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2024-08-28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精选9篇)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1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专利技术: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

三种不同类型专利的定义:

1.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新设计,而非技术,严格讲应称为专利设计)

专有技术,又称秘密技术,是指从事生产、管理和财务等活动领域的一切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秘密知识、经验和技能,其中包括工艺流程、公式、配方、技术规范、管理和销售的技巧与经验等。在法律意义上,专有技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其整体或其确切结构和内容组合是秘密的、非通常从事该信息领域工作的人们所普遍了解或容易获得的;(2)是秘密的,因而具有商业价值;(3)其合法拥有者已按照实际情况采取了合理措施对其予以保密。专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专有技术是一种技术知识;

(2)它是具有实用性的动态技术;

(3)它具有可传授性和可转让性;

(4)专有技术是一种以保密性为条件的事实上的独占权;

(5)具有经济性;

(6)专有技术是没有取得专利权的技术知识。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2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術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育,2011.(4).

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篇4

随着国家及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经济工作的不断重视,建筑技术经济工作越来越成为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然而,在实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问题导致成本投入加大。例如,在某工程中,工程要求建筑地下室的地板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然而聚氨酯防水材料对于环境湿度要求极高,倘若地面不干燥会直接影响聚氨酯防水材料的使用。当时施工时正是雨天,空气很潮湿,地板有水渍,常规来说不宜于施工操作,但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使得施工地下室重新返工和翻修,大大延误了施工进程,也对施工的成本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为节约工程成本,盲目缩减工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某屋面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时间需要,缩短施工工期,擅自调整屋面的施工工序,将屋面防水的施工提前。由于施工工序的混乱安排,导致后续的施工对屋面防水材料的损坏严重,延误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大量的返工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一案例,也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问题。

3.建筑技术经济的相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建筑项目的结算管理和统计管理。在施工中普遍存在工程各阶段资金流向数据统计不及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相关账目登记不及时的现象,这就造成项目结算依据不足,项目款项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其次是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力度欠缺。

二、解决建筑技术经济工作问题以及更好实现经济为技术服务的对策

1.明确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制定好建筑经济相关工作的内容,才能不断加快建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公司引进,都要收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一种关系;再者建筑技术使用之后能对技术引进公司以及技术享用客户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二种关系。在建筑实际施工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各建筑公司应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各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中错误施工方法的出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技术错误导致的施工成本的浪费问题,从源头上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应加强财务监控的力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国家及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并完善对财务监控的力度。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流向,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标价、施工周期以及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逐步完善施工各款项的审批制度,深入建筑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减少施工进度款的盲目支出,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资金的使用,降低建筑建造成本,更好地实现建筑资金向建筑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

3.建立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各种需求,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让建筑技术在满足必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消耗,并在经济技术相关原理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各项目涉及情况进行各相关性分析。当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程度一定时,其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越少,企业经济效益越大,这就显示出制定完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活动中,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经济技术的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制度保障。

4.积极寻求建筑技术的技术创新。建筑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来不断展开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更要制定方案破解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不断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技术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研发、建造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

三、结语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5

2011---2012 第1学期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模块试题

一、单项选择1、1912年,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500 多名社会名流在华盛顿隆重集会庆祝。爱迪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出场,他激动的说“倘若我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哪怕只带来一丝的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满足了……”这主要说明()A、爱迪生对自己的发明很满意B、技术具有两面性

C、技术活动能实现自我价值D、技术解放人

2、技术可以解决人类所遇到的问题,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有的时候技术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下边所列出来得技术对人类的危害中,不是危害地球自然环境的是()

A、水土流失B、噪声污染C、酸雨现象D、胎儿鉴定

3、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下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体力的是()

A、B超技术B、摄像技术C、电视技术D、蒸汽动力 4、20世纪中叶,美国施乐公司发明的复印机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办公室革命,公司为阻止某些公司的加入,先后为其研发的复印机申请了500多项专利。这说明了技术的()

A、目的性B、创新性C、综合性D、专利性

5、下列活动是科学活动而不是技术活动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B、B超的技术C、万有引力的发现D、摄像技术的发明

