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

2024-09-21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精选3篇)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 篇1

写作的文本资源取之不尽, 如果我们善于从实际出发, 把握文本, 运用文本, 拓展文本, 那么, 日常的小练笔也能彰显教学的大智慧。

一、借助小练笔, 欣赏美景

例如, 《三颗枸杞豆》第7段写道:“那时正值三月, 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练笔, 让学生充分感知春光的美好。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作者用一句简单的话就把我们对春天的企盼勾画了出来。然而, 作者在此停笔不前, 不肯将绚丽的春光美景呈现。为了弥补这一遗憾, 请你当一回作家, 把它描绘出来吧。”

结果, 短短5分钟时间, 学生就把自己所认为的春之美景描绘了出来。通过这次小练笔, 他们不仅更加理解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对小狗的巨大诱惑力, 而且培养了感知自然、描绘自然的能力。

二、借助小练笔, 体悟情感

有这样一篇阅读理解《最美的书包》, 讲的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母亲为了给女儿凑足做书包的花布, 不得不与人交往, 最后凑齐花布, 给女儿缝制了一个漂亮的书包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中为什么说‘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母亲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率相当低。

笔者在评讲时,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从那以后, 我发现从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 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这段话切入, 想象文中的妈妈是如何向一位邻居要花布的, 并要求他们用5分钟时间写一段对话。

学生写出了不少有意思的片段。请看下面这则:

“咚咚!” (敲门声)

“谁呀?”

“那个, 我是, 我是那个……你猜猜看呀?”

全班学生笑作一团, 没等这位学生读完, 马上有人提出反驳意见:“文中的母亲不善言辞, 她第一次登门要布, 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而且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此, 她应该是红着脸艰难地开口说‘要布’, 或者先寒暄两句, 再说到主题上。而这‘猜猜看’明显带有小孩和大人耍调皮的味道, 或者是男女朋友间的小情调 (全班又是一阵大笑) , 用在这里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其他学生也是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这一练笔, 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就加深了。

三、借助小练笔, 引发哲思

借助小练笔, 还能引发学生的哲思。

例如, 同样是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 笔者让学生读完文本的结尾部分后, 写写自己的思考。结果有学生这样写道:“叶的离开, 不是风的追逐, 而是树已不再挽留;生命的流逝, 不是时间的短暂, 而是你已不再追求!”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课堂小练笔能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氛围, 使课堂活泼、开放。只要教师善于挖掘, 每一个文本都会有可练笔之处。

愿彰显教学智慧的课堂小练笔唤起课堂无限的可能, 留住学生无限的精彩。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 篇2

一、梳理教材, 自成系列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 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这里的“随机”不是“随意”, 教者对于教材必须进行深入的研读,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训练点。在训练点的安排上, 则考虑训练内容的系列性与层次性。比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中, 针对初试习作的三年级学生语言空洞, 无话可说的现象, 笔者在写具体训练点上, 安排语言动作描写的不同层面的范式引导, 拓宽课堂小练笔训练的面与点, 如在《奶奶最喜欢的铃铛》一课, 抓住“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 紧紧地搂住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这一句先写奶奶的动作, 后面写奶奶说的话。仿写一段。在《这个规矩不能有》一课上, 仿照“‘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么大一个公园, 我们来了, 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例句, 引导孩子先描写语言, 再写动作。而在《用冰取火》一课, 则以“他取出了一块冰, 用小刀轻轻地刮, 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 慢慢地, 做成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一句, 侧重引导学生在写清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的连续性描写, 写一段话。这样由浅入深, 由句到段的有意识的序列训练既减缓习作坡度,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又能实实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

二、品味经典, 注重迁移

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石, 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而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反复推敲的经典佳作, 或立意好, 或角度新, 或文笔美, 或情意真等, 不一而足。为此,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把课文读懂、读熟, 读出韵味, 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文章, 寻找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在课堂小练笔的训练中, 立足文本, 进行合理的仿写、补白、续写等, 活学活用, 迁移到习作中, 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现以仿写为例, 谈谈小练笔策略。

