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护理

2024-08-26

链式护理(通用7篇)

链式护理 篇1

创伤性休克见于严重的外伤, 这类病人的早期处理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因此, 创伤性休克应遵循“抢救优于诊断、治疗, 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 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症状, 处理好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出血等急救情况, 防止和避免增加损伤。因此,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 完善抢救措施, 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心理沟通。我院收治伤性休克病人16例, 经进行链式流程急救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创伤性休克病人16例, 男10例, 女6例;年龄12岁~68岁, 以青壮年多见;颅脑损伤9例, 复合伤6例, 其中严重创伤1例;轻度休克3例, 中度休克8例, 重度休克4例。

2 急救护理

建立规范化急救护理程序, 有计划做好协调工作。通过伤情判断、呼吸道通畅 (A) 、静脉通畅 (B) 、监测生命体征 (C) 、药物治疗 (D) 等“ABCD”链式流程, 实施稳健有序的救治, 缩短了创伤病人在急诊科的有效抢救时间。

2.1 伤情评估

本组16例病人均通过询问病史 (昏迷病人询问家属) , 简单、迅速查体, 评估休克程度及身心状况, 做出初步诊断, 确定抢救支持。

2.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缺氧[2]。7例呼吸道障碍的病人, 立即寻找原因, 及时清除和吸出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异物、血块等。并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卧位, 防止窒息。4例昏迷病人发生舌后坠, 用舌钳夹出, 同时给氧疗和机械控制呼吸。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者均予机械通气, 氧气吸入浓度40%, 流量2 L/min~4 L/min为宜, 对持续用氧12 h以上者氧流量以1 L/min~2 L/min为宜, 且随时进行血气分析, 以保持氧气输入通畅。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插管

抢救休克的首要措施是大量快速输血、输液, 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本组16例均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选用16号~18号静脉留置针, 进行静脉穿刺。1条静脉用作扩容, 另1条用于输入各种抢救药品, 还借助三通, 提高补液速度, 迅速有效地恢复有效血液循环量, 保证组织供氧及重要器官血液供应, 对颅脑损伤病人应用了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 并详细记录液体出入两。

2.4 重新检查和查体

避免初步判断的漏诊, 是进一步抢救治疗的第二个关键, 对16例创伤病人均进行二次全面查体。同时对6例复合伤中3例骨折病人妥善固定伤肢, 及时包扎止血, 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积极组织抢救。

2.5 监测生命体征

休克病人始终处在严重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中, 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必须加强床旁巡视和动态观察, 准确作出科学的判断, 应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 严密观察创伤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 为实施抢救方案做出支持[3]。

2.6 药物治疗

2.6.1 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 由于组织缺氧、缺血、体内酸性代谢产物蓄积,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报告给予碱性药物, 如5%碳酸氢钠等。10例病人出现酸中毒, 均给予及时纠正。

2.6.2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病人在充分补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 以解除微动脉和微静脉痉挛, 改善微循环和重要器官血液供应, 随时观察血压, 一般将血压维持在12.0/8.0 kPa时停用。

2.7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 实行整体护理得到了重视。故在抢救过程中, 护士应一边工作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进行抢救, 一边关注病人家属焦虑的心情, 及时和他们交流, 并将病情发展情况随时告知家属, 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本组16例病人均给予细心周到的心理护理, 得到满意效果。

2.8 术前准备

创伤性失血病人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脏器破裂等, 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等, 对有急诊手术指证者, 在抗休克的同时, 及时做好了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 并通知手术室, 麻醉科进行急诊手术, 由护士亲自护送病人到手术室, 与手术室值班护士当面交接病人。

3 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紧张密切配合, 采取迅速、果断、准确、有效的治疗护理, 成功治愈15例, 其中行保守治疗9例, 手术治疗6例, 因病情重, 创伤严重死亡1例。

