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小练笔

2024-07-14

春游小练笔(共16篇)

春游小练笔 篇1

顾村公园游玩。顾村公园座落于宝山区沪太路,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新鲜,还有许多景点:郊野森林园、儿童乐园、森林运动园、森林漫步园……我最喜欢的是那开满樱花的森林漫步园。

走进樱花园,只见一片茂密的樱花展现在眼前,像一片花的海洋。樱花正在枝头悄悄地开放,有的像披着一件白纱裙;有的像穿了粉色的裙子,令人如痴如醉。微风吹来,有的樱花像雪一样落下来,踩上去软软的、柔柔的,舒服极了;有的随着微风点点头、摆摆手,跳起舞来……樱花白白的,粉粉的,还有一种红色的樱花还没开放,一朵朵的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

娘不敢见人。美丽的樱花园里,永远充满了生趣与活力。樱花到处都是,我们置身于樱花园中,犹如在一片粉红色的海洋里飘荡。小鸟看见这“双色雪花”优美的舞姿还不够美,就飞到枝头配上了美妙动

听的音乐。

人们踩着既柔软又舒服的“樱花毯”,不知多幸福啊!如果你累了,就可以坐在柔软的“地毯”上,轻轻地靠在樱花树干休息。我一股脑儿钻进这“香海”中,啊,真是连吹在脸上的风儿都香气扑鼻,我恨不得在这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走近一看,樱花的花瓣圆圆的,花蕊金黄金黄的,细细地闻那香气,真是沁人心脾,好似空气里也洒上了香水,这浓浓的香味把蝴蝶吸引了过来,蝴蝶在这香海中尽情飞舞着…… 樱花好像在向我点头,樱花又仿佛在向你招手致意,我用手轻轻一摸,啊,樱花是那么细腻,那么柔软,犹如婴儿的脸蛋,用手轻轻捏,里面的水份都好像要沁出来似的。一阵春风吹来,樱花飘落下来,像下了一场樱花雨,令我陶醉其中。樱花呀,你给春天带来了活

力,增添了生趣!

这么美丽的景色,叫我们怎么能不喜欢它呢?我们连忙拿起相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色。同学们还给我拍了好多照片。这次春游的赏樱花活动真是令我流连忘返,我要把相片保存起来,留作永

久的纪念。

春游小练笔 篇2

一、梳理教材, 自成系列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 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这里的“随机”不是“随意”, 教者对于教材必须进行深入的研读,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训练点。在训练点的安排上, 则考虑训练内容的系列性与层次性。比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中, 针对初试习作的三年级学生语言空洞, 无话可说的现象, 笔者在写具体训练点上, 安排语言动作描写的不同层面的范式引导, 拓宽课堂小练笔训练的面与点, 如在《奶奶最喜欢的铃铛》一课, 抓住“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 紧紧地搂住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这一句先写奶奶的动作, 后面写奶奶说的话。仿写一段。在《这个规矩不能有》一课上, 仿照“‘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么大一个公园, 我们来了, 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例句, 引导孩子先描写语言, 再写动作。而在《用冰取火》一课, 则以“他取出了一块冰, 用小刀轻轻地刮, 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 慢慢地, 做成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一句, 侧重引导学生在写清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的连续性描写, 写一段话。这样由浅入深, 由句到段的有意识的序列训练既减缓习作坡度,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又能实实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

二、品味经典, 注重迁移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石, 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而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反复推敲的经典佳作, 或立意好, 或角度新, 或文笔美, 或情意真等, 不一而足。为此,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把课文读懂、读熟, 读出韵味, 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文章, 寻找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在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中, 立足文本, 进行合理的仿写、补白、续写等, 活学活用, 迁移到习作中, 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现以仿写为例, 谈谈小练笔策略。

其一, 结构仿写。在阅读教学中, 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段式是小练笔随手可拾的范例与载体,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有效地培养遣词造句构段的能力。如《松鼠》中有这样一段:松鼠搭窝的时候, 先搬来一些小树枝, 交错着放在一起, 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 然后把苔藓压紧, 踏平, 最后, 在搭好的窝上面加一个盖。这段话中, 运用动作描写, 用了“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 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清楚。在教学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平常生活中做手工、游戏等情景, 然后用上这样的句式写清楚。有了范例的引导, 情景的再现, 孩子们提起笔来轻松自如, 句子逻辑混乱, 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也少了,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在仿写上, 不仅仅是句段, 甚至篇章, 都是绝好的范例。在教学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交流整篇是怎样布局的, 怎样组合材料, 怎样开头和结尾, 以此例文, 仿写整篇文章。其二技法仿写。利用课文的写作技法指导仿写,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 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在以“保罗和男孩子的眼睛”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后, 顺势引导:“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者没有吧保罗和男孩的心里想法直接写出来, 但是透过眼睛, 我们却分别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在字里行间, 我们也似乎看到弟弟的眼睛, 猜到了弟弟的心思, 可惜文章没有写出来, 你能学着作者的描写把弟弟的眼睛写出来吗?”这样无痕地让学生习得“通过人物的神情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并借鉴迁移, 写一写“小弟弟的眼睛”, 辅以融情想象为策略进行练笔, 学生在模仿中摸索, 在模仿中领悟, 在模仿中成长的。

