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活动(精选12篇)
练笔活动 篇1
在衢州市2009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中, 有一个不期而遇的现象——每位选手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随文练笔”环节, 这既让人感到惊喜, 也让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喜的是, 教师们对“随文练笔”有了足够的重视, 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普遍提升;忧的是, 关于“小练笔”的设计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 笔者不揣粗陋, 对这些“小练笔” (以课次为序) 逐个进行评说, 以就教于大家。
[练笔一]
课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
设计的小练笔:想一想, 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 会看到观众怎样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 (提示: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试评:这是一个设计得不错的小练笔。说它不错, 是因为: (1) 练笔的要求交代得明确具体。不但交代了写什么, 还有明确的“提示”; (2) 难度适宜。不但与学段要求“匹配”, 与实际的“写作”也比较吻合; (3) 在具体的“写”上, 既有观察描摹的成分, 也有想象表达的内容, 所以, 从性质讲, 是真正的小练笔; (4) 有弹性。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 这样的尊重, 无疑是有效练笔的前提。 (5) “意义”凸显。通过练笔,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练笔二]
课题:四年级《生命生命》
设计的小练笔:把小飞蛾想对杏林子说的话写一写。
试评:从性质讲, 此练笔属于“想象练笔”类。想象练笔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所想”是不是有可能。从这一点上讲, 这个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 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文第一段中写飞蛾的一些话作想象, 而且, 对于昆虫遭遇不幸之类似乎也不缺乏生活经验。但仔细想想便可发现, 学生可以述说的话语还是非常有限的, 这无疑就产生了练笔的“限制”。另外, 这个练笔只是就“写”而写, 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 设计练笔并非一定要跟文本主旨扯上边)
[练笔三]
课题:四年级《秋思》 (古诗)
设计的小练笔:写下诗人在信中说的话。
试评:这个练笔设计得不太理想。理由是: (1) 难度太大。让四年级的孩子写出诗人张籍在信中说的话, 是赶鸭子上架, 学生既没有“再现”水平, 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思乡的情感, 所以要想写出“信中说的话”实在是勉为其难。 (2) 效果不佳或者效率不高。因为是练笔, 是课堂上的学习要求, 所以学生就不得不动笔, 因此, 这种动笔有强制的味道, 其结果可想而知。
[练笔四]
课题:四年级《全神贯注》
设计的小练笔:课文学到这儿, 同学们内心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大家在课文后面写上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 让它成为自己的格言或者座右铭。
试评:这个练笔非常简单, 就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一两个短语, 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 (1)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 虽然选读课文一般不提倡设计小练笔, 但我觉得, 根据文本特点或者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写点文字, 还是有必要的。 (2) 这是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教学类似课文, 往往会走偏, 即走到“说教”的路上去。该教师则避开“说教”, 改以写话或写短语的方式呈现, 处理自当高明了不少;而且, 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话或者短语当做格言、座右铭, 这样的设计, 不单单是起到有效“深化”文本主旨的作用, 对提升“写”的质量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练笔五]
课题:四年级《扁鹊治病》
设计的小练笔:在病症发作、疼痛难忍的时候, 在明知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时刻, 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 蔡桓公想用自己的例子对世上的人们说:“。” (提示:可以用上你认为合适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使句子更加生动)
试评:这个小练笔设计得还是不错的。 (1) 在“写”的前面拟了长长的状语, 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思维, 后面的“提示”, 也是对“笔触”的有效提醒。 (2) 通过练笔想象, 可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 这也不失为一种揭示寓意的好方法, 因为学生要表达的话语大体上也就是寓言的寓意。
[练笔六]
课题:三年级《女娲补天》
设计的小练笔:读着读着, 我仿佛看到女娲____。
试评:这个小练笔安排在学生学了课文第三段 (即女娲找五彩石) 之后, 练笔的时机肯定没有问题, 但模糊性太大。 (1) 写什么模糊。虽然练笔前有半句话, 提示是写“看到”的, 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真的能够“看到”女娲的什么呢?比较难。 (2) 怎么写模糊。既没有现成的语段供学生模仿, 也没有具体的提示让学生作参考, 单凭想象写“仿佛看到”的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也是有难度的。 (3) 要求也模糊。是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呢, 还是写一段话?练笔题的表述是模糊的。
[练笔七]
课题:六年级《老人与海鸥》
设计的小练笔:选择角色写对话:
老人说:“____。”
“独脚”好像在说:“____。”
试评:这个练笔有两个问题: (1) 要求太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求他们写“话”, 并且是“一次性”的对话, 要求显然低了。 (2) “话”难写。对于“老人”来说, 可能无“话”不说, 但对于“独脚”或者其他鸟来说, 可能就只有单调的应答, 这与“写对话”的要求显然就有距离了。
[练笔八]
课题:四年级《爬山虎的脚》
设计的小练笔: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试评:这个练笔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难易度”问题。尽管此练笔是安排在学生阅读了爬山虎的自我介绍 (有视频呈现) 之后, 但学习对象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 (注:教材是四年级的, 可借班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 , 让三年级学生写“阅读感受” (而且是“抒写”) , 难度显然高了。又如, “意义”问题。写“阅读感受”的意义何在?是指向于对文本旨意的把握, 还是让学生释放阅读情感?好像都不大可能。再如, “设计”问题。既然是练笔设计, 就应该有“设计”的意味, 如话语的组织、要求的明确、提示的显现等都应该有, 但是, 这个练笔设计却只有笼统的一句话, 这, 显然也不利于学生在练习上的把握。
练笔活动 篇2
还记得,一年级时我考了2个百分之。我拿着二张考卷乐颠颠地跑回家。回家后我便立刻取出考卷给爸爸妈妈看。妈妈刚一看了就仁慈地抚摩着我的头,还一把把我抱到怀里说:“年纪轻轻就得个百分之挺不错…”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的的身上,我脚底好像踩着一朵幸福快乐的云,立刻就需要飞上苍穹。这时候在一旁拿着考卷仔细地了好一阵的父亲喊话了:“获得了一点小小考试成绩就自豪得了不得,如果之后再获得一点考试成绩还不可飞上天啊!”那是什么都没懂的我还不知道父亲说这句话的真实含意。我“哇”地一声痛哭起來,妈妈搂着我对父亲说:“天怡考了一百分你要指责她干什么?”
