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教学模式(共12篇)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1
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展了六、七年了,一直不断完善深化,并卓有成效。近两年来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五环节”教学法。教育界的“五环节”教学法有很多。最传统的“五环节”:一是备课;二是上课;三是作业;四是辅导;五是评价,这种“五环节”与课改不沾边。最著名的“五环节”是前苏联教育学家改革推出的: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三是师生交流,合作总结;四是组织练习,强化巩固;五是知识整理,内化巩固,这种“五环节”得到教育界的认可,符合新时期课改理念。各种“五环节”都有相通之处,各有妙处。我校的“五环节”更加贴合二中实际 ,并且增添学校特色 ,让二中师生收获颇丰。历史课一直是一门让师生又爱又恨的科目,喜欢历史的厚重醇香,但又对死板枯燥的历史知识难以亲近,而通过这“五环节”教学的改革,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我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入,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在历史课堂用起来颇为顺手,使用最多。这里的合作是指师生合作。由老师提出探究题目,可以从一幅历史地图、一段原始材料或课本上的一段原文入手。精心设计的题目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问题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这种互动问答教学改变了师生地位,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不再是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而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心理放松,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自然而然培养了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我校以前的认知是高三不课改, 理由是复习课合作探究难以开展,流于形式,课改方式会影响高考成绩。其实通过实践上复习课时此环节有奇效。当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时,重新复习不免乏味,提不起兴趣。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掌握深度有限,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创设难度加深的新情境,设置新矛盾,重新激发学生兴趣,给教学进一步发展补充新能量。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各国研究者均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自主学习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近年来的课改对此倍加推崇,西方学者在综合各派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教师必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将课堂还给学生,拒绝“演讲课”在这一环节得到突出体现。或梳理知识脉络,或分析材料,或做道习题,这些任务都可以交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由学生静心独立完成。毕竟最终高考是考查学生自主完成的能力。刚开始放手时不要怕学生不会,怕“浪费”时间,放手给学生才会产生更高级的学。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对老师、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减弱,培养了“我可以”“自己现试试”的心理,丢掉了“我不会”“我再等等”的消极态度,主动学,成为学习主体。它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小组讨论
此环节我校自改革以来就有采用, 而陇西二中今天的小组讨论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改革之初还在摸索,毕竟有许多不足 ,过去的小 组讨论过 多纠结于 分组 ,要有快慢 组 ,选拔组长,严格的人数规定,班主任代课老师要定期对小组进行考核。小组为“组”而“组”成为形式,徒增师生负担。现在的小 组讨论重 “讨论”而轻 “小组”,师生可以 根据需要 随时随地编组,组员不需固定。小组讨论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时没解决或难度更大的一些问题, 可以相互检验独立完成的成果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焉”再次得 到放大 ,让学生相 互交流,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任务,知识互补,开拓思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互穿插使用实现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校的结合,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让学生由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得到了发展提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三环节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在课间休息时,堂堂自习课时均可以展开。
四、精彩展示
这是教师检查,掌握学情,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环节。最初用在历史课堂上并不自如,使用频率较低,但随着不断使用、琢磨,慢慢找到了些技巧。历史课堂的展示毕竟与理科有很大区别,不能一味地进行板书展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不同学生都能发挥潜能,都能在学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展示可以是书面的,有不少学生在课后搜集材料,思考总结的历史小论文让人惊艳。也可以是语言的展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之前缺少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另外张开口说就是突破。这样的展示就会面向全体,避免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产生被“遗忘”“边缘化”的心理,使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也得到发掘和锻炼。
五、点评巩固
此环节的任务最重, 教师要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要对知识作系统串讲;要强调知识重点;要突破难点;要小结归纳并再次巩固。有时候一节课的重头戏在这最后一环。一定不要说教师的点评必须短小精悍,必须限制在几分钟内。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课程,一些史实的补充、史论的传授、情感的传递,需要教师用有感染力的历史语言传播给学生。课改最终着眼点是课堂教学,最终落脚点就是教学实效,教师绝不要妄自菲薄完全弱化自身作用,抹杀教师语言的作用,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曾经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号,带着句号走’,而今天的课堂需要‘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是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又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空间。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2
语文学科“五步五环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中利用率最高的“导学案”则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老师们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等文本信息,通过撷取网教资源、远教资源,集体备课,汇集群体智慧设计而成的。“导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其中的设计形式要多样,既有学习任务,又有拓展迁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提炼出了具有曹家湾镇中心小学特色的语文学科“五步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五步”(导学案研发的五个步骤)
个人研发导学案(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案”(形成“续案”)--→课后“补案”(形成““补案”)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程序及基本要素:
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一)导学案设计基本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分配下周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具体来说,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二)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要素,受高效课堂课型的一定影响,在共性中寓于个性。课型一般有综合课型、自主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及其他组合课型。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要包括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整理学案、达标检测、教与学反思十个要素。对于其他课型,比如复习课、讲评课在设计要素上应当有所侧重。其中学情调查和学习内容分析不出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之中,这些要素在操作时要注意: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知识链接。包括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导学案设计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较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4、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指点迷津”。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5、学习小结,即整理学案。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6、达标检测。达标检测不仅仅是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很多,如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