其一, 结构仿写。在阅读教学中, 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段式是小练笔随手可拾的范例与载体,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能有效地培养遣词造句构段的能力。如《松鼠》中有这样一段:松鼠搭窝的时候, 先搬来一些小树枝, 交错着放在一起, 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 然后把苔藓压紧, 踏平, 最后, 在搭好的窝上面加一个盖。这段话中, 运用动作描写, 用了“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 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清楚。在教学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平常生活中做手工、游戏等情景, 然后用上这样的句式写清楚。有了范例的引导, 情景的再现, 孩子们提起笔来轻松自如, 句子逻辑混乱, 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也少了, 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在仿写上, 不仅仅是句段, 甚至篇章, 都是绝好的范例。在教学时,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交流整篇是怎样布局的, 怎样组合材料, 怎样开头和结尾, 以此例文, 仿写整篇文章。其二技法仿写。利用课文的写作技法指导仿写,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 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在以“保罗和男孩子的眼睛”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后, 顺势引导:“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作者没有吧保罗和男孩的心里想法直接写出来, 但是透过眼睛, 我们却分别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在字里行间, 我们也似乎看到弟弟的眼睛, 猜到了弟弟的心思, 可惜文章没有写出来, 你能学着作者的描写把弟弟的眼睛写出来吗?”这样无痕地让学生习得“通过人物的神情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并借鉴迁移, 写一写“小弟弟的眼睛”, 辅以融情想象为策略进行练笔, 学生在模仿中摸索, 在模仿中领悟, 在模仿中成长的。

三、互动评价, 优化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的评价活动是学生语言文字实践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 及时交流, 作出合理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能更好地优化“练笔”的效果。在评价环节, 提倡全员参与,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小练笔完成之后, 学生首先进行自我修改, 这种自助型的评价有效促进了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反复修改中得到提升和进步。教师评价仍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有选择性地进行批阅, 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 参照学生的小练笔, 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 以肯定优点为主。同伴评价更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班级互评等多种方式能让学生跳出自己看问题, 走近他人长学问, 更加主动地自我建构, 正确地认识自我, 起到了教师评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富有弹性, 为学生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 篇3

一、进行仿写, 降低作文难度

小练笔的形式多样,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亦可仿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能有效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穷人》一课中, 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 内心忐忑不安, 正是这种复杂心理, 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以《考试以后》为题, 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唉, 这次考砸了, 我心里多么难受。多怪我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为什么我没有好好复习呢? 老师, 您严厉地批评我吧……可我该怎么在老师面前说呢? 就说你以后给我多布置些作业吧……不, 不能这样说……要么说以后我天天留下来……唉, 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再联系上下文, 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仅理解课文, 又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二、激发感情, 抒发真实情感

在习作教学中, 我发现往往在抒发真实情感的内容上, 学生有话可写, 并且真实感人。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激发情感的地方特别多, 如本学期在教学“人与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 学生一度被课文中的人或动物感动, 尤其是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它们的丰富情感后, 感动之余更受震撼。这时设计写的训练, 既可以使学生有话可写, 又能抒发出学生的真实情感来。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 我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读到“它什么也没吃, 只喝了一点水, 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 让学生想一想嘎羧“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很快就写出了嘎羧想说的话: “我的后半辈子就是在这个村寨里度过的, 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我是多么不愿意离开这里啊! 可是, 我已经感觉到我的同伴和死神在召唤我了, 我不得不离开这里! 因为对我而言, 我的同伴就是我的兄弟, 我要与我的兄弟们同卧一个‘百象冢’。再见了, 村民们! 我走了, 请不要再牵挂我, 如果有下辈子, 我还会来你们这的!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激发了对战象嘎羧的敬佩之情, 同时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补充“空白”, 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制造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充。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 着墨处是画, 空白处于是画。”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力的表现性语言, 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如能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 进行写的训练, 有助于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思想感情得到陶冶, 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捕捉精练处, 激发学生思维

在习作指导时, 常会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 可是很多时候不尽人意。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写具体, 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写具体。有时教会了这种情况写具体, 却又那种情景不会写, 渐渐发觉课堂上的小练笔倒是个不错的练台。课文中有的语言相当精练, 内容一笔带过, 叙述简略概括。教学时, 可以有意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 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

五、续写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续写的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作文。

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可以设计让学生续写故事内容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形成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故事。有的同学写道: “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 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道: “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有的同学写道: “在一次捕鱼时, 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 变卖成钱, 使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 在他们清澈的童蒙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续写表达出了自己独有的美好心愿或者担忧, 以此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续写也是一种再创造, 它可以启发学生开拓思路, 开阔思维, 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完成作品。

“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 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 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它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情绪,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 体现了读写结合这一语文学习规律而备受学生欢迎, 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如果能够坚持训练, 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摘要: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 题材单一, 内容精短, 选题角度小, 材料贴近生活, 思维空间大, 学生易于驾驭, 写起来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随文练笔使学生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作文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宪政思想下一篇:西方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