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争议

2024-09-18

林权争议(精选4篇)

林权争议 篇1

1 林权争议的特点

师宗县自2006年林权改革以来, 林权争议逐渐发展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受理情况看, 具有以下特点。

1.1 不确定性

林权争议平时不易曝露, 大家对权属、界址、收益平时不太过问, 一旦到了砍伐、造林时, 这些问题才会曝露出来。

1.2 复杂性

师宗县受理的林权争议问题, 涉及集体与村民、村组之间、村民之间的利益矛盾, 也有的是关于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村组、村民之间的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涉及下列4个方面。

(1) 界址纠纷。主要因为林权证表述不清晰、不严谨、不具体。如林权证对地标的表述多为山场、山脊、河流、路径、山埂及地上物等, 这样的标志物随处可见,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同时, 不同人对具体林权证上的四至界址存在不同理解, 从而引发纠纷。如师宗县龙庆乡村民杨某与乡林场林权纠纷, 证上标明双方以山腰松树林为界址;多年后松树已砍伐并种上油茶, 加上原山场有部分油茶林, 为此双方为争林地发生矛盾, 先后经行政、司法程序, 杨某仍然不服, 多年来一直不断信访。

(2) 一山多证纠纷。很多案件中, 同一宗地, 由于各村各组有不同的称谓, 在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时被多人或多村组申报为自己的林地, 造成一地多权属的现象。

(3) 无证山纠纷。部分林业三定时无人申请主张权属的山林, 现在当事人以土改、合作化等历史时期曾经营, 或以祖宗墓地等各种理由作为占有依据。

(4) 山林流转纠纷。即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通过行政手段或村组主张, 曾以荒山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流转山林。而林改后农村村民要求自己决定山林分配方案, 要求山林承包到户等, 引发纠纷。此外, 还存在退耕还林、“三跨”案件、村民强占强用集体山林等纠纷。

1.3 涉众性

林权争议问题大多涉及村组集体的利益, 为此大多以集体访、重复访的形式出现。有的问题历史久远、有的属“三跨”案件, 调处难度非常大。师宗县近年的林权争议信访案件, 有相当部分涉及分成不合理、不到位而发生集体访。

2 林权争议问题的成因

林权争议问题的发生和演变, 有历史客观的原因, 但更多是因为工作上的纰漏、政策上的空白、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造成的。

2.1 工作上的纰漏

1981年林业“三定”时对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首次分离确权, 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对如何开展林业“三定”工作缺乏经验, 加上时间紧、任务重、人力不足等条件的限制, 在发证过程中, 存在工作人员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 如有的外业勘界没有按照勾图的要求去完成, 而是通过比划或目测划界的方式进行, 甚至工作人员干脆将山权证发放给村干部自行填写。最终导致山林山界不清、林权不清, 有重登、漏登现象;且存在只造册登记、填写审批表而不发证, 群众不知情, 原始档案资料遗失等, 使山林纠纷调处工作陷于被动。

2.2 操作上的随意

在过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山林作为生产资料长期以来一直归农村集体所有。当时林业粗放管理, 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林业生产经济效益差, 村队干部甚至村民都不太重视林业生产, 时而出现未经社员 (村民) 同意村队干部无偿赠送、无偿划拨集体山林给他人的现象, 为山林纠纷埋下隐患。另外, 20世纪80、90年代掀起“消灭荒山”运动, 对集体荒山林地流转虽然已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 但流转操作不规范, 部分村组干部采取暗箱操作将村队集体山林拍卖、租赁, 并将收入留作村队干部使用, 很少或没有分配给村民, 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要求收回集体山林重新发包, 由此引发林权纠纷。

2.3 政策上的欠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 各级政府先后发动全民植树造林消灭荒山, 实行“谁开荒、谁种植、谁受益”的鼓励性政策, 鼓励农村群众参与造林绿化工作。在造林灭荒过程中, 各级政府要求将农村农户长期搁置的荒山林地由集体收回, 发包给他人或集体组织造林, 从而出现国乡联营农林场、乡镇农林场, 村组集体在农户责任山、承包山、自留山上造林, 农户在集体山上造林以及农户之间交叉造林的复杂情况。由于政府未出台过协调原林地使用者或林木所有者利益分成的有关政策规定, 在交叉造林事实存在的情况下, 林权纠纷频频发生。

2.4 认识上的差距

有的群众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政策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有的村民林业“三定”时不积极配合乡镇确权工作, 有的村民对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不重视、证件遗失, 有的村民对承包山、责任山、自留山长期失管而返荒, 有的村民任由其他农户在自己的林地种植林木或开荒耕作, 甚至对村集体收回其承包山林也未提出异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山林、土地资源蕴涵的经济价值愈显珍贵, 山林经营收益凸现, 林业政策趋于长期稳定的事实激发了群众对山林资源强烈的产权需求, “寸土必争、寸山不让”成为农民产权需求的体现。

