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2024-09-19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通用12篇)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成了各门学科的首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这一目标:一是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四是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

【关键词】课堂氛围;创新思维;观察;创造点;创新潜能

1.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前提

1.1教室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如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小说的传统主题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文中的孔乙己是被同情的,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而当我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来看待孔乙己的?”学生各抒己见: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是一个爱虚荣,死要面子的人;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人……

我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学生一个激烈争论的机会。在争论中,学生对这个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1.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分标准。对学生要求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

1.3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很多事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教师应给于大胆的褒扬,积极地支持和鼓励。第四:在教学中教师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形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寓言《愚公移山》一课,多年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懂得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这一道理。然而就有一位学生说:“愚公爷真蠢,与其祖祖辈辈挖山,不如让后代多学文化知识,发明炸药,先进工具什么的。”这不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吗?平日学习中,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提不同观点:如忠言未必逆耳,开卷未必有益……

古人云:因材施教。人鱼人之间的差异性使普遍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

3.观察生活是创新的过程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应该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的语文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几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仔细观察、体味生活:一起去采访,搞社会调查,一起上网……让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日记作文,甚至写入考卷,把其中的人生哲理镌刻在心头。这既是引导学生探讨、帮助学生思考,作出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4.挖掘教材中“创造点”,是创新的关键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点,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创造点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方案,充分挖掘这些“创造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问学生:“船已到故乡的港口,为什么于勒不去找他的哥哥嫂嫂?由此可见于勒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针对这两个问题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倘若教师备课不深入,缺乏容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那么,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2

一、激发兴趣的策略

相似原理认为:兴趣产生于情绪中枢, 当客观对象与人在其生活工作经验中所建构、积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单元 (即相似块) 相互匹配, 就相似激活、相似选择, 兴趣因而产生, 从而激发人们更进一步的工作热情、创造能力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并且, 快乐情绪长时记忆, 不但容易形成, 而且能够维持长久。我想, 爱因斯坦所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杰所谓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都是由此而生吧。实现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力。

(1) 发扬特长。低年级小朋友主要以随意注意为主要特点, 他们以“爸爸妈妈要我学”, “老师要我学”为主要的学习思想, 还未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 课堂中表现出懒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 于是总出现回答问题失败、作业失败等现象。一次一次的失败只会造成再一次的失败, 最终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内因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都能够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人,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 比如, 开展出小报、画画、跳绳、唱歌、跑步等集体活动, 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使他们打破以往的自卑, 建立应有的自信, 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一年级中有一位名叫魏耀坤的小朋友, 平时上课无精打采, 从不敢举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他唱歌唱得很棒。于是,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唱歌比赛, 魏耀坤的歌声果然获得同学们的掌声。我趁机说:“小朋友, 魏耀坤能干吗?我相信他今后的学习也会像他唱歌一样棒。”并授予他“小歌星”称号。

(2)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的环境, 运用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安全、友好与积极的心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 学生少了顾虑, 能有效弘扬自己的个性。 (1) 课余关心学生。学生有时在课堂中被忽略, 总希望课余能被关心, 即使教师只是简单地抚摸一下他的头, 他也会高兴几天。因此, 作为教师, 应做一位有心人, 随时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多一句问寒问暖、多一个微笑、多一些抚摸, 多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 都能让学生喜欢你, 喜欢你的课, 并做到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你的课中。 (2) 课中用欣赏的眼光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是主导者, 学生是主体, 他们是学业上的指导关系, 更是情感上的朋友关系。课堂中多一句埋怨、责怪, 都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 因此, 在教学中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二、问题设置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研究学习就无法谈起。通过“问题解决”来学数学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也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充分调动, 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首先, 教师要善问。在教学中, 无论是导入还是探索, 都应问一些“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其他想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等, 抓住新知识与旧知的联系, 引导学生多想、多说,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其次, 教师要巧问。巧问即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如, 在教学“找规律”中, 我出示:▲●★▲●★▲●, 然后提问:你发现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生1:按三角形、圆形、五角星的规律排列的。生2:按圆形、三角形、五角星的规律排列的。大部分同学表示对生2有意见, 师提问:你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一出, 让善于观察、比较的小朋友马上静下来, 从鲁莽抢答到学会深思熟虑, 马上得出答案。生3:它们都对, 因为生1是从左往右看的, 生2是从右往左看的。生4:老师, 我知道了, 找规律时应注意观察的方向。此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不但让学生达到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 也为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示范。最后, 注重由猜到问的过程。小朋友喜欢猜谜语, 因为他们喜欢猜中后的快感, 有胜人一筹, 高高在上的感觉, 在猜的过程中, 学生思想高度集中, 他们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 思维活跃, 是潜能暴露的最好时机。而在出现错误猜测时, 出于自身的成功需要, 也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三、多向互动策略

