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方式(通用11篇)
信息技术方式 篇1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式学习, 而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一、自主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乐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设问, 你想知道海底深处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让我们随着深海潜水员到海底去探秘吧。然后屏幕显示海底深处美丽的动物、植物、高山、峡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在探讨过程中, 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潜水员听水中听音器传出来的各种逼真的声音。这样, 既让学生感知海底的神秘, 又让学生体会到要揭开海底神秘的面纱得靠科学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材料, 进行拓展学习
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 距离现实比较远, 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我要求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进行预习, 学生能够上网搜集到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各种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过一篇课文或阅读链接, 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或作者的其他文章, 搜集、整理更多相关信息, 从而收获更大的阅读效益。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之一———手抄报, 成为展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近期所学的内容, 自主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精心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思满怀”, 学过这一单元, 学生们确定了精彩纷呈的手抄报主题, 如“父爱如山”“无言的爱”“童心·天使”“乡情悠悠““不灭的灵魂”……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搜集的散文、诗歌、名言, 也有自己的内心感悟,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 使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 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在内容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如学习了《景阳冈》一课, 学生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产生了兴趣, 于是确定了以好汉的绰号为内容的探究实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之后, 同学们了解了好汉们的绰号及其由来, 绰号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到用绰号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写作方法。
总之,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应该最终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信息技术, 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内外实现学习方式的良好转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浅谈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伙伴教学;任务驱动;兴趣;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50-01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方式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运用“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其实,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伙伴教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伙伴教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自主学习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与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这些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就利用摄像机拍摄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网上教学资源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筛选健康的“精神食粮”,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网络上“跌打滚爬”,产生问题意识,进而“会问”。例如我在教学第九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时,就放手让学生从Internet上查找中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数,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了许多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在第23届奥运会以前没有获得过冠军?”“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多少意味着什么?”“除了可以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不是可以制作稍复杂的统计图,比如中国在近五届奥运会上奖牌的统计图或某届奥运会几个国家的金牌数统计图?”……此教学过程让学生“因动生疑”、“因动而学”,既重视了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又很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教学中,从提出问题,探讨交流,到表达收获,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是实践者的个体内心感性与理性自由碰撞的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的能力。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例如教学“巧算平均数”时,我让学生计算128、125、123、128、125、121、126的平均数。有的学生通过把数据都减去120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则用计算器很快算出来;有的学生将数据输入Microsoft Office的Excel表格中,通过求和工具“∑”和除法算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则直接运用Excel的均值函数AVERAGE一次性出结果。同学们无不惊叹EXCEL的神奇,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摸索、实践,许多学生学会了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处理方式和科学记数法、百分比等数据表示方式,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从繁琐的数据和运算中解脱出来去探索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此外我还结合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可快速查询资料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搜集、整理、储存信息等知识。我充分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搜集、处理、分析、整理,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展示研究成果。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不仅构建出了比程序性知识更有价值的主题性知识,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了运用计算机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机房网络,在LANSTAR、TOP2001等教学软件控制下,实现教学的广播、转播、分组、演示、电子举手等功能,以达到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计算机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从中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有学者指出:“离开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及与教学改革都不过是建立在历史沙丘上的精美古董,虽有观赏价值,却不能承受面向未来挑战的重任。”这是因为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他们提供大规模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学生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如教学“计算器的使用”一课,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数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发展史,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制成Power Point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在聊天室自主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老师的“一言堂”就变为了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方式 篇4
一、立足当前实际,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各种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发展空间巨大。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三个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着力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一)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
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增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地理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地球面貌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和Flash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原本是多么美丽、多么迷人。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变得满目疮痍,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地球对我们人类是多么慷慨,而我们带给她的却是巨大的伤痛。从而优化了教学。
(三)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依托四个载体,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一)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培养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三)组织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方式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尊重学生个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评价方法上一方面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另一方面则全面放弃了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这些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另外,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关注评价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因此,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目标
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目标。要达到上述目标,要坚持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在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要改变过去以信息技术结果的正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一元评价模式,评价要公正确切,实事求是,教师和学生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从而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三、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机制
目前,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试或测验。事实上,评价与考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信息技术课教学同其它中小学课程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1)答辩评价: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2)操作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操作,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编排工艺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保证信息技术数据的精度、速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敢干、勇于创新等。
(3)文件夹评价: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逐渐将有关作品放入个人学习主页中,并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作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文件夹。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工作样本,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年04期.
