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2024-05-23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共11篇)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1

会计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会计、会计信息管理及相关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财税业务一体化操作技能和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技能、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实施技能。能胜任出纳、往来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薪资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资金管理、稽核、大数据分析等各类会计岗位、信息管理岗位及其他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纳税实务、ERP及其应用、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外贸会计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践、云上运维及应用等。

专业亮点:办学理念先进,校企合作紧密,师资队伍强大,专业竞赛成绩一流。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财务数据分析、信息管理与维护等岗位,包括各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部分毕业生也可以到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信息管理相关工作。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方向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方向

3.关于会计就业方向

4.专科会计就业方向

5.关于会计就业方向及前景

6.会计专业就业方向女生

7.201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方向

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方向怎么样

9.大学生就业会计方向

10.西财会计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2

当前商贸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呈连年增长趋势, 但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为凸显, 就业工作任务艰巨。据教育部统计, 截至2009年9月,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在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调查中,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现状与未来就业形势不乐观, 仅有28.8%的大学生表示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55.1%的认为把握不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也成为大学生共识。

综观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有三大矛盾正成为商贸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一是商贸学生“多”与“优”的矛盾。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后, 毕业生数量在增多, 但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总量却没有明显增长。这导致一些优秀毕业生有业不就, 很多毕业生无业可就。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没有市场。

三是就业指导工作还未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虽然教育部强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行“定编、定机构、定经费”, 要有专门的专家去做商贸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但实际上, 多数学校没办法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社会更是如此。

对当前现状的管理对策

大力转变观念

商贸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 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 做好“产品”的市场营销。如果说过去学校只管搞好“产品”的生产就行了, 那么现在还要搞好“产品”的“营销”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推销意识, 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 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毕业生的质量, 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 只有这样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重全过程、全方位指导

高校学生的就业已逐步延伸到大学的整个过程, 涉及学生大学阶段的学涯规划, 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从人才交流会情况来看,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 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结果造成有意向的没信心, 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

商贸毕业生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 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赋予了更多责任。今天, 自主择业对高校来讲, 责任更大, 事情更多, 任务更重。应该看到,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 很多高校还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完整、全面的用人单位的各种资料信息和需求信息。

高校就业工作对人才管理的拓展

就业工作要内联外延, 及时总结, 形成合力。

内联包括:就业工作与人才学风建设相关联;就业工作与教学管理改革相关联;就业工作与德育文化建设相关联。

外延包括:就业工作应在进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就业工作在把握人才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为了使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必须加强高校人才就业指导, 加强和扩大就业指导的范围, 使其具备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多种功能, 这样才能在市场就业的引导上使商贸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3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4

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信息系统

从技术上说就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除了支持决策、协作和控制,信息系统也可用来帮助经理和工人分子问题,使复杂性可视化,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从商业角度看,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解决环境提出的挑战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方案。我们用“信息系统”这个词时,特指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系统。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存储和电信等技术为核心的人机系统。

就业方向: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5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各个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专业都有所不同,偏重计算机技术,涉及管理范畴,确切的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原理、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等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6

1 基于“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既体现着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体现着知识结构体系。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源的特殊性,在其课程体系的实现目标上一直存在着求同和求异两种倾向,CISC2005求同,医学院校IMIS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求异。但是,在多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求大同和存小异,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于一体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方向,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社会科学课程群、自然科学课程群、人文素质课程群组成。社会科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社会调查;人文素质课程群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管理心理学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军事训练、体育训练、听力练习等;自然科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其主要实践环节有上机练习、数据建模等。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由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群、学科背景课程群构成。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运筹学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由信息组织与存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系统工程构成的课程群和由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构成的课程群;学科背景课程群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药学概论等。

专业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限选课程群和专业任选课程群构成。专业限选课程群主要包括医学信息检索、医学文献主题标引、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医学信息系统、信息计量学、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专业任选课程群主要包括病案信息管理、WEB设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医药知识产权、信息政策与法规、软件开发工具等。