三、互动评价, 优化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的评价活动是学生语言文字实践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 及时交流, 作出合理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能更好地优化“练笔”的效果。在评价环节, 提倡全员参与,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小练笔完成之后, 学生首先进行自我修改, 这种自助型的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反复修改中得到提升和进步。教师评价仍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有选择性地进行批阅, 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 参照学生的小练笔, 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以肯定优点为主。同伴评价更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班级互评等多种方式能让学生跳出自己看问题, 走近他人长学问, 更加主动地自我建构, 正确地认识自我, 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富有弹性, 为学生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小练笔不“小” 篇3

一、深入研读课文,先读后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在深入研读了这些文本后,情感上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定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适时安排一次小练笔,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文本,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如执教《桥》一课后,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设想: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什么?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假如我是老太太,在丈夫和儿子的墓前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练笔后,学生的表达令我感动: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你是爱我的,但你是党员,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村民们。我不怪你,来世我们还做父子。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老支书,你放心吧!村里人都获救了,大妈我们也一定会好好照顾的!……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情感被激发出来,表达也就自然流露,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到渠成。

此外,写读后感也是一项颇有效果的练笔。我们班有图书角,有专门的读课外书时间,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生命”为专题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我们先做交流,再写下读后感。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了释放。

二、抓住教学片段,先说后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而说话写话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低年级的教材故事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六、七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课文插图也直观形象,是非常好的说话题材。如教学《小兔运南瓜》时,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用书包代替,让学生演一演“小兔运南瓜”。学生兴味盎然,看的看,说的说,最后再让学生写话。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作品,讲了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做成火柴点燃了煤油灯的树,鸟儿对着灯光唱起了去年的歌。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片段提问:“鸟儿会对它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真情流露:树朋友,你怎么变成了这样?树朋友,去年我们在一起多么快乐,真让我怀念啊!树朋友,我来看你来了。树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于是,我再趁机引导:“鸟儿和树的遭遇令人同情,鸟儿对诺言的信守值得我们尊敬,那就拿起你的笔,对文中的人物说一说吧!”学生纷纷提笔,有说:伐木人,你不能乱砍树,要保护好环境。有说:鸟儿,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是你们的友谊永远长青。有说:树根啊,你别难过,我们人类一定会多多植树,保护你们的家园。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提笔就不再是难事。

三、与续写故事相结合,先想后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需要教师妥地加以引导。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们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所震撼,在等待父亲营救自己的38小时内,阿曼达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和同学们会说些什么?我逐步引导孩子们想象,然后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童话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一种体裁,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听老师或家长讲过许多童话,这些童话给孩子想象的翅膀,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后,我又给他们绘声绘色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姊妹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兴致浓浓。我再适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小木偶后来还会有哪些奇遇?他的红背包找到了吗?人们还会误会他吗?让学生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四、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先做后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自然界中,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都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思维从书本延伸到课外,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写观察作文,就带领学生泡豆子,全班一起观察一起写发现;写课余生活,就让学生回家包饺子、学骑车、溜旱冰……学生先尝试着做,再提笔写,当然就有话可说了。

小练笔 篇4

小练笔

茶是简单的,但淡淡悠悠中凝着惬意的清香,展现着清雅而朴实的魅力。盐是简单的,但咸咸涩涩中藏着生命的要素,表达着诚实而静谧的憧憬。灯是简单的,但隐隐约约中有着生命的期望,表达着无私而奉献的精神。水是简单的,冰清玉洁中有着生命的来源,表达着无私而舍己为人的精神。

我要感谢生活,感谢它赐给我体验自然的欢愉;感谢它赐给我亲情友情的温暖;感谢它赐给我成长岁月的艰苦磨难;感谢它赐给我美好的生命;感谢它赐给我一双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白杨 小练笔 篇5

《白杨》小练笔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 祖国建设者 哪儿最荒凉,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白色板房,就是他们流动的家。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不管风吹不管雨打,他们总是不地建设者着自己的家。少一个白色板房,就多移动高楼大厦。他们,带走荒凉,留下繁华。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射大地的时候,清洁工早已在大街上清扫着散落的垃圾。他们是马路清道夫,哪里脏他们就在哪里出现,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不管下着雨雪还是刮着风沙,他们总是坚持岗位,那么坚强,不怕苦,不怕累,每一天都呈现给人们干净整洁的道路,给市民们一个美好的一天。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篇6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呢?我认为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 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 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

