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一门生意

2024-09-24

媒体是一门生意(共5篇)

媒体是一门生意 篇1

随着“剩男、剩女”们的日益增多, 恋爱培训俨然成为了一个新兴、热门的好生意。高达数万元的培训课程颇受市场追捧, 相关的培训机构也已经成为时下最为赚钱的企业。

相亲节目火爆, 催生新兴培训市场

时下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相亲类节目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之所以相亲节目会一度成为荧屏上的主流, 主要原因就是“剩男”、“剩女”们太多了。适龄男女没有恋爱原因是什么?另外, 时下“光棍”节也十分火爆, 也是因为单身的人太多了, 想“脱光”的人很多。

号称国内“首席情感教练”的赵永久透露, 除了一些客观存在条件 (如工作性质、家庭背景等) 局限了他们恋爱观之外, 更为主要的是他们不会恋爱!

不会恋爱?赵永久表示, 现代的年青一代, 由于工作压力大、过分依赖网络、多数都是“独一代”, 因此他们与人沟通能力很差, 别说是谈恋爱, 有时连职场人际关系都搞不定。

如今恋爱培训已经被很多创业者视为“蓝海”。

市场庞大, 备受中高端人士青睐

看着这个生意挺好, 可是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呢?

据国内某权威媒体统计, 2012年京婚龄单身男女已经超过三百万人,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若是放眼全国, 这个数字十分惊人。

同时, 现在各地各式各样的婚恋网、婚介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 甚至不少婚恋网拿到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巨额投资, 也能间接证明“脱光”市场的庞大。

另外,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不少恋爱培训机构, 甚至像巨人学校这样培训业知名企业开始尝试涉足恋爱培训市场, 可见这个市场的诱惑力有多大!

由于现在国内恋爱培训, 更多局限于小班培训, 甚至是一对一培训, 所以收费不菲, 但是颇受中高端人士的青睐。其理由有三个:一是, 中高收入人群工作压力大, 业余生活少, 社交圈少;二是, 大多数中高收入人士属于技术人员, 如IT工程师、建筑设计师……面对电脑、数据, 他们游刃有余, 但是面对美女基本上智商基本为零;三是, 这部分人群的收入高, 希望获得理想的婚姻, 因此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

据了解, 目前国内的恋爱培训课程中最贵的28万元一期 (1周) 的培训, 但是报名者多达千余人。

起步投资并不高, 心理学高手最适合投资

据赵永久介绍, 投资一个恋爱培训机构的资金门槛并不高, 大约有三四万元就可以, 主要用于注册公司、租赁场地等。至于软件, 一定要是心理学高手, 或是心理医生, 或是情商高的人都可以成为培训师。因为恋爱培训与其他培训不同, 学员不需要太多的知识, 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异性, 或者得到某些心理暗示, 帮助他们突破心理瓶颈。

目前恋爱培训的收费标准, 从几千元至十几万元不等, 时间多为3—90天, 由于整个培训过程中, 投资者不需要有过多的成本投入, 可以说每入账一笔学费, 几乎都是投资者的盈利。另外, 赵永久介绍, 投资者一定不要不舍得高价收费, 在这个市场中, 你收费便宜, 反而会让学员认为你没有真本事, 不信任你, 反之, 定价越高, 剩男剩女们越信服!

小班培训, 私人定制两大制胜法宝

据了解, 目前恋爱培训分为大班培训和小班培训两种, 一般而言, 大班的学员约30人, 小班的学员约3—5人。看似开大班投资者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但事实上, 大班的效果并不理想, 毕竟谈恋爱是一件私密性很强的事情, 很多人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 因此不愿意报名大班, 更愿意报名小班, 如果培训师愿意一对一培训, 学员们更是求之不得。

另外, 由于每个学员的背景不同, 所以过于教条化的培训效果不理想, 一些私人定制类课程很受市场欢迎, 比如定制课程包括:根据客户情况, 制定基本方案;根据客户需求, 带客户去认识目标异性;帮助客户发现目标, 吸引目标, 让目标发自内心喜欢客户等等, 机构称他们最终的培训目标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遇见的任何异性都能让她 (他) 爱上你……再如, 专门培训搭讪技巧, 包括:搭讪的装扮、肢体语言、发声练习, 怎样选择搭讪的地点、时机、如何处理紧张感以及如何处理拒绝等, 一旦搭讪成功, 就可以进入约会阶段, 重点学习约会时的互动游戏、话术、肢体接触等。

