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微环节

2024-06-26

语文课堂微环节(通用12篇)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1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环节设计实录

《 夜莺的歌声》“微课”教学环节设计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德国军官的“冷笑”和 “微笑”,扣住关键词语“盘问”进行细细品味,在感悟德国军官的狡猾、阴险中反衬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勇敢,2、拓展文本,升华形象。

3、回归课题,深化主题。教学难点:品悟军官两次“笑”。教学过程:

一、品悟军官两次“笑”。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小夜莺的心。下面让我们一齐合作分角色朗读这几次对话,再重温他和军官几次斗智斗勇的对话吧!(投影对话)男同学读军官的话,女同学读小夜莺的话,老师读旁白。出示对话: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一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1、品味“冷笑”。

你们发现了吗,文中两次写到了这个军官的笑,自己仔细读读,想象:这两次笑包含着什么不同的味道?(课件将“冷笑”“微笑”变色。)

生自读,思考,师巡视指点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1:我认为军官冷笑是因为他看见小男孩子做的哨子,觉得村子里肯定有人,可以从小夜莺身上找到有用的情报。

生2:我觉得从这个“冷笑”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他阴险,而且他还说了一句话“谁教你吹哨子的”,他想打探这个村子里有没有人,说明他很狡猾。

师:你很会学习,会联系上下文来读书。

2、理解词语“盘问”。

师:对,敌人非常阴险、狡诈,企图从小夜莺身上挖出有用的情报,所以才有了接下来对话中对小夜莺几次仔细的查问。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这仔细的查问? 生:盘问

师:对,细细地查问,这就叫做“盘问”。

3、体会“微笑”。

师:那军官第二次笑,而且是轻蔑地微笑。又看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可能他在想,这个小孩真是蠢东西。生2:他已经完全相信小夜莺了。

师:这两次的“笑”可以看出军官的心理发生什么变化? 生1:开始时怀疑他的。生2:后来就相信他。

师:是什么原因让军官在短短的时间内由怀疑放下戒心?我们可以联系小夜莺受到盘问的几次回答去想。生:在狡猾的敌人面前,小夜莺镇定自若地应对,使敌人最终放下了戒心!师小结:从军官两处“笑”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侧面看到勇敢机智的小夜莺,凭着他的不慌不忙是敌人最终放下戒心,完全被他蒙骗了,真了不起!让我们再一次感情朗读,感悟他的小英雄形象!

3、师生合作引读。

当敌人冷笑着问他谁教他吹哨子的时候,他假装天真地回答----“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当敌人想盘问他村子里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慌不忙的假装糊涂地回答------“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当敌人地问他村子里有没有游击队时,他还是如此镇定得岔开话题巧妙回答----“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二、扩展文本,升华形象。

1、想象胜利画面,写话话练习;

师:大家想一想:战斗胜利了,游击队员们围着小夜莺高兴地手舞足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2、学生写话,全班评议。

师小结:同学们想象得真丰富,把老师也带进了当时的情景。

3、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鬼子,难道他不怕死吗,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热爱祖国)(原来他有一股爱国的情感支撑着他,给了他力量与勇气)

三、回扣题目,深化中心。

师:学到这里,再看课题,你现在明白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吗?还有其他的含义吗? 生1:是指小夜莺机智聪明。师引导:这歌声还赞颂了什么? 生:赞扬他的热爱国家。

师:这不仅是诱敌深入的歌声,传递情报的歌声,继续战斗的歌声,这歌声里更饱含着对祖国浓浓的爱。这种爱国精神就是一首不朽的歌!让我们再次深情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2

一.课堂导入应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集中注意。

教师随着上课的铃声, 用坚定的步伐走上讲台, 这是组织教学的开始。一声“上课”的命令下达之后, 教师或用微笑的面容巡视课堂, 或用坚定的眼神扫视大家, 学生就会在老师这一举一动中领会课堂气氛, 自觉地把课间的各种心情收回, 集中精力静听教师讲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是导入新课的第一步, 也是继续导入和课堂顺利进行的首要保证。

