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前置(精选7篇)
重建钢板前置 篇1
锁骨中段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 老年锁骨中段骨折在近年来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1], 我们分别采用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和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对老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12例老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56例。甲组中男性30例, 女性26例;年龄61~76岁, 平均 (67.89±9.26)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 d, 平均 (3.37±0.86) 岁;左侧27例, 右侧29例;横断骨折20例, 斜形骨折26例, 粉碎性骨折10例;受伤原因:跌落23例, 交通事故28例, 重物砸伤5例。乙组中男性31例, 女性25例;年龄62~75岁, 平均 (67.15±9.08)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5 d, 平均 (3.25±0.72) 岁;左侧28例, 右侧28例;横断骨折22例, 斜形骨折25例, 粉碎性骨折9例;受伤原因:跌落24例, 交通事故26例, 重物砸伤6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P>0.05) 。
1.2 方法:甲组行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 乙组行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麻醉方式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体位为仰卧位, 患侧肩背部垫高, 甲组于骨折上缘作切口, 乙组以骨折端为中心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 适当分离骨膜, 以使骨折端显露, 清除骨折处的积血及坏死组织, 直视下进行良好复位, 选择一块长度合适的重建钢板, 先使用模板置于锁骨上缘 (甲组) 或前缘 (乙组) , 且钢板需紧贴, 以套出需要预弯钢板的弯曲弧度, 将选好的钢板根据模板进行塑形, 以使选择好的钢板可紧贴于锁骨上缘或前缘, 分别在骨折端两侧的钢板螺孔中钻孔攻丝, 以从上向下或从前向后的顺序拧入螺钉, 每侧至少3枚。对于中间较大的蝶形骨碎块则采用拉力螺钉或钢丝捆绑固定, 小骨块则行丝线缝合骨膜或单纯复位, 但需注意保留骨膜。两组术野均常规冲洗, 后逐层缝合,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肢悬吊于胸前2周, 疼痛减轻后即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骨性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2]于术后12 h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3]于术后6个月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 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相比较, 以乙组手术时间较短, 术后疼痛得分更低, 骨性愈合时间较早, 而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得分均无明显差别, 见表1。
3 讨论
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常伴有明显移位或粉碎性骨折, 保守治疗效果通常较差, 手术则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4]。老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 恢复慢, 对疼痛的耐受较差, 故创伤小、疼痛轻的术式则是理想的治疗方式。本组资料中的患者分别采用重建钢板上置法和前置法两种术式进行治疗, 经比较显示, 以前置组手术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更短, 疼痛更轻, 而两组肩关节功能则无明显差别。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术中钢板置于锁骨上缘, 因应力遮挡效的形成, 骨折端存在被吸收的风险, 同时由于锁骨外侧呈扁平状, 容易出现螺钉松脱等并发症, 且术后皮肤突起, 既给患者外形形成影响, 还可致严重疼痛及皮肤破溃等并发症的发生。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术中显露及复位时, 骨膜剥离较小, 对血供及韧带的损伤较小, 故患者术后愈合更快, 同时钢板前置可灵活的增加螺钉的长度, 术后力学性能更稳定, 且螺钉自前向后进入, 锁骨前方空间较大, 术中操作更容易, 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 加上钢板螺钉隐藏于锁骨前下方, 对皮肤刺激少, 较好的规避了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所致的并发症。因此, 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更为理想的术式, 值得开展。
摘要:目的 比较重建钢板上置和前置对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12例老年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56例。甲组行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 乙组行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骨性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乙组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较甲组短 (P<0.05) ;乙组术后疼痛得分较甲组低 (P<0.05)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得分无明显差别 (P>0.05) 。结论 重建钢板上置内固定术和前置内固定术都是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有效方式, 但前置法手术时间短, 术后疼痛轻, 患者恢复更快。
关键词:重建钢板上置,重建钢板前置,老年,锁骨中段骨折
参考文献
[1]曾浪清, 陈云丰, 刘燕洁, 等.锁骨中段骨折治疗现状[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 33 (6) :374-375.
[2]于兴宝.钛制弹性钉与重建钢板在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中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 (17) :3416.
[3]焦尚起, 王硕, 张磊, 等.普通重建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年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3) :2187-2188.
[4]周伟力, 雷青, 陈松, 等.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 (7) :1373-1376.
