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信息

2024-08-06

组织信息(精选12篇)

组织信息 篇1

信息沟通是组织制定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 77%的管理问题都和组织沟通的有效性相关。在企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各分公司、办事机构地域越来越分散的今天, 传统的沟通模式已经明显地显示出信息传递速度慢、容易失真等弊端。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企业内部网的引入, 使组织内部信息沟通变得及时、准确和透明。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沟通模式的弊端, 提高企业的决策及管理效率。

传统沟通模式的弊端

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多种多样, 西方普遍把信息技术定义为3C技术, 即communication (通讯技术) 、computer (计算机技术) 、control (控制技术) 。本文根据探讨需要, 将导致沟通变化的信息技术界定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交流技术。构成这些技术的手段性工具有INTERNET网、企业内部网 (INTRANET) 、传真机、移动电话、语音信箱和手掌型个人通讯装置等。尤其是企业内部网,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手段:E-MAIL、文件传输FTP、新闻论坛 (USERET) 、电子公告板 (BBS) 、电子会议等。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上述丰富的信息沟通手段, 使得电子化沟通超过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等传统沟通方式。

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主要依赖于口头形式和报告、指示、备忘录等书面形式传递信息, 以正式沟通为主, 非正式沟通为补充。在这里正式沟通是指由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所制定的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沟通方式, 比如聚会、传播小道消息等。目前在没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组织中还普遍采用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

1. 基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信息传递层次多, 易失真。

关于组织结构, 美国的汉密尔顿和法国的格丘纳斯先后提出管理幅度的概念和“窄幅度”管理原则。他们认为, 由于技术水平和“注意力幅度”的限制, 一位上级管理人员直接管辖的下级的人数是有限的;由于人员关系纵横交错, 当人数以算术级数增加时, 管理者和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可以推断, 在传统的沟通模式下, 由于管理幅度有限, 组织必然呈现金字塔型的架构。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不仅有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 还包括管理层的沟通, 而且大部分是管理层的沟通。由于决策和反馈在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传递的层次多, 所以容易造成信息失真。

2.信息沟通时间长, 及时性差。在传统沟通渠道下, 公文一般是以书面形式传递的, 由于印刷成本高, 不可能做到人手一份, 只能是“串联式”阅读, 这样传递周期比较长, 如果在某人手中搁置一段时间, 那么时效性就会更差。同时, 这种方式也让领导们有时间揣摩前后领导批语的意思, 甚至大过关心文件内容本身。此外, 现在不少组织在外地甚至在外国设立分公司, 如果以有限的沟通手段, 分公司的运作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总公司, 这样不利于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

3.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信息能否被有效的传递还与个人的心理动机有关。这在决策学奠基人西蒙1946年的著作《管理行为》中, 就已经被提到。西蒙认为, 如果上级人员没有确切了解下级需要什么信息, 抑或他希望利用对信息的垄断来控制下级, 上级人员就不会向下级透露应该传递的信息;如果下级人员认为向上传递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 也可能对原有信息进行修改、延迟或者删除。“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就是这种动机的直接表现。以上两种信息被人为“过滤”的行为, 不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 有碍组织正确决策的制定或实施。

4.编码和译码过程中信息易误解。在信息沟通过程中, 需要把传递的内容转变成恰当的便于传递的信息符号, 如语言、文字、图片等等, 这一过程称为编码。接受者接受到不理解的信息就需要译码。在传统的组织中, 编码和译码主要借助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词义丰富, 隐含意思较多, 不易理解, 而且使用者的语言、观念、教育背景不同也容易产生沟通上的障碍。比如, 沟通者用词的不规范或未说明特定含义, 接受者就容易臆断;对不具备某种专业知识的人使用专业术语也是徒劳的。基于上述情况, 若采用一种规范的语言会有帮助。

引入信息技术后的信息沟通

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主要基于内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传递数据具有快捷、准确、直接的特点, 与原先的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比较, 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给组织内部信息沟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信息传递由纵向的传递为主变成纵向与横向的结合, 有效缩短传递路径, 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的大量储存和共享为组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员工可以参与决策, 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些变化。

1.有利于组织结构扁平化, 信息传递层次减少。企业的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在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Hierarchy) 成反比。使用信息技术, 为什么会扩大管理幅度呢?首先, 信息技术的使用, 带来了控制手段的变化。计算机的控制代替了人员的监督, 其控制的范围更广了。其次, 由于信息实现了共享, 管理者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查询和数据的分析等工作, 从前那些从事资料整理、表格绘制和数据分析的下级就成为了多余。再次, 员工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使原来传递信息的人员成为多余。可见, 信息技术的使用, 扩大了管理幅度, 从而使管理层次的减少成为可能, 有利于实现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转变。在扁平化结构下, 员工可以直接通过Emai等方式与高层领导交流, 中层管理人员传递信息的作用被弱化, 信息传递层次减少。员工由于掌握信息而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挖掘、处理、管理以及应用信息已经成为员工的一项日常工作, 从而组织的权力被分散, 这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为组织的决策服务。

2. 降低沟通成本, 加快信息流动。

借助信息技术, 文件不需要“串联式”传递, 可以在网上同时抄送给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 大大加快了公文“旅行”的节奏。各领导也不会看到其他领导的批示, 相互影响小。同时公文“旅行”带上了“时间戳记”, 文件什么时间发送的, 现在到了哪个环节, 需要什么时间回复, 回复状况如何, 一目了然, 增加了流程的可控性。利用信息技术, 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公司总经理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快速对外地子公司下达指令并及时了解它们当天的运营情况。

3. 信息更加透明, 责任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 员工将原本分散在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各层管理机构中的孤立的数据, 以业务关系和信息演变关系建立关联数据库, 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 增强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 所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被下级人员“过滤”过的信息。如果需要, 还可以做到溯本求源, 一查到底, 为有效及时的决策提供帮助。作为组织的管理者, 被要求在组织内部网上公开应当公开的决策信息, 否则也要追究责任, 这样下级人员获得的信息也不是经过管理者删选过的。同时共享数据库不仅能够提高纵向信息沟通的效率,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横向的业务协作。

4.信息编码规范, 不易误解。与传统沟通采用自然语言不同的是,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借助机器语言。机器语言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要求组织内各部门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具有规范的数据管道, 统一的数据口径, 明确的数据来源和相同的编码规则, 这样各部门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更精确、更规范。信息在编码和译码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标准, 不同语言, 不同经验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沟通, 不易产生误解。

引入信息技术的配套条件

以上我们看到了应用信息技术给组织内部沟通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硬件的投资, 需要有“软件”的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就会形同虚设。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下几方面是需要关注的。

1.数据规范、准确、全面。在一般情况下, 组织内的成员应该把掌握的所有数据输入组织内部网络系统, 而且数据必须符合机器语言的规范。试想原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 那么向计算机输入的只能是“垃圾”, 输出结果也必定是“垃圾”。当然组织内部信息共享并不意味着所有信息对成员完全公开, 应该对一些机密文件设置访问权限, 这不同于传统沟通模式下的信息“过滤”, 因为它的保密权限始终置于组织的监督之下, 对组织而言是透明的。

2.提高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有了信息技术还要会应用它。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往往是信息沟通的瓶颈之一。比如员工不懂得操作计算机, 即使再先进的设备, 对于增强沟通效率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员工需要掌握熟练的信息应用技术。为了这个目的, 对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培训可以使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信息系统管理原理, 从而实现主动、积极地控制和利用机器, 破除障碍, 提高组织效能。

3.不可偏废面对面的沟通。信息化沟通方式减少了员工间面对面口头沟通的次数, 使得情感交流的频率和亲切感降低, 导致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减弱。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后, 组织内不能忽视面对面的沟通。一方面要鼓励组织内的非正式沟通, 比如聚会、庆祝活动等;另一方面要提供高层领导和员工交流的机会, 比如推广“开门”政策, 在空间上便利员工和管理者的沟通, 在心理上鼓励这种行为;采用“接待日”方法, 使管理者与员工有一个固定的直接沟通渠道。

4. 权力分散, 让员工参与决策。

组织信息化只是为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可能, 要使组织结构扁平化还需要改变企业传统的决策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赋予下级员工决策的权利。随着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 他们已经能够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资料,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而不必都由高层领导做出指导, 这使得企业的决策点前移, 从而减少逐层传达指令的“时滞”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

组织信息 篇2

目录内容类型特征原则收缩展开内容

(1)信息选择:从采集到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是信息组织过程的第一步。 (2)信息分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外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的信息活动。 (3)信息描述与揭示:也称为信息资源描述,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4)信息存贮: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贮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 [编辑]

