继续有效,这就体现了保险独一无二的保障作用,其他的教育储蓄、基金投资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功能。

误区五:有社保就不买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与各类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之间不可以互相替代。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由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不同保险合同项下,不同险种,被保险人所受的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同,而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一般由国家事先规定,风险保障范围比较窄,保障水平较低。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社保通常是保障一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要求,而不同种类的商业保险可以保证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的困境时,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额度较高的赔偿。比如商业的重大疾病保险,就可以弥补基本社保中大病医疗保障方面对于用药、额度等保障力度的不足。

分红险购买五大误区 篇7

01 忽视保险公司

经营能力

购买分红险时选择购买哪一家保险公司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如果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强,分红险购买者购买的同样金额、同等期限的类似分红险得到的收益就会更高,反之,收益会较低,甚至会没有任何分红收益。因此,购买分红险,经营能力强、业内口碑好的保险公司无疑是首选。

我国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红险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和披露。人们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大可根据保险公司以往的披露信息衡量保险公司的资质。

02 错拿分红险

当储蓄

不少人错误地将分红险当成银行的储蓄存款来看待,希望在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比银行储蓄更多的收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一般来说,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分红险,收益往往是低于银行储蓄存款的。

对比这几年保险公司陆续到期的5年期分红险的最终收益和银行5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到期利息可以看出,多数分红险的收益低于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因此,购买分红险,不能单纯地考虑收益,而是要和保障一起考虑。

03 只看重短期的

分红利润

很多人喜欢购买期限较短的分红险,认为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利”。其实,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

一般来说,如果购买的是短期分红险,往往很难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运作能力,而期限较长的分红险则不然。特别是新《保险法》实施后,对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运作渠道上略有放宽,如果期限较长,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可能就会大有起色。因此,购买分红险,应该看重时间性,期限越长,越能体现分红险的投资价值。

04 老年人

照买不误

很多老年人认为,分红险既然适合年轻人买,也就适合老年人买。而且分红险既有分红,又有保障,一举两得,因此很多老人将分红险当作资产配置中的主体。其实,这些想法并不完全正确。老年人适度购买分红险是可以的,但不能太多。毕竟分红险是“分红+保障”,有了分红,保障相对其他保障型保险自然会相对弱一些。

分红险虽然多数对投保人年龄没有限制,但对受益人却往往会在年龄上有一定限制。一般而言,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不能作为受益人的。

05 想退保

就退保

很多人忽略了分红险退保会有资金上的损失这一特点,想退就退。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分红险的退保不同于银行的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银行定存提前支取,仍有活期储蓄存款利息,不损失本金,而分红险则不同,退保后,不但分红险购买者得不到任何的收益,反而本金也将遭受严重损失。

上一篇:体质状况下一篇: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