一、技能迁移点模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 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 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 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哪儿需要它, 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 发芽, 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本片段语言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可谓异彩纷呈, 含义深刻。阅读感悟之后, 请学生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模仿写一段话。这是语言的运用与实践, 既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但“仿”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将本课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是啊, 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 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练习:“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 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 月光似……”在学生练笔交流后, 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 这样复杂的心情, 都托付给了一片悠悠的月光, 月光中有我, 我中有月光, 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 通过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感情意味的“真实”情境的小练笔, 让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到适当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空白补充点扩展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根据前面周瑜的故意为难,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可让学生补写“军令状”, 让他们想象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上写些什么。而周瑜看到诸葛亮正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一步一步地去做时, 他的心情怎么样?他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而诸葛亮早就看穿周瑜的阴谋, 他在立“军令状”时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两人在签了“军令状”后喝酒, 周瑜与诸葛亮又分别在心里想着什么呢?针对以上质疑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去描写两个人在不同情境里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现。通过练写, 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三、情感勃发点提炼写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 若没有凝练成文字, 过不了多久, 就会消解、淡化。只有及时捕捉住这种情感的蓄积点, 及时练笔, 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久而久之才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认识。训练方式中, 最常见的是写读后感。类似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如教学《桥》最后三个自然段:“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 小伙子的母亲, 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她来祭奠丈夫与儿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们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请动笔写下来。此刻,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 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另外, 还可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 与人物直接对话。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即将结束之时, 可这样引导学生: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此时, 假如你站在他的床前,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写下来!此时, 可谓练在学生情感勃发处, 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 让学生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通过语言集中起来、提炼出来, 形成文字, 形成思想认识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读为感的基础, 感是读的升华———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能深化理解文章内涵, 而且能丰富习作内容, 锻炼表情达意的能力, 何乐不为。

四、文意深刻点创新写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五、特定情境点改写

特定情境处改写, 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合、表达, 如改变叙述顺序, 改变人称等, 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可谓一举两得。

如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或相声等。如《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草铺”、“晚风”、“弄笛”和“月明”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赏月图”。全诗内容浅显, 意境优美。据此,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 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 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 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改写。学生通过练笔, 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仿佛听到了诗里和着晚风的笛音, 看到了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 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六、余味无穷点发散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 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 构思新情节, 进行续写训练。这样,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穷人》一课, 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训练。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对人物命运充满好奇, 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延伸情节, 丰富内容, 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通过续写训练, 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练笔大智慧 篇7

【关键词】小练笔;随文仿写;生活选材;创意日记

教师经常性、有目的地进行积极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可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一、随文小练笔

随文练笔,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1.写作技巧小练笔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于是,在学完课文后,布置了一个描写春景的小练笔,不少同学能够按照要求在小练笔中恰当运用排比加比喻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

2.写作顺序小练笔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

学完这一课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按照游览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最熟悉的景物(只写过渡句),借此练习为后面的单元习作奠定了基础。

3.刻画人物小练笔

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围绕“以诚待人”的主题编排的一组记叙文,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描写,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于是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略读明白了什么是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一人一事,猜猜他是谁。通过练笔猜谜游戏,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去写,这样才能使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有立体感。

4.学习收获小练笔

从四年级开始,我们进行了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究,每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回顾本单元“写什么”“怎么写”;可以总结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学了哪几篇文章,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可以总结本单元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如“细节描写、动词连用、首尾呼应、借物喻人”等。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写进单元学后感,完成本单元最后一次练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发现再一次感悟吸纳,之后,就会有意识、有选择地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接下来的习作中去,提高写作的质量。

二、生活小练笔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习作的根、源就是生活。从生活到习作有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观察。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事物,都是习作的素材。

1.主题小练笔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于是我也以主题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练笔,主题的设计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元旦”、“家乡的美景”、“我的发现”等等。由于这些主题均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写作时,会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均以自己最拿手或者最想尝试的体裁去构思、行文。他们有感而发,以我手写我心,调动了写作的兴趣。于是出现了不少佳作,也有一些原来怵头写作的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原来习作可以这么写。

2.随机小练笔

学校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状况,也随时会出现写作的契机。比如,教室卫生出现了丢分现象。发火无益。于是指着门上的两个字问大家:“认识吗?”他们异口同声:“认识!”“好,现在就以这两个字‘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日记,限时15分钟。”15分钟后,叫起一名同学来读他的日记,我当众点评,重复读一遍那些精彩的句子“丢分容易得分难”“责任不能只挂在嘴上,更应该放在心上”“责任就是做好分内的事”——这些话我也会说,但我说了白说!——再当场用红笔标画出来,给了个“优”。接着叫第二、三、四名同学来读,这次请学生点评、批注、给等级。看学生的兴趣来了,前后桌小组内互换阅读、点评、批阅。30分钟,完成一次德育与教学的融合。

三、创意小练笔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当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时,才算是真正的纳入囊中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增添一些乐趣,我们经常会进行一些创意小练笔。

