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数学

2024-10-07

快乐数学(精选12篇)

快乐数学 篇1

一、“快乐学数学”的内涵诠释

快乐是什么?有人说, 快乐是“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有人说, 快乐是知足常乐;有人说, 快乐就是付出以后得到应有的回报;也有人说, 快乐就是无私地奉献。曾经在网上看到的这样的解读:“最快乐的人是有着最有趣的思想的人。”因为思考, 所以快乐, 快乐蕴藏在思考的过程之中;因为具有有趣的思想, 所以快乐, 快乐体现在有趣的思想之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样的解读于数学教学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1.让学生有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2.让学生有思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要达到“不教”的境界,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激活与唤醒,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点拨, 重视直观的教学手段的应用, 学生是有可能在抽象的层面认识和把握数学的, 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都知道, 通常人们对于不怎么费力即可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太看重, 也并不珍惜。所以也正因为数学学习的适度挑战性, 反而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深层乐趣。

3.让学生有发展。快乐学数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只有学生获得了发展, 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如果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了发展, 其必然经历一个抽象和具体的辩证转化过程, 这正如数学的发展那样, 新的抽象的认识被琢磨得直观透彻了, 变得具体了, 认识也就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了。因此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了, 当然就是快乐的。

二、“快乐学数学”的实践建构

快乐学数学就是一种用愉快的学习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感的学习方式。促成儿童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快乐、实现自我。从而领悟到数学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盎然的情趣, 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 激发兴趣, 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数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 如创设有趣的情境, 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组织有趣的学习方式等。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很大的关系。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中, 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 猪八戒得到一个西瓜, 他想到师徒四人, 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他吃了其中的一块, 猪八戒又馋了, 又偷吃了这样的一块, 由于吃得不过瘾, 于是他接着吃了第三块和第四块, 全部吃掉了。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分数?运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滑稽的人物, 诙谐的解说, 成功地营造出了乐学氛围, 让学生愿意在故事中寻找分数, 即能巧妙地进行复习铺垫, 又能引出了今天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指向数学活动的本质,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经历过程,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过程的经历者、思想的体验者。思想的内化、素养的提升经历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认识直线”时, 设计了拉毛线团的活动。第一次拉:这有两团毛线, 中间一条是什么线?你能把它变成直的线吗;第二次拉:现在这两团毛线分别向两端拉, 中间这条直的线跟刚才的比, 怎么样?第三次拉:如果这两团毛线继续向两端拉, 想一想, 中间这条直的线就会怎么样?第一次拉, 体会变曲为直;第二次拉, 体会中间直的线可以向两端延长;第三次拉, 体会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样子, 极限的思想仿佛一下子就在三年级孩子的思想中生动起来了。

快乐学数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快乐、体验思想、放飞心灵, 做一个快乐的数学思想者。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 有思想的, 富有灵性的,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流淌, 思想在心灵绽放。

摘要:审视当下课堂, 过分关注数学知识的积累、应试能力的培育, 渐渐消退了它的独特魅力, 为此提出了快乐学数学的理念,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兴趣、有思考、有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不但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价值, 还能分享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数学教学,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于漪.心灵的对话——情感的聚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快乐数学 篇2

2、初步感知交集,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

1、幼儿操作板及各种花人手一份2、游戏用各种花及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巩固标记

1.认识花

师:“今天,我们要和电脑娃娃玩游戏。”“草地上开满了许多花,你们知道有什么花吗?”让幼儿知道花园里的花除了种类(郁金香、喇叭花)不同外还有颜色(红色、蓝色)不同。

2.按标记种花

师:“草地上有两个什么形状的花坛?”(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长方形;三角形上蓝色标记,长方形上有小标记)

师:“电脑娃娃想请小朋友把花按标记种在花坛上。”(请幼儿帮帮电脑娃娃种花)

3.幼儿操作,按标记种花

师:“小朋友真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花和花坛,请小朋友按自己花坛上的标记种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按标记种花,教师指导。)

二、初步感知交集

1.电脑演示,提出问题

师:“蓝色的小花不高兴了,它即想跟蓝花在一起又想跟小花在一起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2.感知交集

师:“我们来看看,三角形和长方形中间有个什么图形?”(小梯形)

引导幼儿说出小梯形里应该种蓝色的小花。

3.幼儿操作、感知交集

师:“电脑娃娃的小梯形种上了花,你们的小梯形种上花了吗?”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的小梯形里种花,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梯形里种了什么花?

