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组织方式

2024-08-07

生产组织方式(共12篇)

生产组织方式 篇1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是烟叶工作者正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也是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意义

1.1 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发展要求

当前烟草农业总体上还是传统小生产方式, 集约化程度低,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已不能适应大企业、大品牌对烟叶原料批量化、优质化、特色化、稳定性的要求。推进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变, 已经成为关系烟叶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行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适应烟叶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要求

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以满足卷烟工业企业需求为目标, 以建立新型工商关系为核心, 以加强烟叶基地建设为保障, 按照市场需求确定烟叶产区的生产规模。推进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变, 就是要发挥烟叶生产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优势, 努力做大做强烟叶产业, 提高优质烟叶的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1.3 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行政手段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的作用逐步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烟农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烟用物资价格持续上涨, 粮食及经济作物价格相继上扬, 土地价格居高不下, 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 烟叶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压力较大。只有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组织烟叶生产, 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 才能促进烟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形式

2.1 具备土地流转条件

2.1.1 烟叶生产专业农场。

以桦南县金丰模式为代表的烟叶生产专业农场是由烟叶生产种植能手或具备一定实力的人员牵头, 周边烟农、农户以耕地有偿转移的形式, 参加烟叶生产专业农场, 实行集中经营、专业管理, 烟农或农户挣取土地股金、入股分红及打工三部分收入, 烟叶生产管理及种植风险由牵头人承担, 以解决部分烟农技术薄弱、管理乏力的问题。

2.1.2 烟叶生产合作社。

以宁安市大三家子模式为代表的烟叶生产合作社是由种烟科技户、专业户牵头, 本着“入社自愿、合同产销、互助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 吸收有劳力、有技术、又愿按照章程要求从事烟叶生产的烟农参与, 烟农以土地、设施等生产资料平等入股, 发挥内部人员的技术及管理特长, 实行专业分工、统一管理, 股权人共同履行经营义务、承担种植风险, 以降低烟农个体的种植风险、增加种植效益。

2.1.3 烟叶生产家庭农场。

以宁安市海浪镇许庆山及林口县建堂乡高克新模式为代表的烟叶生产家庭农场是由具备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烟农, 承包集体组织或周边农户的土地, 成立烟叶生产家庭农场, 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家庭管理, 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2 不具备土地流转条件

2.2.1 会组织牵头, 把分散独立的烟农以种植

面积大致相等、家庭实力大概相同、劳动力结构大约相当、住址或烤房大体相邻的原则, 由邻里关系较好、有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烟叶生产愿望的若干烟农邀约组成, 按照不同规模组织起来, 实行生产互助、家庭管理。通过劳力、畜力、机械等生产能力资源的联合, 以工换工, 有偿互助, 解决一家一户分散劳动而产生的劳力不足等问题。

2.2.2 专业化生产服务队。

由具备技术专长的烟户牵头, 按照生产项目或单个环节成立烟叶生产专业化生产合作社, 实行共同投入、合作管理, 内部成员享受成本核算优惠, 以降低生产设施投入、解决部分烟农技术能力偏低问题。以宁安市安青村专业化育苗模式为代表的专业化生产合作服务组织, 是由烟站组织扶持、村干部挑头、烟农自愿参加的一种烟叶生产专业化组织形式, 降低了生产投入和管理成本, 带动了全村、全乡、乃至整个烟站烟叶育苗水平的提高。

3 全力推进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变

提高烟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 实现减工降本和提质增效, 是推进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

3.1 把握推进原则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实质是烟叶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着眼点是资源配置效率, 落脚点是优质烟叶原料生产保障能力。一是结合实际。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既要充分考虑烟叶生产和烟农的实际情况, 还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二是利益引导。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利益为驱动, 将分散经营的烟农通过先进、互利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连接起来, 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尊重烟农。要充分体现尊重烟农的真正意愿, 承认和尊重烟农的市场主体地位, 坚持自愿加入、退出自由的原则, 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运行机制, 真正办成烟农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四是民主管理。创办烟叶生产合作组织不得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 不能侵犯烟农的家庭经营自主权, 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烟叶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应当明确发展目标, 规范运作程序、业务范围、宗旨原则、权利义务, 收益分配等有关事项, 必须严格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按照章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3.2 做好组织发动

要把推进烟叶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结合起来, 把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办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发展产业经济的样板。首先是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学习借鉴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取得的先进典型经验, 激发广大烟农自身对创办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的热情, 提高烟农自身的生产合作欲望。其二是做好前期的酝酿筹划准备, 按照自愿、民主、平等的原则, 组织烟农酝酿比较适合的烟叶生产合作组织方式, 商讨明确合作组织章程等经济利益及管理事项。其三是进入组建程序, 在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 完成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的架构, 明确合作组织法人, 制定合作组织管理章程。

3.3 实行分类指导

烟叶生产合作组织本着为烟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专业化服务的宗旨, 重点拓展推进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要依据当地烟叶生产基础条件、土地流转状况及烟农的选择, 对创建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实行分类指导, 不可强求一律。突出是要解决烟农的有效组织问题, 通过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把烟农有效地组织起来, 提高烟农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突出是要解决土地的有效流转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链条, 依靠利益驱动解决土地有效流转, 打破当前土地流转实施难度大的瓶颈。突出是要解决技术的有效服务问题, 把烟农或关键生产环节通过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联结起来, 培育“以烟为生、精于种烟”的职业化烟农队伍, 积极探索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 落实技术服务保障。

3.4 强化扶持服务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组织及烟草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 另一方面又必须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烟农组织形式的创新, 从根本上激发烟农组织形式创新的潜力。要加大对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安排专项资金免费培训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和组织者, 引导和推动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健康发展。要强化户籍化管理措施, 提升管理手段和服务质量, 达到技术标准化、生产程序化、管理规范化, 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烟农的烟草种植行为, 从而实现优质烟叶原料的批量化生产。

摘要: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烟叶产业发展需求, 创建不同形式的烟叶生产管理组织, 优化烟叶资源配置, 提高优质烟叶生产供应能力。

关键词: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

生产组织方式 篇2

目的:留下一批有责任心,班干院干,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原则:有责任心,能完成学院任务,踏实肯干。

考核细则:主要以发信息传达事情时,各班班干反馈信息快慢。组织部对组织委员比较了解,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的活动来观察,既团会的开展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通过团会的这项集体活动,可以看出班委成员的协调合作能力。

1、部门制度的了解(20分)

作为班内的组织委员,要了解组织部的部门制度以及工作职责。只有对组织部了解的更加透彻,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组织委员的工作。

2、工作(60分)

(1)在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团会,团会是按照每个班的形式开展的,每个班的组织委员要组织好班内的同学积极参加组织部策划的团会,团会当天晚上根据每个班的团会优劣情况定夺。(20分)

(2)在每年的团费收缴以及团员信息采集的情况下,组织委员要积极配合团支书的工作,同团支书一起完成。(20分)

(3)在班内的小型活动中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并组织本班的人员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20分)

3、例会情况(共20分)例会出勤情况

无1次无故缺席:20分

有1次无故缺席:15分

有2次无故缺席:10分

有3次及3次以上无故缺席:革除组织委员职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分数在8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下为不合格,其余为合格。不合格的学生干部,直接革除班干职位,同时年底综合素质测评不加分。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家为核心的组织方式 篇3

中国人的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的概念。中国的家族是以扩大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父权力为主的社会职能单位。而西方的家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男女结合,为的是生育和养育,培育后代是所有家庭功能中最核心的一件事,所以变成小家庭制度,因为小家庭就足以支撑培育后代的责任。但是中国的家,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扩大家族,甚至是一个宗族,扮演的角色功能非常多,教、养、卫,全部都在其中。现代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职能都在一个家族中间完成,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教育功能以及对外保卫等。西方为什么有现代国家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家庭越来越只扮演单一功能,其他功能都分离出去,就产生了现代无所不管的万能政府。乡土中国刚好相反,社会功能全部可以在家族之内解决,所以不会需要现代政府的介入。

这种多功能角色的家,使得中国家庭成为费孝通笔下的“男女有别”社会。中国男女的结合只是构成家族各项功能中间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是为了要抚育后代和家族传续,其它的教、养、卫的功能则有赖于整个家族的支持。男女结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夫妇之间,就像是一个内部有分工的组织单位,男的下田,女的做菜、洗衣。运作的核心就是家族中的男人和男人在一起播种、收成,组织乡团等等活动;女人和女人在一起养小孩、织缝衣服等等,家族之中男的和男的工作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形成一个“男女有别”的乡土社会。在经济上,甚至形成费孝通观察江南乡村经济时发觉的“男耕女织”现象,也就是男掌农业、女掌“工业”(养蚕纺织业)的江南经济。

