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2024-09-20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共8篇)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1

洛俄依甘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调研报告

(洛俄依甘乡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秘书、统计员:罗晓伟)

一、调研背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乡继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使用上的又一重大改革,它涉及全乡八千多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刚到任的选调生,接到上级组织安排工作同时也为了对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情况做个全面了解,我于近期对我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二、调研经过:

2011年9月15日至22日,查阅了历年来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文件和资料,并向近几年分管林业的乡领导以及及书记、乡长咨询了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同时咨询了我乡各村支书各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通过听取乡林权改革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及各村村支书的介绍,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乡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因为调研过程中,我乡办公室各项事务较为繁忙且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我只是通过以上方式进行了调研,没有到各村实地调研。

待此次调研结束后,准备带着此次调研结果到各村实地调查后再做一个全面的调研。下面将调研中我乡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所做的工作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个人的建议,现将调研报告提交若尘书记。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

我乡位于美姑县西南部,号称美姑的“南大门”,辖10个村,4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389.55亩。所有村都有林地分布,分布范围较广,林地集中在高山村组。通过调查了解,以林块为单位,本乡总共101块林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等地类,林地林种大部分以薪炭林和用材林为主,少部分为经济林和防护林。森林类别以商品林为主,商品林约占98%,生态公益林约占2%。

自林改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坚持集体林权改革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依法改革、分类经营、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历史、维护稳定)开展工作,落实了经营主体,顺利完成了全乡林地外业勘察工作,并以组为单位进行自查,自查结果合格。

我乡于2009年10月19日至2009年12月17日开展了集体林外业勘察工作,共勘察71块地,14个点小班,1个线小班,勘验林地1222宗,共21074.75亩,其中不予划分林地2088.3亩,划分的林地18986.45亩。累计调处村与村、户与户林地纠纷2起,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县与县林地纠纷1起。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

在工作中,我乡工作队严格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

案要求,结合本乡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总结经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了改革工作顺利完成。

(一)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根据工作需要,我乡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有宣传、外业勘界、纠纷调处、资料整理等几个小组,做到了任务分工、职责明确,是工作相互配合、促进。

(二)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为搞好宣传,我乡通过广播宣传、刷写林改标语、宣传林改政策等形式,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人人关心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严格程序,尊重民愿。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把握政策,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改工作。始终把群众意愿和政策结合在一起,实行一村一按、一组一案,确保方案可操作性,同时把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公开,确保群众在林改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做主,工作队做好服务。

(四)规范内业,减少矛盾。

在内业整理过程中,把握住规范填写准确、四界叙述清楚,申请表必须是由林权人对宗地编号、面积及四至进行确认后填写。做好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档案。

(五)加大纠纷调处力度,维护稳定。

林权矛盾纠纷问题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及时调处矛盾纠

纷,是开展林改工作的关键,我乡在调处每一起纠纷时,都走访群众了解情况,查看相关档案资料、实地调查,找当事人谈话,进一步了解矛盾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同时,做到了依法、依据、公平公正、尊重历史,累计调处村与村、户与户林地纠纷2起,未解决历史遗留的县与县纠纷1起。

五、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部分村、组交通、信息闭塞,加之农户居住分散,影响了外业工作进度;

(三)林改工作时间紧、任务中、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难于有效开展工作;

(四)历史遗留问题调处工作难度大。

我乡林改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着林改进度和工作质量,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以上问题,确保林改高质量顺利的完成。

六、做好我乡林改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每个赶场天通过乡广播站向农民宣传林改政策形势;在人流较大的路边刷写标语宣传林改政策形势;加大资金投入,印刷林改政策形势相关资料,发放给每个村、组,同时发放给乡中小学生,让乡中小学生成为乡林改工作的宣传员。

(二)对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的部分村、组,定

期通知村民在村委会集中,乡政府工作队到村委会进行林改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确保外业工作进度。

(三)乡政府配备足够林业员

我乡在林改中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乡政府没有配备足够专业的林业员,我乡可以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或和林业部门协商借调部分专业林业员参与我乡林改工作,待林改彻底完成后再回原单位工作。

(四)多方协商调处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历史遗留的仍未解决的县与县之间的1起林地纠纷问题,许经过多方协商调处,可以先尝试通过两个乡之间调处,调处不了再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后由两个县的县委、政府出面调处,须多方协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2

毛庄乡位于囊谦县东部, 海拔高度3 100~6 282 m。牧业户数为268户, 2 942人。林地面积40.5万hm2, 全部为国家重点公益林,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2%;非林地面积93.7万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9.8%。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2.03万hm2, 疏林地3 432.5 hm2, 灌木林32.2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127.4 hm2, 宜林地8 429.3 hm2, 灌丛地5.1万hm2, 分别占林地面积的5.01%、0.8%、79.51%、0.03%、2.08%、12.59%。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5.6%。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15.13万hm2, 其中有林地7 613.33 hm2, 灌木林地14.36万hm2, 未成林地106.67 hm2;纳入第1批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面积1.268万hm2, 全部为有林地。未纳入天保及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林地23.26万hm2, 其中:疏林地3 400 hm2, 灌木林地17.80万hm2, 灌丛地5.12万hm2。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共落实管护人员101人, 其中:基层护林员36名, 护林报酬每月500元, 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名, 月工资1 200元, 修建管护站7处, 每年以签订管护合同的形式, 将管护任务层层落到实处;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落实工作人员专人负责, 行政管理上形成县林业局—管护站 (乡镇、林场) —管护点—管护人员的管理体系。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根据中央10号文件和青海省委43号文件精神, 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大胆探索, 深入实践, 找出一条符合省情、林情的林改路子, 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奠定基础[1,2]。

2.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确保农牧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确保农牧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三是坚持尊重农牧民意愿, 确保农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四是坚持依法办事, 确保改革规范有序;五是坚持分类指导, 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六是坚持国有林场权属不变, 国有资 (源) 产不流失。

2.3 目标

通过试点, 总结出符合县情、林情的明晰产权模式、林地经营方式、主要政策措施、林业管理制度、林改的方法步骤, 形成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达到森林资源增长、农牧民增收, 生态得到保护、社会更加和谐的林改目标。

