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在路上

2024-10-20

教育改革在路上(精选12篇)

教育改革在路上 篇1

有位诗人说过:“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座金矿,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开发它;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巨人,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唤醒他。”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怎样才能唤醒学生身上的巨人?又怎样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达成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的目标, 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 (陶行知语)”。教师要持续地学习,具备足够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健康的心理,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真正成为学生课堂的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发挥特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

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吧!

教育改革在路上 篇2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岗位上已经有十个春秋了,有学习有反思,有进步有掌声。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到底该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

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金融改革“在路上” 篇3

2013年以来,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的改革亮点颇多,本文梳理了2013年几件为人关注的关键性改革措施。

十八届三中全会新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有关金融方面的改革号召。其中,在资本市场方面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看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是资本市场改革的亮点所在。

一直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则撰文分析,从三中全会表述的逻辑上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改革的目的。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软肋是银行间接融资所占比重太高,直接后果是企业的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缺乏资本补充渠道。因此,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是十分必要的。要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最关键的即《决定》指出的“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一周,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增加了12万多户,创下了2013年9月以来新增开户数的新高。除此,股价则伴随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断飚升而顽强走高。尹中立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中全会的很多改革超出了市场预期。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在资本市场,近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就是IPO重启。对此,曹凤岐认为,IPO暂停的时间过长,对市场造成很大损害,在重新启动IPO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曹凤岐指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停止IPO对市场的损害非常之大,就像一个火车在高速行驶中赶快刹闸,再重启需要更大的能量。重启IPO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这次重启跟注册制毫无关系。我国实行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存在很多弊端。股票发审权下放是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是一种历史趋势,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股票发行注册制的真正推行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平稳地从审核制过渡到注册制。

在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方面,曹凤岐认为,首先,应转变证监会职能;其次,推动交易所改制;第三,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建立追责机制;第四,强化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建设;第五,进一步完善发行审核的法律法规;第六,在场外交易市场直接实行注册制。

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应当以市场化改革为大方向,充分考虑市场接受度和承受力,基于现有经济、金融和生态环境,采取分步走方略,在两年内实现再融资核准权的下放,在三到四年内实现IPO核准权的下放,曹凤岐说。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保护投资者权益九条意见,对比于2004年提出的发展资本市场九条意见,被称为“新国九条”。“新国九条”提出了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优化投资回报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健全中小投资者投票机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中小投资者赔偿机制、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强化中小投资者教育、完善投资者保护组织体系等九条措施,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

曹凤岐表示,此次“新国九条”将投资者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同时要细化新国九条,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

金融业对内开放

IPO重启,以及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都预示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内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被认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曹凤岐认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一提法也意味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将是大趋势。

2013年6月份,“钱荒”字眼充斥了人们的耳目,在2013年12月接近年底时,银行间拆解利率和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再次被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向本刊记者表示,这实际上是预期问题,在传统中银行发生资金短缺时,央行都会出手,在6月份的银行资金短缺中,央行的未出手与传统预期产生了结构性反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6月份是银行的半年结算期,央行不放款,导致突然之间银行间拆借率上升,但这是成功的,是一个很好的教训。美国搞的是量化宽松,而我们在搞的是M2,现在M2已经达到13%。此次的教训可以将银行的坏毛病改过来,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资金向实体经济转。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则认为,2013年6月的“钱荒”,有其必然性,同时也是偶发事件。大的背景是银行在市场融不到资,这跟经济体制、金融管制以及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拆借率等有关,确实是金融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体系,这至少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利于进一步开放。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金融改革领域,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供需矛盾一直惹人关注,发展民营银行也成为讨论热点。2013年7月5日国务院“金融十条”出台,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打开了大门。2013年下半年以来,注册与申报民营银行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热衷的一件大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30年改革在路上 篇4

电力工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是我国各行业中起步较早的。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是电力工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步阶段, 主要集中于电力科学计算实验、发电厂设备状态监测、变电站所监测等方面。1983年成立了以李鹏同志为组长的水电部计算机领导小组, 这是电力行业的第1个信息化领导小组。90年代初到2005年, 是电力信息化的初步应用阶段。以网络化特别是互联网为显著代表, 信息技术逐步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发电厂自动控制、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科研等方面应用, 形成规模。1998年建成了覆盖全国各大区电管局、直属省电力局的计算机广域网络, 并与国际互联网连通, 这是电力行业的第1个全国性信息广域网络。“十一五”期间, 进入企业级信息化的快速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全面与电力工业的规划、设计、生产、运行、科技、经营、管理、基建、营销等各专业相结合, 应用程度与广度更加深入。2006年开始的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的大规模建设, 是电力行业首次以工程项目的方式推进“五年信息化规划”。上述3个阶段从时间跨度上来看, 30年、15年、5年, 时间越来越短, 速度越来越快;从特征上来看, 从单机单应用、网络应用到大规模集成应用, 规模越来越大;从信息化所起作用来看, 从初期的可有可无、中期的偶有亮点到目前的“两化”逐步融合, 信息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电力工业已进入“大电网、大机组、高电压、高自动化”发展时期, 信息化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的30年, 电力信息化始终充满着勇气、激情和活力。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一员, 我们感受到这一过程。中国社会, 电力行业, 电力信息化, 用不长不短的30年时间, 告别了僵化沉闷, 迎来了生机勃勃。成就已载入史册, 新的使命更加艰巨繁重。开展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电力信息化实践, 突出及时性和有效性, 强化风险防范, 创建和谐电力发展新局面, 实现信息化企业和数字电力, 积极推动电力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事业崇高而神圣, 前景光明而美好, 责任重大而光荣。

