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整合协议

2024-10-19

技术整合协议(共8篇)

技术整合协议 篇1

项目整合推广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就天顺盛世家园项目(以下称本项目),委托乙方提供本项目《项目策划顾问服务》、《广告策划与执行》等顾问咨询服务事宜达成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第一条:合作概况

1.1 项目名称:天顺盛世家园

1.2 项目规模:

二、项目策划顾问

1、顾问内容

1.1乙方负责给甲方提供全程营销推广战略构架案;

1.2乙方负责项目全程营销执行指导工作,形成指导执行文本,并由乙方负责执行汇报和执行培训工作;

1.3乙方每月给甲方提供可行的推广计划表,并附带上月的营销指导总结和推广分析书供甲方

1.4乙方负责每月给甲方提供战略营销培训工作,每月2次;

1.5乙方每月驻场2次(每次不得低于1个工作日),对项目现场销售和项目周边楼盘进行跟踪调查;

1.6乙方负责项目对项目各项策略提供及时反馈意见,对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进行提出沟通意见书

2.推广内容

2.1乙方负责项目一切平面设计工作,并形成可执行设计稿交付乙方;

2.2乙方有义务为项目的样板间装饰、售楼部等项目提出专业的色彩建议,由甲方定夺;

2.3乙方负责为甲方提供推广性的文字工作服务,包含设计文案,软文、新闻稿等和其他文字组织工作;

2.4乙方每月25号之前提供好下月的设计工作,突发事情另作商量。

三、义务与权力

1、甲方的义务与权力

1.1甲方有权对乙方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出街产品有审核权力;

1.2甲方须对乙方提供详细的项目资料内容,1.3甲方销售部门须按照乙方提供的项目销售监控表和推广执行表执行工作,并如实填写销售监控表和推广执行表;

1.4甲方有义务为乙方协调好相关政府管理机构的公关工作。

三、工作流程

1、甲乙双方沟通探讨得出综合意见;

2、乙方进行专业设施,并形成文本文件和设计文件

3、交由甲方审核,并签字(如甲方对乙方工作内容不满意,工作流程从第一项从新实施)

4、甲方安排制作、发布,乙方协助监督

5、月底对执行时间进行书面评估报告,并对下一步工作对出专业意见。

四、合作分配机制

合作机制一:月合作模式

甲方每月为乙方提供7500元项目佣金,并于当月30日结清,结账时间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如果超过10个工作日,乙方将有权终止工作。

合作机制二:点服务模式

乙方按项目总销售额0.6%收取服务费用(定向销售除外,甲方须在合同签订日15天内提供定向销售套数、面积及客户数),结算按照当月销售量结算,预留10%佣金三个月后结算。

经协商甲乙双方愿以合作模式合作,同意以上执行

以上条文未经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进行补充,经确认后具备以上同样效果。

甲方:乙方:

2009年8月17日

技术整合协议 篇2

另外,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与设备, 同时大量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设厂, 进行大规模生产。在此过程中, 培训了大量生产运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但是, 对于一个已经产生的产品原型进行产品生产工艺设计及设备选择与组合, 我国企业的能力还很差, 这其实就是针对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还不强。因此, 在产品创新的整个过程中, 面向新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与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瓶颈, 同时也成为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急需跨越的两大鸿沟。技术整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1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

技术整合概念是哈佛商学院Marco Ianisiti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认为技术整合是企业应对技术变革的有效策略,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成败。Macro Iansiti (1998) 对技术整合的定义是指对新产品及其工艺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技术、评价选择和提炼的方法。目的是要使产品和工艺的技术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环境匹配, 实现产品的可制造性, 又称为“面向产品的技术整合”。

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认为技术整合不但要解决产品的可制造性, 还应解决新产品的可生产性, 称为“面向生产的技术整合”。技术整合的目标从可制造性拓展到可生产性, 对我国企业更加具有指导性。与面向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相比较, 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类技术整合在企业中所涉及的内部组织更多, 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多, 对企业经营操作层面及战略层面的影响更大, 带给企业的风险更大。雷家骕教授认为技术整合的本质是将多门类知识 (技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 , 多门类技术 (产品设计、材料技术、工艺方案、设备系统、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及控制技术等) 及有关商业理念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进而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程度。

值得借鉴的是, 在一些工业化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 美国、日本、韩国等已在技术整合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 产品创新之后大搞技术整合, 迅速实现了创新产品的批量化产销, 出现了“美-日-美、韩”半导体工业交相辉映的局面, 在美国甚至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后移”的局面。早些时候, 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误以为在一些高技术行业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学原理失灵的现象。但一些美英学者研究后发现, 这是由于他们的技术整合推动了“投资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于是在电子元器件、生物工程等领域便出现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后移”的局面。美国学者Marco Iansiti等人对全球计算机行业的研究发现, 导致美国电子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复苏的关键原因之一, 就是不少大企业非常重视并有效地实施了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

