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产方式

2024-10-20

信息生产方式(共12篇)

信息生产方式 篇1

引言

生产信息的集成管理是武器电子系统走向信息化的必然结果,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需建成一个以共用信息为基础的生产信息集成管理平台,以解决资源共享问题。企业由传统的重物流、轻信息;重分工、轻集成质量管理,向以生产信息数据库为依托,运用关联规则、粗集理论、分类发现、聚类发现等分析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发展。

生产信息收集与管理应当是一个快捷、高效和有效的运作系统,本文主要阐述研制武器电子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初步论述,希望对研制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有所帮助。

1 生产信息的需求和现状

我国目前经历的是“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经济全球化”相互交错的过程,缺少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生产信息管理制度。生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人们重技术、轻管理,对生产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数据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生产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靠操作者、检验员、调试员、售后服务人员手工记录并传递的生产信息,在汇总、统计、分析、共享等方面均难以发挥信息的实际作用,虽然偶尔也会运用SPC、SPCD统计技术对某项故障进行原因分析,或者运用DOE试验设计技术对制造工艺的关联参数优化、求解,但也只是使用了部分生产信息,大部分生产信息却成了信息垃圾,其保管、维护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质量管理资源;产品的有效追溯始终难以体现,返修利用的零部件最终装在了哪个整机中无从知晓。总之,现有生产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生产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低,共享能力差,已难满足现代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

2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的意义

2.1 电子设备调试中对制造信息的依赖

无源微波组件、机载雷达系统、高机动电子装备总装、调试中往往需要了解其组成部件在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状况,甚至有时还需知道某个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详细公差、指标,根据零部件的制造差异制定调试策略,合理选择补偿参数,做到有的放矢,缩短调试周期。使用生产信息收集系统提供的适时查询,可获得准确、完整的过程信息。

2.2 掌握技术状态的变化和产品状态的转移

在研制产品阶段评审、样机确认时,需要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提供大量的设计、制造、调试信息,对监测、评价机载、星载雷达系统和高机动武器电子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与可靠性水平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改进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改善产品研制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也是正确认识影响产品质量特性诸因素变化、产品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和掌握提高产品质量规律性的基本依据,继而确定从设计定型到批量生产时的质量等级。

2.3 交付时评估产品的质量水平

建立一个开放、动态链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加工的基础。企业一般都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但不注重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特性和状态的信息记录,对产品的质量稳定性缺乏量化描述,通过生产信息收集管理可以在产品交付时充分了解该产品的质量状况,机载、星载产品要求随机附带的产品履历书不可能详细记录各类部件制造中的详细生产信息,只能提供关重件、功能整件的状态信息,利用产品履历书的索引链接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具体关重件、功能整件的不同阶段的信息。

2.4 实现可追溯性,快速排故,提高效率

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系统数据库不局限于按一定库结构对信息进行收录,更注重对质量特征量的提取,对批次产品和关重件的质量状况的合理评价,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对现场加工所形成的关键质量特性数据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分析与预报,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快速排查,要因溯源。例如,在无源微波组件调机故障排查,功分网络驻波和功率调试时,十分必要了解微带板制造过程中导电带的线宽精度和公差;在信号控制插件调试故障排查中,不仅需要知道BGA器件整个装焊过程的生产信息,而且还需要了解某类器件以往使用中的故障率和DPA(破坏性物理试验)数据,查阅典型案例的分析结论,从而正确判断本次故障的性质。

2.5 为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生产信息数据库是质量与可靠性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重点体现在故障的定位分析功能,可靠性统计分析功能,是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即FRACAS系统的补充,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性能补充依据。企业每年都会开展很多项质量改进课题、QC活动、调机故障统计分析,同时,质量体系日常运转中随机处理、收集、提炼的大量十分宝贵的生产信息可以在数据库中有效保存,为故障分析、完善设计提供共享资源。

3 生产信息平台的构成

传统的生产信息获取主要局限于生产检测阶段,生产信息收集不全面,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实时传递,已不能适应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和现代企业对生产信息管理的要求,其生产信息的获取方式一般都采用手工记录,定期收集,并采用单一保管模式,对生产信息管理的难度和效率不难想象,同时,有效数据的适时性无法体现。现代光电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的完善与便捷,为构建大系统生产信息收集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收集、集成技术、数据分析、生产信息管理中心等模块构成。采用分层结构,核心为生产信息中心,五大信息平台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与生产信息中心相连,五大信息平台为外协与外购信息平台、制造过程信息平台、设计工艺序列号管理信息平台、大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售后服务信息平台,见图1。

4 建立生产信息收集管理的原则

(1)对关键产品的微波器件、功能模块、

机电产品等重要器件的使用信息、故障信息、故障分析报告进行跟踪。

(2)零件级,统计收集每批中异常信息(不合格品、设计更改、器材代料等),并在产品实物标识上逐渐向部件、整件进行异常信息移植,在内部生产信息网上集成。

(3)对于地面电子装备,对关重部件开展生产序列号管理,要求追溯到批中的每一个关重部件。

(4)机载、星载电子装备以SRU(外场可更换单元)、LRU(内场可更换单元)级为单位开展序列号管理。

(5)对整机联调、外场联试中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

(6)对售后服务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

5 实现方法

5.1 外协与外购

外协加工中的生产信息(相关试验报告、不合格品处理信息汇总表、装配质量控制表格、外协生产协调信息、设计更改、代料、不合格品审理等信息)通过异常质量跟踪链逐级反映给外协项目经理和外协质量负责人,经对有关信息整理、分析、提取后分发给内部管理的相关单位,落实、闭环后通过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质量信息中心;外购信息平台管理类似于外协信息的管理,包括外购产品的检验信息、二次筛选信息、可靠性分析信息、征询代用信息、装配故障反馈信息、调机故障反馈信息等,同样可以经Intranet将信息汇总到生产信息中心供采购经理、设计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调阅、查询。

5.2 制造过程一般零部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对制造过程异常信息进行标识并逐级移植异常信息。

(1)采用不粘胶编码纸印成可揭图形,一般为桔黄色椭圆形图案,内加“利用品”字样以及检验编号、生产信息来源的填写区域。当出现利用零部件时,由检验员在不粘胶标签上填写检验员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如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然后将标签贴在对应的利用零、部件上。