我们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的“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要求,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持续改进, 跨越发展, 为电力信息化铸就下一个30年的辉煌而努力奋进!

向共和国50多年来默默为电力信息化做贡献的领导、专家、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30年来为电力信息化身体力行、倾注智慧的信息化工作者表示深切的感谢!向目前仍在电力信息化岗位上辛勤耕耘的人们表示由衷的共勉!……

教育随笔成长,在路上 篇5

转瞬之间,从9月走上讲台,距今已快一年了。在流走的匆匆岁月中,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感慨过,我困惑过,我也感动过。4月28日,聆听张进球校长《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报告,受益良多,分享前辈的思想,与前辈一路同行,我也在悄悄地成长。

张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作为教师,要明确的就是“寻找合理的从教理由,寻求合适的精神标杆,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是呀,一个老师,要明确自己从教的理由,问一问内心的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想,那一份选择的坚定,大概是源自于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抬头祈望新知的眼神,大概是源自于听到教室里传来清脆读书声的欣慰,大概是源自于看到孩子们点点滴滴进步的满足感,大概是源自于与孩子们相处时被孩子们的纯真与童趣逗乐的轻松……

“站稳讲台――成为骨干――成为名师――成为经师”,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轨迹。是呀,“站稳讲台”永远是我们成长的立足点。记得初到古溪学校的时候,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面对四、五年级两个不同学龄段的.孩子,看着陌生的教材,我不禁忐忑起来。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何把知识的重点深入浅出的教授出来,如何让孩子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孩子掌握课后练习的做题技巧,这些都让我陷入了思考。于是,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教材上面,找重点,做补充,写习题,这些都变成了日常。至于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我也根据语言课程学习的特性,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操练对话,更大程度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站稳讲台的第一步。作为新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头疼的问题,比如面对调皮的孩子总是不愿意交作业、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等棘手问题,也会让我陷入困惑中。我想,这些只是我们成长为一名优秀老师道路上的“小小拦路虎”,这些经历都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站稳讲台,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面对各种棘手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成长的路上,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张校长提出了“卓越教师的五种能力”--“阅读、思考、实践、演讲、写作”。阅读,是我们拓宽知识视野,充实自己的手段;思考,是我们督促自己发散思维,自主思考的方式;实践,是我们把所思所想转化为能被自己吸收利用的手段;演讲是培养我们组织语言,锻炼自己口才的表现形式;写作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陈述方式。只有具备了这五种能力,我们才能向优秀的老师的方向靠近。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老师,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着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孩子们都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容易满足,满足于孩子们一点一滴的小进步,满足于孩子们扬着充满朝气的脸庞,甜甜的喊一声“老师您好!”的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平凡,但我很快乐。

走在教育的路上 篇6

的确,有人说,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一种幸运,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一种幸福。是呀,幸运之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当你无力改变现状。与其抱怨,不如端正心态,去喜欢它,去享受它,如此,你就会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攮攮。”

从教二十余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记忆最深刻的是刚从教的头三年,那时年轻,对生活满是憧憬,对自己还不熟悉的工作也满怀着激情,应该说那时可以用“特别喜欢”来描述对工作的态度。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我抵达了理想的教育境界。之后的教育生涯,逐渐感受到“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出现了职业的疲惫,激情的消退。新课改后,在与陶行知、朱永新、窦桂梅等一位位名师大家的心灵对话中,被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深深感染。为什么没有早点读他们的书呢?教育确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是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啊!