7、教与学反思。教师要反思,学生同样也要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二、“五环节”(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1.激趣导入,呈现目标:
(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导入方式和切入点,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2)借助课件、导学案等形式出示学习目标,并简要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自学,并能熟练掌握。(2)指导学生把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探究,生成问题。
3.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在学科长的组织下,学生以对子、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探究,组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补充,直到达成共识,把较有难度的内容合作解决。如果意见不统一,有待在班内展示时共同探究解决。
4.成果展示,点拨引导:
(1)教师针对教学难点,有选择地指导学生通过展讲、展示、展演等形式把自己或本组的学习成果或独到见解交流展示出来,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补充、评价。
(2)当学生的认知距离教学目标有差距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反思、总结,把确有难度的内容引导学生 弄懂弄通。
5拓展提高,评价小结:
(1)通过导学案出示有关的习题,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或适度开展拓展训练,如阅读训练,小练笔训练等,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用的应用能力,把学会的内容巩固下来。
(2)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目标要点,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评选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和明星个人。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高效课堂的三种课型流程
1、问题发现课。“问题发现课”的任务是: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在对子组讨论与小组间合作中,生成小组问题。鉴于以上目的与任务,“问题发现课”的课型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激情导入,呈现目标(4分钟)第二步:自主学习,问题发现(自主检测,提交问题)(20 分钟)
第三步:对子组讨论,合作探究(提交问题)(5分钟)第四步:组内合作,展示交流(解决问题,整理学案)(7分钟)
第五步:达标检测,学习评价(5分钟)
第六步:问题生成,提交教师(4分钟)(提交新问题)注:要求学生带着学案中的全部问题读文本,并要求通过开放式的阅读文本寻求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要争取对学案上的问题通过对学、群学以及学生的课堂展讲得到真正“解决”。(答案完整;有思路方法;有拓展延伸)
2、问题解决课。“问题解决课”的基本流程设置是: 第一步:激趣导入,明确任务(3-5分钟)第二步:自主学习,解疑置疑(5-10分钟)第三步:小组合作,解疑问难(3-5分钟)第四步:全班合作,展示提升(6-10分钟)第五步:问题训练,巩固迁移(5-10分钟)第六步:归纳延伸,拓展提升(2-5分钟)
注:这一课型应注意的首先是课堂任务要明确,任务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任务条,也可以以其它方式投放给学生。其次是组间展示要恰当,学生展示的技能、展示水平、教师恰当的点拨、引领及拓展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训练、综合性、拓展性的训练是实现巩固与迁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3、问题拓展课。以复习、巩固、拓展、提升为目的的 “问题拓展课”。“问题拓展课”是处于模式的最高层级的课型。“问题拓展课”用于单元、章节复习教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提升、拓展,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的愉悦,用于考前复习,则会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成绩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问题拓展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营造创设,感知目标(2-5分)第二步,自主学习,建构网络(8-10分)第三步,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5-10分)第四步,问题训练,巩固迁移(8-10分)第五步,重点展讲,规范指导(3-5分)第六步,归纳提高,体验成功(1-5分)
语文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分散在“杂乱”的教材中,较零碎,无系统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把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然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导学精讲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课堂上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以上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常规范式,具体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型分类、师生实际等因素灵活应用。
问题五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自学;质疑;分析;归纳;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31-01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无论从内容、过程和方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需不断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和探索“问题五环节教学模式”,从课堂入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疑——分析——归纳——运用的思维过程为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巧妙设问,恰当拟定自学提纲,运用启发式、激励性和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素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并积极动脑,形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利于能力培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的教师活动是导入激趣,引导自学,提供自学提纲。导入课题要找准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采用讲故事、谈话、听音乐、唱歌曲等形式。如教学《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放《生日快乐》这首曲子,学生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渲染了课堂气氛,也唤起了学生对过生日的回忆,有的学生就会向大家交流:“我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我过生日时爸爸给我买了新衣服”……。接着老师出示自学提纲:“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学习字词;3、想想课文的大致内容是什么?”给学生约十分钟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有目的地个别辅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生相互质疑
此环节首先要交流自己的自学所得,解决字词障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充分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通过“我读懂了什么”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交际水平,并达到解读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教师只是交流平台中的组织者,可适当点拨,重在引导,切不可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自觉地消化吸收课文内容,收到人课合一的效果,使人觉得这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再现和表演,如在品读《小红松救活了》时,学生都紧紧围绕“马永顺爷爷对小红松的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我相机点拨:“这棵红松就是他的……”学生立即产生了共鸣,有的说“心肝”,有的说“宝贝”,有的说“是他的希望”……。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主题进一步升华。教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正把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课。