多向互动即转变以前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形式, 为教师向学生、学生向学生、学生向教师的多种交往方式, 这种交往方式把学生真正地放在了主人翁地位。多种交往方式做法如下:

(1) 学生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 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质疑为潜能开发提供了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因此, 我重视学生的质疑。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中, 发现“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质疑起不到什么作用, 觉得把质疑放在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前,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 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打开思路。

(2) 学生向学生———尝试当老师。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中, 为了避免让学生机械化练习而造成枯燥乏味, 利用小朋友爱表现的特点, 设计编故事的环节。故事是许多小朋友都爱听的, 而编故事又是小朋友所擅长的。

(3) 学生向学生———鼓励学生互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半个学期教学中,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不会理会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往往出现“我、我、我”的举手后, 回答的却与前一位同学的一模一样, 引起哄堂大笑。所以, 我采用学生间互评的方式, 当一生回答后, 首先请另一位同学先对其进行评价, 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上述教学策略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又交互着多种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 还应适时地对这些策略进行调整, 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成功潜能,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提高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篇3

关键词:创新;民主;发散思维;元认知能力

一、树立一种观念:人人都有创造性

谈到创新,有人会觉得创新是天才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所以,每位教师都应树立一种观念:人人都有创造性。特别要认识到,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与优秀生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备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怎样去开导挖掘。

二、营造一种氛围:宽松、民主的氛围

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可见,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创设一个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盎然、思维活跃。这样,学生才会勇于展示自我,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一)创设良好的激励机制

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特别爱回答问题,到了五、六年级就慢慢变得不爱回答问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就在教师身上。由于教师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与批评,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你真棒!”“你的说法就是个创新。”“你真聪明!”这一声声的赞扬能让学生增强自信,积极学习。另外,教师要创设美好的情境,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之分。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愿意与教师交往。同时,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掌握一种方法: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质疑问难应当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

“学了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是最常见的结束语,仿佛质疑问难只能出现在课尾。相反,這类所谓的质疑问难大多数只是教学过程的点缀。真正的质疑应当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

四、培养一种思维: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过分强调程式化的解题思路和逻辑步骤,因此高度关注聚合思维的培养(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惟一正确答案)而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用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学生和教师再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五、发展一种能力:元认知能力

按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说法,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的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简单说,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一书中写道:“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元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六、塑造一种人格:创新的人格

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创造思维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驱力,往往左右着创造思维的发展。一个成功者总是具有情绪乐观、坚持不懈、自尊自信、坚韧不拔等个性特点。强烈的自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教师可以采用激励的语言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语文教学论文 篇4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因而创新的语文教学呼吁的是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结合平日的语文教学研究,本人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争创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发课程资源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学习内容上的创新

教材不仅是学习资源,也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是师生间用以对话的介质。一篇课文按部就班地教,一成不变地学,必然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如果能有创见地使用教材,就有可能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太阳》一文时,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说:“Iamsun.”引起学生满脸的疑问。有更多的同学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说的意思吗.”有同学大声说:“我是太阳”,我用简短的语言表扬了这名同学,这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认为这也许就是语文综合性的体现,我教学生学习了单词sun后导入新课,你对sun(太阳)了解多少?这时学生积极地表达着预习的收获,再深入学习课文时,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设计,课课有创新

根据课堂学习气氛、学习内容的需要,教师在每课都要有精心设计的思维发散或语文学习的创新切入点。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先是两分钟的解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回到课文中,学生快速找到老师解说的部分,饶有兴趣地读,模仿解说,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积极拓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创新

课程的本身具有时代性和流行性,在语文课堂上就应体现这一点,以达成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创新。如:三年级《和时间赛跑》一课,“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其中,爸爸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我借用小沈阳的一句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时间的短暂。再如:三年级的《惊弓之鸟》,描写了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故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学生表演时,我指导学生表演更羸搭弓而不取箭的一刻,引用了刘谦常用的一句台词:“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从而为这次成功的教学增添了色彩,这就是时代性和流行性,也体现着与艺术的整合。

另外,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设计专题研究等,都可能引起较好的教学效果。充盈现代生活的广告,引导学生说广告现象,创编广告形式;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老师引导学生收集欣赏交流有诗意的歌词,春节期间引导搜集我国的传统文化交流;市场物价上涨,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一切,都能对学生的文化内涵、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基。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受到启迪,从而得到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方法的创新

