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篇1
新课改是教育领域人人都在谈的话题, 怎样才能把新课改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呢?我认为探索和调整课堂教育教学环节尤其重要。现在, 本人结合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 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讲究导入
在教授新课时, 我认为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导入如引桥, 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课文的快车道。合适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此篇文章的兴趣, 提高教师讲授此篇文章的效果。可采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营造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 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 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雨巷》时, 可以播放《小城雨巷》视频以营造气氛。
二、重视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在书声中感悟文意,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得到审美愉悦, 受到情感熏陶。一篇课文, 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 都要有目的, 老师都要提出要求,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有所感悟。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毛泽东, 站在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回忆与众多的革命同志一起度过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到中流击水, 抒发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注重解惑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提问, 难度由浅入深, 则可解惑。如预习《小狗包弟》时,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收养小狗包弟?后来为什么又要把它送走?作者以“小狗包弟”为切入点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学生提的问题都很新颖, 且层层深入, 这不仅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 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对古诗文的教学, 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诗意画境。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样, 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 各抒己见,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 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个的故事, 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理解诗意, 充实内容。
五、培养习惯
学习的目的, 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 学习语文, 要让学生形成以下三个好习惯:一是练好字。我们常说, 字如其人。所以, 字是一个人的脸面, 是判断他的能力和水平的第一印象标准。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 对字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考试时设置了卷面整洁分5分, 目的就是激起学生练习写字的兴趣。二是勤查资料。我每年都会布置研究性的作文, 学生只有勤查资料才能够完成。比如,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 我曾要求学生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 分析我校附近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通过写报告使学生养成了勤查资料的习惯。三是善于思考。我有个习惯, 讲授每篇课文时, 总喜欢让学生提问题, 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 善于思考。
六、有效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提问, 必须把握下面几条原则: (1) 所提问题要指向清楚; (2) 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3) 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学习内容感兴趣; (4) 适当地讲授; (5) 所提问题必须由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而得出答案; (6)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祝福》时, 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 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 (2) 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 还表现了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 (3) 为什么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从祥林嫂丧夫开始?这样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 就使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所蕴涵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设计,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 新课改适应时代的步伐, 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改”精神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努力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乐用语文”的新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篇2
语文课堂“精品细读”环节设计初探
文/张秀红
摘 要:品读精彩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品味语言环节设计上要注重将朗读技巧与文章内涵结合,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老师的有效引导结合,同时老师的问题设计要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以对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精彩品读”环节的三次设计为例进行比较,谈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精品细读。
关键词:精品细读;梯度问题设计;读中品;读中悟
第一次设计:
(一)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奥楚蔑洛夫的“变”呢?
1.对小狗的称呼:
(1)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称呼画出来,选择一个表情来表现。
(2)请同学们选择一处“变”,大声地读一读,一定要读出奥楚蔑洛夫的“变”。
2.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四次写到军大衣。
(二)你觉得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次设计: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变”,或独自朗读,或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态度变化过程,并思考: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的人?从(词或句)可以看出。
1.自由读。
2.师生交流。
师:下面大家交流一下,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奥楚蔑洛夫,你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指名读、分析,生评(从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3.专家引领读:观看视频朗读(第三次和第四次审判)你觉得专家是如何处理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词语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
4.师生共读:最后两次审判。师读普洛诃尔,生读“奥楚蔑洛夫”。
老师指导:在这两次审判中,奥楚蔑洛夫的厚颜无耻、趋炎附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大家通过哪些语句或词语可以看出呢?
第三次设计:
1.学生自主选择作批注,围绕“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的人”进行批注。
2.师生交流对话(20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最喜欢的一处描写是××页的第×自然段,从这一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的奥楚蔑洛夫。(以第一次变为例)。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生答、读,生评。
师:其实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说是有技巧的。(出示“朗读小说的技巧”)
师:下面我们从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心理入手再次品读这段文字,探究一下应如何处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答。
师: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生答。
师:那么××(词语)就应重读。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哪些词语是关键词,我们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重点表现,或重读,或延长读音……请××同学再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好吗?
