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征

2024-10-21

专业特征(通用11篇)

专业特征 篇1

护理专业英语因其词汇量大、专业性强、结构复杂而成为许多学习者所面临的“拦路虎”, 同时也是初教护理英语的公共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 有效克服词汇关是护理英语教与学的关键。本文分类并举例分析了护理专业英语中大量存在的两栖词汇及派生词汇, 希望能变“拦路虎”为“助推器”, 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及初教专业英语的教师成功克服词汇关, 为专业英语教学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1 两栖词汇

英语中有大量词既用于日常英语, 又用于护理英语。但普通词用在护理英语文章中时, 其词义已经发生变化, 具有不同的医学含义, 这些词汇简称为两栖词汇。两栖词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引申词汇, 另一种为独立词汇[1]。

1.1 引申词汇

引申词汇的专业含义与普通意义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是普通词义的引申或转化, 容易被理解与记忆。例如:Coronar heart disease is responsible for what is commonly known as“heart attack”. (冠心病是被通俗的理解为“心脏病发作”的常见原因。) 此句中be responsible for正确的译法为“造成…的原因”, 而不是“对…负责”;attack指疾病的发作, 由其原意“攻击、袭击”引申而来。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 比如client (当事人、患者) , admit (准许进入、入院) , discharge (准许离开、出院) , positive (确定的、呈阳性的) , negative (否定的、呈阴性的) , concentration (专注、浓度等等。

1.2 独立词汇

这类词汇的医学含义与普通意义没有显而易见的联系, 不是普通含义的引申, 因此不能从普通含义推断其医学意义。例如:Circulation and sensation in the involved extremity must b checked regularly and some weight-bearing should be encouraged on the uninvolved leg to maintain its muscle tone. (要定时检查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并鼓励患者用健肢承担一定的体重以保持健肢的肌张力。)

本例中出现的词在护理英语中有其特定的专业含义, 不能按其普通意义去理解或推断, 此类词还有tender (触痛的) , com plicated (有并发症的) , maturation (化脓、瘢痕形成) , withdrawa (戒断、脱瘾) , arrest (停止) , dressing (敷料) 等等。

两栖词汇的普遍存在要求教师和同学们在理解语句时, 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 从一个词或词组的基本意思出发, 进一步引申或借助医学英语词典查询其特有的医学含义。若是一味按照单词的普通意义生搬硬套, 逐词生译, 就会使译文生涩难懂, 错误连篇。

2 派生词汇

2.1 护理专业英语大量使用了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医学术语

英语是一个包容与吸纳了很多外来语的语言。由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曾先后对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而且希腊语与拉丁语词汇丰富, 词汇意义单一, 构词原则简单, 构词能力较强, 所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医学英语术语都是由希腊语词素和拉丁语词素合成的[2]。据统计, 75%以上医学术语是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派生词[3]。护理专业术语的构成主要以拉丁或希腊成分作为词根, 再加上前缀、后缀, 并且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产生新词。在护理英语的学习中, 了解常用的前缀、词根、后缀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前缀“anti-抗, 防止”可构成antibiotics (抗生素) , anticoagulant (抗凝血剂) , antineoplasti (抗肿瘤的药) , antidepressant (抗抑郁症药) , antipsychotic (精神抑制药) 等词;词根“hem/o血液”派生的词有hemorrhage (出血) , hemoglobin (血红蛋白) , hemochrome (血色素) , hemophilia (血友病) ,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等;后缀“-itis炎症”可构成encephalitis (脑炎) , rhinitis (鼻炎) , laryngitis (喉炎) , bronchitis (支气管炎) 等等。

派生词汇对同学们单词掌握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于:首先, 同一词根或词缀遵循同样的发音规律, 使单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助于提高语音, 单词发音正确了又自然会减少拼写错误;其次, 词根和词缀的意义稳定, 有助于促进对看起来很难的专业术语的词义的掌握;第三, 词缀和词根的构词能力很强, 对有限的护理英语常用词缀、词根的理解与记忆可以使学习者掌握无限的专业术语, 有效扩充词汇量。简而言之, 派生词有助于同学们对医学单词音、形、义的掌握及单词量的迅速扩充, 为同学们进一步发展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奠定了坚实的词汇基础。

2.2 护理专业英语中较多使用由动词派生的名词

护理专业英语文章描述的是疾病的定义、治疗与预防、护理目标及护理干预等客观事实, 语句的重心是表达客观性而非主观性, 因此经常会出现许多由动词派生来的名词化词汇。例如:Community efforts towards preven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are directed toward (1) detection of DM and follow-up of suspected cases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and to give treatment; (2)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besity; (3) keeping patients of DM under medical supervision; (4) promotion of understanding of DM through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the patient, his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有关糖尿病的预防, 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发现疾病, 跟踪疑似病例以便确诊和给予治疗; (2) 预防和纠正肥胖; (3) 随时监控病情; (4) 通过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全社会的宣传来增进对糖尿病的了解。)

除上述举例外, development (疾病的发展) , management (疾病的治疗) , improvement (好转) , ventilation (通气) , involvement (参与) , coordination (协调) , commitment (责任) , intervention (干预) 等词都是护理英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由动词派生的名词。

英语中名词是表物的词汇, 用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来表达普通英语中用动词表述的内容可以更加强调某一客观事实而非某一行为, 大大简化语言结构, 并且更具有书面体的性质。注意到这一用词特点, 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翻译水平及护理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继民.医学英语的词法特征[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 6 (3) :76-77.

[2]张季平.英汉医学及生物学词素略语词典[M].北京:科技出版社, 1978.

[3]尉桂英.如何使医学生建立起专业英语词汇体系[J].医学教育, 2002, 10 (5) :55-56.

[4]孙国棣.护理专业英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专业特征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

(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

(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

(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

(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

(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专业特征 篇3

【关键词】教学语言 专业教学 艺术 特征

教学语言是教师特有的职业语言,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内容的最基本的载体,教学语言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专业教学工作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专业课教员,由于其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专业素质必须精湛。当前,我们学校专业课不仅要求教员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求学员接受学习,还要求学员以实践教学为辅传授专业技能,那么专业教学中是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通过专业课教员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学员是可以挖掘出教员的思维活动进程,他们能够从教学中去主动思考问题,推敲专业化理论思维逻辑,这是学员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信息传递和行为沟通的一种工具,它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而在课堂始终是一种充满着语言的环境,通过教员与学员的互动式交流,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教学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其具有的魅力所在是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得以成功实施。教员能否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专业课堂中,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员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员的逻辑思维。专业教学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我们每位教员都不容置疑的事实,它既是教员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职业化的创造性艺术。因此,专业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文的特点以外,还具备与其它语言明显不同的特征。

一、专业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性

教学语言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工具,其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教育性。在专业教学中,由于教员的职业性,教员在施教过程中对学员都会在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行方面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教员必须有意识地注意教学语言的教育作用,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学本身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影响学员的思维能力的活动,教学语言应该是教员经过深思熟虑,能够给学员的心灵以共鸣和启发的教育性语言,它是教书育人的媒介。

教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首先教员自己要加强语言的修养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员教学语言教育作用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紧密相关,要培养学员的优良品质,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诚实勇敢。教员的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对学员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二、专业教学语言艺术的学科性

教学语言在专业教学中传递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信息,那么专业教学必须用本学科中的专门术语来传递教学信息。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是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交流的知识体系,因为每一学科在自己的领域内经过长期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归纳总结出自己特有的理论、范畴,这就是专业术语。如果教员在专业课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采用生活语言,那么就不会凸显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就不会彰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教员专业术语运用的好,能够使学员对本专业产生一定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学员内心不断滋长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专业的教与学能够达到有机结合。特别是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那种本专业特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能够通过专业术语的正确表达而呈现出来,比如边防检查专业课中的边防检查勤务课程,就有勤务规划、勤务指挥、勤务监督,只有在授课对象是对口专业的学员,施教内容是边防检查工作有关的内容,学员才能充分理解专业术语的意义所在。

三、专业教学语言艺术的严谨性

严谨性,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专业教学语言的严谨、缜密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专业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专业术语的准確性是专业教学语言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是要求教员的语言要符合逻辑规范、客观规律、思维定律,把专业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教学语言表达出来。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专业术语的科学性要求教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其语言须准确无误,它也反映在语言的规范化上,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普通话要准确,选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案(事)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展开,使受训学员听起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干净利落、不说废话,不带语病,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概念的阐述不模糊,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四、专业教学语言艺术的启示性