足球是一门生意 篇2

伴随着巴西世界杯的临近,我们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足球是一门生意。关于足球这门生意,在不同的国度呈现出不同的生态,而这些生态更是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真实反映。

创汇足球

被称为“足球王国”的巴西曾五夺世界杯,培养了一批批世界球星。而与此相反的是,巴西国内的职业联赛并不那么受关注。

对于巴西政府而言,足球更像是一个创汇产业,从1990年开始,巴西每年向海外市场输送的球员人数从130人直线上升至850人,二十多年中增加了600%,巴西通过出口球员得到的美元已经超过十亿。这是巴西政府一直在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维持国内足球俱乐部生存的一个关键。

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巴西足球之所以能够与欧美经济大国成功挂钩,其背后恰恰源自于底层公众对于所谓幸福的不懈追求。巴西足球给了底层百姓一条上升通道,使得踢球踢得满头大汗的小孩站在街头幸福地喝可乐成为巴西梦的一部分。

豪门产业

比起巴西,欧洲足球堪称豪门产业。

一个俱乐部可以长久地生存发展,其无形资产是不能低估的,那就是俱乐部的竞技风格以及由此形成的俱乐部文化,构成这笔无形资产的重要因素是球员和教练。财力物力雄厚的豪门俱乐部可选优秀的球员和教练,球队的出色表现又会累积了大批球迷,这对俱乐部创造财富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球员和球队之间的“双向选择”,造就了欧洲足坛风起云涌的球员买卖和转会市场。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足球豪门俱乐部愈加强大。

欧洲豪门又是怎样开拓市场的呢?答案就是球迷。

欧洲俱乐部都深知进入市场后“品牌”二字的重要性,即使是坚守“会员制”而非“公司化”的俱乐部也是如此。因为在“足球”的世界里,品牌不止是商业味的,还有很大的文化认同。球迷对于俱乐部的“品牌忠诚”可以为俱乐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球迷群体形成了庞大的“球市”,让转播商愿意一再地增加转播费用,赞助商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品牌出现在球衣或场边广告牌上一掷千金。球市的火爆拉动了市场的需求,这也构建了欧洲足球俱乐部健康的“产业框架”。

“砸钱”模式

2013年11月9日注定是一个写入中国足球史册的日子,广州恒大成为首支站上亚洲之巅的中国球队。伴随着广州恒大的夺冠,恒大模式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所谓“恒大模式”,有人形容就是底气十足的“砸钱”模式:大资金,大投入,引进名气大、实力强的国外球员,聘请著名教练,组建实力超群的阵容,快速出成绩,追求轰动效应。

在中国球迷的眼中,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就是一个“烧钱不眨眼”的“土豪”,5000万元办中超揭幕战,每踢赢一场奖500万元;两年耗资4亿元进军足球、排球和羽毛球三项体育赛事,投资之巨令人咋舌。

当人们还在谈论“恒大模式”将持续到什么时候时,广州恒大俱乐部却悄然的转身。从上赛季的超高上座率到如今上亿的胸前广告赞助,这些惊人的数字源于恒大品牌的号召,也是市场开发的新阶段。

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正式公布了2014赛季奖金方案,可以看到新赛季的奖金方案和过去对比有极大的缩水,但同时设立了“新人培养奖”,这被认为是广州恒大走向稳定发展的开始,同时也是俱乐部战略重点转变的信号。

莫言获诺奖是一门好生意 篇3

点评:莫言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写作状况、获奖记录等, 也被逐一披露无遗。甚至还可推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莫言将持续火爆下去。

无论从文学的角度, 还是国人对诺奖的情结来看, 莫言获诺奖都是一件好事情, 至少开创了一个新的记录, 国人不必再对诺奖魂牵梦萦, 今后腰杆也可以直起来, 洋人有的, 咱也有了。不过, 莫言获诺奖更像是一门好生意, 各方在祝贺之余, 也忘不了借机分一杯羹, 纷纷祭出法宝争抢莫言诺奖商业大餐。

莫言自然是最大的获利者, 除去无需纳税的750余万元诺贝尔文学大奖, 还能从热卖作品中分利, 而其它关联性利益, 亦会随之滚滚而来。有媒体报道莫言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部电视剧手稿, 此前一直未拍, 获奖消息传来之后, 原价20万元的手稿一夜升到120万元。各大出版社急于争抢莫言下一轮出版版权, 预计版税也将随之攀升。而影视制作方也盯上莫言, 希望拿到小说改编权。

