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精选12篇)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篇1
课堂小练笔是小学语文阅读课中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 是一种方便操作的读写结合新形式。阅读教学中结合进行相应的课堂小练笔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不仅是通向作文之路的一座桥梁, 而且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 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情有所动时, 让“笔”之舞动
提起写作, 愁眉苦脸的学生占了不少, 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文章空洞、缺少细节描写的窘境。特别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的孩子们, 更是难教。为了让孩子们觉得写作不难, 课堂小练笔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论是课堂活动, 还是课外活动, 都要引导学生“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而产生体验。例如在《中国国际救援队, 真棒!》课文中, 体会救援队的“真棒”时的教学片段:
他们一下车, 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 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 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 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 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队员们的一个个细心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时, 学生已被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品行所感动, 进入情境体会当他们这样做时, 他们在想什么。安排一个小练笔,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 他在想着__________。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 他在想着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的时候, 他们在想__________……”让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转换角色, 替作者写下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安排练笔自然恰当, 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练笔,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同时,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文中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形象更加鲜明起来, 使得读、思、写得到了和谐的融合。
二.网络素材, 让源头活水来
在课堂小练笔中, 我们应注意让互联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 并顺应儿童的写作心理,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写作知识和图文素材网站。引导上网———选择素材, 让学生在网上选择筛选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并和生活中观察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加上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进行创新, 合理加工, 合理想象, 抓住特点, 再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理想的小文章。
三.补白练笔, 练在情节遐想时
文章的某些情节写得相当简单, 或者极度跳跃, 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在阅读时, 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扩充与填补, 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可想象的空间, 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 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训练学生创造想象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在情节的扩展处练笔, 即将课文某一点加以具体化, 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 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 可安排一次练笔:想象那时河岸上的具体情景, 以“河岸上的枪声”为开头, 扩充这一段话。
四.融会贯通, 让笔轻舞飞扬
对于课堂小练笔的设计, 教师不能随意而为, 而应该要有整体考虑, 从写作方法上归类训练, 避免雷同;可以就单元主题统一安排, 做到融会贯通。例如春天来临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联想起描写春景的共同特点, 将目光停留在“春天”一词上, 让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 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燕子会谱出什么样的歌呢?请你试着写一写。”在写之前, 启发学生回忆和春天有关的诗词、歌曲、课文, 将它们合理改编, 运用在写话中, 如果能够押韵就更好了!学生的激情就一下子被点燃了, 妙词佳句脱口而出。再提醒学生将燕子融入诗中, 表达它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写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篇2
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中心小学 刘剑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学生阅读不广,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灵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积累得太少,入不付出。如何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不受篇幅、命题的限制,训练形式多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练笔流于形式,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方法,导致收效不大。更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某课书的小练笔,结果是千人一面。小练笔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选定了《三年级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练笔流于形式,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时机,把握好小练笔的度,导致收效不大。且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某课书的小练笔,学生奉命而作,结果往往是千人一面,小练笔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我国致力于课堂练笔研究的同行很多,但其着眼点大都是从文本出发,即看课文有哪些可供训练的点,对学生的学情很少分析,造成了在学生与课本之间划上一道深深的鸿沟的可悲现象。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片段。
2、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及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精心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
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关注学情,让文本和学生走向和谐。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使他们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二)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让学生有感而发
我们认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1、说”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
4、悟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5、爱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大家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吸收。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一段话。学生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个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6、究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应该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三)探索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1、仿写——读写迁移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自然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2、扩写——填补空白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
3、补写——再现形象
教材中省略号意蕴深远,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空白。如情节的跳跃跌宕,意味的隐藏,视点的转换……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4、续写——拓展想象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2、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3、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4、激励性原则
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好的小练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后小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七、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1.观察法,以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进行分析。
2.调查法: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兴趣进行问卷调查。3.经验总结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整方案。主要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4.4-2014.5): 学习有关小练笔的理论知识,攒写研究方案。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5-2014.11)
1、构建详细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小练笔设计与实施。
2、互相听课、交流、研究,分析课堂小练笔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可重点选取其中几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3、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阶段总结。
4、撰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应用阶段(2014.11-2014.12)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填报提示:呈现研究成果形式和预设研究成果名称。)研究成果形:1.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2.小练笔习作3.教师论文、教学设计等。
例谈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笔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69-01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一、精彩语言处练笔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续写课文感悟处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写“感悟”类课堂练笔,主要是针对情感表达比较浓厚的课文。如在指导学生读完《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后,学生被童第周在读中学时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了上去,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和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地做了解剖青蛙外膜的实验,为祖国争了一口气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以《不向困难低头》为题写一则读后感,好多学生都写出了要以童第周为榜样,顽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肺腑之言。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扩充情节略写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篇幅的限制,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略写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例如《车塘捕鱼》一文,最后一段中写道:“而我们这些孩子,等大人捉完鱼,也学着英雄的样子下了塘,去扫荡那些残存的小鱼、小虾、河蚌,间或也可抓到一两只呆头呆脑的乌龟、甲鱼。”教学时,就可啟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我”和一帮孩子们跳入塘内“扫荡”的情形。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塘里的水被水车抽干后,我就卷起裤角跳入塘中。“哦!”其他孩子也拎着篮子,铅桶、木盆一拥而下。我在塘中仔仔细细“摸索”着,生怕遗落了什么,咦?这是什么东西呢?我的手突然摸到了一个滑溜溜的东西,抓起来一看“啊!是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我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大声地叫了出来!再看村头的阿三,他两手伸进泥里,使劲地掏啊掏,过了半天,终于掏到了一只呆头呆脑的甲鱼。红儿虽然才5岁,也专心致志寻找着。“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一只小虾。”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村子里的胖胖,他为了抓一条小鱼,在泥坑里走几步,摔一跤,可真把他气坏了。眼看抓到了,可一不留神,那调皮的小鱼又从指缝间溜走了。只见胖胖脸气得通红,用劲九牛二虎之力,把手伸进泥坑。“哈哈,你这条调皮的小鱼终于被我抓住了吧!”他得意地笑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同时,不但读、思、想、写得到了的和谐的融合,还培养了他们根据中心谋篇布局、安排材料的能力。
