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拓展艺术例谈(共6篇)
语文课堂拓展艺术例谈 篇1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这是高效语文课堂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有时教学重点亦即难点, 但往往难点并非重点。重点的确定, 一般每堂课只有一到两个, 其突破方式, 因在备课中, 往往会有精心预设, 因而重点的突破, 往往是精心为之, 水到渠成。而教学难点有时又具有不确定性, 除预设到的, 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又会生成一些难点。因此, 难点的突破, 更需要执教者丰厚的学养与高超的教学机智, 用多种方式去突破。教学实践中, 笔者常运用一些小故事佐助突破教学难点。
一、 阅读教学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难点
如执教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对其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的理解上, 学生出现了疑惑, 此处“断肠”何意? “断肠人”到底何人? 我只是笼统地解释为“断肠”比喻极度悲伤, “断肠人”即极度悲伤之人。却不料有学生质疑:“肠断了, 主要感觉是痛, 为什么不说极度疼痛呢? 能不能用断手或断脚来形容极度悲伤呢? ”鉴于此, 我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东晋桓温, 率军入川, 经过三峡时, 部队中有人捕获一只小猿并带到船上, 母猿在岸上一边追着行船一边哀号着, 如此追了一百多里。在船离岸较近时, 那只母猿趁机跳上了船, 但一到船上就死了。士兵剖开母猿的肚子一看, 里面的肠子因极度悲伤而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故事中的母猿, 因小猿被捉悲伤痛苦, 哀号致肠断。“断肠”是悲伤所造成的, 这就反映了“断肠”和“悲伤”之间的联系, 很容易理解。理解了“断肠”一词, 就能进一步理解曲中写景的作用和作品的主题。
二、 写作教学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难点
写作课上, 指导学生作文要认真审题, 构思要巧妙, 但泛泛而谈, 学生不易理解, 我便讲了古代画家画“深山藏古寺”的故事:从前, 有个先生请四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依次作画。赵画家先来, 不假思索在纸上先画了深山, 又画了古寺, 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和古寺’, 不对题。”该钱画家画了, 他在纸上画了深山, 没画古寺。出题先生说:“这是‘深山无古寺’, 也不对题。”孙画家又开始画了, 他仿佛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急忙在纸上画了深山, 并在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出题先生说:“这是‘深山漏古寺’, 仍不对题。”最后该李画家画了, 他冥思苦想, 认真审题, 终于作出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画面上有深山, 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的小溪, 小溪边有一个挑水的和尚, 一条石阶小路由溪边直通向深山之中……审题之准, 构思之巧, 堪称绝妙。文画同理, 作文首先要认真思考, 审清题意,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切题。构思上要独特、巧妙, 文章才能有新意, 有创意。通过古人作画的故事, 学生对作文审题、构思的要诀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反复操练, 佳文迭出。再比如, 给学生讲“观察”时, 我以唐代画家戴嵩画牛的故事, 告诉学生, 观察必须仔细认真, 必须抓住事物特征, 尤其要关注细节。在讲作文要“真实”时, 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的两种极端表现:要么原原本本实录所见所闻, 毫无提炼, 概不加工, 实则画虎类犬;要么凭空虚构, 胡编乱造, 实则以假乱真。我便讲了“为国王画像的故事”:有一个左眼瞎、右腿短面目也丑陋的国王, 要画师为其画像。甲画家将其画得英俊潇洒, 被其斩首, 乙画家原貌画出, 也被斩首, 只有丙画家为其画像, 却得赏赐千金。原来, 他根据国王生理特点, 进行了艺术加工:画面上国王瘸腿跪着, 瞎眼紧闭, 另一只眼睁开, 双手握箭在林中正瞄准前方一只猎物。这就掩盖了国王的缺点, 又显得真实而不露痕迹。学生从中得到了作文启示: 材料或细节既要来自生活, 体现生活真实, 又要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 使其高于生活。只有这样, 读者才会觉得真实、生动、感人。学生对作文中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个难于理解的问题有了较深刻感悟。
三、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随时穿插小故事解决难点
故事解难法不但适用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在高效语文课堂中, 亦可以随时穿插、灵活运用。比如在利用汉字知识纠正错别字时, 我讲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戒赌诗。古时候, 有位父亲, 得知唯一的儿子染上了赌博, 便写了这样一首诗:“贝者是人不是人, 只因今贝起祸心。有朝一日分贝了, 到头成为贝戎人。”嗜赌成性的儿子看了, 百思不解其意, 为父便一一点破劝诫:“贝者”为赌, “今贝”为贪, “分贝”为贫, “贝戎”为贼, 这赌、贪、贫、贼四个字, 便是每个赌徒的必由之路。儿子理解后, 幡然醒悟, 从此弃赌从良。接着我再强调, “赌、贪、贫、贼”四个字都有一个表意的偏旁“贝”, 都与金钱有关, 因为古时候曾用贝壳做过货币。所以掌握汉字的意义, 一定要注意这个表意的偏旁, 这样也可以区别好多形近字。通过此故事, 既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有关知识, 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可谓收“一石二鸟”之功。
