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信息管控

2024-05-10

生产信息管控(精选11篇)

生产信息管控 篇1

0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机器人焊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船舶等机械制造领域。为保证焊接质量与效率,减少焊接工人数量,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煤机制造行业特别是煤矿液压支架制造已逐步开始应用焊接机器人完成生产任务,并以焊接机器人为核心,逐步建成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1]。所谓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就是根据液压支架焊接的工艺流程顺序,搭建不同生产工位,并应用智能物流小车搭载工件在各个工位之间转运焊接,应用焊接机器人实现工件的智能焊接。

液压支架为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不同型号产品需要编制不同程序;支架主要由结构件组成,多为格子间结构,焊缝极多,加工工艺复杂,焊接质量要求高;支架生产涉及多种工序,每个操作可能涉及不同的物料、设备、工具及文档,这些资源分布较分散。为保证液压支架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对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车间生产资源,进行设备与人员的管理及生产质量的追溯,发挥智能焊接车间的优势。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是面向车间层的生产管理和优化运行管理软件,拥有制造过程所有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形成巨大的制造数据集合,为车间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本文基于MES系统研究适用于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的生产信息管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企业决策层和生产现场的有效数据沟通,保证了液压支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1 系统模型及架构

1.1 系统模型

MES系统介于生产计划层与设备控制层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为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现场制造过程管理、控制和监测提供统一工作平台[2]。根据对液压支架智能焊接生产流程的实际调研,结合MES系统特点及其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适用于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的生产信息管控系统总体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所示模型,可归纳出基于MES系统的液压支架生产流程。生产计划部分接收订单任务信息后,基于ERP系统,一方面根据合同任务信息及物流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一方面根据产品技术资料,将液压支架生产任务根据其结构拆解为顶梁、掩护梁、底座和连杆等不同部件,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图纸、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车间管理人员接到生产任务后根据PDM系统下发的生产工艺图纸将任务拆解为各个焊接工艺流程,系统根据数据采集设备所反馈的设备资源状况将各焊接任务及相应的焊接程序下发到各个焊接工作站,通过物流小车带动工件完成各焊接工艺任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对整个生产资源的状态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设备运行状态及关键焊接参数采集、生产进度、人员考勤、工时统计、物料消耗等,以报表形式反馈给车间管理部门,以便更好地调动车间生产资源,进行质量回溯。

1.2 系统网络架构

基于MES的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管控系统涉及到车间管理人员、车间工作人员、智能焊接机器人、物流小车、工件组对系统等多类别人员和设备,因此,设计了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硬件架构分为底层、中间层、上层共3层。底层是数据采集层,应用串口服务器、PLC等一方面通过Profibus总线获取设备通信状态,一方面通过传感系统采集关键参数,从而获取现场生产焊接数据。中间层是数据存储层,应用Oracle数据库存储数据,并通过软件接口连接ERP数据库及PDM数据库,共享信息,方便统一管理。上层是数据监控层,通过MES的各个功能模块下达车间生产管理指令,并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监测、分析,进行质量回溯,形成生产监控闭环控制。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设计

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管控系统以Oracle为底层数据库,VS2008软件为上位开发软件。该系统可采集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加工中心和其他设备的相关信息,实现对车间内所有生产信息的监视和控制;可为生产计划排产提供数据依据;实现生产实时监控、设备故障诊断、设备维护管理等功能,并能对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授权。系统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

系统基于B/S架构进行开发,通过网页的方式即可登录,实现车间设备的在线管理、实时监控和历史数据的查询、分析及报表输出等,方便快捷,对用户端的配置要求较低,且便于升级。系统包括生产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和品质管理模块四大基本模块。生产管理模块包括生产计划安排、变更和下达,工件信息统计及焊丝保护气等使用信息的统计等;设备管理模块包括设备保养及备品备件准备的提醒、设备使用效率统计等;故障管理模块包括对设备故障信息的汇总及故障原因提示等;品质管理模块对车间设备(如物流小车、焊接机器人等)进行工况数据监测,并对工件历史焊接参数进行存储、查询、分析等。

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可对设备操作及管理人员设置不同权限,避免了不必要的误操作。

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为使系统结构功能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具体,建立了系统数据库物理模型[3],如图4所示。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数据交互的时效性、数据安全性及工作人员的登录权限等因素。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系统主要数据库的设计。

2.3 系统数据流研究

基于MES的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管控系统数据流如图5所示。

数据采集模块是生产信息管控系统的核心,为整个系统提供了极其关键的生产现场信息。由于支架生产呈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所以生产过程数据必须要带有清晰的时标,并应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缓存模块具有数据校验及缓存功能,能够确保在断网的情况下设备数据不丢失。车间现场的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分开传输,实时数据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网页服务器暂存与显示,指示当前设备工作状态;历史数据加盖时间戳及焊接工作状态,并打包传输至数据服务器进行存储,以实现对产品焊接关键参数历史数据的追溯,还原最真实的数据现场。

3 数据采集模块研究

由于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内设备种类繁多、各设备的接口协议难以统一、设备工况监测数据不够全面、工作人员操作信息难以记录等问题,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管理与生产容易发生脱节,设备利用率难以有效提高。数据采集模块将企业决策层与生产现场联成统一整体,保证了车间资源的合理调配及产品质量回溯[4,5,6]。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焊接机器人信息采集子系统、智能物流小车信息采集子系统及辅助信息采集子系统。

3.1 焊接机器人信息采集子系统

焊接机器人信息采集子系统主要采集焊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机器人的工作状态信息。该子系统以Q02UCPU为MCU核心,一方面通过Profibus总线与机器人控制器通信,获取焊接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及报警信息等;另一方面通过电压变送器、电流互感器、红外测温器等实现对产品焊接过程中关键参数的测量。为便于观察机器人焊接的具体情况,在工作站附近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对该站工作情况的整体监控。焊接机器人信息采集子系统如图6所示。

3.2 智能物流小车信息采集子系统

智能物流小车由子车和母车组成,子车承载备焊工件,母车背负着子车在纵向导轨上往复运动,到达不同工位后完成指定焊接操作。智能物流小车信息采集子系统包括工件重力感应模块、母车速度检测模块、母车定位检测模块、子小车定位检测模块及若干视频监测模块,如图7所示。

母车速度检测模块由多个编码传感器组成,在母车行进过程中精确获取母车的运行速度与行进位置。母车定位检测模块由红外距离传感器和接近开关组成,保证母车可以停在焊接工位位置;工件重力感应模块由若干重力传感器组成,当工件上料到物流系统上时,通过重力感应检测工件是否在子车上安放妥当。子车定位检测模块由红外距离传感器和接近开关组成,确保子车带动工件精确上料到焊接夹具,并由工件装夹定位检测模块检测工件是否安装到位。在物流小车沿线设置若干高清视频摄像头,实时监控物流小车的运行状况。

3.3 辅助信息采集子系统

辅助信息采集子系统包括触控一体机、车间高清摄像头、加热炉信息采集系统等。其中触控一体机主要安装于各个焊接工作站,由车间工人通过触控操作。触控一体机可以实现生产通知及生产计划的下达、应答及完成操作,并实现车间现场工作情况的录入,保证企业决策层与生产现场之间的有效数据沟通。加热炉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用于对加热炉各组加热丝工作状态、工作温度进行采集和监控。

4 结语

随着工业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4.0时代的逐步到来,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保证机器人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产质量好、工作效率高的优势,现代制造信息管控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针对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了适用于大型结构件焊接生产的生产信息管控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模型、硬件基础架构、功能需求设计、底层数据库开发及车间各系统的底层信息采集子系统等。该系统实现了整个液压支架焊接生产过程的生产监控及信息管理,保证了生产过程合理控制、车间资源合理调配及较高的焊接质量。目前该系统已在山东能源重型装备集团高端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得到应用,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车间层的监控智能化和信息集成化。

摘要:为确保智能焊接工艺适用于支架结构件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焊接质量,充分发挥智能焊接车间优势,研究了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管控系统。建立了系统总体模型及其网络架构,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并建立了系统数据库模型;详细介绍了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该模块实现了车间现场信息的全面采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企业决策层和生产现场的有效数据沟通,保证了液压支架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生产信息管控,制造执行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田苗,陶永.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J].机械工程学报,2014,50(9):1-13.

[2]岳彦旁,王金业.机械下料车间MES系统的模型构建与描述[J].自动化与仪表,2011,26(11):5-8.

[3]王琳,梁平,刘明周,等.基于MES的可视化生产监测与控制平台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1):1304-1308.

[4]张芬,杜朋,杨亚非.离散制造企业MES中的生产数据采集实践[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3):245-247.

[5]盛步云,苏佳奇,卢其兵,等.面向MES的生产线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23(9):3162-3164.

[6]麦源振,谷刚,王志平.基于STM32和μCOS-II的注塑车间ME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5,37(7):151-154.

[7]王汉敏,葛茂根,张淼.面向MES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物料配送系统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9):98-101.

[8]龚仁伟,尹超,鄢萍.基于MES的车间制造过程动态质量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6):26-30.

[9]孙莉,王孝红.基于MES水泥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2):145-148.

