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2024-09-26

教学环节(精选12篇)

教学环节 篇1

一、前言

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4个层次, 分为文、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科。而当前中国工科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水利类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认知实习作为在校期间的实践认知学习环节,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其投身我国与世界水电建设的关键节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水工、施工、水电站枢纽组成以及各建筑物的功能及要求等, 是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增加感性认识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环节, 经过认知实习可以明确今后的学习任务, 同时增进对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的责任感[2]。

二、认知实习课程设置现状

水利工程类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地质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与毕业生产实习三部分。而认知实习是承接地质实习与毕业生产实习的中间环节, 也是作为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增加感性认识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环节, 一般安排在本科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水工枢纽工程的整体布置, 分清水工枢纽建筑物的基本分类, 了解大坝的基本结构与布置要求, 全面认识水电站厂房的组成与布置要求以及施工布置, 如料场和混凝土搅拌系统的基本布置要求。目前, 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由于历时较短且属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因而其教学大纲不同于室内教学环节, 一般仅指定实习目的、要求, 并给出对应的实习日程和地点建议, 如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给出的认知实习大纲[2]建议的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可以作为认识实习地点选择, 而具体参观环节 (如参观时间和具体参观地点等) 往往受限于参观电站的管理方, 例如三峡水电站的参观地点要求在三峡枢纽管理局规定内, 由三峡培训中心进行指定, 一般仅有右岸坝顶与尾水平台、坝顶中部、左岸平台以及五级船闸平台等处。

三、认知实习的学习难点

认识实习是以认识和了解水工枢纽工程的整体布置为中心, 通过参观实际工程建筑物达到认知学习的目的。由于目前参观实习的地点选择多以已经建成的水利枢纽为主,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许多方面的难点问题, 在参观学习前或现场参观过程通过授课或者讲解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解释。本文以施工导截流设计规划、水电站厂房类型与特点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1. 施工导截流设计规划。

为使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上进行施工, 需要用围堰维护基坑, 并将上游来水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 称之为施工导流。导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分段围堰法导流和全段围堰法导流。与之配套的导流方式有:淹没基坑法导流、隧洞导流法、明渠导流、涵管导流以及坝体底孔导流、缺口导流和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导流等[3]。但是具体到实际工程中的大型水利枢纽, 采用的导截流方式却不尽相同, 且往往采用几种导流方法结合起来配合使用以获取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如三峡第一期为右岸, 采用缩窄河床泄流, 第二期围左岸, 右岸导流明渠泄流, 第三期封堵导流明渠, 导流底孔和泄洪坝段深孔泄流。对于如此复杂的导截流规划设计, 如何将建设时期的导截流现场规划描述清楚, 不但需要对此过程本身有个深刻的认识, 而且需要配备对应时期的施工导截流规划图纸, 并根据建成后的建筑物构成 (参观现场) 分布对比讲解分析。

2. 水电站厂房类型。

常规水电站按照开发方式可以分为:坝式、引水式和混合式三种。对应的厂房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坝后式、河床式和引水式等, 也可分成地面式与地下式两大类。其中地面式再详细分成坝内式、坝后式、河床式、岸边式和引水式, 地下厂房可以分为:引水式地下厂房和坝旁式地下厂房。对于初步接触到厂房类型的学生而言, 常常分不清楚电站厂房的基本类型。例如三峡电厂一共有32台机组, 左岸地面厂房有14台和, 右岸地面厂房有12台, 对应的厂房类型属于坝后式厂房, 右岸尚有6台机组安装在地下厂房内。由于参观过程中看不到厂房与坝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不能进入厂房内部参观, 所以在与葛洲坝的河床式厂房进行对比式, 学生就很容易混淆, 根本分不清楚应该属于什么样的厂房类型。因而在认知实习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各种厂房与坝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布置方式以及给出各种厂房类型的适用条件时, 例如说明河床式厂房由于厂房上游需要直接挡水, 因为一般适用于低水头电站, 如果能够同时让学生进入厂房内部观察厂房上游墙的特征, 将对其对厂房类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管理

