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小练笔(共12篇)
有效小练笔 篇1
只读书不练笔,是囫囵吞枣,泛泛而读,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只练笔不读书,是无水之源,落个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写要挤进课堂(汪潮语)”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老师喜欢在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小练笔。纵观课堂的小练笔现状,虽然改变了课堂一味热闹的景观,变得深沉、厚重了,但是这样的改变又渐渐掉入另一个误区:教师缺乏方法指导、指向不明、过程粗糙和学生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言不由衷……小练笔成了公开课的一种“点缀”、一个噱头,出现了小练笔“失度”的现象,失去了小练笔在阅读课中的有效性。小练笔亦有“大学问”。笔者认为教师要扭转当前课堂上小练笔的“失度”局面,更大更好地发挥随堂小练笔对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作用,就要在设计小练笔时主动追求以下“四度”。
1. 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此时,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学生写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对挫折,我将选择不屈不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海洋,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急流险滩。此时此刻,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自暴自弃,应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和拼搏。”有的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最可怕的不是漫长的路程,而是心无绿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无边的风浪,而是胸无斗志。任何时候都要抱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
2. 确定小练笔的密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 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造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效度的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师:写之前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然后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4. 拓展小练笔的广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正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情感的积蓄,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由此可见,小练笔的设计不应该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而应该受形式、内容、效果的支配。
综上所述,小练笔亦有“大学问”,小练笔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作文的“训练营”,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练笔新形式。
有效小练笔 篇2
1、精彩文本仿一仿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不是出自名篇名家,就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删选才得以入册,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正处于写作初级阶段,所以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点的仿写
教材中许多优秀片段运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仿写。如《莫高窟》一课中描写飞天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飞天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其他飞天的模样。学生有的就是这样仿写的:“这些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手持喷壶,浇灌鲜花;有的围聚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神态安详,斜卧在塌……”
(2)篇的仿构
教材中的课文,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以此训练学生的构思和成文。
(1)角色转换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
(2)联系旧知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中的“小练笔” 篇3
【关键词】随文练笔 写作能力 提高能力 写作水平
“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将对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情到浓时悟练笔
“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实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细而完整。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文本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
人教版语文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四组课文中名家写的不同的动物,有憨态可掬的白鹅,有稀奇古怪的猫等,这些文章无不被作者描写的栩栩如生,彰显了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美动人的笔触,让读者读过之后回味无穷。学过了本单元之后,学生定会对周围的小动物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有了学生们细致的观察、积极地思考,一篇好文章定能娓娓道来。
二、学有所悟思练笔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假设情境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心中情”,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所以教师要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写悟,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在执教《虎门销烟》结尾时,我深情激昂地说:“读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透过一池池白色的烟雾,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威武不屈的形象,也似乎看到了洋人狼狈不堪的模样。我在心中不禁骄傲地说,林则徐,是您,用虎门销烟的壮举,治愈了中华儿女的创伤!是您,用虎门硝烟的壮举,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您,用虎门硝烟的壮举,树立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形象。”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写下来。可以对林则徐说,可以对贩卖鸦片的商人说,也可以对老百姓、清朝官员说。学生们静思默想后,笔走如飞:“林则徐,我要感谢您,是您让人们擦亮了眼睛。”“我想对清朝官员说:“一个不爱国的人,是没有灵魂的。”“鸦片商们,你们把罪恶的鸦片带到中国,毒害中国人民,你们真是太可恶了!你们要记住: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可以说,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因为,在中国,这个当时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所统治的国家,竟有人做出了对腐败的统治者与强大的侵略者的勇敢反抗!”
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对家对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怀,让学生练说练写是对学生写作的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留白之处巧练笔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宝库中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宝物。《巨人的花园》就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童话。当中有这么一段: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冬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这里的一个省略号,也引发孩子深深的思考,给人无尽的想象:巨人的花园现在到底怎么了?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幅情景?为什么巨人瑟瑟发抖呢?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想象了画面,打开了思维,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完之后让学生写在本子上,真是一次有效的练笔啊!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除此之外我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还适时布置了一些小练笔。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孩子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嫦娥后传》,单看这题目就引人入胜,果然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说嫦娥听说后羿在人间过世之后,悲痛万分,便坐飞机来到人间,在飞机上又遇上猪八戒,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孩子能有这样的想象力,真让人惊喜,经常巧练笔,一定能激发孩子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
四、利用插图勤练笔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插图不仅仅是图的功能,也可以是一种写作素材,一图多用,培养孩子的动笔能力。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在讲授到众天鹅齐心合力破冰的高潮后,就通过文章中的插图,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天鹅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描绘的是一幅农家情景,插图有趣生动,将农家三个孩子的动作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所以,我让孩子们根据这一图景,结合课堂所理解的古诗的内容,动动手,练练笔,将这一幅农家乐情景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来,图与文的结合,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笔之处处处在,练笔之时时时有,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勤练笔,练好笔,不断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做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佳红.课堂小练笔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1):128 -129.