在中国,家族成为分工与合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让中国人培养出以家族为核心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以一个家族的人为主要干部,分掌各个重要职位,以组织一群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目标。有时,家族也会与外人拉近关系,形成“拟似家人”关系,好像一个家族成员一样共营组织生活。

所以在经济组织上,中国人形成“家族企业”,多半是以家族成员为核心,组织成公司的领导阶层,但有时也会将一些“老臣”纳入“家族”之中,仍以“家族”成员相处的原则与“老臣”共营组织。在企业管理上,中国人将家的概念扩及整个企业,希望公司要像家一样,员工对公司有家一般的认同,领导者也要像家父,提供员工家的感觉。在企业之外的网络式经济中,中国人也以“家族”的概念扩及于一群“称兄道弟”的生意伙伴间,相互为上下游,共同投资,成为一个“企业家族”。

家族中心的组织方式,不但使中国企业保持家族企业的特性,而且使中国式领导保持家父领导的风格。在企业之外,企业领导也喜欢与长期的或有潜力的生意伙伴拉近关系,如同结义兄弟一般,形成中国人关系类型中十分特别的一种类型,学理上称之为“熟人连带”。

“家族”企业

中国人善长“推己”,所以会把家的概念推而广之,“家族企业”的领导班子不必然都是家人,也可以由一群“拟似家族成员”所组成。从家人、亲属到朋友、老臣,都可以凝聚成一个“拟似家族”,营造出一个企业的核心团队,关键在于领导人如何带人,使团队成员有“家”的感觉。

中国历史上,唐太宗乃此中高手,其要诀如下。

展现真诚与前后一致性。唐太宗的班底中,大多都是其他阵营的降将。如魏徵就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曾经建议太子要先下手为强,早早除掉李世民,以免夺嫡后患。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后,李世民抓住魏徵问“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的感情”,魏徵不但不求饶,反而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徵,而且重用,终于成就这段君臣相遇的后世典范。

收服尉迟敬德的过程更是戏剧化。李渊、李世民兵起太原,进军长安,再进而徐图天下,没想到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之下,袭夺了太原。尉迟敬德是刘武周的手下,据守在山西南部,李世民回军收复失地,却一直无法突破尉迟敬德的防守。结果唐军绕过尉迟敬德,先到北方击跨刘武周,尉迟敬德才投降。投降后军心不稳,李世民却直入尉迟敬德的大帐,与之同寐,用行动表达对尉迟敬德的信任,并对其说“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金相赠,以表一时共事的情谊”,尉迟敬德这才完全拜服,自此忠心不二。

其他如上文所说的李靖以及隋炀帝的禁卫部队领导宇文士及都不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一起打天下的旧部,但李世民都能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结果李靖能平定突厥,解决中国一百多年来数个朝代无法解决的边患。而宇文士及及其兄弟三人在隋炀帝时以奸佞谄媚而主掌禁卫军,又领兵犯上杀了炀帝,最后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心直言的谏臣。

以诚相待才能建立团队内的信任,但要持之以恒并保持前后一致才能维持这份信任。

李世民马上得天下,却深知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天下大定之后,武将不再受到重用,尉迟敬德有些郁郁寡欢。一次在朝堂之上,为了座位的排序,他闹起情绪,不但乱了秩序,而且打伤了皇帝的堂弟李道宗。太宗很不高兴,说“我总想保全老臣,但现在才知道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杀掉功臣故旧,也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尉迟敬德十分后悔,脱掉衣服露出身上十几处创伤,都是和太宗出生入死保护太宗留下的。李世民看了也很感伤,与尉迟敬德叙旧通好,对待他依然如故,只是为了保全老臣,不再给他实权,只保其荣华富贵。

李世民对这些老臣能够保持感情一辈子,诚心相待,始终如一,所以没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如汉高祖刘邦或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的惨剧。他的团队也始终效劳忠心,这个团队甚至在其子高宗在位时都辅佐高宗治理朝政,开疆拓土,将唐朝江山扩到极致。

开放的态度、随时的激励与展现对团队的关怀。团队建设最害怕成为一个封闭的精英团体,使得讯息在一个小团体中流通,产生偏听、偏看的结果。封闭也会使得相同的一群人越来越同构,在脑力激荡中少了多元的观点,而让决策品质不断下降。所以好的团队一定要有开放的胸襟,能容下不同的观点,也能不断加入新血。

李世民的团队就能做到这一点,如魏徵、李靖、李绩等人都不是打天下时的天策上将府团队,但却能成为贞观之治中的名臣,其不断扩大团队加入新血的开放胸襟,使他的团队总能与时俱进,应付不断变化的国家大事。

班底不比员工,一定要用感情去带团队成员,但也不能只有感情,成果的分享,随时的激励仍是重要的。李世民对功臣的赏赐往往不吝巨资,甚至愿意将女儿嫁给魏徵,以结为亲家的方式表彰魏徵的忠心与直言。最后还将功臣画像画在凌烟阁上以为永世纪念,都是不断的激励措施。

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

除了企业内要以家的原则组织一个领导团队,组织外,中国人也懂得要以家的原则经营自己的人脉网,好组织出一张外包伙伴及战略联盟网络,共同构成一个“企业家族”。

为什么“家”的感觉在交易行为中十分重要呢?我们以高科技业界的外包交易为例,分析如下。

首先,“家”中的信任关系可以使双方在合约中不用巨细靡遗地规定所有的交易行为,一方面保留了弹性,一方面减少了交易成本。对于一些信任关系较强的合作关系,厂商在契约的订定上则以不约定罚责,不需订定太过于详细的契约,来保持协商空间的弹性,并相信双方以善意解决问题。所以有信任关系,可以保持较大的弹性,不至于被契约规定得太死。

其次,人脉使得赶单、插单成为可能。外包交易过程中最能展现人脉价值的是良好的额外服务,包括:为临时订单加时工作、加入研发工作、在危机管理中提供帮助。这些额外服务无法由合约或者制造商的管制加以确定。外包商可能是因为处于较低的权力地位而提供这种服务,但是如果处于权力位阶较高的制造商也给与额外服务,这个善意就可确定是真实信任的指针。因为这种服务或帮助不能通过书面合约来确定,而这种交换不可避免的面临风险,需要信任使之确信另一方会回馈。真实信任因此能够在外包商和制造商之间相互提供的额外服务中看到。

中国式商法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其弹性,可以快速的改变产品内容,快速地增加或减少供应,这种弹性的来源正好是不被制度绑死,靠着人际协商就能产生合作,所以中国人的交易中不会将制度规定得巨细靡遗,必须留给双方协商后就自由变更的空间。协商有赖于对双方善意的信任,这正是人脉的价值。

另外,信任关系也可以是谈判时的润滑剂。价格谈判在业界是每一季都必须面对的,双方会认同一定的降价要求以提升双方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以互惠的计价方式和有输有赢的人情互动法则来稳定合作关系。当然,权力大小仍是议价时最主要的后盾,因此厂商仍会以增加对方依赖度及减少自已对对方的依存度来增加自己的谈判权力,更重要的是本身在产业竞争优势的位置。如果这不是一笔短期交易,而双方有着对长期交易的期待,则谈判策略会偏向合作与委协,这时对对方善意的信任就十分重要,可以降低撕破脸的危险。

降了价格之外的其他谈判,如忽然减单如何共同负担备料损失,以及检验标准的协商(检具的使用),或以协商方式解决任何制造过程的问题(如品质不良等),等等,信任关系都扮演了润滑剂的角色。

最后,有纠纷或有冲突时,有了信任关系,可以得到善意的化解。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加更多其他合作,如关键信息的及时传递、技术支援、联合研发等。而且,如此紧密的互动有助于争端的解决,使得有权力的一方会替对方考虑而不随便使用权力。