2.5 调处上的难度

一方面调处工作力量不足, 缺乏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调处经费没有保障, 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有的村民存在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思想, 不断到政府部门上访, 林权信访问题越显突出。

3 对策与建议

林权争议问题涉及农村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出现偏差, 极易引起矛盾纠纷的激化,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影响林权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妥善解决和及时化解林权争议是我们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和责任。

3.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林权争议问题化解工作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在领导, 核心在责任, 重点在落实。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 针对调处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 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积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调解资源, 组成联合调处工作组, 做好矛盾纠纷的联合调处工作,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3.2 正确引导, 广泛宣传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大法规政策宣传力度, 尤其要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信访条例》等有关法规政策,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3.3 夯实基础, 强化调处

规范调处工作, 一是机构设立要规范化, 不断提高调处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二是人员素质要专业化, 加强对调解工作人员培训, 使之懂得调解技能,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能战斗的调处队伍;三是调处经费一统化, 各级政府要把调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专项资金, 推动解决长期积累、久拖未决、难以划分责任主体的林权信访问题, 特别是事关民生的“无头案、钉子案、骨头案”。

3.4 加大力度, 化解问题

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努力减少林权争议问题。对排查出来的突出矛盾纠纷, 要坚持分类指导, 认真汇总, 建立台账, 深入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 因案施策,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处化解,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用较低成本解决问题。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纠纷处理在激化之前;对个别暂时难以调解的疑难性纠纷案件, 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建立与纠纷双方经常联系制度, 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努力创造条件进行深入调处, 尽量避免把疑难案件拖着放着不管;对已经调处但仍无法达成协议的, 要引导当事人走其他途径谋求解决;对坚持过高要求的, 要通过法制教育等手段, 做好心理疏导和情绪理顺工作。

摘要:指出了集体林权制度虽然历经数次变革, 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林权争议,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琴.加强林权管理的建议与对策[J].绿色科技, 2011 (4) .

[2]胡继平, 杨君临.当前林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 2005 (4) .

林权争议 篇2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乡镇林权争议调处工作总结

__年上半年,我镇林权争议调处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立足基层实际,扎实抓好林权争议排查调处工作,依法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防止了___和___事件的产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提高认识,明确林权调处责任

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学习《__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开展进行林权争议调处工作,进一步明确“___负总责”和“分级负责、就地调处”的原则,有效形成抓林权争议调处工作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了对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调处,稳妥推进

把调处工作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根据本辖区内林权争议的情况,制定调处纠纷的阶段性目标,并落实工作责任制。

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办法,我镇集中对一些突出的林权争议案件,建立联合办案调处机制。在调处中,镇工作人员通过到林权争议产生地点开展调查、调处,深入乡村,通过走、访、谈、查、看,调查核实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与建议,耐心细致向群众宣传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群众的诉求事项一件件予以落实,并进行了逐一的答复和处理,全面完成了调处任务,维护了群众的利益,防止___的产生,实现了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缓和、化解了矛盾,社会秩序良好有序。

从__年初到现在,我镇共调处___起林权争议案件,调处率___%。

三、开展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调处林权争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又异常艰苦的工作。为了提高调处队伍的自身素质和办案水平,我镇调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由省市县开办的培训班,开展依法行政学习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在林权争议调处中,林权争议调处人员能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调处,严格按程序调处,提高了林权争议调处的质量,真正依法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积极配合镇政府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___意识,大_大减少了采用非法手段解决林权争议的现象,也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四、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涉林信访工作

为使林权争议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我们采取了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和抓早、抓小、抓关键等措施,按依法调处和维护稳定原则,做到早排查、早跟踪、早防范、早处理。对于镇政府信访办转来的涉林信访案件,通过认真分析涉林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___力量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督促基层认真落实林改政策,把可能引发群体性越级___的涉林纠纷问题解决在当地,有效防止了___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范文仅供参考

林权争议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探讨 篇3

1 林权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与林权争议

山西涉及的林权所有者有省属国有林场、市属(县)国有林场以及村集体、村民个人等,林权所有者隶属于省直国有林管理局、市(县)政府、村委会等,各所有者业务上互相联系,管理上又不是归属同级、同部门。林权之间存在重叠,林地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和经营权不清,不是同一权利人,涉及利益时各自争取。省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村民之间的林权争议较多,国有林场之间发生的争议较少;县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村民发生的争议相对省属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村民发生的争议较少;国有林场与畜牧、旅游、矿业等企业最近几年发生的争议较改革放开初期增多。随着林地资源的开发、林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林权争议也在增加,类型也较复杂,但在解决争议时要分清原因,理清关系,深入细致地解决问题。