[2]孙河川,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评价指标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教师,2011年19期.
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方式 篇6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评价”变成了双刃剑,关注与非议同时存在,这足以证明,教学评价对教学有一定影响。在开设的新课程里,我们要注意激励学生能动性、创造性以及自我学习意识,并且准确地通过有效评价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有效化。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形式,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类型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类型可分为四种:(1)选择反应测验评价。教师提供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让学生在各个选项里选择判断出最适合的答案。(2)补充反应测验评价。教师提供出一段不完整的话语、短语或者简答题等,让学生来补充。(3)限定性的表现性评价类型。教师提供一个限制性课题,如限制一定文本格式,学生需要按照限制格式来完成一个作品,或者按照限制要求完成一段文章,可以提供关键词作为搜索线索来供学生查找。(4)拓展性的表现性评价。教师提供可对比的有操作性的任务。比如,根据当地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措施,完成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课题,使用多媒体手段对近年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三、通过观察来评价与约束学生
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这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学生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怎样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对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有何态度,学生是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学科,还包括出勤、课堂学习状态以及课堂积极性,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可以及时获得的信息,从中做出评价,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式,起到引导、约束、鼓励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创新思想,彰显个性。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于问题处理态度的差异,有的同学做完沾沾自喜,有的同学不知所措目光游离,有的同学更是干脆不去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及时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而不是排斥知识、排斥课堂。
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定一系列评价标准来约束学生,例如建立一个评分表,把那些在课堂中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记在评分表里,也把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课堂表现力强的学生记录在评分表里,让学生有个自我评价的媒介,起到一个约束作用。
四、形成练习与课堂实践
1. 形成练习可以起到一个及时确认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起点。
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有明确目的性、内容全面、少量而精品的形成性练习,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课题作为活动内容,并且让学生说出针对这一课题所接触过的周边内容,理解出话题含义,并运用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用多媒体做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对课题有了更多了解,更对课题中的知识点充分了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结合让学生加深了课题基础。在课题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各取所需,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2. 教师设定课题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本内容,但只有实践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能所用。
我们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无题目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创作,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了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情况,并认真记录,有效结合教学大纲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更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加深印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热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给学生机会参与课堂评价,教会学生评价方法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独立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能动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每次布置好课堂内容和学生完成各自课堂作品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否对错”来评价学生;要让学生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指出别人的不足,并结合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能够使学生之间达到互相促进与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这时候,教师只要作为一个引导者,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发挥、自我评价。
六、作业作品成果展示交流
用作品成果交流的方式,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也学会了自评,使学生有了自审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以发展创新为目标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七、结语
运用现代科学的多媒体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可以随时调查与反馈数据,这种可操作的信息技术是符合发展性评价原则的。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激励学生创造出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段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带给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7
一、注重培养学生个别化学习意识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案, 我国颁布了专门的文件, 并且在文件中提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从这个概念中可以发现,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那就是技能性和知识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技能性, 也可以称之为操作性, 它所占据的位置更重要些。
二、个别化学习需要遵循教学原则
个别化学习并不是绝对脱离了教师的讲课, 因为教学大纲有明确规定:完成典型任务成为教学的目标, 因此就确立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原则。当然, 在具体的贯彻落实过程中是要区分不同层次的, 这样才能够分清问题的主次。比如我们在讲画图的时候, 先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集合图形,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操作, 进而完成一幅《海底世界》图。
三、个别化学习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 (engaged learning) , 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这句话出自美国教育部颁布的文件。经过具体的实践过程, 我清楚地认识到想要上好一节网络课程, 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 发现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不是把这些问题放到网络上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四、实行个别化学习的主要方法
个别化学习的方法其实是由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来决定的, 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分别是:自学和个别的辅导。那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个别化学习方法, 我也总结了以下两种方法:
(一) 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很多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的教学模式, 因此个别化学习也是可以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等关系入手来利用这种模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模式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同步学习, 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等都可以做到统一的要求, 这更有利于组织信息资源。
(二) 充分利用好“导航资源”
对于非本地资源的信息代理工作可以通过目录的形式来完成, 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的代理工作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而且也可以节省教师的精力, 采用辅助手段来对个别化问题进行解决。
五、个别化学习的具体应用和创新途径
根据大纲的相关规定, 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个别化学习, 因为他们的上机时间不能少于总课时的70%。针对学生这么多的空闲时间,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呢?又怎样创新个别化学习的应用方式呢?