生产组织方式 篇4

面临需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 企业应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是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不断进行科学与生产技术创新, 开发高精尖产品, 往往是企业, 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但是, 在先进的科学与生产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 必须有与之适应的生产组织相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意识到并主动采取实施措施的。因此, 研究企业在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 应如何变革生产组织方式与之相匹配, 不仅是构建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工业工程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 探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物质生产企业, 生产组织方式是指对企业输入的诸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的一整套方法、规则构成的体系及其相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具体实施的工具和手段。其目的是试图以最合理的方式将诸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紧密衔接与协调, 形成有机的整体, 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短、时间省、耗费小、效率高, 并能应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一个企业采用何种生产组织方式, 外部取决于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要求, 内部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产品特点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 生产的组织方式将是一种与技术、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同等重要的无形生产要素, 并制约着企业技术进步效用的发挥。因此,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及技术的进步, 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对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则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的协调和整合能力, 而且具有能创造用户看重的关键价值、竞争上的独特性以及拓宽企业发展的延展性等显著特征。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 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基础。彼得·圣吉 (P ete r M.Senge, 2001) 指出, 在当今外部条件不断变化的时代, 持续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成长的关键。

从以上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组织方式变革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企业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动力, 而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又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保证作用并维持技术创新的成果, 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某重型机床厂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环境要求, 适时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水平, 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相匹配, 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实例, 具有很好的现实借鉴作用。

三、某重型机床厂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发展历程简介与分析

1、某重型机床厂生产类型与产品特点概况

某重型机床厂是典型的单件小批、多品种大型机械制造企业, 主导产品为重型压力机系列和大型插、拉、刨类金切机床系列, 还有锻压设备、环保设备、建材设备、铸造设备等各种规格的高中低档次系列产品, 是国内三大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 也是世界最大的机械压力机制造商之一。该企业产品具有品种繁多, 结构复杂, 特殊要求多, 技术含量高, 单台产品涉及零部件达一万多种, 生产周期长, 生产计划工作复杂, 设计和制造难度大等特点。

2、某重型机床厂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发展历程

该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产品开发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按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编制, 企业采用典型的层级式组织机构, 企业内部生产秩序稳定。因此, 该企业的技术发展处于仿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阶段, 采用对象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相结合的混合生产组织形式, 即车间按对象专业化设置, 车间内部采用工艺专业化 (机群式) 布局, 有利于组织产品生产的成套性和保证按时完成国家计划, 这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适应了当时环境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能向社会提供品种规格更加多样化的产品。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品种多、批量小和用户交货期的要求, 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 该企业采用了成组技术, 打破了传统的以产品为对象的封闭式生产车间组织形式, 将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的零部件, 按结构工艺的相似性分类成族 (或组) , 然后按零件族 (组) 拟定成组工艺规程、选择机床设备及工装、布置生产单元, 并按零件族组织加工。在这一时期, 该企业调整了生产组织方式, 保留了三个产品大件加工及装配车间 (金切机床、中小型压力机和重型压力机车间) , 新建两个成组车间, 各产品的中小件按相似零件族 (组) 为对象组织加工。成组加工要求生产部门按照零件族 (组) 下达任务, 车间按族 (组) 组织生产;在车间管理机构上打破常规的三级管理 (车间、工段、班组) , 取消了工段一级, 由车间直接领导班组。企业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作为一个生产系统整体, 统一协调生产活动。全面实施成组技术, 大大缩短了生产技术准备周期与加工制造周期,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设计、工艺、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实现了科学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这一时期, 该企业还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活动, 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相关文件。成组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标准化, 使企业技术、经济和管理数据的准确、标准和集成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形成了企业统一的数据环境, 为今后实施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3)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在这一时期, 我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大大加快, 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同时也面临国内外两种资源配置的机遇。该企业十分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工作, 使该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工艺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企业意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 是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企业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从国外引进了MRPⅡ软硬件系统, 并结合企业的特点和需要, 在消化引进软件的基础上, 自行开发了适应大型离散型生产企业的以生产计划和财务成本为主体的MRPⅡ系统。

企业实施MRPⅡ系统后, 取消了人工管理状态下所需的各种书面技术文档、管理部门及仓库使用的各种台帐, 实现了设计、工艺、销售、计划、库存、制造、采购、成本等数据的实时采集, 实现了企业信息集成化的应用, 各种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企业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响应。MRPⅡ系统的实施, 使该企业实现了集成管理, 优化了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组织以作业过程为中心, 改变了传统的职能制的组织形式;企业各部门活动平行化, 而非顺序方式运作, 信息共享。通过实施该系统, 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 降低了产品废品率, 车间在制品数量也得到有效控制。

(4) 21世纪初至今: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产品创新不断加快, 产品的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同时,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企业不仅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 还必须建立能够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对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能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企业内外各种生产资源的生产组织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 该企业组建了企业集团, 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其中取得技术成果120项, 70余项达到国际水平, 3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每年自主开发几十种新产品, 90%以上达到同期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形成了在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 该企业又主动进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把模块化设计与制造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用动态网络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补充企业层级型集权式的生产管理体系, 对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的竞争活力起到重要作用。

该企业运用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做法是:按照功能将产品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标准单元模块进行设计与生产, 模块必须具有可互换性、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特点;注重追踪和研究国内外用户的关键价值需求, 并围绕该需求, 以关键技术为纽带, 优化相关功能模块的设计水平和整合集成水平。例如, 该企业的压力机产品,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 开发通用部件1487种, 通用零件3304种, 典型图4041种, 这就使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量体裁衣”, 快速开发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实施模块化设计与制造, 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成本, 增强了企业内部专业化设计与生产, 提高了功能部件的质量和出产效率。同时, 也促使该企业与外部企业形成合作生产、战略联盟组织方式。模块化设计与生产建立起新型的协作关系, 形成了产业结构的水平分工模式, 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内外各合作方的专长优势, 以及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新理念, 使价值向价值链的效率高端转移, 更有效地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加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灵活性。

该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发挥层级组织机构统筹效率的优势, 科学合理地对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 另一方面又利用动态网络化的组织运作模式对层级组织方式进行补充与改造, 即在技术与产品研发、人才交流与合作、信息共享、“精、大、稀”设备利用、计划与协调等方面,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 以某一项目或任务为纽带, 相关单位自主建立协作型组织, 有效发挥各参与单位业务专长。该项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实施, 使企业人才、信息、设备、管理等主要生产资源共享并优化配置, 既保持了企业整体生产活动的有序性, 又调动了企业广大员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敏捷性。

四、结论与启示

美国学者哈梅尔 (G.Hamel) 和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认为,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 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某重型机床厂的高层管理者, 能在企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 认真吸取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经验, 审时度势, 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系统规划和设计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紧紧把握技术进步和管理组织创新两个关键环节,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使本企业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 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尽管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模式, 但某重型机床厂的经验, 值得学习与借鉴。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在注重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不断变革生产组织方式与之相匹配, 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然而, 在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足以支撑再生产运行的条件下, 技术进步效用的发挥往往受制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 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 企业对基于先进技术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将在分析某重型机床厂根据不同的发展历史阶段的要求, 适时地采用成组技术、MRPⅡ、模块化设计与制造、动态网络化组织等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 探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生产组织方式,核心竞争力,生产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1

[2]、陈荣秋等.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3]、蔡建国.成组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4]、青木昌彦.模块化与产业结构自然演进[A]. 卡丽斯?鲍德温 金?克拉克.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C]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103—106.

生产组织方式 篇5

“六学”方式打造学习型组织部门

近日,***县委组织部以“红色七月”为主题,积极开展“红七月、学习月”活动,以“主动自学、轮流讲学、交流促学、基层践学、网络助学、考评固学”六种学习方式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部门,引导组工干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学习效果。

1、主动自学。在组工干部中开展“日读一文、周看一刊、月读一书”活动,要求组工干部以书刊杂志、组工通讯、信息网络为学习的平台,通过对组工业务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各项政策法规和工作程序,以此提高组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办事能力。

2、轮流讲学。坚持每日晨学和“人人讲学”制度,在抓好组工干部日常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科室突出自身特点,利用每日晨学时间轮流讲学,使每位组工干部在熟悉本科室业务的同时,对其他科室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交流促学。每半个月开展一次组工干部集体学习交流活动,每名组工干部对规定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的观点想法和心得体会,通过讨论交流达到思想交融、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收集优秀的信息稿件,在“***党建网”予以刊发激励。

4、基层践学。以科室为单位,要求组工干部结合岗位职责,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下乡住村联户”,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工作一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此提高组工干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网络助学。要求组工干部充分利用“山西干部在线学院”,每周完成定量学习课时。同时,利用“组工干部QQ群”,由各科室业务骨干整理发布针对性强、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掌握的组工业务知识,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容量大和方便快捷的助学作用。

生产组织方式 篇6

一、合理分组的方法

分组时,我们不能只采取就近原则,同桌或前后两桌为一组,也不能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寻找伙伴分组,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也要调控,并且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条件后进行分组。

