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门课

2024-10-01

第一门课(精选6篇)

第一门课 篇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式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高校教师需求量的增加[1]。近几年, 大批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走上了高校的教学岗位, 给整个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这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但是从校园直接到讲台, 他们缺乏的是教学、授课的相关经验。讲好第一门课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也是开展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利基础。以下从课前准备工作、第一堂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第一门课。

一、课前准备工作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授课经验相对较少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准备工作如果做得充分, 教师就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来驾驭整个课堂, 关注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反之, 教师则会将主要精力专注于自身“教”的过程, 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 甚至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人的“表演”。这样的授课结果只会是教师讲得精疲力竭, 学生听得枯燥乏味,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 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备课和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两方面的内容。

备课是课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讲好一门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不但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而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既然备课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一般来讲, 备课过程按照四步走进行, 即分析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制定授课计划和编写教案。分析大纲的目的是准确的把握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明确课程的体系结构以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不仅要把教材内容准确、透彻的理解, 同时要广泛阅读参考书和搜集最新的相关资料。授课计划内容要翔实, 时间分配要合理, 确保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编写教案是教师深入具体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细致过程, 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青年教师应尽量把教案做详细, 但切忌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在以上四步的基础上还应增加第五步——模拟授课练习。模拟授课练习指的是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的预讲, 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 针对青年教师的着装、语言、教法和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指导。在模拟授课练习过程中, 青年教师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又能够获得其他教师的教学、授课的经验, 而且有利于克服课前紧张情绪。只要认真完成以上五步, 备课将不再是个难题。

兵法中讲“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高校青年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这种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有必要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学生所在的年级班级、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与辅导员或者其他任课教师交流而取得。当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 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才能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了解学生是理解学生的前提, 理解学生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那么他所讲授的课程学生也会喜爱。

二、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想要取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后续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认真对待第一堂课。精彩的第一堂课, 不但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而且对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能够进一步增强个人授课的自信心。

要讲好第一堂课, 首先要弄清楚第一堂课该讲点什么?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第一堂课的授课模式基本相同, 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然后马上进入教材内容的讲解。实际上, 第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中首先应该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个总体介绍, 其中包括课程的内容安排、授课方式、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应用前景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以此目标出发, 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中就明确地知道本门课程在大学学习阶段所处的一个位置, 学习本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对将来就业或深造有什么用处,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其次, 对教材内容的引入要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第一堂课中, 教师应尽量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 精心安排实例。比如讲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师, 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有趣的小软件或小游戏, 然后再演示一些功能丰富的软件, 由易到难, 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环节需要青年教师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钻研,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手段,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 高校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理念, 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 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地位。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其次, 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把学生当作是接收知识的“容器”, 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最后,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 选取的原则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授课情境来进行灵活的调整。教学手段方面,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具有形象、直观、能够大幅度增加教学信息量等特点,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 配以生动的自然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 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四、课后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网站、在线答疑、教学论坛等已经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 教师也可以方便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对自己授课提供的建议等。实践证明, 这种课后交流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青年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总之, 高校青年教师想要讲好第一门课并不容易, 要做到在教学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和多总结。只要用心努力去做, 这个目标是能够达到的。H

摘要:讲好第一门课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依照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从课前准备、第一堂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能够影响第一门课教学效果的有利因素, 探讨了解决常见教学问题的方法, 以供青年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第一门课,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基于1997-2006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之量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52-55.

[2]刘婧姝.对提高高校教师备课的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08 (8) :107-108.

[3]姜永玲, 刘兰芳.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51) :97-98.

[4]杨燕, 沙闰.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学研究, 2007, 30 (2) :132-135.

第一门课 篇2

撰写人:桂宝丹

我2008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刚参加工作时,我任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一年后任教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

