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2024-10-19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

前后经历了两次试教,呈现的这节教研课让我很有收获。

成功之处: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计算教学更是如此。

1.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210=20这个算式,10+10=20;

2.验证口算方法的过程

3.知识的迁移:例如:29=18,18+2=20,想到9个2是18,10个2就是20.再如: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 以上的设计使学生自主的借助旧知,解决新知。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策略。

二班的学生聪明、思维活跃,很善于提问。在本节课,学生出现了五种解题策略。

1.用加法算;

2.竖式计算;

3.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分解法;

5.运用口算方法 我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解决210=20这个算式时,前两次试教中,在这个环节没有出现用口算方法解题的策略,而这次学生直接提出了用21=2,再在2后面添一个0的口算方法。我大胆的改变了教学环节,设计在例1中的问题二才出现的,引导学生经历并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就学生思想的提前而提前处理了。我觉得尽管变动了教材,但是更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扎实,学生掌握较好

尽管本节课的习题量很少,还有两道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处理,但是,学生对口算方法掌握的很好,所以在练习中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中,都有很好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体现。

四、三维目标的达成,使知识呈现有了深度和广度

不足之处:

1.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本节课有几处突发事件真的是我始料不及的。两次试教中从没出现的问题居然接踵而至。例如:在情境导入环节,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前两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口诀出现,第三名学生就提出了310=30,我没有抓住机会,遵从学生的认知,而是又回到教材的原点。

2.对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不够

刚刚提到学生出现的五种解题策略。学生出现用竖式计算,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其实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契机,我简单、生硬的否定不仅仅抹杀了学生的一腔热情,更暴露了我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宏观的把握知识点,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并完善的。

3.难点的.突破还有些牵强口算方法的提炼有些突兀,如果分步骤引导,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好的锻炼。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程,在第一节试教前,我也在网络上查找了以上关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是,只有在上课之后,认真反思之后,我才真正对以上标准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把计算学习活动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上真正要体现的。 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为此,我还需不懈努力。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2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低年级“口算乘法”教学策略 篇3

“口算乘法”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口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计算正确率。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中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进位)”知识点为例,谈谈口算乘法的教学策略。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学思考”明确指出:会独立思考问题。低年级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薄弱,他们的“先学”往往是带着教师课前布置的几道浅显易懂的预习题事先去阅读课本。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进位)”这节课要完成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并积累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基于要完成的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预习题可以设计为:请预习书中第41页和第42页的知识(给学生指出清晰的预习方向),口算11乘3时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口算思路,重温旧知识时就为学习本节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多样化及表示方法多样化”的交流做好铺垫。

二、小组交流,算法多样

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进位)的口算思路有两种: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一种是先用整十数乘另一个乘数得到几十,后用一位数乘另一个乘数得到几,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另一种是先用一位数乘另一个乘数,后用整十数乘另一个乘数,最后同样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情感态度”所要完成的目标。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明确提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小组活动时如果仅从思路上进行交流过于单一,为了使小组活动交流方式多样化,活动时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你是怎样口算出15乘3的结果的?把想法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2.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吗?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都行。有了这样的作业设计,小组活动就活跃多了。

三、汇报想法,理解算理

口算乘法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小组交流之后汇报想法时,每个小组不一定只有一种想法或者表示方法。以15乘3为例,学生汇报想法时可以进行如下预设:

1.用方格图摆。先摆3个10等于30,再摆3个5等于15,最后算30加15等于45。

2.用方格图摆,但是摆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先摆3个5等于15,再摆3个10等于30,最后算15加30等于45。

3.不用方格图摆,直接写出算式。先算10×3=30,再算5×3=15,最后算30+15=45;或者先算5×3=15,再算10×3=30,最后算15+30=45。

4.列出竖式,只不过这个竖式在脑中想而已。借助竖式模型进行口算,写出“先分乘再加和”类似流程图的算式,这实际上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口算方法。