1. 实习基地建设。

认知实习一般都是大水电专业一起实习, 实习人数众多。如武汉大学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类的认知实习人数在200左右, 实习基地作为认知实习开展的场所, 如何妥善解决众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 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与基础条件至关重要。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建设了陆水实习基地、丹江口实习基地等, 但是由于这些实习基地作为武汉大学水利类的专业实习基地, 每年接待认知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有限, 加上基地建设缺乏灵活与有力的运行与管理措施, 这些实习基地基本处于荒废与半荒废状态。2010年, 三峡工程建成后, 由中国地质大学创建, 武汉大学等近10所高校共建的秭归三峡库区实习基地, 采用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 近年得到良好的发展。秭归三峡库区实习基地在三峡库区内, 位于大坝上游右岸的秭归县城内,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到达三峡坝区主要参观点均在30分钟的车程左右。同时由于处于秭归县城市区内, 便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安排, 而且基地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配备有大型学生食堂、多媒体教室等, 且备有众多的自习教室和大型停车场, 便于安排大型实习参观车辆停泊[4,5,6,7,8]。

2. 学生管理。

认知实习属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期间带队教师既要充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 也要充当学生纪律与生活起居的管理者。由于认知实习带队老师通常由专业课教研室教室组成, 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 且人数众多, 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采用必要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确保实习学习期间的学生学习与生活安全。例如武汉大学水电学院将对应年级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编入实习队带队教师队伍, 这是一个积极有效的举措, 由于辅导员熟悉学生情况, 加上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等, 可以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与参观实践管理, 使专业教师不用分心进行学生管理。同时, 实行请假班级负责制度:请假同学经班级负责人、年级负责人核实情况后, 协同班级负责人找管理教师开请假条, 注明请假事由与请假时间段, 请假条向宿舍管理员出示后方可外出。实践表明, 严格管理并将年级或班级辅导员纳入到实习带队老师中, 使其参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成功而可行的。

五、认知实习时间安排与费用支出

1. 实习时间安排。

认知实习作为专业学习前的准备环节, 作为学校的教学环节, 时间往往有学校或者学院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 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 往往没有考虑到参观电站的实际运行或者检修情况是否适合参观。由于暑假所在7月至9月份时属于水库的丰水季节, 由于高温等原因, 电力负荷较大, 在不计入电力系统调度影响时, 此时的水电厂应多处于满发或者接近满发的工作运营状态, 学生将能在厂房内深刻感受到电站运行的繁忙状态, 对电能的产生、传输等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同时, 如果上游有洪水预报, 部分水库可能需要泄水以预留防洪库容, 震耳欲聋的泄水消能声响和冲击产生的水雾等现象远比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综上所述, 建议认知实习安排在7月至9月间的暑假期间进行, 一方面便于校内课堂教学的安排, 另外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利枢纽的印象。

2. 教学费用支出。

认知实习教学费用主要费用组成: (1) 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间的交通费用。 (2) 学生与带队老师住宿费用。 (3) 上课与考试教室租用与专家讲课费。 (4) 参观费用:例如三峡电站、隔河岩电站、水布垭电站、高坝洲电站与葛洲坝电站等水电站, 实行按照参观学生人数, 按人头收取参观费用。三峡电站管理费10元/人, 隔河岩、水布垭、高坝洲10~15元/人, 葛洲坝元10/人。但是随着物价的增长, 导致认知实习成本的增加, 根据认知实习情况, 可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最大程度地缩减开支。例如考虑到来往于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交通属于单边运输 (实习队来回时间差一般在5天时间) , 交通用车可与旅游公司进行洽谈, 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 获取最大程度的优惠;住宿安排提前于实习所在地的实习基地联系, 如能入住本校或者兄弟院校的实习基地, 相对于对外营业的招待所或宾馆, 在住宿成本上可以有较大程度的减少;教学环节可以在实习出发前在学校进行, 考试环节可以在野外实践环节完成后回学校进行, 且有带队的专业课老师进行授课, 可以省去教室租用费用与专家讲课费。

六、结论

本文根据认知实习教学特点, 分别从水利类专业认知实习设置现状、学习难点、基地建设与学生管理、时间安排与经费支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与大纲制定过程中应及时与电站管理方进行沟通, 做到以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中心, 提前准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可借助互联网资源, 展现水工工程不同时期的建设面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 参观时间上应考虑水利枢纽丰枯水特征与水电站运行的基本规律;将部分教学环节 (如讲课与考试) 安排在校内进行, 最大程度地缩减实习开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EB/OL].2011-01-08

[2]伍鹤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3]袁光裕, 胡志根.水利工程施工[M].第五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4]赵雪莲, 彭红霞, 侯林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三峡秭归实习基地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S1) :89-91.