其以往创作发行的作品迅速走红, 被各地书店从冷僻的角落里翻出来, 放在最醒目的地方供人抢购。各大电商亦将莫言作品放在首页推荐, 销售业绩亦一路飚红。本就不多的库存早早卖断货, 出版社则在忙着加班加点赶印。而莫言的4本新书及个人文集也将陆续亮相, 据说印数亦连番数个跟头, 远远超过平日严肃文学作品的发行量。最令人惊叹的, 则是资本市场亦跟风炒作, 相关传媒公司股票纷纷大涨, 走出一波莫言行情来。

未来卖手机不再是一门生意 篇4

在PC互联网时代,只要能做出个小软件装在用户电脑里,基本都能干出点成绩,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做工具。但是到了现在,很多手机APP无法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即使想办法诱导用户点击,或是通过预装来推广,到最后效果都很不理想。

智能硬件更加典型,因为智能硬件再怎么好,也需要用户花掏钱买回家,再牛的智能硬件公司也不可能一天卖出一百万个硬件,软件倒是可能一炮走红。像足记、脸萌这样的APP,一天能有一两百万的下载量。

在这种情况下,定位理论的重要性又重新凸显。

做智能硬件,最大的机会不在于竞争,而在于找到一个小众市场,准确定位,建立起用户认知。

比如万能遥控器,乍一听让人很兴奋,但它绝不是刚需,而且就算能解决一些小问题和需求,人们也未必愿意为此花上400元(如果免费的话可能还会试一试)。很多创业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做硬件而做硬件,从而把某些需求无限放大,甚至声称要创造需求。

很多智能硬件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把一些在特殊条件和特殊场景下的需求,放大成了广义的、普适的、大众的需求,而做了一个产品。这是以己度人。

什么是刚需?如果我现在把大家的运动手环都拿掉,你会跟我急吗?不一定吧。如果今天空气不错,家里的污染没有那么严重,你没有开净化器,你也不会着急。但如果我现在让大家把手机交上来,只要20分钟,很多人不能刷微信、微博,肯定就着急了。判断刚需特别简单。

智能硬件产品一定要满足用户的刚需和痛点。我认为智能硬件分两种,一种是能解决刚需、并且也有痛点的。它不一定是大众产品,更可能是瞄准一个特定的人群来提供服务的。这类硬件完全没有必要打价格战,因为哪怕把价格降到最低,不需要的人还是不需要,即使你免费送,有的人还嫌家里没地方放。你只需要想办法做好体验并提供合理价格,确保良性循环,后续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就可以了。

而另外一类硬件产品,实际上很难独立成为一个业务,因为卖这样的硬件不再是一门生意。我认为在未来,手机、电视、盒子,甚至手表都可能是这一类产品,它们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用户,是一种广义大众型产品。这样的产品本身会越来越没有利润,但是能变成你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比如乐视通过各种补贴,把电视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你,你一开机就发现,乐视跟你的关系才刚刚开始——从开机广告到乐视的节目单,电视只不过变成了乐视跟你之间的桥梁,这跟你在手机里装一个乐视APP的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控制力会更强。

赵孝萱文化也是一门好生意 篇5

但赵孝萱从来不是生意人,尽管她成功运作了林语堂故居,给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了一次从文化到产业的活络案例,但她自己最自豪的却是学者的身份,“与钱不挂钩,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中立的艺术市场独立批评者,能发出独立的声音”。

知识至高处,无不相通,现在大陆工作的赵孝萱本是台湾一文化学者,跌跌撞撞进入艺术圈,因为文学的助养,生出一些艺术圈内的人不曾有的本领——“也许是多年对文学的研究,我总能很容易读懂一幅当代艺术作品,和创作者产生共鸣,文字也帮助我深入浅出地写出一些艺术评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品” 。

打造中国的“苏富比艺术学院”

赵孝萱,艺术评论人、学者,现任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她的日常工作是为艺术机构提供学术支持。她最铁杆的粉丝多出自大富之家,“跟很多私人银行级别的客户打交道,我很惊讶国内的富有阶层对艺术有着那么迫切的追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享受精神层面的消费了”。

