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

2024-10-09

集体林权制度(共12篇)

集体林权制度 篇1

集体林权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集体林权制, 即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它包括:《土地改革法》规定的分配给农民个人所有的通过合作化时期转为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种植、培育的林木;集体和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四固定”时期确定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森林、林木、林地;林业“三定”时期部分地区将国有林划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且已由当地人民政府发放了林权证的。

摘自《中国环境报》

集体林权制度 篇2

先进集体材料

**乡涉及林改的有 个村委会、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3474户(农户),多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948人/平方公里,有林地126321亩,人均林地面积9.95亩,涉及林改的128个村小组,3474户,12700多人。推行林权改革制度后,全乡完成外业勘界12.6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森面积11.91万亩,商品林面积0.72万亩,已完成总体勘界任务;我乡确权发证面积11.56万亩,确权发证率91.53%,确权到户面积10.92万亩,确权到户率86.46%,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0.72万亩,均山到户率达100%,生态公益林均山到户面积5.44万亩,均山到户率50.75%。完成68个村民小组的林改档案整理,林改档案收集齐全、内容规范、完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验收。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措施有力

1、领导到位。乡党委、政府深知林改工作的成败事关重大,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林改工作。同时根据县委、政府提出的三级书记抓林改的要求,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乡林改领导小组下设林改办公室、宣传组、林权纠纷调解组、微机录入组、各驻村林改工作队,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配合抓”的工作格局。针对林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涉及面广的特点,乡党委书记、乡长经常深入村、组调查、督促林改,不断调 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措施,从而使林改工作始终处于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中。

2、经费到位。乡政府对县政府安排到我乡的林改工作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林改工作。2011年4月份以前,林改办设在乡政府,办公设备与党政办共享。根据工作需要,2011年5月初,林改办搬到林业站办公,为确保林改办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乡投入2万元重新购买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照像机和电话机,配齐了办公设备,为林改工作及时、有序、稳妥推进打下基础。

3、力量到位。为确保林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暑假期间,我乡聘请了中小学7名教师到林改办整理内业材料。并在收到《关于全县林改迎检工作相关要求的通知》后,组织乡府、村委全体干部52人到林改办协助做好林改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采取了统一办公、统一就餐、中午、晚上统一加班的措施,主要领导亲自坐镇协调指导。同时狠抓人员调配,将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按照包村的原则重新进行整合,分成7个工作组,把任务落实到各工作组,细化到每一个人。通过几天的突击加班,确保了林改材料的整理归档装订工作按期按质按量完成。

4、宣传到位。通过乡级宣传培训会议、村级宣传培训会议、组级宣传培训会议,书写大小横幅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势,大张旗鼓地宣传林改工作的政策、程序、方法和内容。去年共举行宣传培训会议32次,培训人员865人次,出版3期板报,发放到林民的一封公开信5000多份,永久标语10条,把林改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5、督查到位。一是及时召开乡林改分析会。在2011年4月班子领导调整后及时召开了全乡林改分析会,总结前一阶段林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工作重点,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动员部署。二是定期汇报林改工作进度。在每周一的班子例会上,包村领导都要汇报上周本村开展林改工作进度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阐述下一步工作打算。三是每10天公示各村的林改工作进度,主要领导经常督促指导联系村的林改工作。

(二)把好林改方案制定关,规范林改操作

制定好乡、村两级方案是开展林改工作、确权发证的关键环节。为全面了解、掌握全乡林业家底,了解群众对此次林改的意愿、想法和要求,我乡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调查摸底,抽调的7个工作组由挂村联系领导牵头,分别下村入户与村组工作队对涉及林改的7个村委会、70个自然屯的各类林地种类、面积及涉及的林农户数、人口数进行了全面调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乡、村两级结合实际,依据上级林改政策拟定了林改方案,在乡林改方案定稿前,始终坚持深入村组,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召开多次座谈会,充分酝酿,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后,再报县政府审核批准实施。在村组方案的制定上,由林改工作队牵头,由乡工作指导组把关,先在本村党员、村组干部中进行酝酿,之后再扩大范围,并向村民广泛征求意见,待方案成熟后,按“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召开群众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再报乡政府审核批准方可实施。方案的制定,充分做到阳光操作,充分新生群众意愿,确保了林改方案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三)扎实有序推进林权改革工作,认真抓好落实

1、按照县委、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细化任务、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并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

2、严格按照《广西林改确权发证办法》的要求开展林改现状调查摸底,制定村民小组林改方案,做好林权现场勘界。到目前为止全乡共有128个村民小组完成调查摸底、林改方案、勘界确权工作。

3、对“三定”时划分到户的责任山,全部实行以户发证,集体山属于国家生态公益林的全部实行均山到户,由管理农户申请发证。

4、认真妥善处理好林改中各种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 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中,我乡专门成立了林业矛盾调处工作机构,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双方举证,共同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严格按照林改纠纷案件“户与户不出组,组与组不出村,村与村不出乡”实行,负责做好林业各项矛盾调处工作,全乡在此次林改中共受理林业矛盾纠纷88起,调处76起,调处率达86.4%,调解山林权属纠纷24起,调结20起,调结率达83.3%。在林业矛盾调处中,做到及时、稳妥、细致。通过大量工作,林业各种矛盾纠纷大量化解在镇、村,对涉及乡镇之间及镇辖区内难度较大的,通过做工作难以调处的,及时上报上级给予帮助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林改,使林农对林地、林木有了更稳靠的经营管理,林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林改后,林农造林、育林、护 林积极性高涨,出现了“争山争苗”造林的喜人现象,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

(二)通过林改,林农有了灵活的林地林木流转权,从而盘活了林业经济资源,可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必将促进林业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三)林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通过林改,促进了林农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多地追求高效林业经济,促进林业的多样性发展,商品材采伐指标下达以后,部分林农收入可达10余万元,使林农深切感受到林改所带来的实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探讨 篇3

关键词:梨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05-1

1 梨树县集体林业现状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全县幅员面积366008公顷,辖21个乡镇,两个工业园区,313个村,2554个村民小组,1896个自然屯,70余万农业人口。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7519公顷,立木蓄积3161971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28575公顷,立木蓄积1694932立方米。集体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储量分别占全县总的42.3%和53.6%。资源分布,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以天然次生柞树林、人工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水土保持林为主;中部平原区主要以杨树农田防护林为主;西北部风沙区主要以杨树、樟子松防风固沙林为主。“三大区域”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量分别占全县的61.4%和43.6%;9.6%和27.3%;29%和29.1%。

2 林改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林改资源调查是林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摸清林地、林木权属,查清全县集体森林资源的总量和已被非法改变用途的林地。

以村、组为单位,查清纳入林改范围的林业用地各宗地界线、面积、地类、森林类别、林种、树种、蓄积、权属、是否已流转等因子,确定小班界线,绘制小班平面图,建立小班数据库。