6、有两家公司A、B经营电器,A公司的某职员盗取了该公司的商业机密卖给B公司,这时A公司应以侵犯()告这个职员。

A.商标权B.商业秘密权C.商号权D.产地标记权

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相应产生了许多种技术。以下技术中,属于满足人们在“食”这一方面技术的是()

A、印染技术B、烹饪技术C、文字技术D、园林技术

8、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烦琐且出错;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尤其电脑的发展,现在专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而且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这体现了技术与设计的什么关系?()

A、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D、技术就是设计

9、同学用木条、乳胶等做了一个长方形的奖状框用来放置他们获得的荣誉奖状(如下图左)。他们发现这个结构容易变形,便提出了如下四种改进方案(如下图右)。你认为不合适的方案是()。

第9题图

ABCD10、2008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对我国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的专项清查活动

中,共撤销了问题较多的41家企业的62张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证书。这个案例主要说明了设计应该遵循()原则。

A、规范B、道德C、经济D、可持续发展

11、用于金属材料和塑料的连接,或有间隙存在的金属件之间的连接往往采用()A、铆接B、黏接C、焊接D、榫接

12、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烦琐且易出错;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尤其电脑的发展,现在专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而且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这体现了技术与设计的什么关系?()

A.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D.技术就是设计

13、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下列哪种技术语言是沟通设计和生产之间的桥梁,是工程施工和产品加工制作的直接依据。()

A、图表B、口头语言C、技术图样D、模型

14、光能手机应用先进的太阳能技术,机身表面被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阳光、多云、阴天、灯光、烛光下,均可随时为手机锂电池充电。光能手机的研制与开发,体现了下列选项中的()设计原则。

A、安全性B、美观性C、可持续发展D、技术规范性

15、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中,通常要在阶梯两边安排一定宽度的斜面通道。这是为了()。A、美观B、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C、提高强度D、节省建筑材料

16、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了发明者的创造并赋予发明人一定的权益,使发明者能设计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是()。

A、经营权B、著作权C、专利权D、商标权

17、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设想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无论是从物理的方法,还是化学的方法,都没有成功,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会失败()。

A、它们不符合技术的目的性B、它们不符合技术的创新性 C、它们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原理D、它们没有技术专利

18、以下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是:()A、单位买来的正版软件光盘,刻录多份后分发给员工使用;

B、小张将某个公司的商标图案作为自己个人网站的Logo(标识);

C、很多中华老字号的中文域名被抢注,这些企业不得不花钱从抢注者手中买回域名; D、小王将自己所在公司的一些商业秘密告诉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中牟利。

19、下列选项当中,属于技术活动的是()A、研究广义相对论B、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C、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D、“神州七号”飞船升空

20、徐明设想要对自己使用的普通手机进行改造,既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手电照明功能,以方便夜间行路照明。这种改造属于()

A、原理创新B、功能扩展C、新技术应用D、外观设计

班级 高一()班 姓名学号,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模块测试题答题卡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二、简答题(21小题每问2分计12分,22小题每问1计6分,共18分)

21、分析下列技术的产生分别满足了人的哪些需求。2.任选四种技术,分析该技术分别满足了人的哪些需求。

(1)印刷技术。(2)冰箱制冷技术。(3)纺织技术。(4)建筑技术。

(5)B

超技术

。(6)摄像技术。

22、连线题

三、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3、A市电热水器生产厂发明了一项高温预热式电热水器,在室内气温太低时,启用时可以先喷出高温水蒸气(达150℃)将浴室内温度提高,当室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如20℃)后则停止喷射高温水蒸气,自动转入正常供热水洗澡状态。该产品开始很受北方寒冷地区用户的欢迎,但由于外壳受潮后会带220V交流电,而且喷出高温水蒸气的控制技术不够可靠,在洗澡时,间或喷出高温水蒸气,造成伤人事故,后来被迫停产。请分析,为什么?