1.自主是创新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去预习课文,看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有了较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以及更合理的心理期待和饱满的热情,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校如火如荼的“课前自主预习,课上交流展示”的课改模式的感召下,我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在前期阶段,给学生固定的模式指导,如:课文作者、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重点句段的理解与掌握等等,并安排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相结合,效果生成后,学生的自主预习不拘泥于老师指定的式样,给学生“自主”,切实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还在于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搭建自主平台,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对学生有创见的表达给予鼓励,学生在某内容的思考理解、朗读感悟需要多少时间,老师就要实实在在地给足时间,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以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之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记住:教师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师生互动,合作创新

合作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创新教育的需求。合作学习的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网络交流,更是情感、智慧的融会贯通,合作的心态、交际的方法、思维的碰撞、情绪的感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非常有益。我在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做学生学习的顾问、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互补,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扩充了彼此的资源,学生之间合作研究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倾听、思辨、互动,对正在交流着的信息积极地做出反应:自己是要补充、纠正,还是要表达不同的见解。老师最好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允许激烈的交流,并不轻易评判。给他们留下回味的余地,我在教学中遇到不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中立,或给学生“保留意见”的思想,达到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目标。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5

针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水电工程的建设引起的水文情势、河道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结合其流域特征总结和分析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对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宋宪宗 SONG Xian-zong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2 刊 名:新疆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 年,卷(期): 30(1) 分类号:X143 关键词:叶尔羌河流域   流域开发   环境保护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6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如果课堂枯燥无趣或者内容太难,大多学生会选择放弃专业学习这一现状,作者提出了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分组教学的观点。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组教学;指导手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4-03

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改善课堂教学中欠缺的要素,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 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考核指标单一。[1]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目前高职类的学生都是“95后”,“95后”学生跟“70后”、“80后”不同,读书、学习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不会有那种“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所以“95后”的高职生学习动力不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教学活动无趣枯燥,那么大多数学生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听进去,越无趣越不爱听,越不听就越不会,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什么都没学到。

● 现代教学

1.教学理念创新

现代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现代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投影+实训室+仿真职业环境”。这些只是技术的革新,教学手段的更新而更应该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

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就是教学理念创新的成果。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课外的自学扩展能力。

2.翻转课堂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翻转课堂”的: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以及互联网优势资源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答疑解惑,变成教师学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2]

“翻转课堂”要求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变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活跃课堂气氛。但这些都是基于学生有自学能力且真正在课前去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否则便不能实现课堂上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答疑解惑。

这种先学后教模式,过分依赖和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确定教学难易程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学讨论有效结合。

3.MOOC教学

MOOC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价值所在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来自名牌大学的资源,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

MOOC教学的视频一般在半小时或1小时以上,一门课程有很多视频,所以自制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况且很多MOOC视频都是英文的,语言又是一大硬伤。所以,针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差、自制力较差等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MOOC教学难度很大。

● 分层分组教学

1.分层分组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自制力自学能力较差等特点,笔者提出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使学生渐渐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将学生大致分为三类,再对每一类学生进行分组,也就是先分层再分组。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较优秀的学生,占10%~20%;第二类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占60%;第三类是学习相对较困难的学生,占10%~20%。再针对每一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6人一组,方便讨论学习。虽然是分层分组教学,但教师课堂传授内容是相同的,只不过对每一类学生的要求不同,而且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准备三类指导手册。

2.分层分组教学案例

笔者以Android课程的适配器Adapter为例,单元教学设计安排如下图所示。

课堂上介绍“作品1”和“作品1扩展”,也就是介绍2个知识点:ArrayAdapter和SimpleAdapter。课后需要学生完成“作品2”(巩固练习)。“作品2扩展”部分是针对自学能力比较好的那10%~20%的学生(即完成指导手册1的学生),教师提供一些视频等学习资料,学生最终完成作品演示的效果,下一次课进行学生汇报成果和教师答疑环节。

以SimpleAdapter为例,三类指导手册的设计分别如下所示。

(1)指导手册一的设计

包含详细的SimpleAdapter实现步骤,整段代码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之后,课后除了要做巩固练习之外,还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等资料自学“自定义适配器”内容,并完成相关作品。

// 分两步操作:①创建SimpleAdapter对象,传入5个参数。②将控件与该对象绑定。

/* SimpleAdapter adapter=new SimpleAdapter(context,data,resource,from,to);