对于一个只有两年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当谈及“如何上好一门课”这一话题时,显得有些轻浮、骄傲。因为在我的周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师有许许多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以下所写只是我工作两年来对于“如何上好一门课”的心得与体会。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育人是教书的前提,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重要,但先教会学生做人更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给学生讲人生道理,慢慢教会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相处,如何做人。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才是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也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其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威信对于上好一门课也很重要。这一点对于初中教学工作尤其重要。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在我看来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每上一节课下来,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一个一个庞大的班级体,在这个集体中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师上课的同时还得管理这个大的群体,管理的好与坏决定着这个班级的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而有威信的教师是成功管理这个班级的前提。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也是不相同的。两年来,我上过小学课程,也上过中学课程,上面所讲“威信”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假如你以小学教学模式去讲授初中课程,那么你上的课会一团糟,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失败的。因为中学生中的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一时期个性比较强,心情复杂,好激动,叛逆,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树立一定威信的话,他们不会怕老师,甚至不懂得尊重老师,面对这些学生,老师授课再精彩,也是对牛弹琴,更别说学到知识了。因此,教师应树立一定的威信,用人格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再者,我认为教师应带着一颗博爱的心投身于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爱充满学生心间,从而走进学生的心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他们与人为善,以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对待生活和学习,慢慢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让学生喜欢上老师,这也是上好一门课所必需的。

最后,教师应熟悉教材、大纲,备课充分,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做好准备,理清思路,有效率有目的地上每一节,这些都是必备工作,俗话说:“机会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在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准备好了,就成功了一半,只有这样,你所上的每一节课才是有意义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对于新教师而言,不断向别人学习、请教是有必要的。因为教师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对

于学好一门学科很重要,恰当有效的授课方法,比如:教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导课方式、生动的讲说等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科兴趣,使他们爱上该学科。

语文只是一门课 篇3

语文就是思想, 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 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 语文很快就学好了, 也就是说, 你很快就进化到人了。不明白, 我再写十万字, 你还是个猴子。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语文是思想, 那么中小学其他各科是什么?如果语文是生活, 那么其他各科是不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如果语文就是你这个人, 那么其他各门功课是“身外之物”, 还是“别人”?如果一线语文教师完全赞同孔先生的看法, 那么他们该如何上课?他们恐怕会更加困惑吧。

愚以为, 孔先生是把“语文”这个概念当成“语言”或“文学”来使用了。把孔先生上面一段话中的“语文”一词全都改成“语言”或“文学”, 可能要稍微合理一些, 虽然我认为这样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语文只是一门课, 而且是中小学的一门课。当初叶圣陶先生造“语文”这个词的时候, 就是专为教学使用的。后来, 有些人从语文课一跃而出, 竟把“语文”解释成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等各种含义 (的确, 这样的理解不可思议, 但语文课又确实包含了这些内容) 。于是, 这么一来就没边了, 人们盲目地把语言、文字、文学, 甚至文化的任务都摆出来, 要求中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将之扛起来并完成。

中小学语文课当然有涵养精神、提高道德水平等任务, 但这并不是语文课独有的, 而是各门功课以至整个学校教育的战略任务。作为一门具体的文化课, 语文的学科性任务是提高语言能力, 而不是教化。

中小学的语文课不同于大学的中文课。大学教授和文学家们在评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 应该多一点平等待人的态度, 此乃重要的人文精神;而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者在倾听他们发言的时候, 则应该多一点独立之人格和专业尊严, 这也是重要的人文精神。

第一门课 篇4

一、选课——方向已定, 思路过关

作文教学虽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因在职教教育教学中, 语文本是公共课, 课时少, 加上学生基础差, 教学时间长, 见效慢等特点, 写作教学地位尴尬, 始终处于被弱化的边缘。所以这次市级公开课鼓励作文教学展示, 也是呼吁全市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寻求突破创新。

申报课题时, 我在想, 要叫学生写什么?翻开中专教材第三册, 即将开幕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 《记念刘和珍君》、《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亡人逸事》、《把栏杆拍遍》和《北大三老》, 这些都是记事写人的散文, 如果教教学生如何写人, 不也是针对第三单元的提前预习, 为日后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嘛?由此课题定位于人物描写。

二、第一稿——全盘皆否, 脱离学生

方向一定, 翻课文, 找资料, 洋洋洒洒, 原始稿两天搞定。第一稿, 各类花招, 无所不用。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人物描写七种方法, 且每种方法都能在《亡人逸事》中勾画相对应的段落语句。具体教学流程为, 亡人逸事课文导入, 通过猜关羽、猜鲁迅和猜同学的游戏环节介绍肖像描写并课文勾画, 介绍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理论知识并课文勾画, 通过模拟二单元口语交际新生接待的小型情景剧活跃课堂氛围, 并以此为练笔素材,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描写演员。最后再次介绍侧面、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并勾画课文, 以自编的人物描写方法小口诀为结语。当初想着, 又有游戏又有表演还与课文挂钩, 不是亮点嘛?拿到孙主任那里一看, 全盘否定。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公开课并不是个人表演秀, 如果你的学生一无所获, 你上的就是烂课。于是我拷问自己, 短短四十分钟, 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方法呢?不如只选取一个方法, 讲深讲透, 因而有了第二稿。

