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教育改革

2024-09-15

就业教育改革(共12篇)

就业教育改革 篇1

随着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门槛在不断的提高。许多的高职毕业生很难谋求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为此许多毕业生将目光放到了自主创业上面, 但是由于创业技能的缺失, 他们面临的往往是创业的失败局面。为此, 为了满足广大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的创业技能需求,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要针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的实施办法, 从而缓解我国的创业就业难题。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体现在科技和军事方面, 更多的是体现在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世界各国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预示着高校教育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文件, 强调高职院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晋升作为教育的目标, 让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够成为求职者, 而且能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地就业, 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1.2 重视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的特殊时期, 为了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对高校的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搞好了创业教育, 生产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业者, 才能为发展经济积蓄大量的力量。需要从海外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创业活动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为了满足转型期的特殊需要, 必须进行创业教育改革。

1.3 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局面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够充分挖掘毕业生的潜能, 开拓其个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临就业压力大的局面,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为此适时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 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更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备以下特征:将培养掌握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 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 设计和规划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该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较高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非常接近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结合本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类, 在教育教学中与本区域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与锻炼的平台,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2.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更适合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具备什么样的师资队伍, 对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为了更加有效地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 必须进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注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 使中青年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和专业课程的教师的界限放宽, 从而逐渐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从企事业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 多为学生讲解行业经验, 并及时针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专业课程讲解内容进行调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

2.3 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业更具发展潜力

应试教育的实施, 使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考分数上, 每个人的分数不同, 每个学生的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也不同。并且最终产生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由于对应试教育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导致分数不高, 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智力就不高, 能力就不强;另一种是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 学生只是呆板地机械似地强化训练和进行习题锻炼, 但是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如果能够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 可以更好地更大程度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3.1 建立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体系

许多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仅仅面向毕业班, 其实是不正确的, 就业教育指导应该是贯穿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在毕业生临近毕业之际开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往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就业教育指导应该早起步, 然后分阶段地进行。在大一入学时就应该开设有关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经过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学年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转变就业从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为学生的就业从业心理构建起保护层, 从而降低学生的自主创业风险。

3.2 建立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体系

就业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特点,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其中, 才能更加充分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树立务实的职业目标。为此,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作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并且模拟招聘会现场, 让学生提前适应求职和创业的心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往届毕业生创办的公司里进行实习, 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3 就业创业教育要和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结合起来

就业创业教育要与高校创业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主要应该做好下面的工作:

(1) 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真正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文件落实到实处。

(2)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系统建设。其中重点要放在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工作上面,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援助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建立一支专业化知识过硬、高水平和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和吸收高校中的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然后加大对就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增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为学生及时地且有前瞻性地解决疑问。

3.4 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环境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两种:一种是政策环境, 一种是舆论环境。其中政策环境的作用是能够为个体创业者提供创业理由。舆论环境则包括社会的支持和舆论的支持。创业如果离开了外部环境的支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环境营造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政府, 还应该包括媒体、社会公众和企业自身。创业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影响和改变外部环境, 才能使外部环境向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既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又能够满足解决人才就业问题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讲, 创业教育属于一门全新的学科, 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无可争议。

参考文献

[1]唐爱芳.论高职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8 (1) :67-68.

[2]陈建华, 赵振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0, 18 (6) :68-69.

[3]车毅, 周文山.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J].致富时代, 2011, 16 (6) :58-59.

就业教育改革 篇2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5745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143 元,其中0-2年工资3000元,好范文工资39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100%;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各种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用品开发,还可以到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咨询或教学。到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院以及各类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到各地康复机构从事康复训练工作,也可从事手语翻译工作或到民政、残联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特教老师、特殊教育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杭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25个]、上海[15个]、深圳[12个]、南京[11个]、武汉[11个]、重庆[9个]、广州[8个]、郑州[7个]、西安[6个]、昆明[4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杭州[4999元]、北京[3000元]、昆明[2999元]、石家庄[2500元]、东莞[2250元]、乌鲁木齐[200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特殊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类,其中教育学类共10个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教育学类专业中排名第8,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21位。