[2]徐华军.《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与评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7):68 -70.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篇4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呢?我认为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 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 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
一、技能迁移点模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 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 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 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哪儿需要它, 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 发芽, 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本片段语言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可谓异彩纷呈, 含义深刻。阅读感悟之后, 请学生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模仿写一段话。这是语言的运用与实践, 既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但“仿”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将本课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是啊, 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 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练习:“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 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 月光似……”在学生练笔交流后, 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 这样复杂的心情, 都托付给了一片悠悠的月光, 月光中有我, 我中有月光, 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 通过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感情意味的“真实”情境的小练笔, 让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到适当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空白补充点扩展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根据前面周瑜的故意为难,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可让学生补写“军令状”, 让他们想象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上写些什么。而周瑜看到诸葛亮正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一步一步地去做时, 他的心情怎么样?他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而诸葛亮早就看穿周瑜的阴谋, 他在立“军令状”时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两人在签了“军令状”后喝酒, 周瑜与诸葛亮又分别在心里想着什么呢?针对以上质疑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去描写两个人在不同情境里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现。通过练写, 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三、情感勃发点提炼写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 若没有凝练成文字, 过不了多久, 就会消解、淡化。只有及时捕捉住这种情感的蓄积点, 及时练笔, 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久而久之才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认识。训练方式中, 最常见的是写读后感。类似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如教学《桥》最后三个自然段:“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 小伙子的母亲, 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她来祭奠丈夫与儿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们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请动笔写下来。此刻,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 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另外, 还可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 与人物直接对话。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即将结束之时, 可这样引导学生: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此时, 假如你站在他的床前,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写下来!此时, 可谓练在学生情感勃发处, 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 让学生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通过语言集中起来、提炼出来, 形成文字, 形成思想认识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读为感的基础, 感是读的升华———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能深化理解文章内涵, 而且能丰富习作内容, 锻炼表情达意的能力, 何乐不为。
四、文意深刻点创新写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五、特定情境点改写
特定情境处改写, 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合、表达, 如改变叙述顺序, 改变人称等, 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可谓一举两得。
如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或相声等。如《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草铺”、“晚风”、“弄笛”和“月明”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赏月图”。全诗内容浅显, 意境优美。据此,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 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 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 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改写。学生通过练笔, 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仿佛听到了诗里和着晚风的笛音, 看到了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 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六、余味无穷点发散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 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 构思新情节, 进行续写训练。这样,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穷人》一课, 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训练。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对人物命运充满好奇, 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延伸情节, 丰富内容, 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通过续写训练, 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续写小练笔 篇5
嫦娥奔月以后,偌大的月宫只有她一个人居住,非常的寂静,只有玉兔每天陪伴着她。她越发的寂寞,越发的想念他的丈夫。
我向神仙娘娘要了一颗爬藤豆,顺着一望无际的藤条爬了很久很久,终于到了月宫。进了月宫的大门,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一名白衣女子映入我的`眼帘,只见她乌黑的长发,红润的小嘴,雪白的皮肤,非常的美丽。我的到来并没有打扰她,反而,她非常高兴,终于有人跟她说话了。她告诉我,远离亲人,月宫寂静,她很想念他的家人。看着嫦娥姐姐忧伤的眼神,我真的很想帮助她。