三、游戏:《花仙子》

复习巩固标记,进一步感知交集

四、结束。

在快乐游戏中快乐学数学 篇3

关键词:游戏;快乐学数学;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最重要的活动。我认为游戏化的数学教学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一、结合各领域内容快乐学数学,注重趣味性和综合性

1.结合绘本阅读学数学

家长和教师总想着怎么让幼儿知道统计和概率归纳了生活,还有平面和立体、收集和整理、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和减减,其实这些充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绘本故事里,让幼儿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在数学绘本一系列的故事中,可以通过不同事物大小比较、用身体测量、辩论货币、看时间、认识时间概念的独特性等主题加深幼儿对测量概念和测量工具的理解。数学绘本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因为绘本中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有鲜艳的图片以及有趣的人物形象等,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绘本设计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数学绘本阅读中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快乐学数学。如,为了让幼儿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我结合了数学绘本《喝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以喝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的故事情节贯穿活动全过程,和哈哈阿姨一起玩魔术进行图形拼搭游戏。玩的游戏和操作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图形拼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结合手工活动学数学

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平时生活中幼儿最喜欢剪剪贴贴。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着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的过程,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技巧及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认识进行综合运用与创造。在手工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班的特色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知道了折纸所需要的纸张应是正方形的,从而区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折纸的基本技巧中有上下、左右、对角线对折,幼儿明白了图形二等分以及对称的概念,也认识了对角线等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3.结合体育游戏学数学

体育游戏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蹦蹦跳跳锻炼体质,提高技能,学好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4.结合音乐游戏学数学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音乐游戏“变变变”中可以通过变前、后、里、外、左、右、上、下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会辨认方位。

二、结合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快乐学数学,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1.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学数学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2.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动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如,在“超市”的游戏中,在每样商品上贴上10以内的标价,游戏开展中,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可到银行提取纸币,幼儿可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购买时,规定幼儿手中纸币得买相应价格的商品,游戏中锻炼了幼儿简单的加减运算能力。又如,娃娃家中,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等。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3.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

结构游戏中,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先让幼儿认识积木的各种形状,再根据积木的形状等将积木进行分类,并要明确积木放置的方位,还有利用积木搭建各种作品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玩具,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斯.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第五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9-139.

在快乐游戏中快乐学数学 篇4

一、结合各领域内容快乐学数学, 注重趣味性和综合性

1.结合绘本阅读学数学

家长和教师总想着怎么让幼儿知道统计和概率归纳了生活, 还有平面和立体、收集和整理、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和减减, 其实这些充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 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绘本故事里, 让幼儿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 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在数学绘本一系列的故事中, 可以通过不同事物大小比较、用身体测量、辩论货币、看时间、认识时间概念的独特性等主题加深幼儿对测量概念和测量工具的理解。数学绘本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因为绘本中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 有鲜艳的图片以及有趣的人物形象等,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绘本设计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 使幼儿在数学绘本阅读中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快乐学数学。如, 为了让幼儿理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 我结合了数学绘本《喝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 以喝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的故事情节贯穿活动全过程, 和哈哈阿姨一起玩魔术进行图形拼搭游戏。玩的游戏和操作活动, 幼儿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图形拼贴,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结合手工活动学数学

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 平时生活中幼儿最喜欢剪剪贴贴。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着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的过程, 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技巧及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认识进行综合运用与创造。在手工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 我班的特色活动———折纸活动中, 幼儿知道了折纸所需要的纸张应是正方形的, 从而区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折纸的基本技巧中有上下、左右、对角线对折, 幼儿明白了图形二等分以及对称的概念, 也认识了对角线等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3.结合体育游戏学数学

体育游戏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蹦蹦跳跳锻炼体质, 提高技能, 学好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 “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 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 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 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 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 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 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4.结合音乐游戏学数学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 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 渗透数学知识, 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 音乐游戏“变变变”中可以通过变前、后、里、外、左、右、上、下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会辨认方位。

二、结合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快乐学数学, 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 将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 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1.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学数学