专业教学语言的启示性是指教员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课题,通过互动式交流激发学员开动脑筋思索、探求答案,使学员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按照教员语言逻辑和思维顺序,逐步探求真理、找寻答案、获得真知,从而既增长理论知识又发展思维能力。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特征分析 篇4

一、会计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性强, 学习门槛高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强, 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践流程的学科, 其涉及到的词汇有比较强的专业性。这一点与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用途英语) 相比有很大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 感觉词汇比较生僻、难度大, 学习门槛较高, 这的确是需要学习者去克服的一个重要困难。例如“fair value”这个英语词汇, 其汉语翻译是“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英文定义是:Fair value is a rational and unbiased estimate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price of a good, service, or asset.而“公允价值”的中文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 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这种会计专业术语、词汇对于不了解相关会计知识和会计专业背景信息的学习者来说杀伤力很大, 比较难以理解, 容易使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

二、会计专业英语词汇具有单一性

所谓词汇的单一性, 是指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内, 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 反过来, 同一个意思只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在会计领域, 这种词义的单一特性显得尤为明显。例如“discount rate”指“贴现率”, “straight line method”指“直线折旧法”, “accrual basis”指“权责发生制”, “fixed assets”指“固定资产”等。这些专业词汇和术语的意义及解释都是固定的、单一性的, 没有其他的解释。这与EGP中一词多意、一意多词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个特征对于学习者来, 也可以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因为这免除了在EGP中, 信息接受者往往要在一个词汇的多个可能存在的解释意思中凭语境和逻辑去选择合适意义的过程。这样一来, 只要学习者掌握了会计英语专业词汇, 那么对应英语信息的理解一般来说正确率比EGP要高。

三、会计专业英语词汇往往具有对义性

所谓术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一种矛盾或关联。在会计专业领域, 这种对义性的词语很多。例如:in-sourcing/outsourcing—自制/外购;accrual basis/cash basis—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trade deficit/trade surplus—贸易逆差/贸易顺差;wholesale/retail—批发/零售;net weight/gross weight—净重/毛重;premium/discount—升水/贴水;assets/liabilities—资产/负债;inflation/deflation—通货膨胀/通货紧缩;debit/credit—借方/贷方;appreciation/depreciation—升值/贬值;increase/decrease—增加/减少;fixed assets/current assets—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等。在使用复式记账法的会计领域, 这样的术语对异性特征普遍存在。这个特征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善加利用。在学习会计专业英语术语时可以利用对比联想的方法, 举一反三, 将一个词语的矛盾词、关联词、对应词一并记忆, 提高学习单词术语的效率, 从而事半功倍。

四、会计专业英语词汇中大量使用词缀

在使用词缀构成的单词中, 一般前缀可用来改变单词的含义;后缀可用来改变单词的词性。构成会计英语词汇常用的前缀有:“non-”表示“非、无、不”, 如non-current assets—非流动资产, non-interest bearing note—不带息的票据, non-operating revenues and expenses—营业外收入和费用;“un-”表示“不、无、非”, 如unrecorded—未入账的, uncollectible—不可收回的;“pre-”表示“前、先、预”, 如prepaid—预付, preferred stock—优先股;“re-”在动词及派生词前, 表示“再、又、重设”, 如reinstate—重建, repurchase—购回, refund—退款;构成会计英语词汇常用的后缀有“-ment”, “-tion”, “-ship”, “-or”, “-able”, 如retirement—兑付, bank statement—银行对账单, appropriation—分拨, distribution—分配, sole proprietorship—独资、独资企业, partnership—合伙、合伙企业, creditor—债权人, debtor—债务人, accounts payable—应付账款, 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账款。

五、同一词汇在ESP (会计) 中与EGP中含义的区别

会计专业英语术语中有大量的词语是EGP中本来就有的, 只是在会计专业英语领域使用时所表达的意义与一般英语使用时不同。这造成学习者咋一看不少英语词汇自己都见过, 是自己熟悉的词语, 但是在理解其语句完整意义时却无法达成, 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例如“principle”一般含义是“原则, 原理”, 在会计领域的含义是指“本金”;“interest”一般意义是“兴趣, 利益”, 在会计领域是指“利息”;“goodwill”一般含义是“好心, 善意”, 在会计领域是指“商誉”;“balance”一般含义是“平衡”, 在会计领域是指“余额”;“statement”一般含义是“陈述, 声明”, 在会计领域的含义是“报表”;“entry”一般含义是“进入”, 会计领域的含义是“分录”;“credit”一般含义是“信用”, 会计领域的含义是“贷方, 贷记”;等等。这种同一个词汇在ESP中与EGP截然不同的含义对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并且这种困难是一种隐性障碍。很多学习者感觉自己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实际上则不然。这需要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其真正含义。

六、会计专业英语词汇中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用词区别

一般而言, 英式会计词汇和美式会计词汇大体上保持一致, 但是在一些具体会计科目的表达上, 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比如“stock”在英式英语中表示“存货”, 在美式英语中却是“股票”的意思;英式英语中的“股票”使用的是“share”, 美式英语表示“存货”使用的是“inventory”。还有, 英式英语中表示“销售收入”使用的是“turnover”, 而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sales”;“应收账款”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debtors”,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accounts receivable”;“应付账款”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creditors”,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accounts payable”;“损益表”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profit and loss account”,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income statement”;“留存收益”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company reserve”,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retained earnings”;“毛利润”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trading profit”,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gross profit”;“盈余”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的是“rest”, 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是“surplus”。

七、部分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缩略语的使用

使用缩略词是会计英语词汇的又一个特征。在我们阅读会计英语资料时, 会发现有部分词汇使用缩略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缩略词简洁、意义准确、使用便利。缩略词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字母缩写词;二是截短词。所谓首字母缩写词, 顾名思义, 就是将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 但按照英语的习惯, 应该是大写字母。例如: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公认会计准则;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FI-FO:fist-in, first out—先进先出分步成本法;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GAAS:General Accepted Auditing Standards—公认审计准则;VAT:Value Added Tax—增值税;等等。另外, 为了提高阅读和书写效率, 在会计英语里, 经常出现将一个单词截短的现象, 例如:Acc.t是指Account—账户;Allow.是指Allowance—备抵;Ba.L是指Balance—余额;Beg.是指Beginning—期初;Cap.是指Capital—资本;等等。虽然会计英语词汇中有使用缩略语的情况, 但整体来说, 数量相对较少。由于会计专业文体的正式性、专业性、准确性和严肃性, 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还是极其有限的。

总之, 会计英语作为ESP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词汇与普通用途英语词汇有重要而显著的区别。了解会计英语词汇的特征非常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学习、掌握、使用好会计英语。

摘要:会计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作者从七个方面对会计英语词汇进行了特征分析, 试图通过对其特征的归纳分析来帮助学习者了解这些学习中的词汇“拦路虎”, 以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会计,英语,词汇,特征

参考文献

[1]刘白玉.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4) :35.

[2]宋光磊.会计英语词汇差异[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6) :55.

[3]郁振维.会计术语种种[J].中国工会财会, 2005, (10) :40.