三、教师质疑,学生答疑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课文的深刻内涵,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呢?教师应精心准备拓展问题,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如在教学《绝招》时,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三胖、二福和小柱子的绝招,在惊叹于三位小朋友精湛的绝活之后,我问:“你们想练什么绝招呢?”通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言:“我要练一副好歌喉”、“我要练一手好字”、“我要成为神医”……不经意中学生道出了练“绝招”的真谛——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这种精神境界,圆满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师生共同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结构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学会了课本知识,掌握了学习重点,但对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缺乏逻辑性。因此,将知识提练并形成系统的逻辑性强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当学生初步理解大自然的天然指南针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太阳、北极星、大树、雪……是怎样指方向的,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指南针有个系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培养了学生治学的态度。此环节也应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行提炼。教师还可有意出错或与学生争论,提高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
五、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五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篇4
一、自主预习
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 设计成问题串, 提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 分散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具体要求:问题设置要求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 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应以新课内容为主, 辅以旧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应多样, 包括填空题、图形题等, 且设题难度不宜过大, 应紧扣课本, 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预习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例如, 在设计八年级下册《丝路咽喉—甘肃省》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内容的:
1. 绘制一幅甘肃省地图, 标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2. 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与甘肃省相邻的省份;
3. 找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干线, 并描述于1绘制的图中;
4. 画一画:绘制丝绸之路通过甘肃的部分;
5. 找一找:甘肃有几座“矿都”;
6. 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丝绸之路对甘肃的贡献。
自主预习部分主要解决1-5小题。从绘制图形到找一找, 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理念, 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改变了划一划、背一背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初步让学生了解了甘肃自然人文概况。另外, 通过找相邻的省份和铁路干线, 也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甘肃的印象,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擦出火花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 教师可根据自主预习部分预设的问题, 或者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 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源于课本, 而又高于课本, 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 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仍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 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河西走廊的贡献。因此, 在合作交流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讨论河西走廊对甘肃所做出的贡献, 完成自主预习6。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互动, 从多角度探究了此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的意义, 包括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互通有无, 进行水果、丝绸等货物贸易;从现实的因素考虑, 丝绸之路是“西北粮仓”, 为西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一场知识的大交流、思维的大碰撞,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拓展
展示拓展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最好环节。此环节时间要控制在八分钟左右。教师所设计题目不能拘束在课本的狭小空间, 要灵活多样, 要以综合学习为主, 且要根据所学内容, 适当调整问题形式:或设计讨论题, 或设计表格。例如, 在学习山西煤炭资源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你觉得是将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好还是直接将煤炭资源运输到外省好?学生分小组讨论, 参与性很高, 且他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 他们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又如, 在设计《丝路咽喉—甘肃省》导学案时, 考虑到甘肃的农业属于难点和重点, 在展示拓展部分我做了如下尝试:
通过设计这样的表格, 让学生把河西走廊和其他农业区的灌溉水源作比较, 从而让学生区别了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四、检测反馈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 紧贴教学内容, 教师可恰当编制3-5个题目, 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题型上可以设计或选择题, 也可以设计读图题, 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 教师可让学生读“甘肃省略图” (见下图) , 回答问题, 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归纳总结
此环节, 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维方法与技能进行反思评价, 并及时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导学案”, 整理错题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 仔细查阅, 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找准起点。
教学五环节 篇5
一、什么是教学五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它的源头即是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抓好教学五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二、五环节的一般要求。
(一)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为上课做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教师备课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订好三种计划。
(1)做好三项工作。
A、钻研教材。这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钻研教材可分三步走,即“懂”、“透”、“化”三个阶段。
B、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
C、考虑教法。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2)订好三种计划。
在做好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好以下三种计划: A、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C、课时计划。即我们习惯上所称的“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关键。上好一堂课,应符合以下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的好。
5、教学效果好。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基本要求是:
1、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助于学生对于“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
2、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作业分层布置;
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要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基础差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学业成绩的检查一般有平时检查与考试考查两种。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是:
1、检查评定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与可靠性。
2、检查和评定的内容应力求全面,又突出重点。
3、检查和评定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高效化学课堂之“五环节”教学 篇6
关键词:科学管理 人格魅力 方法多样 激发兴趣
“杨文文,别说话”
“李莹莹,看黑板”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经常出现以上现象,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堂效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效的课堂质量,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兴趣盎然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习英语时省时省力,达到高效的课堂呢?
