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方式

2024-06-25

信息组织方式(精选12篇)

信息组织方式 篇1

近年来, 市场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 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政府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是对企业数据、信息、资料进行的全面统计, 通过最终的审计调查, 分析企业的运行情况, 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具体而言, 审计信息化是借助一个转变的过程, 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运用高技术, 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发现审计环境与运用手段的转变, 为审计组织方式带来了新变化, 原来的纸质账簿与记录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对信息速度要求高的账目查询与管理。与此同时, 随着审计信息化, 企业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 只有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 才能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审计工作的全覆盖, 从而确保审计一体化建设, 满足企业的监督要求。

1 传统审计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传统的审计组织都以人工作业为主, 工作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指导,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必要的技术手段, 且没有推行动态管理的办法, 重复审计与盲区问题较为突出, 工作效率低下, 影响了审计的水平和效果。从业务实施上而言, 资源数据无法整合在一起, 处理问题较为滞后。

1.2 与组织形式的扁平化发展相违背

以往的审计组织方式相对孤立, 组织目标较为淡化, 只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改变相互不符的现状。但是过于落后的审计方式无法关注更多部门的运转, 跨部门协作成为空谈, 与扁平化组织体系相违背。

1.3 无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审计的人工手动方式在安排审计项目的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 无法打破传统规划限制, 人才资源也得不到整合。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更好协调起来, 组织型企业成为空谈, 且固有思维束缚下的审计工作缺乏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组织方式的影响

2.1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AO)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是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实现审计信息共享的重要系统, 目前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必备工具。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提供了多套审计作业操作模式, 审计人员只要掌握一定的SQL数据库知识、编写审计脚本语言就能查证电子数据, 其中自动化的审计功能使庞大的数据审核工作瞬间完成。同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还提供了项目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审计项目从发出审计通知书到出具审计报告一整套审计流程管理, 是控制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2.2 审计管理系统 (OA)

管理系统属于审计信息化内部网络中的一种, 对实施审计项目、做好分类处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 确立主管机构, 把握好独立项目的进展情况, 然后做好实时交互, 才能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 提高控制能力。

2.3 联网审计系统

联网审计系统是现代化审计的新形式, 它主要是借助网络, 在信息交互作用后, 对数据与资料进行采集与测评, 可以在测算基础上实现动态分析, 并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另外, 作为推动审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与配套法律。

3 满足审计组织方式的具体变革途径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能够直观清晰地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组织方式带来的影响, 以及传统组织方式存在的不足。为了突出信息优势, 真正实现高效审计,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调整与信息化不适应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背景下, 由于有些审计项目在组织方式上还不能适应良好的发展模式, 所以就要调整该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被审计单位实施联网审计后, 要提高审计效率, 就要采取“一次通知审一年”的方式, 即年初下一份审计通知书, 实际审计时间为当年全年。审计机关只需抽调几名计算机审计骨干, 每天、每周或定期查看, 发现问题及时调查, 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审计质量。

3.2 调整与信息化不适应的审计程序

联网审计方式对传统的审计程序, 如审计期限、审计程序以及通知书等法定程序都产生较大冲击。但从根本上说, 联网审计并没有对审计法构成实质性影响, 因为审计法并没有限定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形式或频率。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变化, 审计署可以通过制定部门规章的形式制定出适应信息建设发展的审计程序。

3.3 改进项目管理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管理是有效审计与审计组织优势发挥的基础, 在信息化审计的实施下, 要重视管理, 对全过程实施控制, 包括项目审计的内容、计划、准备实施、报告等, 分阶段实施管理, 科学应用软件系统, 并利用好现场审计系统, 以现场审计为轴线, 不断提高审计的质量。

3.4 通过全新的考核方式推进组织方式的落实

考核是组织方式可以有效落实的基础, 也是完善管理、坚持系统变革的关键。目前, 审计组织方式在审计信息化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变化, 相应的考核对策势必也要创新。具体而言, 企业要鼓励使用新技术, 对审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确保及时发现数据中的错误和漏洞, 加大考核权限与比重, 并对考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审核。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具备较好综合能力的审计队伍, 对他们进行后续教育, 集中培训与教授信息化知识, 提高理论和操作水平, 在聘用过程中要把好关, 引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毕业生, 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下, 企业与政府都要改革审计工作, 基于信息化背景和组织方式推广新的审计对策, 严格管理与革新技术。基于传统审计方式存在的不足, 还要分析审计信息化对组织方式产生的具体影响, 积极调整与信息化不适应的审计程序, 改变考核方式, 从而落实严格审计与科学化审计,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工作, 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尤其是作为监督重点工作的审计工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趋势。所谓的审计信息化, 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审计方法, 它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密切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审计信息化是对全过程审计的综合应用, 带动审计组织方式的革新, 也是结构调整的一种尝试。审计信息化的革新, 对实际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政府在考核标准、操作技术、限制任务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更改, 企业各个部门必须适应信息化审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不断适应新技术。笔者就从审计信息化入手, 从其对审计组织方式存在的影响分析, 从而提出审计组织工作的要点, 确保企业内部与外部协调发展。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 2013 (2) :3-9.

[2]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焦跃华, 别必爱.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研究[J].审计研究, 2014 (3) :3-8.

[3]陈冬梅, 刘彦军, 王红霞, 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8) :70-73.

[4]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审计月刊, 2016 (2) :4-7.

[5]审计署兰州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 胡大华, 焦龙.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J].审计研究, 2015 (2) :29-35.

[6]王志高.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10) :86-87.

信息组织方式 篇2

http://

基金的组织方式分类

1.契约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把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基金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契约型基金起源于英国,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十分流行。

契约型基金是基于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没有基金章程,也没有董事会,而是通过基金契约来规范三方当事人的行为。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操作。基金托管人作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基金资产的保管和处置,对基金管理人的运作实行监督。

2.公司型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以公司形态组成的,该基金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一般投资者则为认购基金而购买该公司的股份,也就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凭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投资收益。这种基金要设立董事会,重大事项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公司型基金的特点是:基金公司的设立程序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基金公司本身依法注册为法人,但不同于一般股份公司的是,它是委托专业的财务顾问或管理公司来经营与管理;基金公司的组织结构也与一般股份公司类似,设有董事会和持有人大会,基金资产由公司所有,投资者则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承担风险并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利。

家为核心的组织方式 篇3

中国人的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的概念。中国的家族是以扩大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父权力为主的社会职能单位。而西方的家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男女结合,为的是生育和养育,培育后代是所有家庭功能中最核心的一件事,所以变成小家庭制度,因为小家庭就足以支撑培育后代的责任。但是中国的家,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扩大家族,甚至是一个宗族,扮演的角色功能非常多,教、养、卫,全部都在其中。现代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职能都在一个家族中间完成,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教育功能以及对外保卫等。西方为什么有现代国家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家庭越来越只扮演单一功能,其他功能都分离出去,就产生了现代无所不管的万能政府。乡土中国刚好相反,社会功能全部可以在家族之内解决,所以不会需要现代政府的介入。

这种多功能角色的家,使得中国家庭成为费孝通笔下的“男女有别”社会。中国男女的结合只是构成家族各项功能中间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是为了要抚育后代和家族传续,其它的教、养、卫的功能则有赖于整个家族的支持。男女结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夫妇之间,就像是一个内部有分工的组织单位,男的下田,女的做菜、洗衣。运作的核心就是家族中的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播种、收成,组织乡团等等活动;女人和女人在一起养小孩、织缝衣服等等,家族之中男的和男的工作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形成一个“男女有别”的乡土社会。在经济上,甚至形成费孝通观察江南乡村经济时发觉的“男耕女织”现象,也就是男掌农业、女掌“工业”(养蚕纺织业)的江南经济。

在中国,家族成为分工与合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让中国人培养出以家族为核心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以一个家族的人为主要干部,分掌各个重要职位,以组织一群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目标。有时,家族也会与外人拉近关系,形成“拟似家人”关系,好像一个家族成员一样共营组织生活。

所以在经济组织上,中国人形成“家族企业”,多半是以家族成员为核心,组织成公司的领导阶层,但有时也会将一些“老臣”纳入“家族”之中,仍以“家族”成员相处的原则与“老臣”共营组织。在企业管理上,中国人将家的概念扩及整个企业,希望公司要像家一样,员工对公司有家一般的认同,领导者也要像家父,提供员工家的感觉。在企业之外的网络式经济中,中国人也以“家族”的概念扩及于一群“称兄道弟”的生意伙伴间,相互为上下游,共同投资,成为一个“企业家族”。

