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

2024-07-09

全媒体(精选12篇)

全媒体 篇1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报业的未来与出路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提出, 清醒客观地认识报业的未来趋势, 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并对当前全球报业的基本形势进行了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报业持续大规模萎缩, 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保持稳定。

唐润华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指出报业在传媒市场中的份额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将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互联网发展使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对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报业萎缩将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一天必将到来。但是, 唐润华表示:“萎缩不等于消亡, 在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将有一个相对小的生存空间, 报业消亡论未免言过其实了。”

“落实到各个报业媒体上, 其实‘关、停、并、转’四种出路, 选择哪种出路, 则需要报业媒体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对此, 唐润华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 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的报社可以实施转型战略, 从单纯的内容供应商转变为基于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商, 向各类用户和受众提供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向新媒体领域拓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及购并、合作等手段, 在保持传统纸媒市场份额的同时, 做大做强新媒体产品乃至产业。另一方面是向其他领域——重点是文化产业——拓展。

第二, 综合实力不够强大的报社力争做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或服务, 争取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或者在被强者收购时卖出一个好价钱。

第三, 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特色的报社最后只能关门停业, 现在能够运用两种方式就是延缓死亡到来的时间: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 争取市场收入以外的经济来源;二是利用包括裁员、再造采编流程等手段最大限度压缩运营成本。

因此, “全媒体”转型, 并不适用于每家媒体, 即便做“全媒体”也不是所有媒体都要做, 而要考虑自身, 有没有实力, 有没有必要, 有没有可能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用户需求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真正落脚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在沙龙上对“云”、“大数据”、“官方微博”和“微电影”等2012年的热词进行了盘点, 并对传媒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媒体往往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想做, 所以产品设计大而全, 全而无当。在微时代, 媒体的产品也要微化。如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服务对象、核心需求和核心功能, 那么这个产品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媒体新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用最快速度开发出核心功能发布。传统媒体内部利益关系复杂, 周期过长风险就会放大, 故建议尽量用现成代码框架、开源项目等现成工具, 解决方案尽量简单化,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观点2:用户需求是核心导向, 也是价值的真正回归。创新, 并不是指做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在现有的应用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再整合也是创新。因此, 技术路线服务于商业模式是根本。

观点3:传统媒体死在信息过滥, 未来内容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不亚于内容生产媒体。行业媒体转型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 以数据挖掘、营销成为情报和增值服务商的机会增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的功能衰减, 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的黏度增强

观点4:活动的O2O全媒体整合营销将成为未来媒体特别是区域媒体的竞争必争之地, 核心在创意能力。媒体具有天然的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是媒体做活动时, 不能单纯依赖自己, 而要学会共赢、共享、共生的思维方式, 改变霸权时代的强势意识。

另外, 杨溟还提到, 行业报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上。行业报的资源和专业性可以更好地做数据挖掘和营销, 行业报可能成为一个情报所, 一个增值服务商, 而传统意义上公众舆论监督的功能会弱化。因此, 行业报在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位进行调整, 从提供大众服务转向提供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 成为内容管理和营销企业。

融时代纸媒的“深度生存”

在沙龙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女士结合事例, 为在场嘉宾和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融时代新闻生产发生的几个变化:

1、“手机记者”新应用改革专业化生产;

2、“全民评论”革新舆论引导;

3、由于信息的云端存取, 用户在云端获取信息的时差接近于零, 导致媒介的竞争方式“独家报道之争”转向“独家阐释之争”;

4、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改革深度报道的写作方式, 对交叉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记者使用“全息影像”的采写方式, 人和事件可以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

5、移动时代新闻的“结构化数据新写法”;

6、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

据此, 栾轶玫提出了融时代纸媒的五种生存方式。

一、深度生存。纸媒的优势在于深度, 在“融时代”, 纸媒要做深度势必要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比如, 互联网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冲淡了信息的可信度, 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性的优势对这些消息去伪存真、证实辩伪。

二、观点生存。纸媒要从追求“独家报道”转向为追求“独家阐释”, 做一家有观点、有态度的媒体。

三、形象生存。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碎片化的时代, 形象对于媒介尤为重要, 如何树立一个独立、独到、独家且一脉相承的形象, 对于媒介的营销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四、时效生存。从前, 为了保证母媒的首发优势, 媒体在得到新闻之后第一时间选择在母媒上发布, 而新媒体方面则被许多新闻类门户网站抢占先机, 如今, “在新媒体做时效, 在母媒做深度”成为了很多媒体的选择。

五、真实生存。在这样一个“人人手中有话筒, 人人手持摄像机”的时代, 记者不但要强调身历其境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调动现场UGC提供更多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报道中, 使得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全面, 树立媒体公信力。

此外, 栾轶玫还特别提出“新新闻标准”。先前纸媒做深度的侧重点在于“why”与“how”, 而在目前“用户为王”的时代下, 需要更加关切受众的“feel“。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

聚焦价值链下的《汽车族》全媒体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孙刚女士, 以一个哲学家与小男孩的故事作为引子, 引发在场嘉宾和观众对全媒体的思考。那就是, 纸媒做全媒体必须返璞归真、回到自身, 整合、优化媒体现有的资源, 使资源产生价值达到最大化, 才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核心问题。

在沙龙上, 孙刚以三个趣味与哲理兼备的句子, 结合《汽车族》自身的实践和发展情况, 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穿了马甲的蛇做不了千年龟。”

在做新媒体的前期,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做新媒体、全媒体, 但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 所谓“新媒体”只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用新的媒介方式呈现给大家而已。投入很多, 却陷入了“花了这么多的钱, 没有跟上新媒体的步伐, 反而成了鸡肋”的迷茫之中。

面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新型媒介形式, 传统媒体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核心价值上, 从“一股脑儿地做加法”逐渐转变为“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做减法”。

“王的盛宴仍在继续, 问题是, 今天的王是谁?”

在媒体市场化的今天, 要找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孙刚在回顾来路时感慨道, 《汽车族》在做了很多具体产品之后才摸索出“先做企业的定制式服务, 使新媒体部从一个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这样一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如果能更地树立盈利模式意识, 可能会做的更好、走得更远、更加可持续。

“上帝已经改变了约会地点, 我们还要在原地等待吗?”

当前, 媒介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之而变的是受众的思维、生活、生存方式, 媒体的理念只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汽车族》将自己定位为“汽车以及相关产业价值链上的服务机构”。目前《汽车族》从网站、移动客户端、线下活动、赛道方面均实现了盈利。孙刚认为, 全媒体不应该仅仅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概念, 资源优化整合能够为纸媒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利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全媒体价值回归之思

今天大伙儿议论的主题是“全媒体的价值回归”。最近, 我借到西南地区参加两个会议的机会, 与各地报社的同仁有所接触, 给我总的印象是, 今年报纸的广告明显下滑, 新媒体又赚不到钱, 一些人对全媒体的“价值回归”产生了某些困惑。

几年来, 报业在建设新媒体方面作了许多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投入也不少, 除了少数略有盈余外, 多数还见不到经济效益, 靠传统报纸的收入来买单。有人会说, 社会效益还是蛮大的, 确是这样, 但要知道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无论是做得成功的也好, 部分成功的也好, 甚至失败的也好, 都需要冷静地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路, 思考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在哪里, 以利再战。

我个人觉得, 最大的障碍还是个观念问题, 我们一些长期做传统媒体的报人,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被打上了太深的烙印, 往往容易用发展传统媒体业务的思维和做法去建设新媒体, 以为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介上就成了新媒体了。就拿户外触摸屏来说吧, 我曾见到过多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大多仅仅是块显示屏而已, 展示的内容主要还是报纸的新闻信息, 运行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我播你看”, 做了一阵子, 就没有后劲了。最近, 我在云南看到了一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他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搭台、厂商唱戏的做法, 将显示屏当作一个互动平台, 吸引合作者在上面做内容和服务, 以实现互利双赢;他们不仅展示新闻信息, 还提供老百姓所需的衣食住行娱等各种信息, 而且利用交互功能介入电子商务活动, 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这个系统现已发展到了3000块显示屏, 并且已开始实现赢利, 目前他们正在向6000块显示屏的目标努力。你看, 同样的屏幕和技术, 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产生的效果就很不一样。

再一个问题就是要树立技术为先的理念, 重视技术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 技术在报业处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保障服务的“配角”地位;现在, 许多报人特别是报业领导开始认识到技术对主体业务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但在行动上还跟不太上。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是新媒体的特色之一。要做好新媒体, 不仅需要引进、采用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 还要将先进技术与用户需求、赢利模式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以提高效益并实现赢利为最终目标, 不可为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 更不可花钱买吆喝。在这方面, 往往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做得比较好, 因为它们没有退路。

还有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未来学家保罗·萨弗的“三十年法则”告诉我们:历史已经证明, 一种新的理念和技术产品完全渗入社会和文化, 一般需要约三十年时间, 第一个十年, 兴奋、迷惑;第二个十年, 潮涨、潮落;第三个十年, 成熟、推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正确把握新媒体现正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既不要当“技术的近视者”, 也避免当“狂热的超越者”, 而要当冷静的探索者。对于正在探索中的新媒体项目, 看准了的, 该出手的就出手;看不准的, 该稳住的要稳住;花钱买吆喝的, 该收手的也要收手, 努力做到进退有据。

最后说一点, 现在大家都在说“全媒体”, 其实“全媒体”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 更不应该成为每个媒体奋斗的目标。不要刻意地、一味地去追求“全”, 还是应在分 (分众) 、特 (特色) 、专 (专业) 、深 (深度) 上下功夫。什么都做, 可能哪一个都做不好;做出特色, 也许能杀出一条生路来。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

把走“宽”的路走“深”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白俭成结合中电传媒的一些情况, 道出了中电传媒从转企改制到转型发展的心路历程。2006年, 中国电力报社在行业报中率先进行转企改制, 2011年完成了改制, 现在更名为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原来我们做的比较‘宽’。酒店、房地产、文化艺术品投资、电影等这些传媒界比较‘热’的领域和事物我们都考虑过, 其中一些也做过。”

“电力报之前的战略是‘尽快地走向社会媒体’, 然而经过了五、六年的调整, 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狼’更多了, 而电力报还是一只‘羊’, 所以我们决定不往‘宽’走往‘深’走。”白俭成补充说:“不久前, 我们在董事会上决定关掉7个项目。”

“从去年年底开始, 中电传媒开始考虑自身发展的转型战略, 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要做‘电力能源公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从实际出发, 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 围绕电力能源行业我们还能做什么?我认为, 新媒体是好事, 一个项目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经济效益, 能否盈利才是报社做新媒体的首要标准。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

新媒体:不做是等“死”做错了才是找“死”

在沙龙上,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范伟国对报刊做新媒体“不做就是等死, 做就是找死”这个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同意前半句, ‘不做就是等死’”范伟国说:“正视报刊市场的现状, 会发现所有的报纸目前都呈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 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影响, 改变了人的许多生活习惯包括传统的读报方式, 这直接对报刊零售市场造成了冲击。因此, 面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报刊需要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加适合他们的信息平台, 新媒体是一定要做的。”

再看后半句, “与其说‘做就是找死’, 我更倾向于‘做错了就是找死’这个说法。”范伟国说:“新媒体一定要做, 关键是怎么做。很多报刊做网站, 只是单纯把报刊内容全部提供给网站, 既没有盈利, 也没有可持续性。”所以说, 报刊做新媒体, 还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形式要变、手段要变, 更重要的是内容要变。

总而言之, 报刊在发展全媒体的时候, 大而全未必就是光明大道, 做出自身特色才是根本。报刊全媒体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核心竞争力上。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媒体业务部咨询服务总经理