2、引起兴趣。

兴趣或求知欲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它也是课堂导入的重要环节, 也是课堂导语的重要任务。

3、激发思维。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之后, 教师就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立矛盾或制造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和活跃起来, 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是导入的关键环节, 也是导入的难点, 因此可视为导入的中心环节。

4、明确目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 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使其持久地保持注意力, 并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之后, 学生的思维才能沿着教师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围绕完成教学目的的要求开展下去, 而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

5、进入课题。

当学生在各方面都已做好充分准备, 而且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 教师应抓住时机, 趁势导入新课, 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导入的五环节界限有时并不明显, 甚至互相交融, 有时导入并不需要完整的五步, 因此在导入过程中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统一。

二.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导语内容的针对性。导语内容的针对性需要我们注意三个问题: (1) 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 可以是同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情节等, 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画面、音乐、场景等, 不能游离教学内容太远。否则, 尽管非常生动精彩, 也是不足取的。 (2) 导入的设计要针对课型的特点。以讲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 架桥铺路;以巩固复习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引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 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3) 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来设计导语。注意设计出的导语,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2、导语情境的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语设计的所涉知识和创设的情境应是大部分学生最想了解而未接触过的。但应注意的是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 只会偏离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我们可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同时, 教师要根据内容要求和自己的特点, 适当变换导课的方法, 做到导入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才有新鲜感, 才能吸引学生。

3、导语语言的艺术性。导语的语言要凝练、简洁和暗示性。导语运用受到时间的限制, 不能喧宾夺主, 这要求导语的语言应该从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做到凝练、扼要、简洁。导语不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和歧义而衍生出与课文无关的话题, 这就要求导语的语言采取开门见山、温故知新、解释词义、审题入手、启发谈话、设疑布障、引起悬念等各种手段向课文中心靠拢, 用暗示性的语言引入课文。

4、导语结尾的归一性。不管语文导语设计的形式纷繁多样, 其结尾的形式必定是一致的, 都是由前面的相关内容归一到本课课题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过渡到课文的具体学习上来, 停止其他内容的思考。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3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环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37-02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运用于课堂,传统课堂将会被革命,传统教学方式受到冲击。在国家教育部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教师应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同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程由美国人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了概念。我国著名信息化专家焦建利将其定义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作者认为微课是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程”辅助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导入”、“课堂讲练”、“组织讨论,反复强化”、“提炼方法,总结归纳”、“成果展示,意义拓展”五个阶段,在教学过程可以灵活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当改变,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一、“微课程”导入阶段的设计原则

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情境应该源自教学需要,且要符合实际,尽可能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要从课程内容出发,寻找生活素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将其加工、采集即可作为新的教学素材使用。

1、适应教师风格特点的差异性

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教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的表达能力很强,有的教师教学技能很强但不善于情境表达。“微课程”课堂导入阶段应用的教学资源,具有素材丰富而又可以重复利用的特点,可以避免教师课堂开始千篇一律或不流畅的尴尬。

2、促进时间分配合理化

“微课程”一般通过精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通过视频方式呈现出来,一般没有时间的限制。导入的时间安排一般为1-2分钟,这样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也不会因为情境的真实性而沉溺其中,影响教学的持续性。由于“微课程”去除时间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掌握“微课程”情境导入素材使用的时间长度,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安排。

3、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学习动机,才能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提升,视频画面上应多使用动态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微课程”课堂讲练的设计原则

讲练阶段是教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步骤之一,一般十五到二十分钟。传统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由教师系统的讲述给学生,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倦怠。學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任何的体现,兴趣也会降低。“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系统的展示教学内容,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改善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课件,教师既可以从己经做好的资源库中选取相应的章节,也可以按照课堂具体安排自行录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可以由教师讲解,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可在课堂小结中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学生成为课堂讲练阶段的主体,教师则作为学习的监督和指导者,课堂秩序有条不紊进行,学习效果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2、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微课程”的使用,教师从系统的讲授课程内容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这个转变的过程势必会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使得教师讲课的时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势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针对性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将“微课程”引入课堂讲练中,教师位置相应的改变,主要在台下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学生通过教师单独指导建立学习自信心,通过视频自学,不受他人的干扰,思维是连续的,优化了学习效果,挖掘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注意力。