24、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讲的是,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去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无法守城,也来不及撤离。于是,诸葛亮令人将城门大开,头戴纶巾,到城楼焚香弹琴。司马懿见状,十分疑惑,即下令返兵。其子司马昭问父亲何故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都很谨慎,不会冒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司马懿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根据这个故事,对“空城计”能否取胜进行分析。

四、作图题(10分)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6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 篇7

关键词:果树,传统技术,绿色技术,病虫害,, 防治技术

现阶段, 果树病虫害防治受到了广泛关注, 同时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经过不断改进, 现阶段已经形成了4类基本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1]。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技术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所以,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 应当将传统防治技术与绿色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此提高果树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效果[2]。

1 果树病虫害的传统防治技术概述

1.1 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的原则

将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作为基础, 充分重视果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根据果树病虫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合理应用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以此控制果树病虫害的发生。

1.2 果树病虫害的物理防治

根据果树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 选用糖醋液对果树病虫害进行处理, 例如, 潜叶蛾、吸果夜蛾的防治等。

1.3 果树病虫害的农业防治

栽植无病毒、优质的苗木, 通过合理控制负载、强化肥水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加强树势, 提升果树自身对虫害具备的抵抗力。将病虫枝干、果实剪除, 清除枯枝落叶, 并合理地修剪枝干, 确保树体的透光与通风。柑桔类果树附近尽量不要种植芸香科植物, 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蚧壳虫的产生, 严禁与桃树等其它相关果树混合栽植, 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1.4 果树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1) 应当合理混用与交替应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 例如, 在防治柑桔红蜘蛛的过程中, 应当交替使用防治药物。喷洒农药时应当确保均匀, 以此避免病虫、病菌对农药产生抗体, 提升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 重视病虫害的预报与预测, 科学合理地应用农药, 没有达到果树病虫害防治标准时应当禁止采用农药。 (3) 尽量采用农业部提倡的新型高校低毒低残留农药、矿物源农药以及生物源农药。 (4) 禁止采用含有三致毒性 (致突变、致畸形、致癌) 或者高残留、高毒性农药。 (5) 采用农药的过程中, 应当对农药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以及种类合理地选择, 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农药浓度、使用次数以及使用安全间隔期对其进行使用。

2 果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概述

2.1 果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2.1.1 害虫密度的合理控制。

1引进、移植天敌。从国内异地或者国外引进相关害虫的天地, 如我国1955年从前苏联引进了日光蜂对苹果绵蚜进行防治, 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效果。2合理保护本地天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为天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增加天敌的繁殖, 以此对害虫进行控制, 主要通过合理应用杀虫剂与食料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如为天敌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场所与食料。3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天敌的繁殖。采用室内人工繁殖的方式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 然后将其在果园中释放, 以此对害虫进行合理的控制, 如我国大多数果园中已经采用人工寄主卵方式有效繁殖了大量的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果蔬卷叶蛾进行防治, 并取得了一个良好的防治效果。

2.1.2 将有益生物作为屏障以防止侵害。

通过对果树病虫害进行观察之后发现, 植物根围、叶围容易产生大量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果树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首先, 这些微生物能够对外来侵袭生物能够起到一个防御作用。其次, 一些有益生物群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植物吸收水与营养, 还能够对植物根部起到保护作用, 避免植物根部受到病虫的侵害, 如微根际真菌等。最后, 植株体内中含有的微生物能够产生一些对病原菌具备驱除、抑制效果的物质, 根围与叶围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进入植物体内。

2.1.3 对植物体内含有的抗性进行合理诱导。

大多数植物体内均含有保护自身免受昆虫、线虫、病菌以及一系列侵染因子侵害的基因潜力。相关研究报道中明确提出, 只有侵染因子在植物体内对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进行抑制时, 才会发生果树病虫害状况。大多数害虫与植物病原菌都能够诱发植株体内具备的抗性, 如香瓜、黄瓜、蚕豆等多种植株通过先接种能够产生局部病斑侵染因子, 而这些侵染因子能够对系统保护免受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侵害的抗性机制诱导出来, 而且这种保护效果能够贯穿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3 结语

在对果树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虽然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效果, 但对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还不够全面, 因此, 应当将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技术与绿色防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协调应用, 以此提高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会珍, 朱跃冬.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绿色技术与传统方法分析[J].北京农业, 2011 (3)

DMA传输技术与操作技术的探讨 篇8

关键词:DMA传输技术;操作技术;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2

The DMA Transfer Technology and Operating Technique

Le Xiangyun

(Guangxi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Nanning530031,China)

Abstract:DMA transfer technology is a moder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reas. DMA transfer paper will discuss the technical and operational techniques.