重建钢板前置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8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 随机的分为两组, RP组39例患者,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为25~68岁, 平均年龄为 (39.5±2.7) 岁。患者为闭合性Edinburgh 2B型骨折, 其中伤后的时间为8~48 h, 平均时间为16.3±1.2 h) 。而LCP组患者39例, 男19例, 女20例, 年龄为24~69岁, 平均年龄为 (38.3±3.7) 岁。患者为闭合性Edinburgh 2B型骨折, 伤后的时间为7~48 h, 平均时间为 (14.5±2.2) h。
1.2 方法
将收治的78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其中RP组39例患者主要采取普通重建钢板进行治疗, 而LCP组患者主要采取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 然后观察两组治疗的一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Constant评分等情况。
1.3 疗效评定
骨折愈合:再生骨跨越骨折的间隙。延迟愈合:在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下, 患者的创伤后在24周后出现的骨愈合。短缩:胸部前后位的X线片上显示患侧比健侧缩短为1 cm以上。畸形愈合:患者的患侧与健侧成明显的成角。骨不连:患者在骨折后的8个月影像学的显示还存在完整的骨折间隙;并采用Constant肩关节的评分进行评估患者在术后的6个月与1年的肩关节的功能[2,3,4,5,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 其中LCP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以及愈合时间和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RP组的治疗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通过观察, 其中RP组中出现有6例延迟愈合和3例皮肤刺激以及2例固定失败情况, 而LCP组出现4例皮肤刺激和2例内置物移位的情况, 没有出现延迟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发生,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锁骨出现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一般是由交通伤和摔伤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所导致的。一般锁骨的中段出现骨折较多, 其治疗也是比较复杂, 目前治疗的方法有锁定加压钢板和普通重建钢板2种方法比较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7,8]。
通过该次的实验表明, 使用LCP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治疗手术时间和痊愈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比RP治疗的少, 而且其固定的更加稳固, 符合生物的力学特点, 在临床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9]。
参考文献
[1]盛永华, 赵伟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J].广东医学, 2007, 28 (1) :133-134.
[2]陈关林, 姜志强, 刘付明, 等.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8) :30-31.
[3]罗远健, 黄德征, 陆禹严, 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2例分析[J].华夏医学, 2009, 22 (6) :110-111.
[4]窦文杰.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临床医学, 2008, 28 (7) :62-63.
[5]张旭坤, 李成材.重建钢板与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11) :25-26.
[6]李长红, 宋建华.重建钢板治疗成人锁骨骨折[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6, 4 (2) :46.
[7]陈奋勇, 宋建榕, 莫家栋, 等.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6例[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 (6) :52-54.
[8]李玉成.重建钢板在锁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2) :157.
重建钢板前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9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摔伤8例,车祸伤10例。根据AO/OTA分型,C2型18例。急诊常规予以骨折适当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或胫骨结节骨牵引,同时予以消肿脱水,待肿胀明显消退时进行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平均6.9 d。内固定方式: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
1.2 手术方法
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满意后取仰卧位,患侧膝关节下使用膝枕利于手术操作,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采用股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沿股外侧肌与股直肌间隙进入,沿股中间肌远段外侧缘顺肌纤维方向切开,切开外侧支持带和膝关节囊,骨膜下剥离、显露股骨远端骨折端,直视下通过牵引或者手法复位,恢复下肢力线,维持牵引与固定。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应用于股骨外侧,跨过骨折粉碎区域,骨折近端、远端螺钉固定。股骨远端内侧做辅助小切口,应用重建钢板支撑固定股骨远端内侧壁。根据骨缺损情况植入人工骨,其中10例植骨。术中检查骨折固定牢固程度并用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内固定良好后彻底冲洗伤口,修复周围软组织,放置引流管后逐层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及口服止痛药。