选词写日记。让学生先从开心、悲伤、愤怒、生气……等词语中任选关键词,然后选取对应的事件进行叙述,要求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并把自己的关键词反着写在篇首或篇尾。如果我在批阅的时候感受与作者的关键词相同,我会给一个“优上”的评价。如胡晶晶的日记读到一半,就有人在嘟囔“悲伤”,徐瑶的日记读完后大家说出“愤怒”,胡文凯的日记读完后大家连续说了三个关键词都与作者的关键词不符。于是引导大家思考这是为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在“让人物活起来”时有着重要作用,在习作中应该引起注意。

动物小练笔 篇8

在我看来,小猫既聪慧又敏捷。瞧,它一边飞快地奔跑着,一边对小老鼠大叫。那猫咪跑得飞快,所到之处,轻尘飞扬。喵星人,加油啊,只差一点点儿啦!正在这时,那狡猾的老鼠突然一拐弯,钻进了它的脏脏的窝里。可是,这猫并未离去,它静等在门口,谁都猜不到这猫咪在想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老鼠大概以为猫走了,便悄声无息地探出脑袋。“嗖——”喵星人,如风般飘到小老鼠前,以0。000秒的时间把老鼠拉出来,一掌拍在地上,发出胜利的“喵呜——”一声。(梁译之)

小练笔作文 篇9

哦,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就为了让我看书买自己根本不需要的马草,而我却一点都不知道。我希望爸爸打我一顿,那样我心里或许会好受些,我真是太粗心大意了!竟然连这个善意的谎言都没有发现。

我该怎么办?我必须补偿青年叔叔。嗯,以后我每天来帮青年叔叔摆摊。

习作小练笔探趣 篇10

一、 “增枝添叶”法。即习作前教师只给学生一个句子作主干,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对句子进行扩写,坡度小,层次分明,要求逐步提高,既增强了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 “穿针引线”法。把练笔的要求及一些优美的词语同时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构思,把所给的词一个个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跳长绳比赛,练笔前把“注视”“一刹那”“擦过”“掠过”“等待时机”“密切合作”“纵身一跃”“小心翼翼”“时而……时而……”等词语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构思用词的顺序,再动笔写作。

三、 “现场素描”法。教师经常演示一些表情、动作,提供一些实物、音像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口述后写作,不失是一种好办法。这是因为直观、形象的事物,学生不仅易接受而且特别感兴趣,更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得生动具体。

四、 “一词开花”法。课文中的一些成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的彩翼进行习作。其步骤:1.让学生明白成语的本意和比喻义;2.引导学生明白成语的使用范围;3.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故事;4.读优秀的习作,如:“千岩竞秀”一词,笔者让学生采用拟人的写法进行习作,学生习作生动、有趣。

五、 “一句串联”法。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要为学生提供他们体验过或观察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中心句。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平时零散的观察串联在一起。解决了学生写不具体的难题,同时为学生的布局谋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以点带面”法。学生指导学生。小练笔前,接受任务的同学,积极、认真地准备;课上,变教师指导为学生指导,变教师读“下水文”为学生读范文。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强烈地竞争意识,最终展示自己,实现以点带面。

实践证明,这几种方法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拨动学生写作的情弦,切合中年级的实际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随时练笔。

高效小练笔,轻松有妙招 篇11

关键词:随文练笔,语言文字训练,妙招

一、练笔审题有妙招

1.关注不同文体

教材内容丰富,文体的呈现多样化,不论记叙文、议论文、诗歌还是说明文各有不同特点,只有在准确地掌握体裁的不同特点之后,才能使练笔变得有效准确。例如《船长》《少年王冕》 等文,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 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的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特点,尤其语言描写特别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有的文章夹叙夹议,在故事中揭示道理,比如《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等。只有真正地掌握文章不同体裁的特点,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关注精彩内容

一篇篇精彩的课文曾经是儿时最为充盈的精神食粮,每一篇文章都像魔法般地表现了其精彩之处。而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藏于这些精彩的地方,我们要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找准适合学生随文练笔的训练方式。例如《广玉兰》 和《夹竹桃》,这两篇虽同为写植物的文章,但侧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精彩之处也不同。《广玉兰》一文,用 “有的……有的……还有的……”将一株花开时的各种姿态描写得生动丰富。 而《夹竹桃》一文,则通过过渡句的使用, 将它“有任性和爱幻想”的特点准确表达了出来。把握课文的精彩处,有意识地让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 “依样画葫芦”仿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尝试,写作就可以变得简单有效。

3.关注文章空白

“留白不白,意境无穷”,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让人印象深刻,产生令人遐想的无限意境。而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留白之处。“留白”本身就具有自由多义、扑朔迷离的特点。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引导欣赏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广博无垠的想象空间,达到真正的精神享受。为了走进读者、走进文本,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这样的意犹未尽,有时候不妨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找准这些精彩的“空白”, 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未尽的地方进行补写或扩写,这会是一笔非常不错的小练笔资源。