(2)利用品零部件,使用桔黄色合格证(仍然根据不合格特征开出不合格品通知单,正常合格证为白色),桔黄色合格证背面印有表格,需将检验编号和生产信息来源(不合格品通知单号、代料单号等)填入表格中,并且每一个或每一袋零件开一张合格证。

(3)利用品零件装入部件后,该部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零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部件合格证上;当该部件装入整件后,该整件也应开桔黄色合格证,将部件桔黄色合格证上的不合格品通知单号转填到整件合格证上。不合格信息的传递路线如图4。

(4)对于总装过程的部件、整件,采用粘贴计算机条码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条码中包含了操作者、检验者、图号、令号、异常信息等,利用读卡器和扫描仪可完成信息的查阅和转存。

(5)通过内部信息网,可以完成生产信息的录入与检索,如果需要在某个加工环节查上道利用零件的生产信息,可以通过微机调出不合格品通知单,了解该零件的不合格详细特性。

产品异常信息标识与移植的意义:

(1)追溯每批或每个零部件的历史信息;

(2)研究部门在领取整件调试时,很容易知道该整件在哪些部位使用了利用件,以便在调机中重点观注;

(3)在最终产品验收时对不同颜色合格证(合格、利用)的统计,可以掌握零部件级设计要求的合理性及整机产品的总体质量状况。

5.3 关重件及功能整件生产信息收集管理

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序列号的部件清单”结合生产批次生成序列号填入“产品配置清单”;生产制造部门(操作、调试、试验人员)将序列号部件的相关信息(从过程质量检验卡中获得的不合格、设计更改、器材代料、故障信息)填入“产品配置清单”;质量部门收集“产品配置清单”、“装配、调试、试验流程卡”存档;执行效果有质量部门负责统计和追踪,并将所有信息纳入生产信息中心进行集成化管理。序列号管理的实施流程图6。

序列号管理的意义:

序列号有唯一性及终生性的特性,便于产品质量的管理,有利于质量问题的追溯和反馈;利用序列号汇总产品在零件、整件、部件的生产、安装、调试及出所过程中的信息,形成全寿命周期的产品质量档案,为使用方提供更好、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利用序列号便于对反馈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寻找质量问题的共性,集中解决质量共性问题,有利于大范围、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

产品部件装入整件后用“产品配置清单”建立相关联系,保持生产信息的连续,通过Internet完成生产信息的集成。

5.4 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

在系统联调时引入分系统调试、试验记录和整机联试、联调日志,联调中的器件故障信息、整件故障信息、设计缺陷、制造缺陷、环境试验信息等信息由产品负责人进行收集、分析,利用Intranet与相关部门沟通,并将最终结果融入生产信息中心,由可靠性负责人从生产信息中心提取相关信息,进行产品的可靠性评估,运用FRACAS系统制定出相应的预防与纠正措施。

5.5 售后服务信息平台

用户使用中的产品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渠道如Interne接入企业内部专用信息系统,由专职售后服务管理员将图像文件、文本文件分类统计,运用统计工具将信息按项目、产品类别、站点等分别制作成排列图、直方图,依据内部管理程序将统计信息分发给相关部门,并将闭环内容通过Intranet汇集到生产信息中心,由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员、财务核算人员对生产信息中心的信息进行提取,针对本部门的工作特性结合产品设计、制造作相应的质量改进,同时也为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提供具体数据;售后服务信息平台中的具体内容又可作为质量体系建设中顾客满意度测评的依据。

6 结束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通过完善的、流畅的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五大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使产品生产信息完整化、一体化,从而促进了内部改进。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同时改善了客户服务。

摘要:本文从构建生产信息平台的需求着手,对各类生产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管理作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对产品生产信息的传递与追溯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五类生产信息平台与集成管理的核心——生产信息中心的关系,为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生产信息,异常信息,序列号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材-基础知识,二○一○年六月.

[2]田川.航天企业和航天型号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建设探讨.质量与可靠性,2011(5):19-23.

信息生产方式 篇2

中国古代邮驿,历代均由国家官办,为统治者服务,而民间通信异常艰难。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春望》中这样描绘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偶得一封家书,比得万金还贵。在漫长的年代中,很多古诗都有关于传递信息的记载。笔者撷取几则如下。

一、鼓角催晓。击鼓是传递紧急警报的一种方法。从商代卜辞中可以看出,它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周《礼记·夏官·大司马》中就有用击鼓传递信号的规定:“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鼓者,击鼓可传号令,鼓士气,壮军威,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以鼓角相闻,声声不绝。唐诗人岑参《武威送别刘判官赴碛石西行军》诗中曰:“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烽火报警。西周主要发展的是烽燧大鼓,用以传递紧急军情。为了防止犬戎从西、北方入侵,曾在丰镐东部的骊山上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与周围的诸候约定,如烽火起,则是敌人入侵,各路诸候都要前来勤王。《汉书》载:“有寇即火然举以相告”,前烽举火,后烽呼应。《史记》有“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唐末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曰:“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一有火警,将士不畏艰险,一齐上阵,保卫祖国边疆。

三、檄牌通信。金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以金书”,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传递时“过如飞电,望者无不避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传达命令,勒令岳飞退兵。同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明李东阳在《金字牌》诗中写道:“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之亡,嗟晚矣!”

