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政策

2024-10-07

专利技术政策(精选12篇)

专利技术政策 篇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区内外形势看, 加强专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在内的知识产权政策建设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三五”时期, 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是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关键期, 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在这个过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这一背景下, 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宗波率领的研究小组开展并完成了自治区知识产权局项目《广西专利政策框架建设及专利纲领性文件制定》研究, 从中选取专利政策建设研究方面的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语义与意义》第一次较为全面解读了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内涵、类型和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广西专利政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对广西专利政策及纲领性文件制定、实施对广西社会创新能力产生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完善的思路和措施。《广西战略性传统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驱动政策研究》提出要实现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专利创新, 必须采取夯实创新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广西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扶持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的延伸度、构建多元战略性优势新兴产业创新联盟和提升产业园区优势产业承接产业移转建设能力等措施。《广西企业专利工作政策探析》一文针对广西企业专利工作存的问题, 提出应主要从企业专利创新政策、企业专利管理政策、企业专利转化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 深度挖掘企业专利潜力, 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论广西与东盟国家专利保护政策》通过分析现有的中国与东盟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文件, 认为广西在积极推进与国际区域合作, 大力发展贸易的同时, 需加大与东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 特别是专利的保护, 并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道路。

本专题5篇文章紧紧围绕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建设这一主线, 以广西专利政策为重点,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 分析广西专利政策及其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选题较好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核心战略, 以及广西提出的以“创新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研究较好地结合广西本土实际, 直面广西问题、力图解决广西问题,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专利技术政策 篇2

工作政策汇编

第一章 工程系列

一、评审范围

申报工程系列任职资格评审人员,必须在采矿、矿建、机电、地质、测量、通风、选煤、环保、计算机通信等工程技术岗位上从事技术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热爱煤炭事业,勇于开拓,努力进取,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谦虚谨慎,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历、资历条件

1、技术员

(1)中专、大专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1年以上;

2、助理工程师

(1)中专毕业后,受聘技术员4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技术员2年以上;

(3)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助理工程师。

3、工程师

(1)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并受聘助理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助理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4)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4、高级工程师

(1)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野外艰苦岗位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受聘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满5年;

(2)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20年以上并受聘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10年以上并受聘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4)取得硕士学位后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受聘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5)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工程师职务2年以上。

5、正高级工程师

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后,受聘高级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四、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

1、助理工程师

基本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具有解决本单位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

担任技术员期间,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1篇以上。

2、工程师

申报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的设计、生产(施工)、安全等工作,获得地市级或集团公司以上奖励;

b、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的研究或开发项目,有一项在企业内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c、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两项以上,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并通过集团公司及以上技术鉴定,获得证书;

d、编写的技术标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经专家组或技术部门认定,取得经济效益。

(2)在助理工程师任期内,撰写下列论文著作之一: a、在地市级以上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以上;

b、经专家组评审或技术部门认定,本人主笔撰写两篇以上有较好实用价值的实践技术报告;

c、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定,本人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的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一份。

(3)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每年的考核均达到称职以上等次且至少有一次优秀。

3、高级工程师

申报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有主持和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

(3)能够指导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研、设计或生产技术和技术培训任务的经历与能力。

(4)担任工程师以来,勤奋敬业,工作成绩突出,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国家级四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奖

励;

b、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受市(厅)级以上单位表彰; c、主持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项目2项)应用与生产,效果良好,经省级以上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负责主持省级以上的设计项目1项(市级项目2项)投产后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d、主持或负责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消化项目),通过市以上有关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验收,付诸实施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e、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1项(市级鉴定验收2项),具有较高水平,能用于生产,并经实施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f、负责主持制定技术标准、行业规划等被上级主管部门采纳并付诸实施的;

g、能解决生产过程中重大的技术问题,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明显效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i、在基层单位或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5年,现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勤奋,成绩显著,任职以来受到集团公司以上表彰、奖励2次或在工艺、设备、质量、技术改造等方面成绩突出,被本单位表彰、奖励3次以上。

(5)担任工程师以来,在学术论文方面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独立或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技术论文2篇以上;

b、公开出版发行了本专业著作或译作;

c、独立或为主撰写本人承担的2项技术报告,经省(部)级以上同行专家鉴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

c、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部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3篇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

e、现仍在基层单位或生产一线工作15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论文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即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其他内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但在申报材料时必须同时提供能反映其个人在基层或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业绩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业务技术报告、业务工作总结、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政府有关部门或本单位授予的获奖证书或证明材料等;

(6)工程师任期内,近5年考核均达到合格以上档次。

4、正高级工程师

申报正高级工程师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中的两项:

(1)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任高级工程师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本专业论文,或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不少于5万字有创见性的专著;

(2)担任高级工程师以来,主持一项或为主(前三名)承担过2次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中科研、技术进步、行业技术标准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项目。在此过程中,在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且该项目已被省(部)级有关主管部门确认,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担任高级工程师以来,在工程技术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或省(部)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一等奖2项。项目实施以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任高级工程师任期内,近5年考核均达到合格以上档次。

五、破格申报

1、助理工程师

作为主要完成人,科研成果获集团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可破格申报助理工程师。

2、工程师

破格申报工程师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人,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或地市级、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2)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十佳科技创新人才”或“优秀科技工作者”。

3、高级工程师

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

(1)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工程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中专毕业后从事工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同时受聘工程师职务5年以上;

(2)论文和获奖的等次上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担任工程师以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3篇以上本专业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发行由本人独著的本专业论著(不少于5万字)。同时在业务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市(厅)级以上单位表彰和奖励;

b、担任工程师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2项,或省(部)级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一等奖1项。

六、申报材料要求

1、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申报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应在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3)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聘书、获奖证书、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须用A4纸复印并装订整齐;

(4)反映个人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的成果、论文论著等原件;

(5)技术工作小结一份(不少于1000字)

2、工程师申报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应在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3)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聘书、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须用A4纸复印并装订整齐;

(4)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复印件;

(5)反映个人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的成果、论文论著等原件;(6)任助理工程师以来的技术工作小结1份(不少于1500字)。

3、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应在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2)《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5份;(3)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4)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5)专业技术职务聘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6)职称外语考试和职称晋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原件或免试审批表原件;

(7)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1份;(8)近5年专业技术业务工作的总结;

(9)近5年有关成果证书、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10)主要论文、论著原件及其它业绩材料或专题报告各1份;(11)交近期2寸免冠相片1张(评审表所贴相片除外)。

第二章 政工系列

一、评审范围

申报政工系列任职资格评审人员范围是:企业党委负责人,组织、宣传、统战、办公室、纪委、监察部门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党支部正、副书记,企业工会组织中的专职负责人,女工部门中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企业团委专职正副书记及专职团干,武装、保卫、信访、职教、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主要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非专职工作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1、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

2、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3、具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相应职责的实际能力;

4、思想品德优良,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

三、学历、资历条件

1、政工员

(1)高中、中专毕业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1年以上。

2、助理政工师

(1)高中(中专)毕业后,受聘政工员5年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10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政工员2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政工员1年以上;

(4)全日制大学本科、取得第二学位、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见习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助理政工师;

3、政工师

(1)高中(中专)毕业后,受聘助理政工师5年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年以上;

(2)大学专科及本科毕业后,受聘助理政工师4年以上;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助理政工师2年以上。

4、高级政工师

(1)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政工师5年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20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受聘政工师5年以上;

(3)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政工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年以上。

四、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

1、政工员

(1)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有做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3)在集团公司及以上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政工代表作(不包含宣传报道、诗歌、散文、小说,下同)1篇以上。

2、助理政工师

(1)比较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认真地在自己工作范围内运用和贯彻;

(2)比较熟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优良传统和中国

革命史等知识和中国国情,具有从事本职工作的实际能力和经验;

(3)联系群众,能帮助群众解决一般思想认识问题,并有一定的工作成绩;

(4)在集团公司及以上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政工代表作1篇以上;

(5)担任政工员期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档次且至少一次考核结果为优秀。

3、政工师

(1)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结合实际较好地加以运用和贯彻;

(2)懂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优良传统及历史、教育、法律等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本职工作业务,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并有较好的工作实绩;

(3)密切联系群众,能独立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讲解工作,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起草本职工作范围内的文件、文章;

(4)担任助理政工师以来,本人独立撰写或为第一作者在地市级以上政工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一篇带CN刊号);

(5)担任助理政工师期间,考核均达到合格以上档次且至少一次考核结果为优秀。

4、高级政工师

(1)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优良传统及国内外有关 的新情况、新经验有较深的研究,具有比较系统的历史、教育、法律等知识,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3)具有较强的研究、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起草或主持起草重要报告文章,能组织、指导完成重要的综合性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并有突出的工作实绩;

(4)担任政工师以来,本人独立撰写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部级以上政工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

(5)担任政工师期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档次,且至少一次考核结果为优秀。

五、破格申报

1、助理政工师

破格申报助理政工师,除了要符合助理政工师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获得集团公司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党组织正副书记;

(2)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方面成绩显著,获得地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

(3)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2、政工师

破格申报政工师,除了要符合政工师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获得地厅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党组织正副书记;

(2)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方面成绩显著,获得地厅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

(3)获得全省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3、高级政工师

破格申报高级政工师,除了要符合高级政工师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党组织正副书记;

(2)在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方面成绩显著,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

(3)获得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六、申报材料要求

1、政工员、助理政工师

(1)《初级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十份;(2)《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申报表》一式三份;(3)《个人业务自传》一份,重点写本人任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2000字以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要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

(4)单位党组织对被推荐人的考核材料一份(不超过500字);(5)群众评议意见综合材料一份(不超过200字);

(6)提交的政工专业代表作作品三篇,其中1篇论文应是公开发表的;

(7)学历证书、考试合格证、获奖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及其复印件(用16K纸复印并装订整齐,下同)。

2、政工师

(1)推荐评审任职资格的报告一式二份;

(2)《政工师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十八份;(3)《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申报表》一式三份;(4)《个人业务自传》一份,重点写本人任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2000字以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要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

公章。

(5)单位党组织对被推荐人的考核材料一份(不超过500字);(6)群众评议意见综合材料一份(不超过200字);