[10]左燕,薛安克,王建中.半导体制造业MES中的生产计划调度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8,29(2):17-19.

[11]张永弟,岳彦芳,陈曹维,等.基于Web的CAPP与MES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29(2):152-157.

生产信息管控 篇2

1. 一净一稠

产品不出问题,只是质量的最低标准;产品满足需求,才是质量的最高标准。为了提升牛奶的口味和口感,蒙牛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被概括为“一净一稠”。

“净”,是指蒙牛在国内第一个建起了“运奶车桑拿浴车间”。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保证奶源清洁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蒙牛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三洗”:酸洗一遍,碱洗一遍,开水及蒸气洗一遍,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

事实上,不对运奶车进行桑拿浴也可以,现代杀菌技术无论牛奶里有多少细菌,高温一过,都能杀死,但这样一来,牛奶里的细菌尸体就多了,奶的品质就下降了。从保证牛奶品质的角度出发,蒙牛耗费巨资建立了“运奶车桑拿浴车间”。

在产品质量控制上,蒙牛遵循的是国际标准。初创阶段的蒙牛,要建工厂、资金很紧张,因此,建不建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内部着实争论了一番。建车间花钱不说,光洗车的钱一年也得多支出三四百万元(现在每年要投入1000万)。当时,国内的乳品企业中没有一家这么做,刚刚成立的蒙牛有必要这么做吗?然而,牛根生断然回答,我们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规律,不能看国内,要看国际。既然国际巨头有这个“奶车桑拿”,我们蒙牛就不能没有,否则,我们怎么走到别人前面呢?[next]

“稠”

即蒙牛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蒙牛牛奶闻起来更香饮起来更浓。据蒙牛集团品控管理中心主任刘艳辉的介绍,一般原奶的干物质(蛋白质、钙、乳糖等营养成分)在12%左右,闪蒸后干物质含量提高到12.5%左右。按现在蒙牛日处理牛奶1000 吨计算,就等于每天“赔进去”5吨牛奶。

这两项举措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很快让蒙牛牛奶的质量在老百姓心目中变得“有口皆碑”,销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蒙牛奶供不应求的现象,

蒙牛少挣了一些钱,但是在质量方面和其它产品拉开了档次。

2.全球样板厂

为了让消费者享受到安全更营养的牛奶制品,蒙牛投巨资建立了全球样板厂。在这里每一滴原奶的生产都会经过13个工艺环节的处理和控制,全部工序都在封闭的无菌状态下进行。

12月,蒙牛和林格尔生产基地“三期工程”落成投产,其建设参数和技术参数荣膺多项“第一”称号,如,拥有全球最大的液态奶单体车间,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由电脑控制完成),拥有全国乳品行业体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立体智能仓库。因此,其被全球最大的牛奶设备制造商瑞典利乐公司列为“全球样板工厂”。

在生产工艺上,蒙牛引进国际最权威的无菌包生产商瑞典利乐公司全套进口的牛奶加工设备,并覆盖了公司主要的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均在无菌管内,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ALFAST标准化闪蒸系统及瞬间灭菌工艺,实行无菌环境下操作,实现了管道化、自动化、密闭化和标准化,为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创造条件。

3.全过程监控

蒙牛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严格的检验计划。计划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等,在没有按上述规定检测合格后,不允许放行产品或交付使用。

蒙牛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道工序都装备了精密质量检测设备,形成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检验网络,实现了对乳液及乳制品成分含量、微量元素、重金素、维生素、氨基酸等技术指标检测。每时每刻监控着流水线上每一个环节,在一道道工序中,只要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随机人员便可同步跟踪检测,随时发现酸度、杂质、脂肪等核心参数,提供精确数据,以备精准调整。不仅如此,质量技术中心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检验项目,确保检验全面、准确。

生产制造企业中如何做好成本管控 篇3

【关键词】生产制造;成本管控;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生产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确保企业经营利润稳定增长成为了企业在当前阶段所追求的经营目标。生产制造类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强化成本管控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生产制造类企业本身利润就不是很高,只有从生产成本入手,在保持產品售价、稳定市场占用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化发展。

一、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难点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一些原材料具有资源优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但由于市场整体行情,产品很实现和原材涨幅相同的销售价格提高,这就给企业保持原有盈利水平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就一定要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控制,解决成本费用管控中面临的难题。现阶段,生产制造企业在成本管控时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采购成本日趋上涨

在生产制造企业中,一般原材料成本会占产品总成本的6成以上,个别比较特殊的生产制造企业会达到总成本的70%以上。因此近年来原材料采购成本日趋上涨,严重影响了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成效,制约了盈利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生产制造环节物料的不必要损耗严重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缺少相应的生产规划使得在产品生产时,对物料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划,加上职工成本管控意识不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滥用、浪费严重等现象,导致产品成本管控的难度较大。

3.产品销售环节成本较高

由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比较慢,致使产品库存费用相对较高,同时库存产品数量较大,占用了大量的宝贵资金,加大了企业的运行费用;另外,为了维持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往往采用赊销的营销手段,导致产品销售后不能及时收到现款,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应地也会增加资金成本。

二、优化成本管控的具体措施

1.原材料采购成本管控措施

第一,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首先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时要收缩采购线,争取寻找到和特定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机会,从而有效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原材料采购员要和材料供应商就价格进行谈判,把价格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要求供应商定期提供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以便及时实现对原材料的成本管控。

第二,对原材料实行统一采购。可联合其他生产企业共同采购某种原材料,通过规模效应,增强与材料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第三,优化物流,降低材料运输成本。生产制造企业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可以和其他需要同种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合作,然后聘请第三方物流公司设计原材料运输线路,等原材料运输到预定地点后,共同采购企业分别取货,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物流,极大限度降低原材料采购过程的运输成本,有效降低了材料采购费用。

2.生产制造环节成本管控举措

第一,采用先进的产品生产工艺。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不断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

第二、制定科学的材料使用标准,控制材料消耗。生产制造企业的技术部门要根据具体施工技术以及工艺流程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材料损耗标准,严格控制物料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浪费。具体消耗标准可以由企业内部技术人员根据工艺流程图,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专门的物料消耗标准,然后让每一个车间贯彻落实。

第三,选择合适的生产材料合理下料。企业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工艺流程对材料的价格、规格、质量等进行综合考虑,确保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最为经济实惠的材料;在下料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节约用料的原则,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材料的用量。

第四,对人工成本进行科学管控。首先制定科学的生产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其次企业要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升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从而降低人工成本费用;然后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养护,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机械设备维护费用,从而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3.产品销售环节成本管控方法

第一,对企业内部资金加强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对于那些一次性所需数额较大的营业费用,实行集体表决的办法,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对于生产过程投入的资金进行严格监督,保证资金安全,避免浪费现象。

第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销售产品质量和规模的管控。生产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的控制职能,对于财务数据要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企业要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企业要对产品在销售过程的存储、运输和销售进行合理规划,在增加销售规模的同时严格控制营销成本,减少资金占用。

三、结语

生产制造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就要进行严格的成本管控,但在成本管控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生产过程物耗严重等情况,让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此,在对成本进行管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成本费用管控的难点采取专门的管控措施,才能够实现成本费用的最小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真正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薇.关于D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杨春燕.如何在生产制造企业中做好成本管控[J].时代金融,2015,03:280+284.

生产信息管控 篇4

为了有效贯彻和实施国家电网有关“三集五大”和“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实现“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目标,电网公司配电生产运行状态风险管控工作需要建立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为配电网的生产运行指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配电生产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的建设需要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的支撑,由于这些配电生产运行状态的数据(停电检修数据,配电设备的基础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实时数据等)分布在不同的业务子系统,比如,停电检修计划系统(OMS),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在线监测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调度支持和故障信息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设计初期往往都是按照特定的建设方向进行规划的,因此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不能作为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支撑平台所需的数据进行直接使用。如何通过一种通用的技术手段,将所需要各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抽取,清理,转换,加载成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支撑平台所需要的目标数据,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电网公司实际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平台的数据接入及集成为案例,研究如何利用业务系统中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理,转换,加载到配电生产风险管控平台的目标数据库,最终实现风险管控数据成功接入,为配电生产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数据抽取理论介绍

数据抽取主要是通过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模型所划分的步骤进行实现的,从模型定义上讲,ETL模型[1]主要分为Extract数据抽取过程,Transform数据转换过程,Load数据加载过程。首先数据抽取过程主要是将数据进行外部业务数据库的异构数据源中读取数据,为下面工作的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其次数据转换过程,数据转换的过程主要是先按照目标数据库的要求,将数据进行转换、清洗、拆分汇总等处理,保证来源于不同业务系统,不同格式的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使本来异构数据格式能够统一在一起;最后进行装载工作,将按照计划要求转换好的数据从临时表或临时文件加载到指定的目标数据库中。上面介绍的整个ETL模型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整个ETL模型中主要三个阶段,分别是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加载,这三个阶段的都是相互关联的,保证每个阶段的都能顺利进行是保证实现数据抽取整个模型成功实施的关键。