师:××同学读得非常好,为我们读出了一个貌似公正、充满正义感,实际却是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沙皇警官的形象。
同一环节,三种风格迥异的设计:
第一次的设计粗枝大叶,缺乏具体细致的`内容,对课堂的预期结果没有进行设想,这样的课堂随意性就非常大,往往会有一种华而不实、虎头蛇尾的感觉。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也会很少,只是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学语文。读,没有读彻底;品,没有品出滋味。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第二次的设计就详细了许多,而且在朗读环节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朗读设计丰富而成阶梯状:自由读―指名读―专家引领读―师生共读,形成朗朗书声。在读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品味,而且具体到了某些词语、标点符号,能够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但是从这个教案的设置来看,仍然是老师做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第三次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的步步引导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如: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这些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掌握朗读小说的技巧及品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同时,关注语文本体性的课堂教学对话从抓文本、重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关注语文思维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又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平等对话”原则,构建出“尊重、理解、平等”的课堂。
观赏名山,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悉心观赏品味,方能充分领略名山的风采和神韵。阅读文章,只有细品精读,方能领悟其深意,体悟其精髓,进而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身心愉悦。阅读名家作品,字字、句句甚至标点符号都有其深意,越是深入,越是能感觉到“文学大家”的分量。这一点感悟将会成为我今后进行教学的重头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细微处品读,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活跃的思维,学生也才会真正学会“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把握要适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环环相扣
语文课堂教学看似容易,形式很散,但教学环节不能散,要把握适度、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握适度就是该收时收该放时放,让学生愉快接受新知识。语文教学是很讲究方法的。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这绝不等于从教者就可以在课堂上盲目的、毫无头绪的乱讲一气。我结合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此颇有感悟,并在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巧妙方法,这便是读、议、疑、释、练五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其宗旨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克服阻碍学习的一切不利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必要的点拨、引导、解惑、总结。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容易激发师生激情,收效既快又明显的作用。下面结合课堂实际,谈谈该法的运用过程:
一、激情导读,多用激励用语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应该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热情去上课,才能感化学生、带动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取得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并要鼓励他们:“你真棒!你真行!好!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学生既不厌烦,更有信心去解答问题,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来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别着急,慢慢想,你能行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发挥思维能力,学生尽最大的努力,动脑筋,想问题,排除了恐惧和担忧的心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等都是说对文章只有多读,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阅读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默读应注意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读课内外文章的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读,包括课前预读,课堂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文章适当地采取不同的阅读形式,这是不争的教学规则。如教学《穷人》时,先布置学生预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熟悉作者及写作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并能用普通话朗读全文。上课时,在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抽学生流畅地朗读,以便检查预读效果。学生如出现读音、节拍错误时,老师可及时予以点拨或纠正,然后再采用分组读、全班齐读、整体默读、识记并背诵等方法。由于这篇课文生动,写景抒怀层次分明,加之节奏感非常强,只要阅读方法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要集中精力朗读几遍,便能很快背读下来,并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激发兴趣,议疑结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动力才能让学生积极在现实活动中产生想象和共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促进各种感官引起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氛围。如:我在教《美丽的西沙群岛》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查找资料后,学生想读那段就读那段,想说什么特点就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上讲一讲,说一说学生自己所获取的理论知识,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理想,学生把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点都展示出来,在教师的引领中多表扬,多朗读,兴趣盎然,体现文本内容,自食其果,体会颇深。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解释清楚,这既是老师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的目的,只有彼此的目的明确了,教学效果才容易达到。如通过“议”和“疑”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篇章结构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完全的发挥。但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并非都能理解,他们往往带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疑窦在学习:诸如词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时常会被同学们忽略,尤其是写作上有何特色。 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已学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途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的复习巩固与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经过以上读、议、疑、释四个环节后,教师可设计类似篇目的文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三、自主探究,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活动的空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我在讲《将相和》时,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个小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莫测的心情,在弄懂课文的情况下,抓住人物的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进行表演,学生加上动作后,课文内容就更加形象逼真了,一节课在玩中学,学中感悟,表演后师生进行评价,虽然有许多不足,动作不到位僵硬,不自然,但对课文内容重新体会,学生始终是在欢畅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实现了人人参与的境界。突破了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诵读感知,走进文本。读文章的过程是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文章比较长,则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或以“读——,我了解——”、“读——,我感受到了——”的句型联系文本说话。如果是较短的文章,尤其是美文,那一定要注重美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力求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通过把握语速、停顿、重音、语气等读出感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但最好要有老师的朗读点拨和指导。