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重建钢板

2024-06-17

跟骨重建钢板(精选7篇)

跟骨重建钢板 篇1

摘要:抽取58例跟骨经关节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跟骨翘拔术实施治疗, 治疗组采用跟骨重建钢板技术实施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跟骨功能复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跟骨重建钢板技术治疗跟骨经关节骨折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跟骨重建钢板,跟骨经关节骨折,疗效

经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大多数情况下为粉碎型骨折, 骨折线的方向相对比较复杂, 通过手法整复方式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对跟骨经关节骨折患者应用跟骨重建钢板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58例跟骨经关节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1例;年龄21~58 (34.7±1.4) 岁;发病时间1~27 (8.6±0.8) h。治疗组男19例, 女10例;年龄23~59 (34.8±1.3) 岁;发病时间1~28 (8.8±0.7) 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翘拔术实施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跟骨重建钢板技术实施治疗, 手术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加取骼骨植骨及人工骨填塞等操作。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跟骨功能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足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等项目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主要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总得分超过90分;良:总得分超过75分, 但未达到90分;可:总得分超过50分, 但未达到75分;差:总得分仍然低于50分[2]。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经常规手术治疗后, 优4例, 良5例, 可18例, 差11例, 及格率为62.1%;治疗组经跟骨重建钢板技术治疗后优8例, 良13例, 可6例, 差2例, 及格率为93.1%。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跟骨功能复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两组患者比较, 治疗组明跟骨功能复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3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对照组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7例, 不良反应率为24.1%;治疗组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为3.4%。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跟骨骨折大多数为为闭合性损伤, 复位效果能否达到要求, 与治疗后后遗症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3]。采用跟骨重建钢板技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 采用跟骨重建钢板对跟骨经关节粉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复位效果, 固定更加可靠; (2) 手术进行过程中可以拍摄健侧跟骨侧位、轴位的X像, 以对跟骨的实际宽度进行准确判断; (3) 存在骨缺损症状的病例可以直接植入人造骨羟基硫酸钙; (4) 使跟骨骨折的并发症减少。

参考文献

[1]周仁实.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7 (12) :3005-3006.

[2]厉国定, 张俊, 沈燕国, 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656-657.

[3]彭庆辉, 李红玲, 马仕祥, 等.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5) :467-468.

跟骨重建钢板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1例12足, 均为男性, 年龄18~52岁, 均为闭合骨折, 常规行跟骨侧位、轴位、Broden's位X线及跟骨冠状位、轴位CT检查, 其中Sanders Ⅱ型1足, III型5足, Ⅳ型4足, Ⅴ型1足。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外侧L形 (kocher) 可延长切口, 单侧者侧卧位, 双侧者俯卧位。切开保护切口周缘皮肤, 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将整块皮瓣向上切开剥离, 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腿, 暴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后关节面, 远侧达跟骰关节。在原切口辨清关节面骨折移位情况下, 用3根直径2mm克氏针从皮瓣下分别钻入腓骨、距骨、骰骨, 合页状打开跟骨外侧壁皮质骨, 以距骨下关节面为模板复位跟骨后关节面, 同时向后下牵拉恢复跟骨长度及高度, 填塞事先准备好的骨条。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术中用C型臂X光机或床边X光机监测复位情况, 满意后用重建钛板紧贴跟骨外侧壁固定, 通过钛板向载距突以钛螺纹钉固定, 依靠螺钉的加压牵引作用使内侧骨块复位, 减轻跟骨骨折造成的横径增宽。完成固定后, 检查距下关节活动度, 再次C型臂X光机监测跟骨各项指标和螺钉长度。关闭切口, 适度加压包扎, 皮肤采用外翻褥式缝合。术后切口放置引流条。术中复位顺序是:后关节、距下关节、Bohler角和Gissane角, 重建正常的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和内外翻排列, 将外侧关节骨块复位到内侧恒定的载距突骨折块上, 克氏针临时固定。

1.3术后处理

屈膝跖屈位石膏外固定于松弛位, 常规应用抗生素7~14d, 抬高患肢, 24~48h拔除引流条。2~3周拆线, 6周后扶拐下地无负重活动, 膝下石膏外固定。3个月后摄片, 骨性愈合后弃拐负重行走。