当你有了教育的理想,你的思想便变得崇高,教育的使命使你“从物质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当你用深情的眼睛,凝视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的真实透明会让你躁动的心变得宁静;当你用温暖的双手,呵护孩子们的情感,他们流露出的对你的爱恋,会让你体验到做母亲的快乐;当你潜心备课,全心投入到课堂之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智慧碰撞中的生命狂欢。所以,家长会上,我说:“每一个孩子,对你们来说,是你们唯一的宝贝;对我来说,是一座宝藏。感谢他们,对我的喜欢,对我的崇拜,让我找到了做教师的快乐;感谢他们,不厌其烦地听我讲课,成就我做教师的精彩;感谢他们,给我灵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感谢他们纯真的脸庞,让我永葆一颗童心……”

行走在“真教育”的路上 篇7

是呀!当前, 教育饱受社会诟病, 教育负面新闻不绝于耳, 公众对教育怨声载道。教育, 这个神圣而严肃的字眼, 愈发显得弱势与混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 如若对这些教育的本原性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 没有深刻的思考, 那么, 教育终究会不尽如人意。

梁好老师不愧为教育的智者, 更不愧为理性的教育学者, 他对教育的思考直达教育者的心底, 让人感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而他的“回归真教育”的命题与思索, 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反思与实践。

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一文中, 梁好老师讲述了他在一所全国知名的课改名校参观时, 看到一条这样的标语“个个能优秀, 人人争满分”。对于这条大家习以为常, 甚至某些学校管理者争相学习的标语, 梁好老师感叹道:“真正的教育应追求‘学生第一’, 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中, ‘第一’的应当是学生, 而不是所谓的分数。如不然, 教育必将误入歧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单一的分数, 不是纯粹地指向考试。如若教育仅仅只剩下考试与分数, 仅仅只是为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那么, 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也注定是虚假与浮华的。正如怀特海所言:“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 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是个宏大而宽广的概念, 而真正的教育就应当指向学生的长远人生, 就是教学生达求最本真的自我, 实现自我的最大化发展, 而非紧盯分数, 死抠成绩。对此, 我们的诸多教育者是否真正能体会到呢?而每每想到“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似的“反教育”标语, 这种“真教育”的诉求与思考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现实呼唤真教育, 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更是理想教育的现实需要, 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渴望。

在《回归真教育》一书中, 梁好老师没有生涩坚硬的理论, 没有枯燥乏味的论述, 有的是生动的故事、敏锐的发现。书中梁好老师用“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每一棵小树都有存在的价值”等这样的故事, 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都有自己发展的意义, 而教育者所实施的“真教育”就是顺应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他们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最好的自己”。故事短小精悍, 却意味深长, 余音绕梁。

更值得一提的是, 细读著作的每个篇目, 我们会深深地感叹思考的力量, 梁好老师用以身边之事明教育之理, 用思考通达人生, 反思生活, 反思课堂, 反思教育。这种教育的反思力, 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教育的热爱, 更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真教育”的不懈追求与思索, 而如若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以这种态度审视对待我们教育的每一处细节的话, 相信我们的教育生活同样会变得丰富多彩。

走在探索路上的德育改革 篇8

法国: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倡国

法国哲学思想先驱孔多塞于l8世纪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 认为摆脱宗教控制的教育改革在法国是当务之急。1881年, 法国颁布《费里法案》, 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制, 在公立学校以“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代替宗教课, l883年的课程大纲设置了道德与公民教育课。这些改革让法国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倡国。20世纪80年代后, 法国多次实施教育改革, 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的国家公民, 公民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课题。

法国是集权制教育体系, 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领导学校德育发展。德育课的范畴、年限、内容等方面, 均由教育部统一设置。德育从小学到高中持续进行, 不同阶段有具体的内容和目标, 如高中三年级内容为当代世界变革中的公民身份, 涉及众多国际问题。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侧重, 但其核心点是培养理想的社会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 法国学校德育已包含了个人道德教育、国家与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3个重要方面。

从社会需要出发, 为社会发展服务, 是法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注重人权和公民责任是法国学校德育的另一特点, 法国人有强烈的人权意识, 这与学校德育及国家历史传统是分不开的。

美国:多样性多元化的德育教育

美国从宣布独立到l9世纪末, 政府都强调维护民主政体的政治教育, 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 在自由、平等等基本理念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不同文化的认同等教育内容。l918年, 美国正式成立了“社会科”, 设立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包括公民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开始向公民教育发展。

美国是移民国家, 特别注重德育的运用, 德育目标是培养美国精神, 使国民为作为美国人而自豪。美国德育同整个国民教育一样, 由各州自行决定, 没有统一的形式和内容。有些州制订大纲或编德育系列教材进行德育, 有些州却无任何明显的德育措施, 但在整个教育中表现出强烈的德育倾向。这也是美国德育的重要特点。不一定以单独的课程开展德育, 却将其融入整体教育中, 且通过社会服务、宗教等多种形式加强德育。

20世纪70年代后, 美国开始逐渐普及公民学教育课程, 试图解决学校德育危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美国宪法200周年纪念活动的推动下, 美国学校“掀起学习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准则的热潮”。

总体来说, 美国的德育注重主体性, 德育的指导以激发为主, 给予教师、学生充分自主权, 自主权同时与方法多元化紧密联系。注重为社会实际服务是美国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内容及方式根据经济发展及学生需求进行。