有了,我们可以顺着爬藤回到人间。嫦娥姐姐非常兴奋,她毫不犹豫的抱起玉兔就跟着我出门了。
我们顺着藤条爬啊爬啊,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回到了热闹的人间。我们一刻不停就来到了嫦娥姐姐的家里。嫦娥姐姐和他的丈夫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终于团圆了。看着他们幸福满足的笑脸,我心里非常高兴。
找寻提高语文小练笔有效性的契机 篇6
关键词:模仿;情感;留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7-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大习作,也不能忽视教材文本后的小练笔。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只重形式而轻实质,就失去了读写结合应有的独特功能。那么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提高课堂练笔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模仿其法,练有形
1.仿经典句式,练斟词酌句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句,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仿其思,摹其法,学其言,把已有的经验“重组”、“转换”,来构思自己的文章。
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带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多彩的树叶,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原野热闹非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围绕“秋天的树叶好美啊”一句,具体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树叶。
2.仿精美语段,练精巧构思
读写结合,在重视词的运用、句的模仿的同时,还要从段着眼。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二、精选篇章,练合时
1.练在情感喷发处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我觉得课堂小练笔的支点应选在学生情感的喷发处,使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练在文章留白处
所谓留白,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不仅丰厚了文本,而且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
(1)背景穿插,知晓大意。
一篇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有些历史悠久,有些来自国外,有些晦涩难懂,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都是历史题材的课文,它们只是截取于古典篇章的某个段落,内容缺乏联系,学生缺少了解,这时只有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录像、语言、课件演示等背景资料的适时点拨渲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群情愤徘”,让它们迫不及待地步人课堂之旅。
(2)品词析句,启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3)驻足标点,联想回味。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句可称得上是课文的高潮了,此时,可引导学生想“你就是彭德怀,面对亲如战友的大黑骡子,此时的你心里会怎样想”?拿出你的笔,写出你的心里话。
(4)把握插图,纵深思维。
课文插图,一树一花皆是最美的风景。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内容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成为教学资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插图渲染情景、切入课文,而且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深入解读文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进行练笔。
(5)升华体验,拓展情节。
情节拓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为丰满。
在上完《滥竽充数》一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我让学生想象:逃走的南郭先生回到家后,他会想些什么?他下一步会怎么做呢?这样的小练笔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有效小练笔 篇7
一、梳理文本,明确练笔侧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之作,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主题编排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
(一)解读教材
课文是最好的范本,但并不是每一类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到适合的练笔点。教师首先要梳理文本,对整册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重点掌握的训练点。如梳理二年级上册的文本之后,明确写话目标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确定重点
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课堂练笔是凭借阅读课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课文,也不能过多地挤占阅读时间,喧宾夺主;要紧扣课文,读写结合,讲求真实有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琢磨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指导学生适时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安排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练笔,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下面是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随文练笔:
这样的随文练笔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只出现了三次,要完成写话目标,是有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见表1):
另外,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地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斟酌“练笔”内容,以激起学生动脑动笔的兴趣。
(三)制定目标
在设计课堂练笔时还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分析各年级段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重点,寻找各个年级段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渗透点,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我依据二年级上册的写话目标,整理出第四、第五单元课堂练笔目录(见表2)。
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二、挖掘文本,找寻练笔落脚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合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经典之处巧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1. 仿典型句式。
学习《秋天的雨》第二段时,紧扣“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此处放上仿写这一练笔设计,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参照物,而且通过看秋景图,会觉得有话可写,同时体会到了文中的语言之美以及作者遗词造句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秋雨把______给了______。”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一~(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 仿典型段落。
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要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精彩文段,如下面是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学生仿写的段落: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一棵大松树下,他看见松鼠正摆着尾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松鼠大婶,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没有了尾巴,我会从树上摔下去的,而且晚上睡觉时,我还要把尾巴当被子盖呢!”
