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24-06-1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选12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篇1

我国自2009年6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以来,取得的成效逐步显现。截至2010年底,已有20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全国共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24.31亿亩(林木蓄积40亿立方米),占总面积的88.6%,发证面积20.1亿亩,占总面积的73.4%,7260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全国林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1.07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9万亿元。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农民有了大量的林业资本,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热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增加了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农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调处了大量林权纠纷,农村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改善;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林权市场开始步入资本市场。

2009年11月7日,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南昌成立。11月23日,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揭牌运营。仅隔半月,南北两家林权交易所相继挂牌,主要从事林地、林木、股权、债权、项目(工程)、技术等的转让交易,并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森林资产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自运作以来,已经开展林地、林木等林权交易400多宗,成交13.7万亩,成交金额近5亿元。让人不禁对林交所满怀期待,而且寄予厚望。

按照中央要求,力争今年完成林地确权任务,明年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4月15日上午,我国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以南北联合林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完善市商、金融服务商、经纪代理、中介服务等会员体系,树立区域性市场地位;积极筹划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适时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心,组建森林资产评估中心和森林碳汇检测中心;加强南方林权交易网和林产品网上商城升级改造及推广,形成全国林产品销售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

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是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引进风险投资基金5000万元后,所搭建的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力争三年后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这是我国林权市场迈向资本市场的深度标志性一步。

一是林业产业实现资源和资本市场的有效链接

虽然林权交易市场还刚建雏形,但其潜力却在逐步彰显。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的产权交易所已经陆续有林权项目上马,而随着两大林交交易所的成立,掀起新一轮的林地投资热指日可待。

林权交易所成立更加强化了森林资源的商品性,增加了市场要素,加大了林地的流转功能,使林权等不能流动的资源也具有了流动性,从而提高其价值水平。由于目前的林权改革主要是针对集体所有的部分,而国有林权改制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期林权交易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林权将会成为未来新的投资和热点,林权交易所的成立正是为极具潜力的市场提供了一个规范操作的信息平台。

期待林权交易所将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注入林业产业,使林地、林木和林产价值最大化,同时也逐步提升林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实现林业资源和资本的高效链接。

二是林业低碳经济步入市场化运营

当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虽然我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但仍存在国内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关碳交易存在严重的价值低估现象,且在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也缺乏有力度的凭证。

中国林权交易所作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许可经营森林碳汇的交易所,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森林碳汇市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提供是一个有力的平台。林权交易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国内外企业、中介、银行、投行等市场主体的强大市场平台作用,发展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一块基石。

期待进入市场化的碳汇能更高效地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使森林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林业第三产业由此蓬勃发展

在林业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一直是个薄弱产业,而其中的林业信息咨询业还尚处在孕育状态。新成立的林权交易所将信息咨询业放在重要的业务范围,这是一大亮点,一大突破。成立后的林权交易所将提供全国范围林木林地交易托管及信息查询服务、林权证抵押融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大宗林业商品交易等服务、为林业企业提供改制上市的咨询服务以及林业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服务等。

期待在林权交易所的带动下,林业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将由此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林业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有来自湖北、安徽、福建、广东、山西、重庆、广西、四川、浙江和湖南等省份的林业投资者进入南方林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南方林权交易所区域性影响地位正在逐步形成。但林业产权交易所影响力要迅速辐射全国,仍存在市场培育需要持续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收费标准和单位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缺乏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的平台等问题亟待解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篇2

内容提要:.........................................................2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集体林权改革历史回顾...........................................2 二.现阶段林改进展情况.............................................3

2.1全国林改进展情况.............................................3 2.2柳州市林改进展情况...........................................3 2.3柳州市林地基本情况...........................................4

三、柳州市林改存在的问题...........................................5

3.1 部分县区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合力......................5 3.2 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舆论氛围................................6 3.3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推动举步维艰..........................6 3.4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林业部门孤军奋战........................6 3.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推进工作增加难度......................6 3.6 林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权证的权威性........................7 3.7 林业“三定”历史遗留问题多,留下许多后遗症..................7 3.8 宗地面积过小................................................8

四、解决办法:.....................................................8

4.1 要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8 4.2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改革氛围.............................8 4.3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9 4.4要搞好部门配合,努力形成林改的工作合力......................10 4.5抢时机,促进工作进展........................................10 4.6要抓好督促检查,确保改革质量................................10 4.7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11 4.8创新工作方法,联户发证......................................12 柳州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茶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必须对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任务就是要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并通过发林权证来落实这四个“权”,因此这个证必须是“铁证”,可见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2009年,广西柳州市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林改工作人员对林改政策、方法均在摸索、理解、把握的一个磨合过程,再加上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大家对政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近一年来林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问题 解决方法

一.集体林权改革历史回顾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 2 四个阶段:一是土改时期的“分山分林到户”;二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三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四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这四个阶段的林权制度改革是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集体林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集体林产权虚置、农民经营主体地位不落实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现阶段林改进展情况

2.1全国林改进展情况

国家在2003年启动,以福建、江西为试点省份,并于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广。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有16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正在总结试点经验,今年将全面推开;其他省区也在积极开展试点、深入调研,进行前期准备。2.2柳州市林改进展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工作会议中指出:全区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集体林地为21027万亩。2009年初—2011年底,在武鸣县、钦州市钦北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在全区选择25个县(市、区)进行扩大试点。2010年初—2012年底,在先行试点与扩大试点以外的其他各县(市、区)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9年,柳州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市本级、各县区、各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办,落实了林改办工作人员,制定了林改工作方案,落实了工作任务、工作责任,筹措了工作经费,开展了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培训学习、外业勘界、纠纷调处、内业整理、材料审核、登记发证等工作,据统计,2009年,柳州市财政下拨林改工作经费410万元,各县区自筹林改工作经费774万元;各县区发放“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林改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76万多份,制作林改宣传标牌、张贴林改宣传标语10862块、条,出版林改简报86期;共举办各级林改培训班1131期,培训人员46670人次;共调结林权纠纷案件2209起;柳州市全年完成林改勘界面积28.44万公顷,林改发证面积20.03万公顷,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2.3柳州市林地基本情况

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0.9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8.6%。森林 面积为112.5万公顷(含灌木林),活立木蓄积4918万立方米,2009年森林覆盖率为61.2%。在森林面积中,纯林73.4万公顷,混交林4.16万公顷,竹林5.27万公顷。按主要林种分:用材林65.2万公顷,占57.8%;防护林37.98万公顷,占33.6%;经济林9.45万公顷,占8.4%。在有蓄积的用材林分中,按主要树种分:杉木27.7万公顷,占48.3%;松树18.8万公顷,占32.8%;阔叶树10.2万公顷,占17.8%。我市的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总量均排广西前列,其中,杉木、油茶居广西第一,毛竹居广西第二。

三、柳州市林改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市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林改工作人员对林改政策、方法均存在摸索、理解、把握的一个磨合过程,再加上各地情况的不尽相同,大家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柳州市在一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3.1 部分县区主要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合力。

2009年,柳州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由于部分县乡主要领导的不够重视,导致柳州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工作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定的合力。