专业特征 篇5

【摘 要】分析高职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从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的制度与机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适应市场主要对策,从而达到高职内涵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 市场适应性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04-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太乐观。表现之一是很多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是不对口的。毕业生因各种原因无法择业,只能先就业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高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职专业的设置决定的。高职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研究,可以指导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自我调控,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市场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要判断高职院校专业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可以从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质量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检验。

首先,从专业结构上,高职专业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高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理应承担这一重任。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但是就业结构只能由产业结构决定。归根到底,高校的专业结构由社会的产业结构决定。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分析宏观社会经济形势,也要分析微观经济形势;既要分析本地区,也要分析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成分变化和构成模式;既要分析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也要分析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趋势。当高职院校对上述情形进行充分地了解并论证后,才清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态和变化,才能梳理好高校的专业结构,才能决定保留什么、开发什么、整改或撤销什么专业,才能及时调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因此,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如果没有恰当的课程体系支撑,即使设置的相应的专业,也不一定培养出需要的专业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区别于普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也要有别于中职学校轻理论重实践。服务于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源情况)、学校现实条件(软硬件条件)和行业需求(对人才需求),既遵循“够用”、“实用”原则,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切实得到保证。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又很强的教师,我们称之为“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教师培训和学习、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企业专家行家到学校兼职等方式,获得一定数量的“双师素质”教师,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必要和充足的实践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二。实践课是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低于50%。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三。实训基地是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下训练技能场所,学生在近距离或零距离的环境下体验就业,既提高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领会企业精神,让学生积累今后就业的丰富经验。同时,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和学校能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职业资格证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入行证”,学生技能过关,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希望员工一来就能顶岗;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提高。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最后,要有灵活的专业设置、优化重组的机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高职专业的设置要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在做了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朝阳产业,做好长线发展的准备和保障;对于短线专业,要有针对性的扶持;对于热门专业要有稳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做支持,不断积累经验;而对于长期招生人数少、就业率特低的专业,要果断地重组或撤销。长线专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短线专业办学成本低,灵活性强,因此专业建设要长短结合,以长为主,适当短线,长短结合。

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市场适应性的主要对策

相对经济发达的美国、德国,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高职教育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和策略,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想跟上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专业人才培养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研究并找准专业适应市场的对策至关重要。

(一)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大力发展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整合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撤销生源缺乏、社会不需的专业,形成社会适应性的专业教育观。在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里,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过去和当前的传承式教育。当今世界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要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生存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程“专才”教育,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上,要明确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同时,随着地球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稀缺,开发新能源和新的就业岗位也是全世界关注并在着手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往守着“铁饭碗”的陈旧观念要摒除,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高职学生创办微小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endprint

(二)加强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宏观调控。2004年,教育部首次修订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规范后的专业由1500多个变成532个。这次调整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即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结合。确定国家对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今后,我国应及时根据产业政策、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负责组织制定(修订)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和进行专业评估,制定专业设置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评估标准,进行宏观的指导及督导。比如,在专业设置中,各高职学院可以按专业大类,自行选择专业方向,只要办出特色就行。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世界上办得很成功的高等职业学院之一,1963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经费、地位和范围,并明确要根据市场确定教育内容,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还成立全国社区学院顾问委员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国家、省、市级不同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相应的发展目标、产业政策制定各级职业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专业设置管理的方针政策,设置本地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试办新专业的论证审批工作,完善职业资格认证框架,鼓励行业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以此进行宏观指导。同时承担起监督指导和服务咨询的义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的制度与机制。高职教育是一种紧贴社会、经济实用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要时时关注社会需要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管理制度。要与省市地方政府共同组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委员会(或成领导小组),依托地方经济,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为核心设置专业或专业群,根据地方经济形势和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省市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相应的权力,支持高职院校自行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从实际出发,在专业目录范围内设置专业或细分专业方向,也可以经过论证提出新专业;支持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学院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由院内外专家,特别是行业专家共同监管高职院校所设置专业的运行情况,并定期对专业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学生应该是动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构建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课程的设置既要着眼于当前岗位要求,又要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课程体系中应该由理论课(含公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职业素养理论)、实践技能(含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两大部分构成。理论课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以加大实训课的比例,理论和实践各占50%的比重。(2)采用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学院软硬件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教学方案兼用。如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始试行了“选项教学”的方法,让高职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提高。“选项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增加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教材,把学科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选项教学”一方面因学习依据喜爱自行选择,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发挥了教师教学特长优势,将“选项教学”扩展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上,将学生的选项变成教师的选项,即教师与企业联系,将企业最新的项目内容用于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教学中了解到企业目前数控技术使用的基本内容,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情况,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

(五)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需要是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不但要看到目前各行业对人才的近期需要,还要从长远角度看到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对于目前一些就读人数较多的传统专业进行控制和调整到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培养;对朝阳专业,尽管目前需求量不大,应该有计划地着手设置。专业设置时,既要避免重复,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趋势,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配套,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具前瞻性。强调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适当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可能导致原有的部分教学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出现空置状态。为了让这些教育资源发挥余热,各高职院校应该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比如,利用空置的教学设备承接对外加工工件,利用剩余的教室出租,利用闲置的教师开办相关专业的讲座、编教材、搞科研和到企业挂职等,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六)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拓宽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渠道。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加强与企业联系,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合作,在学生毕业之前,学生就完成了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使他们一到企业就能上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基层岗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就业市场。鼓励引导高职学生到城乡基层工作,并给予适当补贴,既可以帮助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又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和民办企业是高校毕业生不太愿意就业的地方,可鼓励高职学生到此就业,并为接受高职毕业生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流通领域的发达,可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自主创业的高职学生,从政策、资金、技能等给予政策扶持和补贴。就业渠道的畅通后,就业质量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邓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折射出的问题[J].时代报告,2011(12)

[2]蔡瑞林.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3]王国超.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4]闫祥岭.中国四大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N].新华网,2009-06-03

【作者简介】梁美英(1968- ),女,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姜献生(1956- ),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中专护理专业女生人格特征调查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向某中专学校护理专业女生发放调查表147份, 收回有效表格145份, 有效回收率为98.64%。女生年龄为16~19岁, 平均年龄17.80岁。

1.2 方法

以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个班级, 并在相同条件下集体施测, 将有效调查表的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测量工具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Cattell) 编制, 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祝蓓里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量护理专业女生的人格特征[3], 根据其提供的经验公式推算出次级人格因素, 并对护理专业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估计或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护理专业女生16PF测试结果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 (见表1)

护理专业女生在乐群性 (A) 、兴奋性 (F) 、敏感性 (I) 、幻想性 (M) 、忧虑性 (O) 、紧张性 (Q4) 的人格特征得分上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女性常模,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在聪慧性 (B) 、稳定性 (C) 、有恒性 (G) 、世故性 (N) 、实验性 (Q1) 、独立性 (Q2) 、自律性 (Q3) 的人格特征得分上则低于全国女性常模 (P<0.01) ;在恃强性 (E) 、敢为性 (H) 、怀疑性 (L) 的人格特征得分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护理专业女生16PF分数分布情况 (见表2)

将护理专业女生在各人格因素上所得的原始分按全国女性常模转化为标准分 (1~10分) [3], 低于4分为低分, 高于7分为高分。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专业女生在乐群性 (A) 、兴奋性 (F) 、敏感性 (I) 、幻想性 (M) 、忧虑性 (O) 和紧张性 (Q4) 因子上得高分的人数比例较大;在聪慧性 (B) 、稳定性 (C) 、恃强性 (E) 、有恒性 (G) 、敢为性 (H) 、世故性 (N) 、实验性 (Q1) 、独立性 (Q2) 、自律性 (Q3) 因子上得低分的人数比例较大。

良好的人格特征 (如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自律性等分值较高) 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相反, 不良的人格特征 (如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分值较高) 则影响心理健康, 特别是稳定性因素得低分是心理健康不良的最主要因素。从表2可知, 高达27.59%的护理专业女生稳定性人格因素得低分。因而, 护理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注:*常模中高低分的比例均为15.90%

2.3 护理专业女生次级人格因素的特点

根据全国女性常模, 将护理专业女生在各项人格因素上所得的原始分全部转化为标准分 (1~10分) , 然后运用经验公式来计算其次级人格因素的分数[3]。常模中次级人格因素得分低于4分和高于7分的百分率均为6.6%。可依此进一步说明护理专业女生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的表现特点 (见表3) 。

由表3可知, 在次级人格因素方面, 护理专业女生的次级人格因素特点为偏向紧张焦虑, 多数属于外向型, 容易感情用事, 处事优柔寡断。

2.4 护理专业女生各种心理预测上的特点

护理专业女生的心理健康因素 (Y1) 的均值为19.14分, 低于常模平均分22分, 低于12分者占4.35% (常模中低于12分者占10.00%) , 高于22分者仅有27.83%;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 (Y2) 的均值为42.91分, 远低于常模均值55.00分, 无高于67分者 (67分以上者其成功的机会更大)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Y3) 的得分按相应标准转化为1~10分的标准分, 护理专业女生的平均分为2.72分, 小于4分者占50.43%, 高于7分者仅占0.87% (标准分高于7分者属于创造力强者)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Y4) 的平均分为19分, 低于常模均值22分, 低于17分者占12.17% (常模中低于17分者为10.00%) , 有成功希望者 (25分以上者) 仅有0.69%。

