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2024-05-17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共5篇)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篇1

我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数学教师,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 在数学课上能听懂的学生只有二分之一。如果老师上课内容单调, 枯燥教法死板, 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听不进去。于是这些学生会开小差、做小动作、讲话等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步摸索不断总结, 得出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他们投入的程度就会更加强烈,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问题设计生动有趣。

在讲“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西游记》中, 话说孙悟空放弃了养马的官, 从天宫回到花果山后, 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 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大圣面对着小猴子, 想弄清到底有多少猴子, 但猴子太多, 大圣有点束手无策, 连究竟有多少猴兵也弄不清, 还怎么打仗,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 大圣的参谋长出了主意:“报数在花果山行不通, 不如把猴兵放了, 放假三天, 一定能弄清”参谋长在大圣的耳边轻轻地说了一番, 喜得大圣连声说好, 第二天大圣和参谋长, 在猴兵中随意拉了100个猴子, 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 然后宣布放假三天。你知道孙大圣的参谋长想出了怎样的妙计了吗?

这个故事刚一讲完, 学生就像炸锅了一样讨论开了。整个一节课学生带着这个悬念, 直到最后老师才给出结论, 这个方法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变

1. 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必须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 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 难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 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其中数学建模思想中常用的有 (1) 建立方程 (组) 模型 (2) 建立不等式 (组) 模型 (3) 建立函数模型 (4) 建立三角形。数学习题浩瀚无边, 题量是万万千千, 但是蕴含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永恒不变的, 它是数学的核心、灵魂,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

2. 注重题目的变式引申。

教师在讲完一道题目后若能作适当变式训练, 对问题进行引申, 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的兴趣, 促进创新, 提高数学素养, 如:

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P为正方形内一点, 且△APB为等边三角形, 求∠DPC的度数。

在讲完本题之后, 教师又作一下变式训练:

变式一:已知:如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P为正方形外一点, 且△APB为等边三角形, 求∠DPC的度数

这个问题刚一提出, 学生很感兴趣, 很快进入积极思考状态, 几分钟后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来了。在讲完变式一后, 教师又作一下变式训练

变式二:已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以AB为边作正三角形ABP, 则∠DPC的度数=

这个问题提出后, 很快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结论要善于归纳, 整理, 这样可使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 引入竞争机制。

上数学课如果是教师一板一眼地教, 学生在很被动地听, 那么学生很容易厌倦, 效果一定不会太好。为了活跃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搞竞赛,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进行小组积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 对学生的精彩回答给予掌声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题, 基础好的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每个学生都能一视同仁, 这样一个问题提出后, 很多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有难度的题目, 本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对那些课堂上违纪的学生进行扣分, 一人违纪全组受罚。每个星期对小组积分进行总结, 奖励优胜的小组, 鼓励和鞭策落后的小组.这样课堂上违纪的人越来越少了, 小组内各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相当于是导演, 而演员则是学生, 教师讲得要少而精。当学生的积极性被你调动起来的时候, 他们都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有些学生还能很大方地到讲台上当“小老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喜爱上数学课了。

4.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上使用多媒体有很多好处:节省抄题目时间, 尤其是图形的各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等动态效果非常好。课件做得好学生会很兴奋, 巧设问题, 展示数学的悬念美;新颖的图案, 展示数学的对称美;引入古诗词, 展示数学的意象美, 简洁的推理, 展示数学的逻辑美……这些都能体现数学的魅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三、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 语言风趣幽默。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一直板着脸, 学生会有畏惧心理, 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思维也不能完全放开, 效果反而不太好。教师要适时地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讲一些笑话, 幽默故事, 名人轶事, 哪怕是一些调侃都可以, 这样学生会越听越想听, 这就相当于给一盘菜加一些味精。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有时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一次一名差生在跟别人讲话, 我没有直接批评他, 而是说:“某某同学与别人讨论问题非常热烈, 下面我们请他回答一个问题。”结果这名同学脸羞得通红, 后来一直到学期结束很少违纪。