3.2 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舆论氛围。

2009年开始之初,柳州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但是由于面对这个新事物,很多人在观望,不敢先去去吃螃蟹,导致宣传舆论跟不上,除了林改试点县鹿寨县大张旗鼓搞林改以外,其他县区还是处于观望态度,没有从宣传上形成舆论氛围。3.3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推动举步维艰。

由于2009年,是全国森林资源 “二类”调查之年,我市相当一部分技术力量投入到“二类”调中,分散了很大一部分技术力量,加上我市集体林地面积1600多万亩,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缺口比较大。

3.4 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林业部门孤军奋战。

2009年,我市林改初始开展,林改涉及的业务繁多,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发改、财政、档案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是一项大改革。但是2009年林改工作,柳州市整体没有形成合力,很多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林改的社会历史意义,以为只是林业部门搞的事情,没有形成有序、多部门联合有序的推进工作局面。

3.5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推进工作增加难度。

大部分林农外出务工,未能及时返乡参与林改工作,对林改 摸底调查、村组方案制定及勘界工作带来了困难。村民小组外出农户数超过全村民小组农户数的三分之一,外出农户无法联系回乡参加林改也不作授权委托,导致村民小组农户代表不足全村民小组农户代表数的三分之二。同时,由于群众对林改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改不改都一样,再加上集体林地交通条件很不方便,附近没有水源,还有现今很多农民都外出务工。要让地利用起来,必须有很大的投资,花费足够的精力。农民们就没有敢想在这样的地上投资,这次林改分下后,也就没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因此,参与配合林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召集村民开会难,外业勘查无人到现地的情况。

3.6 林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林权证的权威性。

由于各县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方式和技术力量都不一样,部分县区为了完成任务,存在赶进度,不重视质量的情况。3.7 林业“三定”历史遗留问题多,留下许多后遗症。我市落实林业“三定”时的确权颁证工作较粗放。责任山和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相当部分都没有颁发林权证。自留山颁发了林权证,但也存在发证时不勘界,“指山为界”,四至不清;有的虽勘界,但面积没有实测,而按习惯面积填写;有的林地无证或证地不符;有的只登记、不发证;有的发证到村、未再到户。林权档案不健全或散落、遗失较多。发证后林地林木资源发生了 7 变化,但林权变更登记和换发证工作未跟上。由于上述原因,我县集体林法定产权关系仍不明晰,使得林权纠纷调处、权益保护、采伐申请、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等都带来困难或留下后遗症。3.8 宗地面积过小。

宗地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1位,宗地面积不足0.1亩的,保留小数点后2位。我市的集体林地平分之后的各宗地很小,很多不足0.1亩。外业勘界时所用的地行图为1:10000,不足0.1亩的宗地很难上图。使外业的勘界的难度大大加强。

四、解决办法

4.1 要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乡、村都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将林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林改目标管理责任书,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林改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认真谋划,正确引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确保林改积极健康推进。

4.2要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全面推进林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行动。各地要高度 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采取多种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中央《意见》的重大意义,宣传党的兴林富民政策,提高全社会对林改的认识。要通过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干部群众的疑虑,使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宣传好试点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和推动全省林改工作。 4.3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林改比耕地改革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要求更细致,需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作保证。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包括村基层干部的培训。要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能力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逐级开展专项培训。要通过培训,使从事林改工作的业务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熟练掌握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工作程序和质量要求,把握政策界限,明确目标任务,提高工作能力。为了推进我市林改工作,2009年,柳州市林业局在《柳州日报》公开登报招聘了一批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分到各县区进行林改工作,还从全市各县区林业部门、林场抽调技术人员支援试点县鹿寨县的林改工作,三江县从中南林业大学邀请了十几个大学生来进行林改工作,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办法。

4.4要搞好部门配合,努力形成林改的工作合力。

林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任何单位工作措施不落实,支持政策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改革出现问题,甚至止步不前。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主动支持改革。在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努力形成改革工作合力。林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参谋和助手,争取各方支持。财政部门要将林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保障经费到位。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社会氛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林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林改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林改的顺利进行。 4.5抢时机,促进工作进展。

要充分利用好清明、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间,推进林改工作。农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要做到改革的政策让农民明白,改革的全过程让农民参与,确保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坚持平等、自愿、有偿、互利、稳定的原则,引导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把握好“农民得实惠”这个根本。

4.6要抓好督促检查,确保改革质量。

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林改第一线,逐级开展 督导检查。各级领导要亲自参与,分片督导,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要把好民主决策关,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把好政策落实关,依法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位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的权利;要把好勘界操作关,林业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农民进行勘界,确保四至清楚;要把好确权发证关,林地林木勘界确权后,要履行法定程序,及时进行林权登记,依法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要把好档案资料关,做到有据可查、有字为证。在推进林改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4.7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三定”时期德遗留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既要鼓励探索创新,又要尊重历史,注意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解决山林权属纠纷,积极化解相关矛盾。林改是一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这“三定”最重要的是“人定心”。我们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贯穿于林改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林改工作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工作部门要从有利于林区稳定、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要充分发挥老村干、老党员、老户主的作用,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推动矛盾问题的解决,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消除在山上、处理在现场、落实在村组,做到组内纠纷不出组、村内纠纷不出村、乡(镇)内纠纷不出乡(镇)、县内纠纷不出县。同时,要建立应急机制,有效防止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以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4.8创新工作方法,联户发证。

针对宗地较小的地块,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联户发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探讨 篇3

关键词:梨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05-1

1 梨树县集体林业现状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全县幅员面积366008公顷,辖21个乡镇,两个工业园区,313个村,2554个村民小组,1896个自然屯,70余万农业人口。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7519公顷,立木蓄积3161971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28575公顷,立木蓄积1694932立方米。集体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储量分别占全县总的42.3%和53.6%。资源分布,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以天然次生柞树林、人工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水土保持林为主;中部平原区主要以杨树农田防护林为主;西北部风沙区主要以杨树、樟子松防风固沙林为主。“三大区域”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量分别占全县的61.4%和43.6%;9.6%和27.3%;29%和29.1%。

2 林改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林改资源调查是林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摸清林地、林木权属,查清全县集体森林资源的总量和已被非法改变用途的林地。

以村、组为单位,查清纳入林改范围的林业用地各宗地界线、面积、地类、森林类别、林种、树种、蓄积、权属、是否已流转等因子,确定小班界线,绘制小班平面图,建立小班数据库。

3 林改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1)由各乡镇、村向县资源调查工作人员提供林地、林木的使用权、所有权证明材料,确定林地、林木权属。(2)根据“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2002年二类资源调查林相图,以村、组为单位,以林地权属为基础,对村、组内的每个小班进行调查统计,对需要分成几块宗地的小班,采用小班号加横线,加阿拉伯数字标号来表示。现地调查发现林相图中没有的小班,要在图中标记位置,按该林班中最大小班号续编排。(3)组织相关权利人同时到达调查现场,确定是否转让,进行界线标记、面积测量,准确登记各类调查因子。如遇特殊情况详细填写备注。调查人员、权利人、四至人均在调查表上签字。当天统计汇总调查结果,输入微机。(4)以乡镇为单位录入调查数据,形成图表,统一装订成册,对各乡镇作出书面报告。

