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根源

2024-05-26

特征根源(共3篇)

特征根源 篇1

关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 历来众说纷纭,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性格多面性的人物, 因而每一个读者对他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有一点确实共同的: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式人物, 但是《哈姆雷特》的悲剧却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悲剧, 它是一连串悲剧的串接, 其哈姆雷特悲剧的命运, 与他的性格有关, 也与社会有关, 更与当时的情势有关。本文将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做深入分析, 并对他的悲剧的命运进行研究, 找到其真正的根源。

一、哈姆雷特人物特征

哈姆雷特是一个王子, 他拥有金钱、地位与荣耀, 他是真正的上层贵族, 在没有遇到不幸的经历之前, 他是一个简单而又快乐的王子, 有着自己纯洁的爱情。就像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所说的那样, 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 学者的辨舌, 军人的利剑, 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 人伦的雅范, 举世注目的中心”。由此可见, 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报负的青年人, 然而成长经历的不幸, 却让他在现实面前无法快乐, 而他的理想也被无情的破坏了, 哈姆雷特一去不复返。

1、忧郁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原是一位无忧无虑的王子, 但是突然他的父亲去世了, 而他的母亲却很快嫁给了自己的叔叔, 叔叔当上这个国家的国王。当遭遇这些突变之后, 哈姆雷特的性格大变, 他不再如以前一样阳光, 而是一下子变得十分内向、沉默, 甚至开始堕落。当哈姆雷特得知他的母亲与叔叔一同谋害了父亲之后, 他十分痛苦, 以前美好的世界消失了, 他第一次感受社会的黑暗, 且是自己的母亲如此恶毒, 因此, 他决定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但是他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他想让他的叔叔与母亲得到惩罚, 可是他却力不从心, 因此, 他变得越来越忧郁, 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坏, 他开始思考生存与毁灭的问题。生存与毁灭这个问题在哈姆雷特身上, 是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同时, 他也是在为社会混乱与理想破灭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 他甚至企图用毁灭的方法, 来惩罚这些人、事。

2、犹豫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被人称为是“犹豫王子”, 当他的叔叔在上香叩拜的时候, 其实他完全有机会杀死他, 为父报仇, 但是他犹豫了, 因而错失了机会。在为父报仇这件事上, 可以说, 哈姆雷特并不是完全主动的, 而是被动的, 父亲被害时, 哈姆雷特并不知道, 他所知道的一切, 都是由父亲的亡魂转述的, 因而他就没有第一手资料, 没有叔叔与母亲加害父亲的证据。

母亲与叔叔的婚礼举行的简单而又仓促, 他还没有在父亲过世的悲伤中走出来, 他来不及反映, 更来不及反对, 就只能接受事实。一连串的身不由己, 让哈姆雷特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打击, 他无奈之, 只好装疯, 他认为这是他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并以此暗地里调查叔叔与母亲的罪证。但是当一切都真相大白时, 他的对手却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 他也只能伺机等待, 不敢轻举妄动。当哈姆雷特接触到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之后, 他变得更加犹豫, 他发现现实比他想象中的更残酷, 与家庭中的罪恶相比, 现实的罪恶是更让他无法承受的, 他不断的去了解现实与社会, 他再度犹豫了起来。

3、悲观的哈姆雷特

知道母亲与叔叔的罪恶之后, 哈姆雷特原本开朗的性格一下子变得内向了, 他感到了现实的丑恶与无奈, 痛苦之中的他, 开始变得悲观。他曾说过:“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与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当哈姆雷特曾经的理想被打破, 现实黑白的颠倒, 他开始产生了厌世的态度, 对于一切事情他都很消极, 因而当一次次报仇的机会来临时, 悲观的哈姆雷特都错失了机会, 而错失之后, 他又再度消沉下去。

哈姆雷特见到了父亲的鬼魂, 知道了父亲去世的真相, 父亲让他为自己报仇, 对于哈姆雷特来说, 报仇是为父亲也是为自己。但是当他意识到为父报仇不仅仅是杀死叔叔那么简单时, 他开始了思考:他的仇人是当今的国王, 一旦哈姆雷特将叔父杀掉, 那意味着推翻了国王, 进而又是对国家与社会的一大扭转, 他深感自己责任的巨大, 但是哈姆雷特却十分的悲观。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当哈姆雷特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时, 他也很无奈、消极, 面对黑暗的社会, 以及叔叔与国家的命运之大, 哈姆雷特的反抗是存在着悲观的心态的。