2.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必须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 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玩耍、聊天等等。有很多心里话, 学生都愿意跟老师讲, 这样师生之间的心就贴近了。教师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 如果答对了, 要适时地鼓励, 一句欣赏的话语, 一个赏识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倍受鼓舞,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鼓励, 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没面子, 也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心要保持年轻, 要紧跟时代步伐。我虽然年纪较大, 但时不时地说一些学生中很流传的时髦词, 唱一些流行歌曲, 学生听了很感兴趣, 其实年龄差距大不是问题。总之, 老师要让学生感觉有较强的亲和力, 师生之间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否则你的辛勤劳动会大打折扣。

以上我所讲的几点感受,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 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 课堂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 而且无尽无休。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较重, 每门功课都有不少作业, 为了完成任务, 他们经常要早起晚睡。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确实很辛苦。能够使学生轻松快乐学数学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师能用自己的辛苦换来学生的轻松, 我觉得很值得。

快乐、轻松、有效的数学教学 篇2

身影已经少见。因此, 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同时向课堂40分钟要教学质量, 为小学生营造快乐轻松有效的学习课堂, 是新时代合格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要营造师生轻松快乐有效的数学教学,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教学的几个环节去实施。

一、建立心悦的师生关系, 营建学生乐学的氛围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调查表明, “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 而是师生关系, 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用亲切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 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课后, 也常常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或进行其他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 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二、精辟独特地备课, 引导新知简明有效

备好课不仅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和教案的认真书写, 最主要的是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设计最快速轻松的突破方案。教师备课不只是想着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明白,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怎样学数学, 所以备课的目标是能在课堂中做到:

1.简洁精辟地引导

当前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循规蹈矩, 那么有耐心地听老师引导几十分钟。因此, 课堂中教师要力求在20分钟内跟学生一起解决困惑问题, 让学生领会学习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 教师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归类重组、活化例题等, 再创造地使用教材。

3.巧妙设计练习和评价方案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是教师引导的明白, 还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自我练习和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备有随时应变的练习题, 设计充分的练习与及时评价方案。

三、全面有层次地练习, 针对性地巩固知识

学生是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这个过程的教学就是问题的出现、问题的探讨、认知的练习。无论是解决应用题还是计算题, 第一次每种题型布置一道练习作业题, 及时评价后针对错题进行剖析, 第二次练习加深难度或者只做没掌握的题型, 第三次练习类似。一次次、一层层针对性少而精的练习让师生在巩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轻松而有效。

四、及时有效的评价,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除了对学生堂上回答问题的评价外, 主要是对学生书面练习作业的批改评价, 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练习, 而没有对每个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有效的批改评价, 对于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形成自觉学习的小学生来说, 就会偷懒不做练习或对练习失去兴趣而应付了事。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 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作业的全批全改很难做到及时, 我们可以灵活采用多种作业批改形式, 让批改作业成为一种轻松、有效、快乐、快速的事情。

1.师生面批

这种批改作业的方式可以根据练习量和题型采取不同的方式。

(1) 在分层次练习题量比较少时, 教师在5分钟~8分钟内逐一面批学生练习, 同时一边布置学生做下一层次的练习。因为每一名学生都希望当面得到老师的那笔墨一挥的红勾, 所以面对全体学生面批练习还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和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择优、快生面批。在课堂练习中, 教师只批改每组中做得最快、正确率较高的学生的练习, 再让这些学生批改同组其他同学的练习。这在减轻教师工作量的同时, 也给了学生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

2.生生面批

教师让学生参与对学生练习的评价, 可以令教学评价更及时而充满竞争和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竞争本组做得最快且全对的优胜者。由优胜者逐个批改本组其他同学的练习, 这时教室里往往是热闹的:学生就解题方法对错“争吵”。全班听每组批改的同学汇报本组同学的练习情况。教师可以对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不布置或少布置课外作业, 对于个别的接受能力比较慢、练习不过关的学生则要布置课外作业, 加强练习。

3.学生交换批改

这种作业的批改方式目的在于: (1) 让学生相互交流同学作业书写、解题的不同方法。 (2) 让学生更专心听讲评, 否则他就可能改错同学的作业。把学生的作业分组按座位顺序交换,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是谁批改他的作业。教师一边讲评一边了解全班做题情况。课后把作业交换到学生本人后相互检查做题和批改是否有问题, 这给学生营造了课后讨论的气氛。

