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2024-07-16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共12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轮,我们对估算的认识可能还没有真正到位。估算教学的核心在哪里?估算教学中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孰轻孰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整个教学环节本着“简约不简单”的原则,力求完成目标,解决难点。尽管课堂上感觉线条比较流畅,估算方法及估大估小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但我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学生估算思想的渗透没有落实到位。换言之,估算方法的强化,弱化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有种“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味道。

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种树的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四年级大约植树多少棵?然后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什么计算方法。学生回答:估算。如果我能马上引导:为什么?那么可能孩子就会留意:题目只是要求一个大约的数值,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自学,再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小组和小组的交流到最后全班师生的集体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在交流中达成对于最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的认可。

在练习设计上渗透估算思想。我感觉孩子对“估大、估小”有比较清晰地认识。而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目:阶梯教室的座位够坐吗?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发现,95%的孩子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判断,这在几次试讲过程中没有发现类似情况。其实,现在想想,这是多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啊。但由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欠缺,没有好好抓住这个没有预约的精彩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估算思想的渗透不到位。其实真正的估算教学是一种思想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思想的渗透则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如购买门票、购物付钱、活动经费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我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激发估算的兴趣,积累估算的策略,培养估算的意识。然后,在估算过程中重视引导,鼓励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而这些情境的利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这不恰恰就是估算意义的所在吗?对于估算,很多同行们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能对估算的意义、估算的价值、估算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那么估算,一定会成为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在相互交流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有几个学困生很少开口发言和回答问题,他们总是怕说错了别人会笑话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留意这几个学困生,把每一节课中比较简单、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他们树立起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2

一、片面求“放”, 学习目标缺位

案例一: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信息:学校运动队有21名队员, 每位队员买一双112元的鞋。引导学生提问、列式, 引出112×21算式, 观察算式特征, 揭示课题。

师:112×21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112个21相加是多少, 也可以说表示21个112相加是多少。

生2:还可以表示112的21倍是多少。

师:112×21在这道题里表示什么意思?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21个112元相加是多少。

生3:我认为也可以表示112个21相加, 因为也可以假设成112个队员, 每人买一双21元的鞋。

教师无法定夺, 再次让学生讨论:“小组讨论, 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大多数人赞同前者观点, 少部分人持后者观点。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属于乘法概念的基本范畴, 即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与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相同, 很容易让学生认同。可是教师似乎在极力体现“开放、自主、互动”的教学诉求, 课堂提问看似开放, 实则笼统, “112×21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游离于购物情境作抽象表述。当学生结合购物情境阐述了不同看法后, 没有及时主动介入, 鲜明应答, 而是继续让学生“小组讨论, 说说看法”, 让学生再次进行无意义的交流。这里, 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开放, 引导缺失, 学习目标缺位, 学生在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上反复折腾, 阻滞不前, 形成教学内耗。而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角色, 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精心设问, 如“结合本题的购鞋情境, 说说112×21中的112、21分别表示什么, 整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意义与前面学习的乘法算式意义相同吗?都是表示什么?”这样, 提问指向明确, 有助于迅速帮助同化乘法算式的意义, 提高教学时效性。

二、盲目求“新”, 学习经验脱位

案例二:

师:112×21怎样算呢?我们想想21个队员购鞋, 购鞋的人有点多, 不太好计算, 如果让你安排, 可以分几批, 每批几人?总价钱怎样算?

生1:分成3批, 每批7人, 121×7+121×7+121×7, 每批的人数一样多, 只要算一次乘法就可以了。

生2:第一批10人, 第二批11人, 列式是121×10+121×11。

生3:第一批20人, 第二批1人, 列式是121×20+121×1。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算法, 第二批人数太少, 一个人购物没有伴儿, 不安全。

生5:第一批7人, 第二批15人, 列式是121×7+121×15。

……

师:你同意以上的看法吗?

师:如果改成121×17、121×31, 以上几种方法还能用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121×17看成121×10+121×7来算比较简便, 而121×31看成121×30+121×1比较简便。

师:对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时, 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思考, 比较简便。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是一致的, 都是把乘数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算。这就是说, 运用看似传统的数学经验迁移来理解本道计算数学算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教师片面追求时尚、新颖的生活化、探索化教学情境, 弃“旧”求“新”, 以购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 让学生体验112×21笔算算理历练过程。然而, 学生的学习体验并非如愿, 受到平均分的数学经验影响, 有学生认为“121×7+121×7+121×7”比较简洁;受到安全购物经验的影响, 而对“121×20+121×1”的一般算法却不认同。这样盲目求“新”, 把简单的算理教学复杂化, 造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脱节。因此, 教学流程如若“捉迷藏”似的, 迂回曲折, 反复徘徊不前。而若珍视学生已有的笔算经验, 崇尚“有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理念, 设计“从数学到数学”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先回忆:“12×21, 我们是怎样笔算的?”再点拨迁移:“12×21拆成20个12与1个12相加, 那么, 112×21可以拆成哪两部分来算呢?”这样教学尽管看似传统、朴实, 但却简洁、精练, 算理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时效性大大提高。

三、简单求“全”, 学习活动虚位

案例三:

师:112×21怎样竖式笔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一问一答, 完善板书。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这部分积怎样对位?

生1:先算1乘112, 表示1个112是112, 把“112”的“2”写在“个位”下方。

师:为什么要把112写在个位下方?

生2:112表示112个1。

师:第二步算什么?这部分积又如何对位?

生3:再算2乘112, 表示20个112, 得2240, 所以应把“2240”中的“4”对在十位上。

师:部分积2240中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生4:0可以不写, 因为只要把224中的4写在十位就表示2240了。

师:最后算什么?