全媒体实践的路径探讨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媒介纷飞的时代, 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媒介弥漫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身处其中, 主动地被动地、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各类信息和资讯的问候与互动。尤其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后, 本来视为垃圾的生活碎片时间, 经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的点拨, 成为抢夺眼球战争中的黄金时间。社会化传播中, 我们每个人既是接收者, 又是传播者, 使得信息传播的路径越发难以循迹, 传播速度惊人, 释放着巨大能量。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播方式, 就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传播, 已经成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重要的信息载体, 比如微电影、微博中使用长微博图表、动漫等形式, 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在品牌创意传播、观点资讯表达方面带来了清新的展现, 其中蕴藏着产业化的能力和前景。同时, 非结构化数据也是“大数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对象。

新的传播形式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 媒介边界逐渐消融, “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从2007年的“全媒体”概念讨论期, 到2011年, 以南方日报、现代快报为代表的传媒企业构建了新型全媒体产业链、实现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 报业的全媒体已经进入了实践期, 相关业态初露锋芒。如图1所示。

全媒体传播与营销是传媒的价值落地点

1) 解读全媒体

对于全媒体及其业态的定义一直以来业界各有见解,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 全媒体业务实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从外部的传播介质上, 如何根据自身定位、资源与实际能力, 适应目标市场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 构建适合对路的传播媒介产品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是简单的全媒介堆砌, 也不一定是全产业链的大包大揽;二是从内部的运营机制上, 全媒体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运作理念和工作制度, 如何打通各种介质产品之间的协作壁垒, 如何结合客户需求制定内容策划, 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流程以降低媒介产品单位成本。继而打造传媒与用户之间传播与互动的最佳实践, 营造传媒创意生产与客户互动相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然后落地到具体的经营模式上去, 最终实现价值回报。

全媒体是一个理念, 也是一个过程, 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全媒体实践路径的探讨, 帮助报业伙伴找到一条通向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传媒融合之路。

2) 全媒体传播和营销是全媒体价值落地的着力点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格局下, 传媒机构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是立身之本, 策划、运营、营销能力则是强媒之路。如果对一个传媒机构进行考量, 无论是党报、都市报, 还是财经报、周报、杂志等, 喉舌作用和市场回报是两个主要的考察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在传媒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上得到价值体现和公信认同;而全媒体营销的开展与深化, 则改变以往单纯靠版面广告的赢利模式依赖, 促使媒体对全媒体整合营销的策划、运营能力上的提升, 从而在与各类外部媒体竞争时, 增强自身的客户吸引力和赢利能力, 创建全媒体架构下的营销新局面、新发展。如图2所示。

3) 产业边界消融, 经营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催生网站、网络电视、移动APP、手机报、OTTTV、微信、微博等层出不穷的新的媒介形式, 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和产业环境。原有的媒体边界正在消融, 报业、广电、出版等传媒集团纷纷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把新媒体纳入自身的经营格局。因此, 报业转型不仅要跳出自我的局限, 直面市场化新媒体公司的挤压, 也要与传统广电、出版比产业升级、市场争夺的速度。全媒体转型, 不是报业一个人在战斗。

全媒体业务实践的实施路径

1) 实施路径概述

根据企业变革实施的一般思路, 我们认为,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施路径需要从5个方面展开: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 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 T服务与项目管理, 涵盖了全媒体业务转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链条, 贯穿始终, 践行全媒体业务变革的战略思想和管理思路。如图3所示。

全媒体战略是一面旗帜, 是企业所有目光和资源所聚焦的地方, 也是企业愿景与信仰, 指引着传媒企业符合自身的终极目标和发展方向。全媒体业务模式是行动纲领, 在业务模式规划中, 提纲挈领地描绘出全媒体业务开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与路径, 并指导各业务单元形成自己的作业手册。

我们根据服务报业的经验, 以及结合传媒融合的发展, 围绕报业全媒体业务, 有4大业务区块需要协调开展, 包括:全媒体内容生产、多形态媒介经营、全媒介产品营销、全通路客户管理等四大方面。传媒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模式的规划需要及行动步骤安排, 制定相应业务发展布局。

在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重塑一块, 要打破原有以版面资源、功能区隔为导向的机构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整合全媒体融合生产、融合产品包装、以及客户互动的需求, 需要向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形式转变。变革后的组织架构, 没有报、网、新媒体的条块区隔, 实现“以事件为中心”的全媒体报道模式, 以及内外互动的正反馈信息沟通机制。

在这里, 全媒体内容采集可以理解为信息收集与交互的汇聚点, 内容编辑更像是一个产品中心, 负责策划、包装等。视觉中心责任在于, 如何改善用户界面、如何提升客户体验等问题。技术角色负责大数据下的挖掘、项目管理以及日常的IT运维活动。

应该说, 报业向全媒体传播转变的直观表达, 就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从以前单一的媒介管道和单调的表现形式, 到利用多种介质和新媒体互动的特点, 让我们的媒体产品和媒体品牌更吸引人、更抓得住人。因此, 在流程梳理与设计上, 建议以业务模式规划中的媒体品类与产品定位为依据, 重新构建符合上述要求的业务流程, 以及角色划分与职责定义。

在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上, 可以结合具体业务模式规划安排, 结合媒介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位置空间安排, 真正降低全媒体业务转型后的沟通和协调的成本。

推荐的办公环境改造是轴辐式设计, 这个模型最初是用在航空运输领域的设计, 设置中心化的交换区, 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交换。将这种模型应用在全媒体协作平台的办公环境中, 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物理空间上协同作战的难题, 最大化降低了沟通成本。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是业务顺利发展壮大的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 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与考察等措施, 改变与提升经营观念, 强化危机意识, 为全媒体业务转型多做热身, 结合自身业务, 放低身段去考虑全媒体格局下的变革或改良。

2) 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落地, 离不开对IT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全媒体管理思路的执行, 必定要依赖一整套IT信息平台的支撑与保障。如果在业务变革的初始, IT服务角色尽早参与, 则能更好地协助决策层, 对前面提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进行全面的调研、梳理、沟通、确认, 制定出一个方向明确、操作可行的实施方案, 做到路径明确、结构清晰、有章可循、有据可凭。因此, 以全流程的IT服务与项目管理为基础, 以IT业与咨询业的一般管理咨询思路为指导, 结合行业经验积累下来的方法论, 将是全媒体业务实施的全程信息化保障。

综合分析若干项目实施案例, 以及结合IT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成熟应用模式, 我们提出了“标准+架构”的全媒体IT支撑平台的工作方法论, 用来指导我们全媒体IT设计与布局。

这个方法论是以标准和规范为核心指导原则, 以业务架构为驱动, 统筹考虑与借鉴业界成熟的云计算、软件服务化SaaS、架构平台化、敏捷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诸多先进技术理念与应用模式, 实现IT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架构的先进设计。

在应用架构设计上, 所遵循的标准规范是CNML和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这个标准规范是业界共享并达成共识的成果, 是保证应用架构开放性的基础。全媒体IT架构真正实现平台化总线化后, 未来可以根据全媒体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需应变, 支持新业务快速及时、平滑无缝的上线应用。我们建构的全媒体平台将真正成为一个无边界的信息流平台, 实现业务系统相融共生, 和谐发展。

实施路径是全媒体最佳实践的保障

在传统的报业信息化建设中, 由于大多都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出版工具的计算机化, 因此, 我们在“告别铅与火”“告别纸与笔”的历史变迁中, 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一来是因为外面没有强敌, 没有遭遇行业巨变的压力;二来是系统确实带来个人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升,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而如今在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践中, 我们遇到的不是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而是重新梳理新的传媒生产关系的问题。除了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剧烈变化与严酷现实, 以及内部经营压力的困扰, 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与既得利益的阻挠, 如何跨越与变革,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业务转型之路, 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路在脚下, 亦须方法。我们认为, 五个方面的抓手, 即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合理的可预期的全媒体业务变革实施路径。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 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 媒体形式推陈出新, 媒体从内容、渠道、功能各个层面高度融合, “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如今, 报刊全媒体在新闻生产、渠道覆盖、内容复用、传播策略等方面的格局业已初现端倪, 有的报刊已经在新媒体形式的包围下“杀出一条生路”, 有的却陷入了全媒体迷思之中。面对百舸争流的业态, 从如何提高综合运营能力, 到改善内容和渠道的结合方式, 报刊的全媒体业务和营销策略仍在探索中前行。12月20日下午, 由《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主办, 以“全媒体的价值回归——2012报刊全媒体年终盘点”为主题的第十三期传媒沙龙在北京新华社综合楼举行。与会的多位报刊领导从各自实际出发, 畅谈了各自在新媒体、全媒体建设上的切身体会, 充分交流了思想。沙龙上, 参会的嘉宾达成的多项共识, 其中一项就是:报刊做全媒体必须返璞归真、回到自身。首先, 不同的媒体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殊情况来确定是否适合做全媒体, 全媒体是趋势, 但不是制式, 不能为了“全”而全。其次, 做全媒体要找准自身定位, “我是谁”、“我适合什么”、“我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是报刊在做全媒体业务之前必须想清楚的。再次, 整合、优化媒体自身现有的资源, 使资源产生价值达到最大化, 才能做到全媒体真正的价值回归。

全媒体 篇2

摘要

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可谓最有观众的媒介了,据调查我国电视机数量世界第一,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关键词:传媒现状;网络电视;全媒体;营销策略

一、我国传媒行业和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约为54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1%。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6%,达到6300亿元。

从传媒产业的分类看,传媒产业涵盖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以及广告等多个行业,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新媒体是目前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二)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009 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行业逐渐进入质变阶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从细分行业来说,出版、有线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有线网络的省网整合都限定在2010 年底前完成。政策导向与行业自身发展都迫切需要传统媒体打破区域垄断、跨地区、跨媒体整合资源,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媒体集团。另一方面,以网络游戏、动漫娱乐、影视制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机勃勃。这些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产业都受惠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增长前景。

(三)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从政治化走向平民化,从新闻报道转为新闻解读与深度分析。进行差异化的电视媒体定位成为新的趋势,如浙江卫视和广东卫视的“财富”定位、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定位、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东方卫视的“体育”定位等等,同时符合各地方特色的活动营销逐渐被我国各级电视媒体所重视和应用。

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了解并整合网络的优势,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二、全媒体的概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形式日渐多样,视频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用户体验,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玩微博等等,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竞争的同时,媒体之间也不再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全媒体,就是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简单说,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图、文、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全媒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都在为三网融合做着积极的准备,融合以后互联网拥有制作视频的牌照,广电网有了通信的资质,电信网涉足视频和互联网领域,这种情况下,视频的制作不再是电视媒体的特权,互联网和电信网也可以参与其中,在传播的渠道上,互联网对于视频传播已经占有先发优势,电视媒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之竞争,值得思考。作为电视媒体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准备,应对挑战。

(一)实施全媒体战略

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今后竞争的态势,全媒体战略有助于解决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问题。

1.全媒体的实施

“台网互动”模式是目前电视媒体全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电视媒体依托自己特有的资源开办网络电视台,实行资源共享,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开拓了接触受众新渠道的同时又增加了广告收入。

2.节目内容建设

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是视频节目,要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在节目内容上深挖掘,出精品。第一,两个平台的建设,即“节目内容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节目内容平台的建设增加了节目的数量,同时也使节目内容具有了多样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互动平台的建设能够使观众和主持人(媒体)有及时的交流,能够使媒体最快地了解观众的想法,改进自己的节目,解决以往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缺点。第二,节目的定制化。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节目的定制化,即可以点播和回看,这一点互联网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电视媒体的节目通过三网融合也可以实现定制化的收看,弥补这一不足。第三,提高节目质量。互联网与电信网都有了制作节目的牌照,电视媒体为了确保优势地位,节目内容方面就要给予足够重视,丰富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才能富有竞争力,抓住受众的眼球,减少观众的流失。