4 讨论

4.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在休克抢救中的意义

血压变化是诊断和治疗休克的重要指标。尤其应注意脉压变化, 脉压差越小, 说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 脉压差越大, 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在抢救过程中, 每隔15 min~30 min测量血压1次, 并进行记录, 直至血压稳定后, 减少测量次数[4];脉搏是医护人员早期发现休克病情变化的简便方法, 病情恶化时脉率加速, 脉搏细弱甚至摸不到, 若脉搏减慢有力, 提示病情好转, 以对休克的转归作出判断;呼吸变化, 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 因此进行了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

4.2 意识和表情的观察与抢救休克成功的相关性分析

对于休克病人监测生命体征, 还随时观察意识表情。意识表情常可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流情况和缺氧程度, 休克病人意识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 表示脑缺氧加重病情变化, 经治疗病人意识转清、反应灵敏, 对答自如, 提示脑循环改善。

4.3 观察皮肤的色泽、温湿度

本组4例休克加重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苍白、发凉;3例病人出现微循环淤血、皮肤黏膜发绀;6例休克好转的病人表现为皮肤红润;2例病人皮下黏膜有出血斑及开放性骨折部位渗血不止, 及时向医生提示有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可能, 准备了肝素、低分子右旋葡萄糖苷进行抢救而有效。

4.4 观察尿量是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

尿量是休克的敏感指标[5], 也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本组病例均行留置导尿, 每小时测定尿量和尿比重一次。如尿量<25 mL/h, 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需加速补液;如尿比重长时间低于1.015, 表示肾功能不全;休克加重时尿量及少, 当病人尿量达30 mL/h以上时, 提示循环状态好转, 是休克缓解的一个重要指标。

5 小结

创伤性休克是机体严重创伤刺激后引起的应激反应, 多数是由骨折和脏器损伤后的急性失血、失液引起, 同时组织分解代谢的毒素作用和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是引起休克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微循环、体液代谢的变化和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故应积极挽救, 因此迅速处理好活动性出血伤口是早期急救的重要手段, 严重创伤病人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静脉畅通, 以保证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时输液输血, 防止低血压所致的脑缺氧, 心搏骤停和肾功能损害等恶性循环的发生[6,7]。通过心电监护, 保证输液通路畅通, 密切观察通过生命体征、意识表情、皮肤的温湿度、尿量等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运用链式流程创伤急救模式, 创建一支训练有素的抢救队伍, 在抢救过程中, 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分秒必争、有条不紊, 做好详细记录, 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夏泉源.休克病人的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5.96.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2.53.

[3]高慧平.临床实用护理常规指导手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

[4]王苏英, 施建英, 叶小丽, 等.影响血压测量的有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9 (9) :839.841.

[5]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手册[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1.62.

[6]何秀凤.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6B) :1518.1520.

[7]周红梯.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7B) :1237.

链式护理 篇2

关键词:链式流程护理,急诊,严重创伤,实用性

在急诊外科中比较常见的严重创伤, 由于病情趋于多样性, 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甚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近些年来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 链式流程护理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为了研究链式流程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笔者针对我院收治的44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采用链式流程护理模式进行施救, 对其实用性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8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7例, 年龄7~67 (40.9±1.4) 岁;观察组男29例, 女15例, 年龄6~70 (39.8±1.6) 岁。创伤类型:交通伤12例, 锐器伤22例, 坠落伤21例, 压砸伤13例, 其他伤20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方式, 医护人员按照医嘱进行逐项抢救,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护理[1]。观察组采用链式流程护理模式:

1.2.1观察病情:严重创伤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初期治疗阶段必须对患者的常规性资料进行分析, 让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通过患者的以往病史及病情程度给予有效的处置[2]。

1.2.2呼吸道管理:严重创伤的患者会存在呼吸障碍的情况, 因此对于有呼吸风险的患者, 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建立呼吸通路, 必要时采用机械辅助呼吸。在急诊护理阶段, 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为预后治疗奠定基础[3]。

1.2.3循环系统的检查:在后续护理阶段, 循环系统的建立对整体治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中心静脉导管通路, 同时备用套管针准备另外1条或2条通路, 对于休克患者先进性快速补液, 再继以输血, 做好整体检查工作。