[5]樊光明, 张先进, 余英, 等.秭归实习基地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评述[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1) :56-61.

[6]赵媛, 韩雪珍, 诸嘉.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 :238-240.

[7]方世明, 李江风.秭归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特色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S1) :73-77.

[8]陈丽霞, 张先进.关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

教学环节 篇2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的导向作用。它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1、目标实施要全面、层次性强的意识。真正贯彻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原则。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更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设计每个体验活动时,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去自己获得结论,不仅仅是将结论灌输给学生们,同时让学生带着结论去研究,在研究探索中完善自己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制订科学合理的、力求达成预设目标的教学策略。骨骼、关节与肌肉三者完成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原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了图片、动画、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最好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实践,增强理解性。

注重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学会预习 注重自主学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手段。第七册教材中有一个读书做记号的练习,教学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并详细指导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先了解主要内容,然后逐字逐词逐句地学习预习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点点、圈圈、画画,还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等,使得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作准备。预习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预习:1.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意思;2.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先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想不出来的打上问号;3.查查资料了解徐悲鸿是怎样一个人,取得了哪些成就?学习《雾凇》一课时,提出:雾凇出现在哪里?形成雾凇的条件是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圈画出来,写上批注。由于课前学生做了预习准备,学习时学生心中有底,学习的积极性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熏陶,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预习的要领,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重要环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受其感染,激活自学动力,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新课开始,通过多种手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可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这样设计导语:我们小时候都被母亲拥在怀里,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可是否想到长大以后要抱母亲?然后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一下子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有在课堂学习时创设适合课文内容的情景,录音、图像等来引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如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在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多媒体展示黄河壮观场面,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热情怡然高涨。再有在学习活动中,多运用表扬鼓励机制,增加学生信心,树立成就感,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老师亲切的话语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可让学生收获喜悦,时间久了,这种自信会转化成自觉的、持久的、良好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就能达到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三、教给方法 引导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好的学法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学法指导,能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自学引导法、发现自学法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如在学习古诗时,引导自学法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介绍了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首诗歌时让学生归纳第一首诗歌的学习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背景;质疑、讨论;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意思等;在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学,不但学得扎实,而且学得轻松。阅读方面的学习方法还有识读法、精读法等等。当然,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方法的选择必须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主体性特点,致力于将外在客观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主体要求上来,适应课堂教学认知结构的学习能力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整体的课堂教学最佳效果。另外,教师课堂示范,既要注重教法运用的影响作用,又要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使之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才会举一反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四、善于质疑 提高学习效率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认为:学贵知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如果没有疑问作为学习的前导,那么读起书来只能是浮光掠影,不见真谛,做起事来,也只能是亦步亦趋,不能创新。因此,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质疑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常指导学生进行文中质疑、文后质疑,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学习《一路花香》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从挑水工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发现学生对挑水工所说的话,只能解释表面意思,不能透过语言文字对他的话外音深入理解。此刻,如果把答案一说,学生唾手可得,思维也就停止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说这仅仅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吗?对挑水工的所言所行难道你没有想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挑水工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挑水工是个怎样的人?挑水工怎么帮破水罐解除了心中的疙瘩?等等,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终于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了文字背后蕴涵的道理。适时地指导质疑也是自学效率提高的好方法。在学习古诗《江雪》观察画面时,问学生:你见过这样的画面吗?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哪有在下着雪的大冬天钓鱼的?这么冷的天气鱼儿都躲进水底,哪还会有鱼呢……从而较好地感受作者那颗孤独的心……其实,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其它课文里也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如何来问。真正要把一篇课文学深学精,达到触类旁通,读出作者的思路和思想还只是初步,最重要的还是要拓展学生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另外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由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等教学环节,都是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手段。

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篇4

一、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

师:问能否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差呢?

教师板书:经分析研究将一个单位分数表示为两个单位分数之和。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知:

师:那可以表示为哪两个单.位分数的差呢?