四、仿写,学以致用
仿写是指仿拟现成的章、句、语、词,把它融化为自己的语言。教材文本的语言规范、优美,经常在阅读中模仿、借鉴、运用这些语句、段落、行文方式,就能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仿”境抵达“化”境。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仿化”的练笔,进行模仿写话。 (人教版第五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诗歌,作者通过聆听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表现力,行文节奏轻快,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借此,可以安排《听听,春(夏、秋、冬)的声音》、《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听,雨的声音》等与文本意境相似,文体类型相同的课堂小练笔。因为有文本作为范本,学生自然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设计这样的练笔方式,一来是调动学生的言语经验,加以运用,从而使消极言语转化为积极言语,文本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二来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不会有畏难情绪,而且在仿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言语经验。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篇4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呢?我认为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练在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 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 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
一、技能迁移点模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 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 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 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一段话:“哪儿需要它, 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 发芽, 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本片段语言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可谓异彩纷呈, 含义深刻。阅读感悟之后, 请学生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模仿写一段话。这是语言的运用与实践, 既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但“仿”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求“活”、求“新”。
如人教版《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将本课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迁移到“我”放回大鲈鱼后的描写:是啊, 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这所有的一切。你能像作者一样, 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的心情吗?练习:“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 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 月光似……”在学生练笔交流后, 教师小结: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 这样复杂的心情, 都托付给了一片悠悠的月光, 月光中有我, 我中有月光, 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样, 通过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从而创设一种富有感情意味的“真实”情境的小练笔, 让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到适当的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空白补充点扩展写
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都会留下一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 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可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展, 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 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 或扩充情节。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根据前面周瑜的故意为难,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可让学生补写“军令状”, 让他们想象诸葛亮会在“军令状”上写些什么。而周瑜看到诸葛亮正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一步一步地去做时, 他的心情怎么样?他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而诸葛亮早就看穿周瑜的阴谋, 他在立“军令状”时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呢?两人在签了“军令状”后喝酒, 周瑜与诸葛亮又分别在心里想着什么呢?针对以上质疑点,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去描写两个人在不同情境里的心理活动和神态表现。通过练写, 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人物特性, 如何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写人叙事能力也将大有帮助。
三、情感勃发点提炼写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 若没有凝练成文字, 过不了多久, 就会消解、淡化。只有及时捕捉住这种情感的蓄积点, 及时练笔, 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 久而久之才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认识。训练方式中, 最常见的是写读后感。类似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故学生容易接受。如教学《桥》最后三个自然段:“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 小伙子的母亲, 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她来祭奠丈夫与儿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们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请动笔写下来。此刻,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 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另外, 还可让学生融入课文之中, 与人物直接对话。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即将结束之时, 可这样引导学生: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此时, 假如你站在他的床前, 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写下来!此时, 可谓练在学生情感勃发处, 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 让学生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通过语言集中起来、提炼出来, 形成文字, 形成思想认识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读为感的基础, 感是读的升华———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不仅能深化理解文章内涵, 而且能丰富习作内容, 锻炼表情达意的能力, 何乐不为。
四、文意深刻点创新写
教材中, 有些语段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此时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大胆想象, 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 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鉴赏人物性格特征。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教师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 你能猜想到他在想什么?试着想象:如果严监生能够说话, 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问话后, 他会怎么回答?……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去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从而代替人物说话。这种在文意深刻处的创新写, 既让学生深化理解人物性格, 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物对话描写。
五、特定情境点改写
特定情境处改写, 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合、表达, 如改变叙述顺序, 改变人称等, 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 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可谓一举两得。
如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或相声等。如《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描写的是夏天傍晚时分乡村的景色。诗人把“草铺”、“晚风”、“弄笛”和“月明”等描摹成一幅“牧童晚归赏月图”。全诗内容浅显, 意境优美。据此, 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 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 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 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生动地写出来。在学生练笔前,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改写。学生通过练笔, 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仿佛听到了诗里和着晚风的笛音, 看到了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 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六、余味无穷点发散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余味无穷, 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 构思新情节, 进行续写训练。这样, 让学生植根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穷人》一课, 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训练。让学生想象一下: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对人物命运充满好奇, 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延伸情节, 丰富内容, 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通过续写训练, 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练笔反思 篇5
“随文小练笔” 的方法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崔玲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莫定基础。几年来,在从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小练笔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儿点尝试。
一、精品仿写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赞美家乡的短文。例如:“新湖公园的湖水变清了„ „ ,新湖公园的湖岸变关了„ „ ,新湖公园的游人增多了„ „ ”这段文字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湖公园旧貌换新颜的主题。
二、情节扩写