一 教师要以专业的态度管理学生
新课改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怒吼,不能责骂。我们广大英语老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科学管理,营造绿色育人环境。时代呼唤新型教师,呼唤具有新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可以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一切都需要以爱和责任为本。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要尊重学生。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磨练自己,做到语言美,仪表美,人格美,心灵美。
教师要做到宽严适度,太宽学生纪律涣散,教师没有威严,课堂闹哄哄,乱糟糟,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学生不听教师指挥,不听教师的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太严,学生紧张害怕,不敢发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激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也绝对称不上是高效的课堂。这种课堂只会让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开学之初,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教学常规要求,比如:课前准备好书、本、学习用具等;上课不举手不准回答问题,小组活动时不准说闲话,听从教师口令等。如果学生没有做到,要通过训练让他们做到。
以上做到了,教师便在学生面前有了威严,学生将会信任,尊重我们,这是建立有序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 优化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1)导入新颖,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一定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可以设计的导入方式有多种:歌曲导入,图片,幻灯片导入,情境导入,对话导入,比较导入法,剖析导入法,实力导入法,直观演示导入法,衔接导入法。例如,在学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SectionA时,我采用的是设疑导入法和直观演示导入法。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我用魔幻力量把手中的硬币变到盒子中(提前找一个学生悄悄把硬币放在盒子中),再加以有种神秘色彩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用语中不断渗透there be句型,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和所见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记忆,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这样的设计迎合了七年级学龄阶段的学生对于神秘力量的好奇,以及对时下魔术流行风的追捧,并且轻松地导入there be句型,为下一步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2)呈现方式多样化。
呈现是英语教学步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一节英语课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呈现的方法可采用动作演示法、直观媒介法、语言描述法、温故引导法、简表法、以旧引新法、游戏竞赛法、悬念启思法、简笔呈现法等。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呈现环节中与学生认知过程协调的结果,例如在学习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编写的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三单元主要围绕谈论个人兴趣和爱好,了解音乐知识和周末活动展开的。我先用简笔画介绍生词并引入谈论兴趣、爱好的句型后,再以自由问答的形式鼓励全班同学谈论爱好,然后设计采访活动,分别采访小组成员的爱好,最后以独家访谈的形式在组与组之间展开汇报竞赛,争夺“最佳新闻奖”。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调动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大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创设真实交际环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3)设计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训练活动。
如果把每一节英语课都比喻成一场精彩的戏剧的话,那么训练才是我们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才华的一幕。课堂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训练设计得好,则能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有利于学生逐渐建立起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并大幅度提高语言技能。有效的训练,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运用好英语。在讲被动语态时,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性,我采用了示范性训练和直观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操练形式采取了学生跟读的机械性操练和以竞赛形式为依托的运用性操练,前后相继,相辅相成,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将语法内容描绘出来,学生轻松地接受了知识,从而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课堂。
(4)利用歌曲 、歌谣 、小诗和游戏巩固知识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高层次的环节,它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这一环节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即在于它的练习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它的有效组织和练习的趣味性,以及与教学目标的相关程度等。我们可以利用欣赏歌曲、诵英语歌谣、读英语小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促使学生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巩固知识,掌握新知。例如在教完过去时态后,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学生边欣赏歌曲,边看歌词,放第二遍时,让学生注意里面的过去式并开始跟唱。网络,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歌谣和小诗,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所学语言知识。在学习完有关乐器的知识之后,可以上网下载一些有关乐器的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并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猜一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用“五环节”教学法鉴赏诗歌 篇7
一、在自学中熟读诗歌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一首陌生的诗摆在学生面前时, 首先要求学生高声诵读它几遍, 读中注意诗的音韵节奏, 平仄变化;接着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 勾出诗题的组成, 勾出文中的景物, 勾出表明情感和色彩的词, 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 勾出诗后的注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达到初步把握诗句的目的。在这个自学环节给学生限定5分钟的时间。 (举例略)
二、在互学中揣摩诗歌
带着对诗的初步了解,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从勾出的诗题、景物、直接抒情句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先以小组形式交流3分钟, 然后在全班交流10分钟, 从而达到学生在互学互助中揣摩诗歌的目的。
1. 揣摩诗题。
《秋晚登古城》诗题“秋晚登古城”——“秋晚”表明时间, “登古城”表明事件,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古城”, 并通过它可以解读出两个信息, 一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体裁是怀古诗;二是文中所写的景是登上古城所见之景, 所抒之情是见景之后生发的情, 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可能会用“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之类的表现手法。