如让学生选读最喜欢的语段,谈点感受。然后其他同学点评,试读;教师点拨,范读。尽量让课堂上书声朗朗,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以使学生通过美读感受到汉语言节奏的铿锵、音韵的和谐。而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诵读能力的最好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课堂各环节把握要适度,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放开想象,激趣思维,用良好的心境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效果。链接生活,体验情感。侧重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课外读物或生活,让学生体验情感,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迁移,实现文本的升华。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共鸣。”而且新课标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但阅读时学生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游离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引导、整合。如上《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有学生不懂马和人物的关系,喂马草干什么用,要钱和不要钱这情景展现了什么意义。讲《少年闰土》时,有学生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墙上涂画的情景,但对闰土不了解,时代不同,此时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讲《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一个链接题,让学生回顾以地球变迁时的情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体验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体验那种“大自然无私奉献”的豪情。顺势点出“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个难题”的主旨,把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四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情境、感知、探究、体验有时是相互交融的,有时又各有侧重。这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文章和学情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把教学程式化。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环节把握要适度。
语文教学“时习”环节解读 篇4
目前, 语文教学的改革轰轰烈烈, 其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还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 其原因有很多, 而教师对学生练习作业的布置与指导不科学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课后复习的“四步法”, 即抓住“时习”环节, 提高学习效率, 这对老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时习
所谓时习, 笔者认为为学求益, 应该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认真体会, 反复实践。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在最佳时间内进行的即时复习。也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并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巩固知识点的过程, 旨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量的扩充、质的升华、结构的完善, 使课文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时习是课外复习环节, 包括课后温习、课后练习、课后实践应用、课后延伸扩展四个阶段。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不能机械化、教条化, 可视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但顺序不应改变。
【课后温习】:温习, 语出“温故而知新”, 温习是手段, 目的是得到新的知识。温习也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回想一遍, 进一步消化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达到巩固加深重点知识的目的, 进而实现学习的良性互动。温习什么, 怎么温习? 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验证。笔者认为可以将课后温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 以练为主。
【课后练习】:在掌握温习环节基础上,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课后作业独立或合作完成,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对课后练习在课后练习时学生既要对所学知识进行, 也要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做课后习题是为了达到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对课后练习要灵活驾驭, 一些题目可以融入课堂内容的讲解, 一些题目应考虑含有一定的思维训练,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与交流。进而加以巩固和验收。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课后练习题之一“联系上下文, 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 这道题就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学过的知识。
【课后实践应用】:学生借助当堂学到的某一知识点, 结合实际来表达自己观点,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是小型的、分解的, 也可以是大型的、综合的。
比如《在山的那一边》一文,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 写一写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例如《夸父逐日》是很短的一篇古文, 在时习环节,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帮他填写一份个人档案—PPT出现:外貌 (皮肤、头发、眼睛) 、特长, 心理, 精神品质。请你根据上述内容用笔来细致描绘自己心中的夸父形象”
“课后实践应用”这一步骤中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并初步形成技能。这里所说的实践应用也包括每一单元的综合性语文学习。
【课后延展】:实质是一个“感知———理解———运用———创造”的过程,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温故、学习量的扩充和教师教学方法质的升华。笔者所以要求教师要大胆的尝试并且强力推动, 这是基于学生兴趣和自身情况和教学目的而定的。例如, 在学习诗歌《夸父逐日》后, 有的同学被夸父精神的所感染, 课后写下“有一天我要起程, 像夸父一样长跑, 追随心中的太阳, 旅程寂寞而又漫长, 黑暗、混沌并不能使我慌张, 瓦砾、荆棘困不住我的步伐, 疲惫也不能叫我缴械投降, 内心总燃烧着一团火焰。我知道, 太阳如启明星, 在前指引我方向。”心灵的激发, 思维的再创造, 很好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求知需要。
笔者认为“时习”环节最后这一步相当关键, 语文课就要听、读、写、说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当好师傅领学生进门, 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然后再是让他们自己修行。而时习环节, 形象的理解就是把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以前我们总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是割裂了二者联系的中间环节, 各说各的, 各负各的责任, 这是不完全的, 而时习环节正是弥补了重要的常被教师忽略的环节。
二、做好“ 时习”这一环节要把握的问题
1.要围绕课堂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来分析和设计时习环节中的问题, 每一步骤都要坚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环环紧扣, 逐步提高的原则。把握好四个步骤的顺序性、渐进性和规律性。
2.要做到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练习效率的统一。
3.在实施四个步骤中, 要根据课文内容需要, 合理设计作业, 做到灵活驾驭。
4.要学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把时习环节中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节语文堂课上进行检验;也可作为作业上交, 老师进行批改;也可是语文小组的业余讨论, 可不重形式, 只重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创造一个良性的氛围, 自然就会达到学习语文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语文课的时习环节, 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对教师备课要求很高。这一环节体现教师设计的水平, 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时习环节中的内容设计, 可以不断提升教师设计水平, 让教师学会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顺利完成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摘要:目前, 语文教学还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盲点。有一种现象是教师只顾讲课, 忽略“时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盲目认为这就是减负;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授课之后, 也对学生留一些作业, 但如何留, 留什么, 随意性较大。通过对“时习”环节的解读, 让语文教师对学生练习作业的布置与指导具有科学性,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对教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习,练习实践,拓展