Keywords:DMA transfer technology;Operating techniques;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输技术更是成了影响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因素。而DMA传输技术作为传输技术的一种,在当前社会信息领域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其操作技术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传输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DMA传输技术的特点

其实所谓的DMA传输技术,是指数据不经过CPU的转换,而是直接写入或从存储器读出,其传输的方式体现为存储器的直接存取方式。

在高速大批量数据传输的系统中DMA传输技术可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吞吐量。这也是其能在信息时代备受用户信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运用领域是较为广泛的,例如,在磁盘存取、视频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同步通信中的收发信号等方面。

总体来看,传输数据的速率高是DMA传输方式的主要特点。相对一般的传输方式而已,DMA方式传输数据的效率是更为高效的。

一般的程序控制传输方式,其数据都要经过CPU的累加器中转实现的。无论是从存储器送到z/o设备,或从I/0设备传输到存储器都是如此。而且在这过程中,还要加上检查传输是否顺利完成、修改内存地址等操作,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花费许多时间。而DMA传输方式则不同,其具备让存储器与I/O设备,或I/0设备与I/O设备之间直接交换数据的功能。与其他传输方式相比,不存在需要经过累加器的中间环节,而且在内存地址的修改、传输是否完毕报告都不是由控制程序进行的,而是由硬件完成。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传输速度,也就节省了许多时间。

当然,DMA传输方式的高速度,是有条件的,其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必须要增加系统硬件的复杂性和成本。主要原因就在于,DMA方式和程序控制方式相比较,其优势是在于用硬件控制代替软件控制。此外,在DMA传输的过程中,CPU是被挂起的,这必然会导致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失去对系统总线的控制,其结果是CPU对中断请求的及时响应与处理速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系统对速度要求不高,或者其数据传输量较小的系统中,是不适宜用DMA方式传输的。

此外,必须要说明的是,尽管DMA传输摆脱了CPU的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DMA传输不需要任何硬件来进行控制和管理。准确的说DMA控制器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暂时代替CPU,实现对数据传输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就目前的情况看,DMA控制器往往是可编程的大规模集成芯片。有许多类型,如Z-80DMA,Intel 8257、8237、82C37A等。由此可知,DMA控制器是实现DMA传输的最核心器件,因此对它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以及编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就成了掌握DMA技术的核心内容。

二、DMA传输的过程

DMA传输方式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有几个阶段。一般来说,在进行DMA操作之前,用户必须要对DMA控制器编程,也就是完成DMAC的初始化,准确的把要传输的数据字节数、数据在存储器中的起始地址、传输方向、DMAC的通道号等信息送到DMAC。最后在就等外设来申请DMA的传输。

(一)申请阶段

在初始化工作完成之后,如果外设需要系统通过DMA的方式为它服务,就会向DMAC发出DMA请求信号DREQ;DMAC当允许外设的请求后,就会进一步向CPU发出总线保持信号HOLD,然后申请占用总线。

(二)响应阶段

在每个总线周期结束时CPU会检测HOLD,如果总线锁定的信号LOCK无效时,就会依据DMAC的HOLD请求,进入保持状态,使CPU一侧的三总线“浮空”,CPU摆脱三总线,同时以总线保持回答信号HOLDACK通知DMAC总线已让出,DMAC与总线已经“接通”,这个时候,DMAC接管总线将会正式成为系统的主控者。

(三)数据传输阶段

当DMAC接管三总线成为主控者后,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据DMA请求回答信号DACK通知发出请求的外设,将被选中的DMA转换成传输设备。二是DMAC将会行使总线的控制权,对存储器发地址信号、向存储器、外设发读/写控制信号,最后控制数据会依据初始化设定的方向和字节数进行高速传输。