(7)提交的政工专业代表作作品三篇及复印件,其中2篇是地市级以上刊物(一篇有CN刊号)发表的;

(8)学历证书、考试合格证、获奖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及其复印件。

3、高级政工师

(1)推荐评审任职资格的报告一式二份;

(2)《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评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二十五份;(3)《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申报表》一式三份;(4)单位党组织对被推荐人的考核材料一份;(5)群众评议意见综合材料一份;

(6)提交的政工专业代表作作品三篇及复印件,其中2篇是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的;

(7)学历证书、考试合格证、获奖证书、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及其复印件。

申报材料应按照主卷和副卷进行装订,其中主卷材料包括:封面、《简明情况登记表》1份、《申报表》1份、业务工作总结、组织推荐材料、群众评议材料、政工代表作复印件、有关证书证书复印件;副卷材料包括:《简明情况登记表》、《申报表》、政工代表作原件、有关证书原件。政工系列所有表格及复印材料的纸张均用16K纸。

第三章

小学教育系列

一、评审范围

申报小学教育系列中初级评审人员必须是在集团公司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的专职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宪法和法律;

2、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团结协作、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报或延期申报: a、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处理或考核不确定等次、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 b、受到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能申报;

c、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2年内不得申报;

5、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三、学历、资历条件

1、小学二级教师

(1)大学专科、中师毕业后,试用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可参加小学二级教师资格评审;

2、小学一级教师

(1)中师毕业后,受聘小学二级教师3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二级教师1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可申报小学一级教师评审;

(4)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可初聘小学

一级教师。

3、小学高级教师

(1)中师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7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5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受聘小学一级教师1年以上;

(4)取得硕士学位后,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可确定小学高级教师资格。

四、教育教学条件

1、小学二级教师

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能结合所授学科实际独立撰写1篇有一定见解的教学经验总结。

2、小学一级教师

(1)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所授专业的教学工作

(2)结合教学实际,独立撰写1篇有一定见解的教学经验总结。

3、小学高级教师

(1)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能结合所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撰写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一定见解的经验总结1篇;

(2)具有扎实的所教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能熟练担任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经学校验证的上一学年原始、完整的教学设计,并从中自选2份最能反映本人水平和特色的典型课例;

(3)能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内安排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出勤率正常,兼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教师,经组织同意,可酌情减少教学工作量(周课时不少于本学科教师标准工作

量的三分之一),申报者除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外,其教学工作时间还必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且现仍在小学岗位,以上须附学校或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基本任期内的原始资料如授课计划、课表和出勤情况证明等;

(4)申报当年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标研究演讲达到合格等次以上;

(5)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负责人或兼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职务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班级、课外活动小组或本人获得过学校以上表彰奖励,以上均须附本人的经验介绍和学校的证明);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或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听同行教师的课,与同行教师交流,每学期听课及参与研讨次数不少于8节(次)(须附学校验证的有关证明或近3年的原始完成的听课记录);

(7)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因教育教学突出,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坛新星”(须附获奖证书原件或教学课的教案或教学设计);

b、担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做出突出成绩,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或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或所带班级获得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称号(须附获奖证书原件及有关证明和经学校验证的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录和个案分析材料);

c、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任现职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测评中获优秀等次1次以上,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典型课例教学或新课标研究演讲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d、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e、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做出成绩,所带班级学生参加文艺会演、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五、教研、科研条件

1、小学高级教师

任小学高级教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市、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文章1篇;

(2)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且教研文章在市、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书面交流1次并获得好评(须附交流论文);

(3)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研究,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其研究课题被县级以上教研部门正式立项并确认取得明显的研究进展(应提供课程立项通知或相关文件,阶段性或最后研究成果);(4)参加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中心学校组织的研究课或课例分析课教学1次以上,并获得好评(须附教学设计和教研部门的开课通知及评价意见);或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三等以上奖项1次,或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农村教师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次(须附获奖证书)。

(5)受聘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编写的材料,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且本人主讲的新课程录像课、观摩课被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推广的(附有关证明材料)。(6)能结合学科特点,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取得明显教学效果,受到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的肯定和推广(须附情况介绍材料、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证明)。

(7)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次1次以上。

六、破格申报

申报破格评审小学高级教师资格,除具备上述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近5年内考核至少获得过1次优秀。

2、任现职以来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

(1)因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在推广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成绩突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或被选拔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均须附证书);

(2)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2篇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有较高水平的教研论文(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2篇(次)以上(须宣读或获奖);

(3)受聘参加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材(含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编写工作;

(4)所任班级学科在县级以上学业考试或会考成绩或教学质量检测中,平均成绩等级、合格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2名;(5)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不含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获奖3人次以上,其中1人次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以上;

(6)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或市级优秀课评比二等奖以上;

(7)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七、申报材料要求

1、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1)《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

(2)《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应在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3)教师资格证、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聘书、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须用A4纸复印并装订整齐;

(4)反映个人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的成果、论文论著等原件;

(5)教学工作总结1份(不少于1000字)

2、小学高级教师

(1)《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

(2)《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两份,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应在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3)任现职以来的教学经验总结1篇

(4)上一学年原始教学设计及2份典型课例

(5)授课计划、课表和出勤情况(6)近3年原始听课记录(7)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1篇

(8)教师资格证书、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聘书、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复印件须用A4纸复印并装订整齐。

第四章 经济系列

一、报考人员

在集团公司各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经济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考试。(其中高级经济师实行考评结合)

二、政治思想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本职工作,勇于开拓,努力进取,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不断为本系统、本单位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历、资历条件

1、初级资格

申报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应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

2、中级资格

(1)取得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2)取得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5)取得博士学位。

3、高级资格

(1)获博士学位后,担任经济师职务满2年;

(2)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担任经济师职务满5年;

(3)获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经济工作20年以上,担任经济师

职务满5年;

(4)获中专学历后,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从事经济工作满25年,担任经济师职务满5年;

(5)先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取得《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经济专业技术人员,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后方可申报;

(6)原取得其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转岗从事经济工作一年后参加经济师资格考试合格(转岗前后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四、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具有坚实的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国内外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主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项目筹建和经济领域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难题,能够指导中、初级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经济管理、经济研究、技术培训等任务。

五、业绩成果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连续2年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扭亏增盈做出突出贡献。

2、作为骨干参与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主持各类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连续2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4、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

级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立项、筹建、投产等全过程工作,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5、省(部)级以上经济类研究课题1项以上或市(厅)级经济类重点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1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6、在经营管理上有创新,对改进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和大幅度提高效率或效益做出重要贡献,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指导作用,并获得市(厅)级以上“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以上业绩成果条件须经省、市有关行政(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或以成果鉴定证书、奖励证书为准。

六、论文著作条件

申报评审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公开出版发行本人独著的经济类著作、译著(有ISBN书号,下同)1部;或与他人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2、独撰或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有CN或ISSN刊号,下同)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

3、独撰或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1篇, 以及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篇以上,或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研报告、经济分析报告、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须经省、市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确认)。

七、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业绩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获得国家三等或省(部)级二等奖1项以上,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近3年来连续使企业有较大幅度盈利或实现扭亏为盈,成效显著(须经省、市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定);

(3)主持或作为骨干完成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改项目2项以上,并通过了项目下达部门的竣工验收;

(4)省(部)级以上经济类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均独立提出和制订研究方案,并完成重要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经项目下达部门行文确认。

2、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人独著的经济类专著、译著1部(不少于8万字),或主持编写(主编、副主编或其他执笔人)省以上范围通用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2)在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在国家级学术期刊、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经济类学术论文3篇以上。

八、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所称“以上”,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合格以上”含合格,“2年以上”含2年。

(2)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3)所称“主持”,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分管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单位负责人;“骨干”是指具体承担项目的调研、立项、项目实施、综合研究报告的编写等工作的负责人或是具体从事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工作的负责人。“主要完成人”是指奖项、项目(课题)的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

(4)所称“较大的经济效益”,是指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年创利税300万元以上,其他企业年创利税50万元以上;“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指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年创利税500万元以上,其他企业年创利税100万元以上;“较大幅度盈利”,是指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年盈利1000万元以上,其他企业年盈利300万元以上。(均须由财政或税务部门提供证明)

(5)所称“奖励”,类型包括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管理成果奖以及市以上政府或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与经济专业有关的综合奖项等。

九、申报高级经济师材料要求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申报人有关情况公示结果要如实填写在该表上。业绩、论文、论著、获奖等栏目应填写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情况。工作简历根据职务、岗位变动情况分段填写。

2、《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附件1,用A3纸打印)一式30份。破格申报者还须填写《破格审批表》

3、近5年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总结(2000字以内,要求打印)2份;

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近5年获奖证书、职称外语和职称晋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审批表的原件及复印件1份(原件审核后退回,复印件须由单位人事部门或市人事部门审验盖章);

5、主要论文、论著原件及其他业绩材料各1份。论文、论著要注明刊物名称、刊号、发表或出版日期、出版社名称、字数等。

6、评审表上须贴照片,并另交2张2寸近期半身正面免冠照片。

第五章 会计系列

一、报考人员

在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金管理部门和有关处室财务会计岗位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考试。(其中高级会计师实行考评结合)

二、政治思想条件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学历、资历条件

1、初级资格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2、中级资格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5)取得博士学位。

3、高级资格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高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

件之一:

(1)取得财经专业博士学位后,聘任会计师职务满2年;(2)取得财经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后,聘任会计师职务满5年;(3)取得财经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会计工作满20年,聘任会计师职务满5年。

四、专业水平和业务实绩

申报高级会计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

1、工作实绩

在聘任会计师职务以来,必须符合下列两项条件:

(1)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行业、系统)或一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为加强经济核算、改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2)主持或执笔制定一个地区(行业、系统)或一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制度或会计工作规划,经批准实施后并取得明显效益;

(3)担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级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满3年,并取得较好成绩;