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由“模仿”走向“开放”,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 仿篇章结构。
如教学《假如》一课,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让学生很受感动,而且这首小诗结构简单,是仿写的好例子,于是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小诗。于是,一首首感人的小诗展现在我眼前: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无家可归的孩子
画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们有爸爸和妈妈,
得到父母的关爱。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失学的儿童
画一所学校,
让他们能高高兴兴上学去。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画许多环保购物袋,
让人们不再乱扔白色垃圾。
……
(二)余韵之处巧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1. 词语补白。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盘古开天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除了文中所写的之外,盘古还用他的什么东西创造了什么?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放眼望去:______。我知道,这是______。
(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如:飘拂的白云、巍峨的群山、潺潺的溪流……)
生:放眼望去:那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我知道,这是盘古欢乐的泪水。
生:放眼望去:天上那弯弯的月亮像银钩。我知道,这是盘古笑看大地。
生:放眼望去:那纵横交错的山间小道一直伸向远方。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掌纹。
这个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同时在练笔中让学生感受到盘古那勇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2. 标点补白。
在教学中,一些文本中的省略号与破折号都有其内在的深意,抓住标点填补空白,既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标点,又能使学生领会标点之后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我直接出示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并让他们做做小作家,学着前面的样子给省略号的位置补上几句话: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3. 结尾补白。
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如《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
开心——我们跑到磨坊东寻西找,发现“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喊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
伤心——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幸福鸟”,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合理训练,把握练笔疏密度
教师在开发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不要急于求成。对待课堂练笔,教师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练几次,在什么时候练,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决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否则,最终只可能练没了学生的兴趣,练枯了学生的热情。
(一)因势利导,争论处巧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难忘的过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学生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一大批学生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回来”和“反对回来”两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摆出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情动辞发,感慨处巧练笔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手写我心”。
《一次成功的实验》上完后,我借助课后的问题“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让学生从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说起,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三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写写自己对实验成功的感悟。
“我真佩服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危急时刻能急中生智,心中想到他人,正因为她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才使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三)顺势延伸,小结处巧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文而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当你们砍树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它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当这些生命不再存在,人类的生命也将去之不远了!快醒醒吧!可怜的人类。
生: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生:小村庄的人们,快行动起来吧!加入到植树环保的行列中来。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重新变回以前的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四、有效评价,激发练笔自信心
(一)多放少束
小练笔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思维的束缚,不要人为地给学生的写话设置障碍,拔高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写话方式。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写一两句话也行。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二)多褒少贬
表扬和肯定是学生爱上写作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学生,发现优点,鼓励进步。学生在小练笔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教师可标示出来予以表扬;学生的绝妙句段,可当成范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无疑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凡此种种,让学生在“喝彩”中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在“喝彩”中喜欢写话,真正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多成少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被外界认同的强烈愿望,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引燃孩子心中信心的火把,照亮他们写作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我专门在班级里设计了一块“小练笔“专栏,把学生的小练笔成果陆续在这里展示出来,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同时,挑选优秀的习作去投稿,每当有学生的习作录用时,我都会发喜报予以奖励。如虞慧琳同学的习作发表在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她的习作在同学们中间传阅……每当这时,学生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效小练笔 篇8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课文延伸,引导续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揣摩语言、感知课文,对于结尾含义深刻、留下想象空间的一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结尾,推测未来,创造出与课文情节相关连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文内涵的感悟,而且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训练, 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可引导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为文章续写结尾。这样的练笔无论在形式要求上还是训练要求上,都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拥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二、课文补白,进行扩写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内容生动,耐人寻味,语言优美规范,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教师若能用心与文本对话,寻找、发现每一个细节,就可以为学生寻找到扩写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学习课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对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觉得重要的问题等作出想象,并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穿插在恰当的位置。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鲁迅的小说,让学生通过方方面面去了解鲁迅这位大文豪。这样的随文练笔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文迁移,指导仿写