3 取得的经验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林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此次林改试点工作中州、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特别是州委书记林亚松和州长南杰及时召开“玉树州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 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落实到各县党委、政府。省州县农林牧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是林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此次林改试点工作中省州县农林牧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 省农牧厅派人参加试点和县畜牧局派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工作, 并提供草场承包地形图及相关资料, 使试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特别是财政部和财政厅在毛庄乡调研期间, 看望试点的工作人员, 并详细了解了试点情况[3]。各级林业部门的精心组织和深入实际是林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省、州、县林业部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 特别是毛庄乡全方位协调、精心安排, 使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相关部门提供交通、食宿、卫星影像图及其设备是林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青海三江源雪山保护站提供食宿方便,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调查设计院派专业技术人员4人, 并提供Sport5卫星影像图, 有力地保障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牧户积极参加林改试点座谈会, 了解林改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勘界区划, 关心林改试点成果;提供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 (汽车、摩托车、马匹等) 和食宿;积极配合入户调查, 使林改工作人员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资料, 为林改工作全面工作开展打好了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模式责、权、利不明确, 管护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监督检查人员薄弱, 缺乏有效管理。草原使用证中户主已分成几户或已死亡或离开该社, 管护合同无法签定, 责任难以落实[4]。

4.2 建议

户主具体承担户内的管护责任和户内利益分配。牧户草原使用证户主变化后, 应及时变更, 林权证以新户主登记。农牧、国土等抽调一定的工作人员, 配合林业技术人员进行林权勘界工作, 将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宣传到人, 需要少数民族双语工作人员, 通过与牧户面对面的交流, 才能家喻户晓, 才能将管护责任和补偿费落实到人, 特别是牧区勘界人员要懂得双语。技术要求高一方面要懂得使用GPS、地形图、草地承包图和卫星影像图;另一方面会操作计算机, 熟练掌握MAPGIS, 建立“林权改革图形库”, 完善属性。勘界经费无来源, 目前两社土地面积3.66万hm2, 其中林地8 300 hm2。试点中勘界费用4.5万元, 其中用于勘界的直接费用2.1万元。以此估算全乡8社需要勘界的直接费用8.8万元;全县需要勘界的直接费用70.4万元。由省财政配套一定数量的经费或从生态效益补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补偿费作为林改勘界专项经费使用。乔木界定为国有或集体, 林改勘界中以社为单位, 勘界1个月内公开公示林改结果, 使农牧民户及时知情核定的面积, 以免发生错误, 及时纠正在勘界和面积求算中的失误。

5 林改试点体会

林改使牧民增收显著, 林改试点中确定的灌木林地4 780.33 hm2, 如果补偿71.25元/hm2, 合作社年生态效益补偿金34.06万元, 人均补偿1 057.76元, 占2008年人均收入的66.14%, 是畜产品总收入的4.5倍;2010年补偿142.5元/hm2, 全社年生态效益补偿金64.53万元, 人均补偿2 004.2元, 是2008年人均收入的125.31%, 是畜产品总收入的8.6倍。

摘要:就囊谦县毛庄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进行了实地调研, 分析了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以期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增加农牧民收入。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建议,青海囊谦,毛庄乡

参考文献

[1]《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问题研究调研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青海政报, 2010 (2) :26-35.

[3]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J].广西林业, 2008 (4) :16-17.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3

摘 要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解决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构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为推进林业发展,增加农民和林业经济组织收入,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但林权抵押贷款各地推行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金融机构根本就未办理该项业务。笔者就现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权抵押贷款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集体林权 制度改革 抵押贷款

自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各地先后实施了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落实承包责任等为主要任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构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为推进林业发展,增加农民和林业经济组织收入,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制。同时,意见明确把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作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求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但林权抵押贷款各地推行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金融机构根本就未办理该项业务。笔者就现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权抵押贷款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造了条件

改革前的林地林木属集体所有,农民没有收益权和处置权,农民不能用集体林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支持,而2008年来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好解决了产权和经营主体问题,改革落实到户的林权成为了合法有效的抵押物。

(一)明晰产权为林权设定抵押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利凭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改革确权后的林权证具有法律效力,为金融机构放贷拓宽了合法有效的抵押渠道,破解了农民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抵押物而导致贷款难的问题。

(二)放活经营权有利于助推林业发展,使林权抵押成为可靠的信贷方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国家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管理,除公益林外,对明晰了产权的商品林,林权所有者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对在林地上发展林木及其他经济作物可以自主销售,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林业发展,提升林权价值,从而使林权抵押成为可靠的信贷方式。

(三)落实处置权,明确了林权可以依法办理抵押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赋予了林农较大的自主处置权,从而使林权所有者用林权抵押贷款合法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经营权和处置权从理论上使金融机构在林权抵押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时,可以依法处置林权偿还贷款,林权抵押成为金融机构在助推林农发展的一个新的贷款品种。

二、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强化服务,是做好林权抵押贷款的关键

在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明晰产权、勘界发证,解决了经营主体的情况下,助推林业发展,再造森林资源,解决林权所有者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帮助林权所有者发展致富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的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只是为林权抵押贷款创造了条件,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才可能使林权抵押贷款成为现实。笔者以为,要做好林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要从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林权抵押贷款的深远影响

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获取收益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林业资源相当丰富,林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林权实施改革,为林权抵押贷款创造了条件。金融机构针对林权改革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创新金融品种,做好林权抵押贷款,是变农民的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的一条新途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对于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措施,强化服务,把林权抵押贷款做成破解“三农”融资难的一条新途径

1.明确贷款对象,适度放宽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的金融机构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但其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业经济组织,用途仅限于植树造林,购买树种、苗木、肥料和农药等,林权抵押贷款的用途较窄,资金支持面不大。

为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在贷款对象和贷款用途上要适度扩大。在贷款对象上,凡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作为贷款对象。只要是法律、法规或政策规章认可的合法、合规生产经营项目都可以支持,从而对农民以林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最广泛的支持。