二、练笔写作有妙招

1.长期积累打基础

语文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过程,积累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摘抄摘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有效摘抄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对于摘抄可以明确做出要求, 一是摘录片段是与你生活密切相关熟悉的;二是摘录内容的难度不能超出目前你的理解水平太多;三是对于摘录的文字要尽可能地背诵,并活学活用,但不可以全盘复制。

2.真情感悟多体会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总是喜欢动手触摸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往往无序随心,虽然许多事情都可以拨动心弦,都可以有独特体验,但是却不能恰当地运用,老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进行引导。比如《珍珠鸟》一文, 作者就是在长期和鸟的生活中才感悟出 “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告诉学生只有留心观察,细心体悟,一事一得,才能写出好文章。

3.关注形式促表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地关注内容,对形式关注不够。 于是我开始带着孩子们关注琢磨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领悟各种文本的写作规律,掌握写法,并指导学生适时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去安排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小练笔。练笔的切入点要做到小而准,有时候一课一得,不增加写作的难度,易仿易学。有些稍有难度的文章, 老师可以及时写下水文或者去读一读报刊上孩子们发表的同类优秀习作,来带动孩子们的习作积极性。

三、练笔鼓励有妙招

1.鼓励投稿,创“名气”效益

当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我就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刊物的投稿活动。班级有不少孩子参加了社团活动,率先在指定的报刊上发表了文章。对于每一篇发表的文章我都会在班级作文园地上展出,并进行全班诵读和赏析,有些文章还可以获得老师赞助的小稿费。家长、邻里、老师和同学的赞美,促使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一篇篇文字伴着墨香在教室里传递着写作的魅力。

2.积极参加大赛,创“动力”效益

参加各类写作大赛也是有效的促进方法之一,不管是同题的练笔还是有创意的自主题材,孩子在各类平台上可以一展身手,在比赛中找到不足和差距。 除了证书之外,老师将各种书籍作为奖品也是亮点之一,每本书上的不同评价和寄语都是殷殷希望,也是孩子们日后写作的动力和方向。

3.打造班级作文大王,创“未来”效益

让课堂小练笔展示言语魅力 篇12

一、模仿性练笔

教材是不错的例子, 但凡是文本, 自有其内在的写作规律。对写作规律的揭示本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一定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性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笔方式。小到运用所学标点或者词语仿写句子, 学习不同的句群构成方式写几句话, 学习不同的语段特色写一段话, 乃至学习谋篇方式写大作文, 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语言识别眼光, 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提炼方法。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 深入领悟文本, 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 还可运用新学的词语仿写句子, 教师们在每个学段都是经常运用的, 因此笔者就不再探讨。在此, 仅介绍值得一做的模仿性练笔。

如苏教版语文第12册《明天, 我们毕业》中有这样一段赞美老师的话:“是您, 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 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 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 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 查阅资料……”这段话连续用排比句式, 描绘出敬爱的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教诲, 对此, 笔者让学生依照句式:“是您, ( ) 我们 ( ) 。”展开模仿性练笔, 写一写自己所任教的老师, 结果, 孩子写出的内容丰富多彩, 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六年来绚丽多彩的小学生活, 表达出对校园、对老师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模仿练习,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知识桥梁, 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 更深刻地品味到文章的真谛, 更熟练地掌握目标语言。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习作训练后, 就会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 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 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续编性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学完这类课文后, 如果要求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 他们就会产生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 定会充分展开联想。由此,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促使他们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如苏教版语文第12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 在结尾处写道:“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 老人朗声大笑。此时, 教师就必须抓住时机, 以“30年后, 我又来到天游峰……”为开头写一段话, 作者30年后还会不会见到这位老人?老人会不会还健在?……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进行续编故事的小练笔。

由此可见, 这样的续编性练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也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更可以使之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孩子的内心就是童话, 想象作文最能打开他们的心扉。

三、转换性练笔

积累拓展性语言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 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 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 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 也能促使其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 还拓展、积累了相类似的语言, 有助于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学了苏教版语文第12册《最大的麦穗》一文,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试着写一写自己眼中有关“机遇”的名言。有学生这样写到:“机会如沙, 只有你把它握住才会抓住它, 抓住机会, 把握当前, 好好地利用它。”“每个人都是金子, 只有把握人生才会发光。”“机会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好好把握住它。”“追求人生中的‘麦穗’, 把握人生中的机会, 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样的练笔旨在拓展积累, 运用语言, 同时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发现要深入阅读教学, 就离不开习作教学的补充, 习作教学想更有效, 就必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只有“读”“写”相融, 才会让“读”更深入, 让“写”更有效。多形式的课堂练笔使得“读”与“写”相得益彰, 每次练笔必须指导到位, 让学生写有所得。其实课堂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 针对课文插图练笔, 改写古诗文, 写读后感, 等等。教师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对语言有较高的敏感度, 课堂练笔就必将会更加精彩纷呈,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入,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 让他们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看完后, 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或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通过长期的坚持, 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 学习和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 并将课内外的写作知识融为一体, 使之转化为写作技能。写作有了技巧, 学生作文成功就有了希望。

