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2024-09-08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共11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1

三、乘 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单元要点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题,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课时划分(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体育场 1 练习三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1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 1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1 练习四 1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做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已经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基础,所以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不陌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但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仍需进一步加强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2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四年级 数学教学 兴趣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有时我故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去猜想,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答案也多了,课堂也更活跃了。因此,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片断的反思

[背景与导读] 《小数乘法的意义》一课是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中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结合意义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丰富的生活背景素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提问、计算、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置学生于开放的情景活动之中,让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购物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大家熟悉的北山超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个货架上,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多少元? 生2:每包饼干1.2元,买4包饼干多少元? 生3:每包方便面0.80元,买2包方便面多少元? 生4:每千克苹果3.00元,买1.50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5:每千克橘子4.00元,买2.5千克橘子多少元?

师:太棒了!一点点时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我们就把它们作为今天研究的问题,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片断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

师:你们看,这几个问题是老师一个一个地讲给你们听呢,还是你们自己来研究?

生:(齐声)自己研究。

师:那这几个问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来研究,也可以一个一个地来研究,好吗? 生:好。(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

师: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想不想把你们想法跟别人交流交流? 生:想!

师:好,让我们各抒己见吧!

生1:我研究的是第一个问题,算式是0.2×3,因为每根棒棒糖0.20元,3根棒棒糖就是3个0.2,这和整数乘法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0.2×3等于多少呢?你会计算吗?

生1:会,我用3个0.2相加,0.2+0.2+0.2=0.6元。生2:我是这样想的,0.2=2角,2×3角=6(角)=0.6元。

生3: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一个正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根棒棒糖0.2元,就涂2份,3根就涂6份,也就是0.6元。

生4:从他们的计算结果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可以直接用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积就有一位小数。

师:厉害!你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好方法,真令老师佩服,特别是这位同学还发现了计算的规律,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生5:我选择的是第四个问题,我想每千克苹果3.00元,这是苹果单价,1.5千克是苹果的数量,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1.5。师:那么怎样算出它的得数呢?

生5:1千克苹果是3元,0.5千克就是1.5元,合起来就是4.5元。生6:也可以用1.5+1.5+1.5=4.5(元)生7:先用3×15=45,再看因数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有一位小数,即4.5元 „„

反思:教师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对于0.2×3=0.6,3×1.5=4.5,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可谓殊途同归。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已从他人的思想方法中得到启发,他们都能利用连加的方法,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的方法,以及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来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而发现数学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运用自如,同时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的喜悦。

片断三:运用新知识,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本第4页第2题)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几道小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吗? 生1:0.3×4表示4个0.3是多少? 生2:5×0.3表示5个0.3是多少? „„

师:谁能说明每幅图所表示的意思?

生: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平均分成100份,每小格代表0.01。师:现在让咱们动手涂一涂。(学生独立涂一涂,填写得数)师:根据涂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

师:我们知道了0.01×10=0.1,0.01×100=1,那么0.01×1000=? 生:0.01×100=1,那么0.01×1000,结果扩大10倍得10。师:你能计算6×2.5吗?请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生1:2.5+2.5+2.5+2.5+2.5+2.5=15 生2:6×2=12,6×0.5=3,12+3=15 „„

师:小数乘法的用处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乘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把你找到的结果写到数学日记里。

反思:教学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所以必须及时有效地搞好课堂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多层次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涂一涂,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同时体现了数和形的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能用小数乘法解决的问题,写下有意义的数学日记,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点评与拓展〕

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索的空间,是这个教学案例的突出特点。借助“购物”情境,让学生提出小数乘法的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组织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小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使一个“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探索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真正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供了空间。

由此可见,实施新课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放的课堂,只有我们的教学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教学案例反思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有人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二、案例的基本特征

案例是事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句话说,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成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在内,并且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了“问题或疑难情境”这样一个基本要素,作为案例的事件还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要能够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体会。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要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三、案例的组成要素