3 讨论与建议

从表1、表2可知, 护理专业女生的人格特征的主要表现有: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学习理解能力不强, 容易兴奋, 情绪不稳, 感情用事, 易生烦恼, 缺乏较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富有幻想, 缺乏自信和探索精神, 依赖性高, 独立性差, 生活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表3显示, 护理专业女生既开朗外向又充满紧张焦虑, 容易感情用事且处事优柔寡断。心理健康因素 (Y1) 、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 (Y2)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Y3) 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Y4) 得分均低于常模。特别是心理健康因素 (Y1) 高于22分 (常模平均分) 者仅占27.83%, 提示护理专业女生的人格偏差或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可能原因有: (1) 护生专业女生多是中考失败者, 文化基础差, 无法适应繁重的医学课程学习;部分学生是被家长逼迫到校学习, 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 得过且过;甚至有的学生对尸体、血液有恐惧感, 但又无法违背家长的意愿, 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 (2) 部分护理专业女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娇生惯养, 依赖性强, 独立性差, 动手操作能力更弱, 对离家住校、封闭的校园生活和枯燥的护理操作训练往往难以适应。 (3) 处于青春晚期的她们, 生理发育接近成熟, 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并且严重缺乏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作为“90后”, 容易幻想, 多愁善感, 当遇到学习、生活、情感等各种挫折时容易产生失望、悲观情绪, 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4) 多数学生来自农村, 传统禁锢的思想方式使她们养成了循规蹈矩, 不求创新, 躲避竞争的性格。但面对日新月异、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年代, 她们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 长时间处于抱怨、忧虑或烦恼中。 (5) 有的是属于特殊家庭 (留守、离异、单亲等) 学生, 她们敏感, 脆弱, 自尊心强, 自律性差, 加上青春期的叛逆, 极易出现心理扭曲。 (6)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 她们对社会的了解有了更便捷的途径, 也就更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女生追求个性、张扬自我、反对权威、藐视传统。她们对不染头发、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等护理工作要求, 以及“脏、苦、累”的护理工作有了抵触或反抗心理, 甚至对“小护士”这种社会称谓也感到厌恶。

要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女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就必须对她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具备“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护理人格[4], 才能肩负起“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

(1) 建立和加强校园心理教育与咨询。第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学课程, 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 能够正确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咨询室,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训练活动, 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 帮助学生发展自我, 完善人格。

(2) 强化专业建设。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提高她们的学习效率。积极宣传护理前辈勇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加深她们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和热爱, 使她们认识到只要有娴熟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就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3) 加强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能力, 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具备宽容、克制、忍让、协作等良好人格品质。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充分发挥女生乐群外倾的性格特点, 培养她们人际沟通技巧、团体协作精神、自主创新思维, 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增长社会经验, 使她们形成良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林静.767名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校医, 2007, 21 (3) :289~290.

[3]戴忠恒, 祝蓓里.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量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专业特征 篇7

一、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

(一)规模

截取某个年度,横向比较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分布比例,可得知专业硕士学位在整个硕士学位结构中占据绝大部分。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2007~2008年度按照修读硕士学位学生数进行划分,学术型硕士学位仅占32%(其中M.A为11%,M.S为21%),专业硕士学位占68%(其中教育硕士M.Ed占31%,M.B.A占19%,M.P.A等其他领域占18%)。[2]

纵向考察1970年~2012年40多年间按学科领域划分的硕士学位修读人数,M.Ed远超出其他学科领域,维持在23.6%以上水平,最高比例达39.7%。直至近年,因商学院迅猛发展,M.B.A追赶增长至25.6%,二者才持平。从单个学科来看,教育学科领域的学士(近10年约维持在6%~9%)、硕士、博士学位(约维持在5.9%)授予人数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发展态势。说明M.Ed因具庞大容量,在调节本科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起到缓冲功能。商学硕士生仅比本科生高出几个百分点,均约维持在20%。

从历史实践与增长态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职学生相对比例较高;全日制学生在21世纪初实现逆转并预计将继续保持领先;与此同时,在职学生绝对规模也在增长(见图1)。人们宁愿花费时间与学费去修读高级学位,专业硕士的整体规模越发扩增,在未来较长时间将依然得到市场认可与追捧。

资料来源:http://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_chb.asp

(二)性质

尽管美国的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所授予的具体学位类型存在区别,且传统上学术型硕士更为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但随着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二者在培养要求、授予条件、招生设定、课程主旨、地位层级、社会接受度、进一步深造资格及资助贷款上变得更加接近。

第一,从总体培养目标来看,二者相互参照与模仿,并围绕职业技能设计课程。学术型硕士要求完成指定课程、研讨与综合考核。虽有的要求准备及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但在通常情况下可能无须硕士论文,可用一个主要项目或系列小论文代替便可授予学位。而有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要求便是按照学术型的标准来规定的(如工程领域)。同时,学术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通过课程、实习去训练与提高职业技能,与专业硕士的要求颇为一致。专业硕士可能更为明确地要求为较高职业能力做准备,以满足在应用领域工作的需要(如M.B.A),如须遵循一整套详细说明的课程或研讨要求、进行明确的阶段训练,以及须在实习场景中接受指导和监督等。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AS)规定针对学生事务方向的专业硕士水平预备项目标准,主要涵盖基础研究,专业学习和实习指导,且通过CAS标准可判断学习努力程度及评估学习成果。[3]

第二,从所处学位系统层级来看,二者处于同一地位。硕士学位是第一个具有研究生资质的学位,或是第二个周期性学位。在有些学科领域可能被视作是终结性的专业学位,如美术;或在有些领域虽被视作第二学位,但也有可能不再通向博士学习。在有些学科如行为与自然科学,愈发普遍的做法是直接从学士学位跨越到博士学习,即攻读博士不需要以获得硕士学位(无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为前提条件。

第三,从招生要求来看,两种学位类型区别不大。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马萨诸塞大学的M.Ed.招收80%的全日制与20%的在职学生,不仅欢迎不同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入读,还欢迎有工作经历的职场人士报考,如在大学或政府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研究以及政策分析的中层人员。与此相对照的是,尽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提供的是M.A项目(M.A in higher education),也主要是招收高等教育领域和相关企业的行政人员、教员、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同样希望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并尊重多样化的职业目标。德雷塞尔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M.S项目(M.S in higher education)也直接面向专业人员招生。由此来看,M.Ed、M.A与M.S均乐于招收有一定职业背景、具有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的学生。

第四,从课程主旨来看,专业硕士与M.A及M.S不存在明显区别。一是体现在课程的广泛适应性。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认为,由于领导与管理技巧驱动大学成功,很有必要对当代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与实践进行探寻与分析。由此M.Ed课程旨在培养将来能在大学、非营利组织或政府机构的领导者角色。其并非培训学生去适应单一的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岗位,而是着力于提供综合全面的课程,以便未来适应多个岗位并能在感兴趣的方向深造。德雷塞尔大学M.S课程旨在通过严格要求,使得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组织、政府、基金会和企业构建的广泛高等教育格局中,能适应复杂的岗位需求。二是体现在课程本身的学术性和对质量的把控。马萨诸塞大学强调M.Ed与博士学习的衔接,尤为关注学术写作与阅读,且允许选修博士生课程;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M.A项目鼓励选修博士生课程;德雷塞尔大学也致力提供卓越的M.S课程,为博士学习打下理想基础。

二、美国专业硕士培养的特征及相关争议

美国的专业硕士培养具有显著特征,如面向就业市场,实现规模扩增并注重学生资助,创新硕士培养项目推行双学位培养以及注重国际化等。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有的培养方式成为通用做法且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一些现实问题而引发争议。