(4)在本职工作岗位受到地级市以上政府表彰、奖励,被授予地级市以上先进财会工作者称号,或所主持工作的财会机构被授予市级以上先进财会工作集体称号。

2、理论研究成果

聘任会计师职务以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指CN、ISSN等刊号的正刊,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报纸、单个印刷体、清样稿等)上发表会计专业学术论文(独自或第一撰写人撰写,每篇不少于1500字,下同)2篇以上;或担任公开出版的会计专业著作、译作、省以上范围通用的会计专业教材撰稿者,撰写2万字以上;

(2)主持或承担省级以上会计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或专题调查研究),并完成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报告,理论上有创新,对会计实务工作有现实指导意义。

(3)获省级三等奖以上会计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

五、破格申报高级会计师的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的申报条件,但具备基本条件,确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并具备下列条件三项以上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

1、担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级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满5年,并取得显著成绩;

2、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会计专业学术论文4篇以上;或担任公开出版的会计专业著作、译作、省以上范围通用的会计专业教材撰稿者,撰写8万字以上;

3、在本职工作岗位受到省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被授予省级以上先进财会工作者称号,或所主持工作的财会机构被授予省级以上先进财会工作集体称号;

4、主持或承担省级以上项目(课题),解决关键性会计管理问题,其成果具有省内先进水平;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5、获省级二等奖以上会计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

六、申报材料

凡申报高级会计师的人员,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一式4份;

2、《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简明情况表》打印件25份;

3、身份证、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师聘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省高级会计师评审办公室审核后退回);

4、公开发表的会计专业论文论著、个人工作总结等材料;

5、主持制定的会计工作规范、制度、办法、规划等(须由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证明真实性);

6、最近5年(不含申报当年)的工作实绩考核情况表(每年1份);

7、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审批表);

8、有关部门对工作成绩确认证明和奖励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原件经省高级会计师评审办公室审核后退回);

9、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

10、其他有关工作实绩的证明材料。

第六章 审计系列

一、报考人员

在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从事审计、财经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二、政治思想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三、学历、资历条件

1、初级资格

参加审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2、中级资格

参加审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5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4年;(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2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审计、财经工作满1年;(5)取得博士学位。

3、高级资格

参加审计专业高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4年;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5年;

(4)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6年。

第七章 外语、计算机考试有关问题

一、关于职称外语考试问题

按照中央批准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和人事部关于职称外语考试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精神,结合各系列(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分系列(专业)、分层级合理确定职称外语要求,适当调整职称外语免试范围和对象。

1、调整职称外语考试等级适应范围。

(1)A级:申报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

(2)B级:申报评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以及县属县以下单位申报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

(3)C级:申报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以及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第二外语)。

2、对从事图书资料、文博、档案、新闻、出版、播音、文学创作、群众文化、工艺美术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中国古典文字(学)、古典音乐、古代史研究等工作的人员,申报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选考外语或古汉语;对从事中医、中药工作的人员,申报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选考外语或医古文。

3、延长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有效期限。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取得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和2002年及以后取得的安徽省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合格证,在评聘同一级别专业技术职务时长期有效。从2005年起,对参加考试通过人员,由省人事厅核发考试合格证。

4、调整职称外语免试范围和对象。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申报评聘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a、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b、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相当奖励的主要完成者;c、从海外、省外引进的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d、长期在野外艰苦岗位上工作以及在县城以外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e、因公援外、支边等期限未满人员;

f、取得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相应级别合格证书者;

g、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以及除翻译等系列(第二外语)外,外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h、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者;i、申报政工专业1978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者。(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申报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a、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b、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相当奖励的主要完成者; c、从海外、省外引进的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d、博士学位获得者;

e、年满55周岁者(高教、卫生、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除外)。

(3)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破格申报评聘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免于职称外语考试。

二、关于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聘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分别累计取得3个、4个和5个计算机模块合格证,并在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继续有效(政工系列除外)。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申报评聘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免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年满45周岁者;

(2)长期在野外艰苦岗位上工作的人员;(3)从海外、省外引进的急需专业技术人才;(4)因公援外、支边等期限未满人员;

(5)取得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合格证书者;

(6)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以及其他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

三、免试审批程序

符合上述免试条件者,须填写《职称外语免试申请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申请表》,并提供相关免试证明或证件原件,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按职称管理权限报批。

第八章 其他要求

一、论文、论著要求

申报各系列评审论文须正式公开发表在“CN”、“ISSN”等刊号的学术性刊物上(学术刊物指正刊,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报纸以及未发表的手抄稿、单个印刷体、清样稿等),由本人独自撰写(或第一撰写人),且内容与申报专业相同或相近。

二、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材料要齐全,各种表格应清楚、完整、真实,需加盖印章的栏目必须由单位审核盖章。申报材料中的业绩、论文、论著、获奖等,应填写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情况,内容要真实,文字要简练。论文、论著要注明刊物的名称、刊号及发表时间。对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表彰奖励等,应如实注明本人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对承担的项目、发明创造、学术技术成果及表彰奖励,要注明授予的部门、时间和等级。工作简历有职务、岗位变动的要分阶段填写,不得含糊不清。

三、继续教育要求

申报工程系列、政工系列、经济系列、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72个学时),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四、申报人员名单汇总

申报各系列评审和报考人员汇总名单,必须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填写并加盖公章,另制成电子软盘以EXCLE格式统一报送至集团公司组织部。

五、转评要求

由于工作岗位变更从事新的专业技术工作,需转评或报考同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取得任职资格后方能聘任。在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必须在现职岗位上任满一个基本年限后方能申报。

政策红利透支 港股技术调整 篇3

上周末央行突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础利率,正式加入全球宽松大潮,两地股市周初均受利好刺激裂口抽高,只不过政策红利早被市场透支,“靴子落地”效应引来大批资金抛售获利;港股升势再次止步于二万五整数关,在中资金融板块的拖累下,恒指回吐多个交易日,下跌五百余点,国企指数更是跌幅超过4%。

内地多家企业新股发行申请获批,预计冻结资金或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资金紧张情绪激增,另一方面,人行降息后人民币再近跌停,贬值预期加强,热钱流出将令下周内地股市承接受限;而在投资者在全国两会期间挖掘出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股作为炒作目标,虽然不少板块和公司近期接连飙升,但环保、医疗、新城镇建设、民生等方面在每年均有提及,不宜过分恋战。

香港证监会已经批准有关沪股通证券有担保卖空的规则修订,合资格的沪股通标的股将于3月2日起可以进行担保卖空,这将是投资者第一次被允许通过一个明确的机制做空A股;港股目前已经进入年报集中发布期,本地蓝筹业绩略强于市场预期,随后中资股亦陆续放榜,在沪港通推出做空机制之后,标的公司在两地均面临考验,公司一旦出现业绩大幅下滑或者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必然就会遭到大举空头来袭。<\\Hp1020\图片\13年固定彩图\结束符.jpg>

台湾产业与技术政策展望 篇4

首先是知识经济。1996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倡导知识经济,其背景是全球化经济的整合。另外,ICT (IC与IT技术的合称)的运用,打破了空间的距离,让知识普遍扩散,转换成产业化。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已成为重要的角色,OECD国家中有一半GDP来自于知识密集产业。

知识经济对台湾而言,是一个新的思路和典范,而旧的典范则强调靠劳动因素从事生产。知识经济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新的典范是知识密集的活动,风险投资基金在新的典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产学研合作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些新的做法。这些思路影响到台湾的产业政策。

过去台湾所具备的优势,传统上是累积丰富的生产经验。台商在大陆投资,汲取大陆一些生产资源,快速地转变为商业化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全球布局,获得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搜寻全球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等优势。即在产业市场和全球价值网络方面,台湾具有其优势。

2002年,台湾按照新的思路制定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方案,强调建立创新型的企业,完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往的产业政策不重视生活环境,而新的知识经济则强调生活环境是重要一环,社会问题也是重要一环,核心的任务是要把政府的角色变成服务型,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完善创业和创新机制。另外,还要加强应用,提升ICT的科技能量。

台湾按照知识经济的思路,建立起高科技产业,却发现未必都会产生高附加价值。例如从1992年起,台湾制造业附加价值率大幅度下滑。台湾的电子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附加价值大概在21~29,而整个制造业是27~30,即台湾一些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反而高过高科技产业。

与国外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的高科技产业附加价值远远超过了台湾。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业附加价值都在台湾之上。经过检讨,我们认为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重要的并不是生产和出口高科技产品,而应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内涵。

台湾要扩展国际合作关系,但能量有限。我们认为,过去整个产业调整只是量的扩充,台湾发展ICT、半导体芯片、液晶显示等产业,过去一直强调在全世界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反而忽略了价值创造。我希望大陆的相关政策制定者要从台湾经验中吸取教训。另外,政策的内涵不应仅仅强调研发投入,而应该是区域创新系统。也就是说,创新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现在台湾正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是大陆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两岸关系正在深化;另外一个因素是东南亚经贸的结盟,此外还有台湾如何扮演好在全球化与新兴经济体中的角色,以及国际上资源和环保的议题等,这对台湾都会产生政策调整的压力。台湾现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尤其是服务业的内涵不够,对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出现发展瓶颈,还有中长期成长的结构问题,包括台湾的经济结构、失业、所得分配、人口结构老化等。这些是海峡两岸都面临的相似问题。

目前台湾面临人才不足、能见度偏低、许多厂商不关注品牌等问题,欠缺整合型的科技试点,内需市场也相当有限。由于资源的限制,高科技产业偏重于ICT。ICT产业有一个通病,即每当GDP衰退的时候,通常ICT产业跌幅是GDP跌幅的4~7倍。台湾把整个经济发展都押宝在ICT或高科技产业上,其实有很大风险。

例如在2001—2002年,台湾经济衰退了3.7%,IT产业则衰退了27%。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台湾这几年发展不快。因为经济衰退打击台湾的深度是逐渐加大的。台湾高科技产业通过向大陆提供关键组件和上游原物料,再利用三角贸易将产品出口到全世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后进口减少,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关键组件和原物料跌幅就会更大。以前不久全球金融风暴为例,2009年大陆对外出口衰退了20.5%,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则衰退了近40%。所以对台湾而言,高科技产业全部押宝在ICT上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台湾的传统产业在创新模式方面也有不足。过去台湾很多研发创新都是由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的,如何转变成由企业自愿开展研发创新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做过检讨,1998年日本企业研发支出占全部GDP的2.14%,韩国企业占1.6%。10年后,日本企业研发支出占全部GDP的比例上升到2.68%,韩国上升到2.4%,而台湾仅仅不到2.3%。