家族中心的组织方式,不但使中国企业保持家族企业的特性,而且使中国式领导保持家父领导的风格。在企业之外,企业领导也喜欢与长期的或有潜力的生意伙伴拉近关系,如同结义兄弟一般,形成中国人关系类型中十分特别的一种类型,学理上称之为“熟人连带”。

“家族”企业

中国人善长“推己”,所以会把家的概念推而广之,“家族企业”的领导班子不必然都是家人,也可以由一群“拟似家族成员”所组成。从家人、亲属到朋友、老臣,都可以凝聚成一个“拟似家族”,营造出一个企业的核心团队,关键在于领导人如何带人,使团队成员有“家”的感觉。

中国历史上,唐太宗乃此中高手,其要诀如下。

展现真诚与前后一致性。唐太宗的班底中,大多都是其他阵营的降将。如魏徵就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曾经建议太子要先下手为强,早早除掉李世民,以免夺嫡后患。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后,李世民抓住魏徵问“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感情”,魏徵不但不求饶,反而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徵,而且重用,终于成就这段君臣相遇的后世典范。

收服尉迟敬德的过程更是戏剧化。李渊、李世民兵起太原,进军长安,再进而徐图天下,没想到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之下,袭夺了太原。尉迟敬德是刘武周的手下,据守在山西南部,李世民回军收复失地,却一直无法突破尉迟敬德的防守。结果唐军绕过尉迟敬德,先到北方击跨刘武周,尉迟敬德才投降。投降后军心不稳,李世民却直入尉迟敬德的大帐,与之同寐,用行动表达对尉迟敬德的信任,并对其说“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金相赠,以表一时共事的情谊”,尉迟敬德这才完全拜服,自此忠心不二。

其他如上文所说的李靖以及隋炀帝的禁卫部队领导宇文士及都不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一起打天下的旧部,但李世民都能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结果李靖能平定突厥,解决中国一百多年来数个朝代无法解决的边患。而宇文士及及其兄弟三人在隋炀帝时以奸佞谄媚而主掌禁卫军,又领兵犯上杀了炀帝,最后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心直言的谏臣。

以诚相待才能建立团队内的信任,但要持之以恒并保持前后一致才能维持这份信任。

李世民马上得天下,却深知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天下大定之后,武将不再受到重用,尉迟敬德有些郁郁寡欢。一次在朝堂之上,为了座位的排序,他闹起情绪,不但乱了秩序,而且打伤了皇帝的堂弟李道宗。太宗很不高兴,说“我总想保全老臣,但现在才知道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杀掉功臣故旧,也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尉迟敬德十分后悔,脱掉衣服露出身上十几处创伤,都是和太宗出生入死保护太宗留下的。李世民看了也很感伤,与尉迟敬德叙旧通好,对待他依然如故,只是为了保全老臣,不再给他实权,只保其荣华富贵。

李世民对这些老臣能够保持感情一辈子,诚心相待,始终如一,所以没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如汉高祖刘邦或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的惨剧。他的团队也始终效劳忠心,这个团队甚至在其子高宗在位时都辅佐高宗治理朝政,开疆拓土,将唐朝江山扩到极致。

开放的态度、随时的激励与展现对团队的关怀。团队建设最害怕成为一个封闭的精英团体,使得讯息在一个小团体中流通,产生偏听、偏看的结果。封闭也会使得相同的一群人越来越同构,在脑力激荡中少了多元的观点,而让决策品质不断下降。所以好的团队一定要有开放的胸襟,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不断加入新血。

李世民的团队就能做到这一点,如魏徵、李靖、李绩等人都不是打天下时的天策上将府团队,但却能成为贞观之治中的名臣,其不断扩大团队加入新血的开放胸襟,使他的团队总能与时俱进,应付不断变化的国家大事。

班底不比员工,一定要用感情去带团队成员,但也不能只有感情,成果的分享,随时的激励仍是重要的。李世民对功臣的赏赐往往不吝巨资,甚至愿意将女儿嫁给魏徵,以结为亲家的方式表彰魏徵的忠心与直言。最后还将功臣画像画在凌烟阁上以为永世纪念,都是不断的激励措施。

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

除了企业内要以家的原则组织一个领导团队,组织外,中国人也懂得要以家的原则经营自己的人脉网,好组织出一张外包伙伴及战略联盟网络,共同构成一个“企业家族”。

为什么“家”的感觉在交易行为中十分重要呢?我们以高科技业界的外包交易为例,分析如下。

首先,“家”中的信任关系可以使双方在合约中不用巨细靡遗地规定所有的交易行为,一方面保留了弹性,一方面减少了交易成本。对于一些信任关系较强的合作关系,厂商在契约的订定上则以不约定罚责,不需订定太过于详细的契约,来保持协商空间的弹性,并相信双方以善意解决问题。所以有信任关系,可以保持较大的弹性,不至于被契约规定得太死。

其次,人脉使得赶单、插单成为可能。外包交易过程中最能展现人脉价值的是良好的额外服务,包括:为临时订单加时工作、加入研发工作、在危机管理中提供帮助。这些额外服务无法由合约或者制造商的管制加以确定。外包商可能是因为处于较低的权力地位而提供这种服务,但是如果处于权力位阶较高的制造商也给与额外服务,这个善意就可确定是真实信任的指针。因为这种服务或帮助不能通过书面合约来确定,而这种交换不可避免的面临风险,需要信任使之确信另一方会回馈。真实信任因此能够在外包商和制造商之间相互提供的额外服务中看到。

中国式商法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其弹性,可以快速的改变产品内容,快速地增加或减少供应,这种弹性的来源正好是不被制度绑死,靠着人际协商就能产生合作,所以中国人的交易中不会将制度规定得巨细靡遗,必须留给双方协商后就自由变更的空间。协商有赖于对双方善意的信任,这正是人脉的价值。

另外,信任关系也可以是谈判时的润滑剂。价格谈判在业界是每一季都必须面对的,双方会认同一定的降价要求以提升双方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以互惠的计价方式和有输有赢的人情互动法则来稳定合作关系。当然,权力大小仍是议价时最主要的后盾,因此厂商仍会以增加对方依赖度及减少自已对对方的依存度来增加自己的谈判权力,更重要的是本身在产业竞争优势的位置。如果这不是一笔短期交易,而双方有着对长期交易的期待,则谈判策略会偏向合作与委协,这时对对方善意的信任就十分重要,可以降低撕破脸的危险。

降了价格之外的其他谈判,如忽然减单如何共同负担备料损失,以及检验标准的协商(检具的使用),或以协商方式解决任何制造过程的问题(如品质不良等),等等,信任关系都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

最后,有纠纷或有冲突时,有了信任关系,可以得到善意的化解。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加更多其他合作,如关键信息的及时传递、技术支援、联合研发等。而且,如此紧密的互动有助于争端的解决,使得有权力的一方会替对方考虑而不随便使用权力。

信息组织方式 篇4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

(一) 分类组织法

分类组织法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揭示信息的内涵, 方便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其优势是首先可以限定检索范围, 提高检准率。其次其等级结构可以提供检索词的上下文, 可以方便分类浏览。另外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内容特征难以用文字表达, 分类组织法的聚类功能及号码标识为之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新特点, 分类法也在进一步的调整, 增加新的类目, 修订类名, 增加新的术语作为索引词, 控制类目的深度等。传统文献分类法如DDC、LCC、UDC, 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被直接采用。自编分类系统也相继出现, 其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等级式主题分类系统, 如雅虎中国就是采用该方法建立其检索系统;二是分面组配分类系统, 如中文搜索引擎“中华网目”;三是学科分类系统, 如“网络指南针”等。

(二) 主题分类法

主题标引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另一种主要模式。它是一种利用自然语言或规范语言对信息内容进行标引的方法。主题法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1) 使用关键词法组织网络信息, 关键词法就是将信息原来所用的、能描述其主题概念的那些具有关键性的词抽出来, 不加规范或只作极少的规范化处理, 按字顺排列, 以提供检索途径的方法。作为一种自然语言, 关键词能够直观揭示信息中所包含的知识, 并且不必查表选词, 不必依赖专业标引人员, 因而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各种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大多采用了此种方法; (2) 使用叙词法组织网络信息。其主要是采用受控语言作为标识, 来表达信息所论及的事物的主题, 并将全部标识按字顺排列, 且都有完善的参照系统来显示主题概念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其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编排, 往往有些滞后, 成本也高; (3) 使用关键词法与叙词法相结合组织网络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两者的优点, 准确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

(三) 元数据组织

元数据的一般定义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dataabout data) 。元数据包括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两个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著录项目已提出的有Dublin Core, VRA Core Categoriesfor Visual Resource, CDWA等。著录格式有HTML和XML两种[2]。元数据可以描述信息资源的特征, 进而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定位, 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根据元数据所提供的描述信息, 参照相应的评估标准, 结合使用环境, 用户便能够做出对信息对象取舍的决定, 选择适合用户使用的资源。

