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商品

2024-10-05

专利技术商品(通用12篇)

专利技术商品 篇1

商品肉鸭出肉率高, 肉质细嫩可口, 非常受群众欢迎, 而且其生长快, 周期短, 资金周转快, 设备利用率高, 经济效益高。但是, 在一些饲养场, 养殖肉鸭的经济效益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现就肉鸭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1 饲养管理要点

1.1 进雏前的准备

育雏前首先应该根据进雏的数量来准备好育雏人员, 育雏舍和各种育雏设备、饲料、药品以及地面平养所需的垫料也要准备充足。接雏前1~2 d还要将育雏舍内的温度调整好, 待温度上升到合适的范围并稳定后方可进雏。

1.2 掌握合适的温度

一般来说, 雏鸭育雏室内温度标准为:1日龄26~28 ℃, 2~7日龄22~26 ℃。8~14日龄18~22 ℃, 15~21日龄15~18 ℃。饲养员应努力按这个标准给温, 如果限于条件, 达不到标准, 略低1~2 ℃也可, 只要能够做到比较平稳就行, 切忌给温时高时低。在实际生产中, 通常可以提前脱温, 但必须逐渐进行。

1.3 控制好环境湿度

育雏前期, 育雏室内温度较高, 水分蒸发快, 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如舍内空气湿度过低, 雏鸭易出现脚趾干瘪, 精神不振等脱水症状, 影响健康和生长。所以1周龄内, 育雏室内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 2周龄起维持在50%~60%即可。若湿度过高, 则高温高湿的环境, 不仅使雏鸭的体热散失受阻, 食欲减退, 精神不佳, 而且为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 从而导致肉鸭发病。若遇低温高湿, 对肉鸭危害更严重。在生产中, 湿度低时, 可通过放置湿垫或洒水等方法提高湿度;湿度高时, 可通过加强通风换气, 勤换垫料等加以控制。

1.4 提供新鲜的空气

肉鸭的饲养密度大, 排泄物多, 肉鸭舍内容易潮湿, 积聚氨气, 硫化氢, 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因此, 肉鸭舍内要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另外, 通风换气还可以调整鸭舍温、湿度。

1.5 合理控制光照, 促进肉鸭生长

出壳后的前3 d可采用23~24 h光照, 以便于雏鸭熟悉环境, 寻食和饮水。关灯1 h保持黑暗, 目的在于使雏鸭能够适应突然停电的环境变化。光照的强度不宜过高, 通常在10 LX左右。4日龄以后不必昼夜开灯, 白天利用自然光照, 早晚开灯喂料, 光照强度只要能保证雏鸭能看见采食即可, 保证肉鸭迅速生长的营养需要。

1.6 掌握适宜的密度, 及时分群, 严防打堆

密度直接影响着鸭群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以及空气环境。所以, 要根据不同的饲养方式, 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肉鸭饲养适宜密度见表1。

1.7 精心饲养

适时开水、开食、固定饲喂次数和时间。一般雏鸭出壳后的24~36 h以内就可以先饮水后开食。第一次饮水叫“开水”, 在第一次饮水中加入少许维生素C和5%的葡萄糖, 有利于清理肠胃、排除胎便, 减少应激。第一次喂料叫“开食”。一般在饮水后15 min进行, 饲料最好用容易消化的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最初几天, 因雏鸭的消化器官还没有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 消化机能不健全, 因而要喂八成饱, 并应少喂勤添, 随吃随给。以后逐渐过渡到定时定餐。10日龄以内的雏鸭每昼夜喂6次, 即白天喂4次, 夜晚喂2次;11~20日龄的小鸭可减少为每昼夜4~5次;以后一般喂4次;饲喂的间隔要均匀, 做到定时定量, 从4周龄起逐渐过渡换用肥育日粮。值得注意的是, 开食后的任何时候都不得断水, 并保持饮水充足清洁。

1.8 进行调教训练, 建立一整套稳定的管理程序

鸭对特定的常规程序反应很强。因此, 鸭子的各种行为要在雏鸭阶段开始培养和训练调教, 形成习惯后管理程序不要轻易改变。

1.9 搞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通常应于7~10日龄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菌苗, 于14日龄和28日龄注射鸭瘟疫苗, 也有采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疾病的。当然具体应根据疫病流行和气候环境合理制定。

2 商品肉鸭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雏鸭的选择:

应选择品种优良, 防疫管理好, 种蛋污染少, 出雏率高的种鸭场的合格健康雏鸭。

(2) 上市日龄的选择:

应根据肉鸭的生长状况及市场价格选择合适的上市日龄, 对提高肉鸭饲养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意义。大型肉鸭的生长发育较快, 4周龄时体重即可达1.75 ㎏左右。4~5周龄时, 饲料报酬较高, 个体又不太大, 肉脂率也较低, 适合市场的需要, 但胸肉较少, 鸭体含水率较高, 瘦肉率较低。7周龄时肌肉丰满, 饲料转化率也高, 若再继续饲养, 则肉鸭偏重, 绝对增重开始下降, 饲料转化率降低。所以, 一般选择7周龄上市最为理想和经济。当然, 如果是生产分割肉, 则建议养至8周龄。

(3) 养鸭的经济效益和饲养规模:

现代商品肉鸭具有生长迅速, 体重大, 出肉率高, 饲料转化率高, 生产周期短和全年批量生产的突出特点, 因此, 饲养肉鸭的经济效益不仅只体现在平均效益上, 更重要的是要在适当的经营规模, 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益。结合广大农村实际情况分析, 一般养鸭户以每批养250~500只为宜。采取每年养6~7批的多批次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更为稳妥可靠。

专利技术商品 篇2

商品混凝土技术交底

交底人: 复核人: 实施人:

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长治五一路立交项目经理部

2103年11月5日

商品混凝土技术交底

一、项目部混凝土计划联系流程:

1.计划送交:搅拌站应根据试验室提供的《本周预拌混凝土供应计划书》,结合每一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产供应。项目部会尽量在每次供应前8小时以电话或书面的方式同搅拌站取得联系,通知混凝土计划到场时间、浇筑方量、技术要求等。

2.计划确认(变更):搅拌站在施工前2小时对本次浇注混凝土所涉及到的到场时间、浇筑方量、技术要求等进行电话确认。

3.现场验收:试验室在施工现场安排试验员对到场混凝土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浇注。

4.混凝土数量签收:在试验室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检测并合格后,由项目部指定的现场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方量票据进行签收。5.相关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附件1)

二、对混凝土的管理、质量、技术要求:

1.原材料: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规定,搅拌站应做好原材料的分类入库,严禁料场原材料混堆。所需原材料必须使用固定料源生产的固定规格、品种的原材料,以确保浇筑混凝土外观色泽一致:(1)水泥: P.O42.5R水泥。

(2)碎石:选用石灰岩生产的碎石,不得使用卵碎石,级配良好,含泥量合格。

(3)砂:选用细度模数在2.4~2.8的天然砂,级配良好,含泥量合格。

(4)外加剂:要求保坍性好,减水性好。

(5)粉煤灰: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相关规定。(6)其它掺合料: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同时,搅拌站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取样试验,检测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能投入生产使用。项目部委托的检测单位(工地试验室)、监理、业主等将随时抽检原材料,并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原材料提出整改建议。

2.混凝土配比:搅拌站需提供质监部门批复有效的混凝土配合比报告(P8抗渗混凝土),并以此配比作为生产指导配合比。同时,由于施工要求、气候温度等原因,搅拌站应根据变化及时复配,最大限度的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预拌混凝土配合比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至少每两个月对配合比进行一次复配。

3.混凝土搅拌:搅拌站应严格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GB50164-2011)、《预拌混凝土》(GB14902-20013)、专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2011)、《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等现行国标、规范进行生产。搅拌站必须定期对其计量设备进行校正,并提供相应的证书。若因计量设备问题导致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要求,搅拌站承担其所有责任。同时,搅拌站必须固定料仓及生产线,以便项目部、业主及监理抽查。

4.混凝土运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搅拌站应对运输车辆进行合理调配。满足施工现场的连续施工作业。

5.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罐车驾驶员、泵送工等必须遵守项目部各项管理规定。除搅拌站指定技术员以外,任何搅拌站人员不得私自调整混凝土拌合物。

6.混凝土成品:项目部试验室试验员,对现场浇筑混凝土进行取样制件。混凝土强度结果评定依据双方签订的《预拌混凝土合同》有关条款执行。

7.各类资料的送达及签收:搅拌站应及时向项目部委托的试验检测单位(工地试验室)提供有关预拌混凝土的技术资料(根据混凝土使用方量而定),包括:

(1)预拌混凝土出场质量证明书

(2)水泥的合格证、出场质量证明书及检验报告

(3)砂石料的检测报告

(4)外加剂、掺和料的合格证、出场质量证明书及检测报告

(5)预拌混凝土配合比(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至少每两个月对配合比进行一次复配)