2.适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范围,使林权能够最大范围地抵押融资。金融机构在林权抵押物方面,不宜管得过多过死,除公益林、权属不清或未依法办理林权登记或存在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外的其他林权,金融机构都可以作为抵押物的范围,如家庭承包或流转方式取得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木及其林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等都可以作为抵押物。

3.实行多种担保方式,拓宽林业融资渠道。由于农村林木、林地的多样性和林农、林业经济组织并存的客观事实,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地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担保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除传统的自然人用自身的林权作抵押贷款和第三人用林权为借款人担保贷款外,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采取社员承贷、专业大户承贷、专业合作社承贷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积极引导林业中小企业、林业大户成立联保小组,由评估公司对联保小组所拥有的林权进行评估,金融机构按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对联保小组成员掌握发放贷款。

4.综合多种因素,科学确定贷款期限。不同的林木其生产周期可能会不同,不同的林木其价值也不一样。因此,林权抵押贷款应综合抵押贷款用途、林木种类、生产周期、抵押林权的现状和林地使用年限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而不宜人为主观臆断,随意定得过短或过长。

5.实行惠农政策,提供优惠利率。为鼓励农民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充分体现惠农政策,金融机构应适度降低林权抵押贷款利率,可以考虑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执行,或上浮比例控制在30%以内,减轻农民的负担,助推林业发展。

6.分类管理,合理确定抵押率。金融机构在抵押率的确定上,应按林木、林地、花卉苗木等分类掌握,对林木、花卉苗木等根据其生长情况及种植时间长短、成熟程度等,按种植时间越长、生长情况越好、离成熟期越短其抵押率越高的原则分别确定不同的抵押率,以满足不同品种、不同时段抵押物的贷款需求。

三、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积极跟进配套措施推动林权抵押贷款

做好林权抵押贷款仅有金融机构参与是不行的,还需要林业部门、保险公司、评估公司、财政部门等多家单位或部门的共同协作,积极跟进配套措施,全力配合才能有效推动林权抵押贷款。

(一)政府牵头,统筹协调,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由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需要协作的部门较多,且需要协作的各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任何单方沟通都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这需要政府牵头,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各部门拿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配合林权抵押贷款的推进,并抓好督促工作,才能使各部门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机制,以利于有效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二)规范林权管理及登记工作,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办理林权抵押贷款

林业部门应对全所辖林权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对林权进行规范管理,严格登记,完善权证。对抵押物,要根据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严格登记手续和程序,并加强采伐等处置的管理,避免登记遗漏、重复登记或抵押后违规批准处置的现象发生,林业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有序地配合金融机构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同时,对逾期未偿还的林权抵押贷款,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处置抵押林权,化解贷款风险。

(三)设立评估公司,合理确定评估价值,严格收费标准

随着林权抵押贷款的逐步推进,林权抵押业务会越来越多,在县级设立有林权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于方便客户评估,及时确定林权价值,提高效率非常必要。同时,评估公司要结合林权的实际情况,参照近两年的市场平均行情,合理确定林权价值,以便金融机构决策贷多贷少。对于林权的评估收费,评估公司要结合农村实际,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引进保险机制,降低林权发生灾害事故的影响

为降低灾害事故损害林权贷款的抵押物给抵押人和抵押权人造成的损失,建议对林权抵押贷款要积极引进担保机制,为林权办理保险,降低林权所有者的损失和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在林权保险方面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由金融机构和林权所有者协商,根据贷款金额大小和抵押林权状况办理火灾、盗窃、病虫害等保险,保险期限不得短于贷款期限,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必须为抵押权人,保险理赔额度原则上不得低于贷款额度;二是在林权保险的收费方面,保险公司要考虑农民发展生产实际,给林权保险提供支持,适度降低收费标准;三是在发生灾害的理赔上,建议保险公司直接按林权损失情况给予理赔,而不需扣除一定面积或一定额度的损失后再理赔,使林农因灾受损的价值能得到有效补偿。

(五)财政贴息,减轻借款人负担,有利于增强借款人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优秀 篇4

一、崇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明晰产权,分山到户

一是山林所有权依据林业“三定”时颁发的山林所有权证(执照)不变,属村归村、属组归组。并按照执照核定的山场位置和四至界址,重新核发林权证书。二是集体山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通过分户经营、利益共享等多种形式,让每个村民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三是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放活林地、林木的经营权,不搞“一刀切”,主要采取自留山稳定不变、保持责任山承包关系稳定等七种经营模式对产权进行明晰。四是村级林改方案的制定、山林的流转和利益的分配等都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代表票决通过,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公平竞争、公正操作。

(二)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一是紧紧围绕笋竹、南方用材林、油茶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从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制定了《崇义县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崇义县-竹产业发展规划》、《崇义县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崇义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林农发展产业的政策,设立了林业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资金,其中竹产业发展基金300万元,油茶产业发展基金100万元,奖励扶持毛竹、油茶资源的开发培育。据统计,,县财政兑现林农毛竹、油茶资源开发培育的奖励扶持资金达491.55万元。同时,各乡镇还配套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扶持资金达46.8万元。崇义县对林农造林植树种竹的无偿提供苗木,用于造林的苗木扶持资金达117万元。二是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业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放活毛竹采伐、流通环节。近几年来,崇义县的华森、贵竹、盛竹毛竹加工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包销产品的形式联合竹农发展毛竹加工,并签订“委托加工合同”,保护林农利益,现已带动4500余户竹农直接、间接加入毛竹加工,促进了企业和林农利益互惠。据统计,全县已有竹加工企业96家,已形成了竹胶建筑模板、竹制地板、竹制工艺品为主导产品的竹加工产业,为林农增收5000多万元。