这样多种想法以及表示方法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整十数和另一个乘数相乘得到的是几个十,一位数和另一个乘数相乘得到的是几个一就是几,最后几十加几就可以了。有了算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方法的理性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四、质疑发问,形成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目标的“情感态度”明确指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质疑发问”。在学生发言时,要时刻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倾听之后有不同想法的可以提出,有听不懂的也可以质疑。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口算PK的方式让学生说得数,想算法。这既是对预习题的检测,也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做好铺垫。在学生口算出得数之后,教师可引领学生质疑发问。如果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教师可以示范:“20×4=80,你是怎么想的?”当一位同学口算出得数后,教师把问的权利交给其他学生:“你们能像老师一样问问他吗?”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质疑发问:“你有什么想问问他的?”“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当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时,教师则发挥引领作用:“让老师也来问问他吧!”学生在质疑发问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将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之后分别乘另一个乘数。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4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感觉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觉到数学思考的快乐。

3、注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今天咱们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课件:儿童乐园)这里有许多好玩的方,大家看看都有什么?想玩吧!那咱们一起来看看价格表(课件),自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

2学生通过看价格表明白每种游乐项目的价格。

3、提出问题:假如有9人玩旋转木马要多少钱?怎样解答?

二、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⒈(课件呈现旋转木马一角图)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⑴、学生列式解答:2×9=18(元)

⑵、提问:这时又来了一个人,10玩要多少钱?

⑶、学生列式解答:2×10=?(元)你是怎样想的?

⑷、学生说算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10﹢10﹦20;10个2相加等于20;2×9=1818﹢2﹦20)

⒉(课件:碰碰车一角图)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⑴、学生列式解答:3×20=?(元)你是怎样想的?

⑵、学生说算理,教师适时板书。

(20﹢20﹢20﹦60;3个20相加就是60;2个十×3﹦6个十就是60)

⑶、提问:如果把20变成200、2000你还会计算吗?

⒊引导学生探究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⑴、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说清算理。

⑵、提问:以后遇到象这样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⑶、小组讨论后交流方法。

⑷、比较提炼,总结算法: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可以直接用0前面的数和一位相乘,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⒈出示口算卡片,开展口算比赛。

⒉根据游乐项目价格表,小组讨论:你想玩哪种项目,打算带几个人去玩,要花多少钱?

⒊猜一猜: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了其中的一个游乐项目,共花去了60元。你能猜一猜他们有几个人,玩的是什么项目吗?

⒋帮齐胜超市算一算购货单的价钱。

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案 篇5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口算乘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案例一;某老师执教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其中一道题是7004=?

师:谁能给同学们说一下你计算的结果?

生:7004=20xx.

师:让老师看一下你的练习本上写的是多少。(看学生的练习本后)他写的是2800,这个同学他会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读数的时候没有读正确,谁能帮助他读一读?

案例二:某老师执教小学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的课文,请同学们先会议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生1:《周总理的睡衣》。

师:回答的很好。

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篇课文是我们以前的课本上学过的吗?

生2:我在课外读物上阅读过。

师:我让大家回答以前课本上学过的,上课要注意听讲。

反思:在案例一的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急于对学生计算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关注,通过查看学生的练习本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然后对学生的“会算”做的肯定的评价,而对于学生的“不会读”,教师没有指责,在告诉学生读的是错误的以后,让其他同学帮忙。在这样的中肯的评价中,学生一定会这样想:这个题我会算,只是读错了,我一定要学会读。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案例二的教学中,对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教师期望的回答是“以前学习过的课文”,而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出现偏差时,教师的评价是“回答以前课本上学过的,上课要注意听讲。”,意思是这个同学没有注意听讲,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课本上”与“课外”的问题并不重要,而且学生的回答与要学习的内容是有关的,况且我们还提倡学生课外多阅读。教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以后课外阅读的兴趣恐怕也是一个打击。如果教师这样评价学生:这个同学真喜欢读书,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这个学生或许从此会更喜欢读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从培养兴趣入手。