术后抬高患肢,常规使用消肿药物至肿胀明显消退,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7~10 d抗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术后48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天即行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辅以CPM机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开始逐渐加大膝关节主被动锻炼幅度,以轻度疼痛为原则。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1次,3个月后每2个月随访1次。术后X线片示骨折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并鼓励患者逐步恢复日常工作。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采用Schatzt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8]评定膝关节疗效。
2 结果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深部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其中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分别于32及40周愈合,术后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未出现明显的膝关节僵硬。VAS评分0~3分,平均(1.0±0.9)分,其中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给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股骨远端C2型骨折
图2双钢板固定术后16个月正侧位X线片示固定良好
3 讨论
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由于干骺端骨皮质粉碎,容易发生骨折复位丢失或者再移位,如果复位及固定效果不好,对膝关节功能有极大影响[9]。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肢体的长度、力线和轴线,骨折端稳定的固定,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以及早期功能锻炼,这些是获得膝关节最佳功能的先决条件。锁定钢板已成为股骨远端骨折最流行的内固定方式[3]。锁定钢板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的锁定,具有良好的成角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治疗关节周围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许多学者采用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Dorsi等[10]运用外侧锁定钢板治疗24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73岁,受伤原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低能量损伤,按照AO/OTA分型,A型20例,B型1例,C型3例。所有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3.48周,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活动度超过100°,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满意,没有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以及感染病例,但是6例在术后早期出现深静脉血栓。该组病例主要为A型骨折,外侧锁定钢板治疗A型股骨远端骨折可以发挥良好的固定作用。
对于C型骨折,特别是高能量损伤性骨折固定效果不确切。Hoffmann等[4]统计分析243例股骨远端骨折,其中111例骨折采用外侧锁定钢板治疗,受伤原因包括41例低能量摔伤,64例高能量损伤,6例情况不详。按照AO/OTA分型,A型44例,B型4例,C型63例。结果发现:83例(74.8%)骨折愈合,20例(18.0%)骨折不愈合,20例不愈合患者中有4例为顽固性不愈合,11例(9.9%)为内固定失败。该组病例主要为C型骨折,同时以高能量损伤为主,治疗效果相比A型骨折差。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治疗的困难主要在于这种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损伤,从而导致粉碎性骨折,骨的丢失以及骨折的不稳定[11]。外侧锁定钢板虽然可以提供良好的固定,但是在功能锻炼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内侧骨折块的微动与移位,这时医师往往会将骨折的稳定放在首位,将患者的功能锻炼延后,而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患者功能恢复较差,甚至需要行第二次松解手术才能获得一定的膝关节屈曲度。同时,这种微动与移位的存在也会导致骨折愈合不良甚至不愈合,患者在负重以后很容易发生内固定断裂[12]。因此,有学者[13,14,15]认为外侧钢板联合内侧钢板支撑固定,可能会提高固定的稳定性,进而改善疗效。Khalil等[14]运用外侧锁定钢板和内侧支撑钢板治疗12例C3型骨折,所有骨折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没有伤口并发症或内固定失败病例,治疗效果:2例(16.7%)优,5例(41.7%)良,3例(25%)可,2例(16.7%)差。作者认为内侧支撑钢板增加了内植物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利于植骨填塞,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避免骨折复位丢失。马宁等[15]运用双钢板治疗13例骨折(A3型7例,C2型6例),单钢板治疗20例(A3型12例,C2型8例),结果发现: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没有差异;单钢板组有6例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双钢板组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双钢板组可以减少术后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双钢板固定解决了单钢板偏心型固定不稳定的弊端,而且固定的轴线接近股骨中线,应力分布均匀,符合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16],使骨折固定更加稳定;同时发挥外侧钢板的支撑稳定作用和内侧钢板的内夹板作用,在股骨愈合过程中起到支撑股骨内侧壁及阻挡移位防止膝关节外翻的作用,为骨折断端创造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骨折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