3 林改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1)由各乡镇、村向县资源调查工作人员提供林地、林木的使用权、所有权证明材料,确定林地、林木权属。(2)根据“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2002年二类资源调查林相图,以村、组为单位,以林地权属为基础,对村、组内的每个小班进行调查统计,对需要分成几块宗地的小班,采用小班号加横线,加阿拉伯数字标号来表示。现地调查发现林相图中没有的小班,要在图中标记位置,按该林班中最大小班号续编排。(3)组织相关权利人同时到达调查现场,确定是否转让,进行界线标记、面积测量,准确登记各类调查因子。如遇特殊情况详细填写备注。调查人员、权利人、四至人均在调查表上签字。当天统计汇总调查结果,输入微机。(4)以乡镇为单位录入调查数据,形成图表,统一装订成册,对各乡镇作出书面报告。

4 外业调查

4.1 林权的确定

确定林权的主要依据以1982年年县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1982年林权登记表为主,其次利用1984年 “三北”二期工程图,并参照相关资料、合同书等证据,组织相关权利人员现场对宗地界线进行勘查核實。

4.2 宗地的区划

宗地的区划以小班为基础,当小班地块中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利人不同、林地使用权终止日期和类型不同、区划林种不同、森林类别不同时,应对小班再次划分,小班就是一个宗地,宗地只能小于或等于小班,

4.3 面积调查测量

要对每一块宗地的面积进行实测。宗地面积小于1公顷的采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宗地面积大于1公顷的采取GPS面积测量法。面积单位为亩,保留小数2位,面积允许误差为±10%。测量宗地时参照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档案,实测面积小于资源档案的,要查清原因,以免森林资源丢失。林带面积的计算:林带面积等于林带长乘林带宽。林带的长为1个小班的长或1个小班被分成几个宗地后每个宗地的长。林带的宽按林台两侧从林台边算起每侧各加3米计算。只剩一行的残次林带,林台不明显或没有林台的,林带面积参照小班卡片或其他证明材料确定。

4.4 宗地的林木株数、蓄积的调查

宗地的林木株数采取全林调查。蓄积调查可以采用全林每木调查和标准地调查。株数、蓄积量的允许误差为±5% 。标准地的面积要求不要少于宗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标准地的选设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树种、密度应分布均匀;标准地应离开林缘,不能跨越道路、河流、伐开线等;在山区的标准地设置方向应与等高线垂直。标准地测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标准地,用罗盘仪测角,测绳或皮尺量距(有坡度时改平),测量四个边线的长度,测线闭合差不能超过1/200。标准地四角竖旗或埋标,境界线外侧树上应作标记。带状标准地,宽度为4~10m,测量中线,量距误差不能超过1/200,中线必须垂直,测绳偏离中线不得超过10cm,每木检尺时,边线树木必须确定其境内树和境外树。

5 内业整理

5.1 面积的求算

对用罗盘导线测量面积的宗地,应用方格纸查算面积。用GPS面积测量的宗地,在计算机上用统一的面积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宗地面积按乡镇、村、组、小班层层控制的原则进行平差。

5.2 宗地平面图的绘制与打印

用GPS对宗地的边线拐点按顺序进行定位记录GPS数据,按顺序录入到计算机用地信息等软件落点连线成图。用GPS测量面积的宗地,在计算机上调出保存在GPS上该宗地的测量轨迹,用GPS自带的成图软件编辑直接打印成图。对1公顷以下的宗地,利用外业测量的角度距离绘制宗地示意图,标明边线长度和中心点坐标值。附图要求有比例尺、指北针、图例、面积和至少一个GPS值的标记等成图要素。成图大小一律是用A4纸打印。

集体林权制度 篇4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农民有了大量的林业资本,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热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增加了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农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调处了大量林权纠纷,农村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改善;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林权市场开始步入资本市场。

2009年11月7日,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南昌成立。11月23日,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揭牌运营。仅隔半月,南北两家林权交易所相继挂牌,主要从事林地、林木、股权、债权、项目(工程)、技术等的转让交易,并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森林资产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自运作以来,已经开展林地、林木等林权交易400多宗,成交13.7万亩,成交金额近5亿元。让人不禁对林交所满怀期待,而且寄予厚望。

按照中央要求,力争今年完成林地确权任务,明年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4月15日上午,我国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以南北联合林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完善市商、金融服务商、经纪代理、中介服务等会员体系,树立区域性市场地位;积极筹划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和适时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心,组建森林资产评估中心和森林碳汇检测中心;加强南方林权交易网和林产品网上商城升级改造及推广,形成全国林产品销售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

南北联合林业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是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引进风险投资基金5000万元后,所搭建的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力争三年后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这是我国林权市场迈向资本市场的深度标志性一步。

一是林业产业实现资源和资本市场的有效链接

虽然林权交易市场还刚建雏形,但其潜力却在逐步彰显。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的产权交易所已经陆续有林权项目上马,而随着两大林交交易所的成立,掀起新一轮的林地投资热指日可待。

林权交易所成立更加强化了森林资源的商品性,增加了市场要素,加大了林地的流转功能,使林权等不能流动的资源也具有了流动性,从而提高其价值水平。由于目前的林权改革主要是针对集体所有的部分,而国有林权改制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期林权交易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林权将会成为未来新的投资和热点,林权交易所的成立正是为极具潜力的市场提供了一个规范操作的信息平台。

期待林权交易所将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注入林业产业,使林地、林木和林产价值最大化,同时也逐步提升林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实现林业资源和资本的高效链接。

二是林业低碳经济步入市场化运营

当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虽然我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但仍存在国内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关碳交易存在严重的价值低估现象,且在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上也缺乏有力度的凭证。

中国林权交易所作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许可经营森林碳汇的交易所,将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森林碳汇市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提供是一个有力的平台。林权交易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国内外企业、中介、银行、投行等市场主体的强大市场平台作用,发展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一块基石。

期待进入市场化的碳汇能更高效地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使森林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林业第三产业由此蓬勃发展

在林业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一直是个薄弱产业,而其中的林业信息咨询业还尚处在孕育状态。新成立的林权交易所将信息咨询业放在重要的业务范围,这是一大亮点,一大突破。成立后的林权交易所将提供全国范围林木林地交易托管及信息查询服务、林权证抵押融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大宗林业商品交易等服务、为林业企业提供改制上市的咨询服务以及林业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服务等。

期待在林权交易所的带动下,林业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将由此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林业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1年集体林权制度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小东湖村位于鄯善县城郊结合部,距县城8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553户,总人口1988人。

二、资源情况

1.全村林业用地面积2199.3亩,其中经济林(葡萄)2070亩,青杨129.3亩(集体林地11.8亩,个人林地117.5亩)。2.第一次摸底调查面积为11.8亩,其中,集体林地7块,面积为11.8亩其中:

二、主要做法

根据县林改计划,我村共有7村有改革任务,改革工作主要通过承包经营、租凭经营、联户经营、分户经营、“谁造谁有”等方式进行展开。截止2011年12月,4个村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其中:应改革的公益林面积11.8亩,经村民代表协商,由集体管护,主要负责人为林带所在村村长。合同书3份,面积09亩。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村支委、村委会高度重视,按照“县直接领导、乡村组织、村具体操作,各组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并结合我村实际,扎实开展林改工作。2011年6月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主任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支部书记参与林改工作的全过程,村支部书记也经常过问林改工作,分管主任及各包村领导具体抓,村书记、主任、驻村 1