2 林权争议产生的原因

林权争议产生的原因较多,存在于技术、手续不全、部门之间不沟通协调、政策执行不严格等方面。

2.1 技术上的原因

林地保护规划和2005年确权时,将权属划错,将省属国有林场的划到县属林场或村集体所有;小班界限没有厘清,没有细致勘界,小班间互相重叠,互相划大或划小,林地保护规划登记表面积与实际面积有出入。林权证上四至不具体,没有写明四至的具体地形标志,如“东至梁、西至沟”,不知道具体指哪道梁、哪条沟,早期没有GPS点,使得小班界限、面积发生错误,大四至小面积、小面积大四至。林地经营历史形成小班中互相穿插,小班中原包含的耕地后来造林,形成了一个小班中有两个林地权利人,没有及时变更和办理相关手续。

2.2 手续不全、宣传不够的原因

国有林场通过合作、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方式造林时,合同上面积、地点不细致,甲村将乙村的地与林场签订了合同,或甲村的地盖了乙村的章。有的没有进行公示,有的没有经过2/3的村民签字,还有的村一地多卖。村民只是认为原来较大年龄的林分是林场的,不承认新造林为林场所有。林业部门宣传不够,使村民分不清使用权与所有权,地是自己村的,误认为林场在宜林地上栽植的林木也是自己的。

2.3 部门之间不沟通、协调的原因

山地存在多部门管理登记现象,一地多证,土地证、畜牧证、林权证等互相存在,同一林地持有县林业局的林权证又有省林业厅的林权证,出租土地使用时不沟通形成争议。集体林权改革时没有与林场沟通,将林场的林地作为了集体的。经了解,集体林权改革时县林业部门与国有林场沟通协调好的地方,纠纷少;集体林权改革时先确定国有林场的林地的县,纠纷也少。林地保护规划图等资料在县里,林场没有,有的林地林场不清楚权属被重新规划走。地方政府将林场林地划给了旅游、矿山等企业使用。

2.4 政策执行方面的原因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树木,或个人所有的林木使用的林地,以及其他部门、单位的林木,凡属权属清楚的,都应予以承认,有县或者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保障所有权不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要求,承包租赁或拍卖使用权的“四荒”地必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的土地、耕地、林地、草原以及国有未利用土地不得作为农村“四荒”。有的地方“四荒”拍卖中将国有的荒山荒沟作为“四荒”拍卖。

2.5 利益驱使的原因

有些林地具有矿产资源、旅游开发等价值,受利益驱使个别以前没有争议的林地也有了争议。

3 林权争议解决方法建议

3.1 互谅互让,顾全大局,实事求是解决争议

要本着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便于林权权利人的生产经营原则,解决争议。因此,解决林权争议要强化协调,逐级解决。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取得当地人民群众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集体与省属国有林场的林权争议,由县人民政府与省直林区或国有林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借换发林权证之际,随意变动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或者不得擅自进行调整,不能引起新的争议。

3.2 遵守法律法规,依据规定条款解决争议

掌握林业知识,明白小班区划的方法、统一区划“标尺”、确定四至范围的地形标志,知道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概念。林业部门要深入宣传,在山区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举办林业知识培训,使人们懂得法律法规、林业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3 因技术操作形成权属划错的,依据林权证重新划归

小班界限不清、面积有出入、四至地标物不具体的,要重新现地核实认定,可以借助省林地保护变更安排认定,GPS定点,现地画图、记录,各方签字。边界地标物不具体的,要设置水泥桩或隔离带。对于大四至中有各方插花的林地,经过评估后,可以置换使林地连片。林权证面积与林地面积不一致的,以林地面积为准,重新申请林权证。对于国有林地内的集体或个人的林地,国有林区可以适当回购。

3.4 合作造林,执行原协议

国有林场以合作、租赁等方式在集体地上造林的,手续全并且办理了林权证的,要维持林权证的合法性,林木所有权归国有林场。签订了协议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按协议执行;没有签订协议的,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的,原则上林木所有权归造林者,林地所有权仍归原林地所有者,但至少应保证造林者享有一个轮伐期的使用期限。

3.5 有理有据,协商解决

将国有林地当作“四荒”拍卖的,要根据政策予以纠正;如果宜林荒山已经造林,林木归造林者所有,林地所有权归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与造林者协商回购林木,或一个轮伐期后再协商解决,但要签订协议;如果宜林荒山未造林,要物归原主。

