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共3篇)
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篇1
摘要:目的:提高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茎突过长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undrome,SPS)诊断的方法认识。方法:对56例临床查体疑诊茎突过长的患者行传统CT检查,组成传统CT检查组;并行64排螺旋CT扫描加MPR、VR重建检查,组成64排螺旋CT扫描组。检查项目为观察、测量茎突(包括茎突增长、中部不连及倾斜角度改变)变化;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42例茎突过长病例,以茎突长度大于3.0 cm为诊断标准,64排螺旋CT组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CT检查组阳性检出率为66.67%;14例倾斜角过大病例,64排螺旋CT组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CT检查组阳性检出率为57.14%;组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能较形象地显示三维立体图像,直观显示茎突外貌、测量茎突倾斜角度,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测量茎突长度较传统X线及传统CT冠位更准确,在对茎突过长综合征诊断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茎突过长综合征,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0 引言
茎突过长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undrome,SPS)国外亦有人称Eagle综合征、茎突过长症,是由于茎突过长、角度倾斜过大、形态异常或茎突舌骨韧带骨化、延长,导致压迫邻近神经、血管,引起的头、颈、耳、咽等一系列症候群[1],如:咽部异物感、反射性神经痛等,严重的可引起耳鸣、失眠、呕吐。茎突过长综合征具有与其他邻近下颌部、耳咽部相近的临床征象,是较常见的五官科易误诊疾病之一[2],以往只能通过咽部指诊及X线检查和普通CT等影像学检查对本病进行诊断[3]。前者因是有创性检查,对卫生条件要求严格,且患者就诊过程比较痛苦;后者只能显示颅骨、颈椎部分的二维影像,而且正常密度差别不大,受茎突根部周围骨质的影响,无法清晰显示茎突根部的中点,另外X线平片投照检查时,因为靶片距不同,存在放大效应,实际投照会存在一定的放大失真,所以测量结果往往与其实际长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以上2种方法都对茎突过长综合征诊断价值有限。近年来,64排螺旋CT检查在设有五官科的基层医院已经比较普及,因其检查方便、准确、性价比高,已渐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笔者报告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茎突过长56例,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中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诊断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茎突过长综合征,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1~73岁,平均(50.4±12.31)岁;病程3月~5 a;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37例、反射性头痛16例、耳鸣4例、呕吐2例、休息时感觉颈动脉压迫的4例、咽部疼痛14例、咽部不适伴耳鸣失眠3例、下颌部疼痛放射至同侧面部或头顶部1例,其中茎突过长42例、倾斜角过大14例;患者检查前全部行颈部触诊检查,其中33例发现扁桃体窝处可触及条样硬质物或尖样茎突的末端,23例扁桃体窝处未触及条样硬质物或尖样茎突的末端。术前行普通单排CT检查,组成传统CT检查组;行64排螺旋CT扫描加MPR、VR重建检查,组成64排螺旋CT扫描组;术后病理汇报。
1.2 检查设备和扫描、重建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CT机以准直0.625 mm,电压120 k V,电流95 m A,旋转时间0.75 s,螺距0.5,进行螺旋扫描。图像重建视野(field of view,FOV)180 mm,矩阵512×512,层厚1 mm,间隔0.7 mm。患者应去除假牙、耳环。检查前嘱患者安静配合,减少吞咽动作。患者仰卧位,以身体中线左右对称,双臂下垂,头部置于扫描架内,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面,扫描方向为头向脚,头先进,扫描范围:自额窦上方20 mm至下颌骨前下缘下方20 mm。将扫描后计算机重建的轴位图像传送到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EBW)。计算机后处理重建方法:VR、MPR。
采用Simense Balance CT机,以单排扫描方式,电压120 k V、电流85 m A,进行扫描。患者应去除假牙、耳环。患者俯卧位,扫描体位为头部后仰颌顶位,左右对称,头先进,扫描范围:自额窦前壁起至蝶窦后壁止。层厚5 mm,层间距5 mm。
1.3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评价
MPR图像后处理方法用于显示茎突末端位置以及测量茎突长度、结构(如图1所示)。VR图像后处理方法主要用于显示茎突的走行、变曲程度(如图2所示);茎突的不连续性或茎突中断(如图3所示);茎突倾斜角度(如图4、5所示)。
1.4 测量方法
1.4.1 64排螺旋CT机茎突完整长度的测量
扫描原始数据通过CT后处理软件重建出MPR图像,通过单侧多角度调试调整,使茎突长轴起止部都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一幅CT图像里,最终得到清晰显示单侧茎突全貌的重建图像,然后用后处理系统中的长度测量软件,测量从茎突根部中点到茎突尖端的连线,为该茎突的准确长度(如图1所示)。
螺旋CT机茎突倾斜角度的测量:在三维VR图像画一条与颅底水平的垂直线作为基准线,用CT后处理测量软件可以测出茎突长线与这条垂直基准线的夹角,叫做茎突内倾角(如图4所示)。调整至标准解剖侧位,在三维VR图像画一条听眦线的垂直线作为基准线,用CT后处理测量软件测出茎突根部中点与茎突尖的连线,与眶下缘与外耳孔中点连线垂直基准线的夹角,叫做茎突前倾角[4(]如图5所示)。