三、“微课程”课堂讨论的设计原则

1、引导学生交流意见,建设轻松课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的准备教学过程同时管理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 “微课程”课堂教学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课堂,讲练环节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起到管理和指导答疑的作用,学生势必发现许多非良性的问题,这时候教师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否则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阻碍课堂的顺利进行。若课堂问题得到及时满意的解决,课堂教与学自然和谐的进行,课堂氛围轻松,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2、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在讨论阶段会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想法。在符合情理的情况下,教师适当抓住学生的思路,将其转化为生动、流畅的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及时反馈,促进教学最优化

课堂讨论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反馈一激励”的过程。这种“反馈一激励”机制会促进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吸收。学生遇到与自己知识结构或经验不同的新知识,就会出现学习阻塞的情况,学习者的思维活跃度达到顶峰,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机制不断重复,学习者获得新知识和不同的学习思路。

四、“微课程”总结阶段的设计原则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4

一、在备课时就要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重视读且要运用多种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

(一)美读――基础环节;

(二)悟读――理解环节;

(三)赏读――深层理解;

(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

(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

(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

(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

(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5

一、教学目标(宋体加粗,小四)1.(宋体,小四)2.二、教学过程(宋体加粗,小四)

内容要围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宋体,小四)

(一)(宋体加粗,小四)1.2.

(二)1.2.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宋体加粗,小四)

评价量表要从学生自我表现和目标达成两方面设计。(宋体,小四)

【注】版面设计(A4,默认),行间距20磅,其他特殊情况灵活处理。

《 》微课堂课堂达标检测(黑体加粗,三号)

一、试题计划(宋体加粗,小四)1.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宋体,小四)2.题型: 3.试题来源:

二、试题内容(宋体加粗,小四)

阅读《 》选段,回答下面问题。(宋体,小四)

1.2.3.4.三、典型试题剖析(宋体加粗,小四)考查的能力点:(宋体,小四)

设计意图:通过做此题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

处理策略:如何讲明白这道题或如何做这道题。

四、试题答案(宋体加粗,小四)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6

微课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学生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基于此,本文着重从不同角度针对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论述,供大家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当前网络微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兴趣,制作出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视频来,通过这些微课程视频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微课与翻转课堂概述

1.1微课模式

所谓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前事先利用视频录制技术与相关网络信息吉似乎,将教学过程与相关教学资源录制成视频资源,通常微课视频都在10分钟的时间之内,视频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其中主要包括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相关疑点等,利用直观的、生动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提供给学生,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氛围之中,激发其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

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D课堂是一种完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观念上对传统教学进行优化升级,强调所有教学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细节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存在巨大差异,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他的主要职责在于引领学生学习并进行课堂管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探究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模块上,课前预习不再要求学生预习与教师抽查,而是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观看微视频,针对其不明白的地方给予解释;课堂探究环节则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不懂的地方寻求教师的帮助或者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最后的课后练习中同样要观看微课视频,并对课堂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以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2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着眼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从课后前移到课堂教学中。时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最为有力的工具就是微课,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这成为无数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

2.1借助微课完成课前自主学习

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按照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笔者设计了在线导学卡,将任务学习单、微课均融于在线导学卡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学习目标、流程展示出来,通过资源推送在学生之间实现网络协助学习,学生在“在线导学”思维导图中完成学习任务单后,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并与师生交流,将自己阅读生字词的音频文件上传到学习的平台上。通过平台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于“学习的平台”统计的功能,进行学习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对于一些问题并未深入理解。

2.2借助微课进行课中合作探究

首先,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课文内容,大概对课文内容有一个了解,然后适当调整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以及课后练习的微课视频,其中课前预习的微课视频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熟练阅读其课文,这样一来节省了预习的环节,同时学生还能进一步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在课堂探究的环节中主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视频,这一环节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难点与疑点,利用PPT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如在“索溪峪的野”教学中,笔者将索溪峪的美景加入到微课视频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索溪峪的野”,深入体会了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思想感情。后来在课后练习的环节中又带领大家观看这个视频,让学生找自身的缺陷从而突破难点,课后训练环节变得更加容易,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效果非常有成效。