(四) 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组织

XML是由W3C于1998年2月发布的一种描述任意文本结构的标准。XML的目的是标示网络数据以供机器辨识跟处理, 并且去除了多余的烦琐的代码。XML的新特点是将数据的内容与显示格式分开, 程序的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标记, 对信息进行确切描述, 并使用文档类型定义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 或XMLSchema来约束这些标签的结构。

其利用RDF实现信息之间的语义关联, RDF是一种描述和使用数据的方法, 它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 通过属性 (Property) 和值 (Value) 来描述资源以及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RDF的实质是一种二元表达关系, 因为任何复杂的关系都可以转换成多个简单的二元关系来表示, 所以RDF可以用简单的二元关系模型来表达复杂的关系模型。同时, RDF还提供了一种基于XML语法的RDF图[3]。如某单位A是资源A的创建者, 具体表示 (见下图) :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一) 文件方式

以文件方式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简单方便, 由于计算机所处理的最终结果都是以文件方式保留在磁盘里, 所以它可以存储图形、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 可以方便地利用文件系统来管理。技术简单, 非常容易实现, 但是由于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多, 信息结构较为复杂, 这种方式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

(二) 数据库方式

该方式指将所有获得的信息资源按照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 用户通过关键字查询, 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 然后就可以链接相关的数据库, 查获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数据库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有很大的优势:首先, 数据库技术利用严谨的数据模型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 利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信息查询的优化, 提高了效率。其次, 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 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的大小, 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4]。数据库组织方法是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普遍使用方法, 特别是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

(三) 搜索引擎方式

搜索引擎是一种以查询为目的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 它通过网络蜘蛛等爬行程序, 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或者是与某一个课题相关的站点收录到自己的数据库中, 抽取关键词并进行索引, 并提供检索入口, 将用户输入的词语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相匹配, 按照相关性高低将检索结果输出, 呈现给用户的一种程序。其特点是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缺点是缺乏统一的规范, 有时检索的结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 主题指南方式

主题指南方式综合使用主题组织法与分类组织法, 利用网络的超链接技术将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以节点为基本单位组成检索体系, 其类目用主题词标识, Yahoo就是一种代表性的主题指南。用户检索时从较大的类目开始, 通过超链的指引, 逐层点击浏览, 直到所需信息。该方式的优点是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扩充性, 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族性检索要求, 检准率高, 特别适合建立专业性或专题性的网络信息体系[5]。缺点是很难确定一个全面的范畴体系作基础, 来涵盖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另外用户为了快速地查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还需要对相应的体系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五) 超媒体组织方式

它是指以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而组织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方式, 它是将文字、表格、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使人们可以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中自由航行, 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6]。这种方式可组织各类媒体的信息, 方便地描述和建立各媒体信息之间的语义联系, 并且其节点中的内容可多可少, 结构可以任意伸缩, 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扩充性。由于超媒体的诸多优点, 使它成为了Internet上占主流地位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的方式。

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 实现信息资源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存读的开放性, 使得信息资源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很大的难度。标准化主要包括编制和使用标准化的网络分类表, 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的标引规则, 从而使不同的标引机构对网络信息的揭示和表达趋于一致[7]。目前, 国际和国内已先后颁布了多种相关标准, 如《分类表编制指南:方法示例》 (ISOl R919) 、《多语种分类表的版面设计》 (ISO/R.1149) 、《文献工作—文献审读、主题分析与选定标引词的方法》 (IS05693) 等。

(二) 探索发展新的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些新的发明也给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都还不是很成熟, 都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1) 数据挖掘技术。它使用复杂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技术从大量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或识别出用户需要的深层次信息。它既能挖掘数据又可挖掘文本。 (2) 自动标引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加, 利用人工对海量数据进行标引已经成为不可能, 因此自动标引技术的实现尤为重要。计算机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动标引时, 或应用网络搜索软件如Web spider (蜘蛛) 、crawler (爬虫) 等来实现自动标引, 或应用人机结合标引的方式进行标引。 (3) 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推送是网络公司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 从网上的信息源或信息制作商获取信息, 通过学习固定的频道向用户发送信息的新型的信息传播系统。它能深刻地改变互联网络的传播方式, 并对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和控制产生重大影响。 (4)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是利用图像/视频内容的特征进行特征检索。除了根据内容的特征来进行特征检索的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检索手段, 如可通过提供样本图像进行相似性检索, 通过人机交互进行浏览检索等, 这种技术融合了图像理解技术, 拓宽了检索的途径, 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

(三) 分类、主题一体化

分类法的族性检索与主题法的特性检索都是在检索体系中所不可少的, 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中应该将二者组织在一起使用, Yahoo等搜索引擎均较好地将分类与主题检索系统综合在一起。分类、主题一体化是对分类法和叙词表的术语、标识、参照、索引等实施统一的控制,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叙词表采用完整的参照系统、编制范畴表和词族表, 两者有机地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走分类主题一体化道路, 克服分类检索语言单纯以学科聚类, 主题语言单纯以事物聚类的局限性。如可以在搜索引擎输出关键词检索结果的同时, 列出相应的分类途径和相似上位类的站点或者资源, 也可以选择在搜索结果中二次检索, 这种方法既可以用关键词进行检索, 也保留了分类法的等级分类体系, 较好地克服了了分类检索与主题检索各自的缺点。

(四) 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结合

网络检索工具都采用自然语言标引和检索, 这样的结果是词间的相互关系得不到揭示, 同义词和近义词得不到控制, 后控词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它既有规范语言的特点, 也十分地接近自然语言。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用户的多样性, 决定了自然语言更适合计算机网络检索。为此改进的措施是自然语言和受控制语言一体化。自然语言以其成本低、方便用户利用、处理时差短、检索效率高等优势已将成为检索的主流。然而人工语言的优点也是自然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促进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应成为检索语言的研究发展方向。

摘要:探讨几种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和方式, 并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方式

参考文献

[1]毕静.略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J].晋图学刊, 2006, (2) :5-7.

[2]臧国全, 柯平, 郭少友.虚拟图书馆中元数据研究[J].图书馆, 2001, (1) :23-25.

[3]刘瑛, 黄奇.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J].信息系统, 2006, (1) :112-114.

[4]施雁冰.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82-83.

[5]邓惠心, 陈书华.论网络信息资源组织[J].图书馆, 2007, (5) :78-80.

[6]徐险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式与方法[J].图书馆学刊, 2006, (4) :100-102.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方式 篇5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方式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考试专家,成就梦想!】 2009 年 2 月 24 日

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受本单位董事会或董事会所 设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约束; 第二种是受本单位最 高管理者直接领导;第三种是受本单位总会计师的领导。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由本 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并应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 和监督。西方国家的企业则普遍成立审计委员会进行内部审计监督。我国审计署在 1992 年 1 月 31 日颁发的《内部审计发展规划》中,把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 主要目标。下面对外国的审计委员会作一简单介绍。(一)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在美国、加拿大都按法定要求设立,在英国没有法定要求,但 设置非常普遍。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建议在股 票上市公司中成立审计委员会,但是只有极个别公司设置了这个组织。1973 年,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要求在各股票上市公司内必须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1977 年,美国 证券交易所硬性要求每一个股票上市公司,必须最迟在 1978 年 6 月 30 日前建立一个完全 独立于管理部门的由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以便于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国际内部审计师 协会也建议每一个股份公司及其他组织(包括非盈利企业和政府部门)设立审计委员会。 在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及与各方面的关系往往有所区别,但也有 一些共性:审计委员会通常是董事会的一个常设委员会,一般由董事会聘请非执行董事约 3�8 人组成,成员大多是来自企业界的具有财务知识的人员,也有一定数量的其他专业 人员(如法律、工程技术人员等),有些公司还聘请一些社会代表人物参加。(二)审计委员的基本职责 国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主要有: 1.负责任命内部审计负责人; 2.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目标及有关内部审计的政策; 3.聘请外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4.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 5.对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议; 6.定期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会面并交换意见; 7.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并与董事会随时保持联系。(三)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负责任命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审定内部审 计工作计划;一些与企业关系重大的审计项目,要经审计

企业文联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初探 篇6

关键词:企业 企业文化 文联

一、关于组织形式

所谓文联的组织形式,是指构成文联这个组织的基本框架或一般模式。它包括对该组织在企业中的存在定位、人员机构、下属单位、职责任务等方面的设置和规定。考察目前企业文联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独立型,二是挂靠型,三是结合型。