2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层次结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体现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四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源于课程之间的关联和依赖。在课程体系中,要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多元依赖是不同学科之间横向交叉和关联、同一学科内部的课程之间纵向有序的基础。比如《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再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既和《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概论》存在依赖关系,也同《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存在依赖关系,又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课程存在依赖关系。图2是我院该专业基于多元依赖关系的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图。

3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扎实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医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医院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学生培养符合培养目标,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较其它院校增加了医药信息分析与服务、卫生信息资源等课程,增加了医学文献检索、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组织的学时数。

增加了管理学类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它是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管理学应是它的基础学科,该类课程应该加强。本课程体系中,在原有管理学基础和信息管理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专业限修课、专业任选课及公共任选课均有增加,学分分别由上次培养方案的14.5,6.0,2.0增加到现在的37,12.5,5.0。专业选修课共有23门,公共选修课共有24门供学生任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①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医学信息处理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保证每学期至少能开一门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利用的能力。②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数量。共有12门课程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9门专业课程中,有7门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77.8%。③保持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0周不变,明确实习内容,强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应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选择。比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该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但该课程同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再如数据库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其内容应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原理和实现方法外,要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对数据库系统于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挥作用进行内容的取舍,以突出医学及信息管理的特点。

摘要:对我国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CISC2005报告,结合济宁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基于“平台+课程群”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整合,突出多学科融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并重。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士靖,胡兆芹.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5):51-54.

[2]李后卿.中国高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84-87.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_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情报学报,2003(4):507-510.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7

关键词:劳动关系;就业;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6-4;G642

引言:本文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的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加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比研究方法等主要方法和手段来深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做好细节,关注质量”作为院校的指导思想,通过成立的专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本部分采用定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

图1 近5届劳动关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统计

注:计算公式--近5年(2011~2015届)毕业去向各项人数/近5年(2011~2015届)应届总人数

据图所知,近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分别为:出国3.4%,待分0.8%,二分30%,考研8.8%,派遣57%。派遣及二分人数比例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選择直接工作方式。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可知,虽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水平,但是近两年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左右。

结合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情况来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基本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就业率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市场需求情况因素,还有课程设置、其他院校增设劳动关系专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专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关系专业对于解决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情况而言,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就业率偏低

我国各高校劳动关系专业为满足多元化就业形势,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岗位。无论是名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多形成培养公务员这一思维定式。上述情况严重背离了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特点,国家机关能够提供的相关岗位较少也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国内部分院校在扩招过程中也增设了劳动关系专业,这种缺乏调研的盲目增设、扩大招生的情况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

2、专业认可度较差

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关系专业认同度较低。这种情况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关系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性的欠缺导致报考学生未能将自身情况与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其二,政府与社会对于劳动关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表现于人才招聘单位提供的劳动关系岗位少之又少。

3、就业方向不明确

通过分析国内各高校就业信息可知,我国劳动关系专业定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方向为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其次,培养方向为社会学,主要侧重于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障学方向;第三,培养方向为公共管理,主要侧重于培养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领导与协调能力。由于就业方向各不相同,造成用工单位与就业学生对岗位认识存在较大偏颇,毕业生无法更好地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目前,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就业率、高校知名度、高校所在地域等主动因素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受到该院校在北京,属于部位直属院校的影响。这些学生填报志愿时忽视了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的深入分析。

4、自身素质有待完善

由于劳动关系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还需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因此,专业院校需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提升学生的领导、组织、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院校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更多工作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综合素质。

5、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设置劳动关系专业较晚(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早设置了劳动关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所学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

三、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通过调查法对国内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八所国内院校,以及国内十多所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该专业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专业招生受阻

受国内院校扩招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格局短期内无法缓解。另外,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院校与报考学生拥趸的方向,作为该专业的分支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受到较大冲击。根据推测,这种负面影响还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

2、就业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趋势

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且专业就业率也随之下降。受多种原因影响,这一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本发生转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复苏与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的进展,劳动关系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专业认识的深入,各专业院校不断重新塑造专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劳动关系专业将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热门的专业,就业趋势将从晦涩走向光明。

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学生个体与社会等多方位的参与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没有相关师资力量的院校加大劳动关系专业方面的投资,以此保证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专业性较为突出的优势。