(一)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二)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过程,但决不是课堂实录。案例的主题无论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要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了讨论的焦点。

(三)问题讨论——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问题。

(四)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观点以及启示等。案例研究所得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而重点应该在这一部分。

(五)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四、案例的创作途径 教学案例的创作有三种情形。

一种是精心研制: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再进行教学设计,把相关理论或教学策略自觉地镶嵌在教学设计之中,并实施之;然后根据课堂现实进行案例研究与创作。这一类案例,教师的课后反思,着重围绕研究主题,针对教学设计(理想)与课堂现实(实际)之间的落差(或超越了预设的目标,或没达成预设的目标),以及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与得失,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寻找对策,或提出新的问题与困惑。一种是“无心栽花”。事先没有确定的研究主题,甚至也没想创作什么案例,但所上的某一堂课感动了教师自己,因此课后就他把课堂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写了下来。这类案例,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师生精彩互动,看到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样的案例看似偶然,有不可预见性,但偶然中有必然,也有一些规律,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总结经验,应用有关的理论进行诠释。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5

课型:

研究

学科: 数学

(展示、研究、汇报课)教前思考: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以前教学“乘法分配律”,那时候用的还是人教版的老教材,我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但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有部分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素材显得枯燥,课堂上自主探索的热情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比较困难。之后我对此进行了思考,我认识到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使部分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出现脱节;二是没有挖掘学生这一潜在的资源,没有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丰富的素材,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是下次再教这个内容我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本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准备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写出来。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在这一步教学中,从个案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学生交流发现包括两点内容:一点是写出的各组算式及同组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另一点是例题及自己写的等式的共同特点。

第四步用字母表示规律,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是相等的。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由。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计算器。(请看大屏幕,一组同学口算做,一组用计算器做,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开始)7×4×25

125×9×8

48+315+52

888+17+83

125×8(2)、评出胜负,分析原因。

(3)、小结: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乘法的另一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1、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问题一: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体育组的老师准备给他们每人买

一套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

短袖衫32元/件

裤子45元/件

夹克衫65元/件(1)提问: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再算一算。

(2)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付的钱数。

(3)教师巡视,让用65×5+45×5和(6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65+45)×65×5+45×5

问题二:给一个长48厘米,宽32厘米的相框装饰一圈花边,一共需要准备多少花边?

(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要准备的花边。

(2)教师巡视,让用48×2+32×2和(48+32)×2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48×2+32×2

(48+32)×2 问题三:张明、李云两个同学分别住在学校的东西两侧,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张明每分钟走70米,李云每分钟走65米,10分钟后他们在校门口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1)学生动手,独立算出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教师巡视,让用70×10+65×10和(70+65)×10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板书:

70×10+65×10和(70+65)×10

三、探索规律。

1、组织交流:

(1)谈话:哪个小朋友能来说一说上面每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吗?(2)谈话:这两题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补充板书:

(3)提问: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但最后结果相同)

(4)谈话:像这样的结果相同的两道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48×2+32×2 =(48+32)×2 48×2+32×2 =(48+32)×2

2、体验感悟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3、类比展开。

提问:你能根据刚发现的特点编几组等式吗? 学生编写,教师巡视后全班交流。

4、揭示规律。

(1)用语言表述: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如果有学生答得比较到位: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的。

(2)谈话: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我们就用a、b、c这三个字母来表示

(3)引导:如果在第一个等号的左边我用a来表示65,b来表示45,c来表示5就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板书:(a+b)×c(4)追问:那么等号的右边应该怎么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答后板书:(a+b)×c=a×c+b×c

四、应用规律。

1、看谁填得快。

(40+4)×25=

×25+

×25 20×15+1×15=(20+)×15(+)×9=26×9+14×9 56×

+44×

=(+)×

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等式成立吗?