工作队配合村林业站认真抓好各村的林改工作,为开展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我村于2011年6月中旬召开村委会大会议,传达贯彻县、乡各级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村林改工作,并确定一组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6月中旬召开了由村主任会议,部署工作方案,要求各组相应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四、制定计划,合理安排进度。2011年9月,召开、主任.村长会议,部署我村林改方案,出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开展改革提供了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干部群众的改革意识,增强了改革信心。

五、人员到位,保障经费投入。我村林改工作全面推开后,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专职负责林改工作,各村抽调熟悉村情况、有经验的同志配合林业站做好外业调查工作,同时,在保障经费投入上,村下拨的林改经费全额下拨给7个组,各组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抽出一定资金保证村民代表误工补贴的发放,确保参会人数符合法定要求。

六、确保质量,依法规范操作。在开展林改工作中,我村按照乡党委提出的“把好事办好”的要求,认真抓好林改的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级林改文件规定开展工作。一是各组都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改革方案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并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二是实行“阳

光操作”,每宗林地林权申请登记等都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公示,保护林农对林改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规范林改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林改程序进行规范操作。

三、主要成效

通过1年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村林改工作已初见成效。

一、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改,7块林地11.8亩为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林木得到有效管理,林地林木产权得到进一步明晰,广大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盗砍滥伐案件明显减少,森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

二、林农收益得到增加,村财收入有了保障。林改后,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对林地的投入,为增收创造了条件。

三、林业生产得到发展。通过林改,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利益更加直接,责任更加落实。通过林改,村民增加对低产低效的用材林,经济林改造的信心,准备投入资金进行改造。

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改工作通过民主决策,民主决议,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参与林改工作的热情,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五、增强群众维权意识。通过林改,调动林农学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部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村人多地少且立地条件较差,无法满

足综合开发的要求.二、实际操作难度大。在宣传过程中,农民接受能力弱,宣传时间长,耗费时间长。

五、今后工作思路

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造福林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村将认真总结经验,增强信心,正视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巩固林改成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做好林改的善后工作,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通过完善合同,逐步规范管理,达到促进林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原则,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引导、加强协商、妥善解决林改工作中因利益的调整而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逐起解决承包合同及林地纠纷案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中,维护好林区社会的安定稳定。

辟展乡xx村民委员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绩效评价 篇6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14-1

林业资源是一种生态资源,保护并科学开发林业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绿色发展的保证。自从我国实行集体林权制度以来,逐步实施了惠林惠农制度和政策,积极提高了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热情,促进了我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了林业资源,然而这一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成绩和效果,需要走到农民中展开调查。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绩效的调查与评价

通过走进某地区农民群众,采取问卷调研、亲身访谈、开展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与总结等来得出结论,通过抽取调查样本,分析这些样本的差异等等展开调查与评价。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的276份为有效问卷。

1.1林权政策的调查评价

发放问卷中提出了“对林权改革政策的感受”类似问题,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农户数276户,其中满意198户,不满意78户,满意率为71.7%,不满意率为28.3%。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农户对林权制度改革持满意态度,只有28.3%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这说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得民心,使多数农民享受到了实惠。虽然也有一部分农户持反对意见,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享受到山林开发和经营的权利,而且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各种阻力。例如:林权抵押贷款难、贷款程序繁琐等等,导致了他们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负面评价。

1.2对集体林權改革相关政策的意见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到农民对集体林权改革配套政策的想法和意见,经过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从事林业经营的农民最渴求一种生活与收入的稳定性,因为从具体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有99%的农户都选择了老有保障,农民都希望能够享受到养老或医疗方面的保险待遇,而且有将近90%的农户希望当林业经营遇到自然灾害后,国家能够有所补偿,从而维护稳定的收入。同时,农户也希望在林权办理与采伐方面能够更加顺利。

1.3对银行贷款制度的评价

自从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民的林业开发热情高涨,但也面临着资金挑战,更多的农民只有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然而在银行贷款这一环节,农民仍然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同样从276份问卷中进行总结:低利息贷款52户占18.8%,抵押贷款65户占23.6%,毫无优惠贷款159户占57.6%。

从以上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在银行贷款这方面,有50%以上的农户未能享受到优惠,只有23.6%的农户采取抵押的方式获取贷款。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银行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利益性质的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山林经营规模较大和还贷能力较强的林业大户,从而保证自身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与林业经济收益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密不可分的。基于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才使得有50%以上的农民无法享受到银行贷款制度的优惠。

1.4林业采伐指标制度的评价

在采伐指标方面,主要从采伐指标的获得便捷性与分配科学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采伐指标获得的便捷性。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民就要接受和遵循采伐限额制度,然而,在采伐指标是否容易获取方面,在问卷中提出问题“采伐指标获取的便捷程度”。从276份调查问卷中进行全面分析,具体的调查结果认为非常便捷9份占3.2%,不便捷245份占88.8%,不清楚22份占8.0%。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有将近90%的农户认为采伐指标获取不便捷,也就是侧面意味着采伐指标很难获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林业采伐制度,对采伐进行严格限制。实际上,虽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指标下达到农村地区,然而,由于下达的指标十分有限,且操作不规范,导致很多没有关系、没有实力的农户无法获得指标,而且即使获得了采伐指标,也会因为采伐程序复杂、繁琐,影响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采伐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对于采伐指标分配是否科学、公平、合理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也进行了调查,具体的调查结果为:指标分配科学57份占20.7%,分配不科学203份占73.5%,不清楚16份占5.8%。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农户认为当前的采伐指标分配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原本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造成了采伐指标相对有限,这样珍贵的采伐指标很容易被相关的权力部门进行非法操作,不正确履行规定程序,通过走后门等形式进行暗箱操作等现象时常发展,这些都影响了采伐指标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2结语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支持并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广大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这项制度政策仍有一些不足和缺点,需要改进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有5个发展动力[J].华人世界,2010,(1).

[2]杜群,王兆平.集体林权改革中林地流转规范的冲突与协调[J].江西社会科学,2012,(6).

