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2024-08-19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1

精彩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及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运用教育机智, 结合语文课的性质和实际, 精心设计导入语, 优化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 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堂导入应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集中注意。

教师随着上课的铃声, 用坚定的步伐走上讲台, 这是组织教学的开始。一声“上课”的命令下达之后, 教师或用微笑的面容巡视课堂, 或用坚定的眼神扫视大家, 学生就会在老师这一举一动中领会课堂气氛, 自觉地把课间的各种心情收回, 集中精力静听教师讲课。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是导入新课的第一步, 也是继续导入和课堂顺利进行的首要保证。

2、引起兴趣。

兴趣或求知欲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它也是课堂导入的重要环节, 也是课堂导语的重要任务。

3、激发思维。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之后, 教师就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立矛盾或制造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和活跃起来, 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是导入的关键环节, 也是导入的难点, 因此可视为导入的中心环节。

4、明确目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 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使其持久地保持注意力, 并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之后, 学生的思维才能沿着教师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围绕完成教学目的的要求开展下去, 而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

5、进入课题。

当学生在各方面都已做好充分准备, 而且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 教师应抓住时机, 趁势导入新课, 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导入的五环节界限有时并不明显, 甚至互相交融, 有时导入并不需要完整的五步, 因此在导入过程中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统一。

二.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导语内容的针对性。导语内容的针对性需要我们注意三个问题: (1) 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 可以是同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情节等, 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画面、音乐、场景等, 不能游离教学内容太远。否则, 尽管非常生动精彩, 也是不足取的。 (2) 导入的设计要针对课型的特点。以讲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 架桥铺路;以巩固复习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引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 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3) 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来设计导语。注意设计出的导语,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2、导语情境的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语设计的所涉知识和创设的情境应是大部分学生最想了解而未接触过的。但应注意的是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 只会偏离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我们可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同时, 教师要根据内容要求和自己的特点, 适当变换导课的方法, 做到导入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才有新鲜感, 才能吸引学生。

3、导语语言的艺术性。导语的语言要凝练、简洁和暗示性。导语运用受到时间的限制, 不能喧宾夺主, 这要求导语的语言应该从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做到凝练、扼要、简洁。导语不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和歧义而衍生出与课文无关的话题, 这就要求导语的语言采取开门见山、温故知新、解释词义、审题入手、启发谈话、设疑布障、引起悬念等各种手段向课文中心靠拢, 用暗示性的语言引入课文。

4、导语结尾的归一性。不管语文导语设计的形式纷繁多样, 其结尾的形式必定是一致的, 都是由前面的相关内容归一到本课课题中来, 让学生的思维过渡到课文的具体学习上来, 停止其他内容的思考。

清楚了导入环节的构成及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 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时刻对照之, 精心设计导入语, 优化语文教学导入环节, 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2

语文课堂“精品细读”环节设计初探

文/张秀红

摘 要:品读精彩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品味语言环节设计上要注重将朗读技巧与文章内涵结合,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老师的有效引导结合,同时老师的问题设计要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以对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精彩品读”环节的三次设计为例进行比较,谈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精品细读。

关键词:精品细读;梯度问题设计;读中品;读中悟

第一次设计:

(一)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奥楚蔑洛夫的“变”呢?

1.对小狗的称呼:

(1)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称呼画出来,选择一个表情来表现。

(2)请同学们选择一处“变”,大声地读一读,一定要读出奥楚蔑洛夫的“变”。

2.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四次写到军大衣。

(二)你觉得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次设计: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变”,或独自朗读,或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态度变化过程,并思考: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的人?从(词或句)可以看出。

1.自由读。

2.师生交流。

师:下面大家交流一下,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奥楚蔑洛夫,你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指名读、分析,生评(从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3.专家引领读:观看视频朗读(第三次和第四次审判)你觉得专家是如何处理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词语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

4.师生共读:最后两次审判。师读普洛诃尔,生读“奥楚蔑洛夫”。

老师指导:在这两次审判中,奥楚蔑洛夫的厚颜无耻、趋炎附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大家通过哪些语句或词语可以看出呢?

第三次设计:

1.学生自主选择作批注,围绕“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的人”进行批注。

2.师生交流对话(20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最喜欢的一处描写是××页的第×自然段,从这一处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的奥楚蔑洛夫。(以第一次变为例)。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生答、读,生评。

师:其实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说是有技巧的。(出示“朗读小说的技巧”)

师:下面我们从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心理入手再次品读这段文字,探究一下应如何处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答。

师: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生答。

师:那么××(词语)就应重读。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哪些词语是关键词,我们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重点表现,或重读,或延长读音……请××同学再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好吗?