五、巧用教材资料, 做好练习储备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认识和巩固认知是一个反复的学习练习过程, 这就需要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而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解决问题的题型, 更是要多次练习。课本习题或学生拥有的教辅练习是很有限的, 如果教室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利用课本习题或教辅资料对某些题可以让学生只看题目另外写在作业本上, 不抄原题只写明出处, 原题下一直保持空白, 这样教师过后就随时可以再从中挑选题或在原题稍变化让学生再练习, 这样既节省时间, 又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让教师从“找题”“编题”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篇3

一、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牵引力与加速器.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为跨越学习中障碍增添动力. 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生活化、形式多样化, 激活课堂氛围, 数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枯燥、抽象, 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 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如立体几何的第一课时为了树立空间问题的观念, 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 1只切三刀把一块豆腐最多切成几块? 2六根火柴棒, 以每根火柴棒为一边最多可搭成几个正三角形? 3蚂蚁从正方形的一个顶点沿正方体的表面到对应的顶点爬过的路程要最短, 如何爬? 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激活了课堂气氛,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间接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信息, 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定理、公式, 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 这样,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了数学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师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 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例如: 某商店在中秋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利用“均值不等式”选择最佳降价方案; 还可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多为学生提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创设实际操作情境, 帮助学生动手制作或操作学习用具. 例如根据太阳光的投射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 应用三角尺等工具对生活中的建筑物进行实际测量; 创设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 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 创设数学竞赛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提高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面对难点问题, 通过设疑解决

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 ”其意思是我思考, 所以我存在.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座右铭. 例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面对这个难点内容, 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公式如何得来. 还要学会举一反三, 利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但是, 要与之建立联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 我们可以应用设疑法来解决, 首先回顾学过的等差数列知识, 如:

1an- an - 1= d, ( n≥1) , d 为常数.

2如果 a, A, b 为等差数列, 则 2A = a + b.

3如果 m + n = p + q, 则 am+ an= ap+ aq, ( 其中 m, n, p, q 为正整数) .

在学生复习旧知过程中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一个倒金字塔的铅笔架中, 最下面一层只能放一支铅笔, 连续往上每一层都会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 最后这个铅笔架的最上层放了120支铅笔, 能否算出这个架子上一共放了多少支铅笔? 这个问题出来后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联想学过的知识, 引导学生将两个相同铅笔架的铅笔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得出每个铅笔架的铅笔数, 进而猜想出: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公式. 教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思考, 再逐步引导学生推导, 通过计算轻松地得出结论, 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

四、探寻规律, 轻松记忆

学习数学需要掌握、记忆许多的定义、公式、法则, 如何帮助学生探寻规律, 轻松记住一些必要的公式、法则是数学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根据规律.

比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记为: 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和差倍公式推导靠替换.

又如函数图像的变换: 记作“图像变换一切从反”.

五、根据高考需要, 合理安排复习

学习高中数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应对高考. 所以, 数学复习课堂上, 要根据高考的命题方向来进行课堂设计. 对于高考要考试的内容, 要有一个合理的掌握, 复习学习不同于新知识的教学, 要有重点地进行, 对于高考不考的, 可以少复习, 甚至是不复习; 对于高考的重点, 要进行重点复习, 对于近几年来高考的知识点, 一定要调查清楚. 比如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和垂直证明是学习中的难点, 也是高考必考的重点, 所以在进行复习的时候, 对于这一方面一定要重点复习, 针对有关的知识, 合理地安排内容; 而像几何选讲这样的内容, 在课程中虽然有安排, 但是, 在高考中属于选考的内容, 因此在复习的时候, 甚至可以把这一章的内容省去.最后,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复习, 在学生这个群体中, 学习能力与水平基础均不同,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要进行充分的备课, 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复习的内容, 要进行科学的取舍.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篇4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情景导入新课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问题情境导入法。

新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而且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如在教“怎样搭配”时, 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马戏团的小丑这个孩子们都喜欢的形象, 由他的演出服装引出搭配问题, 这个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难易适中, 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实际问题生活化了, 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 亲手实践导入法。