师:当n表示大于2的整数时一般可表示为

师:我们将这种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两个单位分数和的方式称为公式法。

教学片段二:

师: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开始讨论,动笔尝试。

师:怎样将一个单位分数拆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呢?将一个单位分数分子与分母扩大一定倍数,使得分子可以化为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正整数为分母的因数即可。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先扩后分法。

教学片段三:

由于在上述的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因此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将一个真分数化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归纳总结: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扩大一定倍数后,如能将它的分子拆成几个正整数的和且这些数为分母的因数,则可将这个真分数拆成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二、改进问题

简化环节简约教学 篇5

一、抓准“课眼” 鲁迅先生说,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风采和魅力。一堂课犹如一个人,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课眼”。“课眼”是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也是师生互动共学、生成共享的切人点。找准了“课眼”,教师就可以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审视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节点、易错点等展开,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聚焦,使教师的讲授更有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效率更高、效果更实,整个课堂也就变得简约而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也就从教学的一开始得到了保证。当然,设计一个好的“课眼”决非易事。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认为,“课眼”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疑点,可以是教材的盲点,可以是知识的连接点,也可以是学科思想的聚焦点。一个课题,可能有多个“课眼”,但最恰当的应只有一个。这就需要教师发扬贾岛的“推敲”精神、王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磨砺精神、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在众多可能的题眼中分析比较、去粗取精,筛选出最适合的题眼。这次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中,不少教师的课就为我们“抓准课眼”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盐城中学万敏老师执教“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框题时,就以“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个框题的题目为“课眼”,借助于购买手机这个具体生活情境,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整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整个教学环节简洁聚拢,大气自然。苏州陆慕高级中学杨利俊老师在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跳出教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课眼”,不仅连接了本框题的前后知识,更是渗透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思想,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看似偏离了传统课的教学目标,实际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引领。

二、理清“主线” 教学主线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采用的、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串联、并统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一条明晰的教与学共生的线索。教学主线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是知识结构网络中的主脉,’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抓手。教学主线是否清晰、清晰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达成得怎样。有主线的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一节成功的课,必定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主线展开,并通过它加以有序链接,进行发散与拓展,最终汇成一个定向的活动整体,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认知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活动顺利发生、持续生效的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学主线的设计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处理,而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在设计教学主线时,教师要预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作深入的分析。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从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去粗取精、提炼概括、有机整合,找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最适切的连接点,使课堂教学有序、严谨、合乎逻辑地展开、递进和提升。学生缘“线”而学、顺“线”而探、依“线”而联,到达认知内化、能力提升、情感共鸣的理想彼岸,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中,一个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观点、一项政策、甚至一个词汇,都可以成为教学主线创设的来源,关键是恰到好处。这次比赛中,南通市一中成洁老师讲授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无论是呈现的图片、视频和实物板本,还是学生的讨论、思考和展示,都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一主线的贯穿下,在开放动态的系统中得到有机整合,并有序、恰当、妥帖地安排在应有的位置和环节上。整节课从学出发、以学为本、向学回归,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给人简约、厚重、大气之感。锡山高级中学王晓健老师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一课的教学中,把果农、技术员、村长、厂长如何分配水果的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并形成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破解水果分配之困。整课教学就围绕这条主线分层布点,逐点融通,层层推进,穿插对教材内容的阅读、讲解与合作探究,最大化地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及其实质性学习时间。学生围绕主线,经历感知、体验、实践和探究过程,形成了有序的认知方式,构建起了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整节课环节简约,节奏明快,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