类型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1)文字信息组织 (2)图像信息组织 (3)声音信息组织 (4)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1)一次信息组织 (2)二次信息组织 (3)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

(1)文献信息源 (2)非文献信息源 非文献信息源特指网络环境下没有以传统文献载体形式出现的信息源,如程序代码、网页、超文本等。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统称为网络信息源。

特征

(1)信息组织的渗透性 信息组织的渗透性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 (2)信息组织的依附性 信息组织的依附性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 (3)信息组织的增效性 信息组织的.增效性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原则

客观性原则

信息组织中进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据就是信息本身(the item obtained),因此,我们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必须客观而准确,要根据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特征加以科学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应的信息组织的成果。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信息组织中把握好这四个关系: (1)宏观信息组织与微观信息组织的关系 (2)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3)信息组织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4)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目的性原则

信息组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必须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工作,注意信息机构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满足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

现代化原则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组织 篇3

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愿意上机操作。但是往往课堂上学生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后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对于疑难问题不能够自己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与实践结合非常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有待解决。

通过课堂教学,这些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环境不经相同,接触计算机程度不同,对计算机基本常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难以象其他学科一样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不属于中考科目,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來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这种现象在我们这种主要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生活不太富裕的家庭子女的中学尤其突出。第二,初中学生虽然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他们并不是真正喜欢课堂上所传授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喜欢在课堂上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和浏览网页或者上网聊天等,老师如果按照教学进度讲授信息技术教材知识,学生就会精神溜号,相互打闹搞小动作,表现出浮躁不安的现象,自然老师的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课堂授课质量大大降低。第三,信息技术教材知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符号、命令等抽象性的只是较多,且不容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就接触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对这门课基础理论部分失去兴趣。

一、调动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任务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等来调动学习的兴趣。总之,应做到因材施教: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各门功课成绩不差,就是不喜欢计算机,上机操作的时候他就拿着其他学科的书看。我很是苦恼。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数学,然后我就给他讲“几何画板”这个软件,利用这个软件解决一些几何问题。这名同学从此爱上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刚开学就把整册书的例子都做了一遍,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任务操作时将问题设置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学习小组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每个学生都一个个地讲解,这样使教师感到非常忙碌,帮助不了几个学生,而且还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以上诸多弊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教师根据每班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人数不要太多;第二,注意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第三,每个小组有自己固定的机位并选出两名小组长,教师在上课前先对每组小组长进行培训。当本组同学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遇到有些问题较难的情况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如果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可提请其它小组共同研究探讨,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以增加问题研究的竞争性。这样,信息技术课堂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积极性。小组建设学习的开展,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教材知识内容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具体应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则要求我们从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的信息技术处理任务出发,指导学生在协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具备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开展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有效的提升。而且,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

四、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就是养成学生使用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而这种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训练。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五、在信息教学课堂上保证足够的上机实践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很多信息技术知识只有通过及时上机操作,才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与在电脑上相结合中理论与实践能否相符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印象更深,使学习掌握的信息知识变得更正确,理解更深刻。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Flash引导动画》一节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让学生看教师操作不上机操作,学生可能当时看会了但是很容易遗忘;相反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制作出了“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就会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在上机的实际操作中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反复操作最终成功。只有时间充足了,学生才有机会研究下去,尝到胜利的喜悦。

六、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比如,Photoshop是计算机与美术的整合,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色彩知识,还可以将美术的构图,色彩搭配,审美能力等应用到计算机作品中。

组织信息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及新理念融入到了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之中, 这给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此, 本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到知识组织

信息组织主要是指信息的有序化和优质化, 换句话说信息组织就是通过一些科学方法对信息外在的和内在的特征进行排序使其标准化, 进而实现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方便我们获取并利用信息。

在当前的研究中, 关于信息组织的内涵, 一致将其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过程, 它和情报处理在程序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可以说知识组织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获得知识并利用知识的手段、技术以及能力的总和。不过无论是情报组织, 还是信息组织, 由于信息失控所导致的知识贮存无序化及分散化使得它们都已经不再能够对学科研究中的所有领域及现象进行覆盖。这种背景下知识组织能够揭示知识单元, 对知识关联的行为及过程进行挖掘, 进而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及知识。

知识组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知识组织理论基础、处理工具和手段、具体方法、人工智能这几个方面。其中具体方主要可以分为分类法、代码法、主题法、地序法以及时序法等。至于人工智能系统方面, 则主要是建立、获取、更新以及维护知识库。其中知识库的整序方法有顺序、散列、索引以及树形等结构。整体来说, 知识组织是情报学、图书馆学、知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现代语言学等领域的共同课题。

三、信息时代的信息与知识组织研究

1. 基础理论

信息时代下, 在基础理论方面, 当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其概念的深入上, 举例来说, 知识组织和管理的关系、一般知识网络以及特殊知识网络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研究都属于概念深入的表现。Kasten在其理论中认为知识管理和知识组织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当前几乎所有的知识管理都需要以知识组织为基础。另外, 他还提出了利用对SBIGs导致的知识发现的不足进行调查以起到对学科信息门户进行改善的建议。

此外, 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有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 比如从认知心理学这一角度对知识组织的理论及实践以及它们和人类感知的联系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信息时代下信息组织方法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分类及主题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识组织》结合race theory和元数据对大众分类法进行了研究, 利用旁注等手段使读者当前社会共享环境下的数字文件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和粒度。

3. 元数据

在信息时代信息构建的概念化及实施过程中, 元数据以及其模型属于非常重要的构成, 元数据获取可以对检索过程、信息组织等进行改善。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一个重点是怎样对元数据需求具有更深的理解,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建模, 这可以对SKN最终用户工作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

信息环境下元数据研究的重点还有如何通过仓库网格对元数据进行概念化以及如何把本体集成于信息组织研究之中, 其中由于后者涉及到了本体的分类与语义的关系, 使其成为了当前信息一大机遇和挑战。此外, 对于网络组织知识的利用也是一个研究难点, 在Weikum的理论中, web信息组织及搜寻属于获取结构、背景知识及语义的工具, 他由此提出的从网上进行知识自动采集及组织并表示为和本体概念一样明确的实体及关系这一设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它不仅对语义网形式知识库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还帮助我们从质量较高的文本源中进行大规模信息的抽取。

4. 技术研究

Benslimance等人提出了一能够从数据较为密集的web应用中进行半自动化抽取的、基于本体语义的网新方法, 这对于帮助机器理解网站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 对于XML在其企业集成中的“缺乏语义”这一问题, Cardoso给出了一个语义数据集成中间件, 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只需要进行一次的查询就能够将分布在不同数据源之中的数据进行集成。

在语义网的应用方面主要是语义web技术在医学及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对于理解医学中的范式转变有较大的帮助。

5. 可视化技术

ConnectDots这一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对大型数据集的交互信息进行查阅, 使其交互形态更加容易被感知。在获得信息之后, 人们可以对社会网络的当前决策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使它们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更容易被观察。

6. 数字图书馆

这方面的研究对新一代数字图书管自动化系统开发、设计等思路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对多种应用进行了集成, 对于相关的研究及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这类研究涉及到了仓库网格技术以及元数据技术。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基于网格化技术的信息管理及组织开发方法、基于关键词解决方法提出的数据冲突分解发发、利用知识组织系统内容对XML/RDF标准进行挖掘以及如何实现知识组织系统到数字图书馆服务及架构的整合等。

7. 应用

在应用方面, 其范围非常广, 举例来说, 信息系统之中关于知识表示的研究, 半导体企业中知识组织方式方面的研究、利用侦探的行为为例进行知识组织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三类知识系统模型在健康知识方面发挥作用等都属于其应用范围。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信息和知识组织研究涉及到很多的相关专业, 属于交叉性的理论研究。它们的核心是如何从网络资源的信息组织中进行知识的挖掘, 并在此过程中应用一些信息技术, 比如可视化、语义网、数据仓库等, 整体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宽及深入。基于此, 我们应重视对国外研究的借鉴和学习,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选择合理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 使信息和知识组织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更为深入。

摘要:信息时代的信息与知识组织的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重要意义, 文章对信息组织及知识组织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中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元数据等方面的研究, 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工作起到一定指导及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组织,知识组织,信息时代,元数据

参考文献

[1]司莉, 舒欣.国外网络知识组织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1 (005)

[2]索传军.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 (103)

[3]李萍萍, 李书宾.基于语义Web的知识组织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1 (104)

[4]田倩, 肖红琳.基于语义网的e-knowledge组织框架与内容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 (02)

[5]王曰芬, 吴鹏.国外几种典型的知识组织系统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 (102)

