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小结例谈

2024-12-22

初中历史课堂小结例谈(共5篇)

初中历史课堂小结例谈 篇1

结课, 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关系到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好的结课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 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结课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历史知识的承前启后、引导探究、组织对比, 从而让历史教学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 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 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 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 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 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 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 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 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 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 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 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 课后, 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 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 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 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 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 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 这样,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那么, 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 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 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 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这样的结课形式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研究相关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 让历史课的教学更高效。■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策略 篇2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4-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开个好头。课堂导入的方法众多,有故事导入、成语导入、悬念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节日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手段,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一、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平铺直叙一讲到底,即使讲得头头是道,也往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改变习惯做法,引入更多新颖的导入方法,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从学生普遍关注的角度入手,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课堂中积极思考,并在释疑问难中形成新知。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收复新疆》一课时,教师设置悬念导入课堂:“新疆是一块宝地,所以引起西方列强对它的觊觎。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新疆遭受了哪些国家的侵略?阿古柏是何许人?左宗棠又是如何收复新疆的呢?”教师针对教材文本内容设计了这一组思考问题,迅速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为了厘清这些问题,学生快速融入文本阅读和课堂教学当中,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激趣导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史料,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入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设计,利用历史故事、传说、成语、节日、实物等方式作导引,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卧薪尝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还有节日导入,如五四运动、美国独立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教师所引用的史料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从中产生新鲜感,受到启迪。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战舰冲向日本军舰的影视片段,教师针对影视解读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独立制作的铁甲舰‘平远号其性能并不输给当时北洋舰队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这次海战中,‘平远号就曾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有力震慑了敌人。既然我们有这么强的工业基础,为什么甲午战争会失败呢?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结合影视片段纷纷交流讨论,课堂变枯燥的内容讲述为生动的形象再现,营造出积极讨论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兴趣被点燃,激活了思维,课堂顺利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中。

三、关联导入,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找到一些关联点,并利用这些关联点设计课堂导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以当今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作为切入点,以现代战争和历史战争相对比,把握教材中传达的历史知识。同样,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关联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文本内涵。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教师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我现在是你们的老师,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如果将来你们功成名就了,我呢也算是有功之人噢!你们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不少国民党军官都称蒋介石什么呢?对!是校长。他在哪所学校当过校长呢?是的,黄埔军校。你们知道那段历史吗?北伐战争和蒋介石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话都赶紧阅读课本内容,弄清其中的缘由。教师从自己身份的解读引出蒋介石和他的学生们,就是借助了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课堂导入。学生从自己和教师的身份进行思考,实现了思维的有效过渡,这对于提升教学的维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设计策略,直接关系整个课堂教学的作用效果。课堂导入方式众多,教师在做具体设计时,要针对学习内容特征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操作,只有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激活其思维,才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小结例谈 篇3

1.课前视频, 注重文本与生结合

课堂翻转以后, 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大增加, 但一旦完成一个轮回以后就都容易了, 因为只要教材不作太大改动, 短视频就只要小修改就能用了。

短视频的制作是很讲究技术性和技巧性的。 翻转课堂的短视频是传递知识的媒介, 如果只是将教师上课的过程录制下来, 那翻不翻转就只变成了一个能否节约课堂时间的问题, 还不如回归原来的教学方式, 能边观察学生反应边灵活应对处理, 效果更好。 初中生是一群主动和被动并存、自觉和被迫同在的儿童, 他们很大程度上对老师和教学方式都有依赖, 这就是同课异构会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短视频作为翻转课堂中的第一步, 是否能吸引他们看下去,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制作短视频时,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一般说来, 当下在中学生中流行什么, 班上学生大多喜欢什么是比较容易了解的, 而这些时髦因素在网络里很容易找到,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与教学内容作有机整合。