1.4.2传统CT检查技术对茎突长度、角度的测量
使用传统单排CT机采用俯卧仰头位,并使CT机架旋转倾斜一定角度,扫描并获得断层图像,然后用长度测量软件测量从茎突根部中点到茎突尖端的长度,作为茎突长度。在二维断层CT图像上用机器自带角度测量软件测量出的角度,作为茎突倾斜角度,测量精度差,不准确。
1.5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中确定的诊断标准,以茎突长度大于3.0 cm、倾斜角度大于25°作为茎突过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将测量所得的64排螺旋CT组和普通单排CT组茎突长度、茎突倾斜角度数据分别代入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四格表法。P<0.05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64排螺旋CT扫描后VR、MPR重建,诊断56例茎突过长综合征中,31例表现为单侧过长(>3.0 cm),MPR图像显示11例左侧、20例右侧,如图1(a)所示;9例表现为双侧茎突过长,如图1(b)所示;VR图像显示茎突过长及茎突弯曲,如图2所示。茎突过长并中断者2例,如图3所示,其中图3(b)为双侧茎突中断。测量倾斜角度过大(倾斜>25°,向前、内)者14例,如图4、5所示。以上经手术病理证实。
42例茎突过长病例以茎突长度大于3.0 cm为诊断标准,分为64排CT组和传统CT组2组进行比较:64排CT组42例茎突过长,检出阳性36例,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检查组42例茎突过长,检出阳性28例,阳性检出率为66.67%。四格表χ2检验运算求得:χ2=9.32,ν=1,P<0.01,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见表1)。
例
注:χ2=9.32,ν=1,P<0.01,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14例倾斜角过大病例,以倾斜角大于25°为诊断标准,分为64排螺旋CT组和传统CT组2组进行比较:64排CT组14例茎突过长,检出阳性12例,阳性检出率为85.71%;传统检查组14例茎突过长,检出阳性8例,阳性检出率为57.14%。四格表χ2检验运算求得:χ2=10.46,ν=1,P<0.01,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见表2)。
例
注:χ2=10.46,ν=1,P<0.01,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茎突起源于颞骨鼓部下方、茎乳孔前内方,形似冰锥样骨性突起结构,表面光滑,茎突根部粗,周围被茎突鞘包绕,尖端伸向内、前、下方,多数走行较直,少数可有弯曲[6],可位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之间,偶尔向后伸到一侧颈椎横突的前部,具有过长行为的茎突并不少见,有时远端伸向下外靠近下颌骨的内侧,茎突末端前方有茎突舌肌附着。茎突舌骨韧带起源于茎突尖端,向前下附着于舌骨小角的弹力纤维腱膜带。茎突因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程度不同,而表现为长短、粗细不同。茎突尖端前方有扁桃体窝,若茎突舌骨链骨化或茎突过长,可在扁桃体窝周围触及骨性凸起茎突,该区域有舌咽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通过,临床症状多因为茎突与邻近血管神经相抵触诱发的神经刺激,导致咽部不适、颈部异物感及疼痛等。文献报道[7],茎突正常长度为2.5~3 cm。临床上发现有茎突过长症状的病例茎突绝大多数大于3 cm,占90%,临床表现中出现咽部异物感37例、反射性头痛16例、耳鸣4例、呕吐2例、咽部疼痛14例、咽部不适伴耳鸣且失眠3例、下颌部疼痛放射至同侧面部或头顶部1例,因此茎突过长是引起SPS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多数中外学者认同茎突大于3 cm为异常。于茎突外侧有颈内动脉走行,茎突内斜角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对颈内动脉有一定的压迫,可引起咽部异物感及舌咽神经受压症状,同时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前斜角度过大也可刺激茎突前下方的咽部黏膜而引起咽部异物感。少数可因茎突角度倾斜改变造成周围神经血管受压,引起SPS临床症状,通常右侧常见,约占倾角改变的80%。本组长度为3~7.5 cm,以右侧为多见。本组14例倾角改变病例中,右侧有11例,占79%,双侧较少见,这均与文献相符。本研究发现,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较传统CT检查技术诊断方法对于SPS症状(茎突过长、茎突倾斜角过大)的检出率均有明显提高,组间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
因为茎突位于颞骨岩部和乳突相接处,而茎突形态走行及角度因人而异,左右不一,X线平片投照检查时,受茎突根部周围骨质重叠影响,各种因素使茎突图像显示不清,茎突长度测量很难且不精确,更不易显示方位角,对测量结果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诊断准确性受限。因此茎突长度测量出现较大误差[8]。普通单排CT机虽可采用俯卧仰头位获得断层图像,但由于茎突倾斜角度原因,茎突长度是空间距离,在普通单排CT图像上测量的长度是测量平面上的平面距离,还是难以精确观察茎突长度,也不能用二维图像测量出茎突实际空间倾斜角度[9]。随着64排螺旋CT研究的不断进步,使得临床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SPS成为可能。MPR重建后的茎突骨质光滑,无阶梯状伪影。现在采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VR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到三维立体颅面骨螺旋CT重建图像,通过旋转及MPR重建完全可以显示茎突全貌,使测量茎突倾斜角度变得方便、快捷。运用64排螺旋CT的MPR技术,通过调整图像,得到任意斜面图像,可以在1张图像上测量茎突长度[10]。不在VR图像测量茎突长度是因为VR图像上很难确认茎突长轴是否平行于测量平面,茎突长轴与测量平面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夹角,因此所测得的茎突长度数值实际上是茎突长轴在测量平面上的投影距离,小于茎突的实际长度,夹角越大,两者的差距越大[11]。