但是双钢板固定也有不足之处,如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可能导致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Sanders等[13]治疗的患者膝关节功能差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内侧钢板的放置增加了软组织的剥离,从而增加了膝关节的挛缩。本组病例治疗效果较好,膝关节屈曲幅度均大于90°,可能的原因包括术中肌间隙剥离,双侧钢板坚强固定,内侧结构性植骨重建内侧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防止软组织的黏连,以及术后密切的随访指导患者进一步的功能锻炼。
重建钢板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髋臼骨折患者共32例, 男30例, 女2例, 年龄20岁~55岁, 平均年龄32岁, 其中右侧18例, 左侧14例。交通伤12例, 高处坠落伤11例, 井下矿车挤砸伤9例;合并有腹腔脏器伤6例, 同侧胫腓骨骨折12例, 坐骨神经损伤2例。按Lotournel分类, 后壁骨折10例, 后柱骨折6例, 后壁伴后柱骨折8例, 前柱骨折2例, 双柱骨折6例。有3例股骨头中心性脱位, 前脱位1例, 后脱位4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常规实验室检查、X线片检查、CT检查, 必要时行CT重建以明确骨折的类型, 有腹腔脏器损伤的先行外科处理, 合并股骨头脱位的争取早期复位, 常规行患侧下肢骨牵引3 d~5 d, 平均手术时间为5 d~7 d。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体位有24例采用侧卧位, 2例仰卧位行髂腹股沟入路, 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的方法。手术逐层切开, 暴露骨折断端, 直视下整复骨折移位, 解剖复位,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重建钢板, 行预弯后置于骨折处, 用长短合适的螺钉固定髂耻弓或髂坐弓, 合并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术中行神经探查松解术, 术后常规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查看位置及螺钉长短情况, 预防螺钉误入关节间隙, 伤口均置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伤口引流管接负压, 一般在24 h~72 h内拔除。有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保留骨牵引或皮牵引, 1周内行静力肌收缩功能锻炼, 2周后行CPM锻炼, 3周后主动伸屈髋关节, 并扶拐不负重行走, 视复查X线情况决定弃拐负重行走时间。
2 结果
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24个月, 术后摄片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髋臼重建钢板未见有松动、钉拔出、钢板断裂现象。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在1年内均恢复, 2例髋关节间隙变窄,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行走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 于院外行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其余均能正常行走。根据D Aubigne-Postel功能评定标准, 优23例, 占71.8%, 良5例, 占15.6%, 优良率达到87.4%。
3 讨论
随着高速、高能量所致创伤的增多, 造成髋臼骨折移位大、类型复杂, 临床上以往对复杂的髋臼骨折都主张非手术治疗, 远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很高, 髂腹股沟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 很好地解决了骨折端的暴露问题, 能够有保证地解剖复位, 髂耻弓或髂坐弓钢板固定维持了骨折的稳定, 为骨折的早期愈合及早期锻炼创造了条件, 利于关节面的模造[1]。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1) 髋臼骨折累及关节面, 手术前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 尤其是CT及重建能够明确髋臼骨折的部位和类型, 来判定髋臼骨折的类型, 确定有无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 如处理不当, 可增加致残或创伤性关节炎的机会。 (2) 骨折移位大于3 mm, 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关节内有游离碎片, CT显示后壁骨折大于40%, 移位骨折已累及臼顶 (Matta顶弧臼标准) , 无明显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为手术适应证[2]。目前认为手术时机5 d~7 d, 对难以复位的股骨头骨折、开放性髋臼骨折或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可急诊手术, 有腹腔脏器损伤、颅脑损伤先行处理后再转骨科治疗。 (3) 术中重建板塑形要充分, 否则易致后柱移位而影响关节面, 髋臼底区一般不置入螺丝钉, 如确需置入螺钉不能穿出髋臼关节软骨面, 钉的指向也要远离关节。总之, 重建钢板可塑性强、可充分预弯来适应各种类型的骨折, 复位满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 可早期行功能康复锻炼。掌握手术时机, 注意手术技巧, 可避免多类型、复杂的髋臼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卢巧华, 吴国正, 刘柄胜, 等.复杂性髋臼骨折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8) :348~349