2. 揣摩景物。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很多。所以, 要去一一解读描写的这些景物所寄予的情感, 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物前面那个修饰词, 这个修饰词或是对物的色彩的描绘, 或是对物的某一特征的描绘, 甚至可能是环境氛围特点的暗示。通过解读意象内涵和修饰词, 可以大概推断出诗人喜怒哀乐的情感。首先, 抓意象。“夕阳西风与残照, 沉浮身世苦命郎;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这几句诗中的“落日”“寒雀”“晚乌”几个意象就传达出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孤烟”“秋风”多传达一种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尤其在“烟的前面加上一个“孤”字更是平添了一种在哀怨惆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其次, 抓修饰词。次联“颓墉寒雀集, 荒堞晚乌惊”中, 通过四个修饰词“颓”“寒”“荒”“晚”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晚归图:衰败的城墙头, 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 不时又阵阵惊起。看到这样一幅图景, 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哀怨惆怅的孤寂之情。还有第四联“霞景焕余照, 露气澄晚清”中的“余”和“晚”字也暗示着诗人内心抑郁的情感。
3. 揣摩情感。
诗中诗人除了通过一些典型意象暗示自己的情感外, 还通过一些直接抒情句来表露自己感情。如:首联“怅然临古城”中的“怅然”就抒发了内心的惆怅落寞, 而其中间三联的写景句就是围绕这个词来描绘的。结尾的直抒胸臆句“秋风转摇落, 此志安可平!”它和首联形成呼应。同时, 也表明他对现实的抗议:“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 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
三、在导学中解答诗歌
在自学和互学环节中, 学生应该充分地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时老师就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答具体问题, 主要指导解答技巧和方法, 这个过程限定时间12分钟左右。问题:《秋晚登古城》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有什么作用?首先, 指导学生根据题干判断需要解答的是哪一种题型, 然后再根据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来解答。上面的第一问是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景物即是意境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1)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问是诗句作用, 要从诗歌结构和主旨两方面来思考。要注意首联在全诗中的位置, 分析这样描写对后文及表现全诗的主旨的作用。最后, 要求学生动手组织语言, 并在作业本上形成书面答案。根据学生答案做适当点评, 指出得失之处。第一问可以解答:首联描绘了日暮时分, 四野幽冥纵目远望, 路途还很遥远, 诗人在怅然间, 登临苍凉的古城 (步骤一) 。这是一幅秋日登临图, 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 (步骤二) 。抒发了诗人惆怅落寞孤寂之情 (步骤三) 。第二问解答: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 渲染了萧瑟凄寂的氛围, 既照应了题目, 又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四、在自测中巩固诗歌
为了检验学生的迁移能力, 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自测, 在自测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举例略)
五、在总结中反思诗歌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8
一、导学环节, 形式多样
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 导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注意力,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因此在导学环节, 我非常重视导学的形式。我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 如:语言表达式、设疑问难式、启发点拨式、创设情境式、引读领读式等。使学生常感新鲜, 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自学环节, 重视引导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小组合作、探究时的一个个问题随之而来。
长期以来, “自学”对学生来说一直徒有虚名, 或者说是一种形式, 学生始终很难独立地深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于是, 我一组组地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学每一个问题。每一小题都经过“自学———合作”的过程, 这样的自学完成得扎实,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让学生的自学成果在小组内得到了验证,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 我采取激励措施, 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尖锐、深刻, 再比一比谁对问题的解决更有说服力。
面对小组自学讨论时速度慢、效率不高的状况, 我规定:交流讨论一道题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 3分钟后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先暂时放一放。对个性问题, 老师巡视时, 帮助解疑;对共性问题, 在下面的探究环节及时进行探究解疑, 这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管怎么改革, 语文教学仍旧要关注多读、深入读、有感情地读。针对小组自学讨论时的就问题论问题、不知深入读文从文中找答案的现象, 我引导学生先深入读文。告诉学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样讨论会更有益于解决问题。从此, 学生知道了先读书再解决问题的道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会带着问题去读书, 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读悟结合”。
总之, 老师在此过程中既要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又要站起来作引导;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由“引”到“放”, 精彩展示
展示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也由此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所谓“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 可见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和能力。但是, 尽管老师把各种展示形式列举给学生, 他们开始时也未必能巧妙地运用, 面对展示无味的课堂, 又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此问题, 我要做的就是想学生之未想, 做好课前备课时的展示预设, 预设采取什么样的展示形式会更突出精彩。为让学生的展示更精彩, 学生展示准备时, 我会根据学生所展示的内容作相应的指导, 每次重点指导一两个小组, 这样逐步做到展示精彩, 吸引学生。
语文课上的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此, 读书一定要贯穿各环节, 有感情地朗读更是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而在刚开始阶段的展示环节, 只布置一两个组展示朗读, 其他组只有听的份儿, 这使得“读的训练”有了局限, 朗读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针对这一现状, 我进行了改进:展示时, 我引导学生多与展示组互动;一组展示朗读时, 对于重点句段, 我及时引导其他组学生参与朗读“谁也想读读这句话?”“谁能读得比他还好?”“让我们共同朗读此段!”……这使课堂中的互动明显多了。但不足之处是我的引导过多。于是我想, 如果让展示朗读的小组成员主动带领全班同学, 邀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或抽查个别学生读, 并代替老师来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圈点、勾画, 作批注, 学生的学习劲头不是更高吗?记忆不是更深刻吗?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彰显, “朗读训练”也得到了落实。
四、巧设探究, 挖掘精髓
对于探究这一环节, 我的做法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有时在自学后探究, 解决学生自学时出现的共性疑难;有时在展示后探究学生在展示环节出现的问题, 并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规范提高, 拓展延伸。
五、抓好总结, 检测提效
在总结环节, 我努力抓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梳理、归纳、概括课堂内容;二是及时检测学习效果。一节课, 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 是不是当堂掌握了学习内容, 我会留下5分钟的时间, 采用笔试、背诵、口头回答等形式进行检测, 做到堂堂清, 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 这一切的正常运行是与老师的精心备课分不开的。因此, 学习新课前, 我都会深入地备课, 预设课堂上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 并找出应对的办法。有准备的“预设”, 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对课堂的“生成”。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坚持写“课改随笔”。每晚备完课后, 再记下每天的课堂教学情况, 记录亮点, 反思不足。我坚信“在反思中进取”的道理。