生5:把两部分积加起来, 就表示112×21的积了。

……

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笔算经验, 对于竖式书写、计算顺序、部分积对位、部分积相加等笔算技能早已形成。而本课教学中, 在学生理解了112×21可以看成121×20+121×1的算理后, 教师仍用一问一答式重复学生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笔算中习得的竖式笔算方法, 看似全面、精细, 实则肤浅、低效。因为这样的师生对话只是外在的形式交流, 并非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 缺乏内在的思维碰撞, 形成虚位的学习活动。究其原因, 不少教师总认为新授课的例题教学应精细, 做到面面俱到, 导致教学节奏拖沓, 教学重点被淹没, 教学难点突破乏力, 无法集中火力解决问题要害。因此, 预设的数学课要能上得完, 就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 围绕新知生长点, 扶放结合, 伸弛有度, 快慢结合, 提高教学时效性。如在上述案例中, 要基于学生已经理解计算算理和掌握乘法竖式笔算方法的基础上,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列式、交流算法, 并针对易错点作精要点拨:“十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如何对位?”从而实现算法迁移, 有所侧重, 突出重点, 击破难点, 提高教学时效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经验,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对于如何笔算144€?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4€?5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具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想想做做”1,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两个0、三个0,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另一个乘数末尾有兩个0的情况下,怎样简便笔算。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本单元教学,老师讲的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多,老师只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加以指点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从单元测验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基本方法掌握得很好,但部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练,有的是粗心,还有的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忘了用简便方法,或者少加了0。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47页的例1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并说出每一步算理,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说每一步的算理,和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的道理,以及改错练习,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尝试竖式计算以及学习检测,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问题: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

引导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列式计算,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12×5的积

×

0

12×4个十的积

0

提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思考:这里的48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导入新知

出示问题: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45×12)

(2)学生说说怎么计算(揭示课题,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提问: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

思考:如何估算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估算方法。

2.笔算

(1)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尝试,教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2)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过程。

(3)提问:第一步算什么?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二步算什么?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第三步算什么?

(4)思考:为什么先用145×2,再用145×1个十,最后再把结果加起来就是145×12的积?

引导学生理解:要算12小时行的路程,可先计算2小时行的路程,然后再算10小时行的路程,最后再将两部分加起来。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

(评价目标1)

145

表示什么?表示几个小时行的路程?

×

290

表示几小时行的路程?

145

1740

(5)观察45×12和145×1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评价目标1)

小结: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3.验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4.巩固练习

(评价目标2)

132

176

425

×

×

×

学生练习本上完成,投影展示,集体订正。

四、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评价目标1)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实际应用题

(评价目标2)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以地下吸出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以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保护森林的思想。

五、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检测】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篇5

反思:

1、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出书上出示两种方法?因为这一题学生是按求每一个数据的近似数后进行计算的,对于第二种方法104看成110,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不能做出这样两种解法。

2、如何引出第二种方法,如何渗透第二种方法大估的思想呢?我在教学前仔细想了又想,在于引出第二种方法只能通过学生实际算出准确值,然后比较这两个值在通过思考能否都卖到票去思考,引出学生找出第二种方法。在渗透第二种方法大估上,我只能通过讲述在实际情况中,如买东西考虑带多少钱;坐车、乘船等都要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大估。可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6

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2×3)。

5、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1)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2)

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3)

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

÷

速度

=时间

7、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①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内容: 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计算

二、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三、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观察第6题,以125×16为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四、思考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五、介绍“铺地锦”,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感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8

熊青青 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逐渐形成择优意识。

二、教学重点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三、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旧引新

1、课件出示

普通列车106千米/时

特快列车160千米/时

D字头列车295千米/时(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3)孩子们,你愿意帮小明的爸爸算一算,同样是坐30小时的火车,同样是从北京出发,坐不同的列车,可以到距北京多少千米以外的地方吗?

2、独立列式

计算D字头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展示学生算式,说清理法(2)怎样计算?

估算:295×30≈9000(3)对比算法,体会①的优越性。

4、小结

把30个295先看成3个295比原式缩小10倍,算出来的积885是缩小10倍的结果,要使它的大小不变怎么办?再扩大10倍,也就是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二)交流探究,说清算理及方法

1、出示完整的表格

2、尝试计算特快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或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集中展示学生算式,分头说清算理算法(1)特快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为什么? 说清算理算法。(怎样计算?)

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算理没变,方法简便了)小结:先用虚线把0与前边的数隔开,再把0前边的数相乘,最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2)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

教师出示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几种情况。怎样计算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的0参加计算,如果下一位有进位,进几写几;如果没有进位,0来占位。

4、沟通:观察这三种算式,沟通联系。(1)算式有什么特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2)总结算法、算理。

(三)巩固练习闯关大比拼

1、第一关

390×30﹦

309×30﹦

2、第二关

先估算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3、第三关

方框里填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9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30≈32×48≈43×22≈35×19≈

()()()()()()()()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12×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1

万里小学

路芸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基于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让学生迁移类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及算理,引导学生经历从复习旧知到类比发现、归纳应用的完整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和理解算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积的定位。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问题情景,设计了以奥运会和“神七”为主线,以两位叔叔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需要搭乘交通工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复习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连成一线,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帮助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亲自尝试例题,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小组相互交流后,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三位数乘两数的算法。学生参与的积及性比较高。

课堂上学生的计算还好,但在作业中,问题较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有学生漏乘了;进位时口算错误;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时不进位的也算了进位的;抄错乘数等等。我想要让学生提高正确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上一篇:板底平整度和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下一篇:月考后的总结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