三、用足“主情境”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主张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情境——建构”的过程。一个具体情境的操作实施,一般应包括“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三个有机统一的教学环节。情境化环节即教师创设、展示情境的环节。此环节中,情境的长度、维度、信度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等,直接影响后两个环节的展开。教师要精选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做好铺垫和准备。去情境化环节即实现对于具体情境的“超越”,这是情境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经历看、读、思、议、做等一系列自主性学习后,将学科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取、提炼出来,自觉建构起隐藏在情境背后的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产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再情境化环节是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环节,教师可精选一两道与情境相似或相关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用。从课堂观察看,目前情境教学已经被教师们普遍采用,对“导学”和“助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的教师没有理解情境教学的真正内涵和运用目的,教学中一个接一个的情境轮番登场、频繁变换,出现了情境堆砌现象。假如每一个情境都完整经历“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三个环节,这必然造成整个教学环节的繁冗。如果只是“情境化”而不经历“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环节,这样的情境教学带给学生只能是感性的冲击,非但引发不了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和思考,提升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反倒可能挤占甚至剥夺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扰学”、引发“厌学”。从这个意义看,追求教学情境的简约,既是对科学的服从,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智慧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次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中,不少选手采用的“主情境”教学法,整节课主要围绕一个教学情境展开,既使得情境教学的优势得以较好地发挥,又使得教学环节因此而简化,给人清新明快之感。比如,江苏省大港中学的李勇斌老师讲授“消费及其类型”这一框题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创设了“一个上门女婿的苦乐人生”这样一个主情境,以此展开,把整堂课的教学分成了“我的愁”、“我的乐”、“我的烦”、“我的盼”四大板块,整个教学环节呈板块状并列又步步深入。学生只需一次入境,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归纳提炼出消费的类型、’衡量指标以及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等学科知识,并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堂课环节简明流畅,节奏清晰明快,教学的动感和韵律自然显现。又如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朱银老师选用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的案例作为主情境讲“投资理财的选择”,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秦晶晶老师以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为载体讲“面对经济全球化”,宿迁中学钱玲老师以“蜜蜂世界探秘”为主情境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几节课都紧扣主情境,不蔓不枝,既展现了对教学素材的雕琢之美,也彰显出教学环节的简约之美。

抓好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 教材 教法 练习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每位语文教师也都在实践中摸索着自己的经验。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下认识。这篇文章提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要从教材、教法和练习三个环节入手”的看法,具体包括“精通教材的几种表现,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法和如何设置练习”等问题。希望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少年前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科的统计来看,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不容乐观。当然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依然要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即抓住教材、教法、练习,这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就会可望又可及了。

一、教材精

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曾记得自己上初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精通教材。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二、教法新

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法授课,丰富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去年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回来后感触颇深,深感教法新的重要性,并纷纷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校内教师结合实际,创立了语文教学的“四中教学法”,它包括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巩固自测;课堂小结,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年来,校内已有三位语文老师运用此教法参加公开课比赛,都获得市一等奖,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也从原来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市前三名。除此以外,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逐渐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练习好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其次,题目要多样。语文练习以问答为主,而近年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变化,设计新题型,让语文练习常出常新,提高学生兴趣。另外练习的设计也要有难度。在日常听课中,常发现教师设计的练习多以选择等简单题目为主,学生的答题正确性高,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练习并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语文中“听、说、读、写”的目标,只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教学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有困难,但只要语文教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新能力,真正从教材、教法、练习三方面做起,就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就能让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以普遍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就能实现。

《乡愁》教学环节设计 篇7

一、导读环节, 激发创新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 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 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 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 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 教师以学定教。同时, 要在导读环节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创新欲望。

课前, 我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也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 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 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 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 要鼓励学生独立试读, 自己解决问题。我总是在上课时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新学法, 大加赞扬, 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 学生能感受到独立阅读的益处与乐趣, 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探究环节, 培养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 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使学生会思、善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教学《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 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 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 让他们展开联想, 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 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 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甚至在动情时, 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 同样的题材, 诗人相似的经历, 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 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 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 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 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成理, 我都予以肯定。老师只作适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 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 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 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 如果一天走出家乡, 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 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像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 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 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 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 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 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赏析环节, 强化创新效果

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 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后, 就要加强赏析性阅读训练, 以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乡愁》的作业设计还是要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着手。余光中的《乡愁》, 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 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 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 给读者遗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当一次诗中的主角, 写一段文字把诗中模糊的离别补充清楚, 这也是对诗歌教学的延续。

我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赏析性理解:你认为诗中最精彩的是哪一节?为什么? (2) 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章节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3) 赏析性绘画:你愿意为诗中的一节配一幅优美的图画吗? (4) 赏析性表演:你能根据诗的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 (5) 赏析性作文:你能模仿诗中的一节写一段文字吗?

