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思维方式(通用5篇)
信息技术思维方式 篇1
1 前言
人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 当时早期的数字信息数量还是很有限的, 并没有超出人们能够处理的范围, 而且信息本身的用处也不像如今一样引人瞩目, 人们对信息数据处理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小数据”的认知阶段。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数量以惊人的速度爆炸式的增长, 人们的被大量的数据所淹没。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进步, 用于数据处理的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 存储器容量按摩尔定律成倍提升, 再加上各种分布式计算存储技术的应用, 使得大量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迅速, 人们顺利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规模巨大的信息数据资源, 当数据资源规模大到一定程度, 原来传统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就无法有效的将这些数据宝藏转变为有效的生产力,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来理解大数据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革。
2 信息思维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分析数据从随机部分样本到全体数据的转变。
长久以来由于记录、存储和数据分析工具的限制, 人们发现对大量数据的准确分析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为此, 人们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 采用随机样本分析的办法, 利用少量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分析结果。但随机样本分析也有其缺陷, 那就是要保证样本采集的随机性而且对更深层次微观领域的分析也显得无能为力。而大数据时代人们已经可以不再依赖随机样本分析法这样的捷径, 采用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变得更加方便而有效。如今, 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数据分析工具的支持下, 原来随机样本分析法已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 如果可能的话人们会尽量收集所有的数据, 既“样本=总体”, 并对其加以分析, 这种翻天覆地的信息数据处理方式也促使我们的信息思维方式随之而变。
其次是从执迷于精确的结构化数据到接受混杂的非结构化数据的转变。
对于少量的数据而言, 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因为有限的信息数据收集会把细微的误差放大, 进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在大数据环境下, 人们发现大部分的数据是混杂的非结构化数据, 而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 数据的错误率也会相应的增加, 如果在数据处理之前还要对数据进行仔细的清洗, 这在大数据背景下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再那么准确, 但相比较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还是更加划算的, 大数据让我们不再期待精确性, 也让我们无法实现精确性, 我们要转变的思路是既然我们消除数据中的错误要花高昂的代价, 那为何不接受这些混杂的数据并从中受益呢?所以我们要有所转变, 要能够接受混杂的数据和其中的不确定性。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方式, 就如同小时候课堂上常说的“1+1=2”这样的问题, 在大数据环境下“2+2=3.9”这样的结果我们也要能够接受。当我们忽略了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 这会使得在宏观层面上拥有更好的洞察力, 一旦我们接受了这种思维方式, 我们离真理就更近一步。
最后是由寻求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到寻找利用数据间相关关系的转变。
长久以来,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问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 对于任何未知的现象总是想搞清楚它是如何发生的, 对因果关系的探寻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在大数据时代, 我们这种观念也要改变, 那就是我们不必知道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而只要寻找它们间的关联并利用这种关联就可以了。简单的来说就是知道“是什么”就够了, 没必要知道“为什么”。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专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不费力的快速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比较费脑力的慢性思维模式。对于快速思维模式, 人们偏向用因果联系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即使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惰性, 人们很少会慢条斯理地思考问题, 所以快速思维模式用的比较多, 因此会经常的臆想出一些因果关系来解释这个世界。在小数据时代, 要证明这些由直觉而来的因果关系是否错误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数据间的相关关系来证明这些直觉的因果关系也是几乎没有可能的。因此即使我们用第二种慢性思维模式去慢慢思考, 想要发现因果关系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大数据时代, 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这样才会给我们提供非常新颖且很有价值的发现。
3 小结
模拟时代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耗时耗力, 新问题的出现通常要求我们重新采集分析数据。数字化的出现将模拟数据转换成了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息, 再加上存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这些数据变得既便宜又省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要求我们不能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固有的偏见, 在思想上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这样才能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 周涛译[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信息技术思维方式 篇2
1.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典型式样和总体特征,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更新的决定性力量,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
虽然不论从生活的哪一个方面,我们都能够轻易地享受到科技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习惯、思维偏好、思维模式等。作为思维活动习惯模式的思维方式,是指“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发生影响或作用的机制,就是通过影响或改变思维方式的要素来实现的。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决定思维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工业社会,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导致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盛行。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决定思维方式的保持时限。思维方式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抵抗变化的力量,但它产生于生活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经历是影响思维方式形成与改变的重要因素。
巧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人们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它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培养创造思维。儿童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形象、声音、色彩,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在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笔者首先利用flash课件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空湛蓝,上面飘着几朵白云;小村庄后,森林郁郁葱葱,村关绿草萋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几条小鱼不时跃出水面。忽然间狂风怒号,大雨倾盆,咆哮而来的洪水把小村庄冲走了……就在学生们愕然之际,笔者趁势提问:如此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哪里?这些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音频课件激起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创作欲望。如在一节作文课《写一次春游》时,笔者一开始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适时地从互联网中调出很多旅游盛地春天时的美丽景色,这时学生完全被美丽的春天陶醉了,都有了一种想写春天的冲动。此时笔者再提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并让学生讨论作文的写作目标。由于开头较好地创设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为更多佳作的出现作很好的铺垫。
二、化解重点难点,激发创新思维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和重点是教师在备课之中要解决的。对一些缺乏感生认识、比较抽象或是寓意深刻的文章,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则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的课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一段与课文内容接近的关于月球的资料片:荒凉的月面,众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月面却漆黑的天空……强烈的感官刺激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天空不是蓝色的?为什么人在上面一跳会很远?月球上还有哪些奥秘?有了这些疑问,学生就有释疑的愿望,找教师、进图书馆、上互联网、迈出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仅阅读教学如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凸显重点、化解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拿修改作文来说,笔者经常利用网络向学生传播有共性的例文,大家共同评价、修改。针对评讲、修改的难点,教师把获得的反馈信息用计算机显示出来,及时让学生校正修改,并引发学生的注意、疑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次兴奋,找到修改作文的最佳方案。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有了无限拓展的空间。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的最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样的内容:大水过后,几个幸存下来的村民又回到了早已不存在的“小村庄”。这时笔者问学生们:望着幸存者那失神的眼睛,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再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灵感被激发,想象也如出闸之不奔腾而来。
四、用于比较,促进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 篇4