小学数学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而不是成人的数学。因此, 我们的数学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现实意义, 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了解周围世界,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需要, 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在上“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 我创设了“同桌分蛋糕”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一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吃完蛋糕后, 紧接着就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你吃到的这半块蛋糕吗?学生用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 这就与已有知识产生了冲突, 我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 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使教学水到渠成。

3. 视频导入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焦点、认知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入手,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探究欲望。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的导入中, 我采用了视频欣赏, 让学生通过观看《千手观音》的舞蹈, 来感受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会有不同的画面, 从而导入在侧面、上面和前面如何观察由五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自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在《比的意义》一课的导入中, 我也通过让学生欣赏“姚明的灌篮视频”, 使学生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和刺激, 又引起了我与姚明比身高的欲望, 加上把学生的照片与姚明照片放一起的组合, 自然地过渡到“比的意义”的探究中。

4. 质疑导入法。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表明, 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在遇到矛盾时, 对问题产生悬念, 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 他们会积极思考, 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 “质疑”是很有效的导入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 一开始教师就可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 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 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 教师顺势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理解, 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例如:在教“年、月、日”时, 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让学生略加讨论) 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疑问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5. 故事导入法。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导入新课中, 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 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的中去,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点的神奇变化, 我用评书的形式讲述了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的过程, 在故事中着重强调金箍棒能变大能变小的神奇特点, 同时引入本节的内容 (小数点) 。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实一节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选用何种数学情景导入新课, 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适宜的一种,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 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 都要把握时间, 控制住课堂节奏, 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不能喧宾夺主。

二、创设多变化的数学情景进行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 情感与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无情感的认知, 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 二者相互协调, 相互作用。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教材提供的问题中情境所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 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在同一个情境中, 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问题。为此, 教师要细致钻研教材, 充分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 创建多变化的情境, 多变化的思维, 寻求变异。

1. 新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接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例如:“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 为了调动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渴望, 我创设了“元旦布置教室”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 并提出我想把黑板的四周围上彩带, 但不知道该买多少, 希望学生帮忙解决。学生听后纷纷献策, 我顺势引入到了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中。这一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充分唤起,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活动中。

再如, 在教“认识元、角、分”一课时, 可为学生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主动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元、角、分的用途, 认识元、角、分和应用元、角、分。

2. 新课中适时地创设游戏化的数学情景, 让课堂成为快乐驿站。

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新奇有趣的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最佳环境,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 是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例如, 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模块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 我经常采用“警察办案”的游戏, 要求学生读完题后, 找到要办的案件是什么? (也就是问题)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侦破此案的线索, 最后要求阐述自己破案的经过, 能破一个案件的被授予二级警司, 连续侦破两件的为一级警司, 三件以上的为督察。在游戏的吸引下, 学生分析问题就会特别细心, 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知识的建构自然水到渠成。

游戏的创设有时也是我们解决难题的良方。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整理明确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并通过比较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比赛中出现几比零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对比的后项不为零有个更完整的认识, 我和学生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我与一名学生比赛, 其他同学当裁判, 并记录比分。最后裁判宣读各次的比赛成绩, 当出现几比零时, 我会提出异议, 为什么比的后项出现了零呢?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 这时它只是一种记分方法, 从而使这一知识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创设开放式的数学情景,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而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也往往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开辟实践创新的天地, 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中, 我通过分蛋糕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 接着通过把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四份来认识四分之一, 再通过折彩带认识三分之一, 练习中安排按分数涂颜色等实践活动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这样, 学生就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体会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而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如, 在“观察物体”一课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课堂上我通过搭积木活动,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 画一画;再摆一摆, 想一想, 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创设可延性的数学情境, 增强知识的运用