茎突截断术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直接方法,术前一般要通过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入口[12]。临床术者可根据64排螺旋CT检查及人工智能茎突重建技术提供支持,MPR技术显示茎突长度、VR技术显示茎突向内及向前偏斜角度,并同时显示与颈部血管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我院临床医师已根据该CT技术完成多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通过耳鼻喉科医生反馈来分析,对找到手术突破点、责任病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正确方案及手术器械的准备,术中突发情况的应对,均起到很大帮助。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吞咽产生的运动伪影较少,采用64排螺旋CT容积重建和多平面重建与传统CT检查方法相比,更有效、快捷、准确。
总之,茎突过长、内倾角与前倾角的异常及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主要依据,由于对茎突长轴的完整、清晰的显示以及对茎突长度、角度及毗邻关系的方便、准确测量,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当成为诊断SPS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13]。同时,再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咽部指诊阳性进行多平面重建,对于茎突过长综合征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建议推广临床应用[14]。
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80例, 均行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确诊,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25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41.6±8.2) 岁, 患者均有急性腰腹痛, 且有5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出现;同时随机抽取90例检查未有输尿管结石的健康人群,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28例, 年龄29~72岁, 平均年龄 (42.1±8.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泌尿系肿瘤、急性泌尿系感染、外伤史、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纳入研究时均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 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 且所有受试者均行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进行诊断作为金标准, 同时行多排螺旋CT (西门子16层螺旋CT) 及MPR进行诊断, 分析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的解痉、镇痛治疗;有感染高热症状者, 给予抗生素、退烧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行输尿管支架放置或肾穿刺造瘘引流肾脏的脓液。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检验为正态分布者, 且方差齐者 (均数±标准差)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灵敏度=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100%, 特异度=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100%, 阳性似然比=真阳性/ (真阳性+假阳性) ×100%, 阴性似然比=真阴性/ (真阴性+假阴性) ×100%。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以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诊断作为金标准,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敏感度为91.3%, 特异度为88.9%, 阳性似然比为88.0%, 阴性似然比92.0%, 见表1。
2.2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分析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分析, 结果显示, 80例患者中检出73例 (91.3%) 患者有输尿管结石, 其中左侧46例, 右侧27例;多发结石8例, 单发结石65例;输尿管上段38例, 中段13例, 下段22例;结石大小0.2~2.3 cm, 平均大小 (1.3±0.6) cm;有48例患者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其中4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
3 讨论
目前, 输尿管结石的正确诊断不仅是肯定有无结石, 还要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 两侧肾的功能和肾积水的程度, 有无感染等, 临床上典型的肾绞痛与血尿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体征可以根据在疼痛发作时肋脊区有压痛、叩击痛进行拟诊断[3]。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中, 泌尿系统X线片可以作为输尿管结石的初步检查方法, 约10%的输尿管结石不显影;由于大部分输尿管被肠管和骨骼遮挡, B超一般只能探查到输尿管上段, 所以B超不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好方法;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及积水程度[4]。但上述诊断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单独诊断, 需要相互之间进行辅助诊断。