(1)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

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有很高的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老师要针对自己的课程摸清学生,适当调控组内的兴趣,可有意识地对每一个小组安排兴趣浓厚的、兴趣偏低的,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带动。

(2)根据学生的性别进行分组

进入初中年龄阶段,学生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女生的交往日趋减少,言谈举止也有拘束,在分组时,不能让学生自己选定,全是男生一组或全是女生一组,老师要调控,适当安排男女合作小组,以便于加深学生的沟通,交往。

(3)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组。

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比较大,在分组时,老师要调控组内的基础差异,尽量在每一个组都要有基础较好的,较差的,使每一个组能达到整体实力的平衡,在合作学习中,能起到帮扶的作用,组与组也能展开竞争。

(4)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爱表现、不爱表现之分。在分组时,老师应将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当分组,照顾每个组分到不同性格的学生,以便于共同发展。

(5)根据学生的出生背景进行分组。

在不同的环境中,造就不同的人,进入初中阶段,来自各地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交往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家境一直很好,从小娇生惯养,很难入学生群,出言吐语爱占便宜,而有的学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卑的心理不能脱离,一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导致平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现象常有。分组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一个组内,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以上几种分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在分组时一般要多种因素同时考虑,尽量做到照顾全体。另外,分组的人数也有讲究,太多,小组讨论时组长无法照顾全体,太少,又显得力量薄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实践证明4-6人最合适。

二、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引导,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和任务,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它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这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如: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小组合作讨论的意识;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

三、科学的评价方法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掌声,鼓励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毋庸置疑。每次合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都要对各组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性评价。首先肯定各组的长处,然后针对个别不足,稍加引导,善意的提醒、点拨,绝不能一棒子打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的热情。

(1)组内成员的互评。

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等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可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同伴的坦诚评价犹如润滑剂一般,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教师的适时、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我觉得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着手:

a.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

b.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我对他们的评价是:“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从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c.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它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其他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3)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重要原则,要以促进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以人为中心,要从合作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生产组织方式 篇7

2012年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 中航信总经理朱晓星认为民航业是最先拥抱和最充分使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行业, 英航前任CIO Paul Coby也指出IT每隔10年就将为航空业带来一场革命。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航空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系统, 航空业是从信息网络技术行业发展中收益最大, 同时也是最受其发展影响的行业之一。对我国航空公司来说, 近年来, 几大航空公司也纷纷通过计算机系统提升整体竞争力, 南航、东航、国航先后引进美国SABRE公司的SOC系统, 以期实现航空公司资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配, 从而将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工作由分散转向集中、由横向转向纵向、逐步建立集中统一控制的运行管理模式。

2 当前航空公司SOC生产组织方式

在民航局发布的《航空公司运行中心 (AOC) 的政策与标准》中, 指出AOC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也可以依据公司的规模由几个不同的部门组成, 它是公司总裁的全天候运行授权的代表, 是公司组织和实施飞行的指挥中心, 是每时每刻协调、控制公司航班运行的职能部门。AOC是公司运行的决策中心, AOC是航空公司运行的“大脑”, 同时也是责任中心, 对于AOC的组织建议采用以下模式:

其中AOC值班主任:做出航空公司运行的战略决策, 监督AOC内的决策过程, 监控航空公司的所有运行, 处理不正常的运行, 与政府管理机构联系, 对AOC的高级管理层进行讲评。权力为根据执行管理层的授权, 对整个航空公司的日常运行进行决策。

区域经理在日常运行的战术管理方面向AOC值班主任负责。战术管理包括通过积极地决策和以最佳的方法是用所有的资源来有效地管理日常运行。管理一个以区域划分 (北、南、国际、国内等) 或以机型划分的分区。

维修协调员协调AOC和航空公司维修支持人员, 保证尽最大努力支持故障飞机的修理工作, 向管理层和部门领导提供最新的机队状态信息, 向AOC维修经理报告有关飞机、飞机部件以及其它维修情况。

通过以上的组织形式以期来实现安全、舒适、服务和效益, 使得航空公司的资源, 包括人员、机队、程序、技术支持工具和基础设施等以最佳的方式使用, 使航空公司提高安全水平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组织形式本质上是矩阵式组织结构, 均是由若干个“椭圆”和联结这些“椭圆”的“线段”组成的, 在组织结构图中的“椭圆”代表每个部门的责任领域, 而“线段”则表示权力和隶属关系。

3 基于契约驱动的航空公司SOC生产组织方式

契约关系代替权力关系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权力关系的背后是控制, 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矩阵结构中, “椭圆”代表的是专业职能的范围。由于“椭圆”的限制, 位于“方框”内的员工关注于专业成果, 而不是专业成果的根本目的。各部门员工侧重于“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即侧重于效率而不是效果, 从根本上说, 这些组织方式将导致员工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契约式关系倡导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3.1 总经理-运行执行官:业主与业主代表的关系

总经理授权运行执行官全权负责航空公司的生产运行。

3.2 运行执行官-运行总监:业主代表与任务完成者的关系

运行执行官代表企业向SOC投资, 运行总监向运行执行官提供公司航班运行的安全、服务、效益。运行执行官根据公司航班运行的状况对运行总监进行考评。

3.3 总经理与各部门:投资者与资源/服务的育成者关系

部门经理在培育足够的专业资源方面向总经理负责。契约式组织关系并不是要彻底抛弃组织结构图中“方框”所代表的专业领域, 而是要使员工的努力由面向专业领域转变为面向根本结果, 从面向部门目标转而面向公司整体运行目标。实现这种转变的方式是将职能部门转变成专业资源育成和提供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是培育人才、孕育资源, 总经理以职能部门向SOC提供的各种资源的质量情况作为对其绩效的考核。

3.4 运行总监与各部门:资源/服务的使用者与资源/服务的供给者的关系

运行总监并不拥有各种资源/服务, 而只是资源/服务的使用者, 并以各个部门提供资源的情况反馈运行执行官。SOC管理是通过各个席位完成任务, 各个部门的主要工作便是以SOC运行总监设置的生产任务情况安排资源的引进、培育、成长和监控, 并向SOC提供合格的资源和服务。

3.5 各部门与席位:资源/服务的育成者与专业资源的关系

各席位作为来自各个部门的业务负责人, 是各种资源的直接使用者, 如来自飞行部门的负责飞行机组的排班和调整, 机务部门的负责飞机的安排和调整, 运行部门的则负责航班的放行、监控、调整等等, 各个席位通过对机组、飞机、航班等等资源的使用确保公司生产的顺畅进行, 并向运行总监负责。

各席位不仅仅是来自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而且是带着各个部门的相应资源进入SOC, 席位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较高工作能力, 从公司航班运行的角度, 高效使用部门资源, 对于席位的工作绩效不由部门负责, 而是由运行总监负责。

3.6 运行总监与席位: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运行总监和席位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各席位对运行总监负责, 运行总监根据各席位的表现情况决定各席位负责人的合适与否, 如果不合适, 运行总监可以向相应部门要求更换合适的席位人员, 各部门负责席位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从而对于各席位来说, 确保各部门由简单的上级转变为顾问-教练。

对此, 从生产任务的完成来说, 总经理授权各个部门进行资源的培育, 部门经理就资源供给向总经理负责, 运行执行官向运行总监下达工作任务, 运行总监使用各个部门提供的资源完成工作任务, 并就任务的完成情况向运行执行官负责。

从绩效考核来说, 对于各部门, 总经理根据投入-产出的情况以及对SOC资源的提供情况, 对部门经理进行考核, 运行执行官根据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运行总监进行考核, 并收集来自运行总监对各部门资源提供的资源的质量信息, 运行总监根据各席位对具体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4 结论

按照系统式思维, AOC是一个系统, 该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均对系统整体的绩效起作用, AOC的组织运行必须靠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来驱动, 而不只是靠职权关系来驱动, AOC不拥有资源的所有权, 但拥有资源的使用权, 以资源为基础, 以契约关系为驱动力, 以共同绩效为目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挥部门的协同作用。

摘要:对于航空公司来说, 先进系统的引进只是采用了更高级的生产工具, 如果要让生产工具发挥效力, 还需要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相关企业文化方面的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让生产工具融入企业中发挥效力, 因此航空公司针对SOC建设提出大一统的运行模式, 大一统运行模式应如何实现并未有统一明确说法, 为此, 基于机理分析, 采用契约驱动设计SOC生产组织方式。