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如《丰碑》 一课中讲将军着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叫:“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是如何掌握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由于棉衣紧缺,尽管手中掌管着这么多的棉衣,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把军需处长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插图补写
有些课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细节,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练习。如《刘胡兰》一文教学时,可出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怒火满腔的插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刘胡兰的动作、神态,并想象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一篇短文。通过补写,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古诗改写
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如把古诗《宿建德江》 改写成散文:秋天的一个傍晚,薄雾笼照着整个大地。在宽阔的江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条船。透过薄雾望去,像一片叶子浮在江而上,船慢慢地向江中的小洲驶去,当船靠近小洲时,从船里走出来一个人„„
五、课文缩写
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本来愈思。如《 西门豹》 是一篇约千字的长课文,它通过记叙西门豹奉命管理邺县、调查研究、严惩坏人、兴修水利的故事,表现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于斗争、为民除害的精神。因此,让学生保留主要故事情节,把原文缩写成300 字的短文。
六、故事续写
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再见了,亲人》 一课后,学生被文中送别的场面深深地感染,教师可以说: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下面大家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后来可能发生的事。于是,有的学生以《重逢》 为题,写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在北京见面时的感人场面;有的以《 梦中见到阿妈妮》 为题,讲一个志愿军叔叔回国后经常梦见一大娘的动人情景;有的以《 大嫂的腿》为题,写志愿军把大嫂接到中国为她安装假肢的故事„„以上是随机进行小练笔的六种主要形式。我把它归纳成六句话,即: l、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2、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3、忠于原作、删繁就简——缩写。4、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5、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6、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
总之,读写结合,把小练笔挤进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还有许多练笔的形式,这就需要教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从而揭示出从读学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
教学小练笔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张庆红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形式灵活的小练笔,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懂得了如何运用,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的课堂小练笔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存在着种种问题。
1.练笔目的不明确。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好语言知识,并懂得运用,这些能力都来自于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素养等在内的诸多知识的积累,而课堂练笔正好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用的方法不得当,只是“为练笔而练笔”,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时,老师可以利用“字词”或是体会“科普叙述”等进行练笔,然而有的老师则问学生:“你们还能发明什么样的玻璃?”由于老师把握失准,目的性不明确,导致了学生的发明只顾求“离奇怪异”,连学生自己都不知这样的发明是用来干什么的,老师更是不知所措,这就使练笔失去应有的意义。
2.思考不足,生搬硬套
教学的方法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有些老师设计了课堂小练笔,却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了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现象,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好处,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练的是:假如你是皇帝、大臣、官兵、老百姓其中的一位,你会做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而且以上的小练笔形式往往不过是一种“公式”代入法,生搬硬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无法达到课堂练笔的目的,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语文的教学。
3.无端揣摩,价值取向偏离目标
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为人师者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一部分老师的思想存在着一味追求深解,忽视了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上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有位老师在学完《将相和》的故事之一“完璧归赵”后,要求学生就秦昭王对蔺相如的心理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于是有的学生写了如何让秦昭王除掉蔺相如、有的学生写此人不除,后患无穷等,此种险恶居心实在太令人担心了,我们不禁要为他们身心的健康捏一把汗。
课堂练笔无论对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小练笔,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课堂练笔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小练笔反思
小练笔批改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乐
经过第一次小练笔的批改,发现同学们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我总结了三条目前最急需立马订正的写作上的要求:
1、第一行的开头空两格。
2、分自然段来写。
3、除了上引号可以出现在第一行的开头,其它任何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在第一行的开头。
当我把这三个写作要求告知学生,并提醒他们每个同学都必须记住,并且在写小练笔的时候加以运用,同时,我也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希望家长能够在指导孩子写小练笔的时候加以督促和提醒。经过我的再三提醒,我再次批改学生小练笔的时候,关于以上三点写作要求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很少再出现。绝大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分段来写,第一行开头知道空行,并且没有再出现很多学生在第一行开头用标点的现象。看到同学们的可喜长进,我很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朋友的大力配合。没有他们对自己孩子单独的督促和监督,仅靠老师课堂上那很短的时间加以提醒,效果是不会这么好的。
再次批改学生小练笔,三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新问题出现了:
1、不知道使用书名号。
2、不能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
3、人物说话时的标点符号不会用。如冒号、前引号、后引号。针对问题,我准备这样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在我们进行小练笔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只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了,我们的文章别人才能够读得懂。如果在一句话中出现一本书的名字,或者报纸名、杂志名,一定要记住使用书名号。一句话没有说完,要用逗号,一句话说完了,要用句号。如果是写人物的语言,某某人说,要记住用冒号和前引号、后引号。某某人说的位置不一样,说后面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如果人物的语言在说的后面,要先用冒号,前引号,然后是人物的语言,在语言的最后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和后引号。一般情况下在语言的最后是句号和后引号,但特殊情况是感叹号和问号和后引号。请同学们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好,拿出笔把我今天说的几个标点符号记书上,并且反复用自己的话说话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标点符号。
1、《》
2、。
3、在前说:“” 在中 “,”说,“”。在后“ ”说。一下子说这么多,部分同学肯定记不住,但没有关系,在学习课文中遇到类似的标点符号我会在加以强调的。我也会以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充分发挥他们的督促提醒作用。相信,经过反复的强调,学生会牢牢记住,并且会准确适用这些标点符号的。
一次三个要求,坚持下去,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会一一解决掉!贵在坚持!
教学小练笔反思
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杜丽洁
每当进行作文教学时,大多数教师的眼眸总会捕捉到那几幅失败教育的画面:学生手托下巴,嘴咬笔杆,却脑袋空白;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却文字干巴„„他们的文章既丢失了原应丰富的想象力,又失去了小学生原有的童贞。这一篇篇苍白的文章无不撞击着每个教者的心。
该如何克服他们这种“写文色变”的恐惧心理,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点迷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借助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料,适时地进行课堂“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以下就是我对课堂“小练笔”的一些思考:
一、“小练笔”虽小,但优势不少
相比作文要求,小练笔是个很小的教学工程,但正因为它的小,却显示出了大作文所不能的优势:
1、篇幅短小,反馈及时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要求篇幅较长,加上学生苦于无从下手,一篇文章往往要花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心血来完成,学生兴致缺失。然教师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批阅并及时反馈,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写作与反馈的脱节,学生很难从上篇习作中获得老师更多、更及时的写作指导,也不能深刻品尝成功的快乐。
课堂小练笔正因为篇幅短小,学生花费时间短,教师也能在同一节课上进行及时反馈,学生更快地获得了作文成功的快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初次的成功,便萌发了更多的创作欲望。
2、融情悟文,积累内化
课堂小练笔源于语文文本,它是在学生读懂文本、融入文本情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学生经过写作、交流、反馈的形式之后,便能更好地悟文,情感也跃然升华。与此同时,每位学生的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些体验正是学生作文的优良题材,能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为日后写作积累了更多的鲜活的资料。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年只安排了7-8次的作文训练,难以进行多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
二、“小练笔”虽小,但形式多样
小练笔内容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而且易于课堂操作,可以采取的形式较为多样:
1、情感小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一次情感丰富的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攀登情感的高峰,更使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像流水般泻下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在教学《嫦娥奔月》的结尾,当学生感悟到嫦娥为了老百姓舍弃幸福生活飞天成仙的壮美、凄美的场景时,我适时设计了这样的写话: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这月圆之夜,嫦娥有多少话想对后羿说;后羿又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家人欢聚一堂的乡亲们,想到了后羿和嫦娥,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 请选择某一个人物,揣摩他或他们的内心,写一段话。伴随着忧伤的音乐,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于文中角色的内心,思念、感谢、悲伤等众多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升华升华再升华,而此时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这样的练笔也真正体现了真情实感。
2、想象小练笔