1.1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阶段是ETL模型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提取数据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据源表中的数据都对目标数据库具有实际意义,需要设计人员对讨论和分析,决定对数据源数据的取舍,最后指定最后的提取策略。数据提取可以分为全量数据提取和增量数据提取。

1.1.1 全量提取过程

全量数据提取类似与数据的迁徙或者数据的复制,就是将数据源中指定的数据字段全部复制过来,存放在临时数据库中,不经过转换工作直接转载到目标数据库中[2]。

1.1.2 增量提取过程

增量提取是指每次提取和上次抽取的数据比较有变化的数据,这里的变化指的就是数据的新增和数据的修改,显然增量提取最重要工作就是捕获数据源中源表数据的变化。目前增量提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触发器方式

这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数据增量的提取方式,就是在要提取的数据源中的表中建立需要的触发器,通常一般要建立插入,修改,删除这三种类型的触发器。每当数据源中的源表数据中发生变化时,就会被相应的触发器将变化数据写入一个临时表中,抽取线程将临时表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同时临时表中的被抽取过的数据被及时标记或清除。

(2)全表对比方式

全表对比的方式是将目标数据库中的表中的记录和数据源中的源表中的对应记录逐条进行比对,将新增和修改的记录读取取出来。目前所采取的全表对比方式主要是通过MD5校验码的方式的进行的,首先要为要抽取的表建立一个结构类似的MD5临时码表,每次进行数据提取时候,对源表和MD5临时码表进行MD5校验码的对比,如果两个MD5校验码不同则对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如果目标表没有改MD5校验码,则对该项记录进行插入操作;如果源表中不存在该条记录的MD5校验码而目标表中仍然保留MD5检验码则对记录进行删除操作。

(3)时间戳方式

时间戳方式的数据提取,是将源表中的数据中加入时间戳字段。提起数据的时候首先将源表中数据中的时间戳和系统时间进行对比,从而来判断哪些数据需要进行提取。

以上三种数据增量提取方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提取方式,这三种增量提取方式的具体操作手法在前面做了简单的介绍,对这三种增量数据的提取方式进行总结和对比见表1:

1.2 数据转换

数据转化工作需要就是将提取后的数据进行转换,清洗,拆分,汇总等工作,来保证不同业务系统,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按照业务的具体要求将装入目标表。数据转换工作是整个数据抽取ETL过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主要的任务包括数据类型格式及类型转换,数据的分类、汇总、拼接等。在数据转化环节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两种情况[3]。

(1)数据源中数据格式错误

常见的数据格式错误重要包括数据的缺失,噪声数据的干扰,以及数据格式错误等等,因此就需要业务开发人员对所需要转换的数据的值域进行约束,来避免将格式错误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

(2)数据源中的数据不一致

数据源中的数据不一致也是在数据转换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产生数据值不一致的原因有许多,因为毕竟各数据源来自的业务系统来自许多种类,就容易造成数据源中的值不相同,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找业务部门加以确认,修正后再进行提取和转换工作。

1.3 数据加载

数据加载通常是指将转换好的数据装载到目标数据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通常采用的是多线程并行处理的方式加载数据。主要的数据加载的策略通常包括加载周期和数据追加策略,数据加载的周期要综合考虑经营分析需求和系统加载的代价,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源数据采用不同的数据加载周期,但是要保证同一业务数据在在同一时间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数据追加策略要根据数据提取阶段所使用的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1)若在数据提取阶段采用增量的提取方式,这些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后直接加载到目标数据库中。

(2)若在数据提取阶段采用的是全量的提取,这样就要根据时间标记和数据源的操作日志采用全表对比等方式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提起转换,最后装载到目标数据库中。

2 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中数据接入及集成的具体实现

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建设数据接入及集成主要就是应用数据抽取模型(ETL),在对模型进行应用之前首先要对目标数据库中所需要的业务数据进行设计和分析,进而要确定目标数据库中表中的所需要字段来自于具体数据源所属中位置以及该字段在数据源中数据类型;其次,要根据所需数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来选择合适的数据提取方式;最后将提取后的数据按照业务设计需要转换成所需要的业务类型数据最终实现配电生产风险管控平台所需的风险评价数据的集成。

2.1 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的数据分析

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的数据按照数据来源和来源类型和结构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见表2。

这些要抽取的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可以分成两大类:带有明显时间属性的数据和不包含时间属性的数据。其中属于基础数据和其他数据类型的数据是没有明显的时间标识的,考虑到数据提取的难易程度,选择采用触发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提取。剩下的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是实时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在线监测系统,他们这类数据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其数据本身的时间信息就可用做时间戳,无需额外增加时间戳字段,因此采用时间戳的方式对这一类型的数据进行抽取。

2.2 数据提取

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的数据来自多个系统,这些系统中数据能根据可以根据是否有时间标识分为时间序列数据和非时间序列数据两大类,对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时间戳,非时间序列采用触发器,因而构成的通用的数据抽取方案如图2所示:

数据提取模块功能分析:

(1)数据提取模块的输入

数据提取模块是从数据源中提取获取原始各业务系统数据源中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电网模型数据。

(2)数据提取模块的功能

分析状态量信息:依据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对所需数据信息的要求,建立最终抽取的原始采集量和被分析业务数据源对象之间的关系。

数据获取:通过统一接口规范,按照不同的数据获取方式(触发器,时间戳)的方式从外部系统中获取反应生产运行状态特性的测量信息,获取的数据集放入系统的缓存或者临时数据库中,供数据转换的模块使用。

(3)数据提取模块的输出

输出的主要是电网模型的数据,以及反映电网生产运行状态的原始数据集。

2.3 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主要是对数据提取后的原始数据,根据风险管控的需求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过滤,换算,转换组合等,使该数据真正成为对配电生产运行状态评价所需要的目标数据,为配电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主要的数据处理的过程图如图3所示:

(1)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

从数据提取模块中输出的生产运行状态的原始数据集和从数据处理步经过处理后配电生产运行状态数据。

(2)数据处理模块的功能

数据预处理:依据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中对所需数据信息的要求,对获取的数据的原始数据特别是实时系统的在线监测的信号数据进行去除坏数和干扰噪声信号。

建立相应的函数库:根据系统状态评价的要求,建立满足业务需求的配电生产运行状态风险管控评价的数据集,供数据的过滤、换算等加工待处理过程使用。

数据处理:处理并形成满足配电生产运行状态风险管控评价的数据,为后续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持。

(4)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

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主要模块输出的是符合平台构建标准的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的模型数据,以及反映配电生产运行状态的数据集。

3 总结

本文通过利用ETL模型,成功实现了将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入和集成到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支撑平台,整个实现的过程如图4所示:

整个过程通过利用ETL模型,解决了业务系统分散,数据类型不一致的问题,实现了从不同业务的初始数据经过转化成配电生产风险管控数据的转换,为对配电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对数据处理的算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效提高数据抽取转换效率,此外,加强平台的可扩展性、灵活配置管控平台的数据抽取机制,也是接下来研究重点。

摘要:电网公司配电生产运行风险管控信息支撑平台需要各种在线监测数据、离线数据等大量的配电网运行状态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例如停电检修计划(OMS),电力生产管理系统(PMS),在线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SDADA等系统,这些系统在建设的初期往往没有考虑到系统数据的横向集成,因此各业务的业务模型和数据的标准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实现配电生产运行的状态数据信息的有效准确提取,文章以ETL(Extract TransformLoad)模型为研究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通用化的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的方法,实现了从不同业务系统中对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装载工作,为配电生产运行状态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了所需要的生产运行状态数据集,进而能够为保证配电生产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ETL,配电生产风险管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朱重吉.ETL技术在监测中心数据集成中的应用[J].广西电力,2010,33(6):28-29.

[2]白莉珍.ETL在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系统的应用[J].青海电力,2008,27(2):66-68.