2.3借助微课完善课后评价机制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同时还应利用微课视频来针对师生的行为展开评价,通过网络评价平台的建立,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练习的具体情况展开综合性评价,学生也可以针对教师讲解微课的过程给予一定评价。与此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各自掌握的课堂知识展开互评,通过这些环节来完善课后评价机制,这对于优化、调整小学语文微课翻转课堂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微课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调动起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结语

让语文课堂的环节落到实处 篇7

先说说“独学”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独立自主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一些重点语段、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基本脉络层次等知识点。 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时候教师只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阅读一下文章,但却对学生提出了好几个方面的阅读、 概括、分析要求。对于一片较长的文章而言,有的时候学生可能连读完文章的任务都完成不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去归纳总结文章的一些重点语段、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基本脉络层次呢,甚至今儿进行分析呢?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的设计是没问题的,“独学”这一环节是有的,并且“独学” 这一环节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是独学的作用又是如何体现呢?

执教者常常是因为担心时间的不足而主观上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这实际上是舍本取末的行为,因为独学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掌握知识的初体验,如果我们因为担心时间而加快这一环节的时间进程,让学生对文章的初体验很少或者甚至为零,那学生在后面的环节中又怎能有所表现,概括也好,分析也罢,因为时间而让环节走向虚无,让环节成为过场,忽视效率那难道不是是舍本取末吗?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学的时间与空间。

再谈谈“合作”这一环节,课堂合作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讨论,师生探讨、生生探讨都是讨论的有效组织形式。从本质上来讲,讨论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初步解决一些较为浅显的通过努力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环节也往往变成了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的空洞无物了。

现实中的课堂讨论已变成了下面几种情况:

一、假讨论

一个小组的成员集中在一起,表面上是在进行讨论,但实际上只是在讲无关的话,并未对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探讨;二伪讨论一个小组中只是有限的几个人在讨论,其他人只是聆听者或者无所事事,讨论成为了少数几个人表演的场地;三不讨论整个小组的成员只是坐等其他小组的答案,他们成了知识上的待哺者。

在这一环节中,不少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讨论状态的关注。其实教师应该放下身段,走到学生当中去,听一听他们的讨论,感受一下学生碰撞的思维,甚至完全可以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引导他们讨论,这样既可以直观了解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杜绝课堂中几种不正常的讨论现象的产生。

在讨论的时间上,教师常常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考虑, 给学生的预留的时间也偏少。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时候讨论也就成了表演秀、走过场、走形式。

然后再讲讲“课堂展示”这一环节,课堂展示是学生对讲解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展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倾向:教师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笼统的批阅,并不评判,然后教师就按照自己事先的设想将课堂向下进行推进。学生的课堂展示最终成了教师课堂讲解一个背景。

事实上,课堂展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对课堂前半截内容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的对错、能力的高低的体现与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平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课堂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据前面所讲的知识,根据重点对错误之处,以及错因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并且我们还应该针对考点与应试要求,对学生的展示的内容,对照要求与标准进行分点评阅,给出判分理由,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而不能让重要的学生展示只是成为知识讲解的引子和苍白的背景。如果这样, 教师讲的再好也只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展现,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表演的舞台,对学生的处理问题的技巧与能力的提升并无帮助,也并未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

最后再来说一说“任务布置”,任务布置是要求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识在课后进行必要的巩固的环节,它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为了布置任务而布置任务, 任务布置的往往比较随意,针对性不强有时甚至毫无关联, 只是为了让课堂环节完整而不得不做出的一个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为。甚至还有教师根本就不设置任务布置这一环节,试问,这样的任务布置又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任务的布置形式可以多样,可阅读、可背诵、可做题、可写作、可反思,但目的、内容和要求却并不能随意,它必须明确并且具体。否则这一环节将会形同虚设。

课堂的高效往往取决于多方面,但毫无疑问,课堂的有效落实是重要的。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在落实的细节上出现了问题,那么课堂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堂是虚浮而不实在的。虚浮的课堂,必将是无效率进而无效果的课堂。语文课堂必须落在实处,方能展现出它应有的力量。