在收藏圈,内行和外行之间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说不好就会“露怯”,赵孝萱去年出版的《艺术收藏投资的七十个问题》就是由此而来,“大家对艺术有很浓厚的兴趣,经常会问一些圈里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一解答很麻烦,索性就写了本书,传播一些入门级的常识”。

如今,赵孝萱每周都回北京顺义的别墅教授艺术鉴赏课程,学生都是企业高管的太太、女儿或者有过留学经历的金领,她们的艺术素养很高。“中国艺术市场不能只是少数人玩,把更多的人带进来,推广一个良好的艺术鉴赏方式,是很重要的。”

许是源于佛光大学的教学经验,赵孝萱也在艺术圈里身体力行“百万人兴学”——星云大师创立佛光大学的初衷也是如此,只不过赵孝萱换了名字,叫做“未来藏家养成计划”,并借用了苏富比艺术学院的创意。“英国的苏富比艺术学院是依托苏富比拍卖,他们把学员聚在大英博物馆的库房里授课,这是个很棒的点子。今年我和中央美术学院一起合作的‘未来藏家养成计划’也是这样,在真正的艺术品面前品鉴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大餐。”

“从长远看,艺术市场前景大好。”赵孝萱说,哪怕资本涌入,哪怕各种批评不断,“但一个前提必须是,艺术界、拍卖界要重视教育,培育未来藏家的人文修养,艺术才能走得更远”。

文化要活化宣传、活化经营

2001年,马英九时任台北市市长,原本研习二十世纪文学史,在星云大师创立的台北佛光大学当文学系主任的赵孝萱,被当时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点将,担任林语堂故居首任执行长。彼时,距离英国人霍金第一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不过4年。

赵孝萱回忆:当年深秋,第一次走进林语堂幽居之屋。白墙蓝瓦,天井回廊,枫林竹枝,兀自吐露风华。林先生静躺在故居后园,一代文学大师,在此独自憔悴,人们竟不知台北有这等世界级的文化风景。

“该为他做点什么”是赵孝萱最初的想法,昔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最后竟成为台北市文化局“林语堂纪念馆”的经营原则,也为台湾整合了大量名人故居的资源,为文化进行活化宣传、活化经营漂亮地示范了一笔。走出书斋,赵孝萱豁然开朗,文化也是一门好生意。

对目前国内的艺术资本化,赵孝萱有些许无奈:本来中国真正意义的藏家就微乎其微,如今,收藏变成投资,买艺术品和煤老板买楼没有区别。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的藏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传统收藏群体加速衰减,注重投资效益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艺术市场已不再是行家与藏家的市场。新的财富阶层把行家给挤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货全卖掉了,也就出局了。因此,众多的天价纪录与传统藏家没关系,资本和热钱成为市场主角。艺术市场语境被重构,“投资”成了常见表述,“财富阶层”成为拍卖主角。人们开始用金融市场的逻辑体系看待艺术投资,开始知道艺术投资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

中国的艺术批评界向来有两种声音,一种是纯学者,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和现实脱节;另一种是市场参与者,拼在前线却因为与市场没有距离,短视不够客观。赵孝萱最怕“那些摧毁性的言论”,比如“当代艺术都是炒作,赝品帝国”,发声者对艺术市场并没有良性的观察,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长此以往对艺术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对艺术界有善良的期许并不阻碍她发出质疑的声音,比如,市场做假依然是她最为痛恨的一件事情。“无意识的拍假卖假先不提,恶意做假最可恶。”去年她发现了一本徐悲鸿纪念馆出的画册,一般纪念馆所藏的作品,都是早年捐赠可信的作品。但是在这本由权威学术机构出版的画册中,收了一些近两年在拍卖市场上出现过的有问题的画作,“行内人参与、从学术上造假最恶心了。包括把画作漂白,办一个有真有假的展览,做一个画册;或找专家鉴定,和艺术家合影,以为这是可信的,事实上却不然,而这种现象这两年明显增多了”。

赵孝萱曾在自己的微博里引用了一段Julian Bell(《Mirror of the world : a new history of art》一书作者)的话阐述自己对艺术与钱关系的理解:对艺术没有喜欢,是不会长久收藏艺术的;对艺术没有爱,是不能成功投资艺术的;对艺术没有宗教般的热情,是不能买卖艺术的;对艺术没有理性认识,是不能从艺术赚到钱的。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思考下一篇:宽带雷达信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