3.为多种形式终端提供内容

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接收终端的限制,只能通过电视机来收看电视节目,如今,由于各种媒体的竞争加剧,了解新闻和收看电视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如通过网路等媒体、手机等同样可以收看到视频内容,这就导致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依赖的程度明显减弱,为了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电视媒体应该主动做出改变,在渠道上尽可能的贴近受众,在内容上也要制作出适合各种渠道播放的视频内容。

(二)拓展盈利模式

1.广告

广告作为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观众数量被大量的分流,观众的视线在哪里广告就投放在哪里,企业在投放广告时有了更多选择,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额度明显减少,为了保持广告收入的持续性可以做如下调整。

(1)巩固传统的广告形式

传统的广告受众不喜欢原因很多,如广告粗制滥造,缺乏审美,影响收看节目的连续性等等,为了吸引观众有限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的好感,应该加强广告的审核,提高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给观众美的享受,让观众不再逃避。

(2)开发定制式的广告形式

由于三网融合的技术逐渐成熟,IP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使用人数的增加,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会逐渐普及。IP电视和移动手机都是固定对应着一个或是几个特定的观众,他们每天的收看习

惯和收看的内容都能够准确的通过电子手段反馈到视频播出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每个IP或手机相对应特定受众的偏好,企业的广告根据观众近期的需要或者偏好来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的效果会更加有效。这种形式的广告能够吸引企业加大对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额度,保持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稳定持续的增长。

2.零售

电视媒体拥有制作视频节目的资源,通过自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可以把电视节目出售给其他视频播出机构,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视频网站收看电视剧是观众很喜欢的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插播广告的影响,收看很流畅,但是视频网站很少自己制作电视剧,只能通过购买版权来播放,电视媒体把自己的视频节目做好也同样能够增加收益,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的出售就是很好的案例。另外,节目衍生品的出售也是对零售收入很好的补充,《财富故事会》的火热播出之后受到很多创业者的追捧,他们借此又推出了《财富故事会》的书籍出售。

3.付费频道

付费频道的节目个性化强,观众数量有限,但是由于付费频道的节目质量高,特定的观众对于此节目还是有持续的关注度,加之终端形式的多样化,付费频道的节目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购物平台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消费值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相对于网络购物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看到实物的演示和使用的效果,对于消费者还是有吸引力的,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电视购物发展的有利条件,电视购物平台的搭建能够使电视媒体的收入有新的来源,不仅仅停留在节目和广告投放,更多的参与到经营当中。

(三)构建品牌体系

要用经营企业的思路来经营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电视媒体数量众多,竞争异常的激烈,一般家庭有线电视的免费频道在50个左右,网络的入户到家使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观众的自主权与决定权电视媒体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想留住观众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去主动地寻找我们。

1.找定位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比照竞争对手定位,同时要结合观众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定位。例如,海南卫视的定位是旅游卫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的想法,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难免会有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经常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回到家看看旅游的资讯,看看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旅游卫视正是瞄准这部分人群,定位准确,与观众的需求吻合,而且节目质量也很高,积累了一大批喜欢旅游的观众,形成了很好口碑。

2.树品牌

树立电视台的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品牌的树立能够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形成收视习惯。在国内,最早树立品牌的应属湖南卫视芒果台,《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的支撑使湖南台奠定了娱乐江湖的霸主地位。湖南卫视2011的广告收入在30亿以上,这就是品牌带来的直接效果。树立品牌的方法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整个电视台的发展。相亲类的节目《非诚勿扰》的火热播出,让江苏卫视一跃成为省级卫视的领跑者之一。第二,直接打造电视台的品牌。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特定不可复制的资源,打造出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频道的专业化细分,带动每个频道的发展。央视品牌形象是正面、积极、权威的,观众对他有一种天生的信任,这是一般的省市电视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四、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与网路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电视媒体要想留住观众其本质就是要提高用户的粘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对观看的节目产生兴趣,进而对电视台产生信任感,最终形成收看习惯。

发展新媒体 打造全媒体 篇3

因此,传统媒体应认真研究微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套稳定、有序的管理办法,从熟悉、熟知到会使善用、可管可控,最终实现立足传统媒体,用好自媒体,发展新媒体,打造全媒体的目标。

首先,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微博具有很强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内容审核和正确引导,容易造成负面信息、非理性声音乃至谣言的传播泛滥,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提出挑战。作为国家电台,中央电台有愿望、有需要、有条件也有义务,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积极推进主流媒体在微博客网站开设微博客,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和引导能力”的精神要求,通过跨媒介融合,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微博客的正面作用与社会效益。

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仅仅在技术应用上“武装”自己还远远不够。已往的实践表明,微博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除了会导致新闻失实、广告虚假、泄露秘密等传统媒体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比如员工个人言论与单位口径相悖,记者未经允许提前在微博上爆料,官方微博被盗用制造谣言等。要规避风险,就必须对微博的特性和法律风险透彻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终通过微博的应用,增强话语权,提高引导力。

其次,管理好、利用好微博,对于贯彻落实“全媒体”战略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央电台充分把握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时机,发展新媒体,建设全媒体,围绕“使命、创新、和谐、卓越”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台网联动”、“台网互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微博依托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和广泛受众群体,在品牌推广、业务拓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全媒体”战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说,对于当前的传统媒体而言,该不该使用微博已不是问题,如何用好,才是关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举个例子,据我了解,央广购物频道已经在新浪微博上注册账户,做起买卖,利用微博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直接进行广告营销,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摸清微博的特点,不注意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注重内部机制的规范,很可能就会出现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而用户如果直接在微博上进行投诉,对商家诚信和品牌的破坏力更大。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将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应用发展成为广播产业的重要阵地,就要高度重视提高风险意识和建立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变“粉丝”为市场,才能将自身优势与微博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以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软实力”,并强化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世界的“硬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全媒体 篇4

网络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导致报纸原有的读者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促使我国传统报业集团开始思考转型之路,全媒体、多元化成为国内众多传媒集团的共同选择。

一、“全媒体”的内涵

“全媒体”并非我国首创,它由国外的“媒介融合”理论演变而来。我国的报业全媒体转型方兴未艾,在此之前,国外媒体就已经掀起了一场媒介融合浪潮: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与网站融合为一体,一改过去媒体线性、单一的采编模式,采用开放式办公,将所有媒体工作人员集中在一个圆桌上统一部署;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原先独立的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国外著名大报的变革给予我国报业以启发,且伴随新媒体的日益强烈的冲击,以南都报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快了全媒体转型的步伐。

然而,什么是“全媒体”?如何界定“全媒体”的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比较流行的有媒介形态说、媒介运营说、媒介整合说等。

上海交通大学姚君喜教授对全媒体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对媒介形态、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上看,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的形态、传播渠道和方式、媒介营销观念、媒介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1]纵观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战略,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整合性运用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而媒介运营模式和媒介营销观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在媒介营销方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以南都全媒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南都全媒体集群——我国报业转型排头兵

国内传统报业从2006年开始试水全媒体,从不同角度创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推出4I战略,[2]实现在无线、宽频、户外等新媒体通用领域的完整布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建立崭新的“全媒体框架”,按照媒体的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新闻作品,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实现“报纸社”到“报道社”的转变;2011年1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通过整合旗下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华西手机报三大子媒体,全力打造一个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媒立方”。可以说,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转型“百花齐放”,然而,目前这些全媒体转型还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融合,从整体来看,我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尚未形成气候,仍处在酝酿和摸索阶段,“全媒体”对大多数报业集团而言仍是新生事物。

南方都市报在传统报刊行业一直处于龙头地位,其卓越的办报能力与影响力为业界有目共睹。正是基于原有的积累和资源,2009年,南都报系提出了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这一战略,[3]并取得了一定成功,成为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的佼佼者,进而成为业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笔者通过对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的观察分析,梳理出南都全媒体集群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在国内报业中不算新鲜,早在上世纪90年代,跨区域办报就成为国内纸媒发展的一个战略途径。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2003年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社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2006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布《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提出报业要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鼓励资金、人力充裕的报业集团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就是在更大的区域内,组建一个更大的报业集团,强化自身品牌,扩大报业集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资金、人力的市场重组,最终实现利润的增加。作为跨区域办报的先行者,南方都市报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创办子刊,形成南方都市报报系;另一方面,南都与其他地区的传媒机构合作,积极尝试跨区域办报。南方都市报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合作改版的《云南信息报》就是跨区域办报的一个成功典范。

跨区域办报为南都开辟并巩固了一大批新读者群,进一步增强了南都的影响力,从而为全媒体集群的构建拓宽读者市场,为跨媒体和跨行业业务确立市场立足点,强化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媒体集群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跨媒体合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传统报业不可能闭门造车,像过去那样把目光停留在纸媒这一单一媒介领域显然是不可行的,未来的媒体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失,任何一种纯粹的媒介形态都将不复存在。

全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媒介信息的共享。早在2009年,南都就与广东电台的新闻台合作,迈出了试水广电领域的第一步。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南都与广州电视台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亚运报道。此外,2011年,南都利用都市报娱乐版这一优势版块,携手珠江电影频道,联合推出首档原创观点型娱乐节目《花港观娱》,《花港观娱》在珠江电影频道开播后,在业界和观众中引起不小反响。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新媒体的多元张力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媒体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往传统媒体所倡导的“内容为王”的生产理念,已不再是必胜法宝,产品和渠道的价值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南方都市报从2005年开始介入互联网,成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南都网,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更新,在互联网领域占得先机,并试图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领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媒体话语权。

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作为受众的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移动终端用户的剧增,为传统媒体开拓了盈利空间。南都自2009年起,先后推出了可供用户免费下载的南都i Phone阅读终端、“南都报系阅读器”i Pad应用以及“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在当年的“App Store年度最佳应用排行榜”上荣登报刊杂志类推荐首位。[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全媒体集群运管委总裁、南方都市报总编辑黄常开透露,2012年,整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收入已突破2.5亿,南都全媒体集群非报纸类广告的数字业务和增值业务收入初步统计可达到1.7亿元左右。发力互联网,抢占移动互联网战略高地,是南都全媒体集群在国内众多试水全媒体的报业中有不俗表现的关键原因。

(三)跨行业拓展业务

“跨行业拓展”被定性为南都全媒体的升级战略,通过向媒体外行业的拓展,打造品牌增值业务,实现传媒行业之外的新行业的产业增值。近年来,南都全媒体集群的跨行业拓展主要有以下表现:成立汽车、房产、视觉、经济等研究院;主办或承办各类讲座、盛典活动;与高校共建校园培养基地等。

众所周知,传统报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尤其是汽车、房产等重点行业的广告,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主要收入来源将继续延续。因此,南都成立自己的汽车、房产、经济研究院,为全媒体重点广告领域创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在宣传自身传媒文化的同时,也解决了广告创收问题。

可以说,跨行业拓展这一战略既可以从更多渠道锁定更多受众,提升集团品牌的人气,实现品牌创收,同时,又可以解决目前国内报业盈利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5]通过跨行业拓展,有利于整个全媒体集群突破本行业束缚,更加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发展。

三、由南都全媒体集群延伸的几点思考

面对日益兴起的新媒体,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实践方兴未艾。南都全媒体集群是这一转型过程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媒体案例,综观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笔者有以下思考与总结:

(一)全面考量报业集团能力构建全媒体平台

我国传统报业发展不平衡,传媒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参差不齐,构建全媒体平台并不是所有传媒机构都能做到的。南都全媒体之所以能构建自身全媒体平台,顺利实施全媒体转型各项战略措施,很大程度得益于南都报系的原有积累。