1.2.4系统的检查:情稳定之后, 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 及时评定病情的变化, 及时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线和B型超声检查。必要时建立心电图、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1.3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经过有效的护理后, 患者病情好转, 预后恢复良好; (2) 有效:患者病情稳定, 不良症状逐渐消失; (3) 无效:病情越发严重, 甚至存在死亡的情况。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效率观察组一般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临床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9.5, P<0.05) 。见表2。

3讨论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特殊性,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 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急诊严重在创伤的类型比较多, 必须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基于病情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护理管理形式, 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

链式流程护理模式能缩短救护时间, 紧急事件发生之后, 需要及时送患者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 在初期治疗过程中, 必须确定最佳处置时间。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 掌握链式流程护理管理的相关要求[4]。严重创伤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疾病, 其本身就有手上范围广的特点, 由于病情变化的比较复杂, 并发症比较多,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 必然会影响后续护理[5,6,7,8,9]。在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民权给护理目标,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入手, 及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性检查, 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特殊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模式, 以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为目标, 合理开展各项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 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此外, 在链式护理阶段可以建立不同的服务小组, 确定不同医护人员的职责, 合理按照不同阶段的护理工作。必要时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 强化护士和医师间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 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识别,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识别、检查和治疗的缓解, 减少等待时间。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一般判断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2组各项观察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9%,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采用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能减少不良反应, 和常规性护理方式相比, 链式护理模式具有抢救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10]。

综上所述, 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能规范操作流程, 保证创伤患者抢救的有效性,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杜佩红, 魏薇萍, 王飞燕, 等.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实用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9 (12) :190-192.

[2]魏薇萍, 朱晓燕, 王飞燕.链式流程管理在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2 (14) :98-100.

[3]王春惠, 雷红霞.急救链式护理管理流程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1, 1 (1) :58-60.

[4]洪云, 靳宏.链式流程管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4, 2 (1) :489-491.

[5]李容飞.院内急救程序-时间控制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2) :40-41.

[6]刘雪莲.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中采用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2) :250-251.

[7]林沂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J].吉林医学, 2015, 36 (14) :3203.

[8]尹恩静, 顾梅, 仲正香, 等.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胃肠道严重创伤患者围术期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6 (12) :1642-1644.

[9]陈美芬.严重胸部创伤66例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8) :222-223.

链式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 (2) 创伤指数 (TS) ≥10分, 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 ≥20分; (3) 伤后就诊时间≤1h; (4) 既往无严重器质性心肺疾病史。共纳入160例, 其中男93例, 女67例;年龄18岁~62岁, 中位年龄37.25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8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就诊时伤情、TS及I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按照循证流程实施急诊科内救护:

循证流程的设计:通过定义护理问题、循证查询最新科学实证依据[2~7]、审慎评价, 结合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而制定。其流程如下:体位安置及危重病情快速评估→双通路有效开放 (呼吸通路及中心静脉置管通路) →启动生命绿色通路→限制性液体复苏→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温度与色泽、末梢循环、出入液量、中心静脉压等) 及记录→预见性心肺脑肾保护及应激性溃疡防治措施→系统查体、用药护理或术前准备及其他处理→急救护理质量评价及记录。

循证流程的实施: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小组 (3名护士组成) 实施, 各环节 (主要环节包括接诊、分诊与患者分流、生命评估、生命支持、液体复苏与药疗护理、病情观察记录、转归判断及记录、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记录) 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并密切配合, 保证患者在来诊后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2.2 B组实施传统流程:

即体位安置及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呼吸道及静脉通路→对症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术前准备及其他处理。