4 外业调查

4.1 林权的确定

确定林权的主要依据以1982年年县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1982年林权登记表为主,其次利用1984年 “三北”二期工程图,并参照相关资料、合同书等证据,组织相关权利人员现场对宗地界线进行勘查核實。

4.2 宗地的区划

宗地的区划以小班为基础,当小班地块中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利人不同、林地使用权终止日期和类型不同、区划林种不同、森林类别不同时,应对小班再次划分,小班就是一个宗地,宗地只能小于或等于小班,

4.3 面积调查测量

要对每一块宗地的面积进行实测。宗地面积小于1公顷的采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宗地面积大于1公顷的采取GPS面积测量法。面积单位为亩,保留小数2位,面积允许误差为±10%。测量宗地时参照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档案,实测面积小于资源档案的,要查清原因,以免森林资源丢失。林带面积的计算:林带面积等于林带长乘林带宽。林带的长为1个小班的长或1个小班被分成几个宗地后每个宗地的长。林带的宽按林台两侧从林台边算起每侧各加3米计算。只剩一行的残次林带,林台不明显或没有林台的,林带面积参照小班卡片或其他证明材料确定。

4.4 宗地的林木株数、蓄积的调查

宗地的林木株数采取全林调查。蓄积调查可以采用全林每木调查和标准地调查。株数、蓄积量的允许误差为±5% 。标准地的面积要求不要少于宗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标准地的选设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树种、密度应分布均匀;标准地应离开林缘,不能跨越道路、河流、伐开线等;在山区的标准地设置方向应与等高线垂直。标准地测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标准地,用罗盘仪测角,测绳或皮尺量距(有坡度时改平),测量四个边线的长度,测线闭合差不能超过1/200。标准地四角竖旗或埋标,境界线外侧树上应作标记。带状标准地,宽度为4~10m,测量中线,量距误差不能超过1/200,中线必须垂直,测绳偏离中线不得超过10cm,每木检尺时,边线树木必须确定其境内树和境外树。

5 内业整理

5.1 面积的求算

对用罗盘导线测量面积的宗地,应用方格纸查算面积。用GPS面积测量的宗地,在计算机上用统一的面积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宗地面积按乡镇、村、组、小班层层控制的原则进行平差。

5.2 宗地平面图的绘制与打印

用GPS对宗地的边线拐点按顺序进行定位记录GPS数据,按顺序录入到计算机用地信息等软件落点连线成图。用GPS测量面积的宗地,在计算机上调出保存在GPS上该宗地的测量轨迹,用GPS自带的成图软件编辑直接打印成图。对1公顷以下的宗地,利用外业测量的角度距离绘制宗地示意图,标明边线长度和中心点坐标值。附图要求有比例尺、指北针、图例、面积和至少一个GPS值的标记等成图要素。成图大小一律是用A4纸打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篇4

1林权纠纷的基本情况

与耕地产权相比,林地的产权在划分上显得更加复杂,因此,林权纠纷相比耕地纠纷更加复杂,调处起来难度更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人心不服,酿出事故,甚至引起林农集体上访。制度的改革,其本质上就是对利益做一次调整或再分配,以求更加完善和公平。自建国以来,国家多次进行集体林地制度变革,造成的影响与它的出发点一直事与愿违,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满意,并由此衍生出地方性上访、打官司、打架斗殴等诸多问题。但是,如不改革集体林地,旧时存在的制度也是问题不断,从而直接影响集体林地的有效利用,消磨农民的积极性。每一次的林权制度变革,都会引发一些新的林权纠纷和争议,又会催生新一轮的林权制度变革,依次循环,却未从根本上理清集体林地的产权权能配置关系,解决林权纠纷,解放林业生产力,造成问题不断。

2林改中林权纠纷原因分析

2.1对利益的追求

结合实例来看,林权纠纷直接原因是因为林改在利益分配方面不均衡,使林权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林权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广大农民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山失地。纵观这几年林地持续大幅度升值,农民认识到林地的财富价值空间,对利益的追求促使他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结合利益本身而言,其纠纷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调整时,可行性远不及预期。

2.2林权制度变迁与农民林权主体意识觉醒

林权纠纷与林权制度的变迁是互为因果的,站在深远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在我国每一次的集体林权制度变迁中,都包含了制度期望这个调整内容。而制度期望不被接受或者没有给予农民积极性去完成这个期望,又会导致相应的制度进行再一次变革。此外,由于农民对集体林权认知的变化,也会存在林权纠纷,新时代下,他们不是曾经愚昧无知的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农民经营者。在每一次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施行中,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前一次集体林改中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山林权属越改越混乱,并由此衍生出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等一系列其它问题,农民因此失去了经营积极性,纠纷愈演愈烈。农民争夺自己主体地位的意识越来越地强烈,方法也越来越激烈,而政府在这方面又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台政策,解决林改中出现的林权高度集中、产权不明等问题。

2.3林业制度落后

当前林权纠纷的产生,在于相关制度对林权纠纷的界定不明以及利益分配不均。一个涉及到新集体林改实施前后相关法律法规对集体林改的政策界定,另一个则涉及新集体林改的利益分配问题,这2个前提条件相辅相成。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中,对于林业权利方面的规范都是模糊不全的,只有一个笼统的介绍,很多时候,国家管理林业权利方面以及林改都是按照耕地的模式进行,事实上,林地的管理也和耕地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2.4经营方式难选择是根本原因

客观上,林权纠纷根本症结是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与实行独立经营二者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国家,前后政策文件的规定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给不了明确答案。

事实上,在实施新集体林改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试图在规模集约经营和分散经营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实际与理论相差太多,这2个制度目标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作为政府、林地经营大户、小规模经营的村民,他们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有的倾向于促进集体林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的实行“耕者有其山”模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两者必然会发生冲突。归根结底,所有的林权纠纷都是围绕这一矛盾而引发的。

3结语

林业纠纷的解决,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和农民主体地位得到巩固。结合我国现在的现状和实例,做好林权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国家及相关人员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自于.中国林权改革发展之路[M].当代中国,2015(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分类 篇5

一、林改综合类

(一)上级机关的有关材料

1、上级机关召开的会议材料

重要会议材料:通知、名单、议程、报告、讲话、讨论通过的文件、决议、纪要等文件材料。典型材料、代表发言。一般会议材料:纪要、通知、总结、讲话、报告、典型材料、代表发言。

2、上级机关颁发的文件材料。

属于林改政策并要执行的重要文件、属于林改政策并要执行的一般文件。

3、上级机关印发的出版物、简报、情况反映、工作动态等。

(二)、本机关的有关材料

1、本机关召开会议材料。

2、本机关党组(党委)和行政办公会的纪要、会议记录、讨论通过的文件。

3、本机关制发的文件材料。

4、本机关形成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5、本机关检查下级机关工作、下级机关报送的整改情况、调查。研究形成的文件材料。

6、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7、本机关受到上级机关表彰和先进工作者的文件材料。

(三)集体经济组织有关材料

集体经济组织召开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文件材料。通过并签名的林改方案、会议记录、表决票、签收通知、会议签到记录。