(6)按规定提供抗压、抗渗报告

(7)提供项目部计量、验收所需的所有混凝土技术资料。8.保证混凝土连续施工的措施:搅拌站需在施工现场安排调度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同项目部按时保质保量浇注混凝土,保持混凝土的连续性。9.特殊混凝土(抗渗)技术要求及技术交底流程:对工程涉及的特殊混凝土,项目部试验室会提前1个月同搅拌站进行技术交底。搅拌站必须按照工程需要生产特殊混凝土并提供相应掺和料的质量检测报告和配合比资料。

10.安全注意事项:搅拌站机械、人员:搅拌站车辆进入现场后,应按照现场施工员的安排将车辆停靠至指定地点。搅拌站人员应遵守项目部的安全管理规定。

四、本工程设计采用主要材料及质量要求:

主体: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P8。

中孔引道U形槽: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P8。

挡墙:箱桥两侧10m、南侧0+295~0+335、北侧0+305~0+350非机动车道挡墙采用C25片石混凝土,其他位置引道挡墙采用M10浆砌片石挡墙。

1.外加剂

所采用的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复验其效果,使用时符合产品说明及现行《铁路桥涵施工规范》、《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关于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浇筑等有关各项规定,以及外加剂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不得使用未经任何工程中应用的外加剂;不得使用含有氯化物的外加剂。

2.混凝土的配合比

应根据不同构件、不同标号和施工实际用材,设计试配适合施工技术条件要求的配合比。

①对于C4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55,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28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得大于450 kg/m3;对于C35、C3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55,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28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得大于400kg/m3;对于C25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55,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28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得大于360 kg/m3;对于C2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6,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260kg/m3,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不得大于360 kg/m3。

②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对于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0.1%。③氯化物环境下不宜使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④单位体积混凝土中三氧化硫的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

⑤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的含碱量(水溶碱,等效Na20当量)应采用非碱性活性骨料,且含量不应超过3kg/m3。

⑥混凝土中的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20mm。

⑦混凝土骨料应满足骨料级配和粒型的要求,并应采用单粒级石子两级配或三级配投料。

3.桥梁的耐久性设计基准期为100年,结构耐久性要求的构造措施及施工的相关控制要求如下:

①所有泵送混凝土除了满足上述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外,其塌落度还应满足《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中的相关规定。

②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限制0.2mm,结构需按照《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定期检查、维修。

③其他未提及事项及结构施工控制均应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执行。

五、商品冬季施工措施:

1、混凝土施工准备

①进入冬季应加强对拌和站的保温防护及各种管道设施的检修防护。②预先做好冬季施工组织计划及准备工作,对各种设施和材料应提前采取防冻、防雪等措施,对需要施工的主要工艺制定严密的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③提早准备冬季施工所用原材料,尤其是提早准备2个月的混凝土用砂,以防冬季购砂困难或临时进砂因含水过多而结成冰块,无法使用。冬季用外加剂要及早与生产厂家联系,安排试验,确保冬季施工外加剂的数量和质量。

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考虑混凝土在低温下的抗冻性,针对不同的施工部位掺加适量的早强剂、防冻剂,其掺量通过试验来确定,尽量减少水灰比,并选用早强型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早期强度增长较快,一般3 d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7 d的强度,效果较明显;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低的坍落度,稍增加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混凝土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问;在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外加剂,缩短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和MS-F复合早强减水剂。

⑤搭设施工所需的暖棚,符合技术要求为止。

2、混凝土的拌和

①冬季施工所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在冬季施工来临前预先配制好,宜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小的坍落度。当混凝土采用掺用防冻剂时,其试配强度应较设计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②原材料的选用

a.用于冬期施工搅拌混凝土的砂、石、水泥均应保持正温。水泥不得直接接触80℃以上的热水。水泥不得直接加热,应在使用前进入暖棚内预热。粗、细骨料使用前必须提前置于暖棚内进行保温,通过锅炉暖气进行加温,暖棚内温度不低于5℃。

b.主要采取拌和用水加热的办法保证混凝土的温度,强度等级低于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和水温度最高不得超过80℃,骨料最高温度不得超过60℃;等级大于或等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和水温度最高不得超过60℃,骨料最高温度不得超过40℃。水泥不得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搅拌时先投入骨料和已加热的水,充分搅拌后再投入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等,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重新调整拌和料的加热温度。搅拌时间一般较正常温度下延长50%左右。

c.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含泥量不得超过规定值,掺含钾、钠离子早强型防冻剂时混凝土中不得混有活性骨料。其他指标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

d.严格控制水灰比,由骨料带入的水分及外加剂溶液中的水分均应从拌合水中扣除。

e.当配合比中掺加外加剂时,外加剂必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的规定,方准使用。

f.拌制设备在拌制前和停止拌制后,应用热水冲洗搅拌机鼓筒。

3、混凝土的运输

①混凝土运输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在混凝土罐上包裹保温材料,防止运输过程中热量损失。运输时间应缩短,并减少中间倒运。

根据当时测温情况,对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及保温材料进行调整, 要求混凝土出搅拌机的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

②混凝土罐车表面采用专用保温套,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散失。

③混凝土在其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前不得受冻,当混凝土抗压强度未达到5MPa前,也不得受冻。

六、其它注意事项:

1、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及时、按量供给混凝土时,必须向项目部提前商议。不得单方面不供或少供。

2、不得出现下列情况:

(1)无“预拌混凝土出场质量证明书”,予以退回。

(2)“预拌混凝土出场质量证明书”中对工程名称、结构部位、标号、车号描述错误,予以退回。

(3)运输罐车的罐身出现发热情况,灌尾有蒸汽冒出的混凝土,予以退回。

(4)出厂时间超过3小时的混凝土,予以退回。

(5)混凝土出现离析、外加剂过重抓地,施工困难,予以退回。

(6)混凝土拌合不均匀,且无法调整,予以退回。

(7)由其他施工项目转退到我工地的混凝土,予以退回。

六、相关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1、项目部联系人员及电话:

项目副经理田文臣 *** 项目总工刘新林 *** 技术员曾现霖 *** 试验员景群才 ***

商品乌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篇3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0~8周龄)

1.接雏准备

(1)育雏舍的清洗与消毒。根据生产计划,至少在进雏前1周,首先对育雏舍进行修缮维护,然后彻底清洗、消毒,空置待用。操作方法:清扫除去粪污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再常规消毒1~2次,最后把育雏器具及垫料放入育雏舍,密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毫升甲醛加21克高锰酸钾,熏蒸时间24小时以上)。

(2)器具物资准备。备足开食盘(纸)、饮水器以及清洁用具、兽医用具等,并认真清洗、消毒。

采用地面平养育雏时,要事先准备充足的干燥、柔软、无霉变的垫料,如锯末、砻糠或者稻草等。首次用量以育雏舍地面铺厚5~10厘米为宜。

检修锅炉、木屑炉、红外线灯、保温伞等加温设备,确保能正常安全工作。进雏前应预先升高舍内温度,使其符合育雏要求。

2.进雏

(1)雏鸡选择。雏鸡应选自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健康种鸡场,雏鸡大小均匀、绒毛有光泽、精神活泼、叫声响亮、肛门无粪便黏附。入舍后,应静置片刻,再清点只数,放入保温区。

(2)雏鸡饮水与开食。雏鸡出壳24~36小时后应逗引其第一次饮水。可用20℃左右的温开水或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也可加入 5%~8%葡萄糖和0.05%~0.1%维生素C,以减少应激。

雏鸡饮足水后即可开食喂料。在开食盘(纸)中撒上半熟半湿的碎米,当雏鸡开始习惯啄食后再用雏鸡料。喂料应少喂勤添,0~2周龄每昼夜喂5~6次饲料,3周龄开始每昼夜喂4次料即可。每次料量以2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2~4周龄后可改用料槽饲喂。

(3)温度、湿度控制。乌鸡雏鸡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高。4日龄内应保持34~35℃(红外线灯、保温伞等加温设备下的鸡背高度位置的温度值);5~8日龄33~34℃,以后每周降2~3℃,5周龄后保持在20~25℃,第1周室内相对湿度为65%左右,以后为55%左右。

(4)光照控制。育雏最初3天实行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4天以后每天减少两小时光照,直至自然光照。

(5)饲养密度。乌鸡雏鸡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14日龄内每平方米40~50只,15~28日龄每平方米20~30只,28日龄以后每平方米15只左右。

(6)通风管理。育雏舍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二、育成放养期饲料管理(9周龄至上市)

1.鸡棚和围栏的搭建

放养棚舍的搭建以安全、简易、经济为原则。放养场地应用1.8米左右高度的钢塑网、尼龙网或竹片等圈成围栏,便于管理,同时避免鸡只丢失和兽害。

2.转群放养

雏鸡脱温后,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晨从育雏舍转往放养棚舍,并开始室外放养觅食。放养场地选择在地势高燥、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无污染、无兽害的竹、茶、果、桑园和疏林等地。