其次,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弱化劳动关系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被企业认可,进而提升专业就业率可能性。同时,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教育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我国各专业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生源在入学前对专业认知度较低。入学后会因为心理落差造成对专业的抵触。院校应适当调整入学后学生跨专业的可能性,同时针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这样有助于新生对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专业院校可单独或组成相关的专业协会,并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不断宣传劳动关系专业的特色、优势,以此提升相关用工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如条件允许,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机关大内、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探讨。这不仅能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思路,还能以此实现专业的对外宣传。

通过个案法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业指导加以分析。针对上述不利因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断开辟出更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这也将影响着该学科的良性发展。首先,做好毕业生出口工作。通过积极的外部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QQ、微信、电话、飞信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其次,发掘专业优势。目前,我国很多管理类专业多存在“大而全、广而浅”的共性缺点。很多毕业生看似就业面非常广泛,但其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相距甚远。因此,劳动关系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开创性、实践性、理论性的专业。再次,注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数量与质量直接影響着毕业生与社会的融入效果,优质的实践不仅能让毕业生进行“软着陆”,还能快速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让就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危机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会针对入学伊始的新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四年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质的变化,蜕变为更加接近社会,更加接轨于岗位的可用之才。

结论:

本课题明确了几个重要研究观点:以通用和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导向、专业就业率有待提升。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动价值、平衡大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并奠定了劳动关系专业就业理论,对劳动关系专业的教育理论有长足的影响。本课题结合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量数据,研究成果对我国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还提出了以就业为龙头,以开发专业优势为主线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保障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凯,等.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57.

[2]丁沧海.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23-24..

[3]王秀娟,徐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01-08.

[4]石晶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2009(07):109-110.

[5]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62.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8

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学科,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像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一直都是每年考研学子关注的重点。

理论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武汉大学4南开大学5厦门大学6复旦大学7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辽宁大学2上海财经大学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西北大学5浙江大学6吉林大学7中山大学8西南财经大学9北京师范大学10南京大学11云南大学12四川大学13清华大学14华中科技大学15福建师范大学16湖南大学17江西财经大学18河南大学19山东大学20新疆大学21河北大学22青岛大学

应用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厦门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南开大学5上海财经大学6东北财经大学7西南财经大学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9暨南大学10复旦大学11西安交通大学12辽宁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武汉大学3湖南大学4吉林大学5浙江大学6天津财经大学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南京大学9江西财经大学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山东大学12中山大学13清华大学14华中科技大学15山西财经大学16重庆大学17安徽财经大学18河南大学19西北大学20浙江工商大学21北京师范大学22上海交通大学23华中师范大学24北京交通大学25同济大学26四川大学27中南大学28华侨大学29北京工商大学30华南师范大学31兰州大学32宁波大学3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4新疆财经学院35南京财经大学

理论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武汉大学3北京大学4厦门大学5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四川大学2西南财经大学3复旦大学4西北大学5浙江大学6南京大学7北京师范大学8吉林大学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山东大学11湘潭大学12东北财经大学13福建师范大学14华南师范大学15上海师范大学

(2)经济思想史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2武汉大学3北京大学

(3)经济史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北京大学

(4)西方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武汉大学3南开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复旦大学4厦门大学5中山大学6西北大学7中南民族大学8东北财经大学

(5)世界经济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南开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厦门大学2辽宁大学3北京大学4复旦大学5吉林大学6中山大学7南京大学8东北财经大学

(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武汉大学2南开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复旦大学2北京大学3厦门大学4东北财经大学5新疆大学6云南大学7青岛大学8辽宁大学9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经济学:

(1)国民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北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厦门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辽宁大学3武汉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华中科技大学6浙江大学7暨南大学8湖南大学

(2)区域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南开大学2兰州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4厦门大学5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南京大学3华东师范大学4北京大学5吉林大学6中山大学7上海财经大学8西安交通大学9河南大学10暨南大学11清华大学12复旦大学13西南财经大学14武汉大学15北京师范大学16西安外国语大学

(3)财政学(含税收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厦门大学2东北财经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南开大学6西南财经大学7武汉大学