小练笔,究竟“练什么” 篇13

【练笔一】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民族风情。威尼斯的人们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好奇呢!请你围绕本地的出行方式,写写本地人们生活的场景,展现本地的景物和风情。

提示:

1.挑选不同的人物(如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不同职业,有点有面)。

2.运用不同的关键词(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着小艇,走上小艇)。

3.动静结合,顺着活动路线描写静态的景色。

【练笔二】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示了威尼斯的风情。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介绍一个地方,不仅可以描写自然景色,还可以描写人们的活动,展现当地的风情。请你围绕本地的某处景物(如小区、街道、广场、公园),写写本地人们的活动,展现本地的风情。

提示:

1.选择人物广泛,代表本地大众(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职业,有个体有群体等)。

2.描写不同活动,展现本地风情(如或忙碌或悠闲,或轻松或严肃等)。

【练笔三】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现了威尼斯的风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威尼斯不止小艇这一张名片,桥与人们的生活同样密不可分。在交错的运河上,一共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请你围绕桥,写写人们的活动场景,写写这里的景色,体现桥与人们关系的密切。(教师播放有关桥的视频)同桌合作写,一人围绕桥写人们活动的场面,一人由桥写景,展现威尼斯的风情。

(提示略,同练笔二)

【练笔四】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展现了威尼斯的风情。小艇是威尼斯的名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马鞍山也有名片,比如本地特产茶干、景点雨山湖,都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上周也布置了观察任务。请你紧扣马鞍山的一张名片(如茶干、雨山湖),写写人们的活动场景,体现这张名片与人们关系的密切。

提示:

1.选择人物广泛,代表本地大众(人物在变,如有男女老少,有不同职业,有少数有多数等)。

2.紧扣名片来写,体现关系密切(语言在变,如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着小艇,走上小艇)。

3.描写不同活动,展现本地风情(活动在变)。

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为常见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主表达当中去。“读”是“练”的前提和保障,“练”是“读”的反馈与巩固。“怎么写”已在阅读中做好准备,“练什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述小练笔的设计来看,我们需要规避几个常见的误区。

规避一:不走“封闭僵化”的死路。

练笔一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本地出行方式来写。在文本中,“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作者围绕小艇来展示威尼斯的风情。于是,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依样画葫芦。这么一来,练笔的立足点不是文本的表达特色,而是“小艇”所代表的出行方式。首先,选择某种出行方式,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除非当地确实有典型的出行方式;其次,学生在“出行方式”里打转转,反而看不到能反映本地特色的代表性景物;最后,即使学生日后发现代表性的景物,也错失了当堂迁移的有效时机,能否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成了未知数。教师将学生推进了一条死路,学生的视野被封闭,学生的思维受限制,何谈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乃至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规避二:不走“改旗易帜”的岔路。

练笔二中,教师意识到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某处景物来写。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对比第一个小练笔产生了质的飞跃。可问题又来了,学生随意选择的“小区、街道、广场、公园”并不能反映本地的特色,这些景物处处可见,并不具备典型性。“将人们的活动与景、物结合起来写”的确是文本的表达特色,但并不是核心特色。《威尼斯的小艇》的核心特色是“借艇写城”,“小艇”是代表性的景物,“将人们的活动与景、物结合起来写”是建立在“借艇写城”的基础之上。学生的练笔只是停留在文本局部,并没有掌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师将学生推向了一条岔路,片面理解了文本的表达方法,于文本之外重新拉起新的旗帜,生生切断了“读”与“写”的连接点,何谈体现文本价值,巩固习得的表达方法?

规避三:不走“脱离实际”的邪路。

练笔三中,教师的目光重新聚焦文本的核心表达特色。这一次练笔,得到了不少教师的推崇。从整体看,这一练笔符合文中情境,与前面的阅读形成统一的氛围,让威尼斯的风情在课堂上肆意流淌;从局部看,这一练笔不仅可以透过桥写人们的活动,还可以透过桥写当地的景色,弥补了练笔二没有写景的遗憾。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学生并没有在威尼斯生活的真切体验,仅凭转瞬即逝的视频,难以捕捉人们有特色的活动,难以描摹威尼斯独特的景色,要展现威尼斯的风情无疑成了空中楼阁。为了满足教师的愿望,学生只能睁眼说瞎话,全凭想象完成练笔,展现的是虚假的风情。教师将学生推向了一条邪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漠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全都化成泡影。