三、第二、三稿——取其一招, 浓墨重彩

第二稿以让学生回忆三单元目录课文为导入, 引出何谓人物描写。猜关羽猜鲁迅后, 展示学生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 后在罗贯中描写关羽外貌的文字与阿累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比对中总结出肖像描写四大招。最后修改作文片段,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一稿请教了吴路平老师, 她指出, 思路过关了, 但是课堂太平没有出彩点, 所以提出一人也可写出千面的亮点, 特地向我推荐了唐弢的《琐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的肖像描写。还指出其中一招注意顺序过于抽象, 不如让学生排个序, 得以直观理解。

修改过后的第三稿成了我的第一次试讲课, 教学内容得到了认可, 但是教学设计还得修改。作文课肯定还是要以写作评讲为主, 只是修改作文无法体现作文课的特点, 所以前面的理论讲解必须压制为二十五分钟, 最后留有十五分钟给予写与评。当时组长秦老师和吴老师除了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后还讲了重要的八个字: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

四、第四、五稿——精心布局, 环环相扣

第二次试讲第四稿却失败了, 除却PPT不规范这个因素外, 现在想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并未真正理解“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这八个字的真谛。教学环节应该是编织的过程, 不仅要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更要求具体教学目标为经度, 教学环节为纬度, 有隐有现, 有深有浅。而我的第四稿只是教学环节做了减法, 根本没有排列布局, 我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 本质上线索依然混乱。还是孙主任给我开了小灶, 她说, 你设计的每个教学流程是不是和你的大目标相关, 很有用的就留下, 又点用的或根本没用的全部都不要, 你的教学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我们要讲的。临下班前, 同办公室的汪园园老师给我出了个好点子, 不如你把学生无特征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作为导入吧, 既可省一个教学环节又能引出如何写人。灵光大现, 我着手于教学环节的重新整合, 去粗取精, 果然使得整个理论知识的介绍大放异彩, 第五稿和第三次试讲差强人意。

五、课成——设计提问, 水到渠成

这次试讲借用了我师父张琳老师的班, 课后她指导我,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顺其自然, 讲究水到渠成, 如果在注意顺序这个环节上先加上错位的原文呈现, 再接上排序的环节就不会那么突兀了。当然这次试讲的不足之处还是在于最后的评讲阶段, 点评不到位, 和学生互动少。第六稿又再次做了教学环节的微调, 为增加互动, 不仅特添了让学生起立坐下以区分特征与典型特征的环节, 还增加了学生自评环节, 把前半段的理论介绍更是精压为二十分钟, 留有充足的时间写评。这一稿大体可定, 但还有一难关尚未攻克, 即不太简洁的教学语言。感谢张老师帮我一句句推敲、指正, 她让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语言啰嗦, 归根结底还是提问不到位。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又需要你再用话去解释去引导, 凭借着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能预判出学生会怎样回答, 所以每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 如果是学生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就需要老师自己承上启下地解说。

由此看来, 不仅仅教学环节需要编织, 教学语言也需要编织, 可以织成一张网, 最后一拉, 大功告成。

摘要:编织, 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把细长之物纵横交错, 钩链而成。这种技法亦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也是我磨课过程最大的体悟。本文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来编织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

第一门课 篇5

一、课程设置

(一) 课程定位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遵循我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年级“素质能力教育”阶段, 开设先行课金融基础和会计基础为课程开设提供了业务背景;开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为课程开设提供语言背景;开设秘书学概论为课程开设提供专业基础知识。所以,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 处于文秘专业核心课程的位置。

(二) 课程作用

1.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承前启后, 既衔接金融行业的业务背景知识, 又支撑文秘专业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 具有核心作用。

2.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培养学生在金融行业中“办文”能力的重要依托, 具有重要作用。

3.由于在课程教学中推行“校企合作”的“双主导”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 使学生能应对工作中的实战操作, 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因此,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实战作用。