师:××同学读得非常好,为我们读出了一个貌似公正、充满正义感,实际却是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沙皇警官的形象。

同一环节,三种风格迥异的设计:

第一次的设计粗枝大叶,缺乏具体细致的`内容,对课堂的预期结果没有进行设想,这样的课堂随意性就非常大,往往会有一种华而不实、虎头蛇尾的感觉。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也会很少,只是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学语文。读,没有读彻底;品,没有品出滋味。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第二次的设计就详细了许多,而且在朗读环节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朗读设计丰富而成阶梯状:自由读―指名读―专家引领读―师生共读,形成朗朗书声。在读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品味,而且具体到了某些词语、标点符号,能够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但是从这个教案的设置来看,仍然是老师做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第三次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的步步引导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如: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这些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掌握朗读小说的技巧及品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同时,关注语文本体性的课堂教学对话从抓文本、重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关注语文思维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又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平等对话”原则,构建出“尊重、理解、平等”的课堂。

观赏名山,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悉心观赏品味,方能充分领略名山的风采和神韵。阅读文章,只有细品精读,方能领悟其深意,体悟其精髓,进而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身心愉悦。阅读名家作品,字字、句句甚至标点符号都有其深意,越是深入,越是能感觉到“文学大家”的分量。这一点感悟将会成为我今后进行教学的重头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细微处品读,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活跃的思维,学生也才会真正学会“语文”。

经营“美”的语文课堂 篇3

一、欣赏“美”的语文

语文的“美”,首先“美”在她的文字,而文字的“美”在于其音义结合的整体美。例如,看到汉字“雨”,就产生丰富的联想,正如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到的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语文的“美”,还“美”在她的语言。古代的平平仄仄,现在的四声,还有汉语独特的双声、叠韵、叠音等修辞,这些使文字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婉转,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美”的课堂要营造“美”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感受到“美”,产生“美”的情愫和走进“美”的冲动。

营造“美”的氛围,可以用和谐的音乐,合适的视频。教朱自清的《春》可配《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营造春意盎然的氛围。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用精彩的语言,如教《三峡》:郦道元,你是我们的骄傲!整个北魏,能够让我记住的,除了孝文帝,只有你。你的清朗的面容,你的严猛的政风,你的讨贼的愤怒,还有,你的匆匆的脚步。乡亲百姓拥戴的是你,盗窃乱贼惧怕的是你,祖国山水期待的是你,后世千年赞美的是你。一部《水经注》,一生秉忠义,殉国逾千年,文章博洽儒者宗,郦学研究正当红。

这饱满激情的语言营造了爱国的氛围。又如教《藤野先生》:

因为鲁迅爱国,所以他更感谢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回望藤野先生,我们仿佛看到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偏见,不歧视,为中国的学子鲁迅,送去了寒冰中的温暖与春风。难怪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后仍深怀着感谢与感激,带着怀念与尊敬写下了这令人难忘的文字。

这饱含感情的语言营造了藤野先生伟大人格的氛围。

三、注重“美”的讲解

“美”的课堂除了“美”的画面、音乐、视频以外,“美”的讲解语言更为重要。例如,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讲成: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吐着,不停地吐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我那痛苦的眼泪啊,就像蜡烛的泪水一样,默默地流着,直到消逝了自己的身体。

把诗的形象和情感用生动可感地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理解它,喜欢它,记住它。

又如教《爱莲说》,讲牡丹、菊和莲三者的人生态度:

牡丹,荣华富贵,人们一哄而上,代表了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宜乎”二字尽显作者的嘲讽之意。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少时便有“猛志逸四海”,后来,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做官。但他生逢东晋乱世,他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终绝望。因此,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与上层统治阶级的绝望,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决心。一个“鲜”字,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世上少有陶渊明这样的真正的隐士的一种惋惜之情。周敦颐一生独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积极入世的心志。黄庭坚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鲁迅称赞: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积极入世的周敦颐。他和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但又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士避居。他积极入世,但又不像众人追逐名利,追逐富贵。同予者何人?包含了黑暗中的坚守,知音难觅的寂寞,以及对未来的一份希冀。

这样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三种人的人生态度。

四、设计“美”的板书

言简意赅、新颖独到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爱莲说》时,板书设计成一朵莲花,在莲花瓣上写着洁身自好、端庄、正直、芳馨、清高等高洁的品格,让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如《与朱元思书》,板书就设计成信封模式,上书朱元思收,吴钧寄,设计别致,简洁大方,一目了然。

五、讲究“美”的结合

把各种“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收获激情飞扬、美丽纷呈的课堂效果。例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将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板书美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美、图画美的过程中产生“美”的冲动,唤起学生对文学美的感知和体悟。教者踏歌徜徉,闻者俯仰默唱,感其怀而动其情,师生都陶醉其中。正如“香褪红残青杏小”,在春花烂漫、万紫千红之后,是青青的、充实的果实。

理性设置有效的语文课堂拓展环节 篇4

语文的课堂教学拓展要做到“天人合一”, 这里的“合”应该包括:应该契合教材的主题, 并设置生动的形式, 成为一个鲜活的教学环节;有效的拓展创设应该跟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合;有效的拓展创设应该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合。因此, 在设计拓展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本篇课文的意图, 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拓展, 然后才能对拓展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并不是说所有的课文都要拓展, 无拓展不能上课。就具体细节说来, 拓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展既要注意文章主题的观照, 又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通过大量的教学观察发现, 很多教学设计的拓展往往只注意对文章主题的深度挖掘, 或者是仅仅注意学生能力的再次锤炼, 很多时候没有注意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对二者进行有效结合。