[3]刘璨.社区林业制度绩效与消除贫困研究一效率分析与案例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集体林权制度 篇7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新一轮延续和完善, 它确定了广大林农的主体经营地位, 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明确给实际的承包农户, 因而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有力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权流转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入改革的重要措施, 是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林权流转可以将林农分散的林地集中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业主手中, 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出率, 实现林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农村劳动力从分散的林地中解放出来, 林农当地就业, 这有效地提高林农的劳动力收入, 有利于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有效整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林农增收、企业增产、林业增效的多赢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 林权流转不断暴露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户对林权及其流转过程中一些概念的混淆, 导致林权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矛盾纠纷不断增多, 严重损害了林农利益, 制约了林权流转的快速发展。

2 林权及林权流转的内涵

2.1 林权的内涵

《森林法》等法律中未对林权做出明确的界定, 学界中由于出发点不同对林权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韦贵红[1]认为, 林权作为一种复合型权利, 包含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 其中用益物权主要是林地承包经营权和采伐权。孔凡斌等人[2]认为, 林权的客体是森林、林木和林地, 林权的主要内容是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以及森林景观开发利用权等。笔者认为, 林权具有丰富的产权内容, 但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总结, 主要是指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这与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记载的林权内容是一致的。

2.2 林权流转的内涵

根据林权的客体性, 林权流转就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流转。依照我国现行立法, 林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 没有土地属个人所有之说, 因此林地所有权不得进入交易流通领域。根据《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规定, 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是指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林地的使用权人, 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性质和用途, 依法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或者林地使用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简言之, 一般意义上的林权流转, 就是指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林木流转是实践中最容易理解的流转内容, 它的体现方式主要是采伐权转让。

2.3 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的区别

在林地流转实践过程中, 林地使用权流转又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彭凤琴[3]认为, 林地承包经营权是林地使用权的一种具体方式。林地使用权只是法律上更为正式的说法, 自《农村土地承包法》发布以后, 农户更容易接受林地承包经营权这一说法。笔者认同这种基本观点, 即林地使用权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和范畴是一致的。但林地承包经营权实质包含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两个权利, 且两者的概念和意义又有所不同。

根据《土地承包法》规定, 承包是一种特有关系, 它可以通过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两种方式形成。家庭承包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集体林地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它的特点是承包的双方当事人是不平等民事主体关系, 是集体内部通过公平分配、人人有份的原则由发包方统一向集体内部成员分配林地。农户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就是承包权。这种承包权带有强烈的法定福利和农村保障功能, 因为家庭承包是国家为保护农户持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法定的一种关系。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任何个人、单位均不能通过这种承包方式获得承包权。林地承包权属于物权范畴, 是一种用益物权[1], 通过家庭承包获得林地承包权的农户对林地有使用、收益、占有和部分处分权。林地承包权按照物权方式予以保护, 一旦林地承包权受到侵害, 权利人有权要求妨害人停止侵害、受损赔偿、恢复原状等。

经营权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所得即所有。简单说, 经营权就是经营业主通过对林地的合理经营使用, 从而获得孽息物的一般权利。家庭承包农户可以在获得林地承包权的同时获得林地经营权, 其他单位或个体也可以通过流转的方式从原农户或集体手中获得林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是一种民事关系, 没有社会保障功能,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通过一定合法形式获得, 是以债权方式予以保护, 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 当经营权受到侵害时, 经营业主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综上, 笔者认为: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都属于林地使用权的范畴, 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家庭承包农户而言, 林地使用权或者林地承包经营权都是对等的涵义。但对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单位和个人来讲, 是获得林地经营权还是林地承包经营权, 就要看经营者是通过何种流转方式获得林地。认识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的差异, 对指导林地流转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流转方式不同, 获得的权利不同, 流转当事人在占有和处分林地上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本原则, 就充分的说明了在林权流转的实践中, 大力鼓励参与流转的实质上是林地经营权。

通过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是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笔者认为, 其他方式承包虽然也有“承包”的行为 (即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 , 但这里的“承包”与家庭承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其他方式承包与林权流转的其他方式一样, 都是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 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 不具备福利保障功能。因此在此笔者把其他方式承包列入到有偿的林权流转方式中。

3 林权流转方式的异同

根据《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规定, 林权流转可以有承包、转包、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方式不同, 取得的权利也不同。在林权流转的实践中, 我们常常将集体经济组织称为发包方, 将已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农户称为出让方, 通过流转获得林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称为受让方。

3.1 承包

由于家庭承包方式的特殊意义, 笔者认为, 家庭承包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关系, 不能纳入一般意义上的林权流转范围。林权流转中的承包, 应指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或有偿承包形成的民事关系。即发包方为集体经济组织, 受让方通过有偿承包形式直接获得林地经营权。这种承包关系以债权方式予以保护。

3.2 转包和出租

转包和出租都是出让方在一定期限内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流转给受让方的形式, 流转期限到期时山林将退回出让方。转包和出租均不改变原农户与发包方的原始承包关系, 原农户继续履行与发包方之间的承包合同。由于转包和出租均稳定了原农户的承包权, 此时林地流转的实体就是林地经营权的流转。通过转包或出租方式获得林地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 与原发包方不存在产权关系, 仅与出让方产生合同债务关系。转包和出租都是一种债权行为,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转包的受让方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 出租的受让方为本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

3.3 转让

转让和转包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本质区别却非常大。在实践中, 流转双方当事人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从而导致很多林地流转纠纷。转让的实质是出让方将林地使用权 (注意不仅仅是林地经营权) 、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全部或部分出让给他人的行为。转让后, 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终止, 新的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形成承包关系。也就是说, 转让后的林地或林木在合同到期后将不再回到原农户手中, 原农户将完全丧失该地的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 不再享有家庭承包关系带来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转让关系以物权方式予以保护。因此, 为了避免原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而丧失基本生产资料, 国家对转让方式限定了严格的前置条件。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 必须满足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等3个条件。

3.4 入股和合资合作

入股和合资合作是拥有林地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 自愿将林地经营权作为股权, 与其他出资人共同联合生产经营合作的方式。不同的是, 入股的成员都是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 合资合作的成员可不受其身份限制。

4 林权流转的备案及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以转包、出租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 及时办理相关登记;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的, 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等手续”。由此可知, 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 可以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 但以转包、出租等租赁形式流转的却未能明确应办理什么登记。

笔者认为, 转让、互换方式发生的林权流转, 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已终止, 受让方获得了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因此可以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将林权转移到受让方名下。即采取转让、互换方式发生的林权流转, 应该为受让方颁发新的林权证。而以转包、出租、入股等租赁方式发生林权流转的, 由于未改变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 原农户仍享有受物权保护的承包权, 受让方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债权性质的经营权, 因此不能为受让方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即不能办理新的林权证。但为了保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笔者建议以转包、出租、入股等租赁行为流转林地、林木的,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林权流转备案登记制度, 颁发林权流转经营权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林权流转合同进行鉴证把关,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经营者无产权交易证明的问题。

5 结语

林权流转是林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使闲置的林地得以开发利用, 发挥林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还可以拓宽当地农户的就业途径, 吸纳社会力量, 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深入研究分析林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认真理解和贯彻林权流转相关的法律、政策, 对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贵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有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 :59~64.

[2]孔凡斌, 杜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双月刊) , 2008, 28 (5) :377~384.