(四)传输结束阶段

一旦初始化中规定的数据字节数传输完毕,DMAC将会出现一个“计数已到”或“过程结束”的信号,同时发给外设备。外设备收到这个信号后,会确认所请求传输的数据完成传输,然后会及时撤销DMA请求信号DREQ,这样就可以保证总线保持信号HOLD和总线保持回答信号HOLDACK相继变为无效,DMAC摆脱三总线,DMAC一侧的总线“浮空”,CPU一侧的总线“接通”,CPU收回总线控制权,又重新控制总线。

三、DMA的操作系统

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是DMA传输的主要操作,同时也包括一些不是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比如说数据校验、数据检索等。

(一)数据传输

将源地址的数据传输到目的地址去,就是所谓的数据传输。通常情况下,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既可以都是存储器,也可以都是I/O端1:3。而且,即DMA读,指的是从存储器读,也就是说DMA传输的读/写操作都是从存储器的角度来定义的;而DMA写,是站在I/O设备的立场上来定义DMA读/写的,是指向存储器的写。

(二)数据校验

校验操作只对数据块内部的每个字节进行某种校验,而不是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在DMA通道用于校验操作的情况下,DMAC并不发送存储器或I/o设备的读/写控制信号。不过,DMA的所有阶段还是要通过外设向DMAC提出申请,在DMAC响应后,会进入DMA周期,但是即使是进入DMA周期,也不进行传输数据,只不过是校验一个数据块的每个字节,直到所规定的字节数校验完毕或外设撤除DMA请求为止。

(三)数据检索

数据检索操作只是在指定的内存区域内查找某个关键字节或某几个关键数据位存在与否,若存在,则自动停止检索,而不进行数据传输。具体检索方法:首先将要查找的关键字节或关键数据位,都有序的寫入比较寄存器,再从源地址的起始单元逐一读出数据,然后与寄存器内的关键字节或关键数据位进行对照,如果出现两者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就达到字节匹配或不匹配,进而停止检索。

四、DMA的操作方式

DMA操作方式指的是进行任何一种DMA操作类型时,DMA操作每次所操作的字节数。通常会有以下三种作方式:

(一)单字节方式

每次DMA操作,只操作一个字节,即发出一次总线请求,包括数据传输或数据校验或数据检索操作,当DMAC占用总线之后,进入DMA周期只会传输或只校验或只检索一个字节数据,便释放总线。而在单字节方式下,只能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地传输或校验或检索,每一个字节的传输完成后,DMAC就要重新向CPU申请占用总线。通常来说单字节方式的实现,都是在DMAC中设置字节计数器,当DMA进行传输时,传输一个字节数据,计数器就减1,同时释放总线,并及时把控制权交还CPU。

(二)连续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指,在整个数据块传输的过程中,当DMA一开始传输,DMAC会在数据传输结束或校验完毕或检索到“匹配字节”的前提下才把总线控制权还给CPU,也就是说起会从头到尾占用总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传输过程中DMA请求变得无效,DMAC也不释放总线,只会暂停传输或检索,它会等待DMA请求转为有效后,才接着往下传输或检索。这种方式的优势是传输速度快,但因为其在整个数据块的传输过程中一直占用总线,中途不允许其他DMA通道参加竞争,所以,很可能会造成一些冲突。

连续方式的实现:一般也是在DMAC中设置字节计数器,每传输或检索一个字节,计数器减1,直到字节计数器由0减到FFFF时,产生终止计数信号T/C或由外部输入一个过程结束信号EOP为止。

(三)请求方式

这种方式在有请求的情况下,DMAC才占用总线,其是依据外部是否有DMA請求来决定的;如果DMA请求处于无效、数据传输结束、检索到匹配字节、校验完毕、由外部送来过程结束信号等情况下,DMAC就会释放总线,把总线控制权交给CPU。也就是说请求方式,在没有计数结束信号T/C或外部施加的过程结束信号EOP,且DREQ信号有效的情况下,DMA传输就会不中断的进行,直到外设把数据传输或检索完毕为止。