为了解决“0乘任何数得0”的.问题,我充分运用了小猫钓鱼的情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样设计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0的乘法特点,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有趣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趣的故事。数学又是简单的,掌握了特点,就像拥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学生在说出0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教案 篇9

(口算乘法)

长安小学 杨 劲

上课内容:书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并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杨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杨老师很期待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上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展示幻灯片1)《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仔细听(神秘表情):(慢速朗读)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师傅,这位老师傅是位能工巧匠,能雕刻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有位叫阿Q的小男生很仰慕这位老师傅,于是他背起行囊,去拜师学艺。途中他遇到了这么一个难题,有条小河挡在他前面,幸运的是上面有座桥,但是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你必须回答对它的题目才可通过,否则就会掉进小河里,先声明阿Q不会游泳。大家可以帮一下阿Q吗?

生:好!

师:好,开始行动(出示幻灯片2)生:读题…… 生:举手…….1.正文引入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为了感谢大家,现在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场去游玩。(出示幻灯片3)大家从图中看到什么呀?

生:我看到有…… 师: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

师: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要玩游戏就该怎么样呀? 生:买票

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个项目要多少钱 从(幻灯片)中内容报价 2.正文小分图

(一)师:现在我们第一站是去玩旋转木马(展示幻灯片4),通过插图所给的信息,同学们你们谁能够提出一个数学的问题呢? 生:……

师: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大家动一下脑筋,把答案告诉老师。生:(报答案…)

师:板书答案“2x9=18(元)”你能告诉老师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讲出方法…)9个2 的和是18 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按刚才的分析回答),(出示幻灯片5),提问10人的情况并告知答案。

生:10个2的和是20 师:板书“2x10=20”也可以把2x10看成2个10。

3.正文小分图

(二)师:玩过了旋转木马,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去玩碰碰车,(出示幻灯片6)看着这幅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师:(出示问题并解答扩展,问题)200,2000的情况呢? 师:(出示幻灯片7)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二、题例讲解归纳解题方法

师:想必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票价,那么现在做一做这几道题(出示幻灯片8),学生做题……同学们,从这几道题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大家以前后位为单位进行讨论等下给出答案老师。

生:(总结规律)

师:那同学们看看老师是这么总结的---出示规律,解释

小结:好的,同学们能积极开动脑筋,总结出了„„,请跟老师读一遍。全班齐读2遍。

三、练习巩固 1.习题“开火车”

师:现在杨老师请同学们运用这个规律,做一做这几道题,看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快又好,(出示幻灯片9)“开火车”

生:(练习)

师:请学生以列为单位一次报出答案,对优秀的小组给予掌声。

2.练习“打气球”

师:我们班同学的表现真的太好了,把火车顺利开到了打靶场,(出示幻灯片10),杨老师看看谁是神枪手,能把气球又快又准的打下来 生:举手,答题„„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些小小神枪手们吧。

四、联系生活实际 师:同学们感到又渴又饿了吧,那杨老师带大家到水果店去买苹果吃(出示幻灯片11),这位阿姨好像遇到了困难,大家发扬一下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帮她算一算一共运来了多少千克的苹果?

生:„„

师:最近流行着这么一款游戏,叫做“三国杀”同学们玩过没有? 生:(谈论起来)玩过!师:(出示幻灯片12)小明跟几个同学凑钱打算买几盒回9盒回去,他该带多少钱才够呢?

生:60x9=540(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别人了,杨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它,很好的为我们服务。

师:有个孩子叫小明,他为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买文具,正在实行一个省钱计划,(出示幻灯片13)我们来帮小明计算一下,每月节省20元零花钱,半年他能节省多少钱呢?„„

生:120元。

师:你真聪明,半年有六个月,每个月节省20元,20x6=120(元)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想必你们都有了新的收获,谁来跟大伙分享一下你今天想到了什么东西。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0

(一)通过直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二)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及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口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二)难点: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和学具

(一)教具: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小方块图.