在专利产出效率方面,日本每千名研究人员产生233项专利,台湾是288,似乎台湾较高。但这只是“量”的差异,台湾在专利“质”的方面并不高。基本上台湾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不如国外企业高。所以我们在制定创新政策时,便着重强调提升企业的研发意愿。

台湾企业的竞争策略偏好价格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例如强调产品迅速上市,以往95%的订单产品在5天内可以送到市场,2003年后改进为98%的订单产品在两天内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未来1 00%的订单产品在两天内送到客户指定的位置,研发则侧重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和提升品质。换句话说,整个台湾企业界特别看重优质评价,同时也承受低附加价值的压力。

台湾的创新和研发规模过于偏弱,这与台湾厂商不愿意发展产品品牌有关系。由于受制于下订单的国际大厂的压力,台湾厂商被迫采取削价竞争,导致获利减少。但是为了争取订单,往往会增加一些投资项目。增加投资,又怕自己的生产线使用效率低,所以要继续进行价格竞争,最终导致整个台湾所有产品的附加价值偏低。

台湾“经济部”提出了一项很重要的计划,即“品牌台湾发展”计划,目的是要提升台湾产品的附加价值,把服务内涵强化到产品中。换句话说,在整个科技创新中,不光是在生产方面,还要把自己的服务内涵整合成产品。我们卖的已经不是产品,而是卖产品的性能,其中含有服务的内涵。我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这一课题,从趋势探索到主题的产生,再到概念解决方案,并扩散到整个经营中。到2009年,服务内涵已经延伸到整个系统中。

当台湾的制造业和代工开始步入到低毛利率的时候,服务业则变成经济成长的动力。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已成为创新系统中很重要的加入者。我们强调创新政策与产业聚落有很强的连接关系,尤其是台湾开始面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跨国连接,产业聚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整个地区创新系统中有三个影响力,第一是外来投资的因素,另外一个是创新促进市场的进入,还有一个是创新环境区位问题。所以整个地区产业聚落会有新的变化,主要是新兴部分和成熟部分资源之间的比重转变。

我们必须强调,区域创新系统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内部,现在已开始跨越国际。如环渤海区域,就包括如何与日本和韩国之间互动,成为跨国中介,产生一个扩散子系统,主要是科技社群和跨国研发。外部的交流和互动关系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台湾也有自己的产业群框架,满足顾客的需求,政府在各个环节中进行协助,主要表现在对中小企业或产业群的辅导措施中。其中与创新有关的包括随着创业预测的系统、活络地方经济的系统,以及提升地区研发能量系统和协助转型系统。台湾有一个完整的促进产业群发展的政策和做法,强调知识密集型的运用群聚,从技术和知识等不同环节辅助地区中小企业发展。

群聚产业政策中有几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培育区域内的产业技术,二是把地区内的技术成果专业化,三是专业研究机构“认养”当地的厂商,如台湾工研院或一些技术中心“认养”当地的产业,辅助区域内产业聚落的产业升级。

我做一个总结。台湾新兴产业面临着四个问题,即人口结构转变,科技与生活要更加紧密结合,生活的品质要改变,能源和环境。对台湾而言,我们的科技政策或创新政策也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台湾产业成长的主要动能来自于国际与两岸的合作、技术的引进、贴近市场,然后在台湾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聚落,进军到平价市场,开拓本土与国际市场。另外就是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服务业的创新能量,也是另外一个可能成长的来源。

谈到两岸搭桥的关系,我们认为,两岸合作要针对特定的项目,由两岸的政府和相关单位成立一些工作小组来协调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包括技术标准、产业链和市场等问题,建议变成一个新的合作的效益。对整个台湾而言,科技政策的内涵,其实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包括创新的内涵,以及两岸合作的内涵。

专利技术政策 篇5

产业技术政策对我国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作 者:匡跃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美国和欧盟的CDMA技术政策 篇6

当时,虽然CDMA 技术在系统容量、功耗等方面有一定

注①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即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 使用的是时分多址的变体,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

② CTIA:即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

③ D-AMPS:即时分多址联接方式/IS-136,一种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服务技术。

D-AMPS 在AMPS(先进移动电话服务)中增加了时分多址联接方式(TDMA), 使每个AMPS 通道都具有三个通道,在一个通道中可以处理3个呼叫。

④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即时分多址技术。TDMA 在美国通常

也指第二代(2G) 移动电话标准,即美国。

理论优势,但毕竟仅停留在纸面上和实验室里,而GSM 技术已实实在在地拥有了遍布世界的大量实际用户;支持前者的设备供应商仅有摩托罗拉一家,而后者的设备供应商则趋之若鹜。尽管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美国CTIA 深知CDMA 标准是他们用来与欧洲抢占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的唯一制胜筹码,于是在1993 年坚决采用了这项本土技术。当然,另一个促使美国下定决心的原因是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凭借这一独特优势,美国坚定了打一场攻坚战的决心。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打了个漂亮仗—在第二代GSM 一统天下中为CDMA 技术赢得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1、确立标准,提前颁布频段,提供优惠政策,促进CDMA发展

为了与GSM 标准抗衡,在美国CTIA 采纳了CDMA 标准后,美国FCC①(联邦通信委员会)就首先划分了该标准所需的频段,为这项技术的本土化实施先开了绿灯。与此同时,GSM 在美国的实施却因为频率问题而一再受阻。在美国FCC 可分配的频率中,GSM 所能用的频率有两段:900MHz和1800MHz。前者没有批准用于GSM 系统, 后者直到1994 年才划分给北美的PCS②(个人通信系统), 届时运营商才有机会利用这个频段部署GSM 系统。总之,GSM 技术在美国的实施实际上被推迟,这为CDMA 技术的跟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到1993 年和1994 年,美国与加拿大分发PCS 运营执照时,得到执照的运营商要想采用GSM 技术,就只能部署在1900MHz频段中,而CDMA 技术则可以使用800 MHz 的频段,并且在这一频段与美国仍在广泛使用的第一代模拟AMPS③(高级移动电话系统)系统兼容,从而能支持北美大陆的漫游业务。

此外,2000 年6月,美国FCC 又授予高通公司“开拓者”称号,以表彰其在CDMA 数字无线技术上的成就。结果,当CDMA 技术的成熟度与具体实施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时,北美已经有超过50%的PCS 覆盖让位给了CDMA 。总之,凭借着政府的政策干预和积极推动,CDMA 在北美彻底打败了GSM,站稳了脚跟。当时克林顿总统还特意发表声明,并通过信件的形式向ITU④(国际电信联盟)公开支持CDMA 以及其他美国标准。

①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即联邦通信委员会。

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 即个人通信系统,专指正在美国部署的一套数字蜂窝技术。PCS 包括CDMA 、GSM 和主要用于北美的TDMA,PCS 的频率为1900MHz。

③ 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即高级移动电话系统。它是由美国AT&T 开发的最早的蜂窝电话系统标准,是第一代蜂窝技术,使用单独的频带。

④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即国际电信联盟。1947 年10 月15 日,该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总部由瑞士伯尔尼迁至日内瓦。ITU 现有会员、准会员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法、英、西、俄五种正式语言,出版电联正式文件使用这五种文字,工作语言为英、法、西三种。

2、政府引导设备供应商对CDMA的支持,带动产业链的形成

美国政府积极鼓励美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进入北美市场的外国电信设备供应商支持CDMA 技术。为了保住在美国的市场,朗讯科技、爱立信、北电网络、三星公司、索尼公司及其他各大电信公司开始着手基于CDMA 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手机的生产。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CDMA 技术设备供应上的后顾之忧,而且促成了一个产业链的成长。

3. 走出国门,扩张美国的国际市场

在CDMA 技术的国际化历程中,美国政府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美国政府通过动用其所有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极力鼓动南美洲和亚太地区使用CDMA 技术,最终使其走出美国,成为一项国际标准,为今后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埋下了伏笔。可以说,缺失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CDMA 技术面临的海外市场的扩张前景可能将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nlc202309040200

美国的运营策略,从CDMA 技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即可见一斑。2000 年8月,中国联通正式采用窄带CDMA 作为其运营的移动通信技术体制,从表面上看, 联通仿佛是引进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标准,打破了中国移动市场上只有GSM 网络的单一形式,是市场和消费者所需要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回味当时的相关背景, 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2000 年,中国GSM 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000 万户,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而窄带CDMA 和GSM 同属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且当时的CDMA 远没有GSM 成熟,另外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当时成为各大运营商的关注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仍处于明显竞争弱势的联通在已经运营GSM 的前提下,仍然上马CDMA,其中不乏美国政府利用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为CDMA 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所作出的努力。最终,CDMA 在美国政府的力挺下顺利进入了中国市场。也正是中国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需求造就了CDMA 和高通未曾预料的良好发展预期。十年来, Qualcomm(高通公司)累计收取的专利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美元之多,使其从一个只有七人创业的小公司一举发展成为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通信产业巨头。

4、CDMA技术发展历程

截止2005 年第一季度,美国高通公司的CDMA 技术在全球已拥有2.566 亿用户, 且市场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CDMA 技术走过的历程:

(1)1988 年,美国首次提出CDMA 蜂窝概念。

(2)1989 年,在美国圣地亚哥首次进行移动环境的现场演示。

(3)1993 年,美国CTIA 宣布采用该技术。

(4)FCC 分配了CDMA 所用的频段,并拍卖了CDMA 的运营牌照。

(5)1995 年, CDMA 被指定为个人通信业务(PCS) 的标准之一。

(6)1996 年,首次在美国洛杉矶进行商业化运用。

(7)1999 年,国际电联选择CDMA 作为3G 系统的基础。同时,CDMA 运营商达到83 家,遍布35 个国家。

(8)2001 年,CDMA 全球用户超过1亿。

(9)2002 年,俄罗斯等14 个国家推出了商用CDMA2000①服务。

(10)2003 年,24 个国家推出商用CDMA2000 1X②服务。

从CDMA 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CDMA 技术在首次进行现场演示7年后,政府分配频率3年后,颁发牌照2年后,才初步实现商用。由此可见,CDMA 所演绎的成功史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自身技术的坚定信心,以及不遗余力地巧妙利用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同时又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顾CDMA 在今天的成功,美国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

GSM标准在欧盟的发展简史 根据GSM 协会公布的数字,到2005 年4月底,全球GSM 用户数已突破13.57 亿。也就是说,地球上平均不足每十个人便拥有部GSM 手机,毫不夸张地说,GSM 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GSM 仍在不断续写其成功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项以史无前例的合作方式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到底是在哪些因素的驱动下赢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是技术、需求使然,还是政治、经济推动?