3.调教

适当调教可形成条件反射,减轻管理强度。训练方法如下:放养期早晨放牧时,一位饲养员拿料桶,边走边抛撒饲料,并敲料桶或吹哨,避开浓密草丛,朝放养场地引领鸡只;另一位饲养员在后面驱赶直至全部鸡群进入放养场地。中午在放养区内设置补料槽和水槽,加入少量配合饲料和清洁饮水,用同一信号引导鸡群采食1次。同时,驱赶提前归舍的鸡只。傍晚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归舍驯导。由近到远,如此反复训练5~7天。

4.放养模式

根据经济条件、人力状况、技术水平和放养场地大小、植被情况等,养殖者可自行确定饲养规模。初养时规模不宜过大,待有经验后再发展扩大。一般放养密度为100~200只/亩,每群鸡控制在500只以内为宜,建议采取轮牧、放牧等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

5.预防兽害,减少应激

乌鸡的应激性较强,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转群、免疫操作、人员进出、天敌出没等带来的应激,为乌鸡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饲料营养

乌鸡个体较小、耗料较少,在日粮配制中需要采用能量值适中、粗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饲料配方,以更好地发挥其生长潜力。

1.参考性营养指标

见表1和表2。

2.饲料质量安全

以玉米、豆粕等为乌鸡饲料原料,应保持其质量安全。放养期间,鼓励鸡群多从室外觅食新鲜虫、草,配制全价料作为补充供料。

四、疫病防控

乌鸡体质相对较弱,除了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外,还需要强化防疫措施。

1.建立防疫制度

鸡舍、鸡棚应避免外人进出,门口设置消毒池。

每周应对饲养环境带鸡消毒1~2次。用品用具定期清洗消毒。常用消毒药品有烧碱、消毒威、百毒杀、聚维酮碘等,按使用说明配比稀释。

2.制订免疫计划

鸡群应定期驱虫、免疫。参考免疫程序见表3。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 楼立峰 邮编:310024 ;浙江光大种禽业有限公司 张成先 陈贤惠 邮编:314430)

商品陈列管理技术 篇4

随着现代零售业的不断发展, 商品陈列对顾客的影响越来越大, 调查结果显示, 80%顾客的购买决定是在到达商店之后做出的。所以, 越来越多的商家更加注重对商品陈列的分析, 以提高商品的销售业绩。一般进行高效的商品陈列所要考虑的因素有:品类分析、关联分析, 以及统计分析。所谓的品类分析方法就是以商品销售量、顾客的消费行为习惯为出发点, 确定商品品类角色并结合磁石点原则对品类角色划分具体摆放区域。在超市中, 通过对商品进行关联分析, 可以将顾客目标性一致的产品或品类陈列在一起或相邻的位置, 以促进顾客的连带购买, 提高超市的销售额。根据商品的销售量比例关系、贡献额度高低对商品进行高效地陈列。

二、品类分析

根据商品在超市以往的销售数据, 一般将超市商品的品类分为:目标性品类、常规性品类、季节性品类和便利性品类。利用磁石点原则可以确定不同分类产品的具体摆放区域。按照磁石点原则, 第一磁石点可为目标性品类, 属于销售量大的产品、主力产品、进货能力强的产品。目标性产品代表着超市的形象, 吸引着大量的消费者, 所以其位置应该放在主要的货架位置上, 比如卖场主通道的两侧, 靠近入口与出口处。第二磁石点产品类型有引人注目产品、一些季节性产品, 一般陈列在主通道外侧, 卖场的内部并远离入口处。第三磁石点为季节性品类与便利性品类, 属于特价产品、大众化并自有品牌的产品、季节性产品, 以及流行性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陈列在主通道内侧, 货架的首尾部, 即靠近收银台的区域。第四磁石点为常规性品类, 属于廉价产品、大量陈列产品、大规模宣传产品、购买频率高的产品。这些常规性产品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利润。这类产品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是否稳定的发展, 所以这些商品一般被放在副通道两侧, 即货架中间的位置, 并且要保持货架上库存的充足。不同分类产品的具体摆放区域, 见图1。

三、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项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知识。将关联分析应用于超市中, 通过分析某个购物篮中的商品数据而发现不同被购买商品之间所存在的关联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商家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同样, 商品关联分析结果将帮助商家对商场内商品如何合理陈列进行规划设计。其中一种策略就是将关联度高的商品摆放在相邻近的位置, 以方便顾客同时购买这两件商品。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 找到所有支持频度大于最小支持频度 (预先设置) 的项集, 这些项集定义为频繁集。

2. 根据所获得的频繁项集, 产生相应的强关联规则。

根据定义这些规则必须满足最小置信度阀值与最小支持度阀值才意义。为了生成所有频繁集, 使用了递推的方法。对于关联规则A→B[S, C, ], 其中S是支持度support, 表示S%的顾客同时买A和B;C是置信度confidence, 表示C%购买A的顾客还会购买B。

运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来分析某超市的销售数据见表1, TID表示销售单号, PID表示所购买的产品, A-I表示购买各个商品。

经过统计每个商品的购买频度并选出大于最小支持频度的PID, 这里规定其最小频度为4 (即最小支持度阀值为40%) , 可以得到商品的频繁项集, 见图2:

每个列表的最左边为商品项目集, 最右边为该商品项目集的支持数, 最终产生最大频繁项集{A, B}, {A, C}, {A, I}, {B, C}。由上述频繁项集可得出A→B规则 (支持度=5/10=50%, 置信度=5/8=63%) , 即40%的顾客同时购买了A与B, 有57%购买了A的顾客还会购买B。同时关联规则还必须满足最小支持度阀值与最小置信度阀值才有意义。这里设最小置信度为60%, 则最终输出的关联规则信息见下表2:

四、统计分析

针对商品陈列, 可以对某个超市的商品进行ABC分类管理分析。首先将各种产品按金额大小顺序排列, 计算出各类产品的金额比重和品种比重。

其次划分类别:A类产品金额比重为70%~80%, 品种比重为5%~10%;B类产品的金额比重为10%~20%, 品种比重为10%~20%;C类产品的金额比重为5%~10%, 品种比重为70%~80%。

最后是分类管理, A类产品是重点产品, 实施重点控制, 在陈列过程中可适当提高商品陈列数量与陈列空间以及将其放在货架的黄金地段或突出位置;B类产品实行一般控制, 放在A类产品的上下层和左右位置或者在靠近A类产品的其他货架上进行陈列;C类产品可以采取较简单的方法加以控制, 将其放在膝盖高度以下或者货架底层。所以只要突出A类和B类产品的陈列, 就能提高超市营业绩效。

同样贡献额度也可以对商品的陈列进行指导, 单品贡献额度=单品销售额×单品毛利率。当一种商品的销售额度相对于其它商品比较高时, 而其贡献额度相对比较低时, 销售额度高的品种应当无条件让出其的黄金宝座。这时的陈列方法主要为纵横向的“两快夹一高”, 即下上层为跑得快的商品, 中间层为贡献额度高的商品, 或者左右两边为跑得快的品牌, 中间为贡献额度高的品牌。在商品的陈列中即要保持陈列的丰满又要节约宝贵的空间。当陈列的商品少时, 陈列出现断档情况不利于商品销售。相反, 当陈列商品过多不仅浪费空间, 而且也没有因为其空间占用多而增加利润, 因此适当的陈列商品的数量有助于商品周转并且提高超市效益。可以根据各个商品在补货期内的销售量比例而对商品进行陈列。假设在补货的前期, 销售数量蜂蜜为150瓶, 咖啡为100瓶, 立顿绿茶为50盒, 则这三样产品适当的陈列比例为3∶2∶1。同时也可以由销售决定陈列最小空间, 商品陈列所用空间=商品日销量×商品空间尺寸×1/2, 并根据季节性的不同进行调整。

五、结语

根据消费者购物行为习惯将产品进行分类, 并利用磁石点原则确定不同分类产品的具体区域, 可以指导商家进行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通过利用超市的销售数据分析商品关联性的例子, 挖掘出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 通过对商品进行ABC分类管理、商品的贡献度以及商品的销售比例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商家进行有目的的陈列, 从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进行高效地商品陈列。这些高效地进行商品陈列的管理技术有利用磁石点原则确定不同分类产品的具体摆放区域, 分析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对商品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商品陈列,品类分析,关联分析,ABC分类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志:上海易初莲花超市产品陈列布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 (加) 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 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专利技术商品 篇5

一、关于校园商品展销

校园商品展销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校园生活来确定展品。校园商品可以包括服装、饰品、生活用品、娱乐用品等,具体特点如下:

实用性:根据校园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从而确定展品;

时尚性:结合当今流行元素,展销时尚商品;

应用广泛: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低廉性: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