参考文献
[1]陶晓玉.成功 (教育) [J]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浅谈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 2010 (4)
语文自主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篇5
说明:一些年轻老师走上讲台之初,多倾向于模仿,“比照葫芦画瓢”,或者有一套相对直观易操作的“套路”以便按图索骥。故不揣固陋,多方研究教学“模式”,尝试探索新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思路,使之“固化”为所谓“模式”,以供有兴趣者施行,并努力用“教育的思想”赋予其魂魄。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学习。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基本原则
1.倡导教育民主精神。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体现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有机组合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过程上的连续性。
3.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和形式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通过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
4.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学模式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各教学环节既依循预设逻辑,又注重随机应变。
三、基本架构
(一)流程图示 1.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A.“自主”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 目标导学 —→ 问题探究 —→ 反馈拓展 —→ 自测巩固 B.“创新”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 定向积累 —→ 赏析评读 —→ 创新读写 —→ 拓展反馈 2.文言文阅读课“导读”模式
初读定向 —→ 自主译读 —→ 释疑探究 —→ 积累鉴赏 —→ 巩固拓展
3.复习课“导学”模式 明确目标 —→ 知识梳理 —→ 例题指导 —→ 巩固训练 —→ 查缺补漏
(二)核心要素
1.强调目标教学思想,提倡自主定向。2.突出自学和导学设计,以“学”为主。3.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4.努力引导阅读向写作的能力迁移,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思维关联。
四、操作要求和说明
1.现代文阅读课——“自主”阅读模式
(1)整体感知。阅读首先是感知。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所描绘的、塑造的、表现的是完整的形象,所介绍的是完整的事物,所阐述的是完整的事理,文章中的各种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十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而对部分的分析只是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一种手段。初读感知时,不急着分层分段,肢解课文,而是要使整篇课文在学生眼里成为一个知觉整体,即: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叶圣陶语)。
操作上,在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通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脉络。
(具体操作上,是先“整体感知”还是先“目标定向”,可以灵活处理。)
(2)目标导学。这里其实包含两个环节,一是定向,二是自学,即在目标统领下的自学过程。目标定向,以学生自主定向为主(一般情况下,把“整体感知”环节放在“目标导学”前面,就是为了想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做整体了解,然后去自定目标,更能水到渠成),最初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指导,逐渐地多放给学生。导学,是在目标导引下的自学,形式很多,可以是依据目标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可以是问题导学,可以做读书笔记,可以圈点勾画,等等。建议起始阶段要作自学指导,即明确自学内容,提出导引性问题,指导自学方法,明确时间和要达到的要求等。教师重点督查学困生,了解学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3)问题探究。对于文章的重难点,教师要通过一两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探讨,以更好地落实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汲取更多语言的、文化的、思维的营养。在学生自学、讨论、自练的基础上,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应答疑解惑,并指导学生就学习方法、学习感悟等作简要归纳、概括。
(4)反馈拓展。内容上,依据三维目标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反馈校正。对于薄弱环节,要充分地予以反馈落实。注意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适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心得进行分析和发言,形成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课堂氛围和思维情绪。拓展上,主要以类文阅读、创新写作等方式出现,有时可以借机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广阔的学习范畴。
(5)自测巩固。这一环节是把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巩固,关键要抓好检查落实。操作上,注重巩固训练,以在课内完成为宜,也可以课后落实;形式上,书面为主,口头为辅;师生互动,自我测评。
2.现代文阅读课——“创新”阅读模式(1)整体感知。(同上;略)
(2)定向积累。主要针对“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定向吸收和积累,侧重于语言积累、写法认知、内容把握等。学习方法上,注重圈点勾画、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等,特别注意比较式阅读、分类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感悟规律。
(3)赏析评读。主要是指感受文章的主旨、体味作品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的特色、评论作品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赏析文章的美点等。要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表现形式一般为先自渎,再交流。
(4)创新读写。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直接目的,既可以从宏观上对文本提出“真知灼见”,鼓励独到的个性化的认知,或者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并作书面解读或改写等,也可以从微观上解读语言细节等。这是本模式的关键和灵魂。
(5)拓展反馈。此环节课内课外完成均可,视情况而定。意图是抓巩固落实,并通过延展性练习,达成能力内化。
3.文言文阅读课“导读”模式
(1)初读定向。“初读”要求读通、读对(读音、节奏停顿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理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视学情和课文,可以有选择地作指导。作为文言文,文言知识是最基础性的重点目标,文化传承是它最有魅力和活力之所在。
(2)自主译读。这是主体部分,需要口、手、脑并用,调动多种学习形式,“读”是贯穿始终的学习手段,自学是主导思路。先要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弄明白生字、词的意思,把句子基本译通; 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有重点地翻译词句;再次,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等,初步把握文章意旨。
(3)释疑探究。一是学生在自主译读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二是为更好地落实重难点,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一两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探讨。这一环节与“自主译读“等环节经常是相互交叉的,有时又是反复的。
(4)积累鉴赏。积累的内容包括重要文言词语的归类整理、特殊句式的把握、名句和篇章的记诵。鉴赏侧重于总结学习收获,含英咀华,玩味文本,培养情操,并多角度吸取借鉴,促进文本阅读与写作的迁移和能力内化。(5)巩固拓展。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检测训练习题,突出重点,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考察,并注意及时检查反馈。根据学情可适当拓展,比如类文阅读、材料补充、写作借鉴等。
4.复习课“导学”模式
(1)明确目标。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目标更多地侧重于“知识与能力”层面,且相对要全面些。
(2)归纳积累。依据“目标”,通过提问、练习、展示等方式回顾梳理、整理归纳内容要点。此环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使之在归纳整理中得到提升,要避免教师多讲,或上成新授课。
(3)例题指导。先简明地告诉学生考试的相关知识点、命题方式、角度,然后选典型试题为例,讲练结合,重点让学生理解答题的思路、角度和规范。指导中,教师要结合涉及的知识点,把握好题例的疑难点、易错点等,做到知识掌握和做题技巧的双落实。
(4)巩固训练。针对目标和考点,采取多种命题形式,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习题设计应体现分层施教思想,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此环节所占时间接约1/3。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 篇6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存在如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脱离学生,为了导入而导入。有的教师一上来就是一段激情独白,丝毫不考虑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完整的教学過程而已。二是脱离文本。有的教师挖空心思设计导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只为求新求异,却偏离了文本和语言,纯属误导。三是呆板无趣。导入环节除了作者介绍就是写作背景介绍,以灌输为主,方式僵化。