不难看到, 在我国, 要真正解决不少企业产品创新之后难以实现批量化产销、不少行业批量化产销技术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同行、由“全球加工中心”转变为“全球制造中心”等等问题, 产业界就需要切实重视“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 学术界就需要重视对这类技术整合的研究, 政府更需要重视对此类技术整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如果我们能借鉴国内外经验, 弄清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 在国家层面实施“技术整合战略”, 这对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的科技潜力, 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无疑是有益的。特别是, “技术整合”可“整合”的不仅可以是新研发的技术, 也可以是以往开发的技术, 甚至可以是长期“束之高阁”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整合项目单位能在“现有科技成果库”中发现技术整合所需要的某些技术, 也可以将这些既有的技术成果用之于开发系统化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在政府难以进一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整合既是低成本、高效益地解决我国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的途径和办法之一, 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因此, 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 是实现由“技术创新”到“批量化生产”的可行路径。但目前国内对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知之甚少, 国外也只有少数学者在进行“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创新中的技术变化大小, 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之为根本性创新、渐近性创新。通常, 在两种情况下涉及“产品创新之后、批量化产销之前的技术整合”问题。一类是率先的、根本性产品创新需要进行技术整合;一类是率先创新者不愿提供生产技术的情况下, 模仿创新者需要自己进行技术整合。

国内以往对“技术创新”研究较多, 但还没有深入系统研究“技术整合”问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学术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研究, 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努力。学术界的研究和企业的创新实践, 初步回答了“怎样将新技术、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商品、新价值”的问题。但如何实现由“产品创新”走向“批量化生产”的进步, 即怎样形成创新产品的批量化制造能力, 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根据对我国一些企业的考察, 一些企业产品创新之后, 之所以没有走到批量化产销的阶段、以致没有实现产品创新的规模效益, 与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整合及技术整合的效果是紧密相关的。

实施技术整合, 即在国家层面, 给予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 借助市场机制, 有重点的推动产学研机构 (特别是企业) 采取技术整合的系统化方法, 开发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以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 大幅提升我国部分制造行业批量化生产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目前有一种观点, 认为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定制生产时代”, 不需要批量化产销, 从而也就不需要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了。这种看法不正确, 首先, “定制生产”仅仅是制造业的一种商业模式, 而不是整个产销过程, 从某个角度看, 制造业的商业模式至少可以分之为定制生产和非定制生产;其次, 即便是定制生产, 也是有一定产销批量的, 更何况不少产品本身难以定制生产;第三, 既然定制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批量, 那就需要通过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获得批量化产销所需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和过程控制方案”。

再有一种观念是将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与技术集成相混淆, 实际上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后者不可替代前者。国外学者把技术集成看作“产品开发过程中介于概念探索阶段和实物开发阶段之间的一环”, 国内对于技术集成, 更多强调的是将不同所有者、持有者的技术集中, 共同去开发所需要的新产品。综合而言, 技术集成主要体现为产品创新的方式方法, 其目标仅仅是开发出新产品。而面向批量化产销的技术整合则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通过选择、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管理技术, 将相关设计、技术、商业理念、管理方法整合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制造过程管理方案和商业模式”,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批量化产销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 这类技术整合既是一种方式方法, 又是一种技术、管理、商业的努力过程, 目标主要是实现批量化产销。

2 我国企业实施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2.1 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而不是全球的“制造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加入WTO 后, 我国制造业将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发展, 特别是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制造体系, 甚至将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等之后的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 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是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的弱项之一。在多数制造业领域, 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差距。如在飞机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英、法等国相差近15年。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英、日相差12年以上。在化学工业技术领域特别是装备技术上, 与美、日、德相差约10-15年。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 与美、日相差至少10-15年。在农业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日、德国相差约15年。在塑料制品制造技术领域, 与美、日、德相差近10年。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我国, 但转入的大多是原料加工、装配等工序, 而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并没有转过来。相反, 在很多高、精、尖技术领域, 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禁止出口政策, 如精度数控机床就是西方对华禁运的重点。中国基本上是承担了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国外制造业地转移, 依赖于成套生产线的引进, 那么等待中国的命运将是沦为全球的产品制造基地。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 更多的表现为“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的落后。客观地看, 如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制造业将很难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竞争, 进而很难应对若干年后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机遇和挑战。而根据一些国家和企业的经验, “技术整合”是解决“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许多企业沦为“制造基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过程中, 不能解决如何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的问题。而技术整合强调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必须与企业现有的环境相匹配, 是解决我国“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技术整合有助于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技术创新。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 必须研究和实施技术整合。