1.组织一体化。这是结合型文联组织形式的前提条件。组建文体中心,负责文联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企业的文化体育活动,将企业群众文化协会与企业文化管理部门的管理归于一统。

组织一体化有利于群众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力量互补,促使双方各展所长,共同担负起繁荣、发展企业文化艺术工作的重任。一方面,文联可以借助文体中心的行政功能,加强对企业文化工作的指导协调,加强对各专业协会的组织领导,把文联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文体中心又可借助文联广泛联系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优势,把企业的文化艺术骨干组织起来,把他们的特长发挥出来,以提高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2.职务兼职化。这是组织一体化的自然延伸,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增加利润。企业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企业文联与地方专业文联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不可能完全形成专职化的工作机构。这种职务兼职化的形式,大大加速了有关人员的角色变换,有效的保證企业的文化工作真正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把各项文化活动推展开来。

3.机构系统化。基于企业发展加快、生产活动繁忙等因素,文联组织重大活动的组织难度越来越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下大力通过系统抓、抓系统的办法,完善各单位的文化工作机构,坚持业余为主、群众自愿为主,辅以适当的行政干预等多种联系方式,进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相互贯通的工作网络,实现了企业文化系统的整体联动。

4.协会阵地化。企业文联各专业协会,肩负着指导和组织群众开展艺术活动,增强艺术素质,提高艺术水平的重任,各专业协会不仅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众多的积极分子,还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因而,活动阵地化无疑是企业文联结合型组织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活动阵地建设,可以大力开展书法、集邮、音舞、美术、摄影、舞蹈、器乐、文学讲座、展览、演出和各种教学培训、艺术交流活动,从而,使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有了可靠的阵地保证。

二、关于工作方式

文联的组织形式确立后,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文联在工作方式的选择上,似应坚持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应坚持苦练内功,强化自我的原则。从事企业文联工作的人员,要想有地位,首先必须有作为。因而,端正思想,找准坐标,苦练内功,完善自我,用事实说话,用成绩说话,应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必须靠活动来证实自己的价值,靠活动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靠活动来传播自己的声誉,考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2.应坚持纵横联系、协调动作的原则。作为企业的文联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应当广泛地依靠和联络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企业文化工作实行齐抓共管。从纵向来看,企业文联对下要仅仅依靠本系统的力量,把各层次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形成合力;对上要主动接受相应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指导、帮助,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实现上下联动。从横向来看,要和各个管理单位、参与单位、承办单位通力合作,从而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增强了活动的教育实效。

3.应坚持制度领先、规范运作的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管理科学更是强调规章制度在人们行为中的约束。企业文联工作要想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也应建立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并切实抓好落实。

4.应坚持以人为本,骨干效应的原则。现代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领域是这样,文化领域也是这样,因此,建设一支思想好、觉悟高、业务强、素质优良的文化骨干队伍,是繁荣企业文化的基础和保证。企业文联应坚持“团结、依靠、培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重点抓好文化骨干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组织办班培训、外出考察采风、参赛参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以他们的形象辐射企业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就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5.应坚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原则。世界上任何复杂的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企业文联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也同样是无止境的。任何方式方法的提出和运用都需要靠实践来检验,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获得经验,才能逐步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关于工作效果

企业文联采取如上所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究竟总体效果怎样?笔者认为可以达到三个效果。一是文化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加集中,便于完成各项重大文化工作任务。二是企业文化活动的密度明显加大,职工家属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促进文化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创新 篇7

1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问题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 是科技出版机构在开展科技出版活动中所采用的内容资源组织和存储的方式。当前主流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从个体内容的组织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主要以文献为单位进行组织。HTML网页资源或是成为了事实标准的PDF格式文档资源, 改变的都是科技出版资源的载体, 而其内容组织方式则仍是以传统的专著或者论文形式存在。从海量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是基于信息的组织方式, 即以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 如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出版者、出版时间、参考文献等内容特征为基本单元的组织。

在信息资源规模及其增速尚未呈现爆炸式发展之前, 基于文献和信息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科学交流的需要。但是随着技术环境的改变以及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 科研信息已经越来越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传统的科技资源组织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科研人员方便、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要求, 以及科学交流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足够的语义揭示。当前, 学术期刊数据库普遍采用元数据, 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DC) , 来对出版资源进行标识。但这些元数据仅仅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词汇, 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语义关联, 论文中大量的实体中蕴含的语义关系及其属性, 也没有被标识出来。计算机在面对这些没有进行语义标注的信息时, 就像人类面对一门用几乎看不懂的语言拟写的文本, 是难以处理的。当读者 (特别是非领域专家的普通读者) 查找相关的资源时, 计算机很难提供精准的检索信息, 更不用说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这些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科学创新点。语义信息的匮乏还使得当前出版资源的组织方式停留在静态的水准, 无法满足个性化重组和动态更新的需要。

2) 组织粒度过粗, 难以满足碎片化知识获取需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研究人员为了深入研究, 往往需要完整地阅读某篇文献, 但研究人员也很可能只需要了解论文中的某一部分, 如其中的一个图表、一个结论或者相关数据等。当前, 基于文献的科技信息组织使得研究人员借助搜索工具得到的只能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献资源, 研究人员想要获得细粒度的知识信息, 必须逐一浏览文献。而且在搜索工具搜索能力不高的情况下, 很可能读完搜索到的所有文献还是没能找到所需的信息。由此, 不仅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进度,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效率。

3) 仅关注内容的线性层面。当前, 科技出版物内容呈现的线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一般而言, 单个科技出版物的内容往往分为若干章,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节, 节里面还有若干段落、句子, 其中还会插入图表和公式等。如此, 文章的逻辑结构往往隐藏在文章内容中, 使得读者很难获取内容深层次的语义信息及内容本身之外的补充信息。但事实上,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跳出内容本身的框架, 查找相关信息, 如论文中相关术语的解释信息、某个观点的补充论证等。这些很可能是这种线性结构的内容本身无法提供的, 需要读者自身花费大量的额外时间查找。这不仅增加了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时间成本,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时效。

2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

良好的资源组织能够极大促进科研人员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诸多不足阻碍了高效的科学交流的形成, 这也促使部分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思考、探索种种改进之法。在这些探索的过程中, 一些新的出版资源组织方法也得以尝试和实验, 其中, 基于本体的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等全新出版模式, 得到了极大关注, 并显现出了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数据的语义匮乏, 计算机不能准确识别用户的需求, 是致使科研人员无法快速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将内容的组织由信息的线性结构层面深入其语义结构层面, 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像人脑一样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甚至进行自动的推理计算, 提升信息的获取效率及精度。而本体则能够描述某一领域范围内的核心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和属性, 为人机交流 (对话、互操作、共享等) 提供一种语义基础[1]。通过本体来标识资源, 建立资源的本体化描述, 计算机就能够准确识别内容资源的相关语义信息, 进而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自动化处理。正因此, 近年来本体技术被引入到出版资源尤其是科技出版资源的组织过程中来, 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如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已经将本体技术纳入其语义出版工作计划之中, 通过引入生命科学领域的本体对其旗下杂志《分子生物系统》的论文中的重要术语进行标注, 实现了当点击论文中出现的这些术语时, 就会自动链接到这些术语在本体中的定义等, 有效地提高了研究人员资源查找和吸收的效率[2]。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能够推动内容组织由信息深入到信息的语义。通过本体来组织资源, 能够赋予资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 建立不同系统、不同应用程序、人与计算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 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人的需求之间可以自动地形成多方位的语义关联。如此, 计算机对海量资源找到用户真正所需资源的能力将会极大提高, 并进而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正如有学者指出, 语义标记之于科技出版, 就如同基础设施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作用。而本体则是语义标记得以实现的基础工具。因此, 探索基于本体的语义标引手段和出版资源组织模式必将是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模式革新的一个方向。

2.2 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当前, 基于文献的资源组织方式是一种线性的、粗粒度的方式, 计算机很难根据人们的偏好自动地完成对它们的重组和复用, 严重制约了科学交流的效率。为此, 知识管理学界与学术出版界均在尝试打破资源粗糙、线性的组织方式, 实现文献资源的细粒度分割与非线性重组。