(4)金融学(含保险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2南开大学3西南财经大学4中央财经大学5厦门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暨南大学2复旦大学3武汉大学4辽宁大学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北京大学7中山大学8上海财经大学9湖南大学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1西安交通大学12上海交通大学13南京大学14吉林大学15东北财经大学

(5)产业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2厦门大学3北京交通大学4中国人民大学5南开大学6复旦大学7暨南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2山东大学3中央财经大学4浙江大学5重庆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北京大学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合肥工业大学11西南财经大学12上海财经大学13辽宁大学14江西财经大学15武汉理工大学16北京物资学院17南京大学18武汉大学19华中师范大学20哈尔滨商业大学21哈尔滨理工大学22北京工商大学

(6)国际贸易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南开大学3厦门大学4中国人民大学5湖南大学

优势学科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复旦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浙江大学5南京大学6西安交通大学7上海财经大学8武汉大学9暨南大学10清华大学11北京工业大学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3东北财经大学14辽宁大学15浙江工业大学

(7)劳动经济学

重点优势学科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4

一、计算机数据库概念简述

计算机数据库是指根据特定目的而组织设计、有结构、存储于计算机内的数据集合,具体而言,就是将零散、分散的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使其变得统一而有规律,从而便于人们访问、查询和共享。

计算机数据库之所以备受青睐,得以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如结构性,即计算机数据库并非杂乱无序、无关联系,而是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且库内的数据信息特点相似;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和逻辑两个层面,即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变化时,其应用程序和逻辑结构均不受影响,而且逻辑结构的更改也不会影响原有程序;可控性,如存在重复的信息、冗余的数据,或者需要消除多余数据、改善查询效率,可通过相应的操作完成数据调控;共享性,这是构建、应用数据库的基本目的之一,即库内数据可经由一定的载体实现区域、单位、部门、个体问的共享;灵活性,除了存储数据,数据库还具备输入、查询、编辑、修改、输出等管理功能,即其灵活性较强。

二、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1、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计算机数据库的良好特性,为其在诸多领域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问的不断推移,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范围正日益扩大,就当下而言,已在工业、教育、金融、军事、航天、农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中成功应用。如金融行业信息量大、数据繁杂,且关系复杂、增长快速,加之主机多为IBM,对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整合数据、二次加工,还是进行决策分析,都需要高效、稳定的数据库作为重要基础和保障,而DB2数据库具有可观的并发性、稳定性和扩展性,可安全移植数据,擅长处理关系复杂的数据,而且处理速度快,连接便捷、灵活,网络服务、JBDC,ODBC、本地或异步客户机均可作为数据接口,因而在中行、建行、邮政、工行等金融机构中应用广泛。再如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人事信息管理中的ACCESS数据库,应用于航天发射场地信息管理中的分部式数据库,应用于现代军事信息化战争中的移动数据库,以及海洋河流、生态环境、地方志、地质等数据库。

2、产品功能日趋完善

纵观计算机数据库发展史,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与之对应的数据库技术也是日趋成熟,可操作性、适用性不断增强,同时不断涌现的数据库产品功能更是越来越能满足信息管理需求,如公交公司中集公交信息管理、站点管理、线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快递公司中集地址信息、发货、收货管理、货单检索、收发货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销售企业中集员工信息、客户档案、产品信息、销售合同管理、销售查询、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等。

3、安全水平不断升级

伴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功能的完善,应用范围的扩大,蓄意篡改、毁坏,恶意盗窃数据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如何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已然成为信息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安全水平不断升级的数据库系统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从而促使网络系统、宿主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安全性均有所提升,利于强化信息管理绩效。

就当下而言,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应用主要涉及下述几个层面:一是数据库的存取和管理,具体包括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两点,如利用设置口令、指纹验证、虹膜验证等技术方法,可确保只有用户身份合法方能进入数据库;同时根据用户级别设置数据库访问权限,如RBAC等常用系统可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性;二是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如在运行数据库进行动态备份,或在关闭数据库时进行静态备份,以此防比数据出现损坏或丢失;而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则可经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使其回至故障前状态,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是针对网络或病毒攻击等恶意行为,数据库可借助入侵检测技术保护数据安全,如常见的网络入侵检测、主机入侵检测、混合型入侵检测等,可即时发出报警信号、进行反击或切断网络连接等,以此实现保护数据库的目的。