2.2 技术整合是“从创新到大规模制造”的极为有效的解决之道

客观上可将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之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创新”, 它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从研究开发开始, 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和应用, 以期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技术整合”, 它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将多门类知识 (技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 , 及多门类技术 (产品设计、工艺方案、材料、制造设备、标准化、信息、管理及控制技术等) 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进而形成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产品制造流程’, 最终达到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规模化生产中的技术应用”, 它是在技术整合的基础上, 按照已经确定的产品方案、技术路线、工艺方案、技术规范、制造流程、管理及控制方法等, 使各类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处在优化、协调、高效的状态, 以期按照适当的节奏持续批量化生产产品。可见, “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延伸。实施技术整合, 是实现由“创新”到“大规模制造”的可行思路之一, 也是走向大规模制造无法回避的技术努力环节。

同时, “技术整合”是对“技术集成”的拓展。尽管在以往的科技战略与计划中各级政府和不少企业都十分重视技术集成问题, 但其中一些技术集成项目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不少技术集成项目没有研究和采取“技术整合”的系统化方法, 没有有效的选择和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进而也难以将相关产品设计与生产及管理技术集成为有效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 于是就出现了政府和企业对一些技术集成项目投入不少, 但仍然有一些项目迫于无奈, 只好将老产品的生产线“切割成段”。“段”间靠手工操作连接, 然后再来生产新产品, 结果新产品生产的“批量小、质量差、均一性差、效率低”的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一些创新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果我们能借鉴国内外经验, 搞清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 在国家层面实施“技术整合战略”, 这对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的科技潜力, 对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无疑是有益的。特别是, “技术整合”可“整合”的不仅可以是新研发的技术, 也可以是以往开发的技术, 甚至可以是长期“束之高阁”的技术成果。如果技术整合项目单位能在“现有科技成果库”中发现技术整合所需要的某些技术, 也可以将这些既有的技术成果用之于开发系统化的“产品制造方案和制造流程”。在政府难以进一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情况下, 技术整合既是低成本、高效益地解决我国批量化生产技术落后的途径和办法之一, 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摘要:在产品创新的整个过程中, 面向新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与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己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瓶颈, 同时也成为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急需跨越的两大鸿沟。技术整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国外技术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 并对我国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及技术整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整合,技术知识管理,批量化生产,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IANSITI M, WEST J.Technology Integra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7:69-79.

[2]GARY P Pisano, STEVEN C WHEELWRIGHT, SEVEN C.TheNew Logic of High-tech R&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 (5) :93-99.

[3]FLECK J.Learning by Try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figurationalTechnology[C].Research Policy, 1994, 23 (6) :637-652.

[4]BESSANT J, CAFFYN S, GALLAGHER M.An evolutionary model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ehavior[J].Technovation, 2001, 21:67-77.

[5]MEYER A D, GOES J B.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 of Innovations:A Multilevel Contextual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 (4) :897-923.

[6]KING W R, RAMAMURTHY K.Do Organizations Achieve Their Ob-jectives from Computer-Bas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M].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2, 39 (2) :129-141.

[7]LEVIN M.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M]//an analysis of Norwegian programmes on technologytransfer.Technovation, 1993, 13 (8) :497-517.

[8]RIP A.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Making Use of Resent In-sights from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Technology[M].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1995, 7 (4) :417-431.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37-01

如何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通用技术的更有策略的教学、更完善的评价和更多维度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运用无处不在,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它能丰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简化教学流程,提高通用技术内容的保鲜性,先进性,能突破传统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的主要方式

1、从教学手段、形式和教学结构上整合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上的整合,能让教学手段和形式更丰富,更多样化、更直观,更具有情境,从而激活课堂氛围,简化了技术流程,降低了技术难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从学生层面看。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力手段。

例如:在《人机关系》一节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关于人机关系的更多实例,一来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二来丰富了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对此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从而形成人机关系的理论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理解技术的原理和特性,为后面的自主设计打下基础。

(2)从教师层面看。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课堂将不在拘泥于传统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师与学生必须在一个地理空间里完成教与学的模式,网络将成为课堂的延伸。

(3)从其他教学手段上看。

可以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实践环节拍摄下来,记录下来,生成视频文件,在课堂内外随意调用。比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时,往往只关注本组的实践活动,而不能顾及其他组的。如果把每组的实践都拍摄下来,学生可以随意调用,回看本组录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改进;回看观摩其他组录像,博采众长,少走弯路,对于打开学生思路,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2、从教学资源上整合