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篇8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确立, 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综合性改革。其中, 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基础, 放活经营权是关键, 落实处置权是手段, 保障收益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晰产权:产权的明晰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放活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将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 划定为商品林, 将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放活经营权的对象主要是商品林, 即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 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

落实处置权:处置权的落实即在保证林地集体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

保障收益权:收益权的保障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 归农户所有。二是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 需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 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对集体林地被划入公益林范围的, 不管采取哪种承包方式, 都要求补偿资金落实到农户。四是严禁对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乱收费、乱摊派, 依法维护其合法权利。

二、其他省份集体林权改革的经验

目前, 全国有27个省区市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和工作机构, 有16个省区市制定了政策性文件。福建、江西、浙江、辽宁等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正在推进配套改革;云南、安徽、河北、湖北4省主体改革全面推开;湖南、河南、贵州、海南等8省市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2009年全面推开。这些省份的集体林权改革为山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 确立了农民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林改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造林实现了从“要我造”到“我要造”的转变。通过林权抵押贷款, 林农获得了发展林业生产的资金。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据统计, 福建省有林地面积净增33.33万hm2;森林覆盖率增长2.44个百分点, 达62.96%, 居全国第一。

2. 吸引了社会资金向林产业涌流集聚, 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2007年福建省林业总产值较2002年增长85.67%, 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林业产业加快集聚、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产工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展、森林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品牌战略成效明显。江西省自林改以来, 林区经济也逐步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造林致富成了山区农民致富的新选择, 林改后有40万外出打工人员返乡投资经营林业, 民间投资超过国家投资, 2007年就已完成2010年的造林任务。

3. 林地资源的潜力得以有效发挥,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林改实现了林业经营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 林农对林业的投入增加, 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增加了经营收入。据统计, 2003年以来福建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每年增长30%以上, 主要林区的农户, 从林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50%左右。江西省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 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浙江省安吉县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66%。

4. 基本理顺了山区林区发展的诸多关系, 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林改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了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改革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 杜绝了村干部“暗箱操作、乱卖山、乱花钱”的现象。解决了以前界址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 解决了大量涉林矛盾纠纷。

三、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综述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2008年8月, 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同时在晋城市和垣曲、沁源等1市18县启动了林改试点工作。到2009年10月底, 试点市县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共完成林地确权面积1076万亩, 占应确权林地面积的77.7%;家庭承包684万亩, 承包率达82%, 群众满意率达98.7%。2009年11月19日, 山西省决定对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提出2010年完成3000万亩的林地确权任务, 累计完成面积达到全省集体林地的50%以上。随后, 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 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而且,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作为全省6项重大改革之一, 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并作为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内容。到2011年上半年, 全省累计完成集体林地确权7521.38万亩, 其中家庭承包经营5643.8万亩, 均山到户率为75%;2.1万个行政村完成集体林地勘界确权工作, 1.8万个行政村完成林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工作, 发放林权证12万本。

2. 目前取得的成效。

山西在推进林改中紧紧围绕“明晰产权”这一核心, 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稳妥推进, 形成了许多较为成功的改革运作模式和经验。 (1) 结合实际探索出五种总体改革模式。一是在人少林多的地方, 以“分山均林到户为主, 按户承包, 明晰产权;二是人多林少的地方, 实行”联户承包“, 同时明晰联户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户包治理小流域、“四荒”拍卖比较完善的地方, 尊重历史, 完善合同, 协商利益, 明晰产权;四是平原林网、路渠实行拍卖到户或树随地走, 核发证书, 落实树权;五是对少数不宜承包到户的林地, 实行均股到户或均利到户。 (2) 理顺工作思路, 分类推进改革。有的地区根据全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不同特点, 把全区各乡镇和村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城郊型、工矿型、农牧型三大区域, 把现有集体林地按现状分为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公益型、抚育管护型、改造升值型、预期见效型和暂难利用型等类型, 在这些有代表性的村分类推进, 用最有力的干部, 采取最直接的办法, 拿出最快的速度, 先行突破。 (3) 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让农民满意。为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保证林改试点顺利推进, 山西省林业厅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方案》, 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尊重历史、依法依规, 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林权争议调处原则, 对试点县林权争议调处工作进行了部署。试点县的县、乡、村都成立了林权纠纷调处工作组。

3. 存在问题。

(1)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影响林改工作积极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市县山地多、降水量少, 宜林荒山面积大, 植树造林条件差, 投入大、见效慢,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林改、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二是有些市县的林地大部分属于公益林, 而生态效益补偿未落定, 采伐受限制, 林农近期得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实际收益, 所以对林改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村干部思想认识上出现种种偏差, 影响了林改积极性。 (2) 林权不清、林地界限不清, 林改纠纷调处难度大。林地权属纠纷问题, 主要发生在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市县, 且大都属于历史纠纷, 其特点是纠纷历史久、面积大、利益主体多, 协调处理难度大, 影响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3) 林改经费紧张, 技术力量不足。林改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 技术要求很高, 确权勘界、勾图、微机录入、表格印刷、档案管理材料等都需要购置许多仪器设备, 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市县, 特别是财政紧张的贫困县,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经费不足, 对林改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4) 配套政策和措施欠缺, 具体操作困难。在林改工作试点期间, 配套改革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一是林地的流转还需研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国家对林改政策虽然提到了林地的流转, 但没有具体实施办法。二是相关政策未落实, 群众积极性不高, 需要尽快出台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一些配套措施的政策还不太明确。例如:商品林采伐限额, 年限、标准不太明确;生态林补助标准、年限、宜林地造林期限、标准等不太明确。四是缺少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估和监督交易资格的中介机构和人员,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地正常的评估和流转, 影响了林改进度。五是林改后, 未列入改革范围的国家生态林、防护林、公益林等重点工程的管护及改革后的集体林木产权明晰后, 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林业科研项目的推广都将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六是实际操作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七是移民林权问题。许多村民移民后远离原住址, 但原村境内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保持不变, 即林地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不相一致, 给林改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四、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框架

1. 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用五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成林权登记发证, 把林权登记发证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提高林权登记发证率和家庭承包率, 用法律手段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基本完成集体改革的基础上, 围绕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进行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变,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改革政策措施, 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 经营主体到位, 责权利益分配明确, 利益保障严格, 流转规范有序, 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集体林权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制度建设, 包括:集体林地林木承包经营制度、林业分类经营制度、权益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支持集体林业发展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制度。集体林权改革要从制度上解决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发挥出林业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大效益。

2. 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运作办法。

(1) 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农民得“大头”。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 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操作者。推进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 把改不改、何时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交给群众, 决不包办代替, 更不能强迫命令、强行推行。同时, 要坚持农民得“大头”, 保证农民的利益, 坚持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确保农民在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上得“大头”, 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2) 明晰产权, 确立承包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确定承包经营主体后, 需要明确林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包括:处置权、使用权、所有权、分配权、收益权、使用监督权、违约处置权、林地发展权、补偿权等。义务主要包括:上缴承包费、履行合同义务、抵制乱收费、提供生产技术服务、进行林业基础建设等。 (3) 林权登记发证的运作办法。首先, 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确权。林权实地勘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要组建专门的勘界、登记机构和人员培训, 组建强有力的农村工作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 现场指导农民进行勘界确权。其次, 在产权明晰后依法进行登记发证。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通过设立用益物权, 确保农民拥有长期而稳定的林权。

五、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制度建设是基础, 政策实施是保证, 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并深入开展下去, 关键就是要完善配套改革, 建立创新一套支持林权制度改革, 经济结构转变的配套措施。