我们的周围, 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 只要做个有心人, 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 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 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 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2.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参与到活动中, 通过模仿和想象, 体验活动的乐趣, 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如, 在“超市”的游戏中, 在每样商品上贴上10以内的标价, 游戏开展中, 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 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 每名顾客可到银行提取纸币, 幼儿可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购买时, 规定幼儿手中纸币得买相应价格的商品, 游戏中锻炼了幼儿简单的加减运算能力。又如, 娃娃家中, 引导幼儿将碗、勺一一对应, 餐后将碗、勺分类摆放, 观察各种用具的外形、颜色等。总之, 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 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 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 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 自由探索, 动手、动脑、动口, 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潜能。

3.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

结构游戏中, 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 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如, 先让幼儿认识积木的各种形状, 再根据积木的形状等将积木进行分类, 并要明确积木放置的方位, 还有利用积木搭建各种作品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玩具, 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摘要:主要充分运用游戏这一独特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 结合绘本阅读、手工活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教学领域快乐学数学, 注重趣味性和综合性;结合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快乐学数学, 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

关键词:游戏,快乐学数学,趣味性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节,快乐学数学 篇5

11月17日 上午十点,备受关注的数统学院第十四届数学文化节在东区篮球场隆重举行,校团委书记扬臣,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成霞以及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团委书记李晨烨出席了本次活动。此次文化节的主题是:数学漂流梦幻之旅。

本次活动由四个岛屿组成,分别是迷幻岛,魔幻岛,梦幻岛和科幻岛,每个岛屿均由三至四个小游戏和一个展览展示板块组成,展览主要展示了华师110周年校庆,数院60周年院庆,数院名师介绍以及数学之美,并且每个岛屿都会有非常精美的礼品相送。

同时,数统学院也为观众准备了非常精彩的节目,首先是充满活力的啦啦操表演,然后是由数院艺术团带来的帅气的爵士舞表演,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观众连连鼓掌欢呼,接着轮滑队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轮滑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刺激而又优美的视觉享受。此时的文化节现场,早已人山人海,几乎每个小游戏都早已排了长长得队列,大家都在积极而又努力地玩着各种游戏,希望能够获得最终大奖。

其中最吸引人们挑战力的是给力24点和神奇数独,参加比赛的人数很多,但是成功率却不高,正因为它巧妙地将数学与游戏结合一起,参赛选手们必须通过敏锐的反应力和灵活的思维才能得出最终结果。期间主持人采访到一位参赛选手,他表示这些游戏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与大脑思维,他很有兴趣加入并且乐在其中。

“玩”中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玩”中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2

“玩”是一门艺术。小学生生性好动,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大胆创新,在游戏活动中把握点拨的时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玩”,就能使学生做到“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玩”出课堂的真精彩。

一、创境引新课始“玩”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开头,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还能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玩“猜拳游戏”。在学生已经会用手势表示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师教会学生双手配合表示两位数。比赛时,双方出拳各表示一个数,比谁出的数大。学生在同桌之间的几轮较量之后,“师生大战”拉开序幕。第一轮,教师出一位数8,同一位出两位数的学生比较数的大小,并让他说出理由。第二轮,教师出53,分别和出46、55的学生比,引导学生说出胜负的理由。

通过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既使学生回顾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的同时燃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体验感悟课中“玩”

游戏是孩子通过行动进行学习的一种集体活动。教师在课中创设新颖巧妙、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体验新知,探究新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直销。

在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数的组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以8的组成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玩“扔石子”游戏。桌面上用线绳圈一个圈,把8个石子扔到桌面上,看圈内几个,看圈外几个,学生很快就能理解8的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玩“凑数游戏”,如小棒凑数,拍手凑数,对口令凑数等。玩的时候,可以师生玩,同桌玩,男女生玩,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过各种形式的“玩”,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既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新能力。

三、回归生活课末“玩”

针对小学生喜欢多变,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征,教师在课末设计有趣的游戏练习环节,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还可以产生一种“课虽末,趣未尽”的意境。

例,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设计“找座位”的游戏。吧教室模拟成一个电影院,学生拿到上面写着数对的“电影票”后,迅速寻找自己的座位。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可带领学生玩“摸宝猜宝”的游戏。把各种形状的物体放入“百宝箱”,让学生摸一摸后判断是什么物体,或者教师说出一种物体的名称,让学生摸出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玩”中练习,有助于加深欣赏欣赏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感悟,使之更加亲近数学。