本研究探讨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诊断价值, 结果发现以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诊断作为金标准,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比较高, 且多排螺旋CT行MPR后, 可以更好的观察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 两侧肾的功能及肾积水的程度。
卞柳利等[5]通过回顾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均经静脉尿路造影、B超及16层螺旋CT平扫加多平面重建技术的检查, 分析16层螺旋CT平扫加图像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结石检出率的优势, 结果发现30例中KUB检出7例, 可疑3例, 检出率23.3%;B超检出12例, 检出率40%;16层螺旋CT平扫和MPR重建检出30例, 检出率100%。同时该研究发现, 在螺旋CT扫描的图像上清楚的显示出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有无继发改变, 使用MPR后更能比较直观地了解结石及周边输尿管有无扩张、积水等。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多排螺旋CT分辨率比较高, 显示的图像比较清晰, 因此可以检测出常规尿路平片不能发现的阴性结石 (诸如尿酸、胱氨酸等结石) 。有研究发现[6], 对尿路平片不能发现的小结石, 多排螺旋CT亦有比较高的敏感性, 检出率达到96%。同时MPR作为多排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能够进一步直观的反映输尿管的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效的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立体结构, 对输尿管结石的发现有重要的意义[7]。王悦兵[8]通过行常规B超及泌尿系X线平片检查未显示结石, 但仍怀疑输尿管结石的35例患者研究发现, 行螺旋CT平扫并进行MPR处理图像后, 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输尿管全程及结石的位置、数目及其形态, 同时可以间接的观察到肾盂输尿管扩张、软组织轮缘征、肾周间隙改变等。除此之外, 多排螺旋CT检查的速度比较快, 患者可以在一次屏气条件下进行多个平面的连续性薄层扫描, 完成全尿路扫描;同时检查前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及肠道等准备, 避免了过敏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 本研究显示, 多排螺旋CT及MPR不仅可以简单、快速的对输尿管结石进行比较高的诊断, 且可以更好的对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提供信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 (MPR) 对输尿管结石诊断价值, 为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行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确诊的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 同时随机抽取90例检查未有输尿管结石的健康人群。纳入研究时所有受试者均行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进行诊断作为金标准, 同时行多排螺旋CT及MPR进行诊断, 分析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以尿路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辅助诊断作为金标准, 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敏感度为91.3%, 特异度为88.9%, 阳性似然比为88.0%, 阴性似然比92.0%。多排螺旋CT及MPR对输尿管结石的分析, 结果显示, 80例患者中检出73例 (91.3%) 患者有输尿管结石, 其中左侧46例, 右侧27例;多发结石8例, 单发结石65例;输尿管上段38例, 中段13例, 下段22例;结石大小0.2~2.3 cm, 平均大小 (1.3±0.6) cm;有48例患者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其中4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结论 多排螺旋CT及MPR不仅可以简单、快速的对输尿管结石进行比较高的诊断, 且可以更好的对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提供信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输尿管结石,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余乐熺, 谭一清.多排螺旋CT在输尿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12, 18 (6) :65-66.
[2]沈斌, 朱宗勇.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 (CTU) 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2) :214.
[3]马质君, 徐刚, 马英杰.CT平扫MPR和CPR重建技术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J].影像与介入, 2011, 18 (2) :81-82.