二、校园商品展销会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校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1)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市场需求不断健康发展。

2.对校园展销会有关法律法规的分析(略)

三、展会的基本框架

1.布展时间:2012年5月30—31日

2.展览时间:2012年6月1—3日

3.撤展时间:2012年6月4—5日

4.所在地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前

5.会展类别:校园商品

6.展览规模:九个标准展位,一个特殊展位

7.主办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8.协办单位:管理系

9.执行单位:11级会展专业

10.展览范围:服装、饰品、生活用品、娱乐用品等

四、展会价格及初步预算方案

1.展位价格

(1).标准摊位 300元/个 特殊展位 500/个

(2)设施:展台支架、桌子一张、椅子两把

(3)光地:20元/平方米

(4)招商:赞助费1000元

2.初步预算

(1)成本费用:展台支架的费用 300元/个*10=3000

宣传页150元 手提袋50元地毯250元 其他费用500元 条幅100元

(2)收入预测 300*9+500+1000-3000-150-50-250-500-100=150

五、展会工作人员分工计划

1.确立展览会组织机构

2.对各部门进行详细分布

六、展会宣传招商计划

1.发动参展单位自主邀请公司客户

2.收集客户信息

3.拜访客户

4.发放宣传单页

七、展会筹备进度计划(见会展计划作业)

八、展会开幕和现场管理计划

甜糯玉米鲜食商品化栽培技术研究 篇6

摘 要:采取“3414”试验设计,以甜糯玉米万糯1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钾肥、密度3因素对甜糯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鲜穗粗和鲜穗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商品穗长和鲜穗产量增加,鲜穗粗则先增后降;当密度增加时,鲜穗产量增加,但商品穗长和鲜穗粗降低;密度是影响甜糯玉米鲜食商品性的主要风险因素;参试3因素分别与鲜穗粗、商品穗长和鲜穗产量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以标准商品穗长17 cm为目标穗长,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分析,获得了万糯1号鲜食商品化最优栽培措施组合,即施用N (130.3±14.3) kg·hm-2,施用K2O (74.4±6.8) kg·hm-2,种植玉米(52 759±1 017)株·hm-2。

关键词:甜糯玉米;氮肥;钾肥;密度;商品穗长;鲜穗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28

Abstract: Adopting "3414" experiment design,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potash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n the sweet-waxy maize with Wan-nuo 1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esh ear diameter and fresh ear yield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With the increase of applying potash fertilizer, commercial ear length and fresh ear yield increased, fresh ear diameter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roped. When the density increased, the fresh ear yield increased, but the commercial ear length and fresh ear diameter decreased. Density was the main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odity of the fresh sweet-waxy maiz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func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ree factors and fresh ear diameter, commercial ear length and fresh ear yield respectively. To aim at standard commodity ear length of 17 cm,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cultivation measures was obtained,and it was N (130.3 ± 14.3) kg·hm-2, K2O (74.4± 6.8) kg·hm-2, (52 759 ± 1 017) plants ·hm-2.

Key words: sweet-waxy maize; nitrogen; potash; density; commercial ear length; fresh ear yield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冷冻加工技术的进步,鲜食玉米销售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对于冷冻玉米穗的商品性要求越来越高[1]。种植生产出商品性好的鲜穗,才能加工出商品性好的冷冻穗,才能为更多消费者接受。甜糯玉米是一种新类型的鲜食玉米,兼有甜玉米、糯玉米的优点,且风味、口感等适口品质比甜玉米、糯玉米更为突出,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2]。以往研究表明,影响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栽培因素依次为种植密度、肥料[3-4],其中氮肥、钾肥为主要肥料因素[5-7]。鲜食玉米的商品性是影响其产品销售的重要因素[8],但注重鲜穗商品性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从氮肥、钾肥和密度3个关键因素着手,以万糯1号为试材,研究3因素对甜糯玉米鲜穗产量、鲜穗粗、鲜穗商品穗长的影响,并探讨甜糯玉米鲜食商品化栽培关键技术措施,为甜糯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基础情况

试验地位于青岛市农业科学院城阳试验场,砂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9%,碱解N 88.6 mg·kg-1,速效P 62.9 mg·kg-1,有效K 50.0 mg·kg-1。

1.2 试验设计

采取“3414”正交试验设计,参试因素分别为氮肥、钾肥和密度3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表1),共计14个处理,重复2次。小区面积21.6 m2,6行区,行距0.6 m,行长6.0 m。

1.3 试验管理及调查方法

参试甜糯玉米品种为万糯1号。2013年4月27日播种。50%氮肥、100%钾肥基施,50%氮肥在大喇叭口期行间开沟追施,所有处理统一施用P2O5 75 kg·hm-2。7月24日每个小区收获中间4行鲜穗计产,并随机选择10穗调查鲜穗长、秃尖长、鲜穗粗。商品穗长=鲜穗长-秃尖长。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DPS软件和Microsoft Excel汇总、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3因素对鲜穗粗的影响

对方程(2)、(3)、(4)进行作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氮肥、钾肥用量的增加,鲜穗粗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适量增施氮肥、钾肥时能够提高鲜穗的粗度,过量增施氮肥、钾肥时,鲜穗粗反而会降低。鲜穗粗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

2.2 参试因素对鲜穗商品穗长的影响

2.2.1 商品穗长回归方程的建立 由于鲜食玉米秃尖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去掉,因此把鲜穗长减去秃尖长后的长度称为商品穗长。采取二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3因素与商品穗长的回归方程:EL=18.178 4+1.369 4N-0.198 2K-2.029 7D-0.169 1N2+0.024 6K2-0.076 3D2-0.665 2NK+0.965 6KD(5)

其中,EL为模拟穗长(cm),N、K、D表示3因素编码值(0≤X≤3)。方程(5)检验F=6.372,Df =(8,5),P=0.028 3,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商品穗长与3因素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

对模拟方程(6)、(7)、(8)进行作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本试验设计范围之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商品穗长呈递减的趋势;密度增加时,商品穗长也表现递减的趋势;而商品穗长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说明高施氮量、高密度会降低商品穗长,增施钾肥可以明显提高商品穗长。

2.3 参试因素对鲜穗产量的影响

对模拟方程(10)、(11)、(12)进行作图(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鲜穗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试验范围内,鲜穗产量随着钾肥用量增加、密度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

2.4 甜糯玉米最优商品化栽培措施的探讨

从以上试验结果来看,过量施用氮肥时会降低鲜穗粗和商品穗长,从而导致鲜穗产量降低。增加种植密度能提高鲜穗产量,但是会降低鲜穗粗和商品穗长,影响鲜穗的商品性。对于鲜食玉米而言,商品穗长是首要因素。结合品种育成单位介绍和多年栽培田间表现,万糯1号鲜穗商品穗长为17~18 cm,与本试验中的表现一致。因此把17 cm作为该品种的标准商品穗长。

2.4.1 标准商品穗长条件下最优栽培措施的确定 设3个因素步长为0.5,对商品穗长模拟方程(5)进行“连续数学模型模拟”分析,共获得343个组合。经统计,商品穗长大于等于17 cm的组合174个。然后对栽培措施的编码值进行“基本参数估计”,获得对应农艺措施组合(表3):施N 130.3 kg·hm-2,95%置信区间为116.1~144.6 kg·hm-2;施K2O 74.4 kg·hm-2,95%置信区间为67.5~81.2 kg·hm-2;密度52 759株·hm-2,95%置信区间为51 741~53 776 株·hm-2。把各因素的编码值代入鲜穗产量模拟方程(9),即可获得模拟鲜穗产量11 458.2 kg·hm-2。把各因素的编码值代入鲜穗粗模拟方程(1),求得鲜穗穗粗为4.72 cm。

3 结论与讨论

3.1 氮肥对鲜食甜糯玉米的效应

氮肥对鲜穗粗、鲜穗产量的影响趋势相似,适量氮肥可以增加鲜穗粗,提高鲜穗产量;过量氮肥会降低鲜穗粗和鲜穗产量。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增施氮肥对商品穗长具有负面效应,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商品穗长呈降低趋势,可能与品种响应有关。虽然氮肥是影响玉米产量的第一因素[9],但是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鲜穗产量,氮肥利用率降低,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10],增加水资源污染隐患。

3.2 钾肥对鲜食甜糯玉米的效应

施用钾肥可使鲜食糯玉米籽粒的鲜质量、干质量、体积分别提高[6]。本研究中,钾肥对商品穗长和鲜穗产量的影响趋势相似,增施钾肥可以增加商品穗长,提高鲜穗产量。而鲜穗粗对钾肥的效应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考虑到鲜食糯玉米的商品性,钾肥用量不宜太高。

3.3 密度对鲜食甜糯玉米的效应

鲜穗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对鲜穗粗和商品穗长的影响趋势相似,鲜穗粗、商品穗长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密度是影响甜糯玉米鲜食商品性的主要风险因素。鲜食甜糯玉米的种植生产中,盲目提高密度而忽视商品性,会大大增加生产风险。

3.4 最优鲜穗糯玉米生产措施的推荐

以鲜食甜糯玉米的标准商品穗长为目标商品穗长,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分析和统计,推荐施用N (130.3±14.3)kg·hm-2,施K2O (74.4±6.8) kg·hm-2,密度(52 759±1 017) 株·hm-2。鲜穗产量可以到达11 458.2 kg·hm-2左右,鲜穗粗为4.72 cm左右。

参考文献:

[1] 陈永欣, 翟广谦. 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1, 16(4) : 87-91.