(一)基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硕士培养坚持职业导向性

近年来,许多职场人士认为,获得一个专业硕士学位等同于迅速累积职业经验与资历,有利于跳槽、升职或加薪;入职经历与硕士学位相组合可更好地打动雇主,是一项非常有效率与高回报的个人教育投资。尤其是双硕士学位适应性更广,可能会获得更好、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一些在线或速成硕士项目的学习时间灵活,较少与工作相冲突,使得课程易于完成。若慷慨的雇主能资助学费,则更能被激励重回大学。[4]专业硕士学位看上去已成为激烈就业市场上一枚颇有分量的筹码,因而,投入时间、金钱及精力去获取这一高级学位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硕士学位在就业市场受青睐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较高的就业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招录及各培养环节对接职业要求,易于将来求职。如在招生时强调职业背景和专业经验;在培养过程中设置解决问题的真实环境,在大学内部提供助管、助研、助教岗位,依托校友网络提倡校友互助,运用大学平台优势及与其他伙伴机构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打造全方位课程支持体系;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使其在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二是相对较高的薪水。伯纳德·格林(Bernard Greene)早在1985年的调查中就指出获得硕士学位对薪水产生正向作用。[5]统计数字也表明,以2003年为例,较之精英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等或较差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分别每年少赚4,100美元和6,000美元,而在就业市场上同时拥有本硕学位更有竞争力,每年能多赚6,000美元。然而,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伴随专业硕士规模扩增引发雇主对质量的质疑,尤其以营利性大学最为突出,以及越发潮流的远距离专业硕士教育导致文凭的含金量下降。与获得博士学位每年能多赚25,000美元相比,专业硕士与之已拉开较大距离。[6]

具体来看,M.Ed与M.B.A最受学生欢迎,主要原因在于除本专业外,这两个领域易于吸纳较多来自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体现出对多类岗位、多元价值的包容力。以M.Ed为例,旨在打造复合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不仅乐于招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还偏重于招收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因为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有利于熟练使用量化工具去进行科研。追根溯源,美国的本科专业也可划分为就业导向(为本科生直接工作做针对性准备的相关领域,包括教育、商业、卫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与学术导向(并不是专门为在特定应用领域就业做准备的,如社会和行为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生物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等)。因而,学术型专业本科生为更好就业则转修应用性更强的硕士专业。至2003年,18%的历史专业和14%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会选择M.Ed进行深造,10%的社会科学专业会流向M.B.A项目。[7]可见,专业硕士学位对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基于大学的立场———专业硕士培养蕴含普遍逐利性

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持续扩增的同时,收取较高学费。各学生资助机构及社会渠道提供资助与贷款申请,但额度或比例较低。联邦政府每年提供超过1,500亿美元贷款去帮助数百万的学生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明确涵盖修读专业学位的学生。大学及其他资助项目也提供申请。[8]但是专业硕士学费负担依然较重。2013~2014年度,除去各种资助,个人仍须承担95%的学费。加之,公立大学学生的受助比例低于平均水平,其硕士在整个学位系统(包括本硕博及副学士)中的获助比例为19.3%,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则为32.4%,私立营利性大学也达到21%。[9]由于公立大学与私立非营利性大学的硕士生数量远超出私立营利性大学,许多学生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大学在专业硕士项目上体现出普遍逐利性,尽管有公开与隐蔽之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非营利性大学运行逐利性专业硕士项目提出了较为激烈的批评。新美国教育政策项目主管凯文·凯里(Kevin Carey)指出,公立大学与私立非营利性大学专业硕士扩招,也参与兜售定价过高的由政府支持(资助或贷款)的2年期文凭,也即自称的“硕士学位”,这是不应该的。2012年硕士生债务中位数为57,600美元,相比4年前增长31%;修读教育学科项目虽从33,910美元仅增长到50,879美元,但增率达到50%,超出平均水平。此类大学大量销售很大程度上不必担责的终结性硕士学位,且多由市场价格决定以及通过借贷才能完成的学位,逃脱不了逐利的嫌疑。由此建议联邦政府应进一步规范此类硕士项目,将更多的营利性大学也调整为实施主体,以帮助学生识别营利属性并拥有更好的教育体验。[10]正如欧特曼(Ortmann,A.)指出的,营利性大学与传统大学相竞争的立足点在于,其更能理解高等教育首先是一个服务行业,必须首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未来雇主的满意度。[11]概言之,指责的焦点在于专业硕士定价过高,非营利性大学有哄抬市场之嫌;加之有的课程质量一般,使得学生就业预期降低,还贷能力堪忧。从这一角度来看,应扩张营利性高等教育市场使得专业硕士价格更为透明理性,加之营利性大学课程时间更为灵活且可兼顾工作,既使得学业能较好完成又能分担借贷压力。因而,以营利性大学为重要主体之一具有适切性。因政府已投入较多资源给予非营利性大学,其重心不应在运营广泛的逐利性学位项目去与营利性大学争利,而应在收取合适学费的基础上更为关注课程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营利性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与学生贷款违约问题不容忽视。普瑟(Pusser,B.)等维护非营利性大学的行为,认为在“生产者”比“购买者”更了解教育产品的实质与价值的情境中,学生易处信息不对称境地,非营利性大学能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欺诈降至最低。[12]加之,单纯以价格来衡量专业硕士扩招的合理性是片面的。培养质量涉及到师资、管理、学科领域的综合实力等要素,如在全美排名前50名的教育学院几乎全为公立大学或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实力雄厚的教育学院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厚实的基础与全面支持。非营利性大学虽强调课程与技能的衔接,但办学历史较短,在课程运行与质量监督等方面难与传统精英大学相比。更为糟糕的是,营利性大学学生数虽只占总数的13%,却背负31%的学生贷款和近半数违约贷款;约有22%的营利性大学学生在3年之内仍拖欠贷款(公立大学为13%)。学生债务问题促使奥巴马政府着手为学生提供一些经过认证或经州、联邦标准许可的有偿就业计划,使得负债的同时有能力偿还贷款,以降低违约率。[13]

综合来看,当传统精英大学不因过分逐利而去损害自身学术价值与质量原则,坚持培养学生的广博能力,契合就业市场要求以及满足学生长远发展所需,那么此项收费就具有正当合理性。与此同时,营利性大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跨越式扩增还将持续。在未来,非营利性大学与营利性大学可拓展一种新型伙伴关系,由此既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营利性大学在师资、课程、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又可使得非营利性大学形成价格敏感性,提高课程性价比。

(三)基于国际化生源考虑———专业硕士培养具有复合性

有别于单一学位培养模式,美国开设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Dual Degree或joint degree)来对应需求人群。其原因在于:一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为全面的职业准备需求,通过跨学科学术与技能训练,获得更多在行政、管理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希冀学习丰富的硕士课程,获得与多元专业背景的同学互动、联系与实践的机会。二是从整体来看,美国在硕士学位颁授上延续了国际化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获得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持续增长,而本土学生10多年间出现负增长。21世纪以来,各国广泛开展国际化以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美国为维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中之一便是开展双学位硕士项目以满足国际学生需求。美国教育协会的报告指出,2011年,93%的博士学位授予机构,84%及78%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机构,与50%的高等教育相关机构在过去3年里加速了国际化;27%的机构开办双学位或与他国合作认证项目。过去5年国际化资助增加了47%或维持在27%的稳定水平。[14]专业硕士双学位项目促使大学或二级学院(系)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机构间进行深入协作。

美国大学具有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与能力,擅于创造性地设计与重塑学生的教育经历。以高等教育方向的M.Ed双学位项目为例,大学加强内部各相关单位的网络联结,共同把握运营高级学位的机遇。尽管课程的设置和评估相对变得复杂,但仍旧成为一种潮流。由于这一项目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常与管理学、经济学或教育学其他方向的课程相互搭配。如马萨诸塞大学设置教育硕士和公共政策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Administration),培养目标为通过3年全职学习,毕业后能胜任政府机构、咨询机构、教育研究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政策分析与管理职位。达拉斯浸会大学提供高等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和课程与教学教育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要求获得54个学分,提供平台使得学生能胜任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课程设计、有效教学计划制定、团队领导等工作。与此类似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高等教育领域M.A项目也设置相应的双学位,与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或M.B.A相搭配。M.Ed与M.A具一致性,都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率。由此说明,在高等教育全球性竞争中,大学不仅要适应挑战,更须改善自身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新型人才的培养去维护与提升大学声誉。