重建钢板前置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年龄13岁~50岁, 平均年龄30.2岁;左侧35例, 右侧25例;锁骨中1/3骨折40例, 中外1/3骨折20例;横或斜形骨折35例, 粉碎性骨折25例;新鲜骨折57例, 陈旧骨折3例, 均系闭合性骨折。其中30例锁骨中1/3骨折运用MIPPO技术原理, 行微创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新鲜骨折在伤后5 d内手术, 陈旧骨折平均在伤后7周内手术。采用臂丛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垫高30°, 以锁骨骨折端为中心沿锁骨纵轴切开暴露骨折端, 剥离骨折两端骨膜, 夹持两骨折端复位后用复位钳固定。每骨折端至少固定3枚螺钉, 选用6~8孔的重建钢板, 根据锁骨表面的形状折弯成相应的弧度, 两端用复位钳固定, 钻孔、攻丝后分别旋入内六角螺钉固定, 冲洗后关闭切口。术后3 d即行患肩功能锻炼。术后三角巾悬吊固定2周, 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剥离锁骨下方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锁骨下神经血管; (2) 术中尽量少剥离骨膜, 以能够满足骨折复位和置放重建钢板为准; (3) 骨折复位后, 重建钢板预弯塑形后置放于锁骨上方紧贴较平坦骨面上; (4) 骨折近端和远端最少各有3枚螺丝钉, 重建钢板固定骨折时最少应有6枚螺丝钉以上。另外, 对于锁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可运用MIPPO技术原理, 行微创手术治疗。手术方法: (1) 全麻或臂丛阻滞麻醉; (2) 沙滩位或平卧位; (3) 设计锁骨微创切口; (4) 闭合复位或撬拨复位; (5) 近远端各固定3~4枚螺钉, 术后第3天患肢适当保护下即可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随访6个月~18个月, 平均10个月, 60例伤口全部Ⅰ期愈合, 无内固定物失效,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 局部无疼痛, 患肢无短缩。按Heer评定标准[3]评价肩关节功能:60例骨折治疗结果均为优。
3 讨论
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 以往常采用克氏针髓腔内固定, 此方法较简单。但克氏针不能控制锁骨中远端的旋转活动, 且易松动滑脱断裂, 造成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使手术失败;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感染, 亦有克氏针穿入胸腔的报道;克氏针内固定后仍需适当限制活动, 造成肩关节不能很好地锻炼。因此, 临床上探寻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迫切。重建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锁骨骨折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对骨折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锁骨骨折包括儿童及老年人的锁骨骨折, 采用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其中以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最为肯定, 其具有如下优点: (1) 重建钢板既可以在XY轴和RS轴上弯曲, 又可以在PQ轴上弯曲, 可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进行塑形, 使钢板完全贴附固定在锁骨上, 能够保证锁骨的正常生理弧度, 符合“AO”内固定要求[4], 使骨折更易达到解剖复位。故重建钢板固定锁骨骨折牢固可靠, 防止了骨折旋转和分离, 克服了克氏针内固定的并发症与缺点。如克氏针滑脱、弯曲及断裂, 不能有效地控制骨折旋转, 骨不稳, 骨折分离, 影响骨折愈合;术后较长时间的三角巾外固定, 导致肩部粘连、疼痛。另外, 对于锁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可运用MIPPO技术原理行微创手术治疗, 有切口小, 美观, 愈合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2) 重建钢板有一定的弹性, 可弯曲, 易塑形, 适于锁骨不规则表面, 可用于任何类型的骨折,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3) 重建钢板底面类似LC-DCP结构的下表面, 使钢板覆盖区域应力遮挡减少, 易于在危险区域形成骨痂桥。 (4) 钢板薄, 不会高出皮肤, 同时切口用可吸收线做皮内缝合减少术后瘢痕形成, 不影响皮肤松紧度及美观。 (5) 功能恢复快, 利用重建钢板治锁骨骨折, 术后吊带暂时制动3 d~4 d后, 便可进行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对防止发生肩部畸形及关节僵硬有积极疗效。由于固定牢靠, 患者术后无需长时间制动患肩, 有助于功能恢复。
总之通过本组治疗我们认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固定可靠稳定、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肩锁部功能恢复早等特点, 能早期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对于锁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可运用MIPPO技术原理行微创手术治疗, 此术式骨折愈合快, 切口小, 可获得美观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前侧放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9月间60例行前侧放置重建钢板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60例伤口全部Ⅰ期愈合, 无内固定物失效,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 局部无疼痛, 患肢无短缩。按Heer评定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60例骨折治疗结果均为优。结论 前侧放置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安全有效,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对于锁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可运用MIPPO技术原理行微创手术治疗, 此术式骨折愈合快, 切口小, 可获得美观的效果。
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微创
参考文献
[1]过邦辅.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1:886.
[2]李晓峰, 孙海钰, 田丽华, 等.锁骨骨折162例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6, 2 (4) :203.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498.