教育以就业为先 篇3

几乎与此同时,将于明年毕业的大学生们开始了找工作的征途。新闻报道说,11月19日在河南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会场两扇玻璃大门被汹涌的求职人潮轰然挤倒,自动扶梯也破挤垮。

从庙堂到草野,都对教育寄托殷切期望,尽管他们所寄托的未必一样。一个泱泱大国自然要高瞻远瞩,期待教育改造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但也无需指责老百姓的现实主义:他们就是希望自己或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饭碗,获取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渠道。

而这两个目标,实际上又相辅相成。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捧上一个不错的饭碗,这国度岂能不仓廪实而知礼仪?如果每个公民都超越自己的父兄,这民族又岂能不日新月异,傲视群伦?

国家以教育为先,老百姓则要求教育以就业为先。如果我们对这个朴素的要求多一些尊重,多一点理解,就不难发现困扰中国教育的悠悠万事,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更遑论那些高远的目标。

眼睛向后去找答案,是最不负责的回应。确实,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看不见求职的千军万马,似乎人人都有饭碗。按照那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今年福布斯榜上的内地首富黄光裕很可能要种一辈子地,每天挣2个工分;“游戏大王”陈天桥可能要在办公室的文牍中终老。

追求美好职业的自由值得珍视,哪怕它激起的热情会挤倒100扇玻璃门、挤垮100座电梯。因为这纷扰是走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开端。

所以,人们才会对“不是就业岗位少,而是大学生眼光高”的说法嗤之以鼻。本科生争当环卫工、硕士充任“城管”这类的“就业”不再值得赞许,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充分就业,牺牲的也许只是他个人;大批高等教育“成品”不得施辰才华,消耗的就是国力。

讨论教育话题,需要跨过学校的围墙,当我们指责大学生迷恋京、沪、深、穗之际,是否该先想想,别的地方能不能给学子们提供不靠关系就能得到的职位;我们感叹“公务员热”之际,是否应该想想,民营企业为何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听到专家在普及常识:“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个基本常识。”这常识谁也无法反对,但在“不一定”和“一定不”之间,涉及复杂的百分比,目前的“高端职位”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大学生的需求,却也是无法反驳的事实。

是企业坚持走劳动密集型道路,无法提供“高端职位”,还是因为高校生产不出科技带头人,让企业无力技术升级?

科学泰斗钱学森曾在病榻前对来探望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立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一个能“产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只有莘莘学子的热情肯定不够,制度变迁有赖于决策者的远大目光。

现代政府能够做的,首先是将教育负担从群众的肩头卸下,把更多人纳入教育改变命运的洪流中,一来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二来为民族持续发展储备后备军。本届政府宣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提出教育支出要占财政总支出4%的目标,从资金投入的角度,保证教育履行其能,体现了决策层对国民教育的重视。

就业教育改革 篇4

一、医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

1、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医学专业的专业技术与普通专业相比, 实践性更强, 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对就业能力无益。医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内容非常多, 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 一些学生由于畏惧学习的辛苦, 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 因此在临床实习中表现出很大的不足。随着医学院扩招的进行, 医学生的考研率很高, 虽然医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但是原本用于临床实习的时间都用在了应付考研上, 使临床实习的作用甚微, 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也不高。

2、综合素养不足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对人才要求标准的提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踏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 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综合素质、能力等。专业技能相对于其他素质能力来说,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所提高, 但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则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形成, 医学生大多是理科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学生只顾学习专业知识, 课外的德体美发展不足, 综合素养不足, 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缺乏就业规划

在校大学生往往都存在对就业形式缺乏认识, 缺少就业规划的现象。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惯了, 难免会认为生活如此简单, 对社会的接触不深, 不能深刻了解社会形势。在面临就业时, 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躲避社会责任才去考研, 显然是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不愿面对现实, 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准确, 很多学生都想以后的工作岗位在一线城市, 或者三级以上的事业单位, 很少学生喜欢去基层工作, 一旦面临严峻的工作形势不能如愿时, 他们就会产生消极、躲避的心理。