论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 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57-01

引 言:近年来,随着企业实施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纷纷组建成以一个或者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资本、资产、产品、技术上有密切联系,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的联结企业集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产物。在集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通过采取有效的管控信息化建设,采用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分配、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集团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均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一种有效管理体系。

1.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实行管控信息化建设是集团整合资源,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集团资源重组后,集团需要完成从“航空母舰型”管理到“联合舰队型”管理的转变;从直接管理思路到间接管理思路和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资本运营管理的转变。在实施资源整合的同时,集团必将把具有区域化发展空间、国际化竞争能力锁定为发展目标,这就要求集团必须制定整体发展战略,采取经营多元化、发展区域化、服务物流化、管理数字化等有效形式,因此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团管控手段。

1.2 实行管控信息建设是增强集团经营管控能力的需要。集团一般是具有企业众多、产权分散的共性,企业原有的整体信息化建设许多存在专业化和局限性的问题,不能够支持集团财务管控和经营管控水平的提升。在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集团各单位经营业务领域日趋专业,分工日趋明细,管理流程和管理特点也不尽相同,集团各单位的管控信息化系统不但相对独立,而且投资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专业性。所以,集团急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集团管控能力来增强整个集团的管控能力。

1.3 实行管控信息化建设是满足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集团组建后,规模必将不断扩大,多元化经营领域也会不断拓展。为规避企业经营风险,集团在加强自身监管的同时,也对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和管理手段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集团如何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如何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都是集团监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2.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代计算机可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使集团建立起基于集团覆盖每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以达到集团管控设计专家和管理人员为企业定做的管控方法、管控制度和规则的实施以及对整个组织运营适时监控。这里重点对“核心业务ERP 系统”、“集中财务管理系统”和“综合事务协同管理系统”进行论述。

2.1 核心业务ERP系统。核心业务ERP系统是处理信用担保业务处理的支持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对担保业务处理从“资料采集到业务合规化处理,到业务处理过程,到全程业务风险点监控”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它主要包括:项目的收集筛选、尽职调查、持续督导、分析评审、应急处理等核心子系统,通过强大的工作流管理引擎使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满足集团对风险预防与控制的高需求。

2.2 财务管理系统。它是集团整体管控的重点,是在集团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财务管理权限的科学分配,保障集团的资本、资产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从而保证集团完成战略目标及经营计划。目前,许多财务系统软件不是以整个集团为单位,为整个集团的数据汇集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建立起基于集团总部的数据中心,将集团下属各企业的财务系统集中起来,在总部统一规划下,实现处理标准、科目设置、科目应用、核算等的统一,有利于集团决策层实时掌握各个企业或各个业务板块的财务信息,达到管理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2.3 综合事务协同管理系统。目前,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在于“信息孤岛”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成员企业的各自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各成体系,即使各企业软件系统实现了统一化,但也存在各系统的数据比较独立、无法导入的问题。因此,要在计算机软件中提出基于统一数据总线的SOA 技术架构,它可以使各单位系统有效运行,并担任各系统及其他相关软件系统的协同组织者和实现者。它将通过纠集业务系统的数据、财务系统的数据和自身的数据生成集团急需的时效性综合分析报表,以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的目的。

3.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平台研究

3.1 建立统一的系统门户。统一的系统门户是以协同办公为基础,通过搭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来集成集团现有的各个软件系统,汇集各成员企业和各业务的综合信息,达到整个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通过建立统一的内、外部信息传递和共享平台,使之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基准“Web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交换。在企业集团建立一个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反映的实效性,为集团决策层领导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便于对整体信息的掌握。

3.2 建立多级的管理体系。要与集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即集团的资金循环到哪里,风险管理就要涉及到哪里,集团整体经营管控也要深入到哪里。在集团横向管理上,主要包括:集团核心业务公司、非核心业务公司、辅助公司和其它非关联公司;在集团纵向管理上,无论企业属于哪一层,都必须纳入到多级化的集团管理体制。因此,集团以下各公司都要作为同一层级进行管理,由集团一批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并将其纳入到集团多级管控体系,保证管理的统一性。

3.3 建立安全的网络系统。安全的网络系统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保障。建立安全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构建统一认证平台,避免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的缺陷。二要建立网络流量监控系统,确保网络的有效管理。建立入侵检测系统,加强对黑客攻击、木马病毒、间谍软件和僵尸网络的防护。三要完善解决方案。对降低或消除恶意代码、广告和间谍软件带来风险的相关技术采取有效手段,对病毒的威胁不断发展变化和利用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中的缺陷开展网络攻击要有制定行之有效策略,可以采用修补程序管理、软件和操作系统中的缺陷、监视日志记录和审核功能等解决措施。

结束语: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管控信息化建设是现代集团管理的重点,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为企业集团管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更为集团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集团只有建立高效、符合自身特点的管控手段,才能实现集团业务和财务资源的整合统一,从而促进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促进集团整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晖.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及其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 2011(12)

[2] 左国辉.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看财务管控途径[J]. 新闻窗.2009 (1):82-83

[3] 雷满丽.试论集团管控的信息化建设.财经界.2012.(3)118-120

[4] 朱宏波,王燕涛,王金霞.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升集团管控能力[J].交通企业管理.2011(3).1-6

茶叶生产企业质量管控措施探讨 篇6

1 我国茶叶安全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主要是指茶叶质量对饮茶者不会造成身体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即要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饮用, 对饮用者不会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状况。”早在2001年国家农业部已将茶叶纳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首批74个农产品之一, 在茶叶种植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以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促使我国茶叶生产现状有了明显好转。但近些年来, 国家相关部门时有发现, 在我国很多地区茶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柱, 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 追求GDP指数, 而忽略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导致我国被认为在世界茶叶出口贸易中, 有发展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 同时也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贸易造成的。

1.1 农药残留严重的因素

茶农为追求茶叶高产, 不合理使用农药, 甚至盲目使用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茶叶未到安全间隔期便开始采摘, 违背茶叶采摘的科学性等等都是茶叶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近几年, 在国家相关部门明令禁止中, 农药残留超标率明显降低, 出口茶叶农药残留的总量已从1999年的80%超标率降低到2004年的18%, [1]传统氰戊菊酯、甲氰菊酯等农药逐渐消失了, 但新的农药残留问题又出现了。2008年1月1日, 农业部已决定禁止销售含八氯二丙醚的农药产品, 但我国现阶段茶叶中普遍存在八氯二丙醚 (S-421) 残留, 各省的超标率在6%~20%。[2]正因为农药残留超标, 欧盟国家加大对中国茶叶口岸查验力度, 仅2012年初, 欧盟就多次通报我国出口茶叶农药超标, 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极大的影响, 也损坏了茶叶大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1.2 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因素

茶叶重金属含量超标主要是铅、铜、镉等, 铅含量超标位列首位, 是造成茶叶质量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茶树被重金属污染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 导致茶树叶绿色消褪呈现棕色, 最终降低茶叶产量。重金属污染途径有三, 一是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尤其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空气中铅超标影响茶叶的生产种植。二是种植过程中使用含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 一方面肥料中的重金属对茶树生长有极大的影响, 铅、镉等容易被茶树根吸收;另一方面长期使用肥料, 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改变土壤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有效性。三是茶叶加工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加工机械中含有的铅容易转移到茶叶上。

重金属具有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污染范围广以及无法被生物降解等特征, 并且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聚合, 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最终在人体内蓄积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曾对我国23个省市将近600个茶样检测中, 表明铅含量在绿茶和乌龙茶相对较低, 在红茶及紧压茶的含量相对高。2011年11月, 我国质检总局公布乌龙茶抽查结果, 立顿、铁观音等19种茶叶品牌查出稀土含量超标。[3]此外, 镉含量超标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西方国家已经将镉列为最主要的农业环境污染物, 近几年国内大米和蔬菜中都发现了镉超标现象, 因此, 茶叶中也要足以重视是否存在镉含量超标。

1.3 有害微生物残留的因素

微生物残留也是现在茶叶质量安全必须考虑因素之一, 茶叶在生产、加工、储存以及运输等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各种细节等问题非常容易滋生细菌或者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从而导致茶叶有异味甚至霉变。从当前茶叶贸易过程出现的茶叶有害微生物事件看到, 我国茶叶中有害微生物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肠道感染细菌超标以及黄曲霉毒素等。发达国家已将微生物检测作为茶叶质量的参考项目, 如美国要求茶叶中不能出现大肠杆菌, 俄罗斯要求茶叶细菌总数≤1000个/g。我国除了云南的普洱茶地方标准DB53中规定了不得检出大肠菌群MPN100g≤300和致病菌, 其余均未出现茶叶微生物检测规定。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小作坊式茶叶生产, 不重视加工、生产等方面的卫生条件, 甚至有些茶业企业因人员素养不高, 不注意卫生造成茶叶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以及霉菌污染。

针对茶叶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国家近些年来不断地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以及有害的微生物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 但国家控制毕竟是事后控制, 要想从源头上杜绝茶叶质量安全的问题, 茶叶生产企业首先要做好质量管控。

2 茶叶生产企业质量管控策略

我国茶叶生产企业一直以来饱受诟病, 由于经营管理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落后, 导致我国茶叶品牌意识薄弱, 国际知名的茶企业非常少, 而且茶叶品质一直徘徊不前。我国是茶叶大国, 各地方都具有传统的茶叶品牌, 如何发展各个地方茶叶经济, 如何增加各自茶叶品牌国内外的销售量, 这就需要茶叶生产企业严把质量关, 生产优质、健康的茶叶。

2.1 建立HACCP体系

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建立HACCP体系, 这是国际公认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是对食品中危害物质临界点控制。HACCP体系重点在于CPP识别控制点, 抓好CCP就等于抓住了茶叶的质量命脉, 茶叶生产者要认真研究不同的茶原料、发酵、干燥、精制到压制等几个CPP的特征和控制方式, 建立生产过程中每个控制点的极限值。一旦出现问题, 立即启动检测系统并查找问题原因。如广西六堡茶建立HACCP体系后, 不但促进了六堡茶叶质量的提升, 而且维护了广西六堡茶的名片形象和品牌建设。