对于一些能力有限的地方媒体,是否也要构建自身独立的全媒体平台呢?笔者认为不尽然。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以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6]全媒体化的过程是每个媒体必然经历的,这点不容置疑。但是,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可以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等合作完成,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再造来弥补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的平台和渠道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一些自身能力有限的报业集团大可不必把目光聚焦在搭建全媒体平台上,而应该怀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寻求其他更好的实现全媒体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精心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

全媒体时代需要有全媒体意识的从业人员。南都自2010年3月起,即着手组建音视频部,并培养专门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专门从事音视频创作。在南都,评论部的评论员既可以是报纸评论版的供稿人,同时又可以担任南都网“全评论”视频节目的主持人,从而基本满足了全媒体集群对人才的新需求。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全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从业者大而全的技能本领并不意味着放弃“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新闻题材时能有所判断和选择,在全媒体报道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三)走多元商业模式

能否盈利是报业全媒体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认为,全媒体是“综合媒介——细分媒介(专业化)——融合媒介”的过程。当前,我国媒介在“细分”这一步还不成熟,整个媒体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7]南都全媒体集群虽然在新媒体盈利方面有所成就,但其具体盈利模式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面对此种媒介基础环境,全媒体集团不妨借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尝试信息服务、购物、广告等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南方都市报在App Store的不俗表现给予报业同行的一个启示就是,无线移动终端将是未来媒体拓展盈利空间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急需转变观念,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四)宽松的政策支持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问题,过去“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媒介变革。南都全媒体集群立足广东这片开放的热土,有南方人“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眼界,因此南都报系能在短短十几年里成长为报业旗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期待更加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相关政策支持。今年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撤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一决议也许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

[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

[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

[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

[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

全媒体 篇5

对于自媒体的定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 2003 年 7 月,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有关“自媒体”报告中的阐述:自媒体(We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从定义上便可看出,“自媒体”的发迹与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自媒体”具备着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和属性:

一是主体庞大。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网民数量也呈现井喷之势。由于每个网民都有在网上表达话语的权利,因此在逻辑上,有多少网民就有多少“草根记者”,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普网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网民数量还在快速增长中,“自媒体”依然处于膨胀期。

二是门槛低浅。相比较传统媒体近乎严苛的审核准入机制,“自媒体”可以说是“零门槛”.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平民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比如微博、博客等。网民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在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空间利用管理工具,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媒体”,无需任何成本,也不要求有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这种“低门槛准入”也是“自媒体”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形式多元。与传统媒体一样,“自媒体”也有其信息的承载体,不过与传统媒体单一的发布渠道不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博客、社区、论坛等,同时,像 QQ、MSN 等即时对话平台,也是“自媒体”的传播媒介。而随着网络社交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的发布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比如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微博”,已经成为“草根记者”表达意见最主要的手段。

四是传播迅速。依托网络技术,传播者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各类讯息,其时效性要大大超过传统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更是将“自媒体”快速传播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网民甚至无需通过电脑,只要在手机上登陆微博,便可对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发布,而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新近发布的信息进行即时反馈,在短时间内使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

五是内容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此前,传播者主要在论坛、博客等一些平台上发布文字和图片来播报资讯,而随着网络的提速以及后台容量的扩大,各种传播平台已经可以发布视频、音频等更加形象生动的信息内容,甚至网民可以利用电脑以及手机的视频功能,进行“现场直播”.二、“自媒体”发展的随意化倾向给主流舆论引导所造成的负能量

目前,我国的“自媒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这主要是基于公众对意见表达的一种心理渴求。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传媒进入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新闻资讯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时效性更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媒体”的参与主体存在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日益凸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息发布趋于“随心所欲”,表达倾向渐渐从“有话要说”转变为“自说自话”,干扰了舆论环境,甚至使公众丧失了理性的判断,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一是加速不实言论传播。正如前文所言,“自媒体”具有“零准入门槛”的特点,其参与主体也没有专业技能的限制,因此,“自媒体”的专业素养要远远低于正规媒体,这也导致了其在信息的获取把握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基本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来转载发布,不会对其真实性作过多的考证,成为谣言的“二传手”.除此之外“,自媒体”的传播完全体现的是个人意志,传播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添加主观臆断成分,背离了新闻传播“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甚至一些发布者为了赚取关注度,以杜撰事实、断章取义的方法包装信息内容,以此博取公众眼球,严重扰乱了舆论环境。

二是形成网络民意暴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话语发力点。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管,过度自由的言论表达使得“自媒体”普遍存在话语权滥用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大量“民意暴力”行为的发生,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践踏了个人隐私,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是滋生舆论操纵团队。随着“自媒体”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群体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团队化操作,使“自媒体”从“散兵游勇”成为“专业团队”,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也更加注重“策划和包装”.相比较传统媒体,这种“自媒体”不再视“信息”为立业之本,更加看重用户的数量,“用户就是生产力”是其所秉持的运作理念。这些团队通过培植粉丝来大打舆论战,为各自的利益集团造势,并以此牟利,一般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商业领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舆论操纵手法,会对公众的判断造成严重的干扰,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以“全媒体”管理模式应对“自媒体”冲击的具体实践当前,微博之类的社交媒体

在某些问题上承担了太多“报道”的功能,既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干扰了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有效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我区结合现代传媒发展趋势,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传媒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区新闻中心,探索县级媒体“全媒体”发展模式,致力形成大新闻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保障舆论引导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一)优化机制,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度

1.实施全媒策划。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策划力量的散状化分布,报纸归报纸策划、电视归电视策划,一旦“自媒体”发起阶段性的热点议题进行炒作,很难把力量集中起来进行引导。而实施全媒管理模式之后,区新闻中心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问题,通过对宣传报道实行统筹策划,根据各媒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使媒体之间密切配合开展“立体式”、“集团化”的宣传,不仅有效避免了媒体之间出现口径不一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舆论声势,可以迅速在热点出现后将舆论引导工作落实到位。

2.实施全媒育才。随着各类通讯工具、网络社交平台在功能上日益丰富,每个民众都可以成为“全媒体记者”,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新闻人才培养还是局限于某一领域,就很难与“草根记者”在争取受众中占得先机。比如遇到突发事件,单一的文字记者因为无法操作摄像设备,就只能以文字报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自媒体”可以通过手机、DV 等设备,图文并茂进行播报,其吸引力自然强于传统媒体。所以针对这一形势,区新1培育,在内部开展“全媒体”技巧培训,要求新闻工作者至少掌握两种采编技能,同时,与浙江传媒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培训班,在理论上进一步巩固。通过这种“岗位上练、学校里学”的方式,目前,已有不少记者已掌握了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采编技术。

3.实施全媒管理。由于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播出流程,因此在时效上无法与“自媒体”相比,这也迫使传统媒体必须要提高宣传质量,以质取胜,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编审团队作为支撑。而区新闻中心在,传媒资源整合之后,便将富余的采编力量流入到编审部门,使这一环节的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而且这些编审人员均来自不同的新闻岗位,使得报道的把关具备了全媒视野,有利于生产出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为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发挥优势,着力增强舆论引导实效

1.集中力量深度报道。“自媒体”的兴起丰富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但是网上许多资讯缺乏深度的解读,或者是没有根据地乱解读,造成了舆论的干扰,这时,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做好深度报道,消除杂音,弘扬社会主流旋律。但是在当前一些媒体单位中,采编人员实行的是分线制,从事时政主题宣传的人员可能还要兼顾其他领域的宣传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采编人员的精力,尤其是在“计件式”考核的压力下,采编人员往往为了“跑量”,在报道上浅尝辄止,缺乏力度。为此,区新闻中心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专门打造一支队伍,专业从事重大主题类宣传报道,使党委政府的主张能准确传递到百姓群众中去,使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委政府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中做出的具体工作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专业队伍的打造,今年以来,区新闻中心在“践行三思三创、实施六大战略”、“实现镇海经济新跨越”、“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等主题专栏中共播主题宣传报道达到5760 篇次,形成了强大的主流舆论声势。

2.加大民生热点关注。“自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的供应渠道不断拓宽,受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要巩固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就要在内容上博得“票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民生宣传报道上多做文章。正如前文所言,在“全媒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区新闻中心的时政报道领域率先实现了一体化运作,这使得各媒体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生宣传报道中,为深入有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奠定了现实基础。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区新闻中心相继开展“五进四交四联系”、“母亲河纪行”等基层行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报道,提高受众的认可度。

3.拓展网络舆论阵地。“自媒体”的主要传播阵地在于网络,而受限于单一的传播形态,许多媒体机构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回应,致使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软肋。而在“全媒体”管理模式下,我区舆论引导覆盖面有效延伸至网络阵地,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的整合,也有效破解网络舆论引导中官方网媒势单力孤的窘境。利用现实资源优势,区新闻中心在全国成立首个以“问效”名义开办的网络平台---网络问效平台,为群众与政府之间加强对话互通搭建了桥梁。

(三)注重特色,着力丰富舆论引导形式

1.培育品牌栏目。在“自媒体”时代下,要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关键是要增强受众对媒体的认同,而提高认同的关键是在于媒体品牌的打造。为此,区新闻中心大力实施全媒品牌战略,在各媒体分别培育 1-2 个知名品牌栏目,切实提高镇海官方媒体的知名度。目前,镇海电台FM104.7 私家车音乐频道经过多年的运作,受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宁波广播市场收听率最高的频率,有效传递了广播正能量;镇海电视台党员教育先锋频道通过改版,内容和功能上不断优化,电视远程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中组部电教中心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今日镇海》积极将文化服务延伸至新镇海人群体,推出《新镇海人专版》,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了精神家园,该专版被授予“十一五”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创新奖;镇海网络问效平台推出官方微博,在全国率先开展“微博问效”工作,进一步净化网络声音,传递百姓呼声,成为全市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微博之一。

2.开展特色活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再加上长期以来,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媒体的信息供给一直呈现不对称的现象,难免使部分群众对传统媒体存在着负面的看法,所以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要巩固舆论阵地,就必须要在扩大社会影响上做筹谋。为此,根据不同媒体的功能定位和受众人群的特点,区新闻中心全媒齐动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继2011 年承办首届网络文化节并获成功后,镇海新闻网今年又开展了“网络文化大篷车”、“网民走进机关部门企业”等活动,有力地唱响了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镇海电视台策划组织“文明礼仪电视大赛”、“职场文明礼仪电视大赛”、“家庭文明礼仪电视大赛”、“镇海青少年儿童广播电视艺术团选拔赛”等系列活动,为群众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今日镇海》建立了一支外来务工人员通讯员队伍,邀请新镇海人担当专版特约记者,丰富了外来务工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镇海电台组织开展“广播进基层”活动,一方面组织开展听友会等活动,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为社会群体开展文化节庆提供专业技术力量,进一步推广了公益媒体的形象。这些活动的推出,不仅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和谐文明良好氛围,更使官方媒体的美誉度显着提升。

3.建立舆情队伍。之所以“自媒体”在眼下强势崛起,除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众渴望改变信息传播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要巩固舆论阵地,就要在调动受众积极性上做文章。为此,区新闻中心致力推进舆情队伍的建立,不断拉近新闻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开门办媒体。目前,《市民桥》等部分民生栏目均已建立了社情民意播报员队伍。此外,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 15 名社会阅评员构成的媒体评议队伍,广泛征求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批评和建议,切实提高群众在新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四、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全媒体”优势,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思考

作为县域“全媒体”的先行地区,我区已经在新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继续巩固并扩大主流舆论阵地,依然需要在如何进一步发挥“全媒体”优势上做文章,使资源整合的成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切实提升媒体的实力,打好“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攻坚战。