对这方面的问题, 我主要是采用竞赛的方式, 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来进行Word编排小报的比赛, 这种比赛的实施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加强, 而且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或者是让学生进行电脑操作竞赛等, 这些小竞赛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个别化学习。比如对《不良现象的科普》制作, 学生就可以针对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 然后把自己拍摄的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个别化学习的优越性还远远不止这些, 它还表现在教学实习和实验课等方面, 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很大的。随着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变, 那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要求了, 所以个别化学习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它并不仅仅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可以使用, 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出很大的价值, 创造出更好的结果,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 新的教育环境对于当前的教育方式有着新的要求, 而个别化学习的理念、实现方式以及创新途径等都明显烙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记, 所以我们可以说个别化学习是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且也使得社会的网络发展呈现出更有序的状态。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具备了知识性而且也具备了技能性, 可以说它是两者的结合。但是总的来说, 技能性也可以说是实践性, 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些。技能性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定, 所以需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他们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 这样对他们所起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个别化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新生.个别化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
概念操作化:信息技术学习新方式 篇8
信息技术学科概念学习的三个层次
概念操作化学习方式是由浙江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余姚市长安小学校长许憬首先提出的。许校长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操作特点, 综合概念学习过程, 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概念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识别概念、操作概念和定义概念。以“文件”概念为例, 三个层次分别为: (识别概念) 正确区分文件、文件夹; (操作概念) 文件的重命名、复制、移动、删除、创建快捷方式等; (定义概念) 计算机文件概念、特征及性质等。
从知识特点来看。信息技术学科概念性知识一般以词或词组等呈现, 如病毒、母版、超级链接、滤镜、蒙板、帧等。大多数概念既来源于生活, 又区别于生活。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借助于生活概念, 引出信息技术特定概念。此外, 还有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操作, 如更改母版、创建超级链接、添加滤镜等。实践操作是补充、强化、丰富概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认知来看。加涅把概念分成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类。具体概念只能通过对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 而定义性概念一般需要通过诸多范例的再提取、再归纳。许校长提出的识别概念、定义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与加涅提出的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学生获取具体概念一般停留在表面的、个例的层面, 而只有通过相关具体概念的系列操作, 才能实现由最初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 逐渐细化、打散、深入, 形成概念性知识的变换、简约、加工、提炼。这种由浅入深的顺序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归纳定义性概念。概念操作化衔接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使教学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概念操作化的实施策略
概念操作化学习方式下, 概念是核心的, 操作是辅助的;概念是静态的, 操作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 操作是具体的。下面谈谈具体实施策略。
1. 亲历过程 揭开神秘概念
信息技术学科或多或少地包含技术概念, 这些概念或因实现难度或因操作难度而被教师刻意回避。学生对其的理解大多来自间接媒介 (如书本、电视、网络等) , 直接感受几乎为零。如果能从虚拟角度实现这类“神秘”概念的操作, 学生近距离切身感受一次, 这样的操作魅力有多大!
例1:病毒操作不疯狂
教师用VB编制一个“计算机病毒”, 将其程序图标改为PPT文件图标, 并与病毒介绍PPT文件存储在同一个文件夹。课堂中, 教师故意混淆发给学生查看。结果, 学生机全部中招。
“哇、哇、哇……老师, 我的电脑不行了!太可怕了!中病毒了!”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亲眼目睹病毒在计算机上的肆虐:进程中的程序不断增多, 计算机的CPU和内存资源被耗尽, 计算机其他程序无法执行, 等等。
教师让学生强行重启计算机。在重启的过程中, 让学生回顾刚才的画面, 讲一讲通过刚才的体验, 计算机病毒带给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破坏性!”这是学生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
“还有呢?”
“会一个变成多个, 会自身复制。”学生回忆着。
“我们回到发放之前的文件夹, 你看, 两个PPT文件是一模一样的, 但再细看类型, 一个是EXE文件, 另一个才是PPT文件, 这说明了什么?”
“计算机病毒具有伪装性!”