“终于明白,你那么宠她,之后还不可产生骄傲自大的性情?”
我的耳旁时常传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此刻的心情一下子从高上摔倒了无底深渊下。那朵幸福快乐的云早就消退得无声无息。
你是否还记得一次,在我六岁那一年,我教着替妈妈劳碌简易家务活。我洗好,拿出一个碗,我拿着清洁巾细心地洗着,没留一点污渍。我一次次地再次擦洗。总算历经2个多钟头的细心洗拭,一个个粘满油污的碗历经我手变成了一个个穿着白衫的天使宝贝。此刻的心情溢于颜表。可是父亲查验时,他又一次地严厉打击了我,这时候也是妈妈给与了我自信心,能量。
巧模仿 勤练笔 篇3
一、从内容上模仿
比如《小木船》这篇课文,写的是同学间的矛盾纠葛:两个很要好的同学,因其中一个同学的小木船被另一个同学无意间踩坏了,而致使友谊破裂,后来友谊又被修复,类似这样的矛盾纠葛,在同学间时有发生。我们就可以从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启发: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事来写,作者写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从中学习到作者选材的方法。
二、从写法上模仿
如有些同学在学过《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后,根据作者参观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在自己的作文《参观龙门石窟》中进行了模仿,因而使文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语言上进行模仿
例如《桂林山水》中有一组排比句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一个同学学过这篇课文后,在作文《参观白河》中写道:白河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照出人的影子;白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游动……”这段语言上的模仿,既有句式的模仿,也有语气的模仿,但又不是照搬书上的句子,收效是明显的。
练笔活动 篇4
一、进行仿写, 降低作文难度
小练笔的形式多样,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亦可仿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典型性的段落,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能有效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穷人》一课中, 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 内心忐忑不安, 正是这种复杂心理, 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以《考试以后》为题, 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唉, 这次考砸了, 我心里多么难受。多怪我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为什么我没有好好复习呢? 老师, 您严厉地批评我吧……可我该怎么在老师面前说呢? 就说你以后给我多布置些作业吧……不, 不能这样说……要么说以后我天天留下来……唉, 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再联系上下文, 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仅理解课文, 又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二、激发感情, 抒发真实情感
在习作教学中, 我发现往往在抒发真实情感的内容上, 学生有话可写, 并且真实感人。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激发情感的地方特别多, 如本学期在教学“人与动物”为主题的单元时, 学生一度被课文中的人或动物感动, 尤其是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到它们的丰富情感后, 感动之余更受震撼。这时设计写的训练, 既可以使学生有话可写, 又能抒发出学生的真实情感来。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 我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读到“它什么也没吃, 只喝了一点水, 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 让学生想一想嘎羧“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很快就写出了嘎羧想说的话: “我的后半辈子就是在这个村寨里度过的, 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我是多么不愿意离开这里啊! 可是, 我已经感觉到我的同伴和死神在召唤我了, 我不得不离开这里! 因为对我而言, 我的同伴就是我的兄弟, 我要与我的兄弟们同卧一个‘百象冢’。再见了, 村民们! 我走了, 请不要再牵挂我, 如果有下辈子, 我还会来你们这的!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 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激发了对战象嘎羧的敬佩之情, 同时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补充“空白”, 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制造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充。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 着墨处是画, 空白处于是画。”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力的表现性语言, 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如能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 进行写的训练, 有助于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思想感情得到陶冶, 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捕捉精练处, 激发学生思维
在习作指导时, 常会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具体, 可是很多时候不尽人意。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写具体, 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写具体。有时教会了这种情况写具体, 却又那种情景不会写, 渐渐发觉课堂上的小练笔倒是个不错的练台。课文中有的语言相当精练, 内容一笔带过, 叙述简略概括。教学时, 可以有意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 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
五、续写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 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续写的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作文。
如《穷人》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可以设计让学生续写故事内容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形成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故事。有的同学写道: “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 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道: “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有的同学写道: “在一次捕鱼时, 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 变卖成钱, 使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 在他们清澈的童蒙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续写表达出了自己独有的美好心愿或者担忧, 以此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 续写也是一种再创造, 它可以启发学生开拓思路, 开阔思维, 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完成作品。
“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 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 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它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情绪,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 体现了读写结合这一语文学习规律而备受学生欢迎, 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 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如果能够坚持训练, 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摘要: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 题材单一, 内容精短, 选题角度小, 材料贴近生活, 思维空间大, 学生易于驾驭, 写起来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随文练笔使学生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作文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练笔作文600字 篇5
记得,一年级时我考了两个百分。我拿着两张试卷乐颠颠地跑回家。回家后我便马上拿出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妈妈刚一看完就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还一把把我抱进怀中说:“小小年纪就得个百分真不错…”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的身上,我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马上就要飞上天空。这时在一旁拿着试卷端详了好一阵的爸爸发话了:“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骄傲得不得了,要是以后再取得一点成绩还不得飞上天啊!”那是什么都还不懂的我还不知道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搂着我对爸爸说:“天怡考了一百分你还批评她干嘛?”