(四)下级机关的有关文件材料

下级机关报送的总结、报告、统计报表、典型材料。

二、确权类

(一)登记材料

1、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生效的林权登记申请表及其附件,林权登记,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类测量表,毗邻单位(个人)定界意见表,林地平面图或地形图,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承包(流转)等确权合同书,林权登记公示材料等登记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申请登记的权属证明材料。即林源依据,包括林权证(自留山证)、土地证、农业合作化、“四固定”以及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证明,当时有权批准的机关的批准文件、协议、协约或赠与协议等,村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明确集体林分配的林改方案;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权源依据遗失的,有逐级组织证明,并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核实认定的材料。

2、登记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非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但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属于本辖区国有、集体单位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生效的林权登记申请表及其附图(副本或经该登记机关存档的复印件)。申请登记的权属证明材料(副本或经该登记机关存档的复印件)。登记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副本或经该登记机关存档的复印件)。

(二)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林权界限拼图

各集体经济组织和相邻国有单位的林地所有权界限拼图。集体所有林地,该集体所有林地单位内林地使用权界限拼图。

(三)、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林权登记台账。

(四)、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林权证发放登记表。

(五)、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计算机数据资料(光盘)。

(六)、本机关登记发证前公示文本。

(七)、本机关组织的林权现场勘查材料及图册。

(八)、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内的林权登记代码文件材料。

(九)、本机关购林权证数量及其编号材料。

(十)、本机关其他林权登记发证业务管理材料及图表。

(十一)、本机关审核或审批林权流转的文件材料

行政审批、管理工作制度、程序规定。已经审核、审批的批准文件、流转合同副本及要求提交的申请材料。未予审

核、审批的申请材料。

三、纠纷调处类

纠纷调解申请书,双方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书,人民政府依法调解的意见、请示、批复、处理决定,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林权界限确认书等。

四、特殊载体类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级机关领导等视察、检查林权管理工作时形成的重要指示、讲话、题词和有特殊保存价值的照片、声像材料等。

(二)、林改过程中形成的会议、培训、领导讲话、领导题词、操作现场等声像资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篇6

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始终围绕广大林农与集体林权关系进行调整,探索“分与统”“放与收”的林业管理和经营模式。为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决策部署。改革平稳顺利、成效逐步显现,初步解决了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调动了广大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释放了集体林的巨大潜能,增加了林农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国已确权面积27.05亿亩,累计发证面积26.41亿亩,占确权面积的97.6%,共有1亿多农户直接受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但集体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产权保护不严格、生产经营自主权落实不到位、规模经营支持政策不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也是出台《意见》的根本原因。

《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产权保护更加有力,承包权更加稳定,经营权更加灵活,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集体林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农民林业收入显著增加、国家森林生态安全得到保障。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核心是要建立健全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推进集体林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集体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扶持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权模式和国土绿化机制,广泛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充分发挥集体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构想。

完善集體林权制度,实质就是要让广大林农能够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这也是集体林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提出,一是对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要依法将股权量化到户、股权证发放到户。二是要探索创新自留山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让林农的自留山活起来,获得更大经济收益。三是采取多种方式兴办家庭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四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联林带户的机制,为农户提供林地林木代管、统一经营作业、订单林业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林农不流转林权也能享受规模经营效益。五是规范工商资本有序流转林权,不得强迫、欺诈林农流转林权,也不得损害农民权益,要加强全过程监管,将工商资本流转林权行为和林地林木开发利用情况纳入信用记录体系。六是鼓励工商资本与农户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户从涉林经营中多重受益。

这是国家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林农实现脱贫致富的保障!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之思考 篇7

一、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落实“四权”, 即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实现“三还”, 即还山于民、还树于民、还利于民, 坚持五项原则, 即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以民为主、体现民意, 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兼顾各方、合理分配,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的具体做法:一是明晰所有权, 放活经营, 确保收益;二是进行林权登记, 发 (换) 林权证;三是完善流转机制, 规范流转行为;四是完善配套措施, 促进产业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来讲, 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中央做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 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使农民真正拥有了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及处置权和收益权, 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这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是农村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 必将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 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可以彻底解放山区的劳动力和林地生产力, 极大地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多年沉睡的山林, 促进林木种植, 林本经济, 木本粮油, 竹藤花卉, 森林旅游, 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 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产出率,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必将对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 不仅可以充分释放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生态承载力, 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不能神化集体林权改革

我国政府做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 决定把25亿亩集体林地承包到户, 实现山有其主, 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耕山致富的积极性, 实现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但是, 如果我们用生态的眼光来看, 用农民权力的眼光来看, 集体林权改革是不是真像想象的那样, 会成为一个既保护生态又实现农民增收, 既保证我国林业产品的供给, 又为未来生态复原奠定基础的美好政策呢?

(一) 照搬农业改革且一步到位, 问题凸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来自农村。由于农业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带动了我国改革的进程;政策制定者认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释放“林业生产力”, 刺激农民的致富能量和生态保护能量。农村耕地制度的变革过程, 经过了30年的变革, 主要分为三大步骤来进行, 并且在这三大步骤的过程中, 中央和各地还进行了无数的土地制度改革实践, 并对土地流转等改革领域进行了谨慎的探索, 并至今仍然在试验之中, 并没有形成相对确定的政策制度。

然而相对于耕地制度的改革而言, 林权改革几乎是一步到位, 遵循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对30年农地制度的所有改革经验, 并有相当大尺度的突破。《意见》决定, 在5年之内于全国范围内完成林权改革, 而实际上, 福建、江西、辽宁等试点省份在《意见》出台之前已基本上完成了改革, 浙江、云南、河南等改革力度较大的省份也接近完成, 而大部分省市的改革都将在两三年之内完成, 换言之, 林权改革实际上是要在几年之内完成耕地制度改革几十年来形成的经验。而林权改革的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 改革的意见和方案明确鼓励林权的二次流转, 并为此鼓励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及政府软件, 市场化的取向是相当明晰的, 这一点, 已经远远突破了耕地制度改革的经验, 在农地制度的改革上是惊险一跃。如果说30年来农村耕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的话, 那么, 当前正在推行的林权改革, 则是相对激进的一步到位式的改革。

林权改革坚持了30年来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是, 却与30年来渐进式的农地制度改革多有相悖之处。事实上, 从已有的林权改革的试点和实践来看, 如此彻底的改革对农村社会所造成的震动是难以估量的。林权改革同时带来的是林业资源进一步转化为资金和资本, 从这个意义上看, 林权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几乎是必然的。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 从林权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 资源转化为资金和资本, 基本上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引入, 大规模的资本进入林业领域几乎是必然的趋势。这一点, 已经从林权改革的几个试点省份典型如福建省的试点中看出来。《意见》强调了林权改革中初次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即均分到户, 但是同时规定落实处置权, 鼓励林地和林木的二次流转, 而相当多的试点地区在初次分配中就进行了招标的形式, 把集体林权一次性地过渡到少数人手中, 由此, 造成的分配不均等后果已在《意见》出台之时即已表现出来。在允许甚至鼓励二次流转的状况下, 林权的集中几乎无法避免, 这在事实上改变了30多年来农村社会的基本的生产关系, 纠纷和矛盾也日益凸现。