哈姆雷特就是这一个王子, 他原本生活无忧而又快乐, 但是父亲的突然去世, 让他的人生开始变得不幸, 他想要报仇, 却又没有证据, 因此他只能小心谨慎的面对;他只是一个人, 单枪匹马, 他感到孤立无援, 因此他只能以装疯来保护自己。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黑暗, 让哈姆雷特的性格变得犹豫、犹豫与悲观, 哈姆雷特彻底成为了复仇的工具。

二、哈姆雷特悲剧根源

哈姆雷特无疑是一个悲剧形象, 他经历了成长中的不幸之后, 生活与性格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他变的多疑与悲观, 他的生活也开始了暗无天日的报仇之路。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到底原因有哪些?是社会的因素还是他自己性格的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推敲的, 以下, 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 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1、性格因素

哈姆雷特在整个戏剧中, 是一个有着哲学高度的人物, 当他面对生活与社会的黑暗时, 他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问题”的感叹, 这不仅仅是哈姆雷特对当时现实的无奈反抗, 更是他性格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作思考。因为有这样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性格必然会有“犹豫”、“忧郁”的特性, 他不会像有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一样, 为了复仇而大开杀戮, 他就像一个行动上的矮子一样, 思考的很多, 但是行动上却表现的很落后。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当他的叔叔在祷告时, 哈姆雷特本可以将他杀之为父报仇, 但是他在犹豫之下, 错失了这次机会。这其中的原因, 有一部分是因为宗教信仰, 他不想在叔叔祷告的时候杀了他, 因这哈姆雷特认为这样的话, 叔叔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会直接走进了天国, 他不应此时杀他。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哈姆雷特骨子里的懦弱与迟疑, 他内心里十分害怕杀了叔叔之后他将受到的处罚;因此, 他把宗教信仰当作自己的借口, 为自己内心的懦弱找到了出路。从这个悲剧中, 我们可以发现, 每当有机会来临时, 哈姆雷特都会找各种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软弱。

2、宗教因素

莎士比亚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因而他的戏剧与当时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要求个性解放, 反对一切束缚力量, 因而那时宗教己经在人们的心里开始淡化。但是由于欧洲宗教的起源早为久远, 因而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人们的内心与思想深处却是根深蒂固的。中世纪的宗教观念, 存在着很多弊端, 它让人们找到了麻醉的最好方式, 通过信仰宗教, 可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快, 但是, 宗教却将人们的思想驯化了, 人们的性格被驯化的没有了烈性, 变的温顺起来。

哈姆雷特就是一个例子, 他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王子, 因此, 对于传统的宗教信仰, 他虽不迷信, 但当他迷茫与无助之时, 他还会求助于宗教, 来让自己内心得到平静。当他的叔叔独自一人在祷告时, 他本是可以刺杀他的, 但是他还是犹豫了, 因为叔叔正在进行祷告, 他觉得自己不能在上帝面前大开杀戮;而且, 如若他此时杀了叔叔, 叔叔岂不是被他送进了天国?从哈姆雷特这一次错失报仇机会来看, 正是宗教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 哈姆雷特悲剧的命运, 宗教也是其一个原因。

3、社会因素

哈姆雷特所处的时期, 处于文艺复兴的高涨时期, 虽然传统的封建势力己经腐朽, 但是它仍旧占胡统治地位, 而新兴的社会阶级要求执掌政权, 因而, 两股势力在此消彼涨的状态之中。而文艺复兴时期, 虽然提倡人文主义与个性解放, 但是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仍旧屈居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下。哈姆雷特与叔叔的对抗, 象征着社会中“恶”与“善”的对抗, 而哈姆雷特与叔叔国王的力量相比, 他注定了自己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的母亲与叔叔, 合谋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 继而叔叔当上了国王, 他拥有了无上的权力, 而哈姆雷特却只是孤身一人, 他没有同盟者, 更没有权力, 因而, 哈姆雷特的复仇就显得十分艰难。哈姆雷特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都源于社会关系以及权利的限制, 没有权力与地位, 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就十分艰苦, 因而, 他报仇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即使当他遇到机会时, 他也会因为内心对叔叔的权利与地位的恐惧, 而软弱起来。

哈姆雷特这个形象, 是莎士比亚对当时欧洲盛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的写照, 而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他为复仇而存在, 也同样为复仇而陨落, 这是莎士比亚对于当时欧洲社会的真实反照。而哈姆雷特这一典型的悲剧式人物, 在世界文学中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旗帜。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他为莎士比亚带来了不小的声誉。它以其人物性格的完美塑造, 成就了悲剧中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将就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展开论述, 并对其悲剧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特征,悲剧,根源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裘克安译.哈姆雷特疯癫之谜[J].浙江大学报, 2003 (12) .