“我不明白,你这么宠她,以后还不得形成骄傲自满的性格?”
我的耳边不时传父母的争吵声,我的心情一下子从高上跌倒了万丈深渊下。那朵幸福的云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记得一次,在我六岁那年,我学着替妈妈操持简单家务。我洗完,拿起一个碗,我拿着洗碗布仔细地洗着,不留一点污垢。我一次次地重新擦拭。终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仔细洗拭,一个个沾满油垢的碗经过我的手变成了一个个身穿白衣的小天使。我的心情溢于颜表。但是爸爸检查时,他又一次地打击了我,这时又是妈妈给予了我信心,力量。
完形填空练笔 篇6
本文选自《中国日报网站》英语点津栏目。文章难度为★★★☆☆。全文321字。建议完成时间为:13分钟。
When very young, John, a skinny boy, loved football with all his heart. Practice after practice, he ___1___ gave everything he had. But being ___2___, he sat on the bench and hardly ever played in every game. ___3___ the son was always on the bench, his father was always standing with ___4___. He encouraged his son. John decided to try his best at every ___5___, and perhaps he’d get to play one day.
When he went to college, he decided to ___6___ the football team as a “walkon”. Everyone was ___7___ he could never succeed, but he did. The coach thought he could provide the other members with the ___8___ they badly needed.
John was ___9___ to rush to call his father. His father shared his excitement and was sent season tickets for all the college games.
One day John got a ___10___ from home and had to ask one week off, ___11___ promised to come back for the Saturday game. Nobody knew what happened.
Saturday arrived, and the game was not going well. In the third quarter, when the team was ten points ___12___, John came back. “Coach, please let me play. I’ve just got to play today,” he said. The coach pretended not to hear him. But ___13___ feeling sorry for the kid, the coach ___14___.
Soon everyone could not believe their ___15___. John was doing everything ___16___. The opposing team could not ___17___ him. He ran, he passed, blocked like a star. At last his team won.
After the game, John looked at the coach, with ___18___ in his eyes, and said, “Well, you knew my dad died one week ago, but did you know that my dad was blind?” John swallowed(哽咽) hard and ___19___ a smile, “Dad came to all my games, but today was the ___20___ time he could see me play, and I wanted to show him I could do it!”
1. A. patientlyB. eagerly
C. carefullyD. proudly
2. A.youngB. short
C. eagerD. skinny
3. A.Even thoughB. Now that
C. As ifD. What if
4. A. cheeringB. shouting
C. cryingD. laughing
5. A. gameB. time
C. classD. practice
6. A. get out ofB. work hard at
C. try out forD. write down to
7. A. gladB. sad
C. sureD. excited
8. A. spiritB. food
C. moneyD. laughter
9. A. gladB. nervous
C. excitedD. proud
10. A. flowerB. telegram
C. cardD. present
11. A. soB. while
C. sinceD. but
12. A. behindB. ahead
C. aboveD. off
13. A. suddenlyB. finally
C. sadlyD. hopelessly
14. A. gave outB. gave off
C. gave inD. gave away
15. A. earsB. mouths
C. headsD. eyes
16. A. happilyB. right
C. wrongD. hurriedly
17. A. stopB. see
C. findD. hear
18. A. angerB. happiness
C. tearsD. surprise
19. A. smiledB. dreamed
C. forcedD. discovered
20. A. lastB. second
C. thirdD. first
【试题答案及分析】
1. B gave everything he had表示“付出了一切”,而eagerly则表现出他“急切”的心情。
2. D 根据全文可知,skinny“消瘦”是约翰只能坐板凳,不能上场比赛的根本原因。
3. A even though表示“即使”,引导让步状语从句。表示“即使”儿子坐冷板凳,父亲也到场。
4. A cheering表示“鼓劲,喝彩”,根据后面一个句子中的encouraged可知。
5. D practice指“训练,练习”。
6. C try out for表示“参加选拔”。
7. C 由于约翰体格瘦小,故大家“肯定”他决不会成功。
8. A spirit表示“精神”,指约翰刻苦训练的精神。
9. C excited表示“兴奋”,根据其后excitement可知。
10. B telegram表示“电报”。根据下文可知,该telegram是告诉约翰有关他父亲的事情的电报。
11. D 前面的情节是请一周的假,“但是”承诺周六比赛前返回。
12. A ten points behind表示“落后10分”。根据前面the game was not going well可知。
13. B 这里指约翰反复央求教练,教练“终于”答应让他上场。
14. C gave in表示“让步”,根据后面的约翰上场比赛的情节可知。
15. D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情景简直让他们不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
16. B do everything right指约翰在比赛中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好。
17. A stop在此表示“阻拦”,根据He ran, he passed, blocked like a star判断。
18. C tears在此指约翰想到父亲去世的悲伤的泪水,和自己今天终于成功地喜悦的泪水。
19. C forced a smile在此表示“强带微笑”。
20. D the first time指约翰第一次上场参加比赛。
【长句分析】
1. When very young, John, a skinny boy, loved football with all his heart. 小的时候,约翰,一个瘦弱的男孩,酷爱踢足球。
when very young在此作时间状语,相当于when he was very young。当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从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原从句谓语如果是主动形式则改为ing形式,如果是被动形式则改为过去分词形式。例如:
When I got there, I found him reading. → When getting there, I found him reading.
我到那儿时发现他正在读书。
If an ice is put in a warm room, it will change into water. → If put in a warm room, the ice will change into water.