(二) 集体林权制改革带来了森林危机

“还山于民, 还树于民”的林权改革, 使得农民有了自主权, 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展开了大规模的“毁林种树”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林种树”似乎是一对矛盾体, 但因为森林的独有特点, 使得这一对矛盾体得以并存。森林与农田是不同的, 农田从农业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是功能单一的, 其目的是为了某种单一作物的生产。为此, 要把其他生物全部压制、杀灭和拔除。而林业本来就具备多重效益, 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用农业改革的方法去推导林业改革, 以农业的方式来经营林业, 使林业完全“农业化”, 是用单一功能区的思维去经营混合功能区, 实际上是犯了农业病, 或者说是犯了经济病。

1、令人担忧的“全民种树运动”。

近60年来, 我国的森林面积似乎在扩张, 但同时, 由于过度重视人工种植森林, 导致人工纯林的面积越来越多, 天然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少。一片森林要想有好的大树, 至少要有几百年很少经受人类的干预, 或者人类的干预不至于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但60年来, 我国这样的森林日益稀少, 据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国土上未受人类干扰的森林, 只有5万平方公里左右, 是60年前的1/50左右。

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包括了政府的“为民做主”, 统一转让林权;包括了林业集团的集体收购、开发;同时很大的作用还来自于农民“自发替换”。当林权到了农民手中,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 一定是把所有可能替换的天然林都替换为人工纯林, 低矮一点的、交通便利一点的地方, 种果树等农业经济林;交通不便一些的地方, 种杉树、杨树等工业经济林。

人工林正在全面快速地替换天然林,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森林质量。无论是海南的农民砍天然林种桉树, 还是云南的农民砍天然林种橡胶, 其结局是完全一样的, 那就是天然杂木林正在快速蜕变为经济纯林。某种程度上说, 我国的生态恶化是砍树造成的;从另一个层面上说, 我国的生态恶化, 可能恰恰是热衷于种树造成的。种, 就意味着要对土地进行人工干预。种, 就意味着要把你认为有用的物种强行安排到某个坑位中。种, 就意味着为了保证你劳动的成果, 得不停地压抑其他的物种。

当前, 以培育木材为中心的森林抚育、以工业原料林为目标的单一种植、以产量为导向的营林措施以及砍好留差的森林逆向选择, 导致了我国集体林区的森林不断向人工化、单一化和低质化方向发展。

2、西双版纳的教训。

西双版纳堪称我国热带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不到国土0.2%的面积, 却拥有1/4的野生动物, 1/5的野生植物,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地。西双版纳大面积种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植胶农场的大规模发展。到2007年, 西双版纳10个大型国有农场有9个是植胶农场, 橡胶种植面积150万亩。这些农场几乎全部是斧砍火烧热带雨林开垦出来的。到了90年代, 随着国际橡胶价格猛涨, 橡胶产业呈爆炸式发展。一时间橡胶狂热升温, 倒卖胶园, 出售山林土地成为西双版纳最热闹的一道风景线。普通农民没有能力投资就把自留山、自留地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胶园主。土地被炒作一空, 胶园主将之全部开发为橡胶林。不法分子乘机蚕食国有林和集体林, 出现集体毁林的恶性案件, 数十年的大树成片倒下。如今, 从景洪到国境线的公路两侧全都是清一色的橡胶林。仅2000年以来, 西双版纳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 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猛增到615万亩,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砍的热带原始林。这种发展势头所带来的生态恶果“令人恐怖”。

大规模橡胶种植严重影响了西双版纳的气候, 近十年间平均温度升高0.4℃-0.5℃, 同时湿度降低。景洪市1954年雾日184天, 2005年仅22天。橡胶林不仅无蓄水功能, 反而需要大量吸水, 每亩天然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 保土4吨, 而每亩橡胶林每年吸取地下水9.1立方米, 并造成15吨土壤流失。许多村寨已经遭遇地下水位降低, 泉水断流, 井水干涸。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更无法挽回, 老百姓说“橡胶林上不飞鹰, 下不走蛇”。有研究报告指出, 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丧失70%以上, 哺乳动物丧失80%以上。橡胶林内, 没有灌木, 几乎寸草不生, 被生态学家称作“绿色沙漠”!

三、集体林权改革制度的完善方向

林权改革要立足于森林本身的特点及其独到的起承转合作用, 不能单单照搬农业改革的方法。因此, 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完善集体林权改革:

(一) 立足生态保护, 寻求林业改革自有的方式

林业不等于农业, 将成功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移植到林业搞林权改革未必能成功。森林与庄稼完全不同。森林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服务功能中, 最重要的无疑是生态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山地高原、森林破坏严重、生态脆弱的国家来说, 尤为如此。森林的经济服务功能应从属于生态服务功能, 这同农业是大不一样的。因此, 将森林单纯作为经济开发利用对象, 用经营农业的惯性思维来经营森林、经营林业是不符合森林生态规律的, 也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

当前, 林权改革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问题几乎未作考虑。为此, 建议将集体林区天然林的保护、恢复与改善列入林权改革的工作目标。

(二) 不要轻率否定集体林和国有林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分山 (林) 到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分山后因为滥砍滥伐而重新收归集体的也不少见, 没有分而维持集体林体制的也有很多。现在如果还有保存完好、有保护性开发价值的大片山林, 一般都是集体林或国有林。另外, 正是因为江西等地有集体林存在, 90年代江西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基本上没有发生负债, 而湖北等地平均每个村发生了数十万或数百万元不等的村级债务。

随着劳动力价格逐步上涨、城市化和国民对生态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山区都将封山育林———国有林区或生态保护区, 这是大趋势。人少山多、生态脆弱的地区, 不是要分山 (林) 到户, 而是国家出钱逐步收购山 (林) 、转移山 (林) 民, 实施封山育林。

(三) 国家不可将生态建设责任推给农民

政府不要以为, 分山到户了, 山林“一分就绿”了, 这在绝大多数地区是不可能的。政府应做好整体规划, 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 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林权改革本应只针对集体商品林, 但是由于木材价格攀升, 将生态公益林改为商品林的呼声日高, 这是值得警惕的动向。列入保护的生态公益林, 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中的森林与林木, 还应当包括少数民族的神山、龙山等自然圣境中的森林和林木。在像横断山脉和西双版纳这样的生态热点和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 政府应将尚存的天然林尽可能多地规划为生态公益林。不进行林权改革的集体生态公益林, 农民有权优先享用其收益 (如旅游和林副产品) 。已经规划的生态公益林, 可建立由农民自己管护的自然保护小区, 国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或者学习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经验, 进行保护权的转让 (即购买“森林保护权”) , 让农民从森林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四) 林权改革要因地制宜, 与农村治理相结合, 不可一刀切

很多地方的集体林是农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 切不要因为林改重要而否定了农村自治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对一家一户的小农而言,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林改一定要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 同时要尊重地方政府的决策权, 各地对林业的功能定位可能不一样, 江西、福建是要通过竹林致富人民, 西北、北京的林业可能是为了生态, 因此, 江西、福建的林改做法就完全不能指导北京和西北。林改不能由国家林业局直接决策和指挥, 应该由地方政府自主改革。总之, 林改不能像1982年“分田到户”一样, 一刀切、一律化。分了就是“改革先锋”, 否则就是拖“改革后腿”。既不能用政治压力搞改革, 也不能编造神话诱导改革。

参考文献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N].农民日报, 2008-07-18.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 篇8