12×(5+8)=12×5+12×8

(15×4)×20=15×20+4×20(125+1)×8=125×8+1 99×6+6=(99+1)×6

3、看看前面买服装的问题,根据提供的信息,除了可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之外,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出示: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60×5-50×5(60-50)×5

(2)思考: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3)如果王阿姨是这样买的,出示:买5件夹克衫、5条裤子和5件短袖衫,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出示: 60×5+50×5+30×5

(60+50+30)×5(4)这两道算式等不等呢?你怎么知道相等的? 这个等式和我们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一样吗?

五、拓展延伸。

1、谈话:在上面学习的两种方法的算式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2、尝试:怎样算才能更简便,请你说说计算理由。72×15+28×15 66×51+34×51

48×25

六、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关于乘法分配律其实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我已经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觉得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尽量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

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三个具体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二、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三、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四、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①(10+7)×6=()×6 +()×6 ;②8×(125+9)=8×()+8×();③7×48+7×52=()×(+)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在学生得到字母公式后,花在说规律上的时间有点偏多。

其实,没必要在文字上多做文章。

2、要关注运算意义的深度理解,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率的比较中,把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比如可以增加这样的比较过程:

(1)从算式的结构对比。(40+4)×25

„„(40×4)×25

„„

引导学生进行区别:数字相同,运算顺序相同,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一式是两个数的和乘25,二式是两个数的积乘25;结果也不同。

(2)、从算式的意义对比。(40+4)×25

„„(40×4)×25

„„

引导学生区别:算式一可以表示44个25;算式二可以表示160个25。(3)、从实际的应用对比。

现有40箱苹果汁和4箱桔子汁,每箱饮料24瓶,一共有多少瓶?(40+4)×25 现有40箱苹果汁,每箱24瓶,每瓶4元,一共要多少元?(40×4)×25 引导学生区别:重点区别:a、40+4和40×4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b、如果把两个算式的括号都去掉,哪一个算式的结果和意义将发生变化?

c、讨论交流:同样去掉括号,为什么在(40+4)×25=40×25+4×25中25出现两次,而在(40×4)×25=25×4×40中25只用了一次?(40+4)×25为什么可以转化为40×25+4×25来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6

乘法

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从哲学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变导致的质变结果。

意义

3×5表示5个3相加。5x3表示3个5相加。

注意:在如上乘法表示什么中,常把乘号后面的因数做为乘号前因数的倍数。另:乘法的新意义:乘法不是加法的简单记法

Ⅰ 乘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与自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质的不同,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因变量f就失去其意义,则为乘法。

用n维空间描述就是,f 为自变量为n个相互正交坐标轴上的自原点至xi之间的线段与点(x1,x2,x3,….xn)和这n个线段垂线围成的空间体积。

Ⅱ 加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与自变量(z1,z2,z3…, z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相同的质,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因变量f仍然有其意义,则为加法。

用n维空间描述就是,自变量为同一坐标轴上的n个自原点至zi之间的线段,f 为这n个线段首尾连接的总长度。

以上所说的质是按照自变量的作用来划分的。此原理是逻辑乘法和逻辑加法的定量表述。法则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下文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阐述课始、课中、课末,如何基于微课开展教学设计。

一、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来说,“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二、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微课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在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笔者的微课设计主要思路是:重组经验,激活旧知——发现问题,建立猜想——开展探究,验证猜想——生成智慧,提升素养[3]。通过基于微课的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重组经验,激活旧知

教学伊始,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要通过微视频使与要建构的知识相关联的关键知识和经验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为学生利用它们建构新知做好准备。

在本课开端环节,教师的教学策略类似于莱布尼兹提出的“晃筛子”做法,就是通过一定的“热身”活动把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尽可能多地抖搂出来,使它们置于学生注意力可能搜索的范围之内。这些抖搂出来的知识经验,就像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了许许多多的思维触点,一旦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发生某种契合,就会被学生的头脑及时抓住,进而连点成线,生成新的思维演进路径,引发其富有创见的数学思考。