四、拓展延伸课后“玩”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最好的舞台。教学生一些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玩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可以拓展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有趣中激发,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形成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教学“镜面对称”后,教师教学生玩“照镜子”、“擦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后与小伙伴或者父母一起玩,并写出数学日记。通过玩游戏和写日记,引领学生深刻理解镜面对称的特征:上下不变,前后不变,左右变换。再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扑克牌游戏,如“二十四点”、“三连环”、“连珠炮”等,利用学生爱玩扑克牌的特点,进行口算强化练习。

参考文献:

[1]潘欣欣.构建小学数学“快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2):200-200.

[2]孙明符.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论谈[J].教学与管理,1993(1):43-44.

活化数学课堂, 快乐数学学习 篇7

课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也像一名年新鲜的海风, 轻不堂文的开拓者/新课改的, 背景之下不时地带, 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给我们神采和活动。封在, 快顾银霞闭递力的的延一知, 而面识是镜集折子中射。训正出练“如营高《, 小智不学慧再数学是学习单课”方纯程式的标和知准识能解乐有创新活力的读》一书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程应该是开, 应当是放而富数的课堂个开放的, 系统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实践表明, , 学得容易只有创造“, 才活”学我们的课堂却在一定程度能有利于自身思维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上忽视了学生的, 学情感学生作、为个想象、性生命的存在领悟等多方面, 过多地的发展, 强调知忽视了习主动性与识的记忆、模仿创造性, , 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机械如此则压抑了学生学习的

沉闷, 而缺乏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

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呢?

一、营造浓浓爱意氛围

实践表明,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单单地表现在知识的传授方面, 还应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闪现创造光辉和人性魅力的课堂之中, 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人格成长的需求。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营造浓浓的爱意氛围。因为在充满“爱意”的课堂中, 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 对于知识的传授也就不需要“强塞”与“命令”。同时, 教师也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具体做法: (1) 真诚期待。“我就知道你一定行, 这不是说得挺好的吗?”“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真诚的期待不仅表现在语言之中, 还可表现在目光与眼神之中。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期待, 就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激情, 其智力及个性发展也受到深刻影响。在数学课堂中, 我们应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用自身深沉的爱去激励和发掘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要走下“一言堂”的讲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一片广阔的学习天地中期待“花儿的开放”。

(2) 充分肯定。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还可利用学生“好表扬”的心理特点, 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表示肯定与赞许。具体肯定的方式可以是点头表示、也可以是话语鼓励, 如“真好”, “真会动脑筋”等。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 对其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如此肯定与鼓励,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学生才会乐意去学, 才会去积极思维, 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接受所学的知识。实践表明, 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能有效培养学生情感, 启迪思维, 发展想象, 开发智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从而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例如:一位老师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节内容时, 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教者采用了编唱童谣的方式, 指导学生学唱:“一个10, 一个1, 合在一起是11;一个10, 二个1, 合在一起是12;……一个10, 一个10, 合在一起是20。”实践表明, 通过念唱儿歌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 难学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方面的内容就这样被学生轻松掌握了。此外, 我们还可采用“找朋友”、“当向导”、“夺金牌”、“下棋”、“漫游数学宫”等游戏创设趣味数学学习情境,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自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作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学习者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 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 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 采集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 应积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 教学一年级下学期的《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 笔者采用模拟“小超市”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样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同学们跃跃欲试。活动中, 个个都能模拟大人在超市里购物的样子 (如:选物、整队、付款等) , 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及社会知识。

此外, 教者还可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家庭、农村等场所进行现场调查、测量实践,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 追求活化的数学课堂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每一节课都能在“活”字上做文章,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如此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更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如何通过“活化数学课堂, 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是一项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着重从营造浓浓爱意氛围、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融入生活自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享受数学 享受快乐 篇8

享对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个性受种问题的化的学习, 能力综合, 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数的力, 让快乐。学生积极参与, 并从中感受到创造学◎一、链接生活, 数学真可爱