专业硕士双学位也遭受一定的质疑。如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通货膨胀式的文凭主义”,随着招生规模增大越发凸显。一方面,双学位有可能偏离传统的学科训练,且各学科领域、机构部门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尤其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大学甚至海外大学联合开办,管理与评价难度相应增大。米夫苏德·狄俄涅(Mifsud,Dione)在对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与马耳他大学联合创办硕士双学位的研究中,发现两所大学在创建统一项目体系(包括学费、评估、认证和监管等)时面临困境,以及在授课、学习、跨文化理解、师生相处、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存在障碍。[15]在这种跨文化情境中,大学既应加大机构、学科、领域与师资协作,又要甄选出对修读这类项目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增加资助。学生质量高,则能提升培养机构的声誉与形成项目影响力,也能招收到更为优秀的国际与本土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对双学位专业硕士的过分追捧可能会导致异化的国际化。数据显示,这类项目严重倾向于招收非本土学生,62%仅招收国际学生,34%二者兼收,4%项目仅招收美国学生。[16]大学若习惯于从招收国际学生中获利,忽视了为之提供异质文化的融合条件与学习环境,则与尊重学生多元价值观的项目主旨是相违背的,必将损害培养质量。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专业硕士培养规模与比例应进一步扩大。近年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困难,使得专业硕士报考势头强劲。2014年68万人报考;2015年则达73万人,占当年硕士报名总数的44%;2016年为85万人,占当年硕士报名总数的48%。[17]尽管如此,与美国专业硕士学生数达68%相比,我国还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比例。乐观的是,在一些发达省份如江苏,将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调整招生规模及结构,3年后应用型与学术型招生比例将大致相当。可见,提高专业硕士规模与比例,是适应新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专业硕士培养应与学术硕士相互参照与融合,改变观念及提高地位。在培养过程中,即使是同一院系同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课程资源少有共享,更勿论拥有修读部分博士生课程的机会。这样既导致教学资源浪费,又人为造成二者隔离与割裂。美国专业硕士在就业与深造上少受歧视,而我国的专业硕士则比较尴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具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理论视野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大,使得某些专业硕士项目应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而学术型硕士也应更接地气,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我国应反思及调整专业硕士的课程、师资、管理及资助,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2016年教育部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多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不合格或主动提出放弃授权,有的还隶属“985”“211”大学或拥有在全国排名居前的相对应的一级学科的大学。由此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大学热衷去争取及开设各种专业学位点,招生急剧扩容;另一方面,师资配备、课程教学、培养管理、质量监督等环节并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是与美国类似追求隐性创收,二是对培养质量的把控过于宽松,并形成惰性与惯性。虽然专业硕士招生逐年增加,但生师比过高,学费贷款与助学奖励并不完善,即使重点大学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并不具备较强竞争力(本科毕业于重点院校的除外)。概言之,专业硕士教育在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实践及转型发展阶段,遭遇较多困难,应在培养的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我国目前在着力推进专业硕士培养改革,如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比例,以提升培养质量;推行专业硕士“4+2”(4年本科,2年专业硕士进创业学院),进行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打通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学业晋升路线,使得生源更为广阔等。随着经济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我国应进一步创新专业硕士培养形式,如试点双学位培养,与海外一流大学协作,既探索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国际化生源;又可推行专业硕士远程教育,满足更多受众的学历提升要求与职业发展所需。与此同时,应吸取美国的教训与经验,注意把关培养质量,避免文凭通货膨胀。

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特征及塑造 篇8

一、教师专业性格的重要作用

性格, 即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专业性格即指教师对教育活动各方面的态度, 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长期以来, 我国教师的专业性格通常是以教师职业道德来表现的, 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专业性格在教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教师专业性格决定着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两面性, 运用得当, 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运用不当则会伤害学生, 成为危害学生、阻碍学生发展的帮凶。如何才能用好?这就跟教师的专业性格有重大关联了, 因为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性格, 比如“忠于教育的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的情感”等, 那这个教师就会对教育产生倦怠, 对教育活动马虎, 对学生态度不友善, 即使他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也不会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相反, 这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会成为应对监督检查、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有力武器。由此可见, 教师的专业性格决定着专业技能在教育活动中的发挥。

2. 教师专业性格是体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人们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寻找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元素时, 曾将眼光放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但是, 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衡量时, 总存在有:虽“学高五斗”, 确难以形成“权威”的现象。那么, 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因素应该是什么呢?俗语:“要成才, 必先成人”的说法;这说明, 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 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更与学校教育有关, 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崇拜更加明显,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非常重大。国外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一名好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良好的专业性格。如威悌 (P﹒A﹒Witty.1940) 通过对众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 归纳出有效能教师的12条性格特征, 其中就有11条涉及到教师的专业性格, 如“合作民主”“体贴仁慈”“和蔼可亲”等。综上可见, 教师的专业性格在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元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教师专业性格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完善的保障

在职教师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是他主培训, 二是自主学习, 这两种路径的结果都有赖于教师专业性格中良好的专业情感和坚强的专业意志。第一, 他主培训, 无论是脱产培训, 还是校本培训, 其效果都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调查发现,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或学术团体举行的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培训, 往往都流于形式, 其效果很不尽如人意, 探其原因, 受训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动力, 消极被动地应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 良好的专业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特征是教师通过他主培训, 有效实现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的保证。第二, 自主学习。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基础局限,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将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教师如果缺乏坚强的专业意志, 根本不可能在自主学习中做到长期坚持, 更不可能实现教师技术素质的有效提高。而坚强的专业意志源于良好的专业情感, 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对学生怀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 才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 加强自主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否则, 教师则会在业务上不求上进, 以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来巩固教学效果, 这不但让学生付出身心健康的代价, 也让教师在这种低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丧失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所以, 良好的专业性格是教师自主提升专业技术素质的保障。

二、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特征表现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师专业性格的特殊性, 而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 其心智发育还很不完善, 成长与发展的可塑性较大, 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更加明显。这就给小学教师的专业性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表现出如下的专业性格特征:

1. 独立的性格特征。

小学教师具备独立的性格特征, 不仅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不至于张惶失措, 能独立地、合理地作出决定, 这对于心智发育很不完善,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的小学生来说意义极为重大。

2. 热爱学生, 满腔热情。

教育是以育人为主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热忱待人的热心、视生如子的爱心。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还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 老师的热心和爱心对学生都是特别强大的磁力, 能有效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赢得学生的亲近与信赖。这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重要。

3. 沉着冷静, 坚韧刚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教师这个职业对一个人的要求东西很多, 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沉着冷静、耐心细致, 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善于自我控制。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的特殊性, 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时行为更容易表现出“反抗”与“反复”的特点, 这就需要教师更要具备沉着冷静、坚韧刚强的人格特征。

4. 勤奋好学, 勇于创新。

一方面,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对教师在观念、技术和学科知识层面都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 教师面对的对象又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行为, 要有勇于创新教育技术手段的精神和行为,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 实现专业发展。

5. 正直坦荡, 客观公正。

教师应作风正派, 胸怀坦荡, 言行一致, 行为高尚, 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厚此薄彼, 只会给受歧视的学生带来心理创伤, 同时也不利于受偏爱的学生成长。

三、塑造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路径探析

由于个人经历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小学教师在专业性格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 甚至由于社会多因素的影响, 多数教师的专业性格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何重塑小学教师的专业性格, 使之在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能呢?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路径加以不断的塑造:

1.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形成

笔者认为, 良好的专业性格的养成必须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要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因为教师在教育中的态度和行为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信念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反应,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是良好专业性格表现的前提。因此, 塑造教师良好的专业性格应从源头抓起, 不断改造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良好专业性格的养成。

2. 把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为塑造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重点

复杂性、艰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这个职业最为显著的特征, 教师没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献身的精神不可能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 更不可能做出显著的成绩。陶行知在教育上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就, 除了他有对教育的特殊情感外, 还在于他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 教师应利用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自己的意志, 要在各种复杂的问题处理和艰难工作任务的完成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最终形成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3. 以把握最佳专业性格“度”作为提升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突破点

所谓最佳专业性格“度”, 即顽强而不顽固、果断而不暴躁、自信而不自负、谨慎而不拘泥、谦逊温和而不怯懦自卑、幽默风趣而不油滑庸俗、活泼大方而不轻浮放荡、善于言谈而不夸夸其谈。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 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限度, 表现得不是时候, 不是地方, 那就会变成缺点。”所以, 把握好专业性格的最佳“度”, 是教师专业性格进入崇高境界的重要突破点。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专业性格的表现, 反复修正, 让自身专业性格逐渐向“最佳度”这个点看齐。