[4]沈剑辉, 刘志鹏.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图像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1) :64-67.
[5]卞柳利, 王永杰.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9) :1839-1840.
[6]张锦军, 王黎.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8 (4) :274-275.
[7]叶慧, 胡道予, 苏红格.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输尿管微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6, 25 (7) :676.
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17~48岁, 所有患者均有腰部扭伤或外伤史,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等。
方法:采用GEPHILIPS 16排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 扫描条件133 k V、120m A, 扫描部位:L3~4, L4~5, L5~S1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缘, 重建间隔0.5~1.0mm, 距阵512×512, 然后将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重建处理, 重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维 (3D) 重建和多平面 (MPR) 重建。以标准算法、0.626 5 mm层厚重建得到的薄层轴位图像为基础进行VR图像制作;以骨算法、0.626 5 mm层厚重建得到的薄层轴位图像为基础进行MPR图像制作, 将图像建立在X、Y轴上旋转, 进行全方位显示检查效果。
结果
3D重建和MPR重建能够全面、直观显示病灶的情况, 本组30例患者共发现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1块, 结节形状以类圆形为主, 其次是梭形、分页形和不规则形。其中单发29例, 多发1例, 发现2处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分布情况:L4后上缘20个, 后下缘2个, L5后上缘6个, 后下缘2个, S1后上缘1个。
患者螺旋CT主要表现: (1) 腰椎椎体后缘以类圆形为主, 其次是梭形、分页形和不规则形缺损, 边缘有致密性硬化; (2) 缺损后方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骨松质内的骨块; (3) 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受压。
讨论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指腰椎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 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内, 1986年由Laredo等正式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形成机制:青少年时期在解剖缺陷的基础上, 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 间盘组织疝入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的薄弱区, 并逐渐扩大形成软骨结节, 相应骨突环受压后移位, 逐渐骨化形成软骨结节后壁, 部分软骨结节骨性后壁断裂, 少数软骨结节突入椎管内, 直接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5]。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应与以下征象进行鉴别: (1)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后缘与椎体紧密相连。密度较高, 形态不规则, 但高密度中不含软组织密度灶。 (2) 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一般位于椎间盘正中呈等腰三角形或横置椭圆形, 边缘光整, 相对应椎体无骨质缺损。 (3) 椎间盘突出钙化:有相似的椎体后骨块, 但其发生在椎间盘内, 在椎间隙的中部层面为主, 没有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区。 (4) 椎体后缘骨折:有急性外伤史, 多同时有椎体其他部位的骨折, 椎体后缘骨块与后缘缺损相吻合, 急性期缺损区周边无硬化。 (5) Schmod结节:以椎体上下缘中后1/3交界区多见, 结节位于椎体松质骨内, 一般不引起骨结构膨隆或游离, 多有较完整环行硬化环。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3D重建和MPR重建能够全面、直观显示病灶的情况, 本组30例患者共发现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1块, 结节形状以类圆形为主, 其次是梭形、分页形和不规则形。其中单发29例, 多发1例, 发现2处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分布情况:L4后上缘20个, 后下缘2个, L5后上缘6个, 后下缘2个, S1后上缘1个。患者螺旋CT主要表现: (1) 腰椎椎体后缘以类圆形为主, 其次是梭形、分页形和不规则形缺损, 边缘有致密性硬化; (2) 缺损后方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骨松质内的骨块; (3) 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受压。由此可见, 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全面、直观显示病灶的情况, 是诊断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在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30例, 采用GEPHILIPS 16排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 将数据进行三维 (3D) 重建和多平面 (MPR) 重建处理。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发现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1块, 结节形状以类圆形为主。单发29例, 多发1例, 发现2处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分布情况:L4后上缘20个, 后下缘2个, L5后上缘6个, 后下缘2个, S1后上缘1个。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全面、直观显示病灶的情况, 是诊断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
参考文献
[1]韩武师, 马德东, 田本祥, 等.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 (12) :1015-1017.
[2]李康印, 解朋波.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骨伤, 2009, 22 (10) :747-749.
[3]曹来宾, 詹阿来, 曹庆选, 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 (2) :240.
[4]Laredo JD, Bard M, Chretien J, et al.Lumbar posterior marginal intra osseous cartilaginous node[J].Skeletak Radiol, 1986, 15: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