新加坡: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德育建设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基本价值观的推行, 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20世纪60年代颁布的学校道德与公民训练综合性大纲,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

1979年, 新加坡文化部提交《道德教育报告书》。根据其中的问题, 新加坡政府决定在学校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自1980年起, 在中小学改设道德科, 特别强调道德伦理, 并允许开设宗教课、道德课和儒家伦理课, 是世界上首个将儒家伦理编成德育教材的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还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 负责修订及发展新加坡小学公民及道德教材。《好公民》强调东方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成为新加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转折点。

新加坡学校坚持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与全面德育相结合, 即一方面坚持开设专门而完备的道德课, 另一方面在校内校外活动及社会各行业、领域渗透德育目标。新加坡德育的重点是向公民灌输核心价值, 这一点从国家独立到现在始终未变。灌输同时与潜移默化的方式并存, 以政府官员及活动的以身示范等方式进行。法律的严格及完善也为德育的推行提供了保障。

以上3个国家德育的侧重点及方式等虽各有不同, 但都强调对国家的热爱和国民身份的认同。其中新加坡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其德育思路对我国有更好的借鉴作用, 有助于我们保持传统文化的优势, 同时做到与时代及世界需求的融合。

30年“小岗”改革仍在路上 篇9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也是小岗村“大包干”30周年。弹指一挥间, 30年过去了, 一个强盛伟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78年, 历经10年“文革”浩劫后的共和国, 百废待兴。这年夏天, 一场关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着。紧接着1978年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 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 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安徽风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被监禁的危险, 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 签订了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 掀开了以承包制为基础的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与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所有制相比, 土地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地还是那些地, 人还是那些人, 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地增长,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粮食及整个农产品的供应还出现了剩余, 乃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卖粮难、卖猪难的状况。承包制在中国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功, 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西方人“谁来养活中国”预言 (我们时常骄傲地宣称, 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是一个了不起成就) , 而且为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也被后来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所借鉴。今天, 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 我们都不能不提到小岗村, 不能不提到那18户勇敢的农民和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书。因为, 30年前的改革步伐正是从小岗村、从那份分田单干的秘密协议起步的, 无论我们怎样褒奖和评价小岗村曾经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做出的贡献都不为过。

二、小岗村的迷茫———重走集体合作道路

承包制除了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外, 另一个重大作用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大胆地搞企业,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 而且还解决了农民的用钱问题。但遗憾的是, 在解决了温饱和经历了乡镇企业的短暂辉煌之后,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 粮食生产已经没有多大的潜能可挖;因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布局太过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浪费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先天性不足, 乡镇企业走向了衰落, 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后来居上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比而言, 农村发展落后了,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除了华西村、南街村等为数不多的农村地区真正富裕起来外, 包括小岗村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现在还停留在“温饱”水平上, 还有一些农村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甚至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就连作为引发中国变革的发轫之地, 小岗村纵向相比翻天覆地, 但横向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与所有人一样, 小岗村的农民也想富裕, 他们在努力, 也在思考和迷茫。“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 现在只能管温饱,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 家里的地不是荒废着, 就是廉价转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 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 迈不开步子”, 当年摁下红手印的18农民之一, 如今不仅是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关友江说。于是, 在2007年召开的村民大会上, 村委会决定, 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 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 统一平整, 进行招商, 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厂, 村里人还可以进厂打工, 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村里想得很清楚, 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 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 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种种迹象显示, 在“分田到户”30年后, 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小岗村今后的路究竟在何方?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且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并向南街村学习, 重走“合作社”道路?如果说“大包干”的路走不下去了, 改走南街村“合作社”的路又行得通吗?即便是南街村和华西村模式被小岗村克隆成功了, 在广大的其他农村地区也就能够克隆成功吗?“像华西、南街这样的明星村, 应该是农村城市化的榜样, 而不是农村建设的榜样。农村建设是要解决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让中国每一个村都办起相当规模的工厂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济规律决定了工业集中到城市和其周边地带。经济成长的最高阶段是剩下少数农民搞农业, 让农业成为城市的一个食品生产‘车间’, 而不是把农村变成工厂。少数几个村庄富裕起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搞土地大包干, 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发展了才允许他们对农业进行补贴, 把集体耕作方式坚持下来。集体耕作的方式使他们能有计划地利用土地搞工业开发, 而不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党国英《华西还是南街谁是安徽小岗村的榜样?》) 。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 不管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 除了城市周边的一些郊区农村真正富裕起来之外, 绝大多数农村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的传统农村地区的情况跟小岗村的情况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 其他的乡村还远没有小岗村那样幸运, 除了勤劳的和丰富的劳动力之外, 既没有什么其他的优势, 而且还少了小岗村的名气。如果他们既学不了华西村和南街村, 而承包制的路也走不下去了, 那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三、“小岗”的未来———改革还需继续