20 世纪80 年代,欧洲存在多种互不兼容的地域性模拟蜂窝标准,这既妨碍了国际间漫游的实现,又限制了设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系统容量的要求。这些因素让欧洲的商业界和政界很早就意识到了推行一个先进于模拟技术的通用移动通信标准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率先提出并控制这样一个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和政治利益,于是,GSM 成长的序幕就此拉开。

注① 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是一个3G 移动通讯标准,是国际电信联盟ITU 的IMT-2000 标准认可的无线电接口,是2G cdmaOne 标准的延伸,也是近年来在数字移动通信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

② CDMA2000 1X:即众所周知的3G 1X 或者1xRTT,它是3G CDMA2000 技术的核心。标志1x 习惯专上指使用一对1X25MHz 无线电信道的CDMA2000 无线技术。

提到GSM 就不能不提欧盟,正是这样一个兼具国际和地域背景的组织,一手造就并促成了GSM 技术今天雄霸天下的控制局面。为了增强欧盟国家所提出的GSM 标准的国际竞争力,抢占第二代移动通信在欧盟和其他国家的市场,欧盟从政府角度采取了多方面的支持措施。

1. 政府部门在GSM 标准正式出台前便给予公开认可

基于当时的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下越来越难以胜任,为了在移动通信上实现国际漫游和多设备经销商之间的兼容,1982 年CEPT①(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着手制定一个新的移动通信通用标准。随后, 便出台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支持——1984 年,EC②(欧洲共同体)便正式发出对GSM 计划的认可书,这给欧洲的运营商和制造商发出了GSM 将在欧洲广泛使用的明确信号。

2. 政府在GSM 研发初期,促成了多家厂商共同开发的局面

初期,GSM 准备采用的频段,早已被模拟网络占用,为了不影响这项标准的进一步开发和商用,1986 年11 月欧盟委员会召开会议,并正式发出两个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文件——《推荐信》和《指令》。前者详细介绍了GSM 并明确表态欧盟将全力支持GSM 的发展;后者要求欧盟各成员国保留GSM 所需的频段。《指令》的公布比第一套GSM 标准规范发布提前了4年,离GSM 试验系统面世还有5年时间,而距离GSM 正式商用更是还有7年之遥。但欧盟这一果断举措,让全世界的设备制造商不再怀疑GSM 在欧洲的市场前景。正是欧盟在标准制定初期就规划了频率,使得众企业心里有了底,于是争先恐后地大规模地投入GSM 的研发,从而导致了GSM 的巨大成功。可以说,这两个文件的发布进一步奠定了GSM 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nlc202309040200

3. 敦促运营商签订商业协议,提前进行GSM 运营招标

为了保证支持GSM 的所有技术和政治活动都能够得到一个长期的专门组织的指挥和协调,1987 年成立了GSM 协会,承担所有协调GSM 规范开发的责任。不久, 该协会确定了新标准应该采用TDMA,进而争取到了当时窄带TDMA 技术的主营厂家(如西门子、诺基亚和爱立信)的明确支持。从而解决了GSM 在设备供应商方面的后顾之忧。

为确保运营商采用这一标准,1987 年9月,来自欧盟的13 家运营商和政府官员共同签署了《GSM 谅解备忘录》,后来又成立谅解备忘录协会,负责推进GSM 标准化和

注① CEPT:Confederation of European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即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在GSM 的发展过程中,CEPT 协调各国的不同意见(包括技术上、产业政策上的不同意见)。GSM 的成功,使得欧洲企业在第二代移动通讯以及整个20 世纪90 年代中获得了显著的优势。

② EC:European Communities,即欧洲共同体。

应用等工作,并初定于1991 年7月1日将GSM 投放市场,从而明确了GSM 商业化运用的时间表。值得说明的是,在GSM 预计商用的三年前,也就是1988 年2月份,来自于13 个国家的所有MOU 运营商同时发出了招标邀请。这一切又反过来进一步地刺激了制造商的开发进度。

4. 面临GSM 技术的不成熟,决定分阶段完善和使用GSM 标准

虽然运营商签定的《GSM 谅解备忘录》定于1991 年7月GSM 实现商用,然而实际进展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GSM 标准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为了能保证该标准按计划商用,欧盟采用分两个阶段引进业务的方式,准备在第一阶段首先使用技术成熟的语音业务,覆盖范围也局限在欧盟国家的都市和机场。在这一阶段,GSM 抢占了市场先机,通过实际商用收回了开发投资,同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促进第二阶段商用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最终在第二阶段实现了全覆盖和GSM 的数据业务等最初设想的全部商用目标和功能。

1990 年,GSM 第一阶段规范出版,随即网络建成,但苦于没有可用的商用终端, 因而使得商用计划还是遭到了推迟。然而,推迟并没有给GSM 技术带来所担心的灭顶之灾,因为欧盟的巨大影响力在此时充分发挥了其威力,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厂商的积极配合下,1992 年年底,GSM 商用终端终于普遍成熟起来,第一阶段商用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1995 年,GSM 第二阶段规范出版,随着GSM 传真、图像和数据的传递功能的演示,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的信心皆大增,最终使得GSM 不仅实现了原定的“欧洲全覆盖和数据传送”的第二个阶段目标,而且朝着“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供新业务”的更高目标迈进。同时,GSM 开始吸引世界通信界的关注。随着1992 年澳大利亚运营商加盟MOU,GSM 的市场范围迅速扩张,很快活跃于南亚次大陆、非洲、美国和中国等地的移动通信市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中国市场在GSM 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GSM 在进入中国市场前,由于缺乏一定规模的用户市场支撑,众多GSM 的主导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随着1994 年我国开始建设GSM 网络,用户规模迅速攀升,截止到目前,用户规模已经突破2亿,占全球GSM 用户总数的25% 。正是中国市场庞大的用户规模,使得GSM真正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和大发展,一批GSM企业也因为中国市场而一跃成为全球通信业的巨头,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移动通信标准至于当其服务的用户规模超过一亿,才可以得以生存并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基础。

欧盟通过上述措施,快速推动GSM首先在欧洲广泛使用,即为GSM进入全球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GSM已经占领了第二代移动通信世界市场的最大份额,而作为GSM标准的一手缔造者和支持者,欧盟自然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专利技术政策 篇7

关键词:专利技术,产业化,障碍,政策建议

专利技术的转化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专利技术转化的加快发展, 可促进其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认真分析河北省知识产权发展的状况, 根据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对策, 对促进河北省提高专利申请量,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促进专利技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专利技术产业化涵义

专利技术是指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并获得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授予专利权的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应用前景。专利技术产业化, 是指对专利技术进行再开发, 通过实验、组合、生产、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 形成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直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在国际上常常用一国所拥有的专利数量与质量来衡量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并且用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来说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程度。

二、河北省专利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障碍

(一) 专利交易市场和机制不完善, 缺乏合理配套的政策。

河北省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专利交易市场和机制, 使得拥有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与企业相脱节。一是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称是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市场原因;不合理的专利技术转让价格是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人为因素。二是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有些地方、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忽视专利工作, 使“一奖两酬”的政策难以长期真正落实, 更谈不上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从而间接地打击了发明创造者的积极性, 阻碍了专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首先, 部分科研人员专利意识淡薄,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科研人员只追求发表论文和获奖, 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更不追求其市场和产业化价值, 造成许多科研成果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机会;第二, 科研人员虽然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但缺少专利保护知识, 难以对专利进行保护;第三, 部分科研人员虽然申请了专利, 但在技术转让或专利技术实施中失去保护。其次, 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一方面, 《专利法》仅仅规定了侵权者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最重的制裁也是停止侵权行为和赔偿损失, 因而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第一, 由于专利是无形资产, 对侵权造成的损失难以准确估计, 侵权人的侵权所得也难以准确评定, 所以持侥幸心理的侵权者不在少数;此外, 由于处罚轻, 即使被发现侵权而进行经济赔偿, 但仍是有利可图;第二, 由于对侵权者制裁力度不够, 致使专利权人求助法律的信心不足, 即使“侵权官司”打赢, 但得到的赔偿甚至不能抵消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 在专利法体系的建设中, 执法司法体系不够完善, 专利执法人员少, 执法能力和手段薄弱, 间接影响了专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体制约束影响专利技术成果转化。

首先,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专利技术转化重视程度不够。在现行管理及考核体制的影响下, 高校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成果的鉴定以及科技论文的发表, 而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专利的申请与管理重视不够, 还没有建成一个把专利放在重要地位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同时, 专利、论文和科研成果鉴定之间缺乏可比性, 导致重论文、重鉴定、轻专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科研机构中, 特别是省属和市属的科研机构, 相应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其次,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目前, 河北省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没有建立专利管理制度, 很多单位没有把专利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部分单位虽然出台了适应本单位实际的专利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 并相应开展了一些工作, 但工作不系统、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再次,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难以独立完成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项目若要进入工业化生产, 必须进行中试开发, 这是一个耗资大、风险高、时间长的过程。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都难以独立完成, 从而使很多专利技术被束之高阁, 无法进行产业化。