SimpleAdapter对象的创建需要传入5个参数,第一个参数:上下文对象。

第二个参数:Map类型的数据,也就是要显示在视图上的数据信息(HashMap保存文字和图片)。

第三个参数:布局文件,数据需要通过布局文件显示在手机界面上。

第四个参数:String类型数组,即Map对象的key。

第五个参数:int类型数组,即布局文件中控件的id */。

(2)指导手册二的设计

包括详细的SimpleAdapter实现步骤,预留一些让学生进行代码填空。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之后,课后要做巩固练习(可以模仿),但也会有少量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查资料学习掌握。

// 分两步操作:①创建SimpleAdapter对象,传入5个参数。②将控件与该对象绑定。

/* SimpleAdapter adapter=new SimpleAdapter(context,data,resource,from,to);

SimpleAdapter对象的创建需要传入5个参数,第一个参数:上下文对象。

第二个参数:Map类型的数据,也就是要显示在视图上的数据信息(HashMap保存文字和图片)。

第三个参数:布局文件,数据需要通过布局文件显示在手机界面上。

第四个参数:String类型数组,即Map对象的key。

第五个参数:int类型数组,即布局文件中控件的id */。

// ArrayList动态数组,可增加、减少元素。

// list中每一个元素对应Spinner的一行(有图片和文字)。

List> data = new ArrayList>();

// 定义一字符串数组,存放显示的文字信息。

String tags[] = { “20岁以下”,“20至30岁”,“30至40岁”,“40至50岁”,“50至60岁”,“60岁以上” };

// 定义一整型数组,存放显示的图片id信息。

int imgs [] = 【代码1】

// 通过循环操作,将文字和对应的图片添加到map,最后添加到list。

for(int i=0;i

// HashMap映射操作:key-value键值对,HashMap的每个键值数据映射到layout中对应的id组件。

【代码2】

}

// from数组中的值必须与map中定义的key相一致。

String from[] = 【代码3】

int to[] = 【代码4】

// 创建SimpleAdapter对象,将5个参数值传入。

SimpleAdapter adapter1 = new SimpleAdapter(this,data,R.layout.myspinner,from,to);

// 将视图与SimpleAdapter对象绑定。

(3)指导手册三的设计

包含详细的SimpleAdapter实现步骤和实现代码。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之后,课后要做巩固练习(可以模仿完成)。

// 分两步操作:①创建SimpleAdapter对象,传入5个参数。②将控件与该对象绑定。

/* SimpleAdapter adapter=new SimpleAdapter(context,data,resource,from,to);

SimpleAdapter对象的创建需要传入5个参数,第一个参数:上下文对象。

第二个参数:Map类型的数据,也就是要显示在视图上的数据信息(HashMap保存文字和图片)。

第三个参数:布局文件,数据需要通过布局文件显示在手机界面上。

第四个参数:String类型数组,即Map对象的key。

第五个参数:int类型数组,即布局文件中控件的id */。

// ArrayList动态数组,可增加、减少元素。

// list中每一个元素对应Spinner的一行(有图片和文字)。

List> data = new ArrayList>();

// 定义一字符串数组,存放显示的文字信息。

String tags[] = { “20岁以下”,“20至30岁”,“30至40岁”,“40至50岁”,“50至60岁”,“60岁以上” };

// 定义一整型数组,存放显示的图片id信息。

int imgs[] = { R.drawable.so_happy,R.drawable.happy,R.drawable.laugh,R.drawable.not_happy,R.drawable.sad,R.drawable.cry};

// 通过循环操作,将文字和对应的图片添加到map,最后添加到list。

for(int i=0;i

// HashMap映射操作:key-value键值对,HashMap的每个键值数据映射到layout中对应的id组件。

……

// 创建SimpleAdapter对象,将5个参数值传入。

SimpleAdapter adapter1 = new SimpleAdapter(this,data,R.layout.myspinner,from,to);

// 将视图与SimpleAdapter对象绑定

spinner1.setAdapter(adapter1);

参考文献: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7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创造性思维开发,基本思路,训练方式

长期以来, 教育方式是“壶与杯”的灌输式教育, 这样的方式是以个性和创造力的泯灭为代价的。如何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近些年, 这方面的变化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因为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 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 除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宽厚的知识面作为基础之外, 更重要的是设计思路应该非常开阔, 具有超前的意识。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创作能力, 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 基本思路

1. 拓宽思维, 摆脱旧思维框架的束缚。

设计人员应具有与普通人不同的看问题的眼光, 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发掘亮点, 摆脱传统习惯的思维方式, 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或者变换看问题的角度, 对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和了解, 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新发现, 这是拓宽思维的途径之一。