生产组织方式 篇8

关键词:初产妇,生产方式,盆底组织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女性对于自己各方面的生活质量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各地均出现了一些女性为生产后不影响生活质量, 在怀孕晚期主动要求进行选择性剖宫产的现象。据统计, 在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五大方面问题中, 由于妊娠及分娩所导致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困扰问题。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就是引起盆腔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脱垂 (POP) , 其次就是压力性尿失禁 (SUI) [1]。根据美国妇产学院委员会提出的观点[2]表明, 当不存在禁忌证的情况下, 孕妇进行合理的盆底肌肉锻炼对其身心健康有益, 特别是能有效降低骨盆内脂肪的积累, 可以促进孕妇正常分娩, 降低各种难产的发生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14 年1 -7 月经我院生产的200 例年龄26~34 岁的初产妇, 首先排除妇科疾病、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严重妊娠合并症者。

1.2 方法根据分娩所采取的方式, 将其分为经阴道自然分娩组 (自然分娩组) 及非产科因素自愿选择剖宫产组 (剖宫产组) , 各组均选取初产妇100 例, 要求所选取的初产妇在产后42~56 d之间来我院进行常规检查及盆底功能筛查。

1.3 诊断标准对于盆底组织的损伤情况, 除对盆底肌肉通过仪器进行盆底组织筛查外, 本文主要通过对于POP及SUI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POP的评价标准主要参照POP-Q分析法, 而SUI的评价主要依靠临床询问病史分析初产妇临床症状及护垫实验进行确认。最后再通过盆底功能诊断仪对盆底肌力评分将其分为三类。

2 结果

2.1 盆底肌力分析将盆底肌群分为浅层肌群及深层肌群。自然分娩组中浅层肌群肌力受损率为57%, 剖宫产组其浅层肌群肌力受损率为49%;自然分娩组中深层肌群肌力受损率为37%, 剖宫产组其深层肌群肌力受损率为31%。

2.2 对POP的影响阴道前壁脱垂率中:自然分娩组脱垂率为97%, 剖宫产组脱垂率为63%;阴道后壁脱垂中:自然分娩组脱垂率为74%, 剖宫产组脱垂率为22%;子宫脱垂中:自然分娩组脱垂率为32%, 剖宫产组脱垂率为11%。

2.3 对SUI的影响自然分娩组中SUI发生率为9%;剖宫产组分娩中SUI发生率为4%。

2.4 结果综合分析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 首先可以看出,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不能完全避免对于女性盆腔组织脏器的损伤, 因此没有必要在无任何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盲目进行选择性剖宫产。其次, 对于初产妇而言,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于女性盆底组织的损伤是不同的, 通过多组数据的对比, 自然分娩对于盆底组织的损伤的确较剖宫产分娩所造成的盆底组织的损失要严重一些。

3 讨论

在正常生理解剖情况下, 女性盆腔内各个脏器几乎平均分担盆腔压力, 对于初产妇子宫而言, 由于子宫的位置所决定的[4], 其所分担到的盆腔压力大部分集中指向于子宫后壁, 综合重力后其压力指向方向多指于骶尾骨方向, 与肛提肌收缩时的指向方向平衡。因此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 腹式呼吸, 腹部压力短时间内增加等其他情况并不会引起子宫向身体下方脱垂。然而在妊娠期, 随着胎儿的成长, 子宫在盆腔的位置逐渐由前倾或后屈等变为直立, 同时体积及重量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 妊娠期内, 由于各种激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盆底各韧带为适应后期分娩的需要而逐步松弛。压力的增加, 压力指向性的改变以及盆底各韧带支持力的下降, 共同导致了在妊娠期子宫对盆底压力增加, 甚至造成对盆底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在分娩期, 特别是自然分娩, 对于会阴部会造成诸如会阴撕裂, 侧切会阴等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盆底浅表肌群的损伤,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胎儿娩出过程中对于膀胱, 尿道等部位的挤压, 会导致部分盆底深层肌群受损。目前认为, 妊娠和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组织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盆底肌力的分析结果可以表明, 由于怀孕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性变化, 两种生产方式对于盆底肌群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但根据统计学表明, 这两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盆底肌群不同程度的损伤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我们进一步考虑, 盆底肌群的损伤有可能与胎儿体重, 胎儿在宫腔内的位置, 子宫生理状态下的位置, 第一产程的持续时间, 及女性本身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而两种生产方式对POP的统计学分析表明, 经阴道生产对POP的发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特别是会对大多数的初产妇造成阴道前后壁的脱垂。我们考虑由于分娩, 特别是自然分娩过程中, 会对软产道造成撕裂因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由于神经细胞多为不具有再生能力的永久性细胞, 因此这种损伤多为不可逆损伤, 在近期内就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盆底各器官组织的障碍性疾病。如果在产后不积极进行产后盆底功能修复和治疗, 则这种损伤将对初产妇的生活造成影响。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于盆底肌群的损伤不仅会引起POP及SUI的发生,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会引发粪失禁 (FI) 的发生。有临床研究[5]提出很多产科因素诸如第二产程过长, 孕妇多次分娩, 胎儿体重过大及头围偏大等, 都可能引起尿道横纹肌以及盆底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尤其是在自然分娩过程中, 由于造成筋膜韧带的拉伤甚至断裂, 在后期瘢痕修复过程中有可能形成肛提肌的纤维化, 这种纤维化甚至可能造成肛提肌功能的消失, 进而引发FI。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不能完全避免对于女性盆腔组织脏器的损伤, 选择剖宫产并不能完全避免PFD的发生, 因此没有必要在无任何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盲目进行选择剖宫产。第二, 对于初产妇而言,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于女性盆底组织的损伤是不同的, 与自然分娩对于盆底组织的损伤相比较, 剖宫产分娩所造成的盆底组织的损伤的确要小一些, 但如果初产妇在产后积极进行盆底恢复性治疗, 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的。同时有研究表明[6],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 能够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而且由于剖宫产所造成的其他问题, 如腹部伤口修复、麻醉术中风险等依旧会存在, 因此产后应当积极的进行恢复性治疗。

参考文献

[1]于迎春, 宋俊华, 于凤.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2) :88-91.

[2]吴月莲, 林海燕, 赵仁峰, 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9) :920-924.

[3]陈燕, 苏园园, 龙丽珊, 等.孕期开展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对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7) :4180-4182.

[4]周瑞.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影响[J].健康必读 (中旬刊) .2013 (7) :407-408.

[5]刘颖琳, 周艳红, 丁红, 等.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3, 34 (5) :777-778.

生产组织方式 篇9

1 发展农机专业大户, 组建专业合作社

成都市新津县是全国著名私营企业之乡, 而农业又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何解决企业和农业生产争劳动力的矛盾, 笔者认为, 只有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对矛盾。结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新津县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到2008年的4年间, 中央、省、市、县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为348.8万元, 极大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热情, 截止目前全县农机经营户已达5 200余户, 农机从业人员5 600余人, 各类农业机械61 800余台/套。2008年新津县先后成立了“成都市新津兴华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成都市新津万兴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成都市新津大地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 每个合作社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相关章程和各项工作服务制度, 合作社社员达27户, 组建机械收割、机械耕整、机械植保、机械插秧、机械运输5支专业服务队, 初步形成农机化全程生产和服务雏形, 服务队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0台, 大中型拖拉机50台, 插秧机58台, 机动喷雾器100台, 资产达664.5万元, 开展作业服务面积9 200余公顷, 年服务总收入达828万余元。

2 农机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的创新

2008年新津县积极探索机耕方式如何适应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一是将普心镇山河村5个村民小组作为试点, 集中103户农民的承包经营责任地26.75公顷, 引导成都市新津兴华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的“一条龙”服务, 从机耕、机械化育秧插秧、田间管理、苗情调查、抽水晒田、锄草、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等环节, 探索全程农机化服务农业生产的模式, 获得成功,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二是为新型农业——兴义山禾联邦农场33.33公顷蔬菜基地提供耕作、锄草、灌溉、植保等全程机械服务, 切实帮助业主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开展“三承”服务, 促进农机新技术推广。为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 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承包技术、承担风险、承诺效益”的三承服务模式, 从水稻机插配套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 测产对比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

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 让农民们把精力放在从事第二、三产业上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增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 有力促进了农机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既有利于集中资源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又有利于提高作业服务效率和质量,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是农村经济合作的领办者、科技带头人, 他们以创业带动就业, 富民富己, 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

新津县目前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仅是一个雏形, 离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要大力推广和应用需要加大宣传, 要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能够积极组建和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必将加快, 只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业的矛盾, 组织起来的农民和高度组织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才能真正克服传统生产与现代生产之间的矛盾。