2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周~2个月, 平均32d。2例出现切口周缘皮肤坏死, 其中1例钢板外露;4例出现后期渗出、表浅轻度感染, 其中1例钢板外露。

3讨论

3.1植骨与否

Sanders等[4]认为跟骨为网状多孔结构, 血循环丰富, 空隙一般无须植骨, 且植骨块易移位压伤肌腱和神经造成并发症。本组12足均有植骨, 笔者认为:跟骨是松质骨, 关节面有压缩、塌陷者凡经撬拨复位后均留有不同腔穴, 应植骨填塞, 使关节面获得即刻支撑力;同时植骨的充填强化了钛板固定的夹板作用, 并提供骨骼生长的框架和原材料, 促进骨愈合。植骨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等。由于跟骨表面软组织菲薄、无肌肉, 又由于非自体骨免疫排异等因素, 伤口易渗出, 影响愈合, 因此以自体骨植骨为佳。

3.2并发症的分析

早期的常见并发症有:张力性水泡、伤口裂开、感染、神经损伤、切口不愈合或伤口边缘皮肤坏死、筋膜室综合征等;晚期并发症主要是疼痛、距下关节炎、侧方撞击综合征、跟腱挛缩、肌键损伤等。

(1) 切口不愈合或伤口边缘坏死。

本组出现2例。有文献报道跟骨外侧切口的皮瓣坏死率为10%~15%。有研究表明[5]其影响因素有:①BMI (body/mass index, BMI) 指数, 即体重和体表面积比 (kg/m2) , 增高则伤口愈合时间延长;②受伤至手术时间, 越长越易出现伤口问题;③全程缝合可增加伤口坏死机会;④术前吸烟延缓伤口愈合。沙氏[6]表明皮缘坏死足跟周围皮肤厚韧, 软组织较少, 易发生皮肤水泡及血供损害。移位大的骨折, 如果条件具备, 争取在伤后6h内手术, 可以减轻骨折块移位引起的严重软组织肿胀、水泡及筋膜室综合征。在手术过程中试图钝性分离并保护腓肠神经, 避免长时间拉钩对皮肤的损伤。高氏[7]表明坏死率与术前软组织条件、皮瓣类型、皮瓣牵拉情况和手术时间有关, 应注意:①手术时机的选择, 一般在伤后7~10d, 软组织肿胀明显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②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 需要植骨者应预先取自体骼骨备用, 以缩短手术时间;③尽量采用全厚皮瓣进行锐性解剖和暴露, 以保证切口皮瓣的良好血供;④术中对皮瓣的牵拉不宜过重, 避免反折;⑤术后适当固定并抬高患肢, 必要时应用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⑥拆线时间可延长至术后3周。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不愈合时, 可待肿胀消退后, 根据切口外露面积大小采取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等措施。吸烟、糖尿病和开放性骨折是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 有多个以上因素存在者选择手术治疗应慎重[8]。

(2) 伤口裂开。

发生率有10%~27%。伤口裂开保守治疗可采取制动、口服抗生素、延迟负重的方法。Levin等[9]针对术中、术后软组织覆盖和感染创面修复提出一套处理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皮肤不能闭合, 可以采用普鲁卡因皮瓣、皮肤剪开或剪孔成网状皮片拉拢缝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裂开, 可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治疗 (可选择足底内侧皮瓣、足背皮瓣、拇展肌筋膜皮瓣、胫前筋膜皮瓣和拇短肌皮瓣) , 或游离皮瓣 (臂外侧、桡动脉皮瓣) 。创伤性较大的软组织缺失, 不伴有骨缺损的, 可以采用局部皮瓣、游离皮瓣或肌皮瓣转移治疗;伴骨缺损的, 可采用游离骼棘骨皮瓣治疗;跟骨化脓性骨髓炎的, 可以采用游离肌皮瓣或截肢治疗;跟垫不稳, 可以采用穿矫形鞋或游离肌皮瓣治疗。Attinger C也提出一套具体的处理方法:皮肤缺损长度小于1cm, 可以采用张力缝合、延迟缝合或局部肌皮瓣转移;1-2cm可以用张力缝合或局部肌皮瓣转移;大于2cm采用肌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或者先通过换药缩小创面, 再按上述方法处理。