(三)配套跟进,确保实效

一是林农负担监督制度。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了现行涉及到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办法,并建立健全了林农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二是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发展激励机制。将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等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列入了政府任期目标管理;三是稳定林业管理队伍和乡村组织建设制度。从元月1日起将全县林业系统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和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上级给乡、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全部拨给乡村;四是林区社会稳定制度。制定了《崇义县维护林区稳定工作预案》、《关于林改期间切实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意见》、《崇义县党员干部影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规定了山林产权未明晰之前暂停一切林地林木流转。五是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拓宽林农投融资渠道。交易中心内设森林产权市场管理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山林权属抵押担保所。具体负责林业产权市场管理,承办森林资产评估、交易登记、审核、立契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咨询以及交易双方代理等各种服务,并为需要山林抵押贷款的林场和林农承办担保业务。同时,制定出台了《崇义县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办法》和《崇义县森林产权交易规则》,所有森林产权交易活动一律在交易市场内进行公开、公平交易。到目前为止,经过产权交易中心交易的林地林木面积5110亩,交易额达1328多万元。同时为方便客货见面,交易中心另在赣州市白塔货场设立了崇义县国有林场赣州货场,为国有林场、乡镇集体的木材销售直接服务。每月逢6日、21日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销价高者中标成交。六是全面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启动了以信用社为主的山林抵押贷款业务,林农凭林权证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出具的山林评估作价证明以及申请山林抵押贷款书到信用社办理山林抵押贷款,信用社按山林评估作价额的60%给予抵押贷款。目前,为林农承办山林抵押贷款的信贷金额3100多万元。交易中心的成立有力的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加强森林培育,促进可持续经营

一是规范采伐。强化依法治林,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木竹生产计划管理,严厉打击危害森林安全、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林农经营山林吃下“定心丸”,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明确投资主体。林改后,造林、抚育等投资由林业部门投入改为经营者自筹资金投入。为确保采伐迹地及时更新造林,崇义县规定林木采伐前必须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享有林木的经营权、处置权。同时,实行造林保证金制度。三是科学经营。以乡镇为单位,制定了十年林业发展规划,五年森林经营方案,造林、抚育、竹林改造、采伐计划等指标,分年量化到农户,公示于民。编制了国有林场中长期经营方案,保持国有林场的经营模式和协议林经营范围的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民营林场,鼓励、引导和扶持林农自愿组建家庭联户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目前,崇义县已经组建了11个民营林场,经营山林面积7.5万多亩。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以村、组、片为单位组建区域性林业协会,林农自愿申请、自发的成立了林业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会员公约。协会统一组织开展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区公路维修等工作,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为林农组织木竹产品销售等。目前,全县共组建林业协会121个,涉及山林面积140多万亩,3.1万户农户参加,举办了面向林农的林业实用科技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113期,受训林农达3万多人次。

二、林改主要成效

(一)彻底还权,改革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实现林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林改前,崇义县70%以上的山林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由于产权不明,山林经营好坏与林农关系不大,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不高。通过林改,依据林业“三定”政策和省委19号文件,按照“属村归村,属组归组”的原则,改革以村办场、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将70%的山林返还给林农自主经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目标。截止目前全县已发放林权证35830本,其中林地所有权面积225.8万亩,发放林地使用权证面积220.4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91.8 %。

(二)彻底让利,实现了林业经营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林改前,崇义县征收林业税费占木竹销价的53.24%,居高不下的林业税费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按照江西省委19号文件确定“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要求,崇义县取消了农特税、增值税等10多项税费项目,全县共减免原竹原木税费3071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199.4元。林改前已经流转的20多万亩山林,也通过购买方与山林所有者补签政策性让利协议,补交政策性让利款的办法,将林改减免税费的好处让给了林农。据统计,全县应补交的政策性让利款74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80元。对国有林场经营的44万亩协议林,也调整了利益分配,将林改前国有林场与林权者的山价按6:4比例分成,改为山价全部归林权所有者。以杉木为例,林改前每立方米杉木返山价21元,林改后提高到52.5元,是林改前的2.5倍。全县国有林场按年产商品材4万立方米计算,年提高山价126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8元。林改后,林农人均增加林业收入687.20元。

林改后,林农自主经营山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农成了山林的主人,山林成了山区林农兴林致富的舞台,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把山当作田来耕,把林当作菜来种,纷纷在村归还的自留山、责任山上的竹子、树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林业,大力造林营林。

(三)彻底“松绑,”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林农想要的要回了,想得的得到了,山林权属明了,木竹税费减了,林业活了。林地、林木价值明显提升。以杉木、毛竹为例,杉木流转价格由林改前每亩平均600元上升到2600元。毛竹林年租金由林改前15元上升到86元,每亩年增加71元。

(四)彻底转换职能,走出怪圈,实现社会林业社会办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5

改革开放组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根据安排,我们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县、乡、村,通过现场看点、走访农户、翻阅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全市林改共涉及12县区、176个乡镇、188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143.05万亩。2007年以来,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我市的林改以榆阳区为试点县逐步展开,经省林业厅验收后,在全市推广。2009年,定边、吴堡、清涧、佳县等4县通过了省林业厅验收,其中,吴堡县还被评为全省林改工作先进县。2010年,剩余7 县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推进这项改革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林改开始以来,市上成立了“榆林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中心”,与市林木种苗站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各县区普遍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各行政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村民小组大都成立了林改发包组,保障了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全面培训。各县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宣传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林改舆论氛围。如清涧县出动宣传车辆100台次,悬挂条幅695条,散发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同时,开展全面培训,如榆阳区召开各级各类培训动员会1300多次,受训人员达21.9万人次。三是规范流程,强力推进。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出台林改方案及相应的实施办法,自始至终把决定权交给群众,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如榆阳区在出台《榆阳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林改工作《基本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同时,坚持“三榜公示”,即林地、林权现状和外围勘界图表要公示、到户勘界面积和林权结果要公示、各种矛盾纠纷调处结果要公示。四是多种模式,注重实效。各县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承包模式,确保林改工作的落实。如靖边县按照“宜户则户、宜联则联”的承包思路,在全县推行 “联户+个户”的承包模式。榆阳区创造性地提出“大证套小证”的办法,即以组发放林权证,以户发放经营管理证,比较好地解决了因土地开发带来的矛盾。据本次调研,目前我市林改大体通过个户承包经营、联户承包经营、村民小组集体经营和联组集体经营等四种承包模式明晰产权。五是尊重民意,调处纠纷。对林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各县区都高度重视,妥善解决了许多界畔不清、乱占集体林地、林地流转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六是壮大产业,促进增收。在发展林业产业上,我市以红枣为龙头,山杏、大扁杏、长柄扁桃和林木种苗产业及灌木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红枣总面积达到170万亩,年产鲜枣40万吨左右,年产值达15亿元,占枣农总收入的70%以上。全市现有山杏、大扁杏面积88万亩,仅榆阳区就达10.2万亩,年产杏核90万公斤,其中益民、旺达、好婆姨三个杏核加工厂年加工30万公斤,产值4500万元。