三、计算机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究

1、安全性仍需提高

虽然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显著改善了数据库的安全性能,但对于商业机密、军事机密、国家机密、银行账户密码、医疗档案等特殊数据而言,其不但不能共享,且要加强保密措施,故必须进一步强化对数据库安全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如切实完善DBMS的严格控制中的数据加密、MAC以及视图机制,混合型入侵检测技术等,以此有效规避系统软件、用户行为、信息管理等诸多风险。

2、整合力有待强化

面临着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数据库所负荷的信息随之增加,如此一来,查询结果中的冗余数据可能会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故必须基于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完善数据库,逐步增强其数据整合能力,以此提高信息价值,使信息管理者更为便捷、舒适的管理信息资源。

3、衔接性亟待优化

在数据库的安全应用中,有时其并不能如预期结果般适用于信息管理工作,即实践性和衔接性有待优化,这就要求研究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应用时,应尽量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数据库设计的针对性,使其既完整、安全又实用、可靠,如在客户端输入数据检查中应用系统程序,同时在服务端的数据库中完善表的规则、约束、缺省、触发器等,以此最大限度彰显数据库的优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应用,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管理升级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在公众生活中,还是日常工作中,均发挥了显著的便捷、高效作用,为进一步彰显数据库应用价值,我们还需致力于其信息整合性、安全性研究,以期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信息管理,进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驰.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153-154.

[2]孙睿.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应用[J].电子测试,2013,23:111-112.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篇10

关键词:事业档案,体能训练,策略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极大便利,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对实现信息化的深刻要求。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事业单位办公效率的提高, 从而为整体单位工作的运行提供保障。

当前, 以“无纸化”办公为特征的现代办公室工作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作为开展事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必要准备, 认清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沿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创造了很多成绩, 然而纸质版的档案既不容易保存其信息量又极为有限, 在管理过程中也较不方便, 给档案整理、使用、更新、共享等带来不便, 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改善这些问题, 能够促进档案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相比于传统档案管理的优势

(一) 档案保存对环境要求较低

传统以纸质档案、人工录入为主要特征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纸张较薄, 且在档案存储过程中容易受到包括温度、湿度、天气等在内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问题, 从而给档案信息采集、档案管理等工作带来不便。然而电子版的事业单位档案在存储方面更加方便, 只需要足够的电子磁盘就能够存储大量的档案数据, 在存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等的要求较低, 同时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能够增大信息量, 增强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由于电子档案所占空间极小, 在管理过程中必然更加方便, 同时由于其对环境依赖程度较低, 也避免了一系列纸质档案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 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从档案存储的环节上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档案使用、查询过程更加便利

档案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开展水平, 更能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整体带来影响。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通过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使用效率以为事业单位的其他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和信息支撑是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题中之义。传统的纸质档案在档案查询、档案使用等方面存在极大不便, 纸质档案的老化、变薄变脆、使用不便、目录不清且查询、使用手续过于复杂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档案的使用与查询。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通过电子档案能够实现更加便捷有效的档案使用和档案查询, 从而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途径

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 笔者看来, 为了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必须本着系统的原则从多个方面综合着手。

(一)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是服务于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基本战略的, 因此在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非常重视整体规划。通过加强对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科学论证, 经过民主科学讨论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 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管理工作的发展。在制定档案管理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规划的可行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真正实现通过规划推动整体管理工作前进的目的。

在加强规划的同时还要针对电子档案的特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档案信息网站, 以网页的形式为相关需要档案信息的人和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从而实现将互联网与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效果。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查询、查找和电子档案、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下载、浏览等需要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网站操作系统的升级能力、再开发能力和更新能力, 同时要选取更加专业化的标准设备, 从而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保证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保证需要不断加快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 是通过电子档案的方式对档案原件进行有效保存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加强档案信息的电子化进程从而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系统完备、操作规范、查找便利的档案全文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 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信息随时在档案网站上发布, 以为人们提供便捷、优质的档案服务。