[2] 董立红,陈永欣,翟广谦,等. 山西省甜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2):1 405-1 408.

[3] 姜艳超,王庆祥.不同品种、密度、肥料对甜糯玉米处理的影响研究[J].杂粮作物,2004,24(4):218-220.

[4] 孟凯,李焕玲,邵长泉,等.糯玉米高产栽培措施最佳组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3(1):22-23.

[5] 刘正,王波,谢孝颐.浅析密度、氮肥对苏玉(糯)一号高产栽培的作用[J].玉米科学,1995,3(1):55-57.

[6] 陈惠阳,冯颖竹,余土元.钾肥对糯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的影响[J].土壤肥料与科学,2005,21(8):232-242.

[7] 刘桂芝,郭保林,肖凤瑞,等.北京市密云县鲜食糯玉米施肥量试验[J].北京农业,2009(2):27-29.

[8] 赫明涛,王军,张明.不同收获目标西星白糯玉米种植密度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8(4):12-13.

[9] 宋朝玉,张继余,刘洪明,等.氮磷钾、秸秆还田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2):37-40.

商品蛋鸡的饲养技术要点 篇7

1 育雏期 (0~6周龄) 的饲养管理

目标要求为6周龄末商品蛋鸡体质健壮, 体重和胫长达到饲养指南标准, 且整齐度良好。关注的管理要点为温度、密度、通风、断喙和防疫。

1.1 育雏前的准备

(1) 育雏舍的准备。

进雏前两周对育雏舍和设备进行彻底清扫、清洗、消毒, 消毒可先用消毒药水喷洒, 然后进行熏蒸消毒。

(2) 设备和饲料等准备。

供热器:可采用热风炉、地下火道等方式供热。照明灯:可采用白炽灯、萤光灯或高压钠灯等。食槽:要求数量足够、采食方便。

饮水器:要求数量足够, 早期宜采用饮水器, 后期宜采用乳头饮水器。

饲料:开食宜采用全价颗粒破碎料。

(3) 雏鸡的选择和运输。

雏鸡的选择:要从种鸡质量好、防疫严格种鸡场购进雏鸡。

雏鸡的雌雄鉴别:雏鸡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雌雄鉴别。

雏鸡的运输:初生雏经鉴别, 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后进行运输, 运输前对车辆、运雏箱消毒。

1.2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 育雏方式。

可采取平面育雏、立体育雏、平面和立体联合育雏等方式。

(2) 初生雏鸡的饲喂。

饮水:在雏鸡初次饮水中加入葡萄糖、抗生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等。饮水要充足清洁, 水温与室温相同, 1周后可直接饮用自来水。

开食:将雏鸡饲料撒在反光性强的硬纸上、塑料布或浅边食槽内, 当有些鸡开始啄食时, 其他鸡也会模仿。

(3) 雏鸡的管理。

密度:平养1~3周龄20~30只/m2, 4~6周龄10~15只/m2;笼养为1~3周龄50~60只/m2, 4~6周龄20~30只/m2, 注意强弱分群饲养。

温度:1日龄雏鸡要求35℃, 以后每5天降低1℃, 35~42日龄时达到20~22℃。如发现鸡倦怠、气喘、虚脱表示温度过高;如果挤作一团, 吱吱鸣叫表示温度过低。

湿度: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日龄前60%~70%。10日龄后55%~60%。湿度控制的原则是前期不能过低, 后期应避免过高。

饮水:雏鸡出壳后应尽早供给饮水。在炎热的天气, 尽可能提供凉水;寒冷冬季应供给不低于20℃的温水。开始几天, 可加入5%的糖或适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 能有效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饲喂:雏鸡在进入育雏舍后先饮水, 隔3~4小时就可以开食。饲喂次数在第1周每天6次, 以后每周可减少1次, 直到每天3次为止。尽可能选用雏鸡开食料。

通风:可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 排除尘埃和有害气体, 保持空气新鲜, 降低鸡的体表温度等。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矛盾, 应注意观察鸡群, 以鸡群的表现及舍内温度的高低决定通风的次数与时间长短。

光照:原则上第1周光照强, 第2周以后避免强光照, 照度以鸡能看到采食为宜。光照时间第1周每天22~24小时, 第2~6周龄8~10小时, 第7~18周龄8~9小时。

分群:适时疏散分群, 使雏鸡健康生长, 减少发病, 提高成活率。分群时间应根据密度、舍温等情况而定。一般是在4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分群。根据强弱、大小分群, 将原饲养面积扩大1倍。

断喙与修喙:7~8日龄进行断喙, 5~6周龄可以进行修喙。在断喙前一天和后一天饮水 (或饲料) 中可加入维生素K3, 以减少应激。

疫苗免疫:应根据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2 育成期 (7~18周龄) 的饲养管理

目标要求为各周龄体重至少要在标准范围内, 且整齐度良好;最好能将11~12周龄体重控制在标准下限, 15周龄达标准上限, 15~18周龄按标准上限增重。关注的管理要点为喂料量、密度、光照时间、防疫和转群时间。

2.1 转群

7周龄初雏鸡转入育成鸡舍, 到18周龄末转到产蛋鸡舍。夏季秋冬春季转群最好在清晨进行, 夏季转群最好在晚上进行。转群前2~3天和入舍后3天, 饲料中维生素增加1~2倍, 并给予充足的电解质溶液, 转群前6小时停料。晚上转群时多增加2~3小时光照, 让鸡熟悉环境, 并有足够时间采食和饮水。从育雏舍转到育成舍, 两舍间的温差要小。结合转群对鸡群进行分群, 淘汰不合格的次劣鸡, 清点鸡只数量。

2.2 雏鸡向育成鸡的过渡

(1) 逐步脱温。视天气情况给温, 保证环境温度在15~22℃。

(2) 逐渐换料。在育雏料中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育成料, 直到全部换成育成料, 过渡期5天左右。

(3) 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15只/m2, 笼养不超过25只/m2。

2.3 生长控制

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 以使其骨架充实, 发育良好。因此从7周龄开始, 每周随机抽取10%的鸡只进行称重, 用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较。如果体重低于标准, 就应增加采食量,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如果体重超过标准, 可减少饲料喂量。同时, 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 保证其均匀度。

2.4 光照

育成期光照宜减不宜增, 宜短不宜长, 以免开产过早影响蛋重和产蛋全期的产蛋量。封闭式鸡舍最好控制在8小时, 开放式鸡舍不必补充光照。

3 产蛋期 (19周龄至淘汰) 的饲养管理

18周龄末转入产蛋期, 按照产蛋期要求饲养管理。目标要求为适时开产并达到应有的高峰产蛋率, 高峰后产蛋率下降缓慢。关注的管理要点为光照时间和照度、饮水量、喂料量和防疫。

3.1 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

产蛋前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成熟, 体重不断增长, 产蛋率迅速上升, 蛋鸡的生理应激反应非常大, 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会下降, 所以要减少外界干扰, 降低应激。

3.2 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从19周龄至10%产蛋率, 应给予高水平的产前料, 以后根据不同产蛋率, 选择使用蛋鸡料, 保证其产蛋所需。保障每天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3.3 光照管理

产蛋鸡的光照应采用渐增法与恒定光照相结合的原则, 光照强度为3~4W/m2, 光照时间从19周龄开始, 每周递增1小时, 直至每天16小时。光照时间与强度不得变更。

3.4 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

产蛋鸡的适宜温度为13~23℃, 湿度为55%~65%, 通风应根据生产实际, 保证空气流通和新鲜。

3.5 注意观察鸡群并做好生产记录

详细记录鸡群是否健康, 以及采食量、产蛋量、死亡和淘汰等, 密切注意鸡群状况, 发现病鸡应迅速诊断治疗。

4 卫生防疫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预防传染病的唯一正确方法。不要把防疫等同于免疫, 免疫只是保护易感鸡群。鸡场要有良好的隔离措施, 生活区、生产区严格区分, 产蛋舍、育成舍和育雏舍要合理布局。至少实行分区全进全出制。人员是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鸡场应谢绝参观, 工作人员进出应淋浴更衣。没有淋浴条件的鸡场, 至少应做到更换工作衣裤、戴上工作帽、换上胶鞋, 并用消毒水洗手, 踩消毒池。进鸡前应彻底清洗消毒, 程序为清除粪便等脏物→彻底清洗 (包括地面、墙壁和屋顶) →消毒药喷洒→冲洗→熏蒸。用具是另一个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尤其是要重视鸡蛋筐的消毒。每月至少进行2次鸡舍外环境消毒, 每周至少进行1次带鸡消毒。严禁车辆进入生产区, 饲料车等必须进入的车辆, 轮胎应在消毒水中开过。及时、妥善地处理接种疫苗的用具和废弃物。每天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 各种不宜治疗的病鸡应与死鸡一起焚烧或深埋。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 防止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和球虫, 必要时可在饲料和饮水中进行预防性投药。有条件的鸡场应该在免疫以后进行抗体监测, 以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 如果免疫效果不理想, 应采取补救措施。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应及时隔离、封锁, 直至扑杀。