如果并被放在暖和的屋子里,它就会溶化成水。
2. His father shared his excitement and was sent season tickets for all the college games. 父亲和儿子一起分享着好消息给他们带来的兴奋,并拿到了大学赛季的所有入场券。
并列连词and前面的句子用的是主动语态,后边的句子则用的是被动语态,且省略了句子的主语his father。
【词汇聚焦】
1. even though
even though也可以写作even if,意思是“即使,尽管”,引导让步状语从句。例如:
Even though it’s hard work, I enjoy it.
尽管工作辛苦,我却喜欢这工作。
Even if you saw him pick up the money, you can’t be sure he stole it.
就算你看见是他拾起的钱,你也不能肯定钱就是他偷的。
now that相当于since,表示“既然”,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Now that I am free, I can enjoy music for a while. 既然有空,我可以享受一下音乐。
as if等于as though,表示“似乎,好像”,可以引导方式状语从句或表语从句。例如:
He walked as if he were drunk.
他走起路来像喝醉了似的。
It sounds as if it is raining.
听起来像在下雨。
what if的意思是“如果……怎么办”。例如:
What if the boy’s parents should die?
如果那男孩的父母死了该怎么办呢?
2. try out for
try out for表示“参加选拔”。例如:
His brother’s example inspired him to try out for the football team.
他哥哥的榜样激励他去接受足球队的选拔测试。
try还可以与其他介词、副词构成如下短语:
try on 试穿
try out 试用
3. give in
give in表示“屈服,让步”。例如:
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give in.
他宁愿死也不屈服。
They never give in to their enemy.
他们决不向敌人屈服。
give还可以与其他介词、副词构成如下短语:
give away 赠送
give back 归还
give off 释放出(光、烟、气味等)
give out 用尽,耗光,分配,分发,公布
give up 戒,放弃
练笔活动 篇7
一、“练笔”的特点:自由灵活
作文往往被叫做“大作文”, “练笔”时常被我们称之为“小练笔”。这一“大”一“小”, 不仅仅是指篇幅的长短, 更是在写作内容、体裁、时间安排的随意度上有所不同。从这个方面来说, 学生的“练笔”和文豪的“随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就曾经说过“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 三言两语也成, 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 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 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 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小”练笔的这个“小”字大概要表达的就是练笔自由灵活的特点。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 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拘囿, 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校园、家庭、街头;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由还是撩拨心弦的细微点滴;无论是激动人心还是抑郁不平, 都可以随笔记下。自由灵活的练笔, 也更适合学生忙碌的学习、快节奏的生活状况和易被感染、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
二、“练笔”的现状:随随便便
练笔的自由灵活有课堂作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也大概是因为它“小”, 它“自由灵活”, 学生在写作中, 老师在批阅中又存在过于“随便”的现状。大作文总是给学生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 有指导、有讲评、有分数、有记录。无论学生的水平如何, 人人下笔前, 终归是要想一想再写一写的。而小练笔呢, 作为语文老师, 你一定在一篇没有特殊规定的练笔作业后, 收到过草草百来字就应付上交的作业吧。笔者曾经在2个均是35人的班级里, 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 约34%的同学选择“我有时不会认真完成练笔作业”。问卷里, 请他们自己说说没有认真完成的理由。有的同学写觉得这个不重要, 有的同学说反正老师也不打分数, 有的人说练笔又不像其他作业有硬性要求, 有的同学说这个写得好又不一定会读的。不难看出, 如果学生在“随便”写练笔, 那有可能是我们老师在“随便”布置、“随便”批改。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呢?觉得好几天学生没有写作文了, 于是就布置练笔一篇;无暇细改, 于是就给个“优、良、中、差“的等第;课堂时间紧张, 于是就省略了讲评的环节;这样“匆匆”的一篇过去, 又同样“匆匆”的一篇来了。一学年, 一万字的数量也许是有的, 但一万字的质量又在哪里呢?
三、“练笔”的策略:大有文章
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学生的练笔能不能“直立”起来, 丰富起来, 就要看有没有生活装进去。校园里的栀子花飘香了, 班级里的数学老师换了, 昨天的公开课没人发言了, 大家一起欢度最后一个“六一”了, 这些“当下”“眼前”的事都是练笔的绝好素材。写一写身边的人、叙一叙近期的事、议一议目前的热点、绘一绘今天的晚霞, 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布置练笔, 给他们的写作一个“引子”, 一个“由头”, 相信他们不会无话可说。这个“引子”也要靠老师敏锐的观察、悉心的体会来发现。找到学生日常生活里兴趣点、兴奋点, 易燃点, 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启发他们诉诸于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我们语文老师要力求引导学生把点滴、细小、眼前的生活变成练笔的“活水”。期中考试以后, 我曾经布置过一个小练笔《拿到试卷那一刻》, 一个学生写道:不及格的成绩, 刺痛了我的双眼, 更刺痛了我的心。我的眼睛盯着成绩, 却依稀看见了周围同学的笑脸, 更是穿墙凿壁看见家中母亲不怒自威的眼光。无疑, 这个同学把“生活”装进了练笔;无疑, 这个练笔的触到了他们内心敏感的地方。
读一读、写一写, 这二者向来关联。我们布置的日常练笔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让课堂内容延伸到练笔。这样的好处是确切的, 课本里的经典或是文字、或是情感、或是表达方式必然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来写景。在学完《敬业与乐业》以后, 可以让学生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写几个例子。
另外, 课本中的经典也许会激起孩子的内心波浪, 让他们有感而发。《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一封信》学完后, 我请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进行交流, 他们许多人都写得辞情恳切, 表达了对朋友式的父母的期待。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引发学生对成长道路上“孤独”这种经历的回忆, 写来娓娓动人。这样的练笔, 就是让学生“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
练笔活动 篇8
1. 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此时,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学生写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对挫折,我将选择不屈不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海洋,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急流险滩。此时此刻,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自暴自弃,应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和拼搏。”有的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最可怕的不是漫长的路程,而是心无绿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无边的风浪,而是胸无斗志。任何时候都要抱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
2. 确定小练笔的密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 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造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效度的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师:写之前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然后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4. 拓展小练笔的广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正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情感的积蓄,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由此可见,小练笔的设计不应该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而应该受形式、内容、效果的支配。
练笔活动 篇9
一、思索: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随文练笔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阅读感悟, 又要有利于训练表达, 让学生在习得文本表达的基础上, 提升语文能力和情感体悟, 掌握写作之技巧。下面笔者试以《好汉查理》一课前后两次不同的随文练笔设计来作一探析。
案例1:《好汉查理》结课时, 让学生写写杰西和父亲罗伯特先生的一段对话, 想象杰西是怎么请求父亲把这把刀送给查理的, 并用分行的形式来写一写他们的对话。
出示:暑假快结束了, 杰西想送一件礼物给查理, 送什么好呢?杰西突然想到了———刀, 那把令查理爱不释手、恋恋不舍的刀, 于是, 杰西去请求爸爸。
“爸爸, 我想把那把挂在墙上的刀送给我的朋友查理, 行吗?”