[6]柯平, 谭丹丹.Web2.0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网站服务功能创新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 (108)

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 篇5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信息公开是指将可能对本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会员尚未得知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向会员或社会公布的行为。

第三条 本会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年度报告为定期报告,其他报告为临时报告。登记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信息,也应当予以公开。临时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的决议;

(二) 对本会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三) 本会的财务情况;

(四) 本会接受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资金使用情况;

(五)本会接受政府职能委托、授权、转移情况;

(六)本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情况;

第四条 信息公开是本会的持续责任,本会应该忠实诚信地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本会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报送公开信息,确保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信息公开的载体可以是本会内部读物、网站媒体等。

第五条 本会发现已公开的信息有错误、遗漏或误导时,应及时发布更正公告、补充公告或澄清事实公告。

第六条 本会理事会授权秘书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本会信息公开工作。

第七条 信息公开前应严格履行下列程序:

(一)提供信息的部门负责人核对相关信息资料并签字确认;

(二)秘书长进行合规性审查并签字;

(三)会长(理事长)或会长(理事长)授权人签发。

第八条 本会会长(理事长)有权以本会名义公开信息。

第九条 未经理事会决议或会长(理事长)授权,理事不得以个人名义代表本会或理事会向公众发布、公开本会未经公开过的信息。

第十条 监事会或监事个人不得代表本会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新闻媒体发布、公开本会未经公开的信息。监事会或监事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或有关部门单位报告相关人员损害本会利益或违法、违规和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时,应及时通知理事会,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本会年度工作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议后,向会员公布,并报登记管理机关。

第十二条 本会应当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前告知会员或理事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议程等事项。

第十三条 本会应当及时将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的决议通过本会的信息公开途径告知会员,并上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 本会应当随时关注本行业的信息动态,对本会正常运作和会员业务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及时告知会员。

第十五条 本会对外信息公开的文件(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要建立专卷存档保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文件、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文件、监事会或监事文件及信息公开文件要分类专卷存档保管。

第十六条 本会理事、监事及其他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应公开信息的工作人员,直接对本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未公开的信息负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不得泄露未公开的有关信息。否则,对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负全部责任。

第十七条 由于本会有关人员的失职给本行业造成影响时,应对其给予惩诫。

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篇6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P.J·Monk提出信息技术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是一种主动处理信息并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技术。有人将其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四大类(张森,1999),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信息技术的特征可分为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为: (1)信息技术式处理抽象资源的无形技术。 (2)信息技术具有自行处理信息内容的能力,即信息技术是一种反射技术。 (3)信息技术是一种硬件灵活限制的抽象技术,其中的硬件和软件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建立在以上技术特征上的经济特征可以归纳为: (1)信息是不可独占的,本质上是“公共产品”。 (2)信息在生产中是不可分的。即生产一组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而不管有多少人购买它。 (3)信息具有使用中的不可分性,即紧密相关的一组信息必须完整使用才可以产生效益。(4)信息的量度具有特异性。

在现实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一项信息技术及信息产品的应用都是硬件、软件、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结合。也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带来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及 信息技术的作用

早在1958年,Leawtth和Whister就对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学者所关注。

总的来说,传统组织的组织结构是复杂的,具有典型的金字塔特征。这种科层制组织是围绕劳动分工、等级与职能、结构与控制幅度等四大支柱建立起来的。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需要稳定、集中、严密、精确和可量化管理,科层制组织以其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最完美、最高效率的适应了这样的时代要求,并且借助于工业化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权力地位,最终表现为U型结构(Umtaryfuncnonal form)和M型结构(Multtvisionalform)两种组织形态。应该说,职能管理专业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整体性的淡化。在工业社会中,科层制组织的爆炸式增长与管理层计划成为一般趋势,其结果是形成了强大的“层级化溢出效应”。

企业组织变革是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目的的活动。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初期,很多企业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用于加强对基层的控制。除了改革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一个信息管理部门外,并未对传统的层级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结果是,企业的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因为信息系统增加了额外的费用支出。

在信息时代,变化已成为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技术并不仅仅与生产相联系,技术是为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Han—na和Freeman,1977)。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外因,正在使企业的组织基础发生急剧的变革。首先,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应用技术,如CAD、CAM、FMS、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的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企业的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其次,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的发展及应用,企业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和开放,提高了管理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从而改善和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质量。最后,以信息技术为“势能器”的企业过程再造(BPR)被认为是对企业组织进行结构重组和实施“减肥”运动的最有效的运动。BPR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摆脱科层组织分工理论的约束,提倡顾客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快速适应环境的目的。总之,信息技术使企业组织结构的存在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有新的组织形态能与之相适应,企(上接第59页)业正在发生由繁到简的组织转型。具体表现在:(1)组织结构呈现倒“T”型。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沟通的方式,以往中间层的上传下达的任务被信息网络所代替,中间层将逐步消失,组织日益扁平化,组织结构呈倒“T”型。(2)组织结构呈“》”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层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决策能力加强,而自动化集成制造技术的动用使一线员工锐减,组织结构呈“》”型。(3)组织结构网络化。Intranet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同样的信息共享,各部门员工之间、各部门上下级之间可实现充分的交流,组织结构呈现出相互交错的网络化。(4)学习型组织。在扁平化、开放式网络化组织中,员工信息共享,彼此交流易于形成浓厚的工作与学习气氛,使知识更新被“终身学习”所代替,有利于突破个人的狭隘专业技能,员工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其它方面的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快速反应并立即做出决策,然后快速行动。

1、虚拟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指的是针对某项特定的业务,若干家公司共同连接起来的一种临时组织形式。日前存在三中虚拟组织形式:(1)在信息时代,出现丁许多互联网组企业(COM公司);(2)传统企业正在进行信息化,其业务通过互联网或企业网完成;(3)组织虚拟化。不同企业针对同一业务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临时联合,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短暂,往往是一个项目完成后关系即告解除,成员则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机会重新组合,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往往被称为“虚拟企业”。企业的虚拟化是通过组织内、组织间的高度网络化来形成的。网络使企业把雇员与雇员、雇员与客户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传统企业通过上下级构成的纵向联系环节和部门间的横向联系环节,使企业组织本身成为“空壳型组织”。

2、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指的是面对外部环境与组织自身的变革,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快速决策与快速行动的组织。柔性组织为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多变的需求,建立柔性制造或服务系统。组织机构由单一功能转变为综合功能,决策方式由集中决策,命令层层传递转变成为自主团队的授权决策。组织结构趋于简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决定业务流程,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具有灵活性、敏捷性、自适应性等特征。

3、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有意识的建立合适的结构和战略等以推动和扩大组织学习的企业或组织。Pc&er等人(1989)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一个促进其每个成员进行学习且不断改善自身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吸纳、集聚与组合创新型的知识,不断增强创新与竞争能力,从而使组织能够适应经济变革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习”本身意味着持续的改进。学习型组织在时间上没有终点,学习型组织必须提倡组织的所有成员终身学习。通过学习,使每个成员成为知识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掊养工作技能,实现共同愿景。

4、智能型组织。智能型组织是通过知识联网,实现管理知识的网络化,将全体员工培养成为智能劳动者,通过建设自主团队,鼓励员工自我决策、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智能型管理能够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理的管理”,自主团队将独立进行组织的经营决策,承担管理任务,并自动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系统,最终达成组织的目标。

组织信息 篇7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引致的“信息化革命”已全面爆发,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改变。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降低的方向:一方面,企业的变动成本大量地转化为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成本降低的形式可能是纵向一体化,也可能是横向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涉及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和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三个方面。

1. 对管理信息流成本的影响主要是信息技术通过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分类索引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1)信息集成。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很多个性化需求因不符合厂商的利润要求而不能得到满足,而对离散的需求进行收集的成本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是比较高的,信息中介服务的开展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可以被集成。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2)信息共享。

信息搜寻理论中的搜寻成本是一个常量,其前提假设是各个消费者是独立的并且在单时期内搜寻信息,不存在一种信息共享机制。N个消费者各自进行k次搜寻,然后将搜寻到的价格信息共享,即相当于每个消费者进行了Nk次搜寻,搜寻成本c'=c/N。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的自由流动减弱了经济运行的“刚性”,网络的外部性使社会福利增加。根据著名的Metcalfe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量的平方,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其外部性以二阶比率增加。可见,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管理信息流成本。

(3)分类索引。

搜索引擎通过条件和关键字设定,使得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效率显著提高,一些互联网上的第三方价格比较代理可以帮助消费者自动搜寻到最低价格的商品,从而将搜索成本降到最低。