总之, 在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 遇到难点, 如能恰到好处地借助故事, 常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功效。
低年级语文课堂调控艺术例谈 篇2
一、关注情感,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1.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又不稳定、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40分钟的课堂,想让低年级学生安安稳稳从开始一直坐到结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游戏教学是常用的课堂调控手段,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和谐共振
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象八爪章鱼,课上教师总在不停地忙乎,摁住了这只脚,那只脚又出来了。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举动。
【案例】在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课上十分投入地“修改”课本上小骆驼的插画。他在小骆驼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画完后还颇为满意地展示给同学看,引得周围的学生哈哈大笑,教室里顿时乱了套。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老师觉得XX同学画得还算不错,他这么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小骆驼———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自卑、委屈)谁能来好好开导开导它?
(学生若有所思,似有所悟,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看到小骆驼伤心、难过,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开导它,现在小骆驼还感到委屈吗?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骆驼擦去泪水,好吗?最后让我们一起送小骆驼一句话: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反思】低年级的学生的行为总是反复无常,课堂中,突发状况时有发生。意外出现时,教师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对待,要时刻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创造的“灵感”,要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有效调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二、学会欣赏,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调控
实践证明,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容易和老师沟通。越听老师的话,越容易哄,越依赖老师。在低年级课堂教学调控中评价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学会欣赏,以正面的表扬为主,树立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体丰富,多用叙述性的语言,别一味地说“你真棒!”低年级的学生很具有榜样效应,他们想要的不光是谁棒,而且想知道的是这个人究竟棒在哪里?怎样棒?然后学习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也一定生机勃勃。
【案例】《荷花》一课重点通过文字感知、移情品读、入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将作者笔下的荷花、文字描绘的荷花转化为学生心中的荷花,王崧舟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这样评价的: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丽的心灵。
例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取舍艺术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取舍艺术
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材里的课本知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学生升入中学以后,这种变化日趋明显。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依然采取“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那么,由于教学时间所限,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好。俗话说“有舍有得”,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取舍”上做文章,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有“张弛有度,取舍得当”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大道,前程更加广阔。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呢?