五、结束语

事实上,DMA传输技术与操作技术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科学范畴,在实际的研究和应用中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不是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的。因此,为确保传输的有效性,技术人员应该对传输过程、类型、操作方式进行精心研究,充分把握技术的要点。

参考文献:

[1]Freescale.MPC8260 PowerQUICCTM II Family Reference Manual.MPC8260RM Rev.2,2005-12

[2]基于DMA传输的并口设计实现,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0期

技术开发管理与核心技术创新 篇9

课程针对在竞争环境下,企业技术开发管理和核心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产品开发必须基于货架技术,通过产品平台与技术平台以及产品共用基础模块(CBB)的建设,达到快速而低成本开发产品的目标。详细介绍了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区别,产品开发的层次和并行开发的方法,以及怎样构建产品树和技术树,怎样梳理出共享技术,怎样梳理出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怎样评估技术,怎样形成技术平台和技术规划及如何进行预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如何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和激励。

【课程对象】

公司总经理以及分管研发的核心高管、技术总监、系统级工程师或总师、研发中心主管、技术管理部经理、项目管理部经理、研发项目经理、技术开发经理、核心技术骨干。

【课程特色】系统讲解、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理论总结、现场答疑

【课程解决问题】

1. 如何通过区分研发的六种产出模式,进而明确公司研发体系的定位和作用,设计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的快速成长?

2. 技术人员并不是越多越好,如何区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通用技术和一般技术,并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资源聚焦的投入,以减少公司非核心的研发人员,有效控制研发成本,提高研发的竞争力和投入产出比;

3. 如何通过预先研究突破产品开发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成关键器件验证,实现预研和产品开发的相对分离,以减少产品开发中的风险,确保产品准确、快速的推向市场;

4. 如何针对技术在产品中的不同应用状态,提炼出能够共享的技术包,形成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CBB),以解决技术共享和成熟度提升的问题;

5. 如何保证高水平人员做预研和和共享平台开发,如何保证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从预研开发到产品开发到批量转产的不同管理模式下全流程的流动,而不是分段式的隔离,造成资源和成果的极大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开发;

6. 如何通过产品规划和市场规划结合技术创新主动的做技术规划,而不是仅限于围绕国家项目或某一单个客户项目进行被动的技术研发,以实现技术支撑产品,产品带来规模化效应;

7. 如何建立一套管理机制,让技术专家主动的参与客户的需求和规划研讨,并通过对自己的技术规划和产品规划的宣讲引导客户,牵引需求,并主动参与技术客户关系管理;

8. 如何建立一套管理机制,确保技术带头人通过高层技术交流,标准和论坛的参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技术文章的发表等方式提高技术影响力、构建公司的技术品牌;

9. 企业如何保证技术路径的创新滞后于功能的创新,研发工具的创新滞后于业务的创新。

【课程收益】

1. 竞争环境下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2. 如何进行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分离,构建技术货架和CBB 3. 如何进行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分解,以确保技术对产品的产出效益 4. 如何构建技术平台和CBB是提高研发效率的.最佳方法 5. 技术的分类,技术定期分级和评估的要素 6. 技术路标规划与产品路标规划的区别及评审要素 7. 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怎样保证技术成果的市场成功 8. 怎样进行知识产权管理

9. 如何进行技术规划管理以及如何进行预研管理

【课程大纲】

第一讲: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及竞争环境下的研发策略

1. 竞争环境下技术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2. 企业研发的六种产出模式

【案例分析】:INTEL/华为/联想/思科/亿阳/大唐/航天的产出模式分析 3. 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研发策略是准确、快速、低成本的进行产品开发 【案例分析】:华为公司为什么在进行创新的研讨

华为是如何理解创新必须为产出服务而不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 4. 预研开发、技术平台开发、产品开发和定制项目开发的区别及定义 【案例分析】:预研与平台开发和产品以及项目开发如何进行转化

如何确保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分离以及技术货架 5. 什么是研发的细腰形架构?如何形成?

第二讲:技术分类及核心技术创新管理

1. 如何进行技术分类?