一是深化“全媒体”的机制优势,提高运转水平。在新时期要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关键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深化新闻生产方式、运行方式的转变。要在现有媒体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全媒融合式”发展,不断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变“一次利用”为“多次发布”、“多次利用”,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效益。要积极探索“新闻资源共享”向“新闻层级开发”转变,根据媒体的不同定位和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离析与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提高新闻产品的有效覆盖率。

二是深化“全媒体”的集约优势,增强应变能力。“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新闻智慧”,不能被网络上的众声喧哗弄混了头脑。而增长“新闻智慧”的关键还是在于深入基层一线。因此,要利用“全媒体”整合后,基层报道力量得到增强这一现实条件,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者自觉扎根基层的意识,采取建立基层驻点等方式,实现采编力量的常态化下放,有效拓宽采编人员的视野,增强对题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以免被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迷失了报道的方向。除了要增长“媒体智慧”,还要打造“智慧媒体”,要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大平台的优势,应用新科技,占领新载体,不断推进现代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扩大优质新闻作品的受众覆盖面,推动新闻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

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公信力 篇6

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速度考验。全媒体时代的公众信息需求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呈现出一种急切的信息饥渴状态。很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来获取并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一些利益群体抓住这一“机会”,伪造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扰乱了舆论环境,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等专业流程,不可能做到像自媒体那样的随意地传播,主流媒体也不具备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采集传播基础。因此,在全媒体传播活动中,主流媒体的速度难免落后于自媒体,由此带来主流媒体传播上的“空白期”,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

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互动考验。全媒体时代,媒体与公众之间是开放环境中的平等关系,可以频繁密切地交流互动。而主流媒体虽然通过选取“最大公约数”话题、节目中直播观众观点、开辟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不断提高与公众的互动,但在互动形式、话题内容、响应速度、传播广度和交流深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因此,主流媒体急需突破一些观念上的束缚,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公众互动途径和方式。否则,因互动不足带来的被新媒体牵着走的被动传播会进一步削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主流媒体公信力面临责任考验。迫于收视率、发行量、关注度等指标压力,一些媒体开始自降水准,迎合部分公众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选择一些偏离事实、骇人听闻的素材,以低俗、庸俗、甚至恶俗的方式进行报道,使得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等时有出现。公众对于责任媒体的呼唤越来越强烈。因此,无论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还是作为“社会公器”,媒体都必须坚持责任为先,社会效益为首、为重,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传播信息。只有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才能根基坚固,经得起考验。

面对全媒体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主流媒体越来越意识到公信力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办法加强面向全媒体受众的公信力建设。自身努力与社会媒介素养水平提高相结合,共同形成了目前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三个有利方面。

一是主流媒体的全媒体素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全媒体发展趋势,主流媒体不断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逐步建立起了满足全媒体环境下公众信息需求的基础架构,形成了以新闻网站、网络广播电视台、媒体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型传播体系。处于全媒体环境中的主流媒体已经程度不一地具备了满足全媒体受众需求的素质,这为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在深化调查、深度评论、深入人心等“深”字功夫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舆论重心下移的全媒体传播中,主流媒体以求深、求准、求真的专业品质为自身的新闻报道、内容产品服务,由此形成的价值引领能力是目前自媒体等新媒体所无法赶超的。

三是社会的媒介素养意识正在增强。全媒体时代,媒体环境变得复杂而多变,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会自我繁衍、自我膨胀,并偏离真实,甚至形成信息的“暴力”。2013年,网络上接连爆出多起微博“大V”造谣谋利、恶意传播事件,网民对网络信息越来越采取质疑、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在政府加强微博管理之后,随意发布和转发未经官方渠道核实的信息日益减少。

全媒体时代,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更多,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难度更大。当前,要善于增大和发挥有利方面,找准着力点,在深刻变化的传播格局中探索出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切实路径。

尊重事实和规律,着力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与责任。越是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越是要坚持新闻原则,以事实为源头和基础,按照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专业流程,采访新闻事件的各方当事人,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角度出发参与到事件发展中,以求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既是主流媒体体现担当责任的要求,也是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包围中树立其权威地位的要求。同时,主流媒体不能只做信息库,更要成为思想库,以深度分析挖掘事物本质,以深度思考确立思想高度,通过思想魅力吸引公众、引领价值。这将有助于重新建立全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供求关系,为主流媒体再次赢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融合和协作,着力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与影响。全媒体时代,信息随时传播,无孔不入。主流媒体受信息求证、事实调查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影响,不可能在速度上超过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但主流媒体完全有可能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并且与认证自媒体的协作,克服自身专业性带来的速度制约。主流媒体在加快建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传播平台的同时,更要注重运用网络思维、网络语言和网络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发表观点,与网络媒体实现在硬件技术基础和软性行为模式上的充分融合。

转变观念和方式,着力增强面向用户的互动与服务。全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决定了主流媒体面对的不再是被动接收的“受众”,而是拥有更多选择权甚至决定权的用户。主流媒体需要真正突破“我报你读”“我播你看(听)”的思维惯性,既做到用户在哪儿,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延伸到哪,又做到用户想要什么,就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兼顾社会利益与个性主张的产品和服务。显然,这是对主流媒体在政治领悟、技术应用、需求分析、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验,也触及了主流媒体组织架构调整和流程优化再造问题。主流媒体要加强对用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明确用户需求内容和特征,将内部管理的重点放在信息源、自身生产服务能力和用户需求的匹配协调上,高效率地利用内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建立紧密的亲和关系。

全媒体时代的政府媒体运用 篇7

一、全媒体时代的新情态分析

从2012年底席卷全球的“棱镜门”事件, 到至今仍未平息的“秦火火”、“薛蛮子”事件——当“信息安全”、“媒介权力”成为热点词汇, “公民记者”广泛实施社会监督的同时, 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生态也在发生新变革。

(1) 媒介形态更新快, 功能广。梳理2010年后逐渐推广的新媒介形态, 以社会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微博、微信、易信;以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为应用平台的App、安卓端;依托视频、诗歌、艺术展示等文化形式的“微小说”、“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 功能上的复合定位高度契合了受众需求的个性体现。新传播环境加速了单一角色的多重转变, 谷歌迅速完成了从搜索引擎服务方, 向系统开发商、硬件开发商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我国, 百度、腾讯、新浪、网易等涉足新媒体的企业亦快速实现角色转变, 媒介功能从单一领域向复合型、多样化延伸, 受众的高粘性往往左右舆论事件的倾向和走势, 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

(2) 传统媒体逐渐回归。2013年8月19日, 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3年《舆情蓝皮书》”, 代表性案例中“肯德基速成鸡事件”、“毒胶囊事件”、“白酒塑化剂风波”等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率先曝光, 引发舆论高潮。传统媒体自我功能的延展和受众的理性回归, 促使传统媒体重回“主流”。在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不断探索、融中有异, 互助互补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且繁荣发展的全新态势。

(3) 新媒体也遭“冷落”。2012年12月5日, 《第十一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发布显示了政府新媒体建设程度的提高。仅以政府网站工程建设为例, 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开通网站, 网站及信用信息公开专栏的开通率达到百分之百;副省级以上地方所辖部门级区县的专栏覆盖率达89%, 比2011年提高了43.9%。[2]但是, 政府网站的高开通率与舆情引导不利, 两极走势客观存在。2012年1月, “三亚海鲜被宰”事件中, 三亚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回应, 其“零投诉”的态度以及“对恶意攻击三亚的人依法追究责任”的反应导致舆情再次升温, “护短”言论导致政府十分被动。2012年8月, “悍匪”周克华落网后数十天内, “被复活”言论高涨,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公安局被动利用官方微博多次辟谣。随着互联网传播走向常态, 政府网站往往陷入新传播形式, 低关注度、低引导效果的尴尬局面, 舆情引导遭受“冷遇”, 导致集体“失语”。

二、纵向维度, 构建长效机制

全媒体时代长效持久的政府媒体运用策略, 基于新传播形势下的新情态分析, 突出趋势预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传播效果为重要指标, 尊重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的应用, 从构建时间、推广平台的纵、横两个维度, 兼顾缓急并重、新老并用、常态与非常态的协调统一。

(1) 立足长远发展, 常态与非常态并重。常态情境中关注度高、公信力强、传播效果好的媒体, 才有可能在非常态情境中有效引导舆论。主动分析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习惯, 是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首要前提, 是舆情应对的关键。例如, 新时期受众对观点空洞化、表达生硬化的新闻表现出“疲劳”,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用形象、具体、简洁的方式获得受众认同;新时期受众青睐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 注重互动交流中得到的价值体现, 舆论引导中就尝试丰富多样、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其次, 将非常态情境中的舆论引导常态化, 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和持久执行的态度, 强调舆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 落实舆论引导的规范化、稳定化。例如, 在“秦火火”、“薛蛮子”等网络大V事件的报道中, 注重阐明“网络谣传”与“网络传播”的差异, 明确“公民权利”与“网络犯罪”的区别, 并借助非常态情境中较为密集的舆论引导, 构建起常态情境中规范、有序的舆论环境。

(2) 确保常态公信力, 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安全。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维持了不确定的突发事件、风险事件中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信赖关系, 是社会稳定的必然前提。2013年3月19日,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CNCERT) 发布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16388个, 其中政府网站1802个, 同比增长6.1%和21.4%, [3]政府网站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多发领域。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端口亦是多发区域, 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样本同比增长25倍, 其中约82.5%针对安卓平台。保障政府网站的信息安全, 特别是推广其唯一“官方”身份的认知度有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推广官方微信、微博等移动端口的下载平台, 避免移动端口的混乱无序。许多商业网站在信息安全及“官方”平台推广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亦值得借鉴。

(3) 抢占非常态舆论先机, 助推“航母式”网络媒体。2006年7月30日, 陕西新闻网 (后更名“西部网”) 的上线标志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自己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2012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获奖名单显示, [4]十大新闻网站品牌中湖南“华声在线”、广东“南方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57页) 网”位列“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新闻网站之后, 占据四席;而烟台“胶东在线”、宁波“中国宁波网”的第九、第十排名亦体现出地市级新闻网站的强大传播力。河南“大河网”《焦点网谈》、湖南“红网”《百姓呼声》等网络专栏屡获中国新闻奖。整合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网络平台的“千龙模式”、突显“渝派、务实”的重庆“华龙网”等……, 近年来, 部分省级、地市级新闻网站都在探索与实践中创新, 切实成为点击率高、传播效果好的真正主流媒体。传播学认为, 受众乐于使用并接受某种媒体或讯息, 总是源于自身的使用需要。服务性强、贴近性强、信息量大的“航母型”网络媒体, 比起功能较为单一的政府网站, 在受众接受及传播效果上体现出天然优势。一方面, 民生新闻、服务资讯、教育文化等内容的注入与受众需求有较高契合;另一方面, 其隶属关系和组织形式决定了与政府舆论导向的较强统一, 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中都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横向维度, 打造全方位媒体平台

新媒体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媒体表达形式单一、互动性差、信息容量小的局限, 却存在情感交流不足、解读碎片化、渠道难以规范的先天弊病。统筹协调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关系, 力求优势互补、新旧融合。

(1) 关注新兴受众, “老”媒体拓展新平台。移动舆情终端系统的研发及推广, 基于主动关注新时期受众偏好, 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上。从受众角度看, 智能移动终端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个性化、倾向性需求的实现;此外, 选择过程体现了极强的自主性满足。换言之, 受众对于不感兴趣的软件可以删除甚至无视, 而对青睐的软件终端体现出极好的接受态度。因此, 与受众应用心理及应用实际存在差异的移动软件终端难以获得认同, 能够切实服务受众的应用型移动终端接受度高;此外, 无法展现新媒体传播优势, 与传统媒体差异不大的“同质化”移动终端难以获得青睐。