1.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1) 简化采伐手续, 尽快完善林木采伐机制。中央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严管公益林, 放活商品林, 简化审批程序, 加强审批监督。具体机制为:非林业用地林木采伐不纳入限额管理, 由经营者自主经营、采伐, 突出森林经营方案地位。将林业主管部门以往“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调整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 落实农民经营自主权。并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 实行采伐限额“蓄积量”单项控制与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备案制。 (2) 分类指导, 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公益林采伐管理制度措施:一是对重点公益林要使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严禁采伐。二是对一般公益林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管理, 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使其发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

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措施:一是在非林地上所造的用材林, 保证采伐指标。二是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按其经营方案采伐, 保证采伐指标。三是经营规模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人或者单位, 可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按经营方案保证采伐指标。四是当前, 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可先从简化限额审批程序的角度, 适当放宽采伐限额。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完善, 可以放开对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的限制, 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求自主采伐。

2. 建立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1) 加快林地、林木使用管理和流转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林地承包经营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 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 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等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集体公益事业。 (2) 建立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安全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结构。二是制定规划林权交易制度, 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建立完善林地产权的中介服务体系, 组建林权交易中介服务组织, 提供林权交易的各种服务, 降低信息费用。四是完善市场规划体系, 加强林地市场监管, 积极为林农搭建服务平台、网络平台, 促进森林资源规范有序流动。 (3) 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规划评估行为, 修改完善原有森林资产评估办法, 专门对集体林资源资产评估范围、机构、程序、方法、费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维护交易各方合法利益, 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失林。

3. 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制度。

(1) 完善公益林管理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索完善公益林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一是制定公益林管理办法, 完善公益林征用范围。二是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三是在不影响生态功能下, 进行林下资源再开发经营,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需要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和商品林经济效益条件确定补偿标准。同时, 各级政府应该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提供者, 即主要购买者。 (2)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加大林业产业开发投资。要优先对林改试点村安排造林项目, 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 (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 倾斜、帮助。林改后育苗、栽培、抚育等费用, 农民投资有限, 政府要增加栽培费、抚育费、管护费、苗木补助, 尽快建立造林、抚育投入补贴制度, 国家和地方造林投资要向农户倾斜。要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每年将财政收入5%用于支持林业发展, 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扶持。 (3) 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一是制定林业基础设施补助标准。二是对电力、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免税收。三是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投入。要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执法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纳为新农村建设, 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规划。

4.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2009年5月颁布的《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 明确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为10年, 小额林农的实际利率负担原则上不超过基准利率的1.3倍, 并积极开展森林保险试点, 推进森林保险工作。下一步, 金融机构和林业部门将紧密配合, 大力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财政贴息政策, 发展林业小额贷款, 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民森林保费的补贴比例, 开发多种森林保险产品, 吸引农民参保投保, 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降低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风险。

5. 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林业机构职能转变。

要建立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林业管理机构, 推进管理机构改革, 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 进一步转变职能, 改进服务方式, 加强对林业的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监督。尽快组建和加强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林权管理、林业工作站、林业派出所等资源保护管理队伍, 配套相关法律政策和措施, 使林业管理有法可依。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 , 妥善解决林权纠纷, 及时化解矛盾, 维护农村稳定。建议省林改领导组尽快制定省直林场与集体林地、林权纠纷的处理原则和指导性意见。

摘要:在我国以往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践中, 往往把农村土地制度单纯理解为耕地制度, 而忽视了其中还包含着林地制度。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 当我国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 林地却仍然基本维持原有的制度, 并没有随之进行彻底变革。实际上, 大农业通常是包括林业的, 林地经营本身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山西地处黄土丘陵地带, 山区面积多于耕地面积, 林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耕地。因此, 研究山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其他省份集体林权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山西目前取得的成效, 提出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框架和配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山西,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魏远竹, 张春霞, 郑晶.福建省新一轮林改的引导与示范效用分析——集体林权改革研究之三.林业经济, 2009 (5)

[2].王文权.关于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林业经济, 2007 (7)

[3].徐秀英, 沈月琴, 李兰英.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林业经济, 2007 (11)

[4].杨萍.集体林权流转主体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福建林业科技, 2007 (12)

[5].朱冬亮, 肖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6].张蕾, 文彩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基于江西、福建、辽宁和云南4省的实证研究.林业科学, 2008 (7)

[7].张利国.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析.林业科学, 2008 (7)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 篇9

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政府部门无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想深化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就需要政府在这项改革中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 并且实施全面战略管理。不仅要落实制度化、规范化, 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 建立林业发展与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 明确角色意识, 分层次落实责任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对自身的管理角色和引导角色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在整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执行的过程中, 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促进广西林业事业的发展。

首先, 技术操作层次。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程, 为了确保整个改革制度取得更好的效果, 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管理需要, 设定可操作的各分项指标。如在林地抵押贷款方面, 就可以通过设立贷款额度指标, 贷款难度指标等;在信息公开方面,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信息公开程度指标、信息公开广度指标、信息公开频度指标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细化, 就能够让政府部门, 通过指数化技术来衡量和检查, 林业部门在改革过程中制定的政策及其管理的效果, 为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基础。

其次, 管理层次。要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就需要政府建立高效的林业管理体系。因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理念。也就是不管是采取在目标式管理, 还是标杆管理、绩效管理, 都必须坚持以兴林富农为目标,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终极目标。事实上, 绩效管理是较为有效的管理途径。如果政府部门, 能够以科学的绩效管理强化组织价值, 那就能够为人力资本增值, 也能够制定具有竞争力管理技术。

(二) 实现资金、产业、科技, 三大支撑的组合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我们要让林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实现兴林富农的目标, 就需要政府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首先, 政府要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采取运行“投资推动”与“改革拉动”的策略, 最终能够实现“集约经营型”林业。在改革过程中, 应该从资金引进的角度出发,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业信贷业务, 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建设, 同时, 还需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 完善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办法, 并积极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从多方面完善集体林权改革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其次, 政府还需要从现代化林业的角度出发,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也就是为林业管理, 为林业产业提供科学技术指导。比如公开林改信息及林业科技政策;引导林农实行科学经营, 开通林业服务热线, 帮助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等等。

二、优化资源管理体系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要确保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执行, 就需要林业部门对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全面优化, 确保各项资源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并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力度。

(一) 大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改革

林业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 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探索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首先, 需要根据森林资源分布, 建立起产权明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执法严明、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根据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的要求, 真正做好试点工作, 同时, 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 制订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森林经营管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 还需要针对广西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森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和模式, 全面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的水平。

此外, 还需要根据广西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公益林要严格管护、科学经营, 确保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完美结合;对人工商品林, 就需要采取依法放活、集约经营的方式, 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 还需要建立以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实时、动态、开放式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森林资源监测组织体系, 健全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持系统, 全面提升各地林业资源的预测预警能力。

(二)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层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在集体林权改革中, 如何加强林业执法, 保证林业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 是林业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新的改革背景下, 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队伍和执法队伍的建设。