视频引导学生先剪出大量的三角形,一是想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二是为了将大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置于学生的关注范围之内,充分激活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种种知识经验。这里的所谓“激活”,不止于对那些浅层次事实性知识的简单再现,还包含那些先前隐藏在学生的头脑中但并未获得明确分化的知识。

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那些貌似很不起眼的发现,很可能与数学知识的本质暗含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旦贯通,给学生带来的将是豁然开朗的深层愉悦感。倘若学生没有机会去孕育和释放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就被要求使用“正确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就扼杀了他们独立求知的种种可能性,极可能堵塞其未来发现的条条可行通道。

(二)发现问题,建立猜想

学生开展自我建构活动的源头在哪里?不是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学生头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课堂教学之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激活了,还有一些颇有新意的发现发表了出来,但它们很容易因思维惰性的缘故而被渐渐“固定下来”失去活力。怎么办呢?我们还得遵循:“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还须高质量的疑。在这里微课视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学生努力“生疑(产生自己的问题)”,二是让学生持续“追疑”(追根究底),进而产生更具思维含量、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好疑”, 这是教学的转折点。

做第一件事时,视频先是提醒学生自己发问,但见“学生面面相觑,不知该提什么问题”,视频里出现老师鼓励性的提示语“不能满足于发现了什么。凡事都有原因。要接着追问这些发现背后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堂之初所提到的那些发现,将它们转化成一个个数学问题。果然,学生开始对那些“刚刚有些固化迹象”的知识刨根问底,提出了不少自己的问题。

做第二件事时,“看到学生没有什么思路”(这里的变化规律隐匿较深,四年级学生很难自己领悟,他们的表现早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微课利用微视频和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总长度不变,两部分长之间一增一减、相反相成”的变化关系。此例与学生先前发现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变化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浅显易懂,以此作为引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类比思考。终于,有学生提出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可能是不变的”这一触及全课知识核心的观点。这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了新台阶——“不是一个角一个角地看了,而是把三个内角合起来想问题”。紧接着,话锋一转,点明“这还只是个想法,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开展研究,验证猜想

构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序列。在合理组织的解决问题方法序列的导引下,学生就会循序渐进,拾级而上,逐步深入地达成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仅以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要求学生严格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属于初中几何教学的目标范畴,明显脱离小学生的学情实际。那退一步,定位在证实(而不是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否会更加妥当呢?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四年级的小学生仍然是一项挑战性很大的任务。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他们很容易想到用量角器度量的办法,比较难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剪(撕、折)拼的办法,而推理的办法似乎远远超出了他们现有的数学能力。度量法、剪拼法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与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世界易于对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他们领会和操作起来都把握较大。而证明的办法属于演绎几何的范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行不通。课前我们一直在想,严格证明的办法固然无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但能否使小学生与演绎思想来一次亲密接触呢?能否让四年级学生也学着说点儿理,体会一下推理的味道,感受一下“事出有因,言必有据,行必有规”的演绎思维方式呢?学习其他教师上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例,蓦然发现小学生能够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轻松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借助这一结论,又能为推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提供一条较易通行的思考路径。

想明白之后,我们知道自己所要努力做的就是通过视频构建“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学习方法序列,也就是通过视频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自我建构学习支架。具体说来,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用度量的办法去证实。因为用量角器度量角时存在误差,所以度量后算出的内角和肯定与180°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引发学生的争议(实质上也暴露了测量法的局限性),激起学生对更具说服力的证实办法的再次寻求。

第二步,让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去证实。在学生思考无果的情况下,微课给出了关键提示:“我们学过的哪些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些平面图形的内角和也是固定的呢?”这有助于学生冲破狭隘思维的定式,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积极寻求新的求证方案。更好的办法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和大胆尝试得来。学生有独立探究,也有同伴合作;有动手操作,也有动脑思考、静思默想;有观点碰撞,学生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状态。