绿色商品肉鸡生产技术 篇8

1 科学选择场址

选择地势较高、容易排水的平坦或稍有向阳坡度的平地。土壤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病原体污染,透气透水性能良好,能保持场地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并符合GB5749要求。周围环境安静,远离闹市区和重工业区。分散建场,不宜搞密集小区养殖。交通方便,电力充足。

2 鸡舍的建造

建造鸡舍应根据养殖规模、经济实力等情况灵活掌握。建标准化鸡舍。标准化鸡舍的基本要求是:棚顶高度2.5~2.8m,两侧高度1.2~1.5m。设对流窗,棚顶向阳,侧壁设外开天窗,棚两头山墙设大窗或门,并安装排气扇。结合使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达到有效通风并降低成本的目的。棚顶复层覆盖,第1层选用无滴膜,第2层选用草苫子,第3层加碎麦秸、稻壳、稻草等保温隔热材料5cm以上,第4层是普通塑料薄膜,最后覆盖一层草苫子,固定压实。

3 严格选雏

(1)引进优质高产无特定病原 (SPF) 的肉种禽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具有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强,并能生产出优质后代的种禽品种,净化种禽,防止疫病垂直传播。(2)种重52~65g重对过小或过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必须单独饲养,同一批雏鸡应来源于同一父母代鸡群。雏鸡羽毛良好,清洁而有光泽。脐部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肿胀、无残留黑线,肛门周围羽毛干爽。眼睛圆而明亮,站立姿势正常,行动机敏、活泼,握在手中挣扎有力,对瘸腿、歪头、眼睛有缺陷或交叉嘴的雏鸡要剔除。鸡爪光亮如蜡,不呈干燥脆弱状。雏鸡出壳时间在孵化20.5~21d之间;对挑选好的雏鸡,准确清点数量。

4 严格用药制度

4.1 规范用药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 (NY/T 472-2006) 》并科学地进行药品、添加剂的购入、分发和使用及监督指导。所用兽药须从正规大型规范 (兽药GMP验收企业) 兽药厂家购入,并严格执行国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药品购入、检测和使用需由国家授权和兽医药使用规范,并结合各进口国的要求实施,以防止滥用。尽量减少用药。

4.2 采用环保型消毒剂

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不能对动物直接施用。不能使用酚类消毒剂。

4.3 适量使用许可药物

(1)允许使用的药物包括钙、磷、硒、钾等补充药,酸碱平衡药,体液补充药,电解质补充药,营养药,血容量补充药,抗贫血药,维生素类药,吸附药,泻药,润滑剂,酸化剂,局部止血药,收敛药和助消化药,允许使用规定的抗寄生虫药和抗菌药。但应严格遵守使用药物所规定的作用与用途、使用对象、使用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以及按有关规定的时间严格遵守执行药物的停药期。(2)兽用生物制品购入、分发、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允许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疾病。但是活疫苗应无外源病原污染,灭活疫苗的佐剂未被动物完全吸收前,该动物产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

4.4 违禁药物

(1)禁止使用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兽药。(2)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兽药。(3)禁止使用激素类药品。(4)禁止使用安眠镇静药,中枢兴奋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麻酸药,肌肉松驰药,化学保定药,麻醉药,肌肉松驰药,化学保定药,巴比妥类药等用于调节神节神经系统机能的兽药。(5)禁止使用基因工程兽药。(6)禁止使用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及人用抗生素等。

4.5 药品的分发、使用

药品须由具备职业兽医师资格的兽医开具处方,并监督指导使用,不具资格的人员不得随意使用药物。

4.6 控制兽药残留量

产品兽药残留量应符合《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认证标准并抽检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量。

4.7 建立并保持患病动物的治疗记录

包括患病鸡群标志、发病时间及症状、治疗用药的经过、治疗时间、疗程、所用药物的商品名称及主要成分。

5 强化生物安全

在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内,鸡舍内外、场区周围要搞好环境卫生。统一场房建设并利于消毒隔离,统一生物安全措施与卫生防疫制度。舍内垫料不宜过脏、过湿,灰尘不宜过多,用具安置要有序,经常杀灭舍内外蚊蝇。场区内要铲除杂草,不能乱放死鸡、垃圾等,保持经常性良好的卫生状况。场区门口和鸡舍门口要设有烧碱消毒池,并经常保持烧碱的有效浓度,进出场区或鸡舍要脚踩消毒水,杀灭由鞋底带来的病菌。饲养管理人员要穿工作服,鸡场限制外人参观,更不准运鸡车进入。

6 强化饲养管理

绿色肉禽产品的生产以加强饲养管理为主,重点改善舍内小气候,提供舒适的生产环境,重视疾病预防以及早期检测与治疗工作,以减少和杜绝禽病的发生,不用或减少用药来达到。(1)根据各周龄鸡特点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2)提供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充分做好通风管理,改善舍内小气候,因其与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微生物尘埃、空气质量等有密切联系,通风良好是保证养好鸡的前提。(3)光照与限饲:根据肉鸡的生物钟、生长规律及其发病特点,制订科学光照程序与限饲程序,用不同养分饲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肉鸡,以使日粮养分更接近肉鸡营养需要,并可提高饲料转化率。

7 环保绿色生产

7.1 严把饲料原料关

要求种植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优良,水质未被污染,远离工矿,大气也未被化工厂污染,收购时要严格检测药残、重金属及霉菌毒素等。

7.2 饲料配方科学

营养配比要据各种氨基酸的回肠消化率和磷的全消化率来决定,并注意添加合成氨基酸以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这样既符合家禽需要,又可减少养分排泄。

7.3 饲料加工、贮存和包装运输

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严禁污染,料中严禁添加激素、抗生素、兽药等添加剂,科学使用无公害的高效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寡糖、酸制剂、植物性添加剂、生物活性肽及高利用率的微量元素,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提高消化率,促进生长,改善品质,降低废弃物排出,并严格控制各项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严格控制饲料的营养与卫生品质,确保生产出安全、环保型绿色饲料。

7.4 垫料处理

垫料采用微生态制剂喷洒处理,再以后每周处理1次,同时每周用硫酸氢钠撒1次,以改变垫料酸碱环境,抑制有害菌孳生,提高机体抵抗力。

7.5 废弃物处理

商品肉鸡秋季管理技术要点 篇9

1 秋季气候特点和对策

1.1 秋季气候特点

秋季外界气温逐渐下降, 昼夜温差大, 管理上稍有不慎, 鸡群易患感冒或引发呼吸道病;气流变化无常, 多风, 风向多变;相对湿度小, 空气干燥。

1.2 采取对策

1.2.1 要求入秋做好应对准备, 检修鸡舍。

1.2.2 修补棚 (房) 顶, 增加厚度, 隔温隔气。

1.2.3 密封墙壁, 水泥或内外抹泥, 门窗要密封, 防贼风。

1.2.4 检查供暖设施换气设备 (烟道火炉、天窗、换气扇) 。

1.2.5 煤储备, 网架修补, 垫料预存等。

2 雏鸡的入舍管理

2.1 适宜的环境

对于雏鸡如果温度保持不好, 达不到雏鸡对外界环境湿度的要求, 雏鸡不但生长迟缓, 而且也难以成活, 因此适宜的环境温度是育雏成败之关键。

2.2 首次免疫很重要

鸡新城疫首免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免疫细胞参与基础免疫, 雏鸡眼后的哈氏腺集中了众多的免疫细胞, 故首次免疫应采用点眼, 点眼效果是饮水的四倍。

2.3 减少应激反应

应激状态下对疫苗的应答力下降, 血液柠檬酸浓度上升, 生长受阻, 并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抑制鸡的免疫反应。

2.3.1 添加葡萄糖提高血糖和肝糖元浓度, 提高糖元储备, 提高成活率。

2.3.2出壳2周内雏鸡不能合成VC, 应激时VC减少, 造成雏鸡免疫应答力下降;VE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物的伤害, 抑制体内过氧化物生成, 应激作用下, VE供给量应增加3倍。应激状态下其它维生素需要量亦增大, VA增加1倍, VK增加倍, VB12增加1倍。