2. 打破常规, 挖掘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活动, 常常是以不合逻辑和违反常规的形式出现。传统教育中, 常把循规蹈矩视为一种美德, 结果使学生惯于守规则, 不寻求突破。教学中, 应注意鼓励学生质疑常规、打破常规, 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3. 保持好奇心,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动力往往是出于人的好奇心, 而持续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之上的。对于学生而言, 广泛的兴趣是创意的源泉, 作为教师, 无论在课堂内外, 都应积极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4. 鼓励原创, 保持独创的开放空间。

为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一方面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原创的开放空间, 很多的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去修改作业, 改来改去就变成了教师的创意, 学生不仅没有锻炼独创的机会, 还会渐渐失去独创的意识;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原创作品中的任何新的闪光点, 并加以引导激发。

5. 因材施教, 营造个性成长的宽松环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应仅用对与错两种方式简单对待,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还会挫伤他们思维的开发和想问题的积极性, 应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让学生畅所欲言。

6. 自主学习, 提倡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教师传授的不应只是技能, 而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 对自己感兴趣的v方向可以有所偏好, 集中精力重点发展,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创思维。

(二) 训练的方式

1. 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家言, 这种被动填塞式的学习, 学生对知识掌握都不牢,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创新和表达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两个方面作了调整: (1) 发散性提问。教师的提问方式, 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 很多设计类的问题, 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作为设计人员, 应该学会面对多种不成熟的观点, 在迷惑与顿悟中探索, 这是思维创作与开发的必经之路。教学中, 用引导式的发散性提问方式, 特点是: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 而是尽可能多的新的想法、见解。比如, 在讲解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关系时, 在设计之初, 可以通过调节设计的尺度、周边环境布置等多种手法引导人们做或不做某一件事。结合这一原理, 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小游园花坛的设计中, 常将花坛边缘结合坐凳进行设置, 但生活中, 常常在这里看到一些人睡着或躺着的不雅观姿势, 为了避免这一景象, 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手法。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的提出, 在花坛中间立一块大牌子, 用醒目的红字写道:“禁止在此睡觉, 违者罚款50元”;有的提出, 在花坛中种一些带刺的植物, 比如月季、黄刺玫等;有的提出, 把花坛边缘做成高低不同的锯齿状, 而每一小平面的宽度只能容一两个人坐下;有的提出, 缩小花坛边缘的宽度, 只作20厘米宽, 窄得让人没法躺下……这些方案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思考, 当然, 有的方案有实施的局限性, 有的方案较好地结合了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在讨论中, 教师要注意确保不能有任何评论性语言或表情动作, 让学生自由地畅想, 教师在对方案进行分析性或建议性的评价时, 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让他们明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让每个同学在轻松的讨论中有所收获。 (2) 快速草图的训练。图形是设计师最好的表达语言, 很多的创意都是在大量的设计草图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课堂上, 结合教学内容, 即兴安插一些快速草图的训练,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开发和知识的掌握。比如, 讲解了形式美基本法则中的比例与尺 (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63页) 度的原理之后, 在黑板上画了一组山石, 周边没有任何参照物, 让学生动手用草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象。有的在图中通过引入垂钓的渔人, 表达了水边的矶石上垂钓的场景;有的通过引入海水及初升的旭日, 表达了海上日出的场景;有的通过引入山石后隐约出现的亭子一角及植被, 形成了自然山林景象……学生在自己动手作图及相互交流与欣赏的过程中, 看到了同一组山石丰富的变化, 理解了不同尺度物体的引入对于改变画面效果的重要性, 拓展了创作的思路和快速草图表达思维的能力。

2. 课题完成的过程中。

课题是课程及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 每一个课题的完成, 又体现了设计者独特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题的训练中, 主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 (1) 课题名称:学生宿舍周边绿地环境设计。 (2) 课题选材。课题选材主要考虑的是结合课学内容, 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的设计项目。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第一, 与学生的生活最为密切, 学生既是设计者, 也是使用者;第二, 针对男女生宿舍, 各自的特点和需求会有所不同, 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第三, 这是一个真实情景下的课题, 有利于改善教学与生活脱离的状态,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 (3) 课题过程。课题完成的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 (1) 独立的思考。在以往课题的完成中, 学生总是一接到任务, 就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资料, 最后是七拼八凑“移植”的方案。这次课题之初, 要求学生先抛开所有的参考资料, 独立构思, 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抄袭。 (2) 广泛地借鉴。方案构思完成之后, 第二步就是广泛地借鉴与参考各种资料, 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方案。 (4) 课题完成结果。最后, 学生都拿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案:有的女学生把整个绿地的外型设计成女生飘逸的长发造型;有的女学生在休息亭的设计中, 在亭顶部设立了一个花瓣形的花坛, 细腻的设计手法较好地体现出了女性的特征;喜好足球的男生干脆将整个的铺装地做成了足球的图案, 黑白强烈的对比中, 给人以青春的活力。课堂上, 通过对多方案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了设计不是机械的模仿, 需要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和积累,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思考, 才能迸发出新奇的闪光点。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不能象技巧那样一蹴而就地传授, 它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淀, 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教学、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 这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鹂.构建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周艳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 2003 (10) .