三、加快河北省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体系。一是知识产权各管理部门应运用各种手段, 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实行人民法院和知识产权行政机关“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模式, 充实和加强各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导和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的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 搞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支持人民法院根据需要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 切实加强审判力量, 保障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 逐步在全省建立起一支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队伍, 加大对专利侵权案件的处罚和专利侵权者的制裁力度, 不能仅限于轻微的经济赔偿, 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二是引导和督促各市和部分大中型企业设立或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而且注重发挥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 联合工商、新闻出版、公安、海关等单位, 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活动。

(二) 对科研机构、专利中介机构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其发展。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利中介机构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专利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专利中介机构, 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专利技术开发、专利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专利技术咨询、专利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 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专利中介机构, 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不属于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专利中介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 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 可按规定报批, 给予适当的减税、免税。

(三) 加强对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规范和政策引导, 支持专利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鼓励专利中介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增强公信度;鼓励具有良好经营理念和市场信誉的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知名服务品牌;有计划地培育若干个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利中介服务机构, 带动整个专利服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 适度开放专利代理市场, 鼓励有实力的外省市、国外专利代理中介机构进入河北省;逐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律师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的作用。

(四) 改革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和职称评价标准。高校科研活动要跳出为科研而科研的怪圈, 真正做到“名” “利”双收;科研成果评价要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职称评定要注重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用并重, 防止课题立项和成果转化相脱节以及科研活动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科研开发要以产品为主线, 以需求为驱动, 更好地与生产需求紧密联系, 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五) 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 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助体制。资金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关键的因素,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企业、高校都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政府可以从财政上拨付资金, 以政府名义建立成果转化基金, 也可以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收益中拿出一笔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专门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可以从利润或研究开发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 以企业本身的名义建立成果转化基金;高校可以从科研项目立项基金中专门划出一块, 在校内建立成果转化基金, 也可以由校办产业出资建立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既可以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分享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收益的方式, 即采用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方式。

(六) 提高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质量。目前, 河北省科技孵化器提供的基本服务主要集中在基础代理服务、项目申报、投融资服务、信息中介等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需求:早期的孵化企业迫切需要政府资助和金融支持;中小型高技术企业需要投融资服务。实际上, 河北省科技孵化器的运作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河北省各县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 积极创办专业孵化器, 提高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质量。在科技资源相对分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市,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创办孵化器;在中心城市和高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机构、企业创办各种类型的孵化器, 推进孵化器向多样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

四、结语

从产生一个好的专利, 到研究开发、发现其商业价值, 直至最后的产业化, 专利技术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是专利与经济的结合, 这其中涉及环境问题、政策问题、税收问题等等。出台一个政策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 但要使各方面都达到共识是很艰难的, 这需要政府不断努力去推动。河北省的专利产业化问题应该提高到时代紧迫性和市场竞争性的高度上来审视,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永光.专利技术转让的难点和对策[J].发明与创新, 2004, 6

[2].刘莲花.论专利的实施[J].河北法学, 2005, 5

[3].马林英.江西实施专利技术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论坛, 2002, 4

[4].何洋林, 叶春明.专利技术产业化与科技中介发展模式[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7, 7

[5].林万昕.国外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启示[J].引进与咨询, 2004, 3

低碳技术有望成政策新宠 篇8

“十二五”规划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部分明确提出了两个目标, 一是“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二是“资源产出率提高15%”。

这两个目标的提出, 相当于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贡献, 其中, 提高资源产出效率的技术将备受重视。

具体而言, 将进一步促进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技术,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 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 将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对专利资助政策的一些思考 篇9

一、不当的专利资助政策产生的危害

(一) 产生垃圾专利、泡沫专利的直接原因

有些地方从省市到区县各级都有专利资助政策, 这些专利资助加在一起的额度往往大于申请人申请专利的成本, 于是某些单位或是个人便将其作为一种牟取不当财富的手段, 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利, 从而产生大量的仅仅是为了骗取政府资助、捞取个人荣誉的垃圾专利、泡沫专利。这些专利不同于真正有价值的专利, 有价值的专利可以被产业化、市场化, 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而垃圾专利、泡沫专利往往一经授权即被“抛弃”, 甚至有些在申请后就被置于“不闻不问”的境地, 它们不仅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还会产生一些危害, 比如占用国家紧张的审查资源, 耗费专利机关的管理资源, 影响真正有价值专利的转化, 这些都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 导致有价值的专利技术进入公开领域变成公知技术

不同于垃圾专利, 在享受资助政策的专利申请中也存在真正有市场价值、产业价值的专利技术, 但由于申请人缺乏长远考虑, 不能及时将其产业化, 或是产业化成本较高, 往往在其享受过相关的资助政策后, 无力或不愿支付专利维持费, 而让这部分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因未缴纳维持费而在专利保护期到来之前便进入公有领域。这些进入公有领域的专利技术, 不仅无法再为专利权人带来任何收益, 还很可能被有实力的外国公司或跨国公司无偿利用。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或产业化优势, 对这些专利技术进行改进、提升, 再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申请专利, 通过自身利用或是再许可给中国企业用来获取丰厚利润。同样, 对于那些利用政府资助盲目申请的国际专利, 如果没有成功进行市场转化, 国外高昂的专利维持费也会迫使专利权人尽快放弃专利权而使其进入公有领域。

(三) 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策略

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 很多企业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专利申请策略, 还处于盲目申请专利的过程中, 往往因为急于得到政府的专利资助, 或是受了政府宣传导向的影响, 将一些还不成熟的技术、甚至是不适合采取专利方式予以保护的技术申请专利, 导致企业申请的专利原创性不强, 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不能真正保护到企业的技术,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甚至会使得本应采取商业秘密方式保护的技术被“主动公开”, 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二、对专利资助政策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发挥专利资助政策在激励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中的作用, 探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专利资助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 应拓展专利资助政策的内涵

专利资助政策不应“急功近利”, 不应仅仅围绕专利申请数量指标的完成, 各级地方政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着眼于促进专利技术的可持续创新和研发, 切实的为企业、行业和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服务。比如, 在项目立项前资助企业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利布局, 在项目进行中资助企业进行专利状态与预警分析, 规避风险, 从而真正帮助企业建立起适合其自身需求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 应针对具体情况, 灵活设定资助标准

从目前看来, 很多地方的资助标准单一、雷同, 通常都是根据专利申请的类型, 选择性资助或是根据专利申请类型的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 比如有些地方只资助发明, 或是资助发明和实用新型, 对外观设计专利不予资助;有些地方三种类型都给予资助, 但发明专利给予的资助金额较多。为了更好的发挥资助政策的效率, 各级政府的资助政策应避免“千篇一律”, 避免这种“粗放型”的资助方式, 应根据各地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灵活设定资助标准。中西部地区因发展较为滞后, 区域内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薄,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专利申请类型都与资助的方式, 来提高公众的申请积极性, 提高本区域内的专利申请数量,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尤其是专利申请数量已经累计到一定程度的地区, 应更多往专利的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考虑, 应更加注重申请专利的质量, 以专利本身的质量, 专利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作为获取资助的判断标准。

专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所以专利技术的实质应当是可以进行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技术方案。各地目前纷纷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这种采取政府干预方式影响专利申请数量的资助政策是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我们的各级政府都应该积极调整思路和态度, 积极拓展专利资助政策的内涵, 灵活设定专利资助的标准, 不鼓励盲目申请专利的行为, 多资助高质量专利, 多考量专利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表现, 从而最大效率的发挥专利资助政策的作用, 真正从源头上消除垃圾专利、泡沫专利, 从源头上为专利技术的转化创造条件,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一德.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23-27.

[2]徐海燕.对我国专利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3) :102-105.

专利技术政策 篇10

技术创新按照熊彼得的定义 (J. A. Schumpeter, 1912) ,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产品创新、原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与生产组织创新。后来人们又把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型。可见技术创新概念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 技术创新 (technology innovation) 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 经过R&D或技术组合, 到获得实际应用, 并产生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商业化过程。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属于经济学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 (含新产品、新工艺) 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经济活动。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可以从技术和经济这两个层面来把握。从技术角度看, 它是以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技术、产品或工艺为导向的创新活动。从经济角度看, 它是以产生商业化的技术、产品或工艺为目标, 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成功标志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

2 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客体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目前似有较大的争论 (李兆友, 1997;葛勇义等, 2006)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家庭式作坊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认为工匠、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认为企业家 (或内企业家, 如大企业中的中层领导) 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认为企业家和各部门领导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实际上是将技术创新主体分解为创新决策主体、市场创新主体、经营管理主体、产品设计主体、中试主体和操作主体等;五是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六是认为政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七是认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八是认为国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九是认为区域 (包括一国内的区域和国际性区域) 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等。

笔者认为,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且也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 技术创新可能具有不同的主体。如农业社会的一些家庭式作坊或工匠发明家可能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只要他们实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实现了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显然扮演了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的主体将逐步由政府让位于企业。

当然,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取决于如何理解“技术创新”和“主体”这些概念。目前关于“主体”一词, 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哲学意义的主体, 就是指人或由人主导的单位, 具有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二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如占有较大比例, 起着重要作用等;三是指法律主体, 主要有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民法中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公民或法人) 、犯罪主体 (刑法中指因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人) 和国际法主体 (国际法中指国家主权的行使者与义务的承担者, 即国家) 等。

但是, 笔者发现, 目前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讨论没有注意以上三个解释的区别, 特别是混淆了前两种解释, 即混淆了哲学主体与数量主体。这也许是技术创新主体问题引起各种争论的原因之一。如:有的学者在论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时说只有企业才能进行完整的技术创新, 这显然说的是哲学主体;在判断企业是否是技术创新 (或R&D) 的主体时则用企业投入R&D的经费和人员占全国R&D经费和人员的比例来进行衡量, 这显然说的是数量主体;在论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时则隐含着其法律主体的意味, 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有人在论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时说“企业是R&D的主体”, 这里的“主体”一词的含义就兼有哲学主体和数量主体的意思。就哲学主体而言, 企业并不一定是R&D的主体 (如有的企业不从事R&D, 就不是R&D的主体) , 也不是R&D的唯一主体, 象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成为R&D的主体;就数量主体而言, 企业可以成为R&D的唯一主体 (如果其投入R&D的经费和人员占全国R&D经费和人员的比例超过了50%) 。经验证据表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成为R&D的唯一数量主体。