(2) 回归本位职能, 新媒体延伸“老”责任。2012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后, 公开肯定了其竞选团队借助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的“拉票”卓有成效;已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以Twitter上突破400万的粉丝数, 患病期间利用微博频频发布消息, 依靠新媒体抢占舆论领地。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多种形态媒体的迅速成长, 催生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一些国家将新媒体应用到政治宣传、舆论监督、国家形象塑造等新层面, 延伸新媒体的“传统”责任。大众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传媒行业的基本准则。新传播环境下,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仍需进一步拓展在价值引导、教化公众等传统职能上的更大应用。

(3) 开放前瞻视野, 借力强势平台。强势媒体如何界定?答案并不统一, 但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一体趋势加强的背景下, 有较大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面向主流受众, 且在社会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的媒体毫无疑问是强势媒体。全媒体时代开放共享的资源和平等的信息权利,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很多商业网站在传播效应上趋于“主流”。在美国, 谷歌公司2012年研发出的“谷歌眼镜”, 增强现实型穿戴设计有可能颠覆人类传统的信息获取习惯, 强势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在我国, 凭借qq和微信两大社交工具, 腾讯旗下的新闻资讯特别是新闻弹窗, 在新闻推送的时间和关注度上具有极大优势;同样值得一提的百度搜索, 其搜索结果的排序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接受效果。在常态及非常态情境的媒体运用中, 借力高关注度、影响力强的新兴强势媒体平台, 是提高舆情引导反应速度、增强舆情引导效果的新举措。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环境风起云涌, 呈现出愈来愈频繁的更迭趋势。尊重传播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的开放心态和科学态度构建常态与非常态并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兼顾的全方位媒体运用机制有其必要性。科学合理的体系建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运用应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并深入持久开展, 避免阶段化和片面化。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 2010 (03) .

[2]工业和信息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DB/OL].http://www.cstc.org.cn.

[3]去年我国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同比增长逾二成[D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19/c_115082130.htm.

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 篇8

然而由此预言印刷媒体即将衰落为时尚早。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正如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所言:“只要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发展, 顺应当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变化, 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 顺应公众和传媒市场的新需求, 传统媒体就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办一张“我”的报纸

从某种程度上讲, 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是决定印刷媒体应对全媒体挑战的关键因素。消费者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推动着印刷媒体调整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

印刷媒体的传播对象是“较大数量的”“不定量的多数”的受众, 而全媒体传播受众是“个体”, 我就是“我”, 印刷媒体适应全媒体受众需求, 积极进行结构调整, 向网站提供新闻资讯, 经营自己的网络版, 已成为国内外报业的新策略。

值得强调的是, 全媒体媒介融合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最终实现利益的共享。印刷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角色已深入人心。在适应全媒体的过程中, 印刷媒体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坚守负责任、可信赖的新闻理念。印刷媒体运用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印刷媒体新闻人精心筛选事实、精心制作新闻, 传播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受众最需要的信息。受众依赖印刷媒体, 并习惯于在印刷媒体中寻找答案。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来看, 互联网最初只是一个内容展示平台, 写微博, 再进一步发展网民在网上购物, 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平台。在全媒体背景下, 印刷媒体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中, 必须摆脱向网站提供内容的惯性思维, 必须由原创能力转化为影响力。新闻原创不再仅仅指以采访的方式获得独家新闻, 它也包括在内容的组织方式与结构、形式上的创新。

或许有一天, 印刷媒体与新闻受众融合、互动、共动, 根据“我”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质, 满足“我”的需求, 邀请“我”参与新闻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报纸的主编、编辑根据“我”的吩咐策划、采编和组织稿件, 报纸只刊登与“我”有关的新闻 (含影响“我”和“我”影响的人和事) 。新闻受众通过与印刷新闻媒体的互动, 实现了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这是一份“我”的报纸, 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 这是一张有归属感的报纸。

关于“我”的新闻, 以“我”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为主线, 挖掘“我”的重大事件、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的事实并作为切入口, 将多媒体的报道理念、运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贯穿于“我”的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体现在报道策划、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和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在与“我”相关的重要、重大、重点的关键阶段, 推出“我”的报纸, 成为“我”的历史见证。

新闻要会讲故事

传媒界一直有“内容为王”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 随着媒介融合的程度加深, 印刷媒体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 取决于经营“内容”。在内容生产和制作方面, 印刷媒体总能给人们带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电视通俗化而浅显的内容相比, 印刷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启迪思维的原材料, 并且从大量的事实、缜密的逻辑、丰厚的知识中展示深刻和远见。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相当数量的人甚至不能坐下来安静地读书和思考人生意义。当他们越来越意识到空虚无聊与沉闷单调、越来越渴望获得精神的慰藉时, 就只能依赖印刷媒体的帮助了。

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媒介新闻传播的总的报道面有多大, 具体说来, 包括报道对象的分布有多广、报道的领域有多宽、报道的区域有多大等。媒介新闻传播的内容是由媒介的性质、办报 (台) 宗旨和受众对象的需要决定的”。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时代周刊》就开始把新闻故事提要放到封面上。由于特殊的原因, 我国新闻类周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新颖的“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传播新闻内容, 以独家和深刻的新闻内容解析新闻背景、拓展新闻内涵, 及时、客观、平衡、全面地为读者提供一切有可能影响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新闻和信息,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信息需求激增的需要, 成为读者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和意见领袖, 实现了媒体的环境守望职能。

尽管新闻媒介在增加,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 新闻受众已经严重分流, 他们关注全媒介, 被全新的新闻渠道吸引。在此过程中, 新闻受众的兴趣似乎从严肃新闻转向了趣味新闻。与印刷媒体竞争的, 除了广播电台电视台, 还有博客、闪客、微客、短信等, 形成“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人”的局面。

尽管新闻故事的核心是为读者已经知悉或欲知未知的事件提供语境、额外的细节以及对事件的解释、评论, 社办新闻类刊物也陆续推出了“封面故事”, 但是重要的新闻故事过于官方化、程式化, 人物新闻成为光荣榜。我们常说, 新闻就是讲故事。但是, 故事讲什么、怎么讲, 却又是我们最为困惑的问题。杰里·施瓦茨 (Jerry Schwarts) 在其所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一书中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让人觉得有趣, 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 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 而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以真实的细节、细腻的笔触, 以平实的叙事代替了“总结式”拔高、“枯燥式”说教,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新华每日电讯》去年3月开设专栏“身边的感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身边的平凡人物、普通群众的故事, 展示普通百姓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质, 体现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先后推出了《从“郑百万”到“爱心爸爸”:郑安宏用大爱诠释真情》、《“你的心就是金子”———古稀老人39年赡养17位“爹”谱写大爱》、《在无音世界里笑对人生的失聪女孩朱赛楠》、《姬瑞芬照顾偏瘫婆婆九载传佳话》、《大爱无声———黄骅市民热心相救冰河遇险5位异乡人》、《“谁也不会不管”———专访河北省黄骅市冰河救人英雄》、《80岁离休教师蒋国珍:节俭度日资助学生2万余名》、《76岁老人十年如一日刮除城市“牛皮癣”》等报道, 通过细腻的场景描摹和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生动刻画, 用心记录下存在于身边的善良与美好, 语言质朴, 却非常入情入理, 真实感人, 引起读者共鸣, 产生鼓舞人心的力量。

尽管电视、互联网青睐戏剧性的、充满令人激动的影像故事, 而印刷媒体的新闻故事同样希望新闻故事点缀着充满感染力的叙事和令人感动的图片。印刷媒体人必须更加重视新闻真实的原则, 更加重视新闻细节的创作, 这是职业记者制胜的武器。试想一下, 周末是身心放松之时, 我们希望以平和的心情来看报刊, 了解一些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有趣新闻故事, 看看以细腻的笔触叙说真实入微的细节, 感同身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聆听身边感动人物的心声, 启迪升华人生真谛, 这样开启的阅读之旅将是愉快的和有意义的。

信息组合多视角

全媒体背景下, 多样化新闻已成为新闻受众把握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或途径, 多视角新闻也成为无所不在的人类表达与传播信息的手段之一。在尊重个性化受众需要的同时, 印刷媒体不能忽略媒体的信息整合功能。

多视角解读新闻。由于新闻线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新闻受众也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 印刷媒体职业人从选择新闻、“议程设置”开始, 就应考虑从不同视角策划、报道、解释新闻。当新闻顾及了庞大的多样化的新闻受众、包含了多样化的观点时, 那么新闻就逼近了事实真相, 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客观, 努力做到公正、平衡、完整, 避免了“同质化”新闻, 使报道清晰、令人信服。赢得新闻受众的信赖, 是衡量优秀新闻媒介 (机构) 的重要标准。

全媒体背景下要求新闻编辑具备新闻判断力。新闻判断是指编辑决定哪些新闻重要以及如何呈现新闻。编辑操作过程的核心是新闻判断, 新闻判断是由新闻价值观决定的, 它是编辑们据以衡量事件和议题重要性的标准。真实、客观、即时、贴近、平衡、反常、有趣等因素, 都可以作为新闻判断的依据。

多视角阅读新闻。新闻受众阅读新闻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据研究, 人类今天接收信息70%要依靠视觉信息, 因此, 新闻受众更愿意选择“速读、易读、悦读”新闻, 扫描式阅读已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 如果新闻报道没有醒目的关键词, 没有清晰的提示和标志, 没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就难以抓住受众飞速转动的眼球。

激“活”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应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要使新闻标题出新出彩, 就要在以事实说话的基础上,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巧用主动语态动词 (现在时或将来时) , 变抽象为形象, 以动制静, 化虚为实, 吸引受众视线, 令人过目不忘, 耐人寻味。

扮“靓”新闻版面。一版是报纸的脸面, 如何在“黄金版面”上刊出抢眼的大照片, 是办报人必须解决好的一大难题。新闻照片真实性、新闻性、客观性, 是新闻照片的魂。但是这并不妨碍新闻照片追求真实、生动、感人。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 让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

视觉元素直观形象地展现新闻事实, 实现视觉冲击与人文关怀, 实现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易读的信息图表。信息图表因其简洁直观、冲击力强、易于理解等优势, 日渐成为流行的新闻传达方式。在印刷新闻媒体从可读、必读走向易读、悦读的过程中, 信息图表不仅扮演着新闻事件“特种兵”的角色, 而且成为印刷新闻媒体增强竞争力和增长点的一个体现。在实际应用中, 信息图表既独立报道新闻, 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辅助其他新闻报道。当前, 信息图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统计图表、地图、趋势图、平面示意图、立体仿真图等, 许多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通讯或文章, 借助信息图表有助于帮助新闻受众减轻阅读时的费力程度, 增强易读性。同时, 一些零散的、孤立的新闻信息通过信息图表进行有机整合, 实现了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弥补了新闻版在服务性、知识性上的不足, 扩大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有效的版面设计。有效的版面设计越来越重要, 因为新闻受众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报纸、杂志等以报道为主的新闻媒体必须与电视这样的视觉媒体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反过来, 电视也必须用有力的图表设计抗衡印刷媒体的报道深度。未来各种媒体的编辑都需要牢固掌握基本设计技巧 (《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规程》, 展江、霍黎敏主译) 。版面简洁、整齐、统一、大方, 符合以简为美的现代审美取向。新颖的创意、精美的设计引发读者共鸣, 留下无尽回味。