(三)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 转变传统教授“知识”的教学理念, 确立“以能为本”的思想,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传统公文写作的教学内容, 实现“学”与“做”的对接。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目的。 (3) 摒弃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实现“翻转课堂”和“双主导”教学。三个环节相辅相成。

2.课程设计思路。以金融行业工作岗位为出发点, 依托“办文”任务确定教学重点, 按照工作流程设计七个教学模块。在学生一、二年级素质能力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阶段, 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学生三年级实践能力教育阶段, 主要采用“双主导”教学方法, 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宗旨。

二、课程目标

(一) 课程总目标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总目标参照金融行业标准和文秘岗位能力要求, 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以金融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设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 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记忆金融应用文各类型文种的适用范围、种类和写法。

2.要求学生理解金融应用文各类型文种的作用。

3.要求学生广泛收集金融应用文各类型文种的资料, 能熟练撰写各部分要素。

(三) 技能目标

1.要求学生能准确分析案例, 指出各类型文种的写作要点。

2.要求学生能结合实践熟练、准确完成写作。

(四) 素质目标

1.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完成课前和课堂教学任务。

2.要求学生能独立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三、课程内容

(一) 内容体系

依据工作岗位,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七个模块, 分别是理论准备、目标控制、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互动管理、总结回顾和择业准备。其中, 理论准备阶段, 主要依据学习规律, 讲授计划文种, 择业准备阶段, 讲授学生择业时必备的文种求职信和个人简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是掌握文种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能根据写作要求规范写作各种应用文。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工作场景, 形成迁移能力, 正确选择文种, 并完成写作。

(三) 学时分配

四、教学实施

(一) 学情分析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文秘专业二年级学生, 其优点是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希望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缺点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 只学习了基础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 没有接触过应用文体。

(二) 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法。教师提前一周发放相关教学资源, 学生利用多媒体移动终端学习, 实现随时、随地、反复的学习, 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2.小组讨论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基本一致, 为小组讨论提供了交流的基础。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小组合围的方式, 组织讨论教学环节。这里,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划分小组时, 应考虑规模、人员、座位、角色和表现等方面, 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3.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中, 渗透情景模拟法, 创设工作情景, 进行模拟训练。

4.案例教学法。在课前自主学习资料中, 渗透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 逐个解读知识要点。

5.师生互动法。在小组讨论活动展开期间, 教师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 对于不能积极参加讨论或讨论中小组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提升教学质量。

6.作品展示法。依据《课程实践任务单》,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作品, 并推荐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进行全班展示。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 学习借鉴, 取长补短。

(三) 教学手段

1.采用翻转课堂。将课堂教学内容提前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为监控自主学习质量, 教师不仅发放相关教学资源, 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使课前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2.多媒体教学。课堂上, 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课下, 学生通过互联网丰富学习资源。开通QQ群和微信群, 方便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实践教学。在校内, 依据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为学生创设校内实训环境, 提供系办公室、系学生会等工作环境, 模拟教学。在校外, 与多家地方金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 教学考核

1.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一个期末考试成绩确定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片面考核, 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模块化学习, 分模块及时考核, 更加全面地记录学生每一模块掌握情况, 方便教师及时指正。

2.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单方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3.分值比例。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组成。期中, 平时成绩包含学生到课率、课堂参与度和日常测试三部分, 共占期末总成绩的30%。考核成绩占70%, 利于教师日常教学监控。

五、教学资源

(一) 教材分析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采用的是李先智和课程组教师贾晋文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21 世纪高职高专金融系列教材金融应用文写作。全书共计十四章, 其中, 课程组教师贾晋文和谢钦编写第4~12章, 共计9 章内容。

(二) 教学团队

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组共有教师15 人, 副教授3 人, 讲师6 人, 助教6 人, 职称结构合理, 可以实现“以老带新”的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5 人, 古代文学4 人, 现当代文学和新闻学各2 人, 民俗学和教育学各1 人, 学科多样, 学缘结构合理。硕士学历11 人, 本科学历4 人, 课程组教师普遍具有较高学历, 可以胜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实践条件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学校有专门的文秘综合实训室, 配备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 能较好地开展教学实训环节。另外, 课程组联合系办公室、系学生会和编辑部等部门,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技能, 提供适当的实训岗位, 促进学生“做中学, 学中做”。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课程组已与校外多家地方金融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条件。