重建钢板前置 篇6
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
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我院对28例锁骨中外段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8例,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12~75岁, 平均37.4岁。骨折均位于锁骨中外段。5例无碎骨块, 18例有1~2块碎骨块, 5例3块以上碎骨块。开放性骨折2例, 均采用2期手术, 闭合性骨折26例。全部病例均未合并血管神经及韧带损伤。伤后时间2~15d, 平均4.6d。
1.2 手术方法
采取颈丛并臂丛麻醉, 平卧位, 垫高患侧肩背部。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上缘作5~10cm弧形切口, 显露骨折端, 避免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 尽可能少剥离骨折处骨膜, 特别是锁骨下面骨膜。若有碎骨块用粗丝线捆扎, 也可用可吸收缝线捆扎, 较大骨块则用螺钉固定。骨折复位满意后将6~10孔国产重建钢板预弯塑形后置于锁骨上面, 骨折每端固定螺钉不少于3个。若有骨缺损则予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术后抗生素应用3~7d。患肢三角巾悬吊制动, 1周后逐渐活动患肩, 避免患肩剧烈运动。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Lazzcano标准评定, 优:肩部无疼痛, 无自觉和他觉力量减弱, 肩关节活动正常, 恢复原工作;良:肩关节活动有轻度疼痛, 活动度受限, 外展上举达不到180°, 自觉力量减弱;差:活动时疼痛、力量弱, 活动受限。
2.2 治疗结果
本组28例, 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气胸等并发症, 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 内固定牢靠。切口Ⅰ/甲愈合, 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骨髓炎等。21例获得随访 (75%) , 随访时间3~6个月, 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 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 无钢板、螺钉断裂。按上述评定标准, 结果优18例, 良3例, 优良率100%, 临床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 以中1/3及中1/3与外1/3连接处为多见。传统治疗锁骨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8”字形石膏或绷带固定, 或双布带圈固定等, 但伤侧软组织肿胀且肥胖患者复位困难, 因为外固定不牵靠且易松动, 捆扎时间长造成患者痛苦大、生活不方便, 更易发生畸形愈合, 影响外观。克氏针固定虽然操作简单、损伤小, 但不能有效控制旋转活动, 一方面导致克氏针松动而外滑, 对克氏针在骨端间不断产生的剪力导致克氏针疲劳折断;另一方面骨折端的不稳定直接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故术后仍需较长时间的三角巾外固定;从而导致肩关节粘连僵硬。而重建钢板具有三维塑形特点, 可根据锁骨不规则外形塑形, 达到锁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 钢板能很好地服贴于骨面, 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术后内固定滑脱、成角、骨折不愈合、创口感染等并发症较少, 不需要较长时间固定患肢, 颇受患者的欢迎。
3.2 注意事项
(1) 作骨膜下剥离时应掌握好操作深度, 勿伤及锁骨下血管神经、胸膜等重要组织;术中尽量少剥离骨膜, 以防止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2) 钢板常需预弯, 以适应锁骨表面弯度, 达到解剖复位目的, 钢板常放于锁骨前上方。 (3) 锁骨远端骨折合并有肩锁关节脱位一般采用锁骨钩钢板。
综上所述, 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效果确切, 是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应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篇7
关键词:骨折,骨折固定术,跟骨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在成年人约75%为关节内骨折,其骨折类型复杂,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常遗有足跟部疼痛、畸形,严重者影响下肢行走功能。我院于2001年3月~2007年6月对29例3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31足),男性25例27足,女性4例4足;左足9例,右足18例,双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岁。
1.2 临床资料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2例,交通事故伤7例;闭合性骨折27足,开放性骨折4足;6例合并有胸椎或腰椎骨折,2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1例合并股骨骨折,1例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常规摄跟骨正位、侧位、轴位X片,18例患者行三维CT检查,侧位片示Bo¨hler角在-10°~20°,平均约10°。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4足,Ⅲ型12足,Ⅳ型5足。
1.3 手术内固定时间
骨折后1~15 d,平均7 d。