“也可以称为隐蔽性!”[1]
真正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需要了解病毒的一些特点。一般情况下, 学生要么从字面上囫囵吞枣, 要么由生物病毒的生活经验迁移理解, 总之切身感受少之又少。加上计算机病毒本身的神秘感, 使学生对其缺少正确的、全面的认识。通过实际遭遇病毒环节, 学生自然而然地提炼了病毒特点:破坏性、传染性、隐蔽性, 也知道了病毒的本质——计算机代码。
2. 游戏操作 化解枯燥概念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软件时, 往往会有新的概念性知识出现, 有些概念虽然算不上复杂, 但零散、细小, 采用先认识、再复习的传统方法, 枯燥又乏味,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概念操作化方法, 将口头说变成手中做, 则可以另辟蹊径, 让学生快速掌握概念。
例2:单元格, 原来还能这么认识
教师下发“拼图游戏”文件, 学生根据图形代号 (如图1) 完成指定操作:
(1) 将图形1移至A3单元格。
(2) 将图形2移入A2内。
(3) 合并单元格A1、B1、C1, 将图形3移入合并后的单元格。
(4) 将图形4移入B2内。
(5) 合并单元格B3、C3, 将图形5移入合并后的单元格。
(6) 请在C2单元格内输入“请珍惜生命! ||”
(7) 试着调整C列列宽, 使它更像某种图形!
学生看到这些图形代码, 心里一阵疑虑、一阵兴奋、一阵期待, 最后究竟能拼成一个什么图案?操作化素材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
这些操作涵盖了认识单元格名称、移动单元格内容、合并单元格、调整列宽、在指定单元格输入内容等知识点。不难发现, 认识单元格始终贯穿于操作之中。正确认识单元格是Excel后续学习的基础, 几乎所有Excel操作都基于正确认识单元格。单元格认识是概念性知识, 传统的认识单元格基本徘徊在选定单元格、说单元格名称的枯燥练习上, 而本案例毫不费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会乐此不疲地操作, 最终达到强化认识单元格的效果。
3. 还原本真 破解抽象概念
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抽象的概念, 实物明明摆在眼前, 但学生对于概念的某些属性、特点往往不那么容易捕捉到。这时我们尝试把概念本质进行解剖, 一一深入, 边操作, 边解密。经过操作, 学生更容易知晓概念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例3:矢量图为什么不失真
计算机中 显示的图形一般可以分为两大 类:矢量图和位图。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都不会失真。学生对一个 矢量图放大、放大、再放大, 果然没有失真! 通过这一操作, 矢量图的特征一目了然。但如何验证这个特征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 不少学生有点茫然。我鼓励学生尽力而为, 并做了一些铺垫:“听说矢量图形借助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 基本元素有点、线、不规则封闭区域等。你能想象图片是由一些奇奇怪怪的、不规则封闭区域组成的吗?还是眼见为实吧。”点击“组合”—“取消组合”, 转换为Microsoft Office图形对象, 出现了一大堆对象!图片里的房顶、烟囱、墙面居然可以被选定 (如图2) ……“不妨把房顶‘掀’起来, 墙面‘挪’出来。”“这些是自选图形!”“离秘密仅一步之遥了!”我提示学生试试“编辑顶点”。最后, 秘密水落石出了!结合线型, 猜测每个顶点之间的线段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绘制, 所以缩放后不会失真。看着分离之后的对象, 我们觉得矢量图很像数字油画。学生不由得感慨:画一幅矢量图太不容易了。当然, 从中我们也知晓了矢量图的缺点——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效果。
放大后不失真, 使用验证性操作, 结果固然一目了然, 但若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岂不更好?单纯看矢量图形与数学公式之间的关系, 这个操作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 超出了学生能力, 甚至超出了教师的能力。可是操作化不像概念可以点到而止, 当我们一步一步操作, 一步一步探寻, 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寻找答案, 已学会了一种全新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费海明.洞察技术穿越理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0) .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性评价方式探究 篇9
一、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采用微型主观题
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往的考查,用得最多的题型是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有较多的记忆成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观题虽好,但阅卷耗时较多,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微型主观题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它是主观题,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它是“微型”的,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微型主观题一般以填空题为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能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这些又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二、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实际案例
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能力的考查要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于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老师也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学生参考。
例如: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活动的起点为学校,终点为狼山,现在请你为此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并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信息的获取属于“课标”里的技能性目标,其在信息技术内容体系里是有具体操作流程的。获取路线有很多种方式,如,电话114、纸质地图、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实地考察路况等,从中选择一种方式,获取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可以再通过与其他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方案,以获得最为合适的路线。在这道题中,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真正反映的是学生的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与信息素养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关系。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这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被低学段的学生所掌握。那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地去使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规范地使用网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学中还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如,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变,从手写、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机械式打字机、计算机文字处理,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帮助,也可以是教学素材所表现出来的,如,在多媒体信息加工的相关教学中,可以加入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对这一目标的评价难度较大,因为要体现的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融入了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品才能是一个好作品。我们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评价,基本达到要求的就要给中上的成绩。当然,教师要对优秀作品进行范本式的师评,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帮助学生修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利用word绘制学校博学楼的紧急疏散线路图,集合场地为楼前操场,可上网搜索相关素材。
分析:学生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只有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首先,要上网搜索“紧急疏散线路图”的模板;其次,去博学楼实地考察楼层的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疏散路线;最后利用word进行绘制。操作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对word操作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并且对线路设计的合理程度也能综合反映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工具,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不能陷入“惟工具”的泥潭。
不管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如何变化,也不管评价题目的设计多么完美,这些都是为了了解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千万不能让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要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方式 篇10
关键词: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兴趣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53-2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应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前期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受家庭因素的原因,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的研究内容。接下来,笔者将优化评价方式,就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谈一些提升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激励评价,点燃希望