《 对外友好往来》 是七下一单元的第六课, 讲述的是极为活跃的唐朝外交情况, 它属于繁荣开放的唐朝的一个重要部分, 与之相关的学生喜爱的有电视《 西游记》 、电影和游戏《 大话西游》 , 周杰伦《 爷爷泡的茶》 中有歌词“ 陆羽泡的茶, 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唐朝千年的风沙, 现在还在刮”也可以作为切入点, 因为陆为唐代茶学专家, 精于茶道, 而中国茶文化是在李隆基时期传入日本的, 当然这个弯转得大了点, 而且教材上也只是一笔带过;《 大话西游》 又离历史比较远。 所以我选择了《 西游记》 , 用画外音:“ 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后, 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唐僧将他解救了出来, 他从此开始跟随唐僧往西天取经。 ”三四句话配上电视《 西游记》 的主题音乐和序幕画面, 熟悉的音乐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然后进入正题, 包括唐与三国的关系图, 以及标注在图上的联系两国的鉴真和玄奘, 模仿电视纪录片的配音语调, 都能让学生感觉这是一部短电视, 而不只是教学片, 随着上课铃响不少学生哼着《 敢问路在何方》 的曲调走进教室, 我就知道效果会不错。

2.课堂活动,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南京大学张金磊等人认为, 协作学习是课中环节的必要条件, 这个其实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 翻转以后的课堂, 是基于课前视频的教学。 可以由学生就观看视频以后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然后展示, 如学案导学一般;可以教师先展示教学目标, 点拨引导后, 再让学生提出疑惑, 这样能够剔除题外问题, 略答、课后解决都有了依据;也可以首先由学生展示自己从短视频上学到的知识, 然后再合作学习, 练习或拓展巩固;还可以先由学生互相检查作业, 然后再就对方的作业问题作补充解释, 解决不下的情况下, 才在课堂上提出, 教师对此作出问题的归类, 然后组织探讨……总之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课前视频, 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择适当的教学流程,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如上八下的《 土地改革》 一课, 在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强, 活跃度比较高的班级上课时, 我是让学生先朗读理解了教学三维目标, 然后再让他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提问 ( 经过一年的熟悉, 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目标之外问题的常规办法) , 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归类, 将重叠近似的整合, 因为问题最终只有5 个, 因此我将全班分成了5 个小组, 让大家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与讨论, 然后一一展示结果。 而在另一个学生比较喜欢安静思考, 不太乐于开口讨论的班级, 我选择的是, 让学生同桌互相检查进阶作业, 并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相应的评价, 如果产生异议, 则用纸条写出一二三, 交由下一环节的小组交流, 而这一交流是以小纸条传递的方式展开, 组员拿到纸条后, 找出对应的作业, 模仿以跟帖的形式在后面写上自己的评价和理由, 然后每组推荐一两人上台展示, 分别呈现成果和问题, 而且无论成果还是问题, 都要求说明思考的过程。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则寓言, 说一村里有两个年轻人甲和乙, 他们相约出去做生意, 当来到一个盛产布的地方时, 甲说:布在我们村里很值钱, 我们用手上的钱全部换了布回去一定赚钱。 乙深以为然, 于是两人买下了不少布匹绑在驴背上继续前行, 当到了一个生产毛皮的地方时, 甲认为带毛皮回乡能赚更多的钱, 于是将所有的布匹卖了, 换了一驴背的毛皮, 还赚了一笔钱, 而乙觉得布已经捆绑好了, 卸下、卖掉再换其他物品很麻烦, 就没有理会甲的提议。 甲不断卖出、买进, 赚了一笔笔的钱, 而乙则固守着自己驴背上的布匹, 等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 甲已经成为一个大富翁, 而乙只是用布匹换到了不多的一点钱。 在课改的进程中, 教师应该做勇于变通的甲, 翻转课堂就是甲换来的一个新商品, 我们不仅要勇敢地、不断地顺应社会接纳新的教学模式, 还应该在这个过程中, 多多考虑新模式有什么优势,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该模式的优势。 对于翻转课堂, 教师如能结合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不断思索、调整、创新、发展, 那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 生化成为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翻转, 关键是, 教师是否能有顺势而为的勇气和能力。

摘要:与其说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形式, 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 因为在借鉴运用中, 我时时能发现其内涵与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 与新课改的匹配。本文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两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翻转课堂,运用思考

参考文献

例谈历史课堂导入技巧 篇4

一、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共同点, 相较于教材上的知识, 学生对于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往往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要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是最好的选择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历史典故, 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通过这些小故事的讲述,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 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 也可以作为故事素材来用, 像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著名的历史人物, 与他们有关的小故事是数不胜数的, 并且很多故事都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 是非常好的导入素材。通过故事导入, 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诗词导入法