朗加明说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饱满的创新激情,当一个人的创新激情处于高潮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它他会有一位“恋人”经常形影相随,这位‘恋人’便是灵感。”学生为何没有写作激情,是没有灵感。没有灵感,作为教学者就给他创造灵感,那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它的潜力也是无穷的。《莫高窟》里有这样一句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满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个省略号留给了学生极大地想象空间,在紧扣“挎、采摘、抱、轻拨”等动词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你还能想象出飞天千姿百态的形象吗?”学生想象思考后这样描述:“有的手握玉笛,吹奏乐曲;有的手持宝剑,轻歌曼舞„„一个个鲜活的、优雅的美丽女子在他们的想象中诞生了。
3、模仿小练笔
很多人说模仿没有创新,但我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小孩的牙牙学语难道不正是从模仿开始的吗?没有简单的一二三模仿练习,又何来以后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厚积而薄发,对于我们小学生,我认为简单的模仿练笔还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课,除了让学生领略天安门广场的雄姿外,还应学会转移方位的方法来介绍布局和景观。在学生学习完第二、三自然段后,我以招聘导游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这两段按照方位顺序来写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或任何一处景点,要求说明景物特点。学生一方面有了模仿的写法,不再害怕无处落笔;另一方面,这也是模仿基础上的创新。首先介绍的景观与方位不同,其次是以小导游的口吻来介绍,更激起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在经过精心地书写之后,一个个小导游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各处景观,为说明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练笔”虽小,但总结评价不能少
学生练笔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的完结。因为练笔的真正目的并非在于练,而在于以此为纽带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适时地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在个人展示、学生倾听、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领悟自己练笔中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形式多样、较为短小的课堂小练笔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学生在情感、想象力、写作技巧等方面有了更多地积累升华。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如果练笔时机不当,反会让文章受到肢解,学生的情感也会转移,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合理地选择时机。教学小练笔反思:
课堂小练笔的几种形式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王会侠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好的练笔既充实了课文内容,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我将这学期(五年级上册)小练笔反思做一总结。
一、有感而发的练笔。
我《以走遍天下何为侣》为题,把这个小练笔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都是用一两句话来应付差事,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与课文有些雷同,可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走遍天下何为侣?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爱物随之周游世界,而孩子们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选择。照相机、宠物、电脑、笛子„„当我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忽然间觉得孩子们长大了,被孩子的文字所感染。
二、入情入境的练笔。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三、空白悬念处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成为了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四、拓展延伸时练笔。
《鲸》一课后面,有一个小练笔,叫“鲸的自述”。学生对这个很感兴趣。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资料,还借助多媒体播放生动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五、降低难度的练笔。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平平淡淡,但却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如果让五年级的学生仿写作家的作品,特别还要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难度太大。我给学生提示:生活中见到的蜡烛、小草、扫帚、大海等,令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找到对应点如下: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传授知识、毫无保留)
小草(任人践踏年年绿)——强者(历尽挫折、依然上进)
扫帚(带走肮脏、留下洁净)——清洁工(一人肮脏、干净万户)
大海(容纳百川)——伟人(胸怀宽广)
这样尽可能使小练笔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六、联系生活的练笔。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并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文本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扎实的进行小练笔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
教学小练笔反思:
课堂小练笔要把握时机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郑良惠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眼下,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练笔泛滥,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小练笔设计目的不够明确,已经步入了歧途:有的练笔内容不合适,有的安排时机不合理,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练笔成了流于形式。再加上,练笔后的评价不够到位,更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效果。
那么,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明确指出:有效的语文课堂小练笔需要思考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什么?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二是为什么写?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三是什么时候写?适时的小练笔是在学生需要静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如此,笔下的文字才有质的提升。
3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一、有情可表时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如执教《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在最后的环节可这样设计小练笔:
师:同学们,在这个圣诞节的夜晚,生活贫困的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着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能谈谈对“给予”的理解吗?
生:给予就是“无私奉献”。生:给予就是“帮助他人”。生:给予就是“相互关心”。生:给予就是“关爱、爱护”„„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理解得很好。老师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特别写了一首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一束花,一句话,送去的是温暖,表达的是关爱。
汽车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扶着车子摇摇晃晃。我,毫不犹豫,把座位让给了她。她冲我微微一笑,那一刻,我明白:给予是快乐的。
伸出你的手,别人握住的是力量。露出你的笑,别人感受到的是阳光。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因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时候呢?请你把诗中第二小节的前四行换成你自己的经历,写一写好吗?
学生的感受在较好的学习铺垫下,在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下凝结成文字,纸面上便流淌出五彩的语言:
生:美术课上,同桌忘了带水彩笔,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雪中送炭,给她递上画笔,她感激地望着我,那一刻,我明白:给予是快乐的。
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如《登山》一课的结尾处,学生学习了列宁对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望而生畏的小路的原因后,让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伟大人物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坚韧。学习了《刻骨铭心的国耻》以后,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洗刷国耻,从我做起的斗志。
二、精彩语言处练笔
课文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第4段时,课文中对近看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在这个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子学习中,在课件提供许多画面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有的兵俑,全身盔甲,手持战刀,一脸严肃,似乎正严正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兵俑,怒目圆瞪,双眉紧皱,双手紧握手中的兵器,好像在随时听候上级的命令;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善于作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站立,箭已上弦,就等上级一声“放”字了„„通过练笔,不仅很好地学习了精彩语言的表现,更是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制作得栩栩如生,古人那过人的智慧。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空白悬念处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例如《忆铁人》一文通过铁人王进喜在托儿所知错就改的一件事,反映铁人关心群众、勇于认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和坦率直爽的性格。文中当铁人知道事情真相后,只说了“哦?„„咳!”两个字三个标点,非常形象地刻画了铁人当时的心理和品格,可以说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一写铁人的心理话进行交流:“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看我真是的,把这么好的阿姨批评了一顿。咳,我真鲁莽。”“哦?事情竟然是这样的。我怎么老是做这种低水平的事啊。咳,我真觉得没脸见那阿姨了。”“哦?真是没想到,这位阿姨有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让自己的娃在地上哭。咳,我真是有眼无珠,该打!”这样剖析铁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铁人的性格品质。
像这样留有空白的文章很多,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内心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可以抓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写一写。又如《地震中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四、理解关键词语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的样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形象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3: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生4:在大雪漫飞的时候,只穿件单薄的衣服,在大街上卖艺。此时,人们都在家里烤火,吃着丰盛的晚餐,但可怜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挨冻受饿。
„„
“坎坷”一词的练笔,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视像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进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像王老师这样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潜心学习的。
五、迁移运用时练笔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落:①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啊。②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六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把第五自然段写贝壳的一个段落写具体。同时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饭桌上的小菜无比丰盛等。