2. 对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的影响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变革发挥作用。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纵向层次很多。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组织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知识扩散及人们互相合作的新渠道,工作中也需要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即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的开放式结构。企业内部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大,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核心能力增强,决策越来越符合客户的要求,这样既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又减少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常规运行中基础设施和固定成本的投入,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的过程中,管理信息结构成本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需要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确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然后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第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改变了既定的权力分配形式。权力的再分配必然会影响企业管理层乃至普通员工的利益,并且很可能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冲突。第三,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的改变,意味着工作方式和技能的改变,人们必须按照新的规则行事。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员工也要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

3. 对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影响源于管理信息技术软硬件的选择、运用以及维护。

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要建设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进行人才培训,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除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成本外,还有其他相关成本。一旦企业向某种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效应”。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有关,早期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大。从长期来看,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是必然趋势,但选择何时更新、升级,更新、升级到何种程度,决定权在企业手中。更新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善软件环境的代价也非常大。同时,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人员培训等费用。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有所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各有不同:一方面,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降低管理信息搜寻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如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变革成本。

二、管理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

信息成本是当前信息社会中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吴京芳,2001)。管理信息成本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获取时间的不对称和信息内容的不对称)和信息获取不完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信息成本非常低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最优选择;当信息成本较高时,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在信息获取不完全的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获取信息,并加工、存储、传递和使用信息,这一过程也必然会产生信息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同,其效率也不一样,产生的成本也不同。因此,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信息成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企业获取各种信息不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即信息成本为零,且企业外部的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不用考察企业组织结构。实际上,这一完全理性的假设难以成立,所有的市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现象,要获得完整的信息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因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考察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信息经济学认同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但对完全理性的假设进行了修正。 (1) 获取信息要支付成本,信息成本大多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此信息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这种代价是相当大的。因此,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会有机会主义倾向,这是道德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信息获取渠道不是十分畅通的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信息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要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也非常困难。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就非常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金字塔形组织结构是有效率的。 (2) 当信息分布比较对称、交流免费,即信息成本近似于零时,不管初始产权如何分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总是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外部市场的生产和交易的全部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较低,并且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以至于不需要支付太高的信息成本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分配。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少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管理信息成本较高时,将外部收益或者机会内部化,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更有效率。

三、管理信息成本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全面变革,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被分散化组织结构代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因素。斯科特·莫顿(1991)认为,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包括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斯卡姆·彼得(1994)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等原因导致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他又将这种影响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综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可以发现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导致信息加工和传输的成本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发生信息扭曲的概率降低,这些都可归结为管理信息成本降低。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信息革命爆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过程比较复杂。一方面,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渠道也不是十分畅通,不同层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效率较低。于是,在管理信息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顺利运营,减少雇员数量和组织层次是行不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规模必然过大,从而造成效率损失。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会恶化。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成本上。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在市场中的分布更加均匀,由此降低了管理信息成本,使较低层级的内部组织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分散化的组织得以发展,因为这种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才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边界扩大和组织结构变革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导致了市场规模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新供应商、新客户、新竞争者的介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形成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压力,而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又不适应降低管理信息成本、提高管理信息使用效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有必要通过组织结构变革建立起适应信息革命要求的全新的组织结构,以此来实现外部收益的内部化。

四、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1.无边界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无边界组织实质上是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和边界依然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的整体功能得以增强,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建立无边界组织的目的在于使各部门之间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扫除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并实现对称分布,有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Ashkenas (2005)强调组织交流的水平层次,突破水平边界而设计能够穿越部门边界的工作流程结构,使信息和资源随工作流程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把分割的职能重新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团队这种组织形式的运行成为可能。将企业建立成无边界组织,将产品或服务作为核心,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与其共享数据库信息、技术和资源,从而降低管理信息成本。

2.网络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网络化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网络化组织的特性就是松散和动态连接、以任务为中心。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探索网络化组织的具体实施形式,通过网络化组织的建立,促进信息交流。其具体做法是: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由公司总部负责宣传和指导,总部下面一般设事业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具体体现在财务和决策两方面:总部负责在年初时对各部门提出要求,分公司、子公司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和项目运作,年底上缴利润;面向战略的决策由总部做出,面向市场的具体决策由分公司、子公司自己做出。在运行方式上,充分发挥外包企业、虚拟企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采用网络化组织形式也可以降低管理信息成本,同时可以实现信息的流动。

3.市场化组织对管理信息成本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在低管理信息成本条件下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组织形式,因此许多企业的内部组织可以采取市场化组织形式。采用市场化组织形式可以将一个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单位,它们之间只有临时的契约关系。假如企业内部某个单位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企业内部的其他几个单位能够提供此产品或服务,那么其他的几个单位基于其技能、交易记录以及竞争动态来出价,供购买单位选择。因此,市场化组织与无边界组织和网络化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两种组织在变革后仍旧是独立的,它与外界保持着清晰的界限;而市场化组织模糊了内部单位之间的界限,难以分清是组织形式还是市场形式。因此,市场化组织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它对企业的管理信息成本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必须存在极低的管理信息成本,而这往往与现实不符。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管理信息成本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管理信息成本的降低正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成本,企业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罗恩.阿什克纳斯等著.姜文波译.无边界组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吴京芳.信息成本与企业组织变革趋势.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2001;5

[3].高晶, 关涛, 王雅林.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革的互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0

[4].祝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市场周刊 (财经论坛) , 2004;1

信息技术与组织决策成本 篇8

一、组织决策成本

在组织决策中, 决策主体通过命令反馈链和信息沟通渠道获取决策信息, 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形成决策方案。在整个决策形成的过程中, 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成本——决策信息成本和决策代理成本。

1.决策信息成本。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决策主体在掌握和处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 决策工作实际是一个以信息收集、加工、传递、使用为中心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都会耗费一定的成本。我们将决策信息成本定义为信息的获取成本、传递成本、存储成本和加工成本。其中有些成本可以精确度量, 即是有形成本。例如, 一个数据收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成本 (包括系统维护和升级成本、折旧成本以及系统运行和监督成本) 、组织会议的会议成本、通讯费用等就是有形成本。而有些信息成本很难或不能被量化, 即无形成本。如信息传递延误而导致的机会成本以及信息传递失真、信息不准确或信息不完备等造成的决策效用损失等。

2.决策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由追求私利的人们所签订和执行的合同关系。企业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雇用代理人 (员工) 来执行一定的任务, 并把一些决策权授予代理人。在一般情形下,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两者之间的偏差, 委托人可以对代理人符合委托人利益的决策行为进行激励, 或者对代理人谋取自身利益的决策行为进行监督约束, 这些监督约束活动以及激励都需要成本。另外, 为了能确保代理人不采取某种危及委托人的决策行动, 或者, 若代理人采取这样的决策行动而能保证委托人得到赔偿, 可以让代理人支付一笔费用 (保证金) 。然而, 即使委托人采用了上述纠正利益偏差措施, 但要想完全消除这种偏差, 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这样,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对那些琐碎的代理人的决策行为都予以监督与激励, 委托人支付的成本或许不足以补偿其获得的收益, 出现这种偏差就会导致委托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我们称之为“剩余损失”, 它也构成一种成本。

据此, 我们将决策代理成本定义为防止决策者滥用职权而设计、实施和维持适当的激励和控制系统的成本, 以及由于目标偏差所造成的剩余损失。

组织决策总成本可以看成是决策信息成本和决策代理成本的总和。

二、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成本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信息成本的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和传输信息, 有效地消除了组织结构运行中的时间和空间障碍, 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沟通和传递的成本。如通过电子邮件、BBS、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 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 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有形成本, 从而大大降低了组织决策信息成本。

此外,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方式, 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处理量, 也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 并提高了其准确度。如作业层员工运用事务处理系统TPS能快速进行日常业务的记录、汇总、综合和分类, 并能将结果进行及时存储, 节约了处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各种新的决策工具、方法如高级经理信息系统 (ESS) 、群决策支持系统 (GDSS) 、 电子会议系统 (EMS) 等的应用, 拓展了管理者的思维空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 显著地改善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质量。

综上, 有了IT的支持, 不仅可以降低决策信息的搜寻、传递和加工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因信息传递失误、延迟等造成的决策效用损失。

2.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代理成本的影响。

传统的组织依靠阶层化的组织结构、专业化的分工、清晰定义的作业过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组织的有效运行, 而信息技术使企业组织内部的运作基础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和EDI技术将企业内部连接起来, 在采购、制造、财务、市场服务等各部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内部联系, 通过集成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可以将代理人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委托人, 同时由于系统的开放性也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监督控制和绩效考核的成本, 提高其工作质量, 大大降低了组织决策代理成本。例如应用POS系统就能更合理地根据实际工作量, 通过分析各个收款点的劳动生产率, 对员工进行较为合理的岗位配置, 并可更好地把握每个员工在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概况、营业成绩, 给予较正确的评价。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可以在更广范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高度集成, 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整体最优的决策, 这也减少了由于分权决策时其片面性所带来的代理成本。