朱从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

辉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所以在平时享生活实际, 捕捉他们生活中的生活现象, 教学中我力争从儿童的视角, 链接儿童的受挖掘数学知识中生活的内涵, 引领儿童快快乐的地兴走趣进。数如学:教的学天《地常, 见激的发数他量们关学系习》数这学乐超市一节、, 我是这样进行的商店调查他们各自:感1.兴趣的商品价课前让学生到

格及商家对商品的优惠办法, 等等。2.课上交流调查结果。如:1瓶雪碧卖3元, 3

瓶只卖6元;一包薯片4元;生日蛋糕:大60元、中40元、小30元;《少儿百科全书》一本20元, 一套 (10本) 180元;面包每块1元……。3.讨论交流:得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以及日常购物常识和一些购物技巧。4.创设生活情境:我班小红生日, 他爸爸准备了100元钱,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为小红设计一个庆祝生日的活动方案 (其中有一项拟购物品表让学生完成) 。学生立即进行小组合作, 纷纷根据各自的意图完成方案, 并进行全班交流、展评。这样,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能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可爱!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空间, 体验成功乐趣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 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要给学生留一点用武之地。我在教学“年、月、日”时, 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 甚至月日, 授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 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 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 以及二月。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从1979年到2002年历年的2月份的天数, 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 促使学生去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思考和探索, 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 并在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

三、让师生和谐沟通, 分享快乐

要做到真正的“快乐数学”, 教师在“合作学习”时, 不应该成为事后的评论员, 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学”的全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师:“同学们, 老师说长方形的这四条边是相等的, 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A:“上下两条边看上去比左右两条边长。”生B:“其中两条边明显长一些, 另两条边短一些。”师:“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生C:“四条边的长度是不相等的, 它们有长有短。”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以4人为小组互相讨论, 用你们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学生拿出各种工具在认真讨论。这时, 老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提示并督促学生认真交流。然后学生各自有了结论后汇报。生A:“我们用直尺的方法, 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 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 因此, 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 两条短边也相等。生C:“我们把长方形对折, 可以看到两条长边完全重合, 说明两条长边相等, 换个方向对折, 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师:“看来, 用不同方法也就证明了同一个结论, 那就是……?”生:“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 两条短边也相等。”师:“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四、快乐练习, 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亲密接触

数学课堂也快乐 篇9

一让例题和练习“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上课不到十分钟, 有的学生就开始讲话或者东张西望, 而在看动画片时, 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说明他们对静止的事物兴趣不是很大, 但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 如果能把这些静止的教学资源活动化, 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 那一定会把学生们的双眼牢牢地吸引住, 不再东张西望。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 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会活动的“数字小朋友”, 编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0~9十个数字小朋友在一起比谁大谁小, 9非常骄傲, 认为自己最大, 看不起其他数字小朋友, 数字1和0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他低头, 他俩就站到了一起说:“现在你有我们大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让这10个“小朋友”适时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学生们看到长了手脚的数字小精灵, 在屏幕上蹦蹦跳跳, 会说话会思考, 不但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 而且还受到了不要骄傲的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妙新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握数学特有的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要迎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 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 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 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小桥, 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 边贴边讲故事:可爱的小动物们在一起开森林大会……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 师生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 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第一, 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小布袋, 并装上乒乓球, 请班里的学生们分组进行摸球。学生们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 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 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游戏、抢答、竞赛等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数学游戏中、竞赛时分出小组的胜负或个人的名次,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需要, 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实践证明, 这些数学游戏、竞赛对中等生影响是最大的。如果把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起来就会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 差的学生也变优秀, 这样还可以让优秀生不骄傲, 差生不自卑。

四对孩子进行适当而多样化的赞扬

第一, 每位学生都有优点, 即使是所谓的“差生”也有他的优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经常适时地表扬。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 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进步, 我都不吝啬表扬他们。如一个学生按时完成了家庭作业, 上课举手发言了, 字写整齐了, 做对的题越来越多了, 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 这样才能增进他们的信心, 快乐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二, 不时来点物质奖励。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物质奖励更加喜爱。我就贴笑脸或苹果, 有时折小红花以表对他们学习的肯定。

第三, 把个人奖赏融到集体中去,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每个小组都有一页加分薄, 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 他们小组的加分薄上就会多加10分。一个月比一次哪组的分数最高, 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奖励方法, 谁都想要进步, 给自己的小组加分, 获得胜利。

五结束语

数学课堂上若能适当添加上“趣味”, 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们也能在快乐中学习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让自己快乐地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与思。

参考文献

[1]邢胜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 2008 (4)

快乐数学来源于数学生活化 篇10

一、导入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将糖果分给学生,然后要求每三个或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让学生分别算出各组的糖果数。

第一组学生汇报:张××同学有18颗糖,李××同学有9颗糖,段××同学有12颗糖,他们一共有多少颗糖?