第三步,让学生用推理的办法去证实。这是整节课中学习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由于此前已有学生成功推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微课抓住这一关键的思维节点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可是在我看来,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不能像直角三角形这样正好拼成长方形啊?它们的内角和是180°怎么来证明?”当时尽管有个别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想法,但教师并不急于让他们发表,而是有意把教学节奏放慢,希望能使更多的学生投入思考的行列中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这一关键步骤的思维跳跃。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利用微视频让学生边播边讲,讲到关键点时还会暂停视频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生成智慧,提升素养

在本节课的结尾阶段微课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即时巩固和简单应用,第二道题是课后探究题,指向新问题的发现和新方法的探寻。布置这个课外拓展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丰富探究经验,生成数学智慧,提升数学素养,体会那种由自主建构学习所带来的丰富的愉悦感和深刻的成就感。

三、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

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关注度很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讲这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制作的这个微课连基础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都不听讲的学生都抬起头欣赏视频,学生只要听就有办法提高成绩。二是引发学生思考。微课设计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看视频,特别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动画,学生关注度很高,学生很自然会参与研讨。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本节课100% 的学生参与学习交流,并动手操作。

(二)利用微课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在刚接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识时,由于知识抽象,加上课本编写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不能实现证明,而作为教者由于时间局限不能全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应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例证,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听,像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他们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本节课的作业反馈中,第一题及课本中“做一做”练习学生的正确率达到100%,第二题有95% 的学生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

(三)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微课可以多次使用暂停,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微课中笔者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轻松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借助这一结论,又能为推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提供一条容易通行的思考路径,通过多次播放视频,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 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数学;预习作业;设计

一、数学预习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

1.形式单一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也不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在预习设计上往往会很单调,只是针对课本上的几个知识点的练习,表面上看能够检验出学生的预习效果,但往往会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容易出现学生抄袭的现象,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另外,这样的预习容易导致“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

2.缺乏个性化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所具有的数学分析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没有注意到在预习作业设计上的分层教育,导致了“一刀切”和“绝对化”。如果预习作业布置的不够恰当,会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放松“警惕”,而基础不好的学生会觉得很难,造成厌学的心理。所以,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得到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充满乐趣的预习作业

四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对有趣的东西会更容易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更高。有趣味性的数学预习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数学学习上会更加有干劲,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就会更轻松容易。那么,如何设计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呢?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学生的人生经历,从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预习作业。

2.形式丰富、自主性强的预习作业

教师要改变这种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靠课堂讲解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为了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布置一些形式丰富的预习作业,例如:学生课前预讲、教师布置课题课前讨论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一刀切”的方法,尽量让学生对预习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解答,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预习作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预习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严育洪.教学,该怎样走向深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0).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9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10

(一)1.一辆货车可运55袋化肥,每袋化肥重125千克,8辆这样的货车,一次可运化肥多少吨?

2.商店有9箱香皂,每箱25盒,每盒有8块,商店一共有多少块香皂?

3.“一百”店庆期间,规定全场帽子每顶20元,买3顶送1顶。李阿姨一次买了3顶,每顶便宜多少元?

4.一把椅子的价格是50元,桌子的价格是椅子的4倍,李伯伯要买一套桌椅,一共需要多少钱?

5.化肥厂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已经生产了半年,化肥厂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

6.一栋大楼有20层,平均每层楼面有49个房间。这栋大楼一共有多少个房间?

7.商店一天卖出4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卖出多少支?每支钢笔卖24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8.食堂每天用大米200千克,一个月(30天)要用多少千克大米?

9.小红每分钟能做12道口算题,7分钟能做几道?

10.东园小学体训队中,参加田径训练的有16人,参加跑步训练的人数是参加田径训练的人数的3倍,参加跑步训

练的有几人?

11.学校体育组买来5副跳棋和4副中国象棋,每副跳棋18元,每副中国象棋23元。100元钱买5副跳棋够吗?