在赏析性阅读的训练中,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思维就活跃, 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创新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除法”教学环节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

今天大熊猫“盼盼”要请客, 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 请大家看图。 (多媒体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可以放几个?请小朋友们帮“盼盼”分一分。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小组合作分竹笋 (可用圆片、小棒、三角形等代替竹笋) 。交流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 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 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里的同样多, 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就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除法、“÷”是除号)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帮助“盼盼”分竹笋的故事情境,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独立解决问题, 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教学第18页例题4

1.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 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 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 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 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 每份是几? (是3) 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4) 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出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 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出示:18÷3=6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除法算式。 (18除以3等于6。)

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 每一份是6。)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旧知为切入点, 把知识层层展开, 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从动手操作感悟平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 再抽象出除法运算, 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 使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 逐步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

教学环节三:教学第19页例题5

出示例5 (题略有改动) 。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 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 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个圆片 (或小棒、三角形等) 代替鱼, 小组合作摆一摆, 交流交流, 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

(20条鱼, 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 也就是有5只猫。)

学生列式:20÷4=5

这个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在这个算式里, 20是被除数, 4是除数, 5是商。

如果把这一题变成每5个放一盘, 应怎么列式?

大家自己摆一摆手中的卡片, 并照样子列一个算式, 同时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并说出每个数的名称。

教学环节 篇9

一、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明确, 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的现象,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 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 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例如, 在教学“Word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时, 我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 而是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一张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 我在电视上播放一张做好的贺卡给大家看, 让他们头脑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 哪部分是图文框, 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 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等。通过我的分析, 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我再讲解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教学, 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自己备课时已经做过一遍, 对学生可能出错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 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参加了一个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的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语文教育活动。本次教育活动以4月20日“地球日”为契机, 开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口语交际, 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学会善待地球。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先由学生组成活动小组, 然后确定有关环保的研究课题, 通过搜集、整理、评价信息, 最后学生以讲演、电子作品、表演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 不知不觉接受了“热爱环境, 保护地球”的教育。

三、开放学习与统一规范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教师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 学生学习不能自主”的现象, 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 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

在教学“鼠标”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问:“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windows2000的许多知识, 在使用鼠标时, 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指针形状是不一样的……”我的话还没说完, 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大家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 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我的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 生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通过总结, 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几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和“I”等形状, 并且能大致说出它们所表示的计算机状态。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只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 脱离实践, 导致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 既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 也要重视具体操作、工具运用技能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也要重视能力体系的形成;既要重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 也要重视实践创造与直接经验的积累。

在Windows画图软件学会之后, 我要求大家创作一幅题为《未来校园》的电脑美术作品, 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设计我们未来的校园。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描绘出了各式各样的未来校园。在太空站上, 有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 各国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 有演讲厅、制作室、健身房……一间间的教室都变成了现代化的信息中心, 可以随时与全世界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 获取大量的知识。太空学校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学习的天堂。我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了褒奖, 让他们感受到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喜悦。

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对深奥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易接受”的现象, 既要充分发挥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语言直观的综合作用, 也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可以化解教学难点, 降低教学坡度, 提高记忆效果。适当加大学习难度, 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 对于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也很重要。

比如, 在讲解《软盘的使用》这一内容时, 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 此时软盘上的数据可读但不可写;当划片关闭时为非写保护状态, 数据可读可写, 学生很容易将这些知识混淆。于是我拿出一张3.5寸软盘, 将写保护划片打开, 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在两只眼睛的位置上。告诉学生, 3.5寸软盘上有两只眼睛, 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 是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 别人是侵犯不了的 (写保护) ;而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睛时 (把划片封上) 是放松了警惕状态, 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了。学生听了都欢笑不已, 点头称是, 这一教学难点就在笑声中轻松地解决了。

再如, 在介绍“文件名”时, 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人名, 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的, 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 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 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学生听了, 很快领悟了这一知识点。

教学环节 篇10

一、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激发学习热情

许多初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现状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学生接受, 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 反而有碍于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所以, 做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感知成功的喜悦, 激发习作的积极性。

二、增加学生文学积累, 强化读写训练

初中作文教学始终低位徘徊, 那是因为学生的文学积累不充足, 由于畏难情绪, 习作强度也不够。阅读量可以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的在校时间已经全被占用, 课余时间也用于题海练习, 学生的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此外, 由于学生习作的数量偏低, 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 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了, 作文的教学成效也会提高。首先, 教师可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阅读的类型和数量列举出来, 最好详细到每月、每周、每天, 新课程也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量应控制在50-80万字左右。其次, 教师应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训练。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科学地做读书笔记, 摘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借鉴文章结构及表现手法。时间一长, 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厚积薄发, 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习作训练活动。教师可每周设置一节课为口语课, 并制定题目让学生按照此范围进行口语训练, 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加强对作文教学薄弱环节的辅助教学活动。