三、信息时代降低组织决策成本的一些策略

1.信息系统集成策略。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即从市场预测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分销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企业活动都是紧密相关的, 企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需要统一考虑。信息系统集成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不同环节, 各种职能进行协调与联合, 充分利用资源, 信息共享, 以降低成本。事实上, 企业在信息化的实践中, 正是通过信息系统的不断集成, 改变了企业多个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状况, 避免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重复建设或者数据转换问题, 使数据只需一次输入, 就能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共享, 并随着集成范围的不断扩大, 达到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信息成本的降低和基于信息的快速决策反应机制。

2.供应链管理策略。

从信息成本的角度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能够充分用外部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最大化实现信息成本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它使地域分散的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 减少了信息搜索和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并使信息在供应链上基于共享的方式得到传递, 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3.制度、文化建设策略。

(1) 通过信息文化建设, 促进信息共享。

信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息文化主要表现为信息价值观念, 是企业个人和群体的精神的、内化的信息意识和素养的集中体现, 信息文化并不是考虑如何使用机器, 而是思考如何应用信息;不是强调信息提供, 而是强调信息的共享与应用;不是仅仅关注计算机化的数据, 还要关注数据隐含的信息和信息创造的价值。一个企业信息文化影响企业信息活动的各个方向, 如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吸收等。信息文化保证了企业能在已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软件等的基础上, 从市场信号中获取、共享以及提取有意义的信息的能力。积极向上的信息文化, 能促使企业员工自动做到信息共享和决策利用, 发挥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使技术投资真正产生商业增值。

(2) 通过制度建设控制信息成本。

以无纸化办公为例, 对很多企业而言, 无纸化办公目前推进并不理想, 这主要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而是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问题, 而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通常需要通过制度来强制改变, 目前很多企业文件同时通过纸件和E-mail方式传达, 有时还加上电话通知, 可谓是三管齐下。从信息成本的角度分析, 这无疑是一种浪费。改变这一浪费的措施很简单, 例如以制度的方式规定电子邮件是企业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并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文件 (纸件) 传递。

在制度建设中, 还要特别注重对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化管理也是企业的一种制度形式, 标准化管理是在企业内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的实施, 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而达到控制并降低信息成本的目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 信息技术在组织决策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组织决策成本包括决策信息成本和决策代理成本,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成本的影响, 为企业在信息时代构建低成本的决策机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决策,决策成本

参考文献

[1].李风圣译.契约经济学 (第2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篇9

1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 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 将庞大、混乱、分散的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整序与优化, 成为符合用户需求、方便用户查询的信息, 使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目前, 使用较为普遍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主要有文件组织方式、数据库组织方式、主题树组织方式、超媒体组织方式。

1.1 文件组织方式

一个文件可以包括数据、程序或字符, 是计算机保存处理结果的基本单位。以文件方式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简单方便, 能存储非结构化信息等优点。但也存在文件大小和数量的冲突, 增加了网络的负载, 对结构化信息组织与管理软弱无力, 从而降低了信息组织的效率。

1.2 数据库组织方式

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贮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组织方式就是将所获的信息资源按照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组织, 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 再通过信息线索联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能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数据库技术既可以存取数据库中某一个或某一组数据字段, 也可以存取一个或一组记录, 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的大小, 从而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是, 这种方式对非结构信息的处理难度大, 不能提供数据信息之间的知识关联, 无法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单元, 缺乏直观性和人机交互性。

1.3 主题树组织方式

它实际是提供一种界面机制, 用户通过这个界面只与网络信息资源主题目录进行连接并使用多个实际的数据资源。利用主题树方式组织知识具有基于树浏览方式的检索界面, 能按分类体系逐步查询, 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严密的系统性的特点。但是, 体系的结构不能过于复杂, 每一类目下的信息索引条目也不宜过多, 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所能容纳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

1.4 超媒体组织方式

利用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组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式。它将文字、音频、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起来, 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搜寻所需信息, 避免了检索语言的复杂性, 使人们可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在各种信息库中遨游, 找到任何媒体所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2 抚顺石化网络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2.1 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保证网络健康稳定地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网络规模和复杂程度在急剧扩大。网络的运行和管理涉及到传输介质, 各种类型和多厂商的复杂设备, 同时还涉及许多专业机构和部门。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必须采用必要的技术设备和手段, 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 及时分析和处理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隐患,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网络管理一直是网络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根据“抚顺石化网络系统建设策略”, 2001年开始着手建立公司的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以总部和主干网为主, 同时通过分布的远程节点对主要企业网络和重点应用进行监测。其管理范围为公司主干网网络设备, 公司机关局域网网络设备, 公司因特网节点设备, 中国石油卫星专网设备, 各生产厂局域网内的系统、应用及服务器, 视频会议的系统、应用及服务器, 公司计算机网内的防火墙、IDS负载均衡设备等, 生产调度系统, 各生产厂内的二级网管服务器, 公司企业网内的关键服务器。

2.2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

抚顺石化公司的网络规模十分庞大, 不可能使用一个管理系统就可以做到故障、性能、配置、安全的管理, 而且各生产厂数量多, 分布广, 企业网络规模大、结构复杂。因此抚顺石化公司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采用了模块化, 既支持集中管理, 又兼容分布管理的架构, 采用三层架构即:被管理层, 网络、服务器管理层, 综合管理层。

在三层架构下, 所有的被管理设备和服务器都会被安排到被管理层。因此, 被管理层内的组成元素包括:抚顺石化公司总网络、服务器管理层和综合管理层内。综合管理层内的管理系统设在抚顺石化公司机关信息机房, 集中管理, 统一指挥。至于网络、服务器管理层内的网管系统, 则根据需求设立在机关或生产厂。

3 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与传播范围、媒体形态、控制机制、传递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信息资源有着极大的差异, 故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相当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组织管理好网络信息资源, 使信息环境高度有序化, 当务之急是让用户可以在网上快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才能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实现信息资源效用最优化, 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一个方面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另外一个方面给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抚顺石化公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分析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以及未来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志文, 曾媚.论信息资源方式的演变—文献组织、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2003, (9)

[2]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 2005 (4) .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信息系统改善组织反应度研究 篇10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组织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前组织经营环境呈现的主要变化:一是全球经济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二是工业经济和社会向基于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经济转化;三是组织的转变, 主要是竞争环境和竞争气候给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求组织的管理效率越来越高, 不使用新技术手段, 不掌握新知识组织就无法生存。组织环境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对创新的要求日益提高、竞争日益激烈。

鉴于目前这样快速变化和不可预知的全球经济新环境, 很多竞争要素都在发生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新的商业环境将更加青睐那些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快速执行战略并不断开拓进取的组织。因此, 组织有必要关注如何适应外部环境, 将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看成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组织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 组织着眼于改善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重视外部管理。

2 基于通用系统理论的组织反应度分析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前迅速变化的环境迫使企业必须做到反应更加敏锐, 行动更加敏捷。通用系统理论 (General Systems Theory, GST) 可用于帮助识别和确定组织在保持与环境紧密联系时需要的信息处理能力。通用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获得输入、经过转换, 生成输出。如果环境接受系统的输出, 循环继续;反之系统必须改变它生成的输出, 否则该系统就会失败甚至消失。系统有自己的目标, 它由相互作用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等要素组成, 如图1所示。

可以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 如图2所示。组织之外的任何事物可以看作是组织的环境。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 接受多种输入资源, 处理输入资源, 并把转化后的多种资源输出给外界环境。组织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必须适应组织所在的环境。因此, 组织自身是一个具有学习功能的主体, 它需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对组织而言, 环境要素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工会、金融机构、股东或所有者、全球社区等。组织通过资源流与环境要素相连。如来自客户的信息流、流向客户的物质流、流向股东的资金流、来自供应商的物质流等。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在组织和所有环境要素之间流动。如机器一般不会流向股东, 资金一般不会流向竞争者。唯一连接组织和所有环境要素的资源是信息, 并且每个组织都努力使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

获得环境要素的及时而准确的相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关键。信息系统能提供快速、准确的优良信息, 帮助组织提高组织反应度, 更好地决策, 这些信息通过环境的反馈获得。