比如一次活动中, 同时上三节课, 一节是课外读本上的《磁葫芦》, 讲的是发生在一位乡村教师身上的师生之爱的故事, 教师设计的拓展环节是出示了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支教教师胡忠谢晓君夫妇的照片, 教师简介了这对教师夫妇的感人事迹, 但是说实话, 从内容上讲都能体现教师精神的崇高, 但是感觉也仅仅是主题的切合, 而没有能相对应的设计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

还有一节上的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在拓展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本文所学习的说明文知识, 用一段话简单介绍一种你所熟悉的游戏的玩法”。应该说教师的设计注意到了文体的特点, 训练了学生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能力, 但是给人的感觉和文章的学习内容有较大的跳跃性, 如果改成“说明一种植物的特征”可能效果要好点。

还有一节上的是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师的设计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样一位有着纯正追求的人, 大家看过上海电视台的达人秀吗?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刘伟。 (投影出示人物的事迹) 然后要求, 我们能不能也针对刘伟的事迹, 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或者用自己的话为他写一段评价性的话。在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回答之后, 教师出示央视的颁奖词和推荐人的推荐意见, 让学生对照。应该说这个拓展环节既很好的贴近所学习的文章的主题, 又鲜明的体现了议论文的根据事实讲道理的议论方法的训练, 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议论能力。

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这一点很重要。阅读思维换言之即“文体思维”, 不同文体的阅读, 应用不同的思维去阅读。同样, 我们教师设计的拓展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这在当前出现的学生作文中淡化文体意识的不好的倾向下是有实际意义的。

二.拓展既要关注生活, 又要突出语文味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所以, 我们在进行语文拓展训练时, 应该贴近生活。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语文拓展要注意生活化, 但决不是说语文等同于生活, 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语文高于生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 语文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 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因而, 我们的拓展训练也应注重设计凸显语文味。当前强调“语文味”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中, 语文味可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提出语文问题和基于语文知识。可以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语文两个字, “语”是口头表达, “文”是书面表达, 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语文味也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去实现。

“生活化”和“语文味”也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更不是好坏简单之别。而只是语文拓展的两个属性而已, 可以同时具备。例如:教师在教学《我的母亲》时, 回顾文中截取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及母子之间的深沉情感。要求学生运用“截取法”、“叙议结合”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 截取一个自己母亲的典型片段, 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法的理解。这个设计一方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加深文本理解, 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触发学生的灵感,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如, 在教学《论美》时, 教师设计: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 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 当有了美德, 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 纵观古今中外, 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 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 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 同学们, 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既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拓展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 还要适度兼顾形式多样性

语文拓展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学习语文,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具体的拓展内容来看, 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 包罗万象, 都可以成为语文拓展的内容, 为语文教学所用。拓展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分析, 认清其语文本质, 同时又切实把握其教学要求。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给我的孩子们》时, 为了切合对主题的把握, 设计了听读丰子恺另一个文章《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的片段的训练, 还设计了写话环节:我们都盼望长大, 可是世俗的力量过于强大, 远离了童年的纯真, 多了世俗所谓的成熟。当今社会, 是留住那份纯真更幸福, 还是学会圆滑世故更适应?成长一定要付出失去纯真的代价吗?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和憧憬。

语文教学情境的内容是具有综合性的, 呈现的形式更是多样化的。从教材静态的呈现到课堂动态的生成,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就会显得鲜活起来。具体就表现形式而言,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 丰富多彩、色彩艳丽的情景, 尤其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 总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使学生在情景引入中很快就能够抓住其中的语文本质问题, 却是要用心设计才能够达到的。所以一堂课的开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由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语文内涵的欣赏和追求, 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曾经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 只用嘴和粉笔黑板, 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现在很多语文展示课大多是作秀、表演, 很花哨, 不着边际。笔者对此有同感, 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明天不封阳台》, 教师在拓展的时候设计: (多媒体出示)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嬉戏玩耍。要求根据这几个提示词, 发挥想象, 进行生动的描写。然后多媒体播放音乐《春野》, 让学生在音乐中练写, 一方面和课文内容联系不大, 另外一方面动辄播放音乐, 也不切合情境。

其实, 多样的表现形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就看教学过程中, 学生面对拓展, 是否能促进语文思考, 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 以至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5

滩头联校

赵现军

【内容摘要】

“展示交流”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使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本文从“展示交流”环节流程的原则、阶段、流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 重要性 原则 阶段 流程

一、展示交流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展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轮课改大潮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各地纷纷探索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运用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环节是亮点。从课堂效果和学生发展来看,“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查各小组的合作互助情况,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应当是课堂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语文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但是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操作不好就会耗时、费力,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当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展示环节”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只是在一些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中零零散散的提到这一问题,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流程进行探讨,从而使“展示交流”环节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展示交流”环节流程设计的原则

1、展示交流目标明确化,一个高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围绕同一目标开展的,只有让学生明确本节

课探究的目标,才能避免无效的展示从而提高课堂展示的效率。

2、展示交流环境轻松平等化。使学生敢说、敢笑、敢于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精神放松了,形体自如了,个性就容易突出了。