3.3体会

术者应熟悉足外侧皮瓣的血供情况, 避免术中损伤皮瓣供应血管;术前充分估计手术入路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 尽量避开挫伤及张力性水疤区域;术中应用微创技术, 暴露跟骨时, 皮肤及皮下组织连同骨膜全层剥离, 应用克氏针时不接触皮肤, 从原切口皮瓣下进入;术后常规引流, 引流物拔除时间可适当延长, 避免术后创口内血肿形成。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对于SanderII型骨折, 术者应熟悉跟骨局部结构, 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术中采用微创技术操作, 运用切开复位重建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的手术早期并发症, 提高手术疗效、改进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因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的11例患者进行统计, 并对其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1例12足中, 12足骨折愈合优良, 术后未发生或合并有跟骨复位不佳畸形, 4例伤口渗液不愈, 2例愈合切口裂开, 2例钢板外露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其操作方法的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手术中采用自体植骨可减少渗出、钢板外露等并发症。

关键词:跟骨骨折,植骨,钢板内固定,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铁良, 于建华.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117-120.

[2]Lim EVA, Leung JPF.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01, (391) :7.

[3]Barei DP, Bellabarba C, Sangeorzan BJ, et al.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J].Orthop Gin North Am, 2002, 33 (1) :263.

[4]Sanders R, Gregory P.Operative treat 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us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5, 26 (2) :203-207.

[5]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T, et al.Operative treat ment in120displaced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tom 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Orthop, 1993, (290) :87-95.

[6]沙宇, 朱军方, 杨树东.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2) :153-154.

[7]高堂成, 张春才, 张庆宏,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41-45.

[8]Folk J, Starr A, Early J.Early wound complications of opera-tivtreat 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analysis of190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1999 (13) :369-372.

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9例, 男7例, 女2例, 年龄21~58岁。均为波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 按Paley分类方法:B2型1例, C1型1例, C2型5例, D型2例。术中证实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骨折9例, 距下关节的中关节面骨折7例, 距下关节的前关节面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 外侧入路, L形切口, 将包括腓骨肌腱在内的全层软组织瓣一起掀起, 跟骨的外侧壁可全部显露至跟骰关节, 在距骨颈部、骰骨、腓骨放置克式针, 分离跟腓韧带, 显露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显露内侧壁的骨折部位和距下关节需将外侧关节骨块以附着软组织为轴掀起, 克式针置入跟骨结节帮助牵引, 由外侧插入骨撬撬拨内侧骨折块复位, 克式针固定。重建后关节面、中关节面, 自体髂骨植骨, 外侧关节骨块复位, 克式针固定。跟骨前外侧骨折块复位, 距下关节的前关节面复位, 克式针临时固定。跟骰关节面复位。术中C臂X线机侧位、轴位、斜侧位评估骨折、关节复位情况, 跟骨高度、宽度、前后径恢复情况, 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复位满意后皮质骨拉力螺钉置入后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载距突内, 跟骨接骨板塑型贴伏外侧壁, 跟骨后方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 跟骨前方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取出克式针, 置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术后前5~7d内患肢抬高位, 石膏托置足踝90°位, 关节活动始于24h, 肿胀减轻后可非负重下床活动, 4~6周后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后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9例均获随访, 时间8~36个月, 平均21.5个月, 骨折均愈合。Bohler角恢复情况:>25度7例, 15~25度2例。按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优 (90~100分) 4例, 良 (75~89分) 3例, 可 (50~74) 1例, 差 (50分以下) 1例。优良率77.8%, 差1例为合并脑伤伤后13d手术, 术后行走受限。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选择

时机的选择取决于软组织肿胀的程度和状态, 伤后6~10d是不错的选择。影像资料的完整获得需要一定时间, 选择急诊手术有争议。损伤和手术时间相隔太长术中剥离会更广泛、伤口关闭更困难[4,5]。