土地承包制改革其成功和伟大之处, 就在于不仅充分尊重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生产关系特征, 而且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 因此承包制不仅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还为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令人遗憾的是, 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在经历了短暂的承包经营阶段之后就转向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事实证明承包制在城市经济改革过程中并不成功) , 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却依然进展缓慢, 农村经济改革依然还停留在原点, 一个似乎不可超越的原点———这么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土地承包制”上打圈转, 似乎“土地承包制”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始终没有突破。

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 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城郊农村与边远农村、平原地区与山区农村的情况肯定不一样, 不管是承包制还是“公司+农户”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租赁制、永佃制及土地私有制等等, 谁也不应该武断地说哪一个模式是最好的, 它必定能适合所有的地方。我们的政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土地资源禀赋, 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地区探索多种多样的、适宜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 只要是农民愿意的, 哪怕就是土地私有制, 都应该允许他们大胆地尝试。城市经济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存,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只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 为什么在农村就只能有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发展模式而不能“百花齐放”呢?如果对在全国范围一下子放开并打破土地承包制的束缚存在着担心的话, 完全可以选择一部分地方先搞, 就像当年选择深圳等几个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一样, 选择少数几个地区哪怕是一个省、几个县、几个乡或者几个村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验特区, 放手进行各种土地制度的实践。应该说, 国家批准在重庆和成都建设城乡统筹实验区是进行三农政策改革的难得机遇, 但愿重庆市和成都市能在三农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杀出一条血路, 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期盼着又一批新的“小岗村”、“小岗乡”、“小岗县”———一个完全不同的“小岗”模式的诞生!

可以肯定, 这样做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因为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担心, 如果农民选择了土地私有制, 其结果将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卖掉土地从而失去所谓的保障和退路, 也将会有一部分人会通过购买和兼并他人的土地而成为大庄园主、农场主或地主。不管是有人失去土地还是有人成为地主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部分农民甚至相当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是注定的, 这也正是减少农民、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我们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 而另一方面又怕农民失去土地?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在城市里我们不但不怕出现资本家, 而且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其发展———越大越好, 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害怕在农村出现地主呢?从某种意义上讲, 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之所以存在今天这样大的差距且越来越大, 正是因为在城市发展壮大了资本家 (民营经济、私有经济) 的时候, 在农村却没能产生地主, 这是非常让人遗憾的。我们应当记住, 发展经济学家德尔博格曾经说过:“给农民以土地的所有权, 他们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来经营土地, 他们又会把绿洲变成沙漠”。周其仁教授也说过, “我们国家真正缺的并不是土地本身, 而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制度”。

四、结束语

在纪念“小岗”诞生30周年的时候, 在我们为国家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和自豪的时候, 我们更应当思考:为什么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我国农业的未来怎么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纪念“小岗”的最大价值。

小岗模式曾经为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而且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序幕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无论怎样褒奖其历史作用都不为过!但是, 30年过去了, 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劳动力转移问题、城市化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粮食危机问题等等, 已不是一个小岗模式和承包制就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一切都在变, 唯有继续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才有出路———对小岗来说是这样, 对于中国农业和整个中国来说同样是这样。改革没有终点, 小岗还在路上, 我们都在路上!

摘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谈到小岗村。在一次又一次地为小岗送上各种赞美语言的时候, 我们也应看到小岗人的迷茫。是继续走“大包干”的道路决不动摇, 还是放弃单干重走“合作社”道路?是学习华西村和南街村将小岗村也变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村庄, 还是鼓励农民抛弃土地进城成为市民?时间在变, 社会经济大背景在变, 小岗村和承包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变, 是唯一的希望;解放思想, 永远没有终点。

关键词:小岗,土地制度,解放思想,改革

参考文献

[1]、方伟阳, 章玉政.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N].扬子晚报, 2008-03-25.

[2]、李秉龙, 何秋红.中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3]、虞华.猪肉价格为何高位继续大涨[J].中国物价, 2007 (7) .

[4]、陈锡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能动摇[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3-04.

[5]、赵晓.启动第三次土地革命正当其时[N].中国新闻周刊, 2008-01-07.

在寻找教育“天堂”的路上唱响爱 篇10

关键词:教育“天堂”,“态度决定一切”,信心、宽容心和恒心,尊重的力量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 碰到一位老先生, 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 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遭。”后来, 又来了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 老人家也同样反问, 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 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老者说:“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 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相反, 以批评的态度去看, 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

读罢这则寓言, 我想起自己刚到职业学校时, 经常被一些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弄得焦头烂额, 很不开心。那时候, 上课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煎熬。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天堂和地狱的大门, 钥匙就捏在你自己手中。把学生当作天使, 学校就是教师的天堂;把学生当作魔鬼, 学校就是教师的地狱。”我恍然醒悟:面对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 如果我始终以“差”的态度去对待他, 学生可能就会差起来, 但是如果我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他, “差”的学生就可能变“好”起来。因此,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心态, 走出情绪的低谷, 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做一个开心、积极的教师, 让爱在寻找教育“天堂”的路上延伸呢?