(四) 网络资源

1.校园网站。金融应用文写作课程已在2009 年荣获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二等奖,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学院网站进行网络学习。

2.互联网。教师引导学生登录中国大学MOOC, 搜索“应用写作”课程, 查缺补漏, 完善教学内容。

六、教学程序 (以“计划”为例)

教学背景:教师提前一周左右将各种教学资源下发给学生,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学资源, 并完成《课前教学任务单》。学生已基本掌握有关计划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已自学掌握“计划”的写作方法, 并完成课前实训项目一、二、三、四。

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

1.导入 (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前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师生互动, 完成计划的概念、特点、种类和写法等知识的回顾。

2.小组讨论 (10 分钟)

解决课前学习任务中的遗留问题。教师观察小组讨论情况, 对个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教学。

3.学生自评 (2 分钟)

根据教师讲解, 参照《课程实践任务单》中的“评价标准”, 分别从基本知识技能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和项目完成情况五方面进行打分评价。

4.小组成员互评 (3 分钟)

小组内部按照理解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参与程度, 帮助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5.及时教学 (10 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及时教学。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掌握程度, 及时有选择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 学生修改小组作品。

6.作品展示 (50 分钟)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让每组推选代表登台展示本小组的实训项目写作作品, 并结合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作品分析。

7.小组间互评 (5 分钟)

根据倾听其他小组的计划, 对比自己的作品, 指出其他小组的优缺点, 给出评价。

8.教师评价 (5 分钟)

根据六个小组作品展示及分析情况, 进行点评。

9.教师总结 (10 分钟)

教师就作品展示环节突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并就重点难点出示小测验题目, 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循环往复, 促进每一节课的教学。

10.特色与创新

(1) 基于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教学模块。

(2) 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确定“翻转课堂”和“双主导”教学模式。

(3) 基于学生实操能力开发校内外实训。

(4) 基于校企互惠双赢实现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 2012 (2) :143-144.

第一门课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三语教学,外语教学

目前, 全国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文字开展民、汉双语教学, 部分民语学校还在积极开展“三语” (民族语、汉语和外语) 教学实验。然而,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起点不同, 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有着较大的不平衡;又由于对三语教学研究工作的相对滞后, 缺乏理论支撑, 其复杂性较多地表现在“多学一门课”的外语教学方面。

一、双语教学是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然

就其本意来说, 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 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通常涉及到人类社会中某个种族群体的语言与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的关系, 关系到种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发展或消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应实行双语教学, 学生既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 又学习主流语言文化, 这样能达到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由于我国汉族人口最多,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较快, 因而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外, 也要学习汉语, 这决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而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特点以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复杂性。

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经验证明,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工作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问题”, 它的政策性很强, 涉及民族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教学语言政策、民族语言政策等, 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安定。

就语言本身而言, 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遵循各自具体的语言特点, 从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出发学习汉语才能事半功倍。同时, 不能忽视非语言因素来开展双语教学, 应当把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 防止片面强调民族语或汉语的错误倾向。

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 主要是民族语文与汉语文的教学, 在认识上必须对两类语文的性质予以科学定位。“民族语文是少数民族的母语和文字, 是日常交际的工具, 少数民族均有自由使用和发展本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汉语文是少数民族进一步发展自己、适应现代化需要而必须掌握的语言文字”。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基础不同, 双语进程不一, 因而应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等具体情况出发, 根据当前利益、长远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 建立多种类型的双语教育体制, 而不能采取同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二、三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发展和延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根据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在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上, 部分民语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三语”教学试验, 即少数民族本民族语、汉语教学, 加一门外语语言教学的教育体系。

但是, 直到目前, “什么是‘三语教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概念界定上存在较大分歧。而三语教学的理念定位应当是三语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先导, 因此, 有必要澄清“什么是三语教学?”“为什么要开展三语教学?”“怎样建构三语教学模式?”等基本问题。

语言学严格意义上的“三语”, 指的是在同一地区, 本地人熟练地掌握三种语言。民族杂居或居住不同地区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 都会引起语言接触而形成双语、三语或多语现象。也有假定三语教学中的三语是以民族母语为第一语言 (L1) , 以通用语为第二语言 (L2) 和外国语为第三语言 (L3) 共同做为教学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即三语教育 (简称“3E”) 。以上在纯理论层面不无道理, 但在现行少数民族三语教学中, 却非实际。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和教学样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理性趋向, 教学设置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表象上呈现明显的变异, 突出表现在加授的外语并未呈现“传授非语言学科”的功能。