2.2 组织反应度要素分析

如果一个组织想生存, 它需要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组织反应度是在外部环境或内部结构改变时, 组织快速响应并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一种能力。GST指出确保组织实现最佳反应而应该投入资源、精力和时间的领域:作为系统的组织其输入是否及时有效、输出是否被接受、转换是否高效。

(1) 输入是否及时有效。没有输入, 组织无法生存。没有输入也就没有转换, 也就没有输出。输入要及时、准确。信息界有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 输出的也是垃圾”。输入的质量往往影响转换的复杂程度, 决定输出的质量。所以要重视输入的质量问题, 特别是输入的取得需要在危机发生或机遇失去之前完成。

(2) 输出是否被接受。组织输出的可以是产品或服务。组织的目的是将输入通过转换变成输出, 然后将输出与环境交换以获得必要的资源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组织的输出是否被环境接受, 是组织最为关注的问题。获取组织反应度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理解组织的输出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了解组织的输出必须有什么特点才能让环境接受。

(3) 转换是否高效。转换是组织将输入变为输出的一系列活动。合适的转换过程是组织长期生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转换过程的3个关键特征是:效率、效力和灵活性。效率问题涉及输入输出的关系, 等于输出与输入比。效力是指正确的决策, 是关于制造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提供多少数量的决策等问题。转换过程的灵活性是指改变输出的难易程度。

3 信息系统改善组织反应度的典型应用分析

信息系统是组织针对环境带来的挑战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改善组织反应度的方案。本节重点讨论作为系统的组织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应对环境的迅速变化。

3.1 利用信息系统改善组织输入的获取

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保输入可供使用。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系统是典型的应用。SCM注重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与协同, 考虑商品从一家企业到另一家企业的时候, 如何实现最大的增值, 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而SCM系统通过协助组织协调、调度和控制采购、生产、库存管理及产品与服务运送等, 使供应链管理更有效率。

例如, 使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可把制造商和供应商连接起来, 这种联系有利于供应链上信息的流动。比如, 供应商可以查看生产计划和库存记录, 在必要时提供资源输入, 制造商与供应商达成“零库存”。组织也可和分销商连接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价值系统。比如, 航空公司可能允许旅行社进入该公司的订票系统, 便于旅行社为乘客订票。信息系统加速了公司的购买和销售事务, 创造了组织的战略优势。

3.2 利用信息系统改善组织输出的接受

组织关心输出是否被环境接受。多数情况下, 这意味着产品或服务是否被客户接受。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使产品市场步入了从以生产者为导向转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市场经济时代。当前客户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 组织只有充分掌握信息, 才能及时把握时机, 在短时间内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有效的响应, 从而赢得市场和客户。信息系统可用于跟踪新产品或服务被接受的情况。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正是解决问题的利器之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的重点是自动化并改善与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与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 在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比如, CRM系统能够通过以往客户与公司的所有交往记录“记住”客户及其偏好, 更精确地依据客户的喜好或需求, 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 同时也直接使组织获利。

3.3 利用信息系统提高组织转换的效率和效力

信息系统可用于改善组织内部运营的方式。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系统以产品的制造为主线, 以物料清单为基础, 目的是实现内部流程优化和资源有效配置, 改善协同合作、效率与决策制定。比如, 沃尔玛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 从而节约了时间;利用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 实现了快捷的产销结合;利用信息系统随时监控自身的运营质量, 为迅速地适应市场及时做出调整。

4 结语

组织为了生存需要主动应对环境变化。通用系统理论是用来理解组织如何运营及如何尽力和环境保持联系的理论体系。组织可以通过使用SCM系统改善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缺乏有效协同的问题;通过使用CRM改善来自客户、市场、销售方面的问题;通过使用ERP系统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臃肿和业务流程不合理所导致的低效率问题。这些都是信息系统帮助改善组织反应度的典型应用。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组织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 已经成为许多组织的管理战略。

摘要:为了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组织必须提高自身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通用系统理论描述系统及其所在环境的关系, 提供了一个理解组织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简单有效的方法。通用系统理论强调信息系统对组织生存的关键作用, 组织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应对环境变化, 从而增强和改善组织反应度。

关键词:通用系统理论,信息系统,组织反应度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L.汤普森 (Ronald L Thompson) , 威廉.L.凯茨巴里尔 (William L Cats-Baril) .信息技术与管理[M].陈丽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美]小瑞芒德.麦克劳德 (Raymond Mcleod Jr) , 乔治.谢尔 (GeorgeSchell) .管理信息系统 (第10版) [M].张成洪,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美]肯尼斯.C.劳顿 (Kenneth C Laudon) , 简.P.劳顿 (Jane PLaudon)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M].原书第8版, 周宣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康之, 程丹.论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快速反应[J].新视野, 2008 (1) :35-37.

[5]尹德超, 吴广谋.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的快速反应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5) :61-62.

[6]陈晓红.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7]李国鑫, 王雅林.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6) :65-68.

[8]金鹏, 蔡淑琴.企业信息系统中的管理思想分析[J].软科学, 2003 (3) .

[9]刘凤霞, 常大磊.跨组织信息系统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 :127-130.

组织信息 篇11

[关键词] 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信息服务行业号百信息分类法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行业、产品信息不断膨胀。这些信息在没有被有效地组织之前犹如一盘散沙,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组织,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

近年来信息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正适应了用户对信息组织的需求,该行业通过对社会中的各类行业、产品、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整合,建立相关索引以方便信息的查询,从而使用户或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降低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有效访问,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可见,信息服务行业所采用的信息组织方法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对其业务开展及服务质量具有直接性的影响[1]。

1 信息服务行业的信息组织方法及问题

最初的信息分类来源于图书馆的文献分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接收和提供的信息量迅猛增长,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分类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深入到各类信息服务行业中。目前,分类法在信息行业中主要应用于网站管理、搜索引擎服务、信息查询服务等方面。该行业所采用的信息组织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传统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指用于组织、整理图书馆藏书的分类法。如国外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传统分类法主要以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其分类体系为等级列举式结构。

传统分类法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词汇选取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结构完整性。但同时,传统分类法的单线型列举式的“树状”结构,不能反映现代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并且,传统分类法在表达类目、主题之间关系方面采用参见、组配、注释等方式,对于分界模糊、交叉性强的日新月异的行业产品综合信息也有很大的不适应性。此外,传统分类法的专业性对于信息服务行业面对的最终用户来说缺少易用性[2]。

1.2黄页企业分类法

黄页企业分类法是以分类法为核心思想并结合企业特征发展而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模块等方面。黄页企业分类法主要以各种企业、组织机构为对象,是将企业信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性进行归类后按一定方法编排的名录[3]。

黃页企业分类法能按专业集中地、系统地揭示企业性质,可使使用者整体清晰地把握企业特征,并且保证了高度的检全率。但是,现代企业从事产品趋于多元化,产品之间互相渗透和综合,因此,充分地、合乎客观实际地反映多维性的企业性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这使得对一些企业的专业范围很难界定,黄页企业分类法在检准率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

1.3 人工分类法

人工分类法是以人工标引或自动标引方式采用自编的分类系统。目前大量网站和搜索引擎都采用人工分类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组织。这些自编的分类体系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了最终用户的需求特点。

与传统分类法相比, 人工分类法通常以主题为核心建立分类,并且突出用户关注和需求的类目,词汇选取更加通俗易懂。此分类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动态组织分类体系,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或组织相关资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但由于分类人员缺乏专业性,且内容未经严格审核,随意性较强,因此造成类目设置模糊、交叉严重,知识领域不全, 缺乏规范性、规律性等问题[4]。

1.4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产品分类标准。该分类法由可运输产品和不可运输产品两部分组成,以我国工农业商品和物资为处理对象,是产品分类法的代表,对我国生产领域产品的产量、产值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和准确统计提供一个分类依据。

该分类法在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并没有及时进行动态维护管理,原标准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该分类法仅以产品为主要处理对象,标准的覆盖面不够宽,无法满足对多类型的信息进行组织的需求。

上述各种信息服务行业现存的分类体系分别以文献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为处理对象,缺乏对行业、产品综合信息的系统完整的信息组织,并且普遍存在更新不及时、体系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的多元性、交叉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现代信息的特点出发,建立符合大众需求的、对行业产品综合信息进行有效信息组织的新型组织方法,以适应用户的信息需求。

2 信息组织方法在号百公司中的应用

中国电信集团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号百公司)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号码百事通”是号百公司的龙头业务,是一切基于中国电信114台的增值业务的统称,其目的就是要在充分挖掘和整合用户号码信息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查号业务,满足用户现实和潜在的各类信息查询需求 。