一、必须具备“三颗心”

1. 给自己一个安慰, 增加一份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 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 但更要相信通过自己的教育, 孩子会改变。”

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更难。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会使你发火。然而, 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我行我素, 甚至变本加厉。“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真诚、关爱、温和的激励比粗暴的呵斥有更好的效果。所以, 要拿着“放大镜”努力去寻找和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表扬。这样, 既可以激励后进生不断进步, 又可以给自己一个信心:在我的关爱教育下, 他 (她) 改变了, 这就是我的成就, 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要做得更好, 让爱伴随学生的成长。

2. 给自己一个台阶, 保持一颗宽容心

孙子说:“百战不殆,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孩子犯错误是常事, 如果不用制度去惩罚他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何乐而不为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就是宽容, 也是一种无声的爱。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爱心,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更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育人是让每个学生成人, 并不是为了在生理和心理上使他们受到伤害。

3. 给自己一道曙光, 坚守一种恒心

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位他曾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 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 尽管他可能给老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教师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是的, 即使孩子现在不改变, 也要抱着希望关爱他的未来。

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困难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许要一年、两年, 甚至更久。我们不妨给自己一道黎明前的曙光, 学生现在不接收、不改变, 但将来一定会改变:希望我的教育像一杯醇酒, 时间愈长味愈浓!

二、借助尊重的力量

老师正在上课, 突然“哐啷”一声, 所有的学生都回过头去, 然后是一阵哄堂大笑。原来, 坐在最后一排一向好动的男生把椅子弄翻了, 他一屁股坐到地上, 书包也被他带了下来, 书本撒了一地。

老师走过去, 先急切地问:“摔着没有?快起来。”然后微笑着说:“把书拾起来, 别弄脏了, 那可是你父母花辛苦钱买来的。”男生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 先扶好椅子, 再拾起书本。所有的学生都不再笑了, 而是安静地听课。

故事中的老师确实与众不同,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 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又让孩子学会了自我反省。绝大多数教师和父母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和处理棘手问题时, 都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不分场合, 不顾孩子面子, 上来就是训骂:二是过分溺爱, 总想用“春风”感化孩子。在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

三、关注爱生的“广度”和“深度”

1. 爱生的“广度”

在我们看来, 大凡后进生都是毛病、问题的“集合体”, 而教师一如辛勤的园林工人, 在爱的名义下将孩子身上“旁逸斜出”的“枝蔓”一一进行“修剪”, 最后只剩下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的“荷花”———循规蹈矩。对教师偏执的行为追溯, 除应试教育的“余孽”作祟外, 更多的是读不懂儿童所致。纵观教育历史的长河, 大凡教育伟人都能在教育实践中爱屋及乌地欣赏“污泥”、“残叶”……因为他们明白顽皮好动、耍小心眼、搞恶作剧、标新立异、不循常理正是儿童的天性所然。因此我们不要将“枝蔓”排斥在爱的外围, 要理解和宽容儿童的天性, 让爱在教育的生涯中延伸。

2. 爱生的“长度”

社区教育,我们在路上 篇11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型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开放大学始终把“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作为办学理念,强调“通过集聚、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很早就开始了探索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实践。

2010年12月4日,教育部在杭州召开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本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牌子授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杨志坚。

2011年3月,中心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并以学校名义签报教育部职成司,每年中心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除接受学校的监督检查外,要上报教育部职成司备案。

2011年5月,中心接受学校的委托,承担财政部、教育部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 项目。中心协调地方和行业15所电大开展项目研究,目前项目已经结题并通过验收,获得专家肯定和好评。

2011年7月,中心受教育部职成司委托,面向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以社区数字化学习为主题,在网上成功举办了社区教育成果展。该活动在2011年、2012年共举办了两届,半数以上的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参加了展示活动。

2013年3月,中心受教育部委托开展“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工作。调查历时两年,调查范围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为主,覆盖了61个示范区、49个实验区和80个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区(县),回收问卷总计101.6万份。

自2012年以来,为深化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和实务研究,中心相继建立了59个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基地);5个社区教育学习体验中心;21个社区教育i-实验室(i-阅读、i-美术、i-书法、i-美食、i-歌唱、i-健康、i-创业设计等),对社区教育从活动内容到内涵建设开展了实践性探索。

近几年,中心相继出版了《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5-2011年)》《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12)》《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年)》《社区音乐教育 创造和谐之声——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社区音乐教育文集》《社区教育优秀论文集》《方兴未艾的全民终身学习——2014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催生社区教育活力。中心组织建设社区教育资源300多学时,其中包括文字教材、声像制品以及网络课程等。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社区教育立法、社区教育管理者能力培训等,培训近千人次。