1.3 评价指标

(1) 液体复苏达标时间:收缩压≥90mm Hg, 中心静脉压≥5cm H2O, 脉搏<110次/min, 尿量≥30ml/h, 末梢循环改善 (四肢转暖、唇甲转红等) 所需要的时间; (2) 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为重要器官损伤及功能障碍) ; (3) 病死率。 (2) 与 (3) 在转出急诊科时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均优于B组,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 明显低于B组的2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病死率2.50%, 低于B组的6.25%,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循证流程较传统流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循证流程较其传统流程至少在以下5个方面更具优势: (1) 科学性:循证流程是根据最新科学实证并结合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知识及经验进行设计, 在观念和方法学上较传统流程更为先进; (2) 程序性:循证流程各环节环环相扣, 是一个非常紧凑的急救护理流程, 且由急救护理技术熟练的专门小组操作, 更便于迅速展开和实施[2]; (3) 主动性:循证流程对抢救步骤及具体内容、操作要领均已规范, 护士可主动实施急救, 无须被动等待医嘱; (4) 时效性:循证流程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工作以程序形式进行规范, 改变了传统流程忙乱无序的状态, 避免了无价值操作、重复操作、遗漏和不必要的等待, 使抢救节奏加快, 从而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甚至“白金时间”[3]; (5) 预见性:循证流程使护士成为急救的主角, 护士对抢救步骤、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均需要了然在胸, 故能抓住抢救重点, 主动采取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而在传统流程中护士只是医嘱的被动执行者, 护士限于个人能力水平的不足, 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了解不全面, 对整体抢救计划和步骤常胸中无数。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循证流程的设计科学, 体现了现代急救护理的先进理念, 较传统流程更具优势, 可提高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2-43.

[2] 张亚卓, 赵雪生, 李冰, 等.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9) :13-15.

[3] 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10) :745-746.

[4] 王力, 侯云生, 张新亚, 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4B) :699-700.

[5] 赵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救护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 (6) :51-52.

[6] 黄文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8) :114-115.

“链式”反应 篇4

其实, 在为老妇人修沙发时, 他们从标签上发现那只沙发并不是他们店卖的产品, 而是从别的家具店买的。儿子曾经不解地问父亲:她根本就不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分钱不收地为她修理沙发?父亲看着儿子的眼睛, 郑重说道:“不。过去她不是我们的客户, 但是现在已经是我们的顾客了。”儿子仍然听不懂父亲的话中的意思。几天过后, 那位老妇人再次光临这家家具店,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 这一次她从店里买走了价值几千元的一套新家具。而且, 那位老妇人还变成了这家家具店的“活广告”, 逢人就介绍他们讲究信誉, 售后的服务工作做得如何的好。在她的介绍和积极宣传下, 她的亲戚朋友, 左邻右舍, 不少人都来光顾这家家具店, 甚至成了店里的常客。

可以说, 这家家具店的老板是很有经营智慧的, 他在明知维修的沙发不是自己店卖出的商品的时候, 仍然热心地为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免费维修, 以自己的行动感化了老人。看起来是吃了亏, 只有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但是却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进而把过去的非客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客户。

上海食品犯罪走向“链式作业” 篇5

2015 年, 上海全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打击力度, 全年共批准逮捕上述两类案件275件335 人, 提起公诉395 件475 人。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周永年介绍, “去年3 月起, 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部署, 在全国检察机关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据了解, 食品犯罪案件涉案食品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犯罪主要表现在麻辣烫、牛肉汤、小龙虾等食品内添加罂粟壳等有毒有害物质; 非法销售病死肉、过期肉, 走私并销售疫区牛肉、含瘦肉精牛肉, 以鸭肉、猪肉假冒牛羊肉等; 面制品中滥用明矾等含铝食品添加剂。”周永年说, “以上三种类型案件占食品安全案件数量的八成以上。”

周永年称, 食品领域犯罪呈现出由“单打独斗”向“链式作业”发展的趋势。犯罪分子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分工协作, “互惠互利”, 形成了相对稳定、隐秘的利益链。

浅析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篇6

一、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一直是价值链理论。近年来,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才被国内外学者逐渐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 并将人力资源价值链理论提出。德尔和瑞维斯 (Dyer and Reeves, 1995) 是研究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第一人。德尔和瑞维斯在组织绩效测量的方法研究过程中发现, 组织绩效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形成, 即人力资源实践影响雇员产生, 雇员的产出从而对组织产出造成影响, 组织产出同时又影响到了财务产出, 最终造成公司市场产出的变化发生。在该基础上进行分析, 他们提出了早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继德尔和瑞维斯之后,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其中贝克和胡塞利 (Becker and Huselid, 1998) 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提出了到目前为止最为详细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该模型表明:商业战略驱动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雇员的技能、动机、工作的结构和设计产生直接影响, 而这些因素又会对雇员的行为造成影响, 进一步将组织的运营绩效, 推动企业盈利及增长, 最终造成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