全市目前处于主体改革完善及配套政策措施落实阶段。对这项改革,我们的基本估价是:一是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发放林权证463127万本,发证面积3111.33万亩,占应发证

面积的99%,剩余31.72万亩尚未发证。林改以来共发生林权纠纷5426起,涉及面积345.44万亩,已调处5373起,面积328.02万亩,调处率99%,还有53起林权争议纠纷尚未调处,涉及林地面积17.42万亩。

二是配套改革见到一定成效。在对主体改革工作进行整改完善的同时,各县区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推进配套改革。全市共成立林业专业合作协会3个,林业专业合作社35个,涉及农户数1526户,面积约3万亩。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市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有106297户,总产值达到10.6亿元,涉及林地面积11万公顷,人均林下经济收入750元。

三是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要求予以落实。2009年、2010年国家下达我市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5707.09万元,目前已大部分兑现到位;2011年下达我市国家集体森林补偿金7975.87万元,地方集体森林补偿金4621.58万元,各县区正在积极制订方案,组织发放中。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尚有差距。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简单地认为林改就是分林、分地,对如何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等问题缺乏深入地考虑谋划。加之,我市集体林地大多属于经济效益低下的生态公益林,农民从林业获益较小,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地方存在懈怠思想,认为已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工作,从而放松了整改完善提高工作,对后续综合配套改革体系建设重视不够。三是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林权纠纷突出的地方更为明显。

2、主体改革不够彻底。一是林改工作在一些乡镇存在“夹生饭”问题,勘界确权工作不够扎实,有“包馅”现象,留下了矛盾隐患。正如调研中一些乡镇干部所说,林改工作“软件很硬、硬件很软”,程序性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但实质性工作仍有待完善,部分地方的林权证仅发放到乡镇或村、组,至今没有发到群众手中。二是剩余林权证发放难度更大。据统计,全市尚有31.72万亩林地还未发证,占应发证面积的1%,大多由于林权纠纷争议一时难以调处,导致林权证难以发放。三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每亩每年仅补助10元,纳入省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每亩每年仅补助3元,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四是我市大多为生态公益林,但是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却较少。如榆阳区821.4万亩生态公益林,享受国家及省级补助的仅有290万亩,还有约530万亩生态公益林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实际公益林面积大,而补偿面积小,导致实际工作中补偿资金无法及时按户兑现。

3、配套改革推进缓慢。一是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滞后。目前,《国家林业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仍未按照林改后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一些上个世纪的规定与林改后的具体管理相矛盾,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配套改革机构如“林权流转交易中心”、“产权信息服务管理中心”等,林权抵押、担保等业务难以全面展开,林地自由流转受限,直接影响了林业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林木价值低,因此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虽然政策有要求,但实际操作难度大;政策性森林保险推动难度较大,由于我市大多农户不是以林业生产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对森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技术服务还不适应林改的需要,林改后,农户要对属于自己的林地进行管护,其病虫害防治、生态保护、林产业发展技术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我市的林业社会化和产业技术服务组织还不健全,难以提供有效服务,同时,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集中力量群防群治和快速扑灭,所以靠单家独户有较大困难。三是林改后,生产经营权已不属于集体,直接影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调研中,各乡村均反映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增大,如进行修路、采石等公益建设,经常出现阻工现象。

同时,对集中连片造林也带来很大不便。如靖边县樟子松造林基地工程,要选择实施集中成片500亩以上的造林地块都很难,仅能在国有林地实施。四是不合理开发利用林地现象严重。由于土地价值与务林收入悬殊很大,受利益驱使,引发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林地进行不合理流转,林地不合理开发利用乱象屡禁不止。

4、矛盾调处难度加大。我市地处能源富集区,土地增值速度快、价值高,导致林地权属纠纷较多,纠纷调处难度加大。加之,林改任务量大,时间紧,一些历史遗留的林地产权纠纷难以有效调处。特别是随着林改的深入,县与县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及村集体与国有林场之间的林地纠纷不断凸显,部分纠纷经过多次调处仍然无法解决,特别是跨县历史遗留林地纠纷多年未解决,成了推进林改的老大难问题。据统计,全市还有53起林权争议纠纷尚未调处,涉及林地面积17.42万亩,社会维稳压力很大。此外,各县区林改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涉及到林地边界的勘界确权时,各涉及方未充分沟通协调,重复勘界勾图发证,造成“一地两证”,如榆阳区与横山县相邻的一些林地就存在“一地两证”现象,埋下了矛盾纠纷隐患。同时,一些征占用林地的重点工程也经常因为林权纠纷而难以落地,直接影响着榆林的投资环境。

5、林下经济发展滞后。一是我市林地以生态公益林为主,林分质量低、宜林地条件差,利用价值不大,发展林下经济效益低,因此群众积极性不高。二是资金制约因素大,有些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据调查,定边县安边镇有一农民从外乡返回创业,创办了定边县绿之源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经济林(同心圆枣)种植(枣园示范基地)、林下养殖(羊)、生态观光、农家乐等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运行,前期已投入60多万元的资金,2010年种植了同心圆枣300亩,育枣苗60亩,目前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暂停发展。三是缺乏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我市的林下经济建设工作缺乏长远、持久、科学的全面规划,无法引导农民从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从无序建设到有序建设转变。四是林地基础设施条件差。我市林地大多集中于远离县城的农村,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问题,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差,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五是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主要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差。

6、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我市目前从市到县(区)尚没有专门的林改机构(国家林业局专设林改司、省林业厅专设林改处),各县(区)林业局大都是指定1-2名工作人员兼职搞林改,由于没有专门机构,不能固定专职工作人员,严重影响了林改的进一步深化和林改后续产业的开发。特别是林改后,由于林权主体多元化,林权关系复杂化,林权管理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就显得十分迫切。