如今, “五环节”确实让我的语文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在各方面, 特别是自信心、学习热情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我相信, “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会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五环节”教学法指导教学。导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合作、探究交流, 激活思维;展示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文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探究环节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总结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率, 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9
“3L型课堂”, 即Life ( 生活) —Learning ( 教学) —Life ( 生活) , 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而且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 培养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 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
一、第一个“Life (生活) ”包含的环节
情景导入 (1~2分钟) :结合初中思品课的学科特点, 使用最“新鲜”的实事话题,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 造成一种急待解决的心理,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 情境创设途径可以是视频、材料、漫画、动画等。
环节一学习目标呈现 (1~2分钟) : (1) 教师出示目标。 教师将三维目标问题化、具体化、过程化, 明确需要记忆背诵或需要理解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台、板书、口述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2) 学生感知目标。 以个人领会、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 明确学习方向。 (3) 教师解读目标。 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 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及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环节二学生自主预习 (10~15分钟) :学生自主预习可依据预习内容和课堂需要设计成集中预习和分散预习两种形式。具体步骤为: (1) 出示预习指导。 教师明确提出预习要求, 包括:预习内容、预习方法、预习时间、预习后应实现的目标。 (2) 学生自主预习。 依据预习目标和预习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书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此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三真”, 即“真阅读、真思考、真发现”。 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可借助二人小组的力量完成。 (3) 预习效果检查。 教师采用个别抽查和学生互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二、Learning (教学) 包含的环节
环节三巧设活动展示 (10~15分钟) : (1) 教师在导学案上预设一至两个能突出重点、难点的问题, 学生“爬”黑板进行作答。 (2) 学生学习中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随机问题, 引导学习小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展示, 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并质疑其他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并在质疑、挑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此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 养成交往中倾听、接纳、欣赏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实现双赢和多赢。
环节四主流价值点拨 (5~8分钟) : (1) 归纳小结。 以个人、小组、教师为主体, 灵活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小结和学习反思, 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知识。 (2) 整理反思。 整理笔记, 反思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解答。 (3) 强化记忆。 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 可采取二人小组互述知识点的方式, 要求具体做到“五真”, 即 “真提问、真复述、真倾听、真纠错、真共识”。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和系统化归纳能力, 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正反两方面总结, 学会反思并明确课后的学习方向, 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第二个“Life (生活) ”包含的环节
【环节五 】当堂检测反馈 (3~5分钟) : (1) 学生检测。 教师在导学案上根据教材内容, 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独立完成并进行红笔纠错、自我评价。 检测题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 设计要精当、应对中考, 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 (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的) 、典型性 (与中考题类似的) 、时代性 (当前流行的) 、功能性 (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检查形式为: 学生互相检测、 教师分组检测或学习小组内检测。 (2) 教师检测。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 在教师有序指导下进行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检测。 检测结束, 教师要对典型问题有指导、有反馈。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练习中边收获知识边收获学习技巧和技能。 (3) 对情感态度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 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 学生尝试剖析实例本质并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好与坏、是与非。
此环节通过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养成互相评价、互相欣赏的行为习惯, 进而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突出班内的“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 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实现“兵强兵”的教学目标。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10
面对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仍避免不了应试和为升学、求职做准备的特点, 课堂导学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也要落实大纲要求的具体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素质检测考试的具体标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遵循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本编排的思想, 参考教育发达地区兄弟学校的课改特色, 创设了自主学习“三段五环节”课堂导学模式。
一、“三段”
将课本某一教学内容分为依次连续完成的三个时段进行导学, 即:“预习”、“展示”和“达标”。“三段”是缺一不可的。“三段”所占用的课时数, 要根据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学习积极性而定, 基础好和积极性高的班级所占课时数少, 否则所占课时数多。
1、“预习”。