3、展示交流方式多样化,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不必拘泥固有的形式,可以用语言、书面、图示、手势、甚至表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

4、展示交流时效化,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在展示交流的时间上给予限制。以促进学生在课前准备时精选展示话题,展示时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

5、展示交流互动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新课堂的“根”。全班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只有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师与生平等。

6、展示交流过程评价性,展示交流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过程。让学生在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知识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方法得以完善,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

三、语文课堂上交流展示的三个阶段

1、小组内展示交流阶段

小组内展示交流是基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内展示交流,侧重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问题展示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则就自己通过自主学习的感悟给展示同学或补充完善,或纠正错误、或解决疑问。就该同学的展示给予肯定、否定的评价。产生的分歧就记录下来。不能解决的疑问作为共性问题,合作探究,共同思考,或在班内交流时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小组内的展示交流是一个人人参与的过程,是一个体现个性化与差异化的过程,是一个巩固新知、解决疑难的过程,是一个自评与他评的过程。因此小组内展示交流是语文课“展示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她的流程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成败。

2、班内展示交流阶段

班内展示交流是基于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个学习阶段后,对学习目标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全班的合作学习过程。侧重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的探究解决。或小组学习中遗漏问题探究。这一阶段的体现检查性和探究性,所以班内展示交流基本上是由一个小组来完成展示,展示内容涉及其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存在的分歧,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反思评价其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其他小组对其展示的内容或补充完善,或订正错误,解决疑难,或提供解

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或指出其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对其展示不详尽的地方提出跟问,或对其展示进行评价。老师在课堂上则以一个聆听者身份关注每一个发言者,以一个参与者身份及时参与交流,最后以一个评价者身份评价课堂中有着特殊表现的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指点展示交流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班内展示交流看似是少数同学的参与实际上是全员参与,因为少数同学的发言,牵动着所有同学的心,他们都以聆听者的身份关注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少数同学的发言包含着他们的贡献,他们在聆听时或点头微笑,或摇头否认,或掌声赞同。从而体现新课堂“平等、民主、自由”人为气息,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的课改特点。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3、师生单独展示交流阶段

师生单独展示交流是基于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内展示交流学习三个学习阶段后,通过老师的课堂观察或课堂检测等手段了解到部分同学没有能完成学习目标的,或者是发现有些同学在班内展示交流中还有问题而没有表达机会的同学情况下的一个个体的补救阶段。在课后到办公室单独同老师交流,对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侧重于展示学习中面临的困难,老师指导解决困难,帮助她完成学习目标。对于想继续表达看法的同学,侧重于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要激励她继续探究,并指导探究的方向和方法。这个阶段是关注个性的阶段,是对于在学习上有差异学生的两端学生的补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展示交流环节的基本流程

1、设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以《新课表》为依据,充分利用学生的既有知识基础,由易到难分梯度设置,既要让学困生不惧怕,又激发优等生探究热情。

2、发布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为他的各个学习阶段提供学习的方向。

3小组内展示交流:

(1)由组长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展示内容、展示顺序、交流发言顺序。(2)先由本组内学困生展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及遇到的困难。

(3)按照小组内从差到优的顺序,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她学习的可取之处,或指出她认知上的不足和错误,或帮助她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4)再由本组内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但已经达成一致的认知和提到 的问题不再展示)。

(5)小组同学在依次发言,直到基本完成学习目标,形成小组共性问题。(6)填写合作学习收获单和小组共性问题单。

(7)由组长主持互评各个同学在自主学习环节和合作学习环节的得失,安排班内展示时的分工,完成小组内展示。

4、班内展示交流:

(1)老师明确本节课展示交流的目标及基本要求(展示方式、展示语言、展示时间等)。(2)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确定展示小组。

(3)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自己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收获,并在每展示一个知识点后请同学们评议。(4)其他小组的成员根据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就展示小组的发言提出见解,或赞扬,或补充,或纠正,或辩论。

(5)教师在同学们交流结束时介入,或纠正、或肯定、或给予赞赏。(6)展示小组展示自己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疑问。

(7)全班合作探讨,探讨过程中老师不要给予帮助解决,给同学们以探讨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点拨,问题的解决要靠全班学生的努力探究,老师最后对正确的结果及时认可和赞赏。(8)展示完毕,展示小组代表要对本小组的学习及展示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其他小组代表互评课堂表现。

(9)老师从展示、交流发言、聆听等多方位对课堂上表现特别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对各小组表现量化评分,记录在案。

5、课堂检测,用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学习的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6、师生单独展示交流

(1)下课时确定单独交流对象。

(2)由该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帮助该同学明确不足的认知,或继续探究的方向。及继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告知下次展示的目标和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课题组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环节教学流程的一点租钱的探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不断地在教学中优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当然真正要把“展示交流”环节的作用发挥

出来,构建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去长期地探讨下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探讨、去提升,“展示交流”环节的教学会越来越有成效。参考书目

1、《有效教学》 刘富刚主编 内蒙古出版社 2《怎样上好课》 任思刚主编 内蒙古出版社 3《教育随笔选读》 徐飞 尤勇 内蒙古出版社 4《一岁就上长青藤》 薛涌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6