针对导入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基于文本、学生和活动的三种唤醒策略,以求抛砖引玉。
一、基于文本的唤醒策略——捕捉亮点
基于文本的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备课過程当中广泛收集资料,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现文章的亮点,把它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入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文章的疑问点、矛盾点,也可以是文章的闪光点、精彩点、审美点。课堂导入只要能够抓住“一点”,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就能引导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从一个个疑问开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過揭示、探究文本的疑问点,来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文章标题就暗含了矛盾和疑问,这时就可以从分析题目人手进行导入。如钱梦龙老师教学《死海不死》,就紧紧抓住文章题目中“死”与“不死”的矛盾,设疑导入:“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再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二、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同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另外,还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来挖掘疑问点,在学生初读文章后设疑导入。一位老师在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一份阿长的履历表。学生在姓名一栏填上了“阿长”,老师问:这是阿长的真实姓名吗?由此引起了学生对阿长身份、地位等的反思,从而揭示出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仅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一定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不能只是在语言的表面滑行,而是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疑问点、矛盾点,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究精神,不躲避问题和矛盾,这样才能使学生眼前一亮,激发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导入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上述唤醒策略主要侧重于文本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抓住课文的文体和语言特点进行导入。对于一些文言文或写作年代比较久远的历史性文本,也可以从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导入,但要注意恰到好处,不要先入为主,禁锢、束缚了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和乐趣。无论侧重哪一点,教师都要争取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教学“未知”,而不是教学“已知”,以新鲜有趣的“未知”,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悟到一种审美的快感,使课堂导入达到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课堂效果。
二、基于学生的唤醒策略—寻找共鸣点
教学终究是为了让学生学,因此课堂导入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活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共鸣。语文名师于漪说過:“对准学生心弦弹奏,悦耳动听的教文育人的乐曲就会萦绕在课堂,就会在学生胸际激荡。”具有唤醒功能的导入要“对准学生心弦弹奏”,找到师生和文本情感的共鸣点,这样才容易批文人情,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生命记忆和情感体验,深度参与课堂。比如导入《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以通過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导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共鸣,并借机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思想。只有当课堂导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产生关联时,才能够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励他们深入探索;而不能唤醒学生内心体验的导入,都是外在的,与学生无关的,因而,也是无效的。有的文本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了解背景,缺少情感共鸣,这时可以通過引入一些历史资料来还原时代背景,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课堂伊始,先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在悲痛沉郁的音乐声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当时日本侵略者蹂躏、践踏中国人民的图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那个烽火连天、国将不国的历史氛围之中,为接下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充分表现出抒情性文章中语言的感染功能,从而创造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共情的氛围中去感受作者的心境,激发学生的共鸣。
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体验与需要,仅把课堂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那么这样的表演跟学生的心灵无关,无论多么精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免会造成“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尴尬。因此,寻找共鸣点,需要教师的倾情投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但是你本身要是没有激发性,没有主动性,又怎么能去激发学生,去唤醒睡眠的人,又怎么能去活跃别人呢?只有生命才能创造生命。”因此,只有浸染了教师情感的课堂导入,才能够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经過教师深思熟虑的课堂导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索。
三、基于活动的唤醒策略——营造兴奋点
无论是基于文本的导入,还是基于学生的导入,都基本上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能否考虑另一种形式的导入,即基于活动的导入?笔者认为是完全可行的。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手段,通過活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主动性被激发,思维和情感得以预热,生命处于兴奋状态,在这时导入课堂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力。
基于课堂活动的导入,其实就是以学生的课堂展示、交流等活动来导入新课,比如,学生分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用竞赛的方式自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阅读的感受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在整个活动导入過程当中,教师虽只有寥寥数语,课堂气氛却十分活跃。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思索,思索中下笔成文。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作文课《四季花语》,即先让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各种盛开的鲜花,然后查阅相关资料,再分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导入正式写作,效果颇佳。有位老师在导入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时,让学生先行猜读,即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让学生猜一下故事的发展与结局,再与原文对照阅读。这种猜读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共同进行的一场心灵探险。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探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四环节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也充分体现了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非凡。从现实角度来讲,阅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益处: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它如同润滑剂,让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变得不再苦闷和彷徨。阅读的人内心是宁静的,它可以给人以置身闹市却宁静如深潭的境界。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的意义是非凡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际意义,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修养,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意识加强了,语文素质和修养也就自然提高了。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得以加强,自主学习意识也就得到不断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至关重要。这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国家素质教育呈现实效的具体体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个性发展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这不利于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提出的历史背景