3.2 影像学资料的准备

侧位片和轴位片作用有限, 侧斜位片是有帮助的, CT扫描是必须的, 冠状位或斜冠状位扫描可提供关节和非关节部位骨折情况, 三维重建不是特别有用。

3.3 手术治疗体会

外侧切口可以延长, 显露需皮肤、皮下组织完全切开后再剥离, 全层软组织瓣一起掀起, 皮瓣剥离轻柔保护血供。跟骨骨折复位的关键是结节部骨块的复位以及结节部骨块与载距突、内侧壁骨块的轴向排列。术中植骨必须充分, 利于维持关节面的平整和跟骨的正常形态及骨愈合。内植物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以较少占用空间为原则, 伤口的闭合是需要的, Donati改良的Allgower缝合技术伤口无张力缝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有愈合征像开始负重[7,8,9]。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Gavlik JM, Rammelt S, Zwipp H.The use of subtalar arthroscopy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Injury, 2002, 33 (1) :63-71.

[2]Sanders R.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0, 82 (2) :225-250.

[3]Thordarson DB.1atteier M.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a low profile titanium calcaneal perimeter plate[J].Foot Ankle Int, 2003, 24 (3) :217-221.

[4]俞光荣, 梅炯, 朱辉, 等.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5) :27-275.

[5]Schildhauer TA, Sangeorzan BJ.Push screw for indirect reduction of severe joint depression type calcaneal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2, 16 (6) :422-424.

[6]Myerson M, Quill GE.Late complications of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3, 75 (3) :331-341.

[7]Lafrenetre O, Lavalle F, Moinard M, et al.Measurement of plantar heel pad thickness in the study of painful sequelae of calcaneal fractures[J].Foot Ankle Int, 1999, 20 (10) :615-616.

[8]唐三元.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并发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629-631.

跟骨重建钢板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8例, 其中男:20例, 女:8例, 平均年龄37岁, 左足:16例, 右足:10例, 双足: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 交通伤5例, 合并脊柱骨折2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6例, 按Sanders[2]分型, Ⅰ型为无异位骨折, Ⅱ型为劈裂后距下关节的部分骨折, Ⅲ型为较复杂骨折 (2条骨折线将跟骨分成3快) , Ⅳ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 跟骨骨折快通常在4快以上, 本组中, Ⅱ型为11足, Ⅲ型为17足, Ⅳ型为2足, 术前均行跟骨轴位及侧位像, 以及跟骨冠状轴位CT扫描, 有条件者行跟骨三维CT重建, 并脱水治疗。

2 手术方法

在患者全身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 (单侧) , 患侧在上或俯卧位 (双侧) , 跟骨外侧“L”型切口, 直切至骨膜, 紧贴骨膜将包括腓骨肌腱在内的全层软组织一起掀起, 此时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 皮瓣剥离必须小心, 手法轻柔以保护血运, 显露跟骨外侧至跟骨关节, 切开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为显露内侧壁骨折部位和距下关节, 常需将外侧关节骨快撬起, 通过骨折区域插入骨撬, 撬拨内侧壁骨快使之复位[3]。克氏针临时固定, 将外侧骨快、前外侧骨快复位, 分别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大的骨缺损者均取自体髂骨移植, C型臂X线机透视, 见Bohler’s角已恢复, 骨折复位后位置满意, 置跟骨钛钢板, 螺钉固定, 注意中间孔的螺钉须从后关节面下向内侧固定到载距突, 螺钉应固定在内侧壁的完整骨快上[4], 对钢板不能固定的较完整的骨快, 也可单独使用螺钉辅助固定, 完成固定后, 须检查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 再次用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 及内固定物的固定情况, 充分止血, 置胶片或硅胶引流管接引流袋, 术后引流24~48h, 跟骨外侧加压包扎3d, 并抬高患肢, 术后即可足趾主动活动锻炼, 2周弹力绷带包扎下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 3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3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24个月, 平均13.8个月, 骨折均愈合钢板螺钉无折断, 足外观基本正常, 行走灵活, 无明显疼痛, 经合皮缘部分坏死者2例, 后经换药自行痊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 其中优15例, 良10, 可为3例, 总体优良率为89.2%。