一、课前——学生有效预习

在上课之前,语文老师要进行一些引导工作,这种工作不仅会让课上的安排显得更加紧凑,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于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有关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故事以及整篇文章的赏析,都可以由学生在课前完成。语文老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探究,在老师讲授这篇文章之前,如果学生能够对这篇文章进行通读,并将之谙熟于心,能够做到了解其主旨大意、背景故事,并且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那么,教师上课时,就能针对学生质疑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做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做到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一旦养成这种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教学,许多人都把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老师,要老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其实,对于学习而言,学生更需要“备课”,也就是课前预习。作为教者深知:只有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领会作者的意图,体验作者的情感。“文不读熟不讲”,这是许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对于学生,他们必须有充足时间自主接触文章,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时间给学生熟读,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如果不留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生疏的课堂学习不仅节奏慢,甚至会因学生讨论和交流困难时停滞,或者说他们的讨论与交流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这样的课堂势必低效或无效。可见,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它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好基础。让学生做有效预习,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二、课中——教法灵活多变

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的直观的判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因此,老师要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一旦持续不变,时间久了就会乏味。所以,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里特别要提到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代的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教学手段更加科学且多样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于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十分有利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老师可以提高上课的效率,有利于老师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语文老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演示文稿进行授课,容易理清教学思路,梳理教学内容,并且,在课上可以插入一些图片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或者是在上课途中听听音乐,放松心情。教材中所选取的一些文章比较适合做动画的演示,比如《斑羚飞渡》那篇文章中老斑羚和小斑羚所表演的飞渡接力的场景,就十分适合做成演示文稿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感受到那种扣人心弦的、令人窒息的感情和美。这些都会让学生对这篇课文加深印象,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使用演示文稿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在演示文稿中插入一些回车键、回头符号,在讲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可以使课文讲解的条理更加清晰。当然,对于一些描写性的文章,老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更加直观。比如《看云识天气》那篇文章,其中描述了各种不同形态的云彩所对应的各种不同的天气,如果做成动态的云朵,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中模糊的描写,能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用课件进行授课也容易体现老师的教学风格。如果这节课的内容是一篇十分生动的文章,那么老师可以将课件做得活泼有趣一点,向学生传达一种情感。或者,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沉闷,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氛围,老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一些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才能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课后——反思巩固

上完课之后,老师要布置家庭作业。要注意的是家庭作业一定要与课上所教授的内容相关,这样学生在回家完成作业的时候才能联想起上课的内容,才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温故而知新,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完成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学生而言,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也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此环节不可或缺是无须赘言的。此时,教师应布置一些作业当堂检测。可以设计题目口头检测,也可以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课文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譬如: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口诵心记,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我们除练习背诵以外,还可以进行一系列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

让语文课堂的环节落到实处 篇7

先说说“独学”这一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独立自主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一些重点语段、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基本脉络层次等知识点。 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时候教师只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阅读一下文章,但却对学生提出了好几个方面的阅读、 概括、分析要求。对于一片较长的文章而言,有的时候学生可能连读完文章的任务都完成不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去归纳总结文章的一些重点语段、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基本脉络层次呢,甚至今儿进行分析呢?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的设计是没问题的,“独学”这一环节是有的,并且“独学” 这一环节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是独学的作用又是如何体现呢?

执教者常常是因为担心时间的不足而主观上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这实际上是舍本取末的行为,因为独学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掌握知识的初体验,如果我们因为担心时间而加快这一环节的时间进程,让学生对文章的初体验很少或者甚至为零,那学生在后面的环节中又怎能有所表现,概括也好,分析也罢,因为时间而让环节走向虚无,让环节成为过场,忽视效率那难道不是是舍本取末吗?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学的时间与空间。

再谈谈“合作”这一环节,课堂合作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讨论,师生探讨、生生探讨都是讨论的有效组织形式。从本质上来讲,讨论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初步解决一些较为浅显的通过努力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环节也往往变成了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的空洞无物了。

现实中的课堂讨论已变成了下面几种情况:

一、假讨论

一个小组的成员集中在一起,表面上是在进行讨论,但实际上只是在讲无关的话,并未对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探讨;二伪讨论一个小组中只是有限的几个人在讨论,其他人只是聆听者或者无所事事,讨论成为了少数几个人表演的场地;三不讨论整个小组的成员只是坐等其他小组的答案,他们成了知识上的待哺者。

在这一环节中,不少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讨论状态的关注。其实教师应该放下身段,走到学生当中去,听一听他们的讨论,感受一下学生碰撞的思维,甚至完全可以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引导他们讨论,这样既可以直观了解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杜绝课堂中几种不正常的讨论现象的产生。

在讨论的时间上,教师常常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考虑, 给学生的预留的时间也偏少。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时候讨论也就成了表演秀、走过场、走形式。

然后再讲讲“课堂展示”这一环节,课堂展示是学生对讲解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展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倾向:教师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笼统的批阅,并不评判,然后教师就按照自己事先的设想将课堂向下进行推进。学生的课堂展示最终成了教师课堂讲解一个背景。