挖掘信息生产力 篇3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数据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在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2014中国IT市场年会上表示:“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将本次年会的主题定为‘信息助力消费,数据提升价值’。”中国IT市场年会是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举办的一个重头会议。本次年会上,赛迪顾问共发布了157种行业与市场研究年度报告,包括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与网络设备、电信运营与业务、消费电子、半导体、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产业与投资、企业信息化等领域。

产业发展重在价值提升

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收入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总的销售额近12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3万亿元。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电信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电话用户净增497.6万户,总数突破15亿户大关。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此外,中国2013年的IT开支为179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17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IT市场。由此可见,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着发展速度较快的势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和距离强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导致这个差距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而言,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价值”太低。价值也就是增加值和利润,对于企业来说是利润,对于产业和国家来说是增加值。

产业发展重在提升价值,它关乎技术、商业模式以及行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价值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位置的提升,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持续提升。

自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来,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热点。大会主题中的“信息助力消费”指的是,不仅要提升信息消费的销售额,还要提升信息消费所带来的价值,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使得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受益,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走得更快、更远,方向更对,这是信息助力消费的最大价值所在。对于前一点,IT企业应该有所体会,我国的IT企业这几年不断地飞速发展,涌现出华为等一大批优质企业。对于后一点,普通百姓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生产、生活、受教育方式已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重大变化。以最近流行的利用软件打车为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出现,减少了乘客等车时间、降低了司机的拒载率,同时解决了找零麻烦、收到假钞等问题。而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以往为200人授课的教授可为全球200万学生同时授课。

信息生产力替代工业生产力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还没有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全面复苏。经济界专家把经济进入危机到全面复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危机发生、深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人们在危机时期采取各种超常规手段提振经济发展的阶段。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第三阶段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危机过程中由于采取超常规刺激政策而带来的副作用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逐渐消弭。这个过程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通常是5到10年或者更长时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下滑、产能过剩和金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GDP增速从年均9.8%下滑到年均7.5%左右,虽然7.5%也已令发达经济体羡慕不已,但对中国来说这个下滑比例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下滑有一定的惯性,它的冲击通常要几年时间才能消除。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状况,但像中国这种产能过剩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和时间之长是不常见的。金融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一种后果是利率水平很高,企业贷款难、贷款贵,企业运行的财务成本高。

当然,全球面临的经济形势一样的严峻。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非常之深,各国都需要进行经济改革。目前全球进入了改革的进程,哪个国家改革的决心大、措施得力,哪个国家就能在未来抢占发展先机。

中共中央党校开设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深化认识、完善措施、加强领导,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引向深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业内普遍认为,通过这些改革,今后中国经济前景在世界上将是光明的,IT行业将是这个光明的前景中的最亮点之一。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在会上就《信息助力消费,数据提升价值》做主题演讲时表示:“信息技术与消费领域的商业和各个领域相融合,对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拉动内需将产生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过去把信息生产力理解为信息是一种工具,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运用一些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果,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产品逐渐体现出它的价值。信息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开始向两头延伸。它除了作为生产工具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原材料要素出现,比如现在提出的“数据石油”概念,也就是大数据的概念,数据本身就是生产原材料。信息技术还可以附加在其它产品上,和其它产品相融合,展现出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所以,信息生产力,在三个环节体现了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价值,第一个是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直接体现,第二个是作为生产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体现信息价值。第三个是它作为终端产品,或附加在其他产品当中体现价值。所以,我们觉得未来信息生产力有可能取代工业生产力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nlc202309012213

大数据引起的革命

大数据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技术,已经在生产、服务、决策、生活等各个领域显示出其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将会贡献出更大价值,这也是大数据背后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和追求目标。其重要性已经广为人知,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CTO王柏华在大会上表示:“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改变最大,现在IT界最热的词应该是大数据,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虽然不会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但至少正在改变我们的方法论。”

用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在演讲中称:“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是人才、技术、商业模式、客户体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数据。互联网模式在做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时的最核心的武器实际上是数据。” 他表示,数据驱动的企业,虽然是由互联网企业率先引领的,但这场产业革命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就如同过去在消费电子领域里发生的一场革命一样,数据驱动的未来才刚刚开始,也是全球企业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它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将具有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现在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波及所有行业。以要求最严格的金融行业为例,它已经受到了IT的冲击。去年底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5周年的时候,人们探讨金融业发展形势时得出一个结论:金融界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中的两个与IT相关:一个是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产生了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货币,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概念。另外一个是影子银行,它可以用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和服务。影子银行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进行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都与信息化处理密切相关。

如果现在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比如影响业务量或者服务模式,那么大数据作为企业的“石油”,必将从更深层次上影响每一个行业。大数据到底改变的是什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技术之间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和融合特征,不同产业方向间呈现“沙漏型”的产业融合特点,而大数据则成为提升产业价值的重要方向。数据的汇聚提升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质量;数据的应用为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以“内容为王”的产业提供了优质内容;同时还带动了终端、信息安全等市场的发展。因此,发展大数据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的发展质量。

此外,大数据将在各行各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来看主要的应用在互联网、电信领域,此外在交通、政府、医疗领域也开始普及,各地政府也开始发布大数据的战略。

传统的IT企业,应该思考在数据提升企业价值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变革,以在信息技术为国民经济主导的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长足发展。东软高级副总裁王楠认为,这是一轮来自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改变而导致的变革,企业做好战略布局、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非常重要。“通过这些年的布局,东软有自己的应用品牌,产品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在支撑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业务上,比如食品安全、智能交通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如何监测机动车尾气方面,我们都有相应的服务。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后端云技术的应用和大数据的支撑,帮助政府、帮助社会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标软件副总裁高巍表示,对企业来讲如何利用获得的数据给用户带来价值是最重要的。

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谈到传统IT企业遇到的挑战时称:“新的产业变革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变原来的服务为适应现在企业需求的服务模式?新的服务模式也需要新型的人才,这也是个挑战。我们将来会创新出自己的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产业。”

整合信息技术, 变革学习方式 篇4

一、自主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乐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设问, 你想知道海底深处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让我们随着深海潜水员到海底去探秘吧。然后屏幕显示海底深处美丽的动物、植物、高山、峡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在探讨过程中, 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潜水员听水中听音器传出来的各种逼真的声音。这样, 既让学生感知海底的神秘, 又让学生体会到要揭开海底神秘的面纱得靠科学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材料, 进行拓展学习

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 距离现实比较远, 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我要求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进行预习, 学生能够上网搜集到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各种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过一篇课文或阅读链接, 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或作者的其他文章, 搜集、整理更多相关信息, 从而收获更大的阅读效益。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之一———手抄报, 成为展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近期所学的内容, 自主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精心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思满怀”, 学过这一单元, 学生们确定了精彩纷呈的手抄报主题, 如“父爱如山”“无言的爱”“童心·天使”“乡情悠悠““不灭的灵魂”……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搜集的散文、诗歌、名言, 也有自己的内心感悟,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 使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 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在内容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如学习了《景阳冈》一课, 学生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产生了兴趣, 于是确定了以好汉的绰号为内容的探究实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之后, 同学们了解了好汉们的绰号及其由来, 绰号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到用绰号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写作方法。