“为什么?”
……
师:请想一想此时的杰西会怎么想?怎么说?直接写出他们的对话。
评析:以上练笔仅为练笔写话而设计, 对话内容较狭窄, 难以创新求异, 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练笔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 而且语言贫乏, 缺少多元解读。
案例2:《好汉查理》结课时, 教师总结梳理了本课在学习语言表达上获得的两点启发: (1) 在学习写人文章的时候, 要抓住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特点。 (2) 在学习写人文章的时候, 要通过不同的对话形式表达人物的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来学习课文的写法, 抓文本的言语形式, 通过人物多样的对话形式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再出示小练笔:
暑假很快过去了, 罗伯特一家要走了。告别时, 查理与杰西依依不舍, 查理有许多话想对杰西说, 但不知从何说起, 只是双手紧握着杰西, 说:“杰西, 我会做个好汉的。”
“你会的, 我从来就相信。”
……
师:查理听了杰西的话, 又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 用多种语言形式学写他们的对话。
评析:这里的多种语言形式指学习文本中的对话形式, 有提示语在前, 提示语在后, 提示语在中间, 或没有提示语直接引语的四种对话形式, 这样在学习课文表达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而且在写话时, 有前面文本内容作参考铺垫, 学生表达时更有内容可写。查理可以根据杰西对他的关心与帮助、尊重与理解, 说说心中感激的话语, 杰西也可根据查理变成好汉的几方面优秀特点, 鼓励查理做真正的好汉。
深度思考:比较案例1和案例2的练笔设计, 我们不难看出案例1只重视文本内容上的情感共鸣, 只能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 忽视了文本表达形式上的运用与提升。而案例2的练笔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提升习作技巧大有裨益。这样的练笔使学生在掌握了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 提升了与课文情感的共鸣, 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契合。笔者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富有实效性的随文练笔主要还得依托文本, 发挥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语文的同时用好教材, 既习得文本的表达方式,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体悟, 掌握了写作之技巧, 可谓一举多得。
二、聚焦:实效性的随文练笔———凭借文本内容落脚言语形式
1. 鉴赏篇章, 寻谋篇之法。
学生习作的模仿, 重在效仿别人的写作方法, 是自由表达前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人教版三下第一组课文《珍珠泉》时, 我们同年级几位语文老师一致认为此课难教, 光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就很费时间, 而且篇幅较长, 生字新词较多,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此文又是略读课文, 一课时学完有点难。有的老师认为此文不适宜放在此处, 更适合放到高年级课文中去。但笔者认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此文是写景文最好的范本, 因为第一组课文有《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这4篇, 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真正能让学生模仿文本谋篇布局非此文莫属。不仅因为《珍珠泉》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文, 语言优美, 修辞精巧, 文风活泼有趣, 景物描写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 形象鲜活, 更主要是此文的段式结构安排也匠心独具, 值得借鉴。
(1) 交代珍珠泉的地理位置;
(2) 写了周边环境及介绍泉水特点:绿、深、清;
(3) 具体描写水泡的有趣美丽;
(4) 赞美珍珠泉, 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生动形象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叙述描写的同时还结合了自己独特的视觉和丰富的想象, 作者笔下的珍珠泉真是生机勃勃, 令人神往。特别是结尾对珍珠泉的赞美, 抒发作者对珍珠泉的热爱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用了3个自然节来描写, 并融入了作者有趣的猜想和丰富的联想, 独特有新意, 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所以在指导学生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时, 我要求学生以此文的行文结构来学习有条理地介绍, 并以写家乡标志性景点石夫人峰为例:淤交代石夫人峰的位置及总体印象;于介绍周边环境;盂重点描述石夫人峰的具体特点;榆结合描述石夫人峰的美丽传说;虞对石夫人峰美丽神奇的赞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经过如此借鉴模仿, 本来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比较难写的家乡景物, 在孩子的笔下也生动、立体、形象起来了, 而且能做到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开头结尾生动精致。如描写石夫人峰的精彩语段:
山上树很密, 草很深, 花很多, 小鸟更是不计其数。每级台阶上都有鹅卵石铺成的精美图案, 偶尔还能发现几个珍贵的松果呢!