教材精心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都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范文。学习课文能够开启学生的习作思路,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从文中领悟到表达方法,进行仿写。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既能复习阅读教学中的所得,又能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比如,鲁迅写的《少年闰土》为我们架起仿写的桥梁。 学习该文时,学生会被闰土那机灵、勇敢、富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形象所吸引,个个称赞语言大师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笔者看到学生如此崇拜鲁迅,便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如此训练,学生才能意识到作家笔下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就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再现生活。
四、课文换型,鼓励改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从第三学段开始,阅读目标对不同文体进行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述作品、诗歌提出阅读目标。这样的表达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提出更具体、 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互换改写,不仅让学生深入掌握各种文体特色,而且引发他们对各种文体的阅读乐趣。例如,把精练的古诗词改写成叙事性、写景抒情的文章,把隐蔽于诗词句中的情境、意韵通过语言文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此外,把一些语言平实的说明性文章改写成童话,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课文拓展,写好读后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张志公先生曾对此作过形象的比喻: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来”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过程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荡涤人们的灵魂。所以教师在教学一些主题鲜明的文章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写好读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学完 《用心灵去倾听》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学生能由衷地感悟到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受到用心聆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有效小练笔 篇9
一、进行仿写, 降低作文难度
小练笔的形式多样,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亦可仿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能有效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穷人》一课中, 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 内心忐忑不安, 正是这种复杂心理, 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以《考试以后》为题, 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唉, 这次考砸了, 我心里多么难受。多怪我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为什么我没有好好复习呢? 老师, 您严厉地批评我吧……可我该怎么在老师面前说呢? 就说你以后给我多布置些作业吧……不, 不能这样说……要么说以后我天天留下来……唉, 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再联系上下文, 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仅理解课文, 又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二、激发感情, 抒发真实情感
在习作教学中, 我发现往往在抒发真实情感的内容上, 学生有话可写, 并且真实感人。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激发情感的地方特别多, 如本学期在教学“人与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 学生一度被课文中的人或动物感动, 尤其是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它们的丰富情感后, 感动之余更受震撼。这时设计写的训练, 既可以使学生有话可写, 又能抒发出学生的真实情感来。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 我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读到“它什么也没吃, 只喝了一点水, 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 让学生想一想嘎羧“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很快就写出了嘎羧想说的话: “我的后半辈子就是在这个村寨里度过的, 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我是多么不愿意离开这里啊! 可是, 我已经感觉到我的同伴和死神在召唤我了, 我不得不离开这里! 因为对我而言, 我的同伴就是我的兄弟, 我要与我的兄弟们同卧一个‘百象冢’。再见了, 村民们! 我走了, 请不要再牵挂我, 如果有下辈子, 我还会来你们这的!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激发了对战象嘎羧的敬佩之情, 同时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补充“空白”, 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制造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充。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 着墨处是画, 空白处于是画。”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力的表现性语言, 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如能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 进行写的训练, 有助于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思想感情得到陶冶, 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捕捉精练处, 激发学生思维
在习作指导时, 常会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 可是很多时候不尽人意。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写具体, 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写具体。有时教会了这种情况写具体, 却又那种情景不会写, 渐渐发觉课堂上的小练笔倒是个不错的练台。课文中有的语言相当精练, 内容一笔带过, 叙述简略概括。教学时, 可以有意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 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
五、续写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续写的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作文。
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可以设计让学生续写故事内容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形成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故事。有的同学写道: “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 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道: “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有的同学写道: “在一次捕鱼时, 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 变卖成钱, 使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 在他们清澈的童蒙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续写表达出了自己独有的美好心愿或者担忧, 以此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续写也是一种再创造, 它可以启发学生开拓思路, 开阔思维, 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完成作品。
“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 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 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它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情绪,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 体现了读写结合这一语文学习规律而备受学生欢迎, 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如果能够坚持训练, 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摘要: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 题材单一, 内容精短, 选题角度小, 材料贴近生活, 思维空间大, 学生易于驾驭, 写起来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随文练笔使学生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作文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加强指导 有效练笔 篇10
