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共5篇)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 篇1
[摘要]我国存在着明显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流动障碍。大学生就业预期明显表现出倾向于一级劳动力市场,一些大学生宁肯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职业预期,摆脱劳动力市场分割束缚,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预期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无法对贫困、收入不平等及经济歧视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放弃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假设,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因素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些学者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他们所构建的理论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则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该理论由多林格和帕雷在1971年提出的。[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的就业各有特征。一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特征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劳资权利平等,管理规范,并有大量晋升的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小企业、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的特征是: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的随意性大,晋升的机会很少。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流动障碍。一方面,尽管在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中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一旦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便难以再返回一级市场,于是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我国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就业模式,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这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过于集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大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而在以前的统包统配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着期望就业地区过于集中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率先富了起来,而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则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虽然中央实施了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战略举措,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就近期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也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众多,职业转换容易,培训晋升也多,各种福利、保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工作的福利保障等措施不完善。这就使得相对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来说,一级市场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以及较好的社会声望,因此,一级市场会比二级市场更有竞争力。而同时户籍制度等又使得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流动,尤其是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流动极为困难,更加降低了二级市场的吸引力。大学生往往会觉得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后,待遇低,机会少,没有太大发展前途,而且返回一级劳动力市场不方便,存在各种阻碍,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去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预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预期的建议
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正确定位。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边远落后地区建功立业,克服就业中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通过国情教育,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就业形式,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主动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统一起来,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真正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左右,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把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追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国家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各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地区和用人单位,宣传扎根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避免炒作。各部门、各地、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要刊发志愿者就业宣传的公益广告。组织在西部创业卓有成效的先进个人典型报告团,在西部举行巡回报告会,鼓励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或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志愿者就业、创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应逐步消除户籍制度。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户籍等因素也在阻碍着两个市场之间的互相流动,这就使得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收益,因此,如果想要使大学生向中西部流动,国家有必要提供一些激励。政府要努力消除户籍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目前实施的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措施,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就当前来说,比较可行的是对于那些去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经济等方面的补偿,要保证这些人回到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障碍很小,这样就解除了去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去中西部地区人数过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罗云,黎玉柱,杨利.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看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8-10.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 篇2
一、大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特别注重人才的竞争。但是在现代社会, 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与此同时, 市场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很多怨言, 例如刚毕业的应届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对自己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其中还有一些企业出现了招聘困难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主体, 是整个经济社会市场的主体。大学生能否具备较好的就业能力和正确的择业观, 去努力适应市场的真正需求, 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甚至决定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所以当代大学生就业跟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 二者配合得好, 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合作得不好, 就会给大学生和企业带来困难。
所以, 如何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来改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大学生只有对社会大环境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 进而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
二、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1. 大学生自身应提高就业能力以满足对市场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要想提高就业能力,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 注重培养思想品质。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 要想学会做人, 好的思想品质十分重要。当代大学生要注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在以后漫长的工作道路上, 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二, 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诚信, 诚信是全世界最好用的通行证。如果诚信待人待事, 爱岗敬业, 面对功利浮躁的社会能踏实行事, 必定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 得到客户的信任, 得到同事的信任, 得到竞争者的钦佩,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自己走得更长远。
第三, 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从学校一路走来, 没有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当代大学生要迈出大学的校门, 多参加社会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四, 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当代大学生高效率、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及时有效地把信息成功传递出去, 不仅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完美表达出来, 还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2.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高校来讲, 不能仅仅把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 各个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天之骄子,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 教师还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认清了当代社会的大环境, 才能够思考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去思考市场的真正需求。学生只有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 才能够积极努力地了解市场需求, 进而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除对当代高校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之外, 高校还应该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与企业、其他高校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当代大学生只有多接触市场, 才能够了解市场需求, 进而提高就业能力。
摘要:目前, 我国当代大学生被“就业难”困扰着, 而很多市场企业则表示“招聘难”, 对应届毕业生有很多看法。当代大学生就业跟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 二者配合得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得不好就会给大学生和企业带来困难。笔者从大学生自身提高就业能力、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论述如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 看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 篇3
关键词:专业素质;大就业素质;拓展实训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2.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
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3.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4.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5.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
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剖析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
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個人因素
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
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
现代发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3]肖潇,张光旭.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作用.青年探索.2008(2)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 篇4
一、什么是方法论
要认清什么是方法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学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 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和差别性。世界观, 通俗地讲, 就是“观世界”,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简单来说, 它是研究哲学方法的应用问题的理论。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说,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 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1.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 来满足时代的要求, 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哲学体系, 都是本体和功能的特殊的统一体。亦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关系, 是功能和本体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上。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们认识事物的方法, 是把事物从总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去看待事物。简言之, 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性质, 哲学方法论的变化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变化。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同时还体现在哲学世界观向哲学方法论的转化上。哲学世界观同哲学方法论的转化, 这不仅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这是哲学世界观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学世界观只有转化为哲学方法、哲学体系才能实现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发挥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功能。哲学世界观要转化为哲学方法, 这是从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明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的一致性。
2.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差别性上。哲学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任务, 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体系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认识所达到的标志。哲学方法论也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它的侧重点或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怎么办、怎样行动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利用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二、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各种哲学关于自身方法的专门学说的统称。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 作为主体理性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 在一定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中, 必然潜存着体现着它特有的哲学的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真正的哲学理论,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体现, 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据和支撑点。在西方古代哲学中, 原子、气、人是万物尺度、万物皆流、本体和变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实现等范畴和观点;近代哲学的感觉经验、反省经验、实体、第一性质、自我设定非我、历年的实践活动等范畴和观点,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范畴和观点, 以及各种哲学自己特有的范畴、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样都具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如何发挥其方法论功能的一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 是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方法功能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这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功能, 它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这里, 大致从唯物论、辩证法及价值观几个方面在接下来一个部分里结合具体当前就业形势来进行分析。
三、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可以用“压力空前, 危中有机”这几个字来概括。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与年俱增, 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 同时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 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从社会大环境上来看, 首先,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 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国际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 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其次,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非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限制了就业机会。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 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 (事实) 作为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7%) 的1/3, 但为什么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是人才的“现实”需求赶不上经济学家们阐述的“理论”需求, 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抑或是高校没有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实我们从实际出发, 结合现实不难发现:首先, 中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 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 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其次, 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 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 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 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 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 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指导实践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 直到变害为利, 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 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或者仍然自视为“天之骄子”, 过高估计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 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正视现实, 调整心态, 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3. 事物是发展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 要有创新精神。
前不久, 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我们是否就该大惊小怪, 嗤之以鼻呢?其实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 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 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都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 脚踏实地奋斗, 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发展, 在“大众化”的条件下, 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 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摘要: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0万人, 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使得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拟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希望能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对目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及相关问题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大学生就业,唯物论,辩证法
参考文献
[1]倪志安, 辜堪生, 谭辉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M].南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刘幼樵, 吴永瑜.哲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4]李柯勇, 吕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新华网, 2009.