其中, 概念网络联盟 (Concept Web Alliance, CWA) 就于2009年提出了一种“纳米出版物” (Nanopublication) 的新的资源组织形态的概念构想。所谓纳米出版物, 按照nanopub网站的定义, 是指最小单元的可出版信息:一个可以唯一识别和拥有作者归属的断言[3]。它主要以概念或实体作为基本元素, 描述科学文献中的基本结论、科学事实或大量实验数据中的实验结果, 并提供唯一标识, 描述结论的出处、原文作者、纳米出版物的创建者等背景及语境信息, 是科学文献在细粒度上的语义表示、组织和出版形式[4]。纳米出版物可以单独出版、引用、采用标准的格式表示, 还可以用RDF图和本体进行序列化表示, 由此叩开了机器可读数据和互操作的大门, 使得基于海量、异构、分散数据的关联发现变得简单, 获得远远超过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正因此, 纳米出版物自提出之后, 已在一些项目中得以应用。如Open PHACTS项目将纳米出版作为用于表示实验数据和科学结论的标准格式;Queralt-Rosinach采用现有本体及可控词汇集将基因疾病数据库Dis Ge NET的数据由关系数据库转换为纳米出版模式的RDF数据;等等。

目前, 对纳米出版物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外, 国内鲜有相关的研究发表, 但另一种同样致力于实现细粒度资源表示的方法——知识元出版模式在国内得到了重视。

按照温有奎等人的定义, 知识元是具有完整语义的最小的知识组成单位, 是构造知识结构的最小元素 (基元) [5]。如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等。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方式, 能够对现有数据中的细粒度知识单元进行表示和抽取, 同时建立不同知识元之间以及知识元与原始文献之间的语义链接。这一方面, 目前, CNKI已经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于知识元库的知识元搜索平台, 能够实现对学术定义、新概念、表格、图片、数字等知识元的直接搜索, 并且提供翻译助手、学术趋势、分析、热点统计分析等功能, 较好地满足了科研人员碎片化、个性化需求。

纳米出版物模式和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模式突破了文献组织方式粗粒度、线性化的局限, 试能够在更细粒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 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在此种模式下, 科研人员将不仅可以获得基于文献的粗粒度资源, 也可以获得基于知识元或者纳米出版模式的细粒度资源, 极大的增加了信息的可发现性与计算机可读性, 增强了知识交流高效率。

3 结束语

从手写到印刷再到在线, 人类科学交流的形式几经变革。但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 过去的几百年来, 科研成果一直都是以文献的方式呈现在科研人员面前。数字化浪潮下, 信息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庞杂, 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过程却变得繁冗不堪。突破纷繁信息的遮蔽, 让有价值的信息更精准地被挖掘和发现, 成为一个日益凸显价值的新课题。而改变传统线性的、静态的、语义匮乏的文献组织方式, 实现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有志于此的出版机构已经先行在路途上, 尽管长路漫漫, 但至少它们已经向我们指明了方向。

摘要:分析了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归纳探讨了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的两种趋势——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并阐述了其意义。

关键词:科技出版,内容组织,本体,知识元,纳米出版物

参考文献

[1]杜小勇, 李曼, 王大治.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04 (10) :45-48.

[2]Shotton D, K Portwin, K Graham, M Alistair.Adventures in Semantic Publishing:Exemplar Semantic Enhancements of a Research Article.PLo 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9.

[3]Nano-Publication in the e-science era.h t t p://w w w.w 3.o r g/w i k i/i m a g e s/4/4 a/HCLS$$ISWC2009$$Workshop$Mons.pdf.

[4]吴思竹, 李峰, 张智雄.知识资源的语义表示和出版模式研究——以Nanopublication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7) :102-109

地铁客运组织方式及安全分析 篇8

1 地铁客流组织的原则

安全、及时、有效是地铁客运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亦需遵守能疏导和不可控的原则。地铁站管理人员应根据本站的客流特征和设备安排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地铁客流组织预案, 确保进出站客流顺畅。首先地铁单站应严格按照由下至上和由内至外的基层原则运用三级客流控制举措。在突发大客流的情况时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客流控制手段以实现有序和可控的目标。其次地铁换乘站应以安全、可控和统一作为其客运组织原则。在换乘站应选用经验丰富的值班站长承担客流指挥任务, 其客流控制原则是由内之外, 由下至上, 先控人闸客流, 再控换乘客流, 以此保证地铁站台的安全性, 避免出现客流失控状况。最后应严格遵守地铁线网联控组织原则, 优先满足主控站内的客流疏导期, 进而有效缓解高满载率区段之中的客流压力。

2 客运组织方式

2.1 正常情况下的客流组织方式

地铁站的客流组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进站组织、出站组织以及换乘组织。进站组织是指乘客进入出入口、楼梯、站厅、付费区、候车区的一系列组织, 在这个客流组织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保证乘客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有序乘车。

出站组织是指与进站组织顺序相反的一个过程, 乘客按照导向标示寻找相应的出入站通过闸机后出站。

换乘组织是乘客在到达换乘站下车后不经过出站闸机, 直接根据换乘导向到达另一目的线路的站台进行换乘, 一般情况下换乘站人流量较大, 客运组织难度较高。

2.2 紧急情况下的客流组织

地铁车站可在紧急情况下采用疏散、隔离以及清客等组织方式展开工作。隔离一是指车站内乘客发生性质较为严重的争执或者打架等无法控制的局面时尽快将其隔离, 疏散乘客以避免误伤, 保护现场。二是指在流量过大而发生交叉干扰时在闸机、出入口、楼梯等关键点应用伸缩铁围栏、铁马等设备隔开人群以保持客流畅通。三是指发生乘客伤亡、恶性传染病人时采取隔离措施。疏散包括车站疏散和隧道疏散两种情况, 前者是指在车站内发生危及乘客人身安全的情况时将其疏散至车站外;后者是指在隧道内发生同种事件时将乘客疏散至车站。清客主要包括列车清客和车站清客两种情况, 前者是指列车发生突发事故时由行调指定车站值班站长担任负责人组织工作人员将乘客疏散至距离列车较远的车站或者安全区域;后者是指末班车终到站清客时要求车站内的所有乘客离开车站。

2.3 大客流组织

大客流是指在节假日、大型活动以及突发等情况下产生的大量乘客乘车情况。可预期的大客流控制组织工作应做到早预想、早准备、早控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对本站的具体组织方案、控制措施以及关键点有充分的了解;阵型分布应做到快速、准确;人员应快速到达关键点;进行控制时应及时进行广播宣传告知乘客。

3 地铁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3.1 出入口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合理应用出入口的空间进行客流组织, 不能关闭出入口闸门。客流量过大时应放置铁马进行控制, 并根据客流增加情况对入站的乘客进行分批组织, 并安排工作人员合理引导, 减少客流的对流和交叉现象, 进而才能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组织乘客分批进入客运站时应合理增加引导人员, 在关键点安排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把手并由专人指挥控量与放量。控制客流时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放客流是应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避免出现踩踏事件。完成客流控制的时候应尽快回收客运物资以避免干扰到客流的合理通行。

3.2 扶梯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扶梯客流控制点应为距离楼梯口或扶梯2m以上的缓冲距离。控制口宽度应小于楼梯口宽度或者扶梯宽度, 在客流量较大的楼梯口或者扶梯口应安排专人及时引导乘客, 避免出现挤踏情况。应密切关注扶梯运转情况, 若需关停扶梯则应提前通知乘客, 在保障扶梯上的乘客疏散完毕后方可关停扶梯。最后应使用扎带固定控制点的铁马, 根据渐进缩小的原则将铁马摆成斜口或者喇叭口, 禁止垂直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的设置控制点以缓解流量过大时的冲击力。

3.3 入闸机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控制客流时应保证每组至少开放2台进闸机, 可采用回形阵的方式或者分批进入的方式控制客流, 尽量避免应用直接关闭闸机的客流控制方式。在客流控制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乘客开辟绿色通道, 帮助其快速进站。

3.4 站厅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在进行地铁车站客流组织时应将车站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尽量扩大乘客等候区域。在控制客流流向时应安排职工引流或者设置栏杆, 在降低客流对流与交叉的可能的基础上保障客流顺畅。在进行站厅客运组织时应将铁马依据阵型摆放整齐, 并用扎带固定两铁马的连接处。在安排铁马阵型时应合理应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等阵型提升稳固性, 避免在乘客推挤时推到铁马。

3.5 站台客运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进行站台客运组织首先要加强对乘客后撤的指导工作, 主要目的是保证乘客能均匀的分布在多个站台等候车辆, 主要方式有放置栏杆、增加工作人员、安排引导方式等。其次应安排孕妇、老人等特殊乘客等爱心候车区域上车并维持好上下车秩序。再次是密切关注乘客上下车的动态信息, 维持好上下秩序, 避免出现抢上、抢下的情况以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最后应在保证乘客正常上下车的前提下在站台屏蔽门处设置伸缩带等保证上下车秩序的安全监护设施。

3.6 客流换乘组织安全管理策略

地铁换乘客流组织原则是保证站内的乘客可以按照规定有序地进行乘将与进出。地铁换乘是人流高度交会的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应结合地铁站的具体布局进行科学的组织以保证客流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首先应在时间上保证换乘的有序性, 换乘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换乘旅客的时间规律有所了解, 并根据实时条件对客流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估, 以保证客流量突增时能妥善处理。其次是应该保证客流组织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序性。当客流量突增时地铁站的客流组织系统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 从而影响了客流信息的有序传递, 进而影响了客流组织工作的安全有效实施。

4 结束语

地铁的建设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为促进了地铁运营公司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客运组织与安全管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和乘客的人身安全, 地铁运营公司应该注重地铁客运组织的管理, 不断强化组织和调度工作, 应用多种措施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水平, 从而促进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摘要:地铁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 地铁站的客流量极大, 甚至在高峰期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因此做好地铁旅客的组织服务工作是保证地铁安全、正常运行的必要环节。首先论述了地铁客流组织的原则, 其次分析了地铁客运组织的主要策略, 最后对总结了客运安全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望对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客流量,组织方式,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甄利贤.大型高速铁路车站客运安全风险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李玉华.广州地铁大客流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J].科技风, 2014, (19) :255, 257.