事实上,课堂展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对课堂前半截内容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的对错、能力的高低的体现与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平台,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课堂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据前面所讲的知识,根据重点对错误之处,以及错因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并且我们还应该针对考点与应试要求,对学生的展示的内容,对照要求与标准进行分点评阅,给出判分理由,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而不能让重要的学生展示只是成为知识讲解的引子和苍白的背景。如果这样, 教师讲的再好也只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展现,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表演的舞台,对学生的处理问题的技巧与能力的提升并无帮助,也并未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

最后再来说一说“任务布置”,任务布置是要求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识在课后进行必要的巩固的环节,它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为了布置任务而布置任务, 任务布置的往往比较随意,针对性不强有时甚至毫无关联, 只是为了让课堂环节完整而不得不做出的一个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为。甚至还有教师根本就不设置任务布置这一环节,试问,这样的任务布置又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任务的布置形式可以多样,可阅读、可背诵、可做题、可写作、可反思,但目的、内容和要求却并不能随意,它必须明确并且具体。否则这一环节将会形同虚设。

课堂的高效往往取决于多方面,但毫无疑问,课堂的有效落实是重要的。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在落实的细节上出现了问题,那么课堂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堂是虚浮而不实在的。虚浮的课堂,必将是无效率进而无效果的课堂。语文课堂必须落在实处,方能展现出它应有的力量。

摘要:在课堂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效课堂的流程与环节大家已经是娴熟无比,但有的课堂却无法呈现应有的高效,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一些课堂的环节未曾处理好,课堂的环节流于形式,走向空洞,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我们就应该将课堂落到实处。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环节 篇8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 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或者用MP3 播放课文朗读, 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 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现代诗歌时, 先让学生听MP3 朗读后, 由同学们模仿着朗读, 分组听读。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 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 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 作文水平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如何更加有效地指导好学生朗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想去朗读。

只有认真的想去做一件事情, 才能把事情做好, 才能做出成效, 学生的朗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朗读水平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归根结底是学生不愿意去读, 不想去读。学生不想读, 连嘴都不愿意张开, 你想他的朗读水平能够提高吗?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读?深思下去, 我想关键的原因恐怕还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性了, 总认为书面考试只是动笔不动口, 所以课堂上我们很多老师越来越忽视了读的重要性, 老师如此学生亦然, 朗读重要性的缺失让学生根本不想去朗读课文。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朗读, 身体力行,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读, 让学生想去朗读。

其次, 我们要让学生敢去朗读。

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大声的读, 放开喉咙读, 学生不敢朗读, 很大程度上是怕朗读不好, 怕朗读出错出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 经常在课堂上抢着、争着, 小手如林地要求展现自己, 这恐怕其中就有“无知无畏”的成分在内。我们的鼓励太少了,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 我们总沉浸在自己预设的水平上, 总认为高年级学生朗读水平应该很好, 殊不知学生们的水平有限, 老师的几次呵斥和挂在脸上的不满意学生们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里,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局面, 并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要克服这种不好的局面, 我们自己首先要多范读, 给学生做好榜样;允许学生出错, 多鼓励少批评等等, 让学生对朗读有信心, 敢去朗读。

再次, 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说教或者鼓励动员学生朗读, 不如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 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事半功倍。预习时朗读要慢, 要看准确了再读, 一定要克服生字这个“拦路虎”, 第一次读的印象正确与否非常重要;要多向同桌、多在小组内朗读给同学们听, 有监督、有比较才有提高, 才能提高得更快;课堂上要多展示自己,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注意前后鼻音、边音、儿化音等等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 让朗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我们的指导, 我们的引领只是暂时的, 只有让学生把朗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 无意识地进行朗读, 随时随地, 不论是课文、古诗、诗歌等等, 遇到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愿意拿过来大声地朗读一番。把我们强制的、期望的一种指导变成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 这种用朗读去促进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9

一、充分激活兴趣, 驱动自主探索

兴趣是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前提。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 从找到教学内容与认知规律的结合点, 对学生的心理预期和认知情趣进行推演, 这样才能、有计划地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情趣的教学方式, 从而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欲穷其林”的自主探索欲望。

比如, 在教学先秦散文《寡人之于国也》时, 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许多学生从主观上对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用法难以接受, 觉得枯燥难懂, 不愿意学。基于这些认识, 我们就要寻找学生的认知情趣点, 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扫除萎靡不振的被动学习状态。于是, 笔者就从战国故事讲起, 当学生入情入境时, 趁机转入孟子这篇对话的历史背景, 让大家明白孟子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 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 为我们接下来深入学习文章巧妙的对话技巧和古文表达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差异, 巧设分层问题

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导引, 课堂提问也是学习互动的重要方式。但是教学实践中学生又存在着认知和学习上的客观差异,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设置问题, 那肯定会出现有的学生跟不上, 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这也是差生存在的根源。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题分层, 以期实现引导大家共同进步。

比如, 在学习《祝福》时, 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了问题层次划分: (1) 基础层面的学生要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进一步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 能力层面的学生还要对文章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行学习; (3) 拔高能力的学生还要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实践证明, 这样分层认知, 便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三、创设开放问题, 诱导知识迁移

课堂氛围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 适宜的环境利于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中。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善和谐、民主和平等合作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堂,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开放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 提升能力。