3.6 依法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林权证是林地、林木的惟一法律凭证。同一林地、不同单位或个人具有土地证和林权证的,要以林权证为主;同一林地由不同级发证机关发的林权证,以颁发最早的林权证为凭。

3.7 国有林场要加强林地管护

对林地要进行清查、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被侵占现象,及时制止或及时报告解决问题。要全范围深入现地,准确划分林地界限,地标物要准确易确认,没有明显地标物的要设置水泥桩或隔离带。申请办理林权证时,要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避免新的纠纷出现。

国有林场林权管理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法律赋予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林地、林木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定后,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才能正真起到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国有林场的林权争议调处,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保障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林权争议使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影响,也阻碍着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进行。介绍了林权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与林权争议,分析了林权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林权争议的建议。

林权争议 篇4

关键词:林地,其他方式承包,林权登记,合同效力,争议

林权登记确权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具体行政行为, 其不仅关系着权利人的财产利益, 同时也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三农”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1,2]。因此, 完善林权登记制度, 保证登记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90年代末, 一些村 (组) 将集体经营管理的林地 (这里指有林地) 、林木采取招标、拍卖或公开协商的方式进行了承包, 现在这些承包者凭合同申请林权登记, 林权登记机构是否应当受理登记, 理论界存在2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合同有效, 应当受理登记;另一种意见是合同无效, 不予受理。通过深入实地调查,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并仔细分析国家法律政策规定, 结合林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以供参考。

1 存在的问题

要想解决林地采取其他方式承包在林权登记中能否登记的争议问题, 首先得解决合同的效力问题。现从合同有效论和合同无效论2个方面进行分析。

合同有效论认为: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林地承包合同和林木买卖合同是村 (组) 与承包人之间的合意, 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再者法律也没有规定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签订的林地承包合同无效。村 (组) 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将其所有的林地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 是村组群众自己的意愿, 这也只和本村 (组) 的利益有关, 而不会涉及合同以外人员的利益, 所以合同的履行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况且《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合同法解释二》《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没有合同无效或不予登记的规定。由此, 村 (组) 将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与承包人签订的林地承包合同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合同应当有效[3,4]。

合同无效论认为:农村土地不仅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 如果村 (组) 将大面积的林地长期限的拍卖、租赁给个人或企业, 必然造成农民失山失地, 这不利于社会稳定, 将会损害到国家的利益, 因此合同应当无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作出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 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国办发[1999]10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指出:承包、租赁或拍卖使用权的“四荒”地必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的土地。耕地、林地、草原以及国有未利用土地不得作为农村“四荒”处置。

因此, 法律法规方面已经明确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方式, 如果村 (组) 将其所有的林地通过拍卖、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承包既违背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意图, 又是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的, 合同应当无效。

2 问题分析

2.1 从合同的效力方面分析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 (五)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对强制性规定做了更明确的解释, 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当代法学家王利明教授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提出3种分法:一是法律、法规规定违反该规定, 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 为当然的效力性规定;二是法律、法规虽然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 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但违反该规定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也属于效力性规定;三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 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虽然违反该规定, 但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只是损害当事人利益的, 属于取缔性规定 (管理性规定)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5]6号) 》第十五条规定: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 应当认定无效。该条就明确规定了违反该规定的后果即合同无效, 就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笔者认为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 (包括有林地) 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进行承包应当属于管理性规定的范畴, 合同应当有效。

2.2 从法律的发展方面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发布于1999年,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于2003年, 2部法律规定距今已有10余年, 在此期间国家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规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文规定: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 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 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 (2010年实施) 第十一条规定:“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流转形式、流转基价等内容, 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七天以上。”由以上规定可知, 林地 (包括有林地) 是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承包的, 签订的林地承包合同也是有效的, 当事人申请林权登记也是符合规定的[5]。

2.3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减小,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在逐渐减弱, 同时, 城市化和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因此, 集体林地统一发包给有能力而又愿意从事林业生产的公司或承包大户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6]。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林木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对外承包的, 只要符合群众利益, 严格按照民主议定程序和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所签订的林地承包合同应当是合法有效的, 当事人申请林权登记也是应当受理登记的。

参考文献

[1]胡玉浪.论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0) :452-455.

[2]朱小静, 张红霄.影响农户流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因素研究——基于农户权利的视角[J].求实, 2012 (11) :88-91.

[3]刘宏明.关于林地承包合同条款的探讨[J].绿化与生活, 2009 (2) :16-17.

[4]许敏.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1.

[5]杜德鱼.林地承包权继承问题研究——基于法律的视角[J].陕西林业科技, 2011 (6) :60-62.

上一篇:练笔活动下一篇: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