[3]吕立丹.城市地铁换乘枢纽行人交通组织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 2014.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方式研究 篇9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虽然每个地铁公司都制定了相应的行车规章, 但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程序和方法千差万别, 而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 这样很不利于正确的组织列车运行, 特别是对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时机、组织过程、细节及规定更是不尽相同, 员工也缺少相应的经验。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的列车追尾事故, 造成295人受伤, 究其原因就是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对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掌握不牢、经验不足。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制定统一的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的研究, 虽然交通运输部2014年4月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但这一规范没有对具体的行车组织方式作出具体规定。因此, 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研究正是当务之急。

2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方法

2.1 改按电话闭塞法行车的情况

行车调度员应熟悉行车组织规则,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改按电话闭塞法行车: (1) 集中站发生CBI、DCS故障 (仅车地通信故障时除外) 或全部计轴故障; (2) OCC及车站工作站上一个或多个联锁区均无法对线路运行车辆进行监控时; (3) 停车场、车辆段及其衔接车站的信号联锁设备故障失效时。

2.2 对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定位

当车站HMI灰屏、黑屏、无显示, 区域内列车紧急制动等异常情况, 行车值班员立即将故障现象汇报行调。行调接报后判断是否联锁故障, 从而确定是否启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当判断出是联锁故障, 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启动电话闭塞法, 而是将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全部定位, 车站的任务是配合行调确认在站停车位置及车组号。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准确定位后, 由行调向车站发布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具体位置, 车站通过线路示意图等做好登记, 发布对象:全线故障时为全线车站, 某个联锁区故障时为联锁区车站及相邻两端车站。故障区域内全部列车准确定位后, 故障区域内所有列车听候行调命令组织至站线, 为启动电话闭塞法做好准备。

2.3 接收启动电话闭塞法命令

所有列车组织至站线后, 行调将发布启动电话闭塞法命令, 发布调度命令时应实行主任调度员、行车调度员双确认制度, 以确保调度命令的准确性, 相关车站做好接收复诵工作。

2.4 组织电话闭塞法行车

折返站、集中站原则上安排两人在车控室共同确认进路准备、办理闭塞、填写路票等关键环节。

2.4.1 办理闭塞

目前多数地铁借鉴铁路电话闭塞行车组织方法, 闭塞区段为每一站间区间及前方站接车站线, 只要这一区段空闲即可, 但地铁站间距离较短, 列车在人工驾驶模式下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因此电话闭塞接发列车应确保两站两区间空闲, 接车站同意闭塞的条件:接车站及前方站进路准备完毕、同方向前次列车出清前方站站台或折返列车完成折返作业。

中间站办理闭塞程序:办理闭塞时, 甲站为发车站, 乙站为接车站, 丙站为乙站前方车站, 如图1所示。

(1) 发车站甲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2) 发车站甲与接车站乙共同确认甲、乙站间空闲。 (3) 发车站甲向接车站乙请求闭塞。 (4)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5)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6) 接车站乙联系前方车站丙, 得到丙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7) 接车站乙与前方车站丙共同确认乙、丙站间空闲。 (8) 接车站乙同意发车站甲闭塞请求。

折返站办理闭塞程序:办理闭塞时, 甲站为发车站, 乙站同侧站台为接车站, 丙站为乙站另一侧站台, 如图2所示。

(1) 发车站甲确认本站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2) 发车站甲与接车站乙共同确认甲、乙站间空闲。 (3) 发车站甲向接车站乙请求闭塞。 (4)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接车进路准备完毕。 (5) 接车站乙确认本站至折返线发车进路准备完毕。 (6) 接车站乙确认折返列车已完成折返作业, 到达另一侧站台停妥。 (7) 接车站乙同意发车站甲闭塞请求。

2.4.2 进路准备

(1) 进路的准备须按照由远及近、双人确认的原则。 (2) 能在车站工作站上操作的道岔, 须将道岔开通正确位置后用“单独锁定”命令锁定。 (3) 当进路上的道岔不能在车站工作站上操作时, 车站须安排两名站务人员到现场准备进路, 其中一人岗位职务必须是车站值班员及以上, 另一人岗位职务必须是站务员及以上。人工准备进路人员穿上荧光衣, 戴好手套, 携带对讲设备 (800 M和400 M无线便携台) 和工具包按照规定赶赴现场。工具包内须有:红闪灯、信号灯 (红/绿) 、信号旗 (高架站需携带) 、手摇把、钩锁器、尖嘴锤、锁具及其钥匙、手电筒。手摇道岔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手摇道岔六步曲”, 即一看、二开、三摇、四确认、五加锁、六汇报。

2.4.3 填写路票

电话闭塞法的行车凭证为路票。发车站须查明区间空闲, 发车进路准备妥当并取得接车站同意接车的电话记录号码后, 方可填发路票;路票作为行车凭证有一定严肃性, 不得随意涂写、撕毁, 作废路票需写明作废原因做成记录连同废票交接保管备案。路票填写如有增添字句及涂改, 均应作废, 须重新填写。

3 地铁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演练

故障发生都是随机性、突发性的, 行车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均会对后续的处置效率及安全质量起关键作用, 所以加强日常行车业务学习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非常重要。为此, 地铁运营分公司制订完善的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专项预案, 并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预案包括:电话闭塞法行车作业标准, 即电话闭塞前准备作业标准、中间站电话闭塞法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列车折返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入段 (场) 接发车作业标准;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电话闭塞法行车演练指导书;电话闭塞法行车演练记录等。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演练可采用桌面演练和现场演练方法进行。

(1) 桌面演练, 组织行车有关人员担当不同角色, 按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程序演练作业流程和配合程度, 演练内容包括:故障判断及信息通报、列车定位及行车调整、组织电话闭塞法行车、故障恢复正常运营。此种演练可由站务中心组织部分车站进行, 每月进行一次。

(2) 现场演练, 夜间施工期间利用工程列车的运行, 演练电话闭塞法行车的实际办理过程, 可使全线车站都参与进来, 每个车站每次演练一次接车和一次发车过程, 此种演练每个夜班都进行一次。

地铁电话闭塞法是一种非正常情况的行车组织方法, 对地铁员工来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遇到一次。因此, 必须加强电话闭塞法行车的演练, 提高行车人员的熟练程度和应急能力, 才能在真正办理电话闭塞法行车时不会出错, 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GB/T 30012-20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2]费安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探微 篇10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儿童从出生起, 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获得发展。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并非占有同样的地位, 在某个时期, 某种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组成儿童本身生活的基本内容, 制约着这一发展时期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重要变化, 这一种活动在这个时期是重要的, 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与尝试。

1 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 对游戏的研究, 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 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 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幼儿游戏。而后两个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 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 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方法。因此, 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

首先, 幼儿游戏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 周围事物环境, 现象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条件, 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挖掘现有的资源, 拓展游戏内容, 扩大游戏领域, 形成多种游戏活动方式。游戏是幼儿自主控制的活动, 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确是幼儿游戏的典型特征, 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和自发练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 我们可以发现, 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探索性行为的频繁率是极高的, 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 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 他要了解物体的性质, 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 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自发练习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 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和活动的倾向, 如听故事, 喜欢听过无数遍的, 甚至同一种玩具也要反复摆弄等, 很清楚, 这种重复活动的价值就在于练习, 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他力所能及, 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 孩子就是在这种自发练习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其次,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具有娱情性。表现为情感补偿与情绪宣泄, 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而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 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 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所以前苏联的阿尔金说,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第三, 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具有假想性。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这是在描绘幼儿游戏的实质内容, 描绘幼儿游戏的内在矛盾。我们知道, 游戏的假想性帮助幼儿解决了迫切想参加真正的成人实践活动与其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在逻辑上, 事物的实质内容应该是体现其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 假想性是游戏的本质属性。