安全生产信息 篇5

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情况

近期全国多个地区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召开安全会,强调一定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开发区成立了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冯刚主任任组长,规划建设前期服务科同志为组员。明确责任、职责分工,确定重点工作任务,对开发区内在建项目施工单位、工业企业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了每周一大检,每天巡检的工作制度。

2013年6月份,联合区住建局,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施工单位下整改通知单。共排查出一户施工单位安全生产隐患8处,对排查出的隐患全部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责令企业按规定时间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如整改不到位,将责令停工。近期还将联合区环保局、质监局对辖区内有锅炉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讨 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一、有效安排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入手,找寻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点,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比如,在讲述如何创建Excel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对此感到有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以及思维方式。

二、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增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意识,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通过分组合作与竞争,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合理分组,整个班集体就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将所教各班学生按好、中、差进行搭配分组,根据机房的布局,学生上机位置固定,将六个人分成一组,原则上一学期内不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让学生互帮互学。如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时,相同的知识点,有的同学很快就掌握了,而有的同学需要练习多次才能学会,这时小组内六个人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讨论,这对于基础差或接受知识慢的学生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小组学生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明显比一个人学习要好。因为小组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可以相互帮助,而且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快速进步、共同提高。

四、多激励学生,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虽然在我们看来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是比较死板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并且变化着的学科,只有创新才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才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极致。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创新,要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且,还应该多站到学生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好是能够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讲授法教学

讲授法教学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很广泛,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得很详细,毕竟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学生加以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逐步提升自身素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必备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种“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

信息系统数据遮蔽实现方式 篇7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各企业都掌握了大量真实数据, 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实际工作中, 真实数据有很高的保密性, 使用场合与时间受限, 难以贯穿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培训、推广的整个流程。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虚拟数据, 一种是采用将真实数据进行数据遮蔽降低保密等级的仿真数据。第一种方法生成的数据安全性好, 基本满足信息系统开发与测试的要求, 但由于与真实数据在逻辑和合理性方面相差较大, 很难满足信息系统推广和培训的要求。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 用一套完整性好、质量和数据量都满足需求的真实数据集进行数据遮蔽, 能够弥补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基于第二种方法, 我们开发了一个“数据遮蔽系统”, 用于自动遮蔽数据, 目前使用效果较好。本文将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1 系统组成及框架

“数据遮蔽系统”的基本架构及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三层体架构, 由数据支撑层、系统支撑层、系统应用层组成。

数据支撑层为系统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撑, 包括样本数据库、系统字典数据库、规则数据库、数据库产品库。样本数据库为包含真实数据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拥有数据库结构、字典类数据等, 是整个仿真数据生成的模板和来源;系统字典数据库包含常用的字典类数据如地名字典、通信类型字典等;规则数据库包含数据生成规则的生产算法, 该算法用于数据的生产;数据库产品库与源数据库结构相同, 系统最终生成的数据存放于此。

系统支撑层为系统应用层提供后台软件支撑, 包括元数据管理、系统字典数据管理、规则数据管理、仿真数据产品生成4个子模块。元数据管理子模块用于从源数据库中读取描述数据特征的结构化元数据, 如数据的长度、类型、格式等, 作为生成仿真数据的基本标准;系统字典数据管理用于对系统常用字典数据的维护;仿真数据产品生成子模块根据仿真数据遮蔽规则和数据需求 (如生成仿真数据数量等) 生成数据产品。

系统应用层面向用户, 包括数据遮蔽规则设置、数据需求设置两个子模块。数据遮蔽规则设置子模块将辅助用户, 在元数据描述特征的基础上, 设置数据遮蔽规则。在数据需求设置子模块中, 用户录入生成数据量、遮蔽等级等用户对数据的整体需求。

仿真数据产品生成子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重点讨论它的实现方法和具体步骤。

2 仿真数据实现方法

仿真数据要代替真实数据, 必然是与其相似度越高越好, 但基于安全考虑两者又不能完全相同, 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在实际工程中要兼顾两者, 达到内容上不尽相同, 但在结构和反映事物特征上相同的目标。本文尝试以数据建模理论为基础, 结合工程实践, 通过分析数据特征, 提出仿真数据的实现方法。

描述实体的数据有以下2 个主要特征:实体属性特征、实体关系特征。下面针对这两种特征分别采用各种遮蔽方式。

2.1 实体属性特征遮蔽方法

实体属性特征描述时除了数据所在字段的类型, 如字段长度、类型、格式等, 还包括真实实体自定义的特征。针对真实数据的字段类型通常较好处理, 只要仿真数据符合类型要求即可。仿真数据要能满足真实实体自定义的特征, 需要对真实实体特征仔细分析, 利用不同途径实现遮蔽。下面尝试几种处理方式:

2.1.1 替代生成法

替代生成法主要用于生成格式固定数据。这类数据的数值可变, 但格式固定, 例如“单位名称”字段的基本格式为“第XX公司XXX部门”。针对这类数据的特点将它分段为固定格式部分和动态数值部分, 固定格式部分的内容保持不变, 动态数值部分调用相关随机函数实现, 最后合并各段得到虚拟数据。如前例, “X”为随机部分, 其它为固定部分, 处理时调用数字随机函数生成一个十位整数替换“第XX单位”中的“XX”随机部分, 一个小于1 000的整数代替“第XXX部门”中的“XXX”随机部分, 然后合并固定和动态部分数值生成仿真数据。

替代生成法是基础方法, 因为大多数数据的数值都有一定的格式规范, 即使没有格式规范的数据, 也可以认为该数据动态数值部分为数据本身, 固定格式部分为空, 如果不必考虑该数据的逻辑关系, 该算法适合生成绝大多数仿真数据。当然, 由于替代生成法是采用随机方式生成数据的, 因此遇到需要考验数据间的拓扑、逻辑、关联信息时, 该方式并不适用。