2.2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追溯体系

茶叶质量追溯体系是要求企业从茶园种植、鲜叶采摘、毛茶加工、精制加工以及茶叶销售等建立完整的茶叶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制度。[4]如在茶园种植基地管理阶段, 这是严把茶叶质量的基础, 茶叶生产企业若想控制农药以及微生物残留、重金属等问题, 必须从茶园基地管理入手, 严格控制茶园基地一切活动。一方面建立基地档案;一是要实地调查严格筛选, 综合评定茶叶生产种植的环境以及预定未来几年茶园周边的环境变化;二是建立茶园档案, 记录茶园种植面积、品种、周边环境变化 (包括出现的工厂、汽车量等) ;三是详细记录茶园的农事活动, 如施肥、用药、修剪等;四是茶叶采摘记录, 如采摘日期、数量、储存、天气情况等等, 每一步都由专人负责。另一方面, 完善茶园基地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如茶叶安全用药准则和管理制度、茶叶肥料使用管理制度、茶叶质量安全承诺书等等。完善这些规定制度, 无论是企业自己的茶园, 还是与别的茶园合作, 企业都能掌控茶叶动态, 控制茶叶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保证茶叶的质量。茶叶基地管理环节如此, 鲜叶采摘、毛茶加工、精制加工以及茶叶销售等环节也是如此, 建立详细的档案和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得以实施。

2.3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茶叶生产企业要加强人性化管理, 一方面通过优越的条件招聘专业人才, 促进茶叶生产科研开发力度,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加强员工培训制度, 帮助员工提升自己,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 加强员工对企业HACCP体系和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学习和了解, 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三、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让员工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此外, 多开展员工活动, 关心慰问老员工, 这样才能让员工内心产生归属感, 也有利于企业家庭氛围的培养,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更有利于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茶叶生产工作。

茶作为全球三大没有酒精的饮料之一,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近些年来, 茶的消费量呈现增长趋势, 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保持3-5%的增幅递增。[5]如何在茶叶市场中站稳脚跟, 如何建设中国茶叶品牌,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文化?各个茶叶生产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 严格把关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 狠抓茶叶质量, 生产无毒害、绿色健康的茶叶,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阻碍, 才能稳稳占领国内外市场。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 我国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有害微生物残留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针对我国茶叶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 进而探讨茶叶生产企业建立HACCP体系和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以及人性化管理分析企业质量管控的措施, 旨在促进我国茶行业的整体发展, 提高茶叶生产的国家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生产,质量管控,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谭正初, 萧力争.我国茶叶卫生质量现状与茶叶质量安全控制[J].茶叶通讯, 2008, (1) :19-21.

[2]陈宗懋.欧盟新修改的茶叶农残标准更趋严格[J].中国茶叶, 2007, (1) :7.

[3]陈志雄、周昱.企业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0 (1) :70.

[4]冯娟娟.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2009, 27-28.

生产组织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实践 篇7

生产组织安全管控匹配化模块是“金川模式”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其涉及到设备设施、工艺系统、作业环境、员工塑培、项目建设、人机环匹配化和制度规范等诸多因素。金川集团生产部作为公司生产组织主管部门, 坚持践行“金川模式”,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搞管理必须管安全”的理念, 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深度融合, 坚持“专业安全管理, 安全专业管理”, 探索安全管理落脚点, 寻找安全管理平衡点。

寻找规律

“金川模式”各模块建设的“五阶段”是一个梯进式的安全管理过程, 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生产部积极通过诊断、评价寻找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的规律。第一, 公司生产组织的全覆盖性, 决定了安全和生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从矿山到冶炼, 从动力到化工, 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是安全管理的关注点, 每一个安全风险所在之处, 都是生产的重要部位。第二, 公司生产组织的系统性, 决定了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象上反映出的是工艺、设备或检修等问题, 而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安全问题。第三, 公司的生产组织环节突发性, 决定了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往往就等于消除了安全风险, 否则就等于为事故隐患埋下了伏笔。

因此, 生产部一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 尤其是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的时候, 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二是将专业安全管理体现在过程管理中, 通过“零缺陷”管理的实施, 使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保证“零伤害”目标的实现。三是避免片面就安全而抓安全、就生产而管生产的现象。将安全和生产高度融合, 将安全管理体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生产计划追求安全, 通过生产组织追求安全, 通过生产协调追求安全, 通过生产流程的畅通追求安全。将“员工的健康和生命高于一切”和“一切事故皆可预防, 一切事故皆可避免”的安全理念, 落实到生产部的具体行动中, 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

把握平衡

生产组织安全的最终目标, 是建立相辅相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 追求集约化生产组织, 建立“平稳、有序、高效、经济”的生产运行秩序, 寻找安全生产的最佳平衡点, 就是生产组织安全管控匹配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产能与任务的平衡

生产部坚持按设计安排生产, 按标准安排生产, 按规范安排生产, 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 按系统状况及时协调生产。坚决杜绝超计划、超常规、超定员、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的现象, 努力营造和谐、统一的安全生产氛围。

生产与检修的平衡

生产部尊重设备的运行规律, 实施计划检修, 预知维修, 科学合理地平衡公司年度及月度检修, 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生产的影响。同时, 提前制定年度检修计划, 认真组织各单位关联性匹配化检修, 为主流程的长周期高效运行提供保障。科学合理地安排和落实好月度检修工作, 及时解决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工序之间的服从和平衡。加强检修期间各单位的协调, 系统检修与生产的协调安排、检修车辆和特种车辆的协调等多方面的工作, 保证检修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做到生产为设备点检、维护、检修创造条件, 设备为生产保驾护航, 设备为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生产单位与保障单位的平衡

金川集团注重生产结合紧密, 环环相扣。从矿山的出矿量到选矿的精矿品位, 从选矿的技术经济指标到冶金炉窑的炉况, 从冶金炉窑的产品品级率到电解系统最终产品的质量, 每一个节点都与安全有关, 哪一个部位有缺陷, 就有可能导致设备、工艺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因此, 生产部积极探索建立了高效、迅速的调度指挥机制, “无缝隙链接”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系统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尤其是保障单位无条件地为生产单位提供动力、原材料及运输保障, 生产单位为保障单位创造条件, 共同做好冶金炉窑、化工设施、矿山提升系统等关键要害岗位的保障, 防止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建立有序、流畅的供应链条, 按计划、按需求保证原料、材料、辅料、风、水、氧、电、汽的供应, 保障生产的连续性, 减少系统突发事件的发生, 减少非正常作业, 降低发生事故的几率, 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供应链条, 保证公司产品的及时发运。

重要环节

一是关注生产计划的权威性和灵活性。生产计划事关公司的总体部署, 事关公司安全生产的大局, 必须保证其权威性和严肃性。生产部在制定计划时, 坚持通过调查研究、风险预测和科学论断保证其权威性。同时,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 公司管理的新要求, 生产的新格局, 及时机动灵活地调整计划, 维护公司稳定大局。

金川集团某生产现场

二是关注重要节点的衔接。生产部面对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从不回避问题, 而是通过细致透彻的调查研究, 积极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调度管理职能, 为生产一线做好协调服务。做到和部室之间、各单位之间协同配合, 形成生产过程相关方的系统联动, 树立生产系统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保障服务的全局思想, 不断促进生产系统“平稳、有序、高效”的运行, 保障生产任务的完成。

三是关注日常工作的协调。通过认真组织召开每日的生产总结会、视频通报会、月中生产总结会及解决各类问题的专题会, 不断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或向公司提出影响生产各环节高效运行的问题及意见, 并严格落实绩效考核制度。

四是关注应急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 落实充足的应急物资准备, 组织切合生产实际的应急演练, 在处理公司的各种突发事件中做到及时、有效、有序, 保证生产流程的畅通。

五是关注捕捉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预测, 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 果断采取措施, 将问题解决在源头,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要点 篇8

应收账款管理是以应收但尚未实现回收的款项为目标或对象的管理工作, 其目标是在为业务开拓等事宜提供充分便利条件的同时, 确保应收账款最大化、最快速化或者说最适当化状态, 通俗说就是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避免出现过多的呆账、死账、拖延时间过长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组织来说, 应收账款的存在, 即是开拓业务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过应收账款过多或者说风险问题过大, 容易挤压其流动资金影响其资金链甚至是其断裂的一个诱因。所以, 诸如生产性企业均应需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应收账款管理实质上就是净利润和现金流的管理, 在这个环节当中最关键的一环节:合同评审、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其管控要点在各个环节及流程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1. 应收账款事前管控环节的要点

主要是围绕着合同而进行的, 诸如合同议向及合同评审, 尤其是后者千万要关注系列合同中关于资金的规定、合作相关方本身情况及合同中的制约规范要点。

2. 应收账款事中管控环节的要点

诸如合同台账、销售台账、回款台账等内容的基础工作务必扎实, 依据台账月度清理应收账款明细账, 依据清理应收款明细账与业务员相互跟进、反馈, 未清收欠款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 每月通过通报形式反馈应收账款实况, 同时对应收账款进行考核管理。

3. 应收账款事后管控环节的要点

对存在的逾期应收款分析其原因, 是管控环节疏漏, 还是合同执行环节疏忽, 还是未按合同条款进行跟进等原因, 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事后管控, 从事后管控过程中总结有效的方法, 在事前和事中进行管控;应收账款事后管控发生的财务成本相对比较高, 同时产生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 因此对于生产型企业应收款管控的重点应放在事前和事中。