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情感多方面的发展。它是教师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

2 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的策略

2.1 国内对幼儿游戏的经典分类

在我国的幼儿园中,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2.1.1 创造性游戏

此类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由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 创造性地进行的。它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

2.1.2 有规则游戏

有规则游戏是指成人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游戏。这类游戏都有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 其中的规则是此类游戏的核心。游戏规则决定着游戏结果的判断和游戏目的的达到。智力游戏是其中的典型。

2.2 幼儿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2.2.1 创造性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它们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

角色游戏———模拟现场方式———“小小商场”

所谓模拟现场方式就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开展一定的活动, 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性,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节奏化的大城市中, 孩子们衣食不愁, 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 也不了解农村生活的方式。这样,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开展模拟现场的活动, 设置各种商场、报亭、医院等简单的现场, 让孩子们扮演其中各色人物, 有的扮演的是商店售货员、有的是报亭卖报人、有的是医生等等。感受不同职业的责任,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体会父母的艰辛, 并设置特殊的货币, 让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消费, 感受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乐趣, 懂得消费感受付出,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老师可以扮演消费者, 到医院看病的病人, 卖报纸的人等等。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游戏环节, 了解安全知识, 树立安全意识。

(1) 游戏的各项准备。a.带幼儿到商场实地参观, 让幼儿仔细观察商场布局, 认真观察工作人员的活动内容, 并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b.收集材料, 自制玩具和道具。教师组织幼儿收集材料, 用平时学到的剪, 贴, 画等美工技巧来制作道具。共同完成游戏所需要的背景, 衣服等等。

(2) 引导幼儿构思游戏的主题。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主动引导幼儿游戏的主题。例如, 开展“小小商场”这个角色游戏,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展开对这个游戏的讨论, 共同确定游戏的内容和规则。让小朋友自己根据实际的参观和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会, 布置“小小商场”。

(3) 学习扮演角色, 掌握表演技能。“小小商场”游戏是以表演为主的角色游戏。“小小商场”的角色有营业员, 顾客, 还有其他的服务人员, 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仅是凭幼儿在生活中的体验而且还要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来完成。教师调动幼儿本身的生活积累充实到表演中去, 使故事情节体现得合理、真实。

(4)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扮演角色和角色过渡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幼儿学会角色的相应转换, 使幼儿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 在游戏的王国中尽情的发挥。

(5) 游戏结束, 应做小结, 充分发动全班幼儿一起进行。教师应有所提示并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发现这次游戏中的问题, 共同做出结论。要在游戏中注意对个别幼儿的培养。在游戏中, 老师既以全局的眼光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活动, 又常以角色的身份出现, 以间接指导的方法加强个别教育, 启发幼儿克服困难。

2.2.2 有规则性游戏组织方式例举

智力游戏———观察实践游戏方式———“纽扣回家”

“纽扣回家”这个游戏是一种感知觉游戏, 感知觉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1) 游戏材料准备。此游戏适合2.5--3岁年龄段的儿童, 根据特点提供大小、颜色不同的各式扣子, 每种3—7颗。 (2) 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 引导幼儿,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首先,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 让幼儿辨认出纽扣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其次, 根据大家对游戏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分组, 让幼儿自己学会分类, 辨认, 这样不仅锻炼他们的感知觉还培养他们相互协调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锻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训练幼儿的触觉, 做好小结。

通过“纽扣回家”这个游戏, 幼儿对纽扣的颜色、大小、形状、都有了基本的认识, 教师在此基础上, 让幼儿学会进行分类, 培养他们的感知觉能力。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3 结束语

总之,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 幼儿游戏组织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游戏对幼儿也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 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 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 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给予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以上幼儿游戏活动组织方式的阐述和分析不是独创, 也不是刻板实用, 是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思考和结果。然而游戏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存在, 还取决于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与理念, 还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等。因此还需要更广泛, 更深入, 更持久的开展下去, 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谷淑梅.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5.

[2]朱文彬.人的思维与创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8.[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出版社, 1996, 14.

[3]曾素清.幼儿幽默感初探[A].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杨芳菲.世界儿童幽默画[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2, 2.

[5]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9.78, 79, 86——89.

[6]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86——89.

[7]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468——469.

[8]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C].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论文.1995.

[9]唐敏.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J].1994 (3) :5.

信息组织方式 篇11

关键词:“超女”现象 青年心理 组织动员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68-02

传统的面对面或层层发动式的青年组织动员方式,时间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千篇一律的文件和通知与当代青年的多元化追求与民主参与意识相背离。“超女”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新的心理特征,如何根据这些新的心理特征去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群体,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而,在保持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优势的同时,各级青年组织需要不断地探究新的组织动员方式。

一、“超女”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新的心理特征

“超级女生”是湖南卫视举办的一项充满着时尚和流行氛围的全国性的女生歌唱大赛,它在风靡中国内地的时候,制造了亿万人看“超女”的景象。通过“超级女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超女台上台下的全力以赴,各展其能,超女迷们为自己喜欢的选手鼓劲呐喊,奔走拉票,更是一场广泛参与的娱乐节目之后折射出的当代青年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车轮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征。

1.当代青年具有追求个性与时尚的心理。时尚是调节青年群体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因素,无论是青年的服饰打扮、仪表风度,还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一种时尚。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时尚的传播是建立在个人的创造和多数人互相模仿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

对当代青年来说,追求时尚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新鲜的、能够得到自己所在群体认同的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MSN、QQ、BBS、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化的信息手段已经成为青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且还是时尚与个性的象征,是一种潮流。正是由于这些便捷与时尚的信息手段,才有了火爆的短信和网络投票,才造就了火爆的超女现象。在“超级女声”海选阶段以怪招和奇招出名的某“超女”,就是采用了网络视频的方式,而使她获得了“红衣教主”的称号。

2.当代青年具有崇拜与模仿偶像的心理。人的行为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青年的行为模式正处于稳定而又未完全稳定之中,具有明显的模仿性的特征。而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了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明星”的狂热崇拜和刻意模仿,更是直接表达了他们偶像崇拜与模仿性的心理特点。

在“超女”现象中,各路“超女”都有自己的个性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粉丝团。这些不同的“粉丝”们,从外形到行为,都刻意模仿自己的偶像,追求和自己偶像的一致性。其中以李宇春为首的中性扮相和舞台形象,就是对传统审美观的逆反与颠覆,深深地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群体的传统审美观,这正是青年群体行为模仿性特点的实例证明。

3.当代青年具有从众心理。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都从群体中找寻认同和归属感,对于青年人来说尤其如此。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在某种意义上,青年同伴群体是一个封闭的公司”,所有这些群体共同组成的同伴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青年流行文化恰恰为同伴性的青年群体提供了这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典范。青年们由此获得共同的话题、话语,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关键是借此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对于青年群体来说,“追星”已成为了一种时髦,是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内容,“追星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受从众心理所致,在这种时尚氛围的推动下,趋之若鹜,随波逐浪,情感意识逐渐被同化,他们谈论的大多是有关偶像的种种绯闻,对于这些知道得越多就越被同伴群体羡慕。可以说,追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迫于同伴群体的压力而自愿的从众行为。

4.当代青年具有游戏(玩耍)心理。当代青年群体还有着游戏,或者说是玩耍的心理。湖南卫视“快乐中国超级女生”的口号就是快乐,不管是比赛还是投票,不管是参与不参与,快乐就好。她们很多人参加“超级女生”,就是奔着“想唱就唱”的宗旨和“快乐中国”的口号而去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冠军、获名次,而是展示自己、体现自我的快乐。快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口号与追求,在它的指引下,青年群体往往更能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事情,更能被有效地组织和动员起来。

5.当代青年具有当主角的参与心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尔霍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说过一句话,“将来,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的名人。”30多年过去了,他的话却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印证,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角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当主角的时代。只要真正的参与,就能够成为自己或别人的主角。

“超级女生”的海选是没有门槛的,对参赛者没有条件限制,并且不需报名费,只需一张身份证。身份证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参与的自由,也有不参与的自由,多少选手抱着“想唱就唱”的心态参赛,在“我尽力了,我无怨无悔”的微笑中下台。她们在短短的赛程中,成为所有观众和评委的主角。而作为支持者的青年观众群体,利用手机短信参与投票,他们的参与左右了比赛的进程、影响了最后的结局,能够监督甚至罢免评委,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态度受到了尊重,权利得到了保证,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意料之外的鼓舞而空前高涨。“超级女声”作为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渴望当主角、被尊重,要求平等参与的心理诉求。