2.1.2 组合法

将一个字段的值设定为几个特定值的组合。组合规则可以由多个参数组成, 各组合参数可以从系统数据字典和样本数据库中取值, 也可以从目标数据库中其它表中取值, 还可以是固定的一个词。比如“公司名称”字段的值可以设定为“地名”+“通信责任有限公司”, 其中“地名”可以从基础数据库的地名表中取值, “通信责任有限公司”为一个固定词组。

2.1.3 参照法

参照法主要用于数据的值为有限集且值域较小的情况。例如“性别”、“学历”等字段数值。针对这类数据的处理方法是, 首先根据数据包括的集合与集合中数据出现的概率生成参照集。在数据库设计中针对值域有限的数据, 通常采用字典方式进行规范, 因此字典表可以直接作为参照集使用。但如果对数据的取值分布有要求, 如符合正态分布等, 就需要在字典表中增加数据分布的概率信息生成参照集。设计好参照集后, 可按照表中的概率随机抽取数值作为仿真数据。

参照法适合仿真有限数据集的数据, 如果数据分布信息设计成熟, 还能确保仿真数据的逻辑分布信息, 在实际运用中仿真度高, 可用性较强。

2.1.4 偏移生成法

偏移生成法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真实数据, 按照设定的偏移规则进行随机偏移, 从而遮蔽数据的真实性, 生成类似真实数据的仿真数据。仿真数据生成法实际上就是以真实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并根据字符、数字或日期等类型的字段整体进行偏移规则设置, 也可以对以上字段类型的字段单独进行偏移规则设置。

偏移生成法主要工作是对偏移规则的设计, 配置简单;生成数据时进行偏移运算即可, 数据生成速度较快, 且生成的仿真数据与真实数据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物理意义明确, 逻辑关系清晰, 可理解性更强。偏移生成法的局限性在于该方法的基础是真实数据, 因此必须有真实数据才可进行。另外, 在偏移规则的设定上要着重斟酌, 因为偏移量过大, 将造成数据失真, 过小又不足以遮蔽数据的真实性。

2.1.5 混淆生成法

混淆生成法是对真实数据的属性进行随机交换, 从而实现真实数据的遮蔽。真实数据中常有这样的属性, 将其单个取出, 难以表达明确的含义, 需要多个组合才能包含足够的信息量。混淆生成法是将数据中这类组合属性打散进行重新随机组合, 获取仿真数据的方法。比如, 对于“人员信息表”, 单独获取“姓名”并没有多大意义, 但当“姓名”和“职位”组合就成为描述个人情况的关键信息。利用混淆生成法将“姓名”与“职位”在表中进行重新随机组合, 即可生成仿真数据。与替换生成法相比, 不但确保了“姓名”的质量 (不会出现由于随机而生成的奇怪人名) , “职位”的布局结构也与真实的拓扑情况基本相同, 从而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同时, 遮蔽了数据的真实性。

混淆生成法生成的仿真数据与真实数据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能很好地保存真实数据的拓扑结构和逻辑关系, 数据质量高。混淆生成法要考虑哪些属性的组织包含关键信息, 而不需要过多考虑数据的逻辑关系和拓扑结构等, 因此设置规则更加简便。由于该方法的基础是真实数据, 必须有真实数据才可进行, 并且如果数据的逻辑关系和拓扑结构也是需要遮蔽的信息, 就要酌情使用该方法。

2.2 实体关系特征遮蔽方法

对真实数据的遮蔽除了属性值外, 还应当包括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本文针对不同关联关系, 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2.2.1 关联关系生成法

实体间的关联关系落到物理模型层次, 表现为表与表间的外键关系, 在该关系中作为主键存在, 提供数据的表将之称为字典表, 在处理时随机抽取字典表中的数据直接放入到虚拟表中对应字段即可。但在实际工程中, 存在大量和外键关系类似, 但并非严格符合数据建模的关系, 例如虚拟表A中有“通信地址”字段, 那么它与地名字典表存在类似外键关联的关系。对该数据的处理, 不是简单的直接抽取, 而是对抽取数据经过一定的规则转换后, 生成仿真数据, 本文称这种转换后引用的关系为“外键关联关系”。如上例 “通信地址”中的数据“XX市XX区XX街道XXX号”、“XX市XX区XX街道”部分从地名字典表获得, 而“XXX号”可以随机生成, 然后将两者结合, 就生成了虚拟的“通信地址”数据。

关联关系生成法适合于有主外键关系, 或者隐含主外键关系的仿真数据生成。配置完整字典表, 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则是确保本方法成功的两大关键, 因此一旦做好这两个主要工作, 系统就可以很方便地生成高质量的仿真数据。

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有分类关系和自反关系这两种特殊形式, 对这两种形式的处理方式与一般关联关系的处理相比有其特殊之处。

(1) 分类关系:分类关系是关联关系中特殊的一类, 考虑到独立实体上有被称为超类实体的一个高层实体, 因此在生成独立实体的特有数据时, 要首先生成超类实体的共同属性数据。比如“工程字典表”就可以视为“通信工程字典表”、“港口工程字典表”、“机场工程字典表”等独立实体的超类实体, 因此在仿真该关系类型的数据时, 应首先仿真独立实体所属的超类实体数据, 然后再生成对应的独立实体数据。

分类关系生成法本身不是生成仿真数据的方法, 而应当认为是针对包含超类实体关系的仿真数据的一种处理流程。实际数据处理时, 遵循本方法的流程进程, 对具体的数据仿真可以使用前面提供的生成法进行处理, 从而确保仿真数据的逻辑结构完整。

(2) 自反关系:自反关系是关联关系中特殊的一类, 由于关系中该表字段的数据被本表其它字段引用, 因此在实体属性间存在依赖关系, 即表自身是自己的字典表。比如“部门字典表”中包含的“上级部门”字段, 就是引用于本表的“部门内码”字段。实际工程中, 可以将这种关系进行扩展, 字段间不仅仅只是引用, 还包括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人员表”中“工作时间”字段中的数据应当早于“现岗时间”字段的数据。