首先, 必须加强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和林业工作站等, 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者就需要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的建设布局, 根据各地林业布局以及管理方式, 探索流动巡查等新的检查方式, 尤其是需要完善木材运输检查的规章制度, 确保木材检查站的监督管理得以顺利执行。要大力加强林政稽查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林政稽查执法体系,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其次, 加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建设。森林资源监督是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地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利用和保护管理, 确保法律实施、政令畅通。要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 就需要强化监督机构人才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 从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发, 建立制度完备、运转协调、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此外, 还需要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意识, 增强监督能力, 提高监督实效。

再次, 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规划和监测机构建设。对集体林权改革而言, 掌握最准确的林业资源动态, 是确保制定改革适应时代发展, 适应本地区林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着野外信息采集、监测数据处理、生态建设成效评价和林业发展规划编制等重要职能, 为林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数据基础, 对整个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要提高林业检测部门的现代化监测能力, 通过高科技的引入, 强化管理着力提高调查、监测成果质量和水平。

(三)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职能

在集体林权制度管理中, 基层部门的领导管理, 是决定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 有必要加强领导部门的管理职责, 落实领导干部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这就需要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 完善领导干部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将林业管理与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即将森林资源的数量消长、质量升降和保护管理情况等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真正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领导肩上。

三、提升林农参与管理的意识

事实上,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居于主导位置的林农, 本应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 其参与能力面临极大困境, 如林区信息化建设落后, 可供参与途径有限, 林农参与能力不强等。

因此,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进程中, 必须要提升林农参与意识和能力:一是加快林区信息化建设;二是政府提供各种途径激发林农参与热情, 提供科技指导, 举办各种培训班, 提升林农的参与水平;三是林农自身要不断学习有关参与的知识, 提升自身价值与认同的机会, 提高参与能力。

只有落实上述措施, 才能提升林农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的产权结构, 培育林农的角色意识, 实现“社会林业社会办”。当然, 对政府部门而言, 最为重要的工作在于, 充分保障林农自主决策权与创制权, 让林农获得社会创造力的源泉, 杜绝一切事务由政府包办的行为, 也就是说, 政府在关系到具体管理过程的各项内容不予干涉, 只在决策权的战略方向与创制权的实现方面加以引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深化发展, 广西的集体林业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各地集体林业管理的现状, 提出具有实用性的解决策略, 在保证林农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确保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完做好这项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尤其是林业管理部门针对自治区林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发展目标, 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全面推进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文章将就目前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优化的工作展开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广西林业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金银亮.我国集体林权法律制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2]李娅.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辽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突显 篇10

辽宁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试点, 到11月全面推开,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 已经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林业部门全力以赴,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山虽然还是那座山, 但经过林改已经变成了农民群众自己的山, 成为山区农民的第二块责任田, 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 极大地唤醒了农民经营林业的意识, 产生了多维立体效应。

1 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

广大林农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倍增, 林农已经成为集体林业发展的第一生力军。一是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加速了全省绿化进程。林改后的地区, 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争山争苗”造林的喜人局面。东部山区在宜林荒山已不多的情况下, 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山上, 见空就栽, 宽甸县去年和今年平均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1万亩, 其中农户个人造林占90%。四平村十组64岁的独身老太太周桂英, 2007年春, 在承包地栽落叶松1000余株, 在栽树过程中竟栽过了界。桓仁县川里村林改后两年, 全村造林6500多亩, 其中冠下栽红松3700亩, 是改革前3年平均造林的2倍还多。北票市上园镇沟口子村一片398亩的荒山荒芜多年, 无偿送给 (限期绿化) 本村吴文华等6户村民, 6户联合协作, 共同治理, 现已全部绿化。今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造林比2005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二是营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开始实行“科学营林”。确权到户的林农开始像精耕“一分田”一样细做“八分山”。本溪县东营坊乡宫堡村洋地沟村民组以于占波为首的33户农民改革中承包了120亩林地, 实行短、中、长三期效益结合套种了刺嫩芽、落叶松和红松, 成活率达到100%, 且长势喜人。昌图县友好村四组后山太窑140亩荒沙地, 多年造林不见林, 改革中承包给张玉春等7户农民, 选择了壮苗, 并精心栽植, 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还间种了花生110亩, 年可收入7万元。昌图县七家子镇八里村3组农民张德印, 3年来先后承包集体宜林地和采伐迹地385亩, 总计投入27万元, 栽植速生杨树2.56万株, 成活率都在98%以上。他投入4000元, 打井2眼, 给树浇水灌溉, 每年还给幼树追施一次化肥。他在林下间种花200亩, 3年共收入30万元。不但收回成本, 还有盈余。杨树到20年时采伐, 可收入130万元。去年有人出价60万元, 要买他的林子, 他都没卖。彰武县前福兴地乡徐家村, 今春每个造林户在每亩造林地上施农家肥500公斤, 追施尿素20公斤, 并在林下种植矮棵经济作物。三是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降低了政府管理林业的成本。林改后家家都是护林队, 人人都是护林员。农民自发组织, 实行互助联防, 巡山护林制止滥砍盗伐, 已经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林改后的地区林业案件明显下降。

2 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直接效益明显。全省800多亿的集体森林资产, 近2000万的农村人口, 人均可增加收入4000多元。二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林改后广大农民踊跃投入, 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过去的“不敢投入”转变为“舍得投入”。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非公有制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达15亿元, 是上年的2倍。抚顺县汤图乡汤图村的张德福, 林改时承包了310亩山林, 投资、投劳7万多元, 在林下种植人参269亩, 荒山栽刺龙芽、刺五加36亩, 在山角下播种猫爪子 (山野菜) 3亩, 又在山下的退耕地栽植五味子10亩, 预计项目达到高产时年收入可达到45万元。桓仁县摇钱树村林改后, 70%以上的承包户已经发展或规划了林下产业发展项目。现在雇工造林或栽植林下参人工费已经涨到45元/天·人, 翻了一番还多。全村已发展林下参为主的中小药材30400亩, 大叶芹为主的山野菜400多亩, 林蛙养殖面积达到16000多亩, 红松为主的果材兼用林6000多亩, 形成山上、山下、树上、树下立体式林业发展的新格局。本溪县洋胡沟村改革前全村只有11户搞林下产业, 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不足2万元, 改革后每年为11万元。全村229户承包户, 已有186户, 发展了五味子、刺龙芽、林下参、大叶芹、猫爪子等中草药和山野菜致富项目, 面积达9000多亩。这个村改革前每年来自林业人均收入为2600元, 改革后为3000元。本溪市去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625元, 占纯收入的58.9%。去年我省新植和改造红松、榛子、板栗、杏枣经济林基地55万多亩。许多林副产品已经走出山门, 迈出国门。全省特色林业产值达到55亿元, 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三是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改革中合理有偿转让了集体林权, 盘活了林业生产资料, 流转收入化解了一些村内债务, 仅铁岭、抚顺就化解村内债务1.66亿元。有些村组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 使村组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实力。