二、当代青年有效的组织动员方式

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研究新形势下青年的组织动员方式,根据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来完善组织动员青年的机制,健全青年的组织动员体系,是推动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着国家繁荣兴旺的重要举措。把青年群体充分地组织和动员起来,团结和凝聚起来,使他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长、成才并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各级青年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1.跟随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各类时尚工具的作用。在“超级女生”的组织动员中,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媒体外,还充分利用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第四媒体”——网络与手机。通过手机短信投票与网络拉票,带动了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造就了火爆的“超女”现象。手机、MSN、QQ、BBS、电子邮件等网络化的信息手段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更因其具备了“新、奇、特”的时尚元素,越来越被青年群体所喜爱,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级青年组织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与当代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类时尚工具组织和动员青年群体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各级青年组织还只是依靠开会、印发文件等传统的组织动员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就远远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就无法适应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所发生的新变化。青年群体对“超女”比赛的主动的广泛参与,让我们意识到,掌握网络媒体的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络组织动员青年是大势所趋。

2.加强各类青年社团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团明星”的魅力。人类从出生到成年,无日不在模仿之中。青少年阶段是人类模仿性最强的时期。依据青年群体的这一特征,根据他们崇拜偶像和模仿的心理,依靠偶像的作用,树立起其模仿的良性对象,促使其走向良性的模仿,是组织动员青年群体的重要方式。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根据兴趣爱好而成立起来的社团,发掘和掌握社团中的“李宇春”,树立社团“明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动员方式。这种“明星”主要是指社团负责人,作为社团的领头人物,社团负责人是该小团体中的权威和魂之所系,得到广大社团成员的认同,感情上的趋同感使得社团成员追随这些社团“明星”,跟随他们的号召与行为。当今青年的兴趣爱好往往具有多元性,多元的选择使得社团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掌握了社团,也就是从不同的方面组织了各种不同的青年群体。因而,把握社团“明星”的力量,在组织动员青年这一点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3.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从众,是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产生从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压力,比如在群体的大多数都坚持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己见。人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诚如一句名言所说,“胜利在于兵力充足”。因此,有心理学家指出,说服别人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所以,在组织和动员青年群体时,可以依托青年党员和学生干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加强渲染,营造气氛,形成氛围压力,使广大的青年群体自觉不自觉地跟着组织的步伐走。

4.融教育于快乐中,充分发挥组织动员方式的娱乐性。叛逆是对传统的不满与反抗,玩耍是对压抑的释放和对快乐的追求,从超级女生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不顾一切的追星是叛逆心理的体现,想唱就唱的展示是玩耍心理的印证。青年有叛逆和玩耍的心理,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会议文件的方式对其进行组织动员,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反感和叛逆心理。因而,我们在发挥传统的组织动员方式的优势的同时,针对青年群体的叛逆与玩耍的心理,在把握主题,围绕主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组织动员方式的娱乐性,寓教于乐,以娱乐活动的形式来吸引青年群体,易为广大青年群体认同。比如,以演讲辩论比赛的形式深入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做游戏的形式加大青年的参与力度,以有奖竞答的活动方式激发青年的热情等等。

5.以人为本、尊重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参与的主体性。当今青年自我主体意识觉醒,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主角的时代。正如在“超女”比赛中规模庞大的海选报名选手,不过几分钟在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却有如此多的人乐此不疲。因为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内,她就是主角,她就是全国观众面前闪亮的明星。“超女”不仅造就了规模庞大的选手团队,更造就了全民参与的投票团,每个观众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自己的投票权,决定选手的去留,这种游戏规划充分地尊重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权利,所以才造就了如此火爆的超女迷们。只有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受到应有的尊重,青年才会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青年自己真正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各项活动的目的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因而,在组织和动员青年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与参与权利。

参考文献:

1.赵云霞主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00个怎么办[M].红旗出版社,1995

2.龚浩然,黄季兰,俞国良.青年社会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赵渭荣,徐瑾.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A].林尚立等编.政治与人[C].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文秋林.“超女现象”的社会文化分析与青年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5.杨威.对“超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6(7)

注释:

①②北京大学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课题组: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报告,2005

③王小峰.人人都想当主角的一代.三联生活周刊,2005(21)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8)

信息组织方式 篇12

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经济贸易全球化为企业制造了一个更加动态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快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学习的支持。加强组织学习可有效提高企业运用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能力, 而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则是组织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的重要部分。组织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使组织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本文对已有的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 发现原有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不是完整的动态系统。于是, 作者对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分析, 建立了组织学习过程修善模型。

二、组织学习模型回顾

(一)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经典四阶段模型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组织学习模式:单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 、双环学习 (double-loop learning) 和再学习 (learningaboutlearning)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 (如图1) :

“发现”是组织通过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 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细微的观察。“发明”是在发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组织发明一些方法或策略来解决问题或实行一些策略来抓住市场机遇。“执行”是组织对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施的过程。“推广”是组织学习对知识的扩展, 从个人扩展到组织, 从单层面扩展到多层面。然而, 经典四阶段模型却是一个间断非连续的过程。它没有反映出组织学习是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融合到组织原有知识, 并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 没能体现出组织学习动态性特点。

(二) 陈国权和马萌提出的改进的组织学习模型

陈国权和马萌认为Argyris和Schon的组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组织学习过程。为实现组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陈国权和马萌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对组织学习模型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加入“反馈”阶段, 反映了组织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二是通过知识库连接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各阶段。然而, 该模型忽略了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 它处在一个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同样, 该模型所展示的组织学习模型中五阶段的过程是单向的, 没有体现组织学习各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

(三) 陈国权进一步提出的“6P-1B”模型

陈国权提出的“6P-1B”模型较中的模型主要有两点改善:第一, 在发明与执行中间加入了“选择”阶段。第二, 考虑到组织学习的系统环境, 该模型表示出组织知识库的知识不但能从外部环境中直接获得, 而且也会向外部环境溢出。“6P-1B”模型突出了组织学习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组织的选拔机制, 无论对方法还是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学习的效率。然而, 该模型中, 组织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箭头是单向的, 且每个阶段是通过知识库的知识流达到双向的。不存在直接反馈的过程。在实际组织学习过程中, 企业作为一个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 其各部门分工职能不同, 其任务目标也必然不同。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简单的把“反馈”阶段和“发现”阶段放在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中某个环节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贯穿于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过程1”到“过程4”中包含着反馈与选择的过程, 具体分析如下。

(一) “过程1”:“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与“发明”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在“发现”阶段, 组织通过收集大量的内外部信息, 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或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组织需要对要解决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权衡选择, 将资源分配到对企业更重要的地方。组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 来帮助企业完成这种选择。组织带着选择的机遇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到“发明”阶段。在企业找出方法和策略来应对企业通过“发现”阶段分析到的变化时, 企业要考虑企业实行的对策是否解决问题的本质, 而不是表象。

(二) “过程2”:“发明”到“执行”的选择过程与“执行”到“发明”的反馈过程

“发明”阶段到“执行”阶段的选择过程。组织针对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会制定几套方针和策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对方案进行选择分析和评估, 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合适方案的选择。“执行”阶段到“发明”阶段的反馈过程。在进行评估选择后, 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方案进行执行。在企业对方法和方案进行实际运作和实施时, 会遇到先前无法预计到的问题, 将其反馈给“发明”阶段, 使其更完善。

(三) “过程3”:“执行”阶段到“推广”阶段的选择过程与“推广”阶段到“执行”阶段的反馈过程

好的组织学习来自分享和推广。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且容易推广, 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但推广较困难。对于组织而言, 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都进行推广, 应该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推广学习,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推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推广和扩散可加快组织学习的速度,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广”阶段的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阶段, 也是对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的阶段。

(四) “过程4”:“推广”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将组织的方案和方法进行推广后, 得到了组织学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组织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方法进行探讨甚至对整个学习系统进行剖析。

(五)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反馈”过程和“选择”过程将组织学习的四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又通过“知识库”将组织环境内部的知识进行综合, 使组织的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综合体。组织的外部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将信息输送到组织的内部时, 组织对信息进行判断。所以企业要结合组织外部环境所传达的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改进, 从而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提出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认为, 要想通过提升组织学习效率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包含发现、发明、执行、推广之间的选择或反馈过程及知识库与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基于该模型,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选择和反馈过程, 使组织学习更具动态性。首先,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部门间的反馈和有效沟通。其次, 企业应注意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最后, 注意内外部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彭晓东, 陈荣.基于知识的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4) :68-71.

[2]A rgyris C, Schon D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Reading, M A:Addison-Wesley, 1978.

[3]Argyris C, Schon D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M].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96.

[4]陈国权, 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3) :15-23.

[5]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6]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上一篇:自动刹车下一篇:法治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