回顾往昔,点滴成绩凝聚了全国电大同人的支持和帮助,包含了领导的信任和期望,也记录了我们的不懈努力。五年的历程有欢歌笑语也有酸甜苦辣,更多的还是收获。

二、看今朝,前途无限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区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实验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一定要站在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充分认识城乡社区教育的重大意义,把社区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正如鲁昕副部长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发展新时期的社区教育要重心向下、突出重点,要对社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创新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创新社区教育的载体平台,创新社区教育的资源供给,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方式,努力把社区教育打造成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形成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终身学习网络体系。

前不久发布的“2014年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累计700余个,占全国区县总数不足四分之一,这说明社区教育还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发动。几组数据为我们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明确了方向。

在本次调查中:

有71.93%以上的受访学习者对参与过的社区学习活动表示满意,认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能够各取所需,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技能、提升了幸福指数。这也意味着社区教育工作越来越受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欢迎。

有84.9%的受访者认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表明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受访学习者中中老年人有75.72%,占四分之三以上。青少年不足四分之一。表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以中老年人居多。中年人主要包括在岗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工商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参与社区教育,一是为了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提升工作竞争力;二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质;三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更好地融入社区。

有63.5% 的人对“利用社区学习网站学习”持满意态度,满意度得分有74.99 分。无论是人数还是得分,都说明人们对社区数字化学习有很大期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市民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实现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探索创新居民网上学习模式。

有65.8%的受访学习者认为“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收费合理”,51.84%受访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认同“社区教育活动收取一定费用不会影响百姓的参与率”。这表明,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以公益性教育服务为主。同时,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需要创新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习者部分承担的经费分担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不仅是提升居民个体素质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我们不仅要“面向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参与和服务社区教育,开展培训、咨询、服务和指导”,还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搭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建立和完善组织网络,推广社区教育研究成果;开发、建设、整合、推广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专业化队伍和社区教育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和能力要求,是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赋予我们的部门职责。

如今,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5岁了,年轻的它有着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爆发力,正如我们的社区教育事业一般,蒸蒸日上。

中国社区教育学习网(www.shequ.edu.cn)已经开通。要闻、课程、大赛活动、i-实验室教学模式探索,这一平台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更多信息和优质资源及服务。

“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落下帷幕。该活动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厦门市沧海区人民政府、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共同发起,于2015年6月面向全国征集“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作品,并通过中国社区教育学习网向全国展播。

社区教育i-实验室发展到21个。从“i-旧物改造”到“i-理财”,i-实验室已成为社区教育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抓手。通过在线学习和线下体验以及不断丰富的赛事活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同时也在不断夯实社区教育的基础,凸显教育在社区中的功能。

中国社区教育近30年虽然有长足发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与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与城乡社区教育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5年的切身体会,让我们觉得社区教育大有可为。面对国家开放大学的定位,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面对时代对我们的选择,社区教育——我们在路上。

教育改革在路上 篇12

经过几年的试行与实践, 有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编排更合理, 使用更开放

新教材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由单元主情景图、AB两块对话、词汇、语音 (篇章) 以及C部分的拓展故事组成, 隐含了总-分-总的教学建议, 教材使用更加灵活与开放。

1.导学主情景图。主情景图在使用上可以作为单课导入和单元复习的素材, 更可以作为单元导学的材料, 如运用微课导学的方式, 事先录制单元内容, 上传网络, 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然后开设单元导学课, 带领学生整体感悟单元语言, 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基于主情景图场景, 通过故事编拟, 呈现本单元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和内容。

2.感悟对话教学。与老教材比较, 我们会发现, 新教材总是把Let’s talk放在Let’s learn之前, 编者传递给教师一个理念: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 从感悟到学习的过程。Let’s talk版块的功能及意图主要是通过场景呈现主要句型及相关词汇, 重在语义理解, 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Let’s learn的相关词汇。

3.开放语音教学。这一版块旨在教给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以基于这一板块开设专门语音课, 串联相关例词, 创编趣味故事, 帮助学生归类总结相关发音规则, 也可以把相关发音教学渗透到其它任何课型的教学中, 随机开展语音教学, 使语音教学无痕渗透。

4.渐进读写教学。新教材的读写版块从三年级上册就开始设置, 从Start to read的图片搭配过渡到Read and write的短文阅读, 对读和写的要求分步递进, 先有输入, 慢慢输出, 逐步提高阅读及书写能力。

以读为例:三年级能根据图片搭配句子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能力;四年级能阅读理解配图短文, 并完成相关短文理解任务;五年级能阅读理解配图短文, 在完成相关短文理解任务的基础上, 并完成相应的与短文有关的书写任务;六年级能阅读理解应用性短文, 并完成相应的与短文有关的语段书写任务。