[3]龙云飞.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5 (4) .

[4]孙晶.从常态到非常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8

一、网络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查询信息,这些信息而且每天都在增加,几乎无所不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教学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进行讲解。而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填满了英语教育的空间。但是丰富的原材料也不一定可以做出可口的大餐,在冗杂的信息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不能提取到增加需要的信息。很多师生都有感于此——“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巨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养成了浮躁的心态和形成了无权威感的个人哲学。网络上的信息发布是自由的,几乎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学生面对着没有被过滤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的影响来自网络文化。在网络发展的短短十年中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新词汇,而青少年就是使用这些新词汇的主力军,他们追逐时尚,以“新新人类”自居,运用语言不规范,给老师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让网络技术参与英语教学

当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时,很多老师以为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良药,后来发展到认为上课不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就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英语教学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但是它也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首先,它是语言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英语的使用;其次,那就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不仅仅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更要在人文关怀中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教学领域。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就算是看到了精美的图片和听到美妙的读音,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精妙的讲解,学生还是不可能领略到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反过来,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是不容易融入作者设计的意境的。只有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式巧妙的结合中,才能真正得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不同技术程度的媒体,我们提倡以下策略:

1、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方法的整合来指导技术的应用。

1、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做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高技术媒体和低技术媒体相结合。

2、利用人机优势互补,把高技术媒体(含计算机网络)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低技术媒体(含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二、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我曾经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现代教学设计方法。下面以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为范例,来说明如何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组织教学。

1、教学思路

在讲授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虽然许多学生都对这一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学生了解的都比较陈旧,而且不够系统,实用我先将相关内容的网址:What does he look like?提供给学生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我将相关网页下载到服务器上,学生可以自由访问。

2、教学设计

导入(lead in)设计目的:通过不同外貌的描述,为导入教学做好知识铺垫。以做一次侦探,引出本节课的大任务:争做最佳侦探。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

大量人物图片以及描述外貌的词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此时老师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汇报导入主题。

(1)辨认罪犯,通过学生阅读描述罪犯外貌的材料,观察画像,找出罪犯,以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外貌词汇。这个活动是Focus on reading.

(2)阅读马虎探长所丢失的材料,为罪犯画像。本活动为Focus on drawing.

(3)让学生设计画出自己想象的罪犯外貌、着装,并对罪犯进行描述。激活學生已经掌握的描述外貌的句子。本活动为Focus on writing.

3、教学评价

网络下的英语教学,只要的特点是淡化背景,突出主线,跳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套新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模式。

1)评价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而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时的评价通常是建议性的,不是强制性的。

2)评价标准的制定者

传统评价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以及课程的编织着等的意图制定的,而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学生也要参与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与老师共同制定,标准具有动态性。

3)对学习资源的关注不同

传统的教学的学习资源一般是固定的,但是信息化教学却很重视学习资源的评价,根据建构主义的资源观,只有精心选定的学习资源,才能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

4)学生获得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基本上是由老师来进行评价的,但是,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为了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学习者,学生就必须掌握自我评价的技能。

5)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后进行的,但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预期目标,所以评价渗透于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和指导方向。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确实从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谈论外貌,同时还学会了识别不同人物的外貌特征,设计简单通缉令。整个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而言,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需要我们强化网络资源意识,提高对于网络资源的认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网络资源,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引导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篇9

一、在教学方法中实现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课堂,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教室要布置出一种劝学的气氛,教室要尽量布置得简洁大方而且和谐舒适,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像“大锅菜”一样对待,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等全面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模式,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严格的要求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导致讨厌老师,不愿意认真听讲。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如果在回答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应积极引导,应该积极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堂的严与松要把握好“度”,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差,换个角度,如果对学生的这种天性加以控制和运用,带动的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更多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片面的教学只会把学生教成机器,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师要创新,也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课题,和学生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不断在课堂中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结合实际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结合实际,不能凭空想象,在教学方法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情况。要在教学中运用符合他们的想象方法,拓宽思维、善于发现,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不能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要在教学方法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实事求是地选用相关的教学方法,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散思维,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大胆地进行教学上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篇10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是新课