4 讨论

4.1 患者的选择

选择患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患者年龄<55岁。 (2) 患足有感觉障碍者不宜手术。 (3) 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跟骨骨折早期病例内固定手术最好延迟至伤后2~3周。禁忌证包括:有神经血管问题, 糖尿病患者, 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4.2 手术时机

术前根据足部软组织情况, 大多数认为在伤后7~14d为佳, 本组28例均于术前常规应用20%甘露醇等脱水药物, 待患足肿胀消退, 皮肤出现皱褶后行手术, 最早为伤后5d, 最晚于伤后14d, 手术过早, 足部肿胀, 切口皮肤张力大, 术后皮瓣易坏死感染, 若超过3周, 骨折部分纤维愈合, 会使手术中复位困难。

4.3 注意事项

(1) 手术:“L”型切口后外侧角尽量弧形, 避免直角, 避开有软组织挫伤及张力性水泡的区域, 避免损伤皮瓣的供应血管, 掀起皮瓣时应将骨膜在内的全层软组织一起掀起, 这样能减少创口边缘皮肤坏死是机会。 (2) 合理计划切口的位置, 切口的下方不应有内固定物, 即使术中不能完全闭合切口, 术后皮缘坏死, 伤口不愈合时也不会有内固定物外露。 (3) 为更好地暴露并保护皮肤血运, 可分别自外踝尖、距骨颈、骰骨上分别固定3枚克氏针并折弯。 (4) 术中应注意重建距下关节及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 (5) 术后抬高患肢, 常规使用抗生素、甘露醇等药物, 肿胀消退后逐渐功能锻炼, 3个月后逐渐负重。

通过对2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分析, 我们认为开放复位跟骨钛钢板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8例足跟骨骨折, 均采用切开复位, 跟骨钢板内固定,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24个月。结果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 其中优15例, 良10, 可为3例, 总体优良率为89.2%。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邵顺建, 武猛, 宋展昭, 等.跟骨骨折3种治疗方法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24) :1861~1863.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809.

[3]鲁迪, 墨菲, 王满宜,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83~590.

跟骨重建钢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疗的跟骨骨折患者66例, 均为单侧骨折, 经X线检查证实, 患者无踝部外伤史, 且伤前患肢功能正常, 将病理性骨折、伤前足踝功能异常等患者剔除此次研究。其中男41例, 女25例;年龄19~56岁, 年龄均值 (36.4±3.1)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 高处跌落伤20例, 砸伤16例, 其他4例;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32例, Ⅲ型18例, Ⅳ型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 取健侧卧位, 将患足抬高, 常规消毒铺巾后取直径为4~5 mm的克氏针从跟骨结节后外侧向前倾斜15°穿过皮肤, 然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入到距下关节面下方, 用力撬拔克氏针, 以便塌陷的骨块能复位, 配合手法复位帮助骨宽度恢复。明确复位满意之后, 使克氏针进入骨折块前方至骨折远端, 然后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治疗组应用切开复位跟骨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麻醉、体位、消毒与对照组相同, 在股骨中下1/3处装置气囊止血带, 于跟骨外侧取“L”形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跟骨, 在紧贴跟骨外侧壁处于骨膜下剥离皮瓣, 将腓骨长短肌腱与皮瓣掀开, 然后使用两根克氏针在外踝、距骨处固定;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各关节面进行复位, 并恢复跟骨宽度, 选择合适的钢板内固定, 适当调整以便钢板更加贴服。两组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评定标准[2]

通过Maryland足部评分[3]系统评估两组手术效果的差异, 得分90~100分为优, 75~90分为良, 50~74分为可, 50分以下为差。同时,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90.9%, 与对照组的63.6%相比明显更高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并发症, 仅治疗组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

3 讨论

跟骨骨折好发于青壮年, 骨折发生后距下关节与跟骰关节会遭到破坏, 势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若未能及时复位则可能遗留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目的在于解剖复位关节面、恢复跟骨正常的宽度高度, 减少骨折后疼痛、畸形及跛行等的发生。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常用术式之一, 具有操作简单、花费少等优势, 但最大的缺陷在于固定不牢, 且需外固定长达8周, 限制了早期患足活动,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足部功能的恢复。跟骨接骨钢板较薄, 且可以塑形, 有利于钢板更服帖于骨外侧壁, 固定较为牢靠;而且该术式无需外固定, 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可开始相关锻炼, 有助于足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显示出跟骨接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优势。切口愈合不良是跟骨骨折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 应重视手术时机、切口、切口缝合等方面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针对跟骨骨折给予切开复位跟骨接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有助于足部功能的恢复,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黎文兵.26例跟骨接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18) :3618-3620.