自反关系生成法适用于在同一张表中不同记录间存在引用或者逻辑关联关系的仿真数据生成。该方法与关联关系生成法近似, 但因为在数据的生成过程中存在自依赖关系, 因此在某个数据生成时要对依赖的记录是否存在进行判断, 判断存在才能生成。

2.2.2 关联组关系生成法

外键组关系是指虚拟表中一组字段来自于字典表中对应的一组字段的数据。这个概念与前面描述的外键关系相似, 只是对应的字段从一对一变为了多对多。下面给出一个实例来说明外键组关系的含义, 并给出处理方式。

假设某“台站”表中有“台站名称”字段格式为“XXX短波站” (“XXX”为地名) , “台站经度”字段格式为“XXX.XXXXXX” (小数点后取6位的浮点数) , “台站纬度”字段格式同经度字段。3个字段的虚拟数据可以通过读取“地址字典表”中地名、经度、纬度3个字段的数据获取。但如果这三个字段分别随机获取, 会出现地名与经纬度不一致的情况, 如台站名称为“北京短波站”的经纬度可能偏移到广州一带, 这种虚拟数据合格但不合理, 不可用。因此要将地址字典表中的3个字段的数据看成一组, 从一条记录中读取。

关联组关系生成法适合于有主外键关系, 或者隐含主外键关系的一组仿真数据生成。关联组关系生成法是关联关系生成法的加强, 在使用该方法之前要依据元数据的描述信息对需要成组生成的数据进行提取并规范, 一旦设计完成后, 具体实现与关联组关系生成法近似。

3 结语

采用本文论述的架构和方法设计的数据遮蔽辅助工具, 在实际运用中对某信息系统提供支撑的数据进行数据遮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运行速度来看, 500万条记录实现数据遮蔽, 大约需要8分钟。从遮蔽效果来看, 在基本遮蔽了原有数据真实性的同时, 保存了数据的层次结构和拓扑结构, 能够满足信息系统对数据的需求, 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的测试、开发和培训。

参考文献

[1]LANNES L MORRIS-MURPHY.Oracle9iSQL与PL/SQL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8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术应用学科, 它有着很强的自身特点:应用领域广泛, 学科涉及知识面宽。我们不应该把信息技术学科仅仅局限于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上, 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工具,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情感、信息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获取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高, 改变传统的“应试式”考试评价方式。

一、作品评价内容

1. 评价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搜集信息时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如:各种的报刊、杂志、书籍、运用互联网, 以及通过与长辈沟通中获取等, 能否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2. 评价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考虑和运用各种环境中不确定的因素, 让学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创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一种技能, 就是指通过“问题解决”而使学生获得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 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发展新技能, 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4. 评价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评价学生能否与长辈交流, 并理解对方的意思, 从而获取信息, 以及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向同学说明制作过程的能力;能否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共同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否把自己当做集体的一员。这种能力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作品评价的意义

新的教学评价机制,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让学生主动增加了获取信息渠道, 知识涉及面广。

很多学生现在已经习惯在网上查阅资料或看新闻。不少学生表示, 已经不能想象没有网络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结果表明, 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强, 教会学生到图书馆搜集资料, 并且运用网络与学生交流, 已经成为今后学校和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甚至有学生愿意在QQ上或通过邮件与老师交流。

2. 体现了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人。

新的评价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地位, 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述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 这样, 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设置具体的、没有统一答案的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即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 因此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体现出学生的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

新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考完试, 就忘记了灌输的知识, 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5. 灵活运用多种处理信息手段。

由于在创作作品中不限制使用软件, 学生都会使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完成作品, 可以用到画图软件、金山画王和WORD等软件。在活动中加强了多种软件之间的联系。有些处理方法甚至超出了教学内容, 学生们可以尽展才能。

三、作品评价的注意事项

1. 评价的作品要能与真实生活产生关联。

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能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 如:制作妇女节、教师节贺卡、设计课程表等, 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不能泛泛而谈。

2. 评价的重点是作品和过程。

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如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 都必然在评价过程中展现出来, 而作品则是各种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促使作品评价更加多元、全面。

把脉安全生产信息化 篇9

安全生产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 各级安监部门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环节薄弱, 安全生产监管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多样, 亦导致建设内容、方式、技术规范不统一, 造成系统分散,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同时, 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差距很大, 所建系统参差不齐, 大部分的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监管业务覆盖面低。尤其是安全生产核心工作的业务应用深度不够, 系统使用率低下、应用范围窄, 安全生产的业务流与信息流尚未达到深度融合与有机关联, 缺乏有效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安全生产监管、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区域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等高层次应用。

此外, 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技能不高, 高危行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安全生产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安全生产管理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以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 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有效监测和预警, 增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来创新政府的安全监管模式, 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效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论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 篇10

经过初始的信息化热潮之后, 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 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逐步凸显。我们需要借助博弈论的视野, 找到薄弱环节, 萌发新的思路。

博弈是指个人或是组织, 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 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 依靠所掌握的信息, 选择各自的行为或是策略并加以实施, 取得各自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包含三个要素, 即参与者、博弈行为和利益效用。我们不妨从这种博弈的角度来反观教育信息化。

首先, 有关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配置与审批等工作是由政府部门来推进, 设备的使用方则是在学校, 而政府与学校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因此, 双方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很多细节上也存在着细微冲突。其次, 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相对短缺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很多学校希望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提升发展空间。这种现实使各校之间的博弈充满着资源的竞争。再次, 学校接受教育企业提供的设备或资源主要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而企业推崇的则是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愿景不同, 所以双方的合作博弈是属于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博弈, 更需要通过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来增加合作主体的利益。因此, 如何合理地分配既得利益就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其一, 政府应明确职能, 革新领导意识, 适当增加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 建立弱势补偿机制。针对部分行政领导对实施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我们首要的是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培训和推广。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 一方面缓解学校之间为了争夺设备或资金而进行的竞争,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过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领域而出现的“过度市场化”行为。政府在进行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方案选择上, 不能单纯从政绩角度考虑, 而必须建立弱势补偿机制, 既要均衡对待城乡教育和地域教育, 促使它们共同发展, 又要优先考虑并满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需求, 尽量把资金和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弥补可能由于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公而新产生的“数字鸿沟”。