结语

全媒体背景下, 印刷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政策、体制、机制还有人才。不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思想观念。“内容为王”是印刷媒体的优势, 是其他新闻媒体的基础, 然而也仅仅是基础。印刷媒体只有突破惯性思维, 加快战略转型, 加强内容生产和调整传播方式, 加强与新闻受众的互动、共动, 以有趣的新闻故事吸引和感染受众, 多视角地进行信息整合, 其主流传播地位才无法被撼动。

(作者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县级广电媒体如何面对全媒体时代 篇9

一、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契机,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

新媒体以移动化、便捷化、方便化和流动性强的优点向全球覆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也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县级广电媒体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实现转型升级,借助新媒体流动的信息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立足点;网络媒体则可借广电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来拓展节目内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各电视台都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台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经过充分调研和认证,吴江市文广新局决定依托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的传统媒体资源,打造一个新型的全媒体门户平台。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1年7月1日,“吴越在线”门户网站正式投入运营,它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在本地网站中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台、在线直播等网络媒体技术,为宣传工作开辟了新形式。

以前,当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电台、电视台好几个栏目的记者都去采访,网络新闻媒体库建设以后,我们把所有新闻稿件都放入共享库,每个部门、栏目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资源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个基础上把资料细化,各种各样的节目、场景、声音,只要节目需要随时都可以找到。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它可以迅速地链接出相关的信息。

县级广电媒体拥有大量的本土节目资源,这些节目通常在一次播出之后就被放进资料库,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电台、电视台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新的媒介渠道,利用网络新技术,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把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新闻进行在线包装,根据关键词配以各式各样的画面、资料,进行多种形态的节目开发,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使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媒介渠道的呈现上落伍了。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建设,突出核心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1]

二、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海量快速,但由于其信息发布的随意性,表现形式大多只是信息的堆积,其可信度受到质疑,难以满足网民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新闻事件的背景、逻辑以及媒体的观点。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信任,关键在于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是广电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手段之一。

县市级广电媒体可以把网络媒体提供的大量资讯,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渠道之一。尤其是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县市级广电记者不能只盯着手头对口联系的单位,而对沸沸扬扬的“网事”不闻不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纳并使用网络媒体,学会并善于从中发现新闻线索。[2]记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等,更敏锐地捕捉当前的新闻热点,随时与朋友分享最新的信息,让自己置身于流动的信息源之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2010年4月,一位网友骑一辆自行车从吴江盛泽出发,沿着318国道单骑走拉萨。一路上他每天坚持记日记、写诗歌、拍照片,还把撰写的几万字日记、即兴创作的几十首诗歌和照片上传到了吴江东太湖论坛上,成了网友们热议的“潮人”。我从网上看到这个信息后,了解到这位网友名叫曾仲明,60岁,是吴江市黎里人。我与曾仲明取得联系后,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六旬老人单骑走拉萨》为题采写了一档广播社教节目。节目穿插曾仲明日记配音和采访录音,向听众介绍了曾仲明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靠一辆自行车爬过了十几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了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历时两个月,最终于2010年6月7日19点45分到达圣地拉萨,完成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颂扬了曾仲明老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另外,记者也要看到网络信息大多是杂乱的,片面的,充满不确定性。在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必须求证、追踪、深度挖掘,把网友报料放在一个宽而厚的背景中,赋予新闻的本质,撇去浅薄、跟风,再付诸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巩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在事实,评论的力量在理性。当前,30%的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在地市县。县市级广电媒体应及时介入,承担起化解、引导、梳理网络舆情的责任,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强化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解读和新闻追踪,在热点引导中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广电记者不能简单地炒网络新闻的“冷饭”,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受众释疑解惑,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近年来,吴江电台、电视台分别聘请了一批特约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伴随式的深度解读,有效提高了报道的可性度和权威性,帮助受众深刻思考事实和结论。

三、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

目前,不少县级广电媒体只是改变了传播模式,并没有改变盈利模式,因此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产业和差异化的竞争。

在全媒体互动平台的支撑下,县级广电媒体可以对自己固有的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加工,实时化、娱乐化、互动化、俱乐部化,按照产业的方式去运作,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节目的定制生产实验,研究制作面向多种媒体的发布形式和播出形式,实现节目资源的增值。如把整点新闻、交通疏导信息、商业信息、停车场信息等打包分派,接受定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最终实现从广告收入为主向终端收费、多元化收费的转换,成为适应全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获得发展内容产业的机遇。

广电媒体还可以输入网络媒体的大量内容,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开发出更为精彩的节目内容。2008年,吴江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开设了《播客总动员》直播节目。2011年,《969随身听》节目中设置了《一网搜天下》板块,借助网络平台,每天为受众搜索全球网络信息,包括来自网站的独家信息,凤凰论坛上的公众声音,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的热帖,博客思想主页,网络热点话题。节目还建立了QQ群,让受众借助网络加入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中来,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大大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广播的影响力。

读网节目、播客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的深加工和二次传播,是对传统广电节目的一种补充和丰富。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民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这类节目的制作者是一个考验。读网节目、播客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1]

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全媒体时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黏度大大增强,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音频等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剪辑加工后,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并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发布,广播电视同时进行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为受众真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还要做受众信息的“保姆”,如在内容制作上便于受众理解消化信息,通过论坛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种种方式将信息服务延伸化,帮助受众释疑解惑,提炼观点,等等。

媒体融合型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写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思考大格局,对自己报道范围内的情况非常熟悉。面对海量信息,内容竞争往往是策划力的较量,不管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日常工作报道,还是深度报道、典型报道,都要事先做功课,寻找新闻的角度,以独家、独特见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

面对全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一方面要乘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优惠政策之风,创建自己的全媒体品牌;另一方面,要把强势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加强网台的联合、协同运营,才能达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戴程.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新闻界, 2009.

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 篇10

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互联网[1,2]逐渐兴起并在中国迅速发展, 新闻界形成了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为主的三大媒介, 各种新闻内容、节目、传播技巧日新月异, 新闻传播繁荣发展。

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 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新闻的业务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闻与民众的关系日益深入, 舆论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1. 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媒体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继承了移动媒体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当前, 各种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如网页、微博、微信、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手机支付等迅猛发展, 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互联网新闻时效性强, 支持定制新闻, 即根据个人的喜好、职业特点定制内容, 终端也不限于PC, 还包括App等多种形式;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可以随时发表意见和评论, 或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应用中发起话题, 与他人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非正式的讨论, 人们一方面了解到其他人的意见, 对社会的舆论环境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身的社交需求。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现状可以说是由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引起的。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 是人们分享意见、见解、经验的工具和平台, 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 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 不仅制造了社交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更吸引传统广电媒体争相跟进, 无数的信息被网络中的节点 (人) 过滤并传播着, 有价值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

从热门新闻的产生、跟进、交互、传播的过程看, 资讯线索是“被发现”的, 资讯背景是“被挖掘”的。

以微博为例, 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微博用户数量庞大, 其发展模式从用户最初“晒”心情, 到披露社会事件从而引发各界关注, 进而通过多屏 (手机、PAD、PC、电视) 信息交互, 形成多方观点碰撞, 传统媒体介入进行采访、实地探访、核实, 再由微博来关注、转发, 使事件又上升一个高度。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 事件报道和评论不再被媒体组织垄断, 用户的参与度极强, 相关调研机构就不同媒体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重大事件中多种媒体共同作用的占43%, 但传统广电媒体在报道中仍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得新闻一步步接近真相, 这种结合方式避免了微博本身的瓶颈:深度表达和交流上的不足。

2.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VS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有3个特点:1) 管道式节目生产流程, 线索、稿件、编片、审核、播出, 基本采用线性流程;2) 惯性焦点, 发起焦点的场景单一, 跟进手段单薄;3) 平行发布, 对于电视、户外媒体、网络电视发布需平行处理, 生产环节重复。

新型广电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有2个特点:1) 矩阵式节目生产流程, 信息来源广泛, 与生产流程各环节可以随时交互;2) 发布手段多样, 花絮、成片等随时发布, 生产环节高度复用, 效率高。

3.广电新闻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核心优势

传统广电媒体新闻业务受到的挑战, 主要集中在新闻资讯的产生及快速发布环节, 在这两个环节上, 传统媒体需要与互联网媒体整合, 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但广电媒体也有自身的优势, 凸显在新闻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3个方面:1) 广电媒体可提供第一现场实时报道, 具有全面的、高清晰度的影像资料及素材;2) 广电媒体能够组织相关权威专家, 进行深度、体系化的专题报道, 对资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3) 广电媒体有丰富的媒资库, 能够提供有地方特色及历史背景的资讯素材。

从热门话题新闻的产生、跟进、交互、传播的过程看, 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应深度融合, 才能发挥出各自优势, 做大做强。

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

1.融汇全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 融汇全媒体[3]、快速获得价值资讯依然是新闻的第一要务, 媒体需要获取海量资讯、线索和信息, 并分类整理、去重、聚合展现。在新闻制播生产过程中, 传统媒体需要与各媒体进行开放性互动, 并实时监测舆论焦点、掌控观点发展方向, 通过各媒体进行预告、预热和调查, 对新闻进行多渠道发布, 提高覆盖率。

在上述的环境背景下,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汇聚分析平台 (见图1) 应运而生, 该平台主要用于满足广电媒体对各种渠道信息的获取、浏览、分析的需求, 支持的信息来源包括:外电、热电、邮件、短信、彩信、3G/4G及通联回传、主流网站、微博、微信等, 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全媒体汇聚分析平台自动获取、聚合、展现和分析, 并且能够方便地导入制作系统。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汇聚分析平台采用典型的三层架构 (见图2)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操作交互界面;中间层为系统提供服务, 基于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架构, 完成系统内部流程的数据传递;数据层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功能。

2. 挖掘大数据

互联网“大数据”[4,5]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 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形成的智力资源。各互联网媒体的泛网络资源符合“大数据”的定位, 从海量的大数据中“提纯”出有用的新闻热点信息, 这对系统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挖掘“大数据”信息、发起新闻热点报道,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 价值资讯辨析, 通过系统进行新闻热点的自动识别、跟踪进展, 记者选择热点开展报道, 系统提供相关事件背景挖掘、相关性分析功能供记者参考;2) 新闻事件深度分析、聚合和主动服务, 这是发现和挖掘价值新闻的利器, 是新闻专题和特别策划的“内参”和“军师”, 记者通过表象分析发现深层次原因、各元素脉络, 推动报道的深入, 使广大受众接近事件真相, 触发深层次的共鸣。

以始自2014年5月的“中越南海撞船冲突”事件为例, 该事件的报首先会产生一个时间线上的进展, 同会产生“越南”、“南海”、“冲突争端”关联话题, 再深层次还会关联到“亚”、“安全”等话题, 这样的新闻报道层分明, 更便于受众完整地了解事实真及其深层次背景, 如图3所示。

3. 谋划新平台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的后台服务充分进行了资源整合, 提供大数据引擎及全文检索引擎, 将各渠道汇聚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及业务生产系统的数据聚合, 同时进行数据查重、语义分析、分类聚合、统计分析, 为新闻生产业务提供分析统计结果、灵活的资源检索及资源发布功能, 可与生产流程的各环节随时交互, 如图4所示。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与新闻生产系统的交互主要体现:1) 在新闻线索、选题及讨论审核阶, 提供新闻热点及背景, 供线索挑选和选首会关”、分及生产系统提供全媒体编排工具, 实现微博、微信、网站的多屏联合编排, 具备自动关联、图文混编、预览、一键发布等功能, 实现统一的发布审核、合成转码和传输发布。如图6所示。对于新闻全媒体化建设, 笔者建议分期实现、水到渠成:1) 全媒体线索

台的供大道汇系统语义及资源融合先行, 部署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 提供聚合、主动服务, 提供价值线索和内容;2) 拓展全媒体渠道互动, 打通新闻生产过程与社交媒体的高效互动通道;3) 打造全媒体新闻融合生产平台。产检新的全媒体新闻架构 (见图7)

:, 主要由应用层、中间层、基础层组成, 应用层为全媒体融合生产门户, 提供策划管理、上传工具、手机App、云加工、拆云打包、云存储、云平台多租户管理及资源交付等模块, 传统媒体制作模块、播出模块、新媒体制作模块、多媒体发布模块通过资源交换总线进行数据交互。

新的全媒新闻架构 (见图主要由应用层、间层、基础层成, 应用层为全体融合生产门户提供策划管理、传工具、手App、云加工、云打包、云存储、云平台多租户管理及资源交付等模块, 传统媒体制作模块、播出模块、新媒体制作模块、多媒体发布模块通过资源交换总线进行数据交互。

综上所述, 广电媒体新闻生产全媒体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真正形成全媒体融合生产的态势, 让民众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 新闻制作更加专业化, 传播更加多元化, 使广电媒体真正成为全媒体新闻的核心生产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凌.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思考[J].电视技术, 2014, 38 (6) :37-39.