2.3.3 初生雏鸡受应激作用可使卵黄囊束周围血管收缩, 雏鸡对卵黄营养物质和卵黄抗体不能充分吸收利用, 因此, 应激在现代饲养管理中列为“百病之首、万病之源”, 防好应激在饲养管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2.4 生产中应对措施

2.4.1 雏鸡运输途中温度25℃最好, 一般应控制在23~27℃。雏鸡入舍温度以30~32℃为宜。

2.4.2 雏鸡到舍育雏温度最为重要, 卵黄吸收要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充分的饮水。保证饮水器配备足够数量。

2.4.3 对雏鸡少喂勤添;采用微生态制剂, 建立正常菌群, 严禁滥用抗生素, 保证饲料新鲜。

2.4.4 防止饲养中的应激, 应激状态下及时补充所需维生素。

2.4.5 首免必须采用点眼免疫。

2.4.6 严格把握一周内饲养管理, 一周内肉鸡生产水平与6~7周生长水平成正比。

2.5 日常温热管理

2.5.1 温度、湿度、风速等共同作用下, 鸡的实感温度与温度计所反应的温度有着重大区别。

2.5.2 温度管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为在显示正常温度下, 鸡群表现为正常的分布状态。

2.5.3 正常温度即饲养手册中相对于日龄的温度。

2.5.4 正常鸡群即能均匀分布, 呈星状颁布鸡群活跃欢快, 互不拥挤 (一周龄以上雏鸡, 一般有10%左右间断式张口呼吸为正常) 。

2.6 标准温度下, 鸡群状态异常分析:

刚入舍雏鸡, 运输应激造成体弱, 活力差, 温度正常, 鸡扫边所堆, 说明温度计悬挂位置不对。舍内温度正常, 鸡张口喘息严重, 说明换气过小, 湿度偏高。舍内温度正常, 鸡群分布不均, 说明有贼风。

3 肉鸡生产中的环境控制

对肉鸡影响很大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等, 现主要针对有害气体和水质进阐述。

3.1 通风换气

3.1.1 有害气体:

鸡群不断呼吸, 排泄物 (粪尿分解) 和生产过程中有机废弃物分解会产生大量复杂的有害气体。通风换气不好, 有害气体含量过高, 特别是湿度大产生的霉菌和氨气含量过高。管理不好, 清理不勤, 造成舍内二氧化碳、硫化氢、粪臭素, 甲烷, 吲哚等有害气体含量高。用煤炉取暖, 室内一氧化碳以及含硫过高煤造成的刺激性异味。空气污浊、尘埃颗粒多 (清扫、喂料;设备运转、鸡只活动、集中采食都会引起鸡舍中尘埃微粒增多) 。

3.1.2 采取措施:

(1) 天窗风机强制性通风, 优点可控, 不受外界风向影响, 属强制负压自然通气, 风速小; (2) 横向通风:对单侧进风处影响较大。一般采取通上风, 不通下风, 依据外环境风向随时调整通风风向, 倡导渐进式通小风, 禁止短暂式通大风, 依据内外环境温度灵活调整通风时间; (3) 依据日龄、内外环境温度确定合理通风时间和通风量, 充分借助纵向通风风机, 安全通风, 禁止冷风直吹鸡群; (4) 自然通风换气, 依据肉鸡日龄, 鸡群健康状况, 内外环境温度、天气情况而定, 确保安全通风。

3.2 水质不良

3.2.1 造成水质不良原因:

在老养殖区环境污染严重、粪便堆积不处理造成地下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饮用水不经处理, 消毒不好, 尤其雨季、春季, 饮用地下水污染更为严重。

3.2.2 危害

一是发生疾病, 以大肠杆菌病为主, 二是引起鸡腹泻。

3.2.3 采取措施:

专利技术商品 篇10

专利技术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活动,其生产者的量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生产者来说可能很少,此时就不可能在诸多生产厂商共同决定价格前提下来研究个别生产者的供给,因为个别劳动者就可以决定供给的数量、质量和价格。

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看,其对价格的最低要求就是收回成本,因此,专利技术商品转让价格首先应该能补偿为研发该专利技术而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以维持专利技术的再生产能力,其次还应能补偿在进行专利技术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服务费、技术资料费、交易过程中的差旅费和管理费等交易成本,以及专利技术研制中的资金占用成本未来的收益,即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要回收研制专利的费用在未来的收益,和专利技术转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包括因为专利技术的转让,使得由其支撑的业务受影响而减少的收益,以及可能为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制造了竞争对手而减少的利润或是增加的开发等支出,均应计入转让价格而由专利技术商品受让方来补偿。另外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专利技术商品的价格,应考虑在模型内。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到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考虑确定的专利技术商品转让价格,如下式所示:

P——专利技术转让的评估价值

——专利技术转让方式因素的系数

D——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

——专利技术研制占用的资金(即直接成本)

r——资金平均收益率

C——专利技术商品的机会成本

其中

为直接成本,包括资料费、设计费、原材料费、加工费(含工资)、模具费、设备费、管理费、房租、水电费、税金等。为间接成本,包括为推广该专利技术的展示费、广告费、公关费、培训费、技术服务费等。为知识产权成本,包括专利申请费、代理费、年费、计算机软件有关保护费用、纠纷调处费等。为[0.2, 1.5]之间的数,根据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式权限的大小而定,权限越大专利技术商品价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若考虑专利技术的无形损益,则如下式:

式中:

——专利技术价值调整系数

t——应交营业税税率

对于处于不同寿命阶段的专利技术商品,专利技术商品供方的价值上限随的取值而变化。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引入阶段时>0;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成熟阶段时=0;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标准化及衰退阶段时<0。

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定价模型的实际运用中,评估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评估参数的确定,评估参数与数据收集的准确程度、主观判断时对随意性的把握紧密相关。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程度主要是要求评估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谨认真的作风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主观随意性的把握是专利技术商品价值评估的难点,增加做出主观判断的专家人数与增大判断次数是减少随意性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此外,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主观判断,最后加以综合来抵消随意性。

摘要:随着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纵深发展, 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为代表的技术资产的价值评估日益成为无形资产评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技术资产价值评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 本文仅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着手, 对专利技术商品价格进行研究, 构建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定价模型, 力图增强现有专利技术商品定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专利技术商品,定价,转让

参考文献

[1]宫乃斌王相华:技术价值和技术转让费的估算公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 16

[2]梁莱歆张永榜:基于市场价值的技术资产评估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3]张庆杨菁:刍议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J].商业研究, 2001, 12

[4]陆满平:论专利价格[J].价格月刊, 1989, 11

专利技术商品 篇11

摘 要: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传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品贸易竞争力仍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优势,且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度过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应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并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提高整体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MS )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是指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和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表3列出了中国1995—2012年各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3可知,1995年以来,我国除PP类产品(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外,其他9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且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12.20%上升到2012年的34.96%,增加了22.76个百分点。其次,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很快,1995年仅为2.20%,2012年上升到27.04%,增加了约2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LT1类产品,居第二位。此外,LT2和MT3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较快,1995—2012年分别增加了13.75%和11.86%。而RB1、RB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低于10%,其上升幅度也相对较小。

总之,中国在保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仍以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国际竞争优势很强,且结构有所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服装纺织产品。同时,某些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MT3和HT2)的出口在此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很快,这说明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所表现出来的出口比较优势,为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比重与所比较国家该商品出口比重的比值。若某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我们可用RCA指数来衡量一国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示比较优势,因此计算公式为:

RCAij = Xij /Xit Xwj /Xwt

其中,RCAij 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t分别表示i国j产品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和Xwt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一般的,若RCA > 1,则认为一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 < 1,则认为该国没有比较优势。RCA 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

表4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RCA指数。1995年以来,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其RCA指数大于3。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进入大于1的区间,竞争力由弱变强,尤其是HT1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升更快。而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净出口额与总贸易额的比重,可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指数处于-1与1之间,-1表示该产业处于完全引进阶段,出口为0;1表示该产业已发展成熟,不断向国外出口产品,进口为0。TC指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TC指数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出口大于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表5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TC指数。1995—2012年,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中等技术制成品(MT1、MT2和MT3)和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其中的MT3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TC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由负转正,表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TC指数一直大于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进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如果要精确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需要知道每种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构成,并计算所有中间投入品中进口部分的比重。但现实中,只有在投入产出表中才可能区分出中间投入品的详细来源,而投入产出表对商品的分类非常粗略,远远不能够满足对外贸结构进行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时,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进口商品不区分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均作为中间投入品计算(杨汝岱 等,2008)。 。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权威的指标是Grubel 和Lloyl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 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第i 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IIT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是该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可用RCA指数作为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若IIT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适合用来解释该产业的贸易形式,需要运用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表6的数据,1995—2012年,10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RB1、RB2、MT1、MT2、MT3、HT1和HT2)的IIT指数一直大于0.5,说明资源性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初级产品(PP)和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IIT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5,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 LT1(纺织服装类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一直小于0.5,且逐年下降,产业间贸易特征最为明显;LT2(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宝、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逐步下降,一开始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6年开始降到0.5以下,贸易格局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初级产品(PP)的IIT指数也快速下降,1995—2006年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2007年开始降到0.5以下,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来越突出。