[3]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4]张风林.浅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4) .

特征根源 篇2

一、希腊神话色彩

希腊神话是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 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 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 在希腊人的《圣经》, 荷马的诗歌中, 到处可以看到神明与凡人一样有躯体。他们认为地上的英雄即为天上的神明。而神真实的肖像即是雕塑的尽善尽美。因此, 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 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享誉盛名的断臂维纳斯大理石雕塑就是希腊神话中美与爱的女神。她匀称、细腻、柔软妩媚充满着健美的青春活力。不无显示出希腊神话的几分韵味。神话是人类幻想的产物, 也是人类童年意识的反映。正是这种纯净的、理想化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的演绎才形式了希腊雕塑特有的宁静的审美境界!

德国温克尔曼曾赞誉西方古典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单纯的崇高, 肃穆的伟大。而以希腊神话为载体创作的雕塑作品除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以外, 也彰显了神话人物中神的色彩。一方面, 希腊神话为艺术家自由创作提供了方向, 动物的头和人身体的组合在希腊神话中可谓屡见不鲜。但另一方面艺术家将人身体中兽的一面扩大, 把人类无法实现的理想、梦想赋予神。而神话人物的超人力量也将艺术家最真实、最张狂、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思想得以完全展现。因此, 希腊神话为希腊艺术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同时希腊艺术也赋予了希腊神话最真实的再现, 两者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希腊神话的魅力还不仅仅是如此, 它引导艺术家更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们通过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神赋予人性, 有人的七情六欲和思维方式, 这样巧妙的结合方式使得观者对艺术品本身就平添了一份亲切感和吸引力。而几乎每个人对神都是充满向往的, 这样, 拥有神话色彩的希腊雕塑在艺术家的手下就达到了理想化和影像的完美结合。

二、地域文化特色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在诗歌《自由和艺术》中写到“自然和艺术, 像是相互躲藏可是出乎意料, 又交融在一起”。“只有我们用有限的光阴投身艺术而全心全意自然就活跃在我们心里”可见艺术创作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但艺术对于自然的模仿又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 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就是追求“真实的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希腊处在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 三面临海, 气候宜人, 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拥有丰富的云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们除了能够使人充分享受温暖的阳光和纯净空气, 同时也因为优质的气候赋予了人体完美的轮廓。正如人从自然界中感受到的行动, 会始终继续下去。因为自然界每天固定在人身上的才能和倾向, 正是自然界每天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在这样适宜的自然环境下户外锻炼和比赛也成为一种流行。同时, 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城邦间的斗争, 也要求希腊人拥有强壮的体魄, 矫健的四肢。如此希腊人的裸体竞技运动就广为传播开来。这种裸体运动, 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同时, 也为艺术创作开启了方向。人们在制作雕像之前, 先制造出活生生的人。而这健美的身体便成为了这个高歌自由旋律的城市中人们发现美、关注美、欣赏美的标准, 随即也成为了艺术家创造美的源泉。而希腊人除了对于锻炼完美的肉体印象深刻意外, 对于自然力与神力也有一份独特的尊敬、崇拜。他们认为身体是大自然的馈赠, 而描绘真实生活中人的雕塑艺术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 人对于唯一物体—自然界所聚精会神的关注便达到了宁静、和谐的效果。最终, 艺术家以理想化和完美的人的形象去塑造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灵。