4. 把有计划的自主提升作为塑造小学教师专业性格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专业性格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这是一种内化结果的外在反应, 任何没有教师自身认同的外在影响都起不了根本作用。也就是说, 教师良好的专业性格是要靠自己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感悟、理解, 进而逐渐内化形成的。因此, 进行有计划的自主提升, 是塑造教师专业性格的基本途径, 具体来说, 一是坚持不断地对自己的专业性格特征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修正;二是通过多与名家对话、多与教育历史对话, 从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陶冶自己的专业性格;三是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主动与人交往, 在交往中注重“以人为镜”, 进而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专业性格。

参考文献

[1][美]A·C·奥恩思坦.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胡晴.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专业特征 篇9

1. 生产化

社会工作高等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之一部分, 本应有社会定力的作用, 应当培养完整意义的人, 但与后物欲时代对应的当今大学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日渐地成为服务站, 成为服务于生产的工具, 并以此作为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这种背景下, 社会工作的教育也有偏离人文教育的取向的迹象, 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 大学也丧失了其培养完整意义人的目标和使命, 成为生产性服务的工具。

2. 科学化

社会工作与其说是科学, 不如说是学科。1959年, 剑桥大学的施诺指出, 学术文化已经形成两个壁垒森严, 互不沟通的世界, 一个是人文的, 一个是科学的。在今天, 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整体科学化的背景下已经日益地成为一门科学, 而不是学科。作为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重视的是教育及专业本身的科学性, 因此也更为重视将之在学科设置、教育取向上更大程度上看起来“更科学”, 实证、量化等这些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在研究和方法取向上更加重视的是作为科学体系的东西, 而不是学科性的东西。技术取向代替了人文取向, 因此, 这种导向更多地将社会工作引致为一种技术和方法, 剥离了其人文学科的本质取向。

3. 实务化

科学化的主要直接后果之一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挂帅。这一特征当然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西方社会工作缘起于实践领域, 实务性可以说是其第一性。具体到中国, 由于缺少了实践环节的实践背景, 直接作为专业设置在了高校, 因此, 多少有些先天不足, 这使得在美国得以大力发展的社会工作到了我们国家更加的突显出实践实务的重要性。结果就是, 在当今的大学里, 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教育甚至超越了纯理论教育的位置, 或者至少等量齐观了。这使得大量学子、专业人士的理论基础极为薄弱, 无法适应实际生活中的专业价值冲突应对, 忽视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价值实践、道德实践的本质含义, 重视了实践, 但因为一味的重视实践而忽视了实践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的本土化理论发展的困境可能因此而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解决, 受此教育理念影响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事实上也已经失去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本来意味, 沦为纯粹的技术手段。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明显表现出职业教育的强烈取向, 不能不令人担忧。

4. 专业化

忽视通识教育, 专业化口径狭窄。今天的大学在知识爆炸与学术专门化下, 学科与学系越来越精细。在这个意义上很多高校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定性与定位偏向于专科教育。一个突出的例子在于, 当前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主修仍然是主要的修学取向, 主修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至少一半, 通识课程所占的比例通常不到40%, 甚至更少。更重要的是, 这些通识课程中, 又以国家规定的政治必修课程为绝对主导。但是当今的社会工作领域工作对综合素养及专业修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通识课程的安排, 可以使学生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与观点, 而能养成一种多知识角度的观点, 也能更使得学生在培养独立判断, 选择重要价值并爱之、好之、乐之, 坚持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培养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 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二、现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后果

1. 大学教育本质的异化

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这虽然不是说大学要跟随时尚, 但却要求大学有时要基于所信的价值, 成为社会风尚的定力, 成为文化的指针。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日渐地成为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场地, 失去了社会风尚定力的作用, 使得个体难以应对后物欲时代所带来的多重考验。大学到底出什么问题了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

2. 专业社会工作本身的异化

专业社会工作是对人的学科。重视的是价值及价值的实践。要求专业工作者具备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敏锐的问题意识, 能够在比较宽泛的知识视野里寻求理解和沟通的途径和方法。它本质上是人文取向而不是技术取向的。当前高校存在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几种特征逐渐成为一种主导, 这样的结果是使得专业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没有目标和价值的异化体。

3.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异化

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后物欲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 理性成为人们生活抉择重要的依据, 工作将不再是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物质不再是人们满足炫耀与刺激的有力手段。人类将进入艺术的时代, 人们将通过艺术, 而不是物质, 来寻求身份的识别。同时, 由于生活的舒适安逸, 空虚、无聊必然成为未来人们遭遇的精神危机。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生产化、专业化和非人文化的取向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都无法应对休闲与工作的平衡, 更多的精神上的困顿将使得其日渐丧失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在后物欲时代的价值体系下沉沦或逐渐消解, 成为被消费和符号所操纵的工具人。当然也日渐成为马尔库赛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后物欲时代的这一特征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日益被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符号所殖民, 生活世界也日益体现出符号化的特征, 个体难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试图通过专业自律来解决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的助人工作, 应当围绕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和“学理化”展开工作。

首先, 规范课程体系设置。包括课程设置的依据、内容、层次、逻辑、评估等一套规范性的程序。社会工作专业设置应包含三个层次:第一, 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社会工作教育首先是一个人的培养问题, 然后才是专业知识的技能和训练。第二, 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主体部分。专业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和手段的。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不可能实现专业目标。要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只有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者, 不断地总结经验, 促进专业理论的发展, 研究新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以实现专业的发展。第三, 训练基本思维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课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有赖于工作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而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或事。所以, 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程式化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 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创造性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次, 通过教材建设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和督促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但这仅仅只是一种奠基性的工作。在确定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使师生既具备理论知识, 又具备实践知识, 成为教育者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 许多教育者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来抓。翻译教材和编写教材相结合。注重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大纲建设,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写作中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 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写进教材。为实现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许多系科要求各位教师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研究需要, 预选课程, 并统一安排, 尽可能实现授课的连续性, 保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近年来, 社会工作专业教材虽仍显落后, 但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在本土专业性教材上仍然有很大的空白, 抓住这个机遇, 对于许多开设此专业和课程的院校来说, 无疑是专业和师资发展的良机。

再次, 特色专业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较, 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即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的实践性。这就为许多专业建设者提出了如何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办学院校及地区实际,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进行教学的问题, 最终实现回馈社会的预期。

最后, 实现体验式教学也很重要, 使学生能够在对外交流学习中自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比较成熟地区体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真实感。

2. 重视人文取向和理论实践结合研究

同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的是, 作为应用性学科, 社会工作更不仅应重视社会学相关原理的理论指导作用, 重视理论和学理层面的研究;更要重视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注重理论的效度, 完成对实务操作的经验性研究, 拓宽社会工作研究的广度深度, 形成自己的学科研究载体和阵地, 同时又能合理地指导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 所谓社会工作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创新成果。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当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专业系统。

3.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工作教育要真正走出当前异化的误区, 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化建设才是关键和根本。国家和区域应当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而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初推动者, 教育界人士应当通过社会实习路径不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完善, 推动社会工作岗位的专业化。

摘要: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其专业教育目标、功能都未能到位。考察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的脉络发展, 在学科建设的同时注意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是解决社会工作教育瓶颈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学科建设,专业自律,高校

参考文献

[1]佛兰斯纳.大学:美国、英国、德国[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930:3-5.