其二, 学校之间建立协商机制, 加大资源库建设和开放力度。建立学校资源库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 更高效地优化教育教学。各学校之间必须建立协商机制, 加大各自拥有资源库的开放力度, 通过制度建设使开放资源库成为责任和义务。只有各学校选择“开放”的策略, 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竞争状态。如果依然各自为政、过分强调竞争, 只会陷入“不开放”的困境中。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社会的变化;丰富自己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6-02收稿日期:2012-03-20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面对着不同以往的新景象,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成为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思考下去,我们就必然能得出下面的结论:这种影响一定会投射到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学习过程之中,必然会引起学生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而会对学生在信息化生存新环境中的认知工具、全面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个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基础。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环境中的各种学习方式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所谓方式是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方式直接表述本质,它是本质的直接显现,是和本质同一的,而不是如同现象一样,常常由于各种中介而表现为间接性。方式所表现的不是事物外在的、次要的属性,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行为组合。我们应该强调学习方式的群体意义(“类”的意义)以及实践意义,从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意义出发研究和认识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各种学习行为的变化,与人的社会性有密切联系。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现代信息意识指导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以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的,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后的表现形态和必然结果。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各个要素的信息化:第一,目标信息化;第二,内容信息化;第三,工具信息化;第四,空间环境信息化;第五,资源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技术支持应该包括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及基于多媒体的学习。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信息化生存,信息化生存是指人们在基于信息化的、“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活动。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进行重点阐释——虚拟空间、信息化行为、信息化思维等。

虚拟空间既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信息化生存的基础,是人们思维与行为改变的动力。

信息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比如电子邮件、网络博客、网络论坛、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网上浏览、软件制作、多媒体视听等,而网络交往是信息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些新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信息技术为人们拓展了交往机会;第二,创造性,信息化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快捷性,信息传递的速度决定着人们思维的敏捷性;第四,主体性,虚拟空间是一个主体高度自主的空间,干扰主体发挥的因素在这个空间里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人人都是主人,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生存的阐述以及依靠现代学习观审视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社会性、资源性、创造性、综合性、隐蔽性等。

目前十分重要的几种信息化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信息化自主式学习、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信息化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接受式学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信息化混合式学习等。所谓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信息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学习方式大家庭之中的一类学习方式而已。它既有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一定存在着在某种情境下不适用的缺陷,无限夸大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作用、贬低非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意义的倾向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学校中的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化。这个现实促使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作用于学习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的高投入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没有?将巨额资金投向对信息技术的采购,在目前阶段值不值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多少?技术主义思潮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是一个“技术学神话”?裴娣娜教授说过一句十分重要的话:“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进步,就永远也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永远不会有学校的变革。对信息技术的期望值定格在何种水平上合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下来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试图变革教育和学习,指望依靠巨大的投资来换取教育水平的提高,依靠将教室武装到最现代化的“超级”水平来促进学习,幻想着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势必造成单路冒进之势以及严重缺乏整体提升的态势,更是缺乏思想的伟大腾飞,这是人性之中懒惰弱点的大曝光,事实证明效果不佳,与“打水漂”无异。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一所学校是依靠信息技术而“脱贫致富”的,即脱教学水平“贫”,致学生真正发展的“富”。这样看来,我们还不如将钱实实在在地花在人的身上,花在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工作上,使人的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在我们看来,人比机器更可靠,在机器面前,人就是上帝,因为学习毕竟是人的活动。

在中小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一线教师严重忽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理论学习无兴趣,自认为理论与实践相距太远,用处不大。这可能是目前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最大症结,其实质充分表现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本修养和素质的不足、抽象思辨能力的薄弱以及理论水平的低下,不愿意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缺乏分析和综合问题的习惯,难以独立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只需自己进行简单加工式的思考也不大乐意,更不愿意使用自己的大脑产生“思想”了,只愿意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低水平学习。这些是长期存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身上的陋习,也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容易出“教书匠”而不易出“教育家”的重要原因,因为教育家同时必定也是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说,人必有知识见解而后能去作用。这作用还是不大的,必得在宇宙人生上有所透悟而后乃能起伟大作用于世。换言之,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与否。

信息生产方式 篇12

1 史前社会信息行为的方式

1.1 非符号的信息交流行为

非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 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用以负载信息的各种标记和实物。早期人类最初使用的近距离视觉传递方法是手势和拟态语, 这是在狩猎过程产生的一种迅速而默然地传递信息的方法。手势可以表示数字、动植物、物品、表情与情绪, 甚至可以用几个连贯动作表明某种含义。例如, 当一猎手发现兽迹时, 需要隐蔽地进行, 于是就相互用手势交换新产生的信息过程。这种以手势和身体动作的拟态语是各个民族都有的最原始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方法。在史前社会中, 信息的交流通常依靠的是听觉, 这里我们讲, 除了早期人类利用信号鼓等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外, 主要的是用语言的信息交流。根据Mc Luhan (1964) 的话:“史前社会的感知器官和社会导向主要是耳朵———‘耳听为实’”[2]。人类最初只有声音而没有语言, 人与人的接触可能只依靠手势或高低不同的音节作为媒介。更多的劳动生活促使社会成员之间协作的场合增多了, 这决定了原始人后来终于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3], 产生了语言。此外, 许多吟游诗人活跃于世界各地, 传递消息和故事, 《奥德塞》就是希腊的祖先传述的古代的叙事诗, 荷马也是一个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巧妙地加以搜集的游吟诗人。

1.2 借助符号的信息交流行为

语言、手势、拟态语言以及类似的各种形式的传递方法, 在远古时代仍受空间、尤其是时间, 人们寻求一种能够表示生与死, 喜与怒, 哀与乐, 或者显示数目的信息交流方法。于是人类又发明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 如颜色图像、“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图画文字等办法。

绘画和舞蹈也是原始人类传递信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颜色和图像在史前文化中普遍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仅在仪式中, 而且在日常的信息交流中。他们不仅把画绘在岩洞的壁上、树上、斗蓬上和各种皮上, 而且也直接把画绘在人的身上, 甚至雕刻在自己所有部位上, 形成具有部落特色的人体彩绘, 譬如, 黑色表示战争, 红色表示葬礼, 蓝色表示戴孝的寡妇。人们还佩戴饰物。如果一个男人戴着小竹管项链, 就说明他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史前人类把部落发生的重要事件、生产工艺等会通过舞蹈来表达。