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先天条件等的影响,课程接受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就显得十分被动,并且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适当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激励式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对自己产生信心,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解信息技术中《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们先用10分钟的时间对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要求学生们从自身的生活实际以及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出发,对信息技术的各个阶段发展提出一些简单的点评。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总是学习积极性较大、成绩较好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发言,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之前要求的十分钟自主阅读课文的作业,我提问了几个学困生,激励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完成后,对他们的表现及时地给予评价,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及时获知自身的课堂表现情况,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点燃他们继续学习的希望。
通过主动激励学困生,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激发这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开展给予一定的兴趣,还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欣赏评价,激发潜力
一个班级中不只有学困生和优秀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中等生,他们成绩平平,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学习。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评价教学,使得中等生的成绩有进一步的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有更好的发展呢?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寻找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进而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内在潜力。
比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中《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的内容时,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都差不多,都是处于懂得表格建立目的、如何新建一个表格以及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编辑这一层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这部分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欣赏式评价的方式。我要求这部分的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创建一个表格,并在表格中按照相应的要求编辑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一下自己掌握的其他表格应用能力,如利用数值计算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值转换或者是利用一些图表来展示分析的结果等。在这部分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对于学生们的表现提出了中肯、赞赏的评价,进一步激发这部分学生们内心的潜力。
通过主动寻找中等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欣赏式评价,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一直在老师的关注之下,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还能够促使他们进行拼搏,从而激发自身潜力。
三、启迪评价,指明方向
1.拓展内容,开阔视野
信息技术的拓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通信交流还是网上娱乐都与消息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此,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获取信息来支撑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学好信息技术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应主动为学生们进行拓展,链接多方面的信息技术,进而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比如,我在讲解信息技术教材中《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先是让同学们了解了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以及搜索引擎的简单原理和工作过程,然后归纳总结了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如何合法使用下载网络资源。之后,我问学生们“你们都平时上网干什么?”有的学生说玩游戏,聊天,也有的学生说查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我问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有的学生说他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因此,我就网络信息繁多,如何准确找到自己想要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他们回家上网查询有什么植物可以放在室内,以此锻炼他们对课本知识掌握同时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通过拓展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了课本所学知识,也使学生们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合法有效利用信息,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关注过程,形成习惯
素质教育下的教学,不只要求学生们学会做题、掌握读书,还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密把握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我在讲解信息技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们将处理文本信息的过程进行总结,以使我能够了解学生们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有的学生总结到,要想处理好一则信息,首先应明确“我们要加工什么信息,加工后的信息给谁看”这一问题;也有的学生补充到“信息应如何表达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用户才会满意”;还有的学生补充说“在处理一则信息时,应当使用怎么样的处理工具”等等。结合学生们的总结,我给学生们进行了一些点拨,即如何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利用文字、图画等表达方法,将信息的主题着重凸现出来。听到这一意见后,学生们茅塞顿开,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通过紧密把握每一名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近况,教师在课堂上顺利把握课堂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有效把握学生们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及时矫正学生们坏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做到心里有数,对于后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3.组间互评,凸显主体
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是只有师生评价这一过程,制约性就会变强,有效评价效率也会降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并能给实际教学提供一些助力呢?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们的主动性,让学生们积极开展组间互评,进而凸显出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比如,我在讲解完信息技术中《网站的设计》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们可以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再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网站设计,设计过程主要着重于网站的结构、版面以及交互设计三个方面入手,网站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体现高中生应有的精神面貌。学生们很快就投入到了收集资料、整理素材和积极的讨论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后,各小组有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果。于是,我特意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个展示自身设计成果的课堂,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对自己小组设计的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则从网站的版面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内容的充实性和激励性为主要评判标准,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实行打分制,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
通过开展组内互评,学生们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们身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的评价就会更加贴切直观,有利于学生们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想要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就应当及时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激励、欣赏以及点拨,让学生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产生信心、激发潜力、开阔视野,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志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J].信息技术,2008(12).