二、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失控点及表现

在生产型企业中, 应收账款管理或者说管控工作同样非常重要。不过, 在具体实务层面, 往往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风险问题, 也可以称之为失控动点。对此, 笔者认为,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财会人员事前没有充分涉入了解合同情况

在部分生产型企业的合同管理流程中, 财务人员未能参与赊销合同的评审, 不能提前准确地得知每一笔合同的价格、付款方式及付款时间, 使财务人员对应收款管控没有明确的方向, 对实务层面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估计了解不足。

2. 财务人员与业务员信息不对等

在部分生产型企业中, 财会人员过于局限在财会部门或者说财会领域, 对业务流程及职能管理等方面事宜的了解程度不足, 而业务员往往也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 造成应收账款清收滞后, 财务成本增加。

3. 合同条款执行不够严格

在生产型企业中, 基于应收账款等各方面事宜管理的需要, 发生的应收款需要财务人员与业务员月月清理、核对、清收, 必须定期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 如果对应收款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 会造成对方误认为企业可以延后支付款项的现象发生。在实务层面中, 偏偏存在大量执行合同不细致不严谨的现象出现。

4. 应收款通报与考核相结合度存在问题

在生产型企业中, 构建并践行应收款定期通报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应收款, 为后期应收款管理采取更妥当的管理办法,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应收款的风险, 降低财务成本。

三、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举例说明

2014年A建材公司应收账款业务, 2014年净利润为1277.65万元, 2014年末形成应收款1880.45万元。通过净利润及应收款的比例情况来看, 虽然该公司应收款的绝对数量不是太多, 但相对数量非常大, 如果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将该公司运营陷入停运甚至破产的困境。

为何形成了如此大的应收账款, 原因如下:

一是建材公司财务人员未参与赊销合同的评审;

二是财务人员未及时与业务人员跟进合同量大的客户单位, 未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付款条款, 未月月和连续供货的结算单位核对, 形成生产期结束应收款额迅速增大, 形成对应收款清收有失控现象;

三是未评估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风险, 在建材公司取得最大销售收入的同时, 超计划实现年度净利润, 但应收账款额度比较大, 2014年度实现的净利润1277.65万元, 实质上在形成的应收账款上, 2014年~2015年4月末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501.14万元, 未评估应收账款的成本和收不回应收账款的风险;如果成本远远高于所获得的净利润, 同时存在应收账款收不回,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 不生产产品, 也不会产生亏损;

四是建材公司经营者和财务人员未充分考虑资金流和资金成本这个关键环节, 企业可能没有净利润, 有现金流, 企业经营会正常运营, 一旦企业没有现金流, 只有净利润, 那企业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例如:某股份有限公司在2011年-2012年两年期间为了获得产品市场份额, 得到稳定的终端客户, 不惜低于成本价销售, 结果导致亏损更大, 财务人员不停地在合同评审建议中提出“合同销价低于成本价多少字样”, 2013年领导决策层再决策营销价格决策:低于成本价一律不允许通过合同评审, 有些品牌客户低于成本价发定货单, 总经理决策宁愿暂不生产也不能产生更大的亏损, 扭转了营销中只争取营业收入不考虑收益 (净利润和现金流) 的根本状况。根本决策改变后, 2013年度扭亏为盈。

摘要: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容易忽视而滋生风险问题的方式, 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需要正视并清晰地分析应收账款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概述应收账款的内涵及内容, 分析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失控点及表现, 最后借助A公司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及阐释。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合同评审

参考文献

[1]徐静妹.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与有效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8) :179-180.

[2]符超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5, (10) :8-9.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控 篇9

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控主要涉及的法规有《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 (建办[2005]89号, 简称《规定》) 和《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财企[2012]16号, 简称《办法》) 。但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了建筑业安全生产费用管控尚存在诸多问题, 譬如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不满足法规要求、随意挪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入账不准确等。要想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到位, 为安全生产打好基础, 则必须在安全生产费用管控上下功夫。

本文将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控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做好安全生产费用管控进行探讨, 以供读者参考。

现状及问题

计提不足

虽然《办法》对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进行了规定, 要求将安全生产费用列入标外管理, 竞标时不得删减, 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 建筑安装市场 (简称建安市场) 长久以来形成的最低价中标方式, 给建安市场造成了很多不良现象。很多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投资成本, 恶意压低工程造价和中标价格, 迫使施工单位为了顺利承揽工程项目, 在工程材料等费用不能减少的情况下, 大幅降低安全管理措施费用, 以减少投标总价, 从而达到中标的目的。

入账不符合规定

《办法》中规定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总共有9项, 但实际上施工企业在记账过程中, 往往出现差错, 如将本来不属于安全生产费用的费用计入、将本来属于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费用的支出列入应急管理费用等。

挪用问题

在投标过程中, 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顺利中标, 往往会采取“总价优惠”措施, 这时如果在后期施工过程中, 出现变更、返工等情况, 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时, 为了弥补施工成本费用, 这些施工企业往往会不同程度挪用安全生产费用, 从而导致原本已被大打折扣的安全生产费用再次被不同程度的减少。

监督不到位

《办法》中针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督管理, 从政府职能部门到企业内部均做出了规定, 但实际上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或制定的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未制定任何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 也未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政府监管部门也未对全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管控措施

针对安全生产费用管控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施工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进行管控, 主要包括费用计提标准及周期、使用范围、使用计划、监督检查、考核管理等内容。

计提管理

1.计提标准。《办法》中, 第七条第一款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为计提依据, 矿山工程的提取标准为2.5%;房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铁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提取标准为2.0%;市政公用工程、冶炼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公路工程、通信工程的提取标准为1.5%。第十五条规定, 企业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 可适当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

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报价时, 安全生产费用计提比例不应该低于《办法》中第七条规定, 且应根据合同要求、工程复杂性和自身企业管理要求, 适当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

2.计提周期。《办法》中未对安全生产费用计提周期进行规定, 只是规定年度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使用, 当年计提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 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而《规定》中只是以合同工期时间为分类标准进行说明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 这两个法规均没有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周期进行规定。因此, 根据建筑施工经营特点, 为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得到更有效地使用, 笔者认为,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计提周期确定应以项目合同期和工程造价为基础进行分类, 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时, 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方式。在项目整个周期内, 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 应由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其他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结余部分补充调节, 补充仍然不足的, 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3.安全生产费用计提其他要求。《办法》中的第七条第二款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在竞标时, 不得删减, 列入标外管理。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 必须将安全生产费用单列, 不得参与竞标和删减, 以保障中标后的施工安全费用。

科目设置

《办法》中第十九条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包括9大类: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 , 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洞口、临边、机械设备、高处作业防护、交叉作业防护、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雷、防台风、防地质灾害、地下工程有害气体监测、通风、临时安全防护等设施设备支出;

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

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 (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 、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

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

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

8.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

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笔者认为, 对于财务账目, 可以在工程施工间接费中设置安全生产费用科目, 为了方便财务记账管理, 可以将上述9大类内容进行精简, 作为安全生产费用的子科目, 即:

1.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费用;

2.应急管理费用;

3.重大隐患防治费用;

4.检查评价及标准化建设费用;

5.劳动防护用品费用;

6.安全宣传教育费用;

7.四新推广应用费用;

8.安全检测检验费用;

9.其他安全费用。

使用范围

《办法》中除了对第一类安全生产费用进行了细化说明外, 其他均未进行细化, 不利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管控。在国家或行业没有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细化前, 为了施工企业更好地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管控, 笔者认为, 可以将安全生产费用进行如下细化。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 , 其范围包括: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 (漏电保护、接地保护、触电保护等装置, 外电线路防护设施、电器防爆设施等) 支出;

“四口” (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 的安全防护支出;

“五临边” (尚未安装栏杆的阳台周边, 无外架防护的层面周边, 框架工程楼层周边, 上下跑道及斜道的两侧边, 卸料平台的侧边) 的安全防护支出;

各类机械设备、工机具安全装置的完善、改造、维护支出;

各类防火、防尘、防爆、防毒、防台风、防地质灾害等设备设施支出;

各类安全围挡、治安保卫、交通安全、辐射安全和危化品安全防护设施支出;

高处作业、交叉作业的防护设施 (防护隔离棚、临时作业平台、吊篮等) 支出;

各类安全防护通讯设备设施支出;

各类用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检测监控仪器装置支出;

各种警示、警告等标识支出。

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 其范围包括:

配备、维护、保养各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 如应急照明、应急通讯、应急通风设备、抽水设备、应急急救设备设施、应急工机具、应急消防器材设备等;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设备、设施配备、维护支出, 如应急监控视频系统;

应急救援系统软件的开发、维护支出;

应急预案的评审与演练费用支出。

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其范围包括:

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辨识、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管理软件开发、维护支出。

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 (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 、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 其范围包括:

各级安全生产检查、督导与评价费用支出;

安全生产检查聘请专家评审费用支出;

安全检查工具器材的购置、更新、维护费用支出;

安全生产标准建设支出, 如安全标准编制、评审支出;