一、读写结合, 学习练笔
先阅读文章, 之后练习写作, 读书与习作结合起来, 是许多语文教师训练写作的手段。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 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为学生提供素材, 让学生有米下锅。”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练笔, 在练笔中学习表达的各种方法。
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精美语言, 老师不但要引领学生欣赏、积累, 更要引领学生进行模仿小练笔, 学习遣词造句。例如《桂林山水》一文, 有一排比句式写得很美:“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排比句中含有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阅读后让学生练笔仿写, 适时指导点评, 学生兴致勃勃, 效果明显。
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 文章中留下了许多空白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小练笔, 促使学生阅读更加深入, 练笔更加自然。例如《小摄影师》一文, 结尾只写了小男孩坐上电车走了, 没有交代后面发生的故事。根据课文的这一空白, 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男孩之后有没有回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 想象丰富, 但又合情合理,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教学的课文, 不仅有文体方面的特点, 而且在布局谋篇等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引领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的独特外, 更要引领学生动笔练写, 变心动为行动。如《海底世界》一文的二至五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方式构段的, 很适合学生模仿练笔。练笔时, 学生从课文的例子中学习语言表达模式, 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 趣味练笔
读写结合, 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许许多多表达方法, 但这对形成写作能力和习惯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千方百计创设新颖、活泼的情境, 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 巩固课堂学到的表达方法。例如, 一次我得知班上的调皮大王李涛把一个摔伤的一年级小朋友送到医务室的事, 我想, 这一次一定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表扬, 让李涛和同学们记忆深刻。于是, 我板着脸走进教室, 用严峻的目光慢慢地扫视全班同学, 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 一双双忐忑的眼睛望着我。一会儿后, 我严厉地喊道:“李涛, 上来!”李涛同学低着头, 慢悠悠地走上讲台, 其他同学也开始交头接耳了。我瞪着李涛, 等他不知所措时, 我才笑着说:“同学们, 李涛同学今天主动帮助了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 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他鼓励。”顿时, 掌声、笑声响彻整个教室, 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把刚才发生的事写下来, 学生兴趣浓浓, 下笔如泉涌。又如, 今年愚人节, 我又突发奇想, 上午放学时我通知学生:“放学后, 老师回到各家家访, 请学生及家长等候。”到了中午12点半, 我才用校讯通发了一条短信:“愚人节快乐!”学生和家长才突然明白被老师骗了一回。下午上课前, 我到教室一看, 学生们闹成一团, 谈论的都是这件事, 我又毫不犹豫地布置晚上作业:小练笔“难忘的愚人节”。像这样新颖、别致的情境创设, 学生喜欢, 有兴趣, 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目的。
三、结合生活, 运用练笔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把练笔与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把课堂练笔时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表达生活, 实现学与致用的目的。开发了丰富的学校课程, 开展了科技、英语、美术、舞蹈, 声乐、笛子、电脑、书法、篮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朗诵等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一切都应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首先, 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 (1) 领略大自然景观, 体验五彩缤纷的自然生活。我提倡学生在大人的带领下, 利用节假日到祖国各地去旅游观光, 欣赏祖国的锦绣山河, 领略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利用双休日到户外观察自然风光, 感受大自然的情怀。 (2) 开展课外活动, 体验绚丽多彩的学校生活。通过组织看电影、春游、秋游、野炊、公益宣传,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经典诵读、体育等各项技能竞赛, 举行歌舞、相声、小品等文艺联欢活动, 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 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 (3) 布置“生活作业”, 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尊老爱幼的事, 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参加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和农活劳动, 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本领, 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 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 (4) 关注社会动态, 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当小记者, 采访各界人士, 了解城镇、乡村、市场、环保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关心国家大事, 多收听、收看新闻节目, 留心周围的新生事物, 了解社会的变化。之后,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素材, 结合课堂阅读中领悟到表达方法, 进行写日记、周记等小练笔,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练笔的习惯。
四、及时评讲, 提升练笔
作文评讲是习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现实教学中, 教师重布置学生练笔, 轻学生练笔后讲评, 往往是在学生习作后打一个阅字就完事了。写得好的练笔得不到肯定, 写得不好的练笔得不到帮助, 这样时间一长, 学生的练笔热情就会消退。我认为练笔讲评不仅必须, 而且更应注重时效性。小练笔刚完成之时, 学生正处于兴奋状态, 对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心怀期待。只有趁热打铁进行练笔讲评, 才能保持学生练笔的热情, 才能提升练笔的质量,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间隔的时间太久, 习作的兴奋就会消失, 讲评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缩短批改时间, 做到及时评讲呢?我的做法是: (1) 按习作要求和学生作文的状况, 有时选取一个小组精批, 其余略批、快批;有时按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选择的详批与略批。 (2) 批改时多写指导性评语, 少作具体的修改, 习作的具体修改有学生自己完成。 (3) 做好笔记, 记录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和独特之处, 讲评时直观具体, 有针对性。 (4) 评讲突出重点, 以欣赏性、激励性评讲为主, 引导学生“沙里淘金, 挖掘闪光点”,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模仿、创造。
有效小练笔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小练笔 有效性 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作文创作其实就是学生在自身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题结合自身的感受和遐想进行创作的过程。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水平。为此,在学生创作之前对他们及时的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素质都会起到积极地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作文创作的空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采用随文小练笔的方式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巧用文章仿写,提升基础能力