当一节课结束时, 大部分学生一般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也会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不可否认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问题, 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这并不是理想的教学。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 应设法在学生心里留点余味, 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材料,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让学生不管是课前课后, 都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比的意义”的结尾拓展中认识了黄金比后, 学生兴趣盎然, 我顺机创设了让学生课后回家测量自己的身高, 并求出肚脐到头顶的高和肚脐到脚跟的高度的比, 看看自己的身材是不是黄金比。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是兴奋不已, 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延伸题中, 我设计了课后制作贺卡的活动, 并让学生把贺卡的四周用精美的彩带进行装饰, 前提必须保证不浪费装饰材料, 一定正好。第二天, 学生把贺卡都带到了学校, 制作得极为精致, 作品充分体现了课后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意识。

总而言之, 要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 首先要把握教材的意图和本质, 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景, 应该创设怎样的情景, 对情景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如何进行加工。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为依据;要充分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 把握好引导学生“想”的方向, 提高学生“想”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情景体现其价值———即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 增进师生情感的融洽性, 启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轻松口算快乐数学 篇5

一、不断积累生活素材, 使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 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 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生活处处与数学相联系,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是幼儿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同时也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得出结论:数学活动一定要生活化、游戏化, 要遵循“知识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在玩中学, 学中乐”的教育理念, 帮助幼儿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例如:大班数学游戏《分小鱼》区域活动的材料提供有:小猫头饰两个, 小鱼4条 (因为大班先学习4以内的加减法) , 三名幼儿成为一组。刚开始我指导他们用“某某小朋友家养了两只小猫, 今天某某小朋友买来了4条小鱼, 他要怎样把小鱼分给两只小猫呢?”考虑到所用的分法要不同, 还可以加上时间, 如“第一天, 某某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第二天, 又是怎么分的”等等, 这些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 也要用到生活当中。如果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可以用这种方法依次类推。同时, 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尝试一下。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的兴趣会非常高, 学习起来也很轻松, 这就是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有效教学。

二、数学区活动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不同幼儿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的方式等都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 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区, 让他们相互辅助, 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看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之后, 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变化, 从中让我们意识到:个体差异避免不了, 但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如:在数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数学区中进行延伸, 比如中班的有规律排序, 我们可以提高一些事物材料, 串花片, 让幼儿根据颜色规律进行串, 这样让幼儿在实践中、玩中所学内容。如果能来强的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想出不同规律的串花的方法, 这样就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所以我们要制定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教育方法, 来“对症下药”。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适宜的引导, 增进幼儿求知的欲望

有效的提问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情景中, 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把问题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线, 以问引问, 以疑引思, 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应做幼儿的引导者, 支持者, 给他们多一些鼓励与帮助, 增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但不能代替。如在排序活动中, 我给孩子们提供了铺地砖的材料 (即彩色的泡沫纸) , 目的是希望幼儿通过铺彩色地砖, 体验、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进而发展为创造出各种排列规律的排序。在游戏活动中, 我没有规定孩子要有规律的摆放, 当看到小朋友摆放了有规律交替相隔后, 我有意的提问:“呀, 你们看这里的地砖铺的好漂亮啊!我们一起来看看, 谁来告诉我这是怎么铺的?”这样的提问引起了旁边小朋友的注意, 在我提问的启发下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并进行再创造, 思维一下子活跃开来。

四、积极的肯定, 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欢乐, 学习上取得的成功给予儿童, 在儿童的心理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整体特点和个性差异, 创设不同的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滋味。在活动,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支持, 这样才能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便更好的更深入的投入到以后的活动中去。如在中班数学区域活动《小猫钓鱼》中, 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 根据小猫的特征 (身上戴有红、黄、蓝的花) 排排队, 想一想放多少个小猫, 然后孩子们一起数一数, 再给相应的小猫匹配小鱼, 他们互相检验。这时, 我及时给予了他们积极的肯定, 他们都非常的高兴, 情不自禁为自己的成功欢呼起来, 共同体验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潜能、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首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他们精心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 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让他们在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数学知识, 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思维碰撞, 活跃他们的思维。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尝试中, 深深体会到幼儿的能力正在不断的增强, 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不断的提高, 对数学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我们应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把握时机及时的引导, 让自己有一双能挖掘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内容的慧眼, 才能真正的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喜欢上数学。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 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压力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伙伴, 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操作实践, 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3]《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幼儿教育版.

上一篇:大学生成就动机下一篇: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