对某一教学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预习。而这一过程又包括依次完成的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两个时段。课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提前接近文本, 走进文本, 研讨文本;全面捕捉文本信息, 巩固已知的, 掌握理解的, 记下疑惑的;将自读中疑惑的各种问题, 自主地带到课堂。课内,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设计具体的“预习目标”,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再次“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文本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依靠各种能够利用的资源, 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从而落实“预习目标”, 为下一时段的“展示”做好准备。
在课内外两个时段的“预习”中, 主要落实课内的预习效果。如果说课前预习还带有随意性的话, 课内预习则完全带有目标性。教师要精心设计和上好课内“预习课”。
2、“展示”。
为了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掌握和探求情况反映出来, 将自读中的疑惑和困难反映出来, 将认知和感悟表达出来, 将个体生命的智慧和精彩展演出来, 达到通过学习文本, 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就需要在公众场合 (师生面前) “展示”。通过展示, 达到对文本的再学习、再认识和再提高。课堂展示, 是课堂导学所有活动的核心, 既可以渗透在“预习”和“达标”时段中, 也可以专门上“展示课”。而在“展示”课上, 仍然要求学生先“预习”, 再“展示”, 后“达标”。
3、“达标”。
经过充分的“预习”和多种形式的“展示”, “学”的过程基本结束。但“学习目标”究竟达到了没有, 或达到的程度如何, 就需要“达标”验收。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 更是教师对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检测。达标, 包括课内当堂达标和课后训练达标两种形式。课内达标, 既可以渗透在“预习”和“展示”中, 又可以专门上“达标”课。通过课内达标, 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达到对该文本的再度学习, 最终达到该内容的学习目标。课后达标, 即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少量的作业, 交给教师评阅和验收。对于基础好的班级, 可在课内完成全部达标, 不安排课后达标。
二、“五环节”
1、导入提示, 明确目标。
教师设计最佳的切入方式, 运用最切实、最精要和最具诱惑力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将学生思维牵引到文本内容和学习目标上, 明确学习任务, 为下一环节“自主学习”蓄势和铺垫。
2、自主学习, 钻研文本。
教师通过巡视, 督促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 阅读理解, 勾画疑难, 全面领会文本思想内容, 提炼文本信息, 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将阅读理解中的疑惑和困难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 并逐条列述于笔记上, 以便具体研讨。
3、交流研讨, 解决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就自读理解中的感悟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学习小组内充分交流和研讨, 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然后, 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疑难之处, 教师要适当点拨, 但要避免全面系统的讲解, 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甚至可以将问题“晒”出来, 激发学生自主钻研问题, 最终教师验收成果。
4、展示点评, 完善提升。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分别展示“学习目标”, 然后全班点评, 达到补充、完善和提升的目的。
5、达标测评, 当堂掌握。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五环节教学模式,高效化学课堂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曾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在2004年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教导学生在毕业后投入目前不存在的工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他们今后发展的需要,而能力的获得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等。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一次根本性革命。它首先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变革性要求。这种变革性要求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的生源较差,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例如:有些题目讲过多遍,仍有学生不会做或做错;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善于积极思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提出一是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其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二、五环节教学模式与高效化学教学的契合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1、“导”,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
“导”是指学案导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案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学案时遵循问题启发式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将学案变成课本知识的填空题。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设计问题呈现梯度性。
③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除此之外,在学案中还应重视对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例如:对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对于物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降低接受新知的难度。
2、“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展”,即学生课堂展示。有效的化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课堂中,教师要起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我们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常为活动而活动,让学生板演完之后再给大家讲解,问题一提出就开始小组讨论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开展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又可以再细分成小组交流--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的小环节,先是组内成员交流本节内容的疑难点,相互答疑解惑,接下来老师分派任务进行成果展示,然后在学生的讲解中安排组间质疑或者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知识总结归纳,最后互评各组展示成果,让学生检验学习达标程度,激励其在下次更深入的预习好学案内容。若涉及实验探究课,也可以组内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其动手验证,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探讨实验过程的得失,得出结论。培养其动手、协作和细心观察能力。
3、“练”,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练”,即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练习题进行巩固或拓展提升。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若无恰当的习题进行训练,就如纸上谈兵,没有效果。在习题的选取上遵循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相结合,紧跟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4、“测”,是有效学习的检验:
“测”,即当堂课临近结束时安排5至10分钟的限时检测,检测题在设置上应该着重于基础题,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让老师检验了学生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盲点。
5、“馈”,是有效学习的提升:
“馈”,即对学生限时检测内容的反馈。这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老师可以当堂批阅学生的检测题,学生的情况就直接反馈给了老师,老师就有重点的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纠正,把一节课的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拓展就有了宏观认识,就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成就感。