自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以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和谐的关系。这原本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认真贯彻实行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是习惯性采用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定性思维的影响。俗话说: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了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又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认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备课不认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无法驾驭活泼的课堂。推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提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的提出,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充分准备,提高备课质量,并唤醒教师的觉醒,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内容
阅读教学的研究是及其复杂的,如果不慎,往往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泥潭,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阅读教学的“四环节”。如下:
1.自主阅读环节
自主阅读环节,也就是预习环节,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识记生字词,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进行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主要是为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下阶段的阅读是比较有益的。同时,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合作交流环节
合作交流是继自主阅读环节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沟通,提出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解决对方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并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解决学生阅读存在的实际困难。
3.释疑导讲环节
释疑导讲是整个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相应的解读。教师要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字句特点,并充分解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自己前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了解。
4.系统总结环节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阶段,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系统总结的内容和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充分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总结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篇8
一、知识的传授性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知识仅靠课堂是教不完的,也是学不完的。要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着重于学生知识方法的传授,变老师的传授知识为学生运用老师传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去学习。但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在备课上下工夫,根据不同内容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尤其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做相应的设计。如,记叙文体裁性文章,则要教学生把握它的几个要素,说明文、散文、状物写景、诗歌等文体的特点把握方法。其次,在课堂教学时,做到因材、因人、因法施教,让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带着方法去学,这就等于老师教给学生的那根学习“拐杖’,由依赖到半扶持再到扔去,直到独立行走,终身受益。
二、知识的拓展性
上述讲到课堂教学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无止境,则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传授是比较狭隘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课堂拓展化,变短暂的课堂教学为影响性、调动性的学习捷径。那么,又如何做到呢?我认为关键在兴趣的调动,使学生爱学、乐学,产生求知欲。如,在教学有关“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组课文时,我把课本中的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尤其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寻求实际生活中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从而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诗歌时,创设情境,揭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开展相应的活动。总之,兴趣是课堂教学中拓展知识,让学生自觉求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思想的渗透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便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故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教书育人”吧!所谓人文教学不乏其意。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一教学环节呢?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思想能及时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值得去做。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将其内容及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善待动物的。列举一则新闻报道:上海市某居民住宅高楼发生特大火灾, 人们逃生时,一家庭狗主人与宠养的狗失散了,这条狗四处寻找主人,连续几天尚未找到,此时的狗十分沮丧,落泪并绝食。而后,当狗找到主人时,它又显得是那样的兴奋,这是为什么?我们会不言而喻。这样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描述,则使学生深深地意识到人类善待动物如此重要,善待动物如同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关于语文课堂加强讨论环节的探讨 篇9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它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符合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 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 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 没有新思想的产生, 获得的知识十分有限。
2. 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 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况中解脱出来, 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 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 由讨论中获得认知, 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2. 通过讨论获得学生们的及时反馈,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 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数量, 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 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修正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 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 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 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我就此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设计更多的结局并加以分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很多, 如焦刘私奔, 焦母去世, 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又如兰芝嫁给太守之子后很幸福, 而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文章的主旨而进行讨论, 同学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 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 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3. 教师还有必要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给以适当总结, 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确保讨论活动的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对优等生要求从严, 在优点中找缺点, 对后进生要从宽, 在缺点中找优点, 以便使优等生学习有方向, 后进生学习有信心, 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4. 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在争论中互帮互学, 修正自己, 接受他人, 探寻知识, 发现真理。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对待错误和挫折, 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 加入到讨论中来, 能促进他们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可以说, 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 也是学做人。