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主要是为了将自身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组织对自身岗位和部门进行分类, 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链形成, 依照业务环节关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组合成具有特定逻辑关系的业务链, 与内部市场化原则相结合,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每一条人力资源链的存在都是单独的, 开展人力资源配置、开发和使用, 将所有的人力资源链连接在一起, 就组成了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是根据组织价值链的构成管理所产生的, 不仅包括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更是一种全员化、网络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相比于传统的一站式管理, 链式管理在人力资源活动上更加趋于柔性化, 能够提升各部门和员工在人力资源活动中的参与度, 提升管理的透明性。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节点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链是由多个节点构成的, 对应企业的岗位, 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着三种比较常见的关系, 即从属关系、考核关系和对等关系;二是环与环之间的关系。环所对应的是组织中的部门, 与节点一样, 环与环之间同样存在着三种关系, 包括从属关系、对等关系和考评关系。

二、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原则及特点

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产生直接联系。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存在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所在。链式管理将过去垂直的“一站式”管理过于刚性的弊端改变, 使管理单元间横向的联系加强, 使管理具有柔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就是在价值链理论和链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人力资源管理链,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创新。其管理原则与特点如下。

(一) 管理原则

经济全球化对组织冲击最大的并非是产品, 而是对经济体制造成的冲击,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怎样创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才能使组织的人才不会流失, 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这就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组织只有从战略的高度, 将适合新形势和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出来, 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 实现组织的发展。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融合了价值链理论及链式管理理论, 所以要想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工作做好, 确保管理效果, 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人力资源的链式管理, 实际上是通过构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链, 通过对每一条管理链作用的利用, 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协调, 确保其能够为组织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服务。

2.系统性原则。在链式管理的管理链中, 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并非随意进行, 而是充分考虑了组织的文化、结构、制度及战略等因素,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链中的其他相关环节共同完成的。

3.激励原则。人力资源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员工是每一条人力资源管理链中所包含的对象, 在三方的共同意愿下实施管理工作, 通过激励性措施,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

4.优化原则。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似,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为组织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 确保组织的价值创造。因此, 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 尤其是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 确保人员能力与岗位需求相互匹配, 做到人尽其才。

(二) 管理特点

对比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链式管理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组织的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将人力资源引进、配置及考核等环节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协调得以实现。具体来讲,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市场化。在链式管理中, 接受服务付费是基本的管理理念, 提供服务赚钱。如果上一道工序要求相应的中间产品或服务, 那么可以委托下一道工序去实现, 但必须要与服务的价值相结合, 支付相应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组织中每一个岗位的服务都有与之相应的价格, 服务需求者向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而为了确保自身能够有更多的服务机会产生, 下一道工序则会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为上一道工序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2.管理链式化。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 管理链形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通过人力资源价值链, 将组织价值实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进行明确, 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链, 则可以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3.管理人性化。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推动下, 将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得以实现, 进一步推动了精确管理转变为模糊管理的发展, 在管理中, 突出人性化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管理效果。[3]随着我国新经济的发展, 21 世纪的企业管理会面临着知识管理及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柔性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发展途径

(一) 组织价值创造

人性化管理倡导“以人为本”,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化, 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具有人性化管理、对称性及链式管理等特点。对于组织而言, 想要构建人力资源管理链组织价值的创造过程, 是极为复杂且繁琐的。在组织中, 存在着大量的部门和岗位, 这些部门与岗位之间存在相互独立且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协商, 创造出组织价值。对此, 应该结合生产流程与服务流程, 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特别是关系到各个岗位。然后, 与分析结果相结合, 根据有利于生产、价值创造、有利于员工的原则,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链, 同时, 与不同管理链的性质相结合, 运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 环与节点界定