诗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 由于其朗朗上口和饱含情感的特点, 容易对人们产生较强的感染力。我国被称为诗词的国度, 自古以来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 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历史时期, 更是诗词发展的辉煌时代。因此, 在讲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 笔者经常会借用一下诗词名句来导入新课。每当教师朗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时, 总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例如, 笔者在讲到《宋明理学》这课的内容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朗读了这样几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接着笔者提问道:“以上这两段的作者分别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由于这两句话学生都比较熟悉, 大家很快给出了答案。接着, 笔者又继续说道:“文天祥的诗词所反映出的浩然正气和朱熹所倡导的对人性的压抑, 这些都是受到了哪些思想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这样, 借由两段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 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分析, 就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了今天的主题之中。

三、图片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相较于语言形式的信息, 视觉信息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感, 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设计历史课堂导入环节的时候, 利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进行导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 一走进课堂, 笔者就拿出了一副图片《蒙娜丽莎》, 很快, 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过来。“大家认识这幅画作吗?”笔者问道。“《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纷纷回答道。“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画吗?它其中包含了什么精神?”笔者接着问道。这次, 学生没有像上次那样很快给出答案, 过了一会儿, 有几个学生想到了人文精神, 于是, 笔者就顺着学生的思路, 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四、生活导入法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学科,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事实上, 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 而不是为了把学习到的知识束之高阁。事实上, 历史学科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今天面临的种种现实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源头。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利用生活来导入新课。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今天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的?”有的说是公交车, 有的说自行车, 还有的说是家长开车送过来的。笔者接着问:“假设我们把时间向前推一百年, 猜想一下, 那时候我们会用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呢?在百年之前, 中国有哪些交通工具呢?”就这样, 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把历史同现实进行对比, 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把历史同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导入方式, 在历史课堂上, 笔者还经常会用游戏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多种形式的导入方法, 总结下来, 我们发现, 每一种导入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 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善用导入技巧, 用恰当有效的导入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中阶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导入环节,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因此, 导入环节的质量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本文中, 笔者就简单列举了几种历史课堂上常用的导入方式, 希望通过有趣、有效的课前导入, 能够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而有效, 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技巧,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丁惠荣.摭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与原则[J].成才之路, 2012 (33) .

[2]张勇, 徐桂林.中学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J].山东教育, 1998 (12) .

初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例谈 篇5

运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详细复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地复习, 学生在学完一节课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时候, 教师都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温习。在初中三年级的总复习阶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树的复习方式, 是学生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用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关键词作为知识树的总树干, 根据这一关键词语不断地进行添枝加叶, 让本单元的知识点都跃然“树”上。学生以关键词作为一个中心, 不断回忆所学到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复习的兴趣, 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的历史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一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扩散

由于历史知识相对复杂, 如果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单纯的机械背诵, 常常会背诵这个忘记那个或者出现混淆的情况。如果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式扩充复习, 将许多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复习, 这样学生将会在一次复习过程中掌握多个知识点的知识, 而且还会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南京条约》的复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条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联想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这三个条约的相似性以及这三个条约签订的内容与意义等。学生在这个复习过程中, 发现这三个条约都是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公正的条约, 正是这三个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答法、讨论法

学生对知识的复习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学习, 但是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他们常常不喜欢复习, 或者经过一轮复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的复习, 学生常常误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 教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或者是填鸭式的总结讲授或者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 学生常常对复习缺乏乐趣。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 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 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答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 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进行复习时就提出“中国近代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它都包括怎样的内容呢……”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讨论的方法, 增强学生复习的热情,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 讨论还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进行不断地探索,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对“戊戌变法”这个历史事件复习的过程中, 笔者提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 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比较列表法

对于历史知识而言, 它不但有繁杂多样的知识点, 而且许多历史事件都有相似之处, 对这些知识点如果把握得不深刻的话, 极容易引起混淆。因此, 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复习是历史复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在对比的基础上, 还可以绘制出对比的图表, 学生一定能将这两个问题熟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例如“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其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动力、影响等方面, 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两次相似的革命牢固地记了下来。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还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 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纵横交错发展的一张“面”, 要将点与线相连接, 才能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上一篇:民族地区采访下一篇:心理健康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