另外,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政府是主导, 企业是主体。大体上是说政府要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或宏观调控, 具体的技术创新活动还是在企业进行。但仔细思量, 这种说法似有矛盾之处, 因为从哲学的角度看只有主体才具有主导的能力, 企业既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怎么就不能主导技术创新呢?政府既然能够主导技术创新, 为什么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呢?当然, 也可以把那句话解释成“政府是哲学主体, 企业是数量主体”。这样也许就没有矛盾了。

由此可见, 要想澄清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和争论, 必须首先明确“主体”的含义。笔者认为, 在“技术创新主体”中的“主体”一词应是哲学主体, 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和关键作用的人或单位。如果没有时间或地区的限制, 从理论上说, 技术创新主体可以是工匠、发明家、企业家、家庭式作坊、企业、政府等。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主体就是政府, 因为那时的政府实际上是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实施者,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性作用和关键性作用。严格来说,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企业和企业家 (只有工厂和厂长) , 当然也可以近似地把整个国家看做一个大企业, 把有关政府官员看做是企业家。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那么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只能是企业或企业中的有关人员 (如企业家)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企业能进行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 (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或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 正如熊彼得 (J. A. Schumpeter, 1912)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的:“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按照熊彼得关于技术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定义, 显然只有企业或企业家才能进行技术创新, 才有资格担当技术创新的主体。

还有人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 不能是单位;认为企业只是技术创新的载体, 真正主导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严格来说, 主体只能是人, 不能是单位。但是这两种说法也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单位也是由人组成的, 单位的主导性作用可以通过人来实现。在法律上有“法人”和“法人代表”的概念, 这也说明, 从引伸的意义上说单位是可以作为主体的, 如法人单位就可以作为法律主体。一般来说, 在国家创新系统等宏观视野下, 把企业看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在讨论企业内部的问题时, 则把企业家或有关人员看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说成是企业, 比说成是企业家要更全面、更准确和更简洁, 因为在企业内部, 企业家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 还有内企业家、各部门领导、R&D人员等关键和核心人员也可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关键和核心的作用, 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当我们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时, 就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企业家和有关的关键、核心人员。因此, 在本文的行文中, 为了统一起见, 一般将技术创新的主体仅说成是企业;而这个企业就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企业家和有关人员。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那么技术创新的客体又是什么呢?技术创新的客体就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主体所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包括技术构思、图纸、原材料、原型、产品、营销对象和市场构成等内容。从哲学的角度看,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范畴, 它们是互为前提的, 即主体是客体的主体, 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就象“夫妻”或“父子”这些概念一样) 。主体与客体只有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统一。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客体也应该是这样。

3 什么叫技术创新政策?

诺斯威尔 (Roy Rothwell) 认为, 技术创新政策是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在各种政策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一种整合。连燕华 (1998) 认为,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 是一个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关键词是“体系”、“促进和规范”、“直接和间接”、“措施”等。赵兰香 (1999) 认为,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既不同于科学政策、技术政策、产业政策, 但又与科学政策、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余志良等 (2003) 认为, “技术创新政策, 就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其关键词是“国家政府”、“速度、方向和规模”、“公共政策”、“总称”。

笔者综合以上观点, 并结合一般的公共政策理论, 形成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种政治措施。这是因为, 技术创新政策也是一种政策。而“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的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陈振明, 1998) 。简单地说, 政策就是一种政治措施。这也是所有政策 (包括技术创新政策) 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 技术创新政策是有目的性的。由于政策是有目的性的, 而技术创新政策是一种政策, 因此, 技术创新政策是有目的性的。笔者曾论证过, “科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或限制科学技术的传播、生产和应用;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保护环境等, 其中, 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或可持续发展” (成良斌, 2002) 。技术创新政策与科技政策密切相关, 其目的除偏重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外应与科技政策大致相同。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就字面来理解, 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但是在大多数场合下, 这一直接目的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在通常情况下间接目的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等。

再次, 技术创新政策是关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根据政策所涉及的领域, 政策可以分为文化政策、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政策等。技术创新政策所作用的直接对象就是“技术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它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等领域, 因此与科技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有一些交叉。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等都是技术创新政策, 一些对“技术创新”没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或与技术创新相离太远) 的政策 (如计划生育政策、扶贫政策等) 就不是技术创新政策。

又次,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体系。所有的政策都应是自成体系, 而且所有政策之间必须是相容的。这一点对技术创新政策而言就更是如此。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综合性, 它几乎涉及到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技术创新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而且它往往政出多门, 因此, 如果有没有一个统管全局的机构把同时又隶属于其他政策的技术创新政策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和研究, 则势必造成技术创新政策的支离破碎和顾此失彼。

最后, 技术创新政策的主体应是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前文说到, 技术创新政策是一种政治或政治措施, 而政治一般可以分为政权形式、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层面。技术创新政策的这一本质要求决定了其主体只能是政府。技术创新政策制定、颁布和实施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把技术创新政策定义为由政府制定、颁布和实施的具有目的性的关于直接和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的系统化的政治措施。因为技术创新政策属于技术创新的制度范围, 所以新的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应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

诺斯威尔等 (Rothwell & Zegveld, 1985) 、王春法 (1998) 、袁庆明 (2003) 对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及其效用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诺斯威尔等认为, 技术创新政策工具是一套复合的政策体系, 是政府干预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 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他们经常从供给面、环境面和需求面三个方面对技术创新政策工具进行分析。

4 技术创新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技术创新政策主体是指在技术创新政策运行过程中进行主导或能动活动的个人或组织;政策主体可以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工具、颁布、监督和评估政策的实施, 包括参加技术创新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一般可以分为个人主体和集团主体。个人主体是指政府 (或政党) 的负责人或代言人;集团主体是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和利益组织起来的行为群体, 如民族、阶级、政党和利益集团等。就技术创新政策而言, 其主体主要是指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或代言人。从更宽泛的角度看, 企业和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可以看做是技术创新政策的主体 (本文由于论题的需要, 暂不考虑这种情形) 。

技术创新政策主体还可以分为决策层、咨询层和参与层。决策层是指从事技术创新政策的组织、决策、执行的人员, 主要是领导者, 具有决策权、调整权和终止权。咨询层是指从事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各种专业人员或顾问, 主要是专家、学者。参与层是指被征询、被调研的各种人员, 主要是企业家、科技人员、教师、市场营销人员、消费者和一般群众等。

技术创新政策客体是指技术创新政策作用的对象。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直接客体 (即技术创新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 和间接客体 (即技术创新政策间接作用的对象) 。直接客体又分单位和个人。单位主要有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个人主要有企业家、教师、R&D人员、风险投资家和咨询师等;甚至对将要成为这些人员的人员 (如大学生、研究生等) 也会有一定影响。间接客体主要是指通过直接客体来起作用的一些作用对象, 如论文、专利、设计图纸、产品、工艺流程和生态环境等。

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客体也只能是人或拟人的单位 (如法人) , 因为人是活的, 而东西是死的, 技术创新政策不可能直接作用于象专利和产品之类的有形无形的物质的东西, 它只有通过活生生的人才能起作用。

从技术创新运行的角度, 技术创新政策的客体又可以分为技术创新运行过程客体和技术创新运行环境客体。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 技术创新过程只能在企业里进行, 所以技术创新政策作用的终极目标只能是企业, 技术创新政策的客体首先就是在企业里发生的技术创新过程 (即过程客体) 。但是企业并不是孤立的, 技术创新过程也不一定是封闭的。这就涉及到技术创新运行的环境 (即环境客体) , 包括科技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甚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和劳动者素质等。在环境客体中, 其它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市场需求、有关政策法规和人们的文化传统显然对过程客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波特 (Michael Porter) (2002) 提出的钻石模型对我们认识技术创新政策的环境客体会有一定帮助。波特认为, 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如下因素:生产要素 (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需求条件 (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机遇和政府作用等。由此可见, 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不一定在企业内部, 有时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市场需求、政府的作用等企业外部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创新政策主体与技术创新政策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时还是相互转化的。技术创新政策客体是技术创新政策主体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根据和条件之一;作为技术创新政策客体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等既要服从技术创新政策的有关规定, 有时又参与了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成为了技术创新政策主体;某一层次的技术创新政策主体是更高一级层次的技术创新政策客体, 而某一层次的技术创新政策客体又是更低一级层次的技术创新政策主体 (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就是这样) 。

5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

由于技术创新政策是制度的组成部分, 所以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也可以看做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对于后一个问题, 学界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技术决定论, 认为技术创新决定了制度创新, 因为制度是由物质环境决定的, 而物质环境是由技术决定的, 如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凡勃仑 (Thorstein Veblen) 和艾尔斯 (C.E.Ayres) 等;二是制度决定论, 认为制度创新决定了技术创新, 因为制度环境的改善会鼓励和刺激创新, 以私人收益率更接近社会收益率, 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 (D. C. North) 等;三是互不决定论, 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 但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 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原因, 如拉坦 (V.W. Ruttan) 等, 袁庆明, 2003, 第23-32页。

笔者一般不会赞同决定论的观点, 因为它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而对系统问题, 特别是复杂系统之间要素的分析, 应采取非线性的或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中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有时可能互为原因, 有时它们的变化是由第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具体到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 可将其置于国家创新系统中去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

首先, 技术创新政策协调和控制着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如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风险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可以调节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规模等。当然技术创新政策并不是影响技术创新的唯一因素, 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完善的程度、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者的素质对技术创新也有重要影响。

其次, 技术创新增加了技术创新政策实施的潜在利润, 提高了技术创新政策实施的效率和人们对技术创新政策的预期, 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但影响技术创新政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政府的偏好、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完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对技术创新政策也有重要影响。如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完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环境等。

最后, 从本文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主客体分析, 也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密切关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客体是技术构思、专利、设计图纸、原材料、原型、产品、工艺流程、营销对象和市场结构等;技术创新政策的主体是政府, 直接客体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 间接客体是论著、专利、设计图纸、原型、产品、工艺流程、市场结构和生态环境等。由此可见, 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客体之一 (即企业) 就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些间接客体 (如专利、设计图纸、原型和产品等) 也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客体。

为直观和明确起见, 我们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用示意图1表示。

其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是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和主要载体, 政府是技术创新政策的主体 (同时也是用户) ,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 (也可称之为科技创新) 的主体, 中介机构是服务于创新活动的主体。而这些行为主体都是在一个更大的背景, 即文化传统、法律环境、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背景的影响。

摘要: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 对“企业是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主客体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客体之一, 技术创新的客体也是技术创新政策的间接客体;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通过有关行为主体 (如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 而产生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政策,主体,客体,关系

参考文献

[1]ROTHWELL ROY, ZEGVELD WALTER.Reindustrialization andTechnology[M].Logman Group Limited.1985.