12.学校食堂平均每天要烧制106千克猪肉,供全校师生食用,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计算),学校食堂要

准备多少千克的猪肉?

13.四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共有152名学生,他们全年级学生大约重千克?

14.学校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四(2)班一共向同学们征集了128本书,按这样计算,全校29个班级,一共向同学

们征集了多少本书?

15.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21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7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16.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17.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16元,裤子每条8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18.小明每分钟打字56个,从9时到11时25分,他一共打字多少个?

19.大华水果超市 双休日共运进苹果125箱,每箱15千克,卖出10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0.超市准备用一辆载重为3吨的卡车去运220袋大米,每袋大米重15千克,一次能全部运来吗?为什么?

21.一头牛重35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牛的2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2.一座教学楼共有24扇窗户,每扇窗户大约需要5平方米的玻璃,每平方米的玻璃20元,这座教学楼安装玻璃

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3.超市上午卖出大米53袋,每袋25千克,下午又卖出同样的大米47袋,这天共卖出大米多少千克?(怎样算更

简便?)

24.同学们浇树,四年级平均每人浇20棵,四(1)班有53人,四(2)班有55人,两个班一共浇树多少棵?

25.百货商店从工厂购进80台洗衣机,每台550元,以每台650元售出,卖出50台后,以每台405元降价销售。

① 百货商店从工厂购进洗衣机时应付多少钱?

② 先卖出的50台洗衣机共卖了多少钱?

③ 降价后的洗衣机还能卖出多少钱?

④ 请帮经理算一算,卖完 这批洗衣机,商店是赚了还是亏了?赚或亏多少元?

26.龙山公园有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花坛。公园打算每平方米种上16棵郁金香,整个花坛需要多少棵郁金香?

为了美化环境,公园管理人员打算将花坛的边长增加到12米,扩建后的花坛比原来多种了多少棵郁金香?

27.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绕地球一周要105分钟,绕地球24周大约要多少时间?

28.小宣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为56厘米,她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550步,小宣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9.学校会议室有12排座位,每排有58个,大约能容纳多少人?

30.玲玲读一本280页的故事书,每天读29页,11天能读完吗?(用估计的方法解决)

31.一本书19元,小明准备买10本,大约要带多少钱?

32.小红每分钟大约能阅读109个字,她13分钟大约能阅读多少个字?

33.水果店运进香蕉18箱,运进苹果的箱数是香蕉的31倍,运进香蕉和苹果共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决)

34.足球每个46元,篮球每个54元,买18个足球和18个篮球,应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决)

35.电影院原有座位48排,每排20座,扩建后增加了84个座位,现有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

36.小玲一家三口人准备旅游,计划每人每天支出如下:伙食费50元,住宿费75元,交通费15元,往返火车票费

用240元。如果外出6天,至少准备多少钱?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四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这就给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持续地保持注意力在学习上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心的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新的教学理念与背景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地调动、激发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转变师生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变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发生相应的转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可能性”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抽取编号的形式来进行节目表演,学生在抽取的过程中,对未知结果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于可能性的概念体会得更加深刻。并且,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师生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在课堂的互动与问答过程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口算和估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锻炼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在學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肯定,对于计算错误或者不会计算的学生,教师也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在这样实际的训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师生的有效互动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鼓励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分析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充满效率,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交流讨论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常识,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出发,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分析来增长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欲望。如,衣架、篮球架的支撑杆、红领巾等,这些都是学生十分熟悉并且常见的事物,利用这些东西来引入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他们对三角形也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四、重视操作实践

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相应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与操作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上制作出几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制作不仅是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途径,还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将其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教学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实施课堂教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2]农红艳.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的策略思考[J].新教育时代,2015.

[3]赵佳芬.让数学素养与品德素养双丰收: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上一篇:八嘎村联合党支部承诺书下一篇:铜陵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点:公文文体与结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