结绳记事是一种常见的原始记事法, 世界各地均有记载。人们用结绳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4]指的是这种结绳记事的史实, 但结绳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符号, 在使用时, 如离开了记忆者, 就无法确切地了解结绳的意义。刻木记事是另一种语言符号, 方法上主要采用刀刻为主, 如要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 则辅之以穿孔、图画及实物符号, 刻木上的刻痕同样需要加以口头说明。

与前两种相比, 可能图画文字要有趣实用的多。我国现存的象形文字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经”中, 就有大量图画记事的成分。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5]描述了一段“东巴经”上的五个图形, 从右到左是织布机、手持织梭的女人、持弓欲射的男人、箭、飞在篱笆上的一只斑鸠。这五个图形表述这么一篇故事:天文翠海波波正在织布的时候, 斑鸠飞在篱笆上, 人类始祖错若利恩带来了弓箭想射, 瞄了三瞄, 不会射。翠海波波说射呀射呀, 便用织布梭向错若利恩手中一撞, 箭就射出去了, 正打在斑鸠的嗉子上。“东巴经”往往只有巫师看了才能诵出长篇的诗句。

无论是结绳、刻木, 还是图画文字, 都只是具有帮助记忆的性质, 只是代表某件事情的符号, 而不是语言符号, 若用以传信或表意, 要经过必要的解释。在史前社会, 主要依靠听觉上的信息传播, 信息的保存往往依靠繁杂而刻板的重复。当某些动作或符号被当作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反复被仪式化后, 便成为一种有效的或成为灌输给人的有意义的“社会记忆行为”, 形成文化认同感。

2 史前社会信息的社会功能

在文字社会, 我们通过阅读而获知、启发、受教, 而在不谙文字的史前社会, 他们部落的历史、神话、生产技术等一般通过故事、歌曲和舞蹈来表现和保存。从信息学角度来说, 史前社会部落的信息交流可以看做是三种主要职能的执行:定义部落特征;普及实用技能;记事。

2.1 定义部落特征, 传承部落文化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都会特意保持、延续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在史前社会, 主要依靠听觉上的信息传播, 讲故事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信息的保存往往依靠繁杂而刻板的重复。故事的讲述者会描述了部落和土地的起源, 通过这种方式保存部落的历史, 代代相传, 供后人记忆和怀念。在文字出现之前, 记忆是“一种回忆性的社会行为。它属于一种纪念”[6]。记住部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是部落所有成员的一个共有特征, 部落成员通过记忆发生在部落故事的代代相传, 打上部落印记, 以此区分于其他部落和传承部落文化。

2.2 普及包括狩猎、造房、农艺的实用技能

史前社会的部落成员通常是狩猎采集者或自耕农, 在部落里没有专业的分工, 没有自己专门的角色, 他们为了生存掌握了很多必要的生存技能而成为多面手。部落时常会围着火堆聚会交流, 部落成员之间的合作、引导, 普及狩猎、农艺、造房等的实用技能, 使大家都懂得如何去狩猎, 该吃什么, 以及如何应对环境。甚至舞蹈也作为工艺技术的一种仪式化呈现, 舞蹈动作告诉他们是如何建造房子或制作武器的, 或者是如何进行组织的。

2.3 记录重要事件, 确定相应的社会关系

史前人类通过上述的信息行为来表示一些简单的事物, 记录部落发生的重要事件, 还用来表示比较复杂的数字和债务, 确定相应的债务关系, 甚至用来解决纠纷。白裤瑶过去曾在交换、借贷或者典押时, 曾使用刻木记事的方法, 如族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时, 当事人双方找来一根木或一节竹子, 并邀请双方油锅兄弟到场作证, 然后用刀在木或竹上砍下大小不等的格齿, 破成两半, 双方各执一半为证。借贷还清时, 当事人相约并邀请原族中证人到场, 清帐之后, 当事人双方当场将原所刻的木或竹合拢验证烧毁, 表示借贷关系告结。

值得一提的是, 个人的信息行为也会影响部落的政治, 史前部落首领从来都不是世袭的, 而是任人唯贤的。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和表达信息呈现的方式会影响部落首领和宗教首领的选择, 部落首领的重要任务是代表部落与其他部落进行谈判, 因此他需要精通当地历史和文化, 擅长辩论。

3 史前社会信息传递的不可靠性

文字产生之前, 流行的实物信息方法带有随意性, 有时甚至令人费解, 或许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因为各种实物尤其是动植物, 它们的属性和所能代表的意义是随人们理解力或不同部落之间的认定方式的不一样而变化着的。在文化形式上的内容更是如此, 口头文化并不容易保存, 在流传中, 故事的原本性难免遭到破坏。也许几代之后, 公共回忆不复存在, 后人对无文字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形式就难以解释了, 巨石阵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巨石阵是英格兰西南部的一群巨石碑。这个史前社会的仪式化景观建于青铜时代早期 (约公元前3000-1500年) , 由几代人共同完成, 每代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使之带有更多更复杂的含义。人们试图解释巨石阵的含义, 却发现并不容易。毋庸置疑, 当时的建造者或主使者觉得巨石阵意义重大, 这绝不是不合理的假设。但是意义重大的原因记录, 和其他史前古迹一样, 都在几个世纪前杳无踪影了。[7]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史前文化[EB/OL].[2014-5-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J9DUustuu4Yo-pszM1YEnDyNEku35Rdn4htpHPZdfQSr1ww__NfFZZ84UvL9yFS XBW ciPSP8ovZS6_66vD9ta.

[2]McLuhan, 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Cambridge, MA:First MIT Press, 1964:44.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51-152.

[4]吴怡注, 译.易经系辞传解义[M].台北:三民书局, 1995:139-146.

[5]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 1981 (1) .

[6]Hobart, M.E., &Schiffman, Z.S.Information Ages:Literacy, Numeracy, and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Marylan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15.

上一篇:教育改革在路上下一篇:开发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