7、林改经费缺口较大。由于林改外业工作量重,需购买技术支持设备如卫星定位仪及印制大量的各类表册和宣传资料等,所需费用较大。各县区普遍工作经费紧张,尤其是南部六县由于财政十分困难,除了省上下拔的经费外,基本没有额外的经费用于林改,更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扶持林改后续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要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宣传引导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农村改革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着同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干部群众参与林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认识林改在发展现代林业、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和谐稳定、水土涵养保持、家园绿化美化等方面的重大作用,牢固树立“兴林富民”的理念。要充分认识林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

杂性,继续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上攻坚克难,在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上下大气力,努力把林改工作全面推向深入。同时,要将林改及后续配套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界定各级各部门林改工作职责,并将其纳入各县(区)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2、继续深化主体改革。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好目前林改工作中存在的“夹生饭”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勘界确权工作力度,要组织专门的人员,专门进行勘界确权,限期完成任务。以此明晰产权、不留隐患,不断深化主体改革。二要按照今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紧密结合各县区实际,巩固好林改成果,对能够分山到户的尽可能确权到户,对不能到户的集体山林,也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均股、均利”的办法妥善解决,逐步建立健全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三要加快剩余林(股)权发证进度。林权证是征占用林地和林地流转的必要凭证,要严格执行没有林权证就不得征占用林地和进行林地流转的有关规定,以此倒逼林改的进一步深化。对按集体股份合作经营的,积极督促指导村、组给每户农民发放股权证,制定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章程。四要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补偿力度。要以全市开展的“三年植绿大行动”为契机,强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再造生态榆林、绿色榆林。一是建议中、省、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状况,逐年提高补偿标准;二是积极研究和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对公益林进行不影响其生态功能发挥的经营性采伐和科学利用;三是把扶持种粮的各种优惠政策延伸到林业上来,如宜林地承包到户后,应参照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调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在尽快将未发放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落实到位的同时,将公益林生态效益基金补偿工作纳入到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3、合力推进配套改革。一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要鼓励产权明晰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法有序流转。要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根据实际,可建立林权交易中心、林权管理中心、林权评估机构,把林权流转审核权、审批权和操作权分解,切实规范林权流转方式,杜绝民间林权流转和交易。二要加大金融对林业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针对林业特点,开发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林业小额贷款,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切实解决好林业企业和林农融资难的问题;要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林业贷款担保方式,优化贷款审批程序,适当放宽经营造林育林贷款的条件;要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根据林改先进地区的试点经验,公益林实行全市统保,保费由各级财政全额承担,商品林按照“林农自愿”的原则承保,保费由财政部分补贴。三要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搭建林业服务平台,努力形成县-乡-村一体化,互动互联,网络化的服务构架,为林业生产、林权流转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与林业院校合作,切实解决林改后林农种什么树、怎么种的问题;通过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林农运用林业科技的能力。四要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要逐步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和生物质能源林栽植给予扶持。

4、加大纠纷调处力度。一是应设立专门的林权纠纷调处机构,设法尽快解决存在的涉及31.72万亩林地未能发证的矛盾纠纷。健全林改纠纷调处机制,夯实各级党政及基层村民自治组织的责任,特别要注重充分发挥乡镇、村调解委员会和民间调解组织作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好扎实细致工作,尽可能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互谅互让、协商一致的办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协商、调处无效的,引导群众通过规范的司法渠道依法解决,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三是建立综合调处机制,解决历史遗留林权纠纷问题往往涉及到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问题,必须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妥善调处。四是进一步宣传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坚决杜绝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集体林地开发步入法治轨道。

5、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一要切实搞好林改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要与省上的规划相协调,积极争取纳入省上给予干杂果产业的补贴范围。二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选择发展模式。从我市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下种植业,即在林下种植药材、豆类、瓜果苜蓿等;二是林下养殖业,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鸡、兔等畜禽类;三是林产品加工业,即利用乔木下脚料、灌木枝条建密度板厂等深加工企业;四是森林旅游业,即以县域城区周围及交通便利的林区,建设以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新鲜蔬菜瓜果、观赏经济林花果之美等林下旅游类型。三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特别是像定边县石光银、靖边县牛玉琴、神木县张应龙等先进典型,应给予积极扶持,帮助他们做强做大,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四要大力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户走专业合作之路,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同时,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为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6

自查报告

自我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基本完成全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按县林改办的要求,于2011年9月1日至9月5日对我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中部,距县城19公里,东毗XX乡,南连广运林场,西邻XX镇,北与XX镇和XX镇相接,乡人民政府驻地XX街。全乡辖1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总人口18035人,其中农业人口17192人。全乡幅员面积10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57亩,其中水田8095亩,旱地2362亩;林地132200亩,森林覆盖率69.2%。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实施以来,我乡严格按照“十五个环节”、“四签字”、“五会定案”、“两个三分之二”和“四榜公示”工作程序,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对全乡132200亩林地完成了勘界确权,落实了经营主体,签订承包合同XXX份,累计调处林地纠纷XX起,解决历史遗留矛盾纠纷XX起。现已全面完成登记造册、建档备案、签订合同、林权证发放等各个环节的主体改革任务。

二、自查内容

组织领导、经费筹措及使用、宣传发动、依法依规操作、纠纷调处、林权明晰宗地勘测、档案资料、资源管理等方面。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成立自查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我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自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XXX为组长,党委副书记XXX、XXX为副组长的林改自查组。自查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9月5日。

(二)抽样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1、抽取的村民小组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群众对林改的满意情况。