1.4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阻滞麻醉,取侧俯卧位,使用气囊止血带,取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口始于外踝上方3~5 cm,跟腱前缘,向下至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交界处,再折向前,至骰骨近侧0.5 cm。显露腓肠神经并予以保护,在腓骨长肌腱鞘深面将跟骨外侧面所有软组织连同骨膜整块向上掀起,形成全厚皮瓣。分别用克氏针插入腓骨远端、距骨和骰骨,将其弯曲,牵开固定皮瓣。充分暴露跟骨骨折端及距下关节面,直视下撬拨复位骨折块,复位困难时切记使用暴力以免使骨折周围进一步塌陷,可借助于克氏针牵引辅助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的Bo¨hler角,距下关节面,跟骨体部高度和宽度及足的纵弓。如果塌陷严重,取自体髂骨移植。术中常规行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拍片,位置满意后,选择大小合适的重建钢板裁剪塑型后植入,选择合适的螺钉固定。充分止血后,切口内放置橡皮片引流,加压包扎。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周,平均22周。3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表浅感染,经换药后治愈。1例切口裂开,经重新缝合后愈合。术后8~12周X线检查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9足,良8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为87%。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恢复跟骨整体外形,矫正后足负重力线,恢复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和关节面的平整,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固定方法可靠,允许早期锻炼和负重,尽可能减少软组织损伤,最大程度恢复后足关节功能[1]。本组采用外侧切口能直视骨折块和距下关节面,并能在直视下重建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钢板并提供良好的支撑,符合治疗的原则和目的。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于不波及跟骨距下关节面的骨折采取正确的保守治疗,一般均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但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由于其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复杂,保守治疗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其致残率可高达30%[2],因此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对于关节内骨折有移位者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3]。本组31足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术后优良率为87%。其中SandersⅣ型骨折中可1例,差1例,两足随访发现存在严重的距下骨性关节炎,但跟骨的形态和足弓高度恢复良好,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创造条件。
3.3 手术时机
由于跟骨周围皮下软组织较少,骨折后局部肿胀严重,如急诊手术容易皮缘坏死、局部感染、钢板外露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急诊手术很难对骨折类型作出正确判断,加之出血多,皮肤准备较差,故除开放骨折外,入院7~10 d消肿后手术比较安全。本组开放骨折,2足污染较轻、软组织条件好,入院较早,行当日急诊手术清创后内固定治疗。1足污染较重,1足软组织碾挫严重,行急诊彻底清创,抗生素预防感染,分别在8 d和15 d后行内固定治疗。软组织碾挫严重者术后出现部分皮缘坏死,换药后愈合。闭合性骨折27足中,3足在张力性水疱出现前行急诊手术,1足出现皮缘坏死,换药后愈合。1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给予切开减压,9 d后内固定,拆线后出现伤口裂开,重新缝合后愈合。另23足依据肿胀的消退情况和软组织条件分别在5~12 d内手术治疗,1例出现皮缘坏死,1例出现表浅感染,经换药后愈合。
3.4 重建钢板的优点
跟骨重建钢板能够通过裁剪塑形适应不同的骨折类型,体积较小,厚度较薄,对软组织激惹较小。重建钢板能够作为跟骨外侧壁可靠的支撑,同时使用多枚螺钉固定在皮质较厚的内侧壁,使骨折块稳定在一起。在跟骨的丘部、载距突、跟骨结节和跟骨前结节部位骨质较厚,螺钉固定在这些位点能够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3.5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为预防皮缘坏死及创口不愈合,应避免损伤皮瓣的血运,术中尽量采取锐性分离,切口尽量避开软组织挫伤及张力性水疱区域,不使用电刀,术中保护好腓肠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本组3例因局部软组织挫伤较重,加之术中过度牵拉导致术后皮缘坏死。对于距下关节面及体部塌陷明显,复位后残留的骨缺损,应采取植骨方法加以填充,以使跟骨获得良好的支撑,单纯依靠钢板固定容易发生术后骨折再移位。文献报道,跟骨骨折单纯复位及复位加植骨其优良率分别为77.4%、92.6%[4],二者存在显著差异。植骨块可选择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本组病例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骨折部位解剖复位,骨折一期愈合。手术后使用抗生素5~7 d,术后24 h开始足趾被动活动,48 h开始足趾和足踝主动和被动活动,以屈伸为主,不宜做内外翻活动。应避免早期负重,以免发生骨折再移位,一般术后12周开始逐渐负重活动。
4 结论
根据不同的软组织条件和骨折是否开放,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使用重建钢板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和部分Ⅳ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对部分SandersⅣ型骨折能够良好的重建跟骨的外形,为二次融合做良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正义,张建中,俞光荣.足踝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2-188.
[2]Loeric IG.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subtalar joint in calcaneal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Br),1998,70:247.
[3]俞光荣,梅炯,蔡宣松,等.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