对于号百公司这样一个信息查询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良好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号百公司在遵循和借鉴传统分类法知识体系和现行的多种行业和产品分类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号百自身的业务服务特色及用户需求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符合号百信息组织需求的信息组织工具——《号百信息分类法》。

2.1 《号百信息分类法》概述

号百公司所采用的信息组织方法是集“行业—产品—知识”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号码百事通信息分类法》(以下简称《号百信息分类法》)。它以服务机构(行业)为主要出发点,科学和实用地展示与组织相关的服务产品以及与服务产品相关的知识,同时满足行业、产品、知识的分类组织和主题组织的需要,满足信息服务的整序需求。

《号百信息分类法》采用了“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编制结构,将分类法与主体法结合起来,实现对信息的内容描述和检索功能均从分类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公司可以完成对行业信息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用户也可以在统一的检索系统中进行字顺主题查询和系统分类查询。既能独立完成主题标引的功能,满足特性检索的要求,又可以独立完成分类标引的功能,满足族性检索的要求,从而把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的系统性与直接性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主题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主题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接口。

2.2《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编制特色

2.2.1类目具有高涵盖性《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编制遵循“具有高涵盖能力,包括全行业和产品信息,将各类信息的行业属性、产品属性与知识属性有机地融合起来”的编制原则。该分类体系的类目最细为6级,设置了34个一级类目,在一级类目之下,以行业为主要聚类依据,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具有市场分割性质的二级类目,形成行业的基本架构;三级类目过渡到行业、产品、知识兼顾的立类;四、五、六级类目是主要以产品、事物、知识为主的立类 。该分类体系片段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号百信息分类法》将行业分类、产品分类和知识信息充分地综合在一起,以便从多个角度同时满足公司的业务开展需求及用户的信息搜索和服务需求。此外,公司在进行行业、产品分类时,通过类目的参见及主题词间的语义关联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得行业分类与产品分类之间具有更强的紧密性和扩展性,便于用户在检索中便捷全面地检索到行业及产品信息。

2.2.2分类体系的强易用性《号百信息分类法》致力于整合行业、产品的信息资源,提高广大用户的检准率和检索效率。其面向的检索用户并不具备专业的检索技能及准确的分类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类目体系增强易用性,相对弱化科学性。具体表现在:类目的详细程度与检索的信息量和查询频率相匹配,以满足用户在日常最关心的领域的信息检索需求;注重多重列类,即在同一划分阶段,同时采用几个标准对上位类概念进行划分,从而获得几组并列的同位概念,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类目展开深度控制在6级,避免不具备精准检索知识的普通大众因类目层级过深而导致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所需信息情况的发生。

2.2.3词汇选取从大众出发《号百信息分类法》在词汇选取方面充分从方便大众的角度出发,借用丰富的入口词提高自然语言的检索能力,并且大量使用词组以贴近用户的检索习惯。在选择入口词方面,收录丰富的、对词形规范性要求不甚严格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检索入口,提高自然语言的检索能力,从而增加了终端用户检索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号百信息分类法》在使用概念组配的同时,大量收录了高先组度的词组以贴近大众的检索习惯,在满足信息多向成族需要的同时提高检全率。

3 《号百信息分类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号百信息分类法》是信息组织方法在非图书文献领域得以应用和创新的典型代表。必须意识到,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分界模糊、交叉性强、更新速度快的行业信息以及多用途、交叉领域的产品信息,如何将这些错综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标引以充分揭示各类信息是个不小的难题。此外,《号百信息分类法》集“行业—产品—信息”三者为一体,在增强了分类类目的关联性及扩展性的同时,也加大了管理人员对其维护和更新的困难性。对此,笔者试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揭示知识空间的立体联系

針对行业及产品信息错综交叉的特点,采取以参照系统建立的网状关系将交叉领域的信息相结合。因此,不仅要建立交叉关系和相关概念的参照,而且需要建立不同的表示方式(如检索词和分类号)之间的混合参照;从同一检索系统内的参照到多个检索系统间的参照;从单一行业内的参照到多行业之间的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表示方式之间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使各类目间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状结构,从而建立和规范交叉信息之间的关系,客观而充分地揭示知识空间的立体联系,供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索[6]。

3.2鼓励用户参与,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

“用户中心”是Web2.0的重要理念。鼓励用户参与,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不止是号百信息库的使用者,还要成为号百信息库的建设者。针对行业及产品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来建设号百信息数据库。允许用户对行业或产品记录进行标注、评论或者更正,让用户真正参与到号百信息库的建设中来。

3.3建立多维系统,提供多途径、多类型的检索

为了适应多元性的、交互性的、动态的网络信息环境,可以打破分类法传统的“线性”资源组织方式,采用分面分析的方法。在类目体系纵向展开上, 使用多维划分和多元展开的形式为一种信息赋予多个类号, 并且可以同时设置多个类目体系, 建立多维的系统,从而提供多途径、多类型的检索,以满足情报的多维检索需要。这种多途径的检索方式使更多的主题概念进入分类体系, 这使得用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检全率和检准率[7]。

在互联网时代,帮助用户高效检索所需求信息的信息服务行业,地位不断攀升。信息组织方法是信息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业中的信息组织技术必须充分吸收传统信息分类法的成熟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服务的业务特色、信息用户的搜索需求及检索特点,才能够使其在信息服务行业中得以有效地应用。信息服务业需要加强对信息组织的重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信息组织的方法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用户搜索要求[8]。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沈保全. 信息组织方法述略.情报杂志,2004,22(1):67-68.

[2] 邓均华. 网络分类搜索引擎与传统分类法之比较分析——兼论建立我国信息组织分类标准.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21(5):60-61.

[3] 周毅俊. 黄页检索语言探索. 中国索引,2005(2):30-32.

[4] 武利红,李振红. 分类法在搜索引擎中的运用思考. 图书馆学研究,2005(6):48-50.

[5] 刘苏南.信息组织在中国电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2010-12-02].

http://www.cnindex.fudan.edu.cn/lwj/2008/liusunan.ppt.

[6] 苏瑞竹,吴英姿.利用分类法和主题法改善搜索引擎的性能. 情报科学,2001,19(11):1170-1175.

[7] 马张华. 分类搜索引擎对分类法发展的贡献及相关问题讨论.中国索引,2005(3):14-18.

[8] 王衍,丁梅娟. 论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115-116.

[作者简介]王丹彤,女,1989年生,本科生。

王骍琪,女,1990年生,本科生。

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研制 篇12

医院船是海上收容、救护、治疗伤病员的大型、机动、骨干卫生装备。战时执行以创伤外科为主的救治任务,平时遂行突发事件、灾害救援的医学保障和医疗服务,并提供海上卫勤训练、教学及军事医学交流平台。

卫勤组织指挥是战时以卫生勤务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以有效使用卫生资源、高效完成卫勤保障任务为目的,将军事科学与医学、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指挥艺术[1,2]。

为适应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和建设现代卫勤需要,满足战时医院船伤员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信息综合集成的要求,在制式医院船及其医疗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同步研制、配置了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

1 需求分析

1.1 医院船概况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制式医院船总长178 m,型宽24 m,型深11 m,满载排水量14 024 t,设3~06(1~3层甲板为主甲板及以下,01~06层甲板为主甲板以上)共9层甲板,医疗系统位于2~03(1~2层甲板为主甲板及以下,01~03层甲板为主甲板以上)的共5层甲板上。设有直升机换乘平台、左右舷换乘区、检伤分类区、抢救区、病房、手术区、医生办公室、护士站、CT室、X线(DR)室、指挥室、远程医学室及相应的专科诊室和辅助、配套设施。病房设置监护病区、重伤病区、烧伤病区、隔离病区和普通病区,共300张病床;手术区包括术前准备室和8个手术室。

1.2 卫勤组织指挥

医院船执行伤员医疗后送和医疗救护训练任务时,医疗系统按战时工作形式进行分类编组,设指挥组、分类换乘组、手术部门、医护部门、医技保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伤员搬运队等。指挥组编有院长、医务主任、信息技师、文秘统计和值班员等医疗业务岗位。

指挥组在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医疗业务的组织指挥工作,主要包括:(1)根据上级指挥部门的指令和任务要求,制订进行伤员救护、治疗与后送的总体工作计划;(2)了解掌握、汇总各部门的动态信息,及时调配与运用卫生资源,审批各类申请及呈批件,并按要求上报;(3)根据伤员救治需要,申请、组织并保障远程医学工作开展;(4)监督、检查医疗工作质量,规范医疗文书,进行医疗统计;(5)根据计划任务、气象海况和实际需要等,部署并开展伤员换乘、接收、后送及药材补给等工作;(6)开展卫勤统计,记录主要事件,填写卫勤日志,进行工作总结。