[2]SCHUMPETER J A.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M].Leipzig:Duncker&Humblot, 1912. (中文版: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 易家详,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成良斌.论科技政策的本质和目的[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4) :1-4, 13.

[6]葛勇义, 翟琳琳, 于丹.技术创新中的主体间性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2) :11-14, 18.

[7]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 1997 (11) :28-31.

[8]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科学管理研究, 1998 (5) :7-12.

[9]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10]余志良, 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6) :32-37.

[11]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相关政策解读 篇1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企业两年内(指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5月15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

(七)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其控股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如具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条件,且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可申请作为该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申请材料和认定程序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税务部门每年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优惠政策一年。

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停止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一年(从发布停止享受优惠政策公告之日算起)。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异地分支机构需满足有关条件,并经核准后方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每年要填报《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后于2月底前分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沪经信技〔2015〕214号)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织,是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以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综合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为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三个层级。

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评价、日常管理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工作。

各区(县)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等工作。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基本条件:

(一)在本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本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发展导向。属于当年度《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中限制类或淘汰类的企业,不得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完备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体系;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四)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五)企业信用状况良好,两年内(自申请截止日起前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税收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

区(县)所属企业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须被认定为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市属企业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须由所属控股(集团)公司推荐申报;中央在沪企业可直接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

(一)企业上一年度销售(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低于2亿元),或者企业新增投资2亿元以上,并且承担国家、本市重点项目;

(二)企业上一年度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占上一年度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行业企业不低于1%);

(三)企业上一年度拥有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四)企业上一年度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60人;

(五)申请年度前的三个年度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取的知识产权不少于6件(含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同时上一年度必须有发明专利申请。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申报一次,具体要求按照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布的年度申报通知。

经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可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鼓励各区(县)政府对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匹配和扶持。

各区(县)政府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推动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4月29日。原《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沪经技(2008)291号〕同时废止。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转变与启示 篇12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长期奉行自由竞争政策, 政府不干预经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生活。20世纪80年代,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发生了变化。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艰难转变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6年发布的一项技术政策文件《技术与国家利益》中, 将美国技术政策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五个时期:

1787年~1941年:专利、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和标准化;1941年~1945年:曼哈顿计划、科学和制造业;1945年~1980年:国防、空间、能源、环境、健康和科学;1980年~1988年:政府研究商业化的合作伙伴关系, 民用技术的开发和扩散;1988年后:合作伙伴计划与政策。

从美国技术政策的演变历史看, 政策重点经历了一个从农业到国防, 再到民用工业领域的转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 美国技术政策中与产业技术发展有关的内容主要是专利、标准等, 几乎没有直接支持民用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美国这一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是间接支持产业技术发展, 一些学者由此认为美国没有产业技术政策。直到80年代初, 美国才开始系统地制定直接促进民用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 80年代初成为美国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从二战后到80年代初,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经历了30年的艰难转变。60年代以前, 美国基本上是一个信奉市场万能的国家, 这种政策观念到肯尼迪政府时期有所变化。肯尼迪政府认为政府应在创新中起直接的、活跃的作用, 并于1962年提议实施民用工业技术计划 (CTIP) 。但这一时期美国对创新还未形成社会共识, 国会参众两院及白宫拨款委员会对创新政策或计划仍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因而该计划未获国会通过。

70年代尼克松政府时期, 由于石油危机、生产率下降、贸易赤字、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迫使政府重新考虑支持研究开发。1971年尼克松政府提出“新技术机会计划” (NT0) , 1972年成立联邦试验室技术转让联盟, 并修订反托拉斯法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

卡特政府上台后重视技术创新, 加大对R&D的资助。1978年卡特总统召开了一次国内工业创新政策评议会, 来自工业界、科技界、公共部门的代表对联邦政府干预工业创新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结论是:联邦政府能够影响工业创新的未来速度和方向。1979年, 美国“国家技术创新法”在国会通过, 使联邦政府资助产业技术发展的行为合法化, 为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美国制定了“拜—杜法”等20多项促进联邦实验室和大学公共技术向企业转移的法案, 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技术发展计划, 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产业技术政策。美国还在1986年成立了竞争力委员会, 为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提供政策咨询。1990年, 布什政府向国会呈送了“美国技术政策”文件, 正式提出美国国家技术政策制定的基础、目标以及实施的战略和方案。

90年代后,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更加突出政策的国家目标、战略部署和技术转移与应用。

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发表的政策声明《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中, 明确提出要推动技术开发、应用和扩散, 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计划, 组织实施先进技术计划、新一代汽车合作研究开发计划和未来工业项目计划等, 进一步加速联邦政府技术成果的转移。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组成的“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政策报告《新时代的国家目标》。报告认为, 联邦政府应该采用比过去更加强有力的方法发展和采用技术, 政府可以直接资助在大学和企业中进行的具有商业性的重要研究和技术发展活动, 建议提出技术的国家目标。

进入21世纪, 美国政府加强了对未来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部署。2006年1月,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宣布总经费达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 (ACl) , 提出了可能对美国未来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揽子应对方案。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转变的原因

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美国是否有产业政策 (包括产业技术政策) 也是长期争议的问题。这里既涉及到对产业政策的理解, 也涉及到美国产业政策的特点。

美国80年代以前缺乏系统的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国长期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二是美国产业竞争力较强, 三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70年代后期, 美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优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促使美国制定系统的产业技术政策。

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的需求

20世纪60年代, 日本在钢铁、造船等产业超过美国;70年代后期, 日本又在家电、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超过美国。日本在专利方面也后来居上, 1987年取得美国专利数最多的前20家企业中, 美国和日本各9家, 但前三位企业均为日本企业, 日本人申请专利数已占世界专利申请总数一半以上。美国不得不承认, 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美国的竞争优势。

技术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提高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技术与国家利益》政策报告中指出:“技术进步是形成持续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美国二战后五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中, 技术的贡献占一半以上。”

高技术的发展使政府支持高技术发展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随着工业研究与发展周期的缩短, 促进能力技术 (ENABLING TECHNOLOGY) 的发展已越来越重要。短期的研究能够保证国际竞争地位于一时, 却不能提供导致新产业诞生的技术突破。政府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加强以公共或私人利益为目标的中长期技术发展的政策———工业界合作项目。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

分析美国的产业技术政策, 可以看出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

针对战略性产业制定产业技术政策

美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政府并不是对每个产业都制定鼓励发展政策。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是对许多产业发展都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产业, 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等, 而对于铜、锌等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 美国政府基本上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 任由市场竞争决定其生存与发展。

重视政府与企业和企业的合作开发

鼓励合作开发是美国推动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因而成为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美国的产业技术开发计划大多数都是政府与企业联合投资、若干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 这就保证了研究开发成果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转移。1988年美国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 授权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设立先进技术计划 (ATP) 。该计划为与大学、产业、政府实验室合作的企业或产业集团提供种子资金, 民间提供配套资金。研究内容大多是直接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技术, 如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制造集成电路技术、软件设计技术、通信用可兼容性技术、制造加工技术和原材料等。

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全方位科技战略计划, 即九大科技战略计划。1990年起, 总统办公厅科学技术办公室负责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开展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工作。1995年公布的报告中, 提出了七大类国家关键技术, 包括27个关键技术领域、90个子领域、290个专项技术。根据确定的高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 政府大规模组织实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计划。联邦政府还组织实施了六大跨部门综合性科技计划。这些科技发展计划充分体现了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

重视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

美国政府的技术开发计划大多都要求中小企业参与或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扩散, 还专门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SBIR) 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 (STTR) , 目的是鼓励企业与大学或联邦实验室合作将研究成果商品化, 并向小企业转移。

加强对技术出口的管制

保护美国技术安全是美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 这与美国产业技术位居世界前列有直接关系。

美国产业技术政策运用的启示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的法制基础

美国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法》, 禁止企业垄断;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构成了美国市场公平竞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产业技术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1979年的“国家技术创新法”、1980年的“拜一杜法”和“史蒂文森一威德勒技术创新法”都为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法律依据, 许多产业技术政策直接以法案形式公布。

建立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的市场机制

为保证产业技术政策的有效性, 美国政府提出, 联邦支持商业性技术的政策基础应来自企业的市场需求, 避免政治因素和行政因素对政策决策的影响。为此, 应让企业领导共同合作的初创和设计, 避免政府指派应资助的企业;坚持让企业分担研究开发成本, 以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承担更大的责任;由独立专家组对项目前景和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严格评估。建议我国与产业直接相关的技术发展计划不仅要有多个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实施, 以保证技术转移和有效的产业化, 还要由企业牵头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

强化技术发展的国家目标

技术发展计划和项目的国家目标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也是政府投资公共性的重要标志。我国技术发展计划的技术目标比较明确, 但一些计划项目的国家目标不太明确, 或国家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被淡化。建议国家技术发展计划进一步突出国家目标, 通过计划管理与评估措施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

灵活运用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布形式

美国的产业技术政策除了以法案形式发布外, 大量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以政府报告和咨询报告发布的。这类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是不仅明确提出政策要点, 而且还有大量的形势分析判断与政策依据, 这对企业理解和执行政策十分重要。我国的技术政策大多是以政策文件形式发布的, 直接提出政策内容, 往往缺乏分析判断与政策依据。建议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可适当采用政府咨询报告形式发布。

上一篇:就业信息库下一篇:风电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