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政府部门无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想深化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就需要政府在这项改革中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 并且实施全面战略管理。不仅要落实制度化、规范化, 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 建立林业发展与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 明确角色意识, 分层次落实责任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对自身的管理角色和引导角色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在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执行的过程中, 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促进广西林业事业的发展。

首先, 技术操作层次。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程, 为了确保整个改革制度取得更好的效果, 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管理需要, 设定可操作的各分项指标。如在林地抵押贷款方面, 就可以通过设立贷款额度指标, 贷款难度指标等;在信息公开方面,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信息公开程度指标、信息公开广度指标、信息公开频度指标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细化, 就能够让政府部门, 通过指数化技术来衡量和检查, 林业部门在改革过程中制定的政策及其管理的效果, 为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其次, 管理层次。要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就需要政府建立高效的林业管理体系。因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理念。也就是不管是采取在目标式管理, 还是标杆管理、绩效管理, 都必须坚持以兴林富农为目标,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终极目标。事实上, 绩效管理是较为有效的管理途径。如果政府部门, 能够以科学的绩效管理强化组织价值, 那就能够为人力资本增值, 也能够制定具有竞争力管理技术。

(二) 实现资金、产业、科技, 三大支撑的组合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我们要让林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实现兴林富农的目标, 就需要政府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首先, 政府要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采取运行“投资推动”与“改革拉动”的策略, 最终能够实现“集约经营型”林业。在改革过程中, 应该从资金引进的角度出发,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业信贷业务, 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建设, 同时, 还需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 完善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办法, 并积极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从多方面完善集体林权改革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其次, 政府还需要从现代化林业的角度出发,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也就是为林业管理, 为林业产业提供科学技术指导。比如公开林改信息及林业科技政策;引导林农实行科学经营, 开通林业服务热线, 帮助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等等。

二、优化资源管理体系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要确保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执行, 就需要林业部门对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全面优化, 确保各项资源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并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力度。

(一) 大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改革

林业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 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探索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首先, 需要根据森林资源分布, 建立起产权明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执法严明、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根据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的要求, 真正做好试点工作, 同时, 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 制订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森林经营管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 还需要针对广西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和模式, 全面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的水平。

此外, 还需要根据广西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公益林要严格管护、科学经营, 确保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完美结合;对人工商品林, 就需要采取依法放活、集约经营的方式, 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 还需要建立以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实时、动态、开放式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森林资源监测组织体系, 健全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持系统, 全面提升各地林业资源的预测预警能力。

(二)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层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在集体林权改革中, 如何加强林业执法, 保证林业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 是林业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新的改革背景下, 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队伍和执法队伍的建设。

首先, 必须加强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和林业工作站等, 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者就需要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布局, 根据各地林业布局以及管理方式, 探索流动巡查等新的检查方式, 尤其是需要完善木材运输检查的规章制度, 确保木材检查站的监督管理得以顺利执行。要大力加强林政稽查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林政稽查执法体系,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其次, 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建设。森林资源监督是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地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利用和保护管理, 确保法律实施、政令畅通。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 就需要强化监督机构人才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 从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发, 建立制度完备、运转协调、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此外, 还需要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意识, 增强监督能力, 提高监督实效。

再次, 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规划和监测机构建设。对集体林权改革而言, 掌握最准确的林业资源动态, 是确保制定改革适应时代发展, 适应本地区林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着野外信息采集、监测数据处理、生态建设成效评价和林业发展规划编制等重要职能, 为林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数据基础, 对整个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要提高林业检测部门的现代化监测能力, 通过高科技的引入, 强化管理着力提高调查、监测成果质量和水平。

(三)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职能

在集体林权制度管理中, 基层部门的领导管理, 是决定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 有必要加强领导部门的管理职责, 落实领导干部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这就需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 完善领导干部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将林业管理与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即将森林资源的数量消长、质量升降和保护管理情况等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真正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领导肩上。

三、提升林农参与管理的意识

事实上,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居于主导位置的林农, 本应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 其参与能力面临极大困境, 如林区信息化建设落后, 可供参与途径有限, 林农参与能力不强等。

因此,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进程中, 必须要提升林农参与意识和能力:一是加快林区信息化建设;二是政府提供各种途径激发林农参与热情, 提供科技指导, 举办各种培训班, 提升林农的参与水平;三是林农自身要不断学习有关参与的知识, 提升自身价值与认同的机会, 提高参与能力。

只有落实上述措施, 才能提升林农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的产权结构, 培育林农的角色意识, 实现“社会林业社会办”。当然, 对政府部门而言, 最为重要的工作在于, 充分保障林农自主决策权与创制权, 让林农获得社会创造力的源泉, 杜绝一切事务由政府包办的行为, 也就是说, 政府在关系到具体管理过程的各项内容不予干涉, 只在决策权的战略方向与创制权的实现方面加以引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化发展, 广西的集体林业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各地集体林业管理的现状, 提出具有实用性的解决策略, 在保证林农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确保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完做好这项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尤其是林业管理部门针对自治区林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发展目标, 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全面推进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文章将就目前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优化的工作展开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广西林业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金银亮.我国集体林权法律制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李娅.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辽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突显 篇9

辽宁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试点, 到11月全面推开,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 已经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林业部门全力以赴,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山虽然还是那座山, 但经过林改已经变成了农民群众自己的山, 成为山区农民的第二块责任田, 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 极大地唤醒了农民经营林业的意识, 产生了多维立体效应。

1 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广大林农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倍增, 林农已经成为集体林业发展的第一生力军。一是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加速了全省绿化进程。林改后的地区, 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争山争苗”造林的喜人局面。东部山区在宜林荒山已不多的情况下, 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山上, 见空就栽, 宽甸县去年和今年平均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1万亩, 其中农户个人造林占90%。四平村十组64岁的独身老太太周桂英, 2007年春, 在承包地栽落叶松1000余株, 在栽树过程中竟栽过了界。桓仁县川里村林改后两年, 全村造林6500多亩, 其中冠下栽红松3700亩, 是改革前3年平均造林的2倍还多。北票市上园镇沟口子村一片398亩的荒山荒芜多年, 无偿送给 (限期绿化) 本村吴文华等6户村民, 6户联合协作, 共同治理, 现已全部绿化。今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造林比2005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二是营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开始实行“科学营林”。确权到户的林农开始像精耕“一分田”一样细做“八分山”。本溪县东营坊乡宫堡村洋地沟村民组以于占波为首的33户农民改革中承包了120亩林地, 实行短、中、长三期效益结合套种了刺嫩芽、落叶松和红松, 成活率达到100%, 且长势喜人。昌图县友好村四组后山太窑140亩荒沙地, 多年造林不见林, 改革中承包给张玉春等7户农民, 选择了壮苗, 并精心栽植, 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还间种了花生110亩, 年可收入7万元。昌图县七家子镇八里村3组农民张德印, 3年来先后承包集体宜林地和采伐迹地385亩, 总计投入27万元, 栽植速生杨树2.56万株, 成活率都在98%以上。他投入4000元, 打井2眼, 给树浇水灌溉, 每年还给幼树追施一次化肥。他在林下间种花200亩, 3年共收入30万元。不但收回成本, 还有盈余。杨树到20年时采伐, 可收入130万元。去年有人出价60万元, 要买他的林子, 他都没卖。彰武县前福兴地乡徐家村, 今春每个造林户在每亩造林地上施农家肥500公斤, 追施尿素20公斤, 并在林下种植矮棵经济作物。三是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降低了政府管理林业的成本。林改后家家都是护林队, 人人都是护林员。农民自发组织, 实行互助联防, 巡山护林制止滥砍盗伐, 已经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林改后的地区林业案件明显下降。