[2]黄志强, 莫晓山, 徐声林, 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播电视多媒体增值业务开发和应用[J].电视技术, 2013, 37 (2) :35-40.

[3]史鹏程.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J].电视技术, 2014, 38 (2) :72-76.

[4]周毅.大数据时代下广电人的思考与对策[J].电视技术, 2014, 38 (2) :10-12.

手机领跑全媒体出版 篇11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什么样的出版模式,会冲击传统的纸书销售吗?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手机出版的发展前景如何?书业人士围绕着这些话题,在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中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认为,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在同一个时间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发布,发布载体包括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以及未来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新兴媒体。

全媒体不会冲击纸书销售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认为,全媒体出版特别是手机出版不会影响纸介质图书的市场。他坦言与中文在线合作《非诚勿扰》,出版社拿到了买断版税,同时得到了系统的营销支持,通过手机发布的图书信息,覆盖了很多传统销售渠道难以影响到的读者,因此,出版社得到了原来预期两倍的收益。他还提到,手机的产品信息推送跟报纸连载很相似,会把更多的读者拉动过来买纸书。

“传统出版没有必要担忧将来被数字出版替代,但是,我要说数字出版真的代表未来,数字出版代表梦想”。安波舜以《狼图腾》英文电子版的销售为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两年多前卖出了《狼图腾》的英文版权,英文图书一年的时间里销售了8万册,半年前,亚马逊开始销售英文版电子书。纸书定价28美元,电子书12美元。仅三个月,电子书的销量就超过了纸书。电子书的这个售价,使作家照样拿10%的版税,出版社拿20%的毛利,亚马逊拿10%的毛利。

“这意味着未来发行图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媒体。你的发行渠道不仅仅是书店,还有无线渠道。我相信,发生在美国的例子不几年就会在中国发生,因为地球是平的嘛。”安波舜的话掷地有声。

安波舜认为,全媒体出版业务未来可能会成为出版社长期的业务,出版者需要在各个业务板块上加入全媒体运作的因素。

手机能快速撬动出版产业链

“国内6.9亿的手机用户,跟中国人的基本阅读需求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戴和忠在沙龙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说,2007年中国移动无线音乐用户超过了3亿,收入超过了118亿,这个销售额是正版唱片1年销售收入的50倍。

近年来,我国纸介图书销售册数停止增长,出版业链条长,资金回收慢,印刷、仓储、物流等成本居高不下,库存跟销售额之比是1:1的关系,显示了传统出版业增长乏力。而新兴的网络出版又遭遇盗版困境和免费陷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规模优势去推动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去解决数字出版的盗版和赢利问题,为出版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模式。”

戴和忠介绍,手机在阅读领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手机可随身携带,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二是手机付费方便,可通过话费或其他支付手段实现订阅;三是能够主动传播产品信息,针对目标读者发送图书信息,这是传统出版发行中很难做到的事情;四是读者与创作者可以互动,打通了读者和作者之间过去长期存在的鸿沟。

他特别强调,手机出版实现从内容直接到用户,节省了传统出版中的印刷、仓储,运输等高能耗、高成本的环节。因此,依托6.9亿用户的规模优势,手机出版能快速撬动出版产业链。

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是相加相乘

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坦言,手机出版给作家和出版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广阔的前景,而作为作家,他最为关心的是手机出版对作家身价和作家创作带来的影响。“作家以前写作都是出书,现在突然发现还有互联网,还有手机。手机阅读比网络阅读更强劲,而且更快捷、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影响力。”一个彩铃的使用量可以达到几千万,一个作品可能会创造几千万的阅读量,而普通的畅销书销售几十万册一百万册就算非常不错了。“手机出版会让作家的身价一下子就会从地上到天上去了。”

何建明认为,手机阅读会深刻影响作家创作的模式。“传统作一写就是几万字、几十万字、上百万字,手机上不可能这样,虽然技术不是问题,但要考虑手机用户需求,作家要尽可能创作适合于手机阅读的作品。”

戴和忠认为,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应该是加法或者乘法的关系。手机上最火的彩铃下载量超过了3000万,这是手机渠道放大作品价值的功能。手机出版也同样如此:没有大块时间看书的人可以用手机看书,传统渠道覆盖不了的读者,也可以通过手机看书。而从内容上看,手机阅读跟传统阅读也有错位,比如,手机更适合轻小说和快节奏作品的阅读。

当前,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强烈,市场空间非常大。戴和忠介绍了一组统计数据:超过85%的手机上网用户愿意试用手机阅读功能,有较大比重的用户愿意安装手机阅读客户端,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付费阅读,尤其是一些热门小说和名家新作。还有,年龄越小的人,越愿意用手机阅读。

戴和忠以日本为例介绍了手机阅读市场的潜力。日本有很多小说先是在手机上出版,然后再改编成纸质小说。例如,《恋空》手机销售已超过300万本,2008年上半年度,日本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一半是由手机小说改编的作品,平均每部卖出40万本。《日本经济新闻》甚至断言,日本的手机小说正在成为带动电影、音乐、出版等多媒体联动的产业。

2009:手机阅读的拐点

戴和忠介绍,2009年也是中国无线宽带的元年,3G即将推出,而手机阅读市场将进入成熟的拐点。“2008年,手机客户端用户超过了2500万,2009年这个数量更是急剧上升,用户数量会出现一个拐点。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手机阅读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内容提供商——手机阅读厂商——用户的清晰链条。”

中国手机阅读基地把无线阅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度阅读,也就是无聊的碎片时间的阅读;二是像美国Kindle所针对的深度阅读;三是个人出版,过去90%的书稿无法出版,手机阅读平台可把需求和作品嫁接,开掘点对点的机会。

戴和忠介绍,目前,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正在打造“一点接人、五种形态发布”的业务模式,其中包括客户端、彩信,手持阅读器等,这些都是全媒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更想重点把握的,是浅度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两种形态和产品,浅度阅读的载体是手机,深度阅读的载体是手持阅读器。这意味着,手持阅读器业务也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正在积极拓展的领域。

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探究 篇12

1 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对比分析

1.1 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体以及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虽然不能与新媒体相媲美,但是,其在报道的深度以及权威性上一直占有优势,对于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的剖析处于领头地位,这是新媒体所无法具备的。并且,传统媒体的评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受众一段时间内的观点及看法,从这点来说,传统媒体一直处于领袖位置[3]。此外,传统媒体在扩展学术领域、引导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也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媒体人才的新闻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也是新媒体不能忽视和比拟的,传统媒体对于图书、期刊的信息采集、审阅、润色文字及制作等,都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把关,经过长期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人脉资源,可以说,传统媒体是品牌,也是社会公信力的维护者。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其对文字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这就会限制一部分人群,并且,新媒体中技术的使用也会限制一部分受众。另外,新媒体对经济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正是由于以上种种限制,使得新媒体不可能像传统媒体一样广泛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中。

1.2 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体,以计算机处理以及互联网为基础,使媒介的传播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功能,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以及融合性等特征[1]。互联网用户能够接受信息,也能够发布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以及渠道不仅是大众传媒,也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性大众传播方式,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但是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为受众的信息需求提供帮助,新闻媒体必须要及时、全面、深入地分析和处理相关事件,利用互动、储存以及检索等特点[2],为受众获得新闻信息提供渠道。新媒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还能够超过传统媒体。

新媒体以互联网作为代表,在短短的十几年,就获得了传统媒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获得的受众群体。并且,随着手机电视、云计算、4G技术等不断出现和发展,新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传统媒体市场[3]。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与冲击非常巨大,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十分明显,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受众开始主动接受信息,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

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能够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使新闻信息及时传送到受众面前,新媒体能够很快达到传统媒体在特定时间内不能达到的盲点,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传播中的空白[4]。如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市民威廉·达顿用手机拍摄了照片,并在第一时间在朋友的博客上,通过图片直播的方式,对灾难现场的状况进行“报道”,而路透社法新社在两个多小时之后才发出新闻照片。

2 新旧媒体融合的现状及表现

2.1 新旧媒体融合的现状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在媒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媒体有很多特点是新媒体无法代替的,虽然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体依旧有着庞大的受众。新旧媒体要实现融合,就应积极吸收新媒体的内容、形式,加强信息的整理与收集,扩充信息量。新媒体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吸收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化自身综合性信息的传递能力,强化信息的采编、审查体系建设,使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得以提升。

2.2 新旧媒体融合的表现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旧媒体可以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融会贯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此消彼长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并且都有各自专长的方向,因此,二者融合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信息传递单一的媒体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

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权威性,并且有庞大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传统媒体的人才队伍素质能力也比较高,专业性强,新闻信息敏感性高,能够科学筛选信息,去掉没有意义的信息,只传播具有新闻价值和意义的信息。目前,新媒体的最大不足就是可信度不高,因此,新媒体必须借助传统媒体可信度高、权威性强的特点,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使其发展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另外,由于新媒体不具有采编权,因此,在获得信息等方面也需要寻求传统媒体的帮助。

二者融合后,能够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新媒体主要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例如灾害信息,由于受到灾害地区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可能无法将信息准确、快速传播出去,不能对灾区的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和编排,使得大量关于灾区的信息流失[6]。而新媒体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灾区的灾害情况及时传播出去,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正因为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新媒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速进入传统媒体的盲区,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准确。

3 新旧媒体融合的策略

新旧媒体的融合其实是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的融合,建立新的媒体信息资源内容能从根本上实现新旧的媒体融合。

新旧媒体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媒体评论的水平,评论是媒体观点以及形象的重要表现,评论的水平关系媒体的公众形象,因此,新旧媒体要想实现融合,必须需要提高评论的质量。

其次,积极延伸媒体产业链条,新旧媒体需要同时做出改变,利用各自在传输方式以及传输渠道上的优势,积极延伸各自的产业链条。

最后,建立新旧媒体共享平台,综合信息终端,实现新旧媒体信息资源共享,使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数字化,新媒体的媒体更具权威性,最终实现新旧媒体融合的目标。

4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媒体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媒介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这种以一己之力争霸市场已经不可能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水平,加之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才能促进全媒体时代实现更好的发展。

摘要:全媒体时代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表现手段传播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介形态,运用广电、电信以及互联网等进行传播,使用户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与全媒体同步发展进步,相互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将二者的优势充分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本文以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莹.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J].青年记者,2015(8).

[2]郝爽.浅谈全媒体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5(18).

[3]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励志),2012(8).

[4]盛雪.探讨全媒体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4(1).

[5]祁文静.浅析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以“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8).

上一篇:教师语文教学误区对策下一篇:空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