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

要想使医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就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的设置和优化应该审时度势, 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设定, 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该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把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现状联系起来,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变化优化专业结构, 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 对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开设新专业, 培育专业生长点。

2、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是医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资本, 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医学对临床实践技能的要求非常高, 而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依托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学校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 要对临床实践教学单位进行审核, 查看其是否具有硬件设施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考评, 高校教师可以定期去实习单位进行临床教学指导, 不但能够给学生以指导, 还能了解实习单位的带教水平和能力。

3、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该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添加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和活动。学校可以结合学院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让医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得到锻炼, 在丰富知识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多变性, 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辛苦和劳累, 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医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不明、缺少职业规划等现象, 学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 深入基层锻炼。学校可以进行对就业状况的一些模拟, 让学生在校园中模拟求职过程, 并进行笔试和面试的测验, 严格按照社会上求职的流程来进行,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 促使学生加强学习, 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总结

从我国医学生目前的就业能力状况分析, 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 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虽然医学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 但仍需要不断深化, 使医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就业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 也是高校教育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 将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保证医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需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医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状况, 提出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教育,改革,深化,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曾诚.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01) .

[2]曹德品, 杨立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以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01) .

[3]陈晓红, 刘红霞, 赵冬云.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中医高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高[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10) .

就业教育改革 篇5

山西大同大学:我考了学前教育的研究生,工作不是很好找,读研其实也没什么,这个专业就业比较难 。

吉林师范大学:现在是都能就业,可要到好的城市不是很容易,不过也有去北京、上海的,收入就视工作地点而定了。

大同大学:不是太乐观,不过我们学校今年好像小教专业分文理了,应该比我们这一批要好点。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英语教育改革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 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

一、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要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和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灰领)”,其职业特点是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教、所学、所用都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要实用、有用、能用、管用。纵观我院计算机系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

(1)教师的来源:在教师招聘时,只注重教师的学历水平,而忽略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师的教学观念:职业教育观念意识淡薄,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2.学生方面

在笔者所带的计算机系2010年中职秋一至六班的学生情况来看,整体基础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中职)市场需求

白永红院长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所以说在探讨职业教育改革时,必须关注学生就业岗位市场的具体要求和需求量。

1.市场需求量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在我国,IT行业人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两头小、中间大分布,即每年对技术工人(软件蓝领)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

2.市场岗位的具体要求

通过调查,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IT类人才能力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良好的技术素质;从专业能力的角度来说,其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网页设计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将进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学院党委明确提出2010年为“ 高薪就业年”,2011年为 “颠覆性教学改革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行在就业导向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落实到为专业课服务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为学生高薪就业而服务。

1.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我院实际生源情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当前我院实际生源情况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特征,计算机中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型初、中级从事基础性电脑维护和软件开发的人才。主要是电脑打字员、电脑及相关产品营销员、网站维护员、电脑组装维修员、计算机软件操作员、网页制作员等。

2.突出职业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1)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我院计算机系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多方面、多形式进行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兴奋点”,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做到紧贴社会需求,坚持以“实用为主”的原则。

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英语课堂上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做到紧贴社会需求,突出“实用”的原则。

(3)在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的选择上,要遵循“够用为度和实用”的原则。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将来工作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英语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屏幕英语等。在难度上,做到够用为度,只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英语能够看懂即可,对发音、拼写不作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在评价模式上,要以就业为取向,实现多元化能力考评模式。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提高岗位英语应用技能,所以,笔者采用多元化能力考评的方式,该科目总成绩=平时表现(迟到、早退、旷课)30%+作业20%+实际操作考查50%(核心评价注重学生英语实践操练和就业能力)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志梅.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福建电脑,2005 (12)

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篇7

实施方案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 (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 简称UGC) 已开始实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学士学位等方案,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他们为就业做好准备。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这些方案的目标是, 使高等教育与学习者和社区相联系;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整合相关技能;为目前接受高等教育但期望能够尽快步入职场的学生提供技能教育;通过普通教育提供就业技能和资格。