摘要:在课堂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效课堂的流程与环节大家已经是娴熟无比,但有的课堂却无法呈现应有的高效,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一些课堂的环节未曾处理好,课堂的环节流于形式,走向空洞,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我们就应该将课堂落到实处。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篇8

关键词:自主预习;有效性提问;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55-1一、优化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主要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形式多样,既可以读给父母听,也可以对着镜子读,还可以同学间互读,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加以批注;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更不是靠说说就能办到的。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提问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给”永远比“拿”愉快。我围绕这句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父亲教会儿子什么道理?“给”指什么?“拿”指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使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上提问。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牧童和狼》一文,牧童两次大叫“狼来了!”于是趁热打铁——这两次相同的叫喊有何区别?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很快发现前者是捉弄村民的恶作剧,叫喊中带着幸灾乐祸,后者是真的吓坏了,叫喊中带着惊慌失措。通过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牧童的心理活动,从而更有效地理解了寓意。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嫦娥奔月》一文,有四处思维空间:①“她经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嫦娥是如何接济老百姓的?②“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嫦娥是如何与逄蒙周旋的?③“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仿佛对后羿在说些什么呢?④“乡亲们遥遥地为她祝福。”乡亲们祝福时会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课后作业

1.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形式可以因文而异。教《乌鸦喝水》,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荷花》,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教《推敲》,可让学生演一演。这样的作业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因此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变“苦作”为“乐作”,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出击”,使课堂教学得以更好地优化与延伸。

2.分层练习,发挥训练的主动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如教《嫦娥奔月》一课,针对“接济”这个词语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来完成。

村东的李家没米下锅了,孩子们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南的老王是个残疾人,嫦娥知道了,就……

村北的丁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只有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嫦娥知道了,就……(发挥想象)

通过分层次的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此外,学生的作业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面向优等生,重在培养创新能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业不再是苦差事了,效果自然理想。

3.设计创造性的课堂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如(1)续写:学习了《滥竽充数》后,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的故事,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写封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2)迁移:学习《变色龙》后,设计练习:把变色龙放在(),它会变成()色。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9

(中山市聚星学校 小学语文组 何宝莹)

摘要: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如知识点、重难点、技能技巧等制作了大量的微课教学视频资料,继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目的是实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微课运用时机与效果上的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小学语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

关键词:案例;微课;有效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14年中山市教育局开展教师微课大赛。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通过百度搜索,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微课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在中山的微课大赛备赛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数英微课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研究”,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二、微课的有效运用

(一)语文微课《“啊”的变调》,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点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的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句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为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四年级语文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在短短的5分钟视频里,教师从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入手,讲解了“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节微课视频制作出来以后,教师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达到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呢?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听学生朗读、做课外阅读练习等形式就能做出检验。这节微课不仅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题,也省去了教师繁琐的课堂讲解,更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

(二)微课《查字法》,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园地二”讲到了部首查字典的知识,这是工具书的使用技能教学,属于教学重点。二年级教师在完成这部分教学后,发现二年级的上下册教材中都没有提及到查字典的另一种使用方法——音序查字法。那么,可不可以制作一节关于音序查字法的微课呢?

为此,同组教师进行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认识到音序查字法一般应用在“识字却不知意”或者“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

“识字却不知意”的题型,虽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没有明确涉及,但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六”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的题型,非常适用于音序法。

“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学生写日记时,感知听闻的素材不能用正确的字记录下来,也非常适用于音序法。

经过分析论证,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音序查字法,进行书本外的知识拓展。于是制作了《音序查字法》这节微课,设计思路从学生写日记遇到不会写的字这样一种情境入手,分步介绍这个字所在字典中的音序、音节和检索页,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知晓了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完微课视频,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从学生课余自学到课堂汇报,这节微课让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不仅有效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外延,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

(三)微课《晏子为何使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晏子三次与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在学文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晏子从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为何不掉头回国。这次出使出国的用意为何?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说明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