2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直接效益明显。全省800多亿的集体森林资产, 近2000万的农村人口, 人均可增加收入4000多元。二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林改后广大农民踊跃投入, 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过去的“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非公有制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达15亿元, 是上年的2倍。抚顺县汤图乡汤图村的张德福, 林改时承包了310亩山林, 投资、投劳7万多元, 在林下种植人参269亩, 荒山栽刺龙芽、刺五加36亩, 在山角下播种猫爪子 (山野菜) 3亩, 又在山下的退耕地栽植五味子10亩, 预计项目达到高产时年收入可达到45万元。桓仁县摇钱树村林改后, 70%以上的承包户已经发展或规划了林下产业发展项目。现在雇工造林或栽植林下参人工费已经涨到45元/天·人, 翻了一番还多。全村已发展林下参为主的中小药材30400亩, 大叶芹为主的山野菜400多亩, 林蛙养殖面积达到16000多亩, 红松为主的果材兼用林6000多亩, 形成山上、山下、树上、树下立体式林业发展的新格局。本溪县洋胡沟村改革前全村只有11户搞林下产业, 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不足2万元, 改革后每年为11万元。全村229户承包户, 已有186户, 发展了五味子、刺龙芽、林下参、大叶芹、猫爪子等中草药和山野菜致富项目, 面积达9000多亩。这个村改革前每年来自林业人均收入为2600元, 改革后为3000元。本溪市去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625元, 占纯收入的58.9%。去年我省新植和改造红松、榛子、板栗、杏枣经济林基地55万多亩。许多林副产品已经走出山门, 迈出国门。全省特色林业产值达到55亿元, 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三是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改革中合理有偿转让了集体林权, 盘活了林业生产资料, 流转收入化解了一些村内债务, 仅铁岭、抚顺就化解村内债务1.66亿元。有些村组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 使村组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实力。

3 极大地推进了乡村民主建设

我省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具体操作中, 村组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 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讨论通过, 充分体现民主、尊重民意。广大农民高兴地说, 只有这次林改才真正体现了我们农民的意愿, 确保了我们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集体林权改革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林, 而且唤醒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信心,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过去由于集体山林存在归属不清, 责权不明, 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 有的地方暗箱操作, 损害群众利益。所以山林纠纷不断, 上访频繁, 干群关系紧张。这次改革实行阳光操作, 改变了过去承包、流转集体山林由村干部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 避免了少数人借集体林流转之机牟取私利的行为。这次改革也对历史遗留的林权纠纷进行了清理和解决, 改革中已调处纠纷7663起, 铲除了纠纷的根源, 乡村干部威信有了明显提高, 农村干群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 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义县白庙子乡灰山子村吴家屯村民组村民费思仲、费思升兄弟于1983年联合承包了东沟700亩林地, 承包期限为60年。由于界限不清, 造成干活扯皮、林木弃管, 家庭冲突不断。通过这次林权改革, 乡、村林改工作组作了深入细致的工作, 以一条自然沟为界线, 一家划分325亩, 一家划为373亩, 又分别与村集体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 办理了林权证。哥俩非常满意, 兄弟二人重归于好, 表示一定管好现有林, 尽快把林间空地栽满树。

5 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一些村组取得了一定的承包收入, 具备了搞各种公益事业的经济基础。昌图县友好村林改中村收入145万元, 通过村民代表协商, 村里为每户安装了闭路电视;为村小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施;为4户农村低保户建了房;新增人口因没有耕地可分给予了补贴;2006年给困难户、军烈属实施了补助;2007年春季购买苗木支持造林;维修农村交通道路等公益性支出全部来自林改收入。林改最大的效应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昔日空叹山林好, 而今植树土生金。过去农闲时农民没事干, 大家聚在一起, 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 如今大家聚在一起的话题都是如何经营好山林、林下发展什么项目, 如何才能增收致富。确权到户的林农, 把分得的山林不仅看成是眼前的财富, 而且看成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产。清原县六家子村村民的一首打油诗最能表达民意:“山还是那座山, 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 我是永久的护林员;俺要像耕田那样耕山, 林改使咱有了致富的空间;但愿这山能世代相传, 林业政策不会改变。”

摘要:辽宁林改已经形成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林业部门全力以赴,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篇10

一、集体林区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1. 对森林的产权不明确导致的纠纷较多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 集体林权区域内的山权产权不是很明确, 从而导致了林区的经营业务主体无法落实、林权的转让不规范以及林权收益不合理分配等方面问题。目前, 有的地方自留山、承包山普遍情况是“有证无山”, “有山无证”, “证山内容不匹配”, “边界不明”等问题, 林权管理模式仍处于一种原始、落后的状态之中。随着林业经济不断发展, 建设和开发森林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繁荣, 国家、集体和个人越来越多开展各种需要占用林地的项目, 由此带来了林地、树木等所有权纠纷的问题, 而且这类纠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林权档案记录管理不健全

我们地区经历了森林的所有权的多次变更, 林权档案记录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人员的变动频繁, 人手不够, 管理措施不规范, 管理技术还处于落后水平, 使得林权档案记录管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若在权属纠纷案件中没有档案记录可查, 导致判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3. 林权转让行为不规范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产权交易市场, 林权转让无法进入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而是保持了以往传统的交易模式。这就使得不透明的暗箱操作行为、私下交易行为时有发生, 很可能造成所有者的经济损失, 甚至让涉林犯罪行为有可乘之机。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际困难

1.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原始文件

林区划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项工作, 每一个工作人员应具体较高的职业修养、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然而, 重新对林区划界工作任务繁重, 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少, 造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展受到影响。如前所述, 林权档案记录不健, 很难找到原有基础数据, 更难找到以前业务的经手工作人员。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中一个突出的实际困难。

2. 难觅专业评估机构

在林权的改革进程中, 森林土地的资产价值、生态价值应由一个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否则将无法对森林土地做出公平合理的价值判断。由于专业评估机构难觅踪迹, 将严重影响到集体林权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举措

林权制度改革是围绕林地权益对林地林木资产的权益相关方的一次重大调整与改革。可以说, 这是一次对林权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全面而系统改革。其中涉及到对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投资融资、服务管理社会化和林业技术创新等其他方面, 并且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1. 森林资源管理改革

森林资源是林业、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林权改革后, 出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 必将要解决森林管理与经营主体数量多与林木采伐指标分配间的矛盾, 避免非法伐木、毁林和乱收乱购其他非法行为。为了确保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强和改善现有森林资源管理是摆在改革事业面前的第一个的问题。新型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应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种性质特殊的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产出的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外, 还具有生态的属性。当人们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 还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对资源加以保护。也就是说, 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要两者兼顾, 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才是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原则。