2、走访农户,与林农座谈,了解相关情况。

3、查阅村民小组痕迹材料,确认资料管理是否规范,合同是否齐全,改革程序是否合法等。

4、实地检查抽取的宗地,检查人、地、证、图、表、册是否一致,核实宗地勘测准确率情况。

5、核查村民小组确权率,确权到户率、林权证发证率、纠纷调处率、痕迹管理等情况。

6、综合听、查、看、访情况,认真按照检查具体项目对村民小组作出综合评价。

7、查阅档案资料,核查档案管理综合合格率,并结合相关材料、对照评分表逐项作出评分。

四、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确权情况。全乡完成确权的村民小组有68个,完成编制林改实施方案的村民小组有68个,占涉及数的100%。确权到户面积121711.6亩,确权到户率92.07%;确权发证面积127548.43亩,确权发证率96.48%。在确权面积中,公益林确权27211.5亩,商品林确权100336.93亩;均山到户面积121711.6亩,其中公益林到户面积25677.42亩,到户率94.36%,商品林到户面积96034.18亩,到户率95.71%。

2、林权勘界准确率情况。在抽取的122宗地中,合格118宗,合格率96.7%。

3、林权纠纷调处情况。全乡共排查林权纠纷XX起,排查面积XX亩,其中:乡镇际XX起,村委会间XX起,村小组间XX起,户与户间XX起。目前,全乡已调解XX起,纠纷调处率XX%;在已经调处中,协议调处XX起,协议调处率为。

4、群众满意度。全乡共发出调查问卷XX份,收回XX份。在收回的问卷中,群众满意的问题XX个,满意率XX%。

五、存在问题

集体林权调研报告 篇7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新一轮延续和完善, 它确定了广大林农的主体经营地位, 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明确给实际的承包农户, 因而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有力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林权流转是集体林权制度深入改革的重要措施, 是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林权流转可以将林农分散的林地集中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业主手中, 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出率, 实现林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农村劳动力从分散的林地中解放出来, 林农当地就业, 这有效地提高林农的劳动力收入, 有利于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有效整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林农增收、企业增产、林业增效的多赢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 林权流转不断暴露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户对林权及其流转过程中一些概念的混淆, 导致林权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矛盾纠纷不断增多, 严重损害了林农利益, 制约了林权流转的快速发展。

2 林权及林权流转的内涵

2.1 林权的内涵

《森林法》等法律中未对林权做出明确的界定, 学界中由于出发点不同对林权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韦贵红[1]认为, 林权作为一种复合型权利, 包含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用益物权以及担保物权, 其中用益物权主要是林地承包经营权和采伐权。孔凡斌等人[2]认为, 林权的客体是森林、林木和林地, 林权的主要内容是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以及森林景观开发利用权等。笔者认为, 林权具有丰富的产权内容, 但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总结, 主要是指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这与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记载的林权内容是一致的。

2.2 林权流转的内涵

根据林权的客体性, 林权流转就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流转。依照我国现行立法, 林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 没有土地属个人所有之说, 因此林地所有权不得进入交易流通领域。根据《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规定, 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是指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林地的使用权人, 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性质和用途, 依法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或者林地使用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简言之, 一般意义上的林权流转, 就是指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林木流转是实践中最容易理解的流转内容, 它的体现方式主要是采伐权转让。

2.3 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的区别

在林地流转实践过程中, 林地使用权流转又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彭凤琴[3]认为, 林地承包经营权是林地使用权的一种具体方式。林地使用权只是法律上更为正式的说法, 自《农村土地承包法》发布以后, 农户更容易接受林地承包经营权这一说法。笔者认同这种基本观点, 即林地使用权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和范畴是一致的。但林地承包经营权实质包含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两个权利, 且两者的概念和意义又有所不同。

根据《土地承包法》规定, 承包是一种特有关系, 它可以通过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两种方式形成。家庭承包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集体林地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它的特点是承包的双方当事人是不平等民事主体关系, 是集体内部通过公平分配、人人有份的原则由发包方统一向集体内部成员分配林地。农户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就是承包权。这种承包权带有强烈的法定福利和农村保障功能, 因为家庭承包是国家为保护农户持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法定的一种关系。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任何个人、单位均不能通过这种承包方式获得承包权。林地承包权属于物权范畴, 是一种用益物权[1], 通过家庭承包获得林地承包权的农户对林地有使用、收益、占有和部分处分权。林地承包权按照物权方式予以保护, 一旦林地承包权受到侵害, 权利人有权要求妨害人停止侵害、受损赔偿、恢复原状等。

经营权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所得即所有。简单说, 经营权就是经营业主通过对林地的合理经营使用, 从而获得孽息物的一般权利。家庭承包农户可以在获得林地承包权的同时获得林地经营权, 其他单位或个体也可以通过流转的方式从原农户或集体手中获得林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是一种民事关系, 没有社会保障功能,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通过一定合法形式获得, 是以债权方式予以保护, 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 当经营权受到侵害时, 经营业主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综上, 笔者认为: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都属于林地使用权的范畴, 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家庭承包农户而言, 林地使用权或者林地承包经营权都是对等的涵义。但对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单位和个人来讲, 是获得林地经营权还是林地承包经营权, 就要看经营者是通过何种流转方式获得林地。认识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地经营权的差异, 对指导林地流转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流转方式不同, 获得的权利不同, 流转当事人在占有和处分林地上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本原则, 就充分的说明了在林权流转的实践中, 大力鼓励参与流转的实质上是林地经营权。

通过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是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笔者认为, 其他方式承包虽然也有“承包”的行为 (即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 , 但这里的“承包”与家庭承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其他方式承包与林权流转的其他方式一样, 都是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 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 不具备福利保障功能。因此在此笔者把其他方式承包列入到有偿的林权流转方式中。

3 林权流转方式的异同

根据《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规定, 林权流转可以有承包、转包、转让、出租、抵押、入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方式不同, 取得的权利也不同。在林权流转的实践中, 我们常常将集体经济组织称为发包方, 将已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农户称为出让方, 通过流转获得林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称为受让方。

3.1 承包

由于家庭承包方式的特殊意义, 笔者认为, 家庭承包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关系, 不能纳入一般意义上的林权流转范围。林权流转中的承包, 应指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或有偿承包形成的民事关系。即发包方为集体经济组织, 受让方通过有偿承包形式直接获得林地经营权。这种承包关系以债权方式予以保护。