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变化的三个自然段,它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先总写出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具体对它进行描写,最后写它是怎样消失的。抓住火烧云变化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也来写一种火烧云。
除此,还可以借助文本内容,适当修改,转换人称进行描写。如《新型玻璃》、《看不见的大力士》等,转换成第一人称来写,对学生来讲更有趣味性。
六、拓展延伸时练笔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通过练笔,使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
写读后感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学了《了不起的女孩》一课之后,配合课堂练习,以“李欢,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谢。学生刚学完课文,李欢的事迹如在眼前,谈起感受来也是头头是道:李欢,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我想对你说:“我由衷地佩服你。”你得了那么严重的疾病,可你却那么顽强,坚持同病魔做斗争,成绩优异,还练成了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能。你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要像你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认输,不低头。学了《才能来自勤奋》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受写一写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份简短的读后感。学了《妈妈的账单》一文后,师引导:看着妈妈的账单,如果你是小彼得,也许会想到什么?请你写一写。
根据文章内容情节续写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续写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其实,每一篇文章有多个层面的教学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小练笔。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有效的课堂小练笔就能为整堂课增光添
教学小练笔反思:
改编《游山西村》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郑良惠
学完第五课古诗《游山西村》,让孩子们尝试把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因为没有写过这个类型的小练笔,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范文,之后提醒他们可以学着范文写,鼓励创新,加入自己独特的想象。下面节选几个学生的小练笔,并进行点评和反思。
改编《游山西村》(钟嘉豪)陆游是古代有名诗人,又一次他来我家。
陆游这位诗人来我家敲门。我一开门,发现原来是陆游,然后我把睡的床给陆游,陆游不好意思睡上去,然后我自己去找个地方睡。
第二天,我叫陆游起来,我让他吃我们家的鸡和猪,还有我们十二月份酿的酒,不过很浑浊。陆游非常感谢我,然后他向我告别了。他经过重重叠叠的山,一条又一条清澈的河,他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前方是绝望,希望在转角。
点评:充满童趣,结尾好。但是很突兀,建议在结尾前再写几句。
《游山西村》的故事(潘梓俊)
一个星期六,我和陆游一起玩,于是我们上了同一匹马,陆游让我闭上眼睛,说:“潘梓俊,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这时,我闻到一阵淡淡的鲜花的香味,我心想:这个地方一定很美丽吧。
到了这个地方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几棵大树围着我们,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条路,我们顺着这条路走。终于,我们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我们敲了一处人家的们,一位老人家出来了说:“你们走了这么久的路,你们应该很累了吧,你们来我这里住一晚吧!”于是我们就留了下来。
晚饭的时候,这位老人家杀鸡又杀猪,他把鸡做成了白切鸡,猪做成了红烧大乳猪。那两道菜的香味站在一公里内都能味道。吃完了晚饭,我们就睡觉了,睡醒后吃完早餐,这时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我们要和这个小村庄告别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很多的山,很多的水,似乎没希望。突然我们看到前面有许多柳树和花,我们再往前看,发现了一个村庄,最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点评:想象力丰富。建议写景的部分用多一些优美词句。进入四年级,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一点点进步,但是进步却不大。从几篇小练笔看来,比较好的有:表达比较流畅、想象力比较丰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标点的使用、优美词句的运用、语言的衔接、创新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多进行小练笔,不仅让学生乐于表达,还要朝着善于表达的方向继续努力
教学小练笔反思:
《匆匆》小练笔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张庆红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学习本文,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描写的表达方法。尤其在说、想、写三方面的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从题入手,抓住课题“匆匆”,理解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用心感悟。老师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读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讲讲自己的理解。如指导学生领悟“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地在实践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进而说话练习“我喜欢——,因为——。”“我的问题是——。”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指导学生思考:课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通过交流,知道学生从不同角度想开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作家笔下的人们日子是怎样过的„„,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我精心设计一个小练笔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而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如“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快乐中过去;看书时,日子从文字里过去;写作时,日子从笔尖过去„„”在讲的基础上,把句子写下来。
朱自清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小练笔反思:
《草虫的村落》课后小练笔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崔玲
这次的小练笔,目的是很明确的,针对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的重点来进行练习:
1、丰富的联想;
2、独特的感受;
3、成熟的写作笔法;
4、要把小虫写得有情有义。
作业布置下去后,上交回来一看,跟我自己的预料总是有些区别,问题主要在几个方面:
1、联想打不开,似乎找不到关联的点;
2、缺乏独特的感受;
3、忽略了小虫的有情有义。
怎么办呢?我还是让孩子们把题目重新读了一遍,帮助他们找出了其中的关键词,然后让他们对照着这几个点分别勾画,用横线划出联想,用波浪线划出感受,用点号划出有情有义,我开始统计,他们自己就感觉到了问题的所在,我跟他们说:“你们现在就是自己作文的医生,检查后就得开出病历,然后按照病历进行治疗,只有这样的写作我们才能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吧!”看着同学们都点头称是,我表扬了他们的自觉性,并且说明,第二天,把改好的文章再交上来,相信,结果会很值得期待
教学小练笔反思:
《一节小练笔》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杜丽洁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作文课,上什么好呢?假期丰富多彩的生活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让他们从假期生活中选材吧。上课时我先做了一番引导。又出示了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明确了具体要求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想写什么,怎么写。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选材很单调且老调常谈,几乎都是帮妈妈做家务。六年级的作文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深度。难道学了本组课文就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吗?个别指导后,有的学生立刻重新确定了习作内容和方法,在全班交流的时候也吸引了其它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非要在老师的提示下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呢?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想想刚才的巡视指导过程。发现部分学生可能平时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少一些再加上不善于积累生活的素材,所以提笔无从下手,学过的写作方法有的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到习作中。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他们多注意观察,多接触生活实际,多积累习作素材,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另外在评议习作时,还发现学生的语言还需规范,套话尽量不让他们去说。要有针对性。本学期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力度。
教学小练笔反思:
《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乐
在这节课中,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写观察日记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了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知道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一些描写手法才能把文章写好。
“生活是作文之本。”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我想观察是首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我想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中的“小练笔” 篇6
【关键词】随文练笔 写作能力 提高能力 写作水平
“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将对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情到浓时悟练笔
“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实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细而完整。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文本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
人教版语文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四组课文中名家写的不同的动物,有憨态可掬的白鹅,有稀奇古怪的猫等,这些文章无不被作者描写的栩栩如生,彰显了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美动人的笔触,让读者读过之后回味无穷。学过了本单元之后,学生定会对周围的小动物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有了学生们细致的观察、积极地思考,一篇好文章定能娓娓道来。
二、学有所悟思练笔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假设情境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心中情”,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所以教师要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写悟,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
在执教《虎门销烟》结尾时,我深情激昂地说:“读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透过一池池白色的烟雾,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威武不屈的形象,也似乎看到了洋人狼狈不堪的模样。我在心中不禁骄傲地说,林则徐,是您,用虎门销烟的壮举,治愈了中华儿女的创伤!是您,用虎门硝烟的壮举,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您,用虎门硝烟的壮举,树立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形象。”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写下来。可以对林则徐说,可以对贩卖鸦片的商人说,也可以对老百姓、清朝官员说。学生们静思默想后,笔走如飞:“林则徐,我要感谢您,是您让人们擦亮了眼睛。”“我想对清朝官员说:“一个不爱国的人,是没有灵魂的。”“鸦片商们,你们把罪恶的鸦片带到中国,毒害中国人民,你们真是太可恶了!你们要记住: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可以说,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因为,在中国,这个当时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所统治的国家,竟有人做出了对腐败的统治者与强大的侵略者的勇敢反抗!”