(三)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员保障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员保障就是要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 通过加强对新招入人员门槛的限制提高其基本素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 在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过程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浅见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日益增长与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带来显著地影响。本文首先介绍目前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然后分析当前形势下的国贸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与可拓展的就业方向,最后指出从事本专业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就业方向应对措施

一、国贸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但随着各大院校毕业生的增加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几个问题:

1、专业毕业生总量较大,2、受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存压力大,人才需求下降,就业岗位减少。

3、就业人群增加,岗位竞争力增大。

二、国贸专业的就业方向

(一)本专业主要就业方向

1、外贸业务

做业务更重要的是毅力和心态,有单也好没单也好,心态一定要放平稳。这个职业压力也很大,但是一旦做下去了,必须要有个几年时间才能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如果行业好,又有网络和展会平台,只要自己英语不是太差,加上一定的经验积累,时间一长会做出成绩的。但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外贸业务,你的英语一定要相当流利,对产品一定要很熟悉专业化最好,注重细节,做事情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别人的角度去看,考虑问题全面,做事情注重效率,要有很强人际交往能力,最好是熟悉别人的文化。

2、高级外贸跟单

这个职位主要是找到客户后,从新产品的打样(图纸,技术标准和资料的中

英文翻译,定期和客户进行技术问题的讨论,让工程和客户之间有很好的联系沟通,报价)—— 定单下来后的审单,合同评审,和大货跟单,并定期和客户讨论 定单 交期和其他问题,甚至包括后期的和货代联系,做出口单据和进口单据,定期催款,并更新电脑系统的记录资料,包括一些后期的服务工作,工作是偏向于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的方面,要求的技术能力比较高,对英语要求更是比较高,做好了,对某个行业十分熟悉,还可以跳到跨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那里做采购代理(拿高工资+提成)对国外公司提供全套服务。不需要象业务那样承担拿不到单的压力,但工作量大,要求要有很高的英语水平。

3、高级单证

这个职位至少要求要懂得 FOB,CIF这两种贸易条件下的操作,空运,海运,电放等运输方式的操作,T/T,L/C的操作,懂得办C/O,FORM-A的办理,以及报检,同时还要会做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最好是还要懂得进口的操作。有报检员证,报关员证,能报关更好。整个外贸单证流程能全部一个人操作,甚至包括结汇、核销、退税。熟悉各国的海关惯例和法律。如果英语又很流利。

(二)本专业可拓展的就业方向

1、金融、保险、投资工作内容广泛,报酬差距较大, 收入多半与业绩挂钩。对于工资建立在业绩上的人员来讲, 压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回报也是巨大的。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积极的进取 坚持不懈的态度, 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

2、营销人员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在技术与非技术领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销售人员对他们销售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综合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去一些专业促销活动,去一些专业网站,论坛和那些高手交流。

3、市场、公关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 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对人员的素质 要求很高,员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要求很高。即使是有新企业公关等工作经验的人加入该行业,都需要从头做起,晋升到总监级更需经历10多年的奋。

4、行政、后勤(包括初级财务)行政后勤部门就是协助好 行政领导施政行政,当好助手,关键是要为领导分忧和服好务,起到上传下达的作。每家公司针对 ,针对行政都有公司不同的需要,HR也好,行政也好如果不能与公司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没有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三、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应对措施

(一)、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在发达国家,即便是劳动力市场中介体系相当完善的条件下,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毕业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从微观选择来看,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

(三)、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毕业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毕业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

(四)、国贸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的自主性,积极培养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当前就业普遍遭遇寒霜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出现暂时的就业不畅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及时调整心态,特别是要把握外贸发展的历史大好机遇,努力学习外贸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择业时更要摆正心态,做到理性而务实,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就业观,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应灰心,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加自身实力,并积累求职经验,提高自我推销的能力,最终取得求职成功。

总的看来,如今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求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等等。只要国贸专业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努力的方向,将来找到一份专业对口,获得高薪的工作是

上一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谈下一篇:《东方主场》第八集正义必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