2. 如何区分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一般技术和独有技术? 【案例分析】:技术是越多越好吗?技术人员是越多越好吗? 3. 如何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

a) 核心技术的六个特征

b) 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的区别 c) 业界对技术管理的误区研讨

【案例分析】: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及独有技术的研讨 4. 核心技术的层次划分和区域划分以及时间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系统集成技术与领域技术和专业技术的关系 系统集成技术如何构建?

5. 如何进行技术梳理,梳理流程和工具?

国外技术梳理的流程以及工具 6. 什么是产品树?

【案例分析】:产品货架层次模型 某公司产品树示例 7. 什么是技术树?如何分解技术树?

a) 技术树的定义 b) 技术的层次划分 【案例分析】:某产品技术树

c) 技术树分解原则 d) 技术树的评价要素 e) 技术树的评审流程及评审表

8. 如何用FFBD(产品功能技术分解定义)实现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关联 【实战演练】:产品树与技术树的关联,识别核心技术 9. 技术梳理的步骤及技术评价的三要素

技术战略定位及投入策略 10. 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管理和培育

a) 核心技术的管理过程 b) 核心技术的人员管理

第三讲: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管理

1. 为什么要进行平台管理 2.平台管理的好处? 3. 什么是平台?

a) CBB、货架和平台的定义 b) CBB、货架和平台的关系

【案例分析】:硬件的七层货架与软件的七层货架的示例 4.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区别是什么?

a)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定义 b) 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区别

c)平台的形成过程之一:项目中沉淀与共享 d)平台形成过程之二:通过渐增规划平台

【案例分析】:华为公司四大技术平台和五大产品平台的形成过程

e)平台开发需求的三个来源分析 f)平台形成的七个步骤 5. 如何制定平台的激励方法

a)平台定价原则 b) 项目成本补贴激励 c) 任职资格奖励原则

第四讲:预研管理

1. 预研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2. 技术探索与技术攻关及平台预研与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关系是什么? 3. 专业技术预研、系统预研、产品预研的定义和区别?

【案例分析】:某公司为什么核心和关键技术不解决不进行产品开发而进行预研? 为什么新器件选型要先进行预研? 4. 预研流程、模板和活动说明

5. 如何进行预研项目管理(进度、质量、资源和成本)? 6. 预研团队角色职责定位

【案例分析】:某公司预研部门为什么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7. 如何对预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任职资格和KPI) 8. 如何选择预研人员?

【案例分析】:某公司预研人员为什么不选用毕业生和低层次的人员?

第五讲:基于市场和产品需求牵引的技术规划

1. 技术规划包括三部分内容及区别:技术战略研究和技术路标规划以及技术发展计划 2. 基于技术发展推动的技术规划的方法、工具、模板 【案例分析】:技术战略研究模板 技术路标规划样例研讨 3. 如何制定技术路标规划? 4. 技术规划制定的W型流程

【案例分析】:某公司的技术规划的层次划分及流程分析 体系规划与领域规划及专业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进行层次划分和对接?

第六讲: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

1. 企业技术资产包括哪些内容 2. 如何制定专利管理流程

3. 如何在研发中确保知识产权的建立

4. 研发流程评审中知识产权的评审要素 5. 怎样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 【案例分析】: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案例

第七讲: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和激励原则

1. 研发绩效管理的三要素与薪酬的对应关系:任职资格与行为规划及KPI和PBC与薪酬的结

构对应关系

2. 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如何管理?

【案例分析】:华为研发人员七级任职资格与薪酬关系

3. 研发人员的KPI和PBC设计和激励

预研与产品开发人员的KPI和PBC以及激励如何设计?

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KPI和PBC以及激励如何设计?

【讲师简介】周老师 资深顾问 高级讲师

原华为公司研发副总裁、华为公司研发及项目管理的创建者,兼任华为特级讲师;曾任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在企业战略设计、组织架构设计、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绩效测评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产品开发管理及管理的推行上有一套独持的经验,能让管理经验和方法落地和推行。

【课程时间】 2天

【课程费用】 30000元/天(食宿差旅 实报实销) 【联系方式】

北京融通协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辉 客户经理

上一篇:广东省陪产假天数规定下一篇:发票作废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