总之,II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太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可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对其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其生产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差异,规模经济、不完全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是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环节由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中高技术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此外,IIT指数还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进口单向性逐渐明显;RB2类资源性制成品的IIT指数虽然在0.5以上,但也是逐年下降,产业内贸易特征逐渐减弱,对进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从而造成了对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粮食。

5.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前文分别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对中国10大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但不同竞争力指标的含义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综合来看,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RCA指数大于1,TC指数大于0,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很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这与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状况相符合。

中国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RCA指数和TC指数均显示由劣势转为优势,但IIT指数均小于0.5,其贸易格局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中国1995年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生产模式与低技术制成品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流程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因此产业内贸易特征突出。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MT3类产品方面逐渐拥有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为相比于其他中高技术制成品,HT1类和的MT3类产品的生产链中低技术部分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转移(Lall,2000)。

此外,中国在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以及HT2类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竞争力较弱,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RCA指数小于1,TC指数小于0,进口明显大于出口,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1995—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纯粹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已很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也有所突破,HT2和MT3类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我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来自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仍是最大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今后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应注意差异性,在发展传统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需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程度过高,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基本集中于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力产品(HT2和MT3)。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并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的MT3类产品方面拥有竞争力,主要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大力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

第三,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成功。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8):70-80.

傅朝阳,陈煜.2006.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579-590.

胡国恒.2004.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国际商务(3):51-55.

黄满盈,邓晓虹.2010.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5):75-90.

刘建丽.2009.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竞争力变动与贸易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12-17.

平新乔.2007.市场换来了技术吗? [J].国际经济评论(5):33-36.

文东伟,冼国明.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9(2):468-494.

姚洋,章林峰.2007.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 C2007012.

杨汝岱,朱诗娥.2008.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112-120.

余道先,刘海云.20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49-57.

朱启荣.2013.工资变动对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42-47.

LALL S. 2000.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s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3):337-368.

东北寒区春季商品鹅育雏技术 篇12

1 育雏前的准备

1.1 育雏的设备及用具

1.1.1 检修设备、备足用具

育雏前对育雏室、运动场、洗浴池等进行全面检查, 如发现门窗、墙壁、围栏等有破损, 要及时进行修补;室内要灭鼠, 并堵塞鼠洞;检修加温设备, 做好保温工作, 如封窗、门帘等。备足营养全面的雏鹅饲料和育雏用具如饮水器、料槽 (盘) 、塑料布等。

1.1.2 严格消毒

消毒分三步:一是清扫, 育雏室内外要彻底清扫。

二是消毒剂消毒, 墙壁可用10%~20%的生石灰水喷洒消毒, 地面用火碱水消毒。育雏用具可用消毒剂洗刷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三是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30 m L、高锰酸钾15 g进行熏蒸, 消毒时连同育雏用具一起进行。

育雏室出入处应设消毒池, 进入育雏室人员随时进行消毒, 严防带入病菌。

1.1.3 做好保温工作

准备好育雏用的保温设备, 如垫料 (稻草、锯木或刨花) 、保温伞、红外线灯泡、热风炉等。在育雏开始前1~2 d试温, 如用火炉作热源, 要生好火炉, 检查烟道有无堵塞, 防止空气污浊和煤气中毒, 将室温调到28~30℃。

1.2 雏鹅的选择

雏鹅的选择是保证育雏成功的第一步。种蛋来源清楚, 品种优良, 选择出壳时间正常、健壮的雏鹅, 选择宜在雏鹅出壳后12~24 h进行, 此时雏鹅绒毛已干燥, 能站立活动。

外观上, 健康正常的雏鹅体重适中, 大小符合品种要求, 蛋黄吸收和脐带收缩良好, 羽毛洁净有光泽, 鸣叫声有力, 活泼, 用手抓颈部上提时两脚能迅速收缩, 眼睛明亮有神。弱雏鹅脐部突出, 脐带有血痕, 腹部较大, 卵黄吸收不良, 绒毛蓬松无光泽, 两眼无神, 站立不稳, 挣扎无力, 难以饲养管理, 成活率也较低。

在购买鹅雏时, 必须询问清楚, 如果种蛋来自未经过小鹅瘟疫苗免疫过的母鹅群, 必须在雏鹅出壳后24 h内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

1.3 雏鹅的运输

初生雏鹅应在孵出后24 h运到目的地, 最迟不得超过36 h。早春时节, 运输途中应注意保温, 勤检查雏鹅动态, 防止雏鹅受热、闷、挤、冻等;夏季运雏要防止日晒雨淋, 防雏鹅受热。运输途中不喂食, 如需长途运输, 应有专业技术人员押运, 以免引起雏鹅脱水, 影响成活。

2 育雏的方法

一般采用地面或网上饲养, 主要有以下几种育雏形式。

2.1 电热育雏

用育雏伞育雏, 伞边离地面约30 cm高, 每个保姆伞可饲养雏鹅100只左右。此法简便, 调温容易, 节省人力, 但耗电多、成本较高, 无电或供电不正常的地方不能使用。

2.2 火炕式育雏

我国北方农村一般利用火炕进行育雏。炕面与地面平行或稍高, 另设烧火间。由于雏鹅接触温暖的地面, 温度平稳, 室内无煤气, 炕面温度不同部分有差别, 雏鹅可根据其需要进行选择;用烧火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控制炕面温度, 成本低、育雏效果较好。

2.3 网上育雏

规模化饲养普遍采用该方法。将雏鹅饲养在离地70~80 cm高的塑网架上, 由热风炉或火炉和烟道、暖气提供热源。采用此法育雏可节省大量垫料, 减少雏鹅与粪便接触的机会, 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成活率较高。

3 雏鹅的适宜条件及管理

雏鹅期间的管理, 是提高雏鹅成活率和增重的重要环节。

3.1 育雏温度

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刚出壳的雏鹅体温较低, 约为39.6℃, 直到10日龄时才逐渐接近成鹅体温 (41~42℃) 。雏鹅绒毛稀而短, 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抗寒能力较弱。因此应提供适宜的育雏温度。

育雏温度的控制, 除根据温度计外, 还可通过观察雏鹅的表现加以调节, 灵活掌握。不同品种、季节对育雏温度的要求不同, 鹅的育雏温湿度见表1。

3.2 育雏湿度

鹅舍内应保持干燥, 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如舍内湿度太大, 当温度低时, 鹅体热会大量散失而感到寒冷, 易引起感冒和下痢;当温度高时, 雏鹅向四周散开, 体热向外散发受到抑制, 雏鹅感到闷热, 影响体内物质代谢, 食欲下降, 抵抗力减弱, 易引起雏鹅发病。

3.3 雏鹅密度

雏鹅生长速度快, 随着日龄的增长, 鹅体的长大, 每只雏鹅的占用面积也相应扩大, 单位面积饲养的雏鹅数量要减少。不同品种、不同育雏方式, 单位面积饲养的数量不同。网上育雏不同周龄的饲养密度见表2。

3.4 适时分群饲养

从育雏开始就按强弱、大小分群, 对体小的弱雏进行特殊看护与治疗。弱雏可养在温度稍高的地方, 为了避免拥挤, 减少死亡, 可采用小群看护饲养法, 即随着日龄的增长每小群的只数逐渐增加。

只·m-2

3.5 适时游水

鹅是水禽, 雏鹅游水能增强体质, 提高抵抗力和适应性, 促进食欲。雏鹅游水时间要适时, 不能过早, 当雏鹅胸部羽毛出齐时才具有防水作用。约在3周龄以后, 软羽毛长齐大羽毛也长出, 才可以开始在水中生活。初次游水时, 应选择晴朗暖和的天气, 时间在13:00~16:00时, 下水10~15 min就赶出水面休息, 以后游水时间逐渐延长。游水时间长短要视天气情况和温度而定, 水温以25℃为适宜。

4 雏鹅的饲养技术

4.1 饮水

雏鹅刚出壳后, 消化道容积小, 消化能力弱, 主要靠吸收蛋黄营养, 蛋黄吸收良好的雏鹅, 在出生后大约16~18 h张嘴伸颈, 表现有啄食垫草的现象时, 此时即可以给予饮水。用饮水器或小盆盛水, 逐只地将雏鹅嘴浸于水面, 使其饮水, 经几次调教便可自由饮水, 一经饮水就不能断水。先饮水能刺激食欲, 促使胎粪的排出。

4.2 开食

上一篇:怎样上好英语复习课下一篇:教育调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