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敲响了警钟和指明了道路。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不失时宜地实施创新,才能保障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更能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达到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教学创新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使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刻板、单一,教学方式生硬、死板,通常使用“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1]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期望,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依据,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上,增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在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要怎样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怎样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中走出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懂得创新、敢于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践行者,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充分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新气象。比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想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将书本上固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从而满足考试的需要。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教师就使用“满堂灌”等机械的教学方式强制学生进行信息的接收。[2]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教师培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分析解答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新时期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和传统的教学课堂相比有所改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主要载体。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识字、拼读、写作、思考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看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同时,更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深化拓展小学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注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更能够符合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创新和转变教学策略,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崇尚科学和知识的崇高精神,将语文课堂作为一门扩展、求知和探索的阵地,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以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为重要指导基础,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科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语文教学不仅在教学方式上实施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

作者:涂梅香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四季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02:197.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我们改变命运、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在教学中贯穿了创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要任务,帮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意识出发,由意识激发行为,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的有效性离不开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教学气氛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在营造学习气氛时,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敢面对问题的作风。好的创造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必须通过良好的学习和积累,这种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在课堂上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减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尽量激发他们、引导他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质疑,不要否定,不要拒绝,而是要鼓励他们继续质疑,并对疑问进行解释,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所有的创造力都是在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而语文课本身就需要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体会语文魅力、内容的韵意。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所有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兴趣,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索和思考问题。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再扩展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這片肉,情况会怎样?”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氛围不仅调动了起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挥。通过想象,学生开始尝试创新思考,想象下一个可能,这对学生来说是有所裨益的。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常识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进入到课本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去创新,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而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创新的工具。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运用语文学科特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这门学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段话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语文教学是最好的途径。如曹冲称象的独特求异思维、田忌赛马的变向思维、司马光砸缸的逆向思维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再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知识中的闪光点,最后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故事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形象思维拓展等。

2.优化语文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质疑,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而生疑的前提是观察和联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所有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他们总是对很多东西产生兴趣,而且容易记忆,因此,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深入,大胆想象,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启发,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故事等课程元素,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尽情驰骋在想象的天空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管理他们,关键还在于让他们的不同看法能勇敢地表达出来。曾经的教学模式有太多所谓的统一标准,太多所谓的参考答案、标准答案,这些东西让学生失去了发现自我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灵活地使用想象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机会,现代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启发,以及加上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

探讨语文教学中创新潜能开发论文 篇12

一、现状及必要性

(一)思想重视不够

对于乡(镇)来说,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绝对称得上是大项目。但有的地方,特别是乡镇部门,错误地认为只要圈到钱就万事大吉,甚至把它看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极佳机会。于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以下怪象:一是规划与现状不符,虚报工程。如:土地平整中夸大土方量,田间道路重复建设,桥梁维修虚报为桥梁新建等等;二是合同违规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合同进度考核不力、中标价与合同价不一致、随意改变合同价格、个别项目违规转包工程等;三是截留、挪用、挤占、套取项目资金手段繁多。如:随意截留应拨资金、向与项目无关单位及个人出借资金、从项目中滥发工资、奖金、补贴、滥支招待费用、白条坐支费用;从工程资金中以缴纳管理费等名义收取赞助费用、虚列拆迁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及其他变更工程,搞“体外循环”等等,不一而足。

(二)组织效率较低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到项目验收,经历环节非常繁杂,时间跨度较长,而现有的组织方式明显难以达到项目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三长”:首先,项目立项审批周期长。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从项目立项到项目资金到位一般要一年时间,有的甚至长达两年。待资金到位时,由于材料价格变化、用地规划调整等原因,项目实施难度明显加大;其次,项目施工时间长。由于规划调整、项目施工中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或者部门间的责任推诿等原因,项目施工普遍超过了合同规定时间;最后,审计时间长。目前,项目管理中缺少审计部门的提前介入机制,基本上是事后审计,结果导致审计时,特别是审计隐蔽工程时,审计难度大、时间跨度长,影响了及时验收。