三、指导学生仿写范文, 提升写作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做提纲式的提点, 在学生进行习作时, 简单的提一些条纲要求。这样的指导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要求, 导致作文教学成效得不到提升。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 教师要选取一些适当的范文或是准备下水作文做为实例和样本, 引导学生针对这些教学素材开展研究与分析, 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首先, 教师让学生从文章的遣词用句、主题立意和布局结构方面进行领悟和分析, 找出范文的优点, 进行学习和借鉴。其次, 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学习范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仿写。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单纯的仿写, 而是要让学生消化吸收范文的成功写法, 并以这样成功的写作方式多用于相类似题材的文章写法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范文引导和仿写练习, 提升了他们的作文技巧, 尤其针对一些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 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章立意和框架结构版本, 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累积写作素材

“无米之炊”是作文教学成效不高的主因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感知积累, 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通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接触, 拓宽他们的生活圈子, 解决作文素材的缺乏问题。首先,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 增强他们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养成自行寻找生活亮点的习惯,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生活, 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多看新闻和报刊等等, 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 引导学生对其感悟和思考。最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如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汇报和辩论, 通过学生的自行感悟和积累,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改变作文评改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中, 作文评改的主角只有教师一个人, 而学生对于教师辛苦做出的作文评讲内容不予重视, 他们只是关注结果性评价, 也就是教师评定的分数, 这样局限了学生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升。自新课改以后,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的教师将批阅文章的主角也转让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开展作文讲评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首先,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互评方式, 从“找错字、改病句、理解文章立意和总结文章特点”进行自主批改活动。学生在接到评改任务时, 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再找出文章中的病句并进行修改, 对照教师布置的文本选题和结构要求, 分析文章的结构, 体会文章的立意, 在分析文章不足之处的同时, 也要发现文章的优点, 并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讨论。另外, 在学生做出评改后, 可让其与所评改的文章作者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讨论所批阅的评语和建议。教师可对学生做出的最后的评改结果给予把关, 确定最终的分数。

总之, 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认清、分析现状,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入手, 创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初中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河中学)

摘要:评价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好坏, 需结合许多方面, 而作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一个影响评价的关键, 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手段, 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成效进行探讨。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问 艺术 教师 教学效益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备课内容

做为一名教师“要教会别人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教好课,除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识、充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外,还要对大纲有深入的研究。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反馈,真正了解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志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从而完成对教材的再创造。另外,还要精备细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以确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就在于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外化能力和自我调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收放自如的宏观调控能力会给课堂增添一份生机和活泼的色彩。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积极指导学生“多思”,加快四步循环的链带延伸。思考是深入的钥匙。“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应该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关键环节上去。“多思”可以加速学生由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转换,培养“多思”“精思”的学习习惯,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要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我们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如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幻灯机、投影幕“四机一幕”进教室,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教学程序的改革也是比较关键的,传统的语文结构教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对课堂设计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立足大语文教学,采用各种媒介手段,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自学,对课文结构、中心思想采取了辩论批评多角度教学,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去挖掘,不固定单一答案,言之有理能为别人接受即为正确。对写作特点,则采用欣赏评析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学生的写作教学,这样,处处启发、步步诱导、循导渐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四、应注意归纳总结。紧密配合教学的常规性测试,画龙点睛式的课堂评点,加强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归纳总结可以起到查漏补缺、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理清思路的作用,归纳总结得好,针对性强,比硬性记忆强得多。

三、认真设计跟踪性练习,及时组织达标评估

在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但能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新知识,增强能语文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开发智力、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设计跟踪性练习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要注意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等。设计跟踪性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的反馈。为进一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可紧密联系本堂所授新知识、及时组织配套跟踪练习,如常规性测试、课堂跟踪检查、讨论练习等,教师由台前走向幕后,在检查过程中指导学生自测,教师注意巡导,及时收集检测效果,以便测到准确的课堂达标数字。反馈的情况,指导学生自我矫正、补习完善,加深巩固。此后,再进行一次补偿考评,重新审定教学达标率,以加强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达标教学的好路子。