研究表明“‘三语教育’并不等于‘三语教学’”, 因为‘三语教学’这个术语不能完全涵盖民族学校解决三语教育的实际内容和有关问题。三语教育不仅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具体内容;也要涉及学制、办学形式、教学用语以及教育教学体制等问题。因此, 在三语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中应该注意有分有合, “改变过去各语单独教学的格局,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对三语教育进行综合化研究, 即:以思维规律为核心, 把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和认知规律整合起来研究”。这种模式可简称为“3L”, 不同于“3E”。

在我国, 少数民族学校开展三语教学, 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外语水平, 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三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有联系, 但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三语教学”是在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开英语或其它语种的外语课;其区别主要是“三语教学”多为民语、汉语、外语三种语文的教学实践。在双语开展较好的部分城镇民族学校, 民、汉两种语言可“作为教学媒介语, 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而现行的三语教学却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 更非三种语言皆为教学媒介语。

目前, 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的理念定位尚处于探讨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部分可以表述为“1+1+1”模式, 因为在“三语教学”的实践中, 部分学校在尚难完全实现“双语教学”或“三语教育”目标的情况下, “实际上是在分别开展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加开外语课的教学”。以此为基础, 三语教学逐步深化为双语教学加开外语课的“2+1”模式, 也是目前三语教学的基本走向。显然, 无论“3L”、“1+1+1”还是“2+1”模式都不能等同于“3E”, 也不能反映民语社区三语或多语共存的现象, 而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形式。

因此, 三语教育的观点在少数民族成分众多, 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并非能够阐释现行三语教学的实际, 理论描述与事实脱节。换言之, 当前开展的三语教学多属于“2+1模式” (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 加开外语课) 或“1+1+1模式” (民族语教学, 加开汉语课, 再加开外语课) 。因此, 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不能拘泥于“三语教育”这个概念定位。在相当长的时期, 在不能够完全实现“三语教育”的历史条件下, 有必要明确三语教学是实施三语教育的必要准备和途径。

三、外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补充

多学一门外语课是部分少数民族学校语言教学的新要求。外语, 尤其是英语, 作为少数民族学校语言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有利于外语单科教学与民族语和汉语教学多学科协作推进, 有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虽然少数民族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开设一门外语课”, 但是国家现行教育法规、文件都没有直接采用“三语教学”这个术语, 可以解读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是:双语教学+一门外语 (有条件的地区) 的形式, 即“2+1模式”。

在我国人口中, 并没有说英语的民族, 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 学习英语的目的多是发挥其语言的功能性作用。因此, 应深入探讨双语教学、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概念和教学模式问题, 以避免理论曲解和教研分离。

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学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显然不属于双语教学的范畴;至于三语教学, 又不可等同“三语教育”。因理论认识的欠缺和教育进步的要求, 许多民族学校徘徊于是为追求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而进行汉语与外语的双语教学, 还是为追求发展民族文化多元化而进行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学的两难选择之间, 或者尝试民、汉、外三语通吃。

从以上看来, 要搞好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仍有待于做深入扎实的工作, 比如, 研究少数民族学习外语的困难及对策, 为少数民族制订专门的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大纲和编写外语教材, 以及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培养少数民族外语师资, 改善外语教学条件, 处理好学生学习负担问题等。这不只是语言教学问题, 更是教育体系问题。

就目前而言, 三语教学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或最好的。因此, 研究三语教学应当在发展中坚持民族教育事业一贯遵循的“不丢自己的, 学好别人的”的原则;努力实现“一精 (母语) 二通 (汉语) 三用 (英语) ”的教学理念, 探索搞好“三语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夏越.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育报[N], 2004-9-19 (1) .

[2]陆效用.质疑双语教学.文汇报[N], 2002-5-1 (3) .

[3]国家民委语文室.加强双语教学, 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中国民族报[N], 2002-10-01 (1) .

[4]敖木巴斯尔.三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课题的理论构思与实践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 2004, (1) :57.

[5]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全球教育展望[J].2001, (10) :18.

[6]闫露.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实施模式和分析框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02, (2) :10.

上一篇:丙烯酸钠下一篇: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