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对家对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怀,让学生练说练写是对学生写作的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留白之处巧练笔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宝库中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宝物。《巨人的花园》就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童话。当中有这么一段: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冬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这里的一个省略号,也引发孩子深深的思考,给人无尽的想象:巨人的花园现在到底怎么了?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幅情景?为什么巨人瑟瑟发抖呢?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想象了画面,打开了思维,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完之后让学生写在本子上,真是一次有效的练笔啊!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除此之外我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还适时布置了一些小练笔。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孩子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嫦娥后传》,单看这题目就引人入胜,果然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说嫦娥听说后羿在人间过世之后,悲痛万分,便坐飞机来到人间,在飞机上又遇上猪八戒,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孩子能有这样的想象力,真让人惊喜,经常巧练笔,一定能激发孩子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
四、利用插图勤练笔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插图不仅仅是图的功能,也可以是一种写作素材,一图多用,培养孩子的动笔能力。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在讲授到众天鹅齐心合力破冰的高潮后,就通过文章中的插图,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天鹅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描绘的是一幅农家情景,插图有趣生动,将农家三个孩子的动作神态刻画地栩栩如生,所以,我让孩子们根据这一图景,结合课堂所理解的古诗的内容,动动手,练练笔,将这一幅农家乐情景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来,图与文的结合,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练笔之处处处在,练笔之时时时有,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勤练笔,练好笔,不断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做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佳红.课堂小练笔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1):128 -129.
[2]徐华军.《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与评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7):68 -70.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篇7
1. 追求小练笔的温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动而辞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此时“趁热打铁”,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老师、文本共同精心编织成的情网中,产生了急于交流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蒋光宇。”此时,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真切的情感。学生写道:“信念在,希望就在。”“面对挫折,我将选择不屈不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海洋,难免会遇上暴风骤雨,急流险滩。此时此刻,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自暴自弃,应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之和拼搏。”有的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最可怕的不是漫长的路程,而是心无绿洲;在海洋上拼搏的船夫,最可怕的不是无边的风浪,而是胸无斗志。任何时候都要抱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
2. 确定小练笔的密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比较大的消耗,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从规范的角度看,我们要切实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密度指明了方向。
3. 提升小练笔的效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造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效度的练笔。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再见了,亲人》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的话别的情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同学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同学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师:写之前咱们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学生读,思,议)
师: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然后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事例。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写。不过,因为朝鲜人民是送行的,又是接着志愿军的话说的,一、三两层的意思不能和志愿军说的一样。第一层应怎么说?应说什么?咱们读一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想一想就会明白……
帮助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提醒学生注意一三两个层次要与志愿军说的话有区别,突出“送”和“接”,这便是具体的授之以渔。
4. 拓展小练笔的广度
从规范角度看:一般地说,小练笔放在结课时比较合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相对正确的把握,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语词。经过整篇课文的学习,有了情感的积蓄,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进行小练笔的效果也是相对较好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有些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由此可见,小练笔的设计不应该受到时间观念的限制,而应该受形式、内容、效果的支配。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篇8
一、梳理文本,明确练笔侧重点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之作,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主题编排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
(一)解读教材
课文是最好的范本,但并不是每一类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能挖掘到适合的练笔点。教师首先要梳理文本,对整册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有哪些已学过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重点掌握的训练点。如梳理二年级上册的文本之后,明确写话目标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确定重点
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课堂练笔是凭借阅读课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课文,也不能过多地挤占阅读时间,喧宾夺主;要紧扣课文,读写结合,讲求真实有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琢磨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指导学生适时地运用学到的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安排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练笔,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下面是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随文练笔:
这样的随文练笔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只出现了三次,要完成写话目标,是有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小练笔(见表1):
另外,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地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斟酌“练笔”内容,以激起学生动脑动笔的兴趣。
(三)制定目标
在设计课堂练笔时还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分析各年级段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重点,寻找各个年级段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渗透点,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
我依据二年级上册的写话目标,整理出第四、第五单元课堂练笔目录(见表2)。
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二、挖掘文本,找寻练笔落脚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合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
(一)经典之处巧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1. 仿典型句式。
学习《秋天的雨》第二段时,紧扣“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此处放上仿写这一练笔设计,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参照物,而且通过看秋景图,会觉得有话可写,同时体会到了文中的语言之美以及作者遗词造句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秋雨把______给了______。”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一~(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 仿典型段落。
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要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精彩文段,如下面是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学生仿写的段落: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一棵大松树下,他看见松鼠正摆着尾巴,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松鼠大婶,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没有了尾巴,我会从树上摔下去的,而且晚上睡觉时,我还要把尾巴当被子盖呢!”
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由“模仿”走向“开放”,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 仿篇章结构。
如教学《假如》一课,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让学生很受感动,而且这首小诗结构简单,是仿写的好例子,于是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小诗。于是,一首首感人的小诗展现在我眼前: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给无家可归的孩子
画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们有爸爸和妈妈,
得到父母的关爱。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失学的儿童
画一所学校,
让他们能高高兴兴上学去。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会画许多环保购物袋,
让人们不再乱扔白色垃圾。
……
(二)余韵之处巧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1. 词语补白。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盘古开天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除了文中所写的之外,盘古还用他的什么东西创造了什么?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放眼望去:______。我知道,这是______。
(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如:飘拂的白云、巍峨的群山、潺潺的溪流……)
生:放眼望去:那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我知道,这是盘古欢乐的泪水。
生:放眼望去:天上那弯弯的月亮像银钩。我知道,这是盘古笑看大地。
生:放眼望去:那纵横交错的山间小道一直伸向远方。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掌纹。
这个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充分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同时在练笔中让学生感受到盘古那勇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2. 标点补白。
在教学中,一些文本中的省略号与破折号都有其内在的深意,抓住标点填补空白,既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标点,又能使学生领会标点之后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我直接出示省略号,让学生想想省略了什么,并让他们做做小作家,学着前面的样子给省略号的位置补上几句话: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3. 结尾补白。
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如《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
开心——我们跑到磨坊东寻西找,发现“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喊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
伤心——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幸福鸟”,大家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合理训练,把握练笔疏密度
教师在开发练笔的过程中要注意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不要急于求成。对待课堂练笔,教师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练几次,在什么时候练,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决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否则,最终只可能练没了学生的兴趣,练枯了学生的热情。