四、合理配置综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就一般课程来说,应有预习、新授、综合、矫正等几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在信息反馈的链带上配置合理的综合课,一方面可健全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能力。这种课型是以实际训练为主,还学生以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评价者、导演和信息收发员的作用,根据本单元(本课堂)知识结构,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并依此设计高、中、低三类不同的知识网络检点,通过信息的反馈与回收,因材考查。关于知识的运用,我们认为,作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通过作文活动,充分调度学生的形象思维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将书本念活、将知识用活,打破单为学书本而学书本、单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呆板僵硬的局面,又在学生的自我锻造中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满足了成就自我完善自我的热情。

教学环节 篇12

一导——目标导学

采取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顺利自学。化学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1. 由实验导入新课

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最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 精心安排、精心操作的演示实验, 会使整个教学从头到尾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例如,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教师一上课就可以把【试验2-2】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 【试验2-3】硫和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试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三个试验进行演示, 通过学生平时见不到的现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2. 化学魔术导入新课

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 在学习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 笔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 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 一上课就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 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奇的水能让白花变成红花。在学生的期待中, 我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花上面, 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学生一片惊呼, 兴趣浓厚, 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

3. 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引起惊奇, 激发兴趣, 引出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 提高注意力, 开动脑筋, 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例如, 学习“生活中见的盐”一节的导入, 笔者作如下设计:“大家知道, 纯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钠, 它属于盐类, 可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个‘碱’字?它的溶液是显碱性的吗?如果其溶液显碱性,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 我们就要搞清这些问题。”接着, 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 展开教学活动, 于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的主动性大增。

4.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素材来导入新课。通过化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还有助于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例如, 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 笔者先举一些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电线、保险丝、铝合金门窗及自行车钢圈等导入新课。在研究矿物质元素有关性质时, 从市场上出售的加碘食盐、含氟牙膏导入。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有着自然的吸引力, 会使他们想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能顺利完成导入新课的就是高效的。

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按自学指导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并初步完成学案学习内容, 掌握基础知识, 同时找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准备在下一步相互交流时提出来。

合作学习探究——采取同桌、组内、班级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 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 要选择适合的课堂, 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例如, 在学习第十单元“酸和碱”后, 笔者让学生去探究从Cu→Cu (OH) 来设计一个实验。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 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课题的设计, 全班进行交流、汇总。学生设计的方案较多, 其中也有一些方案不符合科学性或者是知识性错误,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筛选出了三个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较好, 但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呢?同学们在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一致公认方案三为最佳。

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实践, 收集资料、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因此, 探究学习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三讲——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一是质疑、解惑, 传授知识和技巧;二是控制课堂, 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练引入课内, 这就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 精选、精简讲授内容, 提高讲授效率。 (1) 释疑解惑。对全班合作探究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进行分析归类, 并逐一进行解答。 (2) 典例精讲。通过典型题例的精讲启迪学生思维,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揭示通理通法。 (3) 点拨提升。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 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此时主要进行五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拓展延伸讲解。

例如, 学习“氧气的制取”时, 笔者除了介绍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包括选取药品、仪器及装置、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七个方面外, 还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的过程中, 适当点拨: (1) 准备一张A4大小的白纸, 在居中的位置用亮丽的色彩笔画出中央图形及主题——“氧气的制取”; (2) 在中央图形四周画上七个分支, 分别在这七个分支上写上制取气体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关键词:药品、仪器及装置图、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方法、气体的验满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 (3) 各环之间存在因果、并列、对比等联系的, 可运用虚线连接起来。

教师要精讲学生不明白和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四练——精练达标

达标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 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 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

1. 新授课的课堂练习

教师从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到融会贯通的层次去设计, 同时联系生产生活设计与课堂例题相关的课堂练习, 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课堂练习归纳小结新学的知识, 进行信息反馈, 巩固所学的内容或检查教学效果。

2. 复习课的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 通过对各基础知识的回顾, 然后将其整合, 通过练习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3. 实验探究课的课堂练习

例如, 笔者将“应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分解成以下几道题: (1) 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铁粉、____ (自选) 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 (2) 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 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的快慢? (4) 设计实验室或以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让学生选择上述某一课题或自己另选课题展开探究活动,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经过课题的分解, 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总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 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 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颜红珍.浅析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教师, 2011 (17) :92

上一篇: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下一篇:双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