就业教育改革 篇8

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教育队伍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组建教学骨干队伍, 并将其分成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创业指导、社会适应等五个教学组; (2) 开展师资培训, 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到学生中去、到企业中去、到其他高校去, 开展调研和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 (3) 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预制教案、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分析总结等,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就业教育教材; (5)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方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就业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二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 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纳入就业教育队伍体系中, 根据现代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主线, 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三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团委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相结合, 进行职业目标探索与定位。四是坚持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为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 通过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环节,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化, 适应高职教育规律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就业指导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指导方法, 使各项目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其实际需要, 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大一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动力, 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问题, 讲授“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在大二主要帮助学生确立就业观念, 解决就业思想和就业去向问题, 讲授“择业观”“择业心理”“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在大三主要进行社会适应教育, 解决如何适应社会、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 讲授“就业程序”“社会适应”“岗前职业教育”等内容。这样, 就把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前移到学校, 从“什么是工作、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 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 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

三、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多方位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1. 就业教育社团化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 密切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作就业教育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 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开展网上、课外就业咨询服务, 引导学生坚定信心, 学会生存。

2. 就业教育指导实践化

将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组织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专业培养目标社会调查, 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实践促成才、实习促就业的生产育人工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岗位职责, 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质, 初步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求精求新的精神, 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3. 就业教育网络化

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建立就业管理平台, 开设网上就业教育在线课堂, 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形势, 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进行比较,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面试技巧、求职礼仪、交流与表达、必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帮助毕业生维护合法权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简历, 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网络化。

4. 就业教育指导社会化

就业教育改革 篇9

1.大学毕业生数目突破历史新高。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 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 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 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2.“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 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相似之处: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 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 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作为高学历却低收入的大学生群体, 其生存环境却令人堪忧。这不仅影响着舆论对受教育与否的观念,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标准, 既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率, 又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同理, 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数量及能否顺利就业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激烈竞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困难很多, 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 前一个问题较易解决, 而就业问题较难解决, 这正是多年来我国对是否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踌躇不前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千名硕士竞争上岗卖猪肉, 还是数千毕业生挤破头皮竞聘挑大粪, 只因为该工作是公务员岗位, 被视为一劳永逸的铁饭碗。这似乎给世人一种心理暗示:文凭贬值、知识无用。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以诸多事实冲击着人们的思想, 改变人们的理性思维。人们禁不住要发问:“这是社会发展趋势, 还是某一时期的假象?”长期以来, 高校只重视培养, 而较少考虑毕业生的出路, 这导致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相脱节。而历史发展到今天,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效益和社会舆论的评价。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一定程度的盲目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剧增而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政限制依然存在, 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使企业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日益苛刻;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素质结构存在欠缺、能力低下的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计划经济的影响。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思想, 人们观念里, 很大程度上崇尚“学而优则仕”, 也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风气与舆论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即使进入新社会, 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也难以一下子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加之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高校实行统招统分政策,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也就缺乏必要条件。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重知识灌输, 轻实践, 乏能力的教育, 缺乏必要的科学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指导。由于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 初次就业单位不合适、一次就业成功率低等因素都不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工具性教育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很多大学生甚至毕业前夕仍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甚了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大学生主体潜能的开发程度与主体需要的层次性相对应。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而展开, 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当下就业, 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 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 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

3.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过度教育的出现并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了绝对饱和状态, 而只是一种局部结构的过度。一方面是区域性过度, 广大农村和中西部人才缺乏, 东部人才相对饱和;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 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部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 例如出现冷门和热门专业等。

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不佳的原因有多方面, 其中一点不容忽视, 那就是社会制度制约下的家庭教育。大学生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代, 在大肆扩招的时代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习惯于别人安排好一切, 习惯于父母的宠爱、夸奖, 不习惯于面对生活, 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能力有欠缺。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 高校形成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 科学设置与就业相关的课程。高校要科学设置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并将纳入教学计划, 与学业教育同步进行, 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对一年级学生而言, 重在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 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期望, 并通过具体的心理测试, 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认清自己的不足。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 协调当地有关部门, 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