(一)因势利导,争论处巧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讨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生动又难忘的过程。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后,我问:”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有的学生立刻说:“会……”话音还没结束,就有一大批学生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赞成回来”和“反对回来”两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一时间,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摆出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辩论一结束,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情动辞发,感慨处巧练笔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手写我心”。
《一次成功的实验》上完后,我借助课后的问题“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让学生从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说起,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三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写写自己对实验成功的感悟。
“我真佩服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危急时刻能急中生智,心中想到他人,正因为她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才使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
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三)顺势延伸,小结处巧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文而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生:当你们砍树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它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当这些生命不再存在,人类的生命也将去之不远了!快醒醒吧!可怜的人类。
生: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生:小村庄的人们,快行动起来吧!加入到植树环保的行列中来。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重新变回以前的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四、有效评价,激发练笔自信心
(一)多放少束
小练笔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思维的束缚,不要人为地给学生的写话设置障碍,拔高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写话方式。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写一两句话也行。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二)多褒少贬
表扬和肯定是学生爱上写作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善于评价学生,发现优点,鼓励进步。学生在小练笔文章中用到的好词好句,教师可标示出来予以表扬;学生的绝妙句段,可当成范文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无疑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乐于表达。凡此种种,让学生在“喝彩”中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在“喝彩”中喜欢写话,真正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多成少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被外界认同的强烈愿望,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引燃孩子心中信心的火把,照亮他们写作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我专门在班级里设计了一块“小练笔“专栏,把学生的小练笔成果陆续在这里展示出来,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同时,挑选优秀的习作去投稿,每当有学生的习作录用时,我都会发喜报予以奖励。如虞慧琳同学的习作发表在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她的习作在同学们中间传阅……每当这时,学生脸上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小练笔训练的有效方法 篇9
一、以课文为例, 引导仿写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把课文当作模仿的例子,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从而降低习作的难度, 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从仿句开始, 然后到仿段, 再逐步过渡到仿篇。
1.句的仿写。《花钟》一课在描写花盛开时采用了不同的写法: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花绽开了笑脸,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我让学生反复地读, 体会这几种不同的写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此基础上, 随机布置小练笔:用这些词语 (苹果、梨、山楂、柿子、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 采用不同的写法来表现秋天的果园、田野即将丰收的情景。
小组合作学习后, 学生这样写道:
“秋天到了, 苹果笑红了脸, 梨披上了黄色的轻纱, 山楂像喝醉了酒, 柿子举起了红灯笼。”
“秋天到了, 玉米咧开嘴笑了, 高粱羞红了脸, 谷子笑弯了腰, 大豆披上了金色的铠甲。”
学生在兴奋的学习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完成了由读到写的过渡。
2.段的仿写。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有好几种,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所以在练笔前教师要先向学生分析讲述这种结构方式。
如教学《香港, 璀璨的明珠》一课时, 当讲到第5自然段“一到夜晚, 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 我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会说, 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可以看出。然后让学生读这段话, 并想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交流后进行概括:“一到夜晚, 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是总说, 后面都是对“灯的海洋”的具体描写。接着让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 活学活用, 围绕“一到春天, 田野里就显得生机勃勃”写一段话, 掌握这种写法。
3.篇的仿写。有了一定的写
作基础后, 我又引导学生写完整的文章。在仿写篇时, 首先要选好例文, 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全文的结构, 并且选好合适的仿写题目,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二、变换角度, 引导改写
改写就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修改, 重新表达,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 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如教学《夜书所见》时,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叶绍翁当时的孤独、郁闷, 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 诗人叶绍翁听着萧萧的风声, 看着篱边的明灯, 肯定愁绪万千。相信此时此刻的叶绍翁一定有许多话想说, 你能帮他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吗?这样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非同寻常, 也有话可说、可写。
三、利用课文“留白”, 引导扩写
作者常常会使用“留白”的艺术。在课文中, 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 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课文时, 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留白”。如教学《掌声》一课时, 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英子不再忧郁, 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 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开朗起来的英子还会做些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补写。
由一则课堂小练笔想到的 篇10
教师在课尾创设了狐狸和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 乌鸦和狐狸再次相遇时会是一种什么情景。本来这样读写结合的设计对深入理解课文是一种延伸, 在这里进行一个小练笔也恰到好处, 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学生们都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 要么被肉中的玻璃碴划破血管而亡, 要么被肉中的毒药毒死……反正都没有好下场。多么恶毒的诅咒, 多么残忍的手段, 小小的年纪竟然想出这么多“复仇”的毒主意。想想他们都才是二年级的学生呀, 实在是太可怕了, 更为可怕的是这位教师竟然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 “真聪明, 你想的方法真巧妙”“对待坏人我们就该这样”等等, 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
出现这样的结果能怪谁呢?怪我们的学生吗?不能, 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天真无邪的花朵, 他们纯洁的心灵是很容易被污染的。这该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 关注一下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师总希望一次教育能够成功, 对于那些像狐狸那样一而再、再而三犯错误的学生早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对他们不是冷嘲就是热讽, 缺少“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人性关爱与帮助, 方式简单粗暴, 以致师生之间都产生了憎恨的情绪, 要不然今天的课上怎么会出现对狐狸的一片剿杀声呢?狐狸是可恶的, 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呀!我们何不对其进行劝诫教育, 让其转变呢?为什么一定要一棒子打死, 不给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我们的教学好比是播种, 播什么种, 就长什么苗, 开什么花, 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 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 而要透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赋予的思想感情, 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 需要我们的勇气, 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 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可这些又是常人所看不见的。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 教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中经常提出“人文关怀”, 但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对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 实质上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
找寻提高语文小练笔有效性的契机 篇11
关键词:模仿;情感;留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7-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大习作,也不能忽视教材文本后的小练笔。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只重形式而轻实质,就失去了读写结合应有的独特功能。那么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提高课堂练笔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模仿其法,练有形
1.仿经典句式,练斟词酌句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句,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仿其思,摹其法,学其言,把已有的经验“重组”、“转换”,来构思自己的文章。
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带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多彩的树叶,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原野热闹非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围绕“秋天的树叶好美啊”一句,具体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几种不同的树叶。
2.仿精美语段,练精巧构思
读写结合,在重视词的运用、句的模仿的同时,还要从段着眼。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二、精选篇章,练合时
1.练在情感喷发处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所以,我觉得课堂小练笔的支点应选在学生情感的喷发处,使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练在文章留白处
所谓留白,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不仅丰厚了文本,而且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
(1)背景穿插,知晓大意。
一篇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有些历史悠久,有些来自国外,有些晦涩难懂,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都是历史题材的课文,它们只是截取于古典篇章的某个段落,内容缺乏联系,学生缺少了解,这时只有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录像、语言、课件演示等背景资料的适时点拨渲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群情愤徘”,让它们迫不及待地步人课堂之旅。
(2)品词析句,启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3)驻足标点,联想回味。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句可称得上是课文的高潮了,此时,可引导学生想“你就是彭德怀,面对亲如战友的大黑骡子,此时的你心里会怎样想”?拿出你的笔,写出你的心里话。
(4)把握插图,纵深思维。
课文插图,一树一花皆是最美的风景。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内容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成为教学资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插图渲染情景、切入课文,而且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深入解读文本。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进行练笔。