[2]张小兵.经皮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4) :54-56.

跟骨重建钢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男45例, 女11例。年龄18~67岁, 平均35.8岁。单足49例, 双足7例, 共63足。高处坠落伤39例, 车祸伤11例, 其他6例。闭合性骨折48例, 开放性骨折8例均为单足。按Sanders分型[2]。Ⅱ型12例 (12足) , Ⅲ型34例 (38足) , Ⅳ型10例 (13足) 。伤后至来诊时间0.5~24h, 平均5h。受伤至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6h内行清创、骨折复位, 异形钢板内固定术。闭合性骨折伤后4~7d手术42例, 另外6例因肿胀伤后8~14d手术。

1.2 临床表现

56例患者足跟均疼痛、肿胀, 踝关节及距下关节活动受限, 外观足弓变浅或消失, 跟骨横经增宽。均摄跟骨正侧轴位X线片, 其中48例51足行跟骨三维CT重建。所有病例均出现Bohler角减小 (18~-10°) , Gissane角减小 (90~50°) 。轴位示跟骨横经增宽0.5~1.8cm。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患者30°斜卧体位, 双侧骨折者俯卧位。上止血带, 应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骨外侧壁。钻入3枚克氏针作拉钩用以阻挡皮瓣。用大弯钳或小骨膜剥离器插入塌陷的骨折块向上撬拨, 于跟骨结节处钻入克氏针向下牵拉, 并用方形打击器向内侧敲击外膨的跟骨外侧壁, 恢复跟骨宽度及Bohler角。对关节面塌陷和骨折粉碎严重者, 取自体髂骨植骨, 填塞撑起关节面。位置满意后, 应用钛质异形钢板塑形固定, 钢板前端止于接近跟骰关节处, 后端止于跟骨结节处, 中间固定载距突。冲洗切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 加压包扎。

1.3.2 术后处理

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24~48h内拔出引流, 足趾伸屈锻炼, 2~3周拆线, 以免切口裂开。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 术后1周患肢不负重扶双拐行走, 6~10周部分负重, 12~16周完全负重。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1]

根据足外形, 踝关节活动范围, 有无行走疼痛, Bohler角正常与否评价术后功能。优: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活动正常, 无行走疼痛, Bohler角正常;良: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活动正常, 行走有轻度疼痛, Bohler角正常;差:足外形正常, 踝关节功能受限, 行走疼痛明显, Bohler角<25°。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56例, 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 钢板固定位置良好, 无松动脱落;跟骨横径恢复正常者49例, 增宽在1~3mm之间者6例;Bohler角恢复正常者42例, 20~30°者5例, 30~40°者9例。切口49例Ⅰ期愈合, 2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 1例出现切口裂开, 4例出现切口少量渗液, 经换药处理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5周, 平均12周。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5~36个月, 平均18个月。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优38例, 良13例, 差5例, 优良率91%。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没有移位的Sanders I型骨折, 我们采用非手术治疗, 石膏托外固定。其余的采用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术。对关节面塌陷和骨折粉碎严重者, 取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指征是: (1) 移位≥2mm, 如SandersⅡ、Ⅲ、Ⅳ型骨折; (2) 足跟畸形、变宽、变短及内翻移位; (3) Bohler角改变。

3.2 手术时机

由于跟骨外侧壁的软组织覆盖较差, 局部的血液供应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一般手术在伤后4~7d进行。开放性骨折可考虑在6h内急诊手术。对于足部严重肿胀, 有张力性水泡者, 不宜马上手术, 要抬高患肢, 低频脉冲治疗及应用脱水药物促进水肿消退。等肿胀水泡消退后方可进行手术, 以免发生皮肤坏死和感染, 使手术失败。