在组织中, 环代表了不同的部门, 节点则代表了不同的岗位, 两者是一个范围的集合。为了确保每一个独立考核单位的作用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减少推诿扯皮现象,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应该结合组织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 与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和工作流程相结合, 对辅助部门的工作进行范围的界定和内容的调整, 对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以建筑工程建设为例, 应该做好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的职责界定, 若要求设计部门对工程质量考核工作进行承担, 在服务期内, 若建筑工程有质量问题产生, 应该由设计部门承担全部责任。

(三) 构建运转模式

对人力资源管理链的运转模式进行构建, 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化开展。例如,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可通过竞标的方式, 将回采专业对工作面的使用权得到确定, 使配置的最佳化得以实现, 保证生产效率。同时, 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制度, 为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组织应该立足自身实际, 对岗位进行合理分析, 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 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应该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 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同时加强对于员工的考核工作, 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薪酬和职位晋升挂钩,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应该及时更新观念, 转变人才管理模式, 引入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对人力资源进行引进、配置、开发、考核等,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马晓东.现代人力资源的链式管理研究分析[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2) :66-67.

[2]胡琴.论企业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的实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2009 (4) :35-37.

[3]瞿刚.浅议人力资源链式管理[J].中国商界, 2009 (7) :224.

[4]杨剑.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企业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 2012 (22) :147-148.

[5]王新华, 佟强, 张延庆, 袁清和.企业链式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

双链式冷床的概述与计算 篇7

关键词:钢管,双链式冷床,结构分析,计算

1 引言

钢管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冶金、建筑、能源工业中,钢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石油开采工业中,无缝钢管更是这个行业中的支柱材料。近年来我国无缝钢管生产设备发展很快,产品类型也很多。钢管冷床是钢管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一种常用的运输机械,主要作用是用来冷却热轧后的钢管,也常用于工艺流程中钢管的长短距离运输,起到缓冲生产节奏等作用。钢管冷床的类型主要有链式、螺旋式和步进式等。链式冷床分单链式和双链式两种。本文介绍的是链式冷床中的双链式冷床。

轧制后的钢管在冷床上进行冷却时,除了轧制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弯曲外,钢管本身组织转变不一致,也是造成弯曲的原因。有些钢种在冷却时,过冷奥氏体组织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还会产生一部分贝氏体,贝氏体组织应力较大,钢管冷却不均匀,先冷却的部分可能发生弯曲。所以冷却能力和冷却效果是冷床选取和设计的关键。双链式冷床钢管的旋转效果较好,冷却均匀,钢管平直,表面擦伤小,因此被广泛使用在现代化高产能的无缝钢管生产线上。

2 双链式冷床的结构分析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2.1 结构分析

双链式冷床主要由传动装置、链轮、正向链链条、反向链链条、机架和拨料盘等组成。工作方式是传动装置驱动装在传动轴上的若干个链轮旋转,通过链条和导轨把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这样,通过拨料盘放在链条上的钢管就能在链条的带动下实现平移运动了。结构如图1(a)、(b)所示。

正向链与反向链的非工作段链条有三种支撑方式,第一种是全部自由悬垂如图2,由链条自身的重量使工作段链条张紧,这种形式适用于短距离运输。第二种是全部托起如图3,这种形式适用于长距离运输,避免因运输距离过长,链条张力过大,磨损链轮和链条。第三种是靠近正向链和反向链的主动链轮处的非工作段链条采用一部分悬垂,其他部分用导轨托起如图4,这种形式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短距离和长距离的运输。

1.传动装置2.链轮3.正向链链条4.反向链链条5.机架6.拨料盘

2.2 基本尺寸的计算

2.2.1 冷床宽度

双链式冷床由多组正向链链条和反向链链条组成,每组链条的间距由钢管的最小长度决定。采用几组链条即冷床的宽度取决于冷却钢管的最大长度,一般冷床宽度比冷却钢管的最大长度多1~2m。