5. 交替运用讨论形式。
课堂讨论活动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 二者各有优势。集体讨论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 故又称为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比较适合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但在集体讨论中,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容易受到限制, 特别是那些平素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的学生, 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小组讨论适合难度较小且议题较多的讨论。小组讨论的规模较集体讨论要小, 因而小组内的组员参与的概率较大, 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较高, 讨论的气氛也更为热烈和自由。
6. 善于把握讨论时间与节奏。
充足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 交流就会受到影响, 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反之, 讨论的时间太长, 学生也会感到厌烦, 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 讨论的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发现前一种情形较为普遍, 不少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 学生言犹未尽, 便草草收兵, 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篇10
笔者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引入
方法1: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MV《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2:欣赏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3:引用毛泽东同志谈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学习。
[环节二]新内容学习
课文说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是著名的古代寓言, 其中愚公、智叟等人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和毅力, 也点明了要下决心战胜困难以及坚持不懈的道理。
梳理字词句, 初步弄懂文意。用工具书、依照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正确停顿, 逐字、逐词、逐句了解。概括段意:大山挡路———愚公一意移山得家人赞成, 挖山———智叟怀疑, 愚公反驳———神助山移。
全文翻译:用现代汉语直译。
内涵分析:愚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认为山是一定可以搬走的, 显得胸有成竹, 展现了“不愚”;智叟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显得鼠目寸光, 展现了“不智”;“神助山移”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借助超人力量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写作技巧分析:完整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丰富了愚公等人的形象。对比和烘托的运用更突出了主题。
[环节三]讨论、质疑
观点1:愚公“搬山”的精神值得学习, 因为这体现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气魄。
观点2:愚公应该“搬家”, 因为家易搬, 山难移。
观点3:不能说是愚公移山, 因为是神助才移了山。
观点4:愚公真愚,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略)
[环节五]作业
对《愚公移山》五个环节的自我思考:
1.“引入”环节很重要。这是学习每一篇新课文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始相当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定好了基调, 可以使师生迅速进入教与学的适宜状态,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 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愚公移山》的“引入”环节设计了三种, 用哪一种比较好呢?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播放歌曲MV《愚公移山》。优美的旋律和直观的画面以及切合课文内容的歌词, 在多媒体的运用下形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极大可能让人脑洞大开, 这样接下来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2.“新内容学习”环节是重点。这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环节, 要了解的内容多, 需要的时间长, 分组学习能使教与学事半功倍。
《愚公移山》的“新内容学习”环节设计的课文说明可以是教师介绍,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了解。这是学习新内容必须做的事。字词句和文意的梳理则通过个人、学习小组、教师三方面进行配合解决。全文的翻译宜直译, 依照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意义, 要翻译得明白、顺畅, 还要有现代文的简洁、优美及富有文采。这方面需要斟酌。内涵分析,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把《愚公移山》所包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写作技巧分析, 要明白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 《愚公移山》完整的结构和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表达本文的主题。
3.“讨论、质疑”环节, 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能使课堂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 更能展示学生个性。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4.“拓展延伸”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愚公移山》涉及的知识很多, 可以进行适当选择。
5.“作业”环节, 一般是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力求省时高效, 可以采取学生互改和教师批改的方式, 重在考查学习的结果。
农村中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是客观事实。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则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有效的环节产生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产生有效的学习。
2.课堂教学环节的共性, 课堂教学环节是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服务的。
3.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性, 体现教师和学生适应的特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探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四环节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也充分体现了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非凡。从现实角度来讲,阅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益处: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它如同润滑剂,让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变得不再苦闷和彷徨。阅读的人内心是宁静的,它可以给人以置身闹市却宁静如深潭的境界。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的意义是非凡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际意义,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修养,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意识加强了,语文素质和修养也就自然提高了。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强调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得以加强,自主学习意识也就得到不断提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至关重要。这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国家素质教育呈现实效的具体体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在长期的被动学习过程中,个性发展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这不利于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提出的历史背景