学生甲(很得意):18+9+12=27+12=39(颗)。

学生乙(高举手):18+12+9=30+9=39(颗)。

学生丙(站起来):(18+12)+9=30+9=39(颗)。

学生丁(大声说):9+(18+12)=9+30=39(颗)。

第二组学生汇报:李××同学有8颗糖,黄××同学有11颗糖,刘××同学有9颗糖,申××同学有12颗糖果,他们一共有多少颗糖?

学生甲:8+11+9+12=19+9+12=28+12=40(颗)。

学生乙:8+12+9+11=20+9+11=29+11=40(颗)。

学生丙:(8+12)+(9+11)=20+20=40(颗)。

……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算式。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每天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不再感到纯数字的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的实效。

又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此时,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有的学生说,老师,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这样算成绩不公平?我赶紧问道:“那怎样算才公平呢?”就这样在和学生交流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的认识。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上面条形统计图中,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衬衣的,哪一张统计图是销售羽绒服的?

学生通过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衬衣的销售高峰在第三季度(夏天),羽绒服的销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冬天),快速得出前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衬衣的,后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羽绒服的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日常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由于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表面积”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①设计自己的卧室,并计算如果要用涂料将房间粉刷一遍要用多少涂料?②小明有一间长4米,宽3米,高3米的卧室(门窗面积为6平方米),粉刷墙壁每平方米用涂料1L,请你帮小明挑选涂料,怎样挑选合算。

甲种:20L一桶,每桶170元。乙种:8L一桶,每桶72元。丙种:5L一桶,每桶50元。

另外,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要用,更好地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活动,学会学习。

情趣飞扬 快乐数学 篇11

关键词:情境;吸引力;魅力;活力;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28-02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情境的感受和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因此根据现行新课程标准和低年级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不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并学有所得。

一、情境激趣,让数学富有吸引力

想让课堂富有吸引力,教师必须将知识融于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富有吸引力。

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面对这一情况,我想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改变练习的形式用生动的题型去触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开心中巩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知识。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这课时,我创设了这么一道题目:“小朋友们这节课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来到了一片森林,看见大树生病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吗?能为它们找出问题所在吗?”同时,我出示了几棵生病的大树,上面写着数学竖式。这时,小朋友们几乎忘记了自己的累,争着想当森林中的啄木鸟为这些树治病。就这样,我利用生动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从学生的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数学中的计算题,原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但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练习的多样化,把数学问题寓于新奇的富有情趣的情景之中,数学也因此富有魅力,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的心情,反而兴趣无比高涨,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二、故事激趣,让数学富有魅力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打消学生对数学的厌烦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情趣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其特殊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末尾有0的余数除法”时,我编了一个《喜羊羊分香蕉》的童话故事:一天,慢羊羊村长要请蕉太狼来羊村做客,它叫喜羊羊带上小羊去摘香蕉,喜羊羊就带着30只小羊去摘了100根香蕉,摘完后,喜羊羊对小羊说:“趁村长不在,我们先分几根吃吃,你们每个分3根香蕉,,剩下一根香蕉就给我喜羊羊吧!”喜羊羊怕小羊不相信,还列了一道算式,出示:

100÷30=10÷3=3(个)…… 1(个)

小羊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着香蕉吃开了。没多久慢羊羊村长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喜羊羊不老实,欺骗了小羊们,要用族规惩罚喜羊羊,吓得喜羊羊连连磕头求饶,小羊被弄得莫名其妙。“童话”说完了,我紧接着问学生:“喜羊羊为什么欺骗了小羊。”慢羊羊村长斥责喜羊羊不老实在哪里?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的兴趣热情高涨,老师趁热打铁,揭示课题。

这种情境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学。学生想学了,自然的学习的效率就高了,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新知。