3.1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都市农机组织化程度还非常低。截止2008年12月31日, 成都市大中型拖拉机统计为9 145台。全市现有农机专合组织19个, 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40台, 仅占全市拥有拖拉机总量的1.5%左右。而按照规划, 在未来的10年成都市将有150万农民变市民, 这意味着农村的劳动力会大量的减少, 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也会大幅的增加。成都市的现状是农机化投入少, 农村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难以大面积推广;农机人员知识老化, 急需更新。

成都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类型有:一是农机能人带头型 (或农机经纪人带头型) , 由农机能人 (农机经纪人) 牵头, 联系农机手、农民等自愿按股份制原则入社。二是农机大户牵头型, 由农机大户发挥自身机具多、服务能力强、作业范围广的优势, 吸纳农户、农机手入股。三是原农机服务机构人员兴办型, 由原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人员利用自身业务、资源优势等特点, 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手、农民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实力和资金都无法做大做强, 需要全社会在技术与资金上的广泛参与。

3.2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

第一, 各级农机部门应根据现实条件, 合理引导,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重点加强宣传引导,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能够积极组织或加入合作组织;强化合作社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培训, 坚持把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支持其通过联合、兼并、吸纳入股等形式, 促使其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农机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要负责协调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信息导向,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状况。

第二, 坚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分类指导、强化服务的原则,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建立激励机制, 对标准高、质量好、运作规范、经营业绩显著、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二是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 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 激发更多农机户、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综合协调坚决制止各种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

第三,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仅靠农机部门一家来推动此项工作, 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土地等部门也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 制定出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积极办理登记注册, 提供财政资金、税收、土地租赁等系列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补贴农业的资金, 应把购机和农机农田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补贴内容, 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 增大农业投入的透明度。把农机扶持资金投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车作业补贴, 每亩机械作业给予一定数额的农机作业补贴, 如实施秸秆还田补贴10元/亩;实施水稻机插秧补贴10元/亩;实施小麦精量播种补贴10元/亩;实施土地翻耕补贴10元/亩。通过农机作业补贴, 一是合作社在比市场作业价格低的情况下可以拿到更多的作业订单, 保证机车有充足的作业面积, 机车效益将大幅度提高。二是达到联片作业、降低收费的目的, 联片作业可使机车作业成本降低, 促使作业价格下调, 农民群众为此少支出作业费, 从中受益。三是促进农机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使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等大宗农产品的收获、秸秆还田、土地深耕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增加了农田有机物的含量, 减少化肥的流失, 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机车效率高、收益高, 可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依靠农机致富的路子, 促使大型农业机械迅猛发展, 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改善,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多赢。

第四, 应把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纳入到对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内容中去, 落实资金与培训埸地, 常年抓下去, 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的农机维护与操作工队伍。

生产组织方式 篇10

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及其变革

(一)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生产组织方式是企业按照专业化原则, 对输入的诸生产要素或生成资料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的一整套方法、规则、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具体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组织”作为动词, 意为组合、配置、调整。“组织”的对象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企业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综合, 包括劳动力、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组织”作为名词, 是指由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料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企业是一种生产组织系统, 其内部生产过程是一种组织过程。因此,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含义既是动态的, 也是静态的。

该概念不同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由马克思提出, 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一个企业采用何种生产组织方式, 外部取决于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要求;内部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产品特点、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组织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 具有自然历史性。

(二)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到目前为止, 企业先后出现三种主要生产组织方式: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制[1]。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 以家庭手工劳动或家庭作坊为主的单件生产, 生产组织方式基本构成单元是产品 (服务)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生产组织方式发生质变, 由产品 (或服务) 变成某个环节的操作或任务。1945年至1974年, 福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 强调标准化, “准时制生产 (JIT) ”是其典型代表。20世纪60年代, 丰田公司为首的日本制造业将福特模式与弹性生产方式结合, 改组为丰田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 , 以克服流水线生产方式弊端。

20世纪90年代, 美国出现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敏捷制造生产模式, 即温特制。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首先, 第三次科技革命让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崭新经济形态。其次, 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无形生产要素变得与技术、资本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同等重要。再次, 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意识不断变化,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造成极大外部压力。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 而新产品研发周期却逐年增加。最后, 大数据时代到来, 数据价值转移到数据拥有者手里, 传统的商业模式也被颠覆[2]。大数据改变了市场、组织结构。为了生存, 企业必须对其生产方式进行调整。

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有以下特征:

1. 三个主要特点。

包括生产模块化、技术标准化、业务外包化。模块化基础, 把复杂生产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 然后通过即插即用的接口把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温特制核心内容是技术标准的确立与推广。在温特制下, 竞争的重点不是有效投资, 也不是降低成本, 而是技术标准、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客户群的锁定。业务外包是温特制经营采取的主要形式, 企业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三个特点让企业实现对资源的高度集成与集约, 推动垂直一体化型企业向水平分工转变, 出现了生产方式分散化及制造模式打印化。

2. 生产组织方式的柔性化。

首先, 生产设备的变化, 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专用设备到“系列化单件生产”的柔性生产装备。其次, 柔性化的关键技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再次, 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网络替代以往的纵向一体化, 组织结构变得柔性化和虚拟化。彼得·德鲁克称之为网络结构, 特点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更少的命令、缩减中间管理层。最后, 将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柔性生产技术、灵活管理集中起来, 通过企业间网络技术, 应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进度, 具有更理想的动态适应性。

3. 知识成为独立投入要素创造价值。

知识已经从物质生产资料的附庸变成它的精髓。与传统生产组织方式的假设条件完全不同, 在温特制中, 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独立因素, 企业可以单凭知识技术创新就能获取收益, 而无需经过生产要素生产阶段。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达尔·尼夫认为:“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没有消失, 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3]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企业、公司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温特制企业瞄准的是知识生产率的高低, 即把新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效率高低。知识的重复使用性、增值的无限扩张性和共享性, 改变了传统企业受物质资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限制, 企业获得高速、持续增长的机会和能力。

从知识的角度解释企业行为及其组织创新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早在1983年, 保罗·罗默就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可以提高收益。企业本质被界定为“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4]。在一定意义上, 温特制就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 凝聚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而盈利的自组织系统。

4.“持续创新”。

“持续创新”是温特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是一个从非连续性创新到连续创新的连续谱系。“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速的时候, 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 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 其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 (野中郁次郎, 1999) 持续创新与突变式或非连续性创新有本质区别, 再一次让创新与生成相融合, 表现出低成本、短周期特点。创新的重点集中在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 集中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优势最大环节上。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历史发展规律表明, 每次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都伴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5]。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不存在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 依靠传统学徒制培养人才。工业革命后, 适应初级工厂制, 职业院校开始培养适合机器化大生产的初级劳动者。可将其视为机器的延伸, 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 是技术奴役下单向度的人。福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岗位技术能手 (可称为专门技能人才) , 以适应流水作业的专门型技能人才需求。针对丰田制, 人才培养目标开始由专门技能人才转向复合型技能人才, 强调一专多能。

伴随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兴起,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知识型技能人才, 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 可概述为“知识+技能”型人才。

(一) 知识型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最初是自发形成的, 后来成为“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6], 到现在越来越表现为一个自组织系统, 是无形的独立存在。企业的本质被界定为“生产性知识和能力”, 这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系统目的性。反映到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中, 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理想化的实体化。

其次,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如滚滚洪水, 裹挟着知识和劳动者前行。两者均发生质变, 从静态变成了动态, 且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知识成为独立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劳动者掌握着知识, 逐渐摆脱技术的奴役, 获得发展的自主性。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旧壳装不下发生蜕变的新人了。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运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的价值高于动手创造价值的人才。

再次, 新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代表生态主义价值取向, 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工具性价值观。“在一个全新的全球紧密相连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生物圈的一部分, 以此进行思考并身体力行。”[7]现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 而知识型技能人才包含了一套内在的价值体系。

总之, 随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历史性变革, 由其决定的、为其所用的劳动力规格、素质发生质变。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调整、适应。可能唯一主动权是对这种新人才的命名。“知识型技能人才”在名称上, 最主要的是在内涵上能够满足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内在需求。

(二) 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解读和特点

1.“知识+技能”的解读。

首先, 从内容看, 存在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 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 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 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经合组织认为“知识”范围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从以上定义可知, 狭义知识指科学理论知识, 广义知识包括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

技术是指人们从现实到达理想目的的操作方法, 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经验及技巧。技术可以分为经验型技术、实体型技术和知识型技术[8]。技术不能离开经验, 但它主要不是靠经验积累, 而是来自科学理论知识。