三、现实条件和精神追求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说:“不断升华的、自然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而表现和欣赏人体美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完美、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希腊表现人体是一种全民性艺术, 艺术家们从人的生活出发, 肯定人生, 赞美人的美, 赋予人的肉体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他们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 辨别内在的差别。他们以为内在的和谐统一才能造就整体的和谐一致。为了创造美, 希腊人将黄金分割点的概念运用到雕塑艺术创作当中去, 著名的雕塑家伯里克利斯最先运用毕达哥拉斯关于“美”体现在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之中的影响, 认为人体与头部的比例为:7︰1。雕塑作品《执矛者》就是伯里克利斯依据此法则创造出来的。这位裸体青年体格健壮有力, 散发着生命的热情。而这种根据美的比例进行的创作, 也显示出希腊雕塑中秩序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如果说希腊人的智慧使得希腊人从理性的角度发现了人性的美, 从而创造出宁静、和谐、理想化的希腊雕塑。那希腊人的精神就使得希腊人从感性的角度将美好渗透到希腊雕塑中。而希腊人的精神在希腊雕塑人物的表情和动态上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观察古希腊雕像人物的表情, 不管是早期的古风式微笑, 还是后期的反映人内心的情感的表达, 都是恬静淡然的。就连表现悲剧情景的群雕《拉奥孔》也是如此。拉奥孔的面孔所表现的痛苦并不如人们根据悲剧事情本身所表现的痛苦的强度而期待的那么激烈, 雕塑家选择运用身体扭曲变形的动态巧妙的避免了人物表情上狰狞的痛苦感, 却又将事情本身的悲惨色彩展示的淋漓尽致, 形式上也力求塑造美的韵味, 让观者不禁发出轻微叹息。而希腊雕塑除了在比例上运用艺术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人物的动势也往往平静优美。这种美没有巴洛克式的豪华激情, 更没有洛可可式的繁复矫饰, 但却是穿透身体直抵心灵的触碰感官的真实的美。古希腊艺术家将理想化手法与写实性作风相结合, 重视技巧, 追求作品的形式感。让观者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中感受到古希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的和谐。作品温婉含蓄却处处显示出自然的天性以及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无论是希腊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 还是希腊民主政治的宽容环境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希腊雕塑宁静、和谐、理想化的特征。而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提高, 人们对于自身身体、内心情感的关注也越来越匮乏。面对结构协调, 比例匀称, 造型优美的希腊雕塑人的内心也平和起来。希腊雕塑所折射出的对自然的热爱, 对人的尊重也为现代雕塑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英潘耀昌, 外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

安全,幸福的根源 篇3

能有这样的机会站在演讲台上,深感荣幸。在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如果有人要问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香车别墅?还是功名利禄?而我却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我最需要的是安全”。我想念从事火工生产的各位都会有同样的愿望与感受。因为是安全在捍卫着我们的生命,是安全在维护我们生存的权利,是安全,为我们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

有了安全,我们才能和家人尽享天伦;有了安全,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有了安全,我们壶化才能像今天这样蒸蒸日上;有了安全,我们才能昂首阔步跨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强。

母亲给予我们以生命,所以母爱的伟大从古到今受众人歌颂,而安全捍卫着母亲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无声无息的为我们遮挡着狂风暴雨。的确,安全与生命息息相关,连在一起,不可分离。作为一名民爆生产行业的职工,我深深地知道:安全,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是人类幸福的根源!

我从入厂就一直在二车间工作,二车间是火雷管装配车间,危险性可想而知,山东五莲“5·4”事故就发生在火雷管装配车间,2005年5月4日晚,两声沉闷的爆炸声过后,工房顷刻之间夷为平地,9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远离人世,远离了这个喧嚣的世界。其中有一名未婚女青年,她叫周东梅,曾是我在南京学习时的同班同学,她年仅24岁呀!她是那么的文静、漂亮。至今,她的笑容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就这样静静的离去了,留下的却是亲人们那痛不欲生的哭声和同事们那不尽的思念。

五莲事故如同发生在你我身边,在事故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显得弥足珍贵,是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呢?看着录像中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我流泪了。正是这些惨痛的事故,让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欢笑的权利。这些惨痛的事故,无一不突现出肇事者对生命的蔑视,无一不暴露出违章者对制度的淡漠。黑暗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光明,从事故中知道生命的宝贵,懂得安全的重要。

“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为此,我们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学习文件,交流经验,做安全汇报,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用于我们日常工作中,有了警惕,不幸的事故就会躲开,有了防范,悲惨的局面才会远离!

“爱企业、爱工作、爱生活”这是我们每位职工的心声!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位职工的谨小慎微。“保证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是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前景更辉煌!职工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立即行动起来吧!

上一篇:对中小企业筹资问题下一篇:递归算法的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