3 极大地推进了乡村民主建设

我省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具体操作中, 村组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 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讨论通过, 充分体现民主、尊重民意。广大农民高兴地说, 只有这次林改才真正体现了我们农民的意愿, 确保了我们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集体林权改革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林, 而且唤醒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信心,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过去由于集体山林存在归属不清, 责权不明, 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 有的地方暗箱操作, 损害群众利益。所以山林纠纷不断, 上访频繁, 干群关系紧张。这次改革实行阳光操作, 改变了过去承包、流转集体山林由村干部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 避免了少数人借集体林流转之机牟取私利的行为。这次改革也对历史遗留的林权纠纷进行了清理和解决, 改革中已调处纠纷7663起, 铲除了纠纷的根源, 乡村干部威信有了明显提高, 农村干群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 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义县白庙子乡灰山子村吴家屯村民组村民费思仲、费思升兄弟于1983年联合承包了东沟700亩林地, 承包期限为60年。由于界限不清, 造成干活扯皮、林木弃管, 家庭冲突不断。通过这次林权改革, 乡、村林改工作组作了深入细致的工作, 以一条自然沟为界线, 一家划分325亩, 一家划为373亩, 又分别与村集体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 办理了林权证。哥俩非常满意, 兄弟二人重归于好, 表示一定管好现有林, 尽快把林间空地栽满树。

5 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一些村组取得了一定的承包收入, 具备了搞各种公益事业的经济基础。昌图县友好村林改中村收入145万元, 通过村民代表协商, 村里为每户安装了闭路电视;为村小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施;为4户农村低保户建了房;新增人口因没有耕地可分给予了补贴;2006年给困难户、军烈属实施了补助;2007年春季购买苗木支持造林;维修农村交通道路等公益性支出全部来自林改收入。林改最大的效应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昔日空叹山林好, 而今植树土生金。过去农闲时农民没事干, 大家聚在一起, 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 如今大家聚在一起的话题都是如何经营好山林、林下发展什么项目, 如何才能增收致富。确权到户的林农, 把分得的山林不仅看成是眼前的财富, 而且看成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产。清原县六家子村村民的一首打油诗最能表达民意:“山还是那座山, 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没人管, 我是永久的护林员;俺要像耕田那样耕山, 林改使咱有了致富的空间;但愿这山能世代相传, 林业政策不会改变。”

摘要:辽宁林改已经形成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林业部门全力以赴,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何让农民受益 篇11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这项改革和13亿国人息息相关,改革将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关键词:集体林权 制度 改革

1 改革要确保农民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林改过程中,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林地与耕地一样,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农民主要的生活保障。根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对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必须采取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且做到每个家庭及其成员都平等享有承包经营的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一经设立,便具有独立于林地所有权而存在的特性,所有权人不得随意收回或调整林地,不得妨碍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行使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具有对林地的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可以对抗所有权人的干涉和第三人的侵害。

2 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民主权利

改革中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民发明的,是中央肯定的,因此,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操作者,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更多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让农民明白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使农民对改革的方案、过程、结果满意。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在不违背政策和法律的基础上,把改不改、何时改、怎样改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做到发挥民智、符合民心、体现民意,决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强迫推行,要做到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3 认真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

要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始终把依法操作作为基本准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改革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同意,严禁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同时,要解决好历史和现实关系,对已经承包和流转的集体林地、林木、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4 积极推进林权配套改革,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实现中央提出的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林改目标,在林权主体改革基本结束后,必须抓紧实施林权配套改革工作,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出发,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尽快搞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科学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是根据森林资源状况,自然条件,政策要求以及林农意愿,所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腰按照“因地制宜,栽针保阔,密度均匀,组成合理,功能多样,一沟一块,集中连片,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经营方向,坚决实事求是,分类实施,保护发展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坚持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多种功能和森林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可以按森林采伐限额的编程周期,编制5至10年的规划,并将《方案》公布于众,让农民知情,掌握。二是当前林业采伐限额要分配到户。林改后,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如何执行和实施,既是广大林农热切期盼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林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国家继续实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的情况下,关键是使林木采伐限额依据森林经营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方案》编制周期将林木采伐限额一次性分解落实到广大林农手中,切实防止采伐限额分配上的不公和“关、卡、压”现象再出现,这是落实“四权”的集中体现。三是积极扶持农民发展林业产业,主要是解决农民发展林业产业资金缺少问题,现在虽然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业务,为一些农民解决了发展资金和林业风险问题,但受益的农户面很小,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尤其是各级政府还应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收益。四是要加强社会化服务,林改后,为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实力较单薄的问题,政府和村级经济组织应积极指导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其他林业经营者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5 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务制度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补偿、受益者补偿与合理经营利用自我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的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三是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减轻林农的负担。四是林业基础设施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宁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措施 篇12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

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个别党政领导对林改工作不够重视, 政策学习不够, 认识不到位, 工作积极性不高, 求稳怕乱、消极观望、犹豫等待、措施不力, 存在集体林地确权不落实、勘界不细致、程序不规范、发证不到户等问题, 导致辖区林改工作进度缓慢, 影响全区林改确权发证和深化改革工作的整体进度。

目前宁夏林改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正处于不进则退的承上启下期、矛盾凸显的攻坚克难期、深化改革的黄金发展期。既要巩固成果又要继续推进,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产业, 既要内部改革又要外部支持, 改革的任务重、压力大。全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要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 把完成集体林地的确权发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措施,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批示及国办文件、全国林改会议精神, 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进一步加快进度, 保证质量

一要往前推。尚未完成确权发证任务的县 (市、区) 要集中力量, 加大力度,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抓紧确权发证, 确保完成任务。二要回头看。已完成确权发证任务的县 (市、区) 要立即组织开展林改自查自验, 对林改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进行认真的梳理, 抓紧落实整改, 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三要抓规范。正确处理好7个关系, 保证基础改革的质量。一是处理好林改与生态林业建设的关系。要结合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集体林地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 逐步建立和完善造林、抚育、保护、管理补贴制度, 减免办理林权证初始登记和林权变更各项税收费用, 充分调动农民、大户、企业参与林改, 投身生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林改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林地征占用管理, 坚决杜绝以林改为借口,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违法征占用林地资源的行为。要以林改为契机, 解决林地资源管护难的问题, 通过利益驱动, 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林业建设, 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积极性。三是处理好纳入林改的林地面积与现有集体林地面积的关系。对确实是“十二五”规划中拟用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的集体林地, 经现场踏勘, 依法予以支持。对拈轻怕重、回避责任、违法违规擅自调减应改面积的, 要坚决予以纠正。四是处理好林改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扶持发展沙产业、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业等林业产业。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培育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村、示范户, 打造一批国家和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发展。五是处理好林业部门与林农利益的关系。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 不与农民争利, 对农民造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实施资金直补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治沙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六是处理好林改进度与质量的关系。确保改革质量贯穿林改始终, 做到进度服从质量。七是处理好林改的普遍性要求与各地实际要求的关系。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集中力量研究解决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妥善处理好特殊性的矛盾。不断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抓住关键点, 找准突破口, 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3 进一步完善政策, 真抓实干

上一篇:和谐产业链构建下一篇:《三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