[5]汪昊, 梁功平.这样找工作:名牌高校毕业生求职心路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钱晓, 李增秀.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 篇5
关键词:技能贬值;就业难;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73-01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左右。自此,国内高校开始大举扩招,每年扩张人数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空前。高等教育扩招直到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趋势才有所放缓。但高等教育扩招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这也是高校扩招政策饱受诟病的原因。简而言之,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技能商品化”,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技能商品化”是促成大学毕业生“技能贬值”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如自动化的发展以及技能过时,同样会使大学生“技能贬值”。本文接下来将逐一探讨使大学毕业生“技能贬值”的主要原因,并为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难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 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贬值”的几点原因
(一)技能商品化
何谓技能商品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曾经无可替代、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技能,随着供给的持续增多,最终变得稀松平常,随处可见,可替代性强。高校扩招的结果,就是使大学不再“门难进”,使很多人圆了“大学梦”,但同时,大学文凭也不再如之前那样成为稳定就业和高收入的保障,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在欠下了数万元的债务完成大学学业后,才猛然发现就业的艰难,最终不得不发出“大学无用”的感叹。
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往往追求“高大全”,恨不能将所有热门专业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学生接受了同质化的知识技能培训,在就业市场集中供给,彼此并无二致,因此在面对雇主时也就失去了议价能力,只能任由雇主自主“挑选”,最终导致“就业难”。尤其是一些易学会,协作度低以及容易被评估的技能,被商品化的几率更高。
(二)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科技发展也可能会对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科技的发展会对就业市场产生影响。它一方面能够改变就业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也能决定就业机会的多寡。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很多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机器来完成,进一步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这毫无疑问会挤占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三)知识滞后,技能过时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公开批评国内大学教育的一大弊端:知识滞后。在科技和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很多大学所采用的课本却始终如一,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知识滞后,技能过时,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当今很多招聘单位都设置了“经验门槛”,在招聘时都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毫无疑问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而设置“经验门槛”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毕业大学生的知识滞后,并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不愿意耗费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
二、毕业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
对于大學生如何应对就业难,很多人从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本文仅从如何避免“技能贬值”的角度,来谈谈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难。
(一)多方尝试,慎选专业
不得不说,国内很多学生在填报时还存在很多误区。如过分看重“名校”,为此不惜进入名校的冷门专业,导致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其次,选专业时缺乏权衡与考虑,而是一味听信家人、朋友或同学的建议,最终选择了和个人特长并不符合的专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在高中阶段多方面尝试,确定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同时,结合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动态,从而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理想的大学专业,应该是和自己的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就业市场需求想符合的。
很多学生在最初填报志愿时缺乏调查,最终大学四年只能学习一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毕业后就业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不符合,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选择对了专业,就可以在就业市场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 加强学习,提高自己
在经济快速发展,效益为上的今天,很少有公司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新人培训上。一方面,传统的、旧式的雇佣关系已经成为过去时,今天的员工很难像过去那样对一家公司保持绝对的忠诚,当有职业前景更好的工作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因此招聘单位并不希望耗费人力物力“为他们做嫁衣”。其次,今天市场有很多专业的培训机构,学生可以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正是如此,很多企业机构不愿意用额外的支出来负担学生的培训工作。很多招聘单位要求学生处于“即插即用”状态。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好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走出校门,了解专业内的最新知识以及最新动态,使自己能够在和其他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避免被“商品化”的结局,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紧跟趋势,改变自己
受长辈的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有非常重的“铁饭碗”思想。殊不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难确保一份工作是“铁饭碗”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打破铁饭碗”给很多人带来了深刻的冲击。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在于很多人在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从而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紧跟趋势,学会借势,学会改变,而不是固步自封,僵化守旧,最终被就业市场所淘汰。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大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大学并非无用,知识并非无用,只不过,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滞后的知识会贬值,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要想打破就业难的困境,需要的是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学生自己也要紧跟趋势,保持学习,积极探索,以常新姿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谈大学生就业预期论文】推荐阅读:
从劳动与技术的替代选择谈全面建设小康10-14
就业劳动合同论文08-16
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注意事项08-09
从无锡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谈发展苏南农村第三产业和城镇化建设12-17
劳动力就业决策08-09
劳动力就业的途径08-11
劳动就业决策05-18
劳动就业培训06-27
劳动就业方面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