基于上述考量,“练什么”逐渐浮出水面,自有它内在的规律,并在练笔四中加以验证。首先要走“一通百通”的活路,挣脱文本的束缚,消除思维的定势,灵活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寻找本地的名片,可以是本地特产,可以是代表性景点,还可以由此想开去;其次要走“旗帜鲜明”的大路,指向文本的表达特色,领会文本表达的关键,准确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文本是“借艇写城”,我们可以“借茶干写马鞍山”,围绕城市名片将人们的活动同景、物结合起来,展现马鞍山的风情,在实践中掌握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最后,要走“贴近生活”的正路,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于学生的感情需要,合理地运用表达方法,比如学生不熟悉威尼斯,但熟悉马鞍山,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内心充满介绍家乡的自豪感。

教师循着正确的路径选择“练什么”,学生才能有点可寻,有法可依,有话可说,真正将“练”落到实处,有力提升自身的言语品质。

春天小练笔左右 篇14

春天来了,风儿轻轻地吹在我们光滑的小脸上,好像妈妈温暖的手。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从地底下探出头来,换上嫩绿色的新衣。油菜花随风摆动,犹如金色的风在吹。柳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桃花芬芳扑鼻,展露出笑脸,它笑得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开心,把脸都笑红了。

春天来了,这美丽的景色引来了可爱的小动物们。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像一位位美丽的仙女。小青蛙跳来跳去,像一个个小弹簧。小松鼠的尾巴不停地摇摆着,像一个个热气球。

妙“笔”生花——小练笔课堂感悟 篇15

一、挖掘内容, 丰富文本内涵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 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 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 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 可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 深入理解内容, 深切感受情感。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片段: (司马迁遭受横祸, 发奋写作)

师:司马迁可能会在哪些时间发奋写作?

生1:在早晨。

生2:在夜深人静的晚上。

生3:在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

生4: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师:在这些时间里, 他又是怎样发奋写作的?请同学选择一个时间, 动笔写一写。

生1:夜已经深了, 可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仿佛在说:“司马迁, 你累了, 该休息了!”

生2:天刚亮, 司马迁又点亮了油灯, 开始写《史记》。

生3:夏天到了, 烈日当空, 树叶都晒蔫了, 知了在树上有气无力地叫着。司马迁又摊开竹简, 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生4:冬天, 大雪纷飞, 北风呼呼地刮着。司马迁的手冻得通红, 但他还在不停地写着。

二、补充想象, 搭建交流平台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 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 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 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 化简为详, 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 可以拓展文本, 深化理解。

《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学生欣赏完黄山奇松, 出示小练笔:

黄山松千姿百态, 有的酷似________;有的宛如_______;有的好像_______……

生1:黄山松千姿百态, 有的酷似龙爪;有的宛如孔雀开屏;有的好像一把把大伞, 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

生2:黄山松千姿百态, 有的酷似一棵棵绿色的石笋;有的宛如张开的双臂, 正在欢迎人们的到来;有的好像两条腾飞的巨龙……

生3:黄山松千姿百态, 有的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有的宛如腾越的麒麟;有的好像轻歌低吟的竖琴……

三、书写感言, 倾诉文本对话

新教材的不少课文,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 巧妙地把握教材延伸点, 引导学生书写感言, 让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达到新的境界。

《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给予了我们一笔很大的财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言。

(音乐响起, 师巡视。)

生1: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生2: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生3: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 只要不轻易放弃, 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

生4:困难有时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生5:坚忍不拔, 不断努力, 胜利会向你招手。

让小练笔扎根于课堂 篇16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练笔;扎根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30-0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往往流于形式。如有老师执教《孔子游春》,让学生仿写课文的句式:“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它好像____;水,它好像有博大的胸怀;水____,它好像____。”结果大部分学生发生困难;又如“当你参观宋庆龄故居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写下来,至少用上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只要……就……”“即使……也……”“虽然……但是……”)。”结果,学生由于拘泥于使用关联词语,写出的句子显得生硬、不自然。

如何才能通过课堂小练笔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呢?我认为,小练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托文本,从文本中寻找能燃起学生表达欲望的训练点;要采用形式多样的练笔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力,丰富学生情感。

一、从文本的对比处入手,编写故事

执教《最佳路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当地农民吆喝着卖葡萄,而一位城里老太太一声不吆喝,前者很少有人来买,而后者却最先卖完。一天,当地的一位农民见到了老太太,就“卖葡萄”一事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学生小练笔1:一天,农民在路上遇到了老太太,讨好地对老太太笑了笑,说:“尊敬的老太太,听说您在我们这里卖葡萄,可是第一名啊!您传授点秘诀给我吧!”老太太笑了笑说:“其实没什么,只是让客人自由挑选.你信任别人了,别人自然就信任你了。”“不可能。你是不是不想说呀?都邻里乡亲的,别隐瞒了。”“真的没有什么秘诀,你让别人买得自由、放松,人家自然也就常来了。”农民恍然大悟,“哦!有道理,我这就去试试。”