一、合理取舍教学目标,做到取舍有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风向标,起到导向作用。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可过高或者过低,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一课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听泉的层次,领会文中重点语句蕴含的道理。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总体目标制定完毕以后,我又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总目标进行了细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为优等生增加了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或变换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为后进生舍弃了理解文中关键句子含义的目标,而改为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3.对中等生的要求则是量力而行,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在清晰的目标要求导向的作用下,课堂教学自然显得游刃有余,轻松多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各自实际,合理取舍教学目标,只有有取有舍,合理取舍,才能为语文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只有经过教师的合理取舍,优化选择、过滤,才能称之为教学内容。选入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在教材内容上大都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那么,教师如何取舍呢?能取则取,该舍则舍,取舍有度,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大无畏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一首,诗词大气、磅礴,读完以后可以使人精神倍增就是它最明显的特点,这只是教材内容的特点,但对于生长在新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吗?知道“红军、长征”这些词汇吗,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真正理解诗词体现出来的精神要义。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同样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取舍,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适当增添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知道长征的原因,这样做对新中国最后取得胜利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然后,又舍弃了教参中关于长征途中武装斗争的事件经过,因为,我认为,作为一篇抒情诗没必要像记叙文一样把各种原因交代清楚,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词中所要表现的精神气概,这样教学,取舍有度,使阅读教学更具实效。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合理地添加与删减,当然,这种添加或删减不是盲目进行的,教师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灵活掌握,才能真正做到取舍有度,为提高阅读教学服务。
三、合理取舍教学手段,做到取舍有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取舍,因需而用,因需而教,只有合理取舍,张弛有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海燕》一课时,有位教师在课堂上一会儿展示画面,一会儿播放录音,一会儿引导学生品味感受……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并没有真正有所收获。其实,《海燕》作为高尔基的著名作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抓住了这点,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语“大海、乌云、狂风、海鸥、企鹅”等词语深度挖掘,使学生明白隐藏在这些词语后面的真正含义,然后,教师再通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那么,学生不仅会深刻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而且学生学起课文来也会感到轻松多了。如果教师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不仅会与阅读教学主旨相悖,反而会贪多嚼不烂,什么都没有学好。
由此可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繁多的、华丽的也不一定是好的,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在多媒体创设情境方面,教师要把握好“度”,要讲究情境的“实在、实用和适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点,合理取舍,需要什么手段就采用什么方式,取舍有度,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尾的艺术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5-1
一、总结式结尾,提升表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繁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完《师说》一文后,可以这样结尾:“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学习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求学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正确的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当然,正是由于对这篇文章的反复诵读和深入研读,才能使我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来把握住文章的这些观点。今后在学习古文时,同学们一定要围绕‘读’来下功夫。”
二、朗读式结尾,升华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品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品味课文的句子美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分组朗读并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优美的音乐、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课文描写中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体会出语文的魅力。当然读的内容可以是全文如诗歌或者古文,也可以是某些精彩段落。例如教完《荷塘月色》后可以带领学生齐读课文4—6节,学生在自己放声的朗读中完成情感的升华;也可以教师范读课文4—6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感悟朱自清先生蕴含在文字中的深情。
三、悬疑式结尾,促进学习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视听手段,不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发人深省的语言,进行设悬结尾。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的应用范围,发展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思辨性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讨论,自己寻找答案,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例如教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有姑娘爱上他吗?他会获得爱情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四、拓展式结尾,提升认识
好的课堂结尾设计,应有利于把知识向生活拓展,促进学生课后思考、探索、研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语文学科的探索兴趣。课堂教学结尾采用拓展法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效果往往也是显著的。例如教完《金岳霖先生》后我采用这样一段文字结尾: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一代大学者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但是,我们对于先生的了解可能还只是开始。先生是一个接近完美境界的人,是一本常读常新、读之不厌的大书。我特别希望今天上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再来读读别的描写金岳霖先生的作品,来进一步认识先生。
五、比较式结尾,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尾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结尾:“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苏比,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同学们,我们上个星期学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小说中的阿Q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都有着悲惨的结局。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习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激情式结尾,升华情感
从教学内涵来说,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课堂教学的中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因此,讲述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情节的课文,当讲述结束时,可以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主题、人物、情节加以引申性的总结,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
语文课堂拓展艺术例谈 篇5
一、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 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 “障碍” (问题) 时, 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在于老师能否结合教材实际, 抓住突破口, 把它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 如在教学《捞铁牛》时, 采用中心突破法, 设计以下问题:1.是谁把铁牛捞上来的? 2.为什么不直接把铁牛拉上来, 而要弄得这么复杂?3.为了把铁牛捞上来, 怀丙事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4.他又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你的? 4.如果你当时在场, 那么你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 踊跃发表意见, 最终达到释疑的目的。 抓住契机, 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但需注意的是, 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 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故弄玄虚, 把学生弄糊涂。
二、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 需要教师提出一组连贯的问题, 或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追问。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 更有趣的问题, 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中, 可以先问学生:“你们觉得沙粒能变成珍珠吗?”学生给出肯定的答案后, 继续提问:“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在此基础上, 老师继续问:“为什么圆圆的沙粒最后能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最后, 教师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从沙粒变成珍珠, 你明白了什么?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设疑新颖, 引发情趣