还以《祝福》为例, 我们深入学习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了解了时代背景以后, 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 笔者要求大家以“天国里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短文。如此设置给了学生开放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 对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之, 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能及时地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唯有如此, 才能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进而培养其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 设定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情趣的教学流程,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知识互动生成和发展内化的过程中来。

语文课堂的环节美 篇10

笔者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引入

方法1: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MV《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2:欣赏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引入学习。方法3:引用毛泽东同志谈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学习。

[环节二]新内容学习

课文说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是著名的古代寓言, 其中愚公、智叟等人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愿望和毅力, 也点明了要下决心战胜困难以及坚持不懈的道理。

梳理字词句, 初步弄懂文意。用工具书、依照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正确停顿, 逐字、逐词、逐句了解。概括段意:大山挡路———愚公一意移山得家人赞成, 挖山———智叟怀疑, 愚公反驳———神助山移。

全文翻译:用现代汉语直译。

内涵分析:愚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认为山是一定可以搬走的, 显得胸有成竹, 展现了“不愚”;智叟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显得鼠目寸光, 展现了“不智”;“神助山移”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借助超人力量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写作技巧分析:完整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丰富了愚公等人的形象。对比和烘托的运用更突出了主题。

[环节三]讨论、质疑

观点1:愚公“搬山”的精神值得学习, 因为这体现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气魄。

观点2:愚公应该“搬家”, 因为家易搬, 山难移。

观点3:不能说是愚公移山, 因为是神助才移了山。

观点4:愚公真愚,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略)

[环节五]作业

对《愚公移山》五个环节的自我思考:

1.“引入”环节很重要。这是学习每一篇新课文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始相当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定好了基调, 可以使师生迅速进入教与学的适宜状态,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自然, 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愚公移山》的“引入”环节设计了三种, 用哪一种比较好呢?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播放歌曲MV《愚公移山》。优美的旋律和直观的画面以及切合课文内容的歌词, 在多媒体的运用下形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极大可能让人脑洞大开, 这样接下来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2.“新内容学习”环节是重点。这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环节, 要了解的内容多, 需要的时间长, 分组学习能使教与学事半功倍。

《愚公移山》的“新内容学习”环节设计的课文说明可以是教师介绍,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了解。这是学习新内容必须做的事。字词句和文意的梳理则通过个人、学习小组、教师三方面进行配合解决。全文的翻译宜直译, 依照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意义, 要翻译得明白、顺畅, 还要有现代文的简洁、优美及富有文采。这方面需要斟酌。内涵分析,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把《愚公移山》所包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写作技巧分析, 要明白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 《愚公移山》完整的结构和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表达本文的主题。

3.“讨论、质疑”环节, 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能使课堂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 更能展示学生个性。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4.“拓展延伸”环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愚公移山》涉及的知识很多, 可以进行适当选择。

5.“作业”环节, 一般是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力求省时高效, 可以采取学生互改和教师批改的方式, 重在考查学习的结果。

农村中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是客观事实。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则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有效的环节产生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产生有效的学习。

2.课堂教学环节的共性, 课堂教学环节是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服务的。

3.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性, 体现教师和学生适应的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师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使他们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智能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得到陶冶、灵魂上得到净化。

美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把填词谱曲喻为“第一度创作”,把演唱喻为“第二度创作”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高中语文课文是作者的“第一度创作”,教学则是教师的“第二度创作”。教师正是以语言凭借,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就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和通俗性。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的工具和必备条件。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更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语文课堂语言要具备“美”,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要高度准确,即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要发音准确,吐词分明;一字一音,准确无误;抑扬顿挫,清晰悦耳。作为教学语言,是要表情达意,要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让学生能清楚教师讲了些什么。如果发硬不准,吐音不分明,方言混杂,不知所云,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更不用说有美感了。相反,如果教师上课,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咬字读音,准确清晰,就能使学生倾心聆听。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语言,则是教学语言之大忌,切不能带上讲台。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用词准确、逻辑严密上。语文教师,遣词造句,要有法度,用词必许准确。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教学语言有一种美感,准确是第一性的。因为只有准确,才能真,而只有真,才能称得上美。教学议论文、说明文,固然要准确、观点鲜明、评述的当,就是讲诗歌、散文等文艺性的作品,语言也同样要准确。当然,由于文学作品有强烈的形象性,教学语言可以随意挥洒,但是,挥洒也应有尺度,即不能超越评价分析作品的准确性。有些教师单纯追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词汇丰富,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一词害义。诚然,教学语言是要求词汇丰富形象生动的,但不能不符合科学性,不能“膏腴害骨”。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语言的鲜明,才能体现一种语言美。那些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隐晦不明的表达,不仅不能创造出一种语言美,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烦躁和厌恶。