技能指必须经过学习、训练或工作经验, 反复练习动作系统, 保证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知识运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相结合的复杂能力系统。技能是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是人化的技术。

科学知识、技术、技能、经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连续体, 包括自上而下的演绎、迁移, 也包括自下而上的归纳和总结, 连接着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能够体现这个双向互动, 反映职业教育知识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种解释, 技能在横向上可分为动作难度大的技能和知识含量高的技能[9]。两者并非层次关系, 只是同层次的“子系”, 存在伴生、随动关系。“知识+技能”提法能够涵盖二者, 直接指向基于技术应用5B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第三种解释, 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里, 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 称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 (潘汉尔德, 哈默, 1990) 。这种学识属于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的技术和技能,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和技能。

其次, 既然广义知识已包括技能, 知识型技能人才中的“技能”又有何它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偏重技术应用, 将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用于工作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了自上而下的应用。但在人才培养阶段, 更偏重自上而下的习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保证学生从实际操作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技能、技术乃至科学知识。“技能”一词可表示这两个偏重。

再次, 从持有人来看。“职业论”认为, 科学理论知识理应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律师、外科医生和会计师的群体所掌握, 这些人才属于知识型人才。而技术、技能是企业一线劳动者的专属。“高技能”或“技能型”确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历史承续, 是由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决定的。但不能将其范围局限于技术、技能, 要警惕高职院校“技能”标签固化现象, 职业教育自身也不能自我设限、自我局限, 忽略新生产组织方式下蓝领工人自我发展、自我扩展的现实需求。

2. 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特点。

第一, 知识型技能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温特制企业作为知识创新型企业, 需要的劳动力不再是产品生产流程中某一机器的延伸物, 而应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创新的主人。他们是企业持续的创新和动态能力形成的关键, 保证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并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包括企业生产某一模块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意识、产品标准、游戏规则及接口处理等。掌握的不是具体知识点, 而是获取、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彼得·克拉克认为, 知识型技能人才必须对自己的贡献负责, 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率并具有自主性。能熟练使用网络高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能源以及大数据, 将其吸收与整合, 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 掌握“元”技术。“元”技术, 即技术开发平台。单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能跟上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脚步。随着技术的进步, 知识型技能人才不仅掌握生产需要的技术, 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 因此可以适应岗位与技术更新要求[10]。

第四, 具备操作技能。知识型技能人才从事的工作属于计划与实施、动脑与动手结合的创造性劳动。金泰尔 (A.M.Gentile, 2000) 提出操作技能的二维分类:“动作结构功能”和“环境背景特征”。后来又细化为16种不同特征的技能类型。知识型技能人才呈现为多技能的特征, 是16种类型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下的排列组合。

三、我国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 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我国发展道路将经历工业化为主、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知识化为主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1], 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过渡阶段。我们提出坚持自主创新, 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打破发达国家对技术标准与游戏规则的垄断, 我国提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些战略的实现关键是人才。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提高知识、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知识型产业, 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 企业发展层面

一些沿海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已经出现温特制企业或类似温特制的总部经济战略。这些企业围绕自身核心技术建立产业链, 以模块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组织生产, 将一些零部件生产环节外包, 集中精力进行技术研发, 制定技术标准, 锁定顾客。企业从微笑曲线底端逐渐向上端移动。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福特制、丰田制、温特制同时存在, 专门型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需求共存。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向温特制靠拢, 越来越多企业需要知识型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客观发展趋势。

(三) 劳动者个体发展层面

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沿革规律表明:新的企业生产方式逐渐远离有序和稳定性, 蕴含了涨落、不确定性、多重选择、有限的可预测性和张力。这为个体摆脱技术奴役、发挥创造性提供最好平台。作为生产的首要因素———劳动者, 需要由原来的“体力型”技术的囚徒转化为“知识型”创新的主人。

到目前为止, 知识型技能人才未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政府文件也没有直接使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一词, 一般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产业发展”等, 但两个概念已初见端倪。“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不能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回归, 也不能视为“技术型”与“技能型”两个概念简单加和, 而应该理解为知识型技能人才概念前瞻。

参考文献

[1]马光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45-50.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176.

[3]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57.

[4]刘刚.后福特制研究——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

[5]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8) :12-19.

[6]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02.

[7]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 孙豫宁,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248.

[8]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43.

[9]张振元.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

[10]彼得·杜拉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184-197.

生产组织方式 篇11

A_宗教慈善有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一般的社会慈善超越了这种立场,一般来说,宗教慈善的组织形式是基于宗教组织或者宗教场所。

Q_如何看待慈善活动中宗教的特殊性?

A_宗教慈善的宗教性、公共性、社会性的边界问题一直都有争议。宗教慈善大都是基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社会理念来进行,难免带有宗教信仰特征。但从人道主义原则来说,宗教领域从事社会慈善服务,是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地位,一视同仁的。这个原则下,有些宗教慈善做得比较好,有一些则需要改进。宗教在从事慈善服务的时候,最好不要强调服务的宗教背景,或者把宗教慈善视为宗教发展的过程。

Q_在东林慈善当中,有一部分慈善活动是面向大众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带有鲜明的宗教特色,比如基于净土思想的临终关怀和临终助念。

A_临终关怀是慈善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临终助念则是基于自己的宗教教义,对死后的问题、灵魂的问题给予解释,使人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这和一般的宗教慈善应当不一样。近似于信仰治疗。这可能是一种特点,宗教性和公共性需要另外一种处理方法。

Q_台湾慈济功德会就不谈宗教,谈慈善。

A_大陆的宗教慈善很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是慈济功德会的运作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基于佛教的信仰,用会员制的方式组织起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一个NGO,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管理规则来运行,所以它的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包括资金管理都比较合理。这是用现代理性方式来做的慈善公益事业,基于佛教,但是又超出了佛教信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进入社会,在服务社会上能够建构公信力和影响力。

Q_慈济的这种模式是否利于规避政治风险?

A_我要纠正一下,一般情况下,宗教慈善与政治风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某些地方基层,某些人对宗教慈善不理解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风险。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宗教慈善,它是服务社会,服务需要帮助的人,基于人道主义予而给予,有时候难免带一些宗教信仰特征,但构不成政治风险。

Q_寺庙里的功德箱和大街上的捐助箱有什么区别?

A_社会的捐款箱直接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对象,完全基于人道主义,或者大家互相帮助、公共服务的理念。功德箱大多数在佛教和道观,是说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基于宗教教义,由此形成一个人心净化的阶梯,逐步累积起来而成为功德,因此,做功德和社会慈善的捐助是很不一样的,所谓功德是基于宗教信仰对自己的要求而做的善行。

Q_寺庙财富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A_主要有香火费、门票、旅游项目、护法居士捐献、商店、素食馆、法务流通处等这几大块。现在的佛教寺庙,尤其是在风景区的寺庙,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有了门票收入、香花券、居士基于功德给寺庙、佛教团体的捐献,也不排除有些寺院或佛教僧团做一些商店、素食店的经营,这部分经营一般是免税的,因为这部分收入需要拿来做社会公益,也是寺庙经济的收入。

Q_这些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A_寺院财富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主要是寺庙僧团、常住的基本生活费和寺庙运行费用,还有一些弘法活动、佛教文化活动(法会、讲经等),再就是宗教慈善。目前的情况不是很透明,只能这样估计。

Q_这种不透明是否会影响公信力?

A_作为公益型、社会型的活动来说,应该所有过程都是透明的。但因为我们还在转型过程当中,很难完全做到透明。如果真正能够透明,而且有宗教团体和信仰团体的互相监督,在很大情况下会增强宗教组织的公信力。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宗教信徒对制度化的宗教组织信任度很低,管理方式、不透明等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我觉得透明的管理方式肯定是公信力提升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Q_目前,大陆宗教慈善发展遇到了哪些障碍?