(1)利用多媒体,调动全面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通用技术涉及面广泛,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信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丰富课堂内容,可刺激学生各方位的感官,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供学习积极性,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去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通用技术的特点之一是技术性强,很多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化静止的为动态的,化抽象的为具体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演示不可到达的场景,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景象,演示危险和难以操作的实验等等。可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

在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媒体素材,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从课间的兴奋中迅速带到课堂中来,多媒体的展现加上适当的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教学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繁为简,化抽象的为具象,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信息技术设备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感染力。比如展示台,把它连接在投影机和电视机上时,就可以将资料、讲义、实物、幻灯片等清晰地展示出来,可以调整放大比例,以方便学生阅读观看。比如电子白板,电子白板通常由台式计算机、触摸式白板、投影仪、音响、话筒等电子设备组成,它也带来一种新兴的、电子化的、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有些地区的学校已经将电子白板和学生的电子书包联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电子白板的功能主要有基本的批注与绘画功能、鼠标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内容的恢复和更新功能、普通电脑功能,还有屏幕捕获、层技术、图形编辑功能,对操作内容进行重播回放,方便的书写功能、手写识别功能,功能强大,好用实用,是现代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好信息技术设备。[1]

总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各方面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把自己提升为教育研究者,推进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1629909.html

技术整合协议 篇4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

shallow talk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urse kan wen 【abstract】so-called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course integration, be pass an academics course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the academics teaching organically knot put together, teach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course with learn to merge into an integral whole, be a kind of tool the technique, exaltation teach and the efficiency for learn, improvement teach and the effect for learn, change tradition of teaching mode.【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integration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1.多媒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黑板+粉笔”,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学生接受的刺激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多媒体计算机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将书本上固化的内容,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既活化了教学形式,又活化了教学内容。

2.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就能更充分的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他们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而且可以激发思维、指导思维、发展思维、训练思维、培养思维,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 merry christmas!一课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情景:(1)利用主人公 peter和kate 正在高兴地又蹦又跳的动画,设置悬念,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学源于思,起于疑。”(2)屏幕上飞出一些玩具,plane , doll , car , kite , ball , balloon , boat.接着妈妈拿出圣诞树,创设情景,解开悬念,复习单词。(3)用卡通动画的形式,模拟生活情景。peter , kate 和妈妈装饰圣诞树,peter 和 kate 间相互对话。(4)动画飞入圣诞老人,同时响起 “merrychristmas”的歌曲,营造氛围,引出新授内容 “it’s santa!”和“merry christmas!”通过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强化了视听训练,感受了生活,了解了西方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情景中理解句子的实意,要比抽象的理解容易的多。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情景,把所学的教材活化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了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口语,文字单项信息传递的传统教学的界限,使口语,文字与声像结合,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电教媒体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 篇5

盖州市东城学校

何义

考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回顾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追求片面升学效率的“应试”教育已越来越行不通了。教育要改革,尤其是英语教育要改革,已经是迫切的要求,如何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创新性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紧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新课题。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误区分析

自国家级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吸收、消化、分析、处理和反馈,在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这就使教育科学领域内的高新技术(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势必要进入课堂,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问题,也随着摆上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积件播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针对这种做法,一些教师的看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总之,只要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就可以了。

2、偏重活动形式,而轻视活动效果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很多老师存在公开课情节,上到此类的课就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索一大堆资料,做成讲稿,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放幻灯片,其他同学演哑剧,形式看上去很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还束缚了授课教师的手脚。因而老师们一定要重效果,而轻形式,整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失去航向:重视知识、能力,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下,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些作为示范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鲜见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课堂的纵深度差,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的达到了,但是没有完成“育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以各种教学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广播、投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经历了视觉教学、视听教学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等阶段。对课堂教学的渗透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它的影响包括教学技术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面对着学科整合的挑战,英语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技能。

1、掌握、利用、制作英语课件。课件的一般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讲课的节奏,减少板书的时间,快速而又清晰显示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参考答案。课件的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压缩教师的讲述(teacher’s talk),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从而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Lesson 120课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学生仿照课本例子制作商务名片(Business Card)。我让全体同学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商务名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电脑中的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

2、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技术。要在浩如烟海的万维网信息资源中遨游,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上网查资料往往是浪费了时间却没得到期望的信息。教师可用Express Search进行全方位检索,WebFerrt进行自动过滤并离线查询。

3、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MSN;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提高英语的写作表达能力,它是一种关系到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技能。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10课Part 1,讲述了露茜发给她在美国的朋友乔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仲秋节(Mid-autumn Day)。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乔给露茜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此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4、建立教师个人网站。教师通过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我们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效率将能得到很大提高。