1.3 信息化需求

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为:(1)以多种信息化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伤员收容治疗、手术救治及医疗保障等动态信息,并汇总后进一步上报;(2)根据接收的指令与伤员收容、救治动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伤员医疗后送指挥部署和卫勤资源调控信息发布;(3)制订卫勤保障方案,并在伤员救治过程中遇有疑难时,获得后方专家必要的技术支持;(4)对医疗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对局域网络进行监控管理;(5)建立电子化的工作计划与日志,接收、记录;(6)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文档电子模板,对医疗文书进行网络监控,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统计。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是医院船医疗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以批量伤员医疗后送的信息化工作模式为基础,综合运用战伤救治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和综合集成等理论、技术与方法,采用军事信息系统一体化结构技术体系、流程与操作方式,满足现代后勤与卫勤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关键和重要的设备选用适应海上环境和舰船条件的产品,确保系统稳定可靠。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系统支撑平台、数据结构等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兼容,满足批量伤员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采集、处理、应用与集成共享管理的要求,提升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的信息化保障能力[3,4,5,6,7,8]。

2.2 技术体系

采用星形结构局域网络,通信协议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与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使用Windows中文版网络操作系统和关系型数据库,软件系统主体使用JAVA中文版平台开发,运用嵌入式技术开发便携式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软件接口参照HL7。视频采集使用CCD(charge-coupled device)摄像机、帕尔制(phase alterantion line,PAL)。音视频信号以模拟方式采用H.26x压缩与传输,数据存储采用高效的文件系统,切换控制与信号处理等嵌入式控制软件使用Win Ce和ARM开发。

2.3 功能设计

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以医院船医疗信息网络为基础,结构及功能与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一体化集成,确保信息无缝链接和一致共享。功能包括指挥控制、运行管理和综合管理3个部分,如图1所示。

2.4 配置设计

2.4.1 设备配置

在直升机换乘平台、左右舷换乘区、检伤分类区、抢救区、手术区过道、指挥室和远程医学室设置摄像机,每个手术室各配置手术专用摄像机和场景摄像机。手术室、指挥室和远程医学室配置双向音频输入/输出设备,配置音视频信号输入缓冲、切换控制、记录存储和不间断电源与机柜等,并满足船用或军用初级加固条件(如图2所示)。指挥室配置双大屏显示器与音视频加固操作控制台,指挥岗位配置便携式计算机网络终端。

2.4.2 软件配置

(1)公用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关系型网络数据库系统、常用办公文字与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运行支撑环境等。

(2)应用软件:按功能设计要求研制开发的卫勤组织指挥应用软件和音视频输入/输出、切换控制、记录存储等处理嵌入式应用软件。

3 系统实现

3.1 指挥控制

(1)指挥信息收发:(1)通过音视频、网络数据等接收上级指挥机构发布的指挥部署信息,并上报本级医疗动态信息;(2)通过授权的网络终端发布指挥部署与导调控制信息,以网络分组定向和全网广播等多种方式发布指挥调控信息;(3)通过网络数据方式接收前级救治机构上报的伤员信息,向后级救治机构传输后送伤员医疗信息。

(2)系统动态监控:(1)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各关键和重要部位的工作动态,以及时调整系统医疗资源部署;(2)数据监控:对检伤分类、病区收治、手术救治、伤员构成、床位占用、手术动态、药材消耗与库存等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查询统计,对重要信息以饼图、直方图等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病区收治伤员分布统计图如图3所示;(3)网络监控:实时监控、分析医疗局域网络的数据交换流量、流速等,以及时发现并排除网络通信与运行瓶颈和故障。

(3)信息审核上报:按照指挥工作流程,对所属部门上报的电子呈批件进行审核与批复,并对汇总的上报伤员、床位动态及药材补给申请等进行网络化电子审核与上报。

(4)系统任务管理:按照每次执行任务的性质与关键信息,建立与各类伤员救治信息的数据对应与关联,以进行分类查询统计与综合分析。

3.2 运行管理

(1)基本信息管理:根据医疗系统的布局和具体舱室及区域的设置,对机构、部门划分和床位、手术区、仓库等系统运行的基础信息进行设置与管理,并对各部门的设置、人员编制与岗位以及每次任务人员的配置等信息进行输入、确认。

(2)网络安全管理:按照医疗局域网络用户的岗位创建角色、配置权限、设置用户、进行用户动态信息监控与管理;设置系统数据、应用软件数据的容量与使用方式;建立并自动记录局域网络系统的操作日志。

(3)医疗文档管理:建立常用文档电子模板,包括救治过程工作信息记录与统计文档模板、各类上报文档模板、审核模板等,供需要时调用,并对医疗文档规范性进行核查。

(4)用户数据管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用户数据进行定期/不定期备份,有完全备份、增量备份、累积备份3种模式,并具有相应3种模式的数据恢复归并功能。

3.3 综合管理

(1)远程通信管理:通过多种通信方式与上级指挥所、前级救治机构、后级救治机构及相关机构建立通信连接,采用音视频、语音电话、传真、网络数据等形式进行双向传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2)远程医学管理:以多种综合通信方式建立与相关机构的双向音视频、语音、网络数据等信息交互,实现多方通话形式的海上卫勤保障远程技术研讨与咨询、远程会诊与手术方案指导,为医院船提供卫勤保障技术支援。

(3)工作计划与日志管理:建立电子化的工作计划与日志及卫勤日志管理系统,进行工作计划自动提醒与动态统计,实现工作计划和工作日志的分门别类信息化管理。

(4)辅助保障管理:对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工作中需要的辅助保障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如从医院船相关业务部门获取、记录天气和海况预报与实况信息,及时发布异常天气、海况警示,并建立与伤员接收及后送子任务信息关联的共享机制,以追溯伤员从换乘接收到后送在医院船救治期间的气象海况资料。

4 系统应用

医院船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于医院船医疗信息系统,分别在“医院船全员齐装满负荷检验性训练”“新型海上医疗救护装备展示”“卫勤使命—2013”军地联合海上医疗救护训练、2014年远程跨区机动海上医疗救护训练和热点方向海上伤员救护研训等多项活动中进行使用与检验、考核,并在新建大型舰船医疗信息系统中获得集成应用。

医院船执行伤员医疗后送和海上医疗救护训练等任务使用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采用电子化的介质形式、网络化的共享方式、信息化的工作模式,进行伤员医疗后送组织指挥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及一体化共享管理与集成运用。通过视频、图表和数据等实时信息可了解掌握伤员换乘接收、检伤分类、辅助检查、病房收治、手术救治等关键与重要区域及环节的卫勤态势,并通过局域网络、语音通信等方式进行伤员流流向与流量干预调整和卫勤力量调配部署。可根据需要进行伤员通过量与构成、床位分布与占用、药材消耗与库存等卫勤信息统计,在海上远程通信系统的支撑下,组织指挥电子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卫勤业务信息的前联后通,并具有与指挥机构、科研与保障等部门建立音视频、语音、网络数据和数字化传真等多种形式的卫勤保障方案制订、卫生装备维护使用、疑难病例诊断与复杂手术方案建议等卫勤远程技术支持途径,实现了医院船伤员医疗后送主要卫勤信息的联通共享。运用网络安全认证、数据分组传输控制、需求建模预测等技术与方法,建立了适合医院船伤员医疗后送组织指挥特点,满足海上卫勤信息化保障要求,具有网络信息定向发布、系统需求预测、电子化审核与上报等功能的“可视化”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显著提升了医院船执行伤员医疗后送和海上医疗救护训练等任务的卫勤组织决策、指挥调控等综合信息保障能力。

5 结语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结合医院船海上战伤救治与医疗保障的卫勤组织指挥特点,利用局域网络和通信网络,在军事一体化平台的技术体制下,首次建立了适应海上批量伤员医疗后送,具有指挥控制、系统运行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功能的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组织指挥的信息化工作模式,提高了伤员救治过程中指挥控制的信息处理效能,达成了与医院船医疗信息系统有机融合及医疗后送信息一体化集成共享的目标,为卫生船舶信息系统研发和海上医疗后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尧忠,蔡建明.军事航海医学概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谦,张雁灵.现代战争卫勤保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陶勇,刘涛,方健,等.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对我们的几点启示[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92-193.

[4]张诚,陈活良,周开园,等.美军战场卫勤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3):271-273.

[5]蔡宏伟,朱长发.医院船保障力建设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8(10):977-978.

[6]陈金雄,王海林.迈向智能医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许家珆.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4-63.

上一篇:开槽设计下一篇:原发性输尿管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