从文本形成强烈对比的地方人手,编写对话、故事,激起了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自由表达的情况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将文中未涉及到的“你信任别人了,别人自然就信任你了”,自然地融进小练笔。可见,小练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从文本的留白处入手,补编故事

《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的情景写得非常简单,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联系整篇内容,发挥想象,将诸葛亮同刘备会面的情景写得具体些。

学生小练笔2: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刘备一看到诸葛亮,连忙迎了上去,开心地说:“诸葛先生,诸葛先生,我终于见到你了。”诸葛亮疑惑地说:“为什么说终于见到我了呢?难道你曾经来过?”“是的。”刘备点点头说道,“我来了三次,第三次才见到您,实在太开心啦!”诸葛亮说:“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诚心诚意地邀请你出山,辅助我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诸葛亮说道:“我怎么知道你是诚心诚意的呢?”这时童子进来送茶,碰巧听到了他们的对话,急忙答道:“我可以证明,刘备先生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这就足以证明刘备先生是诚心诚意的。”“嗯,说得有道理,童子你先出去吧。”“好的,先生。”“刘备先生,要想统一天下,你先听我一个建议:我分析了一下群雄纷争的形势,只有先三分天下,才能最后取胜。”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兴奋不已……

上例重点写了刘备的第三次拜访,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先生醒来。学生明白,要想写得更加具体,必须联系整篇文章。两人之间自由的对话,看起来漫无边际,其实紧扣文章的中心——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实现统一大业。从所写的内容来看,学生不仅习得了文本的语言,并能在小练笔中灵活地组织、运用文本语言,使得故事更生动。学生小练笔既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十分成功。

三、从文本的结尾处入手,续写故事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让人懂得做人要清正廉洁,文章结尾是:“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围绕这一句话,笔者设计了小练笔——

屏幕出示:模仿课文,想象故事的结尾,根据提供的情境,续写剧本。

剧情:子明特别爱吃龙眼,然而他却拒收管家送来的龙眼。

时间: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点:子明的客厅内。

人物:子明、子明的儿子、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幕启:子明的儿子带着一位管家上来。】

学生小练笔3:

管家:我家主人见大人为大家日夜操劳,就让小的送几斤龙眼给大人去去内火。

(儿子正要接。)

子明:不了。谢谢您家大人的好意,可是我最近一看见龙眼就反胃,实在不能再吃啦。

(管家也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退下了。)

儿子(不解的样子):父亲大人,您不是最爱吃龙眼吗?为什么别人送来你却不要呢?

子明:我的老师公仪休曾告诉我,如果收了别人的礼物,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的话会违犯法纪,那就是罪人。你说父亲能吃别人送的龙眼吗?

儿子(若有所悟):父亲,您说得对,儿子一定按您说的去做。

紧紧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以文本的结尾为切入点,让学生续编剧本。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剧本无疑是新鲜的、新奇的。学生模仿课文写剧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练笔的热情。从学生的练笔来看,写得有模有样。在练笔中,能将老师公仪休曾对子明说的话巧妙地运用进去,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的语言,还能熟练地运用,并受到文本核心价值的熏陶,可见,小练笔的设计达到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四、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入手,创编故事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本语言与儿童语言有距离,该怎么设计小练笔呢?我们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航天飞机》一文,该文拟人化的手法运用,使文章生动、有趣。于是,我新旧联系,运用迁移,让学生静心阅读课文第四小节,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小话题,把第四小节改编成故事:(1)智慧老人与轮船的对话。(2)轮船与鲸的对话。

学生小练笔4:

智慧老人与海轮的对话

一天,海轮在海上高兴地游着,一会冲浪,一会高歌,神气极了。

忽然,它看到一个个头大大的,看起来很笨拙的东西,在慢悠悠地游着。在海轮即将靠近时,那家伙突然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游走了。海轮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呀?怎么游得比我还快呢?

海轮去请教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我刚才看到一个看起来很笨拙的东西,头特别大,居然比我游得快多了,您快告诉我那是什么?”海轮迫不及待。

“你看到的那是鲸,它比你游得快,那是因为它的体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说完,智慧老人就走了。

海轮也想自己的体形是“流线体”,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之后,人类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海轮这下更神气啦!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富有儿童化的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在例文引领下,学生很自然就想到采用例文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创编童话故事,使原本严谨的科普说明文变得活泼而富有童趣。这样的小练笔有助于燃起学生创编故事的热情。

小练笔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紧紧地依托文本而设计训练点,让学生在编写故事、补写故事、续写故事和创编故事中尽情创作。这样的小练笔既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丰富想象力,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文字,并逐步内化为语文能力。让小练笔真正地扎根于语文课堂,应成为教与学的共同追求的。

上一篇:辅修第二学位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哪个比较好?下一篇:人文系优秀毕业生名单(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