那么,晏子使楚的必要性在哪里?教师通过查找资料,制作了一节微课《晏子为何使楚》。微课中,教师模仿评书大师单田芳老师的语气,讲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齐国在外交上紧张的政治局势,阐述出晏子出使楚国的必然性。

这节微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单田芳式的评书讲述形式,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教师把微课的观看设在了课前预习的环节,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晏子的另一种品质——爱国。这节微课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微课《赏析叶圣陶先生的比喻句之妙》,有效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准确应用

四年级上册的第6课《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名篇,在学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文中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时,有两句话,一句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是“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为什么同样是爬山虎的脚,却做了不同的喻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了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得出了结论,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当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时,颜色嫩红、硬度较软、作用是寻墙立足,都与蜗牛的触角颜色、硬度、作用相似,所以叶老给此时的爬山虎的脚作喻非常贴切;当脚巴住墙后,颜色变灰、粘性十足、脚力牢固,可与蛟龙的爪子媲美,因此叶老的这个比喻也非常准确、形象。

探究过后,师生都感到收获巨大,共同制作了一节深度研读文本的微课《赏析叶圣陶先生的比喻句之妙》,内容从学生质疑入手,分别阐释了两个比喻形成的原因,指导学生感受名家语言文字应用的准确、形象。这节微课是师生合作学习探究的结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名家写作时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也给学生的习作创作铺垫了准确运用词语的思想根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几节语数学科的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上应该重视微课,捕捉恰当有效的教学点,利用课外知识拓展、自主质疑探究等方法或途径,制作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微课,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时机,如课前预习、合作学习、课后探究等环节,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真正实现微课的“翻转作用”,促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10

一、教学目的

1、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读写结合训练点:仿写格式。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它还会吹金色的小喇叭呢!同学们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秋天的美好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2、个别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⑴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讲。⑵课件展示(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的果树()的菊花„„ 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仿照上面短语的形式说一说。

⑶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说秋雨“五彩缤纷”了吗? ⑷你喜欢哪种颜色?把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

⑸听说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我们班哪位小朋友们被那诱人的香味勾住了?想象一下,说说看,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说中扩展)

⑹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陶醉!(引导朗读)

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不喇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谁也听到了?(喜鹊、松鼠、青蛙„„)引读课文。

⑻小结:

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你看──(媒体展示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图)同学们快快选择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⑼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喜欢的原因)

⑽激朗读: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⑾媒体播放“秋天美景”,感受秋天的美。⑿配乐朗读全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

三、自主选择,感情朗读,积累背诵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赛读,评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配乐)

四、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让我们一起再回到“秋天的颜色”这首小诗,现在你能按这个格式自己写一首吗?

2、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你最想做的又是会么?

3、自选作业: ⑴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⑵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11

一、自主学习选点突破,知识化繁为简

自主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中主要突出学生的自学沟通合作能力,师生合作确定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设置基础性的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一环节分四步走:多方法导入新课、多形式自读课文、结对解决生字词,巧设基础问题。不同文体可运用不同方式导入新课,如用散文类课文等时可用生动形象语言来描述情景,诗歌可用动听音乐渲染情景;小说的学习时还可以采用有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小品塑造情景,议论文可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导入。自读课文时根据篇幅长短可采用默读、跳读、扫读、浏览等形式迅速感知全文;也可根据文体不同如:散文和诗歌可进行朗读、轮读、接力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小说一般采用分角色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根据生情可以自读,也可小组互读和默读。结队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的结队由学生自由组合,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自读、思考、圈点、批注等形式,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巧设基础问题对自学问题的提出要求是:问题的呈现可由老师提,也可和学生讨论设置,问题的内容:整体理解感知课文结构、内容、主题。问题呈现方式:用电子白板显示、或者科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小组长把问题单发给小组成员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设计自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好难易度,激发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应掌控全班,关注群体和个体,力争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二、合作探究浓墨重彩,夯实重点难点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探究,学生小组互助,其中语文教学设计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文章内涵,不能信马由缰。阅读文本类型不同设计的问题也不同,文学作品要学会欣赏即品味语言、体验作品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科技作品要求是: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议论文教学围绕材料和观点来设定,让学生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要求:积累、感悟、理解基本内容,培养语感。教学重点、难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放在这一环节,以点带面,使学生全员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所以在合作探究只设计核心问题1至2个,抓纲拉网提挈全文,以此为基础发散出4——5个小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抓住人物的对话来品味人物的性格,探究人物心理,了解故事情节发展,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内容多,篇幅长,所以我们根据九年级的学情及课文内容由“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来带动对全文的分析品味和探讨。《杨修之死》重点探讨插叙的作用来牵动全文的理解。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开展互帮互学,解答疑难,并重点就教师设计的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和情景展开探究。由于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把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急于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因势利导、注重巧妙启发、精当点拨,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质疑、讨论解疑的余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尽可能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对学生不能发现、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掌握,教会学生分析言外之意、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课堂内容的开放部分。