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 课堂提问要提得巧, 发人深省, 力求新颖, 引发学习欲望, 切忌老调重弹。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 讲解“聪明”一词时, 教师问学生:“你们愿意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吗? ”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那为什么有的人聪明, 有的人不聪明呢? ”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人生来就聪明。 ”教师说:“不, 聪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关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你们想知道是哪四件宝吗? ”学生回答后, 教师顺势用猜谜语的形式, 让学生猜出耳、目、口、心四个谜底, 并在黑板上依次写出“耳、丷、口、心”几个字, 用它们构成一个“聪”字, 并组词“聪明”。 告诉学生这四件宝不能只用其中的一两个, 而要做到四者合一, 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通过这样新颖、有趣的提问,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创设情境, 选择角度, 相机诱导
课堂提问的艺术仅体现在问题的价值及适度性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必须“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 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 创设提问情境, 选择提问的角度, 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 用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 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 适时提出问题, 巧妙加以引导, 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 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 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 教师应该做到“相机诱导”。 以《回自己的祖国去》为例, 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斩钉截铁”提出问题:什么是“斩钉截铁”? 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华罗庚斩钉截铁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华罗庚, 身临其境, 请你读出这种“斩钉截铁”的感觉?通过一步步地引导,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这样, 不仅画龙点睛地释破了题意, 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
五、先易后难
在课堂提问中,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深文浅问, 浅问深究, 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也就是说, 教师在提问时, 要像伐树一样, 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 再砍木材的关节。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 “陶醉”一词通过三个步骤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牢固掌握, 正确运用。 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 兄妹俩怎么样了? ”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 接着加大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 ”此问题较灵活, 又无现成答案, 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理解体会。 经过思考、议论, 学生得出反馈信息。 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 “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 学生反馈:美丽的景色, 动听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 这样, 孩子们就能牢固掌握该词的词义、运用范围, 再造出完整通顺、具体的句子就水到渠成。 这样教学, 既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 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 信息能及时反馈, 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了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 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 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强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对话, “问”出精彩,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关键, 在启发式课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提问的意义, 精准地掌握提问存在的误区, 并针对这些误区, 有针对性地纠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误区,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方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 2013.
语文课堂拓展艺术例谈 篇6
一、利用音乐进行导入, 激发兴趣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涵丰富,通过优美的旋律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抒发情感,有强烈的感染性,这也是音乐能够吸引高中生的原因。现在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喜欢听音乐, 更爱唱歌,加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一特点,找到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这个故事学生也比较熟悉,再加上熟悉的歌曲旋律, 学生深深体会到歌曲中项羽面对虞姬时,表现出来的无限柔情以及处于末路时深深的无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再去学习《鸿门宴》, 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琵琶行》 一课时,可以播放琵琶相关的音乐,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也都有相对应的歌曲等,这些歌曲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学。
所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音乐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缓解紧张的气氛,使人身心愉悦,从而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朗读进行导入,创设意境
有这样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激情昂扬的朗诵,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渲染的情感世界,这是那些粗浅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成功的朗读, 确实可以在课堂上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进行导入,同时注意在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朗读法的好处是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引起共鸣。
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课文的十八到二十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而且这部分感情充沛,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适于作为朗读素材。所以,在上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直接朗读,进行直接感受,以情动情,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然后结合学生的朗读,引导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马丁·路德金为了梦想而显示出来的激情万丈,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可以说,有效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导入新课,不仅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优美的名言佳句,扩充自己的词语储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以及写作水平。同时,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
三、利用故事进行导入, 引人入胜
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甚至一生,故事对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说爱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说,如果教师能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定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生活实例,也可以是与作者相关的趣闻轶事,关键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有关内容。 通过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天津有一位叫冯骥才的著名作家,有一次他出访法国,在宴会上,有一名外国记者问他‘冯骥才先生,贵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向西方的资产阶级学习,难道你们不怕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冯先生机智地回答:‘难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吗?所以,我们毫不担心。’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只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 同样的继承文化遗产,我们也要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这样使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概念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牢牢地吸引住了,而且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也缓解了畏难的情绪,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跳出故事的局限,转入课堂的学习。
【语文课堂拓展艺术例谈】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资源生成例谈05-09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07-07
小学语文课堂病症例谈09-04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10-19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06-26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例谈10-26
语文课堂结尾艺术10-08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12-05
语文课堂节奏艺术12-21
语文课堂管理艺术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