这种循序渐进读的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习得, 为高年级读的能力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语音更灵动, 凸显音义形

新教材增加的Letters and Sounds/Let’s spell内容是本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字母与语言本身并不是单独存在, 他们相依相存, 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 (Name) 与“发音” (Sound) , 再根据一定的拼读规则, 达到见词能读, 听音能写的学习效果是新教材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些策略。

1.整体把握教材, 抓住语音教学契机。首先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 把语音教学融入日常所有课型教学中, 尤其是Let’s learn词汇教学中。其次是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 对其内容进行故事创编, 把语音教学无痕渗透到故事情境中,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 . 巧用各种方式, 开展语音教学。语音可以与歌谣、绕口令、故事相结合。相关资源很多, 像网站www.starfall.com、书籍《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林克妈妈学英语》等等。在资源的选取过程中, 应该遵循与课文内容相配套, 朗朗上口, 趣味性强等原则, 让学生从枯燥的语音学习中解脱出来。

3.循环往复, 持之以恒。新教材特别强化认读, 如在拼读cat这个单词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能够成功拼读元音+辅音 (c-a ca) 或辅音+元音 (a-t at) 入手, 然后再要求学生整单词拼读, 再扩充到ratbatfathat等单词, 采用“小步子、重模仿、求准确、多循环”的策略开展教学。

三、单元整体教学, 内容推动语言发展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倡导者古德曼曾在《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一书中提出语言学习和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的观点, 在该书中他认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阅读理解能力不是通过文本中片面的单个词语的意义而得来, 而是来自于对上下文文本之间的关联和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因此,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篇文本的理解来带动字词的学习, 从而推动英语思维发展。

1.目标语言在单元各课型中循环往复滚动。在实践中, 我们应该在一个单元大语篇中, 分步开展相关词汇、对话, 篇章学习, 这些课型间内容紧密联系, 单元目标语在各课时中循环往复滚动。

以四年级下册第六课为例, 这一单元学习主题是“Shopping”。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该主题, 其中有关服装的词汇在本册第五单元中已经学习,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sunglasses等饰品及表达物品特征的词汇, 像pretty, cheap等, 要求学习掌握的句型是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等, 并能读懂超市或商场里的促销海报。我们可以创设庆祝六一节购物的大语篇情境, 设计六个课时, 第一课时话题是Children’s Day is coming, 涉及P56、57的Main scene, 呈现单词、句子等目标语言;第二课时的话题是What to buy, 涉及P59、62的Let’s learn词汇, 以I want to be…. I want to buy. It’s/ They’re ….为主要支架句型, 出现八个目标词汇;第三课时的话题是Where to buy, 涉及P63的Read and write, 引导学生在读懂相关海报信息的同时, 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How much的句型询问价格;第四课时话题是How to buy, 涉及P58、61的Let’s talk, 综合呈现购物场景, 开展目标语言的运用;第五课时的话题是For Hope School, 涉及P65的Story time, 综合运用目标语言;第六课时是专门的一节语音课, 涉及P60Let’s spell。

虽然第二节的教学目标是语音词汇, 第三节是篇章, 第四节是对话, 但单元目标语言一直要在各课型中循环往复滚动, 第二节课中, 整个语篇以I want to be…. I want to buy.It’s/ They’re ….为主要支架句型, 滚动出现八个目标词汇, 第三节课中,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在读懂相关海报信息的同时, 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How much的句型询问价格, 这些都为第四节课的对话学习——综合呈现购物场景, 开展目标语言的运用——做了良好的铺垫;另外, 本单元的书写练习也是层层推进, 第二节课认识单词的形, 第三节课要求在情境中填写这些单词, 第四节课过渡到仿写相关句子, 这样目标语言在语境中循环往复, 逐步渗透, 到后来就水到渠成。

2.单课话题紧绕单元主题。内容推动语言发展关键的一步是教材的优化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遵循话题、结构、功能、情感四位一体的原则, 兼顾单课时之间的联系与链接, 使每个单课的教学活动都能围绕单元话题形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 如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整体设计中, 可以把P63的阅读文本的前置, 把一般放在第二位的对话教学放在了阅读文本之后, 之所以会做这样的调整, 那是因为本单元的阅读文本属于商场促销广告, 适合在购物前做阅读分析比较。

教材优化组合好之后涉及到教学篇章的编拟。设计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关注再构语篇内容要符合教学主题, 切合教学目标, 不要任意拔高或降低文本的要求;其次, 再构的语篇文本的内容要有整体性。教师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语境、话题、层次等逻辑顺序重整排列, 并关注整体的主题情境创设, 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后再构的语篇要以课文情境、人物为蓝本, 不要独创新意的天马行空, 把教材放一边, 编得辛苦, 学得也辛苦。

上一篇: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下一篇:信息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