最为有趣的要算山顶的“石夫人”了, 远远看去峰石挺拔, 无遮无拦, 形象俏丽俊美;近看石骨显露、层次分明, 如果遇到云雾天气, 整座山峰就如同仙境一般, 石夫人若隐若现, 像在跟云雾玩躲猫猫的游戏。当太阳冉冉升起, 五彩的霞光照在石夫人上, 这时候, 石夫人又像除去了面纱露出美丽的容颜。
这次习作学生能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大多布局严谨, 内容生动具体, 这确实是意外的收获。看来好的布局谋篇的指导, 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写作, 还会开拓思路, 发展思维, 并会在实践运用中内化, 掌握写作之技巧。
2. 构建段式, 悟写作之策。
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 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按时间顺序构段、按方位顺序构段等, 这些典型段式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遇到这样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练笔要求, 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 找出规律, 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三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香港, 璀璨的明珠》等课中有许多段式都是总分或总分总段式, 于是我以《天上的云》和《课间十分钟》为题, 让学生迁移学习, 学习总分段式的表达形式。
天上的云变化多端, 形态各异:有的像____, 有的像_____, 有的像_____, 有的像_____, 有的像_____。
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______, 有的_____, 有的______, 有的_____。最有趣的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只见老鹰______, 小鸡们______, 大家玩得_______。校园里到处回荡着同学们悦耳欢快的笑声。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总分段式的结构规律, 习得了此种语言表达形式, 提升了语言技能。同时, 学生知道同样的总分段式, 也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如《课间十分钟》案例不但采用“总分总”的表达, 在具体表达活动丰富多彩的时候, 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 变换一下表达方式, 使语言表达形式活泼而不呆板。
三年级的段式结构除了“先总后分”“总分总”, 还有就是过渡段、过渡句的运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赵州桥》一文中“赵州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这一句, 在文中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过渡句, 我设计了以下段式供学生练笔:_______。虽然小猫很调皮, 但是它可讨人喜欢啦!____________。
通过训练, 学生明白在写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时, 可用过渡句连接上下文, 使语句更通顺连贯。只有在平时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理清文章及段落层次, 理解各部分的关系, 通过“潜心会文”建立表达的模型, 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 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3. 迁移句型, 探文笔之妙。
低年级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一两句话, 只要句子表达完整、通顺、有序就好。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 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 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成功, 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教版二下《找春天》一课时, 我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几句写春天特别形象生动, 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 既用形象的比喻, 又用反问的句式引出, 学生很喜欢这些富有童趣富有感染力的句子, 会很感兴趣地诵读。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让孩子们学着这几句的句型结构来说一说并写一写, 没想到孩子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觉, 使富有创造力的形象比喻如花般绽放。
有的说:长长的柳枝软软地垂下来, 那是春姑娘美丽的头发吧?
有的说:又细又密的春雨沙沙地落下了, 那是春姑娘高兴的眼泪吧?
有的说: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唧唧喳喳的, 那是春天的信使吧?
有的说: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 那是春天透明的腰带吧?
有的说:又暖又轻的春风从我身上慢慢地拂过, 那是春天悦耳的歌曲吧?
有的说:粉红粉红的桃花从树枝上绽放开来, 那是春姑娘漂亮的脸蛋吧?
……
可见, 我们不能小看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 不要以为他们积累少, 词汇贫乏, 不善表达, 其实, 只要交给孩子们可以依傍的“拐杖”, 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
4. 学习表达, 夯写作之基。
捕捉课文关键词句, 体会文本遣词用语之妙后进行仿写训练。在教学《狮子和鹿》一课时, 发现几句特别的句式, 如:
“咦, 这是我吗?”
“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 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 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唉, 这四条腿太细了, 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这几句的相同之处是把语气词前置, 让学生明白表达的时候为了凸显某种语气, 或者强调什么, 往往会把语气词前置, 而且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 效果完全不一样。准确运用语气词, 能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形象。在练笔提升阶段, 执教老师特意设计以下内容, 让学生巩固运用语气词:当鹿再次来到小溪边, 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 别忘记用上语气词来写一写哦。通过练笔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气词的妙用, 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5. 用好标点, 点言语之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标点符号虽小, 可它的作用一点都不小,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它就是语言, 就是表情, 就是动作!如人教版三下《惊弓之鸟》一课中: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 大吃一惊, “真有这样的本事!”
教学中出示以上两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 使学生体会到“?”和“!”为表达人物丰富的情感起到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然后让学生迁移运用不同的标点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
在学校运动技能选拔赛中, 红红对班主任说:“老师, 我1分钟跳绳能跳200多下。”
“是吗?”班主任老师看了看红红瘦弱的身子, 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问道, “___________?”
红红说:“请让我试一下。”
试跳之后, 班主任不由得对红红刮目相看, 由衷赞叹道:“___________!”
再如人教版三下《画杨桃》一课, 这课中有2处写同学们对待作者画的杨桃前后不一样的表达, 如:“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现在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那么, 它像什么呢?”
“像五角星!”
“像……五……五角星!”
教学中让学生认真读读这两段话, 比较一下同学们前后不同的态度, 并找一找从哪儿看出来的?交流得出:标点不同, 说话语气就不同, 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并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 要运用好标点符号。
总之, 有效的随文练笔旨在凭借典型的、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内容, 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掌握表达技巧, 提升表达水平。教材是最好的范本, 文本中有价值的读写结合只要用心挖掘, 就会取用不尽。课内重学法, 课外勤练笔, 阅读、作文并重。相信有效的随文练笔定能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 也定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
师:同学们, 第一幅图中你们看到了几张脸啊?
生1:两张脸!
师:再仔细看看到底几张脸?