专业特征 篇10

关键词:中职;现代服务业;精品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56-03

作者简介:严少青(1968-),女,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与管理。(广东 佛山/528225)

佛山市的经济总量近十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GDP超80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15强,佛山是典型的制造业城市,但在“二产型经济”向“三产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下,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佛山市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为中职学校建设现代服务类精品专业提供了产业基础。

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满足地方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各中职学校应对专业建设下更大的功夫,尤其是建设一批精品专业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但关于精品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各中职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以“精品专业”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近五年的学术成果,仅有30条,以“中职”+“精品专业”为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成果仅2条,而以“专业建设”主题检索,则有5486条,这反映出“精品专业”建设研究的不足,本文将对中职学校精品专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现代服务类精品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阐述。

一、精品专业的基本内涵

精品,出自宋代米芾所著《画史·唐画》:“所收皆精品。”有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一事物既特别优秀,又与众不同。关于“精品专业”,福建三明学院黄玉兰教授认为“精品专业应在总体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原则,培养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毕业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劲松教授认为 “精品专业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笔者认为:精品专业是依据职业教育前沿理念,能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在本地区同类专业群中具有广泛影响,获得学生和家长、企业和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同,具有明显特征并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本地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优质专业。中职学校的精品专业必须具备“职教理念精、课程体系精、教学设施精、师资水平精、学生质量精”等条件,应围绕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符合产业升级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产业条件的教学设施,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等方面下功夫。

佛山自2013年就开始建设了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等高端服务,2015年上半年“三产”增加值增速首次超过“二产”,在产业转型升级下,加快建设现代服务类精品专业,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加快建设以电子商务和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精品专业的基本特性

中职学校现代服务类精品专业应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在“特”上做文章,在“品”上做文章, 总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1.特色性

特色性是精品专业的首要特征,精品专业的特色集中体现在适应佛山市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效果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效果是精品专业最为重要的质量指标。佛山地区中小企业众多,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家庭普遍比较富裕,而其父母及祖辈往往有创业经历,因此,在制定现代服务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2.产业性

精品专业的前瞻性就是要求中职学校准确调研、预测,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动趋势,主动贴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制定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要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它是专业持续发展的保障,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旅游、健康养老等是佛山的主导产业,也是将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佛山地区中职学校在推进精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这一方向。

3.引领性

中职精品专业建设应率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着力进行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其示范和引领能力。尤其是在佛山,中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是国内职教先进地区之一,在精品专业建设上,更要明确其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一方面, 佛山市精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应代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国内同类地区提供可供复制、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电商、物流等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专业建设模式可为本市现代服务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第三,通过精品专业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4.效益性

精品专业的建设过程要注重效益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精品专业一般配套有财政资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既要考虑财政绩效评价问题,绩效评价主要涉及资金投入与产出问题,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建设效益;第二,就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电商、物流、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类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满意,三方共赢。

三、精品专业的建设路径

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求,有序推进精品专业建设,其路径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接服务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首先,建立由行企专家、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研讨会议,由行企、教育专家根据市场的变化共同评议精品专业建设方案。

第二,要建立同步快速反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行业、企业进行动态调研(每年调研一次),正确预测行企人才需求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毕业跟踪、回访系统,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数量及质量、企业和毕业生满意度进行系统调研,积极掌握毕业生培养的质量情况,为精品专业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参照本专业国家、省的教学标准,根据行企报告、年度毕业生就业数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设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使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对接培养方案推进一体化课改和教改

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精品专业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精品专业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3.对接专业建设配备符合教学需要的软硬环境

根据精品专业建设的需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软硬件环境。

第一,根据硬件环境建设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场室,主要实现“技能实训、技能鉴定、师生技能竞赛、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教产研发服务”五项功能,并从机制上加强实训场室的管理,提高实训场室使用效果。

第二,加强专业软性教学环境建设,这包括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一体化教材及工作页几个方面。专业“精”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可以结合佛山市现代服务类产业发展的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和行企需求,编写地方特色教材或教辅材料来提供有益补充。

第三,建立精品专业建设第三方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各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对口行业协会开展精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核心课程实施行企主导的第三方考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4.对接专业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精品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应以培养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专兼结合、中青结合结构优化为主线,着重培养教学精英、技术能手、专业名师三类人才。精品专业要通过双师、教研、名师三项计划着重培养省、市、区、校四级名师。双师计划主要夯实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教研计划主要激发教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名师计划主要构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平台。

四、结语

精品专业建设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应具备特色性、产业性、引领性、效益性4个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路径进行建设,提高精品专业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毛志强.湖南中等职业学校精品专业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2]陈湘青,郑佩琼.对佛山电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商论,2015(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体育新闻学的专业特征与学科建设 篇11

一、体育新闻的特质与体育新闻学的专业特征

首先, 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的门类分支。体育新闻作为一类媒介行为, 通过新闻工作者的采编工作与特定的媒体技术手段将体育运动与广大受众连接在一起。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通过新闻报道, 将诸如赛事直播、体育消息、体育评论等特定的“体育事实”及时、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给广大受众, 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体育信息的需要。

其次, 体育新闻又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结构之一。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 以信息革命时代或后工业时代为背景的现代体育运动, 正由“为了个人的健康而锻炼身体”这一传统理念向规模巨大的体育产业演变。换言之, 体育正由传统的教育事业和健康事业的基础上, 演变成为一个以观赏性职业竞技和参与性大众健身为中心的, 包括金融证券、产业经营、产品销售、媒体传播等在内的巨大产业体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新闻媒体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宣传和报道角色, 而是通过广告、赞助乃至控股等形式进入体育事业的内在结构, 直接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一般新闻学而言, 体育新闻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是由体育运动及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决定的。尤其是当今体育新闻报道以现代高水平竞技为主要报道对象, 因而围绕高水平赛事报道, 体育新闻表现出了很多不同于其他新闻的操作特点。如围绕一场高水平赛事, 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职业篮球赛等, 其报道方式就包括了赛前动态消息报道、赛前形势分析、比赛结果预测、著名球星或体育明星介绍, 等等。

二、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

综上所述, 体育新闻的兴盛及其独特个性必然导致新闻界与学术界对这一新闻品种的特点和操作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 于是, 一个新的新闻学方向产生并发展起来, 这就是体育新闻学。那么, 体育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新闻学的研究方向, 它的特质与价值功能是什么呢?

体育新闻学是研究体育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其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体育新闻在实践中的特殊规律和理论问题, 从而为体育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体育新闻学来源于大众传媒长期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播实践, 是体育新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升华, 它是体育新闻与传播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和反映, 是指导体育新闻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 同时, 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体系。

体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在内的纸业新闻与包括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新闻等在内的电子新闻中的体育新闻活动与现象。其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纵向与横向。从纵向来看, 是通过对体育新闻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与现象的研究, 来揭示和阐述体育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现象以及体育文化衍生品的本质与规律。从横向而言, 则以当代体育新闻实践为基础, 探讨与研究其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规律与特点, 为体育新闻实践提供理论的支撑与指导。

体育新闻学的研究目的, 在于发现和探讨体育新闻报道和传播的特殊规律, 探究现代传媒与体育运动的特殊关系, 研究和总结体育新闻采编业务, 从而为体育新闻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从学科本身来看, 体育新闻学具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 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新闻种类相比较, 体育新闻既表现出一般新闻所具有的共性, 又表现出专业新闻的鲜明个性。因此, 体育新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必然表现出这一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 体育新闻学既是新闻学在体育运动这一特殊领域中的渗透与拓展, 又是体育学在新闻传播业中的体现与延伸。因此, 体育新闻学是体育学与新闻学相互渗透和参与的学科。

其次, 体育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体育竞技成为大众传媒最受欢迎的报道内容和新闻品种的今天, 如何办好体育报纸、体育杂志、体育频道以及体育版、体育专栏、体育栏目等, 使之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同时给媒体自身带来良好效益, 已成为当今大众媒体的重要课题。因此, 体育新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研究和探讨在体育新闻的实践中迫切需要理论性指导和加以解决的应用性问题, 而这正是体育新闻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学科方向的价值所在。可以说, 体育新闻学的鲜明应用性特征, 既是该学科的基本性质与功能所决定的, 更是体育新闻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由于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当代大众传媒迫切需要体育新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培训。而这既不是新闻学也不是体育学所能单独承担的。因此, 作为一类专业性与边缘性很强的学科, 体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是由以下三大板块知识构成, 其一, 是新闻学的有关基本理论与一般新闻业务知识与技能。其二, 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及体育事业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 尤其是那些与新闻报道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技能。其三, 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与专业知识。其中, 新闻学与体育学的一般知识原理及技能是体育新闻学的基础, 而体育新闻学则是建立在新闻学和体育学一般原理与知识技能基础之上的专业知识及理论体系。

(作者为郑州大学体育系讲师)

上一篇:刑事证据审查下一篇:老年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