3.3 切开不愈合的原因分析

(1) 术前准备不充分, 手术时机选择不当; (2) 解剖不熟悉, 要沿足底和足背交界线切开, 全层切开皮肤直达骨膜; (3) 过度牵拉肌肉、肌腱; (4) 电刀切割、电凝止血增加软组织的热损伤; (5) 钢板导致异物反应; (6) 未放置引流管或放置的层次不正确; (7) 足外侧切口为腓动脉终末支, 周围皮肤血供较差。

3.4 手术治疗的优点

由于跟骨主要为松质骨, 且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 骨折大多波及跟距关节面, 造成跟距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宽。通过切开直视下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正常的Bohler角、Gissane角, 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置入松质骨填充空缺, 可起到支撑关节面, 防止再次塌陷, 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更好地纠正跟骨变宽及内翻畸形, 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 避免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外踝管狭窄及腓骨长肌腱鞘炎引起的疼痛。手术治疗可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跟骨异形板为钛合金制品, 不同形状, 具有板薄, 质软可根据跟骨形态塑形, 与跟骨贴附好、应力遮挡小等特点。并且材质轻, 可塑性好, 稳定性好, 生物相容性好。所以跟骨异形钢板固定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 (63足) 跟骨骨折实现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SandersⅡ型12例 (12足) , Ⅲ型34例 (38足) , Ⅳ型10例 (13足) 。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 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5~36个月, 平均18个月。49例切口Ⅰ期愈合, 2例出现切口皮缘部分坏死, 1例出现切口裂开, 4例出现切口少量渗液, 经换药处理均愈合。按照跟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优38例, 良13例, 差5例, 优良率91%。结论应用跟骨异形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 可最大程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 关节面平整及Bohler角,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异形钢板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725.

跟骨重建钢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9例51足均是闭合性损伤, 单侧跟骨骨折47例, 其中左侧11例, 右侧36例, 左右侧跟骨骨折2例, 男31例, 女18例;年龄21~65岁, 平均 (41.1±8.4) 岁。全部病例术前常规行跟骨正位、侧位、轴位X片, 以显示距下关节。骨折分型根据Sander等[2]Sanders分型标准进行分析:Ⅲ型38足, Ⅳ型13足。均在全身情况稳定后, 跟部肿胀消退后才手术治疗。Ⅳ型中11足应用自体髂骨植骨, 余均行异体骨植骨。本组患者均在足跟部皮肤水肿基本消退手术, 一般7~10 d。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在入院后给予患肢抬高和制动, 必要时石膏托或支具固定, 并给予脱水剂应用, 以减少患肢的肿胀。术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侧卧位, 患肢在上, 跟骨部位垫一枕头。大腿根部使用止血带, 手术切口选用扩大的外侧入路较好:跟骨外侧“L”形切口, 皮肤和皮下组织一次切开, 起始于外踝上5 cm, 经跟腱前缘或腓骨后缘与跟腱后缘之间, 向下平行跟腱到外踝下方1.5~2 cm处弧形延伸到第五跖骨基底部近侧1 cm处, 直接行骨膜下剥离以保护皮肤的血运。切开腓骨长短肌腱鞘, 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侧肌腱, 将腓骨肌牵开, 显露跟骨外侧面、距下关节、跟骰关节, 再以骨膜剥离器撬拨复位, 也可利用Schanz钉或克斯针操作杆技术进行辅助复位, 尽可能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角度, 用数枚克氏针将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置放引流并加压包扎, 患足抬高3~5 d, 患肢最好置于布朗氏架上, 对于缝合张力大、局部肿胀明显者术后加用脱水剂。51足术后均未予石膏或其它支具外固定, 术后第一天开始膝关节和足趾的功能锻炼, 术后第2~3天即行不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2~3周可扶拐下地, 6~8周后逐步负重锻炼。但骨折愈合前禁止患肢负重, 完全负重于术后2~3个月开始。