(5)升华体验,拓展情节。
情节拓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为丰满。
在上完《滥竽充数》一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我让学生想象:逃走的南郭先生回到家后,他会想些什么?他下一步会怎么做呢?这样的小练笔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时机的选择 篇12
课堂上, 何时进行小练笔, 怎样进行小练笔, 让课堂小练笔发挥最大功效,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练在精彩处
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 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针对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式、典型的段落, 在研读教材时, 教师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在小练笔时, 教师所选取的材料应该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同时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 范例应适合学生动笔学写, 这样, 学生才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1.抓典型句式练笔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句式, 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秋天的雨》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你看,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形状, 写得非常美。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可进行如下小练笔:你看, 秋雨把_________给了菊花, _________的菊花像_________。你看, 秋雨把_________给了 田野 , _________的田野像_________。设计这样的小练笔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文本描写菊花颜色的词非常多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 这些词学生可以提取运用, 而后面用比喻句来描写菊花的形状, 学生则必须进行合理的想象。
再如《山中访友》这篇散文, 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语言如诗如画。文中第五自然段,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 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 内容相近, 结构相似, 既是一组排比句,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 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 学习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和韵律, 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学生的语言是如此灵动:
你好, 芬芳的野花!你打扮得如此艳丽, 是要去参加舞会吗?你好, 青青的翠竹!你摇曳着身姿, 是想邀我共同舞蹈吧!你好, 美丽的小蝴蝶, 你整日在花丛中穿梭, 是在酿造甜蜜的生活吗?……
利用典型的句式进行小练笔, 不仅吸收了课文的经典语句, 而且学生在模仿中也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 有效地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抓关键词句练笔
教学时我们常常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或理解文章主旨, 课堂上, 也可充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小练笔,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这句话中的关键句。它表现出了此时父亲复杂、矛盾的内心。此处设计一个小练笔:“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心想_________”让学生展开想象, 写进父亲的内心深处, 为下文做好铺垫, 凸显父亲高尚的道德。
再如《猫》, 老舍在文章的开头, 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 它的确……;说它……吧, ……可是……”, 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教学时, 引领学生在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的性格古怪之处。有学生这样写: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胆小吧, 的确是呀, 它什么都怕, 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 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针对文章的特殊表达, 还可以迁移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抓特色片段练笔
片断训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 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 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 还可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进行练笔。
如《颐和园》一课中, 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的特点, 这段文字很精彩, 写出了长廊的美。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练笔, 按照课文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学校的一处景色。
再如《秦兵马俑》一课, 作者运用了“事物 + 联想”的方法把静态的兵马俑刻画得动态化:有的颔首低眉, 若有所思, 好像……有的目光炯炯, 神态庄重, 好像……在这个环节,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积累, 结合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 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学习中, 在课结合自己的理解, 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
有的一脸严肃, 好像正严阵以待, 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信心满满, 志在必得, 好像在随时等候召唤;有的……
这样的小练笔, 学生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 把课文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二、练在空白处
有的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 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1.在悬念处想象
有些课文中一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语句带过, 具体情节必须靠读者想象, 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 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内心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可以抓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小练 笔 :小钱静静 地躺在病 床上 ,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想_________。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通篇文章几乎是对父亲的描写 , 而对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么长的时间里, 阿曼达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会和小伙伴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2.在标点处拓展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留白”, 比如文末的省略号, 教学时, 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写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段话是用“他的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达的, 后面还有省略号。教学时,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这段话, 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 抓住省略号让他们进行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 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式来写。这样的练笔学生非常感兴趣, 而且创意无限, 学生这样写:
他的眉毛, 变成了洒满蓝天的小星星。他的手掌, 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他的牙齿, 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宝石……
通过小练笔, 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宇宙是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的, 对盘古更加敬仰与赞叹。
3.在结尾处续写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 引导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续写。
如《小摄影师》一课, 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 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 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 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围绕这些话题, 进行小练笔, 学生兴趣盎然。
再如《巨人的花园》, 最后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了, 随即拆除了围墙, 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为结局。教学时可以把原文的终点作为续写的起点, 展开想象, 构思新情节。设计小练笔: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 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 把这个童话写下去。这种续写形式的小练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 既是对文章情感的升华, 又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三、练在情动处
学生的语言学习须以文本引路, 但绝不能止步于亦步亦趋式的语言学习。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思维, 给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宽松的文本空白点任由他们“驰骋”, 使言语表达成为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语生命欲求”。 (潘新和语)
1.有情可表时练笔
有些文章的情感性强、感染力强, 学习课文内容时, 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 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 在学习周恩来在外国租界看到的那一幕———妇女可怜、洋人可恨、警察可悲、国人无奈……在自己的国家, 却任由外国人横行霸道, 如此荒谬的事情, 让学生个个义愤填膺。此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用“我想对_________说_______”的句式, 写写你最想说的话, 体会当时中国人的无能, 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心酸和无奈。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写道:
我想对外国人说:“你们这些洋鬼子, 凭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扎死了人不道歉、不赔偿, 还得意扬扬, 真是欺人太甚了, 可恶至极!我想对警察说:“作为中国人, 你们的良知在哪?你们不仅不帮自己的国人, 反而助纣为虐, 可悲呀!我真是为你们感到痛心啊!”……
学生在练写中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明白了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一扬一抑, 一美一毁的写法, 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屈辱的历史, 激发了爱国情感。学生深深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痛心, 对侵略者野蛮行径无比仇恨。此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_________学生此时的心情已融入文本, 写下这样的话:
如果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 我心中不仅有愤怒, 有惋惜, 甚至还有悲痛。因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被一群“野兽”给毁了。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 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 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 却只能握着空拳, 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抓住课文的情感点, 精心设计小练笔, 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体会了文中的情感, 又提高了他们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2.情有所动时练笔
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 学生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时安排小练笔, 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 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如《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在生活中, 你曾经有过给予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 让你至今难以忘记!在一曲《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中, 学生心中温暖的心弦被触动了, 纷纷畅所欲言, 此时, 教师再深情朗诵:“当爸爸疲惫地回到家时, 爱是一杯热腾藤的茶;当同学摔倒时, 我们扶起了他, 爱是一双温暖的手;……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写下来。此时学生文思泉涌, 纷纷提笔写下了句句感人的话语:
爱是一首动听的歌, 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爱是一束美丽的鲜花, 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爱是不懈的努力, 爱是耐心的辅导, 爱是热烈的掌声……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 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让“写”变成了自己真情流露的需求。
【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课堂小练笔教学大智慧09-21
有效小练笔06-21
课堂练笔例谈11-27
语文课堂上怎样有效运用小练笔09-29
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11-15
小练笔美丽的秋天06-29
小练笔07-12
读书小练笔06-14
春游小练笔07-14
观潮小练笔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