自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以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和谐的关系。这原本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认真贯彻实行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是习惯性采用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定性思维的影响。俗话说: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了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而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又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认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备课不认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使得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无法驾驭活泼的课堂。推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提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的提出,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充分准备,提高备课质量,并唤醒教师的觉醒,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满阳光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环节”内容
阅读教学的研究是及其复杂的,如果不慎,往往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泥潭,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阅读教学的“四环节”。如下:
1.自主阅读环节
自主阅读环节,也就是预习环节,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识记生字词,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进行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主要是为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下阶段的阅读是比较有益的。同时,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2.合作交流环节
合作交流是继自主阅读环节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沟通,提出自己的见解,了解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解决对方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并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利于解决学生阅读存在的实际困难。
3.释疑导讲环节
释疑导讲是整个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相应的解读。教师要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字句特点,并充分解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自己前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了解。
4.系统总结环节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阶段,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系统总结的内容和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充分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总结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有异同。本文中,笔者从阅读教学的四环节入手,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也只是一己之见,只能作为盲人摸象的一部分。诚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田.科教文汇( 中旬刊,l ),2022(3)
[2]曹彦青.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田.教育教学论,2013(3)
[3]史振泉, 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田.学周刊,l,2023(22)
[4]陆卫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和策略田.新课程导学,2023(z)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环节 篇12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 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或者用MP3 播放课文朗读, 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 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现代诗歌时, 先让学生听MP3 朗读后, 由同学们模仿着朗读, 分组听读。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 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 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 作文水平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如何更加有效地指导好学生朗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想去朗读。
只有认真的想去做一件事情, 才能把事情做好, 才能做出成效, 学生的朗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朗读水平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归根结底是学生不愿意去读, 不想去读。学生不想读, 连嘴都不愿意张开, 你想他的朗读水平能够提高吗?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读?深思下去, 我想关键的原因恐怕还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性了, 总认为书面考试只是动笔不动口, 所以课堂上我们很多老师越来越忽视了读的重要性, 老师如此学生亦然, 朗读重要性的缺失让学生根本不想去朗读课文。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朗读, 身体力行,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读, 让学生想去朗读。
其次, 我们要让学生敢去朗读。
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大声的读, 放开喉咙读, 学生不敢朗读, 很大程度上是怕朗读不好, 怕朗读出错出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 经常在课堂上抢着、争着, 小手如林地要求展现自己, 这恐怕其中就有“无知无畏”的成分在内。我们的鼓励太少了,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 我们总沉浸在自己预设的水平上, 总认为高年级学生朗读水平应该很好, 殊不知学生们的水平有限, 老师的几次呵斥和挂在脸上的不满意学生们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里,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局面, 并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要克服这种不好的局面, 我们自己首先要多范读, 给学生做好榜样;允许学生出错, 多鼓励少批评等等, 让学生对朗读有信心, 敢去朗读。
再次, 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说教或者鼓励动员学生朗读, 不如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 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事半功倍。预习时朗读要慢, 要看准确了再读, 一定要克服生字这个“拦路虎”, 第一次读的印象正确与否非常重要;要多向同桌、多在小组内朗读给同学们听, 有监督、有比较才有提高, 才能提高得更快;课堂上要多展示自己,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注意前后鼻音、边音、儿化音等等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 让朗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我们的指导, 我们的引领只是暂时的, 只有让学生把朗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 无意识地进行朗读, 随时随地, 不论是课文、古诗、诗歌等等, 遇到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愿意拿过来大声地朗读一番。把我们强制的、期望的一种指导变成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 这种用朗读去促进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微环节06-26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08-19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预设性探究10-17
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07-04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环节设计实录08-29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06-01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语文课堂小学语文09-05
语文预习环节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