3.2 转包和出租

转包和出租都是出让方在一定期限内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流转给受让方的形式, 流转期限到期时山林将退回出让方。转包和出租均不改变原农户与发包方的原始承包关系, 原农户继续履行与发包方之间的承包合同。由于转包和出租均稳定了原农户的承包权, 此时林地流转的实体就是林地经营权的流转。通过转包或出租方式获得林地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 与原发包方不存在产权关系, 仅与出让方产生合同债务关系。转包和出租都是一种债权行为,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转包的受让方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 出租的受让方为本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

3.3 转让

转让和转包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本质区别却非常大。在实践中, 流转双方当事人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从而导致很多林地流转纠纷。转让的实质是出让方将林地使用权 (注意不仅仅是林地经营权) 、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全部或部分出让给他人的行为。转让后, 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终止, 新的受让方与发包方重新形成承包关系。也就是说, 转让后的林地或林木在合同到期后将不再回到原农户手中, 原农户将完全丧失该地的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 不再享有家庭承包关系带来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转让关系以物权方式予以保护。因此, 为了避免原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而丧失基本生产资料, 国家对转让方式限定了严格的前置条件。根据《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 必须满足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等3个条件。

3.4 入股和合资合作

入股和合资合作是拥有林地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 自愿将林地经营权作为股权, 与其他出资人共同联合生产经营合作的方式。不同的是, 入股的成员都是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 合资合作的成员可不受其身份限制。

4 林权流转的备案及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以转包、出租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 及时办理相关登记;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的, 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等手续”。由此可知, 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 可以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 但以转包、出租等租赁形式流转的却未能明确应办理什么登记。

笔者认为, 转让、互换方式发生的林权流转, 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已终止, 受让方获得了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因此可以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将林权转移到受让方名下。即采取转让、互换方式发生的林权流转, 应该为受让方颁发新的林权证。而以转包、出租、入股等租赁方式发生林权流转的, 由于未改变原农户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 原农户仍享有受物权保护的承包权, 受让方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债权性质的经营权, 因此不能为受让方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即不能办理新的林权证。但为了保护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笔者建议以转包、出租、入股等租赁行为流转林地、林木的,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林权流转备案登记制度, 颁发林权流转经营权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林权流转合同进行鉴证把关,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经营者无产权交易证明的问题。

5 结语

林权流转是林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使闲置的林地得以开发利用, 发挥林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还可以拓宽当地农户的就业途径, 吸纳社会力量, 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深入研究分析林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认真理解和贯彻林权流转相关的法律、政策, 对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贵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有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 :59~64.

[2]孔凡斌, 杜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双月刊) , 2008, 28 (5) :377~384.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吉林省;集体林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1-1

1 依法保证集体林地的主体地位

要依法保证林区农户对林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参照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做法,以户为单位,对林地进行承包经营。集体所有的集体林,以人口为基础,按照均山、均林、均股、均利的原则明晰农户对林地的产权。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规范和完善已承包到户和流转的集体林。

2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建立规范的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可以增强林权改革的活力。按照合法、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林地承包经营权中的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都可以流转,只要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政府都应予以认可支持。需要注意的是,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转让流转需要征得集体成员的同意,受益要归属全体居民享有,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加强对森林资源流转工作的指导。依法规范流转,探索限期限量流转的办法,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探索限定受让方资格的办法,限制没有林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受让森林,抑制过度炒买炒卖森林的行为;加快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的要素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信息化、网络化;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3 分步骤进行

吉林省集体林权的改革要分步骤按一定的计划进行,具体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林区农民认真学习了解相关政策知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工作,搞好组织发动。加大政策培训力度,提高指导能力。

第二步的工作是调查摸底,摸清家底。利用各种方法,尤其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林区情况调查摸底,弄清家底,特别要搞清楚森林资源底数以及流转情况和参改人口状况。这些情况是改革的基础,严格把关,逐级审批方案。在调查摸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集体林实际状况和农民的意愿,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三步是具体的落实阶段,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村民自治组织按照政策规定结合每个乡村的实际情况,以村组为单位,由村两委会组建的各个小组具体进行林改操作,改革结果要张榜公示。抓好林改的档案建设和管理。还要注意检查驗收,及时地核(换)发林权证。

4 解决后续关键问题,做好配套改革

4.1 加大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吉林省集体林权改革的目标是明确林地和林木的产权,对于不同林区的不同林木资源,要分类经营,采取不同的采伐管理制度,实施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的不同方法,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管理形式,从而保证林权所有者对不同林区的合法权益,确保林区农民享有集体林权改革成果;有利于贯彻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方针,引导林农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有利于树种、林种、龄组结构调整,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具体来说,吉林省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按照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对不同林区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林木采伐的宏观控制,保证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森林蓄积量不下降、林分质量更优更好的目标;其次指导林业经营者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处置权、自主权,引导林农树立可持续经营理念,科学制定森林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营方案;最后简化管理程序和手续,强化服务,方便林农。彻底改变以往采伐申请程序复杂、采伐内容限制复杂、林木采伐限额量明显不足的情况。

4.2 实现林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实现共同经营和委托经营的目标,加快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建设。以亲情、友情、资金为纽带,成立家庭林场或股份合作林场,克服林权到户后小农化经济倾向,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在资金、技术的连接下,提高加工企业与林农合作水平,建立原料林基地;发挥国有林场技术、管理上的领导位置,与林农合作成立股份合作林场。企业在尊重林地拥有者意愿的前提下,也可通过租赁、合作、联办、委托等多种形式,与林农合作建工业原料林基地,实行定向培育,促进林纸、林板、林化一体化经营。

提高互助合作水平,在林区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林区农民参加协会的积极性,通过各类专业合作协会的有效运作,切实维护林区农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社会化中介组织建设。围绕林业生产经营,建立森林资源评估、木竹检尺、伐区设计、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中心等,为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林区社会中介组织应一方面可以搜集相关信息功能,为林权流转和林木转让的谈判、订立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监督合约执行情况,调解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正,高岚.南方集体林区林地产权制度历史变迁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7,(1).

[2] 张海鹏,王克强,姜志德.中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

[3] 张红宵.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及动因分析——基于福建省村级案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68-72.

上一篇:物流管理综合下一篇:金蝶k3销售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