(二)学具:小棒、反馈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同学们学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2.口算:(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现下列各题,指名口算,其他人判断对错)

10×5+6 20×3+9 300×2+60

10×7+8 20×2+8 400×2+20

3.口答:(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下列各题,采用指名答的形式,其他人用反馈牌做判断)

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8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4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32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120里面有几个十?有几个百几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口算12×3.

(1)教师先出示12个正方体,把其中的10个连在一起,剩下的2个正方体与10个正方体中间稍空开些,让学生看清楚共多少个.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贴出2行,每行都是12个.

提问:每行有多少个正方体?一共有几行?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12×3)让学生用两种读法读一读.(12乘以3,3乘12)

(2)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左边摆1捆小棒(10根),右边摆2根小棒,再照这样摆2行.

仔细观察:左边是3捆小棒,是几个十?(左边是3个十是30)右边是几个2?(右边是3个2是6)一共有多少根小棒?(36根)36根是怎么得来的?(30加6得36)

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12×3=36.

(3)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30是怎么得来的?

6是怎么得来的?

36又是怎么得来的?

(4)指名学生说一说12×3的口算,你是怎样想的?(10×3=30,2×3=6,30+6=36)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12×3的口算的步骤.

(5)指名学生按口算步骤算出得数.

14×2 21×3 42×2

(6)口算下面各题.

12×4 23×2 32×3

(同桌二人互相说说口算步骤,再举手回答口算结果)

2.学习例2:口算120×3.

(1)让学生试做.提问计算结果及思考过程.

提问:120×3得多少?怎样想的?(120表示1个百和2个十,1个百乘以3得300,2个十乘以3得60,300加60等于360)

教师把结果板书出来:120×3=360.

(2)教师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所以3个120就是3个百和3个二十的和;计算时先要用3分别乘100和20,再把乘得的两个积相加.

(3)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解题方法,再口算出结果来.(指名回答)

120×4 140×2 230×3

提问: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先讨论再回答)

学生回答.(120×4,我把120看作12个十,用12个十乘以4,得48个十,就是480)(140×2,我先把它看作14×2得28,再在28后面添一个0,得280)……

师说:以上几位同学想得很好,他们在学习上肯动脑,掌握知识也很灵活.以后我们口算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数,按上面说的哪种口算方法都可以.

(三)巩固反馈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1×2

130×3

指名回答,多找几位同学来说.

2.全班笔练:

130×2 410×2 430×2

110×7 110×3 20×4

3.视题直接写得数.(做在书上)

做完之后,集体订正,指名个别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列式并口算出结果:(投影打出)

(2)5乘600得多少?

5.列式并口算出结果.(独立完成)

(1)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21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元?

(2)校园里共栽了21棵槐树,栽的松树是槐树的4倍,栽了多少棵松树?

(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的方法,有的题目,同学们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很好.希望大家理解了算理之后,计算一定要准确,达到做一题就对一题的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这个基础,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本节课,利用了直观与操作,使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活动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例2的教学,注意了“放手”先让学生试做,再通过教师的提问,悟出了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本节课注意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巩固反馈,为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基础.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11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如果过多地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新授过程中,以运动员训练200米自由泳和50米自由泳贯穿整节课,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员的辛苦。在讲授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孩子在解决200×10这道题时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说出小组内讨论的算法,学生总的算法有3种,板书3种算法,从3种算法中,让孩子自己去比较发现最简便的算法。在后来的练习中,孩子们不但说出算式和得数,并能说出算法。让孩子多说,加深和巩固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在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创设了“登宝塔”、“帮小兔回家”“爱心捐款”等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课变得生动,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学生已有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知识和经验,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三、不足之处。

1、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在教师精心引导下走向单一化。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使学生在明白算理的情况下再计算,不就更好了吗?课后分析时,我认识到,正是我精心的安排阻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正是我的井井有条,学生本来自主的思维被我导向了单一。可见教学不能教师一把抓,新课改后,我们更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他们才能更快乐的学习。

上一篇:技术整合协议下一篇:因工资原因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