2. 完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的滞后, 机构能力建设落后, 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 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持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完善就业服务机制, 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讲座, 为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 为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基本素质、个性和能力的综合评估,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奋斗规划, 提供择业建议, 指导撰写个人简历等。

3. 精心设计见习制度。自主创业, 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还需要多项配套政策跟上。大学生不缺创业精神, 但是高等教育长期以知识教育为主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操作上的训练不足, 其创业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因此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见习制度, 帮助大学生培养各种能力, 获取更多经验至关重要。

4. 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咨询库, 及时更新和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定期与用工单位和企业交流合作, 建立毕业生实习花名册, 通过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为毕业生提供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 培养工作能力, 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实体交流洽谈的经验和就业机会。

(二) 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

目前, 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信用缺失问题。一方面, 源于部分毕业生缺乏信用意识, 法律观念单薄, 存在“骑牛找马”就业心态导致儿戏对待就业协议。误认为双向选择就是自由择业, 没有明确认识到“双向选择”行为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 这直接造成三种影响:首先, 本人首次就业目标不明确, 一定程度上造成本人时间的浪费;其次, 对用人单位而言, 对新员工的培训和上岗需要一段时间, 由于毕业生的离职, 造成用人单位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不利于用人单位内部员工的稳定和企业文化的长盛;最后, 由于毕业生的信用而造成企业对高校的不信任和不支持, 不利于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输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毕业生在已做好择业和就业的准备的情况下, 高校须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 避免用人单位以不当理由拒绝接收毕业生。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时候也须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政府需尽快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法规, 明确规定高校、社会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 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 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

(三) 积极履行政府职能, 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规范的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 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积极开放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 在户口、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 浙江、江苏等地为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 实行户口档案与工作分离的办法。允许大学生在乡村工作而户口仍留在城镇, 这些政策都有其可借鉴之处。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归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些针对性建议, 如高校应具备前瞻性眼光, 审时度势, 结合企业现有优势和资源, 采取切实措施, 开展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府应将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纳入政府职能,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企业,政府,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03年就业形势及对策的报告[Z].2003.

[2]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

[3]卢亚丽, 李志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4]陈楚泉, 符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篇10

一、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根本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 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三也。”的确, 就业与发展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且, 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 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 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 指导思想及目标:

落实科学观, 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措施及建议

众所周知, 职业院校的改革刻不容缓, 但改革的重心应着眼于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就业与发展为本位, 努力提高办学条件, 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形象。下面提出5点建议: (1) 科学定位, 突出就业导向,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改进理论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力争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零距离。 (2)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就业率的高低是专业好坏的晴雨表。学校设置专业时, 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同时, 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 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 要坚决撤消或调整。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 学校应及时为学生调整专业方向, 补充相关课程,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就业。学校要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 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 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3)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建立多证制教育制度。订单式培养要求学校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积极与企业单位联系签订委托培养合同。这样, 学生选择专业时就少了些盲目性和随意性, 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十分清晰, 更有利于学生成才、企业选才。职业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4)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职业院校要坚持质、量并举的原则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以优惠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从高校、系统内和应届毕业生 (以博硕士为主) 中择优引进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采取“上、下、出、联”的方式, 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是为了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办学模式和路子, 培养出独具特色的“能工巧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长足发展, 应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就业,为导,职教,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刘晓保:《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青年职教论坛.2004年[1]李晓军、刘晓保:《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青年职教论坛.2004年

[2]郝新生、任昌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九五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2]郝新生、任昌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九五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就业教育改革 篇11

摘 要 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者不可替代的责任,如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从就业的角度分析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建议,希望可以不断完善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 高职体育 教育改革 改革研究