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要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掉入俗套,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随文练笔其实不能随意,在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天生好模仿,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凸显他们的个性,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无论是从美学的角度、情感教育的角,还是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仿写性。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仿写语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这也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挑选仿写段落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选择仿写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创作。
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取第二段“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段文字以物喻人,突出了学生品质情感的教育,值得仿写。学生A:“绳子谈不上锋利,如何确定目标,锲而不舍,就能把木头锯断。如果我们也能像绳子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学生B:“愚公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小的,可是他目标明确,毅力坚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如果我们在学习上能像愚公一定,我们的成绩一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仿写也非常的有趣,源于教材启发,但不拘泥于形式,有自我的创新,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抓住教材文章空白,尝试让学生填充内容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脚本。”所以在进行随笔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依托教材,认真的研习教材,巧妙的构思随笔练习的内容。任何文章的创作都有一定的依据,作者有意无意都会留下一些空白,给读者的阅读腾出了想象的空间,这些文本空白恰恰为随笔练习埋下了伏笔。阅读不但是美文鉴赏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所以需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把情感和思想都融入到文章中去。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学生成为第二作者,结合内容进行续写和填充空白,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写作水平。在空白填充的过程中,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增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比如在阅读《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其中给学生留下的想象空间也非常的广泛,文本空白较多。首先为了突出人物描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白骨精进行描写。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对妖怪进行包装,学生A:“白骨精,皮肤较黑,长相自卑,三头六臂,能飞能走,时男时女,捉摸不透。”学生B:“皮肤较白,嫩如牛奶,体型较瘦,瘦骨如材,披头散发,牙齿像锯齿。”文章的空白之处很多,再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假想“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前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了,那么如果有第四次,她会变成什么呢,请续写”。这样的随笔练习安排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创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写批注,培养练笔习惯
随文练笔就文取材,突出文章写作的宽泛性。写作不仅仅是长篇大论,呈现的形式也不一定非得是作文性质的文章,广泛的写作应该还包括句子的创作等等。随笔练习应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巧妙渗透写作内容,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随文练笔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学生学习,突出学生练笔欲望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进而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将批注式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作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 随文批注式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记下或写下自己读书所得、所感、所想,这样的随文练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完了《詹天佑》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学习和体会了詹天佑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强烈崇高的愛国热情之后,就在课文标题旁边写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开展随文练笔的方法是非常多的,除了上述之外,还有挖掘文本素材、续写课文、缩写文章等。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哪种方式,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需要酌情选择,巧妙设计,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尚宏.随文练笔 随亦有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4(06)
随文“小”练笔教学“大”文章 篇12
一、知能转换,扩充课文内容
内化学过的知识,这是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课文中的很多经典句子、句群或篇章结构,都可以成为组织学生练笔的素材。如《泉水》是一篇以并列段形式为主的介绍泉水的文章。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时,我问学生:“除了杜鹃花,还有谁也照见了自己的身影?”请用笔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学生们写出了这样的精彩句子:“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翠绿的竹林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嫩黄的迎春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活泼的小鹿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清澈的泉水、闻到了醉人的花香、听到了虫鸣鸟叫,体会到了泉水让一切变得灵动可爱、生机盎然,同时也体会到了写话的乐趣。
二、发挥想象,填充课文空白
课文中的“空白”会给学生留下很多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文字背后的美景、情感和韵味。诗歌是进行这类小练笔的最好素材。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其语言的跳跃性大,能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悟诗的语言特色;其次,让学生感受景色的层次感,充实诗歌的画面之美。最后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美、书写美。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学生想象出了丰富的画面,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对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的韵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把自己的想象用笔写下来,由诗变成画、由画变成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一次次锻炼中得到了提升。
三、启发联想,升华文章主题
启发学生联想是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方法。教师会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沿着原文的思路、课文的情境续写,让文本得到扩充,变得更加饱满,给课文画上一个更加圆满的句号。
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笔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语用训练点。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自己在玩游戏时的快乐心情;其次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想象假如“我”做错了事,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让学生表演,体会“我”当时的“不自在”。前面的情境创设都是为了后面的练笔作铺垫,这个时候抛出小练笔: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张给老奶奶的便条?学生们以“我”的口吻写了便条的内容,此时他们都变成了文本中的“我”,深入体会了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训练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再比如,学完《守株待兔》之后,创设情境“我想对种田人说……”“我又想对自己说……”从种田人联系到自身,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不劳动没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还明白了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内在道理,升华了主题。
【有效小练笔】推荐阅读: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12-09
语文课堂上怎样有效运用小练笔09-29
深入寻找随文练笔有效落点08-03
小练笔07-12
读书小练笔06-14
春游小练笔07-14
观潮小练笔08-11
课题小练笔11-16
小练笔个人计划11-03
小练笔美丽的秋天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