三、我们总结出了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所展现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英语教学中所必须采用的。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他们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我发现教师采取多媒体上英语课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有的同学甚至对于非要求掌握的内容也能复述出来。

2、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

正是因为多媒体对于学生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人机交互也就能毫无疑问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这个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计算机还能接受学习者的回答或询问,并及时对之做出判断、评价或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练习的过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听、说。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有外人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个别化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3、多媒体能够创设英语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完美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

四、对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提出几点看法

1、目的明确、任务清晰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

2、内容要适度、点面结合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宜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留足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资料,要选那些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的资料,切忌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

3、惟实双辅:实效、实践双向辅助英语教学

1),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2),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相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了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3),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论文 篇6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什么是整合?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本人简单地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要积极主动地与各学科融合

从学科的基本属性上讲,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科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只有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情形:(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文本文档的输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

三、运用资源平台,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四、运用信息技术达到能力整合的目的.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要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出既具有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 徐世成

技术整合协议 篇7

为了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笔者运用FLASH精心制作了课件, 设计了教案, 开始了第一次试用。

教案设计流程:

这样的课不但没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调控 (纪律需要教师花时间组织) 、学习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超出一般课堂的学习兴趣, 更多的是对网络课堂的新奇) 、反馈的手段和信息 (用FLASH制作的课件, 交互能力没有, 信息反馈手段没有, 与一般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效果差不多) 、传统学习手段是否需要引入网络课堂 (在认识概念这一环节, 要不要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网络教室存在的价值 (网络教室的功能如何发挥出来) 等众多问题一一呈现。这使笔者认识到:从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想认识与实践运用能力方面, 从多媒体辅助课堂到网络教室的运用的转变, 我还需要恶补。

问题的解决:经过几番斟酌, 我最终在电脑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瑞博教学平台, 这是一套师生参与型、能够及时调控并反馈双方信息的系统, 能够有效解决一般教师网络运用技术能力不足的缺陷, 使得像我这种虽然有一定课件制作能力但网络技术尚有待提高的教师也能自如使用。并且它所具有的信息搜集、汇总、反馈功能使我能很方便地知道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率, 且能实现让学生自主求助、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看来“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这一路走来, 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大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发展与包容的轨迹:由最初的盲从到理性的选择再到智慧的整合。

一、我们所处的阶段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其立足点应该是数学学科, 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的, 因此, 促进师生互动是基本特征, 全面整合多种资源是保证, 教学设计是灵魂, 立足于网络技术是根本。

二、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何在

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 首先是教学环境发生变化, 由常规媒体的教学环境向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 如校园信息网络、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次是教学材料的种类、数量、呈现方式发生变化, 如在传统的文本、图片基础上, 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 数量更加丰富, 适合不同学习的需求;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在这种与传统课堂迥异的教学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找到一个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便于大家操作的教学流程。通过实践, 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成果汇报、巩固理解—实践练习、应用创新。在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中, 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师←→生、生←→生、网络←→生 (网络) 、师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生 (网络) 。学生可以直接获取网络上的信息, 进行自主学习, 也可以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同学处获取信息,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这都是传统的课堂所不具备的功能, 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独有的优势。

三、观念是灵魂

思想决定行为,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中运用了课件就是整合, 这是一种对整合的低层次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 信息化能力的运用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成为课堂的主导。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 最初大家的讨论认为这一课的内容不适合选为参赛内容, 因为动手性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占主导, 这样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显得可有可无。但经过改进后,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 利用瑞博教学平台制作了反馈系统, 学生练习的答案能迅速地汇总到教师那里, 同时学生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并且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 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成败。

由于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整合的探究只能停留在对赛课和研究课的研讨上, 教师还不能保证学生能在网络教室里上家常课, 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和运用。而且信息技术教学牵涉教师的精力太大, 亟待有一套教学资源库, 不至于教师每项工作、每个环节的制作都要从零开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8-02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育技术界权威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1、任务选取: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

2、收集资料:教师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网上搜索引擎的使用,学生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学习网上资料查找方法,找全资料。

3、资料整理:教师帮学生筛选资料,学生分析资料,确定内容。

4、写出成果: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教学生制作 PPT和写研究报告,学生学习写报告,做演示文稿。

5、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下面我就以我上的一节整合课为例,浅淡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借助网络和课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地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背景资料,从而体会到作者在那时那种大环境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共同评价: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这种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这种方式超越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多学科的知识、生活体验、课内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课题的确定、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乃至任务的完成,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 何启抗.

上一篇:it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法下一篇: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