三、展示交流多元互动,精彩纷至沓来

语文课上这个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之后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的阶段,这一环节创造了精彩纷呈、个性张扬的课堂,它可以分两步进行,即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各进行一次,或只在合作探究之后总的进行一次。展示交流的内容可分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布局谋篇的领悟、写作特色的感悟小组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碰撞。展示交流代表可自荐或小组推荐。形式多样:先在小组展示,然后全班交流。直接表述即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把探究的成果写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并向全班解说。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的解说提出相关问题,由解说者或本组成员当场解答;情景表演由小组成员根据文章精彩片断设计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场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进退两难的情形、《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设计情景即兴表演;针对文章焦点进行小组辩论;声情并茂的朗诵文章中精彩句、段等;选取文章重点进行小测试等多种切合学情、生情的展示形式。在展示交流时,教师要适时、适当给予评价、鼓励,及时纠正和点拨。内容上深入浅出,挖掘内涵,这样让学生上每一篇课文都有所得。

四、归纳总结言之有物,彰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最后可以设计归纳总结这一环节,它包括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本环节可分两步走,一是由学生或教师总结这节课知识点文章写作特色、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等,二是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延伸,分为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情感的呈现效果,并适当把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所感。在归纳总结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总结,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归纳总结是立体探究的收束,它让学生放飞思维、探索求真,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整”、“不完善”,进而求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它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后续的延伸。使课堂教学有奔流也有舒缓,收放有度,关注到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真正再现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微环节 篇12

一、充分激活兴趣, 驱动自主探索

兴趣是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前提。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 从找到教学内容与认知规律的结合点, 对学生的心理预期和认知情趣进行推演, 这样才能、有计划地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情趣的教学方式, 从而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欲穷其林”的自主探索欲望。

比如, 在教学先秦散文《寡人之于国也》时, 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许多学生从主观上对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用法难以接受, 觉得枯燥难懂, 不愿意学。基于这些认识, 我们就要寻找学生的认知情趣点, 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扫除萎靡不振的被动学习状态。于是, 笔者就从战国故事讲起, 当学生入情入境时, 趁机转入孟子这篇对话的历史背景, 让大家明白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 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 为我们接下来深入学习文章巧妙的对话技巧和古文表达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差异, 巧设分层问题

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导引, 课堂提问也是学习互动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学实践中学生又存在着认知和学习上的客观差异,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设置问题, 那肯定会出现有的学生跟不上, 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这也是差生存在的根源。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题分层, 以期实现引导大家共同进步。

比如, 在学习《祝福》时, 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了问题层次划分: (1) 基础层面的学生要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进一步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 能力层面的学生还要对文章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行学习; (3) 拔高能力的学生还要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实践证明, 这样分层认知, 便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三、创设开放问题, 诱导知识迁移

课堂氛围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 适宜的环境利于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中。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善和谐、民主和平等合作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堂,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开放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 提升能力。

还以《祝福》为例, 我们深入学习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了解了时代背景以后, 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 笔者要求大家以“天国里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短文。如此设置给了学生开放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 对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之, 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能及时地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唯有如此, 才能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进而培养其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 设定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情趣的教学流程,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生成和发展内化的过程中来。

上一篇:画杨桃教学设计二下一篇:铜仁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