要达到课堂语言的形象性,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新鲜活泼、富有情趣、感情充沛、以情动人、以情造美。可以说,没有鲜明形象,就难以创造出一个美的语言的氛围。要使语言形象鲜明,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词汇。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本身词汇不丰富,是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形象生动的,讲起课来,干巴巴的,学生听了味同嚼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语言的艺术,没有丰富的词汇,就收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汉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常有以少胜多之妙。我们必须很好地吸取自己民族语言的精华,去丰富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是语言形象生动,还要求教师有充沛的感情。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进而把握其美。而这种美的挖掘,首先就要动乎情。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相应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这种情感的语言,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朗读课文,或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如杜甫的《兵车行》;或慷慨激昂,感受其飞扬,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总之,富于情感的语言是创造教学语言美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还要讲究一个语言节奏。美的教学语言,其节奏性是很强的:抑扬顿挫,各得其妙;轻重缓急,各领其趣。一般来说,叙述则委婉有致、栩栩如生;评论则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则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技巧一样,变化万端而各臻其至妙。

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同样,课堂教学语言既要求形象,但也要求凝炼。我们这里所说的“凝炼”,绝非纯粹的“简炼”。我们要求的简炼,是一种逻辑严密、富于哲理、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的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是一门形象很强的课,所以要求教师语言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即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吸收。有些课文,尤其是一些说理的文章,内容较抽象,没有高度直观性的语言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

除了上面语言自身的直观性以外,我们必须重视语言的另一种直观性——辅助语言,即体态语,包括手势、姿态、表情等。据研究,人的手势可以作出近两百个不同的意思动作。至于面部表情,特别是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其表现力则更是丰富了。可见,教师传播信息除了语言这个载体之外,还有眼、手、身等辅助性载体,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辅助载体的作用很大,因为它能弥补语言不足,以直观的动作来表现形象。例如《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一句中的“跽”,《拿来主义》中的“抛来”、“抛给”,《荷花淀》中“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句中的“丢”等等。

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要不要幽默呢?回答是肯定的。被誉为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美国专家赫布·特鲁明确指出:“幽默是教师的助手。”他还说:“幽默的力量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幽默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人发笑,但不能说笑就是幽默,滑稽能让人发笑,无知也会使人发笑,荒唐更是令人发笑。而幽默发出来的笑,是一种充满智慧、给人以启迪的笑。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容易疲劳,如果能适当予以幽默的笑,则能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增强学习兴趣。这对集中精力、接受信息大有裨益。如果一堂课,总是那样平淡无奇、毫无生气,即使语言再好也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的。所以课堂的活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则是使课堂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幽默还具有启发性。因为幽默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让学生在发出微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这比起一般的直露性的语言,就更富有启发性了。德国的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来更为人接受。”可见,语文教学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则会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幽默并不同于油滑,也不是插科打诨。

老舍曾经说过:“嘻皮笑脸并非幽默,幽默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在显现。”不过,即使是很好的幽默,也不能多用、滥用,要有节制,一句话,就是要协调。协调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性,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达到健康的、优美的修养境界。

课堂教学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要创造美的教学语言,其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言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毛泽东说:“语言这种东西,非下苦功夫不可。”只有下了苦功,具备了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美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篇12

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控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笔者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准确把握好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实施。正确的教学程序应当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忱,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放须有度

“放”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收”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总结理解。这个程度要把握好,做到收放的统一。

(二)起伏要有致

一节课直叙到底的话,很难吸引学生,而课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动静宜相生

课堂的动静结合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活跃度。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的节奏把握主要靠教学的内容来呈现,因此设计合理适当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注意:

(一)疏密要相间

绘画中讲究“疏可走马”与“密不透风”,说的就是留白与紧凑,有的地方要留白以供遐想,有的地方要紧凑,创造紧张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课堂结构紧凑、节奏协调、穿插合理,呈现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二)详略要得当

课堂内容的多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水平,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我觉得一节课45分钟,尽可能安排一个重点就够了,对于重点我们要详讲、精讲、讲透,耗时较多,除此之外是非重点,我们可以少讲、略讲,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讲求适当。

(三)快慢应相宜

“快慢”指的是教学的速度,太快如疾风骤雨,学生无法消化;太慢如龟爬慢走,学生没有学习的劲头,所以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教学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快慢缓急。

三、有效调控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此话说出了美的语言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而语文在语言美方面表现得更加的突出。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它包括生动、准确地传达信息,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句子的长短,语调的升降等规律的变化。在一些需要强调的地方,我们可以放慢语速,提高声音,甚至可以重复强调,或者讲些范例、故事来加深印象。而有些地方属于略降的地方降低声调,加快语速,放缓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这样高低长短强度不一的语言表现形式,对学生大脑形成的刺激也是有强有弱的,学生的状态调整得好,学习的效果才会突出和明显。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单一声音刺激下,大脑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或缓或急的语文教学语言节奏把握,正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调控得当就是一曲富有节奏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关注学生反应

课堂教学的奇妙所在就是课堂的变化莫测,往往同一篇文章、同一种备课方法,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果学生出现疲惫紧张、精神紧绷的情况,就要放缓节奏让其放松;如果学生懈怠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就要加快节奏,让他们的精神再度集中。教师务必要灵活调整课堂的节奏,注意学生所做出的反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

总之,课堂节奏的把握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我们一定要掌控好课堂的节奏,带动学生,将每一堂课上好、讲好、备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英哲.回归文本张弛有度:谈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上一篇:农业保险模式下一篇:发电厂电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