1.4 疗效判定

均对51足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2], 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的评估, 并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术前、术后、随访的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和VAS评分以均数±标准±s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1足中, 均获得门诊随访, 平均随访11个月 (8~18个月) , 术后均复查X线片示51足骨折全部愈合, 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5周, 平均13.7周。其中早期阶段3足伤口轻度裂开经换药后逐渐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4足, 良29足, 可7足, 差1足, 优良率84.3%。优良率在不同类型骨折中分别为Ⅲ型33例, 占该型86.7%;Ⅳ型10例, 占该型76.9%;对术前、术后和随访的Bohler角、Gissane角、VAS评分等因素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术后和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跟骨骨折损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 足跟着地引起, 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 而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从非手术治疗到手术治疗有着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内置物的改进, 多数学者认为关节内骨折有塌陷者均需手术治疗。手术应达到解剖复位首先应考虑对Bohler角和足弓的高度的恢复, 此外恢复距下关节面和跟骨轴向的正常位置。以前对跟骨骨折均以保守治疗为主, 行克氏针撬拨复位, Bohler夹挤压复位等。由于内固定材料原因和伤口不易愈合, 很少行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而克斯针撬拨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 使患者需石膏固定术时间长, 不能及早的进行功能锻炼, 尤其是踝关节长时间处于僵硬, 这对后期的功能锻炼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对关节内骨折伴有移位的非手术治疗很难达到满意的复位, 且外固定也不稳定。近年来, 跟骨骨折行手术治疗越来越多, 手术满意率较高, 高达83%以上。

临床上跟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有多种, 也有外侧直切口等[4], 其中以扩大的外侧“L”切口最为常用, 该入路的优点: (1) 可在直视下对跟骨整个外侧壁、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的骨折进行准确复位; (2) 在跟骨外侧壁有足够空间放置钢板; (3) 可显露跟骰关节。但也有其缺点:手术皮瓣游离广泛, 软组织损伤较大, 术中、术后出血多, 导致切口皮缘坏死及感染发生率较高。我们术中均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组病例均采用外侧“L”切口入路, 其中3足皮缘愈合欠佳, 这3足均是早期阶段的手术, 可能与电刀和手术经验不足有关, 后来采用尖刀切开皮肤直至骨面, 骨膜下再作锐性分离, 杜绝钳夹, 或用拉钩长时间牵拉。用有齿捏夹持皮肤, 术中禁止使用电刀和反复夹持皮肤组织, 充分显露跟骨的外侧面、跟距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 用3枚克氏针分别钉入外踝、距骨颈、骰骨, 将皮瓣、腓骨长短肌腱向上牵开, 保证皮瓣的良好血供, 此时注意不要使皮肤翻转压迫, 以充分保留软组织的血供, 术中采用大腿根部止血带, 减少术中出血, 术后常规引流, 预防伤口部位的血肿淤积延缓伤口愈合。在缝合时不要进行多层次缝合, 可行三角针直接缝合致筋膜下层, 以减少缝线和组织的牵张导致组织不愈合或感染发生[5]。后期采用这些方法未见有伤口感染和不愈合现象。而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对骨折复位和伤口愈合也有很大的关系, 跟骨骨折因骨折严重程度不同, 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也不同, 因而足跟部水肿程度不一, 严重者皮肤出现水疱。因此跟骨骨折患者入院后早期冷敷患部2 h, 足跟部用厚棉垫行加压包扎, 同时使用脱水剂避免皮肤出现水疱。大多数病例7~10 d足部皮肤水肿基本消退, 出现皱皮征为手术最佳时机。此时足部已消肿, 手术风险相对较少。陈滨等[3]认为手术时间也不应超过伤后2周, 否则同样易引起术后伤口问题及患肢功能恢复欠佳。

综上所述, 对49例患者SandersⅢ型及以上的跟骨骨折进行外侧入路手术跟骨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 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得到良好的恢复, 疼痛明显改善, 伤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是治疗SandersⅢ型及以上的跟骨骨折理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新成, 陈雁西, 俞光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2) :109-113.

[2]Sanders R, Fortin P, Di Pasquale T, et a1.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 290 (1) :87-95.

[3]陈滨, 黎润光, 王钢.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8) :746-751.

[4]王振虎, 孙辉生, 高成杰, 等.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早期并发症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2) :153-156.

上一篇:方案及工艺下一篇:农林高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