以上五个环节中“展”这一环节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费心劳神的一环,既不能把学生卡得太死,也不能放的得太开。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老师应努力点拨学生以问题为指路灯,在灯光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彻底激发出来,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新知借众人之力更快地建构在头脑中。当然知识的及时落实是最关键的,“展”,“练”两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同行,不愁学生掌握不好。“测”和“馈”也应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评价,才能做到“亡羊补牢,尤未晚”。
三、正确对待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推进高效教学
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手段,以上环节不是静态的,是可以交叉使用的。也就是说一堂课究竟用一种还是几种,是由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化学实验探究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练和测的环节可以相对薄弱些或者省去。教无定式、促使课堂高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模式。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将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的,但目标是确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既锻炼各种自学探究能力又能将知识高效落实。
五环节教学模式 篇12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习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这是建构主义的普遍共识。
学习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生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是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的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在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过程中, 学生代表的观点在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和评论, 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二、三大教学思想支撑
先学后教、互查互助、教学公平的思想支撑起“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中的任何知识教师都不要急于先讲, 而是先提倡学生自学, 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小组不会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 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一堂课老师讲多少时间不要硬性规定, 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基础来定, 如果学生自学能够解决80%, 老师就要讲20%;如果学生只能自学20%, 老师就要讲80%。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交流”之后的“教师答疑”, 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类知识最好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督促, 然后才是相互帮助, 有问题才帮助, 无问题不帮助。有些老师动辄让学生“讨论讨论”, 但讨论的目的性不明确, 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效果不好。所以讨论的目的、时机、形式、效果非常重要, 不然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增加学生课后的负担。
当然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 更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果教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学习困难的学生, 就会使这些学生越来越差,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对于不会的学生要及时帮助, 只有这样, 才能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三、“二五”式教学流程
“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为课堂核心时段, 第二时段为课堂辅助时段, 第一时段五个环节, 即“小组讨论→代表交流→教师答疑→能力拓展 (精题精讲) →评价提升 (精题精练) ”, 第二时段四个环节就可以, 即“小组讨论→代表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练”。这种模式即两时段下的“讨论——交流——答疑——拓展——提升”, 简称为“两段五环节教学法”。
教师将课堂知识设计成两个大问题和若干个子问题, 一个时段一个大问题,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带着教师设计的大问题和子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教师在巡查中整理出小组讨论中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小组讨论”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将知识转化成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课堂讨论中疑难问题的整理。
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 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中存留问题的讲解。基础性问题, 由学习困难生进行全班交流;思路性问题, 由学习中等生进行全班交流;总结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 由学习优秀生进行全班交流。“代表交流”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及时评价和设计培养。
教师对“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中, 解决不了的问题, 进行集中答疑。“教师答疑”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讲解的简练和语言的干净, 忌讳啰嗦和重复。
教师设计最能覆盖本时段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典型例题, 一至两道, 进行精题精讲, 拓展学生能力。“精题精讲”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例题的设计。
教师将学生练习题进行难易程度的分类后, 再分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建议学习困难生做知识再现题, 学习中等生做知识再现题和例题翻新题, 学习优秀生做例题翻新题和思维拓展题。“精题精练”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练习题的分类。
中学化学“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上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完全抛弃包办代替, 心甘情愿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中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督促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的教学模式。“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互助提高, 而且是学生个性和人格上的互相影响, 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增强了学生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 发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达到了教学相长。
摘要:通过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改革, 逐步形成了适应本校实际的中学化学“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出了让问题激发兴趣、问题发展兴趣、激励稳定兴趣的教学思想。
【五环节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地理教学五环节05-10
131五环节教学总结08-28
五环节课堂教学的体会11-09
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五个环节10-19
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12-19
教学环节09-26
教学实践环节06-09
完善教学环节07-12
教学基础环节08-10
教学环节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