[2]张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J].读书,2009(10).
信息技术方式 篇11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他们才是我们观众, 教学内容是演员, 教师是导演。运用电影思维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之路。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内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 并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难点、重点, 通过教师授课过程来呈现信息技术课堂魅力。运用影片剪接的技巧, 通过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其做法有四:
一、用悬疑片方式引课
用悬疑方式活化课堂, 进行创新教学, 以悬念构造整个课堂的整个框架。将教学内容从不同层次和角度, 以不同教学方法排列组合起来, 明确教学目标, 解决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在无负担的、宽松的环境中接受信息, 犹如观赏一节电影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 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 活跃起来, 课堂“乱”起来, 学习气氛才会轻松愉快, 学生才能在学中求乐, 乐中求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点燃起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之火。例如, 苏科版七年级《信息技术实践指导》上册第二章管理计算机, 理论内容较强、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是信息技术教师难上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选择第2节内容作为本章切入点, 用电影悬疑片方式, 选用探究学习教学方法, 运用蒙太奇手法, 将一个遇到急需用钱, 可是银行的计算机瘫痪, 一个游戏高手就要闯关成功的时候, 可是计算机死机了等若干表情沮丧的片段组合起来, 引入新课。使学生情绪高昂, 从而顺理成章地为本章其它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用推理片方式提问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提问的目的有多种。借助推理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加强逻辑推理, 分析教学内容, 设置“矛盾”与“疑点”, 引发思考, 层层追问, 使学生自然而然参与其中, 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引疑、释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要当好导演, 让学生的思维去碰撞, 引导学生自己寻疑。最初学生找出来的疑问可能是肤浅的、零散的,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 把质疑的重点引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小组、全班讨论三种途径释疑解惑。只有这样的提问,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例如, 苏科版七年级《信息技术实践指导》上册《文件的保存》可设置5个问题, 即1.如果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的内容, 还要不要保存?2.如何保存, 会不会再次弹出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3.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 怎么做?4.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位置保存又怎样?5.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删除操作, 不保存而是退出, 再次打开该文档能看到被删除的内容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 由浅入深, 通过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从而引发思考, 为使学生对“保存”操作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 教师采取层层追问的方法, 帮助学生分析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用娱乐片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中,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组织教学, 而学生则是参与活动的选手。这一角色的调整,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 学生个个精力集中、跃跃欲试。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 大胆地“动”起来, 真正地“活”起来, “乱”起来,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向权威挑战, 敢于和教师“抬杠”, 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四、用拍摄技巧贯穿整个课堂
将电影的拍摄手法引入信息技术课堂, 运用特写、淡入淡出、音画同步等技巧将教学目标比作摄像机, 教学目标实施推进时, 被讲授的内容在画幅中逐渐变大,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通过观察体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小组竞赛、启发引导、任务驱动等模式, 编辑制作教学教案。除了让课堂形式上的全新体验外, 还需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快乐、忧伤等, 让学生感受到上一节信息技术课, 犹如欣赏一部45分钟由教师和学生主演并制作的电影。
总之, 富有魅力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核心, 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结构,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森著.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
【信息技术方式】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思维方式05-20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09-22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
信息技术07-05
技术信息09-20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