2.2.2 冷床长度

冷却时间的选定是决定冷床长度的关键,冷却时间的计算一为按热传导公式计算,二按实测值,在设计和生产中冷却时间一般采用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的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t-冷床冷却时间,h;g-钢管单位长度的重量,kg/m;F-每米长度钢材的散热面积,m2;△t-重量为1kg、散热面积为1m2的钢材冷却时间,h。通常钢管出冷床温度为100℃,环境温度为50℃。其数值可由表1查取。算出了钢管的冷却时间,冷床长度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Q-轧机的最高小时产量,t/h;a-钢管在冷床上的间距,即链式冷床的齿距,m;t-钢管冷却时间,h;G-每根钢管的单重,kg。

工厂生产的钢管产品规格差别较大,冷床长度的设计原则应使大多数产品满足冷却要求。根据设计经验,在生产小规格钢管时,冷床的冷却能力不够,而生产大规格钢管时冷床的冷却能力反而富余,这是因为在轧机小时产量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小规格钢管的节奏大于生产大规格钢管的节奏,使得小规格钢管在冷床上停留的时间远远短于大规格钢管在冷床上的时间。因此要分别计算钢管的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的冷却时间和轧机的最高小时产量来最终确定冷床长度。每组冷床的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将使链条张力过大,传动机构负荷过重,因此,当需要较大的冷床面积时,应将冷床分成若干组。

3 双链式冷床的工作原理

双链式冷床的正向链与反向链各有一套传动装置,正向链主动链轮安装在钢管横移方向的前端。正向链的拨爪带动钢管平稳地前进。反向链的主动链轮安装在钢管横移方向的后端。反向链的链板高于正向链的链板,主要承担钢管的重量。冷床正常工作时,反向链的运动方向与钢管相反,这样随着正向链带动钢管向前运动,反向链上产生的摩擦力使钢管产生持续的旋转运动。冷床非正常工作时,正向链停止前进,反向链持续工作,钢管靠自身重量始终压在正向链的拨爪上,靠反向链带动持续旋转。这种持续旋转避免了钢管在前进过程中的拉弯和擦伤现象,同时也避免了钢管与链板接触的断面上产生冷却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双链式冷床的设计必须满足无论正向链是否工作,反向链都能带动钢管持续旋转。冷床设计需要根据以下公式进行。

已知条件:钢管最大直径D,半径R=D/2;单根钢管最大重量G;钢管与支撑面的滚动摩擦系数μ=0.05;钢管与支撑面的滑动摩擦系数μ1=0.15。冷床设计参数:拨爪滚轮半径r,支撑面到拨爪滚轮中心线距离h。

钢管在冷床上的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图5中,钢管受重力G,支反力N,反向链工作时的力F,拨爪滚轮对钢管的支反力N1。MF为力F产生的滚动力矩,M1为拨爪滚轮对钢管产生的摩擦力矩,M2为反向链对钢管产生的摩擦力矩,M为正向链工作时,拨爪滚轮对钢管的推力产生的滚动力矩。按静平衡条件:

由式(3)、(4)、(5)解得:

将式(9)、(10)及已知条件代入式(6)、(7)、(8)得N1、N2、F。

将N1、N、F及已知条件代入式(11)、(12)、(13)得MF、M1、M2。

由图5可知,冷床正常工作时,钢管受到的力矩为M、MF、M1、M2,当满足M+MF>M1+M2时,钢管就可以产生旋转运动。正向链停止工作时,M=0,只要满足MF>M1+M2,无论正向链是否工作,只要反向链正常工作,钢管都可以在冷床上持续旋转。

4 结语

确定了双链式冷床的尺寸和链条主要参数后,就可以设计并计算出链条数量及重量。结合冷床负荷及速度分别计算出正向链和反向链的链条拉力,为下一步传动机构的计算做准备。双链式冷床在钢管制造和加工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本文的目的是对这种冷床的结构和设计关键点做一论述,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改进,设计出更适合实际应用的机构。

参考文献

[1]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中小型轧钢机械设计与计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8.

上一篇:公平激励下一篇:教学反思精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