A_关于宗教慈善的社会政策比原来要好得多。目前来说,大陆宗教慈善要发展的话,最需要做的有:首先,要有一部慈善法规。其次,要给宗教脱敏。如果出台一部慈善法规,规范、完善社会团体的管理,我想,宗教慈善发挥的正面功能就会大得多。现在,一些相关政策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慈善团体有政策支持,另外一些却没有;某一些宗教可以做的事,另外一些宗教却不能做。宗教要平等,宗教慈善才能同样发挥作用。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创新 篇12

1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问题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 是科技出版机构在开展科技出版活动中所采用的内容资源组织和存储的方式。当前主流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从个体内容的组织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主要以文献为单位进行组织。HTML网页资源或是成为了事实标准的PDF格式文档资源, 改变的都是科技出版资源的载体, 而其内容组织方式则仍是以传统的专著或者论文形式存在。从海量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 当前的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是基于信息的组织方式, 即以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 如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出版者、出版时间、参考文献等内容特征为基本单元的组织。

在信息资源规模及其增速尚未呈现爆炸式发展之前, 基于文献和信息的科学资源组织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科学交流的需要。但是随着技术环境的改变以及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 科研信息已经越来越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传统的科技资源组织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科研人员方便、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要求, 以及科学交流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足够的语义揭示。当前, 学术期刊数据库普遍采用元数据, 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DC) , 来对出版资源进行标识。但这些元数据仅仅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词汇, 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语义关联, 论文中大量的实体中蕴含的语义关系及其属性, 也没有被标识出来。计算机在面对这些没有进行语义标注的信息时, 就像人类面对一门用几乎看不懂的语言拟写的文本, 是难以处理的。当读者 (特别是非领域专家的普通读者) 查找相关的资源时, 计算机很难提供精准的检索信息, 更不用说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这些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科学创新点。语义信息的匮乏还使得当前出版资源的组织方式停留在静态的水准, 无法满足个性化重组和动态更新的需要。

2) 组织粒度过粗, 难以满足碎片化知识获取需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研究人员为了深入研究, 往往需要完整地阅读某篇文献, 但研究人员也很可能只需要了解论文中的某一部分, 如其中的一个图表、一个结论或者相关数据等。当前, 基于文献的科技信息组织使得研究人员借助搜索工具得到的只能是一篇篇完整的文献资源, 研究人员想要获得细粒度的知识信息, 必须逐一浏览文献。而且在搜索工具搜索能力不高的情况下, 很可能读完搜索到的所有文献还是没能找到所需的信息。由此, 不仅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进度,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效率。

3) 仅关注内容的线性层面。当前, 科技出版物内容呈现的线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一般而言, 单个科技出版物的内容往往分为若干章, 每一章又分为若干节, 节里面还有若干段落、句子, 其中还会插入图表和公式等。如此, 文章的逻辑结构往往隐藏在文章内容中, 使得读者很难获取内容深层次的语义信息及内容本身之外的补充信息。但事实上,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跳出内容本身的框架, 查找相关信息, 如论文中相关术语的解释信息、某个观点的补充论证等。这些很可能是这种线性结构的内容本身无法提供的, 需要读者自身花费大量的额外时间查找。这不仅增加了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时间成本, 也降低了科学交流的时效。

2 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

良好的资源组织能够极大促进科研人员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 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的诸多不足阻碍了高效的科学交流的形成, 这也促使部分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思考、探索种种改进之法。在这些探索的过程中, 一些新的出版资源组织方法也得以尝试和实验, 其中, 基于本体的出版资源组织方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等全新出版模式, 得到了极大关注, 并显现出了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1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数据的语义匮乏, 计算机不能准确识别用户的需求, 是致使科研人员无法快速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将内容的组织由信息的线性结构层面深入其语义结构层面, 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像人脑一样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甚至进行自动的推理计算, 提升信息的获取效率及精度。而本体则能够描述某一领域范围内的核心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和属性, 为人机交流 (对话、互操作、共享等) 提供一种语义基础[1]。通过本体来标识资源, 建立资源的本体化描述, 计算机就能够准确识别内容资源的相关语义信息, 进而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自动化处理。正因此, 近年来本体技术被引入到出版资源尤其是科技出版资源的组织过程中来, 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如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已经将本体技术纳入其语义出版工作计划之中, 通过引入生命科学领域的本体对其旗下杂志《分子生物系统》的论文中的重要术语进行标注, 实现了当点击论文中出现的这些术语时, 就会自动链接到这些术语在本体中的定义等, 有效地提高了研究人员资源查找和吸收的效率[2]。

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 能够推动内容组织由信息深入到信息的语义。通过本体来组织资源, 能够赋予资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 建立不同系统、不同应用程序、人与计算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 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人的需求之间可以自动地形成多方位的语义关联。如此, 计算机对海量资源找到用户真正所需资源的能力将会极大提高, 并进而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正如有学者指出, 语义标记之于科技出版, 就如同基础设施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作用。而本体则是语义标记得以实现的基础工具。因此, 探索基于本体的语义标引手段和出版资源组织模式必将是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模式革新的一个方向。

2.2 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当前, 基于文献的资源组织方式是一种线性的、粗粒度的方式, 计算机很难根据人们的偏好自动地完成对它们的重组和复用, 严重制约了科学交流的效率。为此, 知识管理学界与学术出版界均在尝试打破资源粗糙、线性的组织方式, 实现文献资源的细粒度分割与非线性重组。

其中, 概念网络联盟 (Concept Web Alliance, CWA) 就于2009年提出了一种“纳米出版物” (Nanopublication) 的新的资源组织形态的概念构想。所谓纳米出版物, 按照nanopub网站的定义, 是指最小单元的可出版信息:一个可以唯一识别和拥有作者归属的断言[3]。它主要以概念或实体作为基本元素, 描述科学文献中的基本结论、科学事实或大量实验数据中的实验结果, 并提供唯一标识, 描述结论的出处、原文作者、纳米出版物的创建者等背景及语境信息, 是科学文献在细粒度上的语义表示、组织和出版形式[4]。纳米出版物可以单独出版、引用、采用标准的格式表示, 还可以用RDF图和本体进行序列化表示, 由此叩开了机器可读数据和互操作的大门, 使得基于海量、异构、分散数据的关联发现变得简单, 获得远远超过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正因此, 纳米出版物自提出之后, 已在一些项目中得以应用。如Open PHACTS项目将纳米出版作为用于表示实验数据和科学结论的标准格式;Queralt-Rosinach采用现有本体及可控词汇集将基因疾病数据库Dis Ge NET的数据由关系数据库转换为纳米出版模式的RDF数据;等等。

目前, 对纳米出版物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外, 国内鲜有相关的研究发表, 但另一种同样致力于实现细粒度资源表示的方法——知识元出版模式在国内得到了重视。

按照温有奎等人的定义, 知识元是具有完整语义的最小的知识组成单位, 是构造知识结构的最小元素 (基元) [5]。如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等。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方式, 能够对现有数据中的细粒度知识单元进行表示和抽取, 同时建立不同知识元之间以及知识元与原始文献之间的语义链接。这一方面, 目前, CNKI已经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于知识元库的知识元搜索平台, 能够实现对学术定义、新概念、表格、图片、数字等知识元的直接搜索, 并且提供翻译助手、学术趋势、分析、热点统计分析等功能, 较好地满足了科研人员碎片化、个性化需求。

纳米出版物模式和基于知识元的资源组织模式突破了文献组织方式粗粒度、线性化的局限, 试能够在更细粒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 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在此种模式下, 科研人员将不仅可以获得基于文献的粗粒度资源, 也可以获得基于知识元或者纳米出版模式的细粒度资源, 极大的增加了信息的可发现性与计算机可读性, 增强了知识交流高效率。

3 结束语

从手写到印刷再到在线, 人类科学交流的形式几经变革。但是从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 过去的几百年来, 科研成果一直都是以文献的方式呈现在科研人员面前。数字化浪潮下, 信息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庞杂, 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过程却变得繁冗不堪。突破纷繁信息的遮蔽, 让有价值的信息更精准地被挖掘和发现, 成为一个日益凸显价值的新课题。而改变传统线性的、静态的、语义匮乏的文献组织方式, 实现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有志于此的出版机构已经先行在路途上, 尽管长路漫漫, 但至少它们已经向我们指明了方向。

摘要:分析了当前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归纳探讨了科技出版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的两种趋势——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模式、纳米出版物和知识元出版模式, 并阐述了其意义。

关键词:科技出版,内容组织,本体,知识元,纳米出版物

参考文献

[1]杜小勇, 李曼, 王大治.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 2004 (10) :45-48.

[2]Shotton D, K Portwin, K Graham, M Alistair.Adventures in Semantic Publishing:Exemplar Semantic Enhancements of a Research Article.PLo 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9.

[3]Nano-Publication in the e-science era.h t t p://w w w.w 3.o r g/w i k i/i m a g e s/4/4 a/HCLS$$ISWC2009$$Workshop$Mons.pdf.

[4]吴思竹, 李峰, 张智雄.知识资源的语义表示和出版模式研究——以Nanopublication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7) :102-109

上一篇:“三结合”培养模式下一篇:自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