安全生产管理咨询费用支出。

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 其范围包括:

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更新支出, 如普通工作服、普通劳动防护鞋、劳动防护雨衣、雨鞋、电绝缘手套、耐酸碱手套、焊工手套、普通防护手套、耐油防护鞋、抗油拒水服、反光背心等。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更新支出, 主要有头部护具类:安全帽;呼吸护具类:防尘口罩、过滤式防毒面具、自给式空气呼吸器、长管面具;眼 (面) 护具类:焊接眼面防护具、防冲击眼护具;防护服类:阻燃防护服、防酸工作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鞋类:保护足趾安全鞋、防静电鞋、防导电鞋、防刺穿鞋、胶面防砸安全靴、电绝缘鞋、耐酸碱皮鞋、耐酸碱胶靴、耐酸碱塑料模压靴;防坠落护具类:安全带、安全网、密目式安全立网等其它防护用品的购置支出。

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其范围包括: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专业培训费用支出;

全员安全知识培训费用支出;

特种作业安全技能培训费用支出;

购置、编印安全生产书籍、影像资料、刊物等费用支出;

组织各类安全活动费用支出;

召开各类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费用支出;

其他安全宣传教育费用支出。

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 其范围包括:

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引进及推广应用费用支出;

其他费用支出。

8.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 其范围包括:

安全设施检测检验支出, 如安全帽、安全带的检验, 灭火器的检验、高处临边作业设置的生命线检验等;

特种设备安全装置检测检验支出, 如气瓶检测、起重机械检测等;

其他安全设施检测检验费用支出。

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其范围包括:

按比例提取直接支付给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

办理安全施工许可证费用支出;

高危作业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用支出;

职业病防治费用支出;

安全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维护费用支出;

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费用支出 (不含发放给员工本人的防暑降温费和防寒保暖费用) ;

文明施工费用支出, 如施工现场的扬尘和噪声治理费用支出、场内垃圾清理费用支出、现场围挡费用支出等;

员工职业健康管理费用支出, 如职业健康检查费用支出、对存有职业危害场所的检测评价费用支出;

施工现场防噪音、防扰民措施费用支出;

施工现场生活卫生设施费用, 如配备符合要求的饮水设施、防蚊虫叮咬、防煤气中毒等措施费用支出。

计划管理

施工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编制年度安全生产费用计划, 纳入企业财务预算。对某一施工项目, 还应根据人力资源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编制月度安全生产费用计划, 以便于安全生产费用的实施。所有编制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划必须经过编制、审核、批准环节。

入账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了确保安全生产费用入账准确, 企业应该加大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的宣贯教育, 并实施以下管理要求。

第一, 要求报销人在报销单据上注明“安全生产费用”字样;

第二, 凡是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 在报销时必须经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签字确认;

第三, 财务人员在入账时, 必须核实签字是否齐全, 并按照报销费用类型计入相应安全生产费用科目。

监督管理

1.行业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监督。根据《办法》规定, 企业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上一年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定期对所辖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督促企业进行整改。

2.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费用监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费用实际发生情况编制月度、季度、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表, 并结合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结果, 与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进行对比分析, 一旦发现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异常, 必须查找原因, 并进行纠正。企业内部纪监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督促整改。在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 应包含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结余的具体情况的内容。

3.总分包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监督管理。《办法》中的第七条第三款规定, 总包单位应当将安全费用按比例直接支付分包单位并监督使用, 分包单位不再重复提取。因此, 当企业作为总包单位时, 不是简单地将安全生产费用按比例支付给分包单位就行了, 而是必须对分包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进行监督。同样, 企业作为分包单位时, 也应接受总包单位对自己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的监督。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提出整改措施, 所有监督检查见证均要形成文字记录。

考核管理

从应用视角探析高校信息化管控 篇10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管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41-03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要智能化工具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应用是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信息化成功与否,关键看应用的实际成效,因为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已摸索多年,积累了很多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应用效果欠佳。如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挖掘其对一线用户的应用价值,已是摆在高校管理层和信息领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高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至深的过程,在硬件、网络建设已完成的前提下,很多部门相继开发了子网站、专题网站以及教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舍系统等业务系统(以下简称网上应用)。网上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直接面向用户,其使用情况可直观反映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现状。

以所调研高校为例,作为一家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开放大学,信息化为支撑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师生的网上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学校目前建设的网上应用多达160项,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上的投入从其网上应用建设的数量就可见一斑。但数量只是硬性指标,并不能客观评价和反映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对这160项网上应用进行梳理后发现,从访问状态来看,其中18项应用处于不可访问状态,142项应用可访问。在这142项可访问的网上应用中,从内容来看,门户类应用20个,教务教学类应用81个(覆盖教学、教务、考试、教学资源、专题活动、学习支持等),管理服务类应用27个(覆盖财务、后勤等),其他类型应用14个。从维护状态来看,40个应用处于维护状态,34个应用处于无维护状态, 68项应用没有明确的维护状态。从信息传送来看,信息单向传送的应用有71个,具备信息双向交互的应用有35个,另有36个应用的信息交互性不详。从用户登录情况来看,要求用户必须使用用户名登录的应用有38个,无需用户名登录的应用有66个,可以用户名登录的应用19个,用户登录要求不详的应用有19个。从站点情况来看,有入口链接的站点96个,处于孤立状态的站点有46个。

目前这些网上应用在用户端的使用现状是:网络应用多且设计风格迥异,用户访问体验差;很多网络应用需要用户登录,用户需记住多套用户名和密码,使用不便;较多网络应用内容重复,用户使用时感到困惑;用户要获取信息,需访问多个系统或网站,信息不能共享;有些历史应用已无人访问,但未退运,仍占用着基础设施资源;相当数量的应用仍有使用价值,但却无人维护更新或不能访问。

二、信息化应用问题分析

从所调研高校的网上应用情况来看,虽然在信息化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来说,应用情况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管理问题。管理上的不完善之处,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1.组织架构不完善,职责定位不清晰

这是高校在信息化管控方面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组织机构不完善,职责定位划分不清的现状造成了投资无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也难以保障。

所调研高校的信息化机构主要有信息办、信息中心两个独立的部门。前者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经费预算,推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各项决策决议,监督信息化工作的执行情况。而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执行部门信息中心一直以来在该校扮演着支持服务的部门角色,地位不突出。另外,该校的某些部门内部还设有数据中心或资源中心,分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由于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上没有一个权威的管理部门,造成长期以来信息化项目的投资与建设都是分散管理、多头负责,缺乏统一的管控和制度约束。另外,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少合理的互动机制,信息部门的项目建设缺乏业务部门的深度参与,而部分业务部门又在相对独立地开展自己的信息化项目,彼此关系定位较模糊。

2.信息化战略规划缺位,执行力度不够

信息化战略规划即执行什么样的信息化,它是信息化工作的源头,具有系统的指导作用。而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而制定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的思路,或者没有完善的规划团队,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存在随意性。规划的落地情况也不甚理想,贯彻不够深入。

所调研高校在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高层参与度低,以基层和中层为主,信息化规划的整体性和前瞻性不够。另外,也未建立有效的推动信息化规划实际落地的保障机制,没有首席信息官这样的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高层领导;规划制定之后,也未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进行重新修订。

3.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具备,规范不完善

目前高校很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但往往忽视了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因缺少准则和依据,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建的项目越多,信息孤岛越多。

所调研高校出台的信息化标准都偏向于制度流程管理,如日常规章制度方面的《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电子邮件的管理办法》、《防病毒管理规定》,项目管理制度方面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规范》、《信息化项目移交办法》、《项目结项管理办法》等,而缺少对技术的强约束性规范。

4.信息化应用缺乏全员意识,应用范围偏低

高校内部员工在技术和理念上普遍还未跟上建设步伐,对信息化的重视不够。如基层用户迫于行政压力操作各网上应用,对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并不知晓,也无兴趣探究,还会抱怨操作复杂。因信息化目前还不支持战略决策,高校中高层不能直接获益,导致他们对信息化工作不重视,也不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用户对信息化应用的淡漠态度使信息化工作推动难度很大。endprint

总体看来,目前信息化更多的还是应用于管理,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相对薄弱,虽然网上学习平台、网络课程、课件都是为教学而建,但是使用率低。在管理部门,也多是基层用户在实际使用和操作各类网上应用,中高层用户参与较少。应用范围低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的整体成熟度。

5.信息化评估缺失

高校在信息化上的投入所产生的效果,有些是显性的,可量化,而有些却是隐性的,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加以衡量,也不是在财务报表中可以体现出来的,如人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改变等等。由于高校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和产出没有分析,信息化工作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一线用户也未真正参与到对信息化项目的评价中。没有评价体系,信息化工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就无法评判,系统或网站的适应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也无法评定,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6.信息化队伍建设力度薄弱

由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极快,该领域的工作人员需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适应岗位需要,而高校中信息部门长期处于支持服务的地位,队伍的建设往往被学校忽视,员工不能获得充分的培训。在知识管理方面,高校并不重视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统一的信息化项目文档库,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途径少。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员工的归属感和稳定性差。