关键词: 有效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简单的教学评价越来越不适宜当前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运用陈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课堂的有效开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以期能起到导向与激励的功能。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精讲多练。讲课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2、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以其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演示教学过程。为了让课堂处于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状态,更好地建立“师友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个好办法。单一传统的“讲授——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课并不适合,应采取“示范——模仿”式教学,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讲解,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好。
二、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把握备课的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高中信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以下三点列为备课的重点。首先,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交流的能力;其次,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克服困难;最后,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任务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尝试在学习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目标更有效地达成。
2、通過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讲授、有效师生互动、有效激励等实现的。有效讲授的原则是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掌握节奏,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注重引导学生的体验等。在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分析和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教法,编选与组织精要的学习内容,用最精练的语言讲授,还要懂得用具体形象的例子描述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意因素不仅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情意激发策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力量,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3、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来实现有效学习。尝试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没有讲解知识之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自己独立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并且逐渐形成适于自己的学习风格,灵活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策略。“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从三个方面界定有效学习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从以下方面来实现有效学习。
首先,尝试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尝试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其次,合作是尝试学习成功的保障。尝试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尝试问题,结合课程目标研究学生发展的实际,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并取得尝试成功的尝试问题。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科改提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将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育融入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认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并能自主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于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之中。培养人认知、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本身的长度是有限的,只有把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知识才会被更加有效的被学生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才会更加主动。
教学评价是全面而真实地促进全体学生进步的工具,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新课程改革也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总评,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地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思维方式 篇5
一、聋童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
人的思维发展一般经历思维动作、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聋童与正常儿童思维的发展总趋势相同,但在发展速度及发展的优势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1、动作思维更多依赖于感知与动作。聋童相对动作思维感知思维较薄弱,如在理解对应关系时,当直观形象被破坏,一排珠子放得拢些,另一排同样多的珠子放得稀一些,他们就会认为前者少,后者多,表现出范围的狭窄和内容的表面性。
2、形象思维占优势。聋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内容具体,多以形象作为对象。聋童常常以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作为概念的依据,从而限制了他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及灵活性。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数序时,有6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数量不等的小蝌蚪。要求学生按照描述,从左数第6瓶有几只小蝌蚪。聋童理解有困难,聋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小蝌蚪上,他们往往找有几个小蝌蚪。
3.抽象思维发展迟缓。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聋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时缺乏以词为中介。曾有人做实验证明,聋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与物体直接的功用密切联系着,不善于从另外的角度上“间接地”去看待同一物体。
二、聋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的措施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真正领会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
1、创设生活情境,积累数学经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2、关注图形表征,建立思维模式。图形表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一种思维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经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二是一种解题策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简单示意图,从数学事实或现实情境中揭示出最本质的数量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静止图片生成动态效果,展示思维过程。如引导理解加减法含义时,一开始聋童对看图计算表现有困难,而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地呈现,这一过程就有效地帮助聋童建立了动作思维模式,一段时间后再由动作表征发展到图像表征和符合表征,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3、丰富活动素材,提高思维想象。孩子的想象力较丰富、较活跃。如何激起聋童思维想象的火花,笔者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聋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感知、互动生成的优势,创设有趣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素材,如动物旋转、组合图形转转等将数学内容与自然知识相结合,激励学生去猜想、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发展聋童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教玩一体,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活动可调动聋童的认知兴趣,增强注意的有意性。聋童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思维活动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选用现代多媒体资源库内容,能创设新的兴奋点,有效刺激和吸引学生思维。如电子白板、ipad教育教学资源库中的互动生成游戏等,使聋童在智力游戏活动中接触新事物,获得新鲜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他们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5、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思维品质。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聋童由于知识面狭窄,数学活动经验少,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孩子们对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表现得较混乱。在具体操作时,第一个加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后,另一个加数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有的是拨了十位忘了个位,有的是整十数拨成了一位数,如“50”拨成“5”。这时如果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有效呈现,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即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障碍、理清算理,让他们进一步明确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为后面学习的竖式计算打下基础。
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聋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聋童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把数学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推进聋童思维品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聋校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思维方式】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方式06-17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09-22
《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四阶段性工作总结09-10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
信息技术07-05
技术信息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