生1:四张脸……嗯……不对, 是十张脸。
师:除了脸, 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除了脸, 我还看到了一棵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
也谈课外练笔 篇10
一. 养成习惯须及早
好习惯要及早养成, 练笔习惯也应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时就已经开始培养学生课外练笔的习惯了。他们最初会让学生回家后写写日记。日记日记, 日日要记。初学日记的小学生对此兴趣十分浓厚, 有一大堆的问题要问老师:什么是日记呀?日记记什么呀?日记怎样记呀?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 便成了语文老师诱导学生课外练笔的大好时机。实践中我发现, 早期的练笔习惯与学生今后的作文能力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 大量的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的同事罗老师, 她的女儿今年上六年级了, 每次遇到作文题就磨磨蹭蹭, 嘴里咬着笔杆直发愣, 半天写不出东西。罗老师说到此事时大有愁煞人的感叹。她大为恼火, 埋怨女儿的语文老师长期以来, 很少要求孩子课外练笔, 连日记也不布置。
还有一位同事李老师, 她的儿子今年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谈到孩子的作文时, 她头句话就说, 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练笔的好习惯, 越早越好。她从家里拿来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时的六本日记, 让我和罗老师看, 孩子的每篇日记都写得工工整整, 李老师还篇篇写有评语。真佩服李老师的做法, 她引领孩子从小练笔, 培养了孩子练笔的良好习惯, 为孩子铺下了一条通往习作大门的道路。
由此看来, 学生及早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是重要的。
二. 提高兴趣, 点评激励不能少
有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话一点也不假。不感兴趣的事, 谁都懒得去做。那么学生课外练笔的兴趣从何而来?依我看点评和激励不能少。
说到点评, 语文老师们都是行家里手, 每次作文后, 大家总要照例评讲一番, 其中不乏评讲高手, 学生的作文兴趣被他们大大调动起来了。可要是说评讲课外练笔, 一些老师就不大耐烦了:一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二是没有谁非要你去评讲;三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反正学生写了就不错了, 等到哪天高兴了把学生的练笔收起来瞄上一眼, 批个日期, 打个分数就得了, 何必那么麻烦?
也有一些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课外练笔花大量的时间去批改, 又如同课堂作文一般大加点评。不仅如此, 他们还让学生把优秀的练笔用文稿纸抄出来, 推荐到学校黑板报、广播室、校刊等处, 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投稿, 参加作文竞赛。我欣赏并追随后者的做法:首先, 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认同——不论写得好与不好, 老师让学生心中对自己的练笔情况有一个底;其次, 教师的点评让他们的鉴赏能力有了逐步提高, 增添了他们审美的情趣;再次, 教师的点评, 尤其是听到教师对自己的练笔大加欣赏时, 学生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每享受到一份成功的乐趣, 便会增添一份对写作的兴趣。
三. 坚持不懈见成效
“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这是练功之道。学生的课外练笔又何尝不是这样?凡事贵在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定能换来可喜的成果。
前面提到那位李老师的儿子, 三年级就开始坚持练笔, 小学毕业时日记写满了六本, 这是他坚持不懈练功的见证, 也是李老师持之以恒教子练笔的见证。最终李老师儿子的成绩让我们羡慕不已。
进入中学的学生, 尽管在校学习时间加长, 没有更多时间天天写日记, 我们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写写周记、随笔等, 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生活是个大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在课外练笔中, 学生可以不受老师对课堂作文要求的约束, 冲出课堂作文要求的“厚障壁”, 将自己在生活中摄取、感受、领悟到的东西, 尽情地挥洒出来。常此以往学生作文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 更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 认识事物, 感悟生活的能力, 从而吸取丰富的营养, 促使作文能力大大提高。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我养成了让学生课外练笔的习惯。做法是:让学生每周写两篇练笔, 每篇六百字左右, 内容不限, 体裁不限。每学年下来, 我学生的课外练笔达六七十篇, 我与学生调侃说他们都不简单, 个个都是有几万字作品的作家了。学生们听了个个眉开眼笑。学年期末考试, 我所带的班级作文成绩总能名列前茅。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这句话, 它太富含哲理了。从中我更加领悟到让学生坚持不懈练笔的重要性。
培养兴趣 勤于练笔 篇11
一、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写作兴趣
所谓个性,它既包括需要、动机、理想等个性倾向,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状态。强调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是要求教师允许并努力引导学生写“我”,表现“我”,使学生的作文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即着力描述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抒发他们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作文时,从不硬性规定题目,而是由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作文题目,并简要说说最想写这些题目的理由。放开了学生的手脚,他们就会从身边的父母、老师、朋友等,一直谈到他们所喜欢的花鸟、风雨等。这样,学生体现出了习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再稍加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会临摹写作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够扎实,所识词汇有限,加之词、句、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不强,在作文中往往错别字连篇,语无伦次。针对这些实际,我把字、词、句的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来抓,让学生每天记诵若干词句,再逐步把新的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期如此,学生的词汇量就会逐渐丰富,就可能做到用词准确,说话流畅,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举笔维艰”。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时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让他们先读类似题材的范文,逐步揣摩故事情节、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材料的组织等有关知识,然后诱导他们搜索生活经历中相似的境况及相同的感受。待这些在心中都有“谱”之后,再动手“依葫芦画瓢”试着仿写。经过长期进行各种类型的仿写,学生会认为作文不过是这么一回事,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在初中教材中,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篇目很多,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背影》等就是很好的范文。其题材、情感体验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的初中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带过一届学生,从初一起,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进入文学宝库,利用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阅读四大名著和外国一些名著,组织学生筹建班上图书角,争取每天阅读一篇作文,试着让他们圈点批注。扩大了阅读量,学生对完成写作就有了信心,从而积极完成每次的作文训练。但仅仅靠读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做一些细心的观察,如引导学生透过新闻媒体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和思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件;写一段感言,提出一些看法,在班上做交流,使大家都能共享这些“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勤于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语)可见经常多写是使写作成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写作是一种技能,多进行训练才会熟能生巧,技能才会得以提高。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怕写作文,即使有点写作基础的写出来也不尽如人意。这关键就在于学生平时训练的力度不够。有的老师按课程标准来布置作文,每学期学生只写6篇(每单元一篇)作文,这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不断地练,反复地练。其实,练笔可以通过不同方式:1.写日记。2.利用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文章进行扩写、改写、仿写、续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3.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利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即兴演讲,就事论事等方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需要老师平时要多鼓励、指导、培养学生多读、多练、多写。长此以往,必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加强指导 有效练笔 篇12