三、信息化管控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的信息化要想实现好的应用效果,需要管理思想的介入,向管理要效益。

1.优化信息化组织架构

高校要优化组织架构,明确组织机构职责范围,理顺信息与业务的互动关系。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高层校领导的重视,同时也需要各业务部门系统终端用户的参与。

首先,高层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学校要有一位类似于CIO(首席信息官)的高层领导角色深入参与到信息化工作中,并积极推进该工作。他要清晰学校所处的信息化应用阶段以及成熟度,能够将信息化紧密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战略中。其次,高校要简化组织机构,设立一个独立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它不能只充当维护中心的职能,要定位于管理,对全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管控和监督。另外,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需求主导作用,各业务部门要有相关信息化支持人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从而形成一个既有高层领导指挥,又有技术指导和业务需求的全面的信息化组织架构,达到有效沟通、协调和整合。

2.制定全局性和科学性的战略规划,加强执行力度

信息化工作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高校需要编制全局性的、中长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做好源头工作,从而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系统的指导作用。

规划的参与人员应包含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校内外专家。规划要匹配学校的业务发展要求,做到以需求为驱动。规划还要立足实际,在评估学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具备实用性。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战略、实施策略,具有前瞻性。规划的制定过程应是动态且开放的,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沟通、探讨、论证的过程。规划制定后,还要在校内普及,深入宣传和贯彻。

3.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以规范促效率

信息化建设的流程应是先定标准、理数据,再建平台、搭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应走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之前且尽早开展。因信息化渗透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情况复杂,校方需要制定详细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及应用标准,具体包括数据编码标准和共享规范、身份信息数据标准和认证接入规范以及使用规范。定标准时要区分和兼顾国标、行业标、校标,并支持已存在的事实编码,在此基础上制定全校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并统一维护,统一下发。

除了对技术制定强约束性的标准规范外,信息化管理也十分重要,必须要在制度和流程上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规定和约束。首先,要对信息化工作中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软资源、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强纵向和横向、外部与内部的业务联系,制定管理流程对业务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进行规范。再次,对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管理,包括立项、计划、实施和收尾等各环节。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时,可根据项目的特点引入管理学中科学的方法,如对有着共同的战略目的、分享同样稀缺资源的项目可采用项目群管理法。

4.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宣传

用 户的范围、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对信息化的态度、观念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的应用效果。要想增强信息化的应用实效,就要合理扩大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提升用户整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并使信息化融入到用户的思维、工作及生活中,固化为自然的日常行为。

具体措施可以是强化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具有主动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教学、科研及交流的需求和意识,对信息化的态度由原来的被动抵触转变为开放接纳。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或信息行业的公司代表与大家交流,传递新思想新理念,也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或技能普及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整体推进信息化进程。

5.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绩效评估

“能度量的,就能管理”,评价对于高校的管理意义重大。虽然目前在高校信息化绩效方面,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和模型,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一些评价方法中获得参考,如企业采用的IS成功模型、平衡积分卡(BSC)绩效评价体系等,国外的enGauge评估框架、StaR工具等。学校可从这些评估方法中获得借鉴,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可操作的绩效评价方法,从而对在资金、资源及人力的投入上所产出的效果、效能和效益进行评价,也可以请社会评估机构协助评估。

6.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信息化工作中最主要的资源就是队伍。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感受到巨大压力,因为个体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以保持成长状态才能适应工作需要,非常辛苦。学校要为员工创造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如加强与企业或其它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信息化项目培养人才,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愿意贡献和回报自己的才能、忠诚及责任心。

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未来五年内影响高等教育的六大信息技术有学习分析技术、大规模网络课程、平板电脑、3D打印技术、游戏及游戏化、可穿戴技术。对于这些新技术,信息化队伍要及时关注并不断跟进,但又不能仅拘泥于技术。因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既有“技术”元素,又有“教育”元素,所以我们要对新技术与教学如何有效融合进行探索和研究。信息化管理部门还要注重培养信息管理、信息科研队伍,以提升信息化团队的整体实力和部门地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073167.htm.

[2](美)杰弗里K·宾图(Pinto ,J. K.)著;鲁耀斌,董圆圆,赵玲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3]薛伟.高校信息化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探索[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9.

[4]Johnson L. AdamsBecker S.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 Ludgate H.;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国际教育信息化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家禽孵化机夏季高温生产管控要点 篇11

1 入孵前种蛋的保存

1.1蛋库环境控制

夏季天气炎热, 种蛋应尽快保存到蛋库, 并且蛋库要安装空调, 保证储存温度, 一般控制在22 ~ 25℃之间, 蛋库湿度控制在65% ~ 75% 之间。注意高温低湿时, 可采用人工喷雾、洒水或采用室内加湿器的方法来提高湿度。

1.2种蛋消毒控制

种蛋在蛋库进入孵化厅前要进行消毒, 一般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法, 比例为1m3的空间有14m L40%的甲醛溶液、7g高锰酸钾, 熏蒸消毒20 ~ 30min。消毒室应密闭, 消毒容器要大、耐热、耐腐蚀, 因甲醛、高锰酸钾反应剧烈, 释放热量迅速, 一般选用大口径玻璃或陶瓷容器。容器放置时尽量靠近消毒室门口, 方便人员快速撤离, 注意顺序是先放高锰酸钾, 后倒入甲醛。消毒后开门窗及通风设备快速排换气。

1.3应激控制

种蛋经消毒后, 装入蛋盘, 上蛋车, 然后进入孵化车间。为减少种蛋应激, 蛋车在车间静置30min以上进行环境适应, 其间可间断性用百毒杀等消毒刘 (按使用说明比例) 对种蛋进行喷雾消毒。注意稀释时要用25℃左右的温水, 以减少种蛋温度应激。

2 孵化机操作管控要点

2.1孵化机消毒

种蛋经适应推入孵化器进行预热后, 在开机入孵前要整机带蛋消毒一次, 一般仍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法。消毒排气后, 正常开机入孵。以蛋鸡恒温孵化为例, 孵化机内入孵的种蛋在第19d落盘进入出雏机后, 孵化机要进行认真清洗、开机烘干, 然后静置等待下批入孵。

2.2孵化机温、湿度调控

种蛋正常开机入孵后, 以鸡恒温孵化为例, 设置温度一般为第1 ~ 18d为37.8℃、湿度为55%。机器正常运转情况下, 由于受夏季高温天气影响, 很容易出现高温高湿报警。尤其孵化进入中后期, 机内胚胎代谢热过剩, 机温接近或超过了设定温度, 就可能会导致“自温”超温, 因而不再需要加热器工作。要注意观察孵化机的冷却装置是否运转正常, 高温高湿同时报警时, 机器会自动启动冷却运行, 这时, 要打开全部的风门并适当打开孵化机门通风, 以降低机内温湿度, 机门的开启一般门缝大小在5 ~ 10cm左右, 并且幅度要适时依据机内温湿度灵活掌握。但值班员常疏忽了这一重要环节, 造成某一阶段超温而不被察觉。机器开门孵化, 应注意要适时进行消毒, 可采用百毒杀等消毒剂按使用说明, 加入加湿水盘中或用喷雾器喷向机器大风扇, 利用风扇转动可更均匀地对入孵种蛋进行消毒。

2.3孵化机风门控制

注意刚入孵的机器风门不能全部开到最大, 要根据入孵天数适当调控风门大小。前期胚蛋呼吸量小, 没有必要用较大的通风量, 通风量大反而会影响胚胎发育。有些孵化机有两个进风口以及防止后期超温的冷却风筒, 冷却风筒通常是关闭的, 只在冷却电机启动时, 才在负压作用下被打开, 夏季为增大通风量, 入孵后期可将冷却风筒的叶盖去掉, 这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进风口。

2.4照蛋, 落盘

照蛋、落盘时应做到动作轻、快、稳、准, 及时发现并除去臭蛋、裂纹蛋。应加强照蛋技术的培训, 如果早期照蛋不能及时发现不合格种蛋而继续入孵的话, 后期容易形成臭蛋, 夏季还容易出现臭蛋在机器内爆炸现象, 由于臭蛋内含绿浓杆菌, 炸裂后污染其它同机入孵种蛋, 会造成其它正常种蛋出现胚胎死亡、发臭, 继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将造成胚胎窒息死亡, 从而影响出雏率。

3 孵化厅环境控制

3.1保证通风

孵化机与室外连接的进出气口要保证通畅, 要定期检查, 防止飞鸟或其他动物在通道筑巢堵塞通风口。有的孵化厂是将孵化机排出的废气排到天花板上, 再由风机集体抽出排到室外, 但是出雏机的废气必须由排气管道直接排到室外。

3.2孵化厅要采取适当降温措施

如地面洒水降温, 有条件的孵化厂可安装水帘等降温设备;孵化厅要配备吊扇设备, 促进室内空气均匀流通;环境湿度高时, 开启车间通风风机, 打开所有能开启的通风设备, 高侧墙顶窗加地窗是较好的增强通风的设计方式。

3.3要加强孵化厅环境消毒

上一篇:放飞阅读的翅膀下一篇:交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