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一直以来为国家不断输送大量的生产和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不仅关系着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保持学生良好的身体状况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高职体育教育还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所需要建设人才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尽管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已经“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些领导和体育教师对高职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而且在意识层次上也没有完全提升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只知道一味的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整体来说就完全忽视了对高职体育教育功能的定位和其重要性的认识。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传授体育知识,进行一定的体能训练和技能教育,从这方面来说,这就完全忽略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的培养,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具有职业特点高职体育改革的理念,这也就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

(二)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可以在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体育教育就应该从这一目标出发,站在职业需要的角度来确立教学改革的目标。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尚不明确,更多的是借鉴和照搬照抄一些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完全没有根据高职学生本身的就业和职业需要进行改革。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这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三)高职体育教育的理论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十分薄弱的接受环节。根据研究发现,目前高职体育教育中理论教学的时数非常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体育教育中理论教学的学识自然就非常的少;再者就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就是教师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与就业有关的职业保健知识进行讲授。

(四)高职体育教育缺乏相对的软硬件设施

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加上可以使用的体育教学场地以及体育教学配套资源明显不足;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材料比较落后,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就自然导致体育教学的软件相对落后。

二、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一)以职业特点为基础进行体育教育改革

由于专业类目比较多,因此学生的就业也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及早的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适应,并提高其职业能力。高职体育教学以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特点为基础,就必须做到认真分析每一个专业,并对起今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对身体的要求进行了解,再次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

(二)以职业保健为指导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目前很多职业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很多人在从事某一职业时,不注意职业保健,因此,高职学生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职业保健知识,以免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健康问题。所以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时,必须要结合学生今后的职业有针对性地传授职业保健知识。

(三)积极转变高职体育教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思想

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和习惯。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后,一定会面临劳动强度大、锻炼时间少的问题。因此对于高职体育教育来说,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的能力的培养,并且还需要在职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总之,在今后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需求必须放在首位进行思考,而且还应该结合有益于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思想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 朱军.论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J].运动.2010.03.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篇12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 以下我们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

有的学生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 灵活掌握专业技能, 适应社会的环境较强, 具有较强的与人交际交流的社交能力。受教育的程度较高,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有自己的理想和择业方向, 荣获奖项和职业资格证书较多。这一类学生往往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学生则不同, 学历层次较低, 学习成绩等很一般, 各方面能力比较有限, 且往往又对自己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这一类学生往往就 很难找到工作, 成为就业困难的学生。

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都不一样。但是在大的要求上仍有相同之处。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录用重点或名牌大学的学生, 并要求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除此, 对学生的生源地、性别等都有一定的限制。用人单位不仅在招聘人才上条件要求更加严格, 而且近年来, 很多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已经较满, 不能再大量的吸纳大学生。这些务必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三.学校自身的条件因素

学校自身的优势, 毕业学校的层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历史文化和知名度等都是构成毕业生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重点名牌大学的牌子响亮, 在社会的知名度高, 学校历史悠久, 师资力量较一般大学更强、教学质量高、设备条件好、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 因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比同类专业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更有竞争力,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效益好的用人单位, 以及事业单位就更加倾向于录用这些知名大学的毕业生。

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学校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设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课

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岗位, 开设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课是高校目前进行教育改革的首要条件。学校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就可以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端正学生的就业目标, 让学生从进校第一天就认识到自己将来在就业上所面向的对象。专科生要以基层就业单位为主要的就业对象, 而本科以上的学生也应 看清社会形势, 不要好高骛远, 导致以后高不着低不就的就业状态。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的 参与每一场招 聘会, 接触招聘会的场面, 了解应聘程序, 熟悉招聘单位的具体情况,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 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教师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去思考问题。确保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并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 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改革传统的教材模式, 融入新时代的气息, 将知识点的讲解与社会实践结合, 制定围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目标, 纳入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外, 可以采取边工作边学习、先就业再就学的方式, 还可以见习、顶岗学习, 边干边学, 巩固提高, 为就业做好准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到相关医院或研究所挂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等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素质, 并在进一步的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 丰富知识。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 以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

上一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功能对等与商标翻译