三、游戏激趣,让数学富有活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分沓,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些游戏活动,穿插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例如;为了巩固得数是8、9、10的加法练习,我为学生们编排了“送信“的游戏。首先,教师在黑板上挂三个色彩各异,得数是8、9、10的能够插信件的小动物房子图片,然后说:“现在有3只小白兔搬进了新家,他们家的门牌号分别是8号、9号、10号。他们的朋友纷纷写信来祝贺,可是信很多,而且没有写门牌号,只写了一个算式,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当邮递员,算出他们的门牌号,并将信投入小动物的房子里。看看哪一组邮递员算得最快,送得最准时。”这样,学生动起来了,教室立即活跃起来,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巩固了得数是8、9、10的加法,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小蜜蜂采蜜”、“小猫钓鱼”、“开火车”、“青蛙过河”等游戏。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在游戏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四、操作激趣,让数学富有生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中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能变抽象为直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的内化。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如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安排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继续往下折,看折出的是几边形,再和同桌交流;学生在围、搭、折、剪、拼等动手操作中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培养空间观念。

又如,在教学《认识1元以内人民币》一课中,由于现在的一年级孩子大多数已经有了丰富的购物经验,1元以内的人民币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超市”的情境,在教室一角摆上学生喜欢的玩具、食品和文具。引导学生逛“超市”,说自己喜欢的商品及商品的价格,产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后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最后,让学生用人民币到“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巩固新知。通过这样,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会了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 篇12

长期以来, 因为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满堂灌”, 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导致学生学习被动上课积极性不高, 缺乏活力。小学阶段的学生, 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大, 只有给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 才更有利于与他们的参与, 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让“快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对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构建这种“快乐”呢?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我们现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以致用, 而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于生活最终也是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只不过是教材中的内容把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化了。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小学阶段他们的知识储备相对比较少,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他们熟知的就是他们生活中经历的, 所以把生活和数学教学联系起来, 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 应用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们在向学生教授人民币的知识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因为学生都见过人民币而且自己也使用过人民币, 我们就可以以一个零售店超市为情境来讲授人民币不同的面值和如何换算, 这样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很容易也很喜欢地参与进来, 教学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二、设置游戏创设情境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游戏是孩子天性的最好呈现。小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课堂倾听能力差, 特别容易溜号、走神, 所以上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要想使学生都集中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就要从学生喜欢玩、喜欢游戏的这点兴趣爱好出发去安排教学,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产生吸引力,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 体会学习数学带来的快乐。

如在进行计算练习的复习课时,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题进行大量训练, 这种训练往往因为形式单一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感, 慢慢地注意力和兴趣都会下降。我们如果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安排、设计, 就能够提升训练效果。例如, 在讲解方程时, 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分组, 通过用天平称物品, 来观察天平平衡时, 两边托盘里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来进入方程的学习中, 认识方程, 理解方程的含义, 在活动中, 灵活运用数学, 感受数学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数学课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多媒体技术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所学和相关的信息, 如文字表述、图片展示、动画描述、视频讲解、演示等。而小学数学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 单纯靠语言讲解很难清晰地向学生呈现所学知识, 多媒体技术就能够通过学生喜欢的模式向他们呈现所学, 既降低了学生思维、理解的难度, 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 有利于他们的消化和吸收。

例如, 我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 用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艘大轮船的样子, 制成课件, 放映给学生看, 图文并茂的图片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而且把他们的注意力也都吸引过来, 并且很顺利地把一样的三角形分在了一起, 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领会、把握数学, 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智力、陶冶了他们情操, 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

四、鼓励孩子们质疑

学生们要想出现思维的创新, 就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小学数学课堂要真正地“活”起来, 学生们快乐起来, 就要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质疑, 这样往往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进而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 小学阶段是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海洋的起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一位灵魂的工程师, 让学生快乐学习, 应该是每一位施教者终身的职责, 我们要善于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场所, 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使学生思维自然得到发展。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爱学生, 他们的点滴进步都会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 我们也会成为快乐的播散者。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学生把数学课堂当成了“家”——谈“家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12) .

[2]许慧.激情数学激活思维——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2010 (5) .

[3]宁林宝.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第二卷) [C], 2005.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取舍之道下一篇:高校修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