一、读写结合, 学习练笔
先阅读文章, 之后练习写作, 读书与习作结合起来, 是许多语文教师训练写作的手段。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 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为学生提供素材, 让学生有米下锅。”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练笔, 在练笔中学习表达的各种方法。
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精美语言, 老师不但要引领学生欣赏、积累, 更要引领学生进行模仿小练笔, 学习遣词造句。例如《桂林山水》一文, 有一排比句式写得很美:“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排比句中含有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阅读后让学生练笔仿写, 适时指导点评, 学生兴致勃勃, 效果明显。
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 文章中留下了许多空白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小练笔, 促使学生阅读更加深入, 练笔更加自然。例如《小摄影师》一文, 结尾只写了小男孩坐上电车走了, 没有交代后面发生的故事。根据课文的这一空白, 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男孩之后有没有回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 想象丰富, 但又合情合理,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教学的课文, 不仅有文体方面的特点, 而且在布局谋篇等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引领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的独特外, 更要引领学生动笔练写, 变心动为行动。如《海底世界》一文的二至五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方式构段的, 很适合学生模仿练笔。练笔时, 学生从课文的例子中学习语言表达模式, 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 趣味练笔
读写结合, 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许许多多表达方法, 但这对形成写作能力和习惯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千方百计创设新颖、活泼的情境, 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 巩固课堂学到的表达方法。例如, 一次我得知班上的调皮大王李涛把一个摔伤的一年级小朋友送到医务室的事, 我想, 这一次一定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表扬, 让李涛和同学们记忆深刻。于是, 我板着脸走进教室, 用严峻的目光慢慢地扫视全班同学, 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 一双双忐忑的眼睛望着我。一会儿后, 我严厉地喊道:“李涛, 上来!”李涛同学低着头, 慢悠悠地走上讲台, 其他同学也开始交头接耳了。我瞪着李涛, 等他不知所措时, 我才笑着说:“同学们, 李涛同学今天主动帮助了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 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他鼓励。”顿时, 掌声、笑声响彻整个教室, 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把刚才发生的事写下来, 学生兴趣浓浓, 下笔如泉涌。又如, 今年愚人节, 我又突发奇想, 上午放学时我通知学生:“放学后, 老师回到各家家访, 请学生及家长等候。”到了中午12点半, 我才用校讯通发了一条短信:“愚人节快乐!”学生和家长才突然明白被老师骗了一回。下午上课前, 我到教室一看, 学生们闹成一团, 谈论的都是这件事, 我又毫不犹豫地布置晚上作业:小练笔“难忘的愚人节”。像这样新颖、别致的情境创设, 学生喜欢, 有兴趣, 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目的。
三、结合生活, 运用练笔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把练笔与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把课堂练笔时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表达生活, 实现学与致用的目的。开发了丰富的学校课程, 开展了科技、英语、美术、舞蹈, 声乐、笛子、电脑、书法、篮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朗诵等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一切都应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首先, 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 (1) 领略大自然景观, 体验五彩缤纷的自然生活。我提倡学生在大人的带领下, 利用节假日到祖国各地去旅游观光, 欣赏祖国的锦绣山河, 领略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利用双休日到户外观察自然风光, 感受大自然的情怀。 (2) 开展课外活动, 体验绚丽多彩的学校生活。通过组织看电影、春游、秋游、野炊、公益宣传,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经典诵读、体育等各项技能竞赛, 举行歌舞、相声、小品等文艺联欢活动, 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 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 (3) 布置“生活作业”, 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尊老爱幼的事, 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参加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和农活劳动, 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本领, 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 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 (4) 关注社会动态, 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当小记者, 采访各界人士, 了解城镇、乡村、市场、环保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关心国家大事, 多收听、收看新闻节目, 留心周围的新生事物, 了解社会的变化。之后,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素材, 结合课堂阅读中领悟到表达方法, 进行写日记、周记等小练笔,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练笔的习惯。
四、及时评讲, 提升练笔
作文评讲是习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现实教学中, 教师重布置学生练笔, 轻学生练笔后讲评, 往往是在学生习作后打一个阅字就完事了。写得好的练笔得不到肯定, 写得不好的练笔得不到帮助, 这样时间一长, 学生的练笔热情就会消退。我认为练笔讲评不仅必须, 而且更应注重时效性。小练笔刚完成之时, 学生正处于兴奋状态, 对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心怀期待。只有趁热打铁进行练笔讲评, 才能保持学生练笔的热情, 才能提升练笔的质量,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间隔的时间太久, 习作的兴奋就会消失, 讲评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缩短批改时间, 做到及时评讲呢?我的做法是: (1) 按习作要求和学生作文的状况, 有时选取一个小组精批, 其余略批、快批;有时按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选择的详批与略批。 (2) 批改时多写指导性评语, 少作具体的修改, 习作的具体修改有学生自己完成。 (3) 做好笔记, 记录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和独特之处, 讲评时直观具体, 有针对性。 (4) 评讲突出重点, 以欣赏性、激励性评讲为主, 引导学生“沙里淘金, 挖掘闪光点”,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模仿、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