(三)专业化程度欠缺

项目实施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从项目实施结果看,几乎所有项目的执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与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四个偏低:预算审核质量偏低。参与预算审核的一般是主管部门财务负责人,而他们普遍都缺乏项目规划及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地判别预算编制中的高估冒算,其审核的结果就会流于形式;工程控制质量偏低。由于工程管理者对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标准、项目预决算等方面缺乏系统的专业认识,导致招投标资料残缺不全、变更工程频繁发生、项目决算偷工减料等;审计报告效果偏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由于审计人员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标准不够熟悉,特别是对土方工程量的计算、隐蔽水利设施的勘测等缺乏必要的专业手段,往往难于核定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财务管理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专账核算不到位,仍有地方将项目核算混在“占补平衡”核算账户中,未单独设立核算专账;个别地方以拨代支、实行县乡两套账核算、县级报账流于形式;项目日常核算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有:对三项费用,以提取数代替支出,工程施工费结算大量挂往来账,有与项目核算无关的挪用资金的现象等。

(四)精细化管理落后

精细化管理是规范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虽然,近年来国家、地方上出台了不少的相关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项目资金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办法始终跟不上形式的需要。重点表现为:招投标管理粗。项目实施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列入招投标范围的事项不够明确;合同管理粗。缺乏土地开发整理专用的工程施工合同规范,土地清查、竣工测量、土地重估与登记、基本农田重划与标记设定、拆迁补偿等普遍存在着合同要素不全、敷衍了事的现象;财务管理粗。如:不可预见费的使用程序规定不明、资金审批程序不统一、缺乏统一的项目核算会计制度、专业审计报告不规范等。

二、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的条件

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和谐”,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组织、制度、程序、经验上已具备了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条件,为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首先,初步具备了组织基础。我们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设计、规划、勘测等科研队伍,初步建立了项目审核、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的专业队伍。其次,完备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项目预算定额、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规范。第三,初步建立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规划(预算)审核、资金拨付、项目招投标、合同制、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决算、项目审计、项目验收等规程。最后,各地都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模式。如:联合办公、联合资金审批、联合验审、现场规划审批、审计提前介入等都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方式的设想

要解决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创新管理方式,按照“国土做项目、财政管资金、审计抓监督”的工作思路,把好“五道关”:预算审查关、报账审核关、资金审计关、过程监督关、后续管理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项目资金的全员、全面、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创新管理组织,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应明确执行项目法人制,以各县(市)复垦中心或国土局耕保处(科)为项目法人,在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对资金的保障负责、国土部门对资金的使用与核算负责,取消镇一级的项目资金核算,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县级报账制和全成本核算,最大限度地在财务上满足项目法人制的要求;其次,建立项目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市(县)政府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规划部门、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的主管领导等,形成对项目的协调机制;最后,完善项目指挥部人员组成,项目指挥部人员应包括财政、国土、镇政府、监察、审计等多方相关人员,以实现对项目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全方面的监督管理。

(二)改革项目审批,确保预算可行

预算审批应符合时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合理性的原则,而现行的预算审批体制显然离“四项原则”的要求相距甚远,改革现行的预算审批体制迫在眉睫。应加快中央、省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返还速度,当年申报项目保证当年下达预算资金;实行现场预算审查制度,改变过去的集中会议审查方式;试行建设标准随项目而定的方式,确保项目预算的可执行性;除监理单位实行省级招标外,规划设计单位也实行省级招标,费用采用省级直拨,从下达各地总指标中直接扣除。

(三)健全管理制度,细化项目管理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和监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必须以制度作保障。现行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粗线条的,在每个实施环节上,还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因此要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和完善项目审批细则、项目变更审批细则、项目招投标实施细则、项目合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项目决算规程、项目验收等级标准等,以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要求。

(四)统一会计核算,规范资金使用

建议参照《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试行)》(财会[2008]10号),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办法》,明确专账核算的基本要求,规定核算的基本原则,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细化科目核算内容、范围及账务处理规定,建立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报表体系。在统一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资金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除国土、财政、乡镇、监理等部门外,引入监察、审计等部门,扩大联合审批部门,对前期工作费等三项费用的使用也应参照工程资金的使用办法管理。

(五)加强审计监督,堵塞管理漏洞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项目资金越来越多,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培育审计监管力量。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系统培训,熟悉项目规划、预算知识,了解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项目资金收支管理及会计核算办法,适应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提升财务监督与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将项目资金的审计作为重点经常性地开展日常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项目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及时整改、堵塞漏洞,确保项目资金规范有序运行:三是引进外部审计机制。把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所有的项目竣工验收时必须要有项目竣工结算的外部审计结论。

(六)探索绩效评价,提升综合效益

上一篇:除夕之夜 万家灯火作文下一篇:寒假六级辅导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