2.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 建立流转平台

要建立林地林木的市场机制建立流转监管机制逐步代替政府干预, 实现森林资源的竞标拍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 实现跨区域性的森林资源交易。对资源评估问题组建森林资源评估机构, 着力解决好森林资源评估资质问题培育一批森林资源评估师;出台相关森林资源流转法律法规。

3. 投融资体制改革

开展以林权证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投融资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和制度, 采取有效对策来改革和完善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 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林业投融资新模式: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政府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企业资产抵押贷款。

4. 建立完善林权制度改革配套体系

一方面要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林权管理机制, 做好林权确权、林权登记、转让交易、森林资产评估、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林权转让等中心, 面向基层, 服务林农, 为今后林木林地产权流转、实现林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 引导林农组建新型的林业经济实体, 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集聚,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篇11

丽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丽水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指导,按照成为集体林改示范区和先行区的要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目前,已在明晰产权、资源流转和抵押贷款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明晰产权为深化林改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在林业“三定”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全市林权证发放率和责任山承包合同签订率达99%以上,同时解决了近5000起山林纠纷;森林资源流转促进了资源市场化配置,通过公开招、拍、挂流转的集体森林资源达380余起12万余亩,成交额1.445亿元,小户、散户森林资源向资金技术密集的专业大户流转大幅增长;面向低收入林农发放小额林权抵押贷款3003户、金额1.33亿元,并呈加速推进态势,以少量的钱支持最需钱的人、办成最需办的事。与此同时,促进了林业生产力发展和林业“造血功能”的增强,促进林农从过去的采伐林木为主转向护林营林为主,促进山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生态功能区,初步实现了林权活起来、群山绿起来、林农富起来的改革预期。

丽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丽水就已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全市72%的集体山林承包到户经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林业双层经营体制。2006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延长责任山承包期50年,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在此基础上,率先于全省开展真正意义上涉及林业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即深化林改阶段。

丽水的深化林改,主要是在定权、延包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双重要求,系统性、规范性地做好“促活”文章。着眼于让“常青树”成为“摇钱树”,促进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定权”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山林“流转”,在“分山”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集约”经营。同时,整体谋划,统筹考虑,配套改革,系统推进,并把林改和促进高山远山小规模自然村整村搬迁、下山脱贫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深化林改,破解了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的两大主要难题。不仅“盘活”了森林资源,使分散的山林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从中受益”的格局;而且实现了山上“绿色银行”的资源变现,使林权成为抵押融资的载体,使得“资源变资本、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开辟了林农创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广阔空间。丽水全市2000多万亩山林,以每亩1000元计算,理论上抵押融资总额可达200多亿元,将有力地推进区域发展和林农增收。

丽水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在工作部署上,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创新举措,以及服务“三农”、惠民利民的系统工程来抓,将集体林改作为全市十件大事之一公开作出承诺,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惩。在机构组建上,市、县两级均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三大机构,设立了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大厅。在工作推进上,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书记县长会议、深化林改专题会议和林权抵押贷款民主恳谈会议,研究解决林改难题,不断创新林改政策。

二是坚持政策先导。针对体制机制问题,出台了《关于推进森林资源流转工作的意见》、《国有和集体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招標拍卖挂牌办法》、《关于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三项重要政策。针对操作程序问题,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森林资源收贮处置管理办法等操作办法,使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针对惠民富民问题,在减负政策方面,根据浙江省统一部署,实行暂缓征收林业“两金”政策,由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减轻丽水林农负担约七千多万元,实现了林木采伐审批到销售的零收费;在贴息政策方面,采取建立专项基金、降低贷款利率、进行风险补偿、实行财政贴息的办法,各级财政建立了低收入农户创业基金,用于林业小额贷款贴息,对2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由财政给予放贷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贴息,让利于林农,使低收入林农能贷、能还、能致富。

三是坚持服务引导。强化配套,完善与林改相配套的银林联动服务机制、林业管理服务机制,以服务第一、服务优先激发林农改革创业的主体性、主动性。强化保障,积极建立覆盖面宽、受益面广、较为完善的林业保险体系,增强林业风险防范能力,试行以县为单位打包联保,由财政出资统一保险、统一理赔,完成森林火灾保险835万亩,为林改撑起一把“保护伞”。强化合作,积极引导创新流转方式,形成了118家以“林保姆”、租赁承包、合作林场等为代表的三大类型的林权流转合作经济组织,并首创和推广了营造林类专业合作社,促进了林业集约化经营和林农转产转业、下山脱贫。

通过深入推进集体林改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一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实是一项深受林农欢迎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创业工程,是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大实事、大好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基层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必须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另一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丽水目前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持续深化。

中央10号文件的出台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我们倍受鼓舞、倍增信心。我们将按照中央精神狠抓落实,坚持全面惠及林农、全面服务林农,进一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不断推进资源流转规范化、抵押贷款制度化、林业保险全面化、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化、地籍管理科学化、资源管理信息化、林业执法综合化、经费保障常规化,做到依托大林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森林、共享大生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建立了“产权明晰、职责分工明确、权利主体落实、林权流转规范、服务监督有效”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坚持保护林地、发展林业的原则;坚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原则;坚持尊重历史, 尊重法律, 面对现实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见的原则;坚持权益平等、让利于民原则;坚持依法行政,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主体改革

通过森林资源清查摸底和明确现在林森林、林地权属, 对现有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木、林地, 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以家底承包经营、联户股份合作经营、有偿转让经营等方式, 把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或联户及其它经营主体。山区森林资源多的村、村民小组主要采取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 森林资源少的村、村民小组主要采取有偿转让经营和联户股份经营方式。林权制度改革范围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宜林地和被非法侵占蚕食的林地。林权制度改革承包、转让经营期限的确定, 在林木采伐后, 以每个树种一个轮伐期为期限。在林木、林地经营主体落实后, 依法签订统一制式的林地承包、林木流转合同, 核 (换) 发全国统一制式的《林权证书》, 确立经营主体地位。对已经转让流转的集体林木、林地, 进一步理顺、完善、调整和落实。

三、配套改革

在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落实经营主体之后, 在林业部门指导下, 落实经营者的造林、营林规划。引导承包经营者造速生丰产林, 自愿实行林药等林下经济植物间作, 发展林下养殖业及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经营项目。在承包期内, 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允许依法继承、抵押、入股, 允许进入林业要素市场转包、拍卖、租赁、转让。健全完善林业市场流转体系, 靠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发展林业。集体林业经营机制转变后, 同时要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严厉打击滥砍盗伐和非法侵占蚕食林地行为, 落实森林防火、资源保护和林木病虫害防治责任。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 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护体系。建立健全更新造林保证金制度, 在林木采伐收益中收取更新造林保证金, 更新造林验收合格后予以返还。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存在问题

1、关于“合作造林”问题

1982年以后, 实施的“合作造林”依据《吉林省集体林业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六款规定, 对无争议的合作造林, 按合同约定, 予以发放林权证书。对有争议的合作造林, 县政府确权, 确权不服的, 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2、林权档案记录管理不健全

林权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但是,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人员的变动频繁, 人手不够, 管理措施不规范, 管理技术还处于落后水平, 使得林权档案记录管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若在权属纠纷案件中没有档案记